第一篇:大数据如何改变广告业格局
大数据如何改变广告业格局
从“广告狂人”到数据为王看
这是个数据密集型的世界,科技巨头与广告巨头正在一较高下。
数据时代的到来让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广告促销手段开始发生急剧的变化。以往的宣传单页、电视购物和电台广告里总喜欢说“最后一天,机不可失!”,因为那时候的广告都是单打独斗的。在线社交活动的兴起和当今世界的其他变化一道,正在对广告行业的未来走势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广告的植入必须既能吸人眼球,却又不引起反感。多数商家现在喜欢说“请到Facebook上搜索我们的某产品”。
广告业很早就开始从传统向数字转型。最近,两家广告巨头奥姆尼康和阳狮联合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广告机构。精准的数据分析能够促进目标消费者的自发购买行为,因而正在成为广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全球70亿人中60亿都拥有手机,研究如何准确收集数据已成为大势所趋,两大集团的合并意也在此。
人们之间互相联系的频率比我们通常所认为的要大,并且在此基础上还在日益密切,简直是没日没夜不间断地在彼此交换信息。大众这种对分享的痴迷成了广告业的一道分水岭,谁能利用好人们的这种偏好,让有需求的人接受到感兴趣的信息从而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谁就是赢家。
不能正确搜集分析这些“情报”的广告商将处于劣势,最终导致他们无法精准定位那些有最大需求的人群。相反,掌握了这类信息的广告商能为客户制作一则则量身定制、见效显著的广告,迅速抓住目标受众的眼球。而跟成功售出大量产品所获的收益相比,客户需支付的那点广告费用并不算十分昂贵。
这种转变顿时让广告业的重心面临着转移。靠麦迪逊大道上的“广告狂人”想出金点子的时代一去不返了,数字科技驱动的新型广告时代已经到来。传统广告业时期,定位并使广告直达目标受众的渠道极少,只有电视、杂志、报纸和电台这几大类,所耗宣传力度也令人咂舌。以前的商家能通过一种以上的主要渠道成功售出一种昂贵商品就已经不得了了;而与此同时,除了有关受众数量和结构等最最基本的信息之外,其他的统计数据都是一片模糊。
广告界一贯的标准做法是,找越来越多的渠道,接触越来越多的潜在客户,拓展越来越广阔的市场空间。而现在,我们需要全方位地准确把握消费者的脉搏:去哪买东西,预算多少,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需求,平时上哪闲逛,有什么娱乐活动等等。这些新型渠道能帮助我们把资源投放到最有需求的特定人群身上。大数据是现今广告商想要做到这一点所能利用的最有力的工具,而且能避免无效投放造成商业资源的浪费。
打广告时,产品信息的传递总是第一位的。不过随着时代变迁,对各家广告商来说,搞清楚信息传递的对象是谁、他们在想什么无疑才是一把打开市场大门的金钥匙。奥姆尼康和阳狮的联手就是为了握住这把金钥匙。而人们的消费行为也在酝酿更深刻的变革:直接说出你想要什么,喜欢什么,想从不同品牌中获取什么,把这些诉求持续不断地分享发布出来--这,就是大数据价值背后的驱动力。广告巨头合并后,竞争对手变成了谷歌、Facebook、雅虎、Twitter这些收集挖掘了大量有价值数据的公司。
这是个数据密集型的世界,科技巨头与广告巨头正在一较高下。但并不是说这次合并把奥姆尼康和阳狮都变成了谷歌,他们只是不得不扩大规模、共享资讯以应对大数据浪潮的来袭。合并双方都相信客户会对此感到高兴,因为他们将有能力提供一站式服务,确保从数据采集直到受众购买的各个环节都能直击无误。大数据的影响已经立竿见影。而随着数据的身影愈发频繁地出现,这宗合并只是广告业转变的一个开始。
文/戴维·斯坦伯格(David A.Steinberg)
美国InPhonic公司创始人,现任XL Marketing公司CEO
第二篇:格局在改变,人在成长
NO.14 格局在改变,人在成长(2014.03.31-04.06)
2014-04-07 20:47:25
周末,我跟妖精聊天,她说最近遇到一个熟人,特别有意思,一上来就问她,“你现在幸福吗?快乐吗?虽然你现在丰衣足食,事业顺利,但是我想,你一定一点都不快 乐。因为你没有结婚,所以你比那些三无人民还要穷。有些东西,有些人错过了就一辈子错过了,你为什么就不能听你妈妈的话,去和某某人接触接触,说不定感情 培养出来了,缘分也就来了。否则你会一辈子都不幸福的!”
哈哈哈哈,我跟妖精说,“你的这位熟人讲的算是客气的,你还没有见识过我的那些熟人风范呢。”
清 明回家,碍于礼节,我去吃了一顿并不太舒坦的饭,整个饭局上,他们以“关心”为名,毫不吝啬的展现着自己过来人的“经验”,“你呀,不要挑剔,婚姻是用来 磨合的”,或者“你也老大不小了,难道不知道这样拖着是对爹妈的大不孝吗?”,亦或者“好男人都要被90后的小女人抢走了!”,再或者“你要小心哦,女人 年纪越大只会越来越贬值,以后你能遇到的只能带着娃娃的离婚老男人,抓紧啊!”
看吧,我跟妖精粗略的归纳下这些人的逻辑:
女人的幸福=嫁人,尽快的嫁人,尽快的嫁给有钱人,尽快的嫁给有钱人最好一举得男。
婚姻是磨坊,一个人扮演瞎眼驴子,一个人扮演磨坊。
晚结婚=不忠不孝;稍微衍生下,不结婚=大逆不道。
找对象=跟别人的女人抢
女人年纪跟自身价值成反比。
等等等等。
我跟妖精说,“有时候我以为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就这么大了,没想到过不了几天,他们又能够向我们证明,原来差距还可以继续拓展。”
我不知道社会学家定义“幸福”或者“婚姻”这个名词时,看到生活中的这类解释,会作何感想?
当然,我和妖精根本不会去跟这类人进行辩解。因为不想去解释,更因为我们知道无论如何解释,他们都只会固守自己的结论,反复的用站不住脚的“家庭是避风港”来佐证,何苦浪费宝贵的时间呢。
不知道为何,大脑中突然冒出查理芒格的一句调侃话,“不要跟猪摔跤,输赢都是一身泥!”
【格局在改变,人在成长】
这 周上班无聊,我跟朋友聊天又扯到了钱的问题。当然事情本身跟我们无关,只是一个共同的熟人要把家里第二套房子卖了,然后用来买宝马。我们俩很清楚他的家庭 状况,说到底也就是非常非常普通,小两口家里的存款不足10W,即便加上第二套住房卖掉并且还清银行贷款,拿到手也就仅仅40W。
40W,对于很多家庭而言,这笔钱远远不能算上宽松吧!或许在他们看来,爹妈不需要自己供养,家里没有房贷,夫妻两人的工作还算比较安稳,两人月收入也能过1W,那么手头还能多出来40W,完全说明自己的生活相当富裕了。那么自然可以负担起一个低配的宝马。
这个时候,我真切的感受到,“得瑟最厉害的,往往是有点小钱的人”。
井底之蛙的世界格局,永远只有井口那么大。
很多时候想想,我们的人生不过是一个不断前进的相对论。
长在父母身边的年代,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由父母、同班同学、发小朋友的圈子来决定的。他们中最优越的那批人成为了我们格局的上限,而最落魄的那批人成为了我们认知格局的下限。
很快18岁后,我们离开父母进入大学,格局的范畴会因为接触的同学而改变。同样,社交圈中优越的那批人成为了格局的上限,而落魄的那批人成为了格局的下限。
四 年之后,我们离开学校这个小圈子,开始进入社会,格局的范畴再一次发生了改变。认知由职业领域和更大范围的社交朋友圈子影响。在一个月收入只有3000的 人眼中,月收入1W是令人向往的,而月收入过2W则是令人乍舌的。在一个月收入1W的人眼中,2W是自己力求两年内实现的基本目标,而5W那是令人向往的 数目。在月收入5W的人眼中,恐怕“月收入”听上去并不太舒服,而“年薪”或许是一个更好的替代词。
还不光光是职场薪酬的差异,朋友圈子 也有着很深的影响。很早之前曾经看到过一句话,当然原句记不清了,大意是“倘若你环顾整个朋友圈,发现没有一个朋友比你优秀,那么你就要考虑时候需要换一 个朋友圈。”听上去是有点无情,可这也是事实。如果一个人身边朋友的见解远远逊色于他本人,那么这就注定他所能见到的,吸收到的交流是以“down”的形 式存在,他根本无从去接触到对自己更有帮助的建议。时间久了,他只能被他们的格局同化,因为群众的力量永远很强大。
朋友开玩笑说,一个手握40W的人认为自己是有钱人,真不知道当他看到王健林的那一连串数字时,作何感想!
父母常常会教育我们说,人要谦虚,要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小时候听觉得他们是在背古语,俗不可耐。可是长大后才明白,越是俗不可耐的东西,却越是蕴藏着真理。区别只在于我们长大了。
且 不论宝马是否值得买。就以一个手握40W存款的家庭而言,都很难跟“有钱人”扯上关系。这个世界上应该有大把的人年收入过50W,甚至那些生活在金融圈的 精英们,年收入过100W都比比皆是。那些人是否会将自己定义为“有钱人”,这都是个问号。因为在他们眼中,还会更多高收入者在奔跑。
以 前雪球发起过好几次关于“财务自由”的讨论,无非就是想为“自由生活”定下一个标准,但是直到现在,我也没有看到有任何定论。每个人视角和生活标准的不 同,开出的数字有着天壤之别。四五线城市的人们可能开出个三四百万的存款就足够抵抗很长时间的通胀了。二三线城市则可能需要将价码提高到近千万,而一线城 市呢面对高昂的房价和物价,没有几千万的流动资产能够自如选择为兴趣而活着吗?
更可怕的是,即便是如此讨论,可能所有的人还是陷入到了 “刻舟求剑”的局面。大家套用时下的生活标准,讨论一个看不清楚的未来,真的就会准确吗?倘若我们口中估算在内的“通货膨胀率”并不如我们意肆意改变呢,倘若我们眼中的“国运”并不遂了大家的心愿呢,倘若我们心中“伟大的改革”中途搁浅呢。所以风险永远都在,任何立足在当下的“高枕无忧”很可能在不远的未 来幻化称“噩梦一场”。
人是生活在泥土之上,而不是云端之下。现实有时候就是如此的充满泥土味。
当然,如果说格局仅仅用 钱财来衡量,这是有点狭隘。退开“金钱”这个切入点,生活中的很多方面也是如此。就如同我上面提及的“职业差异”,有些人可能工作在社会基层,那么他的视 角无法避免会被基层的观念而影响。我们常常说,某某某阅历丰富,见解惊人,原因何在,你让一个背靠黄土地的人去阅历丰富,见解惊人?我遇到一个老先生,总 是说我局限在某一个小范围内,不愿意去接触他人,以后可能会在职场上越走越狭窄。开始的时候,我很不以为然,等到我发现跟同行业的其他人无法沟通,总是扮 演旁观者却插不上一句话的时候,我才明白老先生说的话。我任性的拒绝,不是躲避掉麻烦,而是将自己推离了进步的轨道。这个错误,我最近才明白!
人 终归是成长的,认知的格局也会随着成长而不断拓宽。只是有些人成长的比较快,比较早,也会更加容易的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人生。而其他,诸如我之类,在挣扎中 人,也应该更早的意识到,我们远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好,远没有自己认为中那么努力,那个充满诱惑力的美丽人生,还需要我们下很大的努力去争取,否则那只能 是一个空中楼阁。最后一些人就是原地踏步的逃避者们,身边大多数人都在往前跑,他们的前进只能照映出这些人的落后。咳咳,我的那些害怕进入社会的全职太太 们,你们越害怕,以后的生活就会越可怕。
【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希望当初自己可怕的预言会成真】
这周最爆炸的消息不过于“周一见”。内容我就不赘述了,反正大家都讨论的差不多了。我只是比较感慨其中一条小消息,“最初刘孜不惜跟伊利翻脸,都希望伊利不要跟某人在一起。”
我不想求证这条咨询的真伪,只是跟一些人瞎聊到这个话题时,他们认为“这个时候刘孜应该很开心才对,至少当初她的结论是对的,她最先看穿的某某人。”
很可惜,在我看来,如果刘孜是伊利真正的好朋友,恐怕这个时候她比任何人都要难受吧。没有一个好朋友希望当初那个可怕的预言成真。
真 正的好朋友不会说那些冠冕堂皇的虚假话,只为了求的对方的心花怒放,而无视正在恶化的事态。真正的好朋友宁可冒着翻脸分手甚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可能性,也要 指出朋友当下可怕的错误。原因非常简单,真正的好朋友不是用来吃喝玩乐的,真正的好朋友是无限接近于亲人,是用来交心,甚至有可能会交命。朋友难道看到对 方犯浑的时候,还会怂恿着他们继续犯?在他们执迷不悟的时候,还会推搡着他们继续执迷不悟?难道等到对方都坠入悬崖了,他们还要站在悬崖边上拍手叫好?对 不起,那是小人做的事情,那是酒肉朋友干的事情,真正的朋友怎么忍得下心,下得了手?
我曾经说过,好的朋友就是在自己发疯飚车的时候当刹 车,在自己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时候当浇头的冷水。没有一个人能够永远保持冷静,没有人可以一辈子不犯错误,好的朋友会在适当的时候当一面冷静的镜子,让自 己可以从中看到骄傲自满洋洋得意的丑态。所以当一个好朋友不惜撕破脸皮都要指出自己正在犯错的时候,我们应该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犯错了。”
如 果刘孜的那条新闻是真实的,我想我能够明白她当时的感受,也能够明白当下她的心情。在前些日子,我跟某个朋友闹翻,我伤心的跟她说,“我希望我说的那些可 能性永远不发生,权当我是嫉妒羡慕恨。我宁可希望在某日你生活的更加精彩,你可以过来嘲笑我的眼瞎,也不希望在未来你跑过来哭诉,告诉我一切预言都成为现 实。”
我想,没有人希望真心相待的那个朋友陷入水火,他们只会懊恼自己当初帮的还不够多,至少我是。
【月亮与六便士,理想很多时候很无情】
这周读完《月亮与六便士》,周末看完《起风了》,不得不承认,有时候理想会让人成为一个无情者。
我一个朋友跟我说,她不明白为什么前几年毛姆的这部小说被冠上“正能量”的头衔而到处传播。哈哈,我跟她说,我也不清楚,这本书跟“正能量”没有关系啊,可能出版社总要找个最契合时下的话题来宣传,现在任何一本跟理想啊追求啊靠点边的文章都要被冠以“励志”来销售。
有人会说,《月亮与六便士》怎么不是一个励志小说呢,你瞧思特里克兰德多么了不起,为了追求绘画,不惜抛弃妻子流放自己跑到荒岛上去画画。如果这么解释的话,那么任何一个男人不想为家庭负责人,都可以给自己找一个渴望理想的理由,然后抛弃妻子去追求新的人生。
追 求理想的代价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书中的“我”曾经问过思特里克兰德为什么要离开家庭离开妻儿,他给出的答案是“不得不”,是“必须”,“就好比身体里有 一个魔鬼每日在追赶着自己,逼迫着自己,必须要去做这么一件事情,否则自己每分每秒都寝食难安,每日活着都生不如死。所以,他选择了离开,让身体里的那个 魔鬼来支配自己的灵魂。”
我觉得毛姆真的已经写出了“理想”的可怕之处。理想是一件稀罕物,比蒂凡内的黄钻都要珍贵,而千千万万人口中所 叫嚷的“梦想”不过是自己内心深处对某种“大众物质的渴望”。这种可遇不可求的宝贝,一旦真的遇见,就要像“神的召唤”或者“魔鬼的诱惑”,任凭多大的力 气都无法移开脚步,只能任由自己随着它日夜沉浮。人的意志力往往在它们面前,毫无抵抗力。我想,如果努力就能有用的话,那么世间上会出现无数过“高更”或 者“梵高”,而不仅仅只有那么一个。
这类的理想需要付出太大的代价,因为身体和意识早就不是自己能够控制,魔鬼也好上帝也好,主宰了一 切,妻儿、财富、地位、甚至健康有何意义。这些东西在理想面前不过是皮囊,他们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包袱,能做的就是放弃掉,轻装上证。那么对于理 想对立面的“家庭”而言,追求理想往往就是绝情的舍弃。
同样的感觉也存在于《起风了》,我不能说二郎做的有多过分,电影最后那一刻的“非常感谢你”让很多人动容,但他对“美穗子”而言就真的至真至情吗,对他的妹妹,对他的家人就真的尽到了职责吗?而他一生追求的“飞机制造”最终却带来的并不美好的结局,这又能如何去解释?
豆 瓣之前有很多鸡汤文,告诉大家努力就可以生活的很精彩,我承认我也常写此类的日志。但认真的想想,我们是否过于美化了自己的口中叫嚷的“理想”,是否高估 了自己的奋斗程度。很可能,我们远比自己想象中要懦弱无能的多,我们远比自己想象中要更加贪恋温暖的被窝和安逸的环境,我们远比自己想像要更加惧怕困境的 来临。
理想真的不是每个人可以拿来标榜自己的大众名词。
=========================2014时间手帐=========================
【2014年第14周时间手帐】
(统计时间截至2014年4月6日18点)
1、读书时长:24小时
历史类:中国通史(第二卷)(未完待续),耗时8小时
小说类:《月亮与六便士》,耗时8小时
《了不起的盖茨比》,耗时8小时
这两部小说有很多值得摘抄的句子,可惜我还没有时间操作,日后补上。上周还报名参加了一个培训班,这周五开始授课,将会持续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吧。这么一来,我晚上读书的时间要缩水一半,每周一三五要贡献给老师,想想又可以学到新东西,还是挺激动的,哈哈哈。
2、码字写帖子:3个小时3、1W步计划:毫无疑问没完成,回家就除了吃,被爹妈骂,然后就是睡大觉。
【本周评分】
一般般,勉强及格6分吧!
第三篇:解析改变“两大司法机关”格局
改变“两大司法机关”格局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推进司法改革”的任务。所谓“推进司法改革”,是指在党的领导下,有规划、有步骤地在司法系统各部门实行渐进式的改革,使之逐步推进,实现自我完善。这是一项涉及面很宽的综合系统工程,它应包括公、检、法、司、安五个部门的机构设置、领导体制、执法工作、队伍建设、警容风纪、监督制约等各个方面的改革。
一、司法改革的深化必然涉及需要修改宪法的问题
根据党的十五大的要求,推进司法改革,就是要“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按照这个要求,一是保证“司法独立”,二是确保“司法公正”,以树立司法机关应有的权威,这就是司法改革的总目标。如果司法权威树立不起来,我们将会付出巨大的代价。一个实行法治的国家,如果通过司法程序,矛盾还是解决不了,最后要调动军队,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因此,凡是妨碍司法独立与司法公正的制度与做法,都在应当革除之列。
司法改革是整个政治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而司法改革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必须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其他方面互相配合,同步进行。
为使司法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实际的成效,应当分清轻重缓急,首先对当前最突出的或者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进行改革。
1998年,中央已在推进司法改革方面做了巨大的努力,其中最重要的是两项重大决策:一是严禁司法机关经商或开办企业。凡公、检、法、司和军队、武警部队开办的企业,至年底已经全部脱钩;二是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禁止司法机关将罚没财物截留或者“提成”。
今后司法机关一律“吃皇粮”,其办案经费由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予以保证。此外,国家还将认真改进收费办法,堵塞收费环节的各种漏洞;并在司法机关推广干部交流制度,实行执法人员定期轮岗制;在司法部门实行公开办事制度和公开办案程序,杜绝司法工作人员吃请受贿。凡此种种,都是遏制司法腐败,树立廉洁形象的重大举措。
上述若干方面的改革措施,由于基本上都不涉及领导体制问题,相对而言,改革的难度还不算太大,近期内即可实施。但仅仅实行这些改革,还难以达到保证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的最终目的。要达此目标,还须统观全局,慎重研究,创造条件,逐步推进司法体制方面的改革。
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必然会涉及许多复杂的深层次问题。例如,现行宪法规定的“两大司法机关”并列的体制是否应当变更?这将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必然会遇到的问题。1998年11月在海口举行的“中国诉讼法学年会”上,有些学者已经正式提出了这个问题,看来这个问题无法回避。立法机关和宪法学界也应当及早研究,以积极的姿态,促进我国的宪法制度更加完善。
二、“两大司法机关”并列的弊端
按照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一府两院”(即国务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被列为平行机构,这就形成了“一个政府,两大司法机关”的鼎立的格局。就“两高”的关系而言,由于法律授权检察机关可以对审判机关实行法律监督,甚至对于最高人民法院终审判决的案件,最高人民检察院仍然可以再提出抗诉。这样一来,似乎检察机关的法律地位更高于审判机关。
这种检察权大于审判权的体制,是建国初期按照前苏联的模式照搬过来的。除了前苏联有这样的先例以外,目前我国的这种体制在世界各国是独一无二的。
检察权的过分膨胀,产生了两个突出的问题:
其一,人民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它有权对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进行监督,而检察机关又对贪污贿赂等大量刑事案件自行侦查,却没有任何机关可以对它实行监督;
其二,人民检察院作为公诉机关,承担着控诉职能,然而它又要对法院的审判活动实施法律监督。这种双重身份,好比是运动员又兼任最终的裁判者,致使法院的判决和裁定都失去了“终审”的意义。总之,按照现行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设置,检察机关的权力过大,造成控、辩、审三方的诉讼法律关系失去平衡,有悖于分权制衡和诉讼公正原则。
三、建议修改宪法,确立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格局
为了健全诉讼法制,进一步理顺诉讼法律关系,有必要对检察权大于审判权的“两大司法机关”体制进行改革。这种改革将突破现行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设置,因而需要修改宪法。初步设想是:
(一)设立廉政公署,将检察机关自行侦查的案件划归廉政公署管辖。
建议将国家监察部改名为“廉政公署”,归属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国务院双重领导。凡党政干部违法违纪的案件,都由廉政公署负责查办。将刑事诉讼法规定由人民检察院自行侦查的案件,从检察业务中划分出来,归廉政公署管辖。廉政公署对涉嫌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的案件进行侦查,行使与公安机关相同的职权。人民检察院则负责批准逮捕和审查起诉,同时对廉政公署的侦查活动进行法律监督。这样改革,至少有三个好处:
1.严格实行侦、控分离,克服了对检察机关的自行侦查活动无人监督的弊端;
2.有利于妥善解决中央纪委查办大案要案如何依法行使侦查权的问题;
3.可以较好地解决监察部有责无权、监察乏力的困境。
(二)革除检、法并列的体制,确立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格局。
诉讼,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最高的、也是最终的方式。国家设立审判机关,就是使之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的最后一道屏障,因而审判权是国家行使统治权的最集中的体现。为了健全诉讼法制,坚持和实行“
依法治国“,我们应当参照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确立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格局。
考究各国检察机构的设置,一般都属于行政机关的一部分。例如:
——英国实行审、检公署制度,在中央设法律事务部(亦译“总检察署”),该部的首脑称总检察长,由首相从该党的下议员中提名任命,但不属于内阁成员;
——美国的检察机关是隶属于政府的行政机关,联邦称其为司法部。联邦司法部长也就是总检察长,由参议院通过,由总统任命;
——法国在司法部下设总检察院,司法部长即是全国检察官员的总管,每名检察官员都由司法部长提名,由总统任命;
——日本的检察厅作为行政官厅,以法务大臣为首长,从属于法务省;
——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刑事起诉工作,由律政司刑事检控科负责,而律政司隶属于特别行政区政府,律政司长由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提名,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
按照日本法学家铃木茂嗣的解释:“检察官本质上是行政官,只有法官才是司法官。”
我国现行“两大司法机关”的格局,与现代法治理论和诉讼原理难以协调。其主要弊端,是造成了检察权大于审判权的错觉,致使检察院处处与法院争高低,而且往往是理直气壮、不遗余力。例如,在法院开庭时,面对庄严的国徽,公诉人硬是不起立;在法庭位置的摆放上,检察机关一再坚持公诉人的座位应与审判台平列;有些案件经最高人民法院终审判决后,检察机关仍然坚持再提出抗诉,致使诉讼永无终结„„其结果,是影响了法律的统一实施,损害了法制的权威,并且被外国人引为笑谈。
鉴此,有必要在司法体制上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应当革除检、法并列的体制,确立以审判为中心的格局,以保障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与尊严。具体的办法,可以考虑将最高人民检察院与司法部合并,由司法部长兼任总检察长。
这样改革,至少也有三个好处:
1.有利于克服检察院与法院“二虎相争”的弊端;
2.精减机构,理顺诉讼法律关系,突出人民法院在实行“依法治国”中的作用;
3.扩充司法部的职权,改变目前“司法部不司法”的局面。
要进行这样的改革,涉及变更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设置,事关重大,需要慎重研究,权衡利弊,稳妥进行。
第四篇:广告业
广告业历来是商场竞争最激烈的领域,广告人必须面对看不见的“硝烟弥漫”。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说过:“不当总统,就当广告人”。的确,广告是一个创造潮流也创造奇迹的职业,是21世纪最富前景的朝阳行业。具预测,它还将是21世纪平均收入最高的十个行业之一。专业人才身价越来越高,一个广告公司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找到并不断地培养出优秀创造人才。在中国,如果广告做得好,市场占有率也会增加10%。所以新的广告人是各个广告公司争抢的对象。
近年来,在我国起主导作用的外资广告公司的大举登陆正加剧着广告业人才的竞争。外资广告公司最大的烦恼是本土人才贫乏,中高层管理人员几乎是外籍人员。因为跨国公司客户重视专业水平,要求在中国得到的服务与在外国一致,而在中国广告业刚起步的情况下,这样的人才只能从国外聘请。这些外籍人员往往有10年以上跨国公司经验。请到中国来固然解决了外资公司燃眉之急,但是其高额花费又不得不让老板们另辟蹊径。一些公司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本地中层管理人员。
由于国内广告公司面对着员工流失大、跳槽风气盛及经验不足等问题,从而大大影响了公司的营运。广告公司中的后来者,不惜以重金“挖人”。广告业重金“挖人”还导致人才流动频率加快。广告专业毕业生广告公司中所占的比例仅为6.3%。据一位学者估算,我国现有56万从业人员中,受过正规专业教育训练的广告人才不足1/5000,广告教育严重滞后。而全国各大艺术院校每年广告专业毕业生总数仅千余名,出现各广告公司以月薪数千元甚至上万元,并解决住房、户口等条件竞聘专业毕业生,致使高校的电脑美术和广告设计专业的在校生纷纷到公司兼职,月薪也上千甚至数千元,由此可见广告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我国广告业人才短缺,正如一位业内学者称:广告的成功依赖于专业教育的成功!一个新兴产业的高速发展亟待教育手段进行“造血”。据悉,1983年前,我国只有广州、厦门的两所大学有广告专业,现在全国210多所大专院的美术系都开设了广告设计专业,我区内蒙古大学、师范大学、农业大学、工业大学、民族师范大学、呼市职业学院等等高校也陆续开设广告设计专业。但广告人才的培养速度远远滞后于企业对广告人才的需求速度。
专业背景与市场预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产品国际化竞争的加速,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的同时,必注重广告的效用并加大广告的投入,从而为广告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空前的创意领域。众所周知,广告设计的效果直接影响到企业形象及其产品的销售,任何企业都必须配备一支有利有实力的广告设计制作专业队伍,而目前真正拥有广告专业人员的企业还不到30%。因此,企业还需要引进大量的高素质的广告设计师制作专门人才。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广告业普通职员平均月收入约为2500元左右,而在北京、广州、深圳、上海等地,收入超过了3000元,全国广告从业人员超过600万人。可以预计,21世纪的中国广告业将会真正形成知识密集、技术密集、智慧密集的一大产业,广告人的前景辉煌灿烂。
第五篇:广告业演讲稿
广告业演讲稿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做广告比抢银行还难。可能这些都是一种发泄吧!
话说我个人认为,做广告真的比抢银行还难。抢银行虽然需要脸皮厚,但只要胆子大,敢想就敢做。而做广告就不是这样,每天为一个广告要与客户连续沟通n次,甚至有时候因为某个策划要琢磨一个通宵。有时对于辛辛苦苦想出来的广告买家pass后,是真心的感到坑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