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建筑的美观追求
现代建筑的美观追求
摘要:通过阐述建筑装饰、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建筑结构的艺术追求等几个方面总结出现代建筑应该追求的美观理念。
关键字:美观建筑与自然结构装饰
罗马的建筑理论学家维特鲁威曾指出建筑的三个基本要求:适用、坚固和美观。特别是在现在经济迅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情况下,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建筑不仅仅具有功能性,更重要的是具有艺术审美性。在这里,我仅从建筑美观的角度来阐述现代建筑应该追求怎样的美观理念,以求达到较好的欣赏效果。美观的具体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筑的装饰、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建筑结构的艺术等几个方面。
(一)建筑的装饰追求
建筑的装饰有很多方法,比如雕塑、彩绘、图案风格等等。德国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曾经提出过„少就是多‟的建筑处理原则,创造了密斯风格,即通过线条、色彩和总体的形可以创造出动人的美,实现了一种自我纯化的建筑向实现艺术在未来主义和立体主义中已经实现的东西过渡。“当技术实现了它的真正使命,它就升华为艺术”,这诠释了现代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而作为艺术之一的雕塑可以说是固化了的艺术,其在建筑装饰方面有独到的效果。像法国凯旋门中的群雕,不论其整体还是细部都是一部建筑艺术雕塑品,应当说凯旋门是雕塑的建筑;除此之外,还有作为建筑一部分的雕塑,像哥特式建筑的巴黎圣母院其中的门中柱以及入口门楣上的雕塑、雅典卫城伊瑞克神庙南面的女像柱廊——其用雕刻逼真的人像代替柱子,其艺术造型被人赞叹为天才的创造。作为雕塑种类之一的浮雕也是经常用到的建筑装饰。还有壁画,把一些有意境的名画经过固化的方式显现在建筑上,成为固定的艺术品,增强了建筑的艺术性,加强建筑艺术的感染力和审美效果。像颐和园中的长廊就以彩画为主要装饰,样式为苏式彩画,体裁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这样就会使更多的元素融入到建筑当中去,增强了建筑的艺术厚重感,产生了别样的艺术魅力。精美的木雕、楹联、图案风格、名人题词等也为建筑的作了很好的装饰。
所有这些精美的装饰都会增强建筑的装饰效果。但是装饰也是非常有讲究的,装饰要体现一种“度”的哲学理念,装饰要与建筑的风格、建筑的用途、建筑周围的环境相搭配协调。否则,装饰也会弄巧成拙,比如一座非常古朴典雅的建筑,如果过多的用现代的装饰要素来装饰,就会改变原来建筑独有的韵味。
(二)建筑与自然的融合美国著名的建筑教育家罗夫.雷普森说:“历史上有深远意义的建筑思想及成就是对特定的地区特点、气候条件诸如地形、光照质量等条件的正常反应。换句话说,是对生态条件的反应。”在欣赏建筑的时候应该把建筑置于其所处的环境中进行分析,环境是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建筑需要与环境相互融合。设计家们要尊重自然、研究自然,模仿自然。建筑家们每设计一个作品,总是全力以赴的扑进大自然当中,从古典主义的主宰环境,发展到现代的„把建筑融入到自然之中‟,建筑师们从自然中得到启发,房屋应该像植物一样,是“地面上一个基本的和谐要素,从属于自然环境,从地里长出来,迎着太阳”,比如著名建筑家赖特,其代表作是建于1936年的匹兹堡的“流水别墅”,它与地形、林木、流水的关系是那么亲切,达到了人造的建筑与自然的景色互相映衬的效果。它是一座独具匠心、构思巧妙的建筑艺术精品,它最成功的地方是与周围自然风景紧密的结合,它的体形疏松开放,与地形、树木、山石、流水的关系非常密切,建筑物与大自然形成互相渗透的格局,可以说是,人工的建筑与自然的景色相互衬映、相得益彰、融为一体。被誉为“绝顶的人造物与幽雅的天然景色的完美平衡”。再比如中国的园林建筑,无论是南方的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的皇家园林,都体现了建筑与自然融合的思想。中国园林建筑是一种出于人对大自然的依恋和向往而创造的特殊的建筑空间,再现自然之美又高于自然,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艺术美的统一。它是人们对大自然的回眸与复归,是自然美、建筑美以及其他人文美的相互渗透与和谐统一。
从此可见,建筑应该与自然相融合,现代建筑重视与自然的融合统一是建筑的发展趋势,也是建设“生态建筑”的要求。
(三)建筑结构的艺术追求
建筑结构要素的合理搭配在塑造建筑美观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要重视建筑结构的设计。建筑结构要素包括比例、色彩、空间、尺度、质感等,下面我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比例:
美在比例。罗马著名的建筑理论家、建筑师维特鲁威在代表作《建筑十书》中渗透着关于建筑的一般形式和柱式的美感观;文艺复兴时期,大画家兼建筑师达.芬奇曾说:“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以北京故宫太和殿为例,其殿的长、宽与高之间,其重檐、屋顶与殿身之间以及殿宇台基须弥座之间都构成了比例的美与和谐。和谐的比例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古典主义所追求的比例被称为“黄金分割”,罗马圣彼得的大教堂、英国的圣保罗大教堂、巴黎的万神庙等建筑的比例都十分和谐,所以创造了世界的奇迹,留给世人宝贵的财富。
一座建筑物的各个部分和各个构件的本身和相互之间应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例如门窗与墙面的比例、门窗和柱子的比例等,以帕提农神庙东立面为例:在第一层次上,建筑的高度比例为2:3,台基、基身和屋顶保持着约1:8:3;在第二层次,多立克柱式的檐部与柱高之比约为1:3,柱径与柱高之比约为1:5.5,檐部中额枋、檐壁和檐冠之比约为2:3:1。可见,美观的建筑的比例应该是非常和谐的,而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所以,现代建筑应该继承和吸收古代时期建筑的精髓,“古为今用”,并且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
空间:
“空间,建筑的主角”,这个颇有趣而又发人深省的比喻,在国外的建筑美学界相当流行,它形象地道出了建筑的一个基本特征,即空间性。建筑的空间包含以下几个层面:建筑的外部
空间、建筑的内部空间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模糊空间。建筑的内部空间强调的是内部的规划和建设,比如说室内布局等,是我们熟知的,内部空间要体现建筑的功能性即实用性;建筑的外部空间是指与建筑相互联系的周围的空间,即指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空间,彼此之间的空间建构要体现和谐统一的精神;而常常让我们容易忽略的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模糊空间,这或许是由于它兼备内部与外部空间特征的缘故,其实建筑的模糊空间是建筑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的一种过渡和中介。联结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墙体、门窗与屋顶都具有模糊性,即形成了模糊(用日本建筑学家黑川纪章的话说,这是一种;„灰‟)空间,这个模糊空间不是建筑的内部空间,亦非建筑的外部空间,而是两者之间的渐变状态,介乎内外的第三域。如苏州园林的长廊,仅有一侧墙体,廊下空间即模糊空间;又如江南地区:小巷深深,两侧是壁立的墙体,墙内生活着一户户的人家,这是小巷作为内外空间的一种“模糊”,也别具一番韵味,形成了独特的建筑空间美感。再比如位于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空间变化也十分丰富。从城市各地都要经过曲折、幽暗的水巷才能来到广场。其中的小广场北面是圣马可教堂的侧面和钟塔,两边是一色的市政大厦包围着的圣马可大广场。教堂和钟塔,既是它们的分割者,又是它们的联系者,是它们之间的穿心轴。不同的建筑有不同的模糊空间的表现形式和表现特点,古埃及神庙中的廊空间具有封闭狭窄的特点;古希腊、占罗马时期,由古典柱式支撑的杜廊、敞廊成为后世建筑的典范;中世纪教堂通过内部通廊的高耸深远表现出了宗教的神秘崇高;巴洛克时期则通过界面变形与装饰要素的添加塑造动态廊空间等等。
所以,现代建筑要重视空间要素的构建,在构建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也要考虑模糊空间的构建,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美感追求。
色彩:
色彩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艺术语言。正如荷兰画家凡高的《向日葵》,画面上一丛丛如阳光般灿烂的从深黄到浅黄的葵花,插在淡黄色的陶罐中,在含有蓝色的背景衬托下,强烈黄色的色彩显得格外明快、饱和而辉煌,充分展示出了葵花在阳光下的那种勃勃生命力。凡高在画中就运用了色彩的搭配,把色彩独有的艺术效果显现出来。同样,我们的建筑也应该合理利用色彩的作用,因为建筑像绘画一样,也是一种艺术。
比如索菲亚大教堂室内的柱墩和墙全用彩色大理石贴面,有红、白、黑、绿等颜色组成图案。当时的拜占庭历史学家普洛可比乌斯描述走进大教堂的印象:人们觉得自己好象来到了一个可爱的百花盛开的草地,可以欣赏紫色的花、绿色的花;有些是艳红的,有些闪着白光,大自然像画家一样把其余的染成斑驳的色彩。又好像我们用“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描绘海滨城市青岛一样,其色彩搭配也非常和谐,加之特有的自然风景更显得美丽十足,形成视觉上的美感;又比如说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筑:白色的台基,大红的柱子、门窗和墙壁;檐下青绿点金的彩画;金黄的或是翠绿的或是靛蓝的琉璃瓦顶,特别是在秋高气爽、万里无云、阳光灿烂的北京的秋天,配上蔚蓝色的天空作背景,其气势磅礴之感、视觉冲击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林徽因在《林徽因讲建筑》里面,也阐释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在高大的建筑物上,是以鲜明的色彩,取得豪华的效果,通过建筑物色彩的丰富变化,使整个建筑看起来辉煌闪烁,唤起活泼可爱的韵律感。总之,合理的色彩搭配对建筑的美感有重要作用,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小结: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阐述,可以得知现代建筑在追求建筑美观方面应该注意的地方。不管是在建筑装饰、建筑与自然融合方面,还是建筑的结构方面,都要追求合理有„度‟,现代建筑所追求的是这样一种建筑理念:建筑应当是具有独具一格的装饰、与自然相融合(“生态建筑”的理念)以及拥有精巧的建筑结构。只有这样的建筑,才能让我们感受到建筑的美感。
参考文献:
夏娃——《建筑艺术简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荆其敏——《建筑环境观赏》 天津大学出版社
梁思成——《凝动的音乐》、《中国建筑史》百苑文艺出版社
梁思成——《建筑文萃》三联出版社
林徽因——《建筑之美》
王振复——《建筑美学笔记》百苑文艺出版社
王彦杰《解读现代建筑的廊空间》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金泽强——《浅谈建筑艺术欣赏》论文安庆第一建筑设计院
苏晓毅 ——《中国园林建筑的艺术魅力》论文 西南林学院园林学院
范琪——《浅谈艺术欣赏要领》论文河南财经学院
第二篇:现代建筑的美观追求
现代建筑的美观追求
摘要:通过阐述建筑装饰、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建筑结构的艺术追求等几个方面总结出现代建筑应该追求的美观理念。
关键字:美观建筑与自然结构装饰
罗马的建筑理论学家维特鲁威曾指出建筑的三个基本要求:适用、坚固和美观。特别是在现在经济迅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情况下,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建筑不仅仅具有功能性,更重要的是具有艺术审美性。在这里,我仅从建筑美观的角度来阐述现代建筑应该追求怎样的美观理念,以求达到较好的欣赏效果。美观的具体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筑的装饰、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建筑结构的艺术等几个方面。
(一)建筑的装饰追求
建筑的装饰有很多方法,比如雕塑、彩绘、图案风格等等。德国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曾经提出过‘少就是多’的建筑处理原则,创造了密斯风格,即通过线条、色彩和总体的形可以创造出动人的美,实现了一种自我纯化的建筑向实现艺术在未来主义和立体主义中已经实现的东西过渡。“当技术实现了它的真正使命,它就升华为艺术”,这诠释了现代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而作为艺术之一的雕塑可以说是固化了的艺术,其在建筑装饰方面有独到的效果。像法国凯旋门中的群雕,不论其整体还是细部都是一部建筑艺术雕塑品,应当说凯旋门是雕塑的建筑;除此之外,还有作为建筑一部分的雕塑,像哥特式建筑的巴黎圣母院其中的门中柱以及入口门楣上的雕塑、雅典卫城伊瑞克神庙南面的女像柱廊——其用雕刻逼真的人像代替柱子,其艺术造型被人赞叹为天才的创造。作为雕塑种类之一的浮雕也是经常用到的建筑装饰。还有壁画,把一些有意境的名画经过固化的方式显现在建筑上,成为固定的艺术品,增强了建筑的艺术性,加强建筑艺术的感染力和审美效果。像颐和园中的长廊就以彩画为主要装饰,样式为苏式彩画,体裁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这样就会使更多的元素融入到建筑当中去,增强了建筑的艺术厚重感,产生了别样的艺术魅力。精美的木雕、楹联、图案风格、名人题词等也为建筑的作了很好的装饰。
所有这些精美的装饰都会增强建筑的装饰效果。但是装饰也是非常有讲究的,装饰要体现一种“度”的哲学理念,装饰要与建筑的风格、建筑的用途、建筑周围的环境相搭配协调。否则,装饰也会弄巧成拙,比如一座非常古朴典雅的建筑,如果过多的用现代的装饰要素来装饰,就会改变原来建筑独有的韵味。
(二)建筑与自然的融合美国著名的建筑教育家罗夫.雷普森说:“历史上有深远意义的建筑思想及成就是对特定的地区特点、气候条件诸如地形、光照质量等条件的正常反应。换句话说,是对生态条件的反应。”在欣赏建筑的时候应该把建筑置于其所处的环境中进行分析,环境是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建筑需要与环境相互融合。设计家们要尊重自然、研究自然,模仿自然。建筑家们每设计一个作品,总是全力以赴的扑进大自然当中,从古典主义的主宰环境,发展到现代的‘把建筑融入到自然之中’,建筑师们从自然中得到启发,房屋应该像植物一样,是“地面上一个基本的和谐要素,从属于自然环境,从地里长出来,迎着太阳”,比如著名建筑家赖特,其代表作是建于1936年的匹兹堡的“流水别墅”,它与地形、林木、流水的关系是那么亲切,达到了人造的建筑与自然的景色互相映衬的效果。它是一座独具匠心、构思巧妙的建筑艺术精品,它最成功的地方是与周围自然风景紧密的结合,它的体形疏松开放,与地形、树木、山石、流水的关系非常密切,建筑物与大自然形成互相渗透的格局,可以说是,人工的建筑与自然的景色相互衬映、相得益彰、融为一体。被誉为“绝顶的人造物与幽雅的天然景色的完美平衡”。再比如中国的园林建筑,无论是南方的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的皇家园林,都体现了建筑与自然融合的思想。中国园林建筑是一种出于人对大自然的依恋和向往而创造的特殊的建筑空间,再现自然之美又高于自然,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艺术美的统一。它是人们对大自然的回眸与复归,是自然美、建筑美以及其他人文美的相互渗透与和谐统一。
从此可见,建筑应该与自然相融合,现代建筑重视与自然的融合统一是建筑的发展趋势,也是建设“生态建筑”的要求。
(三)建筑结构的艺术追求
建筑结构要素的合理搭配在塑造建筑美观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要重视建筑结构的设计。建筑结构要素包括比例、色彩、空间、尺度、质感等,下面我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比例:
美在比例。罗马著名的建筑理论家、建筑师维特鲁威在代表作《建筑十书》中渗透着关于建筑的一般形式和柱式的美感观;文艺复兴时期,大画家兼建筑师达.芬奇曾说:“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以北京故宫太和殿为例,其殿的长、宽与高之间,其重檐、屋顶与殿身之间以及殿宇台基须弥座之间都构成了比例的美与和谐。和谐的比例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古典主义所追求的比例被称为“黄金分割”,罗马圣彼得的大教堂、英国的圣保罗大教堂、巴黎的万神庙等建筑的比例都十分和谐,所以创造了世界的奇迹,留给世人宝贵的财富。
一座建筑物的各个部分和各个构件的本身和相互之间应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例如门窗与墙面的比例、门窗和柱子的比例等,以帕提农神庙东立面为例:在第一层次上,建筑的高度比例为2:3,台基、基身和屋顶保持着约1:8:3;在第二层次,多立克柱式的檐部与柱高之比约为1:3,柱径与柱高之比约为1:5.5,檐部中额枋、檐壁和檐冠之比约为2:3:1。可见,美观的建筑的比例应该是非常和谐的,而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所以,现代建筑应该继承和吸收古代时期建筑的精髓,“古为今用”,并且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空间:
“空间,建筑的主角”,这个颇有趣而又发人深省的比喻,在国外的建筑美学界相当流行,它形象地道出了建筑的一个基本特征,即空间性。建筑的空间包含以下几个层面:建筑的外部空间、建筑的内部空间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模糊空间。建筑的内部空间强调的是内部的规划和建设,比如说室内布局等,是我们熟知的,内部空间要体现建筑的功能性即实用性;建筑的外部空间是指与建筑相互联系的周围的空间,即指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空间,彼此之间的空间建构要体现和谐统一的精神;而常常让我们容易忽略的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模糊空间,这或许是由于它兼备内部与外部空间特征的缘故,其实建筑的模糊空间是建筑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的一种过渡和中介。联结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墙体、门窗与屋顶都具有模糊性,即形成了模糊(用日本建筑学家黑川纪章的话说,这是一种;‘灰’)空间,这个模糊空间不是建筑的内部空间,亦非建筑的外部空间,而是两者之间的渐变状态,介乎内外的第三域。如苏州园林的长廊,仅有一侧墙体,廊下空间即模糊空间;又如江南地区:小巷深深,两侧是壁立的墙体,墙内生活着一户户的人家,这是小巷作为内外
空间的一种“模糊”,也别具一番韵味,形成了独特的建筑空间美感。再比如位于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空间变化也十分丰富。从城市各地都要经过曲折、幽暗的水巷才能来到广场。其中的小广场北面是圣马可教堂的侧面和钟塔,两边是一色的市政大厦包围着的圣马可大广场。教堂和钟塔,既是它们的分割者,又是它们的联系者,是它们之间的穿心轴。不同的建筑有不同的模糊空间的表现形式和表现特点,古埃及神庙中的廊空间具有封闭狭窄的特点;古希腊、占罗马时期,由古典柱式支撑的杜廊、敞廊成为后世建筑的典范;中世纪教堂通过内部通廊的高耸深远表现出了宗教的神秘崇高;巴洛克时期则通过界面变形与装饰要素的添加塑造动态廊空间等等。
所以,现代建筑要重视空间要素的构建,在构建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也要考虑模糊空间的构建,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美感追求。
色彩:
色彩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艺术语言。正如荷兰画家凡高的《向日葵》,画面上一丛丛如阳光般灿烂的从深黄到浅黄的葵花,插在淡黄色的陶罐中,在含有蓝色的背景衬托下,强烈黄色的色彩显得格外明快、饱和而辉煌,充分展示出了葵花在阳光下的那种勃勃生命力。凡高在画中就运用了色彩的搭配,把色彩独有的艺术效果显现出来。同样,我们的建筑也应该合理利用色彩的作用,因为建筑像绘画一样,也是一种艺术。
比如索菲亚大教堂室内的柱墩和墙全用彩色大理石贴面,有红、白、黑、绿等颜色组成图案。当时的拜占庭历史学家普洛可比乌斯描述走进大教堂的印象:人们觉得自己好象来到了一个可爱的百花盛开的草地,可以欣赏紫色的花、绿色的花;有些是艳红的,有些闪着白光,大自然像画家一样把其余的染成斑驳的色彩。又好像我们用“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描绘海滨城市青岛一样,其色彩搭配也非常和谐,加之特有的自然风景更显得美丽十足,形成视觉上的美感;又比如说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筑:白色的台基,大红的柱子、门窗和墙壁;檐下青绿点金的彩画;金黄的或是翠绿的或是靛蓝的琉璃瓦顶,特别是在秋高气爽、万里无云、阳光灿烂的北京的秋天,配上蔚蓝色的天空作背景,其气势磅礴之感、视觉冲击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林徽因在《林徽因讲建筑》里面,也阐释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在高大的建筑物上,是以鲜明的色彩,取得豪华的效果,通过建筑物色彩的丰富变化,使整个建筑看起来辉煌闪烁,唤起活泼可爱的韵律感。总之,合理的色彩搭配对建筑的美感有重要作用,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三篇:浅析现代钢结构建筑
浅析现代钢结构建筑
摘要:钢结构住宅属于高效率,高技术的产业,加快钢结构住宅的研究与发展,将促进我国建筑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近年来,我国钢结构住宅的性能和技术要求已经明确,关键技术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钢结构住宅具有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他将成为我国建筑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关键词:钢结构住宅 环保 产业化
前言
钢结构住宅在欧美已经有几十年历史了,凭着良好的抗震性、灵活可变的空间划分、环保等优点,迅速发展壮大。其工厂化加工、较少工地湿作业、钢材可回收利用、施工快、噪声低、粉尘污染少、符合可持续发展更是顺应时代的要求,这些是其他结构形式的住宅无法相比的。在我国,钢结构住宅已被国家建设部列为重点推广项目,各地钢结构住宅小区试点工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1.国内外钢结构发展状况
我国自1 9 4 9 年全国解放后,钢结构就在大跨重型工业厂房、大型公共建筑和高耸结构中得到了应用。尤其是近2 0 年来,钢结构更加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的公共建筑中,比如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屋盖,北京天文馆新馆工程等,我国目前不仅能生产各种类型的建筑钢材,同时钢材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日益也增多,如彩钢压型板、彩钢复合板、彩钢扣板、拱形厂房及彩钢制品等的生产,使建筑结构充满现代化时代气息
现代轻钢结构房屋建筑体系诞生于20世纪初,在二战期间得到快速发展。其间多用于对施工速度要求很高的战地机库、军营等;40年代出现了门式刚架结构;60年代开始大量应用由彩色压型板及冷弯薄壁型钢檩条组成的轻质围护体系。目前轻钢结构已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建筑结构形式。近2年来,世界钢铁总量的增加和国际军需用钢量的下降,促使各国拓展钢结构使用范围,各国建筑用钢量在钢材总耗量中的比例明显提高,一般在30%左右,日本在50%左右。美
国、瑞典、日本等国家钢结构用钢量已占钢材产量的30%以上,钢结构面积约占到总建筑面积40%以上。
国外采用钢结构建造住宅的主要是钢铁生产大国和钢结构建筑比较发达的国家,如欧洲、北美、日本和澳大利亚,其中在北美、日本和澳大利亚1~3层的低层住宅是住宅的主流形式,因此钢结构住宅多为低层;在欧洲许多国家钢结构多层和高层住宅建造量较大,工业化生产和预制装配程度也较高,我国的土地和资源方面与欧洲情况相近,因此应重点学习和研究欧洲的经验。
20世纪50年代,欧洲由于受“二战”的严重创伤影响,对住宅需求非常大,为解决房荒问题,欧洲一些国家采用了工业化程度较高的钢结构建筑体系,建造了大量住宅,形成了一批完整的、标准的钢结构住宅体系,并延续至今。60年代,住宅建筑工业化的高潮遍及欧洲各国,并发展到美国、加拿大、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
钢结构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50~60年代),为初盛时期;第二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60年代中后期~70年代),为低潮时期;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80年代至今),为发展时期。我国“十五”期间计划达到每年建筑钢结构用钢量将占全国钢材总产量的3%;到2015年将达到钢材总产量的6%。这是《国家建筑钢结构产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的发展目标。为促进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建设部于2002年发布了《钢结构住宅产业化技术导则》,批准在天津建立我国第一个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基地,并评审通过18项钢结构住宅科研立项和北京赛博思金属结构工程有限公司的第一个建设部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科技示范工程。目前我国钢结构住宅出现蓬勃发展的趋势,全国各地都在进行钢结构住宅的建设。
2.钢结构的物理力学特性
钢结构本身具有高强度、质轻、易于加工制造等特性,是一种多用途之建筑材料。
l)高强度:由于钢结构材料强度较高,可使建筑物的载荷减轻,在构筑大跨距的梁、高层建筑物及地震区建筑物时,具有明显的优势。
2)材质均一:钢结构材性不会象钢筋混凝土因使用时间不一而有所变化,除
非遭受污染腐蚀外,其应力不会因时间的改变而发生劣化现象。
3)延展性极佳:一般说来,结构材料在正常负荷的情况下,较强应力会集中出现在材料的某些地方,钢结构的延展性可使这些应力集中点发生变形,从而不会马上破坏。钢筋混凝土材料的特性,是硬脆到某一强度后,就会遭受破坏,尤其抵御地震力时能力相对较差。
4)弹性较好:钢材在弹性范围内为一弹性体,在相当大应力作用下仍依据虎克定律作规则变化,所以可以很准确计算出其强度。而钢筋混凝土构件,为一非均质及单一材料所组合而成,以至于在破坏时,无法精确计算出材质的变化。
5)耐久性:钢材在适当的养护下,使用时间较久,而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相对要弱一些。
6)便于工厂预造:钢结构构件需在工厂里预先制造、剪裁及钻孔并完成组装,在工厂预造好后才送往工地,品质较易控制。而钢筋混凝土结构则需要现场侥筑,其质量易受气候及人为因素的影响。
3.现代钢结构的建筑特点
1)预工程化程度高,建设成本降低,工期缩短钢结构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实现了建筑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提高了建筑预期工程不同材料、不同形状和不同制造方法的建筑构配件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互换性。同时钢结构建筑的预工程化使材料加工和安装一体化,大大降低了建设成本;并且加快了施工速度,使工期能够缩短4 0%以上,从而加快了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周转速度,使建筑能更早投入使用。
2)建筑与结构的设计与功能一体化,使建筑更富有功能化在钢结构建筑中,结构成为形象构成的重要因素,结构的形体,构件,节点从很大程度上导致并制约着建筑的形象。建筑与结构的设计与功能只有做到一体化,才能使建筑更富有功能化以便随后的各个设计环节进行下去,创造出技术与艺术融为一体的钢结构建筑。北京2 0 0 8 年奥运会国家体育场投标方案中有许多方案都体现了钢结构建筑的这一特点。例如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的可开合式方案,在体育场大屋面的中央设置两个半圆型的玻璃顶面,同时相对旋转、平行滑动完成大
屋面的开合;又如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场馆方案外观即为建筑的结构,形象完美纯净,功能与结构达到了完美统一。
3)钢结构建筑能够满足超高度和超跨度的要求钢材组织均匀,接近于各向同性匀质体,强度高,弹性模量亦高。其密度与强度的比值远小于砖石,混凝土,木材,在同样受力情况下钢结构自重小,从而可以做成跨度较大和高度较高的结构以及灵活的结构形体。现在人类已具有建造跨度超过1 0 0 0 米的超大穹顶与高度超过1 0 0 0 米最高至 4 0 0 0 米的超高层建筑的能力。并且钢索与膜结构相结合形成索膜结构体系更能满足建筑对跨度的要求,使这类型建筑成为标志性建筑。
4)原材料可以循环使用,有助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4.现代钢结构中建筑设计所面临的问题
1)钢结构中建筑设计的防火问题火灾是对钢结构建筑的最大危害,钢材虽为非燃烧材料,但钢不耐火,温度为4 0 0 度时,钢材的屈服强度将降至室温下强度的一半,温度达到6 0 0 度时,钢材基本损失全部强度和刚度,因此当建筑采用无防火保护措施的钢结构时,一旦发生火灾,很容易使建筑损坏。从发生的钢结构建筑火灾案例可以发现两类现象,一类为防火保护的钢结构在火灾中没有达到规定的耐火时间而破坏,另一类防火保护的钢结构在火灾中超过了预期的耐火时间而并没有破坏。建筑的构造防火问题一般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上较易解决,而在钢结构建筑上则需考虑更多的因素,以下为两种常用防火措施:一是采用进口的新型防火板——保全板;二是根据钢结构的部位不同分别采用厚型或薄型的防火涂料,并在露明部位加涂装饰漆。
2)钢结构中建筑物理问题
①保温。外部环境对建筑的热辐射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建筑的热环境:一是透过窗户进入室内,并被室内表面所吸收,产生了加热的效果;二是被建筑的外围护结构表面吸收,其中一部分热量通过建筑围护结构的热传导逐渐进入室内。由于玻璃可以让阳光直接射入室内从而迅速升高室温,特别是随着新型玻璃材料的不断出现,玻璃的热工性能逐步改进,建筑采光与建筑保温之间的矛盾已日趋
淡化,“ 遮蔽”与“ 阻隔”走向平衡。所以对建筑的保温措施主要集中在外围护结构上。
② 吸音。在一些建筑大厅中,尤其是在音乐厅中顶棚反射板增加的反射声几乎同时到达听众的双耳,缺少侧向反射带来的围绕感。在这类建筑的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材料的使用,包括吸声性能以及装饰性、强度、防火、吸湿、加工等多方面。目前广泛地应用于音质设计和噪声控制中的解决途径是吸声材料和吸声结构。
5.结语
21世纪,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都为中国的钢结构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同也给我国钢铁工业深人认开发钢结构用钢市场提出时识了新的课题。随着目前我们钢结构建筑水平的提升、技术的成熟,我们有理由相信——钢结构,必将会撑起未来中国建筑行业的一片天空。
参考文献
[1] 王明贵,张莉若.钢结构住宅技术研究[J].钢结构,2004
[2] 郑廷银,马梦寒.钢结构住宅体系初探[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3, 25(2): 98~103
[3] 邱宏.钢结构住宅的进展与展望[J].建筑与工程,2007年第7期
[4] 师丽.现代钢结构建筑设计与表现浅析[J].中国—东盟博览,2011年第3期
[5] 吴开源.钢结构:建筑行业全透析[J].建设科技,2004.02
[6] 郑廷银,马梦寒,张玉.钢结构住宅的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J].钢结构,2004年第4期
第四篇:《现代建筑》教案
《现代建筑》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现代建筑艺术的形式美,体会建筑与人的关系。认识建筑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感受建筑艺术的个性美感。
2、了解现代建筑的有关知识,提高对现代建筑的欣赏能力。
3、调查家乡的建筑,能对身边的建筑进行简单评价。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二、设计方案 教学导入:
教师带来植物(仙人球)用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博物馆设计了一个“球体网架”建筑来引入课题。
教学新授。
①师生共同欣赏优秀建筑作品,感受建筑的美。建筑的产生同样来源于生活。举例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背景。
②图片欣赏,了解现代建筑特点:使用舒适,造型多样,技术先进,物景相融。③播放录像,展示家乡比较知名的建筑。学生对这些建筑进行一定的评价。练笔:
通过欣赏,请学生为学校设计艺术楼,外形要求奇特,能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现代建筑
学习小组进行相互评价。
课后延伸:可以到网上查找建筑的相关资料现代建筑。
三、学习评价建议:
是否能主动地学习欣赏的方法,并具有初步的鉴别、评述能力。
是否能通过查阅资料、个人体验、集体讨论、观摩和评述等方式,领悟建筑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了解现代建筑的风格特点。
第五篇:《现代建筑》教案
《现代建筑》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和认识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和发展方向,掌握欣赏现代建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美术语言去欣赏现代建筑,提高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人文、科学的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法、讨论法、谈话法、练习法引导学生综合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学会欣赏现代建筑。
教学难点:
课本中出现的名词术语比较多,学生对此也比较生疏。
教学方法:
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一组现代建筑的图片,提问“刚刚的图片中你看到了些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刚才的图片展示的都是一些建筑物,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现代建筑。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同学们把书翻到119页第九课艺术和科技的结合——现代建筑”
二、展开新课
1、什么是现代建筑?20世纪以来的建筑统称为现代建筑
2、现代建筑的四大特点(1)形式服从功能的需要 代表:“包豪斯”校舍简介:
由来:“包豪斯”一词是格罗披乌斯生造出来的,是德语Bauhaus的译音,由德语Hausbau(房屋建筑)一词倒置而成。
背景:,大工业中艺术与技术对峙的矛盾十分突出。产品设计中如何将艺术与技术相统一,引发了一场设计领域的革命,贡献:她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的诞生,设计理想一直影响着整个20世纪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包豪斯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把艺术从特权和神话的垄断中解放出来,让艺术抵达我们每一位老百姓。
(2)空间与环境的有机融合 代表:赖特
作品:流水别墅、古根汉姆美术馆
a、流水别墅介绍、设计充分考虑到它所处环境的特点,特别是那股自然生成的小瀑布,使整个建筑与周围环境取得了有机结合,同时,利用钢筋混泥土的结构的悬挑能力,将别墅的每层楼板向外悬伸出来,使它与那一道道横墙与几条竖向的石墙组成一幅纵横交错、富有变化的建筑构图,造型新颖别致。
b、古根汉姆美术馆介绍主体建筑是6层的圆形展览大厅和4层的办公大楼,最富创造性的是圆形展览大厅的内部空间设计,称之为“流动的空间”。
(3)形象和风格的多样化
教师提问:“现代建筑的风格是多种多样化的,那么书上的这三种建筑,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a、朗香教堂的建筑特色:怪诞、富有神秘感 b、乌德勒支市施罗德住宅建筑特色
设计人G.里特维德是家具设计师兼建筑师,受荷兰当时“风格派”影响。
c、悉尼歌剧院建筑特色:位于三面临水的突出地段,高耸的白色壳片,似帆、似花瓣、似白鹤惊飞
(4)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的应用
a、巴黎蓬皮杜国家文化艺术中心大厦本身就是一件属于20世纪的艺术杰作:由钢管和玻璃管构成的庞然大物,外墙布满五颜六色的管线和钢铁桁架,它所代表的现代工业文化。b、蒙特利尔奥林匹克体育馆这座设计独特的体育馆以及旁边倾斜的塔楼己成为当今蒙特利尔的一个象征。体育馆旁边的斜塔高约175米,倾斜度高达45度(著名的比萨斜塔倾斜度也只有5度),是世界上第一高的斜塔,也是世界上倾斜度最高的斜塔。
c、札幌穹顶体育馆屋顶采用穹顶,适用于当地气候
d、吉隆坡佩重纳斯大厦是世界上目前最高的双子楼和第四高的建筑物。塔楼的一个值得一提的特色是在第42层处的天桥。如建筑师所称,这座有人字形支架的桥似乎像一座登天门。
e、贝律铭①简介:美籍华人,现代建筑的最后一位大师②代表作:卢浮宫扩建建筑、中银大厦
3、疯狂的建筑——迪拜①迪拜帆船酒店。它是世界上第一家的7星级酒店。大厅、中庭、套房、浴室,任何地方都是金灿灿的,连门把手都度了一层黄金。②迪拜塔有162层,总高828米,被称为“世界第一高楼”,总投资超70亿美元。③棕榈岛三座人工岛组成棕榈树形状,因此得名棕榈岛。耗资140亿美元打造而成的迪拜棕榈岛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④“世界岛”依照世界地图的布局开始兴建300座人工岛屿。整项工程仅填海和基础设施建设耗资30亿美元,2008年竣工。所有岛屿都按其“地理位置”命名,如“爱尔兰”、“也门”等。⑤迪拜海底酒店位于迪拜阿拉伯湾,是迪拜疯狂建筑艺术的代表。迪拜海底酒店位于水下60英尺,自称为十星级酒店。⑥达•芬奇塔高1027英尺(约合313米),共有68层,每层楼都能独立旋转,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⑦迪拜四塔四座塔从54层到97层大小不一,设计灵感源于火焰和烛光的晃动。⑧“舞蹈大厦”“舞蹈大厦”由三座大楼组成,它们从地面弯曲向上,到高空相互交织,有流体动画美感。
课堂作业:
画出你心目中的一栋现代建筑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对现代建筑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希望同学们多留意在生活中的现代建筑,发现他们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