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应让简单的应用文回归到初中课本中
应让简单的应用文回归到初中课本中
应用文是现代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文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用于事务活动或公务处理等方面的、具有固定格式的文体。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是人们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工具,有的应用文还用来作为凭证和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事情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应用文的功能也就越来越多了。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非常重视应用文写作。如秦朝李斯的《谏逐客书》、汉刘邦的《求贤诏》和诸葛亮的《出师表》等,这些都是现代应用文发展的雏形。应用文写作讲究的不是文采,讲究的是规范,代表的是威严和信誉。
但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应用文这枚小贝壳几乎快在初中教材上消失了。是不是现在已经不需要这些内容了,还是学生们都熟知这些东西,不必学习了?仔细一留意,情况并非这样。作为中学生来说,尚未步入社会,接触到的应用文并不多,日常用得到的也就那么有限的几个。但是就那么有限的几个,学生也是运用得乱七八糟,全然忘记了其相应的规范和要求。下面是我在日常教学中接触到的几个例子:
(一)一个八年级学生的请假条:
请假条
老师,我因有病特请假一天,希望能批准。
李昆
(二)学校大黑板上学生写的寻物启事:
寻物启事
我在学校里丢失了一个饭卡,有拾到者请与八(1)班张盼联系。
4月20日
-----------------------
类似的现象在我们的校园里比比皆是,还有那些令很多老师哭笑不得的所谓的检讨书————
检讨
我这次出去上网被逮住,违反了学校纪律,今后我一定不会再去上网,请老师原谅。
汪龙
为什么八年级的学生连一些最基本的应用文都写不规范呢?长期以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同时也隐约意识到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源。可能有的老师要说我是小题大做,现在淡化应用文教学,干嘛那么大惊小怪,更何况现在考试又不考这些内容,要求那么严干嘛?以后真用到时,到网上一查什么应用文没有,还用老师花时间说这些?如果说这是日常小事无关紧要的话,那么我再提供一个例子,相信经常代九年级语文课的教师应该还有这个记忆吧!
2006年的襄樊市中考语文试题综合性学习---<<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中最后一小题:
(2)以班委会名义给学校团委书记黄老师写一封邀请信,请他参加这次主题班会(限50字左右,格式符合书信要求)(4分)
“一封最常见的书信,哪个学生不会写呢!”当时老师们都不以为然。可是我们仔细回顾一下,当时有多少人得满分?徐老师在当年的语文中考质量分析会上还特别提到了这个题,并且说学生普遍弄不清书信的格式,诸如称呼不知道顶格写,署名和日期颠倒等,总之失分较多,并呼吁老师们要重视这些内容。这样一说大家就不觉得我是小题大做了吧?一封最常见的书信难倒了众多考生,以致痛失分数。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难道没有责任吗?我们要让这样的事情再发生吗?
那么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究竟何在?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新教材上现在忽略了应用文知识。过去的老教材后面专门附有学生应掌握的简单的应用文知识及范例,并且作为教材内容的一部分,纳入考试范围。而现在的教材删去了这些内容,考试也从不涉及。只是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第四阶段(7—9年级)写作部分第5条中涉及有“根据生活的需要,写日常应用文。”相关的内容。也就是说应用文方面的内容基本上从教材上消失了。
2、老师日常教学对应用文知识的缺失。因为教材上没有了这方面的要求,语文老师们基本上也不在平时的教学中提及,至于学生请假条、检讨书上的不规范内容,也只是一笑了之,只是在平时一些作业中涉及时才想起来讲与此相关的应用文,但这些东西学生印象不深,听后很快就淡忘了,至于平常要用时意思表达到即可,格式就马马虎虎了,老师也不会在格式上深究的。事实上,老也没有哪个教师去深究的或是加以纠正。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导致学生不会运用这些基本的应用文,才会闹出笑话,自然也就会在考试时丢分。更不用说完成《语文课程标准》中“根据生活的需要,写日常应用文。”的任务了。
正是鉴于这些原因,我个人觉得应该让简单的应用文回归到初中课本中来,因为:
1、这是响应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初中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要求中就明确规定:“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应用文。”在教学内容中也明确指出:“学写一般的应用文。”教学大纲是我们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评估和检测的依据。由此可见,我们应依纲办事,重视应用文的教学,加强应用文的教学。
2、加强应用文教学与训练,也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应用文的学习和写作正是“写”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长时间的训练可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应重视应用文的教学和训练。
3、重视应用文教学也是生活和今后工作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应用文在人们生活、工作中的应用频率越来越高,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再说我们初中的培养目标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和培养劳动后备大军。因此,重视应用文教学是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我切实感到应用文教学对学生的重要性,为了保持语文这个大家庭的完整性,为了学生的长远着想,让这块缺失的土地重新回到语文大家庭的怀抱吧!
第二篇:初中课本中的小说
个性化学习中心
初中课本中的小说
七上: 八下: 《羚羊木雕》选自《东方少年》,张之路。《刷子李》 选自《俗世奇人》,冯骥才
《皇帝的新装》选自《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好嘴杨巴》 选自《俗世奇人》,冯骥才
安徒生 九上: 《女娲造人》选自《神话故事新编》,袁珂 《故乡》选自《呐喊》,鲁迅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选自〈金波作品精选〉,《孤独之旅》选自《草房子》,曹文轩 金波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羊脂球》,莫泊桑 七下: 《心声》选自《儿童时代》,黄蓓佳 《爸爸的花落了》选自《城南旧事》,林海音 《智取生辰纲》 选自《水浒传》,施耐庵 《丑小鸭》 选自《安徒生童话故事选》,安徒《杨修之死》 选自《三国演义》,罗贯中
生
《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吴敬梓 《最后一课》 根据几种版本改写的。都德
《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曹雪芹 《社戏》 选自《呐喊》,鲁迅 九下:
《斑羚飞渡》 选自《和乌鸦做邻居》,沈石溪
《孔乙己》选自《呐喊》,鲁迅 八上: 《蒲柳人家》选自《》,刘绍棠 《芦花荡》 选自《孙犁文集》,孙犁
《变色龙》选自《》契诃夫 《台阶》 选自《台阶》,李森祥
中考考点归纳:
1、整体感知小说内容,把握小说的情节脉络。
2、把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能品味、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3、分析环境描写在塑造人物、烘托主题方面的作用。
4、体会、理解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
5、理解并表述重要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并对优美语句进行赏析。
6、能根据小说内容进行合理联想和想象。(如续写、补出人物的话语或心理活动、说说言外之意等)
7、小说的写作特色分析,特别是文体特色分析
1.概括小说内容,先归纳小说各大章节或各部分段落内容,再总体把握。可按照六要素方法介绍事件发展,力求简洁。抓住主线,删减旁支。
2.分析人物可从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人物描写中,具体分析出人物的性格、品质等。分析时应该联系文章内容,抓住其人物主要品质。
3.语句理解,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一般来说,不要单独摘出句子分析,在整篇文章中去理解。必要时,还应该通过分析文章人物性格等来理解语句。
4.句子的作用无外乎具有几种常规作用。文章的线索,中心,推进人物成长,故事发展,承前启后等等。但是每篇文章因为其内容文意不同,不同的句子又被赋予了不同的定义。所以回答句子作用时,应该联系文章内容来回答。
5.联想感悟环节是送分的。很多孩子得不了高分,大概是回答得不够具体和贴近吧。理解文章要表达的内涵很重要,在此基础上作适当的发挥。(看写作水平了)一定要贴近小说的中心思想。
个性化学习中心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裁体。
人物 环境 情节
1、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正面描写(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2、环境描写的方法
社会环境:交代或暗含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小说主题与之密切相关。
自然环境: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交代人物身份、地位等。
3、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阅读方法:
1、人物:分清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线索人物、人物性格是重点。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是虚构的,因此小说中的第一人称“我”和作者要分开。人物形象分析基本方法是抓语言和动作等关键词句,评析要注意不重不漏。
2、情节:注意判断高潮的位置
3、环境: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重点是社会环境/。小说在叙事上可分为顺序、倒叙、插叙。一般说来,倒叙的作用是设置悬念,为下文铺设,吸引读者;插叙是对情节的有力支撑,刻画人物,揭示主题。
阅读要领:
1、把握人物形象要从刻画人物的方法入手。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环境烘托等等。
2、概括情节,概括要完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事,结果怎样。注意:情节总是为人物和主题服务的,情节的发展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推动。
3、环境描写也是为人物和主题服务的。
4、主题是小说的灵魂,要从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中深入理解。特别要注意小说的标题和结尾。
小说阅读方法指导
个性化学习中心
1.塑造人物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阅读小说首先要了解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如《社戏》塑造了阿发、双喜等农村少年的形象。这些少年都非常能干,阿发单纯又无私;而双喜是聪明机灵,胆大心细,善体人意,做事周全和敢于负责。我们要善于用词语准确地概括出人物的品德。
2.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既有概括介绍,也有具体描绘;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我们要认识这些方法及其作用。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写他的衣着是“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写出了他迂腐、虚荣的性格,也反映出了他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3.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社会环境描写,主要作用是揭示时代背景,这些描写能表现出人物性格的时代根源;还有自然环境描写,主要内容有地点、时间、季节、气候及景物,主要作用是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心情,渲染气氛等。例如《故乡》开头描写了故乡萧索、荒凉的景象,交代了“我”回故乡的时间、原因、心情和背景。小说中的景色描写,当然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在景色中渗透了作者的意图,我们要结合故事情节,体会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三篇:初中课本中use用法小结
初中课本中use用法小结
一、作及物动词,发音为/ ju:z /。
1.译为“用,使用”。例如:
We can use the lift to go up and down.2. 译为“发挥,行使”。例如:
He promised to use his influence.3. 译为“消耗,用尽”。例如:
They have used money up.4. 译为“利用”。例如:
He was used by a stranger.5. 译为“对待,相当于treat”。例如:
He used his friends worse than ever.二、作名词,常与of 连用,发音为/ ju:s /。
1. 译为“用法,应用,使用,用途”。例如:
He makes good use of his time.2. 译为“使用权,使用能力”。例如:
He gave me the use of his bike.3. 译为“效用,益处,价值”。例如:
What’s the use of worrying?
4. in use译为“使用之中,使用着”。例如:
The lab is in use.三、几种变化。
1. use(名词)→ use(动词)
2. use(动词)→ used(形容词)used cars 二手车
3. use(动词)→ useful(形容词)有用的
4. useful(形容词)→ usefulness(名词)有用,用处
5. use(名词)→ useless(形容词)无用的6. use(名词)→ user(名词)使用者,用户
四、构成的短语词组。
1. used to do sth.过去常常做某事。(现在不做了)例如:
My father used to be a teacher.He used to have long hair.其否定形式常用didn’t use to 或 used not to。例如:
She didn’t use to / used not to wear a skirt.2. be used to sth / doing sth.习惯于某事或者习惯做某事,其中to为介词,其后跟名词,代词或形容词。例如:
I am used to getting up early.I wasn’t used to city life, but now I have got used to living in this city.3. be used to do sth = be used for sth / doing sth.被用来做……,是被动语态,其中to 为不定式符号。例如:
A knife can be used to cut things.Seal’s fur can be used for coats.4. make use of sth.利用,使用某物。其中use也是名词,可用 good、full、more、little等形容词修饰。例如:
We must make good use of time to study.5. use one’s head 动脑筋,仔细考虑。例如:
Use your head and you’ll find a way.
第四篇:初中课本中描写雪的语句
初中课本中描写雪的语句
秋冬之时,万物萧寂,正是读书的大好时节。何况屋内有炉,窗外是雪。从开蒙到高中,雪花飘飘洒洒文字中。这次撷取了十二个年级语文课本里与雪有关的语句,凑成小文,博君一笑。或是怀念,或是展望,咱们且读且珍惜。
初中三年,视野渐开。新鲜的事物像潮水一般涌进小世界,大脑跟着躯干草一样地疯长。小雪花的尖尖角都长成了“树枝”状。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出处: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
点评:明丽的色彩,灵动的形态,变幻的精灵,悸动的心。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出处:七年级上册《咏雪》
点评:一家人,一场雪,一次欢聚,一段佳话。
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的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友谊。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的话。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书信。
出处: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
点评:真正的英雄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就像斯科特,即便身处绝境,依然书写了热爱与忠诚。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出处:八年级下册《雪》
点评:江南的雪虽然娇艳美好,终不如朔方的雪蓬勃升腾、振奋人心。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出处:八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
点评:绿蚁醅新酒,孤舟小火炉,雪天逢故客,三大白而别。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出处: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点评:烈风暴雪,勤学者不以为苦;残简青灯,苦心人中有足乐。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出处:八年级下册《满井游记》 点评:晴雪如洗,春山如笑。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出处:八年级下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点评:边地寒,天色暮,斯人去,独望雪满天山路。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出处: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
点评:巨人的身影伟岸而孤独,是因为孤独而伟岸呢,还是因为伟岸才孤独?
醒来时,他又冷又不舒服。天上没有太阳。灰蒙蒙的大地和天空变得愈来愈阴沉昏暗。一阵刺骨的寒风刮了起来,初雪铺白了山顶。他周围的空气愈来愈浓,成了白茫茫一片,这时,他已经升起火,又烧了一罐开水。天上下的一半是雨,一半是雪,雪花又大又潮。起初,一落到地面就融化了,但后来越下越多,盖满了地面,淋熄了火,糟蹋了他那些当作燃料的干苔藓。
出处:九年级下册《热爱生命》
点评:茫茫雪原之中,隐约有一条黑线伸向远方,那是生命在流动。
第五篇:如何让学生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陶冶情操
如何让学生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陶冶情操
摘要:美术欣赏课是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初中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分析、评论鉴赏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思想价值等,进而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它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术教师应当采用多种方法提高欣赏课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9-052-1
初中美术七、八、九年级第一单元都是欣赏评述课,学生对欣赏课毫无兴趣,听课感到枯燥无味,老师讲过后印象很浅,美术欣赏起不到很好的审美教育,不能很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更不能很好地去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那么,怎样通过有效的方法教会学生欣赏美术作品,进而使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一、美术欣赏课的课程目标要明确
1.通过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及人类对生命活力的向往、热爱,使学生对美术作品涵育美感与陶冶情操的功能与价值有初步的体验和认识。
2.通过欣赏能够在感受、理解和体验的过程中,发现与描述美术作品某些层次的深层意蕴,了解不同美术作品的审美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能进行判断、交流与评价。
3.通过欣赏,感受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产生的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认识评述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美术作品的相同与不同的呈现方式。
二、教师要精心准备美术欣赏的思路
1.利用多媒体拓宽美术欣赏的渠道。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理解、表现、创作、欣赏美术作品的机会。初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通过互联网收集、整理更多的教学资源,进而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生动、直观形象的资料中欣赏美术作品。
2.利用第二课堂,丰富美术欣赏的内容。美术课标提出,美术教学不应当局限于课本、课堂,还应该向课外延伸,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3.精心设计教案。紧紧围绕“怎样让学生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陶冶情操”展开,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我分“三步”来完成教学。
第一步:上课前。①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②教师精心备课是前提。从备好课、激发学生兴趣、欣赏作品的侧重点、建构多姿多彩的课堂、重视评价与感受;③鼓励学生利用书籍、互联网等查阅美术作品的相关资料,做好课前预习。
第二步:课堂中。①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初步的感觉),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细的体味;②让音乐成为欣赏课的“佐料”;③“交互式学习”的课堂模式。
例如,《欣赏国画》。在我国,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持续至今,是我国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经过数千年的淘洗和不断创新,国画俨然成为当今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如何欣赏国画?国画固然有形有色,但如何才能品得其中的味呢,以下为大家介绍几点欣赏国画的角度。
①欣赏作品的气韵美。中国山水画很讲究整体气势,用美术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神韵美是一种高级的审美享受,也是中国画追求的目标。
②欣赏作品的意境美。中国山水画讲究写意,讲究气韵生动,天人合一。所以,欣赏山水画,只注意作品的笔法、墨法、章法及色彩是不够的,除此之外,人们还要注意欣赏作品的形式美、色彩美,甚至充满着节奏美、旋律美。其结构是开放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这正是她博大、充满生机活力的原因。
③欣赏作品的笔墨美。山水画同人物画不一样。人物画讲究用笔精确,细腻传神,它的束缚很大,而山水画特别是写意山水画追求的是笔墨自由、奔放、无拘无束和激情宣泄,讲究用笔用墨、讲究皴法、讲究急缓顿错,讲究一波三折、讲究韵味,就像音乐的旋律、舞蹈的节奏。其实艺术的高境界是相同的。
④欣赏作品的诗合美。许多的中国山水名画,都附带着诗词在其中,其珠联合璧,诗情画意,也是人们审美享受的一大方面。例如,郑板桥善画竹,再配上一首七律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其意境真是美极!以上介绍的就是关于如何欣赏国画的一些讲解,我们在看到一幅画的时候就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欣赏。
4.必要时,对于欣赏中提出的一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价,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样既发扬了每个学生的优势,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又锻炼了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力。
第三步:下课后。①书写评述小短文;②拓展课堂――参观画展、拜访附近有名的画家。
三、教师要及时合理评价学生的欣赏成果
学生欣赏完作品后,教师一般让学生们写一篇短小的评论文章或临摹一副名画算完成了,其实应该对学生作业要及时、合理的评价,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了解不足,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注意学生的闪光点,提高美术欣赏兴趣。
总之,通过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及人类对生命活力的向往、热爱,使学生对美术作品涵育美感与陶冶情操的功能与价值有初步的体验和认识,促进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内在美,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