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庄子的思想有些大智若愚
庄子的思想有些大智若愚,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其实,他是不让人们往“红海”里面挤,要把目光放在“蓝海”的领域中去。甩开越活越滥的泥潭,向灵智的高境界进军。要活出自己,不为纷乱纠缠不清的事情扰了心智。独善其身。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
2月19日:境界有大小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来判断一个事物的有无和无用,庄子却告诉我们,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境界的大小可以完全不同地判断一个东西的有用和无用,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2月20日:感悟与超越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到,世上熙熙皆为利来,世上攘攘皆为利往。可见名利二字是世人难以舍弃的追求。但是庄子的人生哲学是淡薄为大,因为只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才能感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庄子所说的“逍遥游”。
2月21日:认识你自己
庄子里有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由于我们习惯于自以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客观事物,于是就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而我们又经常会被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外部评价所影响,而不能真正认知自己的内心,结果被所谓的潮流而左右,在纷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
不少人把庄子的哲学思想当作最崇高、最仰慕的思想,对庄子的评价更是赞不绝口,对此我却有许多的不解甚至不满的地方。
在《逍遥游》中,宋荣子的“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是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的品德,他不满足;对于列子的“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他的评价是“犹有所侍”。在他心中“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等,才是逍遥游的境界,可这几乎是痴心妄想!整个人类谁能做到?他自己呢?他不也要衣食住行吗?说穿了,他只是一个生活在幻想中的人!
一些人极力说他鄙视权贵,但心肠热。可我想问,心肠热为什么不去改造社会?难道人受到了阻碍就不能前进,只能停滞吗?中国史上,有一位一直戴罪立功的人——林则徐。鸦片战争以后,他屡次遭贬,但却一直立功。被贬山东,他就治理黄河;被贬北疆,他就帮助改善农业技术;被贬南疆,他就帮助考察荒地,为南疆增加了六十九万亩土地。试想,他忍受的是多么大的委屈和痛苦!林则徐一直是一边顶着巨大的磐石,一边默默作贡献,而庄子呢?似乎只是被一块小石子砸中了额头,就龟缩起来,逃到梦幻般的世界!
我很庆幸,像庄子一样的人在世界上只是少数。试想,如果李白因失意成为庄子,范仲淹因失宠而成为庄子,林则徐因被贬而成为庄子,中国将成为怎样?如果邓小平因“三起三落”而成为庄子,林肯因战争失败而成为庄子,丘吉尔因演讲失利而成为庄子,世界将会怎样?如果我们周围的人全都变成和庄子一样,天天沉溺于幻想,不做实事,这样的世界多么可怕!
只瞄准不射击的不是好猎手,只呐喊不冲锋的不是好士兵。
人,不能活在幻想之中!《庄子-外物》里有一段“假粟于监河侯”的故事,读了非常喜欢。监河侯不肯假粟于庄子,于是故意说“等我收入到封地的税金,就借你三百金”。庄子听罢,“忿然作色”。
我要是庄子,既然已经猜到监河侯故意推托不借,也会以微笑报之。至少监河侯没有说出一句冷冰冰的话直刺人心,而以谎言掩盖自己的真心、本意。在现实生活中,我也经历这样“美丽”的谎言,而且我并不知情。但我事后却感激那些谎言的制造者,因为他们没有当着我的面,面露凶相并拿着把锃亮的匕首“杀害”我;而是待我转过身带着对谎言深信不疑并着甜蜜的微笑行走时,暗暗地给了我一刀,让我幸福地“死去”。
如果说谎言必然,“死亡”必然,那么我只愿接受后者。我不是一个不怕受伤的人,只是我在选择在我不得不受伤时,我所能接受的受骗方式。
人与人之间有很多美好的故事,也有很多丑陋的真相。活在当下,犹其在尔虞诈、金钱利益至上的当下,每天每夜,谁不是在经历这些故事,而又恍悟这些真相?左心房的伤刚结痂,右心房已然殷殷滴血。无法改变现实,只希冀受伤的间隔能否拉长?
所以庄子本应感到满足,虽已受了愚弄,心灵却没有淌血,反而让他讨回了口气。要是庄子是今天的庄子,不知他能忿然作色几回?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记得在我的大学时代,博学多才的中古文学老师最喜欢讲的也是庄子的作品,在学校组织了我们集体看过于丹的《论语心得》之后,我又在假期中阅读了于丹《庄子》心得。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曾任蒙之漆园吏。贫而乐道,不慕富贵。他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于丹庄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这种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遥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种精神生活,灵魂生活,是一种“无”的境界,“归零”的境界,需要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体会得到,而且更需要时间,因为“悟”本身是一个过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们就会逐渐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没有大境界的指引,我们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样,用刀乱砍筋骨而损坏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扰,在社会中被五颜六色,纷纷纭纭的表面现象所惑,不知不觉地浪费我们宝贵的生命。于丹用内心、自然流露的语言,借尊者、名人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并用那些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寓言小故事诠释着人生的哲理,那就是:宽容感恩于外在世界,融合于一切自然规则,清醒地认知自己的内心,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健康的人生心态和快乐的生活状态。
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是一种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读过此书,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随了身心的成长,满足了心与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于己于人,无论你在何种岗位上,环境只是一种需要你去顺应的外在世界,却需要你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而不随波逐流,并让自己尽力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到最佳状态,那何尝不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成功;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你充当的任何一个角色都需要你用心面对,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时,我们可以无怨无悔,因为我们已经尽心尽力。作为一名教师,更是如此,我们的快乐,就是可以从孩子们一双双清澈的眸子里,看见他们对你的喜爱,夫复何求!
“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里的这段话,从小便耳熟能详,是孔子在讲自己的人生轨迹:十五岁的学习的起点,选择好方向,三十岁能牢固地自立,四十岁对各种问题不疑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有一天,看《百家讲坛》,一位白衣白裙的中年女子正在讲这一段,下面字幕上打着“于丹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的字样,面孔是陌生的,言谈是和蔼可亲的,她并没有咬文嚼字罗列子曰诗云,而是把圣人描述的这个人生坐标放在了今天,在天地悠悠,斗转星移中,面对物欲横流、转瞬即逝,让每一个凡夫俗子去体验,去规划自己的人生,譬如“三十而立”,“并不是通过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来衡量你是否成功,而是由内在的心灵标准衡量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譬如“四十不惑”,“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于丹把“中庸”理解为一种理想状态,一切都处于和谐之中,即天地万物各安其位)的理念去思考、行事。即外部世界给你许多不公正、打击、缺憾,你也能在一个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应有的位置。”言者切切,听者意会,那种朴实无华清新自然,一下击中了不再敏感的神经,怦然心动,冥冥之中似乎碰到了知音,没有更多的理由就喜欢上了。
于丹把解读《论语》的指南针,放在了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告诉今天的我们,怎样有价值有效率地生活,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生活。在于丹的眼里,《论语》的价值,或者说是一切经典的价值不是用佶屈聱牙的语言作弄人,也不是用晦涩艰深的典故吓唬人,更不是用天经地义的章法约束人;所以,她不
需要我们穷究义理、旁征博引,也不需要我们顶礼膜拜,奉若宗教,而是让这些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朴素的真理,穿越时空的尘埃,用经典将心灵的内在唤醒,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欲世界中找到心灵的归宿地与栖息地。
所以在《心得》中,没有寻章摘句,没有引经据典,没有从教条到教条、从书本到书本的搬家,一切都娓娓道来,将孔子从圣人的高位复原到脚踏实地的高蹈者,将圣贤经典点化为隽永心语,不故作高深,不矫情卖弄,一如《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孙华侍坐章”中的孔子面对席前的子弟,循循善诱,建立心灵的智慧,传递着温柔的思想力量。于是,圣人不再遥远,经典不再尘封,现实也就少了几许迷茫——“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在大部头的高头讲章、一连串的新鲜名词术语、三坟五典博古通今的考证成为专家学者们的招牌、成为学问的外在表现时,这些文字犹如这个冬日里的一抹暖阳,让人受用流连,一读再读而新鲜如初,滋味醇厚。而这些闪烁着真理光芒的朴素语言又常常和一些富有哲理的故事结合在一起,让道理既通俗又意味深长。同为花岗岩,台阶不服气地向佛像抗议:“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告诉我们内心的从容缓和是要经过千锤百炼的。一个抑郁症患者去看心理医生,医生建议去看看本城最著名的戏剧演员的演出,忘怀得失,那个患者满面流泪地说,我就是那个戏剧演员。质疑我们在角色之外,还留有多大的空间,真正认识自己的内心呢?这样的还有很多,等待我们凝神静气地阅读,心领神会地颔首。
这就是于丹和她的《于丹<论语>心得》,游刃有余地行走在古代与当代的边缘,擦拭去古典作品表面的斑斑锈迹,超越圣人与凡人的时空界限,将千万颗心中的一心之得呈现于观众读者,解读当下社会和生活,让我们豁然开朗,让我们坦然微笑,还让我们掩卷而思,在某一个阒寂的深夜...
第二篇:庄子思想
庄子思想
一、追求绝对的思想自由
1.老子注目于本体论,深入认识天、人关系。这是对于世界与宇宙的宏观考察。2.孔子注目于社会伦理,深入认识人、人关系。这是对于社会与历史的宏观考察。3.庄子则注目于认识论,深入认识人的精神领域。这是对于宇宙与社会两方面的考察,其考察既宏观又微观,达到了认识论发展的极高水平。达到此点的关键在于追寻精神领域的绝对自由。
(1)真正的自由须“无待”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2)真正的思想自由必须“忘己”。
“不知周之梦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齐物论》)“忘吾有四枝(肢)形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达生》)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知北游》)“相忘以生”(《大宗师》)
“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我,是之谓入于天。”(《天地》)这种忘我的状态,庄子称为“吾丧我”(《齐物论》)
(3)“齐物”方可“游刃”于“和谐”之境
体悟事物的对立统一性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变动不居的事物,“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齐物论》)“小年大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庖丁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养生主》)
二、庄子及其后学的仁义观
1、《庄子》内、外篇的仁义观:
《庄子》内篇多从逍遥、齐物的角度对于仁义进行比较客观地分析, 如谓“大道不称, 大辩不言, 大仁不仁”;又谓:“自我观之, 仁义之端, 是非之涂, 樊然殽乱,吾恶能知其辩!”(《齐物论》)。
庄子推崇的“圣人”、“至人”、“真人”等,决不以仁义自诩,他们“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人间世》),仁义实在是不值一提的事情。如果“躬服仁义”,那就如同受了黥刑一样而不得逍遥。庄子提倡“坐忘”,首先应当忘掉的就是“仁义”。反之,如果非要宣扬仁义,“强以仁义绳墨之术暴人之前”,那就是“灾人”(《人间世》),即祸害于人。
《庄子》外篇诸篇对于仁义的抨击和剖析,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断定“仁义”是对于人性的戕害,是对人心的迷乱。2)断定“仁义”是造成社会**纷争的根源。
3)以道家基本观念对于“仁义”学说进行重新诠释。
4)属于外篇的《天地》《天道》《天运》等, 将仁义视为“道”和精神逍遥的工具, 即所谓“假道于仁, 托宿于义, 以游逍遥之虚”(《天运》)
三、庄子及其后学的“情性”观
“情性”观是庄子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认为“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存在。《庄子》内篇就有以“生”代“性”之例。而“情”则指人的喜好、厌恶之类的情感,是人主观思维的结果。性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人有生命就有性,而情是后天的产物,有生命者非必有情。庄子的“情性”观的中心内容在于强调情性的悲苦。
在《庄子内篇》中,庄子认为人生实处于悲苦之中,谓人自从降生下来就处于不停顿的悲苦中等待死亡。如《齐物论》中:“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
在《庄子·外篇》中,庄子后学发挥了庄子情性悲苦的基本观念,并提出了“人生苦短”之说: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知北游》)
人在如白驹过隙般时间内等待者覆灭,所以“人类悲之”。
四、庄子后学的“无为”理论
《盗跖》篇的作者在此基础上,更深入一步阐明了对于“无为”观念的独到认识,此即本篇所谓的:“无转而行,无成而义,将失而所为,无赴而富,无殉而成,将弃而天。”
“无成而义”(不要刻意地追求“义”)、“无赴而富”(不要奔求财富)、“无殉而成”(不要舍生忘死地追求成功的名声)等,都是刻意追求。而刻意就是“转(专)”,如果刻意追求“义”、“富”、“成”等目标,那就会失却人应当具有的顺从自然的准则(“将失而所为”),就会抛弃人的天然本性(“将弃而天”)。
《盗跖》篇谓:“是以足而不争,无以为故不求。不足故求之,争四处而不自以为贪;有余故辞之,弃天下而不自以为廉。廉贪之实,非以迫外也,反监之度。”从上下文意看,此段应当是继前句而对于“知(智)者之为”的再说明。智者应当通过自我满足和“无以为”而达到“不争”“、不求”的境界。
不要刻意追求,而一切行动随顺自然,这便是《盗跖》篇作者对于无为观念的基本表达。
第三篇:庄子的主要思想
庄子的主要思想
在学过老师介绍的庄子的名句和他的一些经典的思想,以及搜索一些关于他的资料后。我了解到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庄子思想是从老子思想发展而来,他把老子的道发展成主观唯心主义。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他对“道”的解释更加神秘,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非物”,是精神性的东西,他把老子关于对立面转化的看法引向极端,认为无论大小、长短、贵贱、美丑、成毁等一切差别都不存在,基于这个观点,他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夭折的幼儿),而彭祖(传说中最长寿的人)为夭。”这就混同了大小、寿夭的区别,否定事物的质的规定性,走向“不别同异”、“万物一齐”的相对主义。
庄子的名篇《齐物论》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它体现了庄子的朴素辩证法,他认为自然要比人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庄子认为如果能做到“齐物”,那么他便能达到“逍遥”的境界。这是庄子哲学中另一个重要概念,这是个体精神解放的境界,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庄子并不否认矛盾,只是强调主观上对矛盾的摆脱。庄子用“无为”来解释这一术语,与老子不同,这里“无为”是指心灵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这种状态,也被称为“无待”,意为没有相对的东西。这时,人们抛弃了功名利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句被普遍认为《逍遥游》一篇主旨,同时也是《庄子》一书的主旨。这是一种心与“道”合一的境界。
作为没落阶级的代表,他竭力逃避现实,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达到“真人”境界。要成为“真人”,就要能够“坐忘”,即完全忘掉自己,在精神幻觉中消除形骸的我,在精神上和天地合一,与万物同体,完全解脱尘世间的利害、得失、毁誉、是非,精神上得到绝对自由,进入逍遥游的境界。老庄思想中的消极、颓废的一面,后来成为一切没落失意的阶级或集团寄托精神世界的武器。
第四篇:大智若愚议论文
拙愚制胜
我不是天才。敢还是不敢从内心深处真正承认这一点,我以为,应该是做人的分水岭。
阿根廷有一个颇具足球天赋的小孩,当如潮的赞誉铺天盖地而至时,这位足球小天才难免会飘飘然,心浮气躁。11岁那年,他患上了一种阻碍骨骼生长的发育荷尔蒙缺乏症,这对他和他家人无异于晴天霹雳。他父亲找足球俱乐部老板请求帮助,老板说:阿根廷最不缺的就是足球天才。他父亲下决心送他去西班牙谋求新的开始,临走前郑重其事地送了他一句话。这个小孩在西班牙很快脱颖而出,在一家俱乐部帮助下治好了病,取得了一连串辉煌战绩,22岁时摘得欧洲金球奖,不久荣获世界足球先生。这个人,就是足坛巨星梅西。当有人问他成功的秘密时,梅西说,父亲当年的话让他受用终身:“那是我即将来到西班牙的前一天,父亲郑重地告诉我:孩子,从此你不再是天才。接下来的路,我不想再有人把你捧上天,但希望你能够放低姿态,靠拼搏和汗水一步步地攀上天。” 天才害了梅西。我不是天才,拯救了梅西。李广和程不识都是汉代时的将领,但两个人的风格完全不同。李广是属于那种天马行空的天才式的传奇人物,程不识则是属于那种按步就班、循规蹈矩的人。李广率领的骑兵,作战时自由散漫、不拘一格,装备精良并且善于机动,战斗力比较强悍,所以有的时候即使士兵比较少也能以少击众反败为胜。而程不识则完全不同,作风严谨,训练纪律严格,出战时戒备森严,其军队行军很慢但很坚实,安营扎
寨很有章法。他从未让匈奴人得逞,但他自己也没有什么以少击多、纵横决荡的传奇般胜利。最终的结果就是,程不识能够不断地积累小的胜利,而李广不是大胜就是大败,就好比在赌场赌钱,不是大赢就是大输。李广后来不仅没有封侯,反而被下狱。后来东汉名将马援评价说:效程不识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李广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天才害了李广。我不是天才,拯救了程不识。
大起大伏的生活虽然更具传奇色彩然而似乎不值得更多的人效仿。因为伏而能起的才是传奇,怕就怕多数人一伏就不能起,那也就没有什么传奇可言。心态的调整才意味着踏实的前进,这种坚实的前进就好像程不识那行进缓慢却坚不可摧的军队。
湖南有一位书生,一天深夜,书生在家点烛读书,一篇文章反复朗读很多遍,但还是没能背下来。有一个小偷一直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左等右等,就只见书生翻来覆去诵读那篇文章。小偷实在忍不住了,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篇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据说这个笨书生就是曾国藩。曾国藩自己也承认:“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读书做事反应都很慢。所以梁启超说:“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
承认自己拙愚,曾国藩就将这种拙愚进行到极致。曾国藩不管什
么技巧、捷径之类,只知道凭一股拙劲钻透既定的目标,就像一只钻头,旋转前进绝不后退,直到钻透能够透出亮光。考秀才,别人轻松过关,曾国藩却为此整整考了9年。这种笨拙至愚的学习方式在他身上养成了超越常人的勤奋、吃苦和踏实的精神。既然天性钝拙,曾国藩就充分发挥自己钝拙的长处。一生做事从来不走捷径,总是按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他一生的成功,应该就是得益于这种罕见的笨拙的精神吧。所以,他才深有感触地说:“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一手组建的湘军作战风格极为坚实,与其说是军,不如说是军人构成的坚厚的活动堡垒可能更加合适。他说:“打仗要打个稳字。”因此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他总是花大心血去研究敌我双方情况,战斗部署、后勤供应、出现不利情况如何救援等等,直到每个环节都算到了、算透了,才下定打仗的决心。打仗时湘军基本上不会主动出击,而是诱使敌人来攻,让敌人在组织难度颇大的进攻活动之后,自己再全面开展防守反击,后发制人。太平军纵横大半个中国,骁勇一时,遇到湘军这种活动堡垒却处处掣肘。因为堡垒总是难以攻破的。
曾国藩一生善打愚战、笨战,他打仗不贪小利,不求奇谋,踏踏实实,稳扎稳打。攻城攻堡垒时也是用最笨拙的办法,就如木匠箍桶一般,用一道一道壕沟把城死死箍住、活活困死。士卒每天的主要任务不是作战,而是挖战壕堆堡垒。并且这种箍法并不是只箍一天两天,而是一年两年,安庆、九江、天京,都是这样箍到手的。
最笨拙的办法往往是最有效的办法。
我承认这世上是有天才的,拿破仑、毛泽东都是天马行空、光辉闪耀的巨星,然而如果我们不是拿破仑和毛泽东,那么,最好是学学程不识和曾国藩。正如马援所说,刻鹄不像至少还像鹜,如若不然,画个老虎却像一只狗的话那就太可悲了。
其实,在天才成为天才之前,往往有不为人知的下笨功夫经历。齐白石开始学习刻印的时候,老师让他从山上挑一担石下来,随刻随磨。一根小小的长条印石,再差劲也得刻磨上二三十次,整整两框印石,得花多少时间才能刻磨完?但是齐白石却有这股拙劲,居然照着做了,最后那一担石头全部变成了石浆。我不太清楚齐白石算不算是聪明人,但我知道甘心去下笨功夫的人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聪明人。
话又说回来,就算是拿破仑、毛泽东式的天才人物,也是勤奋的结果。拿破仑的族徽,不是一般人认为的雄狮、苍鹰之类,而是小小的勤奋的蜜蜂。毛泽东同样勤奋惊人,一部厚厚如天书的《资治通鉴》竟被他反复阅读17遍。天才,其实是勤奋者的另一个名称。
“在日常生活中靠天才能做到之事,靠勤奋同样能做到。靠天才做不到的事,靠勤奋也能做到。”有人对此总结说。
拙,还包含着愚的意思,即要有愚公移山的坚持。
古代的愚公我没有见识过,然而现代并不缺愚公般的人物,比如南非的曼德拉。
曼德拉为了争取黑人同胞的权益,在监狱中呆了足足27年。如
果换作其他人可能早已放弃了,然而曼德拉不是其他人,曼德拉是南非的愚公。他认准了的事,没人能改变。之所以这样评说他绝不是空穴来风,有一个重要的证据可以作证。关押他的牢房仅仅只有5平方米,摆放下单人地铺和马桶后,剩下的空间可想而知。尽管如此,他天天坚持锻炼从不动摇。每天早晨在牢房里原地跑步45分钟,然后做100次俯卧撑、200次仰卧起坐和50次下蹲。做上几个月或者几年也就罢了,他却一直在狱中坚持了27年。
在他最喜欢的一首叫《 invictus》(《不可征服》)的诗中有这样两句,也许能表达他的一些想法:i am the master of my fate,i am the captain of my soul!(我,是我命运的主宰。我,是我灵魂的统帅。)
如果他不是愚公还有谁是愚公?
应该还有一位愚公。依我个人之见,那就是日本国的村上春树。村上先生是写小说的。其小说格调虽然青春却很有些颓废的意味,很容易让人很自然地认为村上是一个有些颓废、忧郁的人。但是,村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一个生活规律、严格律己、健康向上的人。他戒了烟,并以一种拙愚的方式开始从事长跑这项枯燥的运动。而且,这一跑就跑了几十年。从33岁起,坚持每天跑步十几公里至三四十公里不等,年年参加马拉松,无论到哪儿,身边总少不了一双运动鞋。而且他一直强调:他的每一天只有23小时,因为固定有一个小时用于跑步了。
最近几年,村上春树开始参加铁人三项比赛。什么是铁人三项?篇二:大智若愚作文
大智若愚作文
大智若愚作文
(一)“聪明”与“愚蠢”是一对反义词,但“聪明”与“愚蠢”其实很相近,聪明的人认为自己不够聪明,所以他们会继续努力,变得更加聪明;愚蠢的人认为自己很聪明,自负自满,变得更加愚蠢。其实“大智若愚”才是“聪明”与“愚蠢”真正的关系,所以“聪明”与“愚蠢”不仅仅决定于智商的高低,更多取决于为人处世的方法。对于“聪明”与“愚蠢”,中国有两句古话表明了中国人对这两者的看法,一句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另一句是“难得糊涂”。
能够最好证明第一句的历史人物是杨修,他聪明吗?当然!但聪明如他,最终又是怎样的下场?还不是被曹操以“扰乱军心”的莫须有的罪名给杀了!杨修的确很聪明,可他只是智商高于常人,不懂得做人。
(接下来是我的个人见解:既然杨修那么聪明,能够猜透曹操的心思,那他怎么会不了解曹操的性格,那么聪明的他为什么会不知道锋芒毕露的后果?)而人的一辈子不要太精明,能够难得糊涂未尝不是一种福气,精明有精明的烦恼,糊涂有糊涂的好处。其实,人只要大事不糊涂,小事糊不糊涂就不重要了!再说回“大智若愚”,真正的大智慧在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眼中是很愚蠢,殊不知那群人才是愚蠢至极。
聪明的人懂得学习他人的智慧,努力将他人的智慧变成自己的,并以他人为目标勇敢超越;愚蠢的人只会拒绝他人的智慧,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自以为自己无人可以超越。聪明的人知道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愚蠢的人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缺点,自以为是。
聪明的人会说好话,但是在适当的时间;愚蠢的人也会说好话,但总是在不恰当的时间!聪明的人会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说出正确的话;愚蠢的人会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说出错误的话!
真正的智慧不是在平常的时候耍些小聪明,而是在人们需要的时候贡献才智!希望每个人都能“大智若愚”,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聪明人,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更切忌自以为是!大智若愚作文
(二)提起《西>游记》,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说起我师兄“齐天大圣”孙悟空,七十二般变化,神通广大,聪明伶俐,十二分的能干。而说起我猪就是愚笨懒惰,好吃贪睡,喜好女色,害怕困难,甚至还藏了点私房钱,塞在耳朵里??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你就会发现真正聪明不是那猴子,而是我大智若愚的猪八戒。
他们说我长得丑。那是因为当年我调戏天上第一美女—嫦娥,受罚错投了胎(那也
是身不由己啊),脑袋上长着两只倍儿大的耳朵;大大的鼻子长在了脸的中间;脸颊上的一堆肥肉把眼睛挤得眯眯小,顶多只有弹珠那么大;滚圆的身材,还挺着一个忒大忒大的肚子。一副长嘴大耳的模样,在师徒四人中,我长得是最有特点的,我曾说过一句名言:“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见男儿丑”。有才呀!
他们说我懒惰。好吃贪睡,可这是天性啊。犁地的是牛,拉车的是马,在大街上被耍的是猴。我老猪生来就是福相,过惯了饭来张口的日子。骂我是“呆子”,像化缘要饭的差事历来都是那猴子去干,他要来的东西我享用的最多。如果偶尔让我去,我就找个地方睡大觉。我老猪乃天蓬元帅下凡,出身高贵,怎能去干那低三下
四、丢人现眼的事儿?
他们叫我“猪无能”。西去的路上,那可是前无古人的危险旅程,各路妖魔鬼怪花样百出,稍不小心,就会被蒸了煮了。所以,降妖除魔这种玩命的勾当,能避则避,能躲就躲,装傻充愣,不妨“无能”。记得那次小报告打的有点儿过火,师父把猴子赶走了。路上师父又被妖怪捞了去,为了避免危险,我上演了一出“猪八戒义激猴王”的好戏。到了花果山,随便编了个顺口溜:“什么孙行者,我可怕他?他若来,我剥了他的皮,抽了他的筋,啃了他的骨头,吃了他的心!饶他猴子瘦,我也把他剁鲊着油烹!”。小使激将法,那猴子就乖乖地回来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谁无能?
十几个春秋,一路艰辛,终于到了灵山。受封的时候更显现出我老猪是有大智慧的人!你猴子不是好勇斗狠吗,封个佛还是“斗战胜佛”。八戒我受封“净坛使者”,享尽天下美味,连佛祖都说是美差啊!
谁敢说我猪八戒不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
大智若愚作文
(三)这个问题,在我初中学习《愚公移山》这篇文章时,就埋下了种子。直到今天,它才变得清晰、明确。
不可否认,愚公移山的>勇气、决心、毅力、恒心是让人深为震撼与佩服的。以至天神为之感动,命令山神搬走了那两座大山。从此愚公一家出入时再也不用绕远了,真是省时省力,大快人心!于是愚公的光荣事迹被世人传颂。大家纷纷向愚公投来赞许的目光,褒扬的话也如八面来风,狂吹不止:愚公不是真的愚,而是大智若愚!?? 面对这众多的褒奖,我很不以为然。如果让我选,我会站在智叟那边,但智叟太不善言辞、太不争气了!愚公只用一句“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溃也”就让他无言以对。愚公啊,真真的辩才。这一句话,了了数字,不单赌住了智叟的嘴,更为自己赢得千万人的赞扬,赢得了百世芳名!然而,“聪明”的愚公却没有想到,这表面的智慧下面,隐藏着多么大的问题!
那太行、王巫二山,乃是方千尺、高万丈的大山,要从它们之间开出一条通路,其工程之大,可想而知。更何况这开山的人,竟然是一个“不能损葵父之丘”的年近90的老人和那么有数的几个村民呢!且不必说开山凿石的艰难,只看他们安置土石的地方,竟在千里之外的东海,还用簸箕收、用小推车运,一年才往返一次!呜呼!其效率之低另人叹息。这样下去,要运到何年何月!虽说是“子子孙孙无穷溃也”,村民不用担心死前完不成任务,因为还有儿子、孙子。但他们有没有想过,难道自己这后半生就只为搬运土石而奔波劳累,一年才回一次家、刚到家就要走吗?难道他们就没有想过,在去东海的路上,吃什么,穿什么?,所用盘缠从何而来吗?难道就没有想过自己的儿孙刚懂事、刚有点力气,就要继承他们的劳苦,直到年老力衰再同样把苦难传给下一代吗?难道儿子、孙子们不用去读书明理,要和他们一样种一辈子种地吗?(若是凿山或者搬运土石,连地都中不了)。难道他们这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每一代的老小每天都要围着这两座大山团团转,而没有其它的追求和乐趣了吗?难道他们就没有想过,有凿山运石的时间和精力,他们全村的人早就搬到别的交通便利的地方去了吗???停!退一万步,这些问题都暂且不提,单说他们的生活问题:每天只一味的凿山、运石,谁去耕地?谁去纺织?难道这些都要交给他们的妻子吗?好,就算是妻子们干,她们从此就要白天种地,晚上纺织,又要照看孩子,又要为丈夫送饭送水,没有一刻清闲。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和《石壕吏》,〈兵车行〉中所写情节有何差异!只不过是一个从军,一个凿山罢了。哦不,开山的尚可晚上回家,而从军的不是战死沙场,就是“便至四十西营田”。但从军的走则走已,不用妻子承担衣食,而凿山的或运土石的呢?呜呼!这么重的担子,全部压在妻子的肩上,于心何忍!篇三: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实乃养晦之术:“大智若愚”,重在一个“若”字,“若”设计了巨大的假象与骗局,掩饰了真实的野心、权欲、才华、声望、感情。这种甘为愚钝、甘当弱者的低调做人术,实际上是精于算计的隐蔽,它鼓励人们不求争先、不露真相,让自己明明白白过一生。篇四: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 一个真正聪明的人,小事糊涂而大事睿智,为人低调而洞若观火。做人如水,以柔克刚。只有那些以不争为争的人,才能笑到最后,成为真正的赢家。低调者更容易成事,无论自己有多大的能耐,万不可锋芒毕露。学会低调,懂得藏拙,大智若愚,韬光养晦,才可能赢得整个人生篇五: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智哉!
大智若愚,现代语译为最有智慧的人往往表现得像是愚者。世上智者很少,大智之人就更少了。卧薪尝胆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我也不必作多余的介绍了。越王勾践曾败于吴,屈服求和。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成强国。公元前473年灭吴。勾践是个懂得藏拙的人,被吴国战俘他不但没有因此一蹶不振,反而休养生息、韬光养晦,准备使自己强大之后给吴国来个措手不及。他成功地灭掉了吴国,但他在卧薪尝胆的漫长岁月中所吃的苦并非常人能够忍受的。他或许不是大智之人,但至少他知道藏拙,他确实是“大智若愚”啊!
韬光养晦的典故,大家可能并不清楚。这是《三国演义》中,“曹操煮酒论英雄”,刘备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曹操摆下酒筵来试探刘备的野心,问刘备天下有哪些英雄,刘备列举了当时叱咤风云的一些人名,就是不提自己。曹操以手指刘备,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刘备为解除曹操疑心每日亲自下地种菜,他本为蜀国皇室后人却甘于过平民般的生活,他足够隐忍,有雄心大志又不乏文韬武略,这为他后来成功当上蜀国皇帝做了坚实的基础。
孙权是个“沉得住气、变得了脸、弯得下腰、抬得起头”的人。曹丕、刘备相继称帝,他屹然不动,因为他知道东吴的实力还不足以和魏、蜀两国较量,于是向曹丕称臣,以收束光芒,积累实力。公元 229 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因为此时曹丕已死,而他的继承人不足为患;蜀国掌权的诸葛亮又一直主张联吴抗曹,可以信赖;东吴经过多年的发展,也有了称帝的底气和决心。从衬衣到皇袍,孙权用自己的大智大勇,能屈能伸,帮吴国渡过了难关,为其强盛打下了基础。“韬光养晦,厚积薄发”的必要,是显而易见的了。当今社会,有许多打肿脸充胖子的人,明明没有多大智慧,却偏偏要装成智者,只会一昧的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向他人请教。真正的智者是不显山不露水的,就像有财不外露一样。越是聪明的人越会不耻下问,从别人那儿学到更多。所以,大智若愚,非愚而为智也。
第五篇: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世界文明史论文
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实验学院 0936007班 李镇明 学号:6093320714 专业:理论与应用力学)
摘要:庄子的思想并不是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只有虚无和消极避世。庄子的思想中有很大一部分对现实生活有着很大的意义。作为一个文学家,庄子对后世的审美观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一个哲学家,庄子的理念中有很多的为人、处事的学问,对于我们做人做事和心态调节都有启示;作为一个思想家,庄子的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他的自然本位的思想对当今时代的环保意识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庄子思想;意义;文学;处事;现实
正文:庄子的思想历来都有很多争议,大部分人认为庄子思想是避世的、消极的,不愿直面现实的。另一种立场是庄子是很强悍的思想,因为他表达的是一种态度而非方法,庄子思想是以避世的心态来入世。庄子把人的思维调整到一个极高的境界来审视宇宙万物和世界上的各种纷争,庄子的这种境界是超越空间和时间的,因而在现代社会中有广泛的影响。
1.对后世审美标准的影响
庄子的文学思想影响了后世审美观,对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意义。庄子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认为“道”,即自然规律无处不在,提倡尊重道,追求“应之自然”的艺术本色美,不能以人的主观意志去任意违背。所以庄子的文学思想提倡自然美,本色美,他主张“无为”,反对人为的雕琢造作。他提出音乐应该如“天籁”、“天乐”,绘画应该如“解衣般礡”,文学应该“言不尽意”。人如果在精神上达到和“道”合一的境界,做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使“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那么可以说进入了逍遥之境界,而这也是文学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
远眺古代,魏晋时期的两位重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和钟嵘,就深受其影响,并把它贯穿在整个文学理论批评之中。钟嵘在《诗品》中品评一百二十多位诗人,其衡量优劣的标准亦在于是否符合自然之美。最初的源头就是庄子的思想。他坚决反对堆砌典故,“文章殆同书抄”的倾向,认为“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借由直寻”,明确提出“自然英旨”的审美原则。
时至近代,五四时期“性灵”文学倡导者林语堂也指出:“在文学上主张发挥个性,向来称之为性灵,性灵即个性也。大抵主张自抒胸臆,发挥己见,有真喜,有真恶,有奇嗜,有奇忌,悉数出之,即使瑕瑜并见,亦所不顾;即使为世俗所笑,亦所不顾;即使触犯先哲,亦所不顾。”在他看来,作文亦如做人,不能为世俗的条条框框所限定,听凭内心的自然之声,依托自我“性灵”,书写自然本真的情感。
而在当今,庄子的这种审美观依然对我们产生着影响。纵然人们追求个性鲜明,追求另类,追求独一无二,但大众的审美观依然受着庄子审美观的影响。最优美的音乐依然是那种褪去了浮华造作的纯真的音乐,最逼真的图画依然是那种最能展示自然美的图画,最富有感情的文字依然是那种最朴实无华但融入了真情实干的文字。庄子的思想,穿越时空,发挥着他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影响。
世界文明史论文
2.对后世处事原则的影响
庄子的处事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为重要。庄子的出世思想被很多人认为是消极避世的。但事实上,庄子思想是以避世的心态来入世的。庄子看开一切功名利禄。这在当今物欲横流满是功名利禄的社会很具有警醒意义。庄子所教导于人类的,并不是什么出世,而是要真实地活着,活得像个真正的人。庄子所呼唤的是人之野性,亦即人的本真之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只有抛弃那些功利的目的和行为,人才能够摆脱各种人为枷锁的束缚,人的本真之性才能够得以恢复与解放,人才能够真正进入自由逍遥的境界。
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楚王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医生都很贫穷,在濮河钓鱼也不单单那是为了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也是为了生活之需。楚王许他以相位,只要庄子答应,就是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哪里需要自己钓鱼来糊口呢?但庄子明白,一旦为官,就会牢狱官场的勾心斗角,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虚假的活着,而庄子追求的正好是真实的活着,他要彻底摆脱功名利禄那些虚假的东西。同时,在官场为官,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枷锁,受制于人,不能随性而为,人的本性就不能得到彰显,人就不能进入自由的境界。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为金钱,为地位所束缚,在商场中尔虞我诈,在官场上勾心斗角,活的心力交瘁。更有甚者不堪于各种各样的压力而自杀。活着的活得异常辛苦,死去的失去了最宝贵的生命。他们都忘记了作为一个人最原始的追求,在这样的环境下,庄子看淡一切,追求自然,追求人之本性的处事原则意义更为重要,值得人们学习与借鉴。
3.对当代环保意识的影响
正如老师课上所讲,庄子的思想有利于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而相反孔子的儒家思想却不利于对自然环境的维持。究其本质,在于庄子道法自然,以自然为本的理念。庄子的观点,可以说是以自然为主体,以大自然为本位,人作为浩大的宇宙中,与广大无比变幻莫测的自然界相比,微不足道,人应该尊重道,尊重大自然。
这种思想对于人类的生产力低下的古代,有它消极避世、屈从环境的一方面,但是对于人类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则有着巨大的教育意义。因为当今人类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力量已达到不可想象的地步,地球已经在人类的掠夺与摧残下变得满目疮痍。很多人开始蔑视自然,把自然界当成人的统治的对象, 甚至把人看成是万物的主宰。而现实是,这些不遵从道家思想的人并没有得到好果子。海啸、台风,都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警告。人类对大自然的压力不断增大,大自然就势必增大对人类的压力,如此下去必然激化大的矛盾。所以人类如果不以尊重自然的态度去面对自然,不以庄子的观点认识自然,必将尝到大自然给予的苦果。所以,庄子的思想对于匡正当代人认识自然的态度、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以及改进他们开发、利用自然的方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着弥足重要的影响。
世界文明史论文
结论:综上所述,庄子的思想对于后人的审美观、对人们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以及对于当代弥足重要的环保意识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品读古人的著作,探究古人的思想不能只留于学习和了解,而应发现其对于当今世界的意义所在,去粗取精,让他们的思想为现代人服务。庄子,作为一代思想大家,必定成为推动当今社会发展的有效动力。
参考文献:
1.《科学与近代世界》[英]怀特海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庄子浅注》曹础基 中华书局1982年版
3.《庄子直解》姚汉荣、孙小力、林建福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4.《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刘笑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年版 5.《庄学研究》崔大华 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庄子哲学》陈鼓应 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7.《生存与智慧——庄子哲学的现代阐释》崔宜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庄子哲学》 王博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十家论庄》胡道静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