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发展建议(范文)

时间:2019-05-12 18:39: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新区发展建议(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新区发展建议(范文)》。

第一篇:高新区发展建议(范文)

高新区发展建议

恰逢高新区发展20年之机,作为刚刚走进园区工作的我感触颇深,在此也希望园区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故提出一些建议。

园区一直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发展、民生和谐、社会管理等方面,但由于大量年青毕业生的涌入,以及部分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状况还是较为艰难,其中大多数群众提出的“关于将发展廉租房建设并制定廉租房管理办法列入区政府实事工程项目的建议”希望园区领导能够足够重视。

建议各级直管部门领导,特别是为群众答疑解惑和一些窗口办理工作要真正做到“求实、务实、落实”,在确保建议办理的答复率和满意率“两个100%”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建议的办成率。

对群众的呼声建议希望广大园区领导和相关机构人员能够注重时效性。一是要高度重视,区各承办部门(单位)要把建议办理工作作为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最佳切入点,进一步增强做好办理工作的责任感,自觉接受人大和群众监督,高度重视人大建议办理工作。二是要抓紧办理,各部门(单位)要进一步加快办理进度,并做到既要答复好更要落实好。对一些牵涉面广、职责交叉的建议,各有关部门(单位)之间要加强沟通协作,相互支持和配合,共同做好建议办理工作。三是要跟踪督办,有关部门要通过多样形式,扎实开展建议办理的督查督办工作,通过督查督办及时了解、发现和协调处理办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同时,各部门(单位)在办理中,要克服“重答复、轻落实”或“只承诺、不兑现”现象,对有条件解决的一定要抓紧时间及时解决,因受条件限制暂时难以解决的,应订出计划、创造条件、逐步解决;确实解决不了的,应如实向群众说明原因,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真正做到以民为本。

第二篇:发展建议

6.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在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经济建设的自然环境总体不佳,长期以来作为大经济区的地域单元相对稳定。“八五”时期和“九五”计划第一年,西北地区产业布局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以能源资源开发为核心,展开产业布局】

*石油和天然气布局重点是:加强东西两翼——新疆的石油与天燃气和陕西天燃气的开发,稳定和略有增长中部甘青油气及东部陕西的石油生产。

*西北地区在中国煤炭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中,陕北、宁北和陇东构成西北煤炭开采的核心区域。

*西北地区电力工业的建设步伐加快,重点是以陕北—关中、宁夏黄河沿岸为重心地带的坑口火电基地建设,以及黄河上游干流水电基地的开发建设。

*以能源流通为主线,以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为核心内容,展开区域经济布局。新疆石油供应半径覆盖面从甘肃兰州,向青海格尔木与宁夏银川地区左右拓展,形成西北全面布局的石油加工和化工业网络。黄河上游水电建设,确保黄河上游高载能工业走廊和区内黄河流域经济的发展。

【进一步发展产业集聚区】

西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同资源开发重心地理分布有一定的位差,陕西关中地区、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新疆天山南麓山前地带、甘肃的兰州—白银地区等产业集聚区,工业总产值分别占本省区的80%、70%和60%。

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产业集聚地区。以机电、纺织和原材料工业综合发展,科教旅游相对发达,农业基础比较雄厚的西部产业发展核心地带。

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干流沿岸产业带。突出“水电、有色金属和盐湖资源”开发利用的特色,形成以石油化工、冶金等高载能工业为主体的黄河上游工业集聚带。

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产业集聚区。形成西北重要的石油和化工基地,经济作物和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以及陆地对外开放的前沿基地。

西北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口密度相对较小,具有发展经济的良好基础。但为何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里,东西部差距却越来越大?究其原因,除了国家的政策扶持以及沿海地区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之外,西北地区自身在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

2.1 从总体格局来看,西北地区具有三大特征

第一、城市聚集效应不明显,发散效应不足,城乡经济断裂。聚集效应一般是指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相对集中,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使得经济活动更加节约成本费用、提高效率、增加效益。根据经济学原理,任何一种经济活动都与其他经济活动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联动关系,经济组织在空间上的相对集中可以产生三个效果:一是形成强大的集体效应;二是使原来分散的经济活动在空间范围上相对集中,拉近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距离;三

是促进社会经济基础结构的建立。

西北地区中心城市不多,它们主要集中在陇海、包兰铁路干线,属于典型的条状城市带,城市之间协作不紧密,产业结构基本趋同。城市以资源型为主,通过依靠当地某一优势资源来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但是,许多城市产业集聚效应差,无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较为畸形的单一的产业发展现状,因而城市经济的优势无法向周边地区传导。而农村地区由于不能得到城市经济的有效带动,只能从事低效的农业生产,生活水平难以有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拉大,导致大量的农村人口由于预期收入远大于现在收入而涌向城市。在现有条件下,城市的就业容纳能力有限,造成大量无业游民滞留城市,不但增加企业的成本,而且会引发许多社会问题。

第二、以国有经济为主,重轻工业比例失调。西北地区蕴藏了许多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在建国之后,国家根据生产力布局的要求,在西北地区兴建了一批以采掘、冶炼、石化为主的国有大型企业。这对当时的经济建设起了重大的作用,但从长远看却严重制约了西北经济的发展。首先,国有企业存在体制僵硬、缺乏灵活性,政府对企业管制过多影响了企业的自主经营等弊端。其次,采掘、化工等工业的最大特点是工序加工的连续性和不可分割性,这使得主导产业无法与相关企业和行业形成有效的互动机制。一方面,主导企业只能从事采掘、冶炼、化工等初级加工工业,而无力进行产品的深加工来延伸其产业链条,达到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获取高额利润的目的;另一方面,轻工业无法从上游企业得到工业原料,只能从事利润很低的农产品加工工业。重轻工业融合性差,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链条。

第三、国有大工业与地方工业在经营发展上融合度差。在西北地区存在经济的二元结构,其主要特点是两极化:一极是由中央投资兴办的现代化中央企业群,一极是落后脆弱的地方工业和乡镇工业。两者不仅在技术装备、生产规模上反差对比强烈,而且没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没有形成相互促进的区域经济体系。反映在经济布局上,是少数相对发达的工业中心同广大外围地区的落后性同时并存。

2.2 从产业内部的特点来看,具有以下特征

2.2.1 第一产业的特征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西北地区更应把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作为发展的永恒主题和长期的战略目标。辽阔的西北地区,高原与平原、高山与盆地、沙漠与草原纵横交叉分布,自然条件差异悬殊,也是这种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形成了农业资源的多样性,有利于特色农业的发展。目前西北地区农业具有以下特点:

(1)土地资源和草地资源具有优势。全国五大草原牧区,有三个集中在西北,可利用草原面积达14亿多亩,占全国牧 区草原总面积的43% [3](P136)。

(2)特色农业和畜种资源具有优势。由于独特的气候条件、复杂的地形对发展特色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西北地区已经成为我国棉花、水果、药材等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开发潜力巨大。西北地区地域辽阔,自然生态环境多种多样,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畜种资源。这些优良品种和特色农牧业资源为西北发挥特色优势提供了条件。

(3)劳动力资源优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高,这为西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西北地区农业也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农业发展水平和全国尤其东部比较,尚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农业总产值低。2001年西北五省区农业总产值为1468.8亿元,仅占全国的约5.1%;农民收入水平低,作为农业生产投资主体的农民无力投资更多的资金;农村贫困面仍然很高,贫困发生率仍然居高不下,远远高于全国水平。二是农业产业结构单调,非农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西北地区基本上还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非农产业发展迟缓。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条件落后,生产力水平低 [3](P135)。

2.2.1 第二产业的特征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了改变东、西部生产力严重失衡的局面,同时也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在西北地区兴建了一批以能源、冶金、化工为主导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工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比重过大,形成了国有工业“一极独大”的局面,使西北地区受传统体制约束比较严重,进而影响了经济增长速度。在改革开放初期,东、西部工业发展速度的差异并不大,但在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东、西部的差距却逐步拉大。究其原因,有三点:

第一、所有制结构单一

西北工业主要是在“一五”时期国家计划投入的,中央政府的大规模投入,使西北地区工业在全国处于中上游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各地在私营、集体以及外资企业方面发展较快,而西北地区依赖国家大型企业的基本思路仍未改变,总认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是财政收入的支柱,并且始终坚持以国有经济为主的方针,最终造成了西北地区工业在所有制结构中的单一状况。这种状况造成了国有企业机制僵硬,效益低下,经济发展迟缓等弊端。改善所有制经济结构的问题,是西北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第二、工业体系单一

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资源开发和原材料生产为主的工业生产体系与格局,并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但是,西北地区还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开采和初级加工上,而东部地区则以原材料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生产为主。工业结构体系中缺乏下游价值链产业,导致工业经济的技术水平低,最终弱化西北工业竞争优势。比如,甘肃白银是中国的铜生产基地,但是铜的深加工产品基地基本上分布在江浙一带。还有西气东输战略,新疆生产油气,而要输出到上海加工生产,最后的产成品仍然要返销到西北地区。第三、产品结构单一

由于所有制结构与工业体系结构的单一性,造成了产品结构的单一性。研发部门都是围绕工业基础与企业“主导产品”,限制了新产品的开发,资源性产品和原材料产品比例较高。同时,西北地区工业缺少品牌产品,影响了产业竞争力。2.2.3 第三产业的特征

三大产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第一、二产业的进步。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越高,其第三产业的繁荣与发展程度也越高;反之亦然。第三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方便了消费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对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可以更加体现竞争优势,提高竞争力。但是,西北地区第三产业发展迟缓,与东部地区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已经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西北地区还应着力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

3.用“拉长板原理”调整西北产业结构的总体思考

3.1 发展特色产业,培育西北精品

辽阔的西北地区,孕育了许多丰富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生态资源等优势资源。长时期以来,西北地区对自身优势资源利用不够、挖掘不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未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相比之下,东部地区缺乏资源,但通过不同渠道有效的利用了外部资源,反而在当地形成了特色产业,具备了很强的竞争力。有鉴于此,在西北地区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拉长板原理”,促进西北经济的发展。

西北拥有许多在全国享有盛名的农产品资源、矿产资源,这些也作为西北地区的一张名片介绍给外部世界,给西北树立了一定的形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资源优势并不等于竞争优势。由于西北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效率低下,劳动力素质不高,在开发利用特色资源时,采取了粗放式经营方式,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这些产业一般处在产业链的上游地位,产品附加值低,利润薄弱。所以,在面临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国家从政策、资金等各个方面给予优惠倾斜和扶持之际,西北地区应当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和国家对生产力布局的总体要求,采取不同的区域发展政策。首先,要认识到什么是当地的优势资源。其次,围绕着优势资源,制定战略规划。有些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可以根据产业特点对上游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4]。有些地区经济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当地小企业不足以将产业做大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虚拟经营方式,吸引外部品牌厂家就地生产,可以创建自有品牌,也可以采用OEM方式。例如,棉花对于新疆有着特殊的意义。新疆的棉花无论从品质、数量还是出口量来说,都是全国第一。循着棉花在历届中国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上的历程,我们不难看出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一条清晰轨迹:从单纯的卖棉花到引进棉花初加工企业,再到和有实力的企业合作,进行棉花深加工,新疆的棉花产业正在经历一次深刻的转变。现在,新疆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在更高层次上寻求棉花产业的突破口,延伸棉花产业链、提高棉花附加值成了许多产棉大县不约而同的选择。阿克苏地区是新疆棉花的主产区,这几年,当地为了提升棉花的加工水平,在招商引资上可谓不遗余力。地区出台了一项优惠政策,谁投资上一个5万吨的棉纺项目,就给谁配一个轧花厂。在用电上,也给予最优惠的价格,甚至可以由政府出面为企业维修厂房,让企业在20年内分期偿付。正是在这些优惠政策的感召下,去年,上市公司山东鲁泰股份公司落户阿瓦提,上马了5万锭精梳项目;浙江宝利来制衣公司也在此扩资近1亿元,兴建了产能达3.5万锭的棉纺厂。随着新疆棉花产业由数量规模型向数量、质量、品种市场综合优势型发展,新疆棉花产业前景将更加广阔。总之,将比较优势 转化为竞争优势,培育一批闻名全国的不可替代的精品是提升西北经济的发展方向。

所以,要发挥产业群的优势,必须围绕一个优势产业,周围形成许多专业化和精细分工的中小企业。西北地区国有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重工业又在国有经济中占较大比例,这种格局在短时期内很难改变,因此,还是要发挥国有大企业的作用。国企在技术、设备、人才上有一定优势,外部信息交流广泛,只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国有企业,国企还是充满了活力。以大型国企为龙头,将可拆解的生产流程分解为几个独立的生产环节,每个环节由几家甚至几十家企业参与竞争,就会降低了产品制造成本和促进技术创新。中小企业的集群和结网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进而提高区域和国家竞争力。

3.3 发展现代物流,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

现代物流的发展对推动经济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北地域广阔,核心城市地位突出,资源丰富,在市场流通方面发散效应明显,所以适合发展长距离、大流量的物流。在中心城市可以成立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的物流企业,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减少资金占用和库存,提高物流效率,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物流网络。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对于调整我国以加工装配为主的产业结构具有积极作用。物流业是新兴的产业门类,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很大,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第三篇:高新技术产业及高新区发展研究报告-目录

高新技术产业及高新区发展研究报告

【搜索关键字】:高新区 技术产业 发展前景 报告

【出品单位】 上海东滩投资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09年9月【报告页码】 66页【图表数量】 21个

→内容简介

关于高技术、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义有很多。本报告列举了美国、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对高技术产业,以及我国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义,并根据研究的需要提出了本报告秉持的高新技术定义。

第1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定义、门类和发展条件

一、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义及其产业内涵

(一)国外高技术产业定义及其产业内涵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定义及其产业内涵

(三)本报告秉持的高新技术产业定义

二、高新技术产业的分类研究

(一)国外高技术产业的分类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类

(三)本报告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分类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条件研究

(一)高新技术产业的运行特征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般条件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特殊条件

第2部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分析

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概况

(一)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二)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差异明显

(三)科技人才资源丰富,但研发投入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四)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猛,外资企业在出口中处于主导地位

(五)三资企业是高技术产业主体,民营科技企业增长迅速

(六)产业链正在不断拉长,但仍未形成企业的有机集群

(七)风险投资市场不发达,技术和风险资本结合困难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行业分布

(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行业分布结构

(二)电子信息产业

(三)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

(四)新材料产业

(五)新能源产业

(六)先进制造技术产业

(七)海洋高新技术产业

(八)环境保护产业

三、我国高新区发展解析

(一)我国高新区发展概况

(二)各区域高新区的发展

(三)我国主要高新区发展解析

第3部分高新区发展相关理论及模式研究

一、高新区发展的理论分析

(一)高新区发展的理论模型

(二)高新区发展的关键成功因素

二、高新区的发展模式探讨

(一)高新技术产业地带模式

(二)技术城模式

(三)科学城模式

(四)高新技术加工区模式

(五)高新技术区的类型

第4部分我国国家高新区未来发展趋势

一、我国国家高新区加速“二次创业”

(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趋向系统优化

(二)国家高新区整体进入“二次创业”的战略转型阶段

二、我国国家高新区未来发展趋势

(一)目标清晰、手段正确,清除障碍、化解外部性

(二)功能定位向综合城区转变,市场招商向国内企业倾斜

(三)高新区通过进一步挖潜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第四篇:全国主要高新区发展情况分析报告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试点高新区

发展情况分析报告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国家高新区的发展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为加强武汉东湖高新区与国内其他高新区的比较,我们通过与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试点高新区的联系,对六个试点高新区的2010年发展与“十二五”规划情况进行了搜集和比较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试点高新区2010年经济发展保持了 持续高速增长,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特点

(一)各高新区经济继续保持持续高速增长

2010年,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武汉东湖高新区、上海张江高新区、深圳高新区、西安高新区和成都高新区等6个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试点高新区经济继续保持持续高速增长,总体看,东湖高新区的经济增长幅度处于前列。

中关村科技园区实现总收入15489亿元,增长20%;工业总产值4835亿元,增长17%;实际缴税743亿元,增长12%;利润1293亿元,增长15%;出口223亿美元,增长7%。

西安高新区实现总收入达到4001.95亿元,增长27.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1亿元,同比增长29%。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亿元,同比增长37.5%。实际利用外资4.81亿美元,实际引进内资253.54亿元,同比增长36.31%。

成都高新区的集中建设区(不含政策区)完成产业增加值520亿元,同比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0亿元,同比增长3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6.8亿元,增长13.9%。完成财政总收入155.51亿元,增长40%,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36亿元,增长25.93%。(注:在一个大的区域,产业增加值与GDP差不多)

深圳高新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600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工业增加值630亿元,同比增长28.5%,高于全市增速14.6个百分点.(2010年深圳高新区的统计数据是1996年批准建设的面积为11.5平方公里的园区的数据,区外产生的数据未统计在内。按照新的规划面积185.6平方公里的经济统计数据还未正式公布。)

上海张江高新区实现总收入6700亿元,同比增长32%;在2010年的前三季度,工业总产值3148.71亿元,同比增长26%;总税收313.02亿元,同比增长42%。

武汉东湖高新区实现企业总收入达到2918亿元,增长29%;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78亿元,增长28.92%;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73亿元,增长30.13%;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96.76亿元,增长33.4%。

(二)高新区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2010年,国家高新区通过聚焦研发资源、聚焦高端人才、聚焦金融服务、聚焦创新载体等方式,升级制造业,发展高端服务业,主攻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型业态和新兴商业模式等方式,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型。从全国园区的比较来看,北京中关村、深圳高新区等东部沿海高新区近几年把转变发展方式放在了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实现了经济发展形态的转变。

中关村园区已经形成了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在研发设计、信息服务业、节能节水、生物及健康产业、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微博、生物CRO等新领域培育形成了一批新兴业态,诞生了一大批龙头企业,逐步掌握了产业发展的主导权,正在改写全球创新版图。目前,中关村园区以研发为主导的高新技术服务业已经占到园区总收入的60%以上,而制造业的比重不足40%;特别是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海淀园,高新技术服务业已经占到总收入的80%左右,制造业不足20%。

深圳高新区通过创新体系建设、国际化推进、产业提升、空间布局扩展、新型高科技园建设、园区环境等六大创新工程的实施,走上了高产出高效益、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在新能源、互联网与下一代移动通信、生物医药等领域居全国前列,在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的培育方面领跑全国,每年都要涌现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带动深圳市的创新能力跃居国内城市的首位。2009年,深圳高新区的深圳湾园区,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70多亿元,税收40多亿元,净利润40多亿元,居全国首位。

成都高新区初步形成了总部经济、研发经济、服务外包、高端服务业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格局,高端服务业占整个高新区的的比重达到40%左右。成都高新区近几年抓住了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在引进了戴尔、德仪(TI)、富士康、仁宝、联想等全球IT巨头生产基地的同时,同步引进这些巨头的研发基地和运营机构,避免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垂直整合模式,构筑了包含研发、运营、高端制造在内的立体式的产业生态,成为全球的IT巨头俱乐部。在软件服务外包方面,成都也是巨头云集,已落户软件及

服务外包企业650家,聚集了IBM、诺基亚、甲骨文、华为、马士基、西门子、阿里巴巴等一大批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全球软件20强中有11家、服务外包100强中有5家已进驻天府新城。同时,成都还积极打造覆盖西部、辐射国内外市场的游戏运营中心,引进国内网络游戏前十强企业在成都建立运营中心。金山、盛大、完美时空等国内网游巨头,以及包括全球排名前三的电竞公司GGL和微软Xbox360研发中心等国际大型游戏企业均聚集于此。2010年,成都高新区高端服务业实现总收入超过600亿元,从业人员10多万;其中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将实现销售收入400多亿元,从业人员越过8万。

西安高新区以“研发经济、总部经济、服务经济、金融经济、品牌经济、低碳经济”为重点,坚持高端引领,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新经济形态和新商业模式,促进产业组织方式创新,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了产业互动、优势突出、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近几年,总部经济、高端服务业成为西安高新区投资的新亮点,包括总投资300亿元的西安高新区软件新城建设、总投资30亿的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总投资60亿元的中兴通信公司全国最大的通讯产品研发及生产项目、总投资40亿元的华为科技公司的研发中心建设,这一批研发、服务业重大项目的建设,为成都高新区高端产业腾飞提供强有力的起飞平台。

资本市场成为促进国家高新区转型的重要工具。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小板、创业板的开通,我国资本市场的融资规模在全球遥遥领先。2010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新增上市企业39家、深圳高新区新增上市企业20多家、成都高新区和西安高新区各新增上市企业4

家,每一家上市企业都有独特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都在本行业具有较强的优势。上市为这些企业的做大做强提供了基础,资本市场成为高新区转型的强大动力。

(三)重大项目建设成为高新区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十一五”期间,中西部高新区的产业规模在全国高新区的位次显著提升,其中东湖高新区的总排名上升为第5位,西安高新区排名第6位,成都高新区排名第4位。西安高新区、成都高新区在近几年能够实现重大跨越,关键是引进了一大批重大项目。

成都高新区实施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坚持对外开放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发展路径。在2010年,戴尔(成都)旗舰基地项目,仁宝集团制造基地及总部项目,德州仪器在中国大陆的首个生产制造厂项目,集生产、研发、销售运营“三位一体”的联想(西部)产业基地项目先后落户成都高新区,富士康在成都投资的第一个生产性项目“鸿富锦”投产。这些重大项目发挥了带动效应,使成都高新区迅速超越了一批沿海高新区,特别是IT产业实现每2年翻番的增长,成为中国的IT第四城。2010年,成都高新区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就有4家,总数已超过50家。

西安高新区在“十一五”期间,成为跨国公司战略布局和投资的高地。特别是在微电子、通信等领域,西安高新区抓住跨国公司延伸、整合在华产业链的机遇,着力引进研发、高端制造、服务营运的大项目,形成上下游配套的产业集群,近几年迅速崛起成为全国的微电子和通信产业重镇。引进的重大项目有全球半导体巨头美光公司投资5.5亿美元的半导体封装测试生产基地、投资3亿美元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加工生产基地;美国应用材料公司3亿美元的

光伏产业研发中心、韩国信泰电子投资1.01亿美元半导体零部件制造项目、美国GE电气照明集团与陕西省电子信息集团合作的半导体照明研发生产基地项目等。

二、各高新区紧密结合所在地区的实际确定了“十二五”发展 的思路与目标

(一)在发展思路和战略定位上面向世界。

六个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试点高新区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在发展思路上都确定了面向世界的产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现代城市建设的思路与目标,努力建成世界一流科技园区。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0—2020)规划纲要确定,秉承“面向世界、辐射全国、创新示范、引领未来”的宗旨,坚持“深化改革先行区、开放创新引领区、高端要素聚合区、创新创业集聚地、战略产业策源地”的战略定位,服务首都建设世界城市,力争用10年的时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在“十一五”末要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识创造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创业投资中心之一;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

西安高新区要建设成为经济发展快速、创新动力强劲、人居环境优美、社会发展和谐安定的国际化现代化科技产业新城,成为国家统筹科技资源示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示范区。

成都高新区将大力实施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突出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着力打造、最能体现成都核心竞争力、最能代表成都国际化现代化水平、最能彰显成都时代特色的高端产业基地和现代

化新城。

深圳高新区努力用5—10年的时间,建设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高科技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抢占世界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上海张江高新区面向全球,集成创新,通过塑造“科技的引领者、产业的革新者、创新要素的营运者”三种角色,以“搭平台,抓两端,促融合,创模式,育集群”为路径,加快推动涌现一批高科技领域的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务模式,成为国家创新战略和培育自主创新高科技产业的示范引领区,成为推动上海经济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源,成为上海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的科技服务平台,成为具有创新资源配置能力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高科技园区。

武汉东湖高新区着力培养集聚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研发和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全面提高东湖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基本构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体系框架,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科技园区,为在2020年把东湖高新区打造成为“世界光谷”,建设成为“两型社会”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在发展目标上确定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和经济指标。中关村科技园区到2015年的目标是:总收入在2008年基础上增长两倍,达到4万亿元,年均增长10.7%;企业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例达到5%,发明专利年授权量比2008年翻一番;产业结构进

一步优化,高技术服务业占示范区GDP的比重达到65%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例达到5%,发明专利年授权量比2008年翻一番;掌握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标准,培育出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过500亿的大型企业,涌现出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

西安高新区规划在“十二五”时期,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年均25%的增速,到2015年,营业收入达到140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9000亿元,增加值超过350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20亿元。R&D经费支出占营业总收入的6%,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超过10%;新增企业孵化器与企业加速器面积100万平方米,新增知识产权申请80000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0000项,技术成果交易总额400亿元。

成都高新区在“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保持在35%以上,到2015年,产业增加值将达到3000亿元,力争在总规模上居中西部高新区的首位。其中,在2011年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比上年增长90%。把重大项目作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以重大项目的顺利建设,引领主导产业的跨越发展。

深圳高新区的重点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加快调整结构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增长速度不再是主要目标。到2015年,深圳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要占全市的4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的近70%,年产值过千亿的企业3家,主导或参与研制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近2000项,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60件。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小张江)到2015年,经营总收入达到5500亿元以上(其中2012年达到3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于浦东新区10个百分点以上;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产比重超过65%以上。全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打造出三大超千亿级战略主导产业集群(电子信息制造、医疗健康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两个三百亿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文化创意产业和新能源产业集群)和一个百亿级战略培育产业集群(大飞机研发)。

武汉东湖高新区在“十二五”时期,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5%左右。2015年企业总收入突破800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35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6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五年合计达到2000亿元。到2015年,研发经费投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达到4%以上;申请专利数年均增长20%以上。

三、关于推进东湖高新区跨越式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发展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型。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看,经济总量在跃居全球第二位后,转变发展方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题,国家在财政、银行信贷、资本市场、环保、土地、进出口等领域进行的一系列政策的重大调整,就是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在我国下一轮的经济发展中,谁能准确把握国家经济转型的趋势,谁就能够受到国家政策的青睐、受到国内国际资本的青睐、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谁就能够脱颖而出。为此,东湖高新区要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型作为示范区建设的重中之重,要突出发展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

一要通过加快技术研发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转变制造业的发展方式。推动优势产业向价值链“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促进主导

产业向高端龙头行业集聚,促进企业向研发设计和品牌服务延伸,引导企业将研发、运营中心放在高新区,将核心技术和高端工艺放在高新区。

二要大力提升服务业竞争力,积极培育服务经济新增长点,从根本上改变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对武汉新城支撑不够的问题。加快发展文化创意、金融后台等新兴服务业;推动基于三网融合、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新兴现代信息服务业领先发展,培育一大批具有创新性、示范性的现代信息服务业龙头企业和一批具有竞争力、影响力的现代信息服务产品和服务品牌。

三要加快二、三产业的融合。要通过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促进第二产业价值链的延伸,提升第二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要通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打造武汉科技新城的高端服务品牌和全新的国际化形象,提升园区的品味,进一步增强对全球产业巨头的吸引力,促进重大项目落户高新区。

(二)着力引进和实施重大项目,突出其带动效应,迅速壮大产业规模。

抓住全球产业转移和发展格局调整的机遇,着力引进一批重大项目,是东湖高新区实现跨越的必由之路,在“十二五”发展中,高新区要突出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

一要支持龙头企业扩张,促进其迅速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是重大项目的重要载体,要将高新区的产业规划与千亿元、百亿元、十亿元龙头企业的培育相结合,制定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将土地、信贷、财政等资源重点向龙头企业倾斜。支持本土企业通过上市、对外并购、国际化发展等方式加快扩张,在全国

和全球范围内整合和利用资源。

二要创新招商方式,突出招商重点。调整现有的招商格局,发挥各专业园区、专业基地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发挥各招商主体和区内企业、中介机构的积极性,构建新型的专业化招商体系。强化重点区域招商,策划举办专题活动,努力促成带动性强、税源贡献大的重大产业项目落户。突出招商重点,抓住重点客户招商,引进世界500强及国内外著名高科技企业的研发中心、高端制造和企业总部。

三要推进产业链招商,挖掘招商资源。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组织作用,围绕龙头企业的发展推进招商;突出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着力吸引国内外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的集聚。

四要加强招商策划。加强品牌策划和营销,发挥中国光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品牌的作用,加强园区品牌宣传和形象推广,充分发挥境内外主流媒体、专业媒体以及高新区网站、报刊的作用,进一步提升高新区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全球巨头入驻;策划实施若干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招商活动。

(三)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围绕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完善服务平台、创新平台和融资平台,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促进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

一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促进政府创新引导力、企业自主创新力、新兴产业集聚力、领军人才带动力和政产学研联盟综合服务力等五大能力的显著提升。

二要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体系。要提高研发投入,建议到2015

年,研发经费投入(R&D)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达到5%以上。完善高新区的投融资平台,加快推进科技银行(支行)、科技担保公司的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引进更多的风险投资基金、产业基金等科技金融机构。以科技金融投资平台为龙头,引进、聚集资金、项目和人才,形成创新、创业、创投互动的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着力吸引中央企业的资金、国际大公司的资金和社会民间资金投入到高新区的发展中来。

三是推进专利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围绕高新区产业规划,建立支柱产业和新兴技术标准体系。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和科研机构主持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促进企业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向标准转化。引导企业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专利及时向标准转化,进一步加强专利技术与标准有效结合,形成“产业技术化、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自主创新演进路径。

武汉东湖高新区战略发展研究院 执笔:王健群 陈要军 夏汉武

第五篇:成都高新区产业发展情况简介(推荐)

成都高新区筹建于1988年,1991年被批准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有规划面积130平方公里,是四川省和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聚集地。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精密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以及集成电路、软件及服务外包、生物医药、精密机械、通信、光电显示六大产业集群。目前,在国家科技部综合排名中,成都高新区位列中国56个国家级高新区第四位,中西部高新区第一位。

一、西部大开发十年来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十年以来,成都高新区抢抓机遇,锐意改革,扩大开放,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迅速提升。2009年以来,成都高新区(集中建设区)实现产业增加值396.5亿元,增长2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9.02亿元,增长32%;固定资产投资370.4亿元,增长28.8%,其中工业投资193亿元,增长45%;全口径财政收入114.55亿元,增长

9.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64亿元,增长22.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7亿元,增长30%;外贸出口26.88亿美元,增长33.98%;成都出口加工区进出口总额达到64.2亿美元,增长35.2%,继续居中国中西部(含东北)出口加工区第一位。三大主导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8.6%;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增长26.9%;出口2.1亿美元,增长27.8%。

2010年是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开局之年。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成都高新区紧紧围绕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天府新城建设等中心工作,全力以赴抓好推进落实。1—6月,完成产业增加值221.2亿元,增长29.3%;固定资产投资174.5亿元,增长15.3%;财政总收入86.3亿元,增长69.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12亿元,增长30.1%;合同外资2.4亿美元,增长356.4%;到位外资4.79亿美元,增长85.9%。

经过多年的持续培育发展,目前,成都高新区在集成电路产业、光电显示产业、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等方面已经在中国内地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

(一)集成电路产业在中国同类产业中形成新的一极,位列中西部第一位。成都高新区是国家7个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之一。目前成都高新区已聚集了英特尔、友尼森、美国芯源、成芯半导体等80多家IC企业,拥有2条8英寸芯片生产线和5座封测厂,吸引了莫仕、BOC、林德、梅塞尔、联华、空气化工等配套企业落户投产,形成了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的完整IC产业链,产业规模和水平居中国前列,中西部第一。在IC设计方面,吸引和聚集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地IC设计企业,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约11.5亿元,增长30%以上,聚集企业60余家,业务方向涉及射频(RF)IC、通信、视频消费电子、智能家电、信息安全、功率半导体、IP核、形式验证等。目前,全球IC设计前30强中已有4家落户成都高新区,即美国赛灵思(第7位)、台湾晨星(第14位)、美国升特(第23位)、美国科胜讯(第25位)。

(二)光电显示产业从无到有,使成都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光电显示产业新的一极。

中国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对包括液晶显示器件在内的光电子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国家工信部“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已明确把TFT-LCD列入重点发展的领域,并把TFT-LCD产业作为紧随集成电路后信息电子产业高端技术领域予以实施,进而带动产业创新,不断提升产业能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四川省及成都市政府已经把光电显示产业确定为重点发展的高科技产业。成都在发

展光电显示等高新技术产业上,具有科技实力雄厚、人才储备丰富、市场容量巨大、产业配套齐全、政策体系完善、产业基础良好的综合优势,尤其是通过近年来积极的产业引导和配套建设,使成都以成都高新区为核心聚集区,光电显示产业呈现出加速聚集发展的势头。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已成功聚集了2条4.5代TFT-LCD生产线及代表下一代发展方向的主动式OLED项目,以及相关的模组代工及LED封装、液晶玻璃基板、液晶电视等上下游项目,在中小尺寸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主要项目包括,总投资27亿元的中建材液晶玻璃基板、总投资31亿元的京东方4.5代TFT-LCD、总投资30亿元的深天马4.5代TFT-LCD、总投资7亿元的虹视OLED等项目。2010年,成都高新区光电显示产业预计将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

(三)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快速聚集,已经发展成为成都最具竞争力和代表性的产业。

2005年前,成都市政府正式提出,将软件产业作为全市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进行重点扶持、重点发展。5年后,成都软件产业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全国知名、中西部领先、具有一定区域竞争力的“中国软件名城”。软件产业已经成为成都市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2009年,成都高新区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6.9%;聚集企业600余家,全球软件20强中有11家落户;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从业人员突破8万人整数关口;在全国享有声誉的天府软件园入园企业突破100家,达到118家;以成都高新区为核心载体和依托,成都拥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等12个国家级基地授牌,位居中国各大城市之冠;成为中国第二大的信息安全产品研发生产基地、第三大游戏产品研发运营中心和中西部3G通信企业聚集度最高、最具产业活力的区域,整体产业规模和水平排在中国前六位。

◇ 服务外包

截至2009年底,成都高新区已聚集服务外包企业100余家。商务部合同备案外包服务1.55亿美元,同比增长120%。ITO业务稳定增长,BPO项目引进较快。从事ITO业务的主要包括IBM全球服务执行中心、新聚思、海辉软件、杰华科技、颠峰软件、新蛋、博彦科技、华胜天成、宇信易诚等。从事BPO业务的主要包括埃森哲、拉法基共享服务、威普罗、平安保险集团后援中心、新加坡电讯等企业。

◇ 信息安全

成都高新区聚集了三〇集团、卫士通、赛门铁克等60多家企业,是中国最大的信息安全研发生产基地。华为与赛门铁克合资3.2亿美元设立国内最先进的信息安全、储存、灾备研发基地。卫士通成为全国首家信息安全领域创业板上市公司。2009年,高新区信息安全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8亿元,其中,华赛、30所、卫士通、盛安等企业销售收入达亿元以上;销售上千万的企业有10余家。◇ 行业应用和嵌入式软件

涵盖了管理软件和电子商务、网络安全防护、工程技术、开发测试、信息产品供应链集成、协同软件开发,如SAP、台塑网、甲骨文等。目前已聚集了诺基亚、爱立信、西门子、摩托罗拉、阿尔卡特、NEC、华为、中兴通讯等,成为中国第四大3G通讯研发中心。其中,索贝在广电行业、运达创新在铁路信息化、银海在社保领域、芯通在3G领域都获得了快速发展。2009年相关重点企业产值超过32亿元。

◇ 数字媒体业

成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才资源推动了游戏动漫等产业迅猛发展、亮点频出,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关注,是极具发展潜力的领域。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近15亿,增长30%以上,聚集企业70余家。主要包括网络游戏、手机游戏、视频游戏、动漫动画等领域,国内TOP10的网络游戏企业盛大、腾讯、巨人、完美时空、光宇华夏和金山等6家在成都高新区建立了研发中心或机构,重点本土企业锦天科技、星漫科技、梦工厂相继被盛大、博瑞传播收购,实现了优势资源整合和强劲的后台支撑,发展进一步提速。多呵梦、炎龙科技、欢腾数码、139派等一批新兴网络游戏企业的多款游戏已在海外多个地区发行代理。今年以来,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较上年相比呈现出加速聚集的势态,主要体现在游戏研发和IC设计等领域,已成功引进简乐互动、Easynet易讯、日本KEL、鼎乾游戏、UCWEB优视动景、Playfish、天上友嘉等文化创意企业。

(四)生物医药产业实现集群发展,形成了现代中药、生物制剂、化学合成药、数字化医疗设备等特色产业集群。成都高新区在生物医药领域,拥有国家中药现代化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生物医药)三块国家级牌子。经过十多年的持续努力,截至2009年,成都高新区共聚集2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6家,通过GMP认证的25家,销售收入过亿的知名企业10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知名产品6个,销售收入占四川省的三分之一。目前,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已初步形成了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医疗设备等领域特色:在现代中药、天然药物领域,聚集了地奥、恩威等现重点企业30余家,培育了心血康、洁尔阴等优势产品;在生物制品领域,聚集了蓉生、华神等生物制剂企业50余家,培育了静丙、131碘等优势产品,具有后发优势;在化学药领域,聚集了成都药业等40余家化学药,培育了二甲双胍缓释片、倍特巴沙等优势品牌;在医疗设备领域,聚集了南格尔等医疗设备企业40余家,新引进了奥泰医疗(核磁共振)、西南医用设备(X光机)、恩普(B超)等优秀企业;此外,随着国际医药产业形势的转移,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外包服务(CRO)产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正在形成新的产业特色。

(五)结合天府新城建设,总部经济和金融等高端服务业迅速发展。截至2010年5月,成都高新区已成功引进了阿里巴巴、赛门铁克、腾讯、诺亚舟、携程旅行网、中建材等包括结算中心、运营中心在内的各类总部项目近50个(注:包括国电大渡河、中石油、中石化、成达集团、中节能、中兴通讯、新希望集团、东方希望、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电信、上海加冷松芝集团、三峡集团、四川富润集团、深创投、香港海峡友谊集团、海洋集团、北大青鸟、天津泰达、中航集团、华电、新华社、四川省电力、四川化工集团、中水集团、通威、川投集团、成都电业、恒泽动力、西南设计院等)。依托金融总部商务区建设,引进了益丰投资、格兰西亚、北京银泰、北京产权交易所等项目,吸引了深创投、美国黄石基金、德同资本、四川龙蟒、新华投资、天盈投资等20余家投资机构和投资管理机构。

(六)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条件,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成都高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比如快速聚集了阿里巴巴、中电科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新力光源稀土新光源总部基地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顺利推进;建成了“面向3G的移动互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互联网应用孵化平台”,设立了5000万元天使基金和5000

万元担保基金,新增大学生创业载体1万平方米,新增孵化面积3万平方米,新兴产业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目前,成都高新区正在结合已有的产业基础,进一步深化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技术发展路线的研究,加快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数字新媒体等产业的培育和推进,加强对以云计算为代表的互联网新技术、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生物技术的关注和跟踪,抢抓机遇,寻求突破。

(七)科技创新取得突破,已建成全国最大的科技孵化器载体和完善的科技孵化体系。成都高新区一直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及孵化培育工作,建成了以国家级科技孵化器为骨干、包括24家孵化器在内的、孵化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的全国最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群体,形成了多层次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培育了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企业群体,每年新增创新创业企业200余家,常年在孵企业保持在1500家以上。目前,成都高新区拥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成都)、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成都产业化基地等11个国家级专业基地,国家人事部和地方政府共建的首个留学生创业园,国内首个由政府主导的成都全球多语信息转换中心,欧盟委员会在中国设立的唯一项目孵化中心。着力构建“1+5”的软件公共技术平台服务体系,即以软件公共技术主平台为支撑,包括IC设计、数字娱乐、信息安全、软件及服务外包、3G的移动互联网公共技术平台等内容的软件共性技术平台。建成国家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成都)、GLP中心分析测试平台、GMP中试生产中心项目、小分子筛选平台等生物医药平台,支持华西医院在高新区建设科技园和国家创新药物公共技术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2009年专利申请量56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1200件,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通过验收,并成为西部首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园区。积极打造国家级产业化基地,积极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已形成四川省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四川信息安全产业联盟、成都数字媒体产业技术联盟、成都软件外包技术联盟、RFID产业技术联盟、生物医药产业技术联盟等10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有效提升了区域技术创新的能力。

二、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主要思路和做法

去年,成都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提出了发展“高端产业、产业高端”的要求,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决策。成都高新区结合自身实际,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和天府新城建设,在已有产业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深化,确立了“建设最能体现成都核心竞争力、最能代表成都国际化现代化水平、最能彰显成都时代特色的高端产业基地和现代化新城”的奋斗目标,明确了集成电路、光电显示、软件及服务外包三大集群率先实现跨越的努力方向。同时,在路径措施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瞄准具有较强产业带动整合能力的龙头项目,加快推动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集群化发展,主动流转一般性项目,确保有限的资源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集中,构建可持续的产业生态,推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力以赴推进产业发展和天府新城建设,努力争取在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上实现更大突破。

(一)进一步营造比较优势,增强招商引资实效,促进产业发展壮大,为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提供更大的产业支撑。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成都高新区已经建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了承接全球优质产业转移的良好产业生态环境,在软件及服务外包、集成电路、光电显示等一些高新技

术产业的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已经和正在形成全国范围的比较优势。成都高新区将牢牢把握国际产业调整的历史机遇,主动确定承接产业转移的领域和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投资促进活动,锁定一些重点国家和重点地区进行招商,锁定IT等重点行业和企业进行招商,特别是加强对产业链上目标企业的研究与推进,积极完善和延伸产业链、价值链,继续做大做强三大主导产业和六大产业集群,同时积极寻找和培育新兴产业和业态,提升经济实力,努力为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提供更大的产业支撑。

(二)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积极打造创新示范区,努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发挥积极作用。自主创新不仅是高新区本身的使命,也是成都高新区下一步加快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突破口。成都高新区将更加突出自主创新,聚集创新资源,完善创新体系,培育创新集群,实现由外延式发展模式向内生式发展模式的转变,即在发展动力上由生产要素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转变,在建设重点上从硬环境建设向软环境建设转变,在发展路径上由强调招商引资向招商引资与自主创新并重转变,在园区形态上从产业孤岛向现代化城市新区转变。一是构建“大孵化”体系。整合区域创业孵化资源,构建以创业工作室、大学生创业园、留学生创业园、企业加速器等为主体的多元、梯级孵化体系。二是完善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技术、人才等创新平台,打造创新载体,促进产业的内生性发展。积极建设国家级产业基地,培育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企业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和各类重点项目。积极探索金融创新,形成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债权融资、上市融资等为一体的“梯形融资”体系。三是聚集创新资源。加大对国内外创新团队、创新企业、创新项目等的引进力度,促进高端创新资源向高新区汇聚。建立官产学研的合作机制,促进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的落户和互动。加强创新人才聚集,形成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国际化人才的聚集效应。四是积极培育新技术、新兴产业、新兴业态。研究和把握新兴技术、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的发展趋势,捕捉新的发展机遇,在承接高端产业转移的同时,还要站在产业发展的最前沿,努力引领产业的发展。

(三)加快天府新城建设,努力为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搭建平台,将其打造为“软件产业城,城市新中心,创新示范区”。天府新城建设,是成都高新区落实“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总体要求,寻求更快的发展速度、更好的发展质量,真正担当起在省、市新一轮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的重要抓手。天府新城位于成都南北中轴线(人民路-天府大道)南段,成都高新区南部园区,其定位是“软件产业城,城市新中心,创新示范区”。规划总用地面积37.5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6500万平方米(其中办公、科研、金融、商业3450万平方米,占总量的53%)。规划总就业人口60万人(其中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20—30万人),总居住人口60万人。天府新城是以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为主导的科技商务新城,是产业发展和新城建设有机融合的新城区,是融创新研发中心、总部商务基地、现代服务基地、开放型人文住区(“一中心两基地一住区”)为一体的新城。作为“软件产业城”,截至2009年底,天府新城已落户软件及服务外包企业500多家,聚集了IBM、赛门铁克、阿尔卡特、诺基亚、甲骨文、上海盛大、华为、中兴等一大批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特别是2009年又成功引进埃森哲、DHL、亚马逊、马士基、西门子、阿里巴巴、富士康、完美时空等著名企业。全球软件20强中有11家、服务外包100强中有5家已进驻天府新城。在载体建设方面,通过政府建设、软件企业自建、第三方投资建设模式,已形成高新国际广场、天府软件园、孵化园、天府新谷、联通、移动、中兴、安捷伦等约130万平方

米,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在建的包括天府Village、塞门铁克、中国电信、30所等项目;拟建项目包括阿里巴巴、E托邦试验园等。据不完全统计,全部建成后将可形成约420万平方米的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承载能力。作为“城市新中心”,已建成或在建电力、通讯、石油等行业的区域总部及川投、新希望等大企业总部约20项;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太平洋保险、成都控投、深圳创投等知名金融企业落户新城;商业零售业方面的仁和春天、美美力诚、伊藤洋华堂、王府井、欧尚、苏宁、凯德、上海复地等进入新城,并将会形成新南天地、金融总部区、大源商务商业核心区三大商圈;新国际会展中心及其配套设施基本建成;海洋乐园、歌剧院艺术馆、两个高尔夫体育公园、成都大魔方、儿童乐园等文化休闲设施落户新城,有的已开始建设。作为成都新的城市中心区,根据目前已经建成和引进的项目来看,天府新城天府大道一带将正在承担成都的科技商务中心、金融中心、商业中心、会议展览中心、文化休闲中心、政务服务中心等中心功能。目前,成都高新区正在按照“产业发展与新城建设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思路,加快推进天府新城建设,努力把天府新城建设成为充满现代气息和个性魅力,城市功能完善、城市形态现代、城市品位一流的城市新中心和中央商务区,充分体现成都城市时尚、国际品质和现代形象。2010年底,天府大道沿线的在建项目将基本竣工。预计到2012年,天府新城建设量将达到2600万平方米。预计到2015年,天府新城建设量将达到3900万平方米。

下载高新区发展建议(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新区发展建议(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司发展建议

    3-1 什么样的企业才能驾驭市场? 3-1-1第一波:比判断——剩下的是对未来大趋势判断正确的企业。 3-1-2第二波:比资源——资源越大的企业越能留下,资源小的企业淘汰。 3-1-3第三波......

    卫生院发展建议

    一、落实医改政策,争取资金配套 按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全县乡镇卫生院已于2011年6月20日全面实行药品零利润销售,彻底改变了以往以药养医的局面,切断了卫生院耐以生存的利......

    信用卡发展建议

    信用卡发展建议自工行第一张信用卡推出来工行信用卡的发展已经有了30年的历史,信用卡业务已经催生出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带来了巨大的中间业务收入,银行卡市场所蕴含的巨大潜......

    家具厂发展建议

    家具发展几点建议 1、根据我们的发展方向确定了公司的发展模式是以品牌为导向,以质量和售后服务中心为中心,以外协加工为重点,降低生产成本, 2、家具的销售模式要创新。我们现在......

    小学部发展建议

    小学部发展的几点建议 作为小学部教师中的一员,虽然来校时间不长,但已深感责任重大, 下面是本人几点对搞 好小学部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教师责任感 “教书育人”不是......

    畜牧业发展建议(范文模版)

    我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诹议 我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诹议农林组 萧兵 (区委书记刘治金阅批:从畜牧业的现状分析入手,就畜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建设、科技推广、依法管理等提出了很......

    系部发展建议

    我系一年级的英语培训教学不同于高校的一般外语教学,它具有时效上的紧迫性、目标上的针对性及价值上的实用性;它不仅是学生素质拓展的需要,而且也是下一阶段继续学习专业课程的......

    公司发展建议

    四、建议 1.优化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做大做强我县矿业经济,建议打破现有的管理体制,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