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特殊教育发展建议
教师自我反思的心得体会
写三年的教案不如写一年的自我反思,教师成长过程中,自我反思不言而喻,作为从学生角色刚刚进入教师角色的新老师,尤其是特殊教育学校的的老师。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的问题显著高于普通学校的学生,教师面临的压力也高于普校的教师,但是怎样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自我反思呢?
学生问题的反思,学生的问题千奇百怪,花样百出,教师要善于解决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思解决学生问题的方法,好的方法教师合理运用,不好的方法妥善处理,推陈出新,总结经验,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总的来说,自我反思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利益。
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反思,特殊教育学校智力落后学生的学习程度低,每个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不一样,教师在设计教育学计划时,特别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已经掌握的知识,做到因材施教,个别教育,多运用资源教室的资源,有的放矢,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教育教学,将课堂教学开展的有声有色,将教材改编的更适应学生的个人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的反思,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终身学习的,而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自己的努力,而且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帮助,尤其是学校发展的需要,领导的重视及政府的经费投入。教师的责任是将自己的潜能尽可能的挖掘出来,学好本领,学好专业知识,将毕生所学教授学生,为学生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为祖国的教育服务,创建平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奋斗终身。
学校发展理念的自我反思,学校的培养目标影响教师教学的目的,引发教师的思考。然而,作为教师,时刻关心学校的发展方向,为学校的发展提出宝贵意见,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各自奉献自己的力量,学校发展会更加仅仅有条。
总之,教师的自我反思无处不在,时刻在脑海中呈现,而这些观念的东西我们要用笔把它记载在笔记本中,变成宝贵的财富,为我们未来的教育者提供理论依据,提供数据,将我们的教育事业提升到更高一步,从而搞好教育。
对教学设计的思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同时,教学条件和手段的不断完善,带来了教学时空的巨大变化。因此,如何在满足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合理改革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显得非常重要,而一个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开发。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精心组织设计和开发,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方法与课堂教学手段的选择、应用及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
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离不开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它所涉及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教育者怎样把学生组织起来,通过教和学使师生紧密联系;怎样科学地利用空间、时间和其他教学条件来安排教学活动,使教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实现教学目标。课堂是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新课程标准强调合作式、探究式两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也为讲授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赋予了新内涵。
一切有效的教学直接依赖于科学而具体的教学操作行为。可以说,课堂教学操作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和教学效率的高低。设计合理的教学策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运用有效的教学媒体、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等,能引起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体的应用等教学操作行为给予高度重视、精心设计,才能提高教学有效性,实现教学最优化。
第二篇:立足当地 发展特殊教育
播撒爱的有心人
------敦煌市特殊教育中心教师裴菊兰先进事迹
敦煌市特殊教育中心成立于1993年11月,至今中心走过了十年的历程。中心以优质的教学与服务,不仅解决了本市残疾儿童的入学问题,而且解决了临近县市残疾儿童无法入学的困难。成绩的取得是各级领导关心、支持的结果,也渗透着特教工作者的心血与汗水。裴菊兰就是特殊教育中心的一名教师,十年的特教生涯,在与孩子们无言的相处中,她以自己博大的爱心抚慰着每一个残疾儿童受伤的心灵,用生命弹拨着无声世界的五彩乐章。为了教残疾儿童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交流,学会立足社会,她默默无闻,辛勤耕耘,在特殊教育的岗位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汗水,见证着特殊教育的起步、发展、变化,分享着特殊教育这块园地的春华秋实,播种希望,收获成熟。说起她,中心的领导与同事们如数家珍。
一、艰苦创业,无怨无悔
十年前,特殊教育中心的成立,填补了敦煌市特殊教育历史的空白,她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知难而上。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配班老师的协助下,克服了一个个困难。没有教材自己编写;没有教具自己画,自己做;没有办公室,把教室办公室“合二为一”;为尽快熟悉教材,她白天上课,晚上学习、备课。利用假期外出学习,学习听力,语训的方法,学习聋教育专业理论,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利用业余时间从电视、录像、杂志、书籍上学习聋语,搜集特教信息,了解特教改革的新动向,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的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尽职尽责使聋生的听、说、读、写、画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前来参观的领导和专家一致评价:中心的设施是一流的,教学是一流的,服务是一流的,家长把孩子送到中心很放心。1994,1996年两次为我市赢得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市”的光荣称号。2002年获甘肃省“特殊教育先进集体”称号。自己被评为酒泉市“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她所撰写的论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好方法----课文剧》获全省特殊教育论文评选二等奖。
二、爱生如子,不是母亲,胜似母亲
在特殊教育中心有16名聋哑孩子,他们中最大的14岁,最小的4岁,他们大都来自农村,家庭都比较困难,其个性、能力各有差异,许多孩子性格古怪,脾气暴躁,不愿意与人交往,卫生习惯较差,目光呆滞,时常发出骇人的怪叫,对教师大吵大闹,拳打脚踢,撕教师的衣服,抓教师的脸,面对这些她和同事们没有退缩。在平时的工作中做到突出一个“爱”字;抓住一个“导”字;坚持一个“恒”字。耐心地地接近他们,了解他们,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 2 动,耐心地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呀呀之语,全面观察、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可爱之处,信任他们,保护他们的自尊、自爱,帮助他树立自信,告诉孩子们残疾并不可怕,只要自己努力都可以成为有用之才。用自己博大的爱心,象慈母般地关心、照顾他们,扣子掉了,缝一缝;衣服脏了,洗一洗;头发乱了,梳一梳。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把特别的关爱给予这些特别的孩子,用教师们真挚的爱,修复了孩子们一个个损伤的心灵。
五岁的聋童张强来中心一周多了,哭闹不止,不愿意与其他孩子相处,她就耐心地和他一起玩,一起吃饭,一起睡觉,用游戏的方式教他发音,学说话,经过短短3个月时间,张强不但变得开朗、大方了,还学会了许多日常用语。
不会说话的弱智学生邓凯洋,刚进中心时,面黄肌瘦,走路踉踉跄跄。下楼都要人扶着,还常常大小便失禁,她并没有嫌弃这个孩子,与配班的教师一起分析、协商帮助孩子的方法,她与同事们从体能康复入手,想尽办法改善孩子的身体状况,不厌其烦地带孩子练习踏步、跑步等动作,注意观察孩子的生活规律,及时提醒孩子大小便,孩子不小心弄在了裤子上,她不嫌脏,不嫌臭,为孩子洗干净,经过半年的辛勤培养,邓凯洋身心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面色红润,能大步流星地上下楼 3 梯,大便小失禁的现象明显减少。原来目光呆滞的他,现在变得开朗活泼了。
从小失去父母的聋哑儿杨海亮,家住安西县。父亲精神失常,由亲戚接送,常常误了接的时间,裴老师经常把他带到自己家里,像自己的儿子一样对待,给他洗澡、洗衣服、做好吃的。杨海亮因为交不起学费辍学时,裴老师用自己的给杨海亮交学费,并鼓励家长克服困难、度过难关。还把情况如实地向中心的领导做了汇报,特殊教育中心的领导了解情况后,减免了该生的部分费用。杨海亮在裴老师与中心领导的关心下,读完了小、中学的全部课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张掖聋校继续学习。他常来信问侯老师,深情的称裴老师为“妈妈”。
她在聋儿身上付出的辛勤劳动,家长们也深受感动,聋儿邓凯洋的妈妈含着眼泪说:“你们老师,照顾孩子比我还要好,我们把孩子搁这儿放心!”
十年来,她认真研究每一个聋儿的身心特点,重视个别教育,关注个体差异,因人施教。用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事业心,真诚的爱心,润育着每一个聋哑儿童,是他们的缺陷得到最大的补偿,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昔日,顽皮淘气的聋儿赵源生,经过两年多的训练,听力、语言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如今,他在南街小学三年 4 级随班就读,凭借助听器能听懂老师讲课,能与普通孩子进行正常交往。去年毕业的8名聋生,都已经走向社会,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自食其力,服务社会。
回顾十年的经历,她与残疾儿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选择特殊教育,她无怨无悔,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坎坷,为了神圣的事业,它愿奉献自己的一切。立足当地,发展特殊教育
--------甘肃省敦煌市特殊教育中心先进集体材料
敦煌市特殊教育中心成立于1993年11月,中心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立足培养聋生人人残而不废,个个成为有用之才为目标。立足当地实际,坚持特教特办,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加强领导,促进特殊教育的长足发展。
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特殊教育工作,市上对特殊教育工作进行通盘考虑,做到分级管理,各部门分工负责,市政府制定了《发展残疾人义务教育事业实施措施》,特教特办,特殊教育中心与市幼儿园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由市幼儿园具体负责特殊教育中心的工作。地、市人事部门破例解决了特教中心教师聘任工作,并落实特教补助,市民政局、残联全面掌握了解全市残疾儿童状况的同时挨门逐户进行家访,千方百计动员家长送孩子入学。特殊教育中心隶属教育局管理,各学区负责抓好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形成自上而下的特教工作体系,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检查。
二、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把聋哑学生培养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首先要成为跨世纪需要的人才。这是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的关键。我们的做法是政治上严要求、业务上勤指导、工作上压担子、思想上常鼓励、生活上多关心,选派思想过得硬,业务能力强的教师从事特教工作,不轻易调换特教班教师的工作,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合格而稳定的教师队伍。
1、狠抓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师德水平。
2、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教师业务能力。采取“请进来”、“送出去”、“岗位练兵”等办法,培训师资。派教师赴北京、兰州等地参观、学习,全面学习掌握特教理论、教学原则,学习有关声电学、语言知识和助听器的使用保养知识,学习聋校教学大纲、教材等,同时要求教师加强读、说、写、算能力的训练,熟练地掌握运用手语,并提供条件让教师学习运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请省康复中心的专家为聋生配置耳膜,指导教学。
3、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完善知识结构。为使教师尽快成为高学历、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特殊教育中心在合理安排教师课务的同时,尽可能提供条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在职进修,不断充实知识储备。
三、大胆探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1、更新观念,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聋生素质的全面培养。通过外出参观、学习,我们得到启示,要使聋哑学生残而不废,自立于社会,自食其力,不仅要教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培养他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意识,使他们学会一技之长,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练就过硬的劳动本领,养成爱劳动,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同伴等优良品质。
2、遵循《聋校教学大纲》,开齐课程,实施课程计划。教材使用全国统一聋校课本,采用集体授课、分组教学、个别语训等方式,以口语为主,以手语为辅的手段,通过现代化的语训设备、直观教具,表情、动作演示,对聋生进行训练、教学。使他们掌握发音方法,提高看口型、打手语及运用语言与人交流的能力,铁树开花、哑巴说话已不是天方夜谈,聋哑学生熟练的能写会算能力,使来中心参观的领导与各界人士感到十分惊喜。先后有35名聋哑学生在特殊教育中心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学习,已有5人进入社会福利厂、编织店参加就业,1人进入小学随班就读,1人进入张掖聋校初中就读,4人回乡参加生产。
3、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开阔聋生的视野。殊教育中心利用在幼儿园的便利条件,经常组织聋哑学生与正常儿童一起参加活动,例如:“春游”、“放风筝”、游览敦煌名胜古迹、参加运动会、“六一”文艺演出等,从97年至今组织聋哑学生与职业中学学生进行结对子活动,节假日、星期天职教中心的学生与聋哑学生经常举办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利用助残日与小学的少先队员进行联欢,手拉手,心连心,献爱心使孩子们的心贴得更近了,与正常儿童的交往使聋哑学生感受到了社会与周围人对他们的关爱。2000年由地区残联牵线敦煌市特殊教育中心与上海埔东新区爱心幼儿园结成了东西结合秭妹园,2001年特殊教育中心的三位教师赴上海学习,了解与掌握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在今后的工作中教师可以与上海同行互通信息,共同交流,相互探讨,不断充实完善我们的办学思路,走出自己的路子,创出自己的特色。
4、加强职业教育,培养一技之长。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根据聋哑学生的年龄及兴趣爱好,采取“专、兼、聘”的办法,对聋生进行绘画、编织、缝纫、烹饪、养殖、种植等技术培训。聘请敦煌研究院的画家给聋哑学生教描画;带爱好编织的聋生在“红红编织店”学电脑编织;采取边学习边实际的办法让喜欢烹饪的聋哑学生在幼儿园食堂学习拉面、做面点、炒家常菜等。从立足农村出发,请有经验的养殖、种植能手教聋生学习科学的喂养、种植技术,组织聋哑学生定期与农户联系参加实地见习,使他们真正掌握实用技术,回乡以后真正成为“科技兴农”、“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五、争取家长的配合,实现家园共育。对家长来说孩子就是希望,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活泼地成长。残疾孩子因为缺陷,家长更是关怀备至,什么事情也舍不得让他们去做,家长包办的较多,因此,造成许多残疾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懒惰等不良习惯,为此,我们利用家访、召开家长会、座谈会等形式与家长交谈、沟通,争取家长的支持,让聋生学会不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养成自理的习惯。在学习文化知识与劳动技能等方面我们同样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相互了解聋哑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对症下药,及时纠正聋生的不良习惯。
六、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
特殊教育中心自成立以来,为改善办学条件中心的领导多次上酒泉、赴兰州、跑北京向有关部门争取办学经费,并利用“助残日”等机会组 织观摩教学,请市上有关部门的领导检查指导特教工作,同时组织聋哑学生排练节目,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进行义演,争取有经济实力的单位资助,请电视台、报社、广播电台大力宣传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营造氛围,让全社会都来关系、支持特殊教育事业。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敦煌市特殊教育中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多方努力,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2002年8月启动了特殊教育中心综合楼修建,2003年9月聋哑学生将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教学楼学习、生活。特殊教育的领导与教师克服重重困难,用自己辛勤的劳动与汗水,打开了工作局面,为聋哑学生营造、创设了一个宽舒、舒适的学习环境,优质的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1994、1996两年为我市赢得了“特殊教育先进市”的荣誉。
二○○二年十一月四日
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情况:
2002年8月动工兴建特殊教育综合楼,总建筑面积1242平方米,工程总造价105万元,2002年12月工程竣工,2003年1月投入使用,教学楼主体工程为四层,砖混结构,设计合理,采光充足,宽敞明亮,内设语训室、活动室、劳技室、电脑室、宿舍等。是酒泉市唯一的一所正规特殊教育学校。近年来,在各级领导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特殊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1994,1996年两次为我市赢得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市”称号。2002年获甘肃省“特殊教育先进集体”称号。窦秀玲获“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教师裴菊兰被评为酒泉市“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她所撰写的论文《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好方法----课文剧》获全省特殊教育论文评选二等奖。
特殊教育中心以“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为办学宗旨。现在中心就读的学生有15名,年龄最大的15岁,最小的5岁,教材使用全国统用聋哑教材,采取集体授课,分组教学,个别语训的方式,以口语为主,借助手语、体态语、演示等进行教学。特殊教育中心以优质的教学与服务,不仅解决了本市残疾儿童的入学问题,而且解决了临近县市(安西、肃北、青海石油管理局、平凉)残疾儿童无法入学的困难。
特殊教育中心现有的教学设备有:语言训练器一台,感应线圈、助听系统一套,声场测听仪一台,电脑三台,中国手语计算机合成系统一套,智力评定量表一套,所有设备运行正常。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 的发展,现有的设备还不能满足特殊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对特殊教育投入情况
2000年国家教育部下拨10万元。
2002年省财政厅10万元,省教委4万元,酒泉市联5000元。特教津贴15%落实,由市财政随教师工资按月发放。2003年国家教委下拨20万元。
来自社会的捐赠:敦煌研究院2万元,省教干部5000元
2004年日本友人大洞龙明先生捐赠海尔电视机23台,CVD23台及配套的幼儿动画片、卡通片等,价值8万元。
2003年省聋儿康复中心先后捐赠耳背式助听器3部,价值3000元。2004年市残联为聋哑学生捐赠学习用品、衣物等350件,价值5000元。
特教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走出去”参加培训。特殊教育中心成立之前,就派教师到甘肃省聋儿康复中心参加培训,学习了聋儿听力,语言训练的方法,以及如何给聋儿配戴助听器等。
93年12月送教师到北京第一聋校随班听课、见习一个月,学习掌握聋校基础教育的模式、教学管理方法以及各种电教设备的操作方法。
95年派教师参加全省“聋儿语训评估及助听器修理”培训班。为聋生制作了耳模,并配戴了助听器,工作受到了省评估组的一致好评。
99年参加了在张掖地区举办的“北京聋校专家讲习班”学习了解了 国内,特别是发达地区聋教育改革的先进信息。
2001年赴上海参加了“全国个别化训练方案”研讨会,接受许多国内外先进的特教新理念。
2002年参加了由香港爱德基金会在兰州举办的培训班,听取了新西兰特教专家互动式教学模式讲座。
另外,我们还从电视、网络、录相、电话、电传、报刊、杂志、书籍等方面获取信息,收集资料,扩大交流的范围,让教师及时地了解掌握特殊教育的新信息,新动向,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储备,把握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增强职业责任感,不断地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增长。
第三篇:浅谈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浅谈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摘要】: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关系到特殊儿童受教育的质量问题。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包括教师所应有的共同素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方面,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构成落差较大,在专业化的认知上也存在误区,所以特殊教师个人综合水平的专业化培养是十分重要和具有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特殊教育 教师 专业化
一、特殊教育的专业化
教育需要专业化,特殊教育更需要专业化。这是因为特殊教育儿童大多数在身心发展的某方面存在障碍,身心障碍的学生因个人智力程度、生理障碍程度的差异,致使任教的老师很难使用统一的教材与课程来教学。普通的教育设施、内容、方法不能满足他们的教育需求。注重个别差异,并以康复治疗取向,强调责任与绩效,鼓励多方合作参与等等,这些都是特殊教育专业要求。特殊教育是一项整合医学、教育、心理、社会等元素来共同完成的工作。它要求特殊教育教师不但需要有系统性的知识,还要有更具针对性的知识来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服务,例如评估鉴定知识,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的知识,各种灵活的教学策略知识,行为改变知识等。特殊教育需要教育学、特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等多学科的参与,且这种参与不是各学科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以儿童的教育需要为中心进行更高水平的整合,以使特殊教育者能在此基础上为特殊儿童提供适当的教育,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这就要求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要在专业理念(专业态度、教育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实践性知识)、专业能力(特别在学科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反思能力和课程能力),还有专业伦理、自我专业意识等方面有不断的发展,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以适应新形势对特殊教育的要求。
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要求
特殊教育专业化要求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要有更高的专业水平。但目前的现实是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学历层次普遍不高,原因是特殊教育在许多地区不被重视,所建立起来的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也多是从普通学校“筛选”而来的,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专业水平急待提高。
特殊教育的对象多属于弱势群体,特殊教育的产生是为他们争取平等的公民权利,因此特殊教育教师不仅是教育者,更是许多障碍者利益的代言人和维护者,为他们的成长和最终融入社会提供服务,并对此负有深深的责任感。在一般人眼里,特殊儿童的残疾或障碍或许更加显著,但特殊教育教师要学会去发现儿童有什么,能够做什么,而不是他们没什么,不能做什么,成功的特殊教育应是一种高期望值教育,教师对自己职业的意义和价值充满信心。特殊教育是一项艰苦繁杂的工作,教师必须具有深刻的责任感和坚实的职业信仰,才能将它顺利推进,职业道德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十分重要。特殊教育教师传授的不单是知识,还有道德、审美、智慧、伦理。
三、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障碍
有调查结果显示,有50%以上的教师对从事特殊教育持“不乐意”的态度。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目前特殊教育还得不到社会应有的重视,不论是从学校建设、还是设备的投入、经费投入,这大大阻碍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二)由于对特殊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对特殊教育也缺乏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评价体系,对特殊教育的绩效评价,往往参照于普通学校,考了多少高分?出了多少名人?没有,一切免谈。
(三)大部份教师非本专业毕业,觉得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从事工作很吃力,特别是康复专业,在继续教育中又得不到专业化的继续教育;“特殊教育太辛苦了”。所谓辛苦,不仅是身体,更多的是心理压力所造成。
(四)教师资源不足,工作负荷太重,教师疲于奔命;教学设备(包括软硬件)不足,可参考数据缺乏,评量(包括对学生生理、心理和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估)困难费时费力;专业能力不足、缺乏专家咨询等等,都严重阻碍了特殊教育教师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的进一步发展。
(五)由于对特殊教育这个职业认识不深,有些教师(包括管理者)常会游离于两种状态之间,或认为特殊教育是一个可以糊弄的职业,谁来都行;或认为特殊教育太难,这些特殊学生怎么教也教不会,对特殊教育的前途失去信心。
四、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对策
美国学者克朗顿(P.Cranston)提出“自我指导的专业发展”的观点。从性质上而言,教师的自主发展是一种内源性专业发展,它强调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自主性,要求教师既要有较强的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又要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责任,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标。可见,教师的自主发展强调教师要有主动发展意向,要将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作为反思对象,其发展动力来自教师内部需求。
(一)精心准备,充实教材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材多样化,教材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把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眼中有学生、心中有目标、手中有方法。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兴趣、需求等,不断提高学生们适应生活、融入社会的能力。
(二)增加阅读量
请教专业书籍是以问题为中心的专业理论学习,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它是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自身解决专业引领问题的可行措施和主要途径。阅读要有选择性,要带着问题去确定自己所需,特别是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或需要提高的方面要重点标记,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变这一现状。通过读书增加自己的间接经验。
(三)充分利用资源
资源问题是制约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目前的资源主要是指网络这样一个快捷而又信息量广的大环境,会给教师带来一种轻松、有趣的心情,有益于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研修的成效。对自己不甚了解的可以到网上查阅,时常参与网上的讨论或研讨,对于自己疑惑的问题也可以抛砖引玉,探索别人对此的见解,以便更好的为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提供有利因素。也可以通过建立个人空间的博客,突破时空的限制在网络上与志趣相投的老师共同研讨特殊教育的问题。
(四)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比较
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成长应该以课堂为基地,可以不断地寻求研究课堂教学的机会,请专业人士或同行听课、评课,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发展与成熟。也可以认真研究成功教师的课堂,深入实际进行理性思考和教学,找出自己与他们的差别所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积极反思。
(五)课程行动研究
课程行动研究是实践者为了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而进行的研究。它是提高教师课程实践水平的重要途径,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反思性实践能力尤为重要。所以教师更应“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或自己的思考及时做一些课程行动的研究,以课题的形式运行,既可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又解决了实际问题。
五、行动研究促使实践能力专业化的提高
(一)掌握系统的特殊教育领域的科学知识
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大多数在身心发展的某方面存在障碍,普通的教育设施、内容、方法不能满足他们的教育需求,特殊教育教师需要更有具有针对性的知识来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服务,例如评估鉴定知识,制定IEP的知识,各种灵活的教学策略知识,行为改变知识等。特殊教育需要教育学、特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等多学科的参与,且这种参与不是各学科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以儿童的教育需要为中心进行更高水平的整合,以使特殊教育者能在此基础上为特殊儿童提供适当的教育,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
(二)有效地解决特殊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主席舒尔曼提出的六项专业原则中包括“能在一定专业范围内进行熟练的操作和实践”、“运用理论知识对实际情况做出判断”。美国著名心理学家R.J.斯滕伯格认为专家型教师和“新手”的区别之一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和创造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教师也不可能遇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特殊教育教师更是如此。要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更多的是要注意他们的个体差异,所以特殊教育教师所面临的实际教育问题的种类更是繁多。特殊教育教师在掌握了科学系统的知识后,并不一定能处理好各种实际问题,因此想办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实现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很重要。
(三)有充分的专业自主权
随着全纳教育的推进,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服务通常是由一个团队来完成的,它不仅包括特殊教育教师,如有需要还包括言语治疗师、物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在特殊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还强调家长的知情权和发言权。在这个团队中,成员之间的协作是毋庸置疑的,但特殊教育教师应该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在其中起到协调和主导作用。作为特殊教育的最终执行者,他们应在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成为特殊教育问题的决策者,对特殊儿童的成长负主要责任,这是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自主权的体现。另外,专业自主权不仅对教师个体而言,还要求特殊教师群体形成专业组织,建立系统权威的专业制度,包括任职资格标准的制定,特殊教育教师资格的审查,同时为争取特殊教育教师群体更高的收入、社会地位和专业声望而努力。
(四)恪守共同的职业道德
特殊教育的对象多属于弱势群体,特殊教育的产生是为他们争取平等的公民权利,因此特殊教育教师不仅是教育者,更是许多障碍者利益的代言人和维护者,为他们的成长和最终融入社会提供服务,并对此负有深深的责任感。特殊教育是一项艰苦繁杂的工作,教师必须具有深刻的责任感和坚实的职业信仰,才能将它顺利推进,职业道德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十分重要。
结论: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和特教学校的正确引领,特殊教育的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特殊教育教师是教师行业中面临巨大挑战和困难的群体,只有通过广大特殊教育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和追求,实现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专业化,教师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特殊教育事业才能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 扬, 肖 非.试论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中的几个争议问题 [J].2005 , 17(4):47 [2]张悦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与特殊需要教育 [J]中国特殊教育, 2004,(02):51 [3]丁勇.走向全纳: 21世纪世界教育及特殊教育发展的主题和趋势——重读《萨拉曼卡宣言》[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 2006,(01)[4] 金华星.构建一支学习型教师队伍的思考和实践.中国特殊教育,2004,(3):84-86 [5] 王培峰.小康社会视野中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中国特殊教育,2004,(1):75-78
第四篇:发展特殊教育 关爱弱势群体
发展特殊教育 关爱弱势群体
每天的太阳从这里升起,一路走来,希望一直在身边,每一个眼神都流露出对爱的渴望;每一个笑容都传递着成长的坚强;每一份专注都只为追逐美丽的梦想,这个温暖的地方就是东海县特殊教育学校。
东海县特殊教育学校始建于1975年8月,原名东海聋哑学校,系徐州地区东陇海线唯一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1983年划归连云港市,是连云港市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2007年更名为东海县特殊教育学校。学校位于东海县和平东路252号,校园占地面积近15亩,总建筑面积4800多平方米。学校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现设康复部、听障部,培智部、0-6岁智力和听力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共13个教学班,170余名在校学生,39名教职工,办学规模位居全市同类学校前列。学校坚持人性化管理,以教育科研为龙头,以常规管理为基础,以师资建设为保证,求实、求真、求新、求活、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创建进程,全面提升学校现代化教育办学水平,基本实现“管理科学化,硬件现代化,师资优良化,办学特色化”等目标,努力把我校建成和谐校园、安全校园、文明校园、现代化校园。
一、加强硬件建设,提升办学水平
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真情关怀帮助下,校园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紧紧抓住现代化创建的契机,优化校园育人环境,提高学校办学品位,按照“有品味、有特色”的目标,彰显“内涵、精品”的创建持色,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创建各项准备工作。围绕“让每个学生享受到优质的特殊教育,为每个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学理念,对照“丰富特殊教育内涵,争创连云港市特殊精品强校”的办学目标,坚持“做实生活化教育,做强康复教育,做大职业教育,做优艺术教育,打造东海特殊教育品牌”的工作思路,打造学习型团队,寻求内涵发展,努力实现特殊教育发展新跨越。形成校园环境花园化、育人环境优美化、教学设施现代化。
学校坚持科学发展、弘扬奉献精神、实施创新型素质教育,奠定了创办优质特殊教育的硬、软件基础,为我县残疾学生创建了优良的育人环境,现有图书、阅览室、生活辅导室、心理咨询室、听力言语检测与康复室、个训室、感统训练室、肢体康复室、蒙台梭利工作室、多功能厅、餐厅等十几个专用室。环境布置做到内容丰富,美观朴实。楼道内展示着学生的书画作品,教室内洋溢着浓厚的班级文化气息,文化长廊、休闲广场、劳动实践基地环绕着教学楼,既具园林风格又显现出浓厚的文化气息,成为学生读书、康复、休闲的理想场所。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水平
1、推进课程改革。
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扎实开展各类教研活动,大力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校开展“清晰的课堂教学,有效的课件设计”的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升教师的现代化教学能力,关注学生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2011年全市特殊教育工作会议”在东海县特殊教育学校举行,市教育局副局长徐向阳、基教处处长侯沛成、副处长金立山、张恒主任及全市七所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等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共同参观了学校,观摩学生手工艺品的制作等,倾听了校长们的工作亮点和办学经验汇报,大会还表彰2011年市特殊教育创新创优项目和先进个人。
我校承担了2012年连云港市特殊教育学校现代化教学模式研讨活动,孙静、王永莉、刘晖、周春平四位优秀老师展示自己的课堂教学风采,教师们娴熟地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异彩纷呈。课堂教学观摩后,来宾对观摩课进行高度评价,市教研室周海青研究员对观摩课进行精彩点评。研讨会上,我校还对“如何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优化课堂教学”等问题进行交流发言。通过此项活动,提高了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也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获得了全市同行的高度评价。
2、强化业务研修。
我校积极创造机会,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培训、交流。派遣王永莉、许君仪、时丽、刘利芹、孙静、徐波、孙芹、姜超等相关老师参加了省市县各类培训,培训回来后,将接收到的新信息和学习到的新理念对全校教职工进行二次培训,并把培训内容和课件上传至学校校园网,供全校教职工学习借鉴,不断更新大家的育人理念。利用每周学习时间通过集中学习、分组讨论、自学笔记等方式学习教育法规、教学理论及我国高职教育的先进理念、优秀教师先进典范、国家领导重要讲话等资料,并记录详细的学习笔记,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
3、实施名师培养工程。
学校积极推进“333工程”和“晶都名师”培养工作,开展一对一的传、帮、带,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竞赛、中年教师观摩课展示等教学评比工作,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进程。其中5人次获连云港市和江苏省特校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2人获连云港市特教校优质课评比一等奖;5人被评为市“优秀教育园丁”;2人评为市县师德模范和爱生模范;10余人次被评为市县先进工作者。现有省骨干教师3人,市骨干教师7人。
4、教育科研兴校。
在教学的同时,教师们又开展了特殊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十一五”期间,我校有30多个省、市、县课题圆满结题,“十二五”开局之年,我校分别向省、市、县申报了23个“十二五” 规划课题,其中一个课题已被省级立项。我校承担了《耳聋学生学习焦虑与课堂气氛》、《耳聋学生不良行为成因与矫正》等在市教科研成果展评中获奖。近5年,我校有120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级核心期刊、标准刊物公开发表,所发表论文数居全市同行学校之首,促进了自身专业化内涵的发展。我校被评为“市县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市教育科研创新创优集体”、“县论文发表先进集体”、“县教育科研综合考评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三、关爱特殊儿童,用爱心育残童
(一)、开展以“爱心校园”、“爱心教师群体”建设
学校开展“践行师德创先争优 办人民满意教育”活动,增强教师的履责意识、师表意识和爱生意识。以“爱心校园”、“爱心教师群体”建设为切入点和突破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实施以爱呵护脆弱心灵的特殊教育,在教师中广泛深入开展“爱生如子,厚德崇教,为人师表”的师德教育活动。用特殊园丁一颗赤诚的爱心去守望、去呵护残障儿童脆弱的心灵。
几十年如一日的相伴相随,如同一家人的温暖情谊,爱恰如涓涓细流延绵不绝。在特教老师的眼中,孩子们是默默的小草,没有鲜花的绚丽芬芳,却为春天增添了一抹新绿。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特教老师用行动诠释着上善若水、无疆大爱。这份关爱,正如美妙的音符,为孩子们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乐章,也正是这份爱,叩开了孩子们孤独的心灵。学校涌现出一批师德先进典型,“晶都育人楷模”薄竹君、“市十大教育新闻人物”周春平、县“十佳教师”李君萍、县“十佳班主任”姜超等。
这是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孩子们学会了生活与感恩,他们互相帮助与支持感动着每一个人,听障孩子帮助智障孩子,大孩子帮助小孩子。学校开展感恩系列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家人,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社会。在校园里,孩子们学会了生活,学会了感恩,生活融入了教育,教育也正改变着孩子们的生活。
(二)、关爱特殊儿童工作主要措施
1、健全机制,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成立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由校长和工会主席为组长、政教、团队和班主任为主要成员的关爱特殊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特殊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实施“1+1+1”结对帮扶特殊儿童制度。
我们实行“1+1+1”结对帮扶制度:就是由一名好学生和一名教师共同帮扶一名困难学生,从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共同帮助有需要的学生。每学期开学,班主任都认真排查学生中特殊困难的学生,及时上报名单,确定学生中互帮互助对象;工会做好教职工的思想工作,每位老师要重点帮扶一个学生。特别是寄宿的儿童,教师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特殊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从学习方面对特殊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特殊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学校对特殊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特殊儿童患病时,及时和家长沟通,及时诊治,悉心照料。对于智障的儿童,主要指导他们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特殊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注重对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特殊儿童,班级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特殊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注意方法,给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心灵交流环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人间亲情,切实提高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让特殊儿童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5、构建全社会的教育网络,形成关爱合力:
加强与特殊儿童父母或监护人交流与沟通,加强委托监护人的教育培训,整合资源,强化济困助学服务。我们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争取社会上爱心人士的助学基金。多年来,我们和东海县第二中学、实验中学、高级中学等单位结对子,他们热心关爱残疾学生,给困难学生捐棉衣、捐书,和残疾孩子一起打篮球、做游戏,使残疾学生感受到和同龄人交流的快乐,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四、用爱心助残成才 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相结合,让教师掌握新的教学理念,融知识传授、能力发展、智力发展、情操陶冶于一体,突出知识性、思想性、实践性,让学生全面发展,能根据学生特征进行教学,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以不断提高,学校历届毕业有28人考取了南京特殊职业技术学院或职高。庄茜以优异成绩顺利考入天津理工大学本科,2008年毕业后,回到母校任教。
学校建设了职业教育基地,教会孩子一技之长,学会生活,学会自立于社会。学校开设丝网花、十字绣、书法、舞蹈、雕刻等社团活动小组,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残疾学生的一技之长。学校还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和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精品校本课程评比;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和指导,加强对特色活动课的检查、监督、评估,编写出适合特殊学生需要的综合实践样本教材,力求过程精细化,效益最大化。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它经过38年的风雨洗礼,它一路走来显得沉着、稳重,它为残疾人教育、康复事业增添了几束耀眼的辉煌„„
第五篇:关于特殊教育发展的感想
关于当前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两点感想
一、随班就读的发展不能只依靠人文关怀
无可否认,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各方人士的善意支持,现实生活中随班就读的成功的原因也多建立在教师、儿童、学校以及其他力量的人文关怀。
我们可以很容易在网络上找到各地随班就读教师工作的案例,看完之后,你一定会感慨,原来在优秀的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的教育下,随班就读工作可以这样成功,残疾儿童也可以在普通班级得到这么恰当和优质的教育。当然,这些教师也是我国进行随班就读工作的一线教师中的杰出代表,是国家优秀教师,是推动当地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台湾李宝珍夫妇的故事是社会人士参与国家特殊教育事业的典型代表。李宝珍夫妇在1996年自筹资金在重庆江津办特殊教育学校,为当地的部分残疾儿童提供了良好的教育。不仅办特殊教育学校,他们还组织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进行培训。据广州市教研室的邱举标老师回忆,经过他们培训的教师在特殊教育的专业情意和自身的道德思想上都会焕然一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你的发展也受到了许多外国以个体为名义的专家的帮助。在《蜗牛不放弃》(中国孤独症群落生活故事)一书中,介绍到一位外国女专家多次来中国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工作进行指导,无偿地为中国孤独症儿童的事业做出了许多贡献。
无疑,教育事业自古就是一项充满爱和牺牲精神的伟大事业,无论何种教育形式都需要教育者一定程度上的无私奉献。但是,仅仅依靠教育者的人文关怀就可以推动随班就读或者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了吗?
我们来看一下一位随班就读教师的分析:部分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教师只是出于怜悯,缺少科学的教学方法。加上小学教师工作量大,课时很满,集中培训也有困难。„„教师的主要忧虑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教师专业知识和经验不足,缺少时间和精力,除此而外还有同学关系、家长配合、学生的行为问题以及相应的争吵、人员编制、校领导关系和支持等。普通教师面对的是所有学生,而不是极少数的残疾学生„„当实行小班化后,才可以考虑残疾儿童的随班就读。„„教师没有系统的接受过特殊教育的专业训练,对残疾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缺乏认识,不太了解特教的基本原则、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处理不好健全学生与残疾学生、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的关系。
以上的文字只是呈现了当前随班就读教师工作中面临的一部分问题,但是我们已经可以想见到他们的工作真的是困难重重。也许,爱心最重要,但是,没有政府、学校领导、家长、社区以及其他各方力量的支持,没有系统的知识与能力的培训以及工作指导,没有各种软硬件的保障支持,教师也会精疲力尽,难以负重,随班就读工作也难以为继。
社会是大家的,社会的改善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付出。不可否认,个别人的参与能起到榜样的作用,能制造舆论的效应。有人例举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之母”——罗莎•帕克斯的经历。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公共汽车上,黑人是必须给白人让座的。但是,1955年的某一天,帕克斯坚决不给白人让座,她因此锒铛入狱。但是这件事激起了黑人的强烈反抗,极大地推动了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发展。此后,1963年,马丁•路德•金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1964年,美国《民权法案》通过取消种族隔离的条款。但是,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与美国黑人运动有本质区别。首先,二者群众基础不同,黑人运动是种族问题,具有强大的力量支持。而中国的当事人——家长,很大一部分孩子抱怨是上辈子造了孽才使得孩子变“痴儿”,另一部分也是弱势群体,力量微薄。其次,二者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美国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容易发生改革和自由的进步的土壤;其移民历史悠久,外族人力量强大。而中国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社会形态还残延着几千年封建社会的传统,这决定了当前自上而下的改革才是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形式。
我并不是认为随班就读的发展不需要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仍然是其发展不可替代的推动力量。但是仅仅依赖人文关怀是远远不够的,外部的保障和支持才是决定条件。
二、法律最有力量
我认为,在外部的保障和支持中,法律必不可少。
美国的特殊教育已经走于世界前沿了,原因有很多,其中一点是——就像他们标榜自己的话——“依法治教”。
美国最早的联邦政府颁布的特殊教育法令可以追溯到1827年,其内容是在肯塔基州拨地建立聋哑学校。从1872到1950年的100多年间,美国国会又相继通过了30多项为身心障碍者提供教育的法令。
著名的《全体残疾儿童教育法》,即“94-142公法”是1975年通过的,这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特殊教育法令。它明确规定:所有3岁到21岁的残障者,都有享受免费公立教育的权利,为他们提供特殊教育所需的费用由联邦政府及州政府分担。若发现某个州没有按公法执行和推动对残障学生提供免费的和全面的特殊教育,联邦政府将会冻结提供给州政府的教育经费。这样的规定是十分严格的,但是它确实强有力的保障了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和教育质量。1977年,联邦政府根据实际需要,还对“94-142公法”增加了重要的补充:在将学生纳入特殊教育班前,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测试和评估„„(测试和评估的具体要求)。这些条款都是十分细致的,他给予了特殊教育工作的操作的具体要求,可行性很强。实际上,自1975“94-142公法”在全美范围内实施以来的30多年间,美国联邦政府一直在对其进行修改和补充,使其不断完善、满足现实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1986,“99-457”公法修正案通过,其重要内容是要求全美各州确保对0-5岁年龄段、身心发展有障碍的幼童提供免费与合适的公费特殊教育。这实际上是对早期特殊教育的立法。其后,1991年重新颁布的“102-19”公法以及“99-457”公法都对早期特殊教育做了更完整的补充。
1990年的《美国残障人士法》规定雇主要对其属下的残障雇员给予合理的照顾。2001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律通过,此法案强调了四个新的概念,其中两个是:对弱势群体的学生,实施对每位学生行为表现和学业成绩的责任制;对于实施“联邦第一条款”所在学校,父母或监护人有权知晓学校对政府所拨经费的用途。这就从法律上保障了弱势群体学生的学习质量,保障了政府所派发的经费真正地发挥了作用。2004年《障碍者教育促进法》也是极其重要的法律,它对政府对特殊教育的财力资助以及特殊教育的其他方面做了详细的补充,使得美国的特殊教育法律体系更为完善。
以上按照时间顺序所列举的法律数量并不是全部,但已经相当可观了。可以说,美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特殊教育法律体系,“有法可依”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要保障,可以确定,法律是促进美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反观我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及《残疾人保障法》都对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做了规定,但是,还并没有有关特殊教育的专门的法律。虽然近几年颁布的如《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等文件对残疾儿童的教育做了更为细致的规定,但是也都还处于试行阶段,不仅不具备法律效力,其运行效果还有待实践的检验。我认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要抓紧建立特殊教育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