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部将采取五大措施力推建筑节能目标实现
建设部将采取五大措施力推建筑节能目标实现
日前在中国——欧盟建筑标准与节能研讨会上获悉,我国将采取有力措施降低建筑能耗。建设部科学技术司巡视员武涌在会上说,建设部将建筑节能1亿吨标准煤目标分解为五项内容,即:新建建筑节能6150万吨;北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节能1600万吨;大型公建节能运行节能1100万吨;可再生能源节能1100万吨;绿色照明节能1000万吨。为了推进目标的落实,建设部将主要采取五大方面的措施。
节能降耗是全社会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十一五”规划提出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节能目标,据测算,相当于全社会节约5.6亿吨标准煤,主要节能领域为工业、建筑、交通。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我国建筑能耗达到总能耗的27.5%,如与气候条件接近的西欧或北美国家相比,中国住宅的单位采暖建筑面积一般要多消耗2至3倍以上的能源,而且舒适性较差。中国建筑外墙热损失是加拿大和其他北半球国家同类建筑的3至5倍,窗的热损失在2倍以上。
五项措施主要有,一是加强新建建筑节能工作。“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将新建40亿至50亿平方米建筑。新建建筑将严格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4个直辖市执行65%的节能标准,到“十二五”全国范围内执行65%的节能标准。同时,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和绿色建筑;建立符合中国特点的节约型住宅建设和消费模式。二是深化供热体制改革,认真落实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1.5亿平方米的工作任务。北方地区节能改造的内容主要是围护结构改造、计量改造、供热系统改造。三是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与改造,其主要工作内容为:能耗监测、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及制度建设。24个示范省市确保完成2008年年中能效公示任务,2008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四是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其具体措施为,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推广项目,扩大示范效应;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制定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关键技术设计指南、施工关键技术指南、关键设备可靠适用性评估标准等。五是推广绿色建筑及低能耗示范。中国在“十一五”期间启动了“一百项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与一百项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的工作。通过“双百工程”的建设,形成一批以科技为先导、节能减排为重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和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
第二篇:采取“五大措施” 统筹城乡党建
采取“五大措施” 统筹城乡党建
陈虹
近年来,荆州区主动顺应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的趋势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积极统筹城乡党建,在系统推进基层党的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区域联动、资源共享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一是不断创新统筹城乡党组织设置方式,让组织“活”起来。在全区普遍推行“支部+专业合作组织”、“支部+协会”、“村企联建”和“村居联建”等模式,按照产业、行业划分建立比较专业化的党组织,改变了过去单纯按照村民小组和党员居住地设置党组织的方式,在党组织设置上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对“两新组织”相对集中的村(社区),通过下设企业联合支部等措施,强化村(社区)党组织的区域性党建功能。在行业分布区域性特征明显的地方,依托行业协会建立区域性党组织,积极推动产业链、行业链上的党建工作。目前,全区实行“村企联建”的党组织8个,“村居联建”的党组织11个,在产业链、行业协会中建立党组织15个。一些花卉苗木协会、养殖协会按照“支部+协会+农户”的方式设立党组织,网络党员种养户,实现了种养、服务和销售的一体化,促进了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
二是不断改进统筹城乡党员教育管理模式,让党员“动”起来。一方面积极整合区直各部门资源,对城乡有培训愿望的党员实施“三单”式培训,实行城乡统筹,注重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方式的灵活性,形成了党员拟“订单”、培训机构出“菜单”、党组织“买单”的“三单”式培训机制。通过“中心集中培训”、“企业定向培训”、“院校提高培训”、“党员电教培训”、“田园基地培训”等形式多样的培训,2007年以来,全区开展各类
农村实用技术现场短训280余场次,开展1个月以上长训班14期,培训党员群众1.5万余人次,600多名党员实现了转产就业。通过培训,200多名城镇党员到农村兴办实体,承包荒山荒坡,发展种养殖业,从事中介服务等,400多名农村党员进城务工。另一方面,不断创新管理方式,落实管理责任,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按照“属地为主、原籍为辅、双边互动、共同负责”的原则,对于流出党员采取了“六个一”管理措施,对于持流动党员活动证流入的党员,采取“三个一”的管理措施。坚持教育、管理与服务相结合。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的活动就开展到那里,党组织的管理就覆盖到哪里。同时,围绕改善民生、服务城乡居民,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点、信访接待日等制度,开展专家服务团垄上行,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等活动,为党员服务群众搭建平台。
三是不断加大统筹城乡干部人才管理培养力度,让干部人才“链”起来。着眼于城乡干部人才的合理培养、科学配置、整体联动,积极探索党管人才原则在基层党组织的实现途径。荆州区结合乡镇班子换届,采取公开招考、选派年轻干部等方式不断充实乡镇领导班子,有效地提高了城乡干部人才综合素质。去年,对村(社区)进行了换届选举,在换届选举中普遍推行了“两推一选”,积极探索了直选的方式方法,一批有致富本领、群众信得过的党员干部进入了村(社区)“两委”班子,为基层党组织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改善了班子结构。实施“三类”村动态整治工程,成立工作专班驻村指导,选派17名镇机关干部到“三类”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极大地促进了后进村整治转化。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分批选拔农村基层干部、优秀青年免费接受大专学历教育,培养农村实用致富人才97名,其中脱
产培养20名,非脱产培养77名;组织选聘9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按上级相关精神落实报酬待遇,鼓励、引导优秀选聘生在基层创业。
四是不断创新统筹城乡党建活动载体,让活动效果“实”起来。近年来,荆州区在统筹城乡党建活动载体上求创新、求实效,创造性地开展了以机关联村、干部联户,党员带头致富、带领致富为主要内容的“双联双带”活动。在活动中,建立了联带检查督促机制,强化联带责任,实行联系村经济没有发展,联村机关不脱钩;贫困户不脱贫,联户干部不脱钩。截止目前,全区区直机关共联系村65个,区直1000多名机关干部联系农村贫困户1000多户,联系科技示范户900多户。联户机关、联村干部通过项目帮扶、多方筹资、无偿捐助等形式,投入农村的项目资金、无偿捐助的资金和物资折合资金1500多万元。“双联双带”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全区农村形成了优质畜禽养殖、名特优水产养殖、花卉苗木生产、无公害蔬菜生产四大特色产业。在社区,我们以“四联共建”活动为载体,以市委向中心城区社区派驻党建工作队为契机,开展区直部门联平安、联卫生、联党建、联信访的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共派遣31支工作队进驻社区,市、区两级党建工作队共资助社区45.83万元,有效地改善了社区卫生和办公环境,维护了社区稳定。
五是不断建立城乡统筹基层党建资源共享机制,让资源“用”起来。针对全区基层党组织工作资源匮乏的问题,我们积极统筹协调,整合硬件资源。对全区90%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进行了新建和改扩建,依托活动场所,联合建立了卫生室28个、电脑图书室127个、农民文化体育活动中心80个。在全区农村建设具有点播功能的远程教育教学站点,已完成70%的远程终端站点建设目标任务,受惠党员干部1万多名。在依靠财政转移支付的基
础上,积极探索社会化筹措活动经费以及提高经费使用效率的途径和办法。把基层组织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于基层组织建设重点项目和党建主题活动,采取“财政拨一点、部门帮扶一点、党费支持一点”的办法,三年来累计投入资金293万元。同时,加大力度统筹城乡基层干部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依据《湖北省村主职干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出台相应政策。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对村干部实行考核补贴制,获得优秀等次的,每月补贴250元;获得较好等次的,每月补贴150元;获得一般等次的每月补贴100元,补贴经费由区、镇财政各按照50%的比例筹集,年终考核后一次性集中发放。每两年评选一次“十佳村党组织书记”,对当选者给予2000元奖金。目前,已开展三轮“十佳村党组织书记”评选活动,发放奖金70000元。
(作者系中共荆州市荆州区委常委、组织部长)
第三篇:一、课程建设的目标、规划,采取的主要措施
《工程经济学》精品课程申报
综合说明材料
一、课程建设的目标、规划,采取的主要措施
《工程经济学》是我校工商管理等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将学生培养成为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让学生了解工程的经济活动规律,熟悉现行的工程经济与管理方面的主要规定,使学生掌握对成熟的技术和新技术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和评价的方法,从经济的角度为技术的采用和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课程针对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开设,为专业必修课。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把握工程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工程经济学的作用、货币的时间价值、利息及等值的计算、投资方案评价依据、价值工程等。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工程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具备处理业务的能力,以及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包括:多方案的比较和选择、设备更新方案的分析、财务评价、费用—效益分析、不确定性分析等。
课程建设的目标是: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竞争能力为重点,整合相关教学成果,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力度,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大力提倡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争取在3-5年的时期内,把课程培育为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校级精品课程,并积极创造条件争取省级精品课程。具体采取的措施包括:
一是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二是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
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模式先进,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四是教材建设,要建设或使用精品教材、包含多种媒体形式的立体化教材;
五是实验建设,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
六是机制建设,要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教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要有新的用人机制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等。
二、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本课程组共有教师5人,承担了每年近400名本科生《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其中,博士1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已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
三、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工程经济学课程是我校工商管理等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相应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掌握工程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及其在项目前期决策中的应用,对项目资金筹措、项目经济评价指标和方法、不确定性分析、项目可行性研究、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公益性项目评价、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价、设备更新分析、价值工程、风险决策与风险管理等内容有一个系统的把握,具有一定的开展技术经济分析、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
(1)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内容;
(2)资金的时间价值计算及资金等值换算;
(3)项目投资方案评价与比选的一般原理与方法;
(4)投资项目费用收益的辨识原理及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与参数;
(5)不确定性分析和风险决策的原理与方法;
(6)价值工程;
(7)以上理论与方法在新建项目、改扩建项目、新技术开发项目、公共项目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学习工程经济学的目的在于:使工商管理等专业的本科生,在已修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项目投资评价决策的相关理论与一般评价方法,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理论与方法进行项目投资评价决策的实用技能。
工程经济学既有较强的实用性,又有较强的理论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工程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具有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所必需的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具备基本的业务水平。
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我们已经做到:在课程的建设中,我们将建设的重点集中于课程讲授内容的完善上。我们在教学中,力图体现该学科的前沿性成果,吸收了部分研究的最新成果。在教材的选用与编写上,我们以优化投资决策为出发点,突出投资方案可行性判别的过程,引入了前沿性理论,强化案例教学的应用,我们编写了部分案例,从而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
四、与课程体系相关的教学、科研获奖情况
主讲教师王海滋,自99年以来一直从事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近年来,获得的教学科研奖励有:
(1)第二届中国企业管理大会,获得“管理本土化教材奖”,三等奖;2004年10月30日
(2)指导学位论文:2003届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设计奖,程立超);2004届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设计奖,曲海睿);2005届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设计奖,管鑫);2006届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设计奖,赵恋恋);
(3)2003山东建筑工程学院首届教师质量奖(二等奖);
(4)2006山东建筑工程学院第二届教师名师;
近年来,承担教学科研情况主要有:
(1)对抗震设计方案经济合理性评价方法的研究(建院,4万元,独立);
(2)从管理科学的角度对普通高等院校整体教育培养过程的分析探讨(省教委,0.45万元,负责人);
(3)青岛市质检站关于建设工程质量保证工作的研究(横向,6万元,负责人),2001
(4)山东省省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经济适用房的研究(横向,5万元,负责人);
(5)济南市房地产投资可行性研究(横向,12万元,独立),2003
(6)现代施工管理研究(横向,5万元,负责人),2003
(7)经济学课程群课程建设(教务处,0.3万元,负责人),2002
(8)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中国本土化企业与高校管理案例库组建工程”,项目编号2003DGQ2B171,经费总额3万元,王海滋、罗能均、刘成刚、刘娟,2004年6月
(9)中国城市现行土地出让制度的法经济学研究(XN040202),8000元,2004
(10)会计学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的研究,编号522093,2000元,2004
(11)工商管理(按一级学科招生)培养方案研究与设计,1万元,2005
(12)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及专业建设,06059j,5000元,2006
(13)王海滋教学名师研究经费,06021j,5000元,2006
(14)吴青,王海滋等,2006年文化厅项目,无资项目,2B2006021,山东高技术企业技术转型战略管理与案例研究
(15)王海滋、张雷等,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5000元,2007
(16)王海滋、张雷等,基于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我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10000元,2007
(17)王海滋,山东高技术企业技术转型战略管理与案例研究,横向课题(青岛建设集团零零壹项目管理有限公司,5万元,2007
(18)近几年,先后在《灾害学》、《自然灾害学报》、《工程抗震》、《同济大学学报》、《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集团经济研究》、《理论学刊》、《价格月刊》、《经济师》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6篇,其中核心期刊23篇;作为主编、副主编出版本科教材《经济学原理》、《西方经济学》、《电子商务概论》等7部。
五、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网络教学情况
通过直观教学、课件教学和实验教学,增加课堂信息量,改善教学效果。主要有下列手段:(1)改变授课方式,开展案例教学。(2)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已完成PowerPoint课件的制作。(3)增加实验性教学。(4)网络教学环境正在不断改善,网络教育平台正在建设中。
六、实践教学及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情况
工程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需要我们有配套的实验设施。我们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配套实训基地建设,本课程组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目前我们正在进行案例教学的改革与
尝试,相关可行性分析软件也正在试行中,鼓励开设综合性、开放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通过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七、教材建设
本课程组选用了由黄渝祥、邢爱芳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工程经济学》。本课程教材选编原则是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大胆吸收了西方国家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经济学的先进理论与方法,并较好地总结了我国工程经济学的实践经验,全面阐述了“以优化投资决策为导向,以货币的时间价值、利息及等值的计算、投资方案评价依据、多方案的比较和选择、设备更新方案的分析、财务评价、费用—效益分析、不确定性分析等为主要内容,以投资可行性为归宿”的理论体系,并及时反映工程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发展新趋势。该教材有配套的辅导资料,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掌握重点,解决疑难,拓展思维。
八、教学组织管理
本课程组建立了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近年来教学大纲、教学任务分配表,教学工作进度表,学生考试试卷及相应的分析报表等各种教学文件均完善并运行良好,各项教学活动均按照规划要求稳步开展,达到了预期目标;同时组织中青年教师相互听课,开展教研活动,交流教学经验体会,要求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听课2次以上,互相切磋讲课技巧;要求教师每学年都争取有一篇论文发表。坚持老教师言传身教的帮带作法,对年轻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要求辅导教师随堂听课,定时辅导等。本课程组每学期组织1-2次公开课,每学期开学第1天要检查教学日历及教案等;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每年由院教务处、院部和教研室分别组织的教学评教活动,促使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九、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本课程组积极采取切实措施承担精品课程建设,鼓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积极参加精品课程建设。条件成熟时,对精品课程参与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鼓励高水平教师积极投身学校的教学工作。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建立健全精品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学生评教制度,促使精品课程建设不断发展。
第四篇:质检部为实现2011年工作目标采取的措施
质检部为实现2011年工作目标采取的措施
1、每个人心中不忘公司的总目标和质检部的各项目标。
2、工作时每个人都必须想着去完成自己的各项目标。
3、部门每季度开一次目标完成情况专题会,检查各项目标的完成情况。
4、发现哪条目标没完成,要找出原因,并提出改进方法。
5、考核时,按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质检部2010、12、18
第五篇:4市建委采取五大措施推进软环境建设工作
沈阳市建委采取五大措施推进软环境建设工作
为了打造全市最优的城市建设和管理环境,市建委采取五大措施,通过建立健全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努力使全市建设系统软环境建设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第一,不断提高审批服务水平,进一步规范审批流程,在保证依法审批的前提下,进一步减少审批要件。严格执行审批办理要件、流程、时限及收费标准公开和一次告知制,建立重大项目审批跟踪服务制度。
第二,研究制定促进现代建筑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宽松优惠的政策扶持环境。抓住沈阳被确定为全国现代建筑产业化示范城市的契机,研究制定和完善产业引导、市场准入、资金支持、重大项目引进等政策措施,在建筑节能、绿色环保建材、现代建筑产业标准、产品标准、建筑业做强做大等方面,抓好产业服务和政策指导,及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加强政策资源整合利用,定期汇编有关政策,及时送达企业和投资者,加大政策落实情况的跟踪、督促、检查力度,及时解决影响政策落实的突出问题。
第三,积极主动接受群众监督。通过设立“主任接待日”、“软环境信箱”、注册“民生微博”等方式,收集民情民意,了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软环境问题。选择联系点企业、聘请涉企监督员,采取日常受理举报投诉、定期召开座谈会和填报调查表等方式,收集社会各界对市建委软环境建设的意见。
第四,大力推进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设。重点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开展建设市场主体信用评估,并扩大评估结果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应用范围,在市重点建设项目招投标领域试点推行信用报告制度。
第五,开展“服务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活动。建立与重点企业对口联系制度,定期深入项目现场办公,随时研究解决软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