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违法建筑查处情况汇1
兴隆县住建局
违法建筑查处情况汇报
2011年,住建局查处违法建筑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切实做到群众举报一起、查处一起,特别是在春季建房高峰期间,我局集中人力、物力对规划拆迁地块、城中村改造项目及主要街道两侧,进行不间断巡查,加大违法建筑查处力度,遏制了部分违法建筑的产生。
一、查处违法建筑工作情况
2010年我局共查处违法建(构)筑物65起,其中接到群众举报42起,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65份,下达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10份,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10份,已经结案1起,组织了2次违法建筑听证会。今年我局共查处违法建筑83起,其中接到群众举报31起,巡查发现52起,均按照法律程序查处当中。
二、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强制措施保障。在执法过程中发现,对违建当事人讲解城市规划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说服教育,不能有效地制止违法建筑,而当执法人员下达停工通知书后,当事人常常臵若罔闻依然继续建设,目前90%的违法建筑主体结构都是空心砖墙体、水泥顶或彩钢瓦,基本上几天时间就能完工; 1
另外部分当事人抱着“你来我停、你走我建”的侥幸心理和执法人员打游击;更有甚者为躲避查处,在夜间施工。因此在缺乏强制措施的保证下,停工通知书有如一纸空文。
2.提取证据存在一定困难。在执法人员实地调查时,大部分当事人拒绝配合调查工作,经常反锁大门将执法人员拒之门外;部分当事人拒绝做笔录或故意躲避,致使查处程序无法进行;群众对违法建筑查处存在抵触心理,在询问具体违建地点时,大部分群众不予理会,个别村、街道委员会也不予配合,给提取违建证据造成一定困难。
3.建筑工程施工速度快。目前90%的违法建筑的主体结构都是空心砖墙体、水泥顶或彩钢瓦,基本上几天时间就能完工,而违法建筑查处程序繁琐,常常是程序走完,违建施工也完工。
三、违法建筑大量存在的主要原因
1.受地块开发及拆迁的影响。在开发地块居民私建抢建的现象较多,一是在宅基地空闲地建设多处房屋,二是在原有房屋上续建二层,主要目的是为获得较高的拆迁补偿和较多的楼房臵换面积,这些违建所占总体违建案件的70%。
2.受规划审批要求的制约。除拆迁改造地块,我县规划区居民建设审批要求是:申请人在拆除原有房屋基础上,翻建房屋与拆除房屋长宽尺寸一致,位臵一致;地势低洼无法排水的,兴建时可将院内地坪加高1.1米,房屋高度由加高
后的地坪至檐高不得超过3.6米。基本上就是“原址、原宽、原高”,并且建筑层数只有一层,而大部分老旧房屋多为六、七时年到的老房,又窄又低,不能满足大部分住户的住房需求,导致新建成房屋基本不符合规划审批要求。
今年县城规划对拆迁地块的要求是:一律不予审批建房。低收入人群为解决子女的住房问题只能违法建设,村民日益增长的建房需求与审批要求的之间矛盾越发尖锐。
3.攀比现象严重。目前我局查处的违法建筑,大部分已到申请强制拆除程序,按法定程序应申请法院强拆或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拆除,但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该拆的违法建筑无法强制拆除,致使部分观望违法建筑查处情况的群众产生攀比情绪,造成 “你建我也建,要拆一起拆”的怪圈。
4.法律意识淡薄。部分群众认为在自己宅基地内建房属于合法,不需要经过审批。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1.建议县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拆迁补偿方案,细化合法建筑和违法建筑的补偿标准,使抢建乱建无利可图,从源头上遏制违法建筑的产生。
2.根据当事人建筑的实际情况,对在自宅内建房并且不严重影响城市规划,如房屋确实存在安全隐患的、低收入人群子女住房困难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六十四条规定给予经济处罚,处工程总造价的百分之十罚
款,从而避免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产生矛盾纠纷;对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违法建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六十四条规定,由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强制拆除,树立反面典型,在县城违法建筑查处中起到震慑作用。
3.开展大规模专项整治行动。由政府牵头组织公安、检察院、法院、国土等单位和部门,对城市规划区内主要道路两边等重要地段的违法建筑进行重点清理,开展一次大规模专项整治行动。
4.协调有关部门加大对违法建筑的惩处力度,特别是加强对违法建筑动土开工初期的相应处罚力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六十八条规定,对县政府应成立由公安、公证、法院等有关部门参加常设组织,在我局查处后能立即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对施工物料和工具采取先行登记保存等措施,把违法建筑消灭在萌芽状态。
5.认真抓好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城管执法进社区、入校园等有效载体,拉近城管与市民的距离,充分利用电视和广播等各媒体大力宣传《城乡规划法》、《国土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做到家喻户晓;广泛宣传政府的有关政策和规定,在辖区内形成良好的宣传氛围,形成法律宣传攻势,使违章建筑者自觉拆除,心存侥幸者不敢冒险,营造良好城市建设环境。
第二篇:重庆市查处违法建筑若干规定
重庆市人民政府令
第282号
《重庆市查处违法建筑若干规定》已经2014年10月16日市人民政府第6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市 长 黄奇帆
2014年10月24日
重庆市查处违法建筑若干规定
第一条
为推进和规范违法建筑查处工作,维护土地和城乡规划管理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查处违法建筑,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违法建筑是指未经用地或者规划许可擅自修建的建(构)筑物,包括经竣工规划核实确认或者取得房屋产权证件后擅自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
第三条 违法建筑的查处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市、区县(自治县)、乡镇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和组织本行政区域内违法建筑的查处工作。
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违法建筑查处的相关工作。
第四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查处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违法建筑;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查处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的违法建筑。实行综合执法的,由综合执法部门按照职责权限对违法建筑进行查处。
房屋、市政、环保、交通、水利、林业、园林、消防、民政、民防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开展违法建筑查处工作。
公安、城乡建设、文化、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安监、农业、移民、经济信息等有关部门和土地房屋权属登记机构应当根据职责配合违
—1—
法建筑查处工作。
第五条 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健全案件移送、信息共享等制度,加强违法建筑查处的配合协调。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严格遵守土地管理、城乡规划等法律法规,不得利用违法建筑获利。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法建筑进行举报。
负有查处职责的行政主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建立和完善违法建筑举报制度,向社会公布电话、电子邮箱等举报方式。
负有查处职责的行政主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接到举报后,应当及时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
第八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建立违法建筑日常巡查机制,及时制止修建违法建筑的行为,并向负有查处职责的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村(居)民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及时发现、劝阻、举报本区域内修建违法建筑的行为,并配合查处。
鼓励开发建设单位、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预防和控制物业管理区域内修建违法建筑的行为。
第九条 对正在建设的违法建筑,负有查处职责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立即停止建设,并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建设现场实施监管。对拒不停止建设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由负有查处职责的行政主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书面通知供水、供电、供气、物业服务等企业依法停止供水、供电、供气服务;
(二)由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责成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查封施工现场或者强行制止直至消除在建违法建筑。
第十条
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违法建筑进行调查、核实、登记,制定分期成片整治计划,依法开展违法建筑集中成片整治工作。
第十一条
对已建成的违法建筑,负有查处职责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作出拆除、回填、没收违法建筑或者违法收入等处理决定。
违法建筑在城乡规划区、城市发展备用地和基础设施预留地内,存在严重侵害公共利益、影响城乡规划实施、破坏城乡景观、影响公共安全等情形的,应当依法处以拆除。
符合城乡规划控制要求和建筑质量要求、不影响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
—2— 的违法建筑,可以依法处以没收违法收入,并可并处违法建筑工程造价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第十二条
决定对违法建筑实施强制拆除或者回填的,按照以下程序执行:
(一)负有查处职责的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违法事实进行调查、核实;
(二)负有查处职责的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作出限期拆除或者回填决定,当事人应当在规定期限内自行拆除或者回填;
(三)当事人逾期未自行拆除或者回填的,负有查处职责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提请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作出强制拆除或者回填决定;
(四)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决定强制拆除或者回填的,应当予以公告并送达当事人,责令当事人限期自行拆除或者回填;
(五)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未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未拆除或者回填的,由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责成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依法实施强制拆除或者回填。
负有查处职责的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法律规定不能申请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强制执行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的规定,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三条 负有查处职责的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违法建筑处以没收决定的,应当及时将没收的违法建筑移交所在地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由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实施拆除等处理。
第十四条 违法建筑无法确定当事人的,负有查处职责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违法建筑现场和公共媒体发布公告,要求当事人限期依法接受处理,公告时间不少于10日;公告期届满仍然无法确定当事人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可以责成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实施强制拆除或者回填。
第十五条 对违法建筑实施强制拆除或者回填前,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通知当事人自行搬出违法建筑内的财物。当事人未自行搬出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登记造册、妥善保管,并公告当事人认领。自公告之日起60日内无人认领的,可以视为当事人自愿放弃有关财物。
临时保管费用、强制拆除或者回填所需费用由违法建筑当事人自行承担。
第十六条 行政机关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送达行政执法文书。通知当事人到场而拒不到场或者拒绝签收的,行政机关
—3—
可以将行政执法文书张贴在当事人住所或者违法建筑现场,由有关基层组织或者当事人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见证,或者采用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送达过程,即视为送达。
第十七条 违法建筑不受法律保护,不得办理土地房屋产权类登记手续。
负有查处职责的行政主管部门认定合法房地产附有违法建筑的,应当及时书面告知土地房屋权属登记机构。土地房屋权属登记机构应当及时对该房地产转让和抵押登记进行限制。
负有查处职责的行政主管部门认定其违法情形消除的,应当及时书面告知土地房屋权属登记机构解除限制。
第十八条
单位或者个人以违法建筑作为经营场所申请办理相关证照、登记、许可或者备案等手续的,公安、文化、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安监等有关部门不得办理;已经办理的,应当依法撤销。
第十九条 供水、供电、供气等企业办理供水、供电、供气等服务手续时,应当查验规划许可证件或者房屋产权证明,对未取得规划许可证件或者房屋产权证明的,不得提供相应服务。
第二十条 建筑(市政)设计单位不得对未取得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意见的建设项目出具施工图。施工单位不得承建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设项目。
第二十一条
房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物业服务企业劝阻和举报违法建筑的有关情况,纳入企业资质核定管理,作为物业服务企业申请核定资质等级的业绩材料之一。房屋行业协会应当将物业服务企业劝阻和举报违法建筑的有关情况,纳入企业信用档案记录,作为物业服务企业在行业评优的业绩材料。
第二十二条
当事人应当配合行政机关的违法建筑查处工作,不得阻碍执法人员依法执行职务。
阻碍执法人员依法执行职务,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负有查处职责的行政主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可以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并向有关单位、行业组织通报:
—4—
(一)不配合违法建筑查处工作的;
(二)在规定期限内无正当理由不履行行政处理决定的;
(三)阻碍对违法建筑实施行政强制的。
第二十四条
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查处违法建筑相关职责的,由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予以通报批评,并对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供水、供电、供气等企业违反本规定第九条、第十九条规定,对违法建筑提供服务的,由负有查处职责的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服务;拒不停止服务的,由负有查处职责的行政主管部门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并提请监察机关或者其上级单位对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理。
第二十六条 建筑(市政)设计单位违反本规定第二十条规定的,由负有查处职责的行政主管部门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施工单位违反本规定第二十条规定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实施处罚。
第二十七条
物业服务企业违反本规定第八条第二款规定的,由房屋行政主管部门和房屋行业协会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
第二十八条
违法建筑当事人以拒绝入户等方式阻碍执法人员进行现场检查、勘验等执法活动的,由负有查处职责的行政主管部门给予以下规定的罚款:
(一)违法建筑用于非经营活动的,处1000元以下的罚款;
(二)违法建筑用于经营活动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第二十九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5—
第三篇:海南省查处违法建筑若干规定
海南省查处违法建筑若干规定
(2012年11月27日海南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 2012年11月27日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05号公布 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查处违法建筑,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海南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查处违法建筑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违法建筑是指违反城乡规划管理的违法建筑,包括城镇违法建筑和乡村违法建筑。
城镇违法建筑是指城市、镇、特定地区规划区范围内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或者未按照许可的内容进行建设的建筑物、构筑物。
乡村违法建筑是指乡、村庄规划区范围内依法应当取得而未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临时乡村建设规划许可或者未按照许可的内容进行建设的建筑物、构筑物。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全省查处违反城乡规划管理的违法建筑工作。
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和组织本行政区域内的查处违法建筑工作,建立健全查处违法建筑工作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
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关(以下统称负有查处职责的机关)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查处城镇违法建筑。
国土、公安、建设、住房、水务、文体、园林绿化、卫生、食品药品监督、工商、消防以及监察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查处违法建筑的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查处乡村违法建筑。
第五条 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城乡规划编制工作,提高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乡、村庄规划的覆盖率,建立健全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制。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城乡规划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民遵守城乡规划的意识。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本规定,服从城乡规划管理。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规划要求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并就发现的城镇违法建筑向负有查处职责的机关举报。
负有查处职责的机关应当对举报及时调查处理,在受理举报后三十个工作日内将处理情况反馈举报人,并在处理结束后七个工作日内将处理结果书面告知举报人。负有查处职责的机关应当为举报人保密。
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城镇违法建筑举报制度,向社会公布电子邮箱和统一的举报电话。举报经查证属实的,对举报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七条 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负有查处职责的机关、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查处违法建筑地段责任制和日常巡查制度,实行网格化监控管理,及时发现和调查处理违法建筑。
第八条 对正在建设的城镇违法建筑,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负有查处职责的机关应当立即书面责令当事人停止建设,并通知供水、供电企业停止提供服务。当事人不停止建设的,负有查处职责的机关应当立即报告所在地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行政执法机关查封施工现场。
第九条 负有查处职责的机关责令停止建设或者发现已经建成的城镇违法建筑,属于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应当责令限期改正;改正后处该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对逾期不改正或者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城镇违法建筑,能够拆除的,应当责令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该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第十条 城镇违法建筑当事人逾期不拆除的,负有查处职责的机关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将逾期未拆除的情况报告城镇违法建筑所在地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责成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实施强制拆除。
对城镇违法建筑实施强制拆除前,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制定工作方案、应急预案,并确定公安机关、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村)民委员会等单位的职责。
第十一条 乡镇人民政府发现正在建设或者已经建成的乡村违法建筑后,应当立即书面责令正在建设的违法建筑停止建设,并作出如下处理:
(一)未取得规划许可但符合乡、村庄规划的,责令补办有关规划手续;不符合乡、村庄规划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限期拆除;
(二)已经取得规划许可,但违反规划许可内容进行建设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限期拆除。
乡村违法建设当事人逾期不拆除的,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拆除,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可以责成规划、国土、公安等部门协助,当地村民委员会应当予以配合。
本规定实施前,在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上已经建成乡村基础设施、公益设施以及农民个人在原有宅基地上已经建成村民住宅,按照规定应当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临时乡村规划许可而未取得的,但符合乡、村庄规划和建设工程施工许可管理以及其他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规定的,可以责令限期改正,完善有关行政管理手续。
查处乡村违法建筑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十二条 查封施工现场应当在现场公告查封决定。
实施查封施工现场时,应当通知当事人清理有关工具、物品。当事人拒不清理的,可以一并查封,并制作财物清单由当事人签字确认。当事人不签字的,可以由违法建筑所在地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确认。公安机关、街道办事处以及供水、供电企业应当对查封施工现场工作予以协助和配合。
第十三条 强制拆除违法建筑,应当提前五个工作日在现场公告强制拆除决定,告知实施强制拆除的时间、相关依据、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等。当事人是公民的,通知本人到场;当事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通知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到场。当事人拒不到场的,邀请见证人到场,由见证人和行政执法人员在现场笔录上签名或者盖章。实施强制拆除的行政机关应当通知当事人清理有关物品,当事人拒不清理的,应当制作财物清单并由当事人签字确认。当事人不签字的,可以由违法建筑所在地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确认。实施强制拆除的行政机关应当将财物运送到指定场所,交还当事人,当事人拒绝接收的,依法办理提存。
实施强制拆除应当制作笔录并摄制录像。
第十四条 负有查处职责的机关处理正在建设的城镇违法建筑,应当自发现或者受理举报之日起三十个工作日内作出处理决定;案情特别重大或者复杂的,经负有查处职责的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期,但最长不得超过六十个工作日。
负有查处职责的机关处理已经建成的城镇违法建筑,应当自发现或者受理举报之日起四十五个工作日内作出处理决定;案情特别重大或者复杂的,经负有查处职责的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期,但最长不得超过九十个工作日。
第十五条 下列部门和单位应当协助防止和查处城镇违法建筑:
(一)建设主管部门对未依法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工程,不得核发施工许可证;
(二)房地产管理部门在办理房屋初始登记手续时,对无法提供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件的,不得核发房屋所有权证书;
(三)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督、文体、公安、消防等主管部门核发有关证照时,对无法提供有关建筑物、构筑物合法证明的,不得核发有关证照;
(四)街道办事处、居(村)民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在本区域内发现城镇违法建筑的,应当及时向当地负有查处职责的机关报告并予以配;
(五)公安机关负责依法查处城镇违法建筑执法现场出现的有关违法犯罪行为。
第十六条 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本行政区域内查处城镇违法建筑的信息共享机制,利用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监测、电子政务网络、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和信息资源,建立查处违法建筑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互通和数据共享。
第十七条 省和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查处违法建筑工作的绩效考评,对下级人民政府不履行查处违法建筑属地管理职责或者组织查处违法建筑不力的进行督办督察,并对政府主要负责人予以问责。
对经督办督察后未能及时组织整改情节严重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监察机关对其政府分管领导、主管人员或者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通报批评或者行政处分。
第十八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未履行查处城镇违法建筑相关职责情形的,由相关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负有查处职责的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接到举报后不受理、登记、处理,或者不在规定的期限内将处理结果书面告知举报人的;
(二)泄露举报事项、举报受理情况以及举报人信息的;
(三)负有查处职责的机关、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在责任地段内,不履行日常巡查职责,未能及时发现违法建筑,或者发现后不报告、不制止的;
(四)负有查处职责的机关对正在建设的违法建筑应当依法处理而不处理的;
(五)负有查处职责的机关对应当依法拆除、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的违法建筑不予拆除、没收,或者以罚款代替拆除、没收的;
(六)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其工作人员在强制拆除违法建筑的过程中不履行配合义务,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
(七)负有查处职责的机关未按照规定的时限处理违法建筑的。负有查处职责的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还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情形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理。
依照本规定负有协助查处职责的部门和单位不支持、不配合,导致负有查处职责的机关无法或者难以查处违法建筑的,负有查处职责机关的主管人员或者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减轻或者免于处分。
第十九条 公安、建设、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督、文体、房管、消防等负有协助查处违法建筑职责的部门不履行协助查处职责或者协助查处不力的,由其所在单位、上级行政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责令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改正,情节严重的,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供水、供电企业违反本规定对违法建筑提供服务的,由负有查处职责的机关责令停止服务行为,没收违法所得;拒不停止服务行为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一条 阻碍负有查处职责的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或者隐藏、转移、变卖、损毁行政执法机关依法查封的财物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所称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城镇违法建筑,包括:
(一)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但已取得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文件,且建设内容符合或者采取局部拆除等整改措施后符合审查文件要求的;
(二)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内容进行建设,但是可以通过改建或者部分拆除达到与许可证要求一致的。
第二十三条 违法建筑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本规定第九条所称不能拆除的城镇违法建筑:
(一)部分拆除影响建筑物、构筑物主体结构安全或者整体拆除影响相邻建筑物、构筑物主体结构安全的;
(二)现有拆除技术条件和地理环境无法实施拆除的;
(三)拆除将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负有查处职责的机关在认定不能拆除的城镇违法建筑时,应当会同土地、住房等行政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论证;案情重大、复杂的,还应当征求该城镇违法建筑所在地人民政府的意见。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所称建设工程造价,是指存在违反城乡规划事实的建筑物、构筑物单体造价。
已经完成竣工结算的违法建筑,建设工程造价应当以竣工结算价计算;尚未完成竣工结算的违法建筑,可以根据工程已完工部分的施工合同价计算;未依法签订施工合同或者当事人提供的施工合同价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负有查处职责的机关应当委托有资质的造价咨询机构评估确定。
第二十五条 本规定所称违法收入,按照违法建筑查处时当地相当等级商品房价格确定,商品房价格由负有查处职责的机关委托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不能以商品房价格计算的,按照违法建筑工程造价确定。
第二十六条 本规定的具体应用问题由省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查处违法建筑案件规范指引
查处违法建筑案件规范指引
第一节 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1
第一条 适用范围...........................................................................................................1 第二条 基本原则...........................................................................................................1 第二节 承办人负责制和违法建筑巡查制...........................................................................1
第三条 承办人负责制...................................................................................................1 第四条 违法建筑巡查制...............................................................................................2 第三节 违法建设案件处理...................................................................................................3
第五条 违法建设的移送查处.......................................................................................3 第六条 一般案件快速处理程序...................................................................................3 第七条 部门移交等重大案件处理程序.......................................................................4 第四节 其他规定...................................................................................................................8
第八条 证据先行登记保存...........................................................................................8 第九条 案件处理意见...................................................................................................8 第十条 案件承办人、巡查人的回避...........................................................................9 第十一条 调查取证.....................................................................................................10 第十二条 文书送达.....................................................................................................10
查处违法建筑案件规范指引
第一节 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
第一条 适用范围
违法建筑是指违反《城乡规划法》、《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城市道路照明设施管理条例《广东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违法建设的建筑物、构筑物或其它设施。
第二条 基本原则
违法案件的查处必须以东莞市人民政府网站已经公布的《行政执法依据》为准,必须严格按照《行政处罚法》,根据案件的性质、事实、情节等法定因素进行依法查处;当事人依法不配合违法案件处理的,案件巡查人员或案件承办人应当附案件处理情况的补充意见,案件承办人应建议依法对当事人予以从重处罚。
第二节 承办人负责制和违法建筑巡查制
第三条 承办人负责制
案件承办人对违法建筑案件的处理全过程负总责,案件的处理程序无正当理由不得中断。违法建筑案件处理全过程是指自案件确定案件承办人之日至案件结案之日。案件承办人无正当理由超出案件处理时限的,依据执法考评细则进行处理。
一般案件的承办人应当在立案之后确定,未经分局负责人批准不得擅自变更案件承办人。部门移交、上级交办的案件,可以在立案之前由分局负责人直接指1 定案件承办人。
案件承办人对违法建筑案件的违法事实认定、立案意见、定案依据、处理意见负责。案件处理审批过程中对立案意见、定案依据、处理意见进行变更的,案件承办人只对未变更的违法事实认定事项、立案意见、定案依据、处理意见事项负责。
案件承办人确定之后,执法二中队应安排包括违法建筑所在区域巡查人员在内的执法人员配合案件承办人对案件进行调查取证。
对于案件事实情况不清的违法建筑案件,案件承办人应要求向相关部门发函予以查证。
本条的“正当理由”是指分局负责人直接确定案件处理程序或处理意见、案件事实发生新的变化需补充调查取证、案件正在等待上级或主管部门审批三种情况。
第四条 违法建筑巡查制
违法建筑巡查人负责对巡查区域内违法建筑案件的巡查上报、教育监督、协助调查取证、协助文书送达、跟踪记录违法建筑建设情况及所负责区域范围内案件处理情况。当事人不停止违法建设行为的,所在区域案件巡查人应按规定每月定时向当事人发出停止违法建设通知书。
巡查人员应当跟踪记录的案件情况,包括当事人基本情况、建设工程基本情况、建设工程建设进度情况、包括执法文书送达情况在内的案件处理情况和当事人对案件处理决定的执行情况等;当事人不予配合的,无法获得当事人基本情况、建设工程基本情况的,巡查人员应当登记记录当事人不要配合的情况、建设工程建设进度情况、案件处理情况和当事人对案件处理决定的执行情况等。
巡查人员对负责区域范围内出现的违法建筑,一周内未及时发现,三日内未及时上报,每月未定时发出停止违法建设通知书,未对案件按时进行跟踪记录以及未按时跟踪记录工程建设情况的,依据执法考评细则进行处理。
巡查人员上报、跟踪记录所在区域范围内违法建筑的案件情况,应当对案件当事人,所在位臵,办证情况等进行文字说明,并附现场执法人员定时到现场检查的现场执法图片。
巡查人员跟踪记录违法建筑建设情况的,应当附有文字和图片,且应当每隔一日到三日进行现场拍照。案件情况的跟踪记录和违法建筑建设情况记录,案件巡查人员应妥善保存,在工程完工之后或结案时,交法规股附在案卷之后,一并归档保存。巡查人员发现当事人有抢建、临建、建设私人高层建筑、人员密集地带进行大型违法建设的,应及时向案件承办人申请采取证据先行登记保存、暂扣等紧急措施;没有案件承办人的,应向法规股申请采取紧急措施;有其他紧急情况的,可以直接向分局负责人申请采取紧急措施。
第三节 违法建设案件处理
第五条 违法建设的移送查处
对于新动土、新发现的违法建设,所在区域巡查人员一经发现应在三日内,附具案发地址、工程情况的文字说明、现场照片一并报法规股,由法规股分别移送国土、城建部门予以查处。
移送国土、城建部门的违法建设案件,法规股应综合根据案件巡查人登记记录的案件进展情况确定是否立案。
上述案件有证据先行登记保存情况的,案件承办人须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完成调查终结报告,并附案件处理审批表报分局负责人审批。第六条 一般案件快速处理程序
对于群众举报、巡查发现的一般案件,违法事实清楚、当事人对违法事实无异议、违法情节轻微的,可以参照快速处理程序予以处理。
农村建筑处于非主干道、未办理证照许可的,由二中队自发现之日起二日内发出停工通知书、完成现场勘验、检查笔录、调查询问笔录,并将相关文书材料一并报法规股立案,由法规股二日内报分局负责人审核批准责令立即停工,补办相关手续。审核批准后应二日内告知属地村委会,要求做好教育制止工作,并将案件处理情况汇总定时抄送镇督查室。
非法占用集体土地案件建筑面积小、案件影响较小的,由二中队自发现之日起二日内发出停工通知书、完成现场勘验、检查笔录、调查询问笔录,并将相关文书材料一并报法规股立案,由法规股分别移送国土、城建部门予以查处,法规股还需在二日内报分局负责人审核批准责令立即停工,责令限期改正、自行拆除。审核批准后应二日内告知属地村委会,要求做好教育制止,组织村委会完成强制拆除工作,并将案件处理情况汇总定时抄送镇督查室。
第七条 部门移交等重大案件处理程序
对于部门移交、上级交办、大型工厂厂房、私人高层建筑及巡查人员发现的其它重大违法建设案件,案件承办人参照以下重大案件处理程序进行处理。
本条所限定的期限需要延长的,经分局负责人审核同意可适当延长,非经批准,案件处理程序不得延长或中断。
(一)报请审核立案
对于上述重大违法建筑案件,法规股应在接收案件之日起二日内完成拟办意见并附立案审批表报分局负责人审核立案。
(二)案件承办人认定
报分局负责人审核立案的案件,案件承办人应由执法二中队和法规股初定,在报分局负责人审核立案时,一并报分局负责人审核。
(三)现场勘验、检查笔录
自案件审核同意立案之日起二日内,案件承办人应完成案件的现场勘验与检查笔录。现场勘验与检查笔录应如实反映现场情况,现场照片应附具当事人、案发位臵,工程建设现状情况的文字说明。
(四)发函查明案情
自案件审核同意立案之日起二日内,法规股应按照案件承办人应要求,发函至相关部门是否符合土地规划、城市规划,是否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临时建筑许可证》等相关许可。
(五)询问调查通知书
进行现场勘验与检查时,不能完成询问调查笔录或者调查笔录不完整的,案件承办人应同时发出询问调查通知书,责令当事人限期配合完成调查询问笔录。
(六)调查询问笔录
现场现场勘验与检查期间不能同时完成调查询问笔录的,案件承办人应在立案之日起三日内完成调查询问笔录。
(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
完成调查询问笔录之后二日内,向当事人发出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当事人不停止违法建设的,案件巡查人员应每月向案件承办人申请,定时发出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
完成现场勘验检查笔录之后,不能同时完成调查询问笔录,且违法建设案件情况重大,需立即制止其违法行为的,案件巡查人可先行向当事人发放责令停止 违法行为通知书,并于二十四小时内向分局登记报告,有案件承办人的直接向案件承办人报告。
当事人不停止违法行为的,不能采取停水停电、停止供热供气方式迫使当事人履行,可采取证据先行登记保存方式,促使当事人停止违法行为。(行政强制法)
(八)案件调查终结报告
自案件审核同意立案之日起五日内,案件承办人应完成案件调查终结报告报分局负责人审核,同时附具案件处理审批表、案件拟办意见表。
(九)案件处理审批表
自案件审核同意立案之日起五日内,案件报分局负责人审核调查终结报告的,应同时附具案件处理审批表。
报分局负责人审核的案件应当附具包括现场勘验检查笔录、询问调查通知书、调查询问笔录、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违法建筑建设情况跟踪记录等在内的全部文书等材料。
报分局负责人审核的案件调查终结报告由法规股进行初步审核;对案件承办人的处理意见进行初步审查。发现案件调查终结报告不能清楚反映案件事实的,由法规股将案件调查报告和案件处理审批表退回案件承办人,并要求案件承办人于二日内予以补充。二日内不能补充齐备的或经补充仍不能清楚反映案件事实的,可向分局负责人申请变更案件承办人,并依据执法考评细则进行处理。发现案件承办人定案依据或处理意见存在问题的,法规股应及时与承办人沟通予以更正。
(十)报请政府批准依法拆除
对于依法需报镇政府批准实施拆除措施的案件,案件承办人应于分局负责人提出处理意见之后二十四小时内报送镇政府批准。
(十一)行政处罚告知书
拟对案件进行行政处罚,经审核同意承办人案件处理意见或另行确定案件处理意见的,自审核案件处理意见确定之日起二日内,案件承办人负责依法向当事人发出行政处罚告知书。行政处罚告知书应由法规股撰写并经分局负责人审核同意。
分局负责人或报政府审批行政处罚决定、罚款、自行拆除决定的时间不计算在内。
拟对案件作出自行拆除决定的,不需发放行政处罚告知书。
(十二)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告知书
对当事人依法有权提出听证要求的案件(批准拆除案件可以除外),经审核5 分局负责人同意案件处理意见或另行确定案件处理意见的,自审核案件处理意见确定之日起二日内,案件承办人负责依法向当事人发出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应由法规股撰写并经分局负责人审核同意。
分局负责人审核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行政处罚决定的时间不计算在内;举行听证会的时间,另行计算。
对于自行拆除决定,不需发放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
(十三)当事人陈述和申辩
经告知,当事人要求举行进行陈述和申辩的,案件负责人应当在当事人提出要求之后三日内,补充完备调查询问笔录,并再次将案件调查终结报告附案件处理审批表一并报分局负责人审核。经分局负责人审核同意案件处理意见的,再次发出行政处罚告知书。
(十四)行政处罚决定书(责令自行拆除的不适用)
自行政处罚告知书发出三日后当事人未要求陈述和申辩的,案件承办人应在行政处罚告知书届满次日向当事人发出行政处罚决定书。
拟对案件作出自行拆除决定的,不需发放行政处罚决定书。
(十五)限期自行拆除决定书
报请政府批准予以自行拆除的,自镇政府批准自行拆除之日起三日内,案件承办人要求法规股发出限期自行拆除决定书。
(十六)缴纳罚款通知书
依法直接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应一并送达缴纳罚款通知书。(十七)催缴罚款通知书
自行政处罚决定书、缴纳罚款通知书发出十五日内当事人未依法缴纳罚款的,案件承办人应于次日起三日内发出催缴罚款通知书,限当事人于十日内缴纳罚款。
行政处罚决定书决定对当事人处以罚款的,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自期限届满之日(自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之日起三个月)起五日内,再次发出催缴罚款通知书,限当事人于十日内缴纳罚款。
催缴罚款通知书应载明缴纳罚款的履行期限、履行方式、给付方式、具体金额、当事人依法享有的陈述权、申辩权。
催缴罚款期间,有证据证明隐匿或转移财物迹象的,可以立即做出强制执行决定。
(十八)限期自行拆除公告和催告自行拆除通知书
责令当事人限期予以拆除的,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又不自行拆除的,案件承办人应当在期限届满五日内,发出限期自行拆除 6 公告和催告自行拆除通知书,限当事人于十日内自行拆除。
限期自行拆除公告和催告自行拆除通知书应载明履行期限、履行方式、当事人依法享有的陈述权、申辩权。(根据行政强制法二○一二年一月一日生效)
(十九)申请法院执行罚款
当事人在行政处罚决定书确定的期限内拒不缴纳罚款,且经催告十日内仍不缴纳罚款的,法规股可直接在催告期限届满五日内准备齐全相关法律文书,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当事人经两次催告仍不缴纳罚款的,案件承办人及法规股应当于第二次催缴罚款通知书确定的期限届满之日起五日内准备齐全相关法律文书,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主要包括:强制执行申请书、行政处罚决定书、询问调查笔录、相关部门的出具的书证复函、现场勘验检查笔录、两次催缴罚款的催缴罚款通知书、当事人执行情况说明、当事人财产状况说明等相关材料。
人民法院要求补充相关材料的,法规股应协助案件承办人完善相关资料;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受理或不予执行的,法规股应在收到法院裁定不予受理、不予执行决定书之日起五日内,向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
(二十)申请市政府采取强制拆除措施
行政处罚决定书责令当事人限期予以拆除的,当事人在自行拆除决定书确定的期限内拒不自行拆除的,法规股可以在行政处罚决定书确定的期限届满五日内,备齐材料送市局,由市局向市政府申请采取强制拆除措施。(不公告案件)
决定责令当事人限期予以拆除的案件,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又不自行拆除的,案件承办人应当在期限届满之日(自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之日起三个月)起五日内,向市政府申请采取强制拆除措施。(公告、催告案件)
(二十一)申请法院采取强制拆除措施
决定责令当事人限期予以拆除的,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自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之日起三个月),又不自行拆除,经催告,在催告自行拆除通知书送达十日内未自行拆除的,案件承办人及法规股应当于催告自行拆除通知书确定的期限届满之日起五日内准备齐全相关法律文书,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主要包括:强制执行申请书、行政处罚决定书、询问调查笔录、相关部门的出具的书证复函、现场勘验检查笔录、限期自行拆除公告、催告自行拆除通知书、当事人执行情况说明、执行标的情况说明等相关材料。
(二十二)行政强制拆除方案 市政府批准同意采取行政强制拆除措施的,自收到批准决定之日起五日内,案件承办人应联系综合股负责制定行政强制拆除方案,并报镇政府批准组织实施行政强制拆除。
(二十三)强制拆除通知书(含行政强制拆除通知书)
经批准实施强制拆除的,案件承办人应当在收到批准文件之日起三日内,向当事人发出强制拆除通知书。
经市政府同意实施强制拆除,且行政强制拆除方案经镇政府批准的,案件承办人应当自镇政府批准行政强制拆除方案之日起三日内,向当事人发出强制拆除通知书。
(二十四)代履行
擅自在街道两侧和公共场地搭建建筑物、构筑物或其它设施的,责令限期清理、恢复原状无效的,经催告仍不履行的,案件承办人可申请代履行或委托没有利害关系第三人代履行。
对不符合城市市容标准、环境卫生标准的建筑物或设施责令当事人限期改造无效,经催告仍不改正的,案件承办人可申请代履行或委托没有利害关系第三人代履行。
对城市道路照明设施附近兴建的建筑物有碍城市道路照明设施正常维护和安全运行的,责令当事人限期改正无效,经催告仍不改正的,案件承办人可申请代履行或委托没有利害关系第三人代履行。第四节 其他规定
第八条 证据先行登记保存
证据先行登记保存是调查取证阶段的一种行政强制措施,能帮助查明案情的同时促使当事人停止违法行为,但证据先行登记保存必须保存与查明案件实施相关的证据。
案件情况紧急或需要立即制止违法行为的,证据先行登记保存可以在立案程序之前进行,但必须在二十四小时内报分局负责人审核同意。
证据先行登记保存可以采取查封、扣押等方式,可以要求村委会、当事人保存证据。
第九条 案件处理意见
(一)罚款 法律法规规定可以并处罚款的,应结合案件承办人意见、案件承办人从重、从轻的建议,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具体处罚实施细则酌情确定处罚的数额。
(二)责令自行拆除
对于重大案件需依法予以拆除的,应先作出自行拆除决定书,逾期不自行拆除的,按有关程序申请强制拆除。
对非法占用集体土地案件,可责令自行拆除,逾期不自行拆除的,组织村委会进行拆除。
对于法律规定可以责令限期改正的,可发出自行拆除通知书,当事人逾期不自行拆除的,可委托无利害关系第三人代履行。
(三)限期补办手续
对于重大案件或村民宅基地上新建、适当扩建案件,可先责令停工,补办相关手续。当事人不予停工的,报政府审核要求相关部门责令施工单位会施工工作人员停止施工,要求村委会予以制止,并将案件处理结果抄送镇督查室。
(四)责令限期改正
对于法律规定可以责令限期改正的,应责令当事人限期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催告当事人改正违法行为,经催告仍不履行的,依法委托第三人进行拆除(代履行),相关费用由分局垫付后,可决定当事人自行负担拆除费用,当事人拒不支付代履行费用的,可按程序申请法院执行。
(五)没收实物与没收违法违法收入
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又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第十条 案件承办人、巡查人的回避
案件承办人、巡查人认为自身与所处理案件有直接或间接利害关系且处理案件公正性可能受到质疑的,应当向分局负责人申请回避,情况属实的,由分局另行指定案件承办人或巡查人。
案件当事人、案件利害关系人申请或经举报,案件承办人、巡查人与所处理案件有直接或间接利害关系且处理案件公正性可能受到质疑的,情况一经查证属实,由分局另行指定案件承办人或巡查人。第十一条 调查取证
调查取证的方式包括当事人陈述、现场照片、证人证言、相关部门的书证、当事人签订的相关合同及取得的证明文件、许可证照等,进行调查取证应当通过多种方式查明案情。
现场勘验、检查笔录属于能直接证明案件事实情况的直接证据,现场勘验、检查笔录的当事人签名、见证人签名、勘查人签名应完整清晰。当事人不能确定或当事人不予配合签名的,应要求见证人签名,现场勘查人员还应当在记录中记明当事人拒绝签名、完成当事人拒绝签名的现场照片、对现场见证人做能证明“现场勘验、检查笔录属实且当事人拒绝签名”的调查询问笔录。
调查询问笔录属于能直接证明案件事实的当事人陈述,调查询问笔录中被询问人签名(一般是当事人)、在场人、询问人签名应完整清晰。当事人不能确定或当事人不予配合的,应要求在场人签名,现场勘查人员还应当在记录中记明当事人拒绝签名、完成当事人拒绝签名的现场照片、对现场在场人做能证明“调查询问笔录属实且当事人拒绝签名”的调查询问笔录。在场人不予配合的,应要求另行对村综治办负责人或者村委会负责人做现场调查询问笔录以证明“当事人的调查询问笔录属实且当事人拒绝签名”。
相关部门的复函属于能直接证明案件是否违法的直接书证,必须要求相关部门的复函清晰无异议。
村委会或当事人依法签订的合同、取得的证明文件、许可证照属于能证明案件法律关系的书证,在调查取证时应当一并提取。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调查询问通知书等分局依法作出的相关文书,属于依法行政的程序证明,相关文书应依法送达、妥善保存。
第十二条 文书送达
案件承办人自文书作出五日内无法直接送达或留臵方式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限期自行拆除决定书、催缴罚款通知书等法律文书的,应当于五日届满之日将文书交分局办公室,当事人住址清楚的,可采用邮寄送达;同时根据办公室可采取在法院的公告栏、受送达人原住所地张贴公告,或在报纸上刊登公告等方式公告送达。自公告之日起满60日视为送达。
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送达诉讼文书,应当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该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者办公室、收发室、值班室等负责收件的人签收或盖章,拒绝签收或者盖章的,适用留臵送达。受送达人拒绝接受诉讼文书,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及其他见证人不愿在送达回证上签字或盖章的,由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情况,把送达文书留在受送达人住所,即视为送达。
邮寄送达,应当附有送达回证。挂号信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与送达回证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不一致的,或者送达回证没有寄回的,以挂号信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送达的期间以时、日、月、年计算。期间开始的时和日,不计算在期间内。期间届满的最后一日是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日为期间届满的日期。期间不包括在途时间,法律文书在期满前交邮的,不算过期。附
1、案件巡查人巡查登记表
2、案件处理程序图
第五篇:三亚市查处和打击违法建筑工作方案
三亚市查处和打击违法建筑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打击违法建设行为的决定,积极稳妥地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有效查处和打击违法建筑,遏制违法建筑抢建之风,维护三亚城市规划有序实施,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三亚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
以7月7日“市环境卫生责任片区责任人签订责任状大会”精神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海南经济特区城市规划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法》为依据,按照“统一组织,以块为主,条块结合,部门联动,分步实施”的原则要求,在全市开展查处和打击违法建筑大行动,重点查处和打击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内违法抢建,防控城区周边及乡镇村庄违法建筑,使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和城区周边及乡村抢建之风得到控制,保障城乡规划顺利实施和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二、组织机构
成立三亚市查处和打击违法建筑工作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黄明荣(市委副书记)
副组长:杨逢春(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
王少山(市政府市长助理、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公安局局长)
成员:王忠江(市纪委副书记、市监察局长)
兰文全(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
李瑜(市规划建设局局长)
孙宁(市林业局局长)
李洪海(市住房保障与房产管理局局长)
张上真(市公安局调研员)
何世刚(市国土环境资源局副局长)
陈跃(河东区工委书记)
张羽飞(河西区工委书记)
陈阵(崖城镇党委书记)
陈正光(天涯镇党委书记)
王裕雄(凤凰镇党委书记)
王昱正(田独镇党委书记)
李骥(海棠湾管委会主任、海棠湾镇镇长)
李开文(育才镇党委书记)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查处和打击各区镇违法建设行为试点工作的协调和指导。办公室主任由兰文全兼任,人员从相关单位抽调。
三、查处和打击违法建筑的主要内容
此次查处和打击违法建筑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调查已经建成的违法建筑,重点查处违法建筑土地来源、报建手续、资金来源、违法建筑人员情况,分类理清本村(居)民的房屋和外来人员非法买地建房情况,登记造册并张榜公布,依法处置。
四、实施步骤
(一)按照“分步实施”的原则要求,采取“先抓试点,全面铺开”的步骤组织实施。先以河东区作为试点单位,以半山半岛项目所在的鹿回头社区为试点,通过组织工作组进村驻点,开展查处和打击违法建筑活动,取得经验后在全市铺开。
(二)成立河东区查处和打击违法建筑试点工作组,组长由河东区工委书记陈跃担任,副组长由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兰文全、河东区管委会主任黄海雄担任。工作组人员从河东区管委会抽调5人、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抽调10人、市规划建设局抽调2人、市国土环境资源局抽调4人、市住房保障与房产管理局抽调2人、市纪委(监察局)抽调2人、市林业局抽调2人、市公安局抽调5人组成。工作组的主要职责是:
1.进驻试点片区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分别组织召开村委会班子会议、党员大会、群众大会,争取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查处和打击违法建筑工作,制止违法抢建行为;
2.深入实地调查摸底,掌握已建成和在建违法建筑户主、报建手续、用地来源和资金来源情况,制表报有关部门依法查处;
3.由公安机关进行稳定性评估,制订拆除片区违法建筑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报市查处和打击违法建筑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试点工作组每周向市查处和打击违法建筑工作领导小组汇报一次工作;
4.总结试点片区查处和打击违法建筑工作经验,形成书面材料报市委、市政府。
五、时间安排
(一)河东区进村驻点查处和打击违法建筑试点工作时间为一个月(7月25日至8月25日)。
(二)全市铺开成立工作组开展查处和打击违法建筑工作时间从2009年9月1日至12月31日。
六、责任分工
根据查处和打击违法建筑工作组调查提供的违法建筑情况,按下列分工进行查处。
(一)对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内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违法建筑,对正在打基础抢建的违法建筑,由市综合行政执法部门组织拆除。
(二)对已建成的违法建筑,属于非法买卖土地的,由市国土环境资源部门负责依法立案查处。
(三)对挖山毁林抢建违法建筑的,由市林业部门负责依法立案查处。
(四)公职人员参与抢建违法建筑的,由市纪检(监察)部门查处;对资金数额过大(50万元以上),送市检察机关立案查处。
(五)市公安部门负责做好拆除违章建筑现场的安全保障工作,依法查处暴力抗法、阻挠执法行为。
七、工作组工作经费
各区镇查处和打击违法建筑工作组的相关工作经费由市财政安排专项经费。
八、工作措施与要求
(一)加强领导,责任到位。各区镇党政一把手要把查处和打击违法建筑作为当前的工作重点,列入重要议程,加强组织领导,深入实际指导工作组开展工作。各区镇工作组人员要充分认识开展此次查处和打击违法建筑专项行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大胆地做好查处和打击违法建筑各项工作。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各区镇工作组要深入实地,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宣传城乡规划、土地管理、林业等有关法律,提高市民(村民)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城乡规划、国土、林业管理规定,做到建房依法报建,不违法建设。
(三)部门联动,形成合力。要建立联合执法机制,由属地区镇牵头,搞好协调,市综合行政执法、规划建设、国土环境资源、住房保障与房产管理、林业、公安、纪检(监察)等部门要各司其职,齐抓共管,联合执法,发现违法抢建苗头要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对
顶风抢建的违法建筑要依法强行拆除。市公安部门要密切配合,为专项行动提供良好的执法保障环境。
(四)总结经验,全面推进。河东区要认真总结半山半岛建设项目用地内的鹿回头社区查处和打击违法建筑试点工作经验,为指导全市组建工作组,扎实开展好查处和打击违法建筑工作提供有效的做法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