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市级中心镇培育半年度总结
XX县XX镇2012年市级中心镇培育半年度总结
按照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要求,遵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安排,我镇党委、政府至始至终高度重视,集全镇之智、全镇之力,创新发展思路,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快培育步伐。2012年上半年中心镇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建设势头发展良好,现就半年来工作小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1、规划引领集镇、促进集镇有序发展。目前已完成三项规划编制工作,分别为XX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XX县XX组团城镇总体规划(2007-2020年)、XX县XX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其中XX县XX组团城镇总体规划因XX组团发展的新变化,新的XX镇建设总体规划于2011年8月份委托XX城市设计有限公司负责规划,2012年5月9日在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五楼会议室召开评审会,现正在根据专家的意见进行修稿。同时已委托经贸局联系,编制XX镇产业发展规划。
2、推进XX工业功能区建设,精心打造全县工业“一区七园”中的XX工业园,搭建镇域产业集聚平台。全镇半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1.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5%,完成产业投资5700万元。XX的工业重地XX工业功能区土地已经平整待建,6月27日,XX市百亿工业投资项目集中开工XX分会场设在XX工业功能区举行,XX工业园区的企业及全县的其它区域的企业共七家集体开工建设。同时加快将加快推进XX工业功能区内的道路、给排水、供电、环卫、污水管网
和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初步设计已经会审。
3、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有效提升中心镇品味。全镇境内只剩一条通村康庄工程还在施工,13个行政村基本完成通村的水泥路。XX移民大桥建设已到桥面浇筑。镇区给排水改造工程年初已开工建设,现已支付120万元。XX变电所的政策处理已到位,已进入招投标阶段。XX文化中心预算超概算的协调工作已全面开展,预计十月底可开工建设。镇中心广场和海康大桥的前期工作已开展谋划。同时深入实施“美丽村居、和谐家园”建设,突出抓好环境卫生整治,现已完成XX高速出口至XX沿线村庄的环境整。XX、XX的饮用水改造工程水源已接至村头。XX、XX行政村生态公墓建设已开展。
4、人口集聚平台有序推进,提升中心镇集聚能力。成立领导小组,积极推进三号小区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妥善安置宅基地分配。鼓励偏远山区村民下山脱贫,新兴建设XX下山脱贫点,现安置点正有序的建设之中。同时加快推进XX工业功能区安置区块和XX变电所建设安置区块的工作。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将进一步落实好中心镇培育工作,明确发展定位,理清发展思路,勇于开拓进取,切实走出一条中心镇培育的新路子。
一是抓好产业保发展。加快XX镇XX工业功能区的3家企业的产业升级,培育龙头企业,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实施技术改造,完善公司管理结构,增强企业创新力和发展活力,特别是加大对XX有限公司的扶持,争取2012年年产值超3亿元。同时加大XX工业功能
区建设的实施力度,争取所有企业在今年开工建设。
二是用活政策促建设。加强协调,用活土地政策,争取大型建设项目落户XX,以获得更多的土地指点标,并积极控索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合法流转,促进中心镇建设。
三是谋划项目引资金。围绕中心镇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深入调查研究,用超前思维去谋划项目,精心包装项目,制定项目储备库实施计划,积极主动地承接政策扶持,以项目为支撑全力争取上级资金扶持。下半年将重点开展对镇中心广场和海康大桥建设的相关前期开展公关工作。
四是加强协调增合力。中心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进一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更多的政策扶持,以扩大中心镇的管理权取。
XX镇人民政府
2012年7月25日
第二篇:腊口镇中心镇培育工作情况
青田县腊口镇2011年中心镇工作情况
青田县腊口镇人民政府
今年以来,腊口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根据省《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见》、市《关于加快中心镇培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县《关于推进强镇扩权加快中心镇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围绕中心镇培育“两个平台建设”、“三个规划编制”和“八大目标”的工作要求,以建设“生态腊口、活力腊口、和谐腊口”为目标,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各项目标任务进展顺利。现将半年来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高起点融入丽水市区建设
根据年初市委卢书记来腊口专题调研的要求,积极探索腊口区块融入丽水市区发展。在规划上纳入丽水市区经济圈规划(包括经济、文化、基础设施、交通等)。目前,初步规划为腊口外垟-武垟工业园区为丽水工业园区的物流基地,积极开发北坑-大坑工业大平台。在基础设施方面,一方面是公交一体化,延伸公交至腊口村。目前,已经与市公交公司对接,初步确定路线和站点。另一方面,建设富岭至腊口武垟快速道,还有污水处理厂、管网、文、教、卫等一体化等方面的对接,都有序的推进当中。目前,腊口镇产业发展不断加快,人口不断集聚,建成区面积扩大到5.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197人。完成21个自然村,222户,716人的小规模自然村整体搬迁。
二、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子
围绕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壮大先进制造业、培育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扩大繁荣现代服务业,全力打造物流、人流、资金流的集聚地,为中心镇建设聚人气、聚财气。
一是坚持强化工业强镇。以省级中心镇培育建设为契机,加强规划引导、土地征收整合和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度、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园区开发建设,打造招商引资新载体,提高工业发展承载力。据初步统计,上半年,全镇完成工业总产值3.2亿元,同比增长51.05%,制造业投资0.9亿元,同比增长56.76%。石塔工业园区,浙江华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厂房(一期)建设顺利;浙江五金有限公司扩大再生产,厂房二期工程投入建设,预计8月份能够完工建设;石塔线缆公司厂房主体工程基本建成,现正处设备调试阶段;中穗米业有限公司进行技术创新,多项技术获得专利,提高了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时,石塔工业园区水、电、路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完成华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配电设备安装的衔接;完成是卓尔路和华都路报批工作和前期工作,马上进入施工阶段。外垟-武垟工业功能区块征地工作不断向前推进。积极融入丽水市区经济圈,富岭至武垟快速道建设,西部污水处理厂工程列入县三十工程。
二是着力打造生态农业。立足区位优势,农产品优势,着力发展蔬菜等优势产业,着力打造蔬菜供应的“丽水后花园”,抓好北坑、大坑、垟岙、张庄等地的“蔬菜基地”建设,保持四季豆等绿色蔬菜产量持续稳定增长。粮食播种和产量持续增加,“心
香”“紫心”特色小蕃薯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绿色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1500多亩,油茶新品种种植和油茶低改总面积2.4万亩,培养扶持重点种养殖业示范户130户,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10多家。
三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优化辖区环境,加快推进瓯风古韵文化园项目建设。大力扶持发展来料加工,积极带动妇女就业创业,成立全县首家来料加工配送中心,来料加工不断壮大。来料加工点增加至33处,就业人员达3520人,累计发放来料加工费3000多万.依托企业发展和镇区集聚,在石塔、石帆等村加快餐饮业、服务业等配套产业发展,“房东经济”“门店经济”“小摊经济”日益蓬勃。
三、统筹推进城乡建设
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美丽村居、和谐家园”建设战略方针,结合“三大腊口”建设,狠抓环境综合整治,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切实提高中心镇发展水平。
一是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深入开展“破解难题、强推项目”百日攻坚活动,完成坑口小流域治理工程、腊口防洪堤(一期)工程、石塔工业功能区挡土墙工程、镇政府干部宿舍楼建设及搬迁工程、农民饮用水工程、石帆中心菜市场迁建工程;完成腊口镇中心卫生院迁建主体工程,现正处内外装修阶段;完成西部供水工程厂房(一期)主体工程,拦水坝和管道铺设工作建设顺利;金温铁路扩能改造工程(腊口段)、镇区1号路、腊口防洪堤二
期工程、镇文化中心综合楼已开工建设;垃圾填埋场道路工程、康庄工程等镇重点工程有序推进。完成14条康庄路建设,总里程达49公里,实现了23个行政村(居)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1600多户,腊溪村旧村改造有序推进。
二是环境整治初显成效:深入开展“美丽村居、和谐家园”活动,全面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积极做好省级生态镇建设。以中心村和“三沿”村为重点,以道路硬化、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庄绿化为内容,连片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建立了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清运”体制,规划建设镇垃圾中转站7处,垃圾填埋场2处,新安置垃圾桶200多个,预计配置垃圾清运车50多辆,组建专业保洁队伍11支共25人,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多次村容环境卫生检查,深入开展违章建筑专项治理活动,上半年,发现并查处各类违法建筑多起,组织拆除多处。
三是移民融入更加和谐:结合移民调概资金发放,积极开展移民后续遗留问题专项攻坚活动,完成发放移民调概资金768户,成功结算房屋尾留工程款59户,催收拖欠电费6万多元,积极帮扶困难移民户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培育移民来料加工经纪人8个。加大就业培训,组织参加移民参加各类培训1200多人次,发放资料达2000余份册。开展移民“创业竞赛”活动,大力发展来料加工,组织移民参加各类培训,帮助创业就业,有效地促进了移民“和谐家园”的建设。
四、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中心镇的社会事业建设,着力推进“强镇富民”,中心镇和谐发展取得实效。
一是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完成转移就业2000多人,帮助解决就业岗位2000多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16061人,60周岁以下社会养老保险参保5005人,参保率均达90%以上。全面实施“低保提标”工程,做到应保尽保。认真落实救灾救济工作,全面发展老龄、慈善等事业,成立腊口慈善分会,各项慈善工作有序开展。
2、社会管理水平持续提高。实行“优生两免”政策,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稳步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殡葬改革深入开展,加快“青山白化”治理,坟墓覆土绿化率达95%以上。加快生态公墓建设步伐,完善扩大浮弋生态公墓建设。强力推进“两违”整治,开展“两违”日常巡查。切实落实信访责任,在全县率先建立“信访督查员”制度,安排3位同志作为督查员,进一步规范来信来访秩序,来信来访明显下降,取得初步成效;深入化解社会矛盾,扎实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顺利通过“五五”普法验收。
3、其他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完成铁资教育集团校安工程;规范发展学前教育,成立一所高标准的腊口镇中心幼儿园;高质量完成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巩固和发展“东海明珠”文化品牌,安排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35次,增添文体设施20多处,发展村级文化队伍35支,逐步推广电视数字化工程;顺利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新医改工作稳步推进,卫生防疫和妇幼
保健进一步巩固,第三轮农民健康体检有序开展;圆满完成镇团委公推直选换届选举。此外,人民武装、统战、侨务、宗教、老干部、残疾人、工会、妇联等工作都取得较好的成绩。
二〇一一年七月
第三篇:中心镇小学2011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总结
中心镇小学2011年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总结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关于组织开展2011年“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通知》(武教通[2011]56号)文件精神,营造有利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我校实际,在全校认真组织开展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组建网络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事关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大事,是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性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正当其时、非常必要、很有意义。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领导小组,由学校德育办专门负责,形成了以校级领导为龙头,以德育办为直接责任者,以班主任为骨干的领导机构,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二、营造氛围
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学风校风,是活动得以深化的契机。为此新学期伊始,学校活动领导小组充分利用开学典礼、周一举行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启动本次活动,并介绍这次活动的方式、目的、意义,以及民族精神的实质和表现等。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制订了民族精神月活动方案,充分发挥学校的墙报、板报、广播站的作用,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学生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小学生礼仪规范》等。在校园内外张挂标语,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要求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学习先进楷模,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学校在大力进行宣传教育同时,结合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围绕庆祝建党90周年,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搭建平台
1、课堂渗透
我校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教育全过程,要求全体教师将民族精神渗透于各科的课堂教学之中,积极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氛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和人民是最大光荣;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继承和发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悠久的文化传统。
2、观看影片
根据我校活动实施方案,我校少先队大队部于9月份组织全体学生在家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观看了教育门户网站提供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红星闪闪》、《红岩》、《建国大业》等,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在此次活动中,学校要求语文老师指导各班学生精心构思,认真撰写观后感,通过写作,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勇前进、勤劳勇敢、不屈不挠、勇于开拓等优良品质,并把这些优良品质付诸行动,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情操得以陶冶,品质得以提高。
3、主题班会
各班根据学校大队部的统一布置,先后以庆祝建党90周年为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班会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深化了对伟大祖国的深厚感情,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自觉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精神。
4、参观体验
我校围绕庆祝建党90周年等专题,组织师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踏入社会,开展参观体验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全体师生亲身体验到了社会主义建设一日千里的步伐与豪情。
5、感恩教育
我们积极开展了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特色活动。开展为父母做一件事,学做家务、红领巾送温暖、主题班团队会等,教育中小学生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关心他人、知恩图报。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她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是我们至上的精神宝库。通过“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系列活动的开展,我们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成效显著。我们将不断摸索、不断实践,探索德育教育的新路子,努力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并不断发扬光大。
中心镇小学
2011年9月30日
第四篇:千佛镇省级百强中心镇培育工作方案
千佛镇省级百强中心镇培育工作方案
阆中市人民政府
2020年12月
目 录
一、基本概况 1
二、创建优势 2
(一)区位优势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 2
(二)主导产业明确,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3
(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环境风貌独具特色 4
(四)城镇治理体系完善,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4
(五)结论 6
三、总体思路与工作目标 7
(一)总体思路 7
(二)工作目标 7
四、重点工作任务 9
(一)主要任务 9
(二)重点项目 12
五、保障措施 12
(一)组织保障 12
(二)资金保障 13
(三)其他保障 13
附:千佛镇重点项目建设清单 15
千佛镇省级百强中心镇培育工作方案
阆中市人民政府
为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中心镇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川委办〔2020〕17号)精神,根据《四川省级百强中心镇考核验收办法》要求,做好千佛镇省级百强中心镇培育创建工作,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基本概况
千佛镇,阆中市辖镇,因千佛岩得名,千佛场因构溪河绕场而过,故有“小保宁”之称。千佛镇地处阆中市东北部,距阆中市区60公里,国道347线、省道205线、省道206线穿境而过,东通仪陇、巴中,南至阆中,西邻苍溪,北接旺苍、广元,是阆中市东北部的重镇,辐射阆、苍、巴、仪三地四县市20余个乡镇。
千佛镇现辖10个村委会和4个居委会。1936年置千佛乡,1991年建镇。海拔高度410米。位于市境东北部,距市区60公里,地处国家级湿地保护区构溪河湿地保护区内。镇内有优质泡菜、酿酒、猕猴桃、药材、生姜、畜牧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近20家。2002年被评为省级示范小城镇;2010年被评为省级卫生城镇;2012年被评为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城镇;2015年被评为省级卫生城镇;2015年被列入新型城镇化试点镇。
千佛镇迄今已有160多年的种姜历史,具有“川北生姜第一镇”的美誉,年产值20000万元,2017年千佛镇“竹根姜”荣获农业农村部国家地理地标产品;猕猴桃种植2500亩,年产1500吨,成立猕猴桃生产合作社10个,年产值5000万元;千佛泡菜现有300多种菜品,注册“千佛泡菜”牌商标,产品先后获得“阆中市消费者喜爱商品”和“南充市消费者喜爱商品”,在2007至2008年西交会和西博会上分别获得名特产品称号;千佛窖酒以纯高粱为主采用深层井水低温糖化,所出酒品清香、绵甜、净爽,产品远销省内外。
二、创建优势
(一)区位条件适宜,辐射带动力强
千佛镇距阆中城区60公里,区位优势明显,是阆中东北部区域中心镇,自古即为阆中东北区域商贸中心、文化中心、物流中心,属阆中市一类乡镇,综合实力排阆中前列,是阆中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具备建设成为阆中市中心镇的综合实力。
全镇幅员面积115平方公里,总人口4万余人。镇区常住人口2.2万人,建成区面积2.8平方公里。城镇居民年均收入19500余元,农村居民年均收入12947元,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05亿元,近三年保持10%以上增长率。目前,千佛产业形成一产、二产、三产联动的产业发展趋势。
随着阆中市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包括:兰渝铁路建设、争取营(山)仪(陇)、绵(阳)万(源)高速过境、与民航飞行学院合作,加快阆中机场复建等,千佛镇外部大交通条件将进一步改善,为千佛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撑和设施支撑。
因此,从四川省级中心镇定位分析来看,千佛镇距离阆中市有一定的距离,交通便利,经济实力强劲,辐射带动阆中、苍溪、仪陇、巴中周边20余个乡镇,是阆中市最具发展潜力的城镇。
(二)特色产业明确,产镇融合效益凸显
近年来,通过脱贫攻坚产业规划、调整、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一、二、三产联动的产业发展趋势。千佛镇在产业发展方面始终坚持“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殖业,走出一条小规模、大群体、低投入、快见效、广覆盖、可持续的产业之路。全镇生姜年种植面积稳定在6500亩,金银花及川明参等果药年种植面积8500亩,生猪年出栏稳定在4万头(农户),现招引新希望六和集团在华严寺、天目观村落户,年出栏生猪14.4万头,已形成“果药+生姜+生猪”三大亿元产业经济带,全镇传统特色产业竞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格局基本形成。同时依托东西部协作扶贫项目,已建成占地40余亩的川东北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初步形成了县域错位发展、分工明确、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城镇产业发展新格局。
2002年被评为省级示范小城镇;2010年被评为省级卫生城镇;2012年被评为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城镇;2015年被评为省级卫生城镇;2015年被列入新型城镇化试点镇。千佛镇充分利用“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完善了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形成了“产业立镇、商贸活镇、物流强镇”的发展战略。以解决本地农民非农就业为指引,围绕文化、旅游、商贸产业,重点延伸了三大产业链,超过 2 万人从中受益。
未来应当以生态为核心,立足本地资源优势,通过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和相关产品制造,形成一、二、三产业相辅相成的绿色经济体系,将千佛镇建设成为种植基地遍布全镇、加工基地集中镇区、配送网络完善、销售渠道多样的商贸重镇。
(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美宜人
千佛镇历史悠久,位于国家级湿地保护区构溪河湿地内,因唐代千佛岩石刻得名,千佛场因构溪河绕场而过,故有“小保宁”之称。千佛镇文化遗存丰富,古朴原真。镇区内现有遗存古建筑群0.8平方公里,保存有较完整的明、清时代的龙泉古街、吴泽夫古院落群,明清川北建筑的古院落、古民居和古戏楼50余处,数公里保存完好的千佛岩石雕、唐代洛王李直墓、三国时建的天目观、宋代的乐安观、华严寺、礼台观、鹤峰寺等古建筑尚存。千佛镇历史悠久,有着1000余年的建制历史。其中,姜耕文化一枝独秀,据《阆中县志》记载:清朝道光年间开始,千佛镇迄今已有160多年的种姜历史,具有“川北生姜第一镇”的美誉。
千佛镇地处国家级湿地保护区构溪河湿地内,自然环境优美宜人,原生态特色明显,素有“天然氧吧”美誉。
(四)城镇治理体系完善,机制体制创新成效明显
千佛镇自2018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大对城镇治理力度。2018年公布了《阆大市千佛镇集镇管理和行政综合执法办公室规章制度(试行)》,成立了千佛镇行政综合执法办公室,并制定了相关管理细则,包括:人员配备、行为规范、岗位职责等;2020年公布了《阆中镇千佛镇集镇管理和行政综合执法办公室执法执勤车辆管理制度》等,规范开展城镇综合执法工作。
同时,千佛镇为深入贯彻全市景区“三边三化”专项整治工作要求,着力管控城镇风貌,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绿化、洁化、美化的宜居、宜业、美丽千佛。同时千佛镇推进一系列社会体制改革,包括:依法依规推进金融创新、全面清理闲置低效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企业与新村建设联合、鼓励科技创新等,进一步激发城镇发展潜力。
(五)结论
以上从区位优势、发展规模、成员聚集、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资源、内外部交通条件、城镇治理体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以下基本结论:千佛镇极具发展成为“省级百强中心镇”的潜力。
三、总体思路与工作目标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分类培育,优化提升、扩权赋能”的原则和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深入实施“六大提升工程”“五项改革措施”,推动中心镇做大做强,引领带动全市小城镇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世界古城旅游目的地提供基础支撑。
(二)工作目标
1、着力基础设施提升。坚持统筹规划、分步推进原则,大力推进镇区主干道路新建与改造、污水处理站升级扩能、雨污管网改造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完善千佛至龙泉至望垭至石滩等乡镇道路交通,优化镇区内部路网结构和交通组织。充分利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机遇,加快建设“四好农村路”,推进村组通硬化路建设。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和农村水利设施建设。
2、着力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加快农贸市场改造、休闲广场、学校、医院、养老服务等公共基础配套建设,逐步完善镇区公共服务设施,形成服务高效、布局合理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设多样化体育设施和群众文化娱乐场所。完善健康养老服务,社区日间照料机构覆盖率达90%以上。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50%以上。村(社区)儿童关爱服务活动阵地覆盖率达100%。
3、着力产业聚集提升。千佛镇凭借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秀美的山川、原真的生态,淳朴的民风和已形成的“果药+生姜+生猪”产业等优势,精准定位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的支柱产业,做大做强现有市场潜力的产业,调整完善效益不佳的产业,加快形成错位发展、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城镇产业发展新格局。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形成融“吃、住、行、游、购、乐”于一体,综合性、服务性,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集群。
4、着力环境风貌提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擦亮千佛镇“天然氧吧”这块金字招牌,充分利用周边自然环境建设自然生态公园,充分利用生态农业建设果药姜采摘农业主题公园。因地制宜布局建成区内公共绿地,把千佛镇绿水青山生态格局做强做精。加强城镇建设风貌管控,重点抓好国道347过境段、古街建筑群、公共广场等重要节点的风貌景观打造。整治违章建筑和乱搭乱建行为。大力推进农村户厕改造和镇村生活垃圾治理,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5、着力文化传承提升。加强千佛镇小保宁村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有效保护镇域内历史建筑,把“千佛泡菜”、“千佛八大碗”、“千佛篾编”保护好、传承好。
6、着力城镇治理提升。坚持党建引领,依法治镇,以村(社区)为基本单元,实施大联动、微治理,全面提升网格化管理水平和乡村治理效能。广泛开展全民普法宣传教育,致力在依法行政、基层治理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提升千佛镇城镇治理水平和执行效率。健全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管理制度,加强执法人员规范管理。
7、着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完善中心镇总体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推动扩权赋能,依法下放经济社会管理审批权限,依法制定中心镇扩权事项目录。创新机构设置,结合“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推动基层‘扁平化’管理。完善运行机制,健全各项制度,保障运行高效。建立财政管理体制,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建设,拓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强化用地保障和管理。夯实基层队伍,深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四、重点工作任务
(一)主要任务
1、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优化交通组织。提升镇区对外交通联系及优化镇区内部交通组织。加快构建千佛至龙泉至望垭至石滩等乡镇道路交通网络,提升辐射能力和水平。
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完善客运与物流配送体系、镇区各类管线和设施建设,推进狮子社区居委会雨污集处排工程,新建道路1.2千米及防护、交安、综合管线、绿化、排水等配套设施建设。
2、加快公共服务配置。规范农房建设管理,保障人民群众居住安全。完善住房公共服务配套,提升住房品质。打造县域次医疗中心,提高医疗卫生与殡葬服务能力。推进阆中市千佛镇中心卫生医院门诊楼建设项目,新建门诊楼6600平方米及装修装饰、配套设置门诊、医技、康复理疗室。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设多样化体育设施和群众文化娱乐场所。建设千佛滨河文化广场项目,新建2000平方米文化广场一处,并配套建设文化娱乐设施。
3、加快产业集聚提升。主导产业特色鲜明,发展良好,打造特色品牌;构建各类型特色产业基地。其中,千佛竹根姜产业园项目,流转土地并改良土壤500亩,采用专合社加大户的方式规模种植脆竹根姜500亩,配套建设园区道路1200米,加快申报南充市生姜种植示范区。
4、加快环境风貌提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擦亮千佛镇“天然氧吧”这块金字招牌,充分利用周边自然环境建设构溪河生态湿地公园,充分利用生态农业建设果药姜采摘农业主题公园。因地制宜布局建成区内公共绿地,把千佛镇绿水青山生态格局做强做精。加强城镇建设风貌管控,重点抓好国道347过境段、龙泉古街建筑群、公共广场等重要节点的风貌景观打造。整治违章建筑和乱搭乱建行为。大力推进农村户厕改造。新建垃圾收集中转设施一处。
5、加强文化传承与利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优秀历史文化。新建3000平方米千佛特色饮食文化传承和展览馆。建设千佛停车场项目,新建300平方米停车场一个。加强“千佛泡菜”、“千佛八大碗”、“千佛篾编”传承人培训和管理。
6、加强城镇治理水平。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建立统一服务平台;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深化法治乡镇创建,以党建引领乡镇发展。推进基础要素管理精细化与雪亮工程。推进基层治理示范点建设,坚持党建引领为原则,推行“党建+经济组织”“党建+文化组织”“党建+扶贫组织”“党建+自治组织”模式,着力构建镇党委、社区大党委(村党总支)、小区党支部(村聚居点党支部)、楼栋党小组(村小社党小组)、党员示范岗“五级管理服务体系”。
7、强化中心镇发展要素保障。加快市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善中心镇总体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推动扩权赋能,依法下放经济社会管理审批权限,依法制定中心镇扩权事项目录。创新机构设置,结合“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推动基层‘扁平化’管理。完善运行机制,健全各项制度,保障运行高效。建立财政管理体制,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建设,拓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强化用地保障和管理。夯实基层队伍,深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二)重点项目
结合千佛镇实际,制定中心镇培育重大项目建设清单(见附表)。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为加强省级百强中心镇培育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工作统筹有序推进,取得实效。市建立推进中心镇改革发展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由市长任联席会议召集人,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召集人,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办公室主任由市住建局局长担任,牵头做好综合协调、组织推进、督促落实等工作,千佛镇党委、政府为具体的实施主体,负责省级中心镇培育创建工作。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协调推进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二)资金保障
省级城乡建设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到中心镇的资金,市财政要全额保障,及时拨付。市本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中心镇详细规划的编制和“6大提升工程”项目建设。市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形成合力,做好政策统筹、资金统筹、项目统筹,优先支持省级中心镇高质量发展。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支持中心镇建设项目进行设备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和上市融资。
(三)激励措施
对通过省考核验收的中心镇,并被省政府批准命名成为四川省“省级中心镇”的,市政府一次性奖励300万元。同时,在项目安排、干部选拔任用等方面要加大支持力度;对工作推进不力、发展滞后的,被省联席会议办公室通报的,要按干部管理权限予以追责问责。
附:
千佛镇重点项目建设清单
1、投资5000万元,建立川东北中药材物流集散批发中心;
2、投资5000万元,用于龙泉古街棚户区危房改造及市政设施建设,场镇风貌整治;
3、投资5000万元,建设农副产品深、精产品综合贸易
一条街。
4、投资4000万元,新建污水处理站1个,建垃圾处理厂1处;
5、投资2000万元,用于每年新栽绿化树木1000株,共计6000株,建设场镇绿地面积1万平米;
6、投资100万元,用于新建体育场一个,占地3亩;
7、投资600万元,用于建设文化广场1处,占地4亩;
8、投资8000万元,用于建设农产品深加工企业10个;
9、投资1.5亿元,用于农牧业深加工种植基地建设,种植生姜8000亩,药材5000亩,猕猴桃6000亩,年出栏肉猪8万头;
10、投资1.8亿元,用于规划新建通村公路,通社公路300公里;
11、投资2500万元,用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建山平塘150口,蓄水池500口;
12、投资6000万元,用于天然气通村工程,安装8个村天然气;
13、投资1500万元,新建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品交易市场及冷链库一个;
14、投资2500万元,新建千佛场佛文化主题公园,占地224亩,公园面积15万平方米。
第五篇: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见
浙江中心镇培育工程系列之一:
按:为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浙江省今年启动了“中心镇培育工程”。现将该省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的有关措施和具体进展陆续刊发,供各地参考。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若
干意见
(浙政发(2007)J 13号,2007年4月3日)
中心镇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节点,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是就近转移农村人口的重要平台。根据《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的要求,现就加快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为支撑,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梯次发展的原则,实施政府推动、政策扶持、体制创新、市场运作,努力把中心镇培育建设成为产业的集聚区,人口的集中区,体制机制的创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
(二)目标。有重点地选择200个左右中心镇,分期分批地进行全方位的培育,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经济发达、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活富裕、体制机制活、辐射能力强、带动效应好、集聚集约水平高的现代化小城市。其中“十一五”时期地主要目标是:
——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区人口集聚率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基本达到“十一五”末省内县级市城区水平。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竞争实力不断增强,三次产业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非农从业人员比重达到80%以上,年财政总收入比2005年翻一番。
——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设施基本满当地发展需要,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人居环境全面改善。
列入“中心镇培育工程”的县城要在上述基础上,发展成为集约水平更高、基础设施更为完善、产业特色更为鲜明、社会事业更为发达、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更为健全的中小城市。
二、主要任务
(三)加强规划编制和管理。把加强规划编制和管理作为“中心镇培育工程”的首要任务。按照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和推进新型城市化的要求,突出中心镇在县、市域总体规划中的地位,加强中心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的有机衔接。加强规划管理,建立健全规划编制、修订和重大建设项目的公众参与制度,逐步完善规划实施的检查、纠正和责任追究制度。
(四)加快特色产业培育和集聚。把促进特色产业培育集聚作为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核心要求。根据中心镇的实际,明确功能定位,培育各具特色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等。高度重视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按照集聚、集约发展的要求,建设产业功能区,做大做强特色块状经济,引导中心镇区域范围内和周边乡镇的企业向产业功能区集聚。符合条件的中心镇产业功能区优先纳入开发区(园区)扩容规划。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实现产
业功能区与城镇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创新产业功能区的开发和管理体制。鼓励、支持发展商贸、物流和特色旅游等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
(五)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把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作为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重点内容。加大对中心镇社会事业的投入,建设和完善“一校(高标准的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二院(综合性医院、敬老院)、三中心(文化中心、科普中心、体育中心)”等设施,有效解决农村社会资源短缺等问题。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心镇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和社会救助制度,发挥中心镇的农村公共服务平台作用。
(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基本保障。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超前、统筹兼顾、确保重点的要求,建设与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提倡和鼓励中心镇与周边乡镇共建共享。建设和完善“一路(高标准的进镇道路)、二厂(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三网(自来水供水网、垃圾收集(处理)转运网、通村公交网)”等设施,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三、扶持政策和改革措施
(七)建立和完善中心镇财政体制。按照分税制的要求和财权事权一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中心镇财政体制,使之更加适应中心镇培育和壮大的需要。
(八)实施规费优惠政策。在中心镇范围内收取的规费和土地出让金,除规定上缴中央部分外,地方留成部分向中心镇倾斜。财政部门要强化监督、专款专用。
(九)加大对中心镇的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中心镇的投入,努力增强其集聚和辐射能力,提升其服务“三农”功能。省级有关部门要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合力支持培育中心镇。中心镇符合条件的产业、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列入各级政府的重点工程,并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给予支持。金融机构要创新信贷品种、拓宽服务领域,采取多种扶持措施,加大对中心镇的信贷扶持力度;在中心镇吸收的储蓄存款原则上按照规定的存贷比投放中心镇。
(十)加大用地支持力度。各地在修编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应充分考虑中心镇发展的需要,合理布局,统筹安排。支持中心镇向国家有关部委申报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各地应从省政府下达的用地指标中,安排一定数量,专项用于中心镇发展,并下达给中心镇。支持和鼓励中心镇通过挖潜,改造旧城,开展拆村并点、土地整理,开发利用荒地和废弃地,做到集中用地和集约用的;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省里优先核定土地周转指标给予支持。
(十一)扩大中心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按照“依法下放、能放则放”的原则,赋予中心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按照创建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强化中心镇政府农村科技服务、信息、就业和社会保障、规划建设、公共文化、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和法律援助等公共服务职能。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根据实际需要综合设置机构,在核定的人员总编制范围内配置工作人员。积极探索中心镇行政执法监管改革,界定法定职责,规范委托执法职权,合理确定协助义务。理顺中心镇条块关系,垂直部门派驻中心镇的机构及主要领导干部的考核要纳入中心镇考核体系,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免须事先征求当地党委意见。
(十二)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支持中心镇加大投资体制改革力度,允许中心镇依法组建城镇建设投资公司,拓宽融资渠道,吸引各类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中心镇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产业功能区的建设。积极推行市政、绿化养护和环卫作业等公开招投标,加快推进中心镇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积极培育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担保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和农民创业的融资服务。
(十三)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凡在中心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常住户口,在教育、就业、兵役、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并承担相应义务;在转为城镇居民之日起5年内,可继续享受农村居民生育政策。
(十四)加快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进一步探索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方式,保障集体建设用地依法、合理、规范流转。允许中心镇开展农民住宅产权登记试点。采取异地置换方式,积极鼓励山区农民迁移到中心镇落户就业。
(十五)深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进镇中村撤村建居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认真执行和落实好征地留用地政策,规范撤村建居的集体资产管理制度,提高集体资产民主管理水平,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积极推进集体经济的股份制合作改革,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十六)加快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到位”的中心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加快中心镇人力资源有形市场和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制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中心镇非农产业转移。加快中心镇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规范和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面向农业劳动者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深化完善新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联动增长机制,逐步实现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全覆盖。
四、组织领导
(十七)加强组织协调。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领导小组负责全省“中心镇培育工程”推进工作的组织协调。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及时研究解决中心镇培育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和培育目标的顺利实现。中心镇培育的主要指标列入市、县(市、区)政府领导班子新农村建设考核内容。
(十八)强化督促指导。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省级相关部门要从各自职责出发,指导和支持各地推进中心镇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提出中心镇培育工作的具体目标体系,及时了解掌握和监察督促各地中心镇培育工作情况,建立中心镇培育动态评价、激励和退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