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城市边缘区特色中心镇的培育[全文5篇]

时间:2019-05-14 05:58: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特大城市边缘区特色中心镇的培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特大城市边缘区特色中心镇的培育》。

第一篇:特大城市边缘区特色中心镇的培育

特大城市边缘区特色中心镇的培育

——三河镇中心镇旅游特色打造思路

单虎

乔森

郑军

作者简介:单虎: 合肥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注册城市规划师

乔森: 合肥市规划局蜀山分局局长、高级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

郑军: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师、硕士。

摘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迅速发展,小城镇特别是中心镇规模与功能不断发生着变化,中心镇培育逐步成为城市规划领域一个重要的课题之一,特大城市边缘区特色中心城镇又有其自身的特色与优势。文章从国内外(特)大城市边缘区中心城镇培育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介绍了三河镇走特色城镇化发展之路的规划案例,以供借鉴。

关 键 词:特大城市边缘区中心镇培育

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时期,各级城市的规模迅速增长,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大城市地域空间结构以及大城市边缘地区空间结构的变化是了显著。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特大城市或大城市边缘区的小城镇由于受到特大城市、大城市的带动辐射作用,成长尤为迅速,同时也面临着城镇建设特色不足,千篇一律,产业基础薄弱,城镇化与工业化动力不足等诸多制约因素,特色产业培育成为了许多小城镇特别是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面临的重要课题。

目前,国内已有一些针对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的产业功能培育、规划与建设方面的研究,大城市城郊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吴必虎认为城市边缘区具有观光、度假、娱乐、康体、运动、教育等不同功能,是适合发展“短期游度假模式”的游憩空间;王云才等(2000)提出了城市边缘区旅游业发展的六种模式,即农园观光型、农园采摘型、森林公园型、浴场垂钓型、畜牧观赏狩猎型、乡村民俗文化型和综合观光型。此外,庞振刚(2001)等多位研究者都对此做了研究。何彬(2002)探讨了如何利用大型艺术表演节、文化贸易博览会以及综合性体育盛会等大型主题活动推动城市边缘区发展的设想;钱紫华(2005)等总结了我国大城市边缘区发展有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房地产发展模式、大学城发展模式、旅游发展模式、大型活动与大型设施引导模式等五种模式。陈有川(1999)从城市产业转移、变业政策转变及网终化发展三个方面探讨了城市边缘区的发展对策。宋虹(2002)认为,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边缘区具有发展观光农业的独特优势,应通过重点培植观光农业精品、优化布局等多种方式推动城市边缘区的观光农业的发展。龙开元(1999)提出,城市边缘区工业必须充分利用边缘区的资源,提高结构层次,通过加强规划力度以达到优化城市边缘区工业结构的目的。

实际上,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均有自己的发展背景和基础,其中许多小城镇可以避免城市发展中缺少特色的同质化现象,凭借自己原有的特色,结合大城市发展中的特定城建求,培育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产业,寻求不求全但求传的发展模式,建设特色城镇。如此,大城市周边特色城镇即可补充大城市的基本功能,又可有序的错位发展。合肥市三河镇就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编制的规划。三河镇发展特色小城镇的基本条件

1.1 依托合肥,地理与交通区位优越

三河镇位于安徽省肥西县南端,地处肥西(属合肥市)、舒城(属六安市)、庐江(属巢湖市)三县交界处。北距合肥40公里,距肥西县城24公里,南距庐江县城32公里,西距舒城县城30公里。省道合铜(合肥至铜陵)公路从镇区纵贯而过,是合肥——黄山——九华山以及巢湖旅游风景线上的重要旅游城镇。距沪蓉(上海至成都)高速公路设在肥西境内的出入口——吴岗2公里,离合九铁路舒城站7公里,是合肥市卫星城镇和18个重点镇之一;是合肥市环巢湖旅游圈与合铜黄旅游带的重要节点;是合肥地区西南重要门户之一,舒城、庐江、肥西三县交汇地区的商品集散地和区外商贸内运交换的中转站,地理位置优越。

1.2 千年古镇,人文资源优势明显

三河地处巢湖之滨,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千年水乡古镇,给世人留下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人文资源成为促进三河镇发展的一大优势。

自唐玄宗分舒县为庐江、舒城后,三河一直处于合肥、舒城、庐江三县交界处(根据肥西文史资料——《古镇三河》记载)。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交通地位和商贸地位,自古以来,三河就成为军事上要冲之地,是著名的古战场。《左传·昭公五年》中记载的“鹊岸”之战就发生在此。南北朝至清代中期期间,在此发生多次大战。1858年,太平军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在此歼灭汀军李续宾部6000余人,史称“三河大捷”。

历史上商贸的繁盛,吸引了大量的富贾和达官贵人来此居住。建国以前,存留了一大批商行、当铺、钱庄、豪宅和大王庙、铁佛寺等文物古迹。后经过“破四旧”、城镇建设等多数被拆除。现保留的文物古迹仍然有古街道(部分)、古民居(小部分)、太平军城墙遗址(残留若干段)、城隍庙、三县桥、圣旨牌、杨震宁故居等。

古三河流动人口流动频繁,给多元文化的整合、滋生、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进而形成了特有的民俗、民风,著名的庐剧《小辞店》就取材于三河镇东街的民间逸事。镇上现活跃着一批演唱京剧、庐剧、黄梅戏、民歌的业余文艺人才。每年节庆演出的民间歌舞有闹花船、车上轿、河蚌舞、兰花、花担等,镇上带有多支号称“良玩”的民间小乐队,擅长演奏《春富贵》、《抱八仙》、《大开门》、《八歌洗澡》等民间乐曲。

1.3 巢湖之滨,自然生态环境良好

三河地处巢湖之滨,是安徽省三大旅游圈之一泛巢湖旅游的重要节点。三河镇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条河流贯其间而得名。三河源于水,灵于水,活于水,盛于水,小成为三河的灵魂。镇内河环水绕,渠塘纵横,所谓“外环两岸,中峙三洲”。镇外河湖通航,河圩相连,所谓“枝津回互,万艘可藏”。水上有小桥,堤上有人家,小桥流水人家,使其成为曲型的皖中“江南水乡”,风光秀美。

1.4 遗风犹存,商业旅游业具有一定基础

商贸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由于历史和区位条件等因素的作用,三河镇的商贸规模和行业类型远远大于或多于肥西县内的丰乐、清平等周边乡镇。同时也优于临界的庐江县大同镇和舒城县杭埠镇。据调查,南街、英王路、合铜公路两侧商业网点多达470余家,包括日用百货、药店、五金、加电、服装、书店文具、建材、装潢等几十种行业。这是周边乡镇无法比拟的,为未来商贸旅游业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河镇发展的特色定位

三河古镇的发展总体规划中提出一个口号“千年古镇,生态水乡”。这一口号突出了三河所具有的特色资源,特别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能够借助合肥的发展快速发展起来,且旅游资源的三大优势——自然生态环境、宜人水域风光、悠久的历史。以“大旅游”思想为主线,通过进一步的开发和精心规划相应旅游项目,展示现代生态产业风采、田园风光、古镇遗风,形成皖中地区独一无二的现代生态农业和古镇文化的复合观光示范区,提供亲近自然、近朴归真、生态认知、娱乐休闲、传统民俗公检法闲项目。抓住合肥市建设旅游中心城市与构建泛巢湖旅游圈的机遇,提升城镇旅游服务功能,培育特色千年古镇,发挥合肥市旅游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点作用,服务以合肥为核心的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回归乡野的旅游功能,使三河成为泛巢湖旅游圈至少是城市周边旅游长盛不衰的乡野生态旅游新区、新热点。3 培育的基本理念与思路

3.1 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

三河镇依托特大城市合肥,滨临我国五大淡水湖巢湖,自然环境良好。大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只是其中一部分。走以人为本的道路,就是要走自然与人类相和谐的道路,从人的尺度看自然、看社会。所以我国古代的小城镇建设,大多都是抱持着以人为本的自然理念,以有机生长的自然态势逐渐扩大的。三河古镇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尊重现有的地形地貌、水系、动植物种类,完善生态链,同时也要注重对镇区的古老建设格局的继承与发扬,以旅游产业为核心,打造宜居滨湖城镇,带动城镇房地产业发展,聚集人气。

3.2 地域特色的文化理念

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化程度的记载与展示,是多元性人文特质的象征符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可视可感的一条历史轨迹。

在全球化的浪潮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国内外、各地区的城市、建筑无不变的千篇一律,没有了自己的特色。此时,地域文化特色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一个高度,要求地区的规划、建筑要体现出本地区所独有的地域性和文化性。

三河文化是一个混杂的多元文化,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容易接受各种不同的文化,杂糅,产生出具有中国古典特色的“折中主义”。往往这种折中的风格比单一的风格包含更多的信息,也能更清晰地体现出三河的发展脉络。

3.3 互动发展的整体理念

三河镇或是泛巢湖旅游圈的一部分,也是合铜黄旅游带的重要节点,未来旅游特色城镇的塑造应从开放的理念处罚,旅游定位、功能、交通组织等应与整个泛环巢湖圈紧密结合,与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发展相衔接,承担起部分合肥市外来游客的旅游功能以及大部分周边地区重要的观光度假旅游基地功能,应树立区域一体化思路,加强联合,共同发展,避免投资浪费和恶性竞争,以促进泛巢湖旅游圈以及合铜黄旅游带等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3.4 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为保证三河镇域旅游开发的持久不衰,就必须从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出发,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塑造好的形象与口碑,积极加强区域营销,尤其把治理水环境污染作为重点,提升旅游服务功能,完善配套设施,共同创造优美的旅游环境,促进本规划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三河镇旅游特色塑造的策略

4.1 塑造特色空间,营造旅游产业氛围

4.1.1 文化空间塑造

(1)街区文化

三河历史街区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反映清朝和民国时期皖中地区的风貌,基本格局是以鱼骨形道路系统为骨架的传统民居、特色街市、传统空间格局,沿河成街,因水得镇,临水建房。街巷宅院相对完整,有中心轴、有方向感、有节点,有边缘界定,有着朴素的规划意识,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具有丰富的生态学意义。

在古镇文化商业休闲区内建设的商业街道就是模仿这种传统的街区形成特点而成的。以相对完整、对称的房屋宅院为单位,集聚组合出传统的街区形式,有节点、方向感、边缘界定、空间的转折。

(2)建筑文化

三河古民建筑均为木构与砖石混合式,挑檐、垛墙、镂窗,外观朴实又富于文化内涵。砖为小青砖,瓦为小青瓦。屋顶为坡屋顶,屋脊以青小瓦叠成平直伸展。出檐常作单挑或双挑。平面布局以三合院、四合院为主,既有北方的合院形式,又有南方的天井院范。墙壁均是清水墙,不用石灰粉和泥涂刷,外表青砖竖立,沟缝青晰在目,随着日久天长,其古朴感远远超过“粉墙”的韵味,是吸收南北之优势,融南北于一体的创新产物。外观多采用与皖南民居属同样的处理手法,但是其马头寺的造型比皖南民居起翘更高,强化了运动之势,从而显

出勃勃生机。是三河兴旺发达的隐喻、腾飞的象征。

三河镇建筑空间应采用三河古镇建筑的部分元素,如外观的清水墙、青瓦、坡屋顶、合院的平面布局、天井院落、意象的马头墙等,与现代的建筑材料如钢、玻璃等,现代的商业建筑平面布局、住宅布局相糅合,形成一种“古今折中”风格。

(3)饮食文化

三河传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它取南北菜系之长,集徽、川、淮扬菜之大成,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菜肴风味。色香、味醇,物美价廉,品种丰富。有“玩在黄山,吃在三河”的美誉,可知三河的饮食的影响力是很大的。三河镇小吃一条街里,网罗了各种三河名菜,品种繁多,未来提升服务档次,突出特色风味。

(4)民俗文化

三河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独具文化特色。歌舞有闹花船、车上轿、河蚌舞、兰花、花担等。音乐方面,镇上还有多支号称“良玩”的民间小乐队,擅长演奏《春富贵》、《抱八仙》、《大开门》、《八歌洗澡》等民间乐曲,以及一批演唱京剧、庐剧、黄梅戏、民歌的业余文艺人才。

三河镇为这些民俗文化的展示提供了良好的场地,有各种戏台、剧院、广场,不同的活动有着不同的展示方式。有配合节庆活动的大型展示,也可进行小范围的商业活动。

4.1.2 小乡空间特色塑造

三河镇的水网独具特色。镇内,河环水绕,五里长街;镇外,河网纵横,圩堤交错,具有“外环两岸、中峙三洲”的独特地貌。古街沿河屹立,古桥横跨两岸,河中舟楫往来,水景秀丽,是江淮地区难得一见上规模、有品位的水网乡镇。

水乡特色展示主要就是展示三河古镇“小桥、流水、人家”为主的自然景观风貌。整改水体和以水体为主的空间轮廓,控制沿河建筑物和构筑的高度、体量、形式。完善水上游览,改进游船设计,加强水上服务;再现强调居民靠水而居的习惯。

4.2 完善功能配套,提升旅游服务功能

当前,我国旅游业正处于新一轮大发展、大开放、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消费群体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内容不断丰富,对旅游接待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特别是处于特大城市周边地区的旅游城镇,更应在突出特色的基础上,提升服务等级,提高服务质量。

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为三河镇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河镇作为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边缘区的特色小城镇,应从大旅游的思维与培育旅游产业的角度出发,承担起合肥旅游接待的部分功能,发挥自身中心城镇、试点城镇的政策优势,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化运作”的模式创办,完善旅游交通、饮食、住宿、文化等各项配套设施,提升旅游服务功能配套标准,做好旅游宣传与营销,给游客提供舒适便捷的旅游环境。

4.3 丰富旅游形式多样化,突出古镇水乡乡村旅游特色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依托、农民为主体的一种体验型、体闲型旅游方式,现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的潮流和趋势,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发展乡村游,还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动高效生态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完善旅游产品的供给层次,丰富城乡居民的业余生活;有利于增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加速城乡经济社会融合,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

(1)乡村观光度假

周边自然环境优美,与镇内大型的自然风景区联系紧密,水系相通,绿色景观带相连。与镇内的古镇游览保护区、特色商业街区、民族民俗风情街区等相隔较远,环境相对静谧。交通便捷,水路、陆路均为可方便到达。适合以家庭为单位在此进行周末休闲活动、短期疗养

活动、商务会议活动等。主要内容有别墅群、高级会所、中型会议室、厅等。、(2)民俗文化旅游

以展示、宣传三河古镇文化为主,与古镇保护游览区相辅相成,可在此定期进行一些大型民俗活动,即做到宣传古文化的作用,又不会对古镇保护区造成较大影响。主要内容可以有展览馆、青少年素质教育中心、戏院、书社等。

(3)水乡与特色娱乐风情街

三河镇濒临巢湖,可以与自然环境相结合,采用青石板、小桥、游船、亭台等元素展示皖中地区独有的水乡特色,主要内容有可以茶楼、酒吧、手工作坊、露天摊贩、河边游船等。同时,可以建设手工艺品街、小吃街、茶楼、购物超市等旅游空间,构建特色娱乐风情街,不仅有日间娱乐,还有夜间娱乐,是人气的象征、挽留游客的关键,与水乡特色相辅相成,重现三河往日商贸繁荣的景象

第二篇: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规划探索

[摘要]社区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其规划建设应该成为城市边缘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在考察广州市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新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重要原则。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规划

1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规划的内涵

学术界关于城市边缘区的概念有多种提法,如城市边缘带(urbanfringe)、城市蔓延区(theareaofurbansprawl)、城乡结合部(citycountryfringe)、城市阴影区(urbanshadowarea)、城乡交错带(urbanruralfringe)等。现在国外比较权威性的定义是由普内尔于1968年提出的:“一种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的过渡地带,它位于中心城的连续建成区与外围纯农业腹地之间,兼具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人口密度低于中心城,但高于周围的农村地区。”…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所形成的,紧靠城区的一种不连续的地域实体,是处于城乡之间、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等要素激烈转换的地带。虽然学者对城市边缘区的表述和理解不是很一致,但城市边缘区确是城市地理的客观现实区域。城市边缘区位于城市建成区的外围地带,是城市与广大乡村地区相连接的部位。它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独特地域实体,在土地利用上则表现为由城市向乡村过渡的混合土地利用地带。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外延的发展用地,是城市人的服务区,既是城市外延部分二、三产业的吸纳地,又是为城市提供大量农副产品的基地,它总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将社区作为一个科学研究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农村社区。传统的农村社区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由于长期共同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而形成的具有共同文化理念的共同体。这些社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口为主,人口密度和人口规模相对较小。

城市边缘区农村社区是指在地理位置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村社区,它具有部分城市特征,也保持了原有的农村社区的文化理念。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的规划建设,应将社区建设作为出发点,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联系起来考虑。当前国内城市社区的建设往往采取政府主导,依托原有的街道委员会进行。这是在城市建成区条件下的模式,而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应该根据实际条件,创新模式,满足各方面要求。总之,在城市边缘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中,利用创新社区规划模式可以对村容村貌进行城乡一体化规划,避免新农村社区成为城市社区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2广州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特点

2.1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特点

广州城市边缘区的位置、建设情况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而且,城市的快速扩张促使城市边缘区里城中村与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普遍出现,这部分的建成环境出现了既有完全城市环境包围乡村,也有乡村包围城市住区,还有城市与乡村杂存的复杂情况。这部分的新农村社区具有了很多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开放性。随着广州城市的发展,特别是房地产、交通、信息因素的介入,广州城市边缘区传统农村社区的封闭性被打破。尽管农村的基本生产和生活单位仍然是农户,但是他们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愈益社会化,由此形成丰富的社会关系;

(2)流动性。当地农村人口不再限于本乡本土,而是大规模、高频率的外出务工经商。即使在本乡村务农的农民也利用农闲时间在广州市或周边的城镇外出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3)异质性。传统农村社区有高度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还在于其同质性社会,即在同一社区居住的人群从事同样的职业,过着同样的生活。现在,由于村域内产业的兴起,外来人口的大量介入,农村社会正处于大分化之中,差异性愈来愈突出。产业分化造成不同产业人群、不同职业和身份群体共同居住在同一社区;

(4)动态性。城市边缘区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地域范围也不断在变化。在这样环境中的新农村社区也不断的处于动态的变化中,有的仍是农村社区,有的虽然名义上是农村社区,实际在空间上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2.2边缘区新农村的实体环境特征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广州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的实体环境具有以下的特征:

(1)自然环境优美。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人海口,边缘区农村大多位于珠江水系纵横的河道水网之间,一年四季植被茂盛,形成丰富的绿色景观。由于地域文化特点,有历史的旧村建设都会考虑一定的风水因素,因此,大多数城市边缘区的农村仍然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基础。番禺南村镇的八个村落都有水系河流,其中陈边村内还有几个小山分布其中,形成特色生态景观。

(2)新农村传统社区环境各具特色。广州城市边缘区的传统农村社区大部分具有较长的历史,在明清时代建村的较多,例如,番禺南村镇的南草堂村建村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有的村落沿江而建,有的村落依山而起,有的村落自成体系,形态完整。例如,南村镇新基村传统社区环境形态受珠江支流小河的影响明显,呈线性发展。所有村落传统社区的街巷肌理自然有序,历史性建筑点缀其间。各个村落在自然发展的过程中,既契合周边自然环境,又具有自己的文化理念,从而各具特色,体现了岭南乡土文化特征,形成了丰富的村落景观。

(3)现有村落空间架构呈现拼贴性特征。其中,历史旧村环境空间结构特征明显,广州城市边缘区的农村社区处于广府文化影响圈内,村落实体空间的生长反映了村落内部的社会结构。村落布局中,祠堂、宗庙成为核心节点,空间结构肌理具有岭南特色;而上个世纪末建设的村落格局则成格网状布局,每户宅基地面积一致,未考虑公共交通,各家住宅距离很近,整体村落呈现两

种肌理的拼贴。南村镇市头村旧村肌理清晰,建筑与道路具有明显的向心性,其中宗祠(公祠)众多,新旧共存的整体空间结构呈现异质拼贴特性。

(4)村落环境需要改造。边缘区村落在发展中,实体环境的某些方面已经与村民生活需求脱节,表现在村内交通、聚居方式、交往空间、公共设施等各个方面。村内交通无法满足村民开车出行的需要,防火通道不符合要求;聚居方式分散,土地利用存在浪费现象;交往空间较少,村落公共空间不支持村民活动;公共设施缺乏,防火、垃圾处理、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提供不足。广州城市边缘区的村落居民在经济上比较富裕,与这样的生活环境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3广州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规划构想

基于上述广州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特点,结合对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的认识,提出新农村规划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统筹。在宏观层面需要结合广州城市总体城市规划,进行城乡规划统筹。城乡规划法已经颁布实施,在落实广州城乡规划中,需要重视将新农村规划统一进来。广州城市区域不能无限制的蔓延,基于我国可利用土地较少的现状,采取有机聚集发展是可行的方式。这样边缘区的新农村有一部分将成为城市社区,有一部分将成为城市边缘绿带界限中的聚落,自然景观得以保持而不被城市化的浪潮所淹没。

(2)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产业发展。广州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与广州市毗邻,在改革开放初期广州市产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广州正处在产业转型期,新农村社区需要结合自己特色,寻找发展的新机遇,在特色农业、第三产业发展中拓展空间。在社区规划建设中,预留产业发展空间,根据不同产业类型,结合居住社区建设综合性的新农村社区。例如,南村镇的新基村紧邻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华南新城,新基村发展必然要受到华南新城房地产开发的影响,变被动为主动,走一条房地产商、村民集体和政府三赢的道路。

(3)特色保留。广州城市边缘区的新农村社区各具特色,构成了广州城乡景观的重要部分。过去在城市化进程中已经出现不少建设性破坏工作,有些农村聚落的空间组织也受到了影响。因此,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不仅要注意保护社区环境中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也必须合理的保护具有明显空间结构肌理的农村聚落,创造有特色的新农村场所景观。

(4)规模合理。社区建设可以与村庄行政区域、基层社会组织紧密相连,为了保证社区建设与地域居住环境和基层社会组织相配合,社区应该具有合理的规模,这样有利于形成较强的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现在的农村社区正在不断的异质化,原有的共同心理文化特征还没有被彻底改变,一些新的变化也在产生。在这个过程中,实体空间环境的规划应该注意按照社区规模确定地理范围界限。并运用多种手法,在不割裂整体性的前提下,实现社区的整合,这对于城乡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5)渐进发展。城市边缘区新农村规划建设存在各种问题,也有很多机遇,在当前条件下,更容易采取的建设方式应该是小规模

改造。一方面,广州城市边缘区的新农村社区量大面广,相关利益复杂。建设资金缺口也较大;另一方面,采取变革性的彻底改造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农村的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关照各方利益,实行渐进式的小规模改造就成为必然的选择。每个新农村社区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由点带面,展开滚动式发展。

(6)空间有序。参照国外城乡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城乡规划方法必然是综合性规划,而不是简单的环境规划。综合性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将实体规划与社会结构发展相结合,建设有序的空间环境。城市边缘区的新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在于其社会意义,有序的空间环境也会影响人的行为,构建和谐社会。针对规划对象的社会结构具有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特点,需要通过调查研究对新农村的社会结构进行深入的分析,考察传统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对人们文化心理层面的认识进行探索,并落实到新农村空间实体环境的规划中,形成有序发展的新农村社区环境。

(7)可持续利用。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根据国家允许集体所有制农民土地进行流转的新政策,考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采用生态的规划方法与建设科技,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创新新农村社区的管理模式,针对城市边缘区新农村不断融合进城市社区的特点,达到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城市边缘区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区域,而新农村社区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如何进行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的建设是城乡规划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在北京,上海等地方,已经进行了一些实践。在广州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我们尝试以社区建设作为出发点进行规划设计。抛砖引玉,珠三角地区的新农村具有自身特点,考虑地域特征条件下的新农村社区规划还需要更多的理论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杨山.城市边缘区空间动态演变及机制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3),19—23.

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M].杨春学,李绍荣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赵民,赵蔚.社区发展规划——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90.

朱火保,王瑜,周祥等.广州小城镇社区建设模式研究[J].南方建筑。2005(3).9~12.

第三篇:浅谈城市边缘区村屯生态环境问题(论文)

城市边缘区

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导师:22 学生:22 2222年10月8日

城市边缘区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边缘区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问题日益突出。必须加强城市边缘区环境保护的立法,切实做好城市边缘区的环境规划工作,实现城市与农村、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城市边缘区;环境问题;环境立法;环境规划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the problems relevant to resourc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To coordinate the development betw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ociety and economy, it is vital to strengthen the corresponding legislation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urban fringe and rural areas.Keywords: urban fringe;environmental problem;environment legislation;environmental planning

城市边缘区作为城市发展中较活跃、变化迅速的地域实体,其功能及结构逐步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市的发展, 城市边缘区迅速崛起。不仅推动了城市化进程,而且对优化城市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城市边缘区普遍存在的传统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不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环境意识淡漠,导致城市边缘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1 城市边缘区的环境特征

城市边缘区是指城市建成区的外围地带,从城市形态上看,该地带位于市区向郊区过渡的地带。由于其在土地所有制、土地利用形式、经济与人口构成、空间建设的模式与景观以及社会观念、管理体制上与城区存在着明显差异,使得“城”和“乡”的内涵和表象在这一地带混合,形成这个能融合多种特征的综合性过渡区域[1]。1.1 空间形态结构上的过渡性

城市边缘区的发展是城市和农村城市化合力作用的结果。其空间结构和内部有机构成与城区及农村地区有着继承关系或延续关系,兼有城市与农村两种形态的特点,是城乡空间结构和各种经济、社会要素的过渡地带[2]。1.2 社会发展的动态性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边缘区总是处在动态发展之中。一方面,城市不断吞噬农村,城区面积不断扩张, 城市边缘区逐渐演变成了郊区或城区;另一方面,构成城市边缘区的各种内部要素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城市因素、现代性因素不断增长。1.3 管理体制的二元性

城市边缘区作为城市社区的组成部分,必须接受城市政府的领导,在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下运行;其属于农村地区的部分,在土地、户籍管理等方面又不得不在农村社区管理体制下运行。这就造成了城乡结合部管理体制上的二元性。

城市边缘区的过渡性、动态性、管理二元性特点,使得该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与其他地区比较起来更加复杂,难度也更大。当前, 城市边缘区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正是这种情况的反映。2 城市边缘区的环境问题 2.1 环境问题的表现 2.1.1 大气环境状况

总体而言,我国的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悬浮颗粒物普遍超标,污染源大部分来自城市边缘区。城市边缘区乡镇企业密集,能源以煤为主加之缺少净化设施,致使空气中烟尘、SO2的浓度严重超标,造成了大气污染[3]。以安徽省繁昌县狄港镇为例分析大气的污染状况,狄港镇产业主要以建材、水泥为主,且水泥产量以成为狄港镇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带动着城镇建设和居民生活的提高,但同时因为水泥生产产生的大量粉尘,也严重影响了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城镇的大气环境。狄港镇大气污染主要为水泥厂的窑尾烟囱、矿山开采、各种生产、生活锅炉及机动车辆的尾气及二次扬尘。主要的污染物质为粉尘、SO2和NOx。

据芜湖市环保所1994年对狄港镇主要污染源的调查、统计资料估算,获狄港镇中心区大气主要污染物年排放量,见下表。污染物

粉(烟)尘

SO2 NOx

排放量(t/a)

7536 417 未测

尽管狄港镇政府加强了市政建设,强化了城镇管理,减少了灰尘污染,但由于未能解决污染源的问题,使得整个狄港镇区灰尘蔽日,当地人形象的称为“晴天是灰洲”,严重影响了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城镇形象。1997年对镇区中小学生体检表明,其肺部检查不合格率达到80%,由此看出粉尘污染已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发育成长和身体健康,大气污染已到了急需治理的时候[4]。

2.1.2 水环境状况

近年来,我国每年排放的废水总量约为365亿立方米,其中70%为工业废水。在废水处理上,城区优于郊区,郊区乡镇废水处理率不到27%,污水排放达标率仅为36.8%,致使50%的城镇地下水受到污染,78%的城镇河段不宜用作饮用水源,工业发达的城镇水污染更加严重[5]。水环境污染不但有来自小城镇本身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而且也有来自外来城镇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污染,即整个大区域的污染,有些小城镇外来污染远大于自身污染,这对治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同时也提醒人们治理水环境污染不能仅限于某一小区域,而需对大区域及整个流域进行综合治理。2.1.3 土壤环境状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区面积不断扩大, 城市边缘区耕地锐减,土质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我国现有人均耕地为1.2亩,为世界人均的1/4。1981-1985年,全国耕地减少3689万亩,相当于54个中等县的耕地面积。同时,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引起土质恶化,耕地质量下降[4]。据研究,在天津市郊区受污染的农业土壤中,Cu、Zn的有效态占含量为5%~31%,Pb为3%~30%,Cd则高达22%~98%。宁波市郊表层土壤中酚的浓度为我国正常土壤环境中酚浓度的373倍。

2.1.4 固体废弃物处理现状

大多城市边缘区村镇没有垃圾处理场地,垃圾无处倾倒,城镇的生活垃圾基本未作处理,大都集中堆放,镇区垃圾箱及垃圾清运设备陈旧落后,无法满足垃圾处理要求。如新登镇没有垃圾中转站,呈自由堆放状况,城环卫所有一辆3吨吸粪车,一辆5吨洒水车,远不能满足垃圾清运要求。旧区街道原设有垃圾箱已大部分破损不全,而新建的街道尚未设置垃圾箱,在居民区内部地段未设置公厕。加之不良生活习惯问题,严重影响环境卫生。2.2 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分析

2.2.1 污染源由城市中心区域向城乡结合部转移

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将城市作为工业基地,在城区建造了大量的工厂、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是污染严重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合理规划城市布局的重要性,城市中心区域的功能定位逐渐由过去的以工业为中心向以商业、服务业为中心的转移。这种定位的转变要求城市主动地调整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的无污染产业。在这种趋势下,大批的老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不得不向城市周边地区迁移。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将本属城区的污染源转向了城市边缘区。2.2.2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经济体制改革给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农村城镇化水平提高的一个标志。同时乡镇企业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成为城市边缘区污染的主要源泉。见下表。一个企业污染一条河,破坏一座山的现象屡见不鲜[4]。项目

1984年

1989年

1995年

有污染的企业(万个)

18.16

57.15

121.60

占小城镇企业总数的份额(%)11.00 3.10 5.50

占小城镇工业企业的份额(%)

20.20 7.80

16.90

污染企业工业总产值(亿元)

1004.00

19260.00

占小城镇工业总产值份额(%)

35.50

37.60

毋庸置疑,乡镇企业的发展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减轻城市就业压力、避免城市过于臃肿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乡镇企业布局分散,普遍存在着“乡办企业办在乡,村办企业办在村,户办企业办在家”、“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现象,使得环境管理大为不便,污染治理十分困难。加之乡镇企业一般规模较小,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设备陈旧,人员素质较低,企业短期行为严重等问题,乡镇企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难以避免[6]。2.2.3 法制不健全

针对乡镇企业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环境保护部门执法不严。环境保护部门虽努力执法,但机构、人员、经费不足。有关部门不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地方政府干预环境保护执法(保护地方利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时有发生,无形中助长了环境损害者的污染行为。2.2.4 可持续发展意识淡薄 总体而言,我国公民的环境意识水平不高。长期形成的重经济,轻环保,重建设,轻规划,重投资,轻管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发展的局面一时还难以改变。3 加强城市边缘区的环境保护 3.1 完善环保立法

近年来,我国虽制定并颁布了不少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尚缺一部专门用于城市边缘区环境保护的法律。我们一方面需要根据我国国情和城市边缘区的特点,对已有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作必要的修改补充,明确城市边缘区范围,突出其环境保护的法律地位;另一方面需要尽快制定专门用于城市边缘区环境保护的法律。地方各级政府也可根据本地实际和环保需要,制定相应的适应本地环境特点、可操作性强的地方性环保法律或规章,以完善城市边缘区环境保护的法规体系。3.2 加强环境监督管理

3.2.1 健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

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是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体制。但是,由于城市边缘区地域位置的特殊性,这种管理体制还称不上尽善尽美。一是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不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城市边缘区既受城市管辖,又受乡(镇)、村制约,是典型的双重管理体制。这边监管严那边管理松;一边抓城市环境治理,一边强调发展经济,极易发生矛盾,造成不利局面;二是城市边缘区的动态性特征决定了监管主体的难以确定性。城市边缘区的某一部分既可能归城市管理又可能归农村管理如果管理机构之间缺乏协调配合或互相推诿扯皮,就会产生管理上的漏洞,形成监管真空。因此,必须实现管理体制的一元化,改变城乡共管的局面,确立城市管理体制,设置统一的管理机构。3.2.2 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造成城市边缘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环保执法力度不够。行政干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要强化地方各级政府的环保职能,实行领导干部追究制,将环境目标责任制纳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的内容。要加大环保执法力度,运用《刑法》打击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且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予以惩处。坚决扭转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局面。同时,要加强环境监测和日常检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将环境污染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3.3 搞好环境规划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边缘区工业发展欠规划,更无环境规划[3]。各级政府要有可持续发展战略,本着发展经济、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统筹规划,同步实施的方针,坚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并举,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好城市边缘区的环境规划,并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3.4 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

城市边缘区环境问题复杂多变,必须综合治理要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思想根源入手从影响和制约城乡结合部环境的源头抓起,彻底加以整治[3]。各级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开展以基础设施建设、饮用水及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综合整治。明确城市边缘区环境综合整治的责任,健全城市边缘区环境管理机制,完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结合城市功能分布和结构调整进一步防治工业污染。3.5 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与管理

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乡人民的身心健康。因此,只有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才能搞好环保工作。一是要确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前提是知情,信息公开是公众参与的起码条件;二是建立公众参与环保的机制。要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就应当采取实际措施激发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有关部门应尽快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以群众举报、信访、咨询、听证、新闻舆论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公众参与机制,推动政府实施环境监督管理第三方力量的形成。3.6 加大环保投入完善基础设施

改变城市边缘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落后局面的关键在于统筹规划。交通、通讯、供电与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应统一规划和设计,尽量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同时,要对已有的环保设施充分利用和不断改进,充分发挥城市功能强的特点,避免重复建设。资金短缺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重要原因。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推行基础设施的有偿使用或者在适当情况下通过对企业征收环境税来筹集环保资金,加大对环保的投入。参考文献: [1] 胡彩屏.推进广州城乡结合部管理的对策探讨[J].探求,2001(6)[2] 王锁娥.充分认识和发挥城乡结合部在西安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研究,2001(2)[3] 张海霞,张志宝.城乡结合部环境问题初探[J].山东环境,2002(6)[4] 高文杰,刑天河,王海乾.新世纪小城镇发展与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7)[5] 刘延玲,关柯.小城镇建设面临的环境问题与保护措施[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0(6)

第四篇:腊口镇中心镇培育工作情况

青田县腊口镇2011年中心镇工作情况

青田县腊口镇人民政府

今年以来,腊口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根据省《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见》、市《关于加快中心镇培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县《关于推进强镇扩权加快中心镇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围绕中心镇培育“两个平台建设”、“三个规划编制”和“八大目标”的工作要求,以建设“生态腊口、活力腊口、和谐腊口”为目标,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各项目标任务进展顺利。现将半年来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高起点融入丽水市区建设

根据年初市委卢书记来腊口专题调研的要求,积极探索腊口区块融入丽水市区发展。在规划上纳入丽水市区经济圈规划(包括经济、文化、基础设施、交通等)。目前,初步规划为腊口外垟-武垟工业园区为丽水工业园区的物流基地,积极开发北坑-大坑工业大平台。在基础设施方面,一方面是公交一体化,延伸公交至腊口村。目前,已经与市公交公司对接,初步确定路线和站点。另一方面,建设富岭至腊口武垟快速道,还有污水处理厂、管网、文、教、卫等一体化等方面的对接,都有序的推进当中。目前,腊口镇产业发展不断加快,人口不断集聚,建成区面积扩大到5.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197人。完成21个自然村,222户,716人的小规模自然村整体搬迁。

二、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子

围绕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壮大先进制造业、培育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扩大繁荣现代服务业,全力打造物流、人流、资金流的集聚地,为中心镇建设聚人气、聚财气。

一是坚持强化工业强镇。以省级中心镇培育建设为契机,加强规划引导、土地征收整合和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度、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园区开发建设,打造招商引资新载体,提高工业发展承载力。据初步统计,上半年,全镇完成工业总产值3.2亿元,同比增长51.05%,制造业投资0.9亿元,同比增长56.76%。石塔工业园区,浙江华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厂房(一期)建设顺利;浙江五金有限公司扩大再生产,厂房二期工程投入建设,预计8月份能够完工建设;石塔线缆公司厂房主体工程基本建成,现正处设备调试阶段;中穗米业有限公司进行技术创新,多项技术获得专利,提高了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时,石塔工业园区水、电、路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完成华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配电设备安装的衔接;完成是卓尔路和华都路报批工作和前期工作,马上进入施工阶段。外垟-武垟工业功能区块征地工作不断向前推进。积极融入丽水市区经济圈,富岭至武垟快速道建设,西部污水处理厂工程列入县三十工程。

二是着力打造生态农业。立足区位优势,农产品优势,着力发展蔬菜等优势产业,着力打造蔬菜供应的“丽水后花园”,抓好北坑、大坑、垟岙、张庄等地的“蔬菜基地”建设,保持四季豆等绿色蔬菜产量持续稳定增长。粮食播种和产量持续增加,“心

香”“紫心”特色小蕃薯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绿色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1500多亩,油茶新品种种植和油茶低改总面积2.4万亩,培养扶持重点种养殖业示范户130户,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10多家。

三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优化辖区环境,加快推进瓯风古韵文化园项目建设。大力扶持发展来料加工,积极带动妇女就业创业,成立全县首家来料加工配送中心,来料加工不断壮大。来料加工点增加至33处,就业人员达3520人,累计发放来料加工费3000多万.依托企业发展和镇区集聚,在石塔、石帆等村加快餐饮业、服务业等配套产业发展,“房东经济”“门店经济”“小摊经济”日益蓬勃。

三、统筹推进城乡建设

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美丽村居、和谐家园”建设战略方针,结合“三大腊口”建设,狠抓环境综合整治,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切实提高中心镇发展水平。

一是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深入开展“破解难题、强推项目”百日攻坚活动,完成坑口小流域治理工程、腊口防洪堤(一期)工程、石塔工业功能区挡土墙工程、镇政府干部宿舍楼建设及搬迁工程、农民饮用水工程、石帆中心菜市场迁建工程;完成腊口镇中心卫生院迁建主体工程,现正处内外装修阶段;完成西部供水工程厂房(一期)主体工程,拦水坝和管道铺设工作建设顺利;金温铁路扩能改造工程(腊口段)、镇区1号路、腊口防洪堤二

期工程、镇文化中心综合楼已开工建设;垃圾填埋场道路工程、康庄工程等镇重点工程有序推进。完成14条康庄路建设,总里程达49公里,实现了23个行政村(居)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1600多户,腊溪村旧村改造有序推进。

二是环境整治初显成效:深入开展“美丽村居、和谐家园”活动,全面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积极做好省级生态镇建设。以中心村和“三沿”村为重点,以道路硬化、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庄绿化为内容,连片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建立了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清运”体制,规划建设镇垃圾中转站7处,垃圾填埋场2处,新安置垃圾桶200多个,预计配置垃圾清运车50多辆,组建专业保洁队伍11支共25人,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多次村容环境卫生检查,深入开展违章建筑专项治理活动,上半年,发现并查处各类违法建筑多起,组织拆除多处。

三是移民融入更加和谐:结合移民调概资金发放,积极开展移民后续遗留问题专项攻坚活动,完成发放移民调概资金768户,成功结算房屋尾留工程款59户,催收拖欠电费6万多元,积极帮扶困难移民户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培育移民来料加工经纪人8个。加大就业培训,组织参加移民参加各类培训1200多人次,发放资料达2000余份册。开展移民“创业竞赛”活动,大力发展来料加工,组织移民参加各类培训,帮助创业就业,有效地促进了移民“和谐家园”的建设。

四、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中心镇的社会事业建设,着力推进“强镇富民”,中心镇和谐发展取得实效。

一是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完成转移就业2000多人,帮助解决就业岗位2000多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16061人,60周岁以下社会养老保险参保5005人,参保率均达90%以上。全面实施“低保提标”工程,做到应保尽保。认真落实救灾救济工作,全面发展老龄、慈善等事业,成立腊口慈善分会,各项慈善工作有序开展。

2、社会管理水平持续提高。实行“优生两免”政策,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稳步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殡葬改革深入开展,加快“青山白化”治理,坟墓覆土绿化率达95%以上。加快生态公墓建设步伐,完善扩大浮弋生态公墓建设。强力推进“两违”整治,开展“两违”日常巡查。切实落实信访责任,在全县率先建立“信访督查员”制度,安排3位同志作为督查员,进一步规范来信来访秩序,来信来访明显下降,取得初步成效;深入化解社会矛盾,扎实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顺利通过“五五”普法验收。

3、其他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完成铁资教育集团校安工程;规范发展学前教育,成立一所高标准的腊口镇中心幼儿园;高质量完成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巩固和发展“东海明珠”文化品牌,安排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35次,增添文体设施20多处,发展村级文化队伍35支,逐步推广电视数字化工程;顺利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新医改工作稳步推进,卫生防疫和妇幼

保健进一步巩固,第三轮农民健康体检有序开展;圆满完成镇团委公推直选换届选举。此外,人民武装、统战、侨务、宗教、老干部、残疾人、工会、妇联等工作都取得较好的成绩。

二〇一一年七月

第五篇:2012年市级中心镇培育半总结

XX县XX镇2012年市级中心镇培育半总结

按照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要求,遵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安排,我镇党委、政府至始至终高度重视,集全镇之智、全镇之力,创新发展思路,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快培育步伐。2012年上半年中心镇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建设势头发展良好,现就半年来工作小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1、规划引领集镇、促进集镇有序发展。目前已完成三项规划编制工作,分别为XX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XX县XX组团城镇总体规划(2007-2020年)、XX县XX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其中XX县XX组团城镇总体规划因XX组团发展的新变化,新的XX镇建设总体规划于2011年8月份委托XX城市设计有限公司负责规划,2012年5月9日在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五楼会议室召开评审会,现正在根据专家的意见进行修稿。同时已委托经贸局联系,编制XX镇产业发展规划。

2、推进XX工业功能区建设,精心打造全县工业“一区七园”中的XX工业园,搭建镇域产业集聚平台。全镇半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1.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5%,完成产业投资5700万元。XX的工业重地XX工业功能区土地已经平整待建,6月27日,XX市百亿工业投资项目集中开工XX分会场设在XX工业功能区举行,XX工业园区的企业及全县的其它区域的企业共七家集体开工建设。同时加快将加快推进XX工业功能区内的道路、给排水、供电、环卫、污水管网

和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初步设计已经会审。

3、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有效提升中心镇品味。全镇境内只剩一条通村康庄工程还在施工,13个行政村基本完成通村的水泥路。XX移民大桥建设已到桥面浇筑。镇区给排水改造工程年初已开工建设,现已支付120万元。XX变电所的政策处理已到位,已进入招投标阶段。XX文化中心预算超概算的协调工作已全面开展,预计十月底可开工建设。镇中心广场和海康大桥的前期工作已开展谋划。同时深入实施“美丽村居、和谐家园”建设,突出抓好环境卫生整治,现已完成XX高速出口至XX沿线村庄的环境整。XX、XX的饮用水改造工程水源已接至村头。XX、XX行政村生态公墓建设已开展。

4、人口集聚平台有序推进,提升中心镇集聚能力。成立领导小组,积极推进三号小区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妥善安置宅基地分配。鼓励偏远山区村民下山脱贫,新兴建设XX下山脱贫点,现安置点正有序的建设之中。同时加快推进XX工业功能区安置区块和XX变电所建设安置区块的工作。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将进一步落实好中心镇培育工作,明确发展定位,理清发展思路,勇于开拓进取,切实走出一条中心镇培育的新路子。

一是抓好产业保发展。加快XX镇XX工业功能区的3家企业的产业升级,培育龙头企业,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实施技术改造,完善公司管理结构,增强企业创新力和发展活力,特别是加大对XX有限公司的扶持,争取2012年年产值超3亿元。同时加大XX工业功能

区建设的实施力度,争取所有企业在今年开工建设。

二是用活政策促建设。加强协调,用活土地政策,争取大型建设项目落户XX,以获得更多的土地指点标,并积极控索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合法流转,促进中心镇建设。

三是谋划项目引资金。围绕中心镇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深入调查研究,用超前思维去谋划项目,精心包装项目,制定项目储备库实施计划,积极主动地承接政策扶持,以项目为支撑全力争取上级资金扶持。下半年将重点开展对镇中心广场和海康大桥建设的相关前期开展公关工作。

四是加强协调增合力。中心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进一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更多的政策扶持,以扩大中心镇的管理权取。

XX镇人民政府

2012年7月25日

下载特大城市边缘区特色中心镇的培育[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特大城市边缘区特色中心镇的培育[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生态特征与景观生态建设探讨

    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生态特征与景观生态建设探讨 摘要: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和乡村的交错结合带,是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矛盾冲突的区域,科学地规划好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对......

    动画专业特色培育情况

    动画专业特色培育情况 美术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为使命,大力推进动画专业的专业建设发展,积极培育特色和发展的亮点。在符合学校的人才培养......

    浅析培育胜利油田特色企业文化

    浅析培育胜利油田特色企业文化 作者:刘萍 张涛 编辑:studa090420 摘要:近年来,企业文化建设在我国企业现代化的发展中已经日益凸显出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拓展不可缺......

    培育武钢特色企业文化

    培育武钢特色企业文化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着力构建具有武钢特色的现代企业文化体系武钢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是中央和国务院国资委直管的国有......

    工商如何培育特色廉政文化

    工商如何培育特色廉政文化 文章标题:工商如何培育特色廉政文化 工商如何培育特色廉政文化 工商廉政文化,是指工商部门以及工商干部在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关......

    培育武钢特色企业文化

    培育武钢特色企业文化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着力构建具有武钢特色的现代企业文化体系 武钢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是中央和国务院国资委直管的国......

    千佛镇省级百强中心镇培育工作方案

    千佛镇省级百强中心镇培育工作方案 阆中市人民政府 2020年12月目 录一、基本概况 1二、创建优势 2(一)区位优势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 2(二)主导产业明确,产......

    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见

    浙江中心镇培育工程系列之一: 按:为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浙江省今年启动了“中心镇培育工程”。现将该省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的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