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生态特征与景观生态建设探讨

时间:2019-05-13 07:22: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生态特征与景观生态建设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生态特征与景观生态建设探讨》。

第一篇: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生态特征与景观生态建设探讨

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生态特征与景观生态建设探讨

摘要: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和乡村的交错结合带,是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矛盾冲突的区域,科学地规划好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对城市和乡村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论述了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生态特征,分析了该区域乡村景观功能的科学定位问题,探讨了乡村景观生态建设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边缘区应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景观生态建设:①以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理念推进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建设,并注重地方特色景观的保护;②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与建设的合理模式,实现城市和乡村优势互补、协调发展;③改变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推动城郊型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现代都市农业建设;④合理开发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资源,发展城郊生态旅游;⑤绿色景观建设;⑥景观廊道和网络建设。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建设;乡村景观规划

Study on Landscape Ecological Features and Landscap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Rural Landscape in Urban Fringe Abstract:Rurban fringe is a connecting area between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which is a more extrusive contradictory district of bal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nd the protection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nd if we could solve the problems properly,it would be beneficial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Firstly,the paper discusses rural landscape ecological features,and then analyses landscape functions,and brings forward the contents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It includes ①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with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principales that aims to regional traditions protection;② seeking for optimizing patterns eusu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city and rurality;③to develop tourism agriculture and urban agriculture instead of low eficiency agriculture;④to develop local rural landscape resources to promote ecological rurban tourism;⑤green landscape construction;⑥landscape corridors and networks construction designed for bio-diversity protection.Finally,it points out the trends of rurban fringe development.

Key word: rurban fringe;landscap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化发展和城市土地开发中最活跃的区域,是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和空间结构逐步从城市特征向农村特征过渡的地带,同时具有城市和乡村的地域景观特征:其发展既受到城市中心辐射作用的影响,又受到远郊乡村向城市集聚作用的冲击,同时还具有自身城市化发展的潜力,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1]该区域的人类活动较其他地区更为复杂,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更具有特殊性,景观生态问题和生态安全问题也更为突出,是乡村和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的“焦点”,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特征和景观生态建设进行研究,对城市的科学布局和可持续发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市和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城市边缘区的乡村景观生态特征 1.1 景观类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不同于以人工景观为主的城市景观,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则融合了自然景观、半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三种景观类型,既有商业金融、居民点、工业及矿产和道路等人工景观,又有森林、河流、农田、果园和草地等自然和农田风光,具有丰富的景观类型。在景观中,它表现为斑块数量、大小和形状的复杂程度和景观组分的丰富度,决定了物种和生境类型的多样性。例如,位于北京近郊区的温泉镇百家疃村,属于大城市边缘区的典型区域,面积仅约1100hm2,据李振鹏等的乡村景观分类和制图研究结果[2],共包括裸岩景观、荒草地景观、人工林地景观、园地景观、农田景观、聚落景观、工程景观、水域景观、道路景观等9个景观亚类,28个景观单元类型,162个大小不等的景观斑块.其景观类型的分布十分复杂 1.2 景观功能的多样化

理想的乡村景观在功能上应该体现出乡村景观资源提供农产品的第一性的生产功能,其次是保护及维护生态环境功能和文化支持的功能以及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观光资源的四个层次功能[3]。过去单单强调乡村景观的生产功能,而忽略了其他功能,导致乡村景观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未来乡村景观的发展应当强调乡村景观功能的社会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三方面协调统一。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由于其地理区位的特殊性,在功能上具有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双重功能。既有城市景观的文化支持功能,也有乡村景观的生产和生态功能。现代城市的发展对其边缘区乡村景观的文化和生态景观功能越来越重视,尤其强调其对城市环境的保护和净化作用。

1.3 景观单元之间错综复杂的边缘效应

城市边缘区内部不同性质系统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具有独特的性质,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等方面,比如工业景观和建筑景观系统与乡村的农田和自然景观系统之间的冲突,城乡居民之间的混居,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化等。因此城市边缘区是城市景观、乡村景观、农田景观、自然景观之间物质和能量流动频繁交换的地区,表现出很强的边缘效应,是景观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区域。正如麦基对亚洲城市化现象研究的结论一样[4],在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大都市周边和大都市之间形成的一些特殊区域(被称为Kesakota)是当地及第三世界乡村城市化的主要形式,该区域城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十分频繁和高强度,农业和非农业活动高度混合,是介于农业人口稠密的乡村类型地区和具有城市雏形的准城市类型地区之间的一种区域类型,其形成是由原城市中心的工业再配置或分散布局以及农村地区本身的非农业产业的增长而逐步形成的。1.4 景观空间结构变化剧烈,稳定性相对较低

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相比具有较高自然属性,也具有比城市景观更高的稳定性。但是应该注意到,城市边缘区的乡村是城市景观向乡村景观变化的过渡地带,受到城市发展的强烈影响,农地被大量吞噬,建设用地急剧膨胀,土地利用方式和景观斑块之间转化较快,从而引起景观格局的剧烈变化,是景观最富变化、最复杂的地区之一,景观的稳定性甚至比城市景观内部还要差。其发展必然导致乡村景观有序度增高,景观稳定性下降,所以必须有效处理乡村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达到人工与自然、建筑与风景、已塑造与未塑造之间的和谐与美[5]。

1.5 景观生态问题加剧,乡土特色风貌破坏严重

近些年,由于各地盲目求快地推进乡村城市化,占用了大量的耕地,没有顾及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各地传统的地方特色消失,随之而来的是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比如自然、半自然景观破坏严重,缺乏连续性,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乡村景观缺乏合理规划,景观破碎化严重,通达性降低;乡村景观资源粗放利用,土地浪费现象严重,农田面源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和审美价值降低等。以北京远郊的城市边缘带为例,仅在西部和北部山区保存一些成片次生林,但由于郊区土地开发和交通建设的活动日益增加,使北京周边的一些乡村景观生态呈恶化之势。尤其是位于西郊的门头沟区,因长期的煤炭和石灰石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植被破坏、地表塌陷、矿渣污染、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针对上述问题,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将西部和北部山区定位为“两个生态功能带”,进行全面的景观生态规划与建设,重整乡村景观布局[6-11]。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文化差异较大,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多样化的地方风貌和建筑风格。但是随着城市工业和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受到强烈的冲击,很多地区乡村发展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管理和生态建设,各地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经常把一些古建筑拆除和破坏或在古文物和古建筑周围盖起了高楼,甚至盲目追求欧式风格建筑,这与地方特色建筑和乡土风貌极不协调,大大损害了乡村景观的整体风貌和传统的文化特色。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功能分析及定位问题

相对于城市和乡村而言,城市边缘区乡村既拥有紧邻城市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条件,低廉的土地资源和良好的环境条件,同时也具有大量的农田、果园、菜地等农业生产用地,是一个城乡要素逐渐过渡、相互渗透,边缘效应明显、功能互补、融合的中间地带。它不仅是城市化的前缘带和城乡关系的协调区,同时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先导区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屏障[10]。作为城市发展所需物资和能源的供应地和集散地,城市边缘区不仅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后备土地,同时也为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新鲜农副产品。此外,城市边缘区的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对城市污染的防止和环境的净化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综上所述,城市边缘区是城市扩展的重点地域,依托城市和乡村,具有大城市的科技优势和广阔的市场,也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工农互补优势,因此应该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制定综合性的发展战略,把其发展纳入到城市发展规划中去,实现与城市的协调发展、优势互补,实现资源、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全方位合理流动与优化组合。同时,应针对各个乡村景观的具体情况,确定乡村景观的主导功能,兼顾其他功能,比如在粮食主产区,其乡村景观应该在满足生产要求的基础上,对乡村景观的环境服务功能和旅游观光功能给予适当的考虑。而在旅游风景区,其主导功能为旅游观光和环境服务,生产功能则退居次位。如北京市门头沟区地域相对广阔,人口密度低,山地占全区总面积的98%,且大部分为石灰岩石质山地,水土流失严重,因而一直是北京西部的生态脆弱带。同时门头沟又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京郊山区,其独特的地质、地貌、气候和历史文化等因素造成了十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永定河河谷两岸的山地气候垂直带谱明显,生物种类十分丰富,如百花山、灵山的植被分布从800m以下的各种灌丛到中部的桦林和山杨,直到山顶的亚高山草甸,一年四季独具风光。针对这样的资源条件和地貌格局,根据最新的北京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方案,该区域将是“两轴两带多中心”布局中的一条西部“生态带”,其主体的功能定位就是作为京西的生态屏障。因此,无论从门头沟区本身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现状,还是从北京城市未来发展布局中的生态功能要求,科学制定北京西部景观生态建设战略迫在眉睫。3 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生态建设的原则和内容 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地对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空间结构进行规划,使廊道、斑块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市区内部、边缘区内部、城市与边缘区以及边缘区与乡村之间的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循环畅通,使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既符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又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适当的将自然组分引入到城市边缘区的规划与建设中,使其具有多样性,这是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建设的目标,同时也是其他地区景观生态建设的方向。3.1 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建设的原则

肖笃宁曾经对我国高强度土地利用的农村景观生态建设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提出了生态建设4个原则[4],对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开展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除此之外,还要重点考虑以下3个原则: 3.1.1 自然和农业景观优先原则

景观生态建设必须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维护自然生态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它是进行景观生态建设和实现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系统,自然界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彼此影响,最后达到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状态,它反映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而在对城市边缘区开展景观生态建设时,必须要认真研究生态建设合理性,并尽可能的结合自然进行景观生态建设和设计,设计一个适应自然的系统[13-14],同时对某些特大工程和重点工程建设,首先应该评估该工程的实施可能对周围的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和结果,并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给予有效的监督,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景观生态问题,从而实现自然和人类的和谐共存。3.1.2 整体性和连续性原则

城市边缘区建设应该有整体性和连续性的观点,特别要注意景观建设的局部控制与整体协调。在城市边缘区,人类活动占主导地位,它直接制约和影响着该区域的景观格局和其他生态过程,很多地区的自然景观和自然生态过程已经被盲目和过度的人类活动阻碍和隔断,自然景观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生物多样性、甚至人类的生存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此外,我国现行的行政边界多与自然生态地理单元的边界不一致,各个地方的景观生态建设仅仅考虑局部利益,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的考虑,这也是导致区域景观破碎化的原因之一[9,10],而局部景观的变化影响往往会放大影响到全局的景观功能。3.1.3 突出地方特色原则

城市边缘区的景观生态建设不是单纯经济意义上的建设,而是要在保留乡村景观地方特色风貌的基础上,综合自然、社会和经济三方面,推进城市化进程,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独特的地方风貌首先体现在文化景观方面,包括土地利用方式、房屋建筑、聚落形态以及风土人情、思想形态、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等方面,同时也体现在自然景观方面,这主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优秀的传统文化景观是人们长期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智慧和结晶,更能体现浓郁的地方风情,因此,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现代文化景观建设应该是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提下,对传统文化景观的继承和发展,不是对传统城市发展道路的延续。3.2 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建设内容

景观生态学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景观生态过程的控制和影响,试图通过格局的改变来维持景观功能流的健康和安全。其以景观单元空间结构的调整和重新构建为基本手段,包括调整原有的景观格局,引进新的景观组分等,以增加景观的异质性,改善受迫或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景观系统的总体生产力和稳定性,将人类活动对于景观演化的影响导入正向的良性循环[15]。基于以上对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特征和功能的分析以及景观生态建设的原则,应该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开展景观生态建设:

3.2.1 以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理念推进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规划,并注重地方特色景观的保护

城市边缘区建设受到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强烈影响,往往只注重现代化高楼大厦和柏油公路的建设,而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地方特色景观的保护和维持,导致景观空间缺乏连续性和整体性,降低了乡村景观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乡村景观建设应该以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理念来推进,准确定位,合理布局,灵活实施,提高城市边缘区居住环境质量,这对整个村落的布局、特色塑造和生态环境的保育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兼顾乡村景观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四个方面。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必须从自然因素、人工因素和历史因素三方面来组织乡村空间,推进城镇建设,不仅能使乡村空间各物质要素在布局上清晰合理,而且在时间上使其历史文化特征得以体现,很好的保护了地方传统和文物古迹。Forman曾经提出一种基于生态空间理论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最佳生态土地组合与景观规划模型,该模式就是根据美国和欧洲农村的情况,融合生态知识和文化背景的一种创新,值得结合我国乡村景观的实际情况,加以研究[2]。

3.2.2 城市和乡村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与建设的合理模式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城市与乡村发展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虽然我国城市与乡村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可以看到二者的差距在不断扩大。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如何通过城市的发展来带动乡村的发展,缩小二者之间的差距。可以看到,乡村存在城市所不具有的优势和特点,城市对乡村具有较大的依赖性,所以实现城乡优势互补,相互带动,协调发展,是消除城乡差距的有效办法之一,也是城乡发展的必然趋势。

3.2.3 改变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推动城郊型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现代都市农业建设

城市边缘区由于其与城市的特殊关系和地理位置,应该积极发展多功能化、高度集约化的城郊型新农业、现代都市农业和观光农业。城市边缘区作为城市的物质和能源的补充基地,应该推动以蔬菜、名优苗木花卉和果品以及特色养殖为主的农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逐步加强与非农产业的结合,引进高新科技成果,改变传统的耕作模式,实行现代化的管理和耕作模式,合理规划规模化的塑料大棚、规模化的畜牧业养殖基地,突出地方土特产品生产,使传统农业逐步向城郊型生态农业发展。

3.2.4 合理开发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资源,发展城郊生态旅游

乡村景观特有的类型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美学价值和休闲功能决定了乡村景观特有的优势、地位和作用,使得乡村景观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成为可能。根据自身的特点,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乡村景观资源,保护乡村景观的完整性和特色性,开发乡村的观光型、民俗型和休闲型的生态旅游,规划各类休闲娱乐场所,比如观光采摘果园、农家菜和周末游等,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的同时,也能美化环境、调节气候,从单纯的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演变为城市休憩度假旅游的场所。挖掘乡村景观资源的市场价值,使其在内容和形式上充分体现出与城市生活不同的文化特色,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并将之融合于优美和谐与平衡发展的生态环境中,从而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3.2.5 绿色景观建设

城市边缘区绿色景观建设应该纳入到城市绿化和景观生态建设的范畴内,统一考虑和规划,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主要包括绿地、绿化隔离带、生态防护林等方面。作为城市的绿色屏障,绿地、绿化隔离带和景观生态林建设对城市环境起到重要的调节和保护作用,因此,必须开展一定的绿色景观建设,制定详细的景观规划,合理布局景观生态林、绿地和绿化隔离带建设的数量和结构,保持较高的连通性和整体性,并选取适当的植被种类,以提高绿色景观的生态防护性能[16]。以北京市为例,在对市区内绿地建设和绿化隔离带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应该对边缘区山地丘陵地带生态防护林进行建设,生态防护林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北京市市区内生态环境的状况。城市边缘区绿色景观建设应以开放空间为主体,以各种类型的绿地景观相互镶嵌而形成的大绿带景观为主,绿地类型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是生产性、生态性和风景化的价值功能的综合。例如,北京市绿色景观建设重点在于以郊区的重点生态保护区建设和景观生态整治为突破,以西部北部山区建设为主体,兼顾东部和南部平原绿地系统建设。绿色景观中的农田生态系统应实现高效和无害化,生产绿色产品,严格限制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强度。保护好郊区的水体景观,控制郊区的围湖造田,开垦河道和湿地,保护大绿带中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重点保护水源区景观生态体系。通过以林地为主体的景观建设,构筑北京市郊区大绿带都市森林体系。3.2.6 景观廊道和网络建设

随着城市边缘区的不断扩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鉴于此,著名景观生态学家Forman提出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布局模式被认为是生态学上最优的景观格局。该模式是基于生态空间理论提出的景观生态规划格局,首先考虑保护或建设几个大型的景观类型单元(斑块)或基质,作为物种生存的自然栖息地、水源涵养或生产基地,并有足够的主要廊道加以连接满足生物体的空间运动;而在开发区或建成区需要有一些小的自然斑块和廊道,用以保证景观的异质性。

因此,大城市边缘区的分散布局应当是其解决景观多样性保护的最优选择,并成为该区域的基础格局,其中,科学地设计城乡廊道网络对城市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包括道路交通、水系、绿化林带等多种形式。它是连接城市和乡村之间能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通道,是实现人类活动以及生物与非生物运动的关键所在。人类过渡的开发活动,导致了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破碎化,产生了许多孤立的斑块体,阻碍了孤立斑块体之间的能量和物种的活动与流通,使得自然生态过程中断,生境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17,18]。因此,有效开展景观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实现孤立斑块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流通,具有很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比如,通过构建水系廊道,把孤立的水体和自然残余斑块联系起来;种植农田防护林网或树篱,为鸟类或其他动物迁移和捕食提供栖息地和通道;或者通过公路两旁的绿化带或护路林来为孤立斑块间联系提供通道等等。4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应对外来文化和城市发展对乡村带来的冲击,如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开展乡村景观规划,将是21世纪中国乡村社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借鉴国内外乡村发展的经验教训和目前我国的社会现状,总结认为,我国乡村景观的发展与乡村景观建设应该积极推动乡村城市化的合理发展和城乡经济一体化整合发展,促进城乡景观协调发展,着眼于塑造具有地方风貌和时代特色的乡村景观,实现当代科学技术与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和时代环境的有机融合,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同时,以科技为依托,发展城郊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和乡村产业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参考文献:

[1]吴良镛,刘健.北京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的发展变化[J].北京规划建设,1997 [2]李振鹏,刘黎明,谢花林.乡村景观分类的方法探析[J].资源科学,2005 [3]肖笃宁,高峻.农村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J].农村生态环境,2001 [4]McGee,TG.The Emergence of Desakota Regions in Asia:Expanding a Hypothesis.In N.Ginsburg,B.Koppel and T.G..McGee eds,the Extended Metropolis Settlement Transition in Asia[M].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1:3~26. [5]刘黎明,曾磊,郭文华.北京市近郊区乡村景观规划方法初探[J].农村生态环境,2001 [6]朱翔.我国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1998 [7]王云才.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与乡村可持续发展[D].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1 [8]谢花林.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9]陈弦等.强化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J].广西师范学报(自然科学版),2OOO [1O]张斌,高翅.着眼于景观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区域性景观规划浅见[J].规划师,2O02 [11]张惠远,倪晋仁.城市景观生态调控的空间途径探讨[J].城市规划,2001 [12]陈佑启,郭焕成.城乡交错带:特殊的地域与功能[J].北京规划建设,1996 [13]潘百红.用景观生态设计理念规划城市[J].湖南林业科技,2001 [14]刘惠清,许嘉巍,刘风梅.景观生态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J].地理科学,1998 [15]李月辉,赵羿,关德新.辽宁省土地退化与景观生态建设[J].应用生态学报,2001 [16]程国栋,肖笃宁,王根绪.论干旱区景观生态特征与景观生态建设[J].地球科学进展,1999 [17]李文翎.广州城市景观持续发展的生态对策[J].生态科学,1999 [18]陈彩虹,胡锋,李辉信.南京市城乡交错带的景观生态问题与优化对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

第二篇:景观生态与规划

乡村景观的生态规划探讨

摘要:快速发展的新农村建设给乡村景观规划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文章从目前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进展着手,运用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阐述了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内涵及原则,结合我国乡村景观的现存问题,研究和探讨了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和措施。关键词:乡村景观;景观规划;生态

Of rural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Abstract: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to the rural landscape has brought great challenges.Articles from the rural landscape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to start with the basic use of landscape ecology theory to explain the meaning of rural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planning principles, combined with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China's rural landscape, study and explore the rural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methods and measures.Key words:Rural landscape;Landscape planning;Ecological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乡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在乡村景观规划中遇到各种严峻的问题,针对目前乡村景观现状的分析和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着重从景观布局、生态功能、资源利用等方面对乡村景观进行分析、综合、规划、保护与利用,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乡村景观环境。乡村景观及其研究进展 2.1 乡村与乡村景观的定义

不同学科给乡村的定义下过不同的解释。乡村社会地理学家加雷思.刘易斯说认为乡村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能够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所代表的地区[1]。

对于乡村景观比较普遍的定义是站在城市规划专业的角度,认为乡村景观是一个空间的、动态变化的、并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缩小的地域范围,乡村景观包括的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景观、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方式,是乡村地区范围内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等多种现象的综合表现。由空间分布和时间演替两个角度出发,一方面乡村景观反映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记录了人类在不同文化时期及历史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干扰;另一方面缘于其年代久远的特点,也被称为人类景观中最具历史价值的内容;从地域范围来看,相对城市景观而言,乡村景观指的是市建城区以外的人类聚居地区及其相关行为活动的景观空间[2],没有人类活动以及活动较少的自然区域或荒山野岭除外;从特征上看,乡村景观具有深远性和宽广性,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综合体[3];从构成要素看,乡村景观是乡村聚落景观、乡村经济景观、乡村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复合体[4]。

刘黎明认为乡村景观包括农田、村庄、果园、人工林地、水域、农牧场等生态系统,乡村地域范围内不同土地景观单元构成的嵌块体,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景观的自然属性随人类干扰强度的增大而降低。乡村景观区别于其它景观的关键在于:自然环境在乡村景观中占主体地位、以农业特征为主、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5]。

俞孔坚在《论景观概念极其研究的发展》一书中对乡村景观从地理学的角度做出了一个总结。他认为乡村景观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和内涵的景观类型,是指在乡村地域范围内多种土地景观单元组成的综合体,是人口密度较小、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而且具有明显的乡村田园特征。

王云才在《景观生态规划原理》一书中对乡村景观做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他认为乡村景观首先是一种格局,从四个方面对此以界定,认为乡村景观是城市景观以外的景观空间,是由乡村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整体,是以自然环境为主体、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是以农业为主、土地利用粗放、具有乡村特有的文化和生活特征的景观,是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1]。

虽然学者们对乡村景观的内涵表述不同,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乡村景观:就是指在乡村地区范围内,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包含乡村生活、生产和生态三个层面;兼具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2.2 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进展

国外较早开展了乡村景观规划研究与实践,主要是欧洲一些国家,如德国、荷兰、捷克等,始于20世纪50~60年代,并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推动了世界的农业与乡村景观规划。捷克生态学家Ruzicka和德国Miklos提出的以GIS与景观生态学应用研究为基础,在农业与自然之间采取集约化与保护规划的景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以及德国 Haber 等人用提出的DLU 策略系统,着重体现在集约化农业与自然保护规划方面,有利于重新规

[]划乡村景观,同时也很好地协调了乡村景观规划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关系[6]。美国Forman7近年来提出了一种新的景观规划原则和景观空间规划模式,基于生态空间理论对乡村景观中的生态价值和文化背景的融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总的看来,较为发达国家在对乡村景观规划中重视生态环境研究,注重环境保护,以人为本,着重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来关注人在景观中的表现出的行为和心理。

目前,我国一些学者对乡村景观规划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原则及途径,尤其在景观生态学方面的应用性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回顾近10多年国内乡村景观的研究,其内容主要包括:乡村景观体系研究、乡村景观资源评价和乡村土地资源利用研究、乡村景观系统和景观生态设计的研究、典型案例研究及乡村景观的旅游规划研究等。但是,若要形成有丰富内涵和较强普遍性的乡村景观规划理论研究系统还需继续努力。3 乡村景观的生态规划

3.1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含义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是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在认识和理解景观特征与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对乡村各种景观要素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减少人类对环境影响的不确定性,从景观完整性、文化特性、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特性等角度出发高度统一的一种综合规划。乡村景观生态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方法论体系,通过合理安排乡村自然景观,挖掘乡村景观的价值,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生态系统。乡村景观生态规划其内容包括景观生态调查、规划方案分析、景观生态分析与综合、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乡村景观生态规划涉及到三个方面:土地利用与农业景观的规划,乡村人居环境与聚落的规划,自然斑块与廊道的保护与规划[1]。

3.2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

3.2.1 空间异质性和整体高效性原则

景观空间异质性是景观生态规划中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指的是生态学格局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及复杂性。乡村景观是由一系列不同景观单元构成的具有既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在乡村景观中,农田为基质,道路和林带为廊道,自然景观为异质的斑块,由这三者有机组成一个景观空间镶嵌体。不同景观单元起着不同的景观功能,景观基质是斑块和廊道的背景,廊道和斑块镶嵌在景观基质中,三者相互影响,斑块的空间格局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景观效果。整体性作为生态规划的核心,是维持生态系统和谐的根本尺度。在乡村景观规划中,除了要维护生物多样性、景观生态系统的地域完整和各种生态过程的完整性,同时还要协调好乡村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和景观建设的关系。

3.2.2 生态流的循环再生性原则

生态流指的是在空间镶嵌体中,不同景观单元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人类在一切社会活动中,应该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保证生态系统中生态流的正常运行。自然环境有一个最大受干扰容量和承载量,人类应对自己的行为和活动予以约束,不能超过这个容量。一旦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那么生态流会收到破坏甚至中断,因此,人类应该适应自然,创造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所。3.2.4 景观多样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指的是组成景观的要素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是景观复杂性的量度,又是景观管理的结果。每个景观都具有不同的特征,在景观规划中要因地制宜,保护生物多样性,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景观要素,突出当地的特色景观。3.2.3 景观演替中人类主导性原则

景观规划设计坚持景观生态学原理,人类在自然和社会活动中起着主导性作用,因此人类应该充分发挥这种能动作用,改善受损坏的生态系统。自然的干扰和人类活动在景观的演替中起着关键作用,而最显著的表现就是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人类活动应该遵循自然,遵循自然优先、天人合一的原则,使景观演替步入正轨并良性循环。3.2.4 可持续发展原则

乡村景观规划以乡村经济发展为前提,将可持续发展融于景观生态规划中,遵循发展第一、景观效果、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在发展中注意资源的循环利用,不给环境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尊重原有场地,保护乡村自然景观特色,保护及维持生态环境平衡,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乡村总体生产力、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3.3 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中存在的生态问题

乡村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景观规划原则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在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进程中,人们由于过多的追求经济利益,对乡村资源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资源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3.3.1 景观布局混乱,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很多地区出现了不少问题。乡村景观布局混乱,规划不合理造成土地利用率低、布局混乱。一方面由于缺乏一定的财政支持,农村基础设施落后,阻碍了乡村建设的发展;另一方面管理的不合理和无序,使得乡村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景观遭到破坏。

3.3.2 自然景观逐渐退化,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人们由于过多地追求经济利益,对乡村资源进行不合理开发和利用,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原有的资源和景观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乡村特有的田园特征荡然无存,却而代之的是充满浓郁的城市化气息的硬质景观,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不利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另外,乱砍乱伐、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地质量变差,水土流失严重,乡村生态系统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3.3.2 乡土风貌和文化景观逐渐丧失

在乡村景观规划中,缺乏对乡土景观和文化元素保护,片面都追求经济发展,盲目地建高楼大厦,盲目地往形式上的城市化方向发展,原有的传统乡土风貌和乡村景观特色消失,乡村自然的田园风光、亲切的生活氛围和环境、特色的文化景观不复存在。3.4 乡村景观规划的生态学措施

乡村景观规划中的问题需要借鉴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吸收国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乡村景观的现状和特点,对乡村景观生态发展进行生态学的研究。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4.1 实施景观生态规划,建立高效的景观生态系统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首先要对场地的景观生态进行一个周全细致的调查,综合分析优劣势,保护原有的自然环境,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建立一个科学、合理、高效、生态、可持续的景观布局。人类对自然的干扰和介入势必给环境造成一定成程度的影响,自然环境有最大受干扰容量和承载量,人类对自然产生的行为活动必须置于这个量值之下,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佳环境。

3.4.2 注重生态功能设计,建立景观宜人的人居环境

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生活具有一定的功能,它为人类提供各种服务。自然生态系统在人类生存生活中起着自然能动性的作用——提供充足的氧气、净化空气和水资源、分解垃圾等废弃物、再创造生物资源、调节小气候、维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等。自然环境的能动作用充分发挥的前提是要维持好环境的生态多样性,具体做法有:维护物种多样性、创造适宜的生境、丰富景观的层次、循环有效利用景观资源等。3.4.3 运用绿色生态技术,创造资源节约型园林

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势所趋,在景观建设中更是如此。应用生态技术,提倡节约理念,使生态、景观、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实现良性循环,获取最大的生态效益,为人们创造和谐、宜居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共同发展。具体做法有:充分利用原有资源和本地材料,以最小的工程获取最大的收益,循环利用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新能源,构建稳定的种群和生态系统等。3.4.4 保护原有乡土特色,创造和谐乡土景观

新农村建设要保护具有特色的乡土文化。从人类发展史上看,乡村这一聚居形式出现很早。乡村文化形成于沉淀了几千年历史的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和人类的行为活动方式,每个乡村都有一定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价值,因此在规划中要发掘乡村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具有特色的乡土文化,突出当地的地方特色。4 总结

目前我国乡村建设的发展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乡村景观生态规划作为景观生态规划的一个方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借鉴国内外景观生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乡村景观的现状和特点,对乡村景观规划发展进行生态学的研究,对乡村景观进行生态规划,对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系统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28-229.[2] 祝自敏,胡希军,赵晓英.走有乡土特色的乡村景观规划之路[J].北方园艺,2007(8): 149-151.[3] 余莉莉,郝日明.乡村景观对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启示[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8 24(2): 65-67.[4] 吕军,张立明.中外乡村旅游研究的比较[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2): 67-69.[5] 谢花林,刘黎明,李蕾.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园林,2003,19(3): 39-41.[6] 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7] FORMAN R T T.Land mosaics:The ecology of landscape and reg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第三篇:景观生态规划

景观生态规划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对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校园景观格局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整个校区的景观规划布局以及景观格局的分布,了解校园各个类型斑块的相关指数,尤其是绿地斑块的景观格局指数,来评价整个校园规划布局的合理性

1.前言

校园绿地环境建设作为物质文明建设的一个侧面,在更深层次上反映校园的精神与文化底蕴,为培养未来的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绿地环境要符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并且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因此,整个校园的各类型斑块形成的景观格局就决定了整个校园所能够带来的生态效益。只要能够充分发挥各个区域的生态效益,就能够提高整个校园的氛围。

在一些研究显示,高校校园是集教学、科研、生活一体的多功能综合体。教学区是传播知识的主体区域,人口高度集中,要求环境的安静和宽敞。其附属绿地应为遮阴度较弱、隔音效应较好的乔灌草层。各教学区中需有一定的开阔空间,便于人口的流动,可选用草本层;在连接各教学楼的道路绿地中,需保证道路具高度的通达性,选取乔草层为佳;生活区是休息健身区,既要有相对安静的环境,也需设置开放的活动空间,满足人们视觉欣赏的需求,其附属绿地应选取降噪效应好的空间层次,让开放性绿地形成不同层次的空间组合。并且,整个高校以植物造景为主,走生态园林的道路,是当代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位于成都市温江区公平镇惠民社区。校园内各类植物约有54科,94属,104种,以豆科,蔷薇科,禾本科,木犀科植物为主。校区内包括4栋主要教学建筑(另有食堂、宿舍、教学楼若干在建),8栋学生宿舍,2栋教师公寓,食堂,图书馆等建筑,大量绿化景观,读书公园,少量试验田及自留地以及部分在建和在规划区域。此次调查重点放在全校范围内,除去在建区域作为单独斑块计算。

2.调查方法及内容

2.1.调查方法

利用卷尺和皮尺人工测量校园空间斑块及廊道的周长、面积等指标。

2.2.调查内容

1.测量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的教学区、宿舍区、其他建筑区的绿地、花坛、绿池以及其他荒地的长度、宽度、周长等。

2.测量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的建筑物的高度、长度、宽度、周长等。3.调查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的景观植物的物种、主要小品等。3.选取指数及其意义

表1.景观指数及其意义

景观指数类型 斑块形状指数 相对丰富度(Rr)香农威纳指数(H)景观优势度指数(D)景观均匀度指数(E)斑块平均面积(C)斑块密度指数(K)

公式 Di=Pi/2 Rr =m/mmax H=-ΣPiln(Pi)D= Hmax-H

意义

利用斑块的周长与等面积达周长之比值表示斑块的形状指数

以斑块类型的数量反应景观中斑块的丰富程度 反映景观元素的多少和各景观元素所占比例状况 表示景观多样性与最大性之间的偏离程度

E=(H/Hmax)反映景观各元素的分配均匀程度C=Ai/ni K=ni/Ai

反映景观被分割的破碎程度

反映斑块的破碎化程度,值越大,破碎化程度越高,表示受干扰程度越大

4.调查结果及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大致将调查的斑块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表2.斑块类型

斑块类型 包含区域

学生及教职工宿舍,川农招待所,教工食堂及其附属区域,居民楼,院士楼,生活景观

车棚等

运动娱乐景看台,足球场,跑到,篮球场,网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单杠,乒乓球

观 台,麦立方,游泳池,广场等 绿化景观 校园内的绿篱,景观植被,草地等 农业景观 校园内的试验田,自留地等

4.1斑块形状结构

表3.斑块形状结构特征 斑块类型 斑块数目 面积m2 周长m Di 生活景观 29 28664.22 3054.26 2.80 运动娱乐景观 13 24534.87 2490.01 4.17 绿化景观 174 16358.04 7506.61 14.86 农业景观 26 7092.75 1946.02 4.71

C

988.21 1887.29 94.01 272.79

K 0.001 0.00053 0.011 0.0037

根据表3可以看出,对整个调查范围而言,绿化景观的斑块数最多,高大174块,;表明整个调查区域对于绿化景观的使用要远远大于其他的使用,对于整个景观而言,可能由于过多的同一绿化而显得可过于单一。而且,绿化景观的整个面积并不是很大,但由于数目过多,导致平均面积C仅有94.01,表现出过于破碎。而相对

来说,生活景观和娱乐景观的整体性就好得多,C分别为988.21和1887.29。

斑块形状指数随斑块面积的增大而增大,即斑块面积越大,单位面积中边界数量越多。从整个斑块形状指数来看,整个调查区域绿化景观的斑块形状指数最大,为14.86;而其他景观类型斑块形状指数最低,则说明整个调查区域绿地这一斑块的单位面积中边界数量最多。斑块形状指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斑块形状的多样性,由调查结果可知生活景观等几种景观类型的斑块形状指数不是很高,即说明它们的形状样式较为单一,没有特点。

综上所述,就整个调查区域而言,各种景观类型的斑块形状指数普遍较低,即斑块的形状比较单一,不丰富,没有特点,没有创新。4.2 景观格局分析

斑块类型 生活景观 运动娱乐景观 绿化景观 农业景观

Rr 0.166 0.074 1.00 0.145

表4.景观格局分析

H 2.30 1.78 3.87 2.82

D 5.66 4.34 9.02 7.59

E 0.40 0.41 0.42 0.37

根据表4可以看出,绿化景观在整个调查范围内相对较多,其次是生活景观,由此可以看出,生活景观与绿化景观更为接近,也表明了整个调查区域有大量的生活建筑,包括楼房,宿舍,食堂等,较为符合高校师生众多的分布规律。而娱乐,农业,水域等则表现的丰富度不够,相关设施还较为缺乏。

从多样性而言,绿化景观的多样性指数更为突出,达到3.87,主要和其种类较多有关;而占地面积最大的运动娱乐景观的多样性指数并不高,仅有1.78,这和大面积单一操场铺设有很大关系。

绿化景观的优势度最大,达到9.02,在整个校区中占主导地位,生活景观和农业景观的优势度指数相差不大,表明这两部分相对持平。

所有景观的均匀度都不高,说明相对铺设过于分散,绿化景观虽然具有较高的优势度,但由于其斑块数过多,使得均匀度较低。

综上所述,绿化景观在整个调查区域中基本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不论是多样性,优势度还是相对丰富度和斑块指数都是相对较高的,突出了整个校区在建设过程中将绿化放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但是绿化景观的均匀度并不高,在校园中可见的大部分是过于分散的绿化,整个校区出去两部分较大的草坪外,基本是以小花台、绿篱等面积较小,但数量众多的斑块够成。4.3 物种、分层现象及小品

本次实验对整个校区的植物物种进行了调查,初步确定了104种植物,分属54个科,94个属,见附表1。校园中最常见乔木以复羽叶栾树(Koelreuteria bipinnata)、桂花(Osmanthus fragrans)、银杏(Ginkgo biloba)、黄葛树(Ficus virens)、小叶榕(Ficus benjamina)、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等为主;灌木则以小叶女贞(Ligustrum quihoui)、小蜡(Ligustrum sinense)、红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rubrum)、八角金盘(Fatsia japonica)等为主;草本则是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沿阶草(Ophiopogon japonicus)为主。

校区内草坪多是乔草搭配,校门口花台多以灌草搭配为主,而在5舍广场及其他一些绿化景观区域则以乔灌搭配为主。但在部分绿化上偶见乔灌草的搭配。

校区内小品众多,主要为路灯,垃圾桶和排水井盖。在麦立方前的读书公园内和操场周边零星分布少量桌椅,在读书公园设有5座雕塑,以及在银杏大道和一舍与四舍六舍间有雕塑3座。5.结论与讨论

据前文所述,整个校区绿化覆盖率很高,支配着整个校园的景观类型,但均匀度低,整个校园的有较多的植被种类,因此这就成为在建设中需要改进的地方。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区域,在铺设绿化景观时应注意这一问题,不仅要满足较高的绿化覆盖率,较高的斑块多样性同时还要保证一定的均匀度。

整个校园绿地景观斑块密度指数最大,各斑块广泛均匀分布在校园中,奠定了校园的生态环境基础,提高了校园的环境质量;生活设施、娱乐设施这两大景观类型,整体上布局合理,有利于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

景观类型多样化,构成高校校园特有的生态景观,使得校园景观结构趋于稳定。校园景观格局规划对校园环境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因此,构建一个景观格局合理的校园十分有必要。

科芭蕉科百合科百合科百合科百合科百合科柏科柏科柏科车前科桑科科豆科豆科豆科豆科豆科豆科豆科豆科豆科豆科豆科杜鹃花科海桐花科禾本科禾本科禾本科禾本科禾本科黄杨科金缕梅科堇菜科锦葵科菊科菊科

属红蕉属万年青属沿阶草属玉簪属山麦冬属葱属 柏木属侧柏属圆柏属车前属榕属车轴草属刺桐属槐属槐属金合欢属决明属羊蹄甲属野豌豆属皂荚属紫荆属羽扇豆属杜鹃花属海桐花属刚竹属黑麦草属箣竹属蒲苇属小麦属黄杨属继木属堇菜属木槿属白酒草属蒲公英属

名称红蕉万年青沿阶草紫萼金边麦冬葱柏木

散金千头柏圆柏车前橡皮树白车轴草象牙红龙爪槐黄花槐银荆树双荚决明红花羊蹄甲蚕豆山皂荚紫荆

多叶羽扇豆杜鹃海桐刚竹黑麦草小琴丝竹蒲苇小麦细叶黄杨红花檵木三色堇木芙蓉小蓬草蒲公英

拉丁文

Musa uranoscoposRohdea japonica

Ophiopogon japonicusHosta ventricosa

Liriope spicata var.VariegataAllium fistulosumCupressus funebris

Platycladus orientalis cv.Aurea NanaJuniperus chinensisPlantago asiaticaFicus elasticaTrifolium repens

Erythrina corallodendronSophora japonica f.pendulaSophora xanthanthaAcacia dealbataCassia bicapsularisBauhinia blakeanaVicia faba

Gleditsia japonicaCercis chinensisLupinus polyphyllusRhododendron simsiiPittosporum tobira

Phyllostachys sulphurea var.viridisLolium perenne

Bambusa multiplex cv.Alphonse-karrCortaderia selloanaTriticum aestivumBuxus ichangensis

Loropetalum chinense var.rubrumViola tricolorHibiscus mutabilisConyza canadensisTaraxacum mongolicum

科腊梅科楝科楝科龙舌兰科罗汉松科马鞭草科马钱科美人蕉科木兰科木兰科木兰科木兰科木犀科木犀科木犀科木犀科木犀科葡萄科槭树科千屈菜科茜草科茜草科蔷薇科蔷薇科蔷薇科蔷薇科蔷薇科蔷薇科蔷薇科蔷薇科蔷薇科蔷薇科桑科桑科桑科

附表1.校园植物名录

属名称拉丁文

Chimonanthus praecox(L.)Link蜡梅属蜡梅

Melia azedarach楝属楝

Aglaia odorata米仔兰属米兰

Agave americana龙舌兰属龙舌兰

Podocarpus macrophyllus罗汉松属罗汉松

Verbena hybrida Voss马鞭草属美女樱

Fagraea ceilanica灰莉属灰莉

Canna indica美人蕉属美人蕉

Michelia figo含笑属含笑

Michelia chapensis含笑属乐昌含笑

Magnolia grandiflora木兰属荷花玉兰

Magnolia denudata Desr.木兰属玉兰

Osmanthus fragrans(Thunb.)Lour.木犀属桂花

Osmanthus fragrans var.semperflorens木犀属四季桂

Ligustrum lucidum女贞属女贞

Ligustrum quihoui女贞属小叶女贞

Ligustrum sinense女贞属小蜡

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爬山虎属爬山虎

Acer palmatum槭属鸡爪槭

Lagerstroemia indica紫薇属紫薇

Serissa japonica Cv.Aureo-marginata六月雪属金边六月雪

Gardenia jasminoides栀子属栀子

Pyrus sorotina.梨属梨

Prunus salicina李属李

Prunus cerasifera 李属紫叶李

Prunus serrulata李属樱树

Eriobotrya japonica枇杷属枇杷

Photinia serrulata 石楠属红叶石楠

Prunus persica桃属桃

Chaenomeles speciosa贴梗海棠属贴梗海棠

Armeniaca vulgaris 杏属杏

Prunus mume杏属梅

Broussonetia kazinoki构属构树

Ficus benjamina 榕属小叶榕

Ficus virens榕属黄葛树

莎草科山茶科杉科杉科肾蕨科十字花科十字花科石蒜科石蒜科石竹科睡莲科松科苏铁科桃金娘科天南星科卫矛科无患子科梧桐科五加科五加科小檗科小檗科玄参科银杏科罂粟科榆科鸢尾科芸香科樟科樟科樟科紫葳科棕榈科棕榈科

属水蜈蚣属山茶属杉木属水杉属肾蕨属荠属芸薹属葱莲属朱顶红属鹅肠菜属睡莲属雪松属苏铁属桉属海芋属卫矛属栾树属梧桐属八角金盘属鹅掌柴属南天竹属小蘗属毛地黄属银杏属罂粟属朴属鸢尾属柑橘属楠属樟属樟属蓝花楹属蒲葵属棕竹属

名称水蜈蚣山茶杉木水杉肾蕨荠油菜葱莲朱顶红繁缕红睡莲雪松苏铁桉海芋

金边大叶黄杨复羽叶栾树梧桐八角金盘鹅掌柴南天竹紫叶小蘗毛地黄银杏虞美人朴树白花马蔺柑橘楠木樟树天竺桂蓝花楹蒲葵棕竹

拉丁文

Kyllinga brevifolia Camellia japomica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Nephrolepis auriculataCapsella bursa-pastoris

Brassica chinensis var.oleiferaZephyranthes candidaHippeastrum rutilumMyosoton aquaticum

Nymphaea alba Linn.var.rubra Lonnr.Cedrus deodara

Cycas revoluta Thunb.Eucalyptus robusta SmithAlocasia macrorrhiza

Euonymus japonicus var.aureamarginatusKoelreuteria bipinnataFirmiana platanifoliaFatsia japonica

Schefflera octophylla Nandina domestica

Berberisthunbergii cv.atropurpureaDigitalis purpurea Ginkgo biloba Papaver rhoeasCeltis sinensis Iris lactea

Citrus reticulata Phoebe zhennan

Cinnamomum platyphyllum Cinnamomum japonicum Jacaranda mimosifoliaLivistona chinensis Rhapis excelsa

第四篇:苏州城市边缘区景观调研报告——以苏州三角嘴都市乡村为例

苏州城市边缘区景观调研报告

——以苏州三角嘴都市乡村为例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苏州三角嘴都市乡村进行现场调研、资料搜集、数据整理,并在分析了城乡一体化内涵的基础上,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 对三角嘴都市乡村景观生态格局进行研究。力图通过对三角嘴都市乡村进行景观改造、生态恢复,以改善生态环境。并探索城市边缘用地景观更新改造的途径和方法,旨在探讨如何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空间布局以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of triangular mouth of Suzhou urban village, data collection, data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based on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landscape ecology, triangular mouth urban study on village landscape patterns.Trying to through the landscape of triangular mouth urban village renovation and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Landscape renovation and explore the edge of the city with the ways and means, aims to examine the use of landscape ecology principles improve the spatial arrangement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to promote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process.关键字: 都市乡村;景观生态;城市边缘;景观安全格局

Key words: Urban village landscape, ecological urban edge landscape security patterns

1.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自然田园风光为基础,本土地方性文化为内涵,吸引都市居民在乡村环境中游览和感悟,满足人们返璞归真、恬淡休闲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然而,在乡村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同时,部分地区的乡村景观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体现,乡村景观呈现出了与当地农业生产模式、农村居民生活方式不相适应的状况,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盲目的乡村旅游开发,在带动乡村经济的同时带 1 来了耕地、林地的破坏和水资源的污染。苏州三角嘴区域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的入侵,不仅给本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影响,有些甚至给地域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和污染,肌理破坏,珍贵的国土资源蒙受了生态、经济、景观、社会多重价值的损害。在这样的情况下,都市乡村的景观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规划时,我们应该科学合理地改造与利用这些边缘土地,从区域尺度上、形态上探讨城乡一体化中三角嘴区域合理的时间和空间结构,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其景观生态格局的变迁,研究农田景观格局与变化、乡村聚落、土地资源利用和景观资源评价与模型等,从景观多样性、景现空间格局和景观的廓道效应出发,探讨如何建立合理有效的景观生态格局,营造新景观,使其在景观价值及环境效益上得到整体的提升。

2.城乡一体化中的景观生态格局 景观是由斑块、廓道和基质组成的一系列生态过程和土地利用方式的镶嵌体,在这一景观镶嵌体中,包括生物的、非生物的和人类的作用[1]。人类的作用是最复杂的过程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它直接左右着生物和非生物的过程,同时也是土地利用方式的决策者。因此,在城乡一体化在空间格局上应做到空间的相互渗透,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在保证经济、信息流畅达的同时,也要充分尊重自然生态过程,维护和恢复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景观生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2]。真正实现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我们在进行都市乡村景观规划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保持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多样性。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干扰程度越低,景观结构保存越完好,景观类型越多样。

自然资源:促进该区域的种植业、林业和渔业的发展,对已破坏的农田、林地、池塘进行修复,保护集中的农田种植、渔业生产斑块,改变因人类活动使乡村自然植被斑块减少的趋势。

交通体系:农村中依旧保持着该城市最富有特色的路网格局,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应将水网特色保护、整合并加以开发利用。

聚居空间:中国传统村镇聚落是中国传统聚落与自然环境巧妙地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典型的生态学意义。在景观改造时,应在保留传统的聚居空间格局的情况下加以改造。

(2)保持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乡村社区文化体系,是具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地方文化,是乡村的文化遗产。乡村文化的继承性,是乡村文化得以保存的根本。(3)保持景观斑的合理性和景观的可达性。乡村居民点体系、中心镇、中心村、建制村与自然村,所形成的结构特征,廊、道、斑的合理性与村镇体系的合理性,是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3]。

3.三角嘴都市乡村背景

三角嘴区域位于苏州沪宁高速公路以北,南与平江区相连,东与相城区相连,北与相城区、高新区毗邻,该区白洋湾街道的张网、新渔和申庄三个村就座落于此区,既是城市发展的潜在资源用地,也是生态敏感区域。

图1 三角嘴景观要素比例

3.1自然特色:三角嘴区域地势低平,水网密布,土地肥沃,农副物产十分丰富。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 3 澄湖大闸蟹等。由图1可知,该区域拥有良好的水资源和农田树木资源。

3.2文化特色:白洋湾的民歌以及编钟艺术尤令人瞩目。金海鸥擅长民族乐器设计制作工艺,能让同一口钟发出了两钟不同的音,其制作的中华和钟被评为国宝级的艺术珍品,被国家文物总局永久保存。

3.3村落布局形态:村落形态是由住宅用地、耕地、林木、河川、道路等共同构成的景观表现,体现了苏州典型的水路格局。

3.4土地面积情况: 三角嘴区域总面积为6000亩,张网村占1/5,新渔村和申庄村各占2/5。其中基本农田约占1/2。包括耕地、林地、农村住宅用地,企事业单位用地、道路、鱼塘用地、绿化用地和其他用地等。

3.5人口户数情况:三角嘴区域5776人,其中农业户口人数1876人,居民户口人数3929人。在农业户口人数中16周岁以下的1/10;17-35周岁的约1/4,35-55周岁的约1/3,55周岁以上的约1/3。从该数据可知,三角嘴区域外来人员较多,且农村户口人群多为中老年人,年轻人均进城务工。

3.6住宅面积情况:三角嘴区域内共有住宅面积422000万平方米,违章建筑面积约为1/3。

4.三角嘴都市乡村发展方向

苏州三角嘴区域意欲搭上“乡村旅游”这班车,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生社会综合效益,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条件改善;满足了城乡居民对高层次生活的追求,提升新农村建设的层次和档次,建设成 “半乡半郭村舍,半山半水田园”的乡村旅游景点。

4.1近期目标:加强传统村落开发力度,完善规划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民开辟宅前屋后用地,栽植粮食经济作物,创造果蔬遍地的生产生活环境。

4.2中期目标:扩大“河道”、“农田”、”果林“、”鱼塘“、”民居“及其过渡带的保护恢复工程,构筑规划区综合生态框架,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为水乡村落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提供保障。

4.3远期目标:建立以人为本的农村发展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生态环境,最终实现“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目标。4.4三个方面的发展方向:

“三花”——茉莉、玳玳、白兰花。这三种传统花卉是当地群众的一种传统农业活动,通过建设三花培育展示基地,使传统花卉得到保存、繁荣、发展,从而体显出苏州地区的特色人文景观、文化底蕴。

“三鱼”——观赏鱼,垂钓鱼、渔业发展。在发展锦鲤等观赏鱼的养殖的同时,将部分鱼塘可以作为游客垂钓休闲的场所,将渔业与旅游业结合,为渔民们创收。

“三乐”——民乐、民谣、民舞。将这些即将消逝的白洋湾山歌,腰鼓等民间文化重新点燃,与旅游文化产业相结合。

5.三角嘴都市乡村的现状和问题

5.1规划政策和问题

5.1.1城市和农村两不靠

自2002年8月区辖调整以后,划入城区的农村在规划上、政策上即变成了城市形态,土地也纳入了市区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农村的政策也不再适用,农民宅基地停止审批等。但在经济活动上仍是按农村的模式在运行,市政府没有增加划入农村区域的城市建设维护费,环卫、交通等基础设施没有得到改善,在城市管理上又享受不到城市的政策。

5.1.2乘不上三角嘴生态公园开发这班车

该区域在三角嘴生态园内的2个半村位于生态公园的西部,在规划上,西部区域为生态田园区,以生态鱼塘、特色养殖、森林氧吧为主基调,保留原农庄;在具体操作上,实施了三期的绿化工程都为租地而不是征地。随着三角嘴生态公园的开发建设,该区域部分的农村只能解决一个农业问题,而农村、农民将永久存在,农村城市化仍将是遥遥无期。5.2景观生态现状和问题: 三角嘴区域在目前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加入了过多的人工化的景观序列。乡村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各景观元素界限明显,景观结构要素——基质、斑块和廊道的空间分布格局遭到破坏,各要素之间的物流、能流、信息流无法畅达有序。

5.2.1农田:

(一)现状农田的特点:农田占地广,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经济作物等,各地农作物长势良好。

(二)现状农田的问题:靠近城镇主干道的农田污染较为严重,不适宜耕种栽植。5.2.2 鱼塘

(一)现状鱼塘的特点:三角嘴区域地势平坦,水网密布,碧波鱼跃。鱼塘主要集中在新渔村和申庄村,基本保留了原始的形态格局。

(二)现状鱼塘的问题:该区域的鱼塘数量众多,支离破碎,缺乏整体规划,部分鱼塘闲置,出现了垃圾堆积的现象,尤其在夏天严重污染该地区环境,缺少对这些鱼塘的管理与整治。

[4] 5 5.2.3果林:

(一)现状果林的特点:三角嘴区域雨量充沛,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果树茂密。

(二)现状果林的问题:改造前该区域有大面积的林地,但土地零散,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5.2.4民居:

(一)现状民居的特点:三角嘴区域的民居有着典型的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基地内的民居分布相对集中,主要有新渔村。申庄村、张网村三个自然村。

(二)现状民居的问题:该区域的民居肌理大部分是保持原有风貌,但随着城市入侵,新建的房屋多是随意搭建,破坏了原有的民居肌理,并且出现了肆意搭建违章建筑的现象。

5.2.5河道:

(一)现状水系的特点:该区域水网众多,主要分为5条直流,且均由齐唐河引出,这些河道贯穿基地,且分之众多,可以灌溉农田并提供人们的生活用水。

(二)现状水系的问题:化肥农药粗放的施肥方式导致水质下降;蔬菜残枝烂叶随意丢弃堆放,阻塞河道;农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造成了水体污染。

5.2.6交通

(一)现状交通的特点:主要依赖村镇道路,各村之间以村镇道路相联系。

(二)现状交通的问题:村镇道路秩序混乱,岔路错路尽端路多,没有形成统一的交通体系和交通网络。

6.规划措施和建议

6.1景观生态修复

6.1.1规划时,将各斑块形成稳定的三角形(如图2),既可以满足生物运动和能量转换,形成循环系统,小斑块的连接使得各斑块之间的联系更有过渡性,同时还能提供生物迁移的条件。

图2 6.1.2改造前斑块间相互独立且均处于破碎状态,通过对破碎元素的整合、连接,形成循环系统(如图3)。

6.1.3通过对凌乱的用地整体规划,将部分相同或者相似用地进行合并,方便管理和使用。然后通过廊道等元素的联系、渗透,将这些分区进行连接,形成完整的系统(如图4)。

图4 6.2建立景观安全格局 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景观生态格局建设是人类文化和自然景观的相互结合,通过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自然环境中敏感区,将人工环境努力与自然环境相连接增加生态多样性,并通过合理安排城乡景观的空间结构,发挥景观的视觉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6.2.1农田基质安全格局

通过发展农业种植业保护集中的农田种植斑块,改变因人类活动使乡村自然植被斑块减少的趋势提高乡村景观特征,丰富季象变化,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大力种植经济效益高且观赏性强的种类,建立苗木花卉基地,拓宽中草药等种植渠道,还农田以原始的生态景观结构。

6.2.2鱼塘斑块安全格局:发展渔业景观。在牧业景观中,动物是最主要组成部分,社会各界对动物资源非消费性利用的趋势在逐步增加, 可通过对该地区鱼塘的改造,将鱼塘分给居民承包,提高渔业产量,将部分鱼塘合并方便管理与治理,以提高鱼塘的整体利用率。

6.2.3树林斑块安全格局

通过对这些林地的重新规划分区,将原本零碎的林地合并,再重新分配给居民,既提高了该区域的绿化率,创造了经济价值,同时还解决了居民的就业问题。可因地制宜地增加植物绿化斑块的数量, 在单一的农田景观中,适当增加林地的斑块类型。同时增加植物种类以丰富景观,调整落叶、常绿植物的比例,增添并丰富其植物种群和其它观赏植物。

6.2.4 民居斑块安全格局

我国地域的多样性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乡村聚落景观,不同的形式和风格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点。可通过对该地区建筑的整改,保留原有的符合该区域肌理的建筑,违章建筑以及破坏本地整体建筑风格的均拆除,恢复本地块的本土风貌来加强乡村聚落景观建设,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充分挖掘乡村村落的内涵和特色。

6.2.5河流廊道安全格局

[5] 7 将原本破坏的河道进行重新疏通使断流连接,全面改善水质,加强对该河道的管理,禁止倾倒污水,乱扔垃圾,并管制河道附近的工厂以及教化居民。河流廊道在功能上成为物质和能量的流通的通道。对于生物物种来讲,廊道同样会提供栖息地和物种源,并会成为物种的避难所和集聚地们的生活用水。[6]。这些河道可以作为灌溉农田的沟渠,游览观赏的水上观光线,人

景观安全格局图

根据不同的生态元素将该地块分为五种景观安全格局:鱼塘斑块安全格局、树林斑块安全格局、民居斑块安全格局、农田基质安全格局和河流廊道安全格局。

多层次的景观安全格局,有助于更有效地谐调不同性质的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并为不同土地的开发利用之间的空间“交易”提供依据。某些生态过程的景观安全格局也可作为控制突发性灾害,如洪水,火灾等的战略性空间格局。景观安全格局理论更有可能直接在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国土整治,包括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建立具有综合生态效益的防护林体系,保护区系统,城市绿地系统及城乡景观格局等方面发挥作用[7]。

除了上述景观改造方法外还可以加强对其的管理,对于该区域的居民以及游客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并对区域内的环境大力的整改,首先从根本入手,对于对环境有污染的工厂,生活垃圾进行政治清理。其次对已破坏的环境进行修复。

7.结语 乡村景观规划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 ,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协调和建立统一的城乡体系。以乡村景观美景度、敏感度、可达度、相容度和可居度等景观特征为中心。通过对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乡村建设的合理规划,实现乡村景观美景稳定、可达、相容和可居的协调发达的人居环境特征,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成为未来最适宜居住的景观空间。(参考文献: 2 Forman,R.T.T Land Mosaics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Farma.A.L’ecologia die sistemi ambieatab [M].Clucup.Padova.1993 3

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城市与多村——中国城乡矛盾与协调发展研究 [M].北

京,科学出版社,1996:66—70 4 5 6 7 肖笃宁.当代景观生态学的进展和展望[J].地理学报.1997.17(4):366— 363 博泊杰,陈利顶.景观多样性的类型及生态意义[J]地理学报 ,1996.51(5):464— 461 Forman.T T and Godren, Landscape Ecology [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 Turner.M.G Landscape Ecology: the effect of pattern on process [J].Annual Review of Ecological Systems.1989(2):171— 197 9

第五篇:景观生态规划论文

景观生态规划论文

论文题目 城乡景观和谐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研究

学 院 资源环境学院

班 级 资管09-2班

姓 名 高 龙

2012年4月28号

城乡景观和谐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共同构成了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长期以来,重城市轻乡村的发展思想导致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不断尖锐。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加入WTO后的国际化冲击,未来的10-20年问,中国将进入一个乡村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这将使得中国本来紧张的人地关系变得更加严重,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乡村发展将而临更大的挑战,同时也将是中国乡村发展的重要契机。本文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及方法,通过研究乡村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观的组合、结构、功能以及变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城市化进程,城乡协调、全盘布局和保留自身特色等相应的生态规划治理措施和对策,尽可能使乡村景观格局呈现多样性、异质性,并在功能上表现出稳定性和连续性,最终实现城乡景观和谐发展的局面。

关键词:乡村城市化;景观生态学;对策 乡村城市化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乡村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缩小城乡之间差距,建立新型城乡之间关系,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实现农业集约化、乡村现代化与产业化的关键途径和方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快了小城镇建设和乡村城市化的步伐,以往长期落后的农村,在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在此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到,由于急功近利、缺乏合理规划和不顾及地方的实际情况等原因,使得乡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许多景观生态问题,阻碍了乡村城市化的发展。

从总体来看,目前中国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相同的国家比较,落后5个百分点以上,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的水平高于城市化发展的步伐。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在未来10~20年间,中国必定会进入一个乡村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其主要的推动力一是继续高速增长的经济形势,另一重要的因素就是来自加人WTO后的国际化冲击,必然加速农村产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从而激发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的发展。由此,无论是在国家的宏观层面上的规划,还是各方面专家的研究预测,未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目标是:2020年将达到50%,2050年则达到60%-70%,才能适应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基数仅为40%左右,可见这一速度是前所未有的。

伴随着如此快速的乡村城市化步伐,必然会使中国本来紧张的人地关系变得更加严重,资源与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乡村发展将面临更加严重的挑战。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乡村景观的结构、布局、功能和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中国目前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改善乡村景观的结构,完善乡村景观的功能,协调好乡村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提高乡村景观的美学价值和生态效益,使乡村城市化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景观生态问题 普遍意义上的乡村城市化,是指农村中大量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到非农领域,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演变为城市性特征的过程,它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变化的复合过程,其中伴随着农村地区农村人口减少,城镇人口的增加,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等现象。现代意义上的乡村城市化,不能理解为高楼大厦和宽阔的马路,而应该在保持地方特色风貌的基础上,用生态化的思想和理念来推进小城镇建设和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小城镇和乡村的生态化水平,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乡村城市化的开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放了生产力的桎梏,至今已有20多年。一方面,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乡村城市化发展速度和水平较高,正在逐步带动内陆地区的乡村发展。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单纯经济利益的追求,没有顾及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各地浓郁的地方特色消失,随之而来的是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可见,乡村城市化不单是一种人口、社会、经济现象,也是自然、文化发生变化的复杂过程。它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免由于人们过度强调经济生产价值而产生一些问题。从目前乡村城市化的现状来看,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自然、半自然景观退化,生态平衡失调

在乡村城市化的进程中,农田、果园、池塘等具有乡村景观特征的自然、半自然斑块在大量的退化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柏油路、建筑物等硬质界面的人文景观斑块,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之间缺乏连续性,过渡生硬。自然景观单元主要以城镇绿地形式存在,但往往构成类型单一,覆被稀松,缺乏空间上层次感,既难以完成应有的生态功能又使自然环境的舒适度与美学价值的降低。由于受到急功近利思想与短期利益的驱使,乱砍乱伐和毁林开荒等不合理开发,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草地资源退化、森林覆盖率剧减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乡村城市化的发展。同时,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致使生境类型趋于简单化、破碎化、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系统内部固有的联系和秩序被打乱,空间上的完整性被破坏,加剧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降低了生态系统自身的调控能力,甚至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情况,生态平衡严重失调。

2.2 景观格局混乱。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农村和城镇内部景观元素,大体上可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三种,表现为不同的空间形态、格局和功能。而在更大尺度上,农村之间、城镇之间以及农村和城镇之间也构成城镇格局体系,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区域小城镇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国很多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布局混乱,缺乏合理和统一的规划,城镇内部住宅、丁业和商业等功能分区不明确,城镇基础设施较差。城镇建设不考虑实际情况,片面的追求“高、大、新、全”,道路体系不完善,既不利于交通运输,也不利于土地的合理利用,造成景观的破碎化现象严重。而日.城镇和农村没有纳入到区域尺度的城镇体系发展格局中考虑,各部分自行发展,重复建设颇多,既没有考虑到景观整体格局与规模发展,也没有意识到集约、节约利用资源。目前,农村中比较热的行业,往往是造纸、制革、炼油和印染等技术含量低、污染性强资源型行业,一些污染严重的工厂和行业逐步从城市向小城镇和乡村迁移,虽然暂时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人,但其对农村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构成了巨大的破坏。从长远来看,人类不良活动给原来的自然、半自然斑块带来了毁灭性的干扰和破坏,其潜在的更大的危害必将转嫁到子孙后代身上。同时,由于乡村管理无序,生活垃圾种类多样、复杂,垃圾乱扔乱丢现象严重,生活污水与丁业废水未经处理或不达标直接排入河流、沟渠与耕地之中,这也是影响乡村生态环境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2.3 传统文化景观与现代文化景观不协调,乡土特色风貌逐渐丧失 在乡村城市化的过程中,具有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传统景观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变得高度破碎化,并且失去了自身的特质。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各民族人民为适应自然,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方风貌和建筑风格,这是我们应该保护和发扬的民族文化。这些保留下来的历史文化景观是长久以来人们对当地自然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体现了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和谐的景致。而各地为经济发展的需要经常把一些古建筑拆除和破坏或在古文物和古建筑周围盖起了高楼,甚至是肓目的追求欧式风格的建筑,这与地方特色建筑和风貌极不协调,给人不伦不类的感觉,同时也破坏了景观稳定性,极大的损害了乡村景观的整体风貌和传统的文化特色,民族文化特色将面临着失去光辉和走向衰落的危险。

2.4 人地关系矛盾突出,土地浪费现象严重

近些年来,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而月.农村建设用地规划多相对滞后,用地规模、布局、功能定位不尽合理,导致了粗放、低效利用土地。许多地方兴办乡镇企业大量的占用耕地,乡镇企业分布极其分散,缺乏合理系统的规划,多圈多占、占而不用或不充分利用等土地利用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农村内部自身用地布局结构不合理,随着中国农村人口增加,农村居民点也在不断的扩大,许多地区肓目的把耕地划为宅基地,而村庄内部多为一些老宅旧宅,甚至无人居住,出现了“空心村”等问题。同时,各地农业发展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农业耕作过于粗放,基本上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家庭经营模式,集约度低,很难形成规模效益。南于缺乏规划与管理,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引进的多数项目各自进行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配套,分散配置的非农产业相对于城市的相对集中发展不但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形成资源利用率低下局面,造成了土地利用的严重浪费。

2.5 农田面源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除了城市和企业发展带来的“三废”污染之外,农业耕作过程中造成的空气、土壤和水体等面源污染问题也很严重。其影响较广泛,危害也较为严重,亟待妥善解决。化学农药和化肥具有两面性,它既是农业高产丰收的有效保障,又是有毒物质和环境污染物。由于农民

【3】对农药认识的局限性,不能合理有效的喷施,致使化学农药产生许多负面的效应,如农药残留、水体污染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死亡等等,不利于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破坏了土壤的生态服务功能。目前,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化肥施用量在不断增加,而有机肥和农家肥逐渐的被忽略和遗忘,化肥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板结、退化,不利于植物生长。同时,由于化肥中的很多氮、磷、钾不能被作物完全吸收,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致使河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此外,由于塑料薄膜难以腐烂和溶解,没有及时清理,也造成农田的白色污染。乡村城市化过程中景观生态问题的对策景

观生态学是一门介于地理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功能和景观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生态空间的镶嵌稳定性来寻求持续发展中的稳定性,建立生态持续景观,其特别强调综合整体观,其指导思想、研究方法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是高度一致的。景观生态学通过研究乡村景观内部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来反映乡村景观的空间

【4-5】结构和布局,研究景观内部能流、物流、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和乡村景观的演化等,从而为下一步开展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服务。

针对目前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考虑,应该重点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加以治理。

3.1 实施景观生态规划,重整景观整体布局乡村景观是南自然斑块和人类经营斑块组成的镶嵌体,受到自然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其不仅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大农业生产系统,同时也包括人文建筑生活系统,三大系统相互影响,相互支持,体现出乡村景观的环境服务、生物生产和文化支持三大功能。由于人类活动的盲目性,致使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和人文景观受到巨大破坏,环境服务功能一直没有受到重视,产生了乡村景观的结构单

一、功能不完善,异质性低、破碎化现象严重和连通性差等问题。因此,必须开展乡村景观评价,实施乡村景观规划,科学合理地进行农村村落布局,构建乡村景观的生态安全格局,强化景观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实现景观生态的恢复与重建,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有效协调自然景观和人-丁景观之间的关系,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实行可持续的景观规划与管理。

3.2 重乡村城市化区域尺度的协调.以整体性的原则。协调区域城镇的综合发展 景观生态学特别强调综合整体观,在村庄和城镇景观生态规划中要注重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原则,形成区域尺度的城镇发展体系,以区域内的农村和城镇为依托,建立多层次、多功能、互补型的区域城镇发展体系,避免就村论村,就镇论镇。城镇与乡村网络化是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明确结构。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充分研究区域尺度内的人流、物流和能流的流动与变化,以及景观格局、流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开展景观生态设计与规划,从总体上协调资源、工业、交通运输和生产等各方面的关系,优化产业格局,达到优势互补,相互带动,共同发展。

3.3 保持地方乡土特色风貌,有效协调传统文化景观与现代文化景观以及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之间的矛盾

乡村城市化不是把目前落后的农村建设成单纯经济意义上的城市景观,而是要在保留乡村景观地方特色风貌的基础上,综合自然、社会和经济三方面,推进乡村城市化,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文化景观是指人类为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把自己的某些思想形态或观念意识同自然景观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复合景观,其实质就是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改造的结果。文化景观有自然和人文两大类因素组成,两者的有机结合产生了独特的地方风貌,其不仅体现在土地利用方式、房屋建筑、聚落形态、服饰等方面,同时也体现在各地的风土人情、思想形态、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等方面。所以,优秀传统的文化景观是先辈们长期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智慧和结晶,更能体现浓郁的地方风情。而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现代文化景观建设应该是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提下,对传统文化景观的继承和发展,不是对传统城市发展道路的延续。但是,在许多地方没有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把两者对立起来,盲目的破坏传统文化景观,取而代之的是许多与地方实际不相符的现代建筑,使得城镇地方特色文化正在逐渐消失,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和注意。同时现代乡村建筑也不应一味的仿古,乡村景观的规划应该是在可持续土地利用的前提下把焦点放在景观多功能性上,协调好保护古文化景观与发展现代文化景观的关系,通过适当的方法,使其达到既独立又统一,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如中间过渡半传统半现代的景观、建筑限高和绿化隔离带等等。

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的矛盾无处不在,文化景观的发展必然建立在自然景观基础之上,因此,如何实施景观规划与设计,实现这对矛盾的平衡发展,达到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双赢,是摆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首要问题。

3.4 改变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实施生态农业战略,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农业景观的生态建设是乡村景观建设的重中之重,传统的农业耕作比较粗放、低产,这同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不相一致。长期以来,许多地力‘一直延续着以单一的种植业为主的粗放经营模式,同时中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和T具比较落后,是主要依靠农药化肥的石油农业,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长时期高强度的土地利用,使得乡村景观中的自然斑块消失殆尽,人地矛盾突出。而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也发明创造了许多农业景观生态建设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值得推广和应用,如珠江j角洲地区的湿地基塘体系景观模式、东北平原的沙地田、草、林体系景观模式、平原区的农田防护林网络体系景观模式、南方丘陵区多水塘系统景观模式和黄土高原农、草、林立体镶嵌景观模式等【】等11。就中围国情,农业耕作模式应该在保持生物生产的第一功能的前提下,兼顾生态效益。各地应该根据其具体情况,借鉴国内外的农业发展和管理经验,制定适当的生态农业开发战略,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科技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高效转化,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3.5 加大农村土地整理,注重生态效益,扩大耕地数量

对于当前土地的粗放利用,可以通过土地整理来取得更多的耕地面积,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比如复垦废弃地、平整土地、沟渠路的规划治理以及对居民点、建设用地和零碎地块归并等。虽然土地整理对乡村景观的整治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一些地区没有把它与景观生态相结合,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也产生了许多的问题。例如,在一些地区盲目的将河流渠道截弯取直,导致许多动植物生境改变而无法生存。也有一些地区居民点整理,为了取得更多的宅基地,而把村庄周围的坑塘全部平整,导致生活污水和下雨积水无法排出,村庄内涝,生态环境恶化。更有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方,田间道路和沟渠铺设混凝土表面,不利于动植物迁移和生长,不利于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与提高。土地整理中一定要体现景观生态设计的思想,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景观生态犁的土地整理和乡村景观整治。

3.6 开展水系、道路和农田防护林网等景观生态网络建设,有效连接孤立斑块体 人类过度的开发活动,导致了乡村景观的破碎化,产生了许多孤立的斑块体,阻碍了孤立斑块体之间的能量和物种的活动与流通,使得自然生态过程中断,生境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因此,有效开展景观生态网络建设,实现孤立斑块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流通,具有很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比如,通过构建水系廊道,把孤立的水体和自然残余斑块联系起来;种植农田防护林网或树篱,为鸟类或其他动物迁移和捕食提供栖息地和通道;或者通过公路两旁的绿化带或护路林来为孤立斑块间联系提供通道等等。做到整体与绌部相互结合,形式与功能有序整合,达到生活环境、建筑环境、生态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

4结语

景观生态学思想已经成为地理学界和生态学界研究的前沿领域,目前国内许多研究主要侧重于城市景观,如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功能、城市景观规划和景观异质性等方面研究,而对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没有系统的引入景观生态学思想来加以分析和指导。伴随着小城镇发展和城镇体系的建立,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将不断的涌现,借鉴景观生态学思想,开展乡村景观规划,优化乡村景观格局,指导乡村城市化发展是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对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协调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严伟涛.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路径选择【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

【2】 ANTROP.MARC Landscape change and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Europe 2004 【3】 陶思明.浅论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其保护对策【J】.上海环境科学,1996 【4】 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5】 FORMAN R.GODRON M Landscape Ecology 1996 【6】 周再知,蔡满堂,许勇太.乡村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9,【7】 刘黎明,曾磊,郭文华.北京市近郊区乡村景观规划方法初探【J】农村生态环境,2001 【8】 阎雷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与环境保护问题的探讨『J1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 【9】 Botequilha Leitao Andre.Ahern Jack Appling landscape ecological concepts and metrics in ustainable landscape planning 2002 【10】 Von Haaren Christina Landscape planning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landscape 2002(02)【11】 肖笃宁.高峻.农村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J】-农村生态环境 2001(04)【12】 李文翎.广州城市景观持续发展的生态对策【J】-生态科学 1999(03)【13】 陈彩虹.胡锋.李辉信.南京市城乡交错带的景观生态问题与优化对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14】 李团胜.肖笃宁.沈阳市城市景观结构分析【J】-地理科学 2002(06)【15】 李团胜.石铁矛.试论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1998(05)【16】 李团胜.城市景观异质性及其维持 1998(01)

下载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生态特征与景观生态建设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生态特征与景观生态建设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态公园景观设计说明(定稿)

    陆良县马街镇特色小镇(爨隆园)及生态公园景观设计说明 一、项目背景 马街镇位于陆良县城东南部,距县城15公里,地处陆良坝区,属陆良盆地拗陷带、龙海山断裂带,马街镇属北亚热带季风......

    景观生态规划学习心得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学习心得 姓名:朱闻 学号:20126193 班级:环规12-3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学习心得 班级:环规12-3 姓名:朱闻学号:20126193 景观生态学是主要来源于地理学的景......

    景观及旅游景观特征探讨(共5篇)

    景观及旅游景观特征探讨 【作 者】方海川 【作者简介】方海川(1965-),女,四川泸州人,乐山师范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系副教授。乐山师范学院 旅游与经济管理系,四川 乐山 614004 【......

    乡村聚落景观与乡村旅游规划

    乡村聚落景观与乡村旅游规划 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保留乡村聚落景观是我们近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乡村旅游规划发展的方向,探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与乡村聚落景观保护的......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全山面积1200km2 ,其中风景区面积154km2 . 以奇松、怪石、云海、温 泉“四绝”闻名......

    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设计

    湿地公园的生态景观设计--以苏州盛泽湖湿地公园为例 文章作者:邹锦;颜文 涛;张旭奎 来源:城市水景观建设和水环境治理国际研讨会 添加时间:2006-3-9 3:23:16 [字体:大 中 小]......

    河南农业大学景观生态分析

    河南农业大学景观生态分析 摘要:近年来,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越来越多的被引用到校园景观建设规划中。通过对河南农业大学不同功能区植被进行景观配置以及功能分析,能够帮助我......

    景观生态规划调查指标哪些

    景观生态规划调查指标哪些 景观规划调查指标可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一、生态指标 1. 气候条件 1.1大气条件 大气组分、大气污染程度、辐射强度、日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