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走欧洲(本站推荐)
《行走欧洲,我的建筑之旅》
《行走欧洲,我的建筑之旅》这是一个从事建筑设计十多年的建筑师旅欧的建筑考察笔记。作为一名工作在设计第一线的建筑师,其视角和侧重点必然与众不同,内容必然具有一定的独特和实用性。我们从中可以得到许多有关欧洲建筑的第一手资料和独特的设计感悟。
《行走欧洲,我的建筑之旅》一书封面古色古香,使人想起多年前在欧洲书店里流行的“羊皮卷”一类的书籍。据作者介绍,他希望这本书能在咖啡厅中被人翻阅,所以用了咖啡的色调。封面上一段关于艺术作品的引文“人们永远无法通过描述来体验艺术。解释和分析充其量只能预备一些背景知识,然而,这些知识却能够鼓励人们与艺术作品面对面的接触”,也给读者以无限遐想。全书内容丰富,分为6篇。第一篇为前言,篇幅较长,作者全面讲述了出行的目的、出行前的思想斗争、烦琐的准备工作以及出行过程中的衣食住行等等。当然作者着重总结了此行的收获和喜悦。的确,建筑之行对建筑师来说是重要的,建筑之行也是精神愉快的。作者给前言冠以“出行,以建筑的名义”的标题,具有画龙点睛作用,非常恰当。总之,作为一个年轻建筑师,在建筑界浮躁一时的今天,作者能沿着前人的道路,义无返顾地背起简单的行李“行走”欧洲,实在难能可贵。这也是我一眼就被这本书吸引,一口气读完的主要原因。
以下5篇则分别以时间为顺序,或者以所看建筑的风格特点为划分,分别对北欧、柏林、南欧、德荷比、巴黎的建筑进行了描述。从小章节的组织上,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这些地方的建筑分别以现代、古典、变革、古今交融等主题加以概括。如在写北欧的经历时,作者紧紧围绕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的作品及北欧设计返璞归真、贴近大自然的特点,称北欧之行为“建筑与自然的精神之旅”,非常贴切。而到了柏林,文章又注重介绍了柏林的现代建筑,称之为“现代建筑的梦幻组合”,认为柏林建筑有“数不清的契机和数不清的财富”。作者接着从汉诺威出发,穿越大半个德国,整个行程长达三千多公里,时间也长达十天之久。此行程以古典建筑为主,作者认识到“漫步欧洲,是建筑给我讲述了这个古老大陆的文明和历史”,所以称这段旅行为“阿尔卑斯山——古典建筑朝圣行”,也颇有特色。“如何面对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建筑学的挑战?”作者在接下来几天的旅行中,通过作品看到了欧洲几代建筑师们的努力。所以有了“德荷比——变革中的建筑拾遗”这一篇章。作者发出了与建筑师——奇伯菲尔德一样的感触:“我们不应沉溺于新世纪的阳光,正如我们不能躲藏在从前惬意的记忆中。我们必须面对不断发展的现在——有变化的机遇,也有历史经历的沉重。” 非常幸运的是作者以巴黎作为整个欧洲建筑之旅的结尾。作者是这样描绘其巴黎之行的:“无论登峰造极的古典建筑,精美绝伦、高潮迭起的现代建筑,我也见过不少了。该激动的,我也激动了;该惊喜的,我也惊喜了。然而在巴黎,在那些气势恢宏、技艺精湛的现代建筑面前,我又一次在内心深处感受到一种难以描述的震撼。” 是的,在巴黎,传统与现代不再是矛盾的双方,而是和平共存,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交相辉映,共同组成了一席文化和艺术的流动的盛宴。法国人浪漫的情调在这流动的盛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许建筑,才是这盛宴的关键。全书内容丰富,图片众多,精選了600多張圖片,有许多建筑的视角非常独特,是我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有一定的新颖性。在内容的介绍似乎还有一丝的不足,全书
提到的建筑大致有两百多个,但介绍的文字和图片似乎不够全面。也许都介绍详细了,篇幅会非常巨大,学术性会过强,趣味性会相对降低些。对于最后一句话,我深有感触。也许这就是我们极力推崇的“欧洲建筑之行”的真正意义所在。此书的作者是否也意识到这点呢?在全书的结尾“后记”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作者写道:“在世界日益一体化的今天,中西建筑文化各有所长,互补互益。在我们走向欧洲的同时,也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欧洲建筑师来到中国”。作者设想:“什么时候,欧洲市场会热销一本名为《行走中国,我的建筑之旅》之书呢?”其实这个问题早有答案。在欧洲,有关中国的书籍早已成为市场的热点;到中国去,也成为欧洲人的一种新时尚。只是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全面走向欧洲,去影响欧洲乃至全世界,还尚待时日,但也不是不可能的。
对此,作者所担心文笔上的缺点:“对于文学,也许这种行文方式显得不够流畅和优美;对于学术,也许这种描述有点自说自话,不够科学和严谨”,反而成为一种特点,一种优点了。作者在写作时摆脱了种种顾虑,写出了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和自己对建筑的理解,而不管这是对还是错。可以说,这是一本个人感情非常重,也非常有特点的建筑书籍。它不仅可以作为建筑专业人士的参考读本,旅游爱好者的珍藏读物,同时也是一本充满励志和启发意义的学术书籍。
“
第二篇:行走欧洲读后感
《行走欧洲,我的建筑之旅》
近日偶尔在朋友处看到一本新出的建筑书,书名叫《行走欧洲,我的建筑之旅》,看了爱不释手。朋友告诉我这是他一个朋友新写的书,还没上市呢。我是前十位读者啊。朋友说出版社正在安排人写相关评论,如果我愿意就答应下来吧。就这样,我用一个双休日通读了一遍。读后觉得这是一个非专业作家写的极为真实、个性十足的一本书。视点比较独特,内容又极其丰富,从北欧到南欧,面面俱到。可以说这是本书最大的优点,也是最大的缺点。
作者:洪 斌
ISBN: 978-7-5611-3475-7
页数: 200
开本: 正16开
封面形式: 简裝本
出 版 社: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7-2-
5这是一个从事建筑设计十多年的建筑师旅欧的建筑考察笔记。作为一名工作在设计第一线的建筑师,其视角和侧重点必然与众不同,内容必然具有一定的独特和实用性。我们从中可以得到许多有关欧洲建筑的第一手资料和独特的设计感悟。
本书内容丰富:作者行程时间长,路程远;图片丰富,精选六百多张;重点描述的建筑有三百多例。其中许多建筑和图片在国内是第一次介绍和出版,具有独特性和原创性。本书图片和排版极为玲珑精致。它不仅可以作为建筑专业人士的参考读本,旅游爱好者的珍藏读物,同时也是一本充满励志和启发意义的学术书籍。
全书分为六大部分,五十五节:
前言:出行——以建筑的名义
一、芬兰——建筑与自然的精神之旅
二、柏林——现代建筑竞技场
三、阿尔卑斯山——古典建筑朝圣行
四、德、荷、比——变革中的建筑拾遗
五、巴黎——一席流动的建筑盛宴
欧洲是我们每一个学建筑的学子最向往、最想去的地方。欧洲建筑之行对于我们来说无异于建筑艺术的朝圣之行。建筑是空间的艺术,也是环境的艺术。只有身临其境,走近它,步入它,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奥妙。像这样“朝圣之行”的例子在建筑界可谓举不胜举,无论是“一切皆为建筑”的柯布西耶,还是游历欧美、自学成材的安藤忠雄,都有很好的表率。
《行走欧洲,我的建筑之旅》一书的作者在前言中也多次提到了安藤旅行的例子。但也许作者并不一定清楚,安藤在1965年历游欧洲之后,又仅隔三年后再次进入欧洲,进行了更为深层次的建筑考察。其间的收获和感触在最近公开发行的相关资料中多次被提到。他本人也多次提到这两次旅行对其“纯粹空间”的设计概念的形成产生了多么重大的影响,甚至还承认正是法国南部马塞附近的一个修道院建筑促使他开始了对纯粹空间的追求,并形成了自己建筑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在“光的教堂”的设计中,安藤就对“纯粹空间”的设计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当然作者认为罗马万神
庙对安藤设计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面。总之,作为一个年轻建筑师,在建筑界浮躁一时的今天,作者能沿着前人的道路,义无返顾地背起简单的行李“行走”欧洲,实在难能可贵。这也是我一眼就被这本书吸引,一口气读完的主要原因。
《行走欧洲,我的建筑之旅》一书封面古色古香,使人想起多年前在欧洲书店里流行的“羊皮卷”一类的书籍。据作者介绍,他希望这本书能在咖啡厅中被人翻阅,所以用了咖啡的色调。之前我也一直在想,用什么图片才能全面反映欧洲博大精深的建筑文化内涵呢?此书的封面所传递的信息无疑是准确的。封面上一段关于艺术作品的引文“人们永远无法通过描述来体验艺术。解释和分析充其量只能预备一些背景知识,然而,这些知识却能够鼓励人们与艺术作品面对面的接触”,也给读者以无限遐想。
全书内容丰富,分为6篇。第一篇为前言,篇幅较长,作者全面讲述了出行的目的、出行前的思想斗争、烦琐的准备工作以及出行过程中的衣食住行等等。当然作者着重总结了此行的收获和喜悦。的确,建筑之行对建筑师来说是重要的,建筑之行也是精神愉快的。作者给前言冠以“出行,以建筑的名义”的标题,具有画龙点睛作用,非常恰当。
以下5篇则分别以时间为顺序,或者以所看建筑的风格特点为划分,分别对北欧、柏林、南欧、德荷比、巴黎的建筑进行了描述。从小章节的组织上,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这些地方的建筑分别以现代、古典、变革、古今交融等主题加以概括。如在写北欧的经历时,作者紧紧围绕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的作品及北欧设计返璞归真、贴近大自然的特点,称北欧之行为“建筑与自然的精神之旅”,非常贴切。而到了柏林,文章又注重介绍了柏林的现代建筑,称之为“现代建筑的梦幻组合”,认为柏林建筑有“数不清的契机和数不清的财富”。
作者接着从汉诺威出发,穿越大半个德国,经过多特蒙特、法兰克富、慕尼黑、斯图加特等城市。然后来回两次翻越阿尔卑斯山,先到了萨尔茨堡,再经过维也纳、胜普略腾、威尼斯、蒙特卡丁、罗马、佛罗伦萨、比萨、维罗纳镇、新天鹅堡、茵斯布鲁克等城市再回到德国的慕尼黑和法兰克富。整个行程长达三千多公里,时间也长达十天之久。此行程以古典建筑为主,作者认识到“漫步欧洲,是建筑给我讲述了这个古老大陆的文明和历史”,所以称这段旅行为“阿尔卑斯山——古典建筑朝圣行”,也颇有特色。
“如何面对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建筑学的挑战?”作者在接下来几天的旅行中,通过作品看到了欧洲几代建筑师们的努力。所以有了“德、荷、比——变革中的建筑拾遗”这一篇章。作者发出了与建筑师——奇伯菲尔德一样的感触:“我们不应沉溺于新世纪的阳光,正如我们不能躲藏在从前惬意的记忆中。我们必须面对不断发展的现在——有变化的机遇,也有历史经历的沉重。”
非常幸运的是作者以巴黎作为整个欧洲建筑之旅的结尾。作者是这样描绘其巴黎之行的:“无论登峰造极的古典建筑,精美绝伦、高潮迭起的现代建筑,我也见过不少了。该激动的,我也激动了;该惊喜的,我也惊喜了。然而在巴黎,在那些气势恢宏、技艺精湛的现代建筑面前,我又一次在内心深处感受到一种难以描述的震撼。” 是的,在巴黎,传统与现代不再是矛盾的双方,而是和平共存,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交相辉映,共同组成了一席文化和艺术的流动的盛宴。我想,用“巴黎——一席流动的建筑盛宴”作为此篇章的题目是最贴切不过的了。法国人浪漫的情调在这流动的盛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许建筑,才是这盛宴的关键。
全书内容丰富,图片众多,有许多建筑的视角非常独特,是我在国内杂志上从来没
有看到过的,有一定的新颖性。在内容的介绍似乎还有一丝的不足,全书提到的建筑大致有两百多个,但介绍的文字和图片似乎不够全面。也许都介绍详细了,篇幅会非常巨大,学术性会过强,趣味性会相对降低些。另外,作者既然走了那么多的国家和地方,而且大多是一个人的背包之行,期间的经验和教训一定有不少,那么是否可以专门写一篇“欧洲建筑行的经验谈”呢?当然作者也许会认为这样会使书籍内容显得更累赘和拖沓,学术性也会降低些。但我想,实用的东西总是越多越好的。正如作者所说“欧洲建筑之行永远不会迟,也永远没有尽头”,我们期待下一次的建筑之行。
对于翻阅此书的感受,我想引用下写序言的陈女士的一段原文:此次旅行,使作者能以更深入的层面去学习别人的思维方式、建筑的哲学支点、丰富的材料技术,更用心地去感受那些优秀建筑的空间。所有这些行程对于我们领略现代主义建筑的精髓,与国际接轨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作者认为建筑就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有生命的创造物,我是绝对赞成的。即使在有限的物质条件和苛刻的制约条件下,我们也应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做好我们的作品——一个有生命和灵魂的建筑。作者清楚地意识到现代设计源于欧洲,但欧洲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阻止了现代主义风格在欧洲的泛滥。在感叹欧洲文化传统的强大和知识分子的智慧、勇气的同时,是否可以对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大潮中的表现提供一些借鉴作用呢?
对于最后一句话,我深有感触。也许这就是我们极力推崇的“欧洲建筑之行”的真正意义所在。此书的作者是否也意识到这点呢?在全书的结尾“后记”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作者写道:“在世界日益一体化的今天,中西建筑文化各有所长,互补互益。在我们走向欧洲的同时,也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欧洲建筑师来到中国”。作者设想:“什么时候,欧洲市场会热销一本名为《行走中国,我的建筑之旅》之书呢?”其实这个问题早有答案。在欧洲,有关中国的书籍早已成为市场的热点;到中国去,也成为欧洲人的一种新时尚。只是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全面走向欧洲,去影响欧洲乃至全世界,还尚待时日,但也不是不可能的。
作者认为“建筑一直是一门说得不是很明白的学问,“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和维特根斯坦的“不可说”理论是惊人地相似。所以我们不会也完全不必要在本书的一些描述上吹毛求疵和作太多的苛求。谁让我们都是建筑师呢?在当今的市场上我们有太多的无奈,也有太多的期盼。国内有关建筑旅游和评论的书籍虽然很多,但大多内容肤浅,图片粗糙,精度不够,而且引用的文字资料经常大同小异,也就是说原创的太少了。少数几本优秀书籍,大多是国外翻译作品,剩下的也是知名学者所著,但均为建筑理论工作者。让一名工作在设计第一线的建筑师来写一本书,似乎难之又难。
写到这里,笔者认为此书最大的特点是序言中提到的:作者初次到达欧洲,写出了在当时、当地的感受,读起来亲切、真实。作者在文中真实再现了一个年轻建筑师第一次实地感受众多欧洲优秀建筑的新奇感受。这种心情、感受和感悟是作者以后即使再次进入欧洲所也感受不到的,能及时记录下来并与大家分享,难能可贵。的确,第一次远行,第一面见到建筑大师的作品的第一感受具有不可复制性,弥足珍贵。国内建筑师到欧洲参观旅游的人数应该不少了,很多人对当时新鲜和激动的感情还印象很深,但能静下心来,写下文字与大家分享的也寥寥无几了。
对此,作者所担心文笔上的缺点:“对于文学,也许这种行文方式显得不够流畅和优美;对于学术,也许这种描述有点自说自话,不够科学和严谨”,反而成为一种特点,一种优点了。作者在写作时摆脱了种种顾虑,写出了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和自己对建筑的理解,而不管这是对还是错。可以说,这是一本个人感情非常重,也非常有
特点的建筑书籍。
“一个月的准备,一个半月的行走,三个月的写作,2006年的欧洲建筑行终于告一段落了。欧洲建筑考察对我和某些朋友来说还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一想到这本书即将出版,会有更多的同行和读者一起分享我这次出行的感受,真是兴奋不已”。笔者在读到这本书的时候,也是兴奋不已,借此机会推荐给大家。
最后再借用此书序言中的一句话:真希望自己也有机会去走一趟。
第三篇:行走欧洲,我的建筑之旅
《行走欧洲 我的建筑之旅》读书笔记
欧洲是我们每一个学建筑的学子最向往、最想去的地方。欧洲建筑之行对于我们来说无异于建筑艺术的朝圣之行。建筑是空间的艺术,也是环境的艺术。只有身临其境,走近它,步入它,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奥妙。像这样“朝圣之行”的例子在建筑界可谓举不胜举,无论是“一切皆为建筑”的柯布西耶,还是游历欧美、自学成材的安藤忠雄,都有很好的表率。
《行走欧洲,我的建筑之旅》一书的作者在前言中也多次提到了安藤旅行的例子。但也许作者并不一定清楚,安藤在1965年历游欧洲之后,又仅隔三年后再次进入欧洲,进行了更为深层次的建筑考察。其间的收获和感触在最近公开发行的相关资料中多次被提到。他本人也多次提到这两次旅行对其“纯粹空间”的设计概念的形成产生了多么重大的影响,甚至还承认正是法国南部马塞附近的一个修道院建筑促使他开始了对纯粹空间的追求,并形成了自己建筑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在“光的教堂”的设计中,安藤就对“纯粹空间”的设计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读完书后,忍不住对安藤忠雄的建筑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在东京和大阪市区喧闹的迷宫曲径中,安藤忠雄的建筑似乎并无惊人之处,它们外表恬静、造型简朴,基本构件稀少,而且还采用了清水混凝土的外饰面处理、大玻璃和平滑的壁面这些典型的现代主义手法。但是,安藤的建筑是需要品味的,严谨的比例、空间中对光感的追求、对材料的精选使他的建筑简朴而纯净,正是密斯“少即是多”箴言的写照。安藤的建筑给人的是一种素面朝天的感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感。安藤认为自然是对现实的一种美化方式,仅仅是通过建造园子,在园中种植植物来表示季节变化这种手法很粗糙。抽象化的光、水、风这样的自然也是由素材与以几何为基础的建筑体同时被导入所共同呈现的。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将这种理念灌输到他的建筑中,用建筑去提炼着自然。让人在他的纯粹的构成中,通过光影摇曳,风雨变幻就能判定时间与自然的存在和变化。
他的名作光之教堂,表现的便是光这种自然元素的建筑化和抽象化。空间几乎完全被坚实的混凝土墙所围合。内部是真正的黑暗。在那样的黑暗中飘浮着一道十字架的光线,这就是全部。没有额外的装饰,可是墙上的裂缝赋予空间以张力并使之神化,它们抽象地渲染着已经建筑化了的室外光线。一位来这里参观的人为它倾倒。心想,像结婚这么世俗的事情,如果能够在这里举行,至少还有一些不凡的况味。
正如他自己所说“建筑的目的不只是与自然交谈,而是试图改造经由建筑表达出来的自然的意义。”
《行走欧洲,我的建筑之旅》一书封面古色古香,使人想起多年前在欧洲书店里流行的“羊皮卷”一类的书籍。据作者介绍,他希望这本书能在咖啡厅中被人翻阅,所以用了咖啡的色调。此书的封面所传递的信息无疑是准确的。封面上一段关于艺术作品的引文“人们永远无法通过描述来体验艺术。解释和分析充其量只能预备一些背景知识,然而,这些知识却能够鼓励人们与艺术作品面对面的接触”,也给读者以无限遐想。
全书内容丰富,分为6篇。第一篇为前言,篇幅较长,作者全面讲述了出行的目的、出行前的思想斗争、烦琐的准备工作以及出行过程中的衣食住行等等。当然作者着重总结了此行的收获和喜悦。的确,建筑之行对建筑师来说是重要的,建筑之行也是精神愉快的。作者给前言冠以“出行,以建筑的名义”的标题,具有画龙点睛作用,非常恰当。
以下5篇则分别以时间为顺序,或者以所看建筑的风格特点为划分,分别对北欧、柏林、南欧、德荷比、巴黎的建筑进行了描述。从小章节的组织上,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这些地方的建筑分别以现代、古典、变革、古今交融等主题加以概括。如在写北欧的经历时,作者紧紧围绕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的作品及北欧设计返璞归真、贴近大自然的特点,称北欧之行为“建筑与自然的精神之旅”,非常贴切。而到了柏林,文章又注重介绍了柏林的现代建筑,称之为“现代建筑的梦幻组合”,认为柏林建筑有“数不清的契机和数不清的财富”。
作者接着从汉诺威出发,穿越大半个德国,经过多特蒙特、法兰克富、慕尼黑、斯图加特等城市。然后来回两次翻越阿尔卑斯山,先到了萨尔茨堡,再经过维也纳、胜普略腾、威尼斯、蒙特卡丁、罗马、佛罗伦萨、比萨、维罗纳镇、新天鹅堡、茵斯布鲁克等城市再回到德国的慕尼黑和法兰克富。整个行程长达三千多公里,时间也长达十天之久。此行程以古典建筑为主,作者认识到“漫步欧洲,是建筑给我讲述了这个古老大陆的文明和历史”,所以称这段旅行为“阿尔卑斯山——古典建筑朝圣行”,也颇有特色。在基督徒遍地的欧洲,古典建筑的存在也或多或少的表现了欧洲人民对于宗教的追求吧。
基督教精神是欧洲文明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各种角度进行分析。一种角度是:由于从公元初期以来欧洲人普遍接受了基督教的思想观念,所以欧洲人的社会文化、道德观念、思维方式、政治原则等都是“基督教式”的,都是按照基督教所提供的思想资源来构造的。
“如何面对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建筑学的挑战?”作者在接下来几天的旅行中,通过作品看到了欧洲几代建筑师们的努力。所以有了“德、荷、比——变革中的建筑拾遗”这一篇章。作者发出了与建筑师——奇伯菲尔德一样的感触:“我们不应沉溺于新世纪的阳光,正如我们不能躲藏在从前惬意的记忆中。我们必须面对不断发展的现在——有变化的机遇,也有历史经历的沉重。”
以下是作者的后记:
“建筑到底是什么?我们还能来到为建筑所感动的时代吗?在我看来,建筑一直是一门说的不是很明白的学问,‘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和维特根斯坦的‘不可说’理论是惊人地相似。既然说不清,我在这里就原原本本地把在欧洲对建筑的所看、所想真实记录下来,作为第一手资料一五一十地留给大家去思考、总结和评判。对于文学,也许这种行文方式显得不够流畅和优美;对于学术,也许这种描述有点自说白话,不够科学和严谨;而对于我,却可以回顾和固定住这一段难忘行程并加以暂时忘却,以全新状态进行下一步的创作和思考。我想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于我于读者皆如此。
在完成这“两全其美”的事情的过程中,许多同事、朋友、家人都给我许多无私的帮助,在此表示真挚的感谢。在最后的编辑过程中,责任编辑房磊女士不但校审认真、负责,还协助弥补了我因丢失相机而遗漏的几张关键照片,在此也深致谢意。
转眼近半年过去了,2007年的第一天已悄悄到来。书房外冬季的上海,显得厚重湿冷,八月欧洲建筑行骄阳如火的日子恍如隔世。从欧洲回来,我对建筑的理解似乎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变化。从前,我对建筑是否是一种艺术的讨论向来是持否定的态度:现在让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时,答案还是同样的,但我会在前面加上‘也许’二字。欧洲的建筑,至少在古典建筑艺术方面的确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以至于我们无法不用‘艺术’一词来描绘。” 在没有读大学之前,对于欧洲的建筑就只有教堂了,至于具体的历史是从来没想过去深究的。如今,对于欧洲的建筑以及关于它们的历史却似乎有着一种狂热,已将之视为心中最美好的殿堂了。
非常幸运的是作者以巴黎作为整个欧洲建筑之旅的结尾。作者是这样描绘其巴黎之行的:“无论登峰造极的古典建筑,精美绝伦、高潮迭起的现代建筑,我也见过不少了。该激
动的,我也激动了;该惊喜的,我也惊喜了。然而在巴黎,在那些气势恢宏、技艺精湛的现代建筑面前,我又一次在内心深处感受到一种难以描述的震撼。” 是的,在巴黎,传统与现代不再是矛盾的双方,而是和平共存,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交相辉映,共同组成了一席文化和艺术的流动的盛宴。我想,用“巴黎——一席流动的建筑盛宴”作为此篇章的题目是最贴切不过的了。法国人浪漫的情调在这流动的盛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许建筑,才是这盛宴的关键
第四篇:《行走欧洲,我的建筑之旅》读后感
《行走欧洲,我的建筑之旅》读后感
欧洲是我们每一个学建筑的学子最向往、最想去的地方。欧洲建筑之行对于我们来说无异于建筑艺术的朝圣之行。建筑是空间的艺术,也是环境的艺术。只有身临其境,走近它,步入它,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奥妙。像这样“朝圣之行”的例子在建筑界可谓举不胜举,无论是“一切皆为建筑”的柯布西耶,还是游历欧美、自学成材的安藤忠雄,都有很好的表率。
《行走欧洲,我的建筑之旅》一书的作者在前言中也多次提到了安藤旅行的例子。但也许作者并不一定清楚,安藤先生在1965年历游欧洲之后,又仅隔三年后再次进入欧洲,进行了更为深层次的建筑考察。其间的收获和感触在最近公开发行的相关资料中多次被提到。他本人也多次提到这两次旅行对其“纯粹空间”的设计概念的形成产生了多么重大的影响,甚至还承认正是法国南部马塞附近的一个修道院建筑促使他开始了对纯粹空间的追求,并形成了自己建筑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在“光的教堂”的设计中,安藤就对“纯粹空间”的设计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当然作者认为罗马万神庙对安藤设计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面。总之,作为一个年轻建筑师,在建筑界浮躁一时的今天,作者能沿着前人的道路,义无返顾地背起简单的行李“行走”欧洲,实在难能可贵。这也是我一眼就被这本书吸引,一口气读完的主要原因。
《行走欧洲,我的建筑之旅》一书封面古色古香,使人想起多年前在欧洲书店里流行的“羊皮卷”一类的书籍。据作者介绍,他希望这本书能在咖啡厅中被人翻阅,所以用了咖啡的色调。之前我也一直在想,用什么图片才能全面反映欧洲博大精深的建筑文化内涵呢?此书的封面所传递的信息无疑是准确的。封面上一段关于艺术作品的引文“人们永远无法通过描述来体验艺术。解释和分析充其量只能预备一些背景知识,然而,这些知识却能够鼓励人们与艺术作品面对面的接触”,也给读者以无限遐想。
全书内容丰富,分为6篇。第一篇为前言,篇幅较长,作者全面讲述了出行的目的、出行前的思想斗争、烦琐的准备工作以及出行过程中的衣食住行等等。当然作者着重总结了此行的收获和喜悦。的确,建筑之行对建筑师来说是重要的,建筑之行也是精神愉快的。作者给前言冠以“出行,以建筑的名义”的标题,具有画龙点睛作用,非常恰当。
以下5篇则分别以时间为顺序,或者以所看建筑的风格特点为划分,分别对北欧、柏林、南欧、德荷比、巴黎的建筑进行了描述。从小章节的组织上,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这些地方的建筑分别以现代、古典、变革、古今交融等主题加以概括。如在写北欧的经历时,作者紧紧围绕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的作品及北欧设计返璞归真、贴近大自然的特点,称北欧之行为“建筑与自然的精神之旅”,非常贴切。而到了柏林,文章又注重介绍了柏林的现代建筑,称之为“现代建筑的梦幻组合”,认为柏林建筑有“数不清的契机和数不清的财富”。
作者接着从汉诺威出发,穿越大半个德国,经过多特蒙特、法兰克富、慕尼黑、斯图加特等城市。然后来回两次翻越阿尔卑斯山,先到了萨尔茨堡,再经过维也纳、胜普略腾、威尼斯、蒙特卡丁、罗马、佛罗伦萨、比萨、维罗纳镇、新天鹅堡、茵斯布鲁克等城市再回到德国的慕尼黑和法兰克富。整个行程长达三千多公里,时间也长达十天之久。此行程以古典建筑为主,作者认识到“漫步欧洲,是建筑给我讲述了这个古老大陆的文明和历史”,所以称这段旅行为“阿尔卑斯山——古典建筑朝圣行”,也颇有特色。
“如何面对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建筑学的挑战?”作者在接下来几天的旅行中,通过作品看到了欧洲几代建筑师们的努力。所以有了“德、荷、比——变革中的建筑拾遗”这一篇章。作者发出了与建筑师——奇伯菲尔德一样的感触:“我们不应沉溺于新世纪的阳光,正如我们不能躲藏在从前惬意的记忆中。我们必须面对不断发展的现在——有变化的机遇,也有历史经历的沉重。”
非常幸运的是作者以巴黎作为整个欧洲建筑之旅的结尾。作者是这样描绘其巴黎之行的:“无论登峰造极的古典建筑,精美绝伦、高潮迭起的现代建筑,我也见过不少了。该激动的,我也激动了;该惊喜的,我也惊喜了。然而在巴黎,在那些气势恢宏、技艺精湛的现代建筑面前,我又一次在内心深处感受到一种难以描述的震撼。” 是的,在巴黎,传统与现代不再是矛盾的双方,而是和平共存,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交相辉映,共同组成了一席文化和艺术的流动的盛宴。我想,用“巴黎——一席流动的建筑盛宴”作为此篇章的题目是最贴切不过的了。法国人浪漫的情调在这流动的盛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许建筑,才是这盛宴的关键。
全书内容丰富,图片众多,有许多建筑的视角非常独特,是我在以前上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很新颖。在内容的介绍似乎还有一丝的不足,全书提到的建筑大致有两百多个,但介绍的文字和图片似乎不够全面。也许都介绍详细了,篇幅会非常巨大,看的比较吃力,但我想,实用的东西总是越多越好的。正如作者所说“欧洲建筑之行永远不会迟,也永远没有尽头”,我们期待下一次的建筑之行。
09环艺3班
09b05050331
金旭峰
第五篇:行走议论文
? 母爱的奇迹
村里人不把孩子当回事,尤其是女孩,何况鼓儿还是个病女孩。鼓儿五岁了,不会叫妈,不会走路,不知道上厕所,村里的人都劝年轻的母亲:别治了,白白浪费钱财。母亲犟起来十头牛都拉不动,五年来她被着傻女儿跑满了大小医院,试遍了能打听的所有土偏方。然而,女儿的病没有一点起色。
春天,太阳还没有升起,母亲已背着女儿走在路上了。鲜花,小草,泉水,鸟鸣,母亲娓娓地向女儿千万遍地说唱。可背上的女儿目光散乱,口水顺着嘴角往下滚,不停地发出啊,唔的声音。但母亲听来,这是女儿给她的回应,是心的对话。
夏天,母亲怕女儿经不住毒辣辣的太阳,她自做一个竹筐,里面垫块凉席,顶上搭块花布,女儿做在里面既舒服有凉快,可怜母亲的后背被粗糙又坚硬的竹筐硌出一道道血印,汗水一蜇,钻心地疼。
秋天,母亲已耗尽了家里所有。再上路时,怀里揣的除了药费就是女儿一个人的食物了。去时,满怀希望。当又一个医生无奈地摇头,母亲的心又多出一道流血的伤口,回的路变得有远有长。饥饿、疲惫、愁苦一层一层压来,无助有恐慌的母亲紧紧地把女儿搂在怀里,掏出被风吹硬的食物,口对口地喂给女儿吃。她自己则只能捧着清泉解渴,摘个野果充饥。
终于,在一个白雪皑皑的冬日里,医生决然地劝母亲放弃,预言她的女儿绝对活不长久。母亲的心彻底碎了,她一改往日的坚强,对着空旷的大山嚎啕大哭。她一步一跪,一跪一求:苍天有眼,我愿用我的生命换回我女儿的健康„
回到家里,母亲不吃不喝,不哭不笑,搂着女儿一动不动地做在门外的磨盘上。村里人说她疯了。她的大姑姐,一个善良的农家妇女企图用自己的孩子换回母亲怀里的傻女儿,以便激活母亲那颗麻木的近乎死亡的心。然而,母亲的胳膊像两道坚韧的荆条,任凭怎样也掰不开。一群群人试着前来开导,之后,又都抹着眼泪离开„ 夜越来越沉,母亲与女儿无视时间的变更,她们依然痴痴地做在那儿。突然,母亲连着女儿一头栽下磨盘。奇迹就是在这一刻出现的!女儿搂紧了母亲的脖颈,惊天动地地叫出一声:妈妈--疼。母亲顿时幸福地昏了过去。
这,不是童话,因为那个傻女孩就是我。
爱的奇迹
爱是什么?是金子般的梦么?是水晶般的心么?是天使创造的奇迹么?--题记
想阅读一般,翻乱了邪恶的页码;像春风一般,洗濯了人们的心。
荒野上的秃鹰,不再孤寂,因为有天使创造,爱的奇迹。
用仙女般的恣肆,创造奇迹;用天使般的心,放飞奇迹。洗去心中的不快,倒空心中的尘埃;用爱填满,填满,直到心扉敞开。大地跳起迪斯科,它的心中充满了爱,因为春姑娘创造了--爱的奇迹。将你的爱,带给身边的人;用你的心,创造爱的奇迹。篇二:话题作文:行走
“行走”这一概念,既可以指人生姿态,也可以指精神成长,它指向个体和人类的存在,人的一生本就是不断行走的过程。在苍茫人世,你行走过哪些地方?你愿选择怎样的行走姿态,你愿拥有怎样的行走意义?
以“行走”为题,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抄袭。
行走
谱写人生壮美的诗篇,让每个脚步都成为一行闪光的文字。当你出生在这个世界上,你踏上了人生的旅程,考试行走,行走?? 前进的道路是未知的,没有谁能够预知未来。但有一点不会变,你一直在前进,行走在前进的道路上,而你的身后是时光的匆匆流逝。行走在人生的旅途,道路并不是平坦的阳关大道,它往往是泥泞的,坑坑洼洼的。当弱小的我们摔倒时,我们将如何去应对?遥望远方,路漫漫,没有尽头。也许你会抱怨,也许你会丧失信心,但是,你决不能放弃。没有一条路是一帆风顺的,你要鼓起勇气,拿出信心,昂首向前进。因为你要相信:从泥泞中走出来的人,比从坦途中走出来的人脚板更结实,意志更坚定!
人生之路没有一条是相同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靠自己走出来的。有的人愚昧无知,有的人懒惰无能,有的人骄傲自大,有的人??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但有的人把自己的缺点缩小和改正,而有的人却把自己的缺点放大,最后误入歧途。
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到不承认自己无知的程度。懒惰和骄傲都不是好的行为习惯,但能够清醒地认识这一点,并能够改正,那么你的道路则多了一张通行证。
抛弃你的陋习吧!它会使你停滞不前。用你的信念点燃心中的火焰,让奋斗的烈焰燃遍你生命的狂野。因为想要成功,你就必须不断向前行走。行走!
成功的捷径不在远方,就在开拓者奋进的脚下。你听见了吗?成功在向你招手,而你则需要向前迈进。
不要向高山低头,因为高山永远在你的脚下。你要相信:希望就在前方!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你是世界的主宰,主宰生活,主宰生命,主宰前行的路。行走,行走??有太多的东西等待着,等待着你去超越。行走在生命的大河里,超越别人,超越自己,超越现在。
行走
一直很羡慕旅人,因为他们的自由,他们的干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坚守信念,却随遇而安。他们看万千风光,却不为任何一份美景停留,他们一直保持淡然,一直在前进。
可惜,我毕竟不是旅人,我很平凡,我行走的路途,没什么句法的波折,于是,情感总在细微处长出新芽,属于个人的行走,无论悲伤或是快乐,都纯洁恬静的真实。年少不更事的我,总会觉得我的道路应该要与众不同,要出人头地,要风风火火,要有战斗力,要激烈??后来,偶然的一次在小街上,看到一对老夫妇,推着小吃车,一直到岔口,然后张罗小吃。以前总认为街边小吃不干净,他们爱贪小便宜,但这两人头发花白,精神却很好,看到过往行人也会微笑,交谈,露出所剩无几的牙齿。老爷爷还跟他老伴说他得去刷碗,等下再过来,让老伴安心,还互相调侃,年过半百的老人,不为任何事所动,不为任何事所恼,在自己的范围,过着自己的生活,保持一份淡然的心境,这是多难得啊!
真的是这样,很多事,遇见不必为其所困,与朋友吵架,不要想着风风火火干一场,为一点面子而伤了情谊,就像我一样,后来,我也学会淡然,买一盆小花,简单写几句话告诉她一切都将过去,而你仍然在心中,就像这盆花一样绽放。情结自然解开,就又形影不离啦!与家人起争执,这是行走路上不可避免的,年轻气盛与老练稳重总会格格不入,当然也会打
动干戈,高出离家负气的闹剧,与老爸干杯酒,(此句看不明白),成绩不好,自然不必怨天尤人而不可自拔,你要保持淡然,一直坚守,告诉自己胜败乃兵家常事,重整旗鼓一笑置之。这就是一种释然,一觉睡醒,太阳还是暖暖照在身上,多美好!只有过不去的自己,没有过不去的事。
经历了许多许多,才发觉很多事,是自己太较真。就像一只想背行囊走在山顶,要仰望山下,看随风牵动的自己。后来逐渐在行走中喜欢在半山的惬意,才发现欢乐是自为的,随遇而安,随处而生的快感,随时保持的淡然,行走无处不在,愉悦随处可生。
行走在路上,时间磨去岁月的棱角,那些激烈就像茶杯里泛起的风浪,在内心淡然的心境下溃不成军,而我依旧有淡然的心境,依旧在不懈行走,多有轰轰烈烈都搁浅,故事依旧继续?? 行走 在曙光乍现的清晨,我起身上路,慢慢行走,听着陌生的歌,看着陌生的风景,或低沉或悠扬的旋律环绕着跌跌撞撞的脚步,慢慢行走,我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注定没有一个人,一匹马独创天涯的勇气,总是在不断行走中,停下脚步,回头望一眼来时的路,看着那些从远处蜿蜒而来的深深浅浅的脚印,想想彼岸的风景,深深吸一口气,继续行走。
不断行走,脑海回想着那来时的路。花开的时节,赤着脚走在冰凉的青石板路上,厚厚的青苔抵触着细嫩的脚尖,耳畔总有妈妈气急败坏的召唤。可是在我不断向前行走的过程中,这些画面也不断渐行渐远。我开始喜欢窝在家里,不去理会妈妈日复一日的唠叨,总以为能够摆脱一切,一个人向前行走。偶尔拾起往日的碎片,我不停地行走,两边的风景也不断后移。现在的我,行走在学校凭证宽阔的路面上,踏着落叶细碎的声响,在三点一线的路面上循环往复,不在有“天冷了”这样细微的叮嘱。猛然惊觉,在我不断行走的过程中,我已经抛弃了从前那些稚嫩的幻想,失去了童真幼稚,却开始渴望妈妈那些烦琐的嘱咐,盼望着放假,回到那个温暖的小窝。一个人,不停地行走,子啊灯火阑珊的街头,在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凭着直觉辨析着未来的方向。总有一天,我会走出象牙塔,我会迈入社会,在坚实的柏油路上踉踉跄跄。太过坚硬的路面上,看不出我的足迹,却有着依稀的泥泞。童年,学校,都将变成遥远的回忆,我会学到许多新的技能,却会在不经意间与许多回忆擦肩而过。在横亘在生命两端的道路上,我不停行走,时光驱赶着我,岁月勉励着我。不停行走,我收获了许多,却也失去了许多,我不用改对过去依依不舍,因为不论我怎样挣扎,我只能前进,不能倒退。那些失去的,凝固在泛黄的相册中,终究来不及道别。或许行走着就是幸福的,不断经历,不断放弃,都将不断在岁月中沉淀,历久弥香。篇三:命题作文:行走
文
范
文
清风淡扫,湖面便淌开了锦缎色的涟漪。碧玉的湖面绿得澄静,深得安详,沉寂的让人留连忘返。长袖轻挽、发髻叮零,缓步在这星眼鬼睒下的河岸。假如,我是洛水中的甄妃。从沙漠走到碧波,从黄昏走到暗夜,从新娘走到败将,我在一轮又一轮的行走中消逝,这珍贵又脆弱的生命在轻轻悄悄的一轮又一轮的行走中消逝。举步维艰,我的一移一挪都似小人鱼的舞步,带着不见血的硬生生的疼痛。我惶恐,我惊慌,生命在行走点点滴滴不易察觉地流失。从跌跌撞撞的起步到转身急速飞奔,每一步,每一步,都是踩着四散奔逃的生命而进行的。生命总在不断流逝,那么我,该如何停下颤巍巍的步子? 人们让古楼兰的新娘重现天日,放在澄明的玻璃棺中,还她千年旧梦。斜阳仍是当初的斜阳,新娘却已不复当年的新娘,她已成为传奇,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楼兰的新娘若地下有知,应该是会清浅一笑吧,毕竟,她的灵魂会在所有瞻仰过她遗容的人心里飘荡,在无数揣测她的诗歌、故事中翩然而立。就像席慕容曾经轻轻的哀叹:夕阳西下/楼兰空自繁华/我的爱人孤独地离去/遗我以后的甜蜜和悲凄。成者为王败者寇,可人们总是说刘邦的狡黠、说刘邦的阴险;叹项羽的优柔、叹项羽的不利;还念念不忘的,是项羽当年的霸气。有路可退,却仍于乌江边自刎,只因愧对江东父老。项王笑言:“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于是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霸王的一生,被书写成一页又一页的传奇,在墨香中被人不尽品尝。郁郁的甄妃是否已在洛河的柔抚中荡尽了忧伤,凌波御舟,款款而来。曹植叹曰:“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她成了洛神,享受着幽波的静谧,远离浮华的清闲。偶与故人相见一番,就让他写出了名篇《洛神赋》,以至于“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也令多少人记住了这风华绝代、不染尘埃的洛水之神。生命的行走太匆忙,生命的消逝总是比预料中快,更不易察觉。于是,总有人想挑战,想证明,想“赢得生前身后名”,但却是“可怜白
范
文 次都在左顾右盼――不要说我目光短浅,我只是有些参透了生命的无常。看楼兰的新娘,看霸王看甄妃,生命总在不停流逝,可生命同样也在这流逝中永生,直到天长地久,直至永垂不朽。是的,生命是卑微的存在,可不仅仅是为了存在而存在,更非为了消逝而存在。谁也不明了谁的一举手、一投足会引起什么,谁敢断定谁的随意挥一挥手就不会影起下个世纪的一场风暴? 所以,请走得安然一些。在整趟生命的旅途中,目的地都是唯一的――终结。可谁说终结不是一个新的起点,谁说终结意味了一切的消亡,那不是所谓的轮
回不尽,而应是传唱的源远流长。不要总是急
着想要去赶超生命,一直疲于奔命的人是没办
法拥有生命的美丽的。而用心感受了生命过程
中每一处心境的人,才能最快到达永恒,因为,生命的过程不仅仅是时间。
请在生命的距离缩短的过程中,尽量把他
无限丰富罢,你赶不上它,至少,你可以充实
他,把单一得生命无限放大,让它在你的转身
离开之后依然可以绽放光芒。
行走在唐诗宋词间
向往古人,向往古诗词中清静自在的女
子。初夏季节,远处总会传来时高时低的鸟鸣
声,在这热风冷雨的无赖光阴中乱人心肠。三
炷沉香已沓,瑶琴置于案几。女子青丝低挽,斜卧在榻,衣袂半拖。一手扶头,一手随意垂
下,细看她“„„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
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书卷半掩着,似睡非
睡。堂前一株白蕊海棠,轻风起处,潮湿的香
气,微微一荡,扑面而来。女子轻蹙眉头“惟有
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
又添一段新愁”。眼前的好风贴水,好树缀锦,堂前花香,更勾起女子的情思低吟。
感伤愁怨历来是中国古诗词的主调,从杨
柳依依、雨雪霏霏,到厚地高天、痴男怨女,无不有着美丽彻骨的感伤。“梳洗罢,独倚望江
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
白苹洲。”温庭均的《望江南》,是我比较喜爱的一首小词,那种闺思难了,那种伊人盼归,从一个“望”字,到“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到失望,末了,幽幽的生出的这一句“斜晖脉脉水悠悠”怎能不令人柔肠寸断,百转千回?
常常的,一杯清茶,手捧书卷,便会不知不觉地浸入古诗词,似于古人同行。你看那秋凉之夜,月圆之时,她“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掩不住心中淡淡的遗憾。然而,一旦“雁字回时”,心中的人来了书信,便觉“月满西楼”月圆人团圆了。当然,纵使短暂的团圆,终究“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闲愁,淡如轻烟;这情思,缠绵俳侧,更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你再看她,”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随性随情的快乐,“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无奈轻叹。李清照的词,读罢,总能令人回味无穷,仿佛已经感受到在那样一个红莲、玉簟、兰舟的秋夜,思念之人的无可奈何,情何以堪„„
李清照之词的婉约清丽,更多的表现在前期的哀伤清愁中,常令少女时期的我,无端的感伤惆怅。比如这首有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叠七字,此伤,此悲,无人能及。更有那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每逢秋雨梧桐叶落时,便会想起。虽然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却也总爱念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古诗词中对我影响深刻的感伤文人,另还有秦少游和李后主两位。秦观将诗词中的那种无峰无由、无端无绪的感伤具体化也情景化了。《满庭芳》中“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一个“抹微云”,一个“连衰草”,令人拍案叫绝。这句“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有名家评论:“虽不识字,亦知是天生好言语”。而此词的最后一句“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与李后主“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那种互相印证的感伤,让人觉得感伤即是一种倾诉又是一种寄托。李后主丢失了江山,秦少游丢失了爱人,这种人间最根本的丢失使今生今生变成了他们的伤心之地,也就有了这种彻骨绝笔的描绘。而秦观的“两情若是长久,又岂在朝朝暮暮”和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更是被后人传唱咏颂至今。篇四:话题作文:行走
“行走”这一概念,既可以指人生姿态,也可以指精神成长,它指向个体和人类的存在,人的一生本就是不断行走的过程。在苍茫人世,你行走过哪些地方?你愿选择怎样的行走姿态,你愿拥有怎样的行走意义?
以“行走”为题,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抄袭。
行走
谱写人生壮美的诗篇,让每个脚步都成为一行闪光的文字。当你出生在这个世界上,你踏上了人生的旅程,考试行走,行走?? 前进的道路是未知的,没有谁能够预知未来。但有一点不会变,你一直在前进,行走在前进的道路上,而你的身后是时光的匆匆流逝。
行走在人生的旅途,道路并不是平坦的阳关大道,它往往是泥泞的,坑坑洼洼的。当弱小的我们摔倒时,我们将如何去应对?遥望远方,路漫漫,没有尽头。也许你会抱怨,也许你会丧失信心,但是,你决不能放弃。没有一条路是一帆风顺的,你要鼓起勇气,拿出信心,昂首向前进。因为你要相信:从泥泞中走出来的人,比从坦途中走出来的人脚板更结实,意志更坚定!
人生之路没有一条是相同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靠自己走出来的。有的人愚昧无知,有的人懒惰无能,有的人骄傲自大,有的人??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但有的人把自己的缺点缩小和改正,而有的人却把自己的缺点放大,最后误入歧途。
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到不承认自己无知的程度。懒惰和骄傲都不是好的行为习惯,但能够清醒地认识这一点,并能够改正,那么你的道路则多了一张通行证。
抛弃你的陋习吧!它会使你停滞不前。用你的信念点燃心中的火焰,让奋斗的烈焰燃遍你生命的狂野。因为想要成功,你就必须不断向前行走。行走!成功的捷径不在远方,就在开拓者奋进的脚下。你听见了吗?成功在向你招手,而你则需要向前迈进。
不要向高山低头,因为高山永远在你的脚下。你要相信:希望就在前方!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你是世界的主宰,主宰生活,主宰生命,主宰前行的路。
行走,行走??有太多的东西等待着,等待着你去超越。行走在生命的大河里,超越别人,超越自己,超越现在。
一直很羡慕旅人,因为他们的自由,他们的干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坚守信念,却随遇而安。他们看万千风光,却不为任何一份美景停留,他们一直保持淡然,一直在前进。
可惜,我毕竟不是旅人,我很平凡,我行走的路途,没什么句法的波折,于是,情感总在细微处长出新芽,属于个人的行走,无论悲伤或是快乐,都纯洁恬静的真实。
年少不更事的我,总会觉得我的道路应该要与众不同,要出人头地,要风风火火,要有战斗力,要激烈??后来,偶然的一次在小街上,看到一对老夫妇,推着小吃车,一直到岔口,然后张罗小吃。以前总认为街边小吃不干净,他们爱贪小便宜,但这两人头发花白,精神却很好,看到过往行人也会微笑,交谈,露出所剩无几的牙齿。老爷爷还跟他老伴说他得去刷碗,等下再过来,让老伴安心,还互相调侃,年过半百的老人,不为任何事所动,不为任何事所恼,在自己的范围,过着自己的生活,保持一份淡然的心境,这是多难得啊!
真的是这样,很多事,遇见不必为其所困,与朋友吵架,不要想着风风火火干一场,为一点面子而伤了情谊,就像我一样,后来,我也学会淡然,买一盆小花,简单写几句话告诉她一切都将过去,而你仍然在心中,就像这盆花一样绽放。情结自然解开,就又形影不离啦!与家人起争执,这是行走路上不可避免的,年轻气盛与老练稳重总会格格不入,当然也会打动干戈,高出离家负气的闹剧,与老爸干杯酒,(此句看不明白),成绩不好,自然不必怨天尤人而不可自拔,你要保持淡然,一直坚守,告诉自己胜败乃兵家常事,重整旗鼓一笑置之。这就是一种释然,一觉睡醒,太阳还是暖暖照在身上,多美好!只有过不去的自己,没有过不去的事。
经历了许多许多,才发觉很多事,是自己太较真。就像一只想背行囊走在山顶,要仰望山下,看随风牵动的自己。后来逐渐在行走中喜欢在半山的惬意,才发现欢乐是自为的,随遇而安,随处而生的快感,随时保持的淡然,行走无处不在,愉悦随处可生。
行走在路上,时间磨去岁月的棱角,那些激烈就像茶杯里泛起的风浪,在内心淡然的心境下溃不成军,而我依旧有淡然的心境,依旧在不懈行走,多有轰轰烈烈都搁浅,故事依旧继续?? 在曙光乍现的清晨,我起身上路,慢慢行走,听着陌生的歌,看着陌生的风景,或低沉或悠扬的旋律环绕着跌跌撞撞的脚步,慢慢行走,我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注定没有一个人,一匹马独创天涯的勇气,总是在不断行走中,停下脚步,回头望一眼来时的路,看着那些从远处蜿蜒而来的深深浅浅的脚印,想想彼岸的风景,深深吸一口气,继续行走。
不断行走,脑海回想着那来时的路。花开的时节,赤着脚走在冰凉的青石板路上,厚厚的青苔抵触着细嫩的脚尖,耳畔总有妈妈气急败坏的召唤。可是在我不断向前行走的过程中,这些画面也不断渐行渐远。我开始喜欢窝在家里,不去理会妈妈日复一日的唠叨,总以为能够摆脱一切,一个人向前行走。
偶尔拾起往日的碎片,我不停地行走,两边的风景也不断后移。现在的我,行走在学校凭证宽阔的路面上,踏着落叶细碎的声响,在三点一线的路面上循环往复,不在有“天冷了”这样细微的叮嘱。猛然惊觉,在我不断行走的过程中,我已经抛弃了从前那些稚嫩的幻想,失去了童真幼稚,却开始渴望妈妈那些烦琐的嘱咐,盼望着放假,回到那个温暖的小窝。
一个人,不停地行走,子啊灯火阑珊的街头,在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凭着直觉辨析着未来的方向。总有一天,我会走出象牙塔,我会迈入社会,在坚实的柏油路上踉踉跄跄。太过坚硬的路面上,看不出我的足迹,却有着依稀的泥泞。童年,学校,都将变成遥远的回忆,我会学到许多新的技能,却会在不经意间与许多回忆擦肩而过。在横亘在生命两端的道路上,我不停行走,时光驱赶着我,岁月勉励着我。不停行走,我收获了许多,却也失去了许多,我不用改对过去依依不舍,因为不论我怎样挣扎,我只能前进,不能倒退。那些失去的,凝固在泛黄的相册中,终究来不及道别。
或许行走着就是幸福的,不断经历,不断放弃,都将不断在岁月中沉淀,历久弥香。篇五:作文:做个行走的人
做个行走的人
无为县昆山中心学校901班阮雅瑄
人的一生都在行走。行走不仅是双腿走路,也是一种生活姿态,更是一种精神历程。我所说的行走意为领路,走在路的最前端,很多人都在为他人;为国家行走。我也一步步地踏着他们的足迹行走。
一、行走在汩罗江边
我行走到了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江边,这就是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投江的地方。我伫立在江边,仿佛还能想像的出当年楚国上下昏庸,屈原是怀着如何悲壮的心情抱石投江,他为民殉国难,为国捐躯的精神永远被后人缅怀,他在为国行走。
我又想到了当代中国第一位领导人——孙中山,他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的创始人。当他留学国外归国时,看到了清朝腐败的统治,便决心去英国学习先进的思想来改变中国的现状。在国外的学习使他的思想和政治主张有了很大的提升,他回国后,积极提倡三民主义,并多次进行革命,虽然过程十分曲折、坎坷,但最终推翻了腐朽的封建统治,使中国迎来了一丝曙光。不得不说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除了屈原和孙中山,中国还有很多的爱国人士,他们都在为中国而行走。在抗战时期,有很多人为中国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现在如此富强的中国,我们的生活也变得美好。我敬佩他们将国家放在首位,我也要学习这种爱国的精神,长大了沿着这条路行走下去。
二、行走在实验田边
我又行走到了一片实验田边,田里的稻谷压弯了腰,一片丰收的景象,这就是袁隆平研制杂交水稻的实验田,他用了大半生时间投身于研制新型杂交水稻事业,他一直都在为解决人民温饱问题而行走。袁隆平说过:“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因此他一丝不苟地在工作岗位上努力奋斗。他那埋身于水稻之间的身影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他对于事业的敬与乐也让我折服。在经历了很多次失败后,他终于如愿研制出了产量很高的籼型杂交水稻,解决了很多地区的饥荒问题。但成功后他也没有为自己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而是更加敬业都投入到了水稻研究工作中。我相信,袁隆平如此敬业,在以后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朱子说:“主一无适便是敬”。敬业是一种品德,只要做一件事,不分心,就是敬业了。每个人都要敬自己的工作,也是对自己的敬。梁启超说:“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每一个敬业的人都是在为他人、为国家行走。我作为学生,也要好好学习,好好在我的路上行走。
每个人都在行走,每一个中国人都在为中国行走。希望人人都能做到爱国和敬业,让中国的路行得更远更长。我也要做个行走的人,使中国这条船因我们的行走而一直驶向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