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为什么能根深蒂固

时间:2019-05-12 18:18: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应试教育为什么能根深蒂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应试教育为什么能根深蒂固》。

第一篇:应试教育为什么能根深蒂固

应试教育为什么能根深蒂固

思想的天空

应试教育是一种压抑青少年个性、遏制青少年潜能的发挥、在某种程度上摧残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教育方式。针对这个弊端,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专家学者明确而响亮地提出,要用素质教育取代目前广为人们所诟病的应试教育。无疑,素质教育较之应试教育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之处,它也与发达国家的健全的教育方式相适应,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对于他们将来走上社会之后创新能力的发挥,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问题是这样一种人人都说好的教育方式,为什么近几年来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呢?环顾中国中小学界大行其道的仍然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基本上还停留在口号上,即便是少数在素质教育方面有一定进展的中小学,充其量也只是应试教育的附属物,只占次要的地位,离登堂入室取应试教育而代之的理想相差很远。

事实是,农村和小城镇的孩子80~90%上不了重点或本科,在应试教育填鸭式灌输教学的影响下,他们大多数人都产生了厌学的心理,有的人甚至中途辍学。当今是市场经济时代,比过去计划经济时代,人们改变命运的途径已经有很多条了,可当今的灌输应试教育在他们的心田里播下了厌学的种子,这对他们今后的生活肯定会产生不利地影响。只有10~20%的孩子,在应试教育中考上重点或本科,这其中又有一部分人会成为高分低能的蠢才,还有些人因学致贫。

这是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难道中国的中小学永远是应试教育的一统天下,素质教育只能作为一种点缀吗?任何一种现象的产生都有它的深刻的历史渊源,都不是孤立的现象,都是与那个时代的要求相适应的。因此,我们必须追根溯源地探索应试教育产生的根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解答素质教育难以推行的原因,也才能对症下药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地推行素质教育,最终取应试教育而代之,从而完成教育方式的变革,跟上世界先进的教育方式潮流,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培养出高素质的、既有丰富科学文化知识,又有独到创新精神的各类人才。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应试教育越演越烈呢?我认为根源是:

第一、家长方面的压力和鼓励。

家长们之所以成为应试教育的支持者,出于潜在的本能,即人们通常说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家长们看到了自己的孩子可能进入以前只有少数幸运儿才能进入的大学。他们认为孩子在学校读书就是为了考取大学,他们关心的就是这一点。到现在为止,大多数的教师对于应试教育处于一种无可奈何的境地。但是,家长们却成了越来越强大的、热情始终不减的应试教育支持者。至于广大的中小学生,他们只是被动的一群,他们受到来自教师和家长双方面的不可抗拒的压力,只能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至于用什么样的方式学习为好,那根本不是他们所能左右的。恰恰在这一点上,成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分水岭。

第二,城乡分隔促使广大的农村考生以考取大学作为自己跳出农门的几乎是唯一的选择,他们对应试教育从被动接受到逐步习惯。

城里人享受着许多乡下人所不能享受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说,如果一个人不幸生为乡下人,就意味着你将与愚昧、贫困为伍,你与同样年龄的城里人完全不在一个起点上,而且更为可怕的是,这种不平等现象还是世袭的。如果你想改变自己的身份,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拼命努力地读书考上大学。在成为城里人这一诱人前景的召唤下,广大的农村学生只把考取大学作为自己跳出农门的选择。从内心来说,他们并不赞成应试教育那种遏制人的个性与潜能的教学方式,但是,正如我们在前文所述,在教师、家长、学生三者之中,学生是力量最小的一群,他们只有被动地接受任何合理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当然他们对于应试教育也并非强烈反对,基本上大多数人对应试教育从不习惯到逐步习惯,乃至于许多人特别

是跳出农门的考取大学的人对应试教育持赞同态度。各类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走上教师岗位之后,成了应试教育忠实执行者,他们用自己曾经成功改变自己命运的那种教育方式继续教育他们的学生。

第三,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对就业的巨大冲击,也迫使广大的学生以考取大学作为选择职业的优先考虑,特别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更迫使学生以考取重点大学为目标。

现在家长都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要想就业,就得使孩子考进大学。在这种普遍社会压力之下,家长与子女的认识几乎是一致的。坦率地说,现今社会中,绝大多数的家长已经放弃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不切实际的念头。严峻的生活现实使他们把目标定在将来的孩子能有一个比较好的饭碗,而进大学深造几乎成了唯一的拥有较好饭碗的保证。一切为了高考,一切为了学好应付高考的几门功课,就成了教师、家长和学生三位一体共同追求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谈论实施素质教育、谈论学生的全面发展,虽然,人们从理论上认同,仍然会按应试教育去做。

第四,民族心理对应试教育的认同与对素质教育的排斥。

我们在评价中国人的民族心理的时候,一般是用勤劳、善良,不畏强暴,百折不挠来表示。这确实是中华民族的风骨之所在。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当看到,民族心理消极的方面。那就是喜欢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不思变革,对新的事物有一种天生的排斥。我们从历史上数次著名的变法失败就可以明白这一点。可以说,凡是想急剧改变现实的人很少能够成功的,而且下场都是悲惨的。在教师的作用中,人们千百年来信奉的是韩愈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之说。与此同时,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所传之道,所授之业,所解之惑。正是这一种集体无意识,这一种经由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心理和习惯,使得应试教育成了人们普遍认可、接受的现实。

有的改革者希望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快乐学习方式,其实这是很难行得通的,民族的心理和习惯对这种标新立异的东西天生是排斥的。教师和学生对此都不可能感到习惯和舒服,他们感到习惯的是那种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比是一个创新,同时也是一个冒险。所以在没有规范的条例、制度、措施的前提下,实施素质教育就意味着要付出比以往更多的精力,冒着更大的风险。在各类人群中,知识分子恐怕是最少冒险精神的,这是中国儒家文化长期熏陶的结果。中庸之道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行事做人的准则。中国成语“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就是中国人之缺乏冒险精神典型集中的写照。因此,我们不难理解教师对于素质教育持怀疑态度。实际上可以这样说,理应最积极参预此事的广大中小学教师,一定程度上反而成了此事的阻力。究其原因,害怕风险,害怕失败,害怕承担责任恐怕是最直接的思想根源。

第五,素质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零散不成系统,缺乏可操作性与持久性,加之教育工作者本身的不认同以及教师队伍莨莠不齐,难以有效施行高水平的素质教育。

相对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教育体系,在培养目标、教育手段等方面均有着明显的差距。反思我们尽管提倡素质教育多年,但其结果乏善可陈,根源何在?根源就是没有对此有正确全面的理解。人们往往忘记了这样一个事实,应试教育的力量在于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的民族心理、民族习惯、民族传统之中。用军队来作比方,应试教育既有明确、坚定的军事理论,也有明确的战略战术,更有身经百战、深得战争奥秘的指战员,但素质教育充其量只是一些游兵散勇。虽然它也有一些明确的战争目标,但手段是苍白的,军事理论是肤浅的,不仅如此,这种军事理论基本上是泊来品,在多大的程度上适合中国的现状是值得怀疑的。因此,我们假如可以认为一支游兵散勇就能够打败阵容齐整的军团无异于痴人说梦。

不仅如此,应试教育除了民族心理、习惯和传统的深刻影响,使它看起来坚不可摧,教师、家长、学生的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从教师来说,他们对于素质教育并非全心全意地赞成,因为应试教育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得心应手的武器,相反,素质教育则是一件完全陌生的武器。从人的本性来说,偏向于前者就是毫不奇怪的了,况且,我们还应当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教师队伍也是莨莠不齐,有人即使想推行素质教育也是力不从心。从家长来说,他们当然赞成应试教育,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应试教育才能给他们孩子真正的知识,才能真正使他们的孩子跨进大学的校门从而改变孩子的命运。至于素质教育,大多数家长看来只是一种哗众取宠、浮而不实、中看不中用的东西。而且在能够直接提高学习成绩的诱惑下,他们也自愿不自愿地投向应试教育。由此可见,应试教育在中国有着强大的根基,有着广泛的支持,改变它是极其困难的事情。

现今的读书与考试紧紧联系在一起,就象中国科举考试是一张试卷定前程一样,如今也是一张试卷定终身。时代的变迁并没改变这一历史惊人的雷同。因此,应试教育大有市场就是正常可以理解的了。综上所述,可见高考指挥棒下的应试教育在现阶段存在有其合理性与必然性,改变它,用素质教育的方式来替代它是非常困难的。那么应试教育发展的走向到底如何,它是否会长期存在不可改变呢?是不是素质教育只能是作为一种口号,一种理想追求而存在呢?对此,我们并不能简单地回答“是”还是“否”。

应试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强大的根基:就是民族心理、民族传统、落后的经济生产方式、城乡不合理的分隔机制、就业面的有限。可以说,这样的根基如果不被动摇,那末,应试教育的生命之树将会长青。但是,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应试教育的根基将逐步动摇。可以预见,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之后,素质教育将逐步兴起,逐步为人们所接受,最终取代应试教育的霸主地位。当然,这需要比较长的历史时期,毕其功于一役,一蹴而就的思想都是不现实的,都是有害的。目前,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积蓄力量,积蓄素质教育的经验,首先从经济发达地区开始施行,因为说到底,经济是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这样说,当素质教育成了我们教育的主要方式的时候,一定是中华民族实现了伟大复兴的日子。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第二篇:根深蒂固成语简单造句

“根深蒂固”表示基础牢固;不可动摇;多指旧势力、旧思想、旧制度等基础深厚;不易摧毁;有时也指好的思想感情不能改变;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根深蒂固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一、根深蒂固成语解释

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老子》:“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韩非子·解老》:“柢固则生长,根深则视久。”

二、根深蒂固成语近义词

坚不可摧 [ jiānbù kě cuī ]

非常坚固,摧毁不了。

盘根错节 [ pángēn cuò jié ]

树根木节盘旋交错,不易砍伐。比喻事情繁难复杂,不易处理。《后汉书·虞诩传》:“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槃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积重难返 [ jīzhòng nán fǎn ]

积习深重,不易改变。多指恶习或弊端已发展到难以革除的地步。积重(zhòng):积习深重。

牢不可破 [ láobù kě pò ]

非常坚固,不可摧毁。唐韩愈《平淮西碑》:“并为一谈,牢不可破。” 牢:坚固。破:打碎。

根深叶茂 [ gēnshēn yè mào ]

茂:繁茂。根扎得深,叶子就茂盛。比喻基础牢固,就会兴旺发展。

树大根深 [ shùdà gēn shēn ]

比喻势力大,根基牢固。

深根固柢 [ shēngēn gù dǐ ]

柢:树根。使根基深固,不易动摇。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三、根深蒂固成语造句

1、根深蒂固的恶习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

2、只有在智力薄弱和懒惰无知的人身上,迷信才是根深蒂固的。

3、他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4、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5、她的恶习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6、其原因是体制性的并且根深蒂固,所以想要治好它可谓任重道远。

7、失恋就像牙痛,根深蒂固的痛,却无法忽视,还是要强忍着。

8、印度对中国的战略上的不信任根深蒂固。

9、公共健康的噩梦部分地反映了根深蒂固的文化根源。

10、某些老旧思想根深蒂固,不是轻易就能根除的。

11、对人类权利和尊严支持的思想在美国根深蒂固。

12、这个黑社会组织,几年来已根深蒂固,要消灭它不是容易的事。

13、后几年以至于毕业回去了几次也没见到开花那个情结已经根深蒂固。

14、几千年来,迷信思想流传,尤其在这文化不发达的山区,更是根深蒂固。

15、这种传统的思想观念早已根深蒂固,很难改变。

16、这种风俗由来已久,已经根深蒂固在当地人心中,不易改变。

17、对消费的抵触也是根深蒂固的。

18、封建思想在中国真可谓根深蒂固,要彻底铲除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19、这个帮派的势力已是根深蒂固,想要铲除得花一番功夫。

20、虽然科学昌明,迷信在某些人的思想中,仍然根深蒂固。

21、或许友情同样需要考验,只有亲情才是根深蒂固。

22、想要建造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就要破除这些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

23、他养儿防老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是很难改变的。

24、重男轻女的传统风气在亚洲根深蒂固,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25、公司内部各派系的势力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整合。

26、感冒残余,根深蒂固,低骚持续。

27、上海在根深蒂固之处,是一个码头。一个港城。

28、儒家文化的仁爱思想根深蒂固,讲究攻心为上,将心比心。

29、文学作品始终是同大众生活根深蒂固的交织在一起的。

30、封建思想在她头脑中根深蒂固。

31、我们需要使用上帝的话语来揭露我们关于性的根深蒂固的谎言。

32、结果自然是我们读多数人不得不克服根深蒂固的性焦虑。

33、我们社会中普遍存在着根深蒂固的保守思想。

34、几年之后,指责和相互踢皮球就成为了根深蒂固的习惯。

35、紫玉兰根深蒂固,承载着婚姻的结构和亲人的关心。

36、而这种根深蒂固的平等主义也使北欧模式的输出遭遇困境。

37、因为那不好的初印象一旦留下,在粉丝们的心中就会根深蒂固起来。

第三篇:应试教育心得体会

“应试”让“教研”走开 现在学校教研组想要开展有些实效性的活动,非常困难。原因到底在哪里呢?在素质教育旗帜飘扬下,我们实行的是扎扎实实的应试考试,并且很深入人心,深入每个与教育相关人的肺腑中。从学校至家庭,校长、老师、学生、家长,一概唯分是从。分数是校长的政绩,教师的饭碗,学生好坏判断的标准,家长的荣誉与期望。除了“分数”,似乎没有什么更值得我们去关心了。应试这场灾难,我们既是受害者,又是参与者。对其无尽的害处本文无法细数。只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笔者发现教研活动的开展是如此困难,正是“应试”教育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应试”不需要教学研究,应试教育让学校教研活动“走开”。

一、应试教育已经变成了一种简单劳动,研究的意义不大。应付考试的是当前教育的终极目标,所以叫做应试教育。考试的分数是应试教育的核心。现实中的教育人,都很现实,只关心考试,只重视分数。所以现实中的教育止不住地一再降格(堕落)。现实中教育先降格为学科教学。学校教育在学科分工的过程中,先把人的诸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修养、公民素养等成为人的教育功能先丢去,当然本来在教育中这部分功能本来占的比例就不大,关于成为人的教育又不考试,所以现在就彻底放弃吧,可以遗憾地说我们的学校正在教书,但不育人。其次、学科教学再次降格为学科知识的教学。每个不同的学科教学除了特有的学科知识内容外,还有特有的学科能力与学科方法,及其对学科的情感与兴趣的教学功能。以物理学科为例,它的学科方法有:逻辑推理,综合与归纳等,这些物理方法只有讲究教法,在物理过程中才能体现。然而这要消耗很多的教学时间,更何况课上得再好,学科方法也未必学得会,否则岂非人人都能成物理学家了。现实一点吧,学生只要多做一些有关物理方法的习题,反复地做能应付类似的考题才是实惠。又如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学物理的人都知道没有物理实验就没有物理学,不具备物理实验能力的人可以说根本不懂物理,可现实中,考试无法实际地考查出学生的实验能力,上课时做实验学生会激动一点,纪律难以控制,还浪费教学时间,所以实验不会做,没关系,实验题会做就可以了。至于说学习的兴趣那更是有些不着边际的事,以数学学科为例,谁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之美,简直天方夜谭。而学生数学成绩好,兴趣自然就来了。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科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能力与方法、兴趣与价值观。能力与方法、兴趣与价值观因为不需“应试”毫不犹豫地被舍弃了。现在的学科教学和学科知识教学是可以用等号连接的。我们的教育即便已经降格为学科知识的教学,居然还没有停止下降的步伐。从应付考试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关于知识的讲解可以从轻处理,概念的引入,与形成,规律的来龙去脉太消耗教学时间。会做题目才是关键,题目做多了,知识自然就记住了,理解似乎也会深刻起来。会用知识来解题了,知识就上升到了应用的层次。所以为了考试,教学工作就是不断地做习题和讲习题,学科知识教学最终变为学科习题的教学,教育本来是复杂的脑力劳动,终于变成了简单习题训练。从教育到学科教学再到学科知识教学,再到学科习题教学,教师只要会做习题就足以应付了,我们的工作这样简单,这样的工作还需要研究吗?

二、应试之下,研究教学有害无益。应试教学固然是简单劳动,那么我们把他作为复杂劳动来研究进行,效果难道不会更好吗?结论是否定的。教研活动一般研究的是课堂教学,诸如:新课的引入、情景的创设、实验的研究、提问的艺术等教学艺术的问题。研究这样的问题或许上课的质量和水平会有提高。但是要是认为上课有艺术。学生考试的成绩会有提高,那就错了。笔者自己的经历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个事实,本人教龄十五年,教研组长,教学能力即便说不上好,自然也不会差,更何况每次上课我都当回事,我平时上课的样子,就是我开课的样子。但是班级的考试成绩却不如使用题海战术的老师的班级成绩好。说实话一开始我一直不相信会是这样的结果,只是多次的事实教训,我不得不承认题海战术,投入时间大量地扎扎实实地训练习题,比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更能取得好的应试成绩,更适合当前的教育形势。应试教学很简单,只要能应付考题就行了,简单的事情简单地做,简单的事情做复杂了效果当然不会好,就像用高射炮打蚊子,效果不如用手一个一个地打。教师要在应试教学中如鱼得水,关键是看习题练得怎么样,而不是看课上得好不好,习题做了一遍有一遍,就像谜语猜了一遍又一遍,虽然不会猜,但是把谜底记住了,就得分的,然而偏偏不实际花费了很多的时间教猜谜语的方法和知识,则未必能猜出来的,教学成绩未必好。

第四篇:应试教育优缺点

中国应试教育的优缺点

优点:1.磨练人的意志。

2.公平公正。

3.加强基础教育。

4.提高人的心算、口算、速记。

5.很会面试、考试

6.……

缺点:1.给学生压力过大,容易精神崩溃。

2.让学生丧失想象力、创造力。

3.让学生只知道考试,不懂如何在社会上生存。

4.用学习成绩评判一个人,让成绩上的差生自卑。

5.光学理论知识,不会实践。

6.……

注:有些人看不起想象力,可以看看这个http://baike.baidu.com/view/539394.htm?fr=ala0_1_1 建议:应试教育是有好处,但不能把学生压的太狠了,要留给孩子休息的时间,另外学生的想象力不要封杀,要鼓励想象力。对差生予以思想辅导,避免差生精神崩溃,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开创社会生存课、想象力辅导课。另外主科老师尽量不要占用其他课目的课,光是主科学生会厌烦的。最后希望老师们鼓励实践证明真理,并把其他科目(除主科)的上课情况列入期末成绩。高考、中考所考科目中加一项实践。但这样并不是说就不教如何应试,只是把教如何应试的时间缩短点,用剩下的教会孩子如何在社会上立足。

总结: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各有各的优缺点,如果能互补互助,可能更能培养出人才。预言:如果中国可以在30年以内,解决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融合的问题,中国将在50年内成为真正的经济大国。

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应试教育

因为相对我国庞大的人口来说,中国的教育资源还是比较短缺的,如果不搞应试教育就很难保证教育的公平性,因为毫无疑问会被有钱有势的垄断,而广大的下层的人民的子弟想进入大学就几乎不可能了。中国的社会结构现在已经越来越趋于稳定,阶层之间的流动也很难了,也就是说从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越来越困难,而“高考”作为应试教育选拔人才的标准和手段对于下层社会的子弟来说显得弥足珍贵,通过高考他们才能“改变命运”,往上层社会爬。如果不搞应试教育了,公平性就无法保障,能否上大学就成了家长们社会资源和人脉的比拼,这样就会让社会阶层的流动变得更困难,很可能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试想农民的儿子几乎就注定要当农民或农民工,这样的社会多让人绝望。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应试教育或许是最好的选择。而且应试教育并不是像舆论所说的有那么多的弊端,要知道日本韩国就是应试教育的典范,这是东方人受教育的习惯或者说传统,如果应试教育真的有那么多的弊端那日本怎么可能出那么多的诺贝尔奖,经济也发展得那么好。当然,时代在发展,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教育上的一些理念和经验,但是并不是说我们就要推翻我们自己的教育体制而完全仿效西方国家的做法,这样无异于邯郸学步,我们应该用理性的思维选择性、创造性地吸收那些所谓先进的经验。我们国家现在也确实在做一些实践,比如试点大学自主招生,但是小范围的,最主要的选拔方式还是高考,这些试点可以为我们增加经验,或许能为我们的教育的进步作出贡献。

弊端

应试教育”把应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标,是一种十分狭隘的教育模式,这种狭隘的教育模式正把我国基础教育引进死胡同,弊端显而易见。其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智育目标狭隘化

应试教育模式虽然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智育的目标却是片面的、狭隘的。智育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教育,其中发展智力是智育最重要的目标,但是,应试教育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

(二)重人力素质轻人本素质教育

就当前教育现状来看,人力素质比人本素质更被教育者所看重。因此,对关系人本素质提高的价值、人格、权益、政治思想、社会参与等意识方面的教育则注意不够。如果我们的教育把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视为自私和个人主义,并对此采取虚无主义,甚至以社会整个需要的名义来规范限制个体的个性发展的价值形成,后果只会导致真正的个人主义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自私行为。

(三)阻碍教学方法的改革,影响教育素质的提高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学校整个工作围绕着高考和各级统考、会考指挥棒转,管理目标相当普遍地带有急功近利倾向。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分数、升学率,全部教育就是为了考分,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不再有其真正的内涵。教育研究变成了应考研究,教师忙于知识灌输和强化技能训练,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缺乏动力。严重局限着教师知识结构扩展和各种素质的提高。

(四)阻碍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

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教育目标狭隘,教育手段单一。学校成分按一个模子改造人的“教育机器”。人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传统的应试教育极易助长学校教育中的管理主和权利主义倾向,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个性十分不利。

(五)负担过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

目前,由于升学率、平均分两根指挥棒自上而下被层层强化,教学中广泛采用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做法,造成学生作业量过大,中小学生必不可缺的游戏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没有保障,连正常的星期日和假期也被挤占,影响青少年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同时,也造成许多心理疾病,如恐学病、逃学病,学习反复受挫后的精神抑郁、孤僻等。

(六)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厌学和差生流失,人为地制造了教育的不平等

在应试模式中,教育竞争被激发到不恰当的程度,竞争中的失败者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帮助,造成学生学习水平的分化和差生面扩大。许多差生迫于竞争压力中途辍学,这些现象不但违背了义务教育法,同时也是一种人为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七)加重教师负担,加剧教师队伍的不合理竞争

传统的应试教育倾向于强化训练、题海战术。这必然导致教师的工作负担的加重,加之学校管理中急功近利倾向,有许多学校甚至把学生考分和升学率同教师工资、奖金挂钩,导致教师队伍中竞争加剧,加重教师的心理压力。

(八)酿成严重的考试弊端

以考试、分数作为学生标准的应试教育模式扭曲了考试的功能,考试不是为了检测和反馈,服务于教学。相反考试成了教学的目的,教学只是为了考试,是为了评分排列等,考试的功能和作用被严重局限了,这种本末倒置的状况,促使作弊风泛滥。不仅中学存在,高考考场上存在,小学也存在。个别教师为了获取本班考试成绩虚假的高分率,甚至暗示做弊方法,污染了学风,十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优点

应试教育存在着效率不高,缺点明显,被视为古代科举制度的八股文考试,人人都痛恨应试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废物,但是不知道应试教育的优点。实际上,能够取得成功的人,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应试教育,或者是小学,或者是初中,他们继承了应试教育的优点,同时又避免了应试教育的缺点,应试教育通常是在高级阶段危害才表现出来,主要是高中、大学阶段。因此,受过应试教育小学、初中教育的人,并没有什么害处,相反好处是非常大的,而且这个阶段对于社会脱离也不严重,但过分辛苦的应试教育,没什么必要,应试教育越深入,危害越严重。小学、初中更多的是体现个人利益,高中、大学阶段好象体现国家利益更重一些,但整个教育,每个毛孔都渗透着国家利益、党派利益,为国家利益努力的人,命运都非常悲惨。

应试教育的优点如下:

1、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2、使教育模式正规化、易于操作;

3、培养了学生一定的才能,增广了见识;

4、使思维受到了严格的训练,使天下常规工作显得非常简单和容易;

5、排除了人性的弱点:不劳而获,使学生明白了一份汗水,一份收获的道理,这一点对于社会对于人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6、让未成年人有事情可做,避免了未成年人无事生非,变成危害社会的混混阶级;

7、培养了学生认真踏实,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的精神品质;

8、超强的理解能力、数字能力、文字能力的培养,但所学“知识”应用性不高;

9、超强的学习能力、模仿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真正培养学生才能的是专科的教育,只要担任专科的教师水平高,教学比较认真就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因为专科不考试,学生和老师在乎的是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分数的培养,如果专科被取消,那么应试教育的弊端就会在人进入社会后充分体现。因此,专科弥补了应试教育的缺点,使学生全面发展,在应试教育非常严重的情况下,中国学生的实际应用才能是专科培养的,民族素质的提高专科更是功劳巨大,中国的有水平的专科教师为中国的人才培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但他们的努力并不被社会承认,成为最冤屈的一群人,同时也使他们成为了积极性最差的一群人,他们也变得非常的保守,不愿意把自己的真正才能传授给学生,因为教育本身就是良心活计,是一个慢性自杀的职业,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教师受到的攻击越多,受到的压迫(社会民众家长和官员的压力越重,受到的待遇越差,教师越自私,学生能学到的真知识越少,教师会想方设法编制一些花招,表现得非常的辛苦,但实际作用有限,真正实用的知识在教师脑子里,而不是在书本上,谁也拿不走。实用知识不值钱,那么愿意学习和愿意传授的人就少,学生学到真本领的机会就少,这是教育的规律,任何强大的权利或者舆论压力也没办法改变人性。

第五篇:中国应试教育弊端

中国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体制上的问题,同时也与中国的人的传统观念有着千丝万褛的关系!概括起来这里主要有两个问题:

一、中国学生没有明确而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动力(这个主要是观念所引起的问题)

二、中国的教育把人脑打造成电脑(这个是体制所导致的)。

中国的学生从小就被强迫着去学习很多东西,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不知道为什么而学的。努力地盲目的学,仅仅是为了考出个好成绩,以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表扬,还有同学的羡慕。就这样,慢慢地在学生的意识中就形成了这样一种错误的学习意识——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虚荣而努力。最后就直接导致了中国的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的下降。这到底是谁的错?父母?老师?都不是,是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那种落后的思想观念导致的产物!中国的父母很多时候就是虚荣心太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使得他们对自己的儿女要求非常的苛刻!过度的强求而不是理智的引导给自己的儿女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物极必反,中国的父母要切记啊!可怜天下父母心,有时候是赞美有时候却是讽刺。是谁把你们弄得那么疲惫?是孩子的不听话?是孩子不争气?也许是的!但是又是什么使他们不听话?不专心学习呢?是你们自己啊!我曾经也是一个坏孩子(当然我现在也不敢说自己是好孩子),小学是跟着一群小混度过的。逃课、捣乱等等,基本上坏事都已经做完了。因为没有好好读书,结果连小学毕业考试都没

有参加!后来因为自己的伯父是一个中学的校长,所以有幸继续读初中。初中的时候,刚开始我也是一个不读书的学生,尽管相比小学时候听话多了,已经不跟那些小混在一起了。到了初二我才开始意识到读书的重要,并专心读书。到了初三自己竟然成为那时候学校里面的尖子生,而且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我的伯父就更加开心了,到处给我做宣传,大会小会都提到我,叫那些读书差的学生向我学习!中考的时候因为身体原因使得我与重点高中失缘!而且进入一个普通高中的普通班!失落和沮丧是那时侯我家常便饭!但是我还是成功地克服了这些情绪。通过自己的努力,我后面进入了尖子班,到了高三我又一次感受到成为榜样的快感。最后我顺利地挤过了那条独木桥,跨进了大学的校门,成为了不幸中的万幸儿!小学时候那群小混,听说有很多都已经走进了监狱,那些曾经的佼佼者很多也都没有走完中学的读书之路;初中那些曾经我的榜样也没有几个有我这么幸运,很多只考上了大专;而高中那些竞争对手,也都落后于我!我感谢自己,更加感谢我的家人,尤其是我的父母!感谢他们的原谅、感谢他们的开明、感谢他们的鼓励、感谢他们教育我做人的道理!今年寒假的时候,在家里面没有什么事情做,就经常练习毛笔字和钢笔字还写写文章!母亲看见我那么买力,练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笑着说:假如小学时候如此用功,现在就不用那么辛苦了!我只是笑笑,什么也没有说!因为我并不后悔。那时候我没有用心学习,是因为我并不知道读书有什么用,尽管经常听到大人们的唠

叨。那个年龄的孩子,那里有能力思考得那么远。那个年纪他们唯一知道的就是他们喜欢什么。而他们所喜欢却那么不幸,因为那些东西在大人看来都是无聊的没用的!就这样孩子们做喜欢的事情的权利被剥夺了,被强迫去做父母觉得好的东西!无可厚非,大人们觉得有用的东西,对于孩子长大以后真的很有用。如果孩子能够用心学,他们以后一定可以少吃很多苦头!但是父母们,你们也应该知道他们还是孩子啊!他们还不应该这么快就拥有老人们的思想!多给他们一点自由吧,让他们在长大以后再回忆自己的童年的时候感觉童年是多彩的而不是灰色的!

下面就要说一下中国教育体制方面的问题了。一个耳熟能详的事情,在国际奥林匹克大赛中,桂冠荣誉很多时候都属于中国的学生,已经可以说是专利了!同样也是一个让人注目的国际大奖——诺贝尔!在里面至今仍然没有一个中国本土科学家的席位。多遗憾啊,多可悲啊!是谁的悲哀?中华民族的悲哀更是中国教育的悲哀!美国人把电脑打造的像人脑一样的灵活,而中国的教育却把人的大脑变得像电脑一样的死板!人之所谓为人,之所以能够在地球上处于统治地位,是因为人类善于发明并利用工具。也就是我们的祖先所说的“善假于物”。可曾几何时,我们却把这教导给忘掉了。也许很多学生,都可以把那篇文章倒背如流,可是他们是否又真的懂得其中的真正内涵以及其中的深刻哲理吗?曾几何时,我们的大脑已经变成了一个存放东西的硬盘!曾

几何时,我们已经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别人的工具!中国的学生那克服学习的精神以及他们所懂得的东西让很多外国人汗颜。可是这其中又有多少是必须学会的呢?有多少是垃圾?有多少是我们沉重的负担?世界没有垃圾只不过是资源放错了位置或者我们没有利用好罢了!所以中国的教育是不是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教育学生利用资源上呢?既然机器可以做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我们那么辛苦去做呢?背了那么多,记了那么多到底是为了什么?不要期望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全才,那是非常幼稚的想法。前阵子看过一篇文章,是一个物理学家的妻子写的。尽管她的丈夫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多了不起的成绩,让不少人仰慕。但是他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差,根本就不懂得放松自己和享受生活。想想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很多都是懂得享受生活的!比如说爱因斯坦,他是一个奇才,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但是他的生活并全部都是物理。他酷爱艺术,尤其是音乐,而且还做出了不凡的成绩!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仅仅是荣誉吗?不是的!每个人都有责任快活的生活着,为了自己,为了家人和朋友。

1、上课的时候老师可以随便说话,学生却要举手申请发言权限才能够对老师进行提问和回答

2、作业是负担,教师无法令学生爱上学习,却只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

3、限制学生的种种自由,甚至出现在校必须购买校服等种种封建现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以从前的经济观念要求学生,本身就是违背国家政策,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愚蠢的行为。

4、学生压力过大,学生真正毕业到社会上所需要的,并不是一纸文凭和儒雅的学生作风,老老实实做人的人,在客观事实上,是混不开的,即便是他有再高的学历和知识,面对社会的惊涛骇浪,也只会以一个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让学生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处于劣势。

5、学校不以学生的利益为第一利益,常以自己的利益为第一利益,学生必须服从学校,这违背的,是服务第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宗旨,昨天是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在学生和学校之间,学生本身应属于消费者,而学校作为服务方,必须以学生的利益为第一位,而客观实际上,有多少学校,真的做到让学生满意呢?

6、教育过于死板,通过一味添压式的传统学习方法,令广大学子苦不勘言,学习,已经不再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一个合理的途径,而是令学生感到压力重重的一个包袱,试问各个学校,和各

个教育主管部门,还有各位家长,如果让你们背着巨大的包袱去工作去发展,去赚钱,你们会开心吗?你们会工作好,会发展好,会赚钱好吗?所以如果不给学生减轻压力,就不要妄想学生学习好了

7、遵守纪律的问题,纪律是维系一个社会环境稳定和井井有条的一个规范和规章制度,是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定的,并不是某某个学校领导或者教师,为了一己之快漠视学生感受而定的!学生在走廊里不许说话,在课堂上保持肃静,这样死气沉沉的环境,学生还能够算得上是祖国的花朵吗?凋谢了吧…………

8、乱收费问题,这个问题是最敏感也是广大学生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有些学校,用分数来为自己提高档次,用分数线来向学生压榨钱

财,这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的敛财方式,合理的收费我们并不反对,但是动辄几千几万的所谓“借读费”这能算是合理吗?学校需要建设,那是学校自己的发展,试问学校的建设壮大又为我们的学生带来了什么?学生真的因为学校的扩建,学校的拼命敛财而获得成绩和知识的提高了吗?

9、补习班的问题,补习班的存在令广大家长头痛不已,某些教师为了在工资之外赚些外块,甚至上课的时候不把知识全部讲

完,待到补习班再一一点明知识要点,这样的教师还怎么样为人师表,怎么样教好学生,学校要提高升学率,有这样的教师存在,请问,又有多少学生可以顺利地通过中高考试?考进自己满意的学校呢?知识是学校提供的,却被教师倒卖升值,叫学生们怎么相信他们的老师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老师呢?

10、早恋、性教育的问题,这是目前最敏感的话题,但是越是敏感,大家就越不敢提出,因为我们的学生在青春期的年龄,都是在读书,所以校内的性问题,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重大责任,有些学生直到结婚都不清楚男女之事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些人因为接触了不正确的性教育走上歧途,这有哪项不是学校的责任?一味的隐瞒压制,就能让学生们明白真理吗?所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在花季的学生最困惑的时候,他们的老师他们的学校能够给他们的,并不是“受业解惑”而是一味的隐瞒压制,甚至蔽斥,这样的教育,怎么能让这些尚且懵懂的学生走上正途,成为一个由生理到心理完全健康向上的人呢?

11、叫家长,学生一旦犯了什么事情,就要叫家长,把责任一把推到家长这里,老师啊老师,家长让学生上学,是把自己的孩子,自己的血肉交给你们教育,你们没有能力把他们教育好,却把责任推回给家长,的确,在教育上,家长的确要比老师方便很多,但是,处在叛逆年龄的这些懵懂的学生,需要的并不是管教,他们需要的是引导和合理的教育,并不是一味的训斥,和推来推去,学校把责任推给家长,那么还要学校干什么?学生还上学干什么?还要你们这些老师干什么?

12、教学生做人,还是教学生做贼?学生有哪个不欺骗自己的父母,不欺骗他们的老师?往往学生幼稚的骗局被揭穿的时候,学校也好,家长也好,都会大动肝火,你们怎么不仔细想想?学生为什么要骗你们,“人之初,性本善”,谁是生来就会骗人的,这责任到底在谁?没有良好的沟通,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引导,本来就幼稚无知的年龄,面对学校和家庭的种种压力,他们唯一的办法就是隐瞒,让隐瞒把一切平息,没有了诚信的为人,在社会上怎么混啊!这责任到底在谁?到底在谁?!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中国照搬了前苏联的国家主义教育模式----奉行极端的科学主义、功利主义,唯理工科教育、唯智育至上,细化专业、学科,实行精英教育,以全部资源训练特殊专家,以举国力量把特定的技术搞上去;为此实行淘汰多数、层层选拔的应试教育,组织注入式、满堂灌、死记硬背的考试。漠视人文教育以及人格的健全、综合素质的培养,忽略公民道德、公民权利义务、诚信守法等基本做人的教育,热衷于圣人道德说教、效忠的奴化教育,一味地宣扬空洞的理想、拔高的英雄和榜样。教学、教材内容皆突出政治和意识形态,教育官僚化、政治化。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照理说,经济的全球化、社会的多元化要求相应的丰富多彩、鼓励创新、完善人格的素质教育,但是,匪夷所思的是,我们的教育仍然死守着国家主义的阵营,不肯顺应市场和社会的变化,越来越远离工人、农民、普通民众和弱势群体。中国教育成为计划经济和落

后体制的最后堡垒。

当代中国的教育凸显精神的贫困: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独立的教育思想,没有教育学大师,没有创造力勃发的人才,缺乏主心骨和教育精神,甚至连对学生负责的精神都罕有——有的只是对上司的负责和阿谀,对权力和利益的维护。素质教育喊了多少年,但都是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没有雨点,反而迎来了酷日,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培养出来的,许多是无个性、无创新、无道德、无健康心理甚至无人性的“五无”“有用人才”和“螺丝钉”;同时,许多教育工作者使用话语霸权,维护“师道尊严”,铲除一切“旁门左道”的思想。在中国难有真正的学术批评,只有谩骂和门户之争;难有独立的社会科学研究,只有封闭的垄断的伪学术。

中国的学校“‘政’‘校’不分”已成为痼疾,教育行政化,校长不是独立的教育家,而是政府官员,学校成为行政权力和官场的延伸,处处体现了权力意志——权力决定招考,权力决定课程,权力决定职称,权力决定荣誉和学术地位。学校的服务也官

员化、衙门化,大学50%以上的教职工是行政后勤人员,社会上流传着顺口溜:“校级领导一走廊,处级领导一礼堂,科级领导一操场”,它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高校机构臃肿的现状。中国大学的媚俗、屈从权力与堕落已令大学的神圣性荡然无存。一些所谓的“一流大学”把港台明星有些甚至是没上过几天学的影星、歌星聘为教授,把主管意识形态的高官请为博导。近几年,政府高官也纷纷获得博士学位,他们往往不需参加入学考试,只需让秘书代为上课,而堂堂的大学则为获得官员的权力资源暗自庆幸。现在中国的学术腐败也已经发展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剽窃、花钱出半抄半编的论文已司空见惯,为争当院士,单位和个人“公关”已成为公开的秘密。乱发文凭则令自身大为贬值,据报道,中国每年授予的博士学位即将超过美国,而中国大多为低水平重复研究,我们的一流大学在世界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仅为美国的一百至两百分之一。中国义务教育的惨状则是各级政府失职的典型。《南方周末》报道:中国义务教育经费的75%以上是由农民负担的!只要你到中国的许许多多的乡村学校去看看,你心中就会有“惨不忍睹”的感觉:教师衣服脏旧,学生蓬头垢面,桌椅板凳破破烂烂,校舍大多属于旧房破房危房。现在,由于农村中小学合并,连这点可怜的教育资源也越来越远离农村,许多边境学生纷纷到学费相对便宜、条件更好的缅甸、越南求学(《南方周末》),另外一

些学生则失学。而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各地却普遍虚报、高报,据《法制晚报》:福建某地教育局官员称当地义务教育入学率100%,但记者调查发现大量的少年儿童不上学。

近几年中国又刮起了教育产业化之风。教育产业化本应指:民办教育一定程度的产业化,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而决不应是义务教育和公立学校高收费,教育当局从学生身上敛财!所以,各级政府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义务教育,他们有着不可推辞的全部责任,不能尽责,就必须问责、罢官;对于公立大学,应当促其转制,代之以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多层次的私立学校。实际上,如果不能取消对私立学校的种种歧视和限制,不能利用社会力量来办大学,那么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保证大量的公立学校的经费,学生也无法负担公立学校庞大的行政后勤开支,中国也不可能有钱去办义务教育。目前,中国的公共教育经费92%花在了高教上。

教育不公平也是中国的突出问题。一些地方政府人为地制造教育鸿沟,巨额投资重点学校、重点中学,甚至打造星级学校,使之成为权贵、富人子女入学的场所,成为政府财政的来源。而上了好中学,往往就可以上好大学,中国的重点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主要是为强势群体服务的。据杨东平教授领导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成果,北大农村学生的比例从1998年的18.5%下降到1999年的16.3%,清华从1998年的20.7%下降

到2000年的17.6%。对于热门专业,管理干部、技术阶层的子弟占57.3%,工人、农民、下岗人员的子弟仅占25.4%。2003年北京某高校高考录取分数线农民子弟平均高于干部和知识分子子弟38.8分,下岗人员子弟平均高于干部和知识分子子弟35分。现在,弱势群体的子女多进入非重点院校和无人愿意学的冷门专业学习。中国教育起到了分离器的作用——以政府财力打造重点小学、中学、大学,供强势群体的子女进入学习,而弱势群体的子女大多无缘其中,社会分化将越来越严重。一方面是政府财力的“锦上添花”与扶优倾斜政策,另一方面是中国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发达国家在5%甚至7%以上,而中国2001年为3.19%,2002年为3.41%,均未达到国家制定的在2000年达到4%的目标。再看人均公共教育经费就更惨,瑞典为2000美元以上,美、日、德、法等在1000~1500美元,中国仅为9.4美元(据《南方周末》2003年新年特刊)。中国的教育经费占世界1%,却要教育世界25%的学生。钱少尚不足惜,可叹的是这一点钱还没有用在政府理应承担责任的义务教育上,而是大多用在了本应依赖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教育上,中国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生均公共教育经费之比为1:1:23,而美国为1:3:2。(据《发展经济学》刘伟、魏杰主编,中国发展出版社)

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地域歧视问题由来已久,广为诟病,不仅造成了区域不公平,而且明显违背宪法的教育平等条款,然而有关教育当局依然我行我素。有的省市之间高考录取分数线甚至相差100分到200分。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能上重点大学的分数,在江西、山东、江苏、四川等省份连大专也不一定能上。而国立大学是依靠全体人民纳税的政府财政建立和维持的,理应对全体人民平等开放。以帮助落后地区培养人才为借口,实际上,一些官员搞分数线差异的真正目的是为了维护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特权利益和他们自己的特殊利益。还有,特招生、定向生政策成为腐败渊薮、广为人们质疑而不被废除,以及最近的“独立学院”和“名校办学校”政策允许降低分数线、乱收费,都成为维护私利、制造不公平的利器。

尤其令人绝望的是,教育腐败在中国已经“分利集团化”。据中国最大的民办教育企业----南洋教育集团前董事局主席任靖玺估计:全国中小学的课本定价总额每年在200亿元左右,全国中小学的教辅定价总额每年在600亿左右,再加上试卷等有关费用,每年全国中小学生在教材、教辅等项目上花费的钱要突破1000亿元。根据2004年8月曝光的四川教材回扣案,教材和教辅的回扣率约为30%左右,如果按此比例,那么每年就会有300多亿的回扣流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手中,这就是统一教材教辅和考试的好处。据《北京青年报》报道,10年来教育乱收费超过2000亿人民币。这些乱收费项目,还没有包括指

定教材和教辅每年300亿左右的回扣在内,如果加上这个数字,10年来的教育乱收费就不应当是2000亿元,而应该是5000亿

元了。

下载应试教育为什么能根深蒂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应试教育为什么能根深蒂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批判中国应试教育

    批判中国应试教育 中国教育所有的内容几乎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一切为了考试,为了一切考试,考试为了一切。 中国的教育就是围绕着考试展开的一系列机械化运作,即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与自我发展

    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自我发展 当下关于中国教育的评说很多,其中理想化、抱怨、对立和患得患失的态度只能深陷误区,难以自拔;受害者情结不但于事无补,而且十分有害。无论怎么说,学习......

    应试教育现状及其原因

    1. 应试教育现状及其原因; 2. 素质教育的优点; 3. 你的观点。 应试教育现状及其原因 Nowadays , between quality oriented education and examination oriented education......

    应试教育的现状

    应试教育的现状 第一,学习的本质是教育的问题,而教育的本质又是学生的问题。所以即使个性化方案再好,倘若学生自己不愿学习,那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教育只是外因,学生本人才......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范文大全)

    辩证分析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陶丽兰 2011213665长期以来,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这两个概念,一直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一般舆论倾向是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但在具体实践中,出......

    素质教育遭遇应试教育(范文大全)

    素质教育遭遇应试教育 国内说要发展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喊了好几年了,但迟迟不见真正的变动。如今人们说到国内教育都是遍地弊端、缺点处处,有能力的家庭都支持把孩子送出国读......

    中学生演讲稿:反思应试教育

    中学生演讲稿:反思应试教育 中学生演讲稿:反思应试教育 上学考头名,高考成“状元”,顺利进名校,真可谓“天之骄子”。可刘宁一脚踏入社会,却难以适应社会和生活。此时,他不是用坚持......

    应试教育的利弊5则范文

    应试教育的弊 当今社会都知道中国是实行应试教育,但是生活才是最大的考试,所谓的应试加素质教育,却难以将国民素质大副提高。确实,有人说应试教育培养了一批人才,又埋没了一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