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整治矿山、盘活土地、保护环境的几点做法

时间:2019-05-12 18:21: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市整治矿山、盘活土地、保护环境的几点做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市整治矿山、盘活土地、保护环境的几点做法》。

第一篇:市整治矿山、盘活土地、保护环境的几点做法

近几年来,针对矿产资源开采对矿山生态环境造成的种种问题,**市紧紧围绕生态市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目标,对症下药,把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作为一项创新有为的重要工作来抓,通过七种途径综合整治矿山,获得了比较可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多重效益。特别是在“倒逼”机制面前,**市积极转变观念、转变思路,在生态恢复、保护前提下,努力做到保护生

态与发展经济并重,整治环境与拓展空间并举,盘活存量与营造增量并抓,达到了既恢复生态、保护环境,又盘活土地、消除灾害的多重效果,实现了矿山整治、土地盘活、环境保护的“多赢”。该市的具体做法如下:

1、盘活存量(营造建设用地)。据不完全统计,**市各类需治理废弃矿区面积在300公顷以上,目前这类废弃矿山多被荒弃,既影响了矿山的生态效果,又使土地资源在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得不到合理有效利用。为此,该市从2004年开始,积极利用废弃矿区整治盘活存量土地、营造建设用地。2004年至2005年两年间,全市通过废弃矿区项目整治,已盘活存量土地1300余亩。如袍江工业区在2004年9月对斗门镇盐仓娄村金鸡山废弃石料场地实施治理,目前工程已基本完成,通过整治已新增用地186亩。**县在2004年下半年开始对安昌镇大和山废弃石料矿、钱清镇前梅废弃石料矿、马鞍镇大鱼山石料矿、钱清镇广基建材场、兰亭镇谢坞石料矿等废弃矿区进行整治,工程完成后已新增加用地约1160亩。又如袍江工业区内荷湖建筑石料矿废弃场地平整工作已经开始,预计完成后可新增用地300余亩,新民热电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用地选址就位于此废弃矿地内,目前该项目用地审批手续正在办理之中。可以说,通过对废弃矿山的场地实施平整来盘活存量土地、保障发展用地,对用地大市、资源小市的**来说,这种方式一定时期内将会是一个必然选择和趋势。

2、整理土地。**市通过废弃矿山整治进行土地整理主要集中在废弃砖瓦粘土矿整治上面。砖瓦粘土矿素有“吃地老虎”之称,对土地的破坏较为严重,前几年**市通过对废弃砖瓦粘土矿的整治,新增了约1000亩的耕地,又为经济建设筹措了约700亩的土地整理折抵指标。如**县通过土地整理已对相当一部分废弃砖瓦粘土矿进行土地整理,新增耕地近200宙。该县夏履镇通过对废弃砖瓦粘土矿进行土地整理新增耕地50余亩,获取土地整理折抵指标30多亩,为该县南方集团急需厂房扩建解决了用地指标。目前上虞市、诸暨市等地也对市域范围内的废弃砖瓦粘土矿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预计通过整理可新增耕地约500亩左右,可获取土地整理折抵指标约350余亩。

3、垦造耕地。由于**市原先部分矿山开设时位于山区或半山区,矿区位置、坡度都相对偏高,不可能像土地整理一样达到路、林等配套要求,不适宜于进行较大范围的土地整理,为此该市也积极利用这部分资源开展造田造地活动,进行耕地垦造。目前这部分资源也为该市新增了大量的零星耕地。如越城区对该区鉴湖镇芳泉村一个废弃煤矿用地进行耕地垦造,已增加新地22亩。嵊州市对该市甘霖镇建安废弃石料矿进行整治垦造耕地,通过整治可新增耕地近40亩。

4、恢复生态。生态恢复是废弃矿山整治的一个基本要求,前几年实施治理的项目目前都已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恢复效果。2004年至2005年两年时间里,**市结合生态市建设进一步加大了生态治理力度,特别是对城镇周边、高速公路沿线、国道沿线第一视线范围内的废弃矿山开展了以生态恢复为主要内容的整治,目前部分项目已初见成效。如诸暨市暨阳街道桃花岭废弃石料矿位于诸暨市火车站北的城市中心区块,矿山废弃多年,山体裸露,影响了诸暨城市的市容市貌,为此,诸暨市在2004年下半年对该废弃矿山进行工程招标实施治理,目前该项目已全部完成,达到了生态恢复的预期效果,极大地改善了诸暨城市的形象。又如诸暨市牌头镇牌轩下废弃石料矿位于杭金衢高速公路边,矿山宕面山体裸露,严重影响高速公路边的视觉生态。2004年诸暨市投入资金数十万元,把该废弃矿区分作6个台阶种上松树、竹子等植物进行整治,生态恢复已初见成效。

5、再造景观。**市已有利用古采石场造景的成功范例,如东湖有天然“水石大盆景”美称,吼山以其“残山剩水”独具特色,羊山以石佛享誉江南,柯岩则更以大佛、云骨著名中外,这些都是**市利用废弃矿山打造矿山公园、再造生态景观的生动先例。近年来**市结合实际,在这方面也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新昌县投资1000多万元,对位于大佛寺景区内的一个矿区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废弃矿山进行景观再造,已前该项目利用废弃矿山进行景观再造工程已成为新昌大佛寺景区二期的一个主要景点(磐若谷)。又如**县对位于柯岩风景区内的彤山废弃石料矿山进行了整治,也使之成为柯岩风景区二期建设的配套工程之一,建成后吸引了不少游客观赏。

6、治理灾害。由

于**市原先矿山开采多为露天作业,地面边坡、客面开挖影响到山体稳定,易引发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此,该市各级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这方面也花大力气进行了整治,以消除灾害发生的隐患。如上虞市百官街道卧龙山庄位于一个废弃矿区边,废弃矿山引发的局部崩塌时刻威胁着附近居民的安全,为此,上虞市采用“捆

绑式”方法对该项目进行招标实施治理,项目目前已全部完成,达到了既有效整治废弃矿山、恢复生态又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双赢”效果。

7、综合整治。矿山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只是单一某种类型操作进行。**市有相当部分废弃矿山整治采用多种方式实施,以达到既恢复生态又满足土地增加、用地保障的多重效果。如新昌县对该县大市聚镇一废弃萤石矿进行综合整治,部分矿区种上松树等植物以恢复矿山生态,部分矿区营造建设用地建设厂房,达到了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又如越城区计划投资400多万元对该区鉴湖镇位于解南公路边的三个废弃石料矿进行整治,通过整治,既可新增耕地300多亩,又可达到矿山宕面生态修复、改善**城市南大门形象的效果,综合整治的效果可以说十分明显。

第二篇:关于盘活警力资源的主要做法及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关于盘活警力资源的主要做法及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当前,全国各级公安机关都普遍面临着警力资源紧张、配置不够合理、警务机制不畅顺等问题。随着我市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在编制、警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盘活警力资源,实现警力资源的优化整合,有效提高警队战斗力,是我们打造“平安xx”的重中之重。

下面,就我局近年来在盘活警力资源方面的主要做法,以及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打算,向吴市长和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

一、我局近年来在盘活警力资源方面的主要做法

(一)建立交流轮岗长效机制。近年来,市公安局党委始终坚持“无增长改善”的警力调配思路,注重从内部挖掘潜力,并把交流轮岗作为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手段,力求做到人岗相适。

一是开展民警的常态化交流轮岗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年6月份和年10月,我局先后两次大力度、多层面、规范化地实施了科级以下民警交流轮岗(转任)工作。市区交流轮岗(转任)民警人,占市区总警力的%。除了这两次集中性的民警交流轮岗(转任)外,2008年以来,我局还建立了健康有序的民警交流轮岗常态化机制,先后又对市区各级公安机关的名民警进行了常态化交流轮岗。

二是建立干部提拔必交流的工作机制。近年来,市公安局党委对新提拔的干部,不分警种部门、不分机关基层、不分年龄大小和资历深浅,一律执行“提拔必交流”原则,实现了“交流一个人、带活一班人、走活一盘棋”的目的,提高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了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年6月以来,市区公安机关共调整交流干部人次。其中,提拔交流人次、平级交流人次;跨二级机构交流人次、跨科所队交流人次。

(二)把警力最大限度向基层倾斜。近年来,市公安局党委始终按照“重心下移、警力下沉、保障下倾”的总要求,注重从政策、制度、机制上入手,把警力最大限度向基层和实战单位倾斜。

一是把新增警力向基层倾斜。对于新增加的警力,除特殊专业人才外,一律分配到基层所队工作,确保警力配置标准始终符合上级公安机关的要求。年以来,我局接收的名军转干部、名新招录民警、名公安部属院校毕业生、名企业划转民警、名调入民警,均全部分配到基层和一线单位。

二是推动机关警力向基层下沉。近年来,市公安局先后制定出台《关于机关干部挂职和民警下派锻炼工作的实施办法》、《xx市公安局关于机关与基层一线警力划分和警力配置的意见》等规定,强力推进机关警力下沉。年月,市局机关个处室名科职干部和民警,分别安排到基层派出所挂职或下派锻炼,挂职或下派锻炼人数占当年机关总警力的%。各分局、县局和支队机关名民警,分别下派到所属基层所队工作。年7月,市局第二次启动机关充实基层警力工作,市局机关个处室和个支队共名民警,被直接充实到分局所属的基层所队工作,各分局、支队也有名民警被分别充实到一线实战岗位工作。

目前,市区公安机关现有总警力名,基层和一线警力名,占我市总警力的%。

(三)对特殊警种的警力实行有计划的分流。为切实盘活警力资源,近年来,市公安局党委对特警支队、交警支队、监管支队、公交分局的民警,实行有计划的分流工作。年以来,特警支队共有名民警分流到分局所属基层所队,交警支队共有名民警分流到分局所属基层所队,监管支队共有名民警分流到分局所属基层所队,公交分局共有名民警分流到其他分局所属基层所队。鉴于庐阳分局女民警数占全分局民警总数的%,不利于该分局的业务工作开展和队伍建设,年11月,市公安局党委将该分局的名女民警,有针对性分流到其他单位工作。上述举措,既进一步优化了特警、交警、监管等支队和公交分局的警力资源,增强了这些单位的履责能力,也为基层所队补充了警力,增添了活力。

(四)借助外部力量提升民警的综合素质。为学习借鉴经济发达地区公安机关的先进警务理念和工作经验,年,我局安排市区个分局共名派出所所长,先后分期分别赴上海、杭州、宁波、南京、苏州、广州、深圳等7个市公安局,开展为期天的挂职锻炼或跟班作业。此项举措创我省公安机关首例,在全国公安机关也较为罕见,受到了公安部、省公安厅的充分肯定。年初,市局组织相关业务部门和警种的负责人,专程去香港考察研修,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此外,年以来,市局党委还推行基层所队领导到市局信访部门锻炼制度,全局共有名新提拔的科所队长,分期分批到市局信访、法制部门跟班作业,有效提升了新提拔科所队长的群众工作能力和执法水平。

(五)通过规范机构设置优化警力资源配置。近年来,市公安局党委从我市公安事业长远发展和队伍建设需要出发,抢抓队伍正规化建设和“三基”工程建设利好机遇,从规范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入手,大刀阔斧地对全局机构设置进行“手术”,精简职能交叉机构,归并职能相近机构,整合职能相关机构。期间,撤销个副县级二级机构和个正科级三级机构,整合派出所个,调整了原个市局隶属二级机构的隶属关系,二级机构数量由原来的个精简为个(其中,市局综合管理机构调整为个,执法勤务机构调整为个)。进一步理顺了权责关系,明晰了管理职责,初步实现了机构设置规范、层级划分明晰,指挥关系顺畅,政令警令畅通的目标,为有限警力的科学配置、合理使用创造了条件。

第三篇:xx市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xx市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根据《自然资源部办公厅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意见的函》(xx办函〔xx〕xx号)、《xx省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xx发〔xx〕xx号)文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xx发〔xx〕xx号)、《xx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xx发〔xx〕xx号),以“全面摸排、综合整治、生态修复、严格管控”为手段,加快推进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为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提供有力保证。

二、工作目标

到2020年底前,全面完成全市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资源利用更高效、矿容矿貌更美化、生态环境更优化、开发秩序更有序的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持证露天矿山开采更规范,“边开采、边治理”的要求得到全面落实,应治理的20家废弃矿山生

态修复任务全面完成;禁止新建露天矿山建设项目的要求得到严格落实,违法违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三、主要任务

(一)全面开展露天矿山摸底排查。

全面查清本市露天矿山基本情况,在全面核查露天矿山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等情况的基础上,对我市目前x家所有在开露天矿山逐矿逐项登记汇总。以全面排查工作为基础,制定市域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细化分解目标任务,科学安排指标进度,明确整治措施、责任主体和时间节点,建立“一矿一档”露天矿山整治工作台账。

(二)分类开展露天矿山综合整治。

依法关闭违反资源环境法律法规和规划、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乱采滥挖的露天矿山;对污染治理不规范的露天矿山,依法责令停产整治,经相关部门组织验收后方可恢复生产,对拒不停产或擅自恢复生产的依法强制关闭;对责任主体灭失的露天矿山,因地制宜加强修复绿化,减少和抑制大气扬尘。

(三)加快露天矿山生态修复进度。

按照“谁开采、谁治理,边开采、边治理”原则,引导矿山按照绿色矿山建设行业标准,以环境影响报告书及批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等要求,开展生态修复。对责任主体灭失的,按照“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大力探索构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新模式,加快生态修复进度。对列入《xx省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三年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内的20家废弃矿山,要切实加快治理修复进度,严格按照方案和时间要求完成修复任务。

(四)禁止新建露天矿山建设项目。

严格落实《xx省自然资源厅关于禁止新建露天矿山严格管控新设矿业权的通知》(xx规〔xx〕xx号)的有关要求,严格禁止新设经营性露天矿山矿业权,建设项目类矿业权要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矿产资源规划和全国绿色矿山建设行业标准等要求。对废弃矿

区生态环境治理恢复工程项目、矿地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和毗邻矿区综合整治项目,xx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履行好建设项目类矿业权设置的主体,依法依规做好建设项目类矿业权的设置工作;xx市生态环境局xx分局做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审批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进度安排。2019年

9月底,我市已完成露天矿山全面排查工作,按照“一矿一档”要求建立排查台账(格式见附件2),并将排查情况汇总上报xx市;2019年10月底前,我市要制定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并上报xx市备案。2020年6月底前,完成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将整治情况总结报告及汇总表(格式见附件3、4)上报xx市。对整治工作不符合要求的,上报市政府将予以通报并要求整改,确保完成整治任务。

(二)工作机制。建立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和市生态环境分局共同参与的联合排查机制,必要时可邀请专业队伍或有关专家参与;要细化分解露天矿山综合整治任务,落实到具体部门、责任人;建立部门联动的“边排查、边整治”机制,对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建立考评机制,健全监管体系,确保整治效果。

(三)监督检查。露天矿山综合整治任务和工作进展信息通过“地矿综合监管系统”实行动态管理,各镇(街道)和相关部门要配合工作进展信息报送,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在每月25日前将相关信息(格式见附件5)录入信息系统。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和市生态环境分局将根据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对露天矿山综合整治中存在责任不明确、措施不得力、工作不到位、弄虚作假的,要依法依规追责问责。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市政府领导为组长,自然资源和规划、生态环境等部门为成员的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机制,负责本地区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

(二)加强社会监督。及时将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向社会公示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并建立举报制度。公示公开内容包括露天矿山综合整治的政策和标准,取缔、关闭、整治的对象,责任主体灭失矿山修复治理项目,以及露天矿山综合整治进展情况等。

(三)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加大对全社会宣传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的力度。重点要组织开展对露天矿山综合整治成功经验的宣传,发挥先进典型的示

范带动作用,同时加大对整治工作中存在严重问题的矿山和反面典型的曝光力度,对违法违规企业形成高压态势,营造全社会参与露天矿山综合整治的良好工作氛围。

附件1

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重点任务分工

序号

工作内容

目标任务

牵头部门(单位)

配合部门(单位)

露天矿山摸底排查

全面查清全市露天矿山基本情况。制定

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实施方案,“一矿一档”分类建立整治工作台账。

自然资源和规划

主管部门

生态环境

主管部门

露天矿山整治整顿

对“边开采、边治理”要求未落实和绿色矿山建设不达标的持证露天矿山进行整治。

自然资源和规划

主管部门

生态环境

主管部门

开展多部门联合的违法违规开采动态巡查,打击违法违规开采,关闭取缔乱采滥挖的违法违规开采点。

自然资源和规划

主管部门

生态环境

主管部门

废弃矿山生态修复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对废弃矿山和违法违

规开采点进行生态修复。

各涉及镇(街道)

人民政府

自然资源和规划主管部门、生态环境主管部门

序号

工作内容

目标任务

牵头部门(单位)

配合部门(单位)

加强项目管理

加强项目立项管理

各涉及镇(街道)人民政府

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管理

生态环境

主管部门

自然资源和规划

主管部门

加强建设项目类采矿权设置管理

自然资源和规划

主管部门

生态环境

主管部门

露天矿山整治工作考核验收

对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总体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完成一项,验收一项,销号一项,确保整治效果。

自然资源和规划

主管部门

生态环境

主管部门

附件2

露天矿山排查台账

一、基本情况

行政区

XX

XX

县(市、区)

序号

地理位置

XX

镇(街道)XX

村(社区)

XX

拐点坐标

经度:

纬度:

露天矿山名称

按“市名+镇(街道)名+村(社区)名+露天矿山名称”填写

露天矿山

类别

按在采矿山、废弃矿山、违法违规开采点分别填写

(原)采矿许可证号

需治理面

积(m2)

宕面:

宕底:

二、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情况

在采矿山

环保设施是否竣工验收

污染物治理设备设施是否齐全

生产粉尘是否达标

“边开采边治理要求”是否落实

绿色矿山建设是否达标

矿容矿貌是否整洁有序

矿山标志标牌是否规范

备注:

废弃矿山

是否纳入《xx省废弃矿山生态修

复三年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生态修复情况

正在治理

未治理

生态修复责任主体

生态修复完成时限

备注:

排查人员:

排查日期:

填表说明:本表按在采矿山、废弃矿山、违法违规开采点分别填写。

其中,在已闭坑未复绿的废弃矿山实施违法违规开采的,不需单独填报违法违规开采点,按废弃矿山统一填报。

附件3

露天矿山排查情况汇总表

县(市、区)

镇(街

道)

露天矿山

名称

(原)

采矿许

可证号

露天

矿山类别

坐标

需治理面积

(m2)

存在的主要问题

责任人

经度

纬度

宕面

宕底

附件4

露天矿山综合整治情况汇总表

(市、区)

镇(街

道)

露天矿

山名称

(原)

采矿许

可证号

露天

矿山

类别

坐标

存在问题

整治情况

经度

纬度

整治

措施

责任

单位

责任人

完成时限

整治

进展

完成情况

附件5

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进展信息表

一、基本信息

行政区

XX

XX

县(市、区)

序号

地理位置

XX

镇(街道)XX

村(社区)

XX

拐点坐标

经度:

纬度:

露天矿山名称

按“市名+镇(街道)名+村(社区)名+露天矿山名称”填写

露天矿山

类别

按在采矿山、废弃矿山、违法违规开采点分别填写

(原)采矿许

可证号

需治理面积

(m2)

宕面:

已治理面

积(m2)

宕面:

宕底:

宕底:

巡查日期

巡查人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整治要求及措施

四、整治工作进展

填表人员:

填表日期:

第四篇:土地整治

1.土地整治:土地整治系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土地整治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将土地整治与农村发展,特别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是保障发展、保护耕地、统筹城乡土地配置的重大战略。

包含了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三项内容。给出了相关的定义: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复垦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利用的活动;土地开发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活动。2.土地分类:土地分类(Land classification)是土地科学的基本任务和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产评估和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基础和前期性工作。土地分类是土地类型的划分,其理论是建立在类型学基础上。其分类单位是从区域土地个体单位所具有的相似属性中归纳出来的,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单位级别愈低,分类标志的共同性或相似性则愈多,级别愈高则共同性愈少。

对土地进行分类研究,不仅能够正确认识土地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状况,指出改良与利用的方向及途径,而且有助于扩大土地科学理论的应用范围,使其理论体系更趋完善。土地分类的分歧

国内外有关学者,对于土地分类问题还持有不同的观点,在方法论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在分类系统的建立上,由于应用目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分类系统。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二大类:一类是基于理论研究而建立的分类系统,其特点是理论性强,如土地类型分类,我们称之为基础理论分类系统或土地自然分类系统。它包括两种,一是从景观学理论角度出发,所建立的多序列分类系统;二是单系列的分类系统。另一类是基于应用而建立起来的分类系统,称之为应用性分类系统。

土地类型较多强调的是土地的自然属性,它与土地利用类型,如:耕地、林地、草地等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1985 年中国科学院地理所主持制定了“中国1∶100 万土地类型图分类系统”,该系统是典型的系统分类,是对中国土地分类研究的一次总结,具有开创意义。它把土地类型分为3 个级别:土地纲—土地类—土地型。这一分类系统符合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土地类型多样的基本国情,便于在生产实践中掌握和应用,方法简便易行,易于操作,代表了一种讲究实用的研究方向。由于此种分类不是本文重点,所以不再叙述。

土地应用性分类系统与理论性分类系统相对应,它是从实际出发反映同特定目的关系密切的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和一定的自然属性。这种分类系统主要有三种:以土地资源类型为划分对象的土地资源类型系统;以土地利用方式为目的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以城镇土地利用为目的的城镇土地分类系统等。

3.土地投资强度:投资强度,即固定资产投资额(包括厂房、设备和地价款)除以土地面积,是衡量开发区土地利用率的重要标准。投资强度、投资总额和注册资本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其中前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4.经营性用地:经营性用地一般是指经营性项目的用地,按照现行的政策,经营性项目用地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地。经营性项目一般指商业、旅游、娱乐、金融、服务业、商品房等项目。

5.多用途地籍:以土地产权登记、课税、科学管理、利用和保护土地等多种用途为目的建立的地籍。它记载有关宗地的全部属性。

6.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分析

对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最早来源于对农地的集约利用研究,李嘉图认为,农业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一定面积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笔者认为,我国农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是指在区域农地资源科学配置和结构优化的前提下,在有限的农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相关生产要素投入,充分发掘农地的利用潜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农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是从农地集约利用借鉴而来的,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进行了界定[1-5]。由于城市土地利用自身的特殊性,中外学者目前还没有给出明确、统一的定义和内涵解释。笔者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最本质的内涵是加强土地投入以及土地的深度利用与精细利用,即充分挖掘城市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潜力,使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比和土地利用率最佳。,②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前提是城市土地布局合理和用地结构优化,即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应高效协作,使城市健康高效发展。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追求的目标是土地利用效益的综合化,即城市土地利用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体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④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土地利用最佳集约度的内涵不同。⑤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指导思想是可持续发展观。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因土地的空间尺度和类型不同而不同,即土地集约利用具有层次性,在宏观层次上强调城市的综合效益;中观层次则强调用地功能和结构的合理性;微观层次侧重于单块土地的投入产出效益。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水平衡量具有区域差异性,即不同的区域条件下,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模式也不同。土地稀缺理论是土地集约利用的现实基础 土地的稀

缺性是土地集约利用的现实基础,可以分为绝对稀缺和相对稀缺。马尔萨斯的绝对稀缺理论认为,人口增长呈指数型的加速增长,而自然资源的增长不具有指数型的加速特征,从长远看,人口的数量将超过自然土地资源的承受水平。李嘉图提出的相对稀缺理论认为,自然土地资源不存在均质性。由于土壤肥力存在级差,人们总是先利用肥力高的土地,再利用肥力次之的土地。随着需求的增加,总会有较低肥力的土地得到开发利用,不存在绝对的稀缺。李嘉图还强调,通过技术的进步,可以改良土壤,提高土地生产力。

从土地的供给上看,马尔萨斯的绝对稀缺实质上是指土地自然供给的绝对无弹性;李嘉图的相对稀缺是指土地经济供给的相对弹性。土地供给的绝对稀缺性决定了必须对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土地的相对稀缺性则提出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可行性,通过增加投入,提高土地的经济供给能力,来解决土地资源的短缺问题。2.地租地价理论与区位理论是土地集约利用的内在机制(1).地租地价理论。地租和地价理论揭示了土地集约利 用的内在机制。马克思在其地租地价理论中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并指出级差地租II是由于对土地的集约经营而产生的。阿朗素在其城市地租理论中建立了土地集约利用和土地价格之间的简单一致性模型,并指出竞价过程是将土地分配给多个竞争者的一个比较现实的方法。土地集约利用实质就是合理地配置有限的土地资源,力求获得最大的地租收入,而市场机制则是土地资源配置的根本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租地价是土地市场运行的指示器,能够

反映土地供求状态,收益水平的高低以及土地是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市场配置就是借助价格标杆的强力调控,来引导土地资源在各部门、各区域间的最有效分配,从而实现整体最优。

(2).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研究特定区域内关于人类经 济活动与社会、自然等其他事物和要素间的相互内在联系和空间分布规律的理论。杜能在其区位论研究中,最先将区位与土地利用方式和集约程度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农业土地利用的合理集约度应按土地区位地租的高低即距离市场远近进行配置。此原理为后来的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市场区位论等研究区位土地集约利用的分布规律打下了基础。区位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就是为土地资源的配置提供了另一种方式,即宏观政府调控机制,依据区位理论中区位土地集约利用的分布规律,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可以对城市各种产业结构和用地类型进行合理地空间配置,优化城市布局和用地结构,以达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目标。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可确定土地合理集约度

最直接研究土地合理集约度的经典理论是土地报酬递减理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对单位土地连续追加投入劳动、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追加的投入越多,获得的报酬就会随着增加,当追加的投入量超过一定的界限时,追加投入部分所获得的增加报酬就会逐步减少,从而使得土地总报酬的增加也会呈现递减的趋势。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所阐述的就是土地的合理投入问题,研究的是土地的合理集约度。土地集约利用就是指在土地上增加投入,以获得土地上的最高报酬。由于土地利用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是有限的。理论上,当对土地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力达到经济上的报酬递减点,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产出时,经营者将不会追加投入,这一临界点就是土地利用的集约边界。因而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可以依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一定社会生产力水平下,通过科学手段测定最佳的投入点,即土地利用的合理集约度。4.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土地集约利用的指导思想和研究目

标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包括:①可持续发展思想强调以发展为中心,没有发展就不存在可持续发展。②可持续发展要求“协调”。通过协调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各种要素都维持良好的状态,以达到最佳的综合效益。③可持续发展要受到自然界物质基础的限制。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④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公平性发展,关键问题在于资源的分配,资源的分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应体现出一种公平关系和合理性。

根据我国土地资源和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特点,土地可持续利用就是科学合理地利用、开发、整治和保护,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不断满足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需要。土地集约利用即研究土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其目的就是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挖潜存量土地,提高土地的相对供给能力,保持土地价值的耐久性和其自然利用性,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创造有利条件。7.土地管理中区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四、制度创新

1.地方政府转变发展观念。地方政府在土地市场中的主导优势地位决定了其在制度创新中具有重要的主导作用,而地方政府树立长远的、综合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则更有利

于促进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实际上自1984年我国农村完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后,地方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第一行动集团,在某些地区的制度创新中已经发挥了有效的主导 作用,例如,先后实行的“两田制”、“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和“股份合作制”,尤其是后两种制度创新更是收到了明显的制度创新绩效。因此,地方政府在土地市场中转变其发展观念将成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关注长远目标和社会综合效益的发展观念才更适合时代的要求。

2.搞好地区协调工作,加强中央政府的统一调控能力中央政府在逐步对地方政府放权让利的同时,应在宏观角度加大统一调控力度,主要包括:淤中央政府需加强统一领导和适度下放权力;于加强上下级政府之间的协调和联系,包括处理好领导与被领导、宏观与微观、监督与被监督等关系,努力提高各级政府的行政效率;盂各级地方政府在促进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地区间资源禀赋和社会人文等差异,综合权衡,从地区差异的角度考虑协调发展的问题。

3.建立政府官员考核制度与公众参与机制。一是建立相应的政府官员考核制度。政府应转变发展观念,为规范土地市场,建立相应的政府官员考核制度是十分必要的。要改变过去 单纯以经济增长的数量指标为主的考评办法,采用综合的指标如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经济可持续发展、失地农民的就业生活保障等,以突出对地方经济发展质量方面的考评;同时应建立短期和长期考评相结合的考核制度,以避免政府官员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增长的短视行为。二是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包括:有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完善的组织架构、不断提高公众的话语权、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使其有足够能力与政府进行谈判,从而维护自身的权益。

4.建立外在的第三方约束机构。在土地市场或征地过程中,无论是政府、银行、房地产商,还是社会公众和农民,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中有限理性的“经济人”,总是会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而产生不利于社会整体发展的行为偏差。因此,建立外在的第三方约束机构,使之与土地参与者没有任何利益关系,能够保持公平公正性和监督约束有效性。8.不动产统一登记的概念及意义

不动产统一登记,是由2013年11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由国土资源部负责指导监督全国土地、房屋、草原、林地、海域等不动产统一登记职责,基本做到登记机构、登记簿册、登记依据和信息平台“四统一”。各地在中央统一监督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将不动产登记职责统一到国土资源部一个部门。2014年6月底,出台不动产登记条例。从住房信息联网上升到不动产登记

住房信息联网一直阻力重重,住建部从2010年开始推进。但在住建部2012年6月如期完成了40个主要城市的联网目标之后,联网的扩围工作却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停滞状态。住房信息联网的技术难度其实已经不大,一些地方或部门不愿意主动配合完成联网工作,是主要的阻力。事实上,在联网工作扩围之初,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就曾公开表示,扩围系统有相当的难度。拥有住房私有财产的业主,都不希望过分将这一财产进行暴露。而地方政府,或出于利益考虑,或是行政上的惰性原因,都以不情愿的态度来应对住房信息联网的任务。房屋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资产,从住建部层面,已经难以推进住房信息联网,所以必须以一种新的思路来推进这一工作,而新的思路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房产登记,将土地、房屋、园林等统一纳入考虑,并由一个部门全盘指挥,有利于破解各自为政下的无力推进局面。国务院决定,由国土资源部负责指导监督全国土地,房屋、草原、林地、海域等不动产统一登记职责,基本做到登记机构、登记簿册、登记依据和信息平台“四统一”。多个部门已经强势表态要推过不动产登记

产权登记三中全会的一系列决定里,对房地产部分着墨不多,政府层面对楼市的态度已经十分明朗,中央更希望依靠市场机制来促进楼市健康发展。但推进房产税是这一思路下的一个比较明确的表态。而推进房产税,前提是有统一的不动产登记制度

出版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中,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发表 《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一文。徐绍史表示,要加快推进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尽快实现全国联网。推动建立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机制,逐步形成覆盖全部信用主体、所有信用信息类别、全国所有区域的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从一系列的表态来看,推进房产税已经是不容质疑的决定,而且推进速度也将加快。从短期看,房产税试点扩围可能成为楼市调控政策切入点。当前多个城市已制定并上报房产税试点方案。房产税试点可能最快在岁末年初扩围。由房产税试点带动的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拉开房地产领域各项改革的序幕。能否平抑房价

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后。许多人从这一制度上读出了“反腐”“控房价”等效果。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在微博中表示:“这是好政策,如果实施,房价马上会跌。

统一可参考的信息,正是实行一系列楼市调控的基础,只有当各地部门间实现信息共同可参考的前提下,税务部门才能有效地依据业主的房产数量开征税收,也就是说,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房产税,其执行的前提是拥有不动产统一登记信息。

而,不动产登记的具体操作思路已经开始显现,国务院提出,要建立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实现不动产审批、交易和登记信息在有关部门间依法依规互通共享,消除”信息孤岛"。

另外,国务院提出推动建立不动产登记信息依法公开查询系统,保证不动产交易安全,保护群众合法权益。

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房婶、房叔类新闻层出不穷,官员拥有多套房产的消息刺激公众的神经,只有推进不动产信息公开查询,才能有效抑制一些群体利用不正当方式获取多套房的行为。

如此一来,房产税的加速推进,与不动产统一登记后对腐败行为的抑制,有效缓解房价的不正常上涨。

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其作用或许不仅有利于平抑房价,它更有利财产税的推进,依据高净值人士不动产数量,开征一定的财产税,既平抑贫富差距,同时还能为财政增加收入。9.什么是土地总登记,土地总登记要准备哪些材料?需要注意什么?

土地总登记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辖区内的全部土地或者特定区域内的土地进行的全部登记。

土地总登记有以下特点:

一是阶段性。土地总登记有期限,持续一段时间后即结束。

二是区域性。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或者特定区域内的土地进行全面登记。三是集中性。土地总登记是在一定范围和时间内有计划、有组织统一进行的。四是社会公开性。土地总登记要实行通告和公告。

一、登记准备与通告

二、登记申请与地藉调查

三、权属审核与公告

四、注册登记与颁发证书

土地总登记是一种针对辖区内所有不动产,在一个确定的时点进行的一种普遍性的登记。总登记的特点是不动产权利人在拥有或使用不动产期间,无论是否发生过变更,都必须按照登记机关的要求,在确定的时点,通过一定法定程序,在统一的簿册上进行注册登记。土地总登记:需要进行土地总登记的情形主要有两种:一是从未进行过土地登记的地区;二是原有登记需要全面更新。

土地总登记具有三个特点:第一,阶段性。土地总登记有期限,持续一段时间后即告结束。第二,区域性。土地总登记作业区一般是一个行政辖区,它通常是一个县或市。第三,集中性。土地总登记是在一定范围和规定时间内有计划统一进行的。

总登记程序一般包括:登记准备、登记通告、登记申请、地籍调查、权属审核、权利公告、注册登记与颁发书状。

土地总登记

土地总登记的程序有三个特殊性:一是增加了准备工作。这是因为土地总登记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对一定区域的土地进行的集中、普遍的总的登记,工作量大、时间集中,准备工作显得特别重要,故在土地总登记中,把准备工作作为一项突出的重要内容,列为土地总登记工作程序的第一步。二是增加了通告。土地总登记的申请事先要由市、县人民政府发布通告。三是增加了公告。权属审核的结果要进行公告。因此,总登记程序一般包括:登记准备、登记通告、登记申请、地籍调查、权属审核、权利公告、注册登记与颁发书状。

一、登记准备与通告

1、登记准备工作

织准备。土地登记领导小组由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如国土资源、公安、司法、财税、农林、民政等)领导组成。

行政准备。①研究制定土地总登记工作计划。②划分土地登记区。③落实土地总登记工作经费。④购买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用品等。⑤准备土地总登记工作中需要使用的宣传材料、通告、表、书、单、卡、册、簿、公告、土地证书等。

技术准备。①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政策、规定,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确权规定和土地总登记实施细则。②收集资料。③宣传培训。

一、登记准备与通告

2、登记通告

通告是政府让社会知晓进行土地登记的一种行政措施。它的作用在于让登记义务人知道在何时、何地向哪一个机关申请登记,申请登记时,应当履行何种义务,包括应当向登记机关提交哪些证明材料等。

一、登记准备与通告

土地登记通告的内容主要包括:①土地登记区的划分;②土地登记期限;③土地登记收件地点;④登记申请人应当提交的有关证明文件资料;⑤其他事项。

土地登记通告发布方式有:①张贴。把土地登记通告广泛张贴在整个土地登记区内,并重点在居民区和公共场所张贴。②直接送达申请人。把土地登记通告以通知单的形式直接送达土地总登记申请人。通知单除包括土地登记通告的内容外,还可以设置回执栏,通过回执,土地登记机关可以了解通知单的发送情况。③通过宣传媒介发布。为了保证土地登记通告的内容家喻户晓,土地登记通告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并重的方法。

二、登记申请与地藉调查

土地登记申请是土地权利人,按通告规定的申请期限,向登记机关申请其土地产权状况并提交有关的证明文件,请求予以登记的行为。

1、土地总登记申请人

个人使用土地的,其土地登记申请人一是使用宅基地的城镇、农村居民,由其房屋产权人或房主申请土地登记;二是使用四荒拍卖土地的农村居民,由农地使用合同签订人申请土地登记。

二、登记申请与地藉调查

单位使用土地的,其土地登记申请人分别为:①企业法人单位,包括中外合资、合作、外商独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凡是以企业法人名义取得土地使用权的,由企业法人及其法人代表申请土地登记。②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团法人以法人名义取得土地使用权的,由各法人及其法人代表申请登记。以上法人单位中,有法人资格,但不是以本法人单位名义取得土地使用权,如政府机关、妇联、科协等单位,以政府名义取得的土地使用权的,应由原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法人及其法人代表申请土地登记。③联营单位是指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之间或企业、事业单位之间共同投资组成的新的经济实体,并具备法人条件的联营企业。联营单位以单位法人及法人代表申请土地登记。联营单位联营合同中规定土地作为入股或明确土地使用权不作为联营条件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土地登记申请人。④私营单位指生产资料归公民私人所有,以雇佣劳动力为基础的,并已登记注册的私营独资企业、私营合作企业和私营有限责任公司。一般由私营单位代理人申请。私营单位属合作性质且土地使用权不作为合作条件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视情况确定土地登记申请人。

二、登记申请与地藉调查

集体所有的土地,土地所有权登记申请人分别为:

①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村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及其代表申请土地登记。②村集体内有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如过去的生产队,目前仍独立存在的,可以由各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及其代表申请土地登记,也可以由村集体代办。

③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应由乡(镇)集体及其法人代表申请土地登记。根据我国目前农村乡集体的组织形式,国家没有明文规定具体的乡集体组织范围、章程及组织方式,严格地讲没有反映出法人应具备的条件,但是事实上确实有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全面行使着土地所有者的权利。凡属于这种情况的,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暂不进行土地登记。随着有关法律的健全,再统一解决。

二、登记申请与地藉调查

2、土地总登记申请应提交的证明文件

申请人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一般有以下几种:①各个时期政府土地主管部门征、拨(使)用的土地批准文件。②因买卖、交换、赠与、继承等形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或所有权的,除提交买卖、交换、赠与、继承协议书或证明外,还应提交土地使用权或所有权原始取得证明。③无任何手续,擅自占用土地的,应提交按有关规定处理后的证明文件。

由于历史等原因无法提交权属证明材料的,可以按以下办法处理:一是个人使用土地的,由四邻认可,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开具证明;二是单位使用土地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开具证明。

二、登记申请与地藉调查

3、初步审查

土地登记申请人应当按规定填写《土地登记申请书》。申请书包括四方面内容:①申请人情况:申请人名称、单位法人代表姓名、住所、上级主管单位等。②申请登记的土地状况:土地坐落、土地产权性质、土地面积、土地用途、土地等级和价格等。③宗地范围界线草图(注明相邻单位名称)。④产权来源及产权证明材料。

二、登记申请与地藉调查

4、地籍调查

地籍调查是由登记机关对申请登记的土地采取实地调查、核实、测量、定界、成图等措施,查清土地的位置、产权性质、界线、面积、用途及土地权利人的有关情况,以便进行土地登记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登记申请与地藉调查

地籍调查分为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两部分。

权属调查包括核实土地产权来源、认定土地产权界线、设立土地产权界标等内容。调查前,登记机关应根据登记区的划分,制作调查工作底图,并对各宗地预编地籍号。根据土地登记申请人提供的产权证明材料,查实土地产权的发生和演变过程及产权性质。确认产权界线时,应由被调查宗地产权人的法定代表人,与相邻宗地产权人的法定代表人,共同到现场指界,并在调查表上签字、盖章。确定产权界线后,需在界线的拐点等处设置界标。权属调查结束后,应绘制宗地草图,标明宗地的位置、界址点线、界址边长、相关距离等。地籍测量包括平面控制测量和细部测量两大部分。地籍平面控制测量是为了保证地籍测量成果具有统一的数学基础和测量精度,在细部测量之前,在整个调查登记区,由高级到低级,逐级建立控制网。地籍细部测量包括对土地产权界址及其他地籍要素的测量及绘制地籍图,量测宗地面积等。

三、权属审核与公告 土地登记的审核与公告,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登记部门的调查结果和审查意见,决定对申请登记的土地产权是否准予登记的法律程序。

1、权属审核

权属审核的依据有两个方面:法律依据和书证依据。法律依据是指国家现行的有关土地的法律、政策及行政法规。书证依据指土地登记申请人的身份证明、申请登记宗地的权属来源证明、申请登记宗地的地上物产权证明、地籍调查成果和土地定级估价成果等。

三、权属审核与公告 权属审核内容:

(1)对土地登记申请人的审核(2)对宗地自然状况的审核(3)对土地权属状况的审核

(4)审核两个阶段

审核分为初审、复审两个阶段。

初审,即审核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对申请书、申请登记的项目,参照各种权属证明、调查结果逐项审核,填写审批表。

复审,即复审人员对初审意见进行复核。

三、权属审核与公告

2、权属审核结果公告(1)公告的内容

公告,是指登记机关将经权属审核认为符合登记要求的宗地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布,并征询意见的行为。公告的主要内容有:土地使用者、所有者或他物权拥有者的名称、地址,拟准予登记的土地权属性质、面积、用途、坐落、地号,以及对公告提出异议方式、地点、期限和要求复查办法等。

公告的意义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让土地权利人及时了解其土地权利是否得到保护;第二,在规定时间内,征询利害关系人的异议;第三,对登记机关在作业中的不足,施予救济,追求登记效力的公平性;第四,保证土地登记的公信力。

三、权属审核与公告(2)权属异议处理

土地权利人和利害关系人在登记审核结果公告期限内,对公告结果有异议的,可向县(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查。

3、登记审批

公告期满后,登记部门应对公告提出的问题予以逐项复查,对无异议的应按规定报人民政府批准。在一般情况下,人民政府主要对较大问题进行把关,一般的问题不再逐项审查,依据登记部门的审核意见,签署政府的批准意见,如准予登记或暂缓登记或不予登记。

四、注册登记与颁发证书

土地注册登记和颁发证书是土地登记最后一个步骤,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土地的注册登记就是把经人民政府批准登记后的土地产权及其有关内容,正式填写在土地登记卡(簿)上,使之在法律上得到确认,同时填写土地归户卡(册)和土地证书。

四、注册登记与颁发证书

土地登记卡是土地登记的主件,也是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土地他物权的法律依据。它由土地登记卡主卡、土地登记卡续表和共用宗使用权登记卡三部分组成。其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宗地的基本状况,如地号、图号、座落、面积、用途、权属性质以及便于查找的有关图、表、册的编号;二是土地使用者、所有者或他物权者名称、通讯地址、单位性质、主管部门;三是登记的其他内容,如他物权、变更事项、登记依据等。土地登记卡以宗地为单位填写,土地权利人独自拥有或使用一宗土地的,土地登记时在土地登记卡主卡上进行登记,登记的其他内容在土地登记卡续表上进行登记;两个以上土地权利人共同使用一宗土地的,土地登记时,宗地及土地权利状况在土地登记卡主卡上进行登记,各土地权利人的状况在共用宗地使用权登记卡上进行登记,登记的其他内容在土地登记卡续表上进行登记;土地登记卡登记的内容发生变更、注销、或他物权设定及注销的,在土地登记卡续表上进行登记,但土地登记卡主卡中地号、图号、宗地面积发生变更的,须更换土地登记主卡。

四、注册登记与颁发证书

土地注册登记是一件极为严肃的行为,一经填写,即产生法律效力,不可随意更改。土地归户卡依照土地登记卡填写,所谓归户,就是把产权人作为主项,把由其拥有或使用的土地都归到一起逐宗予以排列。填写归户卡是便于产权产籍管理。

土地权利证书也是根据土地登记卡填写的。土地证书由土地管理部门填写,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颁发。土地权利证书分为三种:《国有土地使用证》、《集体土地所有权证》和《集体土地使用证》。土地他物权,登记在其所附属的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登记卡和土地证上,同时向他物权人颁发《土地他物权证明书》。

10.为什么土地利用具有经济性,简述土地利用经济性对土地布局的影响。11.地籍管理的概念与内容。(1)土地调查(Land Inventory)土地调查是以查清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而进行的调查。根据土地调查的内容侧重面不同,可分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籍调查和土地条件调查三种。(2)土地评价分等定级

(3)土地登记(Land Registration)土地登记是国家用以确认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依法实行土地登记申请、土地调查、权属审核、注册登记和核发证书的一项法律措施。目前,我国依照土地法律的规定,主要开展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以及他项权利的土地登记。(4)土地统计(Statistics of Land Record)

土地统计是国家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进行统计调查、汇总、统计分析和提供土地统计资料的制度。

(5)地籍档案管理(Cadastral Archives Management)地籍档案管理是以地籍管理活动的历史记录、文件、图册为对象所进行的收集、整理、鉴定、报告、统计、提供利用和编研等各项工作的总称。

第五篇:土地整治+

生态发展调节器

——以石柱县脱贫攻坚项目调查为例

土地整治+N 生态;产业;效益;脱贫;科技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是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占用耕地的补救措施。据统计,1999~2005年,全国建设占用耕地5928万亩,同时我们补充了耕地6929万亩,有效地弥补了各类建设占用耕地造成的损失。与此同时,占补平衡政策对节约集约用地有倒逼的效果,全国年均建设占用耕地的规模从1985~1996年的750万亩左右下降到1999~2015年间的350万亩左右,倒逼效果是非常显著的。所以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继续坚持占补平衡政策,不仅可以及时补救建设占用耕地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还可以增强耕地保护意识,倒逼节约高效用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当然,我们也很清醒地意识到,经过多年开发利用,国家的后备耕地资源也在逐步减少,特别是有一些耕地资源比较匮乏的省份,落实占补平衡政策遇到了一些现实问题。因此,我们要下力气改进和优化占补平衡管理。这次出台的《意见》就是按照“控占用、调方式、算大账、差别化”的思路,提出了改进和规范占补平衡管理新的政策措施。“控占用”,就是要减少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从源头上减轻占补平衡的压力;“调方式”,就是要转变补充耕

地的方式,尽量减少未利用地开发,着力通过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来落实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算大账”,就是要从单纯强调项目挂钩算细账,转向兼顾区域平衡上算大账,更好地落实地方政府的耕地保护责任;“差别化”,就是要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和项目差异,实事求是地解决占补平衡的困难,构建“县域平衡为主,省域调剂为辅,国家统筹为补充”这样一种占补平衡的新格局。

20年前,中发11号文提出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时隔20年,中央又印发《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这是在承前启后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制度、明确各级政府主体责任的需要。《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个别省、直辖市确因土地后备资源匮乏,新增建设用地后,新开垦耕地的数量不足以补偿所占用耕地的数量的,必须报经国务院批准减免本行政区域内开垦耕地的数量,进行易地开垦”。《意见》明确提出探索补充耕地国家统筹,是对法律规定的细化落实,是在当前后备资源不足、占地需求与后备资源空间不匹配的情况下,解决部分省份、部分国家重点项目占补平衡难题的改革举措。20年来,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史无前例快速推进,在这一进程中,我们一边坚持保障经济发展,一边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经过多年努力,初步建立起了包括规划控制、用途管制、标准核定、激励约束的管控性耕地保护框架体系。同期,国务院还建立了国家土地督察制度等非常重要的制度。《意见》把这些行之有效的严格管理制度固定下来,同时提出“两个绝不能”,即已经确定的耕地红线绝不能突破,已经划定的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绝不能随便占用。从耕地资源的特殊战略地位来看,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中国作为13亿多人口大国,粮食安全的特殊战略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是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根基和命脉。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耕地资源的特殊重要性和战略性。耕地是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基石,是重要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耕地保护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所以,我们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看,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的深入推进,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这是客观事实。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要进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湿,要进行污染耕地治理,这也需要调减一部分不稳定的耕地。同时,我国的耕地质量总体还不高,局部在退化,还不能满足粮食和农副产品的生产需求,耕地保护面临着数量、质量和生态

等多重压力。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妥善解决耕地保护工作中的困难与问题。出路在哪里?就在于深化改革。中央及时出台加强耕地保护的文件,既强调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不动摇,同时也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提出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一是耕地数量红线,二是耕地质量红线。也就是要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耕地质量的保护和提升行动,遏制耕地退化趋势,提升耕地的质量。特别是要把最优质的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永续利用。这次《意见》又进一步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是严格实施耕地数量保护,通过控增量、挖存量、促集约来减少新增建设占用的耕地总量。既要做到“少占”,还要通过完善占补平衡的责任落实机制,拓展补充耕地的渠道,确保“补足”,守住这条红线。二是强调耕地质量保护。创新机制来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通过推进占用耕地耕作层的剥离再利用、中低产田的提质改造、新增耕地后期培肥改良等措施,大力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建好”这个目标。

三是扩大耕地轮作休耕试点,落实耕地生态保护。耕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在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要明确禁止开垦的区域和地类,积极开展退化耕地的综合治理、污染耕地的治理修复,统筹推进耕地休养生息,充分发挥耕地的生态作用。去年我们在推动耕地休养生息、促进绿色发展上,按照中央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实施耕地的轮作休耕,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农民群众的拥护。今年还要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在体制机制上创新,在技术模式上创新,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技术基础,特别是思想理念基础。

下载市整治矿山、盘活土地、保护环境的几点做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市整治矿山、盘活土地、保护环境的几点做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盘活建设用地,增加土地收益

    盘活建设用地增加土地收益 ——三方面增加土地收益 目前,一些利益集团利用国家土地从紧的政策,宣扬“地荒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房价上涨。即便是国务院通知冻结土地审批的20......

    关于盘活利用园区闲置土地的建议

    关于处置盘活工业园区闲置土地法规依据 及外地成功案例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文件精神和2011年8月31日XX市节约集约用地专题会议......

    矿山整治法制先行

    矿山整治法制先行 作者:卢秋群 为维护全县矿山良好秩序,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自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以来,南丹县司法局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维护稳定”的工作思路......

    矿山综合整治汇报

    明确重点 加强监管全力以赴推进xx镇矿山综合整治xx镇人民政府根据x政发[2010]79号《xx市政府关于开展矿山综合整治的实施意见》、全市矿山综合整治工作动员大会和xx市矿山综......

    2014年矿山整治工作总结

    2014年矿山整治工作总结 矿山整治作为泾县15项重点工作之一,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带头亲自抓、亲自过问,县直相关部门密切联系与配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行动中......

    土地整治工作总结

    土地整治工作总结一、 历年任务及完成情况(一)土地开发工作2011年市政府下达我县造地任务2800亩,我县共实施土地开发复垦项目5个,新增耕地面积6139.17亩,总投资1840.36万元。2012......

    土地整治相关标准规范

    土地整治相关标准规范TD/T1037-2013 《土地整治重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TD/T1038-2013 《土地整治项目设计报告编制规程》TD/T1039-2013 《土地整治项目工程量计算......

    土地综合整治

    土地综合整治是一项民心工程、惠民工程,可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步伐;可缓解人地矛盾,增加群众经济收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交通、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不仅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