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镇2008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情况调查评估报告
XX镇“十一五”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实施情况调查评估报告
根据县政府办《关于开展“十一五”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情况调查评估的通知》要求,我镇对“十一五”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情况调查评估工作进行了认真评估、分析。现将评估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十一五”年突发公共事件基本情况
(一)自然灾害。2008年我镇发生过一次自然灾害,XX河长河段湖堤出现裂缝,湖堤渗水、下陷,造成经济损失50余万元,但未造成人员伤亡。
(二)事故灾难。“十一五”期间我镇未发生一般安全生产事。
(三)公共卫生。“十一五”期间我镇未发生一般食物中毒事,未发生Ⅲ级以上公共卫生事件。
(四)社会安全。“十一五”期间我镇未发生一般群体性事件。未发生Ⅲ级以上的社会安全类事件。
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取得的经验
(一)加强应急管理组织建设是前提。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将其作为安全稳定的一项重要内容摆上议事日程,常抓不懈。一是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副镇长任副组长的镇政府应急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综治办,具体负责此项工作。XX派出所、民政办、食药站、安监站、国土所、文化教育中心、经济管理服务中心、水保站、农科站等部门明确承担应急管理工作的具体办事机构。同时,各村、社区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二是建立健全了管理制度。镇政府建立了镇级领导和各村、社区领导带班
1和值班制度。实行各级领导对防汛、安全生产、道路交通等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包片,抓住易突发公共事件关键环节。工作人员学习,熟悉预案内容和管理规程,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
(二)加强应急演练和队伍建设是根本。建立了以公安、消防、抗洪抢险、民兵预备役为应急救援的骨干力量,进一步加强地震、森林防火、卫生、环境污染监测等专业救援队伍建设,为有效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各相关部门举办各类培训,增强了应急意识,提高了避险和应急自救能力。
(三)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是保障。一是强化信息报送工作。各村(社区)、各相关部门按照要求,及时上报信息。二是建立风险隐患排查责任制。办公室定期组织力量开展风险隐患普查工作,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本行业领域各类风险隐患情况,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制。三是加强预警预测工作,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统计信息按月报送和公共安全形势定期会商制度。按月统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起数、伤亡人数和造成的经济损失等相关情况。
(四)广泛开展应急管理宣传工作是基础。一方面,通过印发预案、科普资料等形式,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应急救援工作,增强公共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另一方面,充分依靠各级领导、专家和广大群众,提高科学决策、科学指挥的能力,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工作存在的问
题:一是少数领导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应急管理及防灾自救的宣传载体和形式还不多,公众对应急管理了解不全面,应急自救知识相对欠缺,自救能力还不强。二是预案还不够细。应急预案编制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少数预案的科学性和操作性还不够强。三是应急演练规模较小、联动性不高,针对性尚需加强。四是应急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专题培训工作需继续加强。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镇将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推进我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强化制度,全面落实责任。按照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原则和“一岗双责”的要求,重点落实领导责任制,层层抓好落实,并依照应急目标管理考核程序和制度,对于责任和措施落实不到位的部门和责任人,一抓到底,严肃追究领导责任。
(二)突出重点,推进常态管理。一是抓好预案编制的完善。进一步抓好应急管理业务培训,不断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预案体系。二是抓好应急演练和宣传。在全镇有计划组织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消防等行业主管部门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演练,同步加大对各行业和市民的宣传力度,提高民众面对危机的自救能力和专业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三是抓好日常监管,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四是强化安全生产检查,消除安全隐患。坚持重点下移、关口前移,做好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食品药品和烟花爆竹、消防等重点领域、重点场所、XX湖南岸湖堤的安全大检查,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和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三)理顺机制,推进协同处置。一是理顺信息报送机制。进一步细化镇内的信息报送规则,明确信息报告责任,形成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二是理顺预测预警机制。根据日常监管获取的信息,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及时发布预警报告,并制定相应的危机处置预案,逐步建立通过设定危机类别和等级进行风险提示的预测预警机制。三是理顺协同处置机制。制定应急计划,进一步明确分工和职责,加强各级、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建立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同应对的危机处置机制,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四)强化管理,加快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卫生、建设、国土、农业、林业、消防等管理工作人员以及有相关救援经验人员的作用,加强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基层警务、医务、民兵、预备役、物业保安、企事业单位应急队伍和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强化社会救援能力;加强应急队伍的建设管理,开展教育培训,严明组织纪律,强化协调联动,提高合成应急、协同应急能力。
四、08年我镇发生的自然灾害典型案例分析
2008年9月3日XX湖水位高达5.19米,比上年同期高出0.22米。由于长期高水位运行,于当日上午8时XX湖长河湖堤出现裂缝,中午1时,险情进一步加大,沉落湖堤裂缝长达80米、宽4厘米,发生下沉段长30米,下沉达30厘米。湖堤一旦溃堤,将危及5个村委会4万余人的安全,上万亩也将被淹没,人民群众将遭受严重的财产和经济损失。险情发生后,县、镇、村三级同时响应立即启动救灾应急预案,及时制定了周密的防洪抢险工作预案,成立了由县
委、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的抢险指挥部,县、镇主要领导亲临第一线指挥抢险救灾工作,县长XX、副县长XXX、市水利局领导亲临现场指挥,县人武部、驻通官兵、全县民兵预备役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镇党委书记XX、镇长XXX组织发动沿湖村委领导、群众300多人投入救灾。通过预备役官兵、民兵应急分队、驻通官兵、机关干部、村干部群众紧张有序的处置,下午5时,险情得到有效控制。
此次发生在我镇的自然灾害,整个抢险过程有条不紊,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服从大局,积极参与抗灾救灾工作,这是保证救灾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
第二篇:关索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评估报告
关索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评估报告2011年我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先后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重特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和《突发公共事件防讯应急预案》等预案,并认真抓好落实工作,是工作开展成效明显,现把贯彻执行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基本概况。全镇目前已形成了设施和功能相对齐全的镇、村两级公共卫生工作网络和服务体系,有一支人员充备的卫生专业技术队伍。现有卫生技术培训中心、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门诊各1个、预防保健站1个。全镇有村医疗站16家,个体及社会办医疗机构7家。全镇医疗卫生机构有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专业人员30名。镇卫生院担负着全镇26个村(社区),近5.5万人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执法监督、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任务。一年来,基本能满足全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各项工作。
(二)实施《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基本概况。为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特在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提高紧急救助能力,及时、高效、有序地开展重特大自然灾害抗灾救灾工作,合理配置救灾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依据国家、省、市、县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救灾工作方针、政策和原则,结合救灾工作实际,制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使发生在辖区范围内的洪涝、冰雹、大风、雪灾、雷击等气象灾害,地震、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得到及时处理,把群众损失降到最底限度。
(三)实施《社会治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基本概况。今年全镇发生群体性上访事件无,大岩征地拆迁堵工堵路事件5起,西坪村堵路事件1起,高坡村堵路堵工事件一起,高坡村新云组堵工事件2起。为及时抓好社会治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结合实际,加强领导,多措并举,全力攻坚,积极投入到应急各项工作中。全镇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51件,调解成功34件,未发一起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全镇一年来没有发生因应急工作不力导致人员伤亡事故。
二、应急工作情况
2011年,镇党委政府把应急工作列为首要工作来落实,年初,认真拟订工作预案,明确应急工作思路、措施、办法、职责范围,制定相应的奖惩办法,使组织领导工作到位、预案编制演练科学合理、应急队伍得到加强、物资资金到位、监测预警预报和应急防范处置及时、恢复重建和调查处理措施有力、科普宣传到位。
(一)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工作人员和群众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的认识和了解。为了加深广大人民群众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的认识和了解,我们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材料、宣传标语、设立咨询点等多种形式,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及相关法规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使《重特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防讯预案》和《社会治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工作》深入民心。据统计,一年多来,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6890份,刷写宣传标语300多条,接受咨询4300人。通过宣传培训,增强了社会各界人士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了解和支持,进一步加强了我镇公共卫生工作,为顺利实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领导,建立和完善我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面对突袭而来的公共自然灾害事件,镇党委、政府成立了关索镇自然灾害工作指挥部,镇党委书记亲任指挥长。制订了《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处理方案》,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确保了工作措施的全面落实。并把贯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工作纳入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同各相关单位和村(社区)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并进行经常性检查和定期考核,年终兑现奖惩。
(三)强化措施,组织各单位认真开展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认真落实应急监测与报告制度,建立了以政府为龙头,镇和单位为枢纽,村(社区)委会为依托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监测报告网络,实行24小时值班,实行一日一报制度。对发现影响社会治安工作的事件及时处理,确保矛盾不升级、不激化,提高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的快速反应能力。
(四)加大投入,完善公共应急工作的配套建设。镇人民政府克服财政困难的实际,在确保应急车辆的基础上,不断加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经费投入,一年来,共投入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各项工作的资金达10万余元,保证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顺利进行。
三、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问题的预防、预警、应急控制处理缺乏统一、科学的运作机制和管理体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尚不完善。
(二)公共应急工作的相关的基础设施、设备配套严重滞后,如农村卫生工作发展缓慢,卫生技术水平、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较低。
(三)经费紧缺,限制了公共应急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今后的工作思路及工作任务:
(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机制。一是建立健全统一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指挥和组织系统。成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重大突发事件的统一领导,明确相关部门职责任务,形成突发公共事件监控预警和应急处理联动机制,为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建立统一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监测和报告制度。建成以镇政府为中枢,相关站所为依托,以村(社区)委会为延伸的突发公共事件监测报告和预警网络,进一步规范监测、报告和分工协作制度。三是加强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警机制。进一步整合食品卫生安全、社会治安、重大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按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修改完善各类应急预防控制措施,科学分工,严格责任,使应急工作覆盖全镇。
(二)加强公共应急工作的基础建设,切实改善公共应急工作条件。一是积极向上级争取政策、项目支持,加大公共基础建设投入,改善镇、村二级应急工作硬件设施和仪器设备配置,同时确保政府对公共应急工作相关经费的必要投入。二是以农村为重点,加强基层医疗预防保健、社会治安和自然灾害工作的基本建设。三是建立突发事件的预警报告信息网络,为公共事件预警、指挥处理提供先进快捷的信息网络平台。
关索镇人民政府
2011年12月14日
第三篇: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
**县“十二五”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
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
为加强全县应急管理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下简称《应对法》)、《万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万载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总体预案》)和《江西省“十二五”期间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等有关规定,特制定《万载县“十二五”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
一、应急体系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工作基础
1、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2007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全县各乡镇、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预案编制工作全面展开,应急预案覆盖领域不断扩大,全县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截止2010年底,我县共编制总体应急预案1个;专项应急预案25个;部门单位应急预案78个;应急预案进乡镇、进社区、进企业、进工地、进学校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为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建立。按照统一领导、属地为主、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要求,我县成立了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的应急管理工作。全县部分工作部门、单位、乡镇、村组、学校、重点企业组建了应急管理机构,落实了专人负责,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同时,安全生产、森林防火、防汛抗旱、公共卫生、公安消防等专项应急管理机构得到明显加强。
3、应急队伍初具规模。全县在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卫生、消防等领域组建了相应的应急救援队伍。目前,初步建立起以公安、武警、民兵预备役为骨干,以水利、公安、消防、医疗救护等为专业力量,企业、基础单位为兼职辅助力量的应急救援队伍,部门之间,救援队伍之间的协调联动能力有所提高。
4、物资保障能力得到加强。全县用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投入经费不断增加,应急基金拨付、应急救援器材、物资储备制度初步形成。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备初具规模,公安消防灭火和抢险救援能力得到提高,医疗救治和疾病防控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备得到加强。物资储备设施得到改善,物资保障能力得到加强。
5、应急机制逐步完善。完善了预警预测、隐患排查应急机制,加强了气象、地质灾害、森林防火等灾害监测预警
系统建设。公安、水利、森林、卫生、气象等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和信息指挥系统,监测预警覆盖面逐步扩大。政府组织协调、部门分工负责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初步形成。各乡镇以抵御自然灾害、预防事故灾难、防范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社会安全事件等方面入手,加大了隐患排查、预测预警、分析研判的工作力度,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能力有所提高,灾后恢复重建能力明显增强。
6、应急预案演练和应急知识宣传效果明显。各乡镇、各相关部门单位按照应急预案经常性地组织和开展了灾害自救应急疏散、重大森林火灾、传染病疫情卫生应急处置等演练,提高了应急处置和应变能力。并通过电视、政府门户网站等媒体,结合“卫生应急知识宣传周”、“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全国消防日”活动,加强了对预案和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全民防范突发公共事件意识明显提高。2007县应急办在我县高城乡成功举办了“突发公共事件综合应急演练”,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7、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各地、各有关部门对突发事件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应急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能力有了明显提升,成功应对了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2009年甲型H1N1流感事件以及2010年特大洪涝灾害等突发事件。
(二)存在问题
1、我县应急管理工作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认识上、机制上,还是工作措施上,与面临的应急管理工作新形势、新要求有明显差距,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应急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县级各有关部门和乡镇应急管理机关不够完善,职责不够明确,难以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运转枢纽作用。
2、应急运行机制不健全。部门、乡镇、条块之间以及预防与处置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多方协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时,人员、信息、资源等难以快速集成;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与日常应急管理存在脱节现象,应急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经验尚需积累,亟需建立规范、协调、有序的长效机制。
3、专业应急队伍力量薄弱。各类专业应急队伍和装备数量不足,布局不尽合理,大型和特种装备缺乏;专业培训演练基础条件欠缺,与实战需要存在较大差距;快速拉动和协同能力较差,现场处置能力尤其是第一时间对遇险人员的搜救能力亟待增强,志愿者等社会应急力量组织薄弱。
4、应急物资和紧急运输的保障能力有待提高。现有应急物资缺乏统筹管理,采购、征收、征用、调拨和配送机制尚未形成;存储实施不足,布局不尽合理,储备方式单一,物资数量偏少,品种不全,一些关键性物资的储备处于空白,第一时间保障能力较弱。物资更新、替换、补偿政策不健全。缺少紧急运输综合协调、保障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
5、监测预警和信息指挥系统建设滞后,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底数不清,监测手段相对落后,综合预警能力急需加强。
6、科技支撑基础亟待加强。专业人才匮乏,应急平台、信息管理、资源管理、装备配置、能力评估和灾情评估等缺乏标准规范。
7、宣传教育和社会参与不够。宣传教育方式单一,社会认知程度不高。社会公众危机意识不强,自救、互救能力不强。工矿、医院、学校等大的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参与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机制尚不健全,没有形成有效合力。
(三)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自然和社会的安全风险将交织并存,公共安全面临严峻的考验。
自然灾害方面:我县洪涝旱灾发生较多,有时农作物受灾面积较大。森林防火任务日趋繁重,特别是随着林区植被和地被物的增加,林区可燃物增多,火险等级提高。
事故灾难方面:花炮产业是我县的传统产业,也是我县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安全风险也十分之大,使得我县监管和应急救援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交通运输迅猛发展,交通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呈上升势头。社会防控火灾能力较低,火
灾事故处在的高风险时期。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隐患仍然复杂,事故预防与处置难度越来越大。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状况的根本好转,是我县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长期任务。
公共卫生事件方面:鼠疫、霍乱等重大急性突发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风险增加,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甲型H1N1等新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发生率增加且危害较大。学校住校食宿学生较多,尤其是民办托幼机构日益增加,食堂卫生不可忽视。人畜流行疫病频繁发生,有效监测难度不断增加。
社会安全事件方面:由于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摩擦和冲突错综复杂。刑事案件总量在高位徘徊,重复访增加。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立足县情、事实求是,完善法制、体制、机制,依靠科学技术,强化社会参会,重点解决应对特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提高我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全县应急体系,全面推进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和应急保障方面能力建设。重点加强薄弱环节,优先解决制约应急响应时效等突出问题,着力提高第一时间快速响应能力。
——整合资源、合理布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力,提高效率,实现各乡镇和各行业信息、队伍、装备、物资等方面的有机整合,提高整体有机反应能力,避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总体把握应急资源合理布局,提高整体应急反应能力。
——技术先进、标准规范。采用国内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设施,提高应急体系科学性、高效性、可靠性。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标准化体系,实现应急体系建设与运行的规范化。
——分级负责、分部实施。按事权合理划分全县各部门、乡镇的建设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根据实现需要和实际能力确定建设项目,分级分布组织实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避难场所等示范项目建设。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面履行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加大政府投入,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入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应急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良性互动机制,专群结合,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化程度。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形成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运行机制,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协调有序、恢复重建和应急保障能力明显增加,应急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有效减少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保障。
1、完成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应急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政策法规体系等应急体系建设。
2、完成监测预警机制、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机制和处置机制、信息发布机制、社会动员机制、恢复重建机制和调查评估机制等应急机制建设。
3、完成一批重点基础项目建设。包括通信保障系统、监测预警系统、构建县级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平台,满足应急值守、信息汇总、指挥协调、专家研判、视频会商和现场调度等基本功能。
4、完成县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实验室建设。依托现有县级实验室,建立健全卫生应急处置实验室检测的标准方法和质量管理系统,切实增强病因快速调查和有毒物质的检测能力,显著提高我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实验室整体检测水平。
5、增加应急队伍、物资保障、紧急运输保障能力,加大科技支撑、宣传培训、预案演练力度。
6、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率达到100%。全县突发动物疫情报告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应急处置队伍在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后24小时内到位率提高到98%以上。食品药品重大事故及时报告率和处置率达100%.三、总体布局与主要任务
(一)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建立风险隐患排查机制,全面调查各类风险隐患,建立和完善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加强重点领域的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逐步完善覆盖全县各地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监测预警网络。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综合预警系统,提高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监测预警和综合分析能力。
1、开展各类风险隐患调查。
建立风险隐患排查机制。充分发挥部门和专业队伍作用,全面调查我县重点区域各类风险隐患。建立和完善风险隐患数据库。编制完成灾害风险图,开展地质灾害易发地段隐患排查,及时更新完善隐患数据库,实现隐患动态管理;开展森林火灾风险隐患调查,建立火险隐患数据库,编制森林火险区域分布图;全面完成危险化学品贮罐区(贮罐)、库区(库)、生产场所、压力管道、锅炉、压力容器、井工开采煤矿等重大危险源调查与评估分级工作,建立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和远程监控系统;开展环境污染源基本情况调查,建立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污染物和环境敏感资源档案库,编制有毒、有害、放射性危险品分布图;开展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建立公共卫生类风险隐患数据库和全县区域风险地理信息系统;完成全县关键基础实施、重要防护目标、隐患调查,建立社会安全隐患数据库。
2、完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监测网络系统。
逐步完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监测网络系统,把握突发公共事件的发展动态。在扩充和完善现有气象、水文、公共卫生和环境等监测站网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监测点密度,准确掌握全县信息。山洪灾害防治区内各乡镇政府要完善区域天气监测网络,并依托汇集及信息共享平台,为城镇、居民点提供山洪灾害预警信息。建立公路气象灾害预报系统和完善主要道路通行情况信息分布系统。以气象、防汛网络为骨干,建立县级涉灾部门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对洪涝、干旱、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和快捷反应能力。逐步完善全县森林火险预测预报、林火信息指挥、林火瞭望监测和防火阻隔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网络系统,健全传染和群众性不明原因疾病、中毒、动植物疫情、植物病虫害和药品安全等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完善社会安全事件应急防控手段,加强人口密集场所、群体性事件和金融突发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系统建设。
3、加强预警系统建设,及时准确发布预警信息。
建立县级应急平台,尽快建成公安、气象、水利、民政、林业、农业、国土资源、卫生、交通等涉灾等部门的应急指挥和应急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预警信息汇总、分析研判和发布功能。建立完善与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的信息传输通道,建立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机制;重点加强偏高风险地区的广播、电视、警报器、宣传车、手机短信等紧急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开展传染病自动预警,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众媒体监测,开展农村地区传染病综合监测,构建包括症状监测、药房销量监测、学生缺课监测在内的综合传染病监测体系,为早期发现和预警传染病疫情提供信息。完善现有气象、水旱、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预测预警系统,建立协作机制,实现对相关自然灾害的综合预警。建立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信息评估、预测和综合预警系统。整合各类安全事件的情报信息,建立情报信息汇总研判机制,健全社会安全事件综合预警系统。
(二)信息与指挥系统建设
规划建设县级应急平台,向上与市应急平台相连接,向下与全县各部门、各乡镇信息共享、互有侧重、互为支撑的应急平台系统,形成完整、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信息与指挥协调体系,实现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集成与发布和综合研判、辅助决策、指挥调度、总结评估等主要功能,提升综合应急指挥能力。
1、县政府系统综合应急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办公业务资源和专业系统资源,构建县、乡二级政府综合应急平台体系,实现县政府与部门、乡镇之间的互联互通,满足应急值守、信息汇总与发布、指挥协调、专家研判和视频会商等基本功能。基本完成县、乡二级应急平台的应急指挥场所和基础支撑系统建设,初步完成综合应用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整合,实现县与市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以及视频会议和指挥协调等功能;2012年,全面完成县、乡二级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按照“信息统一接报、分级类处理”的原则,逐步推进公安、医疗急救、市政抢险等应急接警服务平台的整合。
2、完善专业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
依托各部门现有专业信息系统和指挥系统,适当增加投入,拓展功能,实现应急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应急指挥决策支持和指挥指令的上传与下达,并与政府应急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支持已有基础的公安、民政、国土资源、水利、农业、卫生、交通、铁路、科技、气象、林业等部门,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发挥示范作用。依托民政、气象、水利和公安等部门的信息系统,根据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指挥的需要,分级建设集成灾情信息管理、救助决策支持,救助指挥调度等功能的灾害应急救助信息与指挥系统,形成
完整的县、乡二级灾害应急救助指挥体系。依托安监、公安消防等部门、建立县、乡二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形成完整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加快建设强震灾情应急监控系统、地震灾害应急联动协调系统和地震紧急救援技术平台。加强林火信息传输处理系统建设,逐步健全全县森林防火信息指挥系统。到“十二五”末,完成县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平台建设,实现对传染病疫情、不明原因疾病、中毒等的统一应急协调指挥。
(三)应急队伍建设
整合现有应急队伍资源,改善技术装备,开展培训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到2012年,形成以公安、武警为骨干和突出力量,以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森林消防、矿山救护、危险化学品救援、医疗救护等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企事业单位、社会救助团体专兼职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
1、管理队伍。按照《应对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及办事机构,明确县直相关部门负责应急管理工作的处室,逐步建立乡镇(街道)、村和中小企业应急管理工作机构,确定机构组织形式、工作职责和行政运行程序等,构建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2、强化公安、武警等骨干的队伍应急能力建设。
以公安消防特勤和民兵应急连为主要力量,进一步推进公安消防特勤队伍建设,加强公安巡警、特警队伍建设,增强快速有效处置突发性治安事件的能力。加强武警机动部队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在森林火险等级较高的乡镇组建机动能力较强的森林扑灭预备队,形成处置森林火灾的攻坚队伍。
2、加强专业队伍处置能力建设。
对现有专业队伍进行布局调整和装备补充更新,形成以森林消防、矿山救护、危险化学品救援、铁路救援、医疗救护为核心的专业队伍体系。加强森林消防队伍建设,逐步健全县级专业森林消防队伍。依托企业专业应急队伍,通过增配大型、特种救援生装备,完善现有矿山救援队伍,适当扩建区域矿山队伍,形成安全生产区域性专业救援体系。分级组建县级卫生应急队伍,到“十二五”末,依托县直相关医疗卫生单位组建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不明原因疾病、医疗卫生救援、健康教育与心理防护等七大类的14支县级卫生应急队伍。完善县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预备队,建立健全突发动物疫情应急处置队伍;建立突发野生动物重大疫情应急处置队伍。
3、推进企事业单位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
推进煤矿、危险化学品电力和电信等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救助团体应急队伍建设,按有关标准和规范配备专业及兼职救援人员和应急技术装备,提高现场先期快速处置能力。
加强政府监管机构,加大依法监督检查力度,确保企业将队伍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实到位。企事业单位应急队伍要在县政府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下参与应急处置工作;鼓励企事业单位建立应急互助机制。重点抓好企业消防队、矿山救护队、危险化学品救援队、城市水电气抢修队建设,发挥这些队伍在区域联防和救援互助中的关键作用。鼓励支持具有灾害救助职能的社会团体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发挥其在灾害救助工作中的补充作用。
4、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
县应急办负责县级专家库的建立。开展专家信息收集、分类、建档工作,建立相应数据库,逐步完善专家信息共享机制,形成分级分类、覆盖全面的应急专家资源信息网络;完善专家参与应急工作的机制,开展专家会商、研判、培训和演练等活动;充分发挥专家的咨询与辅助决策作用,提高科学处置水平。
5、大力发展应急志愿队伍。
依托共青团组织、基层社区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建立形成多样的应急志愿者队伍,到2012年达到每万人中有100名应急志愿者。重点加强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通过探索实施重点项目,构筑社会参与平台,制定相关鼓励政策,逐步建立应急志愿者抚恤基金,建立健全政府支持、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应急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发挥志愿者队伍在
应急知识科普宣教、应急处置好恢复重建等方面重要作用。
(四)物资保障能力建设
合理规划布局现有各级各类应急物资储备,整合实物储备信息资源,调整物资种类和数量,合理选定储备方式,重点建设县级重要应急物资储备,形成覆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实现各类应急物资综合动态管理和资源共享,提高物资统一调配能力。
1、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加强应急物资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形成以县级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为枢纽,以部门应急物资管理系统和地市级应急物资保障责任机构为支撑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各乡镇要适当调整和丰富应急物资的实物储备,建立应急物资储备更新、轮换的财政补偿政策和核销制度;建立应急物资综合管理调度系统,完善应急物资政府采购、征收征用、市场调控与调运机制;充分利于市场资源和商业储备,完善应急物资投放网络,建立区域间应急物资余缺调剂和联动工作机制,健全救灾物资社会捐赠机制,提高社会应急救灾物资紧急动员能力。
2、加强专业应急物资储备。
充分利用现有各类物资储备设施和资源,对现有生活类、应急抢险、公共卫生类储备物资及专业队伍装备进行优化和完善,形成布局合理、种类比较完整的专业应急物资储
备体系。改造现有民政、水利等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完善物资储备种类,保证县内中心城市在紧急状态下生活类救灾物资4小时内装运完毕,8小时内运抵灾区。依托防汛储备库和其他仓储设施,储备必要的抗旱物资。强化森林草原防灭火、减灾物资储备能力建设,为草原防火配备专用设备,建设防火物资储备库和森林防火物储中心。建立县级重大动物疫情和植物病虫害应急防控物资储备制度,完善县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设立2个公共卫生类应急物资储备库点;强化公安应急物资储备,建设1个县级库点。加强县级消防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依托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组建应急通信保障物资储备中心。
(五)紧急交通运输保障体系建设
1、组建全县应急交通运输保障综合管理机构和完善应急交通运输保障机制。
尽快建立由县交通局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突发公共事件紧急交通运输保障综合协调管理机构,行使紧急状态下的交通运输指挥、调度、组织、保障及沟通职责。建立并完善紧急状态下的交通运输保障机制;依法建立紧急状态下社会交通运输工具征用程序、补偿机制和紧急通行绿色通道制度;建立交通战备保障与应急交通保障间的统筹协调机制,建立军、地密切配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交通运输协作机制;保障紧急状态下重大危险源、物资和生命抢救所需交通
运输保障的通达能力。
2、提高公路应急运输保障能力。
充分发挥和利用现有公路运输系统紧急运输保障能力和应急运输体系,建立紧急运输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交通运输线路与运营监测、薄弱环节改造、重点枢纽控制、主要道路智能化建设、道路交通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等综合治理机制;加强对主要运输线路的智能监测、预警、疏导、清障和修复,提高通畅能力;加强重点线路交通道路的监控力度。
(六)通信保障能力建设
依托公众通信网络和公用应急通信网络、建立完善各级、各类应急管理和指挥机构间的通信网络;为各级应急指挥机构和应急队伍配备适用的通信装备,形成公众与专用、保密与非保密相结合的应急通信保障网络体系。
1、加强公众信息通信网络及公用通信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提高公众通信网络应急通信服务能力。逐步完善公众通信网络紧急呼叫的优先接通、优先权控制、网络互联互通以及终端用户定位等能力。加强公众信息通信网络安全应急体系建设,开展信息安全监控、应急响应、密码保障和网络信任体系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网络安全长效机制,不断提高网络安全事件的监测、跟踪和处置能力,引导
和帮助群众养成文明上网的习惯,积极构建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2、完善各部门专用应急通信系统。
利用公用应急通信网络以及公众通信网络资源,进一步完善公安、民政、交通、水利、农业、卫生、林业、气象、质监、商务等部门现有应急通信系统,确保应急状态下的互联互通,并根据自身需要增加保密通信设备,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沟通能力。加强公用应急通信网络覆盖不到地区的专用应急通信网络建设;水利部门完善大型及重点中型水库语音、数据和图像综合业务传输系统并实现有效备份,完善蓄滞洪区通信预警反馈系统,逐步建立山洪灾害重点易发区预警通信系统,建设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各流域的应急机动通信系统,改造流域微波通信电路及通信设施,完善全县水情分中心和早情分中心信息传输系统;农业和林业部门完善重大病虫害、动物疫病、森林火灾、草原火灾和沙尘暴信息通信系统,实现灾情、疫情信息数字化网络传输。卫生部门建立和完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引起的疾病、中毒等现场卫生应急专用通信系统,实现信息障碍传输。各级各类应急救援机构和队伍按标准配备适用的无线通信设备,实现互联互通。
3、加强地方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通信网络资源,建立各级应急管理机构间 的指挥调度通信网络,实现互联互通。统筹规划其他专业部门的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以专业应急通信为主、公用应急通信为支撑,形成快速搭建现场应急通信平台的能力。
(七)恢复重建能力建设
加强灾民安置和现场恢复建设,确保灾区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尽快恢复。按照国家有关要求,采用科学的灾情评估系统,制定恢复重建规划,为后续恢复重建打下基础。
1、加强事发现场恢复能力建设。
开展对中小学校、民房及供电、供水、交通和通信枢纽等生命线工程系统的损失普查,在科学评估现实和潜在损失的基础上,制定恢复重建规划,避让危险区段,最大限度减轻灾害对生命线工程造成的影响。建设1个规模较大、功能齐全的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站,建立现场灾情信息通报机制,提供心理危机干预,稳定灾民情绪。在国家提高恢复重建补助标准的基础上,逐步加大恢复重建投入,推行恢复重建项目管理制度、资金监管机制和定期通报制度,确保恢复重建工作顺利进行。加强民政、水利、卫生、交通等部门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做好县乡物资储备库建设的资助工作,不断加强受损生命线工程的恢复能力建设。
2、加强调查评估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灾情评估机制,建立灾情评估标准体系,规范灾情评估程序、内容和方法等。组建突发
公共事件评估中心,开展洪涝、干旱、冰雹等突发公共事件调查评估工作。
3、加强城乡避难场所建设。
制定避难场所建设规划和相关标准,进行应急避难场所和紧急疏散通道建设,拓展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的应急避难功能,设置必要的基本生活设施,储备一定数量的食品、帐篷、移动厕所等。
(八)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强化科学技术对应急管理工作的支撑作用。建设县级应急管理技术支撑机构,加快应急管理学科建设,配合国家应急管理标准,形成较完整的县级应急科技支撑体系。
2015年底建成县级应急实验室网络,实现与上级应急实验室的对接。更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设备,适当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检疫参考实验室的设施和技术装备建设,提高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检测等方面的能力。
(九)培训与演练体系建设
加强专业培训与演练基地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培训与演练体系。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全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公共安全意识和素养。
1、加强专业培训演练基地建设。
“十二五”期间,完善现有公共安全、应急救援培训与
演练设施,建立应急知识培训机制,到2011年,将全县所有干部职工轮训一遍,专业救援人员每年至少集中轮训二次。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培训纳入全县公务员培训的整体规划。依托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我县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培训基地。依托县人民医院,建设我县紧急医疗救援基地,主要承担全县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紧急医疗救援的培训、演练及保障工作。每年进行2次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演练。依托县红十字会建立红十字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培训与演练基地。
2、开展应急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
发放《公众应急知识指南》,达到一户一册。在教学中增加公共安全教育内容,广泛开展应急科普宣教和应急演练活动。建立应急机构与媒体联系体制,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各类媒体在相关栏目、节目中刊播应急知识,加强应包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到2011年,城镇居民应急知识的宣传覆盖率平均达到70%,建立减灾宣传教育基地。开展“社区减灾”活动,不断提高社区防灾减灾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建立出境人员应急知识培训制度,2011年起出境旅游团体要接受应急知识教育。
(十)应急管理示范项目建设
建设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应急管理示范项目,探索应急管理规律,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
1、开展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示范点建设。针对不同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优先考虑在农村和部分社区启动应急管理示范项目。重点开展预防和应对暴雨、洪水、冰雹、地质灾害、火灾、煤矿瓦斯事故、烟花爆竹爆炸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突发环境事件、疫病疫情、群体性事件等方面的示范项目。
2、推动县政府建设应急综合管理示范项目。在小城镇建设规划中要规划建设1个能容纳2000至5000人的应急避难场所。2013年,在县城建设1个能容纳2万人的应急避难场所,2014年在人口密集社区、机关和学校至少各开展1个紧急疏散示范项目;2015年完成1个企业预防和处置工业事故、环境污染示范项目。
四、重点建设项目
“十二五”期间,在整合现有应急资源的基础上,重点规划了以下几个面的重点建设项目。
(一)应急通信系统建设
为县应急办配置应急指挥车,向上级争取车载通讯设备,实现突发事件现场事态跟踪、移动指挥与信息采集、传递等工作。
(二)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
1、建设县级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依托气象局业务系统和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扩建其信息
收集、传输渠道及与之配套的业务系统,增加信息发布内容,建设针对不同群体的智能手机接收子系统、预警专用接收机子系统、预警电子显示屏子系统、预警专用调频接收机子,系统、有线广播前端接收系统和卫星预警接收机子系统等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2、重点城市供水源监测监控系统。
在大申号水库、稍湾水库运期备用水源和将要建成的沙西沟水库建设3个自动监测站,配备水质自动采样与分析系统、水质信息处理与传输系统等,实现城市供水水源地的水质自动监测、动态监测,以应对突发性的水污染事故,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三)县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1、建设县应急平台。2011年,完成县级应急平台的建设,实现与上级应急平台的对接,实现应急值守、信息汇总、事态跟踪、指挥协调、专家研判和视频会商等功能。
2、建立县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负责指挥协调我县救援队与上级专业救援队伍的培训、演练指导和紧急状态下的组织调用工作。
3、建立卫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平台。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业务资源和专业信息管理系统资源,到2012年,构建县级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平台,满足应急值守、信息汇总、指挥协调、专家研判、视频会商和现场调度等基本功能。达到统一事件报告、统一通讯平台、统一协调指挥、统一决策调度的目标。
(四)专业应急队伍建设
1、以公安消防特勤和预备役部队为主要力量,不断改进专业应急队伍装备,组建应急救援总队。
2、扩充现有煤矿救护队伍。各生产和试产煤矿要分别建立1支煤矿应急救援队伍。
3、分级组建县级卫生应急队伍。到“十二五”末,依托县直相关医疗卫生单位组建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不明原因疾病、医疗卫生救援、健康教育与心理防护等七大类的14支县级卫生应急队伍。
(五)县级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
1、以县发改委为牵头单位,建立全县应急物资保障机制。2012年,建成县级应急物资保障调度指挥平台,综合汇总各类应急物资信息,快速组织重要应急物资的紧急调运。2、2013年,建立和完善应急物资紧急采购、仓储和配送环节的能力储备和运行机制。
五、相关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依法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和《万载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
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全县各级、各类应急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建立并强化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规划》的责任主体,保障各项建设内容落到实处。依法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加大应急管理执法、监督力度。
(二)建立应急管理投入机制
将应急管理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
本规划的建设任务,主要由县财政投资建设同时,相关部门也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减轻我县的财政负担;其中,依托企业等有关方面建设的项目,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所需资金主要由企业和有关方面共同承担。
(三)制定相关经济保障政策
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辅助管理功能,使其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处置和恢复重建等工作,鼓励保险公司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保险服务。结合实际,建立应急管理公益性基金,鼓励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进行捐赠。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社会资源依法征用与补偿机制。建立政府采购应急产品制度。
(四)加强协调配合和规划衔接
各部门要密切配合,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健全各种协调机制。做好各级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之间以及与相关规划之间的
衔接,加强规划的审批和落实。在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等规划中充分考虑各类危险源、重点目标、应急避难场所等因素,统筹安排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
(五)建立健全规划监督评估机制
建立健全全县各级应急体系规划制定、实施的监督评估机制。各部门、各乡镇应及时跟踪本行业、本乡镇规划编制和实施情况,对规划进展和落实情况进行评估,提出对策建议。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确保我县“十二五”期间应急体系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第四篇:深圳市龙岗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深圳市龙岗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2010年—2015年)
一、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面临的形势
(一)我区应急管理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区委区政府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战略位置上,采取得力措施,狠抓落实,有效推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建立了深圳市第1个区级应急机构——龙岗区应急指挥中心;成立了全国第1个街道级应急机构——平湖街道应急指挥中心;建立了全区性的有效的应急组织体系和运行体制,开创了我国基层应急体制建设的新模式;形成了包括区、街道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在内的共88份、覆盖4大类、近60多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并完善了由政务值守、隐患排查、信息报送、现场快速处置、调查评估、宣传培训、应急演练、应急物资储备和经费保障等构成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了应急法制建设,制定并实施《龙岗区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责任分解表》、《龙岗区现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工作规范》等几十部规范性文件;推进了由应急指挥网、法规库、救援队伍库、专家库、典型案例库和救援物资库组成的“一网五库”建设;建立了全区应急无线对讲系统,开展了为全区2000个一类电子监控点视频信号接入指挥室的服务,推进了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大力加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宣传,突发事件应对知识普及到社区、厂区和学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应急意识和应急知识、技能;加强了危险源排查、预测与预警工作,建立了突发公共事件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体系,有效地预防了部分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全方位开展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工作,3年共协调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700多宗,宗宗做到及时、妥善。应急体系的建立和初步完善有力地提高了我区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和谐稳定的环境。
(二)我区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特殊的区域区情,增加了突发公共事件的潜在风险
我区位于东南沿海地区,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降雨量大,受台风影响次数多;地形以丘陵为主,具备发生滑坡、崩塌及地面塌陷等突发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条件;我区是口岸城市,毗邻香港,是人流、物流交通要道,传染性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与传播机率较高;我区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多,人员复杂,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各类群体性事件的风险增加;数量庞大的“出租屋”和“城中村”成为治安案件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多发点;经济转型、社会变革和体制转轨带来了巨大震荡,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引发社会冲突的因素增多;众多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在安全生产、劳动关系管理等方面存在着不规范行为,特别是遇到经济危机时,极易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和劳资纠纷事件等。
据调查,我区突发公共事件危险源呈现分布广、类型多、数量大、危害严重、治理难度高、人为诱因比较多等特点。仅就地质灾害危险源而言,全区目前共有大、中、小型地质灾害危险边坡和挡土墙7612处,其中大型189处,中型2223处,小型5200处。近几年来,我区常见的突发公共事件有洪涝、暴雨、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风暴潮、巨浪;火灾事故、道路交通事故、建筑工程事故、燃气安全事故、职工伤亡事故、水环境污染事故、危险化学品和废弃物环境污染事故;因土地、房地产、劳资关系等各种经济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破坏公共设施事件,聚众堵塞交通道路事件,冲击党政机关等要害部门的事件,非法集会、游行、示威事件,非正常集体上访事件,民族、宗教类突发事件,杀人、绑架、抢劫等案件;传染性非典
型肺炎、麻疹、风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禽流感、食物中毒、职业性中毒等。其中,发生频繁、危害比较严重的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是安全生产事故、食物中毒事件、群体性事件、火灾事故和地质灾害事件。
2.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滞后,增加了应急管理工作难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类矛盾的凸显,当前我区应急管理工作体制、机制建设及职能定位未能与时俱进,从某种程度上影响到突发事件的快速高效处置和预防。主要表现为:一是职能交叉,效率低下。街道与部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应急管理工作职能不够清晰,机构设置及编制的配备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街道及部门的应急机构职能及任务不尽统一,有些部门还没有应急组织或相应的应急管理人员。有的街道及职能部门的应急机构还没有明确的正式编制,人员流动性大,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二是业务不熟,成效不高。街道应急指挥中心,与街道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和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马合署办公,由于工作人员的精力和专业知识所限,影响了应急管理工作的专业化、正规化及常态化发展。三是经费不足,保障不力。全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专项应急资金制度尚未建立,相关应急工作经费不足。比如,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急工程资金的快速拨付、使用和工程招投标等缺乏专门的规定,在实际工作中延缓了地质灾害的及时治理;应急处置缺乏专业救援装备,如视频指挥系统、救护车、救生气垫、大型吊臂车、应急指挥车、抽水机、生命探测仪等,使一些突发事件在处置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障;专项应急资金不能快速拨付、使用,使一些单位、企业在处置突发事件中持消极态度。四是机制滞后,有待健全。在我国,应对突发事件是一门新学科,制度建设有待与时俱进。比如,“大部制”改革对应急体系的影响所做的制度研究还不够深入;突发公共事件的事后调查与评估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危险源的普查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居民的应急知识教育与普及工作制度有待强化;新闻发言人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新形势下的风险预测与预警网络化建设制度尚未建立健全,举办大运会的一些重要应急管理制度还不够明确等。
二、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依据、范围、性质和功能
(一)依据
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深圳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以及《深圳市龙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区应急管理工作的实际,围绕建设产业发达、平安和谐、生态优美、人文荟萃的现代化新城区的总目标而制定。
(二)范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龙岗区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从事件类别上应包括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四类突发事件;从应急管理过程上应包括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事后调查与评估等主要环节;从区域范围上应与龙岗区的行政区划相一致,并考虑周边地区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对龙岗区的影响。
本规划适用期间为2010年到2015年。
(三)性质
本规划是以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为对象的专项规划,是《深圳市龙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龙岗区政府指导应急管理领域工作,制定应急管理领域相关政策,审批、核准应急体系建设重大建设项目及其投资和财政预算的根据。
(四)功能
本规划的功能主要是明确龙岗区应急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建设项目,为实施龙岗区各级、各类应急预案提供支撑基础,保障龙岗区应急预案的有效执行,进一步建立与健全我区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方面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与预警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和应急管理机制与业务建设,体现龙岗区“大部制”改革要求,满足大运会应急管理需求,增强处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本规划对我区2010年—2015年期间应急体系建设工作进行总体部署,是我区未来6年应急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三、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宗旨,加强应急管理基础工作,实现各类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建立和完善应急管理工作体制和机制,强化应急业务建设,体现“大部制”和举办大运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努力建设符合龙岗实际,规范、高效与务实的“大”应急体系,全面提升我区应急管理的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建设产业发达、平安和谐、生态优美、人文荟萃的龙岗现代化新城区的总目标服务。
(二)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平灾结合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把积极预防和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对人民群众的危害,作为政府应急工作的重点。实现从注重事件处置向预防、处置、恢复与重建全过程管理的转变,强化突发公共事件的隐患排查与风险防范机制,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工作落实到日常管理之中。
2.统一规划,资源整合结合我区实际,充分运用应急指挥系统、综治信访维稳中心、数字化城管中心等现有资源,进一步整合资源、理顺体制,完善应急机构建设,提高效率,避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实现组织、资源、信息的有机整合和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
3.属地管理,专业处置
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从部门为主的单灾种管理体制向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专业处
置、部门联动,条块结合、军地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应急管理体制转变,实现应急管理的高效化,以应对复合型突发公共事件。
4.加大投入,有力保障
加大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急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适时升级应急指挥平台系统,更新应急装备。加大应急工作的人力资源建设,配备充足的编制。建立应急工作专门的财政保障制度,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水平和保障能力。
(三)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5年,形成与完善“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切实提高我区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的能力,建立和完善事后调查与评估机制,有效降低较大以上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及其造成的人员生命财产损失,减少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危险源及安全隐患。
2.分类目标
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灾种划分,共20个指标(附件1)。具体包括:
(1)自然灾害类
——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率高于98%;
——应急救助能力显著提高,灾民24小时内得到基本救助;
——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重小于3%;
——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建筑物可以抗御地震烈度>6级;
——重大危险建筑边坡减少个数的比例95%;
——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减少个数的比例90%。
(2)事故灾难类
——事故隐患排查率达到95%以上;
——力争不发生死亡10人以上的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逐年下降;
——水上人命救助有效率达到95%。
(3)公共卫生事件类
——全区注册成立的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工厂企业劳务工职业健康检查率达95%以上;
——劳务工职业病防治知识普及率达到95%以上;
——全区有毒有害工作场所监督监测率达到95%以上;
——全区学校的学生防病、防中毒的知识普及率达95%以上;
——街道以上医疗机构对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网络直报率达到95%;
——接报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及时率达到100%;
——全区病媒生物传染病得到及时有效地防控。
(4)社会安全事件类
——预防工作到位,群体性事件发生起数环比下降10%;
——重大刑事案件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市民对社会公共安全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达到特区外前列;
——各类社会安全事件导致的死亡人数比环比下降10%。
3.具体目标
(1)完善两大应急系统:应急管理组织系统健全优化;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得到整合提升,实现快速反应、高效处置。
(2)开展10大应急业务:应急预案,应急队伍,应急物资保障,应急培训、宣教与演练,现场指挥部,信息报告与发布,危险源排查与治理,应急决策与处置,恢复重建,调查评估。
(3)建设一批应急体系建设重点工程:区应急管理部门平台更新与完善,危险源调查和风险评估项目,较大以上突发公共事件现场指挥部建设项目;重点应急装备设施项目,各街道及主要应急职能部门的应急指挥车及移动信息采集设备等相关配备项目,适合大运会需要的应急演练项目,卫生部门的救护车购置项目,三防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应急专项经费管理与使用办法,危险化学物品检测的特殊仪器项目,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建设项目,应急物资储备信息系统建设,公安分局指挥中心改造项目,全区饮用水供水水库和主要河流突发性重大水污染防治体系建设项目。
(四)实施阶段
2010年—2015年,我区应急管理体系的实施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0年—2011年。主要加强和健全应急组织机构、业务管理制度,启动并完成一批与大运会相关的重点建设项目。
第二阶段:2012年—2013年。推进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完成其他重点建设项目。
第三阶段:2014年—2015年。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应急管理体系,达到规划的建设目标。
第五篇:xx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评估报告
2009年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评估报告
一、基本情况
2009年我市主要灾害性天气事件有暴雨9次、大风3次、冰雹1次。(目前,只有以上数据)
二、基础工作
1、强化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的领导。XX局于3月份专门成立XX灾害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年内暴雨、大风、台汛等突发XX灾害的防御应急工作。2009年与市政府签订了防汛工作责任书。年初与市应急办联合编制《雨雪冰冻灾害应急预案》,并由市政府于4月15日印发。10份编制《雨雪冰冻灾害应急预案》操作手册,上报市应急办。投入15万元初步建成江山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警管理平台,开始投入试用。
2、加大XX灾害应急预警工作的宣传力度。利用3.23XX日,与虎山街道联合举办XX知识座谈会,邀请麻车小学师生参观乌方塘XX观测站,工作人员分别介绍XX预报的制作,XX灾害相关知识以及防御常识,发放《XX灾害应急避险常识》、《突发XX灾害预警信号》等资料上百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应急处置能力和自救能力,提高全社会的XX灾害应急防救意识。
3、开展汛期应急演练。根据衢州市XX灾害应急预案,开展汛前预案演练。3月16日,我局进行由全省组织的汛期XX灾害业务应急演练,主要熟悉指令下发、情况反馈、效果评估三个环节组成。我局应急机构健全,组织分工明确,工作流程清晰,圆满完成演练任务。
三、应对措施
1、做好汛期暴雨等XX灾害应急转准备工作。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业务质量。二是,完善各项工作流程,建立紧急情况应急制度。三是,加强各类仪器设备的检修维护,保证网络畅通。四是,与蒲城、广丰XX局等上游县局共建小联防,汛前召开预报分析研讨会。五是,与国土部门合作,发布地质灾害XX条件预报。六是,完善预警短信发布平台。
2、进一步拓宽突发性XX灾害预警信号发布渠道。在7个乡镇村安装电子显示屏,使XX灾害预警信息深入农村社区,逐步实现群防群治的目的。2009年共发布预警信号15次,向市委、市政府报送决策服务材料89 期。
四、工作建议
在工作中不难发现,当前的应急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诸如,XX预报准确率、精细化程度有待提高;广大群众对XX灾害应急防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防范意识不够强;农村防雷安全工作亟待增强等。我们认为,针对我局目前应急工作开展的现状,今后必须加强的工作有: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管理平台,举行预警信息发布演练、分类用户数据库的建立、流程的编制、效果评估等工作,以保证管理平台切实在应急工作中发挥效益。加强XX灾害预警信息的传播工作。与新闻、通讯等部门协作联动,充分发挥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短信等载体的信息传播功能,进一步健全XX灾害信息发布机制,确保灾情信息在第一事时间发送。利用广播、报刊积极普及XX灾害防御
知识,实现最大程度让民众正确掌握XX灾害防御方法和措施
。大力推进农村防雷减灾工作,加强农村防雷知识培训,努力普及农村防雷常识。加快农村地区雷击监测预警设施的建设,编制农村雷击风险区划。加强农村防雷装置的安全检查检测,整改不合要求的防雷工程,降低雷击隐患,减少农村群众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故。
江山市XX局
2010年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