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电大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探索(定稿)

时间:2019-05-12 18:10: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西电大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探索(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西电大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探索(定稿)》。

第一篇:广西电大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探索(定稿)

全国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交流材料

广西电大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探索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是广西唯一的以现代远程教育为主的高等院校。广西电大于2000年3月建成远程开放教育网络系统,是目前广西唯一的覆盖全自治区的远程教育专网。广西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网络系统是在广西电信ATM主干网上建立的,主要部分是:多点(17个点)实时交互式视频教学网络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多媒体数据教学网络系统(数据宽带专网)、具有VOD远程视频点播功能的多媒体教育信息平台(网站)等。2000年3月广西电大利用远程教育网开展本科、专科远程开放教育的学历教学,实施教育部“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整个网络系统应用于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1年8月以来,广西电大利用现有的远程教育网络设施与西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兰州大学合作,成立广西教学中心,下属有覆盖广西的23个教学站,开展现代远程学历教育。对以上三所试点高校在广西的校外学习中心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服务,探索利用省级电大系统和广西电大远程教育专网进行区域性的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模式、运行机制及管理办法,以促进广西电大现代远程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下面是我们的做法和体会。

一、组织机构

为了开展与试点高校和各远程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广西电大2001年8月成立远程教育中心,专门负责合作办学业务的引进和管理。这是对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补充,也是发挥电大的办学系统、远程教育网络系统和基础设施的优势,构建广西区域的远程教育服务体系,开创电大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广西电大远程教育中心是为试点高校在广西区域提供远程教育服务支持的广西教学中心,广西教学中心直接接受广西教育厅的管理,在教学中心下面目前设了23个教学站。教学中心在行政上隶属省级广西电大领导(各教学站隶属电大各分校、各学校领导),教学站在业务上接受试点高校和教学中心的领导和指导,按试点高校的要求开展远程教育各项业务(如下图所示)。

广西电大远程教育中心与试点高校签订合作协议,远程教育中心与各电大分校、各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协议明确了各自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分配。

教学站是试点高校校外学习中心,是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支持服务的机构,它是接受试点高校的委托,配合试点高校在当地进行招生宣传、生源组织、学生学习支持、考试和学生日常管理,是试点高校对学生学习支持服务非常重要的部分。

二、职责

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广西教学中心、校外教学站三者之间以协议的方式,明确了各自的职责。按照远程教育业务管理的要求和“统筹、快捷、准确、严谨”的管理原则,部分业务

1广西广播电视大学2003-9-21北京

由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直接对教学站,广西教学中心督促、检查的方式进行管理(上图虚线箭头部分);部分业务由远程教育试点高校通过广西教学中心对教学站进行管理(上图实线箭头部分)。

(一)教学中心主要职责为:在广西教育厅和广西电大直接领导下,在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的业务指导下,负责执行教育部和教育厅远程教育领导小组的有关决定,利用覆盖广西的远程教育网络系统,为试点高校远程教育提供网络学习环境及办学管理、学习支持服务等条件保障。具体为:

1、对广西区域教学站建设规划、开发;教学站远程教育设施建设、服务管理队伍建设的指导。

2、对广西区域远程教育市场需求调研,向试点高校提供广西市场信息;做好全区域远程教育的招生计划,统一进行招生宣传,统一刊登招生简章。协调各教学站之间的招生问题。

3、协助试点高校做好区域入学、期末课程考试巡考工作,并派巡考员携带试卷到各考点巡考。

4、负责各教学站学费、报名考试费等各项费用的核对、结算、费用催缴工作,同意将各项费用汇往试点高校。

5、负责汇总广西区域各教学站的各类数据材料,上报试点高校和广西教育厅。

6、建立广西教学中心网站,协助试点高校为学生做好教学资源、教学信息的传播与服务;授试点高校委托,将教学资源光盘免费刻录发放到各教学站。

7、协助试点高校负责对各教学站的技术支持、教学、招生等管理的指导和培训。

8、负责对各教学站进行远程教育学习服务支持工作检查,总结、交流经验,提高教学站的管理服务水平。

9、配合广西教育厅专家组对教学站建设的评审、检查和评估。

(二)教学站主要职责为:

1、按试点高校要求负责本地的招生宣传、考生报名、入学考试;进行教学组织、考试;

2、负责学生注册、发放教材、辅导材料,承担试点高校下达的有关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的辅导、作业批改、答疑等教学工作及组织管理工作。

3、代试点高校收学费及其他费用,并及时上缴费用;

4、做好本站学生学籍管理工作,准确、完整和及时地将本站学生学籍文字材料报送给试点高校。

5、负责本站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的日常管理及维护工作,保证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顺利进行;培训学生上网学习。

6、负责学生的学员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

7、定期向试点高校、广西教学中心和建站单位报送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8、接受试点高校和广西教育厅的评估检查。

三、服务项目

1、网络环境、教学资源服务

广西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网络系统是在2000年7月建成,是在广西电信155M的ATM骨干网上的宽带教学专网,它使用电信光纤连通17个点,整个专网包括实时交互视频教学网络系统(视频子网, 2M带宽)和多媒体宽带教学数据网络系统(数据子网,10M带宽),两个子网在光纤传输中采用物理隔离方式。交互视频教学网络系统使用768K传输速率、H.320 协议,由多点会议控制系统MCU(Accord的MGC-100)和各地电大视频终端(Polycom ViewStation V.35)组成,实现同时一点对多点的实时交互视频教学。多媒体宽带教学数据网络系统主干为ATM,17个点之间为10M带宽连接,17个点汇总在总校以10M带宽出口到Internet。17个点以外的各电大分校、工作站、学校通过当地电信宽带接入。广西电大远程

开放教育网络系统起点高、功能多、覆盖面广,能满足开放教育远程教学信息的传输和学习信息反馈的要求,三年来应用于远程开放教育效果良好。

广西电大远程教育中心就是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建立了中心的网站(.cn;),下面有中南大学、兰州大学、西南师大各校广西教学中主页,将试点高校网站的各类教学信息、教学资源下载后,根据广西所开设的专业,将教学资源、信息整合,再分类挂在教学中心的网站上、或ftp服务器上、或刻录成光盘,利用宽带专网的优势,提供及时准确和全面的教学资源、信息服务。

通过网站发布教学中心各类通知、公告;通过FTP传输教学课件,加强对各教学站的教学管理、指导和教学资源的服务等。网站的栏目主要有:新闻公告、招生信息、教学辅导、教学课件、视频点播、教学管理、教学讨论、各类文件、各试点高校网站链接等。学生可以在广西教学中心的网站浏览、下载课件,减轻了试点高校网站的在线浏览、下载的压力。

2、统筹规划、管理服务

根据试点高校的管理办法出台广西教学中心各项管理文件,规范各项管理工作。使用双向视频教学网络系统经常召开网上会议,及时传达、统一部署试点高校办学的管理要求,总结、交流经验。建立系统办学环境,互相促进提高服务质量。教学中心定期到各教学点检查工作,听辅导课,与学生座谈;试点高校也利用巡考、巡视对教学站进行实地考察,倾听学生的呼声,不断改进服务工作,大家同心同德,为尽快提高管理和服务的质量而努力。

统一招生宣传。按试点高校的要求,刊登统一的招生广告,印制统一的宣传画页,在广西电视台播出“现代远程教育”电视访谈节目等,扩大现代远程教育在广西社会的影响,也避免了招生宣传的偏差。另外,协调各教学站招生,减少招生中教学站之间的矛盾,避免影响试点高校的社会形象,扩大了电大远程教育支持服务的社会影响。

3、学习方法指导与服务

为了培养学生熟悉远程教育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教学中心每次新生开学典礼都使用双向视频教学网络系统召开。全广西17个教学站的学生在网上汇集,开学典礼介绍了试点高校和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网上资源、与教师交流的方式等。开学典礼后,各教学站按试点高校的要求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组织学生上机学习上网知识与技能。广西是少数民族地区,我们根据本地区的实际统一在网上开学典礼,统一远程教育宣传口径,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更有针对性,学习支持服务更系统规范。网上开学典礼用视频会议系统,让教学站代表、学生代表异地发言,实时动态交互,给学生入学第一天就实际感受远程交互视频教学系统的效果,营造远程网络教育的学习氛围。

4、培训服务

加强教学站管理人员培训,使他们尽快适应各校管理和教学资源的传输、浏览,是远程教育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建立公共服务体系重要的环节。电大开展远程开放教育已经三年多,教学站对电大远程教育的管理已经熟悉,也积累了丰富的学习支持服务的经验。但目前各校的教务管理系统不同,管理方式和要求也略有差异,教学课件使用的软件制作工具不同、教学平台也各自开发,需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教学中心举办各类培训班,集中各教学站管理人员培训,还利用双向视频教学系统开展网上培训,并将培训的内容压缩成视频流媒体,挂在网站上,便于管理人员浏览学习。

5、学习过程服务

提供学习过程服务,注重学习过程的质量监控。广西教学中心服务对象是学生,这些学生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年龄层次,知识背景、学习能力都存在较大差异。教学站直接面对学生的管理,他们强化服务意识,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环境,安排课程学习指导教师,按试点高校的教学资源和课程的需要,提供必要的教学辅导和答疑。认真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多媒体与网络的能力,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等。有些教学站打破学校传统工作时间,采用双休日上班,周二至周四轮休的方式,更好的为学生提供服务。

建立学习基地,集中学习小组就近上网学习。广西属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县以下的学生上网经济承受有限,集中到地市级教学站也需要路途奔波,电大分校教学站按居住地与县划分学生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就近有上网学习条件的学校、单位签订协议,建立学习基地,并任命学习基地主任。例如广西玉林商校教学站建立了6 个学习基地,平时学生学习以自主学习和小组集中在基地学习的形式相结合,由学习基地主任和学习小组组长管理。每学期学生利用双休日集中玉林商校教学站辅导学习2-3次,或辅导教师送教到县,通过对学生自学、小组学习、集中考勤明确要求和记录来监控学生用网上学习、用媒体学习、完成作业、讨论等学习过程。质量出自于过程,注重学习过程才可能保证质量。

以专业、年级建立临时党支部和班委会。网络教育缺少校园氛围,一些教学站以专业、年级建立临时党支部和班委会,负责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保证辅导课的到课率。经常组织网上、网下的学生活动,召开学习座谈会、学生聚会,鼓励学生之间多交往、互帮互学。玉林商校教学站还印制带照片的学生通信录,让学生尽快熟悉这个集体,建立联系,这样学生有集体归属感,同时扩大、提升自己的社交层次,并获取学习成功的经验。

6、考试管理服务

协助试点高校做好入学考试、期末考试的各项考务、巡考安排管理。在一些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的指导和委托下,我们尝试了对入学考试、期末考试进行“教学站监考——广西教学中心巡考——试点高校巡视”的做法,承担了公共服务体系的考试服务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中心与网络学院另外签定“巡考委托协议”,明确巡考职责和出现问题的处罚。各考点认真培训监考人员,严格考风考纪,精心布置考场环境,营造考试氛围,对学生做好各项考试服务。广西教学中心派出的巡考员负责带封好的试卷到各考点,并按试卷保密要求存放在考点的保密柜,贴上广西教学中心专用封条,巡考员负责试卷的安全和考点考风考纪监督。试点高校派出的巡视员也不预先打招呼,直接到考场巡视,及时掌握考场情况。使试点高校的考试在广西社会赢得了较好的声誉。

四、实践体会

我们在与各试点高校合作,建立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实践中体会到:

1、建立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丰富了电大远程教育的实践

要建立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关键要有较好的远程教育网络系统,要有一个卓越的熟悉远程教育教学模式、传输技术的管理团队和学习支持服务理念,才能起到与试点高校相互沟通、贯彻与保障作用。广西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网络系统的建成和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开展,给电大系统在教育思想和观念转变、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等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进一步提高了电大的办学实力。电大系统为试点高校在当地提供远程教育公共服务支持,开阔了视野,增强了交流。学习到试点高校很多远程教育办学理念、教学管理方式、远程教育传输系统、多媒体制作技术、远程教育的管理平台技术等,丰富了我们开展远程教育的实践,对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今年我们还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定了远程教育合作协议,建立广西学习中心,为广西引进更多的教育资源。

2、体现系统的服务优势,产生较好的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

目前现代远程教育正异军突起,它的新的教学模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这也是电大发展的最好机遇。远程教育的市场是多样化的,人们对学习的要求也各自不同,电大目前的远程开放教育的专业设置、办学层次、招生名额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电大面对市场,利用原有的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和服务队伍,为试点高校在当地提供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发挥各自的优势,使电大在现代远程教育上做大做强,使电大在社会上赢得更好的影响,获得更好的效

益。建设远程教育公共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统一与试点高校合作,对电大系统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进行规范统一的管理,避免分散与试点高校合作出现开支大、效益不高的弊病,以整个广西电大的系统优势和网络实力,以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进入远程教育市场。经过两年的实践,广西电大系统各教学站已经适应这种区域远程教育统一管理的运行模式,目前三所试点高校的在读学生达到10080人(占广西合作办学70%的学生),在规范服务的前提下产生较好的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三所试点高校与广西电大的合作也逐渐默契,一些学校正逐步给广西教学中心增加服务项目。广西教学中心2002年获得西南师大唯一的一个省级优秀服务中心称号。

3、规范广西区域远程教育服务

广西目前还没有一所获教育部批准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试点高校,仅有广西电大参加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开展远程教育。教育部批准开展远程教育的67所试点高校中,目前在广西建立校外学习中心的有36所,广西的各类学校有68所建立了高校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参与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广西电大在广西区域远程教育中占了较大的份额,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在自身加强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还积极配合广西教育厅,参与广西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建点评估工作。按照教育厅的要求,在评估时,认真指导各类学校的校外学习中心工作,将国家远程教育的方针政策、现代远程教育的理念、教学模式、学习支持服务的要求,一些校外学习中心好的做法,向新建点单位、学校一一介绍,指导他们在建点之初,明确服务宗旨,强化服务意识,更好地规范远程教育服务,整体提升广西远程教育服务质量。

广西目前在读试点高校远程教育的人群以成人业余学习为主,主要是专升本、本科第二学历,由于成人本科学历教育社会需求量增大,远程教育在广西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共同竞争,共同发展”,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只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共同培育、规范、保护和发展远程教育市场,才能使广西的远程教育市场走上良性竞争轨道。

五、发展思路

从以上实践工作可以看出,广西电大远程教育中心已具有现代远程教育公共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服务功能,为建设广西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打下基础,它的发展得到广西教育厅现代远程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和支持。广西电大今年申报了广西教育厅2003年科研课题《广西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组成员以广西电大为主,有广西教育厅、中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广西电大分校教学站人员参加。研究主要内容为:广西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机构建设、管理模式、运行机制、质量评估办法等。

广西电大今后的发展思路:

1、在县级开设教学站,将远程教育向县级延伸;在电大系统外的大、中专学校发展教学站,发挥各学校的优势,共同做好广西远程教育的服务。

2、按照教育部建设、管理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的有关要求和广西的特点,以统一的服务模式、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以及相应的服务规范和标准,建立服务质量评价体系,逐渐形成广西远程教育的服务品牌。

3、改革运行机制,实行市场化运作。在学校的宏观领导下,远程教育中心将在业务开展、聘用人员、经费开支上有更大的自主权,增强自身的活力。

4、与国家远程教育公共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接轨,为广西引进更多的远程教育项目。

5、逐步开展非学历教育的各类远程培训。与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在广西各业主管部门领导下,开展行业远程培训服务。

通过两年的实践,我们积极探索省级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管理服务模式,进行许多有益的尝试,今后我们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坚持“积极发展、规

范管理”,为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广西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做出贡献。

(材料提供:广西电大远程教育中心陈学建0771—5894306、***Email:)

第二篇:广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风生水起

广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风生水起

南宁:“线上线下”打造成“服务共同体”

据了解,2014年广西南宁市成为自治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单位。自开展试点以来,南宁市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性、普惠性和均等化法律服务需求为目标,通过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增强公共法律服务信息水平,探索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等举措,不断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能力和水平,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7年上半年,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公证服务、律师服务等民生项目法律服务供给量大幅度提高,同比分别增加32%、13%、15%、20%、21%。

为积极回应市民对法律服务的巨大需求,南宁市委、市政府及时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十三五规划”和为民办实事项目,印发《加快推进南宁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南办发〔2017〕56号)。于2016年投入3040万元,建成了由1个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2个县(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104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构成的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在平安法治南宁建设中,发挥了法律服务“倍增器”和社会治理“稳压器”作用。

将“咨询热线”拓展成“服务平台”。坚持以“12348”法律服务热线已有的资源为基础,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将其升级改造为“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以联通全市司法行政系统用于服务保障民生的法治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公证服务、律师服务、司法鉴定、司法考试、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社区戒毒康复等12个法律业务项目,为社会民众寻求法律帮助,提供服务导航和定制服务。2017年上半年,“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共受理群众来电咨询10242人次,法律服务供给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6%,接待咨询实现零投诉。

为此,南宁市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统筹安排,各有侧重,形成了“一张网”——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一盘棋”——公共法律服务重统筹的良好格局。

将“业务单间”整合成“综合大厅”。2016年5月,市司法局遵循“开放与共享”理念,运用“互联网+”技术,将司法行政的“12项业务”从各自为战的“单间多楼层”整合到一楼的“综合服务大厅”,让“12项业务”在公共法律服务大厅的一条流水线上同步运转和高效办结,有效解决了群众办理业务“跑断腿”的问题。2016年年底,12个县(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都建成了面积达50平方米的综合业务大厅,104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都建成了面积不小于20平方米的综合服务大厅,都配置了办公自动化设备和业务自动化查询平台。

将“线上线下”打造成“服务共同体”。市司法行政系统充分结合“互联网+”的发展大势,依托南宁市政务外网,采取公开招标的办法,建起了南宁市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将司法行政“12项业务”融合成12个网络化业务分系统,将市、县(区)13个法律服务中心、104个法律服务工作站融合为法律服务城乡一体化,并与原有的南宁普法网、南宁普法微博、南宁普法微信、南宁司法行政App客户端相连接,形成了具有南宁特色的“法律服务共同体”。

鉴于司法行政人员不足的问题,南宁市还探索出了一个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的新机制,将法律援助、社区矫正两项工作列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一是推动政府购买法律援助服务。由政府购买律师开展法律援助服务,律师按合同要求接受市法律援助中心指派,承办法律援助案件。承办律师按照法律法规和服务要求,为受援人提供高效、优质的法律服务。2017年上半年,南宁市法律援助案件胜诉率(含部分胜诉)达89.66%,代理和辩护意见采纳率(含部分采纳)达90%,案件和接待咨询零投诉,挽回各类经济损失1890.97万元。二是政府购买社区矫正服务。在西乡塘区试点政府购买社区矫正服务,由政府直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矫正协管员,专职从事相关社区矫正工作,或与民间社工组织签订购买社工服务合同,由民间社工组织向社区矫正机构派遣社工开展社区矫正工作。2017年2月,西乡塘区司法局通过政府购买方式,与西乡塘友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共同建立了西乡塘区社区矫正教育帮扶基地,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专业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帮助社区矫正服刑人员掌握就业技能、重新回归社会。来宾:“五纵三横”公共法律服务成体系

2013年以来,来宾市先行先试,坚持以信息化建设为引擎,以“一平台六中心”为主要内容,大力推进“五纵三横”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努力让法治建设成果惠及城乡居民。

构建系统化制度体系,加强公共法律服务顶层设计。从市委、市政府层面对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定位、定方向、定目标、定原则、定任务、定配套制度,从上到下一以贯之。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来宾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标准(试行)》,印发了《来宾市“12348”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方案》等系列文件及配套制度,市公共法律服务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文件及配套制度,汇编成《来宾市“12348”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手册》,指导推进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在实践层面,建设了来宾市“12348”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网上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呼叫中心,设计完善了公共法律服务信息化网格地图、工作流程、服务中心背景墙标识等一系列图式,推进全市各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布局规范化。

构建多样化服务通道, 推动公共法律服务纵横延伸。来宾市在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网上网下同步的法律服务平台, 打造公共法律服务六路“直通车”。一是建立一条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建立了来宾市“12348”呼叫中心,按照“一号对外、集中受理、分类处置、统一协调、各方联动、限时办理”的工作要求,实现了法律服务即时办。二是建设一个公共法律服务网站。开通来宾市“12348”网上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这是广西首个网上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网站具有查询、申请、咨询和预约等多项服务功能,主要包括了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公证服务、律师服务、司法鉴定、法治宣传、司法考试、综合服务和法律地图九大法律服务项目。三是开发一个公共法律服务客户端。开发手机客户端(App),将网上法律服务中心9个产品整体移植到智能手机上,为移动终端提供实时在线服务,实现服务无间隙。四是建立一个公共法律服务微平台。开通了来宾市“12348”微信、微博,打造法律服务微网“直通车”,实现服务全方位。五是构建一张“五纵三横”的公共法律服务网格。按照“一平台六中心”的要求,结合实际,在市本级着重建设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在县级重点建设“温馨之家·贴心服务”法律服务中心、法治宣传教育中心、法律援助中心、人民调解中心、安置帮教中心、社区矫正中心等六中心。同时,依托覆盖到村屯的“温馨之家·贴心服务”平台,实现服务一站式。六是打造一支法律服务队伍。在全市范围内组建由143名律师、近万名驻村挂职政法干警、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大学生村官、志愿者、村屯五大员(驻村屯警员、人民调解员、法制宣传员、维稳信息员、抢险救灾员),5000多个屯级“三会”,实现法律服务队伍覆盖到村屯。

构建多元化参与机制,壮大公共法律服务参与力量。由司法行政部门统筹推进,多个部门协同合作,多种资源横向联合、纵向整合,逐步壮大公共法律服务参与力量。一是明确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机构,确定全面推进依法行政领导小组、依法治市领导小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领导小组、特殊人群管理工作专项组等为公共法律服务领导机构,成立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由政法委书记担任组长,确保在思想认识上形成共识,在实际工作中步调一致。二是明确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机构,以“12348”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为核心,由法治宣传教育、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矛盾纠纷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中心及专业性行业性调委、各类协会为服务单元,为城乡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法律服务。三是对依法治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进行调整,由原来26个单位,增加为70个单位,推动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责任制。四是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充分依托有爱心的社会组织、企业,建立刑释人员安置帮教基地和社区服刑人员就业基地。目前,来宾市建有5个集培训、教育、就业等一体的标准化、规范化基地。

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统筹利用资源。一是借助市社区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将公共法律服务融入社区网格化管理,将公共法律服务项目纳入网格化管理,有效运用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手段,以街道、社区、网格为区域范围,选派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以及政法干警担任网格员,依托网格化管理信息化平台,提供公共法律服务,实现上下联动,资源共享。二是利用市“一村一警”、村(屯)级五大员(驻村屯警员、人民调解员、法制宣传员、维稳信息员、抢险救灾员)、三会组织(党支部委员会、村民理事会、监督委员会)等,实现了公共法律服务队伍全覆盖到村屯。三是借助市“三求”文化惠农工程,在全市724个行政村,全部建有公共服务综合楼、农家书屋、文艺舞台等基础设施,实现了“温馨之家·法律服务”平台全覆盖到村屯,并利用文艺队宣传法治,图书室开辟法律书刊专柜、电子阅览台,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是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融入在全市农村、社区中,全面展开文明守法示范创建活动,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进村入户。

切实推进法律顾问制度建设,满足群众法律服务需求。作为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全覆盖工作的责任单位,市各级司法部门把此项任务打造成了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一个优质法律服务产品。市政府印发的《来宾市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实施方案》,明确了司法行政部门在政府法律顾问建设中的职责和地位,明确了乡镇一级政府法律顾问可由乡镇司法所干部担任,成立了来宾市政府法律顾问工作室,工作室主任由市政府秘书长担任,副主任由市法制办主任和司法局局长担任。目前,市本级及各县(市、区)政府均建立了法律顾问制度,市政府有32个单位部门也成立法律顾问室。此外,司法局还建立了法律顾问团,为政府其他人员较少的部门提供法律咨询等顾问工作,努力推进遇事找法律顾问成新常态。

坚持以信息化为引擎,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水平。2014年以来,来宾市继续推进信息化建设贯穿运用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努力实现由信息化管理向信息化服务转变,相继开通了来宾市“12348”网上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呼叫中心和微博,对微信进行了二次开发,使之具有咨询、服务的功能。研发了App手机客户端,将网上法律服务中心产品整体移植到智能手机上,扩大了服务对象,缩小法律服务半径,为公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渠道,努力实现法律服务“零距离”。北海:构建 “一平台六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北海市委《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及自治区党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全面推进北海法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要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市政府2015年首次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市政府“四定”重点工作,把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作为北海市公共服务的一个品牌来打造。

北海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北海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对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进行前瞻性和全局性布局。市财政局、市司法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司法行政政府购买服务的意见》,制定了“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项目的目录”,加大政府公共法律服务供给。

两年来,北海市投入专项经费267万元,有力地保障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工作的顺利进行。在人员保障方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司法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北海市司法行政系统公益性岗位设置和管理的意见的通知》,设置非营利公共管理和社会公益性服务岗位,解决公共法律服务人员配备问题。

近年来,北海市构建了 “一平台六中心”,拓宽了服务渠道。加大投入建设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开发了北海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网站,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公证服务、人民调解、法律咨询、法治宣传、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司法考试、司法鉴定等九项业务的网上咨询和办理。改版升级官方微博、微信公共平台,“指尖上”的微服务更为便捷。将原有的法律援助热线“12348”升级扩能,由单一的法律援助,拓展为集九项业务为一体的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为群众提供电话专线一站式服务。强力推进“温馨之家·贴心服务”法律服务中心、法治宣传教育中心、法律援助中心、人民调解中心、社区矫正中心、安置帮教中心等“六个中心”的实体建设,满足不同群体的法律服务需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自去年建成以来,已接待群众咨询6万余人次,接听热线电话18000余人次,受理法律援助1400余件,服务群众数量明显提升、服务案件类型明显增多。

针对城乡法律服务资源不均衡的问题,积极统筹、合理分布,使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延伸到基层。推动各县(市)区司法局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在街道(乡镇)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在村居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为群众提供便捷法律服务。大力发展县域律师事务所和公证处,规范管理基层法律服务所,引导律师事务所、公证处与司法所、基层法律服务所“三所一处”联动。引导法律服务机构和优秀法律人才到基层开展法律服务,努力实现公共法律服务的全覆盖。

公共法律服务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单靠在职在编的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北海市开拓思路,坚持行政推动与社会协同并举,分类整合各方资源并配置到基层,延伸到村居。一是充分发挥司法行政主力军作用。实现系统内人力资源下沉,服务关口前移。二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补充。北海市两级政府将购买公共法律服务列为政府购买服务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除了在政府购买服务中明确公共法律服务目录外,还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一平台六中心”各配备一名工作人员,有力推动北海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三是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参与。在工作中整合社会资源,由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医患纠纷调解工作专家团、人民调解员、普法讲师团、普法轻骑队等组成三支社会法律服务队伍,取得显著成效。

积极有效的体系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是创广西的“三个率先”,法律援助“暖民心”。在广西率先打造“半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极大地方便群众;在全区率先开通法律援助网上申请和受理业务,树立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形象;在全区率先与法院建立刑事案件被害人法律援助工作新机制,司法为民得到更好的体现。北海市法律援助中心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示范窗口”。

二是建制度、搭平台、促发展,法律服务“聚民心”。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的意见》,在广西率先成立了政府法律顾问团。法律顾问制度基本实现了市、县、镇、村(社区)全覆盖;在全区率先成立公职律师办公室,成立市非公有制企业法律服务顾问团。与“千亿元园区”共建“法治园区”,把北海市工业园区建成法治园区;公证处不断开拓公证业务,公证效率、质量稳步提升。

三是重基础、强宣传,法制宣传 “润民心”。在全区率先建立了法制宣传教育考核评估体系。大力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扩展到送法上海岛、上渔船、进监所,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合浦县、铁山港区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法治县(区),涌现了一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和自治区级依法行政示范点。

四是深入创新、驱动发展,人民调解“和民心”。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机制,与人民法院建立了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机制、与海事法院建立了诉讼便民联系点;建立人民调解工作绩效考评及奖励机制;全市建立了交通事故、劳资纠纷、医患纠纷等调处机构,其中医患纠纷调处机构全市全覆盖,取得患者、医院、社会三方满意的效果,并在全区医患纠纷工作会议上作先进经验交流发言;调解组织遍布城乡,全市每年调处民间纠纷约7000件,有力地维护了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五是阳光执法、社区矫正“安民心”。实行社区矫正阳光执法,向社会公开了权利清单、责任清单和义务清单。在全区率先推行手机可视监管,堵塞监管漏洞。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率控制在0.2%以内,无重大恶性案件发生。安置帮教工作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工作目标考评机制。帮教率、安置率达95%以上,重新犯罪率低于2%,有效地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北海市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先行先试,成效明显,走在全区的前列,自治区司法厅高度肯定北海市的做法和成绩,2015年12月17日,全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北海召开。自治区副主席胡焯、自治区司法厅厅长赵波出席会议,对北海市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好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第三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探索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探索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观念的更替,党和国家相关领导人纷纷提出了建立公共服务体系。随后,各行各业也开始跟随国家脚步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如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社会福利等体系的建立。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一员,也积极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应该如何建立以及建立什么样的公共服务体系,值得人们思考。该文将通过分析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进一步从财源支撑、内容供给、监管评价三方面来说明服务体系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广播电视 公共服务体系 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F3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1(b)-0076-02

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是保障广播电视公共产品和服务长效稳定供给的支撑系统的总称,既包括硬件系统,也包括软件系统;既包括基础设施,也包括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在网络信息的推动下,广播电视的传输方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如有线广播、无线电视、卫星等,使得公共服务体系的范围由城到村、由沿海到内陆;同时,传输形式逐渐从单向模式向交互模式改变,这大大提高了传输服务的质量。然而,由于城乡发展速度不一致,导致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不能实现均等化;同时,由于资金技术投入不足,使得传输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

随着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节目形式也逐渐丰富起来,如选秀节目、辩论节目、历史讲评、社会热点评析等,节目内容满足各个年龄阶段公众的需要。但是,也应该看到节目内容方面存在的不足。如:一些广播电视台过分追求利益,将收视人群定位为高端消费人群,忽视了弱势群体的精神需 求;内容的设置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相背离,缺少对乡土文化的宣传;其次,广播电视的内容中含有过多的广告以及娱乐性节目,同时,原创类节目少;在新闻中,过度重视其宣传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它作为大众传媒的监督功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财源支撑的路径选择

目前,我国的广电公共服务体系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公共财政以及广告收入,其中公共财政负责基础设备的建设,而广告收入则负责电视节目的制作成本。广播电视的基础设备是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重点。因基础设施的公共性以及建设费用比较高,导致市场一般不会参与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去,所以,一般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农村等较为贫穷的地方,主要由政府出资建设。但同时,由于我国缺少专门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机构,使得如今的广播电视不仅要负责宣传公共信息,同时还要负责节目的制作。节目的制作成本主要来源于广告收入,而广告收入又取决于节目的收视率,这就导致公益性的广告因缺少投资而不被播出或播出次数较少。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仅仅依靠财政投入以及广告收入是不够的。因此,未来公共服务体系的资金支撑应选择财源多样化的路径,具体见表1。

2.1 公共财政支持

随着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对于广播电视的投入也逐年增长。从表1可以看出,在2010年至2014年间,我国对文化传媒的投入逐年增多。但需要注意的是,公共财政不仅要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还应加大对公益性节目、广告的投入。

同时,在资金投入方式上,也应有所改变。如:加大对农村等贫困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同时,运用一定的财政手段,鼓励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对较为贫困的地区进行资金援助。在资金利用方面,应该将财政支持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机制,同时,通过减税、补助等手段,加快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速度。

2.2 广播电视运营收入

广电运营收入有两类:一个是公共财政与商业运营相结合的模式,公共财政负责公共内容的宣传,而通过商业运营所得利润,则用来电视节目的制作成本;一个是完全商业模式,主要指将商业所得利润抽取一部分用于公共内容的宣传。商业资金一般来源于广告收入、数字电视节目订阅以及网络节目收入等。据调查,目前广告收入是广播电视商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且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但与此同时,娱乐性广告的过度播放对广播电视的收视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不利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因此,如何规范地播放广告成为现在应重点考虑的问题。通过分析国外广播电视机构的做法,可以通过限制广告的播出时间以及增加对公益广告的播放次数来规范广告的发展。

2.3 社会资助方面

广电的资金部分可以通过向社会求助(即社会团体或个人的资助)来实现。但需要注意的是,资助方不可直接参与到电视节目的制作中去,这会使广播电视的公益性受损。总之,我国广电公共服务体系应采取财源多样化的模式,将公共财政、广告收入、版权收入以及社会资助相结合,共同促进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内容供给的路径选择

在市场运作的影响下,广播电视的节目内容以及类型都变得丰富起来,但是,部分电视台为获取更多的利润,尽可能多地去播放公众感兴趣的内容,忽视了公共内容的宣传,不利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在现在的广电运营中,广告成为广电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该节目的收视率越高,其广告收入就越多。因此,为了提高收视率,广播电视台会根据社会大众的兴趣,来制作节目。其中,节目的娱乐性及鼓励消费性大大增强,而文化教育的公益性大大降低。从各大卫视的节目单中就可以看出,节目的类型以及内容不够全面,不能覆盖公众全体。如表2的节目单为湖南电视台的节目单,从中可以看出上述问题。

因此,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内容供给的未来路径选择应向平台专门化方向发展,实现节目的经济、政治、公共属性的均衡发展。广播电视作为公共服务内容的重要供给对象,应以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为工作重心,增加公益性节目的播放时间;同时,还要积极对节目的类型以及节目进行创新,尽可能地制作具有艺术以及实用性并存的节目。同时,国家还应设立专门的公共服务机构,用来专门制作公益性节目。如:在节目类型上,广播电视应找准自己的定位――宣传者以及教育者、引导者,积极播放公益性的节目。当然,还应做到:对于新闻类的节目,应积极发挥其舆论引导及监督职能;尽可能多地增加公益节目的类型,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采用教育节目的形式(如汉字英雄等),积极宣传中国传统文化;限制商业型广告的播放次数以及广告的播出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公共内容供给的大众化。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监管评价的路径选择

广电公共服务体系良好的监管模式,有助于充分调动政府、广播电视以及社会公众的积极性,实现多方面的制衡,促使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根据外国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监管模式,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实行多元化的监管模式,促使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健康运行。为实现多元监管模式,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4.1 建立健全监管制度

首先,应加强法治,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要明确规定政府及广播电视机构的权利及义务,保证广电公共服务的公正;其次,要合理利用行政手段,采用科学的方法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确保广播电视的公共属性不被经济属性以及政治属性所侵犯;最后,应该鼓励社会组织及公众积极参与到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监督管理中去,加强广电的自我规范,如成立电视节目消费者保护协会或者公共服务顾问组织等,对广播电视进行全方位监督。

4.2 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

目前,对于广播电视节目的考核主要是通过节目的收视率以及广告的收益来进行的,这种考核方式完全取决于市场条件下,大众的消费需求。这与建设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目标不符。广播电视节目不能仅根据简单的数据来考核,应建立以质量为主、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的评价标准。如2011年,央视制定的以影响力、专业力、传播力、引导力是个标准为主的评价标准,这有助于广播电视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结语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观念的更替,党和国家相关领导人纷纷提出了建立公共服务体系。随后,广播电视行业也紧跟党及国家的脚步,积极建立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为解决广播电视节目的娱乐性过强、公共性过弱、商业性过重等问题,必须实现财源支撑机制的多样化、内容供给机制的平台专门化以及监管评价机制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

[1] 刘晓鹏.信息、传媒与公共服务――治道变革与中国政府信息空间的重理[J].国际新闻界,2005(3):11-14.[2] 陈积银,彭金山.中国公共电视频道的缺位与策略探析[J].视听界,2005(6):27-29.[3] 杨明品.中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发展模式选择[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4):26-28.

第四篇: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概况

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概况

[摘要]文章介绍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提出“十二五时期”进一步完善和推进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谐文化

[作者简介]黄燕熙,广西文化厅社会文化处处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文化遗产保护,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 G1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1)02-0082-0004

近年来,为了加快广西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作出建设文化先进省区的决策,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了各级党委、政府议事日程,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注重抓热点、攻难点、出亮点,通过纵向联动、横向互动,大力实施“共享工程”、“知识工程”、“边疆文化长廊”、“文化先进县”、“文化致富工程”、“和谐文化在基层”等文化建设重点工程,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农村文化建设特色鲜明、生机勃勃,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打造工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日趋完善

(一)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网络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重点放在基层,对共享工程县、乡、村三级基层服务点重新布局,实行规范化建设:县级支中心按照68万元标准配置,乡镇基层点随着国家乡镇文化站建设统筹安排,村级基层点随着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基层点建设同步推进。至2010年,基本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100%覆盖县、乡、村,打造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2006年至今,中央和广西各级财政累计投入18722.6万元,新建109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按照每站5万元的标准为1016个面积达标的乡镇文化站配备共享工程电脑设备。

(二)实施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

实施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财政投入力度最大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从2007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计划投入资金39.4亿元,按照填平补齐、改扩建为主的原则,新建和扩建2.67万个规模不低于300m2的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到2010年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根据国家统筹安排,广西在“十一五”期间新建514个面积不低于350m2的文化站,其中国家级贫困县155个,非国家级贫困县359个,每个文化站按照32万元标准建设。为了改善乡镇公共文化设施状况,完善乡镇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能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从2008年开始,中央财政及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按照每站10万元的标准,为乡镇文化站配备共享工程电脑设备和群众文化活动必需的各种设备。至2010年,广西得到中央、自治区两级财政补助资金1016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8128万元,自治区财政配套2032万元),为1016个面积达标的乡镇文化站购置共享工程电脑设备和群众文化活动的音响、乐器、活动器材等,极大地改善了广西乡镇文化站设施简陋、设备缺乏的状况。

(三)与全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合作共建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

根据国家统筹安排,共享工程村级基层点随着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基层点建设同步推进。从2007年开始,我们就积极与自治区农村党员现代干部远程教育办公室合作,参与调查研究、模式选择、编制方案、资源建设等工作。同时投入人力、财力,参与开发、整合教学资源的工作,先后参与制作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百部乡土”、“百村百品”、“百名新型农民”等三个“百部系列”电视片和一大批深受农村党员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借助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平台,为自治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提供大量数字资源。同时,经过积极争取,至2010年文化部下达广西14353个村级服务点设备完善经费5524万元,用于为各基层服务点配备投影仪、数字播放器等设备。

二、优化配置:公共文化资源流向日益合理

让公共文化资源在整个社会合理流动,使人民大众都能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不断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等工作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几项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工作,引导文化资源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以及农村基层合理流动。

(一)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致富工程”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发展的模式

主要内容是创建和培育以下五种典型模式:以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为品牌,推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文化项目带动型“阳朔模式”;以绣球和壮锦等民族文化产品为依托,使之项目化、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民族生态文化型“靖西模式”;以各级图书馆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渠道,帮助农民增长科学技能的文化知识致富型“横县模式”;以发展民族民俗娱乐文化为特色,开发生态旅游建设富裕家园的休闲文化旅游型“恭城模式”;以农民自办文化为切入点,实施科技引领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农业生态文化型“北流模式”。工程的实施,对充分发挥当地文化资源的作用,有效促进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改善当地的生态、文化环境,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如柳州市将工程的实施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机结合起来。2007年将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雨卜村选定为柳州市开展“文化致富工程”的试点之一。之后在条件较好的雨卜村东兴屯建立了苗族坡会传承点,结合当地的民族特色资源,重点开发苗族民间传承手工技艺如编织、蜡染、百鸟衣等项目,苗族坡会展示如芦笙、斗马、民俗等内容,既强化了苗族传统文化内涵,又丰富了旅游内容,实现了民族文化保护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二)实施“送书下乡”工程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看书难的问题

送书下乡工程是为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民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一项长效惠民工程。中央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购书经费,由设在国家图书馆的图书配送中心集中采购一批农村实用图书,配送到贫困地区的县图书馆、乡镇和村图书室,逐步解决基层图书馆(室)图书缺乏、新书数量少、农民看书难的问题。同时,自治区财政每年下达20万元专项资金,采取补助拉动的方式为部分乡镇、村图书馆(室)配送图书。从2006年开始,我们结合实际,根据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部署,调整了送书下乡的方向,将文化部配送的图书有计划的送到更多的贫困县、乡镇、村以及边境地区的图书馆、图书室,加大送书下乡的覆盖面,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县、乡图书馆的藏书,把广大农民急需的科学文化知识送到家门口,对农民学科技、用科学致富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以贴切实惠的文化服务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从2004年起,每年坚持实施自治区级“农村小康文化示范户”评选工作,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的带头作用。我们每年都组织举办各类农村文化能人骨干培训班,指导各县、乡镇文化馆、站举办各种针对农村群众的文艺培训班、科普知识讲座,指导各级图书馆坚持开展各种农民读书活动,帮助培养农村文化人才,培植、发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利用重大节庆和民间传统节日,积极指导或者组织策划各种群众文化活动,使农村文化常办常新。同时加大扶持力度,通过每年开展全区“村屯优秀文艺队”评比工作,扶持和鼓励农村业余文艺团体健康发展。这些农村群众业余文艺团体,常年活跃在农村基层一线,他们通过自创、自编、自导、自演,利用节假日或农村庙会演出,平时的闲暇时间或农闲季节,在广场、社区、村头适时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推动着广西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此外,在各级政府扶持、文化部门指导、社会各界支持的创新服务和典型示范引领下,广西农村出现了农民互相帮扶自办文化群体性兴起的强劲发展势头。来宾市政府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根据当地农民群众和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调整思路,提前规划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于2008年11月正式启动实施 “求乐、求知、求技”文化惠农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每个行政村建设一个灯光篮球场、一个文艺舞台、一个科技文化卫生综合活动室,组建一支农民文艺队、一支农民篮球队的目标,做到农民不出村就可以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群众“求乐、求知、求技”的迫切需求,达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健康丰富、农民群众文明程度全面提升”的目标。来宾市领导亲自率队,到国家有关部委申请项目资金,邀集来宾籍成功人士会商恳谈,向广大农村的经济能人发出了动员。“三求”工程建设激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到2010年10月止,来宾市计划建设“三求”工程项目724个,计划总投资37229.71万元,地方配套到位8221.84万元,累计完成投资额14607.71万元。已竣工篮球场856个,戏台754个,综合楼209栋。已组建文艺队1155支,篮球队850支。2011年来宾市计划完成138个综合楼建设,最终实现村村建有公共服务中心综合楼的目标。

(四)开展基层文化骨干培训大行动

以自治区群众艺术馆牵头,组织音乐、舞蹈、戏剧、小品、美术、戏剧、摄影等领域的专家系统培训各市群众艺术馆的工作人员作为各县文化馆培训的辅导老师。逐步形成省级培训市级,市级培训县级,县级培训乡镇,乡镇培训村屯的培训网络。2010年,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全区60名群众艺术馆专业人员、500名县文化馆专业人员、600名文化站长、600名分管文化的副乡镇长、250名村级两委干部和优秀村屯文艺队骨干得到系统培训。学员们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专业技能,开阔了眼界,明确了目前全区及全国农村文化工作的形势和任务。2011年将继续开展培训大行动,开展对文化馆长、文化馆部分专业人员、部分文化站长的专业培训,努力培训一支基层文化队伍。

(五)开展“和谐文化在基层”、“千团万场”群众文化活动

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贯彻党中央提出的建设“和谐文化”的精神,遵照国务院提出的“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要求,组织开展以“和谐文化在基层”为主题的“千团万场”群众文化活动。鼓励、引导、辅导各乡村、各社区农村文化活动队利用自己的场地及文化广场自行组织各种文化演示的“周周演”活动。

一年来,各市、县文化局充分利用 “三八节”、“五一节、”、“七一节”、“十一节”等节假日开展群众文艺活动,组织文艺演出“季季赛”。政府及各部门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经费投入上给予适当补助,文化部门在业务上给予指导,广西全区5553个业余文艺队参加演出和演练,演出64000场次,演职员达到10万人次,观众达到1600多万人。吸引了各层面的群众参与到“千团万场”活动中来,有城镇居民、有学校师生、有农村妇女、有个体老板、有农民工。精彩的文化活动每周都会吸引数千人,甚至数万人参与。这种不是一场、一时、一周,是长期的,持久的,日复一日的活动,其宣传产生的效果和作用是巨大的,也是非常惊人的。它为提升各县、区全民的整体道德素质,思想觉悟产生深远影响。2010 年底,各市根据各县“月月比”、“季季赛”情况,向自治区推荐优秀业余文化活动团体,经各市评选、推荐,广西区文化厅对南宁市西乡塘区万秀村文艺队等338支“优秀村屯文艺队”、杨兰兰等321名“优秀文艺骨干”、李小春等137名“优秀辅导员”给予表彰。通过授匾、以奖代拨等形式鼓励各个业余文化活动团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活跃农村和社区的文化生活,掀起广西群众文化活动新高潮。

(六)实施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建设500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是2010年自治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程,自治区文化厅和体育局为牵头单位。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内容包括“五个一”,即一个篮球场、一个文艺舞台、一栋公共服务综合楼(包括多功能活动室、农家书屋、人口计生服务室、卫生室等),组建一支农民文艺队、一支农民篮球队。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成后形成融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科学普及、卫生保健、计生咨询、体育活动于一体的综合平台。3月份,各市人民政府与自治区政府签订完成任务责任书; 5月底各市确定建设点名单后,自治区文化厅汇总上报自治区政府; 6月13日财政厅下拨补助经费0.8亿元;8月6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建立自治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工程建设厅际联席会议制度;8月23日,成立自治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厅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广西文化厅;10月25日广西文化厅组织召开自治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厅际联席会议;10月底11月初,厅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组成6个督查组在分赴14个市45个县100多个建设点,采取实地考察、查阅台账、会议汇报的方式进行督查;12月6日,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召集召开厅际联席会议,决定将广西卫生厅列入2011年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牵头单位,提出进一步整合卫生室、农家书屋、计生、体育等部门的资金和资源要求;12月24日,自治区政府召开全区工作会议,总结当年的工作情况,部署收尾工作和2011年的工作。

截至12月底,2010年全区500个建设点有497个100%完成建设任务。其中13个市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全区共组建篮球队655支,文艺队545支。北海市还在元旦期间,组织村民在建好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开展篮球、气排球、乒乓球和群众文艺演出活动。竣工后的村级服务中心成为村民喜迎新年的舞台。

三、“十二五”期间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基本思路

以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农村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均等的原则,兼顾城乡之间、地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构建适用、便捷、高效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的精神,切实做好免费开放工作。研究制定广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建设的具体内容和经费使用范围。到2011年底,实现广西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到2012年底,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并免费提供。

2.充分利用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乡镇和村级基层服务点,进行网络知识推广和技术培训。2010年,基本实现县县建有支中心,乡乡建有基层服务点,实现“村村通”。为了保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能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做好实行免费开放工作。

3.加强村级服务中心建设,切实保障农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自治区政府进行村级服务中心建设的部署,整合优化配置资源,以村级篮球场和戏台建设为突破口,继续推进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探索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建设规律和方法,探索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确保农村居民享有便利、规范的公共服务。

4.建立人才培训机制,逐步形成省级培训市级,市级培训县级,县级培训乡镇,乡镇培训村屯的培训网络,并使之常态化。以自治区群众艺术馆牵头,组织音乐、舞蹈、戏剧、小品、美术、戏剧、摄影等领域的专家系统培训各市群众艺术馆的工作人员作为各县文化馆培训的辅导老师。市级辅导老师培训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县级辅导老师培训辅导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和村屯文化骨干。

5.积极培育和申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十二五”期间文化部、财政部将共同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以达到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分类指导东、中、西部和城乡基层文化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上水平的目的。文化厅将与财政厅密切配合,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创建工作,积极培育示范区(项目),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经验、提供示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

第五篇:榆阳区构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实践探索

榆阳区构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实践探索

尹 峰

(榆林市榆阳区劳动服务科陕西榆林719000)

【摘要】近几年的实践探索表明,现有的劳动服务机构工作重心已经逐步转向公共就业服务。在新时期,县、区劳动服务机构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资源整合,统筹管理,专业化分工和一体化运作,转变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

【关健词】公共服务;就业服务;服务体系;对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稳定之基、和谐之源。就业不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前提,也是人们融入社会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更是事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中共十七大将“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确定为国家新时期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任务,并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以创业促就业的发展战略。扩大就业既是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保障。党和国家对社会就业的高度重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都对公共就业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公共就业服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构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功能?近年来,榆阳区劳动服务科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

一、构建求职登记、职业技能鉴定、职业介绍三位一体人力资源中心市场

榆阳区劳动服务科在1999年建立劳动力市场时就明确提出“你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工作”这一公共就业服务理念,始终将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规范用工行为,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良好服务。具体做法: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子屏幕、发放传单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提高人民群众对有关政策的知晓率,免费办理登记,发布求职用工信息,扩大劳动服务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二是认真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实现从资料申报审核、分类、造册、试卷管理、考试成绩确认的规范管理。三是努力做好职业介绍,诚信服务,双向促动,力争求职人员和用工单位相互满意。四是积极参与市、区社会治安、劳动服务、文体活动协管员等公益性就业岗位人员招聘工作,协助解决特困下岗职工再就业和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五是及时、准确进行全区劳务输出报表统计和情况分析,为地方政府劳务输出实行科学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基础资料,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2009年,榆阳区劳动服务科与320个重点用工单位建立了业务关系,求职登记大中专毕业生、下岗职工、农民工、复员军人1537人;受榆林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委托鉴定7个工种1042人;举办供需双方见面洽谈会15次,促成405名求职人员实现就业;参与人事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开招聘工作,安排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152人;纳入榆阳区劳动服务科统计信息管理的劳务输出人数达58765人,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态势良好。

二、搭建创业培训、小额贷款担保相互对接的扶持创业促进就业平台

榆阳区劳动服务科坚持把鼓励和扶持劳动者创业作为扩大就业

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和促进就业的增量效应,注重吸引有能力的劳动者带头创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认真从三个环节做起:一是有效提升创业培训质量。合理利用2005年已建成的劳动服务综合大楼校舍,2009年又新购买电脑、投影仪等现代教学设备,加强了师资队伍,充实了教学内容,严格执行培训报告制度,保证学员学得好,用得上。二是及时发放小额担保贷款。经创业培训考核合格的学员,符合小额担保贷款条件的全部随时予以财政贴息贷款支持。创业小额担保贷款享受对象由过去单一下岗职工已扩大到城镇失业人员、未安置的复原军人、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和就地创业的农民工。贷款期限由2年延长为3年。贷款额度由2万元提高到3万元。三是严把到期贷款回收关口。成功建立《担保联系卡》制度,实行贷款回收谁审批,谁负责;谁担保,联系谁;根除了贷款回笼欠收风险。2009年,榆阳区劳动服务科开办创业培训5期,培训下岗职工、城镇失业人员、农民工241人,经考核全部合格,32人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发放贷款378笔,贷款总额876万元;当年到期贷款97笔,回收贷款总额194万元,回收率100%。三年来,榆阳区劳动服务科累计发放贷款757笔,贷款总额1634万元;回收贷款201笔,贷款总额402万元,回收率100%,保障了信贷资金安全高效运转;小额担保贷款为757名各类劳动者启动创业提供了资金帮助,同时,这些创业者带动更多的劳动者实现了就业再就业。

三、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

榆阳区劳动服务科从2005年起,本着“经办就是服务”的工作宗

旨,不断加大失业保险经办工作力度,从积极参与区属国有企业改制入手,继续进行失业保险扩面,直到接收改制企业人事托管,扎实稳妥地开展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对榆阳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起到了积极作用。2009年,榆阳区劳动服务科失业保险扩面1189人,超额榆林市下达计划任务近1倍;失业保险费征缴368万元,比2008年增长98%,过去企业欠缴的失业保险费得到了一次性全部补缴;为132人发放失业保险金49.45万元,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失业人员全部能及时足额领取失业保险金;为418名失业人员进行失业保险申报,办理《失业登记证》1637人;接收改制企业托管职工1200名,办理了80名职工退休手续;补贴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金1250人,金额280万元;享受失业保险有关待遇人员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温暖。

四、劳动服务机构开展公共就业服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近年来榆阳区劳动服务科围绕主要职能开展社会劳动就业服务工作的实践探索来看,尽管成绩是可喜的,但是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县、区普遍设立的劳动服务科,具有自身资源优势,具体工作几乎涉及到所有公共就业服务,但其机构名称和工作职能与当前面临的实际工作目标和任务尚未对应,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公共就业的客观要求。

二是县、区公共就业服务,稳定就业和扩大就业责任大、任务重,现有的劳动服务机构实际工作已由过去单纯的劳动服务向当今的公

共就业服务、稳定就业和扩大就业方向前移,县、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缺位,严重制约着公共就业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是县、区公共就业是一个事关国计民生,涉及千家万户的工程,公共就业服务始终贯穿于稳定就业和扩大就业的整个过程,社会各类劳动群体希望县、区建立综合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统一、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五、劳动服务机构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对策和建议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县、区劳动服务机构如何围绕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工作?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做起:

第一,县、区劳动服务机构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劳动就业服务资源优势,在地方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领导下,以机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规范现有机构名称,明确新的工作职能,积极推进新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机构建设。

第二,县、区新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应该全面贯彻执行公共就业服务各项制度,大力开展对城乡劳动者提供公益性就业服务,对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就业援助,对用人单位提供招聘服务,对就业与失业人员进行社会化管理,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人事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代理,满足各类人才多样化需求,为社会各类劳动群体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

第三,县、区新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应该方便劳动者求职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用人,充分利用现有机构和设施的有利条件,努力实现资源整合,统筹管理,尽快实行专业化分工和一体化运作服务。

第四,县、区新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该加强公共就业基本信息的收集、汇总、发布,并不断扩展就业信息覆盖范围,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广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

第五,县、区新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该加强指导街道办事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社区劳动保障站业务工作,切实保障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简介】

尹峰(1965年—),男,陕西榆林人,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劳动服务科,科长。

下载广西电大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探索(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西电大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探索(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践探索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践探索 摘 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践中“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是必由之路。群艺馆探索建立起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1+5......

    老年服务体系的探索

    实习报告 老年服务体系的探索 姓 名:专 业 班 级 : 11级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二班 实习单 位 :大连应达精密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指 导 教 师 :完 成 日 期 :2014年4月大连职业技......

    探索完善政务服务体系

    探索完善政务服务体系--上金乡依法行政示范项目近年来,上金乡政府狠抓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推动全乡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向基层延......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国务院印发规划 确定44类80个基本公共服务项目 《 人民日报 》( 2012年07月19日 02 版) 本报北京7月18日电 (记者朱剑红)国务院近日正式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对于现代政府的职能,一般认为包括两个方面:政治统治与公共管理。随着社会的变迁,国家“首先是政治统治者其次......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报告

    建立健全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城乡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均等化 什邡市广播电影电视局 建立和完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广电事业大发......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决议》提出,要“推进城乡居民的公共法......

    我国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

    我国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问题与完善 孙健,邓彩霞 2011-03-29 09:16:58 http://www.xiexiebang.com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院报》 一 依据我国《残疾人保障法》的规定,残疾人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