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黎川县荷原乡畲上村新农村建设发展状况
黎川县荷原乡畲上村新农村建设发展状况
基本信息:
调查人:黄波
学号:B1109050
3院系:经管系
调查地:江西省黎川县畲上村
一、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全国不断推向前进是解决“三农”
问题的关键。地处抚州市东部的黎川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注重以“民”为本,把农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和核心。集中培养新农民,同时统筹城乡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民过上幸福,健康,文明的新生活。江西省立足本省实情提出“五新一好”的建设标准,即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形成新机制、创建好班子。在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中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提出建设和谐秀美新农村工程。经过几年的建设如今已有新的成效。我利用暑假的时间对全乡进行了调查。
二、畲上村基本概况
畲上村位于荷原乡东北部,行政村坐落在322国道北边,下辖汪家原、尧陂、彭家窑村3个自然村,畲上村有3002口人,796户,8个村民小组,65名党员。共有耕地2562.5亩,平均每人0.85亩耕地。该村耕地土质主要是红土,有部分地块属于黏土土壤,透气好,适用农作物广泛,灌溉方式是用渠水灌溉,人均年收入3800元左右。该村的主要干道正在铺建,将铺为水
泥路,彻底改变村里泥泞的道路问题,改善村里的交通状况。
三、新农村建设要求
中央从宏观层面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简称“二十字”方针。江西省适时提出建设和谐秀美乡村工程。和谐秀美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延续,两者联系紧密,在大方向、总体目标上一致。在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和主干道沿线村庄整治工作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统筹和谐秀美乡村建设与涉农其他工作,有效整合涉农资源积极跑项争资,促进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和“三农”工作展开。积极借鉴优秀经验,依托本地文化、旅游、自然资源,打造重点典型,在此基础上,由点及线、连线成面,逐步铺开,努力把农村建设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家园。
四、实施情况
(一)该村“四议”有效展开新农村建设
一是村名提议。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入户走访、个别约谈等形式,征求农户对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公共建设与自建项目的要求与意见尊重群众意愿办事,确保民生工程合民意倾民心。
二是理事会商议。由理事会对村民提出的议案进行商讨和修改,好的建议积极采纳,达成一致意见,并制定具体方案,提交乡党委、政府。三是乡镇审议。修改完善理事会制定的方案,并邀请县直有关部门专家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同时,及时做好与农户的沟通交流。
四是村民会议。再次召开村民大会,将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在村民会
议上表决通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调微,条件不成熟的待条件成熟后再实施。
(二)该村“四字经”有效展开新农村建设拆旧工作
一是“量”面积。请专业人员对拆迁的猪牛栏、茅厕、破旧“空心”房进行测量和绘图,并计算好面积核对给户主,以防拆栏后发生邻里土地纠纷。
二是“贴”通告。将测量结果张榜公示,让农户自行进行核对,相互监督,确保公平、公正、公开。
三是“听”异议。对测量结果存在异议的农户可向理事会或者新村办反映,并由专业人员进行再次测量确定让农户口服心服。
四是“发”地票证。给拆迁农户发地票证,载明拆除的猪牛栏、茅厕、空心房的面积、位置及图形等详细信息,并由户主当场签字确认。
(三)提出“三清六改四普及”“三绿一处理”、的建设目标 “三清六改四普及”即清污泥、清垃圾、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改房、改栏、改环境,普及有线电视、普及电话、普及沼气、普及太阳能。“三绿一处理”即村旁绿化、道路绿化、庭院绿化,农村垃圾处理,其中垃圾处理要推行“4+5”模式,即4个主体为农户、保洁员、理事会、政府,五种垃圾处理办法,①厨余垃圾沤肥,转化为有机肥料或清洁燃料;②废弃电池、农药、油漆等有毒有害垃圾统一封存处理;③碎砖碎瓦、沙石、炉渣、石灰、水泥块等土建垃圾铺路填坑;④金属、塑料、橡胶、纸类、玻璃陶罐、毛发等可利用垃圾回收;⑤其它垃圾属植物类的农户自行就地焚烧或利用、属废弃化纤
类的送县乡科技环保焚烧炉无害焚烧或送县级以上垃圾卫生填埋场处理。目标是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经过这些一系列的新农村建设措施,村里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房拆迁和谐有序的进行着,新房建设热火朝天,一座座“小洋房”拔地而起、街道干净整洁,每家每户门前都放有一个小垃圾箱,主干道两旁也都栽有绿化树,道路两旁的路灯晚上也亮起来了。村民环保意识普遍增强,“楼上楼下,电视电话”再也不是遥远的梦。与此同时村里的教育环境也得到改善,村中心小学通过政府财政拨款、社会爱心人士捐款、不足的村民补上的方式重新修建了村中心小学。基本上实现了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宏观目标。
五、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与新农村建设不协调、不和谐的因素。
1、提出的建设目标尚未完全部实现。提出的“三清六改四普
及”中的太阳能普及和沼气普及显然还没能够实现。现在大部分村民家里做饭还是使用柴火和液化气,柴火的使用
必须砍伐森林,这样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液化气价格高
昂且不安全。
2、迷信活动。在这次调查中我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我调查的村庄几乎全部是汉族,有近90%的家庭信仰佛教,但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促使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借此宣扬一些迷信思想,比如:“信菩萨者得病可以不用打针吃药,有菩萨保佑病就能好”等,这已经带有很深的迷信色彩了。
3、农村机械化程度普及不够。相比北方平原地区机械化普及
程度较高,南方一些地区由于低山丘陵较多,梯田较为普遍,使得机械化普及程度比较低,目前农作物的耕作还是以人畜力为主。
4、农村文化娱乐设施欠缺。村里缺少必要的文化娱乐设施,使得一些村民闲时存了打麻将就是打扑克了。
六、建议
1、对于一些提出的尚未实现的目标,村里应该出台相关激励
措施,主动向县委县政府提出在财政上给予支持,相关人员应该对于其他村沼气、太阳能普及程度高的进行学习与调查。
2、对于迷信活动,关键是要加强村民的文化休养,一方面加
强其对佛教误区的开导,佛教信仰跟迷信是有着本质区别。另一方面多开展一些读书日活动。
3、要深化土地流转制度。通过农作物大规模经营,降低使用
机械化的成本,同时修建相关机械通道,提高机械化程度,促进农业发展。
4、加大农村文化基础实施建设。比如可以筹资修建一个村图
书阅览室,修建村文化广场,及相关的棋牌室等娱乐休闲
设施。
七、总结
综上所述,以上这些是我回到我村以来,通过与村干部的交流,对村民的走访,及日常工作中的见闻所了解的一些情况,这些情况可能不够全面,还有更深层次的情况需要去发现解决。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支持和帮助,让畲上村成为江西“和谐秀美乡村”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第二篇:发展畲乡农业 建设美丽乡村
发展畲乡农业 建设美丽乡村
-----水亭畲族乡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是新时期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目前,我们水亭畲族乡农业发展现状如何,全面推进现代农业面临什么困难。围绕这些问题,最近,笔者通过走访、调查、收集相关信息等方法,对我乡的这些情况作了初步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虽然我乡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有新的起色。但从整体来讲,我乡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不足、水平不高、农民素质偏低等因素严重制约现代农业发展。正视农业发展现状,全方位推进循环农业是我乡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农业发展现状
我乡有36个行政村,其中有8个是少数民族村,6000多农户、农业人口2.2万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全乡有耕地2.7万亩,人均1.3亩,基本上以种植水稻、油菜和棉花为主,是兰溪重要的产粮区。畜牧业较为发达,年出栏生猪6万多头,肉鸡100万羽,珍珠养殖8000亩。但由于缺少农业龙头企业和规范化运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规模花、机械化、产业化水平还处于较低的位置。
二、存在问题
通过近几年的建设,虽然我乡的农业基础设施有了明显的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总体看,现代农业发展滞后仍是新农村建设亟需解决的最突出的矛盾。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发展现代农业受到一定限制。我乡农业生产受传统习惯、市场意思差、产业化进程慢等因素的制约,其生产仍然没有跳出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经营的怪圈。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实际机播、机收不高,大多数老百姓还是处于原生态的老作模式。农民出售农产品多以原粮、活畜为主,农产品深加工少,附价值很低。比如水亭有万亩油菜基地,但没有一家真正意义的榨油厂,只是零星的几家小作坊,大部分的油菜籽被龙游的商贩购走,所以农产品的附加值很低。
(二)农民素质低、适应性差,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目前,在近1万多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占17.4%,初中文化程度占64.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7.4%。而那些年富力强、受过较多教育的农村“精英”则大部分流出,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人力资本含量和劳动技能较低的儿童、妇女和老人,从总体上降低了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农民素质。无疑,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其素质偏低,接受能力差,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三)思想观念的落后,市场意识淡薄。水亭乡的农民仍然沿续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习惯,思想观念保守,在寻求项目和资金投入上多希望政府给以扶助,“等、靠、要”思想往往相当的严重。相当的一部分村民固守以农为本的生存观念和温饱型目标,小富即安,脱贫致富的心理预期不高。象水亭的千张远近闻名,有细、白、嫩,软中带韧的特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但是水亭千张的经营户一直“无心”做大,抱着一种小富即安的心态,即便乡村干部多次上门做
工作动作也无动于衷。有数百年历史的千张等豆制品没有形成产业化、市场化,以至水亭千张的销售半径比较小,这些都是观念落后所至。
(四)特色产业区域比较凌乱分散,没有形成品牌优势。产业规模化、品牌化是农产品走向市场的关健。目前,我乡还没有一个特色产业优势,也没有真正意义上农产品品牌,甚至没有包装,这与周边乡镇差距很大。象柏社的“下蒋”杨梅、黄店的“余梁山”大柿子、梅江的“梅江烧”、游埠的“雨台”酥饼等都成为区域性知名品牌。
由此看来,由于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因素的存在,要加快我乡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缩小乡村致富的差距,就应该通过合理的规划,政策的扶持,并采取有效措施增强畲乡农民致富信心,帮助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三、下一步发展思路
一是加快规划。在水亭片重点发展高产、高效、精致农业和休闲农业。特别以浙江新天地有限公司、兰溪畲野合作社为重点,打造省级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并结合民族元素、畲乡风情、农家乐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在河伯沿片重点发展生态畜牧业和有机蔬菜基地。重点以兰溪广源科技有限公司为重点发展全省一流的生态养殖场,利用周边养殖场的动物粪便改良土壤,积极探索推广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种植绿色有机蔬菜和水果,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从长远看,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模式。在8个少数民族村发展“一村
一品”工程。目前这项工作已有序推进,如在生塘胡村已发展大棚蔬菜100多亩,在周邵汤村发展批杷200亩等。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水利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我乡已实施的一系列水利项目,应加快推进,如在建的金印水库千库保安工程和正在规划的杨梅垅水库。另一方面要加快国家级土地整理工作,整个工程有7000多亩,涉及有个村,此工程完工,为下一步发展现代农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方面,要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尤其要加快土壤改良,实施测土配方,有效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政策扶持,加大投入。要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出发点,突出科技支撑,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及时把农村工作的着力点由以往抓生产、增总量转向抓流通、促增收上,把主要任务放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培育社会产业化经营上,加大力度扶持我乡特色产业。对发展水亭千张产业、建立现代农业园区的主体以及规模经营的主体等进行适当补助和奖励。充分调动了农民、企业的积极性。
四要加大新型农民的培育。我乡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职业技能,影响了现代化农业发展,进而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让农民把从事农业经营看作是自己的职业,使农业收入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且能过上幸福生活。通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管理知识培训,把普通农民变成高素质的职业农民。鼓励
立志以农业为其职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从事农业经营,并转变成职业农民。
五是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要积极、稳妥地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引导,将农业补贴增量用于土地流转,鼓励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积极推进“龙头企业+专合组织+适度规模养殖基地”的模式,并进行相关配套体系建设。要加快发展专合组织和合作社,切实发挥它们的作用。加快发展、积极引导、有效扶持各类专合组织和合作社,发挥运作规范、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专合组织和合作社的示范作用。要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加快和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直销配送和农超对接,探索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
六是争创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意识。要真正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必须要有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中的重要性,积极鼓励农业企业扩大规模,做大做强,全力打造龙头企业。市场的竞争就是产品的竞争,产品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我们围绕自身特色,做足产品包装,打响畲乡农产品。
今年省委提出将农业现代化作为加快发展的“三化”思路之一,给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而要建设美丽乡村,加快农村发展,就必须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我们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水亭乡的农村经济一定能够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发展状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系别:工程管理
专业:经济信息管理
姓名:杨焕龙
学号:
班级:
Z09085918 Z090858
【摘要】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 住在农村,中国稳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不稳定。城市搞的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加快城市化进程,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和谐发展问题成就
农业、农村、农民这一问题是政府关心的重点,是学者研究的焦点。中国的改革第一步源起于“三农”,中国未来的成败,也必将取决于“三农”,这是显而易见的。泱泱大国,农为根本,只有“根本”的问题解决好,才是最彻底的,最有价值的,最革命的。
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第二次飞跃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农业的弱质性,人口的众多性,农村地域的广阔性是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特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新农村建设关键在农村和谐,难点在农民增收。近年来在市委、政府及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农村经济在粮烟支柱的推动下,基本实现了长足、快速、稳步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及影响农村稳定和持续繁荣的因素依然很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有许多新的问题和情况亟待解决,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
基于这一历史大背景,在深入了解新农村建设政策以及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从中发现问题,分析、总结、解决问题。通过对新农村的教育、人口结构、收入、生产、就业及培训、道路交通、社会治安福利和医疗、娱乐、党支部和干部队伍的建设等多方面的调查和分析,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短期的,阶段性的成功,现在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教育、医疗福利、收入、民主建设、道路交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国建设新农村的道路仍然任重道远,我们的压力仍然很大,因为我国的农村人口仍然巨大,许多根本制度上的问题还需要长时间的改进,各种不良现象还需要长时间的引导和纠正。
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新郑市发挥优势整合资源 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挥人才优势,整合科技资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利用统战部门联系专家多、学者多的优势,以送科技、送文化、送医药“三下乡”等活动为载体,通过举办远程教育、短期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办法,对农民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今年上半年,邀请河南农大的农学专家先后在梨河镇、孟庄镇、龙王乡分别举办大棚西瓜的后期管理、枣花期枣树病虫害的防治、生猪蓝耳病的鉴别与预防等三期培训班,教会农民一些实用技能,收到良好效果。
发挥资金优势,整合财力资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发挥统战部门与工商联会员企业联系密切的优势,引导他们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拿出一部分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以“公司带村”、“项目带村”、“品牌带村”的模式在农村谋求发展空间。
发挥外联优势,整合人力资源,为新农村建设拓展外部发展空间。统战部切实发挥与广大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联系广泛的优势,在海外联谊工作中一方面挖掘黄帝文化等“根”文化资源,把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的爱国爱乡之情作为联系交友的纽带,另一方面更加注意发挥他们在对外宣传中的突出作用,通过侨联、台办等渠道,实现“内引外联”的优势,引导他们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既引进了智力、资金、设备,又将全市农产品引向海外。
新农村建设实施情况及成效
今年来,新郑市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城,取得实效。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制订了全市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8个专项规划,完成了10个新农村试点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制订城乡一体化发展专项规划,编制实施了“一个中心、三大板块、六个园区”的发展规划。
二是促进农民增收。坚持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大力发展工业主导型农业和特色农业。目前,全市已发展涉农企业45家,带动农民3.6万户,户均年增收4200元。截至10月底,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531元,同比增长21%。
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启动了10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完成了S323新郑段拓宽改造工程,神州北路、万邓西路、龙湖大道、双湖大道等工程快速推进。今年以来,全市新建沼气池8000座,新打安全饮水机井26处,新建集雨水窖768座,解决了2.8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四是健全社会保障。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今年以来,共转移农村劳动力
1.97万人;建立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100%;加快推进农村敬老院建设,新建敬老院3所、改扩建敬老院4所,全市“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44%;加快乡镇卫生院改造步伐,对9所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改造,并新建了和庄、港区两所卫生院,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合率”达93%,有效解决了城乡群众“看病贵”的问题;认真落实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积极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对5所农村初中的食堂、宿舍、厕所等设施进行改造,对7所农村小学进行了寄宿制改造,基本实现了城乡无差异、学校无差别;扎实推进骨灰堂建设,新建村级骨灰堂80座,有效促进了农村移风易俗;切实加强村级文化大院建设,新建标准特色文化大院42个,农村文化事业得到统筹发展。
目前农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我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著,但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还存在很大差距,农村问题在相当程度上继续存在,仍然是影响我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一)农民文化水平低。农民人均受教育不到8年,由于文化水平低导致了农民收入低。因而产生两大主要不良后果:一是农村劳动力价格低,外出务工的农民不能享受与城市人同等的待遇,出了苦力却得不到相应的报酬,心理失衡现象加重;二是产生恶性循环,农民受教育水平低--收入少--无法供应子女上学--子女文化水平低--收入低。农民的文化水平低,不但不利于农村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就业难。从城市劳动力需求来看,一方面城市下岗职工和外来劳动力增多,农民进城寻找就业机会相对减少,乡镇企业吸纳剩余劳动力有限。从二、三产业农村劳动力转移来看,全镇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进度放慢。同时,农业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农民就业问题逐渐突出。再加上农民的自身文化素质、就业观念等方面的制约,市场就业竞争力相当弱,再就业很难。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村水资源污染日益严重,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垃圾成为水污染的三大原因。农村环境卫生不容乐观,农村垃圾管理存在漏洞,垃圾污染严重,尤其是人口集聚区。全镇农村污水集中处理率几乎为零,自来水饮用率不高,还有许多自然村道路未硬化。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教育由于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水平很难大幅提高,推进城乡一体化难度很大;此外农村卫生室、医疗条件比较差,没达到标准卫生院的标准,需要提高;农村的文化、娱乐、体育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城镇。
(四)村镇规划不健全。我镇虽然完成了全镇发展规划,但近4/5的行政村尚未形成规划,村级规划相对落后,绝大多数的自然村基本无规划,而且规划水平不高,局限于当前现状,缺乏长远眼光。科学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好的规划也是生产力。由于基础条件不同,情况千差万别,制定规划一定要立足实际,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长远不落后、眼前要领先”的原则,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定发展规划,特别是制定好产业发展规划,做到远有目标,近有计划。始终从改善最基础的条件入手,因地制宜改造村庄,改出一片新居、改出一批产业、改出一片景观,切忌脱离实际,跟风赶潮,这样不但建设不好新农村,甚至会事与愿违。
(五)农村投入相对不足,城镇化水平不高。农村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是以村组公路交通、农田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和以卫生、教育等为主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投入相对不足,我镇城镇化进程起步晚、起点低、水平低,小城镇非农产业规模小,经济总量不大,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1,差距较大。同时,农民在创收、户籍、就业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享受水平低于城镇居民。
全面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完善新设施、改善新环境、培养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实现农村工业园区化、农村产业化、农田标准化、农民知识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特色村镇、培育中心村镇、减少贫困及自然村。狠抓规划龙头、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以及旧村改造,村庄整理和环境整洁,村民自治。最根本的是真正使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和提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走出了一条“以城带乡、城乡联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道路,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理念,推进城乡建设规划一体化。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并将规划向试点村、整治村延伸,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宏观指导。编制并实施了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使园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在规划上衔接、产业上对接、功能上连接。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通过持之以恒抓工业、上项目,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走产业强村之路。——夯实农村发展基础,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统筹推进城乡路网建设,统筹推进城乡公共设施建设,统筹推进镇村建设。
——坚持统筹兼顾,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建立完善文化教育体系,逐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积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推进城乡文明建设一体化。我们从基层组织建设入手,促进党员干部作风民主。从建章立制入手,促进村务管理民主。从文明创建活动入手,促进乡风文明。
小结: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开始而没有结束,任务光荣而艰巨,必须周密安排,精心组织。新农村建设以解决“三农”问题为终极目标,同时兼顾全面发展,特别是进行产业布局、村庄布局规划,实行村庄功能分区,是一个新的规划理念,适应了农村发展的新要求,对农村规划建设很有现实意义。此外,政府部门还要在规划与管理方面下功夫,要从完善制度和程序着手,并在严格执行现有法规制度的基础上,加快健全和完善相关的监督管理制度,切实把新农村建设规划落到实处。
我坚信,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按照科学的发展战略,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以工业反哺农业,用城市理念建设新农村”的思路,扎实工作,开拓创新,我市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取得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方创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温铁军.新农村建设理论探索.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5
第四篇:村新农村发展建设规划
村新农村发展建设规划
村新农村发展建设规划
村新农村发展规划 村隶属于市区镇,位于市东北部近郊,距市中心12公里。全村现有总人口2890人,其中农业人口2750人;全村总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206亩,山峦6000亩,村级道路20公里,其中7公里实现了油路化;有民营企业10户,年实现销售收入万元;农民主要从事果树、花卉、绒山羊等种养植业和汽车运输业,农民纯收入达到4000元;村集体年收入可达到40万元。
村现有果园4000亩,年水果销售量200万公斤,年产值达到300万元;有杜鹃花日光温室150栋,占地面积300亩,年销售量达到80万株,实现销售额
400万元人民币。具备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条件。
村距边境口岸12公里,距机场20公里,距港口35公里,距火车站12公里,距高速公路17公里,三维交通十分便利;距沿江景观路直线距离3公里,距虎山长城10公里,距河口渡假区50公里,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交通条件。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都市农业的大力发展,园艺型农业、示范型农业、观光型农业将是今后城市近郊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党的十六大适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对镇村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以发展现代近郊农业为重点,以建设和谐村镇为目的,以农业旅游观光为手段,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中心,经综合分析,认真论证,并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确定村新农村发展规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及发展思路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
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结合我村实际,确立今后五年发展思路为“三个牵动”,即:以特色农业资源牵动我村农业结构调整便捷化;以生产专利产品的企业牵动我村工业生产集团化;以旅游业牵动我村特色农业资源产业化。[本文出自那一世范文网-http://]
二、目标安排及结构规划
总体目标安排
到2010年,要实现社会总产值一亿九千万元,营业收入二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一万元,村集体收入一百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八百万元,第二产业产值一亿六千万元,第三产业产值二千二百万元,五年总投入为二千万元。
产业结构规划
1、总体规划
充分利用我村的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用足用活政策。经五年努力,使我村形成“
二、四”的格局。即培育两大
园区,做强四大支柱产业。
培育“两大园区”就是指培育生态农业旅游园区、镇东山工业园区。做强“四大支柱产业”就是做强新型建材、食用菌、果树、杜鹃花卉产业。[本文出自那一世范文网-http://]
2、农业产业规划
我村有耕地2206亩,山地6000亩,今后五年,我们将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以“一园两带”为农业发展的中心。“一园”即建成生态旅游观光园;“两带”指蔬菜、花卉、瓜果经济带、以艳红桃为主的林果经济带。
3、工业规划
今后五年,我村工业发展总体思路是坚持“两个推动、一提高”,即: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化发展;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到2010年,要建成完善的镇东山工业园区。同时要形成我村工业的两大支柱产业:以为骨干的新型建材产业;以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食用菌产业。
4、第三产业规划
日、俄战争遗址—日本碑、俄国坟就坐落在我村。充分利用和开发我村的旅游资源优势,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总的思路是“一园多点”。即开展以生态旅游观光园为重点,以自然历史景观和人文景观为辅助的“新型农村一日游”活动,全面展现我村自然风景优美、人文景点壮观、村民思想进步的全景图。
三、实现规划的保证措施
采取“三动”战略,用活资源、用足政策
1、坚持优势产业牵动,促进经济发展。一是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开发旅游资源,建餐饮、娱乐、服务区。二是吸引外资开发我村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调动农民种果菜的积极性,实现玉米退粮田的计划;三是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牵动地区经济发展。今后五年,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帮助农业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扩大再生产,使之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深加工企
业,以此牵动我村及周边地区高效农业的发展,从而达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目的;四是通过镇村各类基地的示范、服务作用,引导农民走高效农业,并结合旅游业的发展,开发观光农业。
2、坚持两个启动,促进经济发展。一是坚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地理优势来招商引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鼓励外来人员在我村投资,采取“村企联动”的方式,即村集体以土地和厂房为条件,吸引投资者投入资金、技术和设备。通过这些办法吸引投资者,使投资者能够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得起来,为长远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坚持为企业全程服务,做好现有企业的各项服务工作,做企业的“勤务员”。[本文出自那一世范文网-http://]
3、搞好三个资源的开发推动。一是搞好旅游资源开发;二是搞好蔬菜花卉瓜果资源开发;三是搞好林果资源开发。将三种资源优势开发成产业优势,推动我村经济向高速、高质、高效发展。
分解目标,明确责任,奖罚分明,确保目标实现
真正做到目标层层分解,人人分担的局面。首先是按照五年规划的总体目标,按产业格局分解到村两委成员身上。负责工业发展的实施工业五年规划;负责农业结构调整的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规划;其它两委成员要为五年规划的顺利实施做好保障服务工作;二是按照五年规划,每年将指标分解到村干部身上;三是制定出严格的考核制度,真正做到超额者奖、完不成任务者罚。
综合上述规划,可将我村今后五年规划框架概括为:精心打造“
二、四产业新格局,全面建设新”。到2010年,全村一、二、三产业实现产值一亿九千万元,营业收入二亿元,村集体年收入一百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一万元。在全体村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物质生活更加丰富,精神生活更加充实,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人民健康水
平、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治安状况明显好转,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中共镇村支部委员会镇村民委员会
年十月二十六日
第五篇:上田村新农村建设情况
上田村新农村建设情况
临安市板桥镇上田村位于临安市东南面,南邻富阳、余杭,全村区域面积10平方公里。辖9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560余户,总人口1876人。近年来,我村先后荣获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浙江省优秀基层党组织、浙江省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杭州市全面小康示范村、杭州市优秀基层党组织、杭州市民主法治村、杭州市文明村、杭州市新农村建设标兵村、临安市精品村、临安市新农村建设重点村等称号。
2007—2008年,上田村通过新农村村庄整治,投入150余万元完成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等工程。通过新农村村庄整治,使村容村貌大为改善。
2009年上半年,村集体共投入30余万元完成了上田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完成了“五室三站”、“两栏一校一场所”的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立,更是很好的解决了我村以前看病难的问题,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实惠。2009年下半年,我村进行了杭州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的建设,共计投入50余万元,完成了污水处理池建设和道路两边的墙体美化工程。
2010年,上田村被确定为临安市“绿色家园,富丽山村”精品村建设村之一,共计投入资金680余万。完成了“四大节点、五大工程”的主题建设内容。
2011年,上田村被确定为杭州市中心村之一。6月底已完成中心村前期规划工作,现在正着手于征地、拆迁和安置工作。
我村在新农村建设的同时,重视文化产业建设。成立了上田村武术协会和书法协会。其中上田十八般武艺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一步将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还专门在上田村文化广场设立了文化展览室和书法创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