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湘潭大学2015年硕士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湘潭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业务课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微生物学》是发酵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考核,检查考生对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及其在发酵工程中的应用等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求考生掌握发酵工业中常见及常用各类微生物的形态构造、营养与代谢、生长及控制、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生态等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并能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合理设计工业微生物菌种的选育方案,并对发酵过程和工艺的微生物学原理进行合理解释。
二、试题类型及比例
1、选择或判断题:约20%
2、名词解释:约30%
3、问答题:约50%
三、考试形式及时间
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为3小时。
四、考试主要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2.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及工业微生物学的发展概况
3.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
4.21世纪的工业微生物学
第二章 微生物的形态与分类
重点掌握各类微生物(细菌、防线菌、酵母菌、霉菌、担子菌、噬菌体和藻类)的形态、细胞构造、繁殖方式、培养特征和分类,并对发酵工业中常见常用的各类微生物进行了解。
第三章 微生物的营养与生长
1.微生物的营养
2.微生物的生长
3.生长与发酵产物生成第四章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
1.微生物的代谢
2.微生物代谢的自动调节
3.微生物代谢的人工控制及其应用
第五章 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生长及代谢的影响
1.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生长和生存的影响
2.污染微生物的控制
第六章 微生物菌种的选育
1.从自然界中分离筛选菌种
2.基因突变
3.诱变育种
4.基因重组育种
5.代谢调节和微生物育种
6.菌种的退化、复壮和保藏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态与环境保护
1.自然界中的微生物
2.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3.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第八章 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主要包括微生物的染色与形态观察技术;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培养技术;微生物活菌计数技术以及微生物遗传育种技术。要求掌握实验的设计原理、主要步骤、注意事项以及该实验技术的适用对象等。
五、主要参考书目
1.2.3.4.周德庆主编.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黄秀梨主编.微生物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黄文芳,张松.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黄秀梨主编.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第二篇: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考试大纲
(适用于生物科学专业)
课程编码:
151512060
学时:
学分:3 开课学期:第5学期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考试方式:笔试
额外携带的考试工具:计算器 考试持续时间:110分钟
成绩构成: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60%
一、课程简介
微生物学是高校生物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是生物科学中一个活跃的分支学科。其目的与任务旨在使学生获得微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大纲依据该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制而成,适用于生物科学专业。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 绪论
一、考试知识点
微生物的六大特点,生物界的分类,微生物学发展简史、特殊人物及其贡献,微生物学在生命学科中的地位及前景。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微生物及其特点。
2、理解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微生物学在生命学科中的地位及前景。
3、掌握生物界的分类,微生物学发展简史、特殊人物及其贡献。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
一、考试知识点
细菌的一般和特殊结构,鞭毛、芽孢特殊结构及意义,革兰氏染色的原理,芽孢、糖被、菌落等概念。
二、考核要求
1、了解放线菌、篮细菌及其他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繁殖。
2、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芽孢的抗逆性机制。
3、掌握细菌的一般和特殊结构,鞭毛、芽孢特殊结构及意义,革兰氏染色的原理,芽孢、糖被、菌落等概念。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一、考试知识点 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区别,酵母菌的繁殖方式,霉菌的形态结构与繁殖。
二、考核要求
1、了解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及生活史。
2、理解芽殖与芽裂殖的区别。
3、掌握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区别,霉菌的形态结构及繁殖方式。
第四章 病毒
一、考试知识点
病毒的概念、特点及繁殖过程,温和噬菌体、烈性噬菌体、前噬菌体、盲传、噬菌斑等概念,溶原性细菌的定义及特点,病毒的研究方法。
二、考核要求
1、了解病毒的研究方法。
2、理解病毒的概念及特点。
3、掌握温和噬菌体、烈性噬菌体、前噬菌体、盲传、噬菌斑等概念,病毒繁殖过程,溶原性细菌的定义及特点。
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
一、考试知识点
营养物质的运输方式,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凝固剂的优劣。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微生物的六大营养物质及功能,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2、理解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
3、掌握培养基的类型及配制原则。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一、考试知识点
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微生物纯培养的分离及生长规律,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干、湿热灭菌。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
2、理解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湿热灭菌的原理。
3、掌握微生物纯培养的生长及其测量方法,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的方法,干、湿热灭菌步骤及其注意事项。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
一、考试知识点
证明自发突变的两个典型的实验,转导、转化、接合的发现,普遍性转导与局限性转导的区别,诱变育种的定义及方法步骤,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与分离方法,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基因工程定义,菌种保藏的一般方法。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微生物的突变类型及原因,菌种保藏的一般方法。
2、理解证明自发突变的两个典型的实验,3、掌握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的实验证明,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方式,普遍性转导与局限性转导的区别,诱变育种的定义及方法,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与分离方法,营养缺陷型、转导、转化、接合、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基因工程等概念。
第九章
微生物的生态
一、考试知识点
微生物与其生态环境关系的主要类型,引起水体污染的生物因素及治理。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微生物与环境保护,污水生物处理原理及措施。
2、理解生态环境中微生物与其环境的相互关系。
3、掌握拮抗、共生、水华、赤潮等概念。
第十章 传染与免疫
一、考试知识点
传染、特异性免疫概念,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抗体类型,抗体产生规律及应用,免疫应答的概念及过程,生物制品及应用。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免疫学技术及应用,生物制品及应用。
2、理解决定传染结局的因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掌握传染、免疫、抗原、抗体、免疫应答、特异性免疫、单克隆抗体等概念,抗体产生规律及应用,活疫苗与死疫苗的区别。
三、基本题型及评分标准
(一)题型及分数比例
名词解释 24% 选择题 10% 填空题 26% 判断题 10% 简答题 30%
(二)试题难易及分数比例
一般50% 综合40% 较难10%
四、选用教材
《微生物学》 黄秀梨,2003.7,高等教育出版社。
五、课程主要参考书
1、《微生物学》 沈萍,2000,高等教育出版社。
2、《微生物学教程》 周德庆,2002,高等教育出版社。
执笔人:唐蕊
审核人:唐蕊
第三篇:湘潭大学2013年研究生考试《管理信息系统》考试大纲
湘潭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 管理信息系统(一)编号 811 适应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
一、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得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及发展趋势;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及方法;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方法;并且以上知识能够灵活运用,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1.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信息的概念、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其发展、信息系统和管理的关系、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管理信息系统面临的挑战;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管理信息系统与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分类;管理信息系统与现代管理方法:MRPII,ERP。
2.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
数据处理的概念和发展阶段;
数据库基本概念与技术;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3.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和开发万法
二、管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与开发方法
制订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常用方法;
企业流程重组的概念;
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和方法。
4.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过程与方法
可行性分析和详细调查万法;
管理业务调查与数据流程调查方法、数据字典与描述处理逻辑的工具;
管理模型的确定与新系统逻辑方案提出方法等。
5.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工作;
功能结构图设计、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数据存储设计,处理流程设计;
设计规范制定以及程序设计说明书和系统设计报告的概念与方法。
6.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实施
程序和系统调试的内容、系统切换的方式。
7.信息系统的管理
信息系统开发的项目管理、运行管理及信息系统的评价。
8.决策支持系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
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及主要功能;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
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及主流电子商务模式;
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模式及每种模式的基本内容。
三、试卷结构
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试题类型:名词解释(30分)、简答题(50分)、论述题(30分)、综合应用题(40分),综合应用题主要根据常见的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完成包括功能设计、业务流程图设计、数据流程图设计、数据库设计、程序语言选择、安全与控制设计等。
四、参考书目
黄梯云,李一军,《管理信息系统》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2005年3月
第四篇:粮油食品微生物学大纲
《粮食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绪论
【学习目标】(有实验的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
通过绪论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掌握微生物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了解微生物的历史以及微生物在各领域中的作用;了解微生物学研究和生产听常用技术。
了解微生物学作为一门专业课对本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学习方法。【教学内容】
一、微生物及其对自然界的影响
(一)微生物的概念 1.微生物的概念
2.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非细胞型微生物。3.微生物在生物分类系统中的地位。
(二)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对自然界的影响
二、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微生物学概念:(一)感性认识时期(二)形态描述时期(三)生理学时期(四)分子生物学时期
三、粮食微生物学
(一)概念及研究内容(二)任务
四、微生物的应用前景 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显微技术
【教学目的】
1.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了解几种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2.掌握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显微样品的的制备。
3.通过了解显微技术的发展,认识工具对微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显微镜的调焦、油镜的使用
第一节 显微镜的种类和用途
一、普通光学显微镜
二、电子显微镜
第二节 光学显微观察标本的制备
一、制片
二、染色
第三节 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一、准备工作及观察要求
二、显微镜的放置
三、光源的调节
四、低倍镜的使用方法
五、高倍镜的使用方法
六、油镜的使用方法
七、显微镜使用后的处理 实训
一、光学显微镜镜检技术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粮食微生物鉴别技术
第三节
粮食病原微生物
第四节 细菌 第五节 放线菌 第六节病毒
一、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二、病毒的群体形态
三、病毒的培养与增殖
四、噬菌体
第七节 微生物形态检查技术
一、肉眼观察
二、显微镜观察
三、染色法
实验
二、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及形态观察技术 实验
三、放线菌的形态观察技术 实验
四、酵母菌形态观察技术 实验
五、霉菌制片及形态的观察
第三章 微生物生长测定及控制技术
【教学目的】
1.掌握微生物的六大营养物质,微生物的营养方式,影响微生物生长的 因素和微生物生长规律;了解微生物营养物质循环的方式。2.掌握培养基的配制,微生物生长测定技术。
3.通过各种微生物对培养基的选择,培养基中各种成份的作用和操作中注意事项等问题的回答,养成学生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灵活处理实践中所遇问题的素质。【教学目的】
1.了解控制微生物的意义,理解消毒与灭菌的原理。
2.掌握消毒、灭菌、防腐、无菌、无菌操作等基本概念;适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的物品、杀灭芽胞所需的压力、温度和时间。
3.熟悉物理灭菌法的种类、热力灭菌法的种类和用途; 具有最强杀菌效应的紫外线波长、紫外线杀菌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用途。
【教学重点】
1.消毒、灭菌、防腐、无菌等基本概念 2.常用消毒与灭菌的方法和技术
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
一、微生物的化学组成
二、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及其作用
三、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第二节 微生物培养基及制备技术
一、微生物培养基类型及应用
二、培养基的制备技术
第三节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一、单细胞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二、微生物生长规律对工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第四节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测定技术
一、计繁殖数
二、测生物量
三、生长曲线的绘制
第五节 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一、营养物质
二、水的活性和渗透压
三、温度
四、pH值
五、氧和Eh值
第二节 消毒与灭菌技术
控制有害微生物的重要性 灭菌与消毒的基本概念
一、高温灭菌
二、辐射法
三、过滤除菌法
四、常用控菌的化学方法
五、影响消毒与灭菌效果的因素
实验
六、微生物的显微直接计数法 实验
七、测微尺的使用技术
实验
八、玻璃器皿的洗涤包扎及干燥箱灭菌 实验
九、常用培养基的制备技术
第四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
【教学目的】
1.掌握微生物基本代谢途径;了解微生物重要代谢产物与发酵工程概念; 2.掌握无菌操作,培养学生建立无菌操作的概念,微生物纯培养技术。3.培养学生综合理解微生物营养、生长、代谢知识与分离培养技术间的有机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理解能力和强烈的责任心,养成细心稳重的习惯。
第一节 代谢概论
新成代谢,分解代谢,合成代谢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一、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二、微生物的分解代谢
三、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四、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关系
第三节 微生物的酶及次级代谢产物
一、微生物的酶
二、微生物次级代谢及次级代谢产物 1.次级代谢的特点 2.次级代谢产物
第五节 微生物纯种培养技术
一、无菌技术
二、微生物分离方法
三、微生物培养技术
实验
十一、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技术 实验
十二、细菌的生化反应试验
第五章 微生物育种和菌种保藏技术
【教学目的】
1.理解微生物遗传变异物质基础,微生物基因重组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2.掌握微生物育种和微生物菌种保藏的常用方法。
3.通过学习,理解微生物育种和微生物菌种保藏技术,培养发酵工业人员 必备的职业素质——细心和耐心。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三个经典实验
二、遗传物质在细胞内的存在部位和方式
三、质粒
第二节微生物育种基本程序及操作
一、自然选育
二、定向育种
三、诱变育种
第三节 菌种保藏技术
一、菌种的退化与复壮
二、菌种保藏
三、菌种保藏机构简介
实验
十二、试管的斜面移植技术
第六章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
蔡图加P238 第一节 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与传播途径
第二节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环境条件
1食品基质条件 2.食品的外界环境条件
第三节 微生物与食品变质
一、粮食霉变
粮食在储藏期间,如果管理不善,使粮食及其加工品失去储藏稳定性,粮食微生物区系的变化将是迅速而剧烈的,以曲霉和青霉为代表的霉腐菌类,迅速取代正常粮食上的微生物类群,旺盛地生长起来,大量地繁殖,同时伴有粮食发热、生霉等一系列粮食劣变症状的出现。
霉变过程
粮食霉变实质
二、食品的腐败变质
(一)、罐藏食品的变质
(二)果蔬及其制品的腐败变质
(三)乳及乳制品的腐败变质
(四)肉及肉制品的腐败变质
(五)禽蛋的腐败变质 第四节 变质食品的危害及控制
一、污染粮食的真菌毒素及防霉去毒
二、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及食品防腐
第七章 粮油食品的微生物检测技术
【教学目的】
1.了解国家对食品中微生物控制的安全标准。
2.能够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掌握食品微生物检测的流程。
第四节 粮油食品微生物分析技术
一、样品的采集及送检
二、检验方法
三、填写报告单
四、注意事项
第五节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一、基本原则
二、细菌总数测定技术
三、大肠菌群计数
四、霉菌和酵母计数
四、注意事项
第八章 微生物在粮食及食品科学中的开发利用
实验
十三、酸乳的制作
实验
十四、毛霉的分离和豆腐乳的制作
综合实验项目
实验
一、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测定 实验
二、食品菌落总数的测定 实验
三、霉菌和酵母计数
实验
四、粮食微生物的初步鉴定 实验
五、鲜奶中抗生素残留的测定
第五篇:湘潭大学
湘潭大学餐饮文化节
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十八大做出的一项重要部署,是全党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学校党委对此次教育实践活动做出了总体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后勤处党委根据校党委关于在全校深入开展以“牢记嘱托谋发展,务实清廉为师生”为主线的要求和部署,制定了《后勤与产业管理处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举办了餐饮文化节,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作了许多工作。例如这次举办的餐饮文化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揭开学校食堂神秘面纱,让我们更好的了解食堂,让广大师生吃的放心,称心。这次活动举办的前期我们先召集各院有兴趣了解食堂的同学,与我们一起走进食堂,去了解食堂。在食堂开放日,志愿者与后勤的工作人员一起出去采购食材,对市场的蔬菜,肉类进行一次调研,让他们对这些原材料有一些了解,然后我们和食堂的工作人员一起合作,对食材进行加工,洗菜,切菜,炒菜等工作。让他们更好的了解食堂的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