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化过程中被征地农民再就业问题

时间:2019-05-12 19:30: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城市化过程中被征地农民再就业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城市化过程中被征地农民再就业问题》。

第一篇:论城市化过程中被征地农民再就业问题

论城市化过程中被征地农民再就业问题

公共管理学院 李琴 0744013060

摘要:在中国农村,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保障。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地方政府征地范围的扩大,农民不断从土地剥离出来。没有特殊技能,没有高等教育的被征地农民面对着严峻的就业问题。失地又失业的农民失去了基本的长期生活保障。要促进被征地农民的再就业,农民本身要转变观念,加强技能学习,积极就业。政府要对被征地农民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组织就业培训,建立充分就业的机制。

关键词:被征地农民 就业 社会保障

一、问题产生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东南沿海为代表的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在此进程中,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失地农民的数量日趋庞大。地方政府在GDP 诱惑下大力推进土地非农转用,许多被征地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成为新的弱势群体。1987—2001 年,全国征占耕地160 万hm2,有3400 万农民因此失去或减少了土地,而以现在的经济发展速度,2010—2030 年期间占用的耕地将达到5450 万亩以上,失地和部分失地农民将超过7800 万人[1,2]。

改革初期对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安置还是采取“谁征地、谁用工”、以就业为先导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农转非”一揽子保障计划,因而不存在失地农民问题。到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城镇劳动用工制度由计划走向市场,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安置也随之由就业保障转变为货币补偿安置。

近年来,企业与个人双向选择的市场化机制已经形成,农民由于自身素质和技能不高,很难再就业市场找到满意的工作。被征地农民面临着收入下降、就业困难和长远生计缺乏保障的问题[3],其中就业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难题,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4]。

二、被征地农民再就业难的原因

1、被征地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专业技能,就业空间狭小。

农民在征地前主要靠从事农业劳动生存。农民不重视教育,受教育程度普遍比较低。而且农民除了务农,没有其他技能,也没有接受过相关的培训。征地后的农民,没有较好的教育和学历,没有专业的技术和技能,在市场上很难找到薪酬高的工作。被征地农民主要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消费型服务业这类对文化和技术要求比较低的工作。在其他就业领域,农民的就业机会相对小的多。

2、被征地农民对职业薪酬期望较高。

被征地农民的身份比较微妙,一方面他们在征地后面临着就业的转型,由农业向非农业转变,生活方式也逐渐向市民转变;另一方面,他们的许多内在特征,如学历水平、思想观念、人际关系网络等等还仍然保留着农民的特征。这种矛盾的表现也出现在对就业的态度上。

将被征地农民与外来劳动力(农民工)进行比较,发现被征地农民与外来劳动力对于收入水平的参照物有所不同。对于被征地农民而言,他们的参照物通常是自己原来的收入以及周围本地人的收入状况;而绝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的参照物则是其家乡普遍的收入水平。因此面对相同工资水平的工作时,二者的选择会有较大的差别。另外,被征地农民的心理适应过程与农民工相比也是不同的。被征地农民的工作热情往往来自于未来的压力,而并不是现实的压力。被征地农民在工作经历上与外来农民工的差别不大,同样需要知识、技能、心态、价值观等全面的转变。外来农民工由于巨大的现实生存压力可以较快滑过这一过程;而被征地农民由于身份的转变,产生了更高的生活目标,从而使这一转变过程显得比较漫长。

被征地农民虽然知道由于自己能力有限,愿意选择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社会地位较低的工作,对于就业的种类要求不高,但是他们对于薪酬的要求比农民工高。被征地农民已经脱离了土地和农业户口,有些拿到了城镇户口,从心理上说,被征地农民希望融入城市生活方式,也就相应的希望有更高的收入和生活品质。

3、被征地农民的就业环境不佳。

从经济环境上讲,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与就业结构、就业形态的失衡,以及各地区多种经济成分发育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被征地农民的就业转移。乡镇企业曾经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但是,近年来,乡镇企业关、停、并、转与改制中的货币化处理,以及征地过程中村办乡镇企业被迫撤、停、转,都使一度对农村劳动力流转做出巨大贡献的乡镇企业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上的作用减弱。有数据显示,1996年,全国乡镇企业就业人数为13000多万人,但是,直到2002年,乡镇企业就业人数始终没有到达1996年的水平。

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和被征地农民争夺就业岗位,更增加了被征地农民就业的难度。

从社会环境上讲,被征地农民的社会环境在征地前后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这表现在其社会关系网络仍然以亲戚、朋友为主,他们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仍然十分狭窄。与外来农民工相比,被征地农民呈离散状态,组织化程度较低,无法形成有效的力量来面对就业市场的竞争。

从制度环境上讲,被征地农民的安置费用并不高且大多数是一次发放,农民没有足够的资金自己创业,也没有足够的理财知识用安置费用进行投资。失业农民缺乏足够的生活保障,缺乏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和网络。

三、改善被征地农民就业的若干对策

1、政府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保障体系,确保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把被征地农民就业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对于已就业的农民,与城镇职工一样,由用人单位缴纳失业保险费,失业后享受城镇职工失业保险金同等待遇。对于年龄较大,缺少就业机会的人群,发放失业生活补贴。

2、政府积极构建被征地农民就业平台,拓宽被征地农民就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相关部门要为失地农民提供职业介绍场所,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失地农民招聘专场,畅通择业信息。建立政府协调的被征地农民就业通道。由政府进行主导协调,大力鼓励用地单位企业把合适的岗位优先安排给失地农民,明确社区保安、道路保洁、绿化管理、河道保洁、交通协管等采用公开招聘形式,优先录用被征地农民。还通过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开设招聘专场的形式,帮助被征地农民求职就业开发社区工作岗位,用足用好政策。政府倡导被征地农民积极就业,鼓励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鼓励失地农民通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工作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就业。倡导农民积极主动适应市场化就业方式,鼓励失地农民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3、政府要建立社会参与的全员培训机制,提高被征地农民技能,转变就业观念。政府要着力构建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培训基地和服务平台。展开农民素质教育、择业指[5]

导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积极鼓励农民参与培训。

首先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普及和完善九年义务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劳动者,这是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关键。其次要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大力推广适用技术,加强失地农民技能教育。关注转移就业所需要的知识,根据本地多数农民外出就业的需要组织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包括信息的交流和获得信息的技能。尤其是要加强他们的能力开发。要搞好上岗前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有技术的合格劳动者。同时还要引导被征地农民转变就业观念。被征地农民的就业观念关键是理念问题。要重点加强对失地青年的教育,把转变就业观念作为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改变失地青年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念,使其积极主动适应市场化就业方式。

4、加快推进农村社区服务

近年来,我国城市社区服务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受到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的高度重视,但在农村因物质条件和社区特点等因素的限制,社区服务尚处于空白状态。然而农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如孤寡老人供养、军烈属优抚、婚丧服务、失足者帮教等,实际上比城市更为迫切。所以在农村更应加快社区服务事业的建设与发展。要因地制宜在社区管理、社区教育、社区娱乐、社区医疗保健、社区心理咨询等方面逐步建立起非赢利社区服务组织。这样不仅可以推动农村社会发展,而且可以吸纳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发农村社区服务。是解决农业劳动力过剩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社区就业方式灵活多样,未来就业机会的增长潜力巨大,因此应大力推进。逐步建立完善的农村社区服务对于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和促进未来农村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2] 李剑阁,韩俊.解决我国新阶段“三农”问题的政策思路[J].改革,2004,(4): 56.[3] 张晓玲,卢海元,米红.被征地农民贫困风险及安置措施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6,20(1): 245.[5] 洪睿.被征地农民生计问题研究 [ J ].经济论坛,2009,(10)

[6] 张瑛.完善被征地农民就业保障对策 [ J ].江苏农村经济,2008,(12)

第二篇:城市化进程中被征地农民权益保护问题刍议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城市化进程中被征地农民权益保护问题刍议

作者:邢姝媛

【摘 要】 本文分析了被征地农民补偿安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被征地农民权益保护的对策建议。要使得征地有法可循,各法律条文具有可操作性;要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征地补偿基金,真正落实“以土地换社保”制度;要加强被征地农民的教育与培训工作,使其具有一技之长,提高再就业能力;推动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使土地更加高效利用,农民利益得到保障。

【关键词】 城市化进程;被征地农民;权益保护

随着城市发展带来经济用地的扩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土地征用过程出现了大量失地、少地农民的生存保障问题,如果失地农民补偿安置问题解决不好,则会造成极大的不安定因素,是政府建设和谐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但目前的征地过程中,农民的补偿安置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征地制度不健全、对失地农民补偿标准低,安置方式单一,地方政府、乡村集体组织对补偿金不合理的留存等,使得失地农民权益不能得到有效的生存保障。因此,本文通过对被征地农民补偿安置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被征地农民补偿安置存在的问题

1、征地补偿标准不合理,补偿费偏低

对于征地补偿标准,按照《土地管理法》相关规定,征地补偿包括土地补偿、青苗及其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劳动力安置补偿费组成,按该标准每亩土地补偿款也只有3-8万元,一些发达地区高一些,但与每亩20-30万甚至上百万元的出让价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在我国,实际发到被征地农民手中的补偿费远低于市场价值,同时也低于城市居民的生活保障。尤其是随着现代社会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物价的上涨,与征地前口粮、蔬菜、部分水果等不被计算入支出相比被征地农民农转非后生活开支明显增加,对于拿着低微补偿款的农民来说,面对城市高昂的消费费用力不从心。

2、安置渠道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整

目前,对被征地农民补偿安置绝大多数是一次性货币补偿,其他安置方式所占比例小。但这种方式对于部分农民来说,可能会因为拿到一大笔钱而进行不节制的消费,绝大部分的征地补偿款转化为消费资金,比如拿到征地补偿款后优先考虑盖房、买房、婚嫁、买车等大额支出,这种行为对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不利。甚至有部分人进行一些吸毒、赌博等违法行为,形成社会不安定因素。而只有少数的人进行再投资生产,以赚取利润。可见,大多数失地农民对现金消费量的短期化行为导致货币补偿起不到生活保障的作用。

同时,被征地自谋职业人员基本被排斥在城镇社会保障制度范围之外,按照规定,被征地农民一次性全额领取安置补助费后,自行解决社保问题。但是,实际调查显示,集体或政府基本没有提供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而被征地农民个人或有组织的参与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的人数很少。另外,一部分人还没有意识到今后的养老问题,一旦补偿金用完了,基本生活费怎么办。

3、补偿费用在政府、集体、农民个人之间的分配管理不明晰

政府对征地补偿费的管理与分配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制度安排,基本上是地区各自为政,比如补偿费的标准、各级如何分配基本上是地区自行制定。同时,乡镇、村集体对征地补偿费留存比例过大,使得原本就低的补偿费发到农民手中就

更少了,补偿费的发放、支配随意性较大,同时还滋生了农村腐败。如以征地价格加上地方各级政府收取的费用为 100,最终发放到农民手中的约占 5%~10%,而村集体经济组织大约占 25%~30%,而政府及其各部门则占到60%~70%。可见,征地收益绝大部分留存于各级政府、集体手中。但目前很多村集体没有真正实行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制度,因此,这部分资金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并且有些村干部依靠手中权力大肆挥霍甚至有部分直接收归自家囊中,引起农民的不满和大量的上访。

4、被征地农民再就业难

被征地农民安置主要采取一次性交付安置补助费后,由农民自谋生计的货币安置方式,直接就业安置很少。据调查了解,西安被征地农民实现非农就业转移的比例低于期望就业转移劳动人口所占的比例,年龄越大向非农部门成功转移的概率越小。在就业形式非常严峻的当前,对于文化水平低、缺乏一技之长的农民,再就业中绝大多数是临时工、做小生意、或靠吃补偿款生活,缺乏提供一个长期、稳定、又能维持生活所需的工作机会。

上述被征地农民补偿安置不合理现象的出现是目前我国土地征用法律制度建设和监督体系不健全所致。如单向、垄断的土地流通制度,使得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形同虚置,出现所有权代表和执行主体之间界限不清晰的问题,因此,执行主体相冲突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征地监督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如现行土地征用程序基本上是内部程序,对于征地补多少、怎么补等问题,完全由政府说了算,农民没有参与制定标准的机会和话语权;另外,对于征地过程中出现的纠纷裁决规定过于原则,往往导致被征地农民告状无门;征地补偿费的分配和使用及安置方式等也缺乏监督。

二、被征地农民权益保护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国内外被征地农民权益保护经验的总结,现提出以下建议:

1、发达国家的经验与启示

对于大部分发达国家,征地的法律法规具有明确、严格、详细的规定,同时有社会各界、各级组织(如议会、法院、新闻媒体、民间组织等)多层次监督体系。并且,在发达国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非常谨慎,要求政府必须是出于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为目的才能执行征地程序,而且要在充分尊重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以主体平等、双方自愿互利为原则,按照土地的市场价格和被征地后相关损失进行补偿,并对失地农民以后的生活问题作出相应的安排。虽然发达国家是以土地所有权的私有制为前提条件,但对我国的被征地农民权益保护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一,必须使得征地有法可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必须严格、明晰且具体详细,使得各个法条具有可操作性。第二,必须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被征地农民应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包括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为失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等。同时,设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的管理和使用。第三,各级政府、乡村集体应组织被征地农民的教育与培训工作,使其具有一技之长,如现在紧缺的电焊工、泥瓦工等,增强失地农民再就业的能力。

2、国内各地区处理被征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的经验与启示

国内各地区在保护被征地农民权益的实践中有很多探索和创新,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教训,为解决保护被征地农民权益保护问题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与启示。第一,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是近年来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一种主要的制度创

新模式,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农民自主建设制度与政府政策引导合力作用的结果,这是对被征地农民权益保护的长效机制,但目前这种模式还没有普遍应用。因此,建议在经济发展较好,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尝试将分散的农村土地以股份形式集中起来,农民以股东身份参与进来,并按股份比例分红,突出股权,弱化行政手段,使土地更加高效利用,让土地效益充分发挥出来,农民利益也能得到保障,这是一条值得探索的方式和途径。

第二,建立征地补偿基金,真正落实“以土地换社保”制度。被征地农民以拥有的土地资源作为保障,尤其是使用乡村集体留存的部分补偿金,为本集体农民谋求长效福利,以弥补一次性货币补偿安置的不足,使失地的农民权益从根本上得到保障。具体措施:依据各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分层次建立征地补偿安置费用标准和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体系,采取不同年龄阶段实行不同的保障标准;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招商引资时将吸纳失地农民就业作为重要条件,为被征地农民就业创造条件和就业机会,同时,要注意避免短期行为即刚就业就失业的现象出现,建立土地使用与安置就业挂钩的协商机制;另外,对于从事个体经营、自我创业的失地农民,各地区可视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

总之,要通过创设一个严格、透明、具体有效的制度体系和环境,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机制,构建失地农民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帮助失地农民获得就业信息和择业指导等措施,积极有效地保护被征地农民权益。

【参考文献】

[1] 田富强.西安失地农民就业安置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29.[2] 武小岩.针对失地农民的生存保障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05.[3] 胡凌云.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护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6.06.

第三篇:农村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再就业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农村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再就业问题

作者:王德仁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8期

摘 要:本文从现实出发,对促进农村再就业的主要思路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在促进农村再就业的实践中,更注重用系统的方法分析问题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失业农民再就业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c)-0254-01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状况

目前,我国城市化的水平已经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9年的48.7%,发展速度非常迅速。有专家指出,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是大规模的造城活动,以大量占用农民的土地为基本形式。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发展过程中导致的农民失地现象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失去土地的农民如何维持生活却是必须关注的问题。导致农村失地农民再就业难的因素

2.1 地方政府领导的认识不够

作为领导干部,应该以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根本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强化服务理念。现阶段因为部分地区的领导干部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出现了就业扶持力度不够的现象。只是单纯地进行生活费用的补贴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生存问题。

2.2 征地安置补偿措施缺乏多样性

我国征地安置补偿模式存在很多问题,补偿措施非常单一。虽然相关规定明确了三种针对失地农民的安置方法,但是许多征地单位只是对失地农民进行一次性的费用补偿,这种方式根本不能很好的解决失地农民的在就业问题,不利于长远发展。

2.3 失地农民缺乏市场竞争力

失地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大多只能从事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的工作,而这类工作的工资待遇又不高。另外,失地农民的就业观念也不强使得他们缺乏竞争意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再就业安置工作。

2.4 再就业培训机制不够完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正逐步从体力型转向技能型,许多用人单位都对应征者提出了技能要求。而失地农民的文化水平偏低,以及劳动技能较低的现状很难适应这一要求。而部分地方政府由于缺乏资金,而导致对农民的再就业培训力度不够。3 解决我国农村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对策

3.1 政府方面

(1)制定相关的就业政策,成立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专门机构,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为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安置工作提供各种便利,积极引导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

(2)加大对乡镇企业的扶持力度,为当地失地农民创造良好的再就业环境。我国大部分农民的思想比较守旧,不愿意走出找工作,因此针对这部分失地农民,如果乡镇企业工作的发展可以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对于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仍然以国家救济乡村集体办福利事业为主。只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已经开始在小范围内进行改革试点,其他的项目还没有建立起来。政府没有很好的履行相应的职责,不能为失地农民提高良好的社会保障。

(4)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普遍偏低,是失地农民就业难的直接原因。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政府要提供相应的培训机构,开展多种方式、多层次的技能培训。在培训中要考虑到农民的年龄、性别以及技能需要等各方面的因素。同时,在培训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技能的实践培训。

(5)土地是广大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农民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土地的大量征用而导致了失地农民的出现。因此想要从源头上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必须有效规范土地征管制度及征地程序。建立严厉的征地节约机制,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3.2 社会方面

(1)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种中介机构在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的问题上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所以,各地政府必须注重并培育各种社会中介机构的发展,以此作为连接和沟通用人单位与失地农民的媒介,为失地农民免费提供就业信息,对失业农民进行合理的职业安排,专门组织面向失地农民的招聘会。

(2)中介机构不仅可以提供免费的培训,而且具备广泛搜集各企业用工信息的能力,并且可以通过各种途径筹集资金,组织专业人员对失地农民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这样可以提高失地农民的技能,为增加其就业的成功率提高保障。

3.3 企业方面

(1)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益,从而推展失地农民再就业安置工作的展开。企业发展可以相应的增加就业岗位,这对于解决失地农民的在就业问题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因此乡镇企业要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契机,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来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和管理能力,成为吸纳失地农民实现其再就业的主要载体。

(2)乡镇企业不仅要注重发展自身经济,还应该关注对失地农民的吸纳与利用。不能限制或歧视失地农民,并且要为失地农民提供能够胜任本企业工作岗位的技能培训。另外,企业还要维护失地农民在本企业从事劳动过程中的各项合法权益,建立合理、合法的工资制度以及社会劳动保障制度,从而为失地农民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3)乡镇企业要合理的安排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乡镇企业在进行选址的时候,要尽量选在农村的中心城镇,这既有利于各企业间的互相合作,还能够帮助失地农民实现就近就业的愿望。另一方面,乡镇企业应该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特色发展相关产业,例如: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加工业以及旅游文化产业等,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大量失地农民实现就业,而且也有利于企业自身经济的发展。

3.4 其它方面

发展小城镇吸纳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是现有条件下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而且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其原因是:

(1)小城镇建设所需要的费用比较低,而吸收的就业量却比较高,在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2)小城镇的发展不仅可以解决部分失地农民再就业的问题,而且还能够为农业发展提高更多的市场信息以及相关技术,从而可以带动我国农村和农业的发展;

(3)相对于发展大中城市,发展小城镇的过程中城乡矛盾相对较小,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失地农民难就业是我国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为解决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提高各种帮助,以促进我国各项事业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农村就业促进政策高级研讨会论文集(国家劳动部主办),2000.1.[2] 赵树凯。缓解就业压力需要城乡统筹.中国经济时报,1999.3.3.[3] 张泽荣.缓解剩余劳力与就业新思路.亚太经济时报,1999.3.23.[4] 汤沛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政府责任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8(8).

第四篇:论城市化问题[范文模版]

论城市化问题

为了响应祖国“学习地理,建设祖国“的号召,我针对我国的城市化问题作出一番认真研究„„

城市化,是20世纪对人类影响巨大的社会发展过程。主要体现为:人口向城市集中,人口总量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镇密度、规模扩大;农业用地渐渐发展为城区,城市用地进一步分化;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其中,第二、第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是城市化的本质内容。

现在,城市化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潮流。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城市化步伐正在加快,1978年我国城市人口仅有1.72亿,1989年为2.95亿,1997年为3.69亿,2001年底为4.8064亿,城市化水平接近了40%。

但是,凡是有利就有弊。在我国,城市就被誉为经济、文化、娱乐等活动中心,导致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迁移。城市化的大发展,给我国带来了城市问题:以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为主的环境问题。以及交通阻塞、停车难的交通问题等。种种类似问题接踵而至。最近的“就业难、用工难”等问题也属于城市化的结果。

为了防止带来盲目城市化,中国应该吸取各发达国家的经验,我经过研究发现得出一条规律:加强了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的国家,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现象就少很多,因为只有农村人们生活得安居乐业,才不会因为各种生活问题大量迁移,国家还应提高落后地区待遇,促进落后地区工农业发展,才能尽可能地减少城市化带来的弊端,中国人民才能生活得更美好,中国才能更加又好又快发展。除此之外,应并同实行城市精神建设,农村文化建设,使城市农村二者各有所长,人们就不会只选择城市了,到那时,说不定农村也是一个圣地„„

第五篇:论征地过程中频发暴力事件的问题

论征地过程中频发暴力事件的问题

人口多、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就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地关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之一,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土地问题已经解决了。随着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土地的需求也日益加剧,这就造成了各种产业与部门加大了对土地的开发力度,征地拆迁给城市发展提供充裕的土地供给,但征地拆迁,特别是不合理的强行拆迁,也导致了频繁的矛盾和纠纷。

一、土地征收纠纷的概况

征地主要指国家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按照法定程序强制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并根据补偿标准一次性给予被征地者(包括土地所有权人、使用权人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发包人、承包人、转包人等)一定的货币补偿,有的还必须按照要求进行必要的就业安置。

改革开放后,建设热,征收热,特别是近年来,过度征收、违法征收甚至野蛮暴力征收的现象屡见不鲜,由于土地征收而产生的纠纷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复杂程度之高都不得不引起重视,近年来土地征收纠纷呈现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第一,土地征收纠纷成为目前所有社会纠纷中的热点,也是农民维权活动的焦点。

第二,土地征收纠纷矛盾复杂,恶化和升级倾向比较突出。

二、土地征收纠纷产生的原因

(一)征地拆迁中政府盲目招商,好大喜功的行为失范

现实中,很多地方政府在征地拆迁中无视国家法律规定,违法征地,暴力拆迁现象普遍存在。政府的失范行为不仅损害了农民利益,而且导致群众对政府不满,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征地拆迁事关农民切身利益和经济发展,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

作为政府其主要工作就是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而现实中,政府没有将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是将政府自身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为了发展经济,大量的进行招商引资,并给予开发商优厚的条件,而某些开发商与政府相勾结,不断剥夺群众的利益,为了减低拆迁成本,政府尽量压低补偿标准,如有群众不满或不愿意拆迁的,政府有些执法人员就会采取过当行为,这也是暴力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所以近些年来,因为征地拆迁相关问题引发的纠纷、冲突和群众上访从数量和规模上均呈现上升的趋势。

(二)土地的村集体所有性质,使农民土地权利得不到保障

农民对土地只有承包经营权,没有所有权。政府和开发商往往只要和当地的村委会签订协议就把土地卖了,不用征得农民的同意,。虽然有的也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但大多是走过场,变成强奸民意的另一种形式,没有真正的民主可言。

(三)征地程序设置不合理,透明性和公正性不足

实际生活中,征地程序形同虚设,一般的公告都是在征地补偿方案确定之后才发出的,并且已经进入到实质征地的阶段,农民才被一纸告知。有些地方,就连这一纸公告都是很难看到的,有的是就没有发出公告,而有的也是张贴在偏僻的地方,这就更不要说是提取意见了。整个土地征收过程往往成了暗箱操作,被征地农民既无从知情,更无法参与,社会舆论也无从监督。

(四)土地征用补偿标准过低、不合理

我国土地征用法律制度建立了严格的土地征用审批制度。但是严格的制度并不等于是完善的制度,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对土地需求日益增大,客观上要求土地的利用和流转市场化。而且现有土地征用补偿制度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已经很不适应。我国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土地纠纷暴力事件频发,阻扰着土地征用的正常进行。

我国土地征用补偿包括土地补偿、安置补助、地上附着物补偿和青苗补偿费四项内容。土地征用中关于被征地农民生存权与发展权保障的补偿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支付的土地补偿费中用于保证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的;第二,对被征地农民的安置补助;第三,物权法规定的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险费用。而实际的补偿标准并不能做到“足以保证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物权法也仅仅是空泛地规定了要求安排农民的社会保险费用。总之,现有的补偿,无法做到对被征地农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有效保障。

(五)纠纷解决机制不畅通,信访等救济途径没有发挥作用。

虽然对于农村土地征用补偿纠纷的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但是现行法律框架下司法对于农村土地征用补偿纠纷案件审查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对该类案件的受案范围有限、处理方式单一以及部分诉讼主体资格不明确等。直接导致了各地法院对该类案件的处理缺乏统一标准,造成农村土地征用补偿司法救济途径不畅通,很多纠纷被排除在司法救济之外,不利于纠纷的解决和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

信访制度仅仅是向有关部门转达情况,并不能直接处理信访问题,在解决如此复杂、矛盾尖锐的征地纠纷中束手无策。法院由于司法权威不够,与地方政府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对征地诉讼“千方百计”拒之门外,即便是受理征地案件,也鲜有判决征地违法的情况,案件难以有效的解决。整个救济渠道不畅通,基本处于无效运行状态。

(六)缺少征地拆迁法律

我国至今没有一部独立的、专门的关于集体土地上征地拆迁的法律,导致实践中征地拆迁无法可依,政府权力的滥用,引发了大量的征地拆迁的矛盾和纠纷。而征地拆迁工作主要的依据一《土地管理法》没有将征地拆迁与土地征收分离开来,无法在实践中给予征地拆迁准确的指导。地方政府在处理拆迁问题时都按照自行制定的地方法规执行,这些法规缺少科学依据,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并且没有说服力,这就导致在拆迁过程中,被拆迁人的抵触较大,激化了征地拆迁的矛盾,频频发生暴力拆迁事件。

三、完善土地纠纷解决机制的建议

(一)公共利益界定明确。征地拆迁实质上是国家强制权力对公民私权的侵犯,严格界定公共利益范围,可以缩小征地拆迁范围,提高补偿标准,强化政府对被拆迁人的责任,提高政府取得土地的成本,防止拆迁权利的滥用,客观上有利于政府行为的规范。为了保证以宪法为基础的法制秩序的统一,也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保证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我国法律应该取消非公益性用地的审批权,实现非公益性用地市场化。

(二)在土地征用补偿诉讼中引入协调工作机制。此机制可以引导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通过法定渠道化解征地矛盾,解决征地纠纷。在行政诉讼中,对争议双方进行协调,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有利于化解官民矛盾,使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三)制定征地拆迁法律制度。我国至今没有一部独立的征地拆迁的法律,征地拆迁在实践中无法可依,导致了政府行为的失范,引发了大量的矛盾和纠纷,在不少地方出现了暴力拆迁的事件。为了规范政府的行为,保障被拆迁农民的利益,国家应尽快出台征地拆迁方面的法律法规。

(四)完善征地拆迁的程序。农村征地拆迁程序法律规定应当体现正义性、科学性、公示性,即农村征地拆迁程序的设计应当充分体现法律的公平正义精神,尽可能科学的体现公共利益与征地单位和农民利益均衡保护观念,应当突出农村征地与拆迁的公示性,尽可能的避免暗箱操作的可能。目前,缺少的是“上诉权”的保证,征地以国家强制权为基础,被征地单位只有义务,没有权利保证,是不公平的,征地行为是强制的,而征地补偿和安置应该是平等协商,只有“听证”规定还不能保证被征地单位及农民的应有权益,应当赋予被征地单位及农民以上诉权,协商不成的,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寻求司法救济。

(五)完善我国土地征用补偿制度。

1、提高补偿标准,保障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主要补偿项目的补偿价格参照当前土地市场的价格,实行公平补偿,应充分体现公平的原则对于非公益性用地,以农地转用后土地的用途为土地价格确定的依据,以切实保证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征地行为必须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且必须给予充分的补偿,以实现土地征用目的的合理性。同时,政府征地补偿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正当程序,实现征地行为形式的合理性。假如因为土地征用补偿引起矛盾冲突,侵犯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法律必须规定救济机制,使矛盾可以通过合法的方式解决,防止出现救济无门而引发集体暴力事件。建立在完善的征地补偿法律规范基础上的土地征用行为,可以使政府和民众之间相互信任,实现农村的和谐稳定。

2、建立失地农民生活和就业保障机制。对于被征地农民的土地征收之后,政府应积极的向被征地农民推荐就业机会,并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征地安置应重在培训,政府以培训为手段,培养农民在其他劳动岗位的劳动技能,以适应新劳动岗位的劳动技能为目标。将目前的一次性货币补偿为“永久性受益”补偿,以保证被征地农民有比较稳定的经济收人。

(六)应积极鼓励律师和专业人士为失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以弥补农民文化素质低、缺乏法律知识,维权能力差的问题,使得在法律救济的途径中,使农民更

好的利用法律武器切实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也将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开发商依法经营。

我国城市化脚步不断加快,征地拆迁规模也在逐渐扩大,伴随而来的是征地拆迁纠纷、暴力事件频发的不断加剧,征地拆迁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征地拆迁事关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以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解决好征地拆迁中存在的问题。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黄祖辉非公共利益性质的征地行为与土地发展权补偿经济学研究党国英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2005(4)

部分参考网络(5)2002

下载论城市化过程中被征地农民再就业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城市化过程中被征地农民再就业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失地问题[范文]

    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失地问题 [摘要]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市建设和改造拆迁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不稳定因素。因此,我们对关于现行农用地征用制度存在的缺陷和底......

    关于万祥镇征地农民再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万祥镇征地农民再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万祥镇位于南汇区东南部,属上海临港新城规划范围。全镇总面积23.35平方公里,有耕地1157.5公顷;辖有7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会员。年末,全......

    征地拆迁过程会出现哪些问题

    赢了网s.yingle.com 遇到征地拆迁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http://s.yingle.com 征地拆迁过程会出现哪些问题 为了旧村换新貌、新建火车站、某经济金融中心等原因,需......

    街道解决被征地农民问题方案

    一、我街道被征地农民的现状 (一)基本情况 (二)存在问题 1、富余劳动力多。由于被征地后“洗脚上田”的农民在就业方式上发生了变化,其一,在外来人员密集片区,部分农民将征地后......

    被征地农民存在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开展以来,合水县虽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省市要求和政策规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仍存在许多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是:一是思......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调查报告[精选五篇]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调查报告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调查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随着我市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村耕地转为非农用地的情况越来越多。这......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研究报告(合集五篇)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研究报告-----以浦东为例一、浦东的城市化进程与研究浦东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浦东农村的城市化本质上是农民如何走向现代化的问题。高起点、大......

    对临港四镇征地农民再就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目录内容摘要和关键词„„„„„„„„„„„„„„„„„„„„„„„(Ⅰ) 一、临港四镇征地农民再就业概况 „„„„„„„„„„„„„„„„„(Ⅱ) 二、调查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