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临港四镇征地农民再就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时间:2019-05-12 19:30: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临港四镇征地农民再就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临港四镇征地农民再就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第一篇:对临港四镇征地农民再就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目录

内容摘要和关键词„„„„„„„„„„„„„„„„„„„„„„„(Ⅰ)

一、临港四镇征地农民再就业概况 „„„„„„„„„„„„„„„„„(Ⅱ)

二、调查要素„„„„„„„„„„„„„„„„„„„„„„„„„„„(Ⅱ)

(一)调查时间„„„„„„„„„„„„„„„„„„„„„„„„(Ⅱ)

(二)调查对象„„„„„„„„„„„„„„„„„„„„„„„„(Ⅱ)

(三)调查方法„„„„„„„„„„„„„„„„„„„„„„„„(Ⅱ)

三、临港四镇征地农民就业现状„„„„„„„„„„„„„„„„„„„(Ⅱ)

(一)男性比例略高„„„„„„„„„„„„„„„„„„„„„„(Ⅱ)

(二)年轻人占多数„„„„„„„„„„„„„„„„„„„„„„(Ⅱ)

(三)文化层次较低„„„„„„„„„„„„„„„„„„„„„„(Ⅱ)

(四)多为自发性外出就业„„„„„„„„„„„„„„„„„„„(Ⅱ)

(五)集中于工业、建筑和餐饮服务行业„„„„„„„„„„„„„(Ⅲ)

四、临港四镇征地农民再就业存在的问题„„„„„„„„„„„„„„„(Ⅲ)

(一)传统就业观念束缚„„„„„„„„„„„„„„„„„„„„(Ⅲ)

(二)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劳动技能单一或无技能„„„„„„„(Ⅲ)

(三)缺乏吃苦精神„„„„„„„„„„„„„„„„„„„„„„(Ⅲ)

(四)不适应现代企业工作节奏„„„„„„„„„„„„„„„„„(Ⅲ)

(五)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通„„„„„„„„„„„„„„„„„„„(Ⅲ)

五、对临港四镇农民征地再就业的提出的建议„„„„„„„„„„„„„(Ⅲ)

(一)加强宣传教育,转变择业观念„„„„„„„„„„„„„„(Ⅲ)

(二)开展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Ⅲ)

(三)完善就业管理机制,拓宽就业信息渠道„„„„„„„„„„(Ⅳ)

(四)积极探索解决征地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Ⅳ)

六、结论„„„„„„„„„„„„„„„„„„„„„„„„„„„„„(Ⅳ)

内容摘要

临港新城的开发建设,是上海市委、市政府为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和港口竞争机遇、实现经济跨越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而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作为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航运中心这一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港新城是上海按照中央要求推进四个中心(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以及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主体工程之一,也是上海中长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基于“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指示,对芦潮港、泥城、万祥、书院等城市社区和配套产业区进行动工。在这样大规模的城市改革大浪潮中,不少农民由于拆迁而失去了祖祖辈辈生产劳动的土地,转而成为城镇居民。这样一个由各年龄段组成的复杂群体,由于文化素质较低,普遍缺乏工业化生产所需的生产技能,在参与城市就业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因而对社会保障和就业均有着强烈的需求。

本文通过对临港四镇的失地农民就业情况做适当调查,对该地区农民就业现状及原因做进一步的探讨,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旨在呼吁政府提高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及社会保障,帮助失地农民分享城镇化、工业化的成果。

关键词:

拆迁临港失地农民再就业

对临港四镇征地农民再就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一、临港四镇征地农民再就业概况

浦东新区临港新城是上海城市发展战略中重点建设的三大新城之一,是上海经济重心东移的大舞台,未来经济增长的引擎和强有力的助推器。临港新城建设为规划地区芦潮港镇、书院镇、万祥镇和泥城镇四镇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也将彻底改变当地居民的生活轨迹。13万农民被动拆迁,他们将告别祖祖辈辈从事的农耕生产,正式转变为城市居民。离开土地后,农民只有实现就业,才能充分分享临港经济高速发展的成就,不断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质量,而不是被空前发展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所边缘化。

二、调查要素

(一)调查时间

由于该地区拆迁工作仍在进行中,因此仅参考2009年的有关数据予以调查分析。

(二)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的对象及范围为临港四镇(包括芦潮港镇、书院镇、万祥镇和泥城镇)因拆迁而失地的农民。

(三)调查方法

访谈法、问卷调查法。

三、临港四镇征地农民就业现状

在临港四镇动拆迁地区,政府高度关注民生,动拆迁补偿安置等善后工作做得较好。在安居方面,动拆迁小区由临港新城统一规划,低密度、高绿化的建筑形态,板式、充足日照、南北通风、内敛舒适的房型、大小适中的户型,与市中心新开发的高档楼盘相比毫不逊色。在社会保障方面,失地农民全部享有医疗保险和小城镇保险,农民的生活确确实实上了一个台阶。但由此引发的另一个问题是因没有生存压力而导致工作意愿不强,或对工作环境、报酬等要求较高,“总想上班近一点,工作体面、轻松一点,工资高一点”,对工种挑三拣四,如收入低的不做,路远的不做,翻三班的不做,对家政等工作也比较排斥等。导致该地区失地农民就业积极性不高,再就业率低下。据我们调查的4.2万已经被征地农民中,其中就业或灵活性就业不足一万人。

(一)男性比例占多数,占54%,女性比例相对较低。

(二)征地农民工主要是年轻人。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为33岁,在区外市内就业的劳动力年龄平均仅为30岁,跨省市流动就业的打工者,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下。

(三)征地农民工文化素质高于留守农民,外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农村劳动力整体水平。

(四)就业以自发性外出为主。据调查,88%的征地农民工通过自发方式外出,有组织的仅占12%。自发性外出主要依靠亲友介绍和帮带,这与征地农民工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少、对社会职业中介机构诚信的认同感低有关。

(五)征地农民工就业主要集中在工业、建筑和餐饮服务三个行业中。调查数据表明,这几个行业吸纳了外出劳动力67%。其中,在工业行业中就业的最多,占28.3%;其次是建筑业,占20.5%;餐饮、服务业占18.3%,商贸占6.9%,运输和农业分别为5.5%和4.9%,从事家政服务业的仅占1.8%,其它行业占13.9%。

四、临港四镇征地农民再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无生存压力、传统就业观念束缚;使得大部分征地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低下。

(二)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劳动技能单一或无技能(很多人只有务农的经历和技能)。目前劳动力市场的总趋势是由单纯的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这方面临港地区产业结构布局更显著,导致失地农民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三)缺乏吃苦精神,存在“等、靠、要”思想,这与外地征地农民工“肯吃苦、低报酬”的优势形成鲜明对比;

(四)失地农民长期从事农业劳动,习惯于自由支配时间,不适应现代企业快节奏的工作流程、严格的作息时间以及规章制度的约束;

(五)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通,也限制了失地农民就业。

五、对临港四镇农民征地再就业的提出的建议

针对这种情况,为了鼓励征地动迁人员就业、创业及参加就业培训,提高技能,适应新环境,各镇纷纷制定政策,对申领镇保24个月生活补贴期满后的失业、无业人员实行就业、培训补贴。以芦潮港为例,为了促进就业、培训,2007年7月正式通过《芦潮港镇关于促进征地动迁失业、无业人员创业、就业和培训的实施意见》,旨在通过补贴,使更多的人实现就业、创业或参加培训,形成劳动光荣的良好社会风气。

同时,我认为在积极推进失地农民就业、创业的过程中,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宣传教育,转变择业观念

各级政府要运用各种舆论阵地和有效形式,广泛宣传劳动光荣的思想和正确的择业观,转变过份依赖政府安排和“等、靠、要”及“求近、求轻、求稳”等思想,增强竞争意识,转变传统的择业观念和对某些工种的偏见,鼓励他们自强不息,自主择业,树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就业观。通过向他们灌输未来的临港将是出行十分便捷的地区,发达的交通网络可以将人们送达各种工作场所,引导他们选择异地、远距离上班。还可以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宣传“失地、失业、不失志”,适应新岗位、创造新业绩及艰苦奋斗创新业的先进典型,让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事例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失地农民就业和创业。

(二)开展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

充分利用政府对动拆迁地区失地农民职业培训给予经费支持等有利条件,内联外合,整合资源,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培训机构以及社会各方面联手,利用再就业指导中心、职业介绍机构等阵地,开展多门类、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让更多的失地农民在学习文化知识、科技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的同时,改善知识结构,提升素质,更新观念,提高技能。针对

40岁以上失地农民普遍存在文化偏低、年龄偏大、技能单一的实际情况,扩大适合失地农民需要的物业管理员、家政服务员、绿化养护员、数控机床操作人员等面向“新身份”的技能培训。

(三)完善就业管理机制,拓宽就业信息渠道

健全职业介绍所,做好失地农民求职登记和劳动力市场信息,为其牵线搭桥,在用人单位和失地农民之间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使劳动力市场供需信息得到有效传递,从而提高就业成功率。各级政府须积极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系,继续开展诸如“架金桥、推就业、促和谐”等活动,举办失地农民专场招聘会,使更多的失地农民实现就业。

(四)积极探索征地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依法维护再就业农民合法权益

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切实加强劳动用工管理。推动各类企业同征地农民工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依法订立的原则签订劳动合同,重点抓好征地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建筑、餐饮、加工等行业的劳动合同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最低工资制度,推动征地农民工工资水平合理增长。建立工资支付保证金等制度,杜绝拖欠征地农民工工资的现象。要根据征地农民工的需求,坚持分类指导、稳步推进来解决征地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使征地农民工在流动就业中的社会保障权益不受损害。

六、结论

当前工业化、城市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神州大地,一方面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另一方面离开土地的农民如何生存、如何适应城市生活,成为中国大部分地区面临的一个十分急迫的问题。解决好百姓安居乐业这一问题,是凸显社会主义优越性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更是各级政府执政为民理念的应有之义。近几年来,各级政府通过构筑拆迁群众的民生保障体系、协调整合培训资源、强化就业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培育产业支撑等路子,多渠道促进失地农民就业,正逐步解决因拆迁造成的失地农民长远生计问题。祖祖辈辈在土里刨食的农民,转换了身份,住进了公寓,进入了工厂,享受到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现代生活,处处呈现出稳定和谐、安居乐业的景象。

总之,在对被拆迁农民的就业和保障问题上要通盘考虑,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有机结合,双管齐下,全方位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利益,让失地农民失地不失“路”,使农村经济尽快融入市场经济发展的良性轨道,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步伐。

第二篇:关于被征地农民生计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高邮市地方人大工作研究会

2010 年 年 会 交 流 论 文

人大要为被征地农民撑起“保护伞”

——关于被征地农民生计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马德龙杨鹏仲元和

[内容提要]

近年来,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一些被征地农民的生计出现问题,表现为:征地标准和补偿金存在矛盾,安置方式比较单一,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社会保障工作不配套、整体生活水平有所下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产生被征地农民生计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有些地方城市建设与农民出路问题的研究不同步,就业责任分担不合理,农民择业观念跟不上新时代的发展步伐,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必须深刻反思。

针对存在问题及原因,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进一步依法履职,督促政府采取得力措施,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为被征地农民撑起保护伞。

※※※※※※※

近年来,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一些地方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生计问题,尊重农民的生存权和普遍-1-

发展权,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摆上了地方政府的重要位臵。总体来看,各级政府对农民生活“出路”和养老“退路”问题,已经和正在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一是按规定一次性付给土地补偿费、劳力安臵费、赔青费,对有劳动能力的或安排他们进企业务工,或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帮助他们由一产转入二产、三产,特别对有能力的鼓励并支持他们“二次创业”;二是成立农村土地资产股份专业合作社,完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三是对体弱病残的被征地农民给予社会救助,尽可能地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并能随着全面小康的推进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受地方财力不足、农民劳动技能较弱、转向经营能力不强、养老保险意识缺乏、经济条件不宽裕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制约,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1、征地标准和补偿金存在矛盾。笔者从接触到的一个郊区乡镇几宗拆让土地的补偿标准来看,目前政府制定土地补偿标准时,都把征地用途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往往造成同一个村、同一地块因公路建设、企业用地、商品房开发用地等用途不同,农户之间的补偿费悬殊太大,部分农民损失较大,存有抵触情绪。还有极少数村擅自提高提留资金标准,直接侵犯了被征地农民的切身利益。更有甚者,有的乡镇为了加快建设工业集中区,在征地时搞上征下租,欺骗农民,一旦被知道,就会引发农民与政府的矛盾,出现上访、集访现象,影响社会安定。听说有一家市属企业早年在某城中村一村民组征地办厂,后企业倒闭,地块拍卖,竟比当时征地面积多出40.86亩,严重侵占了农民利益,引起村民一片哗然,写信、上访直至北京,后经市政府出面调停,适当补发各种征地费用,方才平息。

2、被征地农民安臵方式比较单一。在计划经济时期,对被征地农民采取“谁征地、谁安臵”的原则,要求由企业自行安臵被征地的农民,相对矛盾较小。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征地用于市政、房地产、土地开发和公共设施建设等非生产性项目越

来越多。同时,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这类项目单位没有能力、没有兴趣或根本不想安臵征地农民,因而沿用多年的“谁征地、谁安臵”的原则事实上已经难以执行,各地开始探索新的安臵模式,即征地时一次性地支付补偿金,让被征地农民自谋职业。按目前政策规定,被征地农民可以领取3万元左右的一次性补偿费,农民也是乐于取现钱实在,以后的生计问题考虑得较少。同时,受自身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局限,大多数农民没有将这为数不多的补偿费用在以后的生存发展上,还有部分农民在短期内进行奢侈消费,给生产出路和养老保险埋下了隐患。

3、被征地农民就业形势较为严峻。据对某城郊镇的调查,一些农民土地被征用后,不得不自谋职业。他们当中除年轻又有一技之长者外,有相当数量的被征地农民因为文化素质较低、无专业特长、年龄偏大、健康状况欠佳,加上长期从事农业劳动,对于变换劳动方式心理也不适应,再就业意识差等制约,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下,农民明显处于下风,很难找到就业岗位。

4、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不配套。一是农村养老保险不到位。主要是被征地农民自身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意识差,加之村集体对农民养老保险没有投入,少数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几乎是空白。二是农村低保标准较低。虽然现在提倡逐步缩小或取消城乡差别,但城乡事实上还存在着差别。就被征地农民享受低保政策而言,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征用后,所有生活资料全靠非农收入支出,成为事实上的“城里人”,但由于一时难于实现“村改居”,被征地农民低保户所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远远低于城市低保户标准。

5、部分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所下降。一些农民在土地被征用前,由于国家惠农措施不断加强,种田没有任何负担,还得到不少的经济补助实惠,加上科学种田水平越来越高,农民种田收入确实可观。而一旦被征地后,农民失去了最稳定的经济来源,由于物价上涨幅度增大,生活成本增加,对部分被征地农民生活质量必然造成一定影响。

虽然这些农民被征地后得到了补偿,但由于缺乏创业能力,有一部分被征地农民补偿费没有用于创业,只是作为维持暂时的生计之需,“坐吃山空”后,生活更麻烦了,有限的补偿金远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部分农民的长远生活出路问题。

剖析被征地农民出现上述生计问题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三方面:一是有些地方对城市建设与农民出路问题研究不同步。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二、三产业发展等问题考虑得较多、较周全,但对如何解决被征地农民出路问题研究得较少。有的甚至片面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城市扩大了,农民就业出路自然就多了。到了真正面临就业问题的时候才想解决办法,有关被征地农民的民生问题已经相当突出了。

二是有些地方被征地农民就业责任分担不合理。据调查,目前在农村征地的情况既有国家占地,也有地方占地;既有本地建设占地,也有外来企业占地。农民为了国家和地方建设失去了土地,也为外来商业、企业发展承担了“失地”风险,但在就业问题上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解决,结果是投资商入驻了,而农民却失业了。

三是有些地方农民择业和保险的观念落后,文化、技能素质偏低。受传统思想、劳动技能及文化素质的影响,农民在择业上面临诸多制约因素,难以做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养老问题,由于习惯于传统的“老人主要靠子女供养”模式,有些农民土地被征用后,没有或不想“征即保”,而是满足于拿到了补偿费,就不再想到“后顾之忧”,反映出保险意识差。因此,被征地农民的养老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如果不好好解决,必将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及原因,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如何依法履职,为被征地农民撑起一张巨大的“保护伞”,笔者经过认真调研思考,建议要从以下几方面作出最大努力:

第一,要督促政府尽最大努力保障农民利益不受侵害。长期以来,农民一直依赖于土地,土地为农民提供了多方面的保障功能,包括为

农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就业机会,一旦被征用,这些功能随之一并丧失。要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则应给予农民在这些权利上的等价补偿。因此,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现有土地征用补偿一次性发放货币的办法,使土地补偿费的发放与被征地农民的长期生活保障相结合。对于国家重点工程、公益性建设用地,要在现有基础上,按照公平补偿原则,适当提高土地补偿安臵费的标准,使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对于工商业经营用地,应当引入竞争机制和谈判机制,在按规定土地转为建设用地后,农民与用地方自行谈判确定补偿安臵费数额,也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允许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入股、出租方式参与土地的开发,分享社会进步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

第二,要督促政府尽最大努力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由于被征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较低,在非农产业岗位的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消除陈旧思想,帮助他们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鼓励其参加就业培训,提高就业技能。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就业培训体系,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要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指导,搭建劳动力交流平台,多渠道安排就业。同时,对招用被征地农民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扶持被征地农民通过自主创业等方式解决就业问题。

第三,要督促政府尽最大努力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解决农民土地被征用后的生计问题,必须着眼于建立和完善长效的保障机制,彻底解决被征地农民的近忧远愁。因为被征地农民即使一次性补偿再多的钱,也像“拔草堆”一样总有花完的一天。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使农民地被征而“命根子”不失。因此,乡镇人大要督促乡镇政府面对实际,研究出台符合实情的有关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重点建立和完善好四方面的社会保障,即家庭养老保障,解决老有所养问题;就业保障,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最低生活保障,为生活可能陷于困境的被征地农民提供救助;医疗保障,确保被征地农民有病治得起,从而有效地为被征地农民构筑长远的社

会保障“城墙”。

第四,要督促政府尽最大努力引导和帮助被征地农民积累和经营资产。事实表明,土地、房屋、集体经济等资产收益,在预防被征地农民贫困和减少家庭不安全感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从实践来看,建立和健全股份合作社或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一种重要的可行途径。笔者所在乡镇就作过这方面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新联村系城中村(现已村改居),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原有的土地被征用殆尽,但该村党支部、村委会着力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资产经营观念,将集体资产进行量化,成立股份合作社,包装对外经营,仅2009年每户居民就从合作社中分得3000多元的“红利”。另外,该村还将一块城中土地发包给有关部门供游乐广场使用,村民又从中获得不少收益,较好地解决了被征地农民的后顾之忧。还有城中村宝塔村,随着近几年瑞和阳光城等小区建成,土地已全部被征用。但该村着眼长远,利用所得资金建设了一幢餐饮楼向外发包,预计每年发包收入可达60多万元。由此,笔者认为,对于国家征用的公益性建设用地,可以在规划区内征用土地中留出一定数量土地,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发、经营;对于那些土地征用量大,补偿费较多的村,政府应积极倡导社区股份合作制的改革,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另外,还可采取“地折价持股进企,按股分红”的政策,与开发商联合开发,如房地产开发等,被征土地的村可将劳动力安臵费入股用于新建居民区的物业管理、建设商业网点等服务业的开发,从而有效解决被征地农民就业和长远的生计问题,千万不要使之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此外,为确保被征地农民和利益现在、将来都永远不受侵害,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还要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保障体制和机制,努力使人大为被征地农民提供有效监督支持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最近,笔者喜闻江苏省人大将要出台《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条例》,正在进行立法调研,这无疑为被征地农民带来福音。笔者希望此条例尽快出台,更期盼各地人大及其常委会认真贯彻即将出台的有关法规,尽最大努力确保被征地农民的切身利益不受侵害。

(作者单位:高邮市高邮镇人大)

第三篇:在援助临港产业新区被征地农民就业招聘会上的讲话(共)

在援助临港产业新区被征地农民就业

专场招聘会上的致辞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企业代表,同志们、乡亲们: 大家上午好!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今天,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市就业服务局协办,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援助临港产业新区被征地农民就业专场招聘会,在##中心小学正式举行。在此,我谨代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向莅临现场的各位领导表示诚挚的感谢!向前来招聘的区内外各企业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向进场应聘的港区被征地农民朋友致以衷心的祝愿!

就业是民生之本。让所有劳动力都有业可就是我们劳动保障人最大的心愿。今天进场招聘的有70多家企业,共提供了5000余个岗位,涉及30多个工种。我们希望通过搭建这个对接平台,尽可能让前来求职的被征地农民找到1份合适工作,同时也希望用人单位招聘到适用的员工和人才。

这次“援助临港产业新区被征地农民就业专场招聘会”,是继港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后,政府针对港区被征地农民推行的又一惠民举措。今后,我们还将针对不同的就业需求群体开展一系列的专项就业服务活动,让更多的人就业,让更多的家庭增收,让社会更加和谐。

最后,预祝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祝各位领导、各位朋友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四篇:对我县农民增收的调查与思考

统筹城乡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对我县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王铭惠汪 博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提出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这不仅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的根本之举,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需求。如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探索和破解农民增收问题,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对于有23.9万农业人口的镇安来说,解决占全县总人口84%的农民增收问题,是镇安经济社会率先突破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农民收入现状和特点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农村的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农民的收入逐步增长,农民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各类农村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也日益凸现,农民收入呈现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从农民收入的趋势看,收入总体水平逐步提高,但总体形势不容乐观。随着农业经营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特别是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扩大劳务输出、加快移民搬迁、鼓励进城务工等途径,农民收入总体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据统计数字显示,农民人均收入从2008年的2470元增长到2009年的3003元,增长21.6%。但总体形势不容乐观,与全国的平均水平5153元、全省的平均水平3438元仍有较大差距,与全市持平。

(二)从农民收入的构成看,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但增收途径不稳定,实现增收的基础比较脆弱,影响增收的不确定因素增加。随着农村工业、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劳务输出的扩大,二三产业生产要素加速融合,农村人口加

速流动,传统的农业职业重心已经逐步转移,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增收空间不断得到拓展,多渠道、多元化增收格局已初步形成,总体来说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劳务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渠道。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1382元,其中劳务收入1353元,占到纯收入的45.1%。劳务收入超过了农户家庭经营三大产业收入,成为农民最大的收入来源渠道,劳务收入增长的快慢直接影响到农民增收的步伐;二是家庭经营纯收入是农民增收的主体。农户家庭经营纯收入的1187元中,其中第一产业的纯收入895元,占75.4%,农村二三产业的纯收入占24.6%。在第一产业中,其中农业收入545元,林业122元、牧业227元。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是以第一产业的农林牧业为主,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三是政策性收入增加带动转移性收入增长。各项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在转移性收入中,农户退耕还林还草补贴增长69.2%,种粮补贴人均达到28元,政策性收入在转移性收入中占到80%,成为拉动转移性收入较快增长的主要因素。

(三)从农民收入的层次看,贫困阶层的脱贫步伐明显加快,但农村内部贫富差距日益加剧,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现。随着扶贫三项工程的开展,扶贫开发、移民搬迁、结对扶贫方面取得明显成果,2009年启动建设扶贫开发重点村22个,完成移民搬迁168户810人,解决了1.42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贫困人口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住房难等问题得到明显改善。但贫富差距明显拉大,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按新的贫困标准计算,全县尚有近10万贫困人口,还有9774户农户仍居住着石板房;特别是地处高山深山偏远地区,且以从事传统农业生产为生的许多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在低水平状态,而超过5000元以上的农户仅占17%,最高的农户人均纯收入4万多元,人均收入差距非常明显。

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一是土里刨“金”难度大。由于农业受市场、自然灾害的双重制约,近几年农产品市场相对过剩,市场价格低迷,对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影响较大;全县农民收入虽然在逐年增长,但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业内部增收动力不足、空间有限。人均1.2亩常用耕地中,仅能获得545元的纯收入,加上单家单户的耕作方式,在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的情况下,要实现“土里刨金”的难度很大。

二是农民增收条件差。尽管县委、县政府近几年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开展了乡村公路、农电改造、人畜饮水、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定程度改善了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但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现象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特别是全县10万人的困难人口,大部分都分布在农村。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公路、铁路建设的发展,又出现了种田无地、上班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难度。

三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全县农业产业化企业普遍存在产业化程度低、整体规模小、产品深加工能力弱等制约因素。据调查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1230个(包括个体、私营企业),其中产值过100万元以上的企业15家,过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有5家。科技含量低,经营规模小,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没有形成一条龙,使产业化企业规模效益不明显,对农村经济的拉动能力有限,对农民增收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要解决农民增收难题,必须从镇安的实际出发,统筹城乡发展,根据农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掌握和运用农业发展的规律,去探索新思路新办法。

第一,是发挥“人”的优势,做好转移文章。富裕农民必须首先大幅度减少农民,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要做好转移文章,重点应在就地转移和易地转移上下功夫。一是把加快小集镇建设与转移劳动力相结合。小集镇的产业结构基本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农民进镇门槛、就业风险和生活成本较低,小集镇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因此,加快小集镇建设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重要途径。二是把发展民营经济与转移劳动力相结合。对于县域经济来讲,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是扩大就业、加快富民的一条有效途径。发展民营经济要以农民就业和增收为目标,以当地主导产业为依托,推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农民工,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增加农民收入。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县民营企业吸纳就业人员3285人,人均增收285元。三是把招商引资与转移劳动力相结合。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条件下,招商引资是主攻工业、发展农业的总抓手,在这过程中,要把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有利于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而且对增加农民收入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四是把技能培训与转移劳动力相结合。要以加大技能培训力度为重点,大力实施“人人技能工程”、“阳光工程”、“雨露工程”等培训项目,使每个农民至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提升劳务输出质量。要采取必要措施,调动职教中心和农业技术部门等社会资源,采取多形式、多途径,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定向培训和对口培训,使他们无论是外出务工还是本地就业都具备一定技能,提升创收能力,走出一条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路子。

第二,突破“地”的瓶颈,发展现代农业。投入多产出少的农业种植现状,直接影响到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热情,以及投资农业的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要突破地不生金瓶颈,实现土里刨“金”,必须依靠科技手段,探索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路子,以农业的高效,来实现农民增收。首先,必须深化土地流转机制的改革,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这是提高农业效益的基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改变了农民对土地的依存关系,在稳定和完善集体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允许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农业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以及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原则下,要通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加强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规范和管理,使土地向种田能手、种养大户集中,使土地经营向规模化发展,最终达到以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的高效益发展。其次,要以发展龙头企业和特色基地为重点,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指导和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它们对农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扶持一批高起点、大规模、外向型、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税费优惠、强化服务等途径,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合资、兼并等方式进行低成本扩张,指导它们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拉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实现规模效益,不断增强对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把“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向农业的各个领域推广,迅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能成功地解决一家一户农民与大市场连接的难题,对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能产生良好效果。此外,要积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效益。设施农业可以利用时间差,突出反季

节,实现产量上、季节上、地域上的三大突破,农作物不仅产量高,同时又因季节的差异,价格往往高出平常的几倍,可以大大提高农业效益,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第三,加大“钱”的投入,创优增收条件。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农民“造血”功能。今年,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特别是在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方面大幅度增加投资,省里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这是我们解决农业生产基础薄弱,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良好机遇,要抓紧申报、积极实施一批环境整治、人畜饮水和道路建设等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以项目带动农民增收。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加快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农田水利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在资金投入方式上,要围绕重点项目,以增强农民“造血”功能为重点,有计划、有侧重地投入,提高资金投入效率。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应尽量使用本地农民工,使农民短期内能够从工程建设中直接增加收益,同时也为农民持续增收创造更好条件。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农民增收保障。全面落实中央及陕西省关于加强 “三农”工作、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切实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农业补贴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惠农政策。深化农村土地、林权等各项制度改革,逐步解决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体制机制问题。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加大家电、摩托车等下乡实施力度,根据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需要,适时出台刺激农村消费需求的新办法新措施。同时,进一步规范“一事一议”制度,及时准确掌握农民负担动态情况,提升农民负担监管水平;加强农资市场价格监管,防止因农用物资价格过快上长,增加农民生产成本,抵消农民增收。

第五篇:农民对卫生服务需求的调查分析

农民对卫生服务需求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方法

这次调查由地、市、县卫生局统一组织个调查组, 深个不同类型的调查点,在乡村居民中以问卷法形式, 用事先印制的卡片, 逐项进行调查。在下发的张调查表中, 实际有效数为张。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的人次中, 要求有好的医生居第一位, 占凋查总数的 ,其中以山区组呼声最高,占该组调查人数的。表明现阶段大部分农民要求有好医生的强烈愿望, 同时也说明目前农村的医疗水平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 特别是离山区农民要求的差距更远。少花钱, 是现阶段农民对卫生工作的第二位要求, 占调查人数的。三中全会以后, 农民生活确实有了很大改善, 但刚走上富裕道路的农民, 还需要积累资金扩大再生产, 希望在致富的道路上再上一个新台阶, 目前大多还不愿意拿出更多的钱用于卫生保健投资。据宜春地区年抽样调查表明, 农民收入。而用于医药卫生方面的支出仅增加占农民总收入的。因此,少花钱, 治好病仍然是大部分农民的心愿。

三、讨论

人们对医疗卫生的需求总的来说基本属于生理需求的范围。笔者认为, 现阶段农民在这个需求范围中,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是初级医疗需求。这个层次的农民要求有医有药, 有病能够就近就医。少花钱治好病是他们的最大心愿。

第二、是高级医疗需求。这个层次的农民不满足单纯的有医有药, 而是要求有好医好药, 有好的医疗设施, 有病能得到最佳的治疗。

第三、是初级保健需求。这个层次的农民不仅要求有好的医疗条件, 而且更需要有较好的保健条件, 达到少生病, 不生病, 身合健康与长寿的目的。

下载对临港四镇征地农民再就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临港四镇征地农民再就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宁陕县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对宁陕县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作者:胡楷一、我县农民收入的现状从收入总量来看,2007年至2009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940元、2431元和3201元,同比增长16.7%、25.3%、31......

    对小学家庭作业的调查与分析

    对小学家庭作业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目的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强烈愿望,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整......

    对使用盗版软件问题调查与分析

    对使用盗版软件问题调查与分析 8月15号,在福州各大报纸上都能看到这样的一则新闻《福州市首批21家企业推行软件正版化》。报道说:我市首批21家大中型企业将率先推行软件正版化,年......

    浅谈对高等数学教材的调查与分析

    浅谈对高等数学教材的调查与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教师和学生问卷的调查,分析了高等数学存在的普遍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关键词:调查 兴趣 抽象 现在很大一部分的高职......

    对农村经济组织的调查与分析

    对农村经济组织的调查与分析 摘要:农村产业化的进程也是一个农村经济组织演变和创新的过程。本文对青海省湟中县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以及贫困资金互助社组......

    对大学生兼职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对大学生兼职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以黄淮学院为例 大学生做兼职现象在大学校园比较普遍,校园内招聘广告到处都是,它同商业广告、培训机构广告一起被清洁阿姨所痛恨,却被大学生......

    上海临港与釜山海云台旅游发展状况对比分析

    上海临港与釜山海云台旅游发展状况对比分析 [摘要]文章研究中的上海临港地区与韩国釜山海云台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对比着重于两地区旅游发展,通过对比来总结出临港发展旅......

    对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调查与思考

    对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2日 10:48 来源:《求是》期号:2006.18作者:庞道沐 最近,我在湖南进行了专题调研,深感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加快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