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13届高三数学总复习之综合专题: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举例(教师版)

时间:2019-05-12 19:15: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天津市2013届高三数学总复习之综合专题: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举例(教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天津市2013届高三数学总复习之综合专题: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举例(教师版)》。

第一篇:天津市2013届高三数学总复习之综合专题: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举例(教师版)

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举例

1、基本概念

学案P38

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的步骤 教材P933、应用举例——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下列命题

1Snk(n1)(2n1)。①(数学归纳法证明恒等式)6k1n

2教材P9

412Sk[(n1)]②(数学归纳法证明恒等式)。n2k1n

3③(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当nN*,n5时,恒有2nn2。学案P39

④(数学归纳法证明整除性问题)试证当nN时,*3n17n1能被9整除。学案P40

⑤(数学归纳法证明几何问题)平面上有n条直线,其中任意两条直线不平行,任意三条不过同一点,求证:这n条直线互相分割成n2条线段或射线。学案P404、补充练习——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①(数学归纳法证明恒等式)1

i1ni121i1n12n1。33

学案P39

②(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11112n,nN; 学案P39

讲解:此题为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故可考虑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①当n1时命题成立。

②假设nkkN时命题成立,即:11112。则当nk1时,不等式的左端1

不等式的右端2k1。由于22111112 

12112 

1210。所以,2k2k1,即nk1时命题也成立。由①②可知:原不等式得证。

③(数学归纳法证明整除性问题)试证当nN时,3*2n28n9能被64整除。学案P39 ④(数学归纳法证明整除性问题)试证当nN时,11n2122n1能被133整除。

全解P102

第二篇:【天津市2013届高三数学总复习之综合专题:数列(文)(学生版)

数列(文)

考查内容:本小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前n项和公式、不等式证明等基础知识,考查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考查运算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已知数列xn的首项x13,通项公式xn2npnq(nN,p,q为常数),且x1,x4,x5成等差数列,求:(1)p,q的值;

(2)数列xn的前n项的和Sn的公式。

2、在数列an中,a11,an12an2n。(1)设bnan。证明:数列bn是等差数列; 2n1(2)求数列an的前n项和Sn。

3、设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已知ban2nb1Sn(1)证明:当b2时,ann2n1是等比数列;(2)求an的通项公式

4、已知数列{an}的首项a122an,an1,n1,2,3,…。3an11(1)证明:数列1是等比数列;

an

n(2)数列的前n项和Sn。

an

15、设数列{an}满足a11,a22,an(an12an2),(n3,4,3)。数列{bn}满足b11,bn(n2,3,)是非零整数,且对任意的正整数m和自然数k,都有1bmbm1bmk1。

(1)求数列{an}和{bn}的通项公式;(2)记cnnanbn(n1,2,nn

6、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n2cos2sin2,其前n项和为Sn。

33),求数列{cn}的前n项和Sn。

(1)求Sn;(2)设bn

满足a11,a22,an2(1cos27、数列{an}满足

nn)ansin2,n1,2,3,22.。S3n,求数列{bn}的前n项和Tn。n4n(1)求a3,a4,并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2)设bn

8、已知数列{an}和{bn}的通项公式分别为an3n6,bn2n7,nN*,若将**集合{x|xan,nN}{x|xbn,nN}中的元素从小到大依次排列,构成一个a2n1,Snb1b2a2n1bn.。证明:当nn6时,6时,Sn2。.n新的数列{cn}。

(1)求c1,c2,c3,c4;

(2)求证:在数列{cn}中,但不在数列{bn}中的项恰为a2,a4,(3)求数列{cn}的通项公式。

9、在数列an中,a12,an1ann1(2)2n(nN),其中0。(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2)求数列an的前n项和Sn。,a2n,;

an1ak1(3)证明:存在kN,使得对任意nN*均成立。anak*

10、已知数列an中,a11,a22,且an1(1q)anqan1,n2,q0。

(nN*)*,证明bn是等比数列; nN(1)设bnan1an,(2)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3)若a3是a6与a9的等差中项,求q的值,并证明:对任意的nN*,an是an3与an6的等差中项。

11、已知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d不为0,设Sna1a2qanqn1,Tna1a2q(1)n1anqn1,q0,nN*。

(1)若q1,a11,S315,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2)若a1d且S1,S2,S3成等比数列,求q的值;

2dq(1q2n)(3)若q1,证明1qS2n1qT2n,nN*。21q

12、在数列an中,a10,且对任意kN*,a2k1,a2k,a2k1成等差数列,其公差为2k。

(1)证明a4,a5,a6成等比数列;(2)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32232n2(3)记Tn...,证明2nTn2n2。

2a2a3an

3(1)n13、已知数列{an}与{bn}满足:bn1anbnan121,bn,nN*,2n且a12。

(1)求a2,a3的值;

(2)设cna2n1a2n1,nN*,证明cn是等比数列;(3)设Sn为{an}的前n项和,证明

SSS1S21...2n12nn,nN*。a1a2a2n1a2n3

第三篇:【天津市2013届高三数学总复习之综合专题:数列(理)(学生版)

数列(理)

考查内容:本小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前n项和公式、不等式证明等基础知识,考查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考查运算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在数列an中,a11,an12an2n。(1)设bnan。证明:数列bn是等差数列; n12(2)求数列an的前n项和Sn。

2、设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已知ban2nb1Sn(1)证明:当b2时,ann2n1是等比数列;(2)求an的通项公式

3、已知数列{an}的首项a122an,an1,n1,2,3,…。3an11(1)证明:数列1是等比数列;

ann(2)数列的前n项和Sn。

an

4、已知数列an满足:an1,a122cnan1an,nN。

1222,31an121an,记数列bn1an,2(1)证明数列bn是等比数列;(2)求数列{cn}的通项公式;

(3)是否存在数列{cn}的不同项ci,cj,ck,ijk,使之成为等差数列?若存在请求出这样的不同项ci,cj,ck,ijk;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5、已知数列{an}、{bn}中,对任何正整数n都有:

a1bna2bn1a3bn2an1b2anb12n1n2。

(1)若数列{an}是首项和公差都是1的等差数列,求证:数列{bn}是等比数列;(2)若数列{bn}是等比数列,数列{an}是否是等差数列,若是请求出通项公式,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3)若数列{an}是等差数列,数列{bn}是等比数列,求证:i1n13。aibi2)。数列{bn}

16、设数列{an}满足a11,a22,an(an12an2),(n3,4,3满足b11,bn(n2,3,)是非零整数,且对任意的正整数m和自然数k,都有1bmbm1bmk1。

(1)求数列{an}和{bn}的通项公式;(2)记cnnanbn(n1,2,),求数列{cn}的前n项和Sn。

7、有n个首项都是1的等差数列,设第m个数列的第k项为amk,(m,k1,2,3,n, n≥3),公差为dm,并且a1n,a2n,a3n,ann成等差数列。

(1)证明dmp1d1p2d2,3mn,p1,p2是m的多项式,并求p1p2的值;(2)当d11, d23时,将数列{dm}分组如下:(d1),(d2,d3,d4),(d5,d6,d7,d8,d9),(每组数的个数构成等差数列),设前m组中所有数之和为(cm)4(cm0),求数列{2cmdm}的前n项和Sn。

(3)设N是不超过20的正整数,当nN时,对于(2)中的Sn,求使得不等式1(Sn6)dn成立的所有N的值。50

nn

8、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n2cos2sin2,其前n项和为Sn。

33(1)求Sn;

S3n,求数列{bn}的前n项和Tn。n4nnn满足a11,a22,an2(1cos2)ansin2,n1,2,3,9、数列{an}满足

22(2)设bn.。

(1)求a3,a4,并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2)设bna2n1,Snb1b2a2n1bn.。证明:当nn6时,6时,Sn2。.n10、已知数列{an}和{bn}的通项公式分别为an3n6,bn2n7,nN*,若将**集合{x|xan,nN}{x|xbn,nN}中的元素从小到大依次排列,构成一个新的数列{cn}。(1)求c1,c2,c3,c4;

(2)求证:在数列{cn}中,但不在数列{bn}中的项恰为a2,a4,(3)求数列{cn}的通项公式。

11、在数列an中,a12,an1ann1(2)2n(nN),其中0。(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2)求数列an的前n项和Sn。,a2n,;

an1ak1(3)证明:存在kN,使得对任意nN*均成立。anak*

12、在数列an与bn中,a11,b14,数列an的前n项和Sn满足nSn1(n3)Sn0,且2an1为bn与bn1的等比中项,nN*。

(1)求a2,b2的值;

(2)求数列an与bn的通项公式;

*2nN(3)设Tn(1)1b1(1)2b2…(1)nbn,证明n≥3。NT2n,nn,aaa*

13、已知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dd0,等比数列bn的公比为q,且q1。设Sna1b1a2b2anbn,Tna1b1a2b2(1)n1anbn,nN*。

(1)若a1b11,d2,q3求S3的值;

2dq(1q2n)*nN(2)若b11,证明1qS2n1qT2n,; 21q(3)若正整数n满足2nq,设k1,k2,kn和l1,l2,,2,,n ,ln是1的两个不同的排列,c1ak1b1ak2b2...aknbn,c2al1b1al2b2...alnbn,证明c1c2。

14、在数列an中,a10,且对任意kN*,a2k1,a2k,a2k1成等差数列,其公差为dk。

(1)若dk2k,证明a2k,a2k1,a2k2成等比数列;

(2)若对任意kN*,a2k,a2k1,a2k2成等比数列,其公比为qk。

1

①设q11,证明是等差数列;

q1kn3k22n2。

②若a22,证明2n2k2ak15、已知数列{an}与{bn}满足:bnanan1bn1an2且a12,a24。(1)求a3,a4,a5的值;

3(1)n,nN*,0,bn2(2)设cna2n1a2n1,nN*,证明cn是等比数列;

Sk7(nN*)。(3)设Ska2a4a2k,kN,证明6k1ak*4n

第四篇:天津市2013届高三数学总复习之模块专题:21 不等式证明(教师版)

不等式证明

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有:求差(商)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有时用反证法,数学归纳法。均值定理、适度的放缩、恰当的换元是证明不等式的重要技巧。不等式的证明往往与其它知识(如函数的性质)综合起来考查。例1:若0x1,证明loga(1x)loga(1x),(a0且a1)。

分析1:用作差法来证明。需分为a1和0a1两种情况,去掉绝对值符号,然后比较法证明。

解法1:当a1时,因为01x1,1x1,所以loga(1x)loga(1x)loga(1x)loga(1x)loga(1x2)0。当0a1时,因为01x1,1x1,所以loga(1x)loga(1x)loga(1x)loga(1x)loga(1x2)0。综上,loga(1x)loga(1x)。

分析2:直接作差,然后用对数的性质来去绝对值符号。解法2:作差比较法。因为loga(1x)loga(1x)

1lga

lg(1x)lga

lg(1x)lga

2

lg(1x)lg(1x)

1lga

lg(1x)lg(1x)

1lga

lg(1x)0,所以loga(1x)loga(1x)。

说明:解法1用分类相当于增设了已知条件,便于在变形中脱去绝对值符号;解法2用对数性质(换底公式)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且不必分而治之,其解法自然简捷、明快。

补充:(比较法)已知a2,求证:log解法1:log

a1alog

a1

alog

a

a1。

1log

a

a1a

1log

a

a1

log

a1a

a1logaa1。

logaa1

因为a2,所以,logaa10,logaa10,所以,log

logaa1logaa1

a1logaa1a

2a

loga

1

log

a

a

2

1

所以,log

a1

alog

a

a10,命题得证。

解法2:因为a2,所以,logaa10,logaa10,所以,loglog

a

a1a

a1

a11,

logaa1logaa1logaa1

log

a

由解法1可知:上式1。故命题得证。例2:设ab0,求证:aabbabba.分析:发现作差后变形、判断符号较为困难。考虑到两边都是正数,可以作商,判断比值与1的大小关系,从而证明不等式。证明:

abab

ba

ba

abab

b

aba

a

ab

b

ba

aabaa,∵ab0,∴1,ab0.∴()ab1 ()bbb

a

b

b

a

∴1.又∵ab0,∴abab.。

b

a

说明:本题考查不等式的证明方法——比较法(作商比较法)。作商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是:判断符号、作商、变形、判断与1的大小。例3:对于任意实数a、b,求证

ab

2(ab2)(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

分析:这个题若使用比较法来证明,将会很麻烦,因为,所要证明的不等式中有(ab2),展开后很复杂。若使用综合法,从重要不等式:ab2ab出发,再恰当地利用不等式的有关性质及“配方”的技巧可得到证明。证明:∵ a2b22ab(当且仅当a2b2时取等号)

两边同加(ab):2(ab)(ab),即:

ab2

4(ab2

22)(1)

又:∵a2b22ab(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两边同加(a2b2):2(a2b2)(ab)2 ∴

ab2

(ab2),∴(ab2

22)(ab2)(2)

由(1)和(2)可得

ab2

(ab2

。)(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

说明:此题参考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综合法证明不等式主要是应用均值不等式来证明,要注意均值不等式的变形应用,一般式子中出现有平方和乘积形式后可以考虑用综合法来解。

例4:已知a、b、cR,abc1,求证

a1

1b1a1c9.1b1c

分析 显然这个题用比较法是不易证出的。若把通分,则会把不等式

变得较复杂而不易得到证明。由于右边是一个常数,故可考虑把左边的式子变为具有“倒数”特征的形式,比如

ab

ab,再利用“均值定理”就有可能找到正确的证明途径,这也常称为“凑倒数”的技巧。证明:∵abc1∴

(1

baca)(ab1

cb

1a

1b

a

c

1cb

c

abc

a

abc

bab)(ca



abc

cac)(cb

bc))(1)3(ba

∵∴

ba

1a

ab

1b

1c

cacb

2,同理:2,2。acbc

32229.

说明:此题考查了变形应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题目中用到了“凑倒数”,这种技巧在很多不等式证明中都可应用,但有时要首先对代数式进行适当变形,以期达到可以“凑倒数”的目的。

例5:已知abc,求证:

1ab

1bc

1ca

0。

分析:此题直接入手不容易,考虑用分析法来证明,由于分析法的过程可以用综合法来书写,所以此题用两种方法来书写证明过程。(分析法书写过程)证明1:为了证明只需要证明

1ab

1bc

1ab

1bc

1ca

0

1ac

1ab

1ca,1

0

∵abc∴acab0,bc0∴∴

1ab

1bc

acbc

0

1ac

成立∴

1ab

1bc

成立

(综合法书写过程)证明2:∵abc∴acab0,bc0 ∴

1ab

1ac,1bc

0,∴

1ab

1bc

1ac

成立,∴

1ab

1bc

1ca

成立

说明:学会分析法入手,综合法书写证明过程,但有时这两种方法经常混在一起应用,混合应用时,应用语言叙述清楚。例6:已知ab0,求证:

(ab)8a

ab2

ab

(ab)8b。

分析:欲证不等式看起来较为“复杂”,宜将它化为较“简单”的形式,因而用分析法证明较好。证明:欲证

(ab)8a

ab2

ab

(ab)8b,只须证

ab2a

aab

(ab)4a

ab2ab

(ab)4b。

ab即要证

2a(aabb)

2b

2,即要证

ab

ab2b。

即要证

a2aba

b

1

a2bab

b,即要证

2

ab

b。

即要证1

21,即

ba

1

ab,即要证

ba

1

ab

(*)

∵ab0,∴(*)显然成立,故

(ab)8a

ab2

ab

(ab)8b

说明:分析法证明不等式,实质上是寻求结论成立的一个充分条件。分析法通常

采用“欲证—只要证—即证—已知”的格式。例7:设n是正整数,求证

12

1n11n1

1n21n2



12n12n

1。

分析:要求一个n项分式

的范围,它的和又求不出来,可

以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观察每一项的范围,再求整体的范围。证明:由2nnk当k当k

1时,n(k1,2,,n),得

1n

12n12n



1nk1n2



1n1n

。......12n

nn1。

12n12n



n11

;当k,∴

2

时,n2n

n

时,1n

nn

1n1

1n2



说明1: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放缩要适应,否则会走入困境。例如证明



1n

。由

1k

1k1

1k,如果从第3项开始放缩,正好可证明;如

果从第2项放缩,可得小于2。当放缩方式不同,结果也在变化。

说明2:放缩法一般包括:用缩小分母,扩大分子,分式值增大;缩小分子,扩大分母,分式值缩小;全量不少于部分;每一次缩小其和变小,但需大于所求,第一次扩大其和变大,但需小于所求,即不能放缩不够或放缩过头,同时放缩后便于求和。例8:求证1证明:∵

1n213



1n

2。

1n(n2)

1n

1n

1n(n1)

1n1,∴1



1n

1111111

122。

n1223n1n

说明:此题证明过程并不复杂,但思路难寻。本题所采用的方法也是解不等式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放缩法。这类题目灵活多样,需要巧妙变形,问题才能化隐为显,这里变形的这一步极为关键。例9:证明不等式:1

1213

1n

2n,nN。

讲解:此题为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故可考虑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解法1:①当n1时命题成立。②假设nkkN时命题成立,即:1

121313

1k

2k。

则当nk1时,不等式的左端1不等式的右端2k1。由于2k12k



2k11



1k

1k1

2k

1k1

k1k

1k1

2k1

k

1k1

2k1

k1

1k1

0。

所以,2k

k1

2k1,即nk1时命题也成立。

由①②可知:原不等式得证。

从上述证法可以看出:其中用到了k

2k1

k

k1这一事实,从而达到了

1k1

之间的转化,也即2k1k和

1k1

之间的转化,这就

提示我们,本题是否可以直接利用这一关系进行放缩?观察原不等式,若直接证明,直接化简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利用则可以达到目的,由此得解2。解法2:因为对于任意自然数k,都有

12

1n2

1k

2k

k1

2

k

k1进行放缩,

1k

2k

k1

2

k

k1,所以,

12



2

02



322



nn1

,从而不等式得证。

2n

第五篇:天津市2013届高三数学总复习之综合专题: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课堂验收(教师版)(推荐)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解答下列各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设a0,求函数f(x)

全解P2472、已知函数f(x)x

实验班P

53xxln(xa)(x(0,))的单调区间。2xa(2lnx),a0,讨论f(x)的单调性。

3、已知函数f(x)(xk)ek。2

(1)求f(x)的单调区间。

(2)若x(0,),f(x)

实验班P53

1e,求k的取值范围。

下载天津市2013届高三数学总复习之综合专题: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举例(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天津市2013届高三数学总复习之综合专题: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举例(教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