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摘录
三、选择
1、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什么文件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B)
A.环境影响报告书B.环境影响报告表C.环境影响登记表D.环境现状评价书
2、根据我国《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名录》,把我国的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为(B)
A.珍稀种,濒危种,稀有种B.濒危种,稀有种,渐危种
C.珍稀种,稀有种,普遍种D.濒危种,渐危种,普遍种
3、不属于环境概念范畴的是(C)
A.大气、B.矿藏、C.野生动物、D.自然保护区。
4、建设单位报批的(A)应当附具对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A、环境影响报告书B、环境影响报告表 C、环境影响登记表 D、以上所有评价文件
5、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依据是(D)
A、环境功能的不同 B、环境范围的大小 C、环境要素的不同 D、环境要素的形成6、我国首次规定环境保护内容的宪法是(C)
A、1954年制定的《宪法》B、1975年修订的《宪法》
C、1978年修订的《宪法》D、1982年修订的《宪法》
7、首创“三同时”制度的国家是(D)
A、美国B、日本C、德国D、中国
8、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B)
A、环境影响报告书 B、环境影响报告表C、环境影响分析表D、环境影响登记表
9、石油型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包括(D)
A、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 B、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氟化物
C、CO、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和臭氧 D、CO、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颗粒物和铅
10、《危险货物分类与品名编号》中规定的化学危险物品不包括(C)
A、易燃液体和易燃固体B、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C、易燃气体和氧化物D、液化气体和压缩气体
11、禁止从事旅游、游泳活动的最低限度的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是(A)
A、一级保护区B、二级保护区C、三级保护区D、四级保护区
12、旨在保留和提供环境的“本底”而划定的特殊环境区域是(C)
A、森林公园B、风景名胜区C、自然保护区D、自然遗迹地
13、下列环境因素中,不属于环境敏感区范围的是(D)
A、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B、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统
C、人口密集区、文教区、党政机关集中的办公地点D、城市规划中的工业区
14、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不可以主持进行工作是(D)
A、环境影响评价;B、环境影响后评价;
C、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和环境保护验收D、排污费核算、征收。
15、禁止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A)内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A、一级保护区B、二级保护区C、三级保护区D、重点保护区
1.对于河流二级评价,一般情况下应调查(B)。
A.丰水期、枯水期和平水期 B.平水期和枯水C.丰水期和枯水期D.枯水期
2.哪些位置应布设取样断面?(ABCDE)
A.调查范围的两端B.调查范围内重点保护水域及重点保护对象附近的水域
C.支流汇入处 D.取水口、桥梁涵洞等附近E.建设项目拟建排污口上游500m
3.下列关于河流取样的说法,正确的是(CE)。
A.水深大于5m时,在距水底0.5m处取一个样
B.河宽大于50m时,需在距两岸不小于3m处设取样垂线
C.水深不足1 m时,取样点距水面及河底均不小于0.3 m
D.二级评价只取断面混合水样
E.特大河取样主流线两侧的垂线数目不必相等
1.中型湖泊取样点的布设时,当平均水深≥10m时,()。
A.水面下0.5m和斜温层以下0.5m各设一个取样点
B.水面下0.5m和斜温层以下距河底0.5m以上处各设一个取样点
C.水面下0.5m处设一个取样点
D.水面下0.5 m处和距河底0.5m处各设一个取样点
2.当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为30000m3/d时,中型湖泊一级评价时,每()布设一个取样位置。A.0.5~1.5km2B.2~4km2C.1~2.5km2D.1.5~3.5km2
3.当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为60000m3/d时,小型水库三级评价时,每()布设一个取样位置。A.0.5~1.5 km2B.1~2 km2C.1~2.5 km2D.3~6km21
4.当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小于50000 m3/d时,对于大、中型湖泊、水库,二级评价每()布设一个取样位置。A.1~2.5km2B.1.5~3.0km2 C.1.5~3.5 km2D.2~4 km2
5.气温为23℃时,某河段溶解氧浓度为4.5 mg/L,已知该河段属于II类水体,如采用单项指数法评价,其指数为()(根据GB 3838--2002,II类水体溶解氧标准 为≥6mg/L)A.O.75B.1.33C.1.58D.3.25
6.某水样pH为13,如采用单项指数法评价,其指数为()。
A.1.86B.3.00C.3.50D.2.25
7.S-P模型可用于预测()A.CODB.BODC.DOD.NH3-N
8.以下属于常规水质因子的有()
A.pH值、BOD、CODB.DO、NH3-N、SS
C.砷、汞、铬(六价)D.酚、氰化物E.总磷、水温
9.下列属于或能表征非持久性污染物的是()
A.CODCrB.BOD5C.pHD.DOE.Pb
10.某建设项目COD的排放浓度为30mg/l,排放量为36000 m3/小时,排入地表水的COD执行20 mg/l,地表水上游COD的浓度是18 mg/l,其上游来水流量50 m3/s,其去水流量40 m3/s,则其ISE是(A)。A.3B.1080C.30D.3.75
1.B2.C3.A4.C5.D6.B7.BC8.ACDE9.AB10.A
1.某大气体源,横向边长为430米,高度215米,已知源基底处地形高度H0=50M,旁边的建筑物最大高度为43米,则()
A初始横向扩散参数为100米,初始垂直扩散参数为100米,B初始横向扩散参数为100米,初始垂直扩散参数为20米,C初始横向扩散参数为200米,初始垂直扩散参数为50米,D初始横向扩散参数为200米,初始垂直扩散参数为20米
2.主导风向角风频之和(),则需要考虑全方位的环境空气敏感区影响
A等于百分之45B大于百分之45,小于百分之60
C等于百分之22、5D大于百分之22、5,小于百分之30
3.线源可以用()模式预测
A估算模式BCALPUFF模式 CADMS模式DAERMOD模式
4.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一级评价项目至少需要最近()年的气象资料。
A.1B.2C.3D 5
5.风速廓线是指风速随()的变化。A.时间B.温度C.高度D.方向
6.对大气环境二级评价项目,现状监测点不应少于()个。A.4B.6C.8D.10
7.无组织排放源是指没有排气筒或排气筒高度低于()的排放源.A.10mB.12mC.15mD.20m
8.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识别应选择()。
A.列入国家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物
B.该项目排放量中等的污染物
C.评价区内己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物
D.该项目等标排放量Pi较大的污染物
9.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因子识别时,采用的等标排放量公式,如果公式中的C0i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都没有相应值可选,一般污染物可取()。
A.年平均允许浓度限值的1倍B.日平均允许浓度限值的2倍
C.日平均允许浓度限值的3倍D.日平均允许浓度限值的1倍
1、B2、CD3、BC4、D5、C6、B7、C8、ACD9、C
第十章案例分析
一、采掘类
拟建生产规模8×106 t/a的露天铁矿位于山区,露天开采境内有大量灌水,周边有耕地。露天采场北800米处有一村庄,生活用水取浅层地下水。采矿前需清理地表,剥离大量岩土。生产工艺:采矿-选矿-精矿外运。
露天采场平均地下涌水12500 m3 /d,用泵疏干送选矿厂。矿厂年排尾矿3.06×104 m3,尾矿属第Ⅰ类一般工业固 废,尾矿库选在距露天采场南1000米沟谷内,东西走向,汇水面积15平方公里,沟底有少量耕地,两侧生长灌木,有一自北向南河流从沟口外1000米过,河流沿岸为耕地。沟口附近有20户居民的村庄。尾矿坝设在沟口,初期坝高55米的堆石坝,后期利用尾矿分台阶逐级筑坝,最终坝高140米,下设渗水收集 池,渗水、澄清水回用生产,不外排。设有符合防洪标准的库内、外排洪设施,为保安全,生产运营时坝前保持滩长>100米的尾矿干滩。
问题:
1、应从哪些方面分析地表清理、岩土剥离引起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露天采场运营期的主要水环境影响有哪些?
3、给出尾矿库区植被现状调查内容。
4、简述运营期尾矿库对环境的主要影响。
5、尾矿库建设是否涉及居民搬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应从哪些方面分析地表清理、岩土剥离引起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对地表植被的破坏,造成一定的植被生物量损失及其生态效益的损失;
(2)破坏农田,造成农田面积的减少和粮食产量的损失;
(3)地表清理及岩土剥离会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4)由于处于山区,还需分析是否会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进而破坏生态环境;
(5)清理、剥离活动是否会对山区野生动物造成不利影响。
2露天采场运营期的主要水环境影响有哪些?
(1)运营期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是不断抽排地下水,容易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影响周边井水水量或水质,进而影响居民生活;
(2)地下水位下降也有可能影响周边植被的生长;
(3)抽排地下水也容易导致地表下沉,形成“漏斗”。
(4)采矿作业破坏植被引发水土流失,容易使下游河流地表水水质变差。
3给出尾矿库区植被现状调查内容。
(1)调查尾矿库区及影响范围植被的生境特征、植被类型及分布情况;
(2)调查有无国家或地方保护植物种及分布情况;
(3)调查主要植物种类,包括乔木、灌木、草本等植物,特别是优势种的生长情况
(4)设置样方,调查植被及主要植物的覆盖率、频率、密度等基本情况。实测或估算其生物量。
4简述运营期尾矿库对环境的主要影响。
(1)尾矿放矿及堆存过程中不断扩占土地,造成植被破坏;
(2)尾矿干滩产生的扬尘对环境空气的污染;
(3)尾矿区人员活动及尾矿坝堆高作业的噪声影响;
(4)尾矿库渗漏可能对地下水的影响;
(5)对周边区域的景观影响;
(6)溃坝风险影响。
5尾矿库建设是否涉及居民搬迁?说明理由。
(1)居民需搬迁。
(2)因为居民处于沟口,尾矿库下游。若尾矿库发生溃坝,将危及居民安全。
二、公路改扩建
拟对某连接A、B市的二级公路改扩建。该公路2002年通车,两侧主要为农业区,沿线多处村庄、学校,公路跨X河、Y河。跨X河桥梁下游3公里处为A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Y河为Ⅲ类水,改扩建主线采用高速公路标准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公路,部分路段废弃。仍在相同位置跨X河、Y河,水中设桥墩。新建1处服务区和2条三级公路标准的连接线。沿线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
问题:
1、列出本工程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2、现有二级公路环境影响回顾性调查重点关注哪些内容?
3、为减少对河流水环境的影响,改扩建工程施工期应采取哪些污染防治措施?
4、为确保运营期饮用水源安全,对跨X河的桥梁需采取哪些工程措施?
5、结合本工程特点,提出保护耕地的措施。
参考答案:
•主线及连接线沿线的村庄、学校、河流(X河、Y河,特别是饮用水源地)、农田(特别是基本农田)。
2、(1)回顾评价原二级公路环境影响评价及建设过程,原环评所预测的环境影响是否确有发生,原环评提出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是否有效;(2)回顾原二级公路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情况及有关建议,特别是整改建议的落实情况。
(3)通过公众参与调查及必要的现场监测,说明原二级公路运行期间所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实际环境影响,分析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实际采取的措施及效果等情况。
(4)经回顾调查,确定本次改建需解决的既有二级公路的环境问题。
3(1)桥墩施工要严格采取围堰技术,提倡采用双钢围堰;
(2)采用先进技术,如采用成型的预制构件等,缩短现场施工作业时间;
(3)尽可能选择在枯水季节施工;
(4)施工产生的各类固体废物及时清理,防止进入河道;
(5)施工结束后及时将钻渣运出河道外进行处理;
(6)加强施工环境管理。
4(1)提高桥梁等级,确保工程质量;(2)桥梁设置防撞护栏;
(3)桥位处设置拦水带或导水槽,防止桥面径流直接排入河道;
(4)在桥位外围路基设急流槽,在河道外设置集水池(应急事故池),接纳运输危险品车辆事故时泄漏物及桥面径流污染物;(5)设置警示标志。
5(1)在充分利用原有公路的同时,对废弃路段可将其路基挖除,用作本次扩建工程的路基填方,以减少从取土场取用土方;
(2)尽最大可能绕避农田,特别是基本农田;
(3)占用农田应做到占补平衡,补偿或开垦补偿与所占农田数量的质量相当地农田;
(4)对占用的农田,应注意保护上层土壤层,用于新开垦农田或劣质地改良;
(5)取弃土场尽可能选择在征地范围内,确需在农田取土,则应严格控制取土面积与深度,工程结束后尽快恢复农用;
(6)扩建中尽可能采取低路基方案,或以桥隧代路基,减少工程土石方量;
(7)适当收缩边坡,减少工程占用农田的面积。
三、水电类:
某水电枢纽工程为西南地区A河梯级开发中的一级,水库淹没和永久占地15平方公里(耕地263公顷、其中基本农田247公顷),临时占地239公顷,基本农田50公顷,其余为林、旱、灌草地。工程需搬迁安置移民2700人,分5处安置。生产安置3960人。土地平衡仅可新增高质量耕地160公顷用于补偿。工程影响区生态脆弱,有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河谷植被主要为灌草丛和灌丛。水库淹没线以下有36株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枢纽建设区及周边为粮食高产区。河流坡降大,鱼类资源丰富,以适应流水生境的鱼类为主。其中有某一种本地特有洄游性鱼类,卵苗需长距离顺水漂流孵化,库区内分布有该鱼集中产卵场。问题:
1、列出运营期水文情势变化对库区产生的主要生态环境影响。
2、说明本工程建设对鱼类的影响。
3、本工程临时占地的生态恢复应注意哪些问题?提出国家二级野生植物保护措施。
4、按基本农田“占补平衡”原则,本工程还应采取什么措施。
参考答案:
1(1)水体流速变化的影响。工程营运期库区由原来的河流生态系统变为水库生态系统,由于库区水体流速变缓,急流性鱼类将不适宜在库区生活,被迫向库尾上游移动,而喜欢在缓流或静水中生活的鱼类将增加,鱼类种群结构发生改变;
(2)水位变化的影响。水位抬高,淹没大量农田和植被,特别是淹没较多的基本农田和国这二级保护植物,造成农田生态及粮食生产的损失,造成国家保护植物生境的损失。
(3)水质变化的影响。如果库区清理较差,容易造成库区水质下降,甚至恶化,进而影响库区水域生态环境,影响鱼类及饵料生物的生活;
(4)水温变化的影响。库区水体温度也将发生一定的变化,甚至水温出现分层现象,改变了原河流水体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的生活环境;
(5)泥沙含量变化的影响。上游裹携着泥沙的水流不断入库,在造成库区泥沙不断淤积的同时,水体中泥沙含量也将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原水生生物的环境。
(6)改变了库区本地特有洄游性鱼类的集中产卵场,甚至造成产卵场的破坏;
(7)与原河道相比,库区水量增多、水体面积扩大,库岸受到长期浸泡,容易引发塌方、滑坡地质灾害,进而影响库区生态环境。
2(1)施工期对鱼类的影响,主要是施工作业造成局部河段水文情势改变,特别是施工期库区清理、施工作业造成的水土流失及施工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进入河道,对鱼类生境造成不良影响。
(2)营运期对鱼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若工程未能设置合理的过鱼设施,则大坝建设将阻断本地特有洄游性鱼类的通道;②由于水流变缓,使原来适应流水生境的鱼类不能生活,被迫向库尾上游流水生境迁移,而喜欢静水环境的鱼类则可在库区繁育、生活,造成库区鱼类种群组成与结构的改变;③由于大坝的阻隔影响,库区水流变缓,不能使卵苗进行长距离顺水漂流,影响卵苗孵化。④由于库区淹没及其水文情势的改变,影响了本地特有洄游性鱼类的产卵场环境。
3(1)临时占地在使用前应先剥离上层土壤层,堆放保存好,采取苫盖或截水、排水等必要的临时水土保持措施,用于农田或植被恢复。
(2)由于本工程淹没及永久占地征用了较多的农田,特别是基本农田,因此临时占地的生态恢复应结合基本农田补偿进行,即临时用地适宜恢复为农田的尽可能恢复为农田或基本农田。
(3)处于坡度较大区域的临时占地,为防止农田水土流失,不宜恢复为农田,应以恢复林、灌草地为宜,选用当地物种。
(4)由于本工程影响区生态脆弱,且易发生地质灾害,生态恢复需采取水土保持工程措
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特别是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必须采取工程防护措施后再行地表生态恢复。对于36株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由于处于水库淹没线以下,应在库区清理的前及时采取移植保护的措施。优先在库区外围选择适宜的生境进行移植,移植后可挂牌保护或划定保护区。
4(1)在适宜区域开垦新的耕地;(2)异地划补;(3)劣质地改良;
(4)临时占用的50公顷基本农田,在施工结束后及时恢复为基本农田;
(5)根据实际情况,也可将部分临时占用的非农田或基本农田,恢复为农田或基本农田案例4:
某油田开采项目工程,在当地地下水源丰富地建造,周边自然环境相对较好,植被覆盖率高,有多种野生树木。由于地处偏僻,基本没有居住人口,整体规划符合当地的建设蓝图。在钻井、采油、原油集输及处理过程中使用的各类机械、加热设施和储运设施。项目北部有地表河流,对于营运期的废弃泥浆已经有详细的处理规划。
1.工程开发建设过程中的主要大气污染源是什么?
2.工程开发建设过程中的主要固体废物污染源是什么?
3.进行地下水评价时选取什么污染物指标?
4.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时应当考虑哪些问题?
5.试进行事故风险分析。
•参考答案:
1、工程开发建设过程中的主要大气污染源是什么?
大气污染源主要是钻井、采油、原油集输及处理过程中使用的各类机械、加热设施和储运设施产生的污染物,以NO和SO为主。另外,在建设过程中运输车辆排放的污染物也是主要污染源之一。
2、工程开发建设过程中的主要固体废物污染源是什么?
•固体废物污染源主要是钻井过程中产生的废弃泥浆、岩屑和落地油等。钻井过程中的废弃泥浆产生量一般都比较大,放置于泥浆池内,应当及时清运;钻井过程中可能会破坏地下的岩石层,产生岩屑,部分被开采时带出到地面;落地油是工程进行过程中各类机械的油污掉落到地面产生,应当进行清理。
3、进行地下水评价时选取什么污染物指标?
地下水主要监测的污染物指标可能包括:pH值、高锰酸盐指数、总硬度、氯化物、硫化物和石油类等。
4.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时应当考虑哪些问题?
(1)土地:使用油田项目的建设必将占用大面积的土地,这些土地可能是耕地、林地、草地或者居民居住区域等,因此应当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对土地状况的改变情况进行分析;
(2)土壤:钻井过程中不但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同时会破坏地下的岩层,从而改变土壤的性状,对土壤结构产生破坏;
(3)植被:开采区域内的所有地表植被都会被破坏,另外开采区周边的植被也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使当地的植被覆盖率降低,如果发生油田事故,原油进入地表等情况,对当地的植被覆盖可能是十分严重的;
(4)景观油田建设可能破坏当地的景观,使得整体的协调性降低,短时间内不可能消除。
5.试进行事故风险分析。
油田开采项目的建设和营运均存在一定的事故风险,因此应当做好风险防范的分析和相应的措施。事故风险主要来自于钻井,即井下作业过程中,另外还包括原油集输管线以及站场等工艺环节。引起事故的主要原因可能包括自然灾害,腐蚀环境,误操作,设备缺陷,设计、施工及人为破坏问题。主要的事故类型可以分为管线破裂导致的泄漏、井喷事故等,而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则是腐蚀。对于管线泄漏,可能导致大量的原油外泄,对周边的环境、地表水等造成一定的污染,甚至可能产生重大的火灾;对于井喷事故的发生,应当立即疏散井口周边一定范围内的施工人员,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同时井喷可能殃及周边的储油罐和建筑物等。如果发生火灾事故,产生大量的未充分燃烧的浓烟,会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原油泄漏到土壤中,会对土地的性状造成破坏,对地下水环境质量造成破坏,还可能使得周边的植被受到影响等。
案例5:
•某重大工程配套商品房建设项目总投资为40亿元,占地面积120h㎡;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项目所在地原有建筑物需要拆迁,项目以住宅组团用地为主,包括社区商业、社区医疗和福利养老、生活服务设施、社区行政办公等,还包括综合商业中心、菜市场、办公、文化、教育、医疗设施等,还建有地下停车场和大型餐饮区。配套设备还有水泵、风机、变电站等。目前,项目区周边有一些小型工厂,主要排放的污染物为气体,本项目建成后,这些小型工厂污染源都将被拆除。项目周边主要是交通干道。
1.工程的主要污染源有哪些?
2.本项目环境空气质量影响预测的重点是什么?
3.噪声监测选取时间段12:00~15:00和22:00~次日凌晨6:00是否合理?
4.对于项目营运产生的废水如何防治?
5.固体废弃物污染如何防治?
参考答案:
1、工程的主要污染源有哪些?
本项目属于商住项目,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来自地下停车库的机动车废气和餐饮业的油烟废气,车库废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为CO和NO等。
噪声来自各类水泵、风机、地下车库、变电站、空调等机电设备噪声,还有商业噪声。废水有居民生活污水、餐饮废水、医疗废水,主要污染物有COD、BOD、悬浮固体、氨氮、动植物油等。
固体废物主要为住户生活垃圾、商业垃圾、餐厨垃圾和清扫垃圾,以及医疗废物等。
2.本项目环境空气质量影响预测的重点是什么?
社区商业、社区医疗和福利养老、生活服务设施、社区行政办公等,还包括综合商业中心、办公、文化、教育、医疗设施等,以及地下停车场和大型餐饮区,因此在整体设计的时候应当考虑到污染物排放对这些敏感点的影响。
3.、噪声监测选取时间段12:00-15:00和22:00-次日凌晨6:00是否合理?
选取的时间段应该为昼间和夜间,夜间选取22:00-次日凌晨6:00是合理的,但是昼间的12:00-15:00不合理,因为这个时间段不具有代表性,中午时间一般为午休时间,噪声产生相对较少,应该选取早晨8:00-12:00这段时间段比较合理。
4、对于项目营运产生的废水如何防治?
对于车辆冲洗、车库地面冲洗水采取隔油沉沙处理措施;餐饮废水采取隔油池处理;垃圾房渗滤水过滤后接入污水管;医疗废水采取消毒处理措施;废水经过处理后排入市政管网送到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
5.固体废弃物污染如何防治?
居民的生活垃圾实行分类袋装,集中堆放,压缩处理,由环卫部门每天定时往外清运。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餐厨垃圾和医疗废物委托有资质单位集中回收处理。商品外包装垃圾基本均为可再利用的物品,由相关单位统一回收处理。装潢垃圾集中于指定地点,委托当地环卫部门统一处理。
第二篇: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以及竣工验收制度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概念和特点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环境影响报告表则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文字表现形式。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主要特点为:第一,以法律强制作用保障“预防为主”政策的执行,与“三同时”制度连结在一起成为控制新污染的主要制度。第二,纳入了基本建设程序,在建设程序上保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第三,建设单位、评价单位等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主体职责权限比较明确,操作性强。第四,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简化管理程序。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建设项目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建设项目可以只填报环境影响报告表或登记表。第五,实用性强。可对优化选址布局、工程设计、防治措施、生产管理与环境管理等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决策依据。第六,实行评价资格审核认定制。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必须取得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按照资格证书规定的等级和范围,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并对评价结果负责。
2.核技术利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加速器、中子发生器以及含有放射源的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在申领许可证前编制环境影响文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未经批准,有关部门不得颁发许可证”。这一规定明确指出了核技术应用单位在申领许可证前应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一致。
核技术应用单位应委托有辐射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机构进行建设项目的辐射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文件完成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
从事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核技术应用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内容和格式》、《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安全基本标
准》以及有关的大气、水等环境评价技术导则进行核技术应用环境影响评价。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规定:
(1)申请领取许可证的辐射工作单位从事下列活动的,应当组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A.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制备PET用放射性药物的除外);
B.使用Ⅰ类放射源的(医疗使用的除外);
C.销售(含建造)、使用Ⅰ类射线装置的。
(2)申请领取许可证的辐射工作单位从事下列活动的,应当组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
A.制备PET用放射性药物的;
B.销售Ⅰ类、Ⅱ类、Ⅲ类、Ⅳ类放射源的;
C.医疗使用Ⅰ类放射源的;
D.使用Ⅱ类、Ⅲ类、Ⅳ类放射源的;
E.生产、销售、使用Ⅱ类射线装置的。
(3)申请领取许可证的辐射工作单位从事下列活动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A.销售、使用Ⅴ类放射源的;
B.生产、销售、使用Ⅲ类射线装置的。
(4)转让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活动不需要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3.“三同时”制度
环境保护的“三同时”制度,是指新建、改建、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区域开发项目或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其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或使用的制度,简称“三同时”制度。
“三同时”制度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制度,为我国首创。它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一起,成为贯彻落实“预防为主”方针、控制新污染产生的非常有效的法律制度。是“预防为主”政策的具体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同时”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具有较强的法律强制力,所有适用对象都必须必须遵守,如若违反,不论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后果,都要受到法律制裁。第二,环境管理紧密结合基本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的三个程序,并提出了时间要求。
对于核技术应用项目的“三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是这样规定的,“新建、改建、扩建放射性工作场所的放射性防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也就是说对放射性同位素的生产、销售、使用、贮存的场所和射线装置的生产、销售、使用、贮存的场所,在其新建、改建或扩建时,场所的辐射监测、辐射屏蔽以及按规定对生产的放射性废物的收集、包装、贮存的设施设备,包括放射工作场所入口控制设备、安全连锁装置、报警装置或者工作信号等均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三同时”分为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三个管理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内容归纳如下:
a.项目建议书阶段:根据建设单位要求,审查建设项目选址及环境影响简要说明,出具建设项目选址及立项环保受理意见; b.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提出环境污染防治对策、措施;
c.初步设计阶段:审查环境保护篇章,审查环评审批意见和所确定的各项环保措施、环保设施投资概算落实情况。对环境影响大、处理技术难度高的污染项目,进行环保治理设计方案专项审查。
d.施工到试生产前阶段:检查环保设施建设进度和环保资金使用情况,批复建设单位申请试生产报告。
e.竣工验收阶段:检查环保设施运行结果,提出竣工环保验收审批意见。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投入试生产之日起3个月内,提出竣工环保验收申请(特殊情况,经批准同意,验收时间可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一年)。分期投入生产或使用的建设项目,应办理相应分期环保验收手续。
4.竣工验收制度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是指建设项目竣工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规定,依据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或调查结果,并通过现场检查等手段,考核该建设项目是否达到环境保护要求的活动。
竣工验收是监督落实环境保护设施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投产或者使用,以及落实其他需配套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的重要制度。
A.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范围
与建设项目有关的各项环境保护设施,包括为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所建成或配备的工程、设备、装置和监测手段,各项生态保护设施;(2)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和有关项目设计文件规定应采取的其他各项环境保护措施。
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完工后,其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生产或者运行。需要进行试生产的,其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建设项目试生产前,建设单位应向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试生产申请。对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环境影响登记表的非核设施建设项目,由建设项目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受理其试生产申请,并将其审查决定报送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B.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申请
核技术应用项目的竣工验收主要是放射性防护设施的验收。建设单位在项目投入运行前应向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
建设单位申请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时,应提交以下验收材料:
a.对于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提交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报告,并附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或调查报告; b.对于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提交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表,并附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表或调查表; c.对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建设项目,提交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登记卡。
环境保护监测报告(表)由建设单位委托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有相应资质的环境监测站或辐射环境监测站编制。
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表),由建设单位委托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有相应资质的环境监测站或环境放射性监测站,或者具有相应资质的环境影响评价单位编制。承担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不得同时承担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表)的编制工作。承担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或者验收调查工作的单位,对验收监测或验收调查结论负责。
C.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执行
a.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自收到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之日起30日内,完成验收。
b.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进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时,应组织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等成立验收组(或验收委员会)。验收组(或验收委员会)应对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及其他环境保护措施进行现场检查和审议,提出验收意见。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单位、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调查)报告(表)的编制单位应当参与验收。
c.对填报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登记卡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经过核查后,可直接在环境保护验收登记卡上签署验收意见,作出批准决定。
d.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报告、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表或者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登记卡未经批准的建设项目,不得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e.分期建设、分期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建设项目,按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分期进行环境保护验收。
f.国家对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实行公告制度。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告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结果。
g.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于每年6月底前和12月底前,将其前半年完成的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有关材料报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h.违反《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环保设施未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的,由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对建设单位处以罚款、责令停产等处罚。
i.从事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或验收调查工作的单位,在验收监测或验收调查工作中弄虚作假的,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中徇私舞弊,滥用职
权,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j.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申请报告、申请表、登记卡以及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表)、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表)的内容和格式,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规定。
D.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条件
a.建设前期环境保护审查、审批手续完备,技术资料与环境保护档案资料齐全;
b.环境保护设施及其他措施等已按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和设计文件的要求建成或者落实,环境保护设施经负荷试车检测合格,其防治污染能力适应主体工程的需要;
c.环境保护设施安装质量符合国家和有关部门颁发的专业工程验收规范、规程和检验评定标准;
d.具备环境保护设施正常运转的条件,包括:经培训合格的操作人员、健全的岗位操作规程及相应的规章制度,原料、动力供应落实,符合交付使用的其他要求;
e.污染物排放符合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和设计文件中提出的标准及核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
f.各项生态保护措施按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规定的要求落实,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受到破坏并可恢复的环境已按规定采取了恢复措施;
g.环境监测项目、点位、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符合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和有关规定的要求;
h.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提出需对环境保护敏感点进行环境影响验证,对清洁生产进行指标考核,对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工程环境监理的,已按规定要求完成;
i.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要求建设单位采取措施削减其他设施污染物排放,或要求建设项目所在地地方政府或者有关部门采取“区域削减”措施满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的,其相应措施得到落实。
责任编辑:jcj
第三篇:环境影响评价
一、简介环境影响评价
1.1.环境问题与由来
1.2.环境影响评价的产生与发展 1.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发展 1.4.中美环境影响评价比较
1.5.中国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发展与作用
1.6.环境影响评价的种类
1.7.何谓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1.8.跨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9.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的区别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
2.1.法律
2.2.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2.政府部门规章
2.4.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
2.5.环境标准
2.6.环境保护国际公约
三、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写标准格式
1、总论
1.1 评价目的
1.2 编制依据
2.1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
1.2.2 环境评价规范
1.2.3 建设项目有关资料
1.3 总体构思
1.4 评价原则与标准
1.4.1 评价原则
1.4.2 评价标准
1.5 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的确定
1.5.1 施工期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1.5.2 营运期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1.5.3 评价因子的确定
1.6 评价等级
1.6.1 环境空气
1.6.2 地表水环境
1.6.3 声环境
1.6.4 风险评价
1.7 评价范围
1.8 评价工作重点
1.9 评价时段
1.10 保护目标及环境敏感点
1.10.1 环境保护目标
1.10.2 环境敏感点
2、项目所在地自然社会环境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交通
2.1.2 地形、地质、地貌
2.1.3 气候、气象
2.1.4 水文
2.1.5 自然资源
2.2 社会环境概况
2.2.1 社会经济概况
2.2.2 文化教育与医疗卫生
2.2.3 交通
2.2.4 能源
2.3 区域规划
2.1 城乡总体规划
2.2 城市总体规划 2.3 项目园区规划
2.4 项目工程依托设施概况
3、拟建项目概况
基本情况
建设内容 3 产品质量指标及原料理化性质
总平面布置及其合理性分析
主要原辅料及动力消耗
公用工程
6.1 给水
6.2 排水
6.3 供电、电讯及报警
6.4 供热
6.5 储运
主要生产设备
注:本章内容根据项目拟建工程不同需要进行调整
4、工程分析
4.1 生产工艺及污染因素分析
4.2 物料平衡分析
4.3 环境保护
4.4 项目运行污染物排放汇总
4.5 非正常工况排污及处置
5、清洁生产分析
5.1 清洁生产概述
5.2 本项目清洁生产分析
5.3 清洁生产的措施
5.4 小结
6、环境影响因子识别
6.1 环境对拟建项目影响因素分析
6.2 环境影响要素识别、筛选
6.3 环境影响因子识别、筛选
6.4 评价因子确定(气、水、声、渣)
7、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7.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7.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7.3 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7.4 区域污染源现状调查与评价
8、施工期的环境影响评价 8.1 施工期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8.2 施工期的水环境影响分析
8.1 施工噪声的影响分析
8.1 施工固体废物的影响分析
9、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9.1 环境空气影响预测与评价
9.1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9.1 噪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9.1 固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0、环境风险评价
10.1 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
10.2 风险识别
10.3 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
10.4 潜在的风险因素识别
10.5 风险类型
10.6 事故概率分析
10.7 事故发生对环境的影响
10.8 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10.9 应急监测方案
10.10 应急预案体系
10.11 环境风险评价结论
11、总量控制
11.1 总量控制因子
11.2 总量控制建议
12、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
12.1 三废及噪声治理措施
12.2 环保投资估算
13、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概述
环境保护费用
环境保护效益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小结
14、环境管理与监测制度分析
14.1 环境管理
14.2 环境监测计划
15、产业政策符合性及项目选址合理性分析
15.1 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15.2 规划符合性分析
15.3 总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
15.4 环境容量
15.5 环境风险
15.6 小结
16、结论与建议
16.1 建设项目内容
16.2 规划符合性分析
16.3 环境现状
16.4 清洁生产
16.5 拟建工程污染物产生及治理情况
16.6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6.7 环境风险评价
16.8 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
__.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建设单位委托环评单位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并经专家技术评审通过后,上报______环境保护局行政审批。
__.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工程分析,环境影响分析(水、气、声、固体废物及其它),清洁生产,污染防治措施及可行性分析,环境风险分析,结论与建议等。
__.环境影响及主要环保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备租赁公司利用废旧塑料年产____万m环保型建筑模板生产线项目产生的污染物有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和噪声。项目废水主要为生产循环冷却水排水与少量生活污水,废水经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处理达标后用于厂区绿化。项目废气主要为废塑料粉碎时产生的少量粉尘以及塑料造粒时产生的少量非甲烷烃类气体,对于塑料粉碎产生的粉尘采取袋式除尘措施,对于塑料造粒时产生的非甲烷烃采取集气外排的措施,采取这些措施后项目废气排放可达到环保要求。
项目固体废弃物主要为少量生活垃圾,送垃圾填埋场填埋。项目噪声主要来自塑料破碎机、造粒机等高噪声生产设备,通过选择低噪声设备、优化总平面布置、采取降噪措施等可达到环保要求。此外,采取绿化措施美化厂区环境。
__.公众查阅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的方式:任何关心本项目建设的单位、组织和个人均可在公示期内按以上联系方式向环评单位索取本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__.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和主要事项: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为本工程附近的居民、单位、相关主管部门以及对本项目关心的公众、社会团体。本次公示主要征求公众对本项目的了解程度,公众关于建设项目对所在区域环境影响的看法,项目对当地经济的影响,项目施工期和运营期对公众的主要影响,公众从环保角度对项目的态度和关注程度,以及公众对项目的意见和建议。
____.公众参与的方式:如有意见可采用上述联系方式进行反映,也可以直接到项目建设单位或环境影响评价单位直接反映。
第四篇:环境影响评价
一、项目简介
(一)建设项目的意义
(二)工程概况
1、黄河水院新校区规划概况
2、黄河水院新校区环境因素分析
(三)周边环境现状
1、自然环境现状
2、社会环境现状
3、环境污染现状
(1)水环境境污染现状
(2)噪声环境现状
一、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8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2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2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24号)
二、国务院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130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8]29号)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节油节电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23号)
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22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布北京百花山等19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的通知(国办发[2008]5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保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重点湖泊水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8]4号)
三、部门规章与部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环境行政复议办法(环境保护部令 第4号)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令 第2号)
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再次登记的公告(环境保护部公告 2008年第43号)
关于发布《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公告(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 2008年第35号)
关于太湖流域执行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行政区域范围的公告(环境保护部公告 2008年第30号)
关于太湖流域执行国家排放标准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时间的公告(环境保护部公告 2008年第28号)关于当前经济形势下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工作的通知(环办[2008]95号)
关于印发《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的通知(环发[2008]92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质发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环发[2008]82号)
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及从业人员管理的通知(环发[2008]69号)
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环发[2008]48号)
关于印发《淮河、海河、辽河、巢湖、滇池、黄河中上游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的通知(环发[2008]15号)
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环发[2007]189号)
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环发[2007]130号)
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环发[2007]108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通知(环发[2008]60号)
关于《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二条有关“其他规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及相关法律责任适用问题的复函(环函[2008]308号)
关于进一步加快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的通知(环办[2008]92号)
关于当前经济形势下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环办[2008]85号)
关于加强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环办[2008]70号)
四、产业政策与强制淘汰制度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国办发[2007]72号)
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 2008年第35号)
焦化行业准入条件(2008年修订)(产业[2008年]第15号)
黄磷行业准入条件(产业[2008年]第17号)
乳制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国家发展改革委 2008年第26号)
印染行业准入条件(国家发展改革委 2008年第14号)
关于《铁合金行业准入条件》和《电解金属锰企业行业准入条件》修订公告(国家发展改革委 2008年第13号)
关于停止甲胺磷等五种高毒农药生产流通使用的公告(国家发展改革委等 2008年第1号
关于加强煤制油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办能源[2008]1752号)
关于鼓励利用电石渣生产水泥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办环资[2008]981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外商投资项目管理的通知(发改外资[2008]1773号)
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发改能源[2008]610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药行业管理工作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8]485号)
关于印发高技术产业化“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发改高技[2007]3662号)
关于降低畜牧业生产建设项目环评咨询收费加强环评管理促进畜牧业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08]8号)关于严格控制新建、改建、扩建含氢氯氟烃生产项目的通知(环办[2008]104号)
五、名录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2008年第1号)
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第一批)(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告2008年第36号)
关于印发《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名录》(2008)和《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2008)的通知(环发[2008]91号)
第五篇:环境影响评价
1、什么是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英文缩写EIA,即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通俗说就是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
2、区分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包括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综合标准和行业标准。
地方标准优先于国家标准。综合标准和行业标准不交叉执行,有行业标准的执行行业标准,没有行业标准的执行综合标准。
3、简述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
1、规定对建设项目及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2、具有法律强制性
3、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和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过程
4、分类管理和评价
5、资质审查和持证评价制度
6、公众参与制度
7、跟踪评价和后评价
4、何为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怎样进行分类管理?
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组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和环境影响登记表。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应该编写篇章或说明和环境影响报告书。
5、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资质等级如何划分?评价范围如何划分?各等级所需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是多少?
环境影响评价资质分为甲级和乙级两个等级。
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评价范围
1、轻工、纺织、化纤
2、化工、石化、医药
3、冶金机电
4、建材火电
5、农林水利
6、采掘
7、交通运输
8、社会区域
9、海洋工程
10、输变电及广电通信
11、核工业
环境影响报告表
1、一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2、特殊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甲级单位具备20名以上环境影响评价专职技术人员,其中至少有10名登记于该机构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其他人员应当取得环境影响评价岗位证书。
乙级单位具备12名以上环境影响评价专职技术人员,其中至少有6名登记于该机构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其他人员应当取得环境影响评价岗位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