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孩子缺微量元素关键看症状
孩子缺微量元素关键看症状
由于膳食结构不够合理,我国儿童微量元素缺乏的状况显得日益突出。出于对孩子营养状况的担心,父母们迫切地想知道自家的孩子到底缺什么,怎么补?可是孩子缺啥谁说了算呢?头发检测作用不大
陈女士最近带着1岁多的儿子到某妇幼保健院咨询,微量元素检测仪医生建议她为儿子做微量元素检测,通过查头发,得出的结论是缺钙。但是,不久后陈女士的一位医生朋友则告诉她,查头发其实没啥用,因为检查结果根本不准确。
听了朋友的话,陈女士给弄糊涂了,都是医生,到底该听谁的?
妇幼保健专家介绍说,目前许多医院的微量元素检测手段都是进行头发检测,由于头发中的微量元素的含量受头发清洁程度、发质、个体生长发育程度和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很好地反映儿童微量营养元素状况。所以,我们一般不提倡给孩子做头发检测,但许多父母为了放心,往往要求医生做这样的检测。
孩子缺啥关键看症状
与头发检测比较而言,血液检测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通过在孩子手指上取一滴血,可以检测出其中的铜、锌、钙等微量元素的准确含量而且较为稳定。不过,有关专家也指出了其致命缺陷: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微量元素正常值范围。因此,通常的血液检查结果,也只能作为参考。
判断儿童是否患有微量营养元素缺乏症的关键,是要看孩子症状。一般而言,儿童如果出现厌食、挑食、生长发育迟缓、反复感冒、口腔溃疡、贫血等症状时,都可能与某种微量元素缺乏有关。
专家提醒不能滥补
面对铺天盖地的营养品广告,父母们往往会手足无措。形形色色的补钙、补锌营养品对孩子的健康到底有没有用?专家指出:所有的微量元素,在人体内都有一定的含量和比例。盲目给孩子补充微量元素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
比如儿童因盲目补铁造成体内含铁量过多,会使铁、锌、铜等微量元素代谢在体内失衡,从而降低机体免疫力,并可能使血中铁离子浓度增高,有导致小儿心肌受损的危险。因此,如果孩子有微量元素缺乏症或营养不良,应及时上医院,在医生的帮助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同时,许多专家都强调,合理的膳食结构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
第二篇:孩子的自信心关键看妈妈
孩子的自信心关键看妈妈
1、每天至少对孩子说一次“我爱你”。
2、赞扬你的孩子某一件事情完成得很好,无论是家里的事或是托儿所的事都可以。
3、花一些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做做开心小游戏,哪怕几天内加起来的时间只有10或15分钟,但所花时间的质量往往比时间的长短更重要。
4、去看看孩子的舞蹈表演、讲故事比赛等等,妈妈的出现会让孩子知道你对他的关心。
5、创造各种家庭活动项目,比如小朋友聚会或全家外出旅游,并让孩子在这些活动中承担某些特殊的任务。
6、孩子们喜欢别人需要他的感觉。给他们分派任务,如自己整理床,或打扫家具,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很重要。
7、尽可能创造让孩子阅读的机会,同时要鼓励孩子提问并发表孩子自己对故事的看法和评论。
8、要让孩子自信,妈妈自己首先要表现得非常自信,避免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或问其他的人“我这样做可以吗”。
9、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倾听最重要。孩子有着太多的话要对妈妈说。你的倾听会使孩子认为你很在乎它的观点和看法。当然,你要尽可能的与孩子保持平等和亲切和蔼。避免说一些如“不是现在,宝贝,你看妈妈正忙着呢!”之类话。如果你确实不能马上听孩子的述说,也应换一种方式说,如“现在不是最好的交谈时间,我们改一个时间,行吗?”接着安排好时间。
10、妈妈应履行对孩子许下的诺言,假如你对他们没有实现你的诺言,孩子们会感觉似乎他们自己做错了事情
第三篇:为什么孩子会有考试恐惧症状
为什么孩子会有考试恐惧症状
在孩子成长中要经历很多考验,其中,考试就是一种,那么问题又出现了,问什么很多孩子很怕考试,或者发挥失常呢?为什么孩子会有考试恐惧症状呢? 事例:
家长咨询:我的孩子心理素质很差,平时成绩不错,可一到考试就发挥失常,尤其是在大型考试中,考试之前经常失眠,考试的时候有时候紧张得忘了写名字、涂答题卡,平时训练有素的内容却莫名其妙地丢分,因此孩子越来越惧怕考试,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怎么办?推荐:怎样培养孩子的良好心理素质
专家解答:为什么孩子会有考试恐惧症状?其实就是患有考试恐惧症的孩子会在考试前、考试中产生莫名的焦虑和紧张,并伴有手心出汗、心跳加剧、四肢抽筋、头疼头昏、尿频尿急等不适症状。这种现象是由环境压力和个人心态造成的,需要温馨疏导和有效调节,必要时可以采用心理学中的脱敏疗法。
1、没有正确看待考试的意义。考试是一种衡量教育教学的指标,分数的高低不是考试的目的。老师和家长往往曲解了考试和学习的关系,表现出对分数的一味追求,显得急功近利。
2、为什么孩子会有考试恐惧症状?其实家庭和学校的压力也会使孩子过分紧张。老师和家长会通过排名次等方法刺激学生好好用功,可是没有心理承受能力的学生会因此产生焦虑,由于害怕考试的失败而对考试产生恐惧。
3、没有充分做好准备。如果没有做到心中有数是无法坦然面对考试的,产生紧张是当然的。所以,学生应该扪心自问,平时有没有扎实学习。
4、曾经受到刺激或打击。如果孩子自尊心很强,会因为某次考试失利被老师、家长批评而产生心理阴影,从此对考试失去信心,甚至畏惧考试,所以我们需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让他更自信
5、为什么孩子会有考试恐惧症状?考前没有休息好、过度劳累。考试之前孩子需要充足的休息,开夜车是非常耗费体力的学习方法。有时候休息不够也会导致考试时大脑疲劳、反应迟钝,影响考试结果。
据了解,有很多的 学生都是平时上课认真,完成作业情况也较好,学习勤奋努力。但是一遇考试,不论大考小考,成绩均不如平日,因而在班里成绩属中下水平,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和前程很看重,对孩子要求较严,并且以分数论学习成绩。每次考试都要孩子考多少多少分,达不到标准则会训斥孩子。孩子自然也把考试看的很重,因而,一到考试就非常紧张,十分害怕考不好,考试前就手脚发凉,坐立不安,心跳加快。在考试中常常脸色发白,满头冒汗,常常是平时会的知识,在考试时都不会了。
【诊断与评析】
这一类孩子的行为属于考试焦虑症的典型症状。通过进一步走访他们的学校和家庭,我们了解到,孩子的父母一直很关心考试分数,尤其就要上了初中或高中,几乎每天都要谈起单位里某个阿姨的孩子保送上了重点,某个叔叔的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学,某某出国深造了,末了总要加上一句:孩子,你可要给爸妈争气啊。父母除了给孩子买了大量营养品,还什么活都不让她干。有时吃完饭孩子顺手把碗送到厨房,父母也会说这些事儿一点都不用你管,妈妈只希望你能好好学习,考上重点中学。考不上重点中学,那就上不了重点大学!每次考不好,就会招来父母严厉的训斥。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自然就把考试看的很重,但一到考试就开始紧张,老怕考砸了对不起父母,谁知一紧张就脸色发白,满头冒汗,常常是平时会的知识,在考试时都不会了。
这类孩子的考试焦虑主要原因来源于外部,特别是父母迫切希望孩子成才的心理,给孩子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反而严重干扰了她正常的学习,本来有的能力和水平,也被因恐惧担心而生成的杂念所影响了。
【预防和治疗建议】
考试焦虑症是一种对考试情景紧张恐惧,无法自行调试的心理疾病。所以应该对这种心理疾病引起注意,利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克服和预防。父母,老师,学生都要调整期望水平,端正对考试的认识。心理学家发现,过高的期望会导致较大的心理压力。如果目标太高,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学生会没有把握而忧心忡忡,生怕失误。这种对失败的恐惧,必然会使学生在考试期间过分担心,反而分散了注意。此外,正确认识考试的目的和作业,也是降低学生考试焦虑的必要措施。如果把考试作为决定终身命运的“生死战”,认为考不好就没有前途,这肯定会让学生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成天提心吊胆,害怕失败,而不能专注于学习本身。注意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心理学家发现,学生的应试技巧与考试焦虑水平有一定相关。应试技巧较差的学生,考试焦虑水平教高,应试技巧较好的学生,考试焦虑水平低。所以,老师和父母要加强对学生的考前辅导,努力提供他们的应试技巧,也有助于预防并减轻学生的考试焦虑。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包括: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独立思考,及时和分散复习,正确阅读,存疑即问,帮助学生做好考试前的准备工作,如明确考试目的,考试范围,了解考试时间,地点,充分准备好考试用具,考试前一天保证良好充足的休息于睡眠,帮助学生掌握考试过程中的 注意事项,如怎样审题,合理安排答题顺序,保持卷面整洁,快速检查解题步骤。老师和父母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对考试焦虑的学生,老师和父母要让他们了解什么是考试焦虑,学会辨别考试焦虑的表现。一旦出现这些线索,如心跳过速,出汗,手足发冷,注意力无法集中等,便对自己进行自我谈话。如对自己说:“这次考不好,下次还有机会”,“自己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只要正常发挥就没问题”,这对调节考试时的不良心态很有帮助,此外,还应教给学生一些放松的知识,如指导学生进行各种放松训练。4 对于患较严重考试焦虑症的孩子,可以采用“行为疗法”,如脱敏疗法和暴露疗法,使患者对考试紧张恐怖的心理逐步脱敏和适应。可以先让孩子多次尝试想着考试的情景,同时让他放松,直到他紧张恐怖的等级有了很大的减轻为止。接着告诉孩子考试的真正作用:是用来检查你知识的掌握情况,就算考得不好,老师和父母也不会批评你,只要你能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去努力,你就会不断进步。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让孩子经历几次考试,考完
后,老师和父母要进行鼓励,并帮他分析原因和未掌握的知识重点,并与他一起努力,让他能考得一次比一次进步,使他慢慢的体会到考试的成功感,这样就不知不觉地渐渐的消除他对考试的紧张和恐怖心理。如果她的父母对孩子有足够的信心,多鼓励,而不是去给他们增加那么多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以他们自己平时的学习成绩和表现,前途一定会很美好的。家长怎样让孩子不怕考试?
现在有许多学生都害怕考试,所以这时候孩子们特别需要家长的关心,那么家长如何让孩子不怕考试呢? 家长要消除孩子的恐惧情绪,要教育孩子学会客观地自我评价,面对考试失误,学会合理归因,同时家长要找出孩子恐惧的原因,从而合理的指导鼓励孩子走出这种怪圈。另外造成孩子心理压力过大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家长和孩子都把考大学作为唯一的出路和目标,生活中,有不少考生的父母为了孩子能金榜题名,陪孩子挑灯苦读,嘘寒问暖,关心备至,家长的殷切期盼,每天的提醒叮咛,也变成了一份沉甸甸的压力,加在了孩子本就不轻松的肩上。导致一些孩子惧怕考试的另一个因素是,孩子把考不好的原因都归结为“我脑子笨”、“我天生不适合考试”等,自我评价过低,孩子在面临高考时,如果总是看到自己的弱点,甚至夸大自己的不足,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让孩子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也不会成功。心理专家表明:当学生把考试失败归结于自己天生脑子笨和能力低或归因于考试题目太难时,他们在心里就认为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无法赶上其他人,无法取得成功,就很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与动力,会走向自卑甚至自暴自弃,最终丧失自信心。而当学生把考试失败归因于自己的主观努力程度不够时,这个原因是可以改变的,而且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些学生在失败后会知耻而后勇,增强自己主观努力的程度,促使他们加倍努力地学习。因此,心理专家强调要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在复习迎考期间,有的孩子觉得努力了半天也不见成效,对自己很失望,每天幻想要是能取消考试就好了,有的孩子一次大考成绩不好,害怕再次经历失败,干脆临阵退缩,不肯参加考试了。出现上述情况时,家长要教育孩子、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培养和提升孩子的受挫折能力,鼓励孩子越挫越勇,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在高三模拟考试后,许多同学会因为成绩不理想而产生对考试的恐惧抵触心情。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为在校的高三学生提出了以下的学习方法指导。专家表示,在模拟考失利后产生对考试的恐惧和抵触是正常的,但只要学生能够认真地反思,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就能以更好的状态面对高考。
调整心态第一步:寻根问底
在老师看来,学生因考试(特别是高考)所产生的压力,其原因为以下五点:
1、对模拟考试的的目的不明确,不理解学校进行模拟考试的意义,错误而过度考虑模考与高考的关联性,太过重视结果,一旦失误便导致自信心降低。
2、自我感觉及自我评价能力较低,不能全面客观的评价自己。由于高考结果的不可知性,不少同学通过一味增加学习工作量来提高对高考的把握度。
3、对高考结果预期恐惧。面对结果的不可知性,许多同学出现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式的担心。
4、面对高三学习上的激烈竞争,有些同学不能正视周考、月考、模拟考成绩的下降或波动进而徒增紧张、焦虑和恐惧。
5、在高考压力之下容易出现注意涣散、心烦意乱、浮躁、懊恼、孤独、白天困倦而晚上又失眠多梦等现象。
调节心态第二步:对症下药
找到造成恐惧和抵触考试的原因后,需要对症下药来缓解这样的情绪。在这个环节当中,更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引导,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让学生放松心情,轻松应考。
首先,学生必须先明确模拟考试的目的。高三模拟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查缺补漏,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提高。由此出发,在考试中我们的问题暴露得越多,我们对自己的了解也越多,针对性地进行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其次,不要把模拟考试与高考的优劣联系在一起。虽然每次高三的考试都会排名次,在面对名次波动时,学生要具有“跟自己比,莫与他人攀”的心态。
同时,也可以把模拟考试之前的学习过程看做是走向成功的路程,以养成向着目标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品行。
当我们把考试看成是发现自己问题的机会,那么我们就会以欣然的心态来对待考试。这样一来,心烦意乱、浮躁、懊恼和沉闷的心态也就会随之得到有效的改善。
调节心态第三步:返躬内省
在考试结束以后分数和名次都可以遗忘,但认真细致的总结却是不可忽略的。考后的反思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反思复习准备。反思准备本次考试的态度是否积极?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且是否有效?下次考试时又应该作哪些调整?
2、反思考试技巧。反思考试各阶段的得失,如:考试做题时间和顺序的安排是否得当?是否做到了小心仔细?
3、反思考试结果。考试结果是否符合真实水平?若考试结果不理想,主要原因是什么?考试结果反映出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在下阶段如何调整复习,应在哪些方面下力气?
4、要深入反思整个上课、听课、作业和复习的状况。每次考试应该说都是这一阶段的检验,应当反思这阶段上课、听课、做作业的效果如何?什么原因导致考试成绩好或坏?复习过程中是否遗留知识盲点?
第四篇:故事机摆脱孩子害羞、恐惧的症状
故事机摆脱孩子害羞、恐惧的症状
让妈妈头疼的是每次家里有生人来,很多宝宝总是显现出六神无主的样子;那么小的人儿,显出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好静不好动,每次到朋友家里串门,都会一路吵着“不去”,即便是到了目的地,也像被钉在地上一样就是不进人家的家门。
这是由于孩子的天生气质决定的。是属于内向型的孩子,比较不爱动,胆小害羞,而且适应性差,对于新事物或陌生人,经常采取拒绝的方式,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比较容易显示不愉快的心情。
这种情况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问题。一些父母的性子急、对孩子缺乏耐心;对孩子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对孩子指责、约束过多等。有的家庭是爷爷奶奶带孩子,他们总是陪伴孩子玩,为了安全起见,不让孩子与外界接触,使得孩子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变得胆小、害羞、依赖性强。还有的父母经常采用惩罚、体罚、恐吓等方法教育孩子,对于一些敏感、情绪不稳定的孩子来说,会使孩子的神经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的状态,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变得胆小、孤僻。
那么作为家长平时要认真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了解他们的气质,并运用正确的教养方法引导孩子,孩子就会变得活泼大方、开朗乐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多让孩子接触早教故事机玩具,现在很多家长忙的都会给孩子购买故事机,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开发大脑益智同时里边的故事,培养孩子的兴趣使其不再变得特别害羞。
很多父母难以忘记孩子恐惧的表情,他们经常害怕的说:“那声音太响了”“梦里的怪兽”“危险到处都有”“分离”“没尝试过,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也许婴儿经历的第一次恐惧是由巨大的噪声和强烈而陌生的刺激造成的。这种恐惧通常出现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因为孩子在出生后失去了母体带来的安全感。第一年里,他们刚开始认识外界环境。因此,任何他们不熟悉的刺激、光线、声音都会使之产生恐惧感。显然,婴儿是逐步适应世界上的新事物的。
在2-4岁之间,孩子会害怕动物。父母适当地控制局面能为孩子提供帮助。要让他们了解,有些动物很危险,而有些动物却很有善。帮助孩子熟悉动物很重要,父母可以给他们看图片,为他们买动物造型的玩具,使用故事机给他们听关于小动物的故事,这些在米宝兔网站上面都可以下载到的,和他们一起查阅展现动物生活形态的资料。相关父母永远不能强迫孩子接近他们害怕的动物,这样只会使他们身心不快,并使他们的恐惧心理变成恐怖心理。
当宝宝处于恐惧的时候,父母不妨给他多听听故事机,讲故事或者听一些安睡的音乐,让宝宝快速进入睡眠便好了。
第五篇:看犹太人如何教育孩子
看犹太人如何教育孩子
世界上有两个民族最重视教育,一个是华人,一个是犹太人。在全球只有1500万的犹太人,在世界总人口中只占0.3%,可是获得诺贝尔奖的比例却是其它民族的一百倍。美国的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心理学家弗洛姆等,都是在这种复合型文化生态下破土而出的科学人才。犹太人不仅在科学领域,在经济、思想等领域出类拔萃的全球领袖人物也比比皆是。马克思、弗洛伊德、基辛格、以及格林斯潘和东南亚金融风暴期间令亚洲闻之色变的索罗斯都是犹太人。
有一句谚语说:“世界上的财富在犹太人的口袋里,世界上的智慧在中国人的脑袋里。”
世界多数民族都将早晨作为一天的开始,公历的一天开始于午夜,而犹太人的一天则是从太阳落山时开始的。当孩子问为什么时,他们就说:“将黑夜作为开始的人,他的最后才是光明。”这样教育孩子要先吃苦,后享受。
犹太人是惜时如金的。比如当孩子问现在是几点钟时,他们总是说:“现在是11点21分35秒。”而从不说快11半了、11点多钟了的模糊概念。正是因为这样,犹太人的时间观念极强,他们对数字也非常敏感与精确的。
犹太人是最爱书的民族。古代犹太人将书看得破旧不能再看了,就挖个坑庄重地将书埋葬。这时候他们的孩子总是要参与其中的。他们对孩子说:“书是人生命东西。”在犹太人家里,小孩子稍微懂事,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让并不识字的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仪式的用意是,让孩子很小时就知道书本是甜的。使孩子从小把甜蜜和书本联系在一起。犹太人的教育理念认为学习不但是有用的,而且是给人生带来甜蜜和快乐的。
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就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
正因为犹太人把学习看作人生的乐趣,因此他们教师的理念首先就是培养小孩对学习的爱好,他们会根据孩子的特点来教育,决不会因为某个孩子进度比较慢就打击他的积极性,而是因材施教,采取鼓励的态度。这种教育理念培养了犹
太人普遍并保持终身的爱读书习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在人均拥有图书和出版社以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最。
知识即智慧
犹太人不但把学习看作人生快乐的源泉,培养为学习而学习的态度,而且他们更加重视通过学习开启人的智慧。
犹太人不断地受到迫害,房子、财产有如昙花一现,因此在犹太儿童还没有长大成人之前,他们的父母就会教育他们,智慧比财富和地位都更重要。在犹太人的社会中,几乎每个人都认为,学者远比国王伟大,也远比富翁伟大。
犹太人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回答这样一个谜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跑呢?”如果孩子回答的是钱或财物,母亲将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财物,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重视才能
犹太人重视知识,更重视才能。他们认为,一般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而没有任何的创新。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而思考是由怀疑和问题所组成的。学习便是经常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智慧的大门,知道得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发问使人进步。犹太人家庭由此特别注重与孩子的思想交流。孩子们可以同成人谈话和讨论问题,偶尔成人还会同孩子们缠个没完,意在引导他们投入到学习与研究上去。从以上几点可以管窥犹太人“教育为本”的兴邦谋略,其独特的家庭教育理念颇值得我们去探究。
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在犹太人家庭中,孩子到了七八岁的时候,母亲经常会问孩子这样一个问题:“当遭到异教徒的袭击,必须逃命的时候,你会带着什么逃走?”对于这个问题,回答“钱”或“宝石”是不对的。这是因为无论是钱还是宝石,一旦被夺走就会完全失去。正确的答案是“知识”。与财物不同,只要人活着,所学到的知识就不可能被别人夺走。犹太人成功的第一个关键,就是通过教育,极大地开发孩子的智力,增长他们的才能。
爱因斯坦的成就,也与他在童年时代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关。母亲给了他音乐上的熏陶,叔父给予他数学上的启蒙,而父亲则在他做出了蹩脚的小板凳后,仍加以赞扬与鼓励。
以学习作为人生快乐和甜蜜的来源,以鼓励独立思考作为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这是犹太教育的显著特点。
犹太人对教育有种特殊的执著,称大山为“哈里姆”,称父母为“赫里姆”,称教育为“奥里姆”,这三个词出于同源。在他们眼里,老师与大山、父母同样重要,同样值得尊敬。犹太人有句成语:“你比希勒尔还穷么?你比希勒尔还缺少时间吗?”犹太人从小就知道希勒尔的故事。有个犹太故事说:少年希勒尔很穷,他拼命工作,将挣得的钱的一半都送给了学校守门人,以求进入学校听课。后来他连一块面包都吃不上了,守门人再也不让他进入学校。于是,他就悄悄爬上教室楼顶,趴在天窗上听课。冬季的一天,天空是晴朗的,可教室里却很阴暗,后来学生们才发现,是希勒尔趴在天窗上,已经被冻僵了。这个故事后来演化成一句话:“你比希勒尔还穷么?你比希勒尔还缺少时间么?”这句话常常被大人们用来激励孩子勤奋学习。犹太人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最终成为了世界民族之林中的一朵奇葩。
对历史教训的铭记
历史教育的作用,在于对人格的全方位启发,这一点犹太人相当认同。所以,犹太人不仅教给孩子历史中的辉煌,更强调历史中的失败、挫折、没落与迫害,从中进行反省,取得教训。在这层意义上,犹太人试图将教育定义为“痛苦的教育”。他们不但告诉孩子人生有喜悦和幸福,更告诉他们人生会有黑暗和失意。有这么一则故事,一位犹太父亲把3岁的儿子放在窗户上叫他往下跳,父亲在下面接。孩子玩得忘情而高兴。到了第三次,孩子又欢快地跳下,但父亲并没去接,可怜的孩子跌在地上哇哇大哭,慈祥的父亲则在一边暗笑。孩子抱怨父亲
为什么不接反而欺骗了他。父亲在儿子惊恐之余,循循善诱地教导儿子:“为什么以为我接了你前两次,就一定有理由第三次再接你?你为什么以为我是你父亲,就一定会帮助你?”
犹太人选择的使命就是不再让民族悲惨的历史重演。过去的苦痛就是将来的教训,所以,犹太人会把这种使命传于下一代,告诉他们:对于人生,永远不能采取安逸的态度。
对刻苦治学的鼓励
犹太人把学习称作“重复”。从字面上看,它的意思是多遍地读、说、听,做练习,最终将文章全部内容记住。这种学习的韧性在犹太人当中是普遍存在的。这种韧性并不是先天就具有的品质,而是在细节的生活方式中养成的。年复一年,犹太人在自己的节日到来之际,整整一周时间都会吃一种无味的面包,体味辛劳的感觉。饭后,他们还要诵读经文,感谢上帝的恩赐。这种传统在犹太人漫长的历史中一直被遵守着。
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出的犹太子女,即使不聪明,也会不断地通过练习和复习来达到对某事物的理解。正是这种努力进取的热情使犹太人比别的民族明显高出一筹。
正如发明家爱迪生所说:“天才就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大多数的犹太学生的成绩比一般人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具有遇到挫折也不言败的精神。
对创新精神的提倡
犹太家庭不但重视知识,而且更重视才能。他们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喻为“背者很多书本的驴子”。因此,他们十分崇尚创新,认为没有创新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知道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
许多犹太人家庭里碰到放学的孩子,第一句话就是:“你又提问题了吗?”因此,有人称犹太民族是一个企图揭示自然和人类秘密的哲学家民族。喜欢思考宏观的、深层次的问题,喜欢推导,喜欢创新,铸成了犹太精神的核心。对理财观念的培养
犹太人对子女的理财教育有一套独特的方法,他们会送股票给刚满周岁的孩子,这是他们民族的惯例。孩子三岁时,父母就开始教他们辨认硬币和纸币;五岁时,让他们知道钱币可以购买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并告诉他们钱是怎么赚来的;七岁时,孩子得看懂商品标的价格,并加深“钱能换物”的理财观念;八岁时,父母开始教孩子可以通过打工来赚钱,并且把钱存在银行里;十一岁到十二岁,要他们学会看穿电视广告的假象,并且执行两周以上的开销计划,懂得正确使用银行的术语。
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就是一位犹太人,他要求他的孩子在每天睡觉前记下当天的每一笔开销,甚至告诉他哪里可以买到更便宜的商品,他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孩子学会过节俭的生活。作为世界第一位拥有十亿美元财产的大富翁,洛克菲勒给子女的零用钱却少得可怜,甚至比一般的家庭要求更严格。
正是因为从小对金钱形成概念,犹太人才能以“善于做生意”闻名世界;也正是因为这种精打细算的习惯,犹太人才能在点滴积累中,奠定起整个民族厚实的物质基础。
其实,无论以何种方式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理财观,犹太人始终不忘强调一点:再多的财富也会消失,唯有知识方能受用终身。正确的理财观,必须建立在学习知识文化的基础之上。
犹太人说:“有十个烦恼比仅有一个烦恼好得多,只有一个烦恼时,痛苦定是深刻的。而有了十个,就不一样了。没有一个自杀者是因为有了十个烦恼而死的。”所以犹太人虽然苦难多多,但他们并不惧怕。
多数民族都将胜利、喜庆作为节日,可是犹太人最盛大的节日“逾越节”,却是纪念在埃及当奴隶的日子。这天,他们给孩子吃一种很难吃的没发酵的面包和很苦的叶子。,然后讲祖先在埃及的屈辱故事。
不论穷富,犹太孩子都有一个存钱的盒子,可是这钱是不能自己用的。这是专门给乞丐留的。犹太人说:“许多乞丐的衬衫里就藏着智慧。”因为包括乞丐在内所有的犹太人都必须抽出一定的时间学习经典。
犹太法典上说:“5岁的孩子是你的主人;10岁的孩子是你的奴隶;到了15岁,父子平等,就没有孩子了。”在五旬节内,年满13岁的孩子都要参加隆重的成丁仪式,表示自己已经是真正的犹太人了,开始承担宗教义务。
关于犹太人,还有许多优点,比如团结,比如勤劳,比如勇敢,比如富有进取精神,但犹太人之所以成为犹太人,与他们的家庭早期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对孩子独特的教育方式,他们这种把我们伟人提出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号召,一点一滴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的做法,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这,也许就是犹太民族能够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仍然能够创造出伟大奇迹的奥秘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