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知识梳理与归纳(已发表)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知识梳理与归纳(已发表)
七年级上第六单元知识梳理与归纳
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古代散文诗歌是珠玑满盘、流光溢彩。在这个单元我们读到了永具魅力的散文。吟诵了经久不绝的诗歌。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数数盘中的大珠小珠吧!
学习扫描
● 学习航标
我们已经结识了古文,你能说说学习古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吗?
[解析]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要诵读。读是学习古文的基础。只有吟诵才能增强语感,这样才能加深感悟和体会。第二要积累古文基础知识。如单元涉及的文化文体常识、作家作品;整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第三要把握诗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思想感情主要包括作者抒发的情感、写作目的和阐发的道理)。
● 主题把脉
你如何本单元诗文的思想情感呢?
[解析]《〈论语〉六则》中,一、二、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问题;第四、五、六则主要涉及学习态度问题。告诉我们如何学习,我们要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世说新语〉二则》意在告诉我们做人要有诚信,诚信是做人处世的根本原则。《伤仲永》让我们在惋惜之余,明白了后天学习是多么重要。天才永远出于勤奋。《木兰诗》是一曲传奇式的女英雄的赞歌。叙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女英雄形象;她集中代表着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诗五首》或感慨、或送别、或倾诉、或思念、或豪迈慷慨,寄语深切情意悠长。五首诗让我们体会到了生活中永恒的美丽。
● 难句理解
1、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解析] 华歆告诉王朗做人不要食言,既然已经答应就不要反悔。这与文章开头华、王态度形成对照突出华歆思维缜密、守诺负责的品质。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解析]这两个分句采用了互文。此手法指上下相关的词互有省略。而意义上则互相补充,从而使文辞简洁精练。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说:将士们(“将军”“ 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百战死”),有的多年后重返故乡(“十年归”)。
3、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解析]用妙趣横生的比喻,对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十二年(虚数)未被发现的谨慎和机智做了讴歌和赞美。成语扑朔迷离由此句得出,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语时。
[解析]作者跨越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用未来的欢乐反衬今天的痛苦。诗句明白如话,却又曲折、含蓄、隽永,回味无穷。
学法指导
● 实词解释
实词是理解句子的基础,句子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那么我们怎样理解实词呢?初学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组词法。如“三人行”中的“行”,我们立刻会想起“行走”一词,行即走。再如。“既已纳其自托”句中的“纳”,指接纳、接受;“ 托”,指请托,请求。
2、因文定义法。即结合注释和文意确定某个字词的意思。学多同学知道组词法后胡乱组词解释词语,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例如“学而不厌”中的“厌”,解释成厌恶。从字面上看似乎也通顺,但是结合“而”表示递进就知道解释成“满足”更恰当。
3、根据读音找通假字。如说(yué),通“悦”,译成愉快、高兴。再如邪(yé)通“耶”,相当于“吗”,表示疑问。需要指出的是本教材认为的通假字都有“现在写作‘„’”的标志(学过的通假字一般不重复作注)。
4、根据现代汉语中的成语或短语推断。“歆辄难之”中的“辄”,可以联想到成语浅尝辄止。推知解释为“马上”或“立即”。
● 诗歌鉴赏
本单元的诗歌鉴赏可用如下步骤(1)逐字翻译,把握诗意。诗歌的翻译常常要适当增添词语和调整语序。(2)分析意象,揣摩情感。一般哀景衬哀情(如“巴山夜雨涨秋词”),乐景衬乐情。(3)理解用典。用典分正用其意和反用。本单元“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就是正用其意。(4)本单元诗歌多为离别或思乡即离愁别绪。对地点位置的了解有助于对诗歌的理解。(5)还需要掌握常见的固定的意象的内涵。如月常喻思乡或团圆,鸿雁指思乡或家书,杨柳常暗示离别(扬花愁杀渡江人中的“扬花”)等。
基础乐园
●古诗常识介绍
1、古诗的分类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庚信,都算是古体诗,因此,所谓仿照古代的诗体,也就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
a.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b.押平声韵;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d.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长律一般是五言的,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五言绝句只有二十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律绝两类。律诗(8句)、绝句(4句)。律诗依次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连联要求对仗。
总括起来说: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乐府多属于古体,绝句多为近体。
2、要学会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一些古典诗词。
A、感情:轻松愉快 激愤昂扬 哀怨悲伤
节奏:明快朗畅 急促有力 低沉缓慢
B、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一般:
五言诗的节奏是二三拍(2/3,2/2/1,2/1/2)
七言诗的节奏是四三拍(4/3,2/2/1/2,2/2/2/1)
●文学常识
我国唐代诗人中有“大小李杜”的称呼,“大李杜”指的是李白、杜甫;“小李杜”指的是李商隐、杜牧。
你能说说本单元其他诗人都有哪些有合称的?是什么?。
● 通假字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同“攀”,牵、拉。
(2)尊君在不?不,同“否”。
你还能写出哪些?
● 一词多义
(1)学而时习之(表示顺承高兴);学而不思则罔(表示转折关系)。
(2)愿为市鞍马(动词,买);东市买骏马(名词,市场)。
你还能写出哪些?
● 古今异义
(1)宁可以你急相弃邪?(古义:可,可以;以,因为。今义:可能,能够)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只;今义:表示转折)。
你还能写出哪些?
● 词类活用
(1)温故而知新(形容词做名词,旧知识、新体会。)
(2)父利其然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利。)
你还能写出哪些?
● 特殊句式
(1)省略句:又七年,还自扬州。(即“又七年,(吾)还自扬州,省略“吾”)。
(2)宾语前置句:何有于我哉(即有何于我哉)。
(3)状语后置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即日扳仲永于邑人环谒)。
请各举一例:
写作舞台
● 写法指导
本单元写作主要练习古诗改写。古诗改写是依据原文改变体裁、人称、或表现手法的一种作文练习形式。自然可以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改写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1、熟悉原文,把握主题。要认真领悟原文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特征和主要故事情节。不要让改写中增删的情节违背原诗主题。
2、划分场景,展开想象。确定怎样取舍和组织材料,拟出提纲,考虑人称和语言的运用。注意人称的一致性,起急第三人称站出来说话,成了诗歌鉴赏。
3、古诗改写不是翻译。要认真阅读改写要求,做到既不违背诗歌主题,又要有自己的理想和想象。
● 写作演练场
改写《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要求:
1、不违背主题;
2、第一人称;3有想象;
4、不少于500字。
第二篇:二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
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编排了5篇精读课文《要好好学习》、《朱德的扁担》、《梅兰芳学艺》、《孔繁森》、《大禹治水》,都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好文章。
《要好好学字》记叙了在革命根据地延安,毛主席教导两位小八路要好好学字的故事,反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下一代的关怀,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展开描写,围绕“学字”这条线索,安排故事情节。
《朱德的扁担》讲述了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展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品质。
《梅兰芳学艺》通过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苦练眼神,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京剧大师的故事,说明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梅兰芳苦练前后的眼神的变化,充分展现了他苦练基本功的过程。
《孔繁森》一文记叙了孔繁森收养三个藏族孤儿,并以献血所得的营养费帮助他们上学读书的动人事迹,赞颂了孔繁森关心人民、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大禹治水》是一个古代传说,记叙了大禹治理洪水,为民造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赞扬了他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循“治水前——治水——治水后”的线索,展现了大禹为人民谋利益的感人形象。
这几篇课文基本上都是通过一件事来写人的,学习的时候,我们可以从这些杰出人物的言行中学会做人的道理。教学目标要求:
1、正确认读只认不写的字,读准字音,理解字义,组词、扩词,正确、规范的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能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能正确读出长句子中的停顿
4、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教学重、难点:
读准生字的字音,能规范的书写生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教育。
课时安排:《要好好学字》——2课时 《朱德的扁担》——2课时《梅兰芳学艺》——2课时 《大禹治水》——2课时 《练习六》————2课时
12.要好好学字
教学目标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干革命要文化知识,教育学生从小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明白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道理。教具准备:教学投影片、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1、板书课题,齐读。
2、讨论: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两遍。要求:
(1)画出生字词。
(2)画出长句子,练习朗读。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练习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抽读生字词,正音。
(3)指名分节读课文。
(4)齐读课文。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谁?写关于他们的什么事?
4、读后讨论,引导填空:
毛主席在()遇见()。毛主席教导他们要()。
三、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教学字形。
(1)出示:延、革、席。教师讲述书写笔顺:延、革、席
(2)出示:宝、贵。
(3)引导学生自学:刘、泽、参、腰。自学后指名分析字形。
2、指导书写。
3、学生在书上描红。
4、指名口头一字开花。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1、出示投影片,引导观察:这是什么地方?图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2、细读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
(2)讨论: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主要说些什么?
指导: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是我们的革命根据地。
(3)“才”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说说。(只)。用在这里强调了什么?
(4)指名来图上指出谁是安定宝,谁是刘长贵。
(5)齐读第一段。
(6)小结。这一段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3、细读第二段。
(1)指名读。
(2)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用“--”画出写毛主席的句子。
(3)毛主席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
(4)比较句子:
A、毛主席弯下腰,在自己手心上写了“毛泽东”三个字。
B、毛主席写下了“毛泽东”三个字。
①指名读句子。
②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为什么?
③“弯下腰”说明了什么?
(5)指导朗读。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4、细读第三段。
(1)指名读。
(2)投影出示第三段。师画出毛主席说的话。
(3)这是谁对谁说的?
(4)这里的革命指的是干什么?
(5)为什么说“参加革命了,就要好好学字。”
(6)指导朗读。
三、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参加”说一句话。第三课时
一、复习
1、认读生字卡片。
2、用“参加”说一句话。
二、总结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毛主席希望两个小八路干什么?听了毛主席的话,你是怎样想的?
教学反思:
13朱德的扁担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字及以下词语:出产、扁担。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文、感受朱德同志和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敬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识字、朗读课文。
2.难点:了解战士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又不藏了。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准备:
朱德同志像、扁担图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谈话。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对关怀人民的革命领袖毛主席产生了敬爱之情,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位老一辈领导人。
2.课件或图片出示朱德像。认识“朱德”这两个字。
你们知识他是谁吗?
板书朱德。说说这两个字怎么记。
简介朱德。
3.这篇课文讲的是关于朱德的什么事呢?
板书:的扁担请你们读一下课题。
4.课件或图片出示扁担图,也可出示实物。认识“扁担”这两个字。
这就是扁担,谁知道用它可以干什么?
“扁担”这两个字怎么记。
[课题中“朱德”“扁担”两个词里的四个字都是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其中有三个字是要求会写的字。利用图片,随着出示课题分散识字。这样字不离词,音、形、义紧密结合,学生识记生字的效果好。]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
要求:(1)圈出不认识的字,看拼音读准字音。
(2)标出自然段序号。
(3)遇到不懂的词句和问题作记号。
2.小组学生互读、互查、互教生字读音,互相解疑。
教师巡视,了解生字认读情况。
3.集体认读生字词。
课件出示生字词:井冈山同志一支队伍不远
生产草鞋打仗
(1)小老师教读生字词。
要求:先读词中的生字,再读词。
(2)开火车认读。
[生字放在词语中认读,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手势告诉老师,这课有几个自然段。
2.请三名同学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看谁能读正确。其他同学认真听,想想这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先评读,再说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朱德和大家一起挑粮。战士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后来朱德在扁担上写了“朱德记”三个字,大家就不好意思藏他的扁担了。] 4.学生质疑,教师梳理学生的问题。(1)什么是“斗笠”?
(2)“会师”“朱德记”“不料”是什么意思?
(3)战士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不藏了?
5.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采用不同方式解疑。(1)利用实物、图片、插图解决以下问题:
①出示贴有“斗笠”词语的斗笠实物或课件。一起读读这个词。
这就是斗笠,是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等制成的。用来遮阳光和雨。②出示总司令带着一支队伍在井冈山和毛主席会师的图片或课件。你们看,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了井冈山和毛主席的队伍会合了,书上用的是什么词。(会师)
“会师”就是指几支独立行动的部队在战地会合。③让学生看书上插图。
“朱德记”三个字写在哪儿呢?(扁担上)
“记”在这里表示标志、符号。
在扁担上写“朱德记”表示这根扁担是谁的呢?(朱德的)
(2)引导学生带着质疑3读课文,找有关的句子,初步了解战士为什么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又不藏的原因。
①让学生带着质疑3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有关的句子。
②让学生读有关的句子,说说战士藏扁担和后来又不藏的原因。
(因为战士心疼朱德,所以要藏他的扁担。后来大家敬爱他,不再藏他的扁担。)板书:心疼敬爱
(四)研读、感悟、理解战士为什么心疼朱德。
1.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找哪些地方让战士心疼,找出相关的词句。
2.小组交流。结合自己找的词句,谈看法,互相补充。
3.集体交流。
学生先读找出相应的句子,然后抓住重点词,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谈看法,教师相机指导。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随学生发言投影以下句子,随机在重点词下面点点。
(1)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是敌人。
从“不远”这个词看出敌人离井冈山很近,是要进犯井冈山。朱德到山下挑粮会遇到危险。(2)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①想想“五六十里”是多远,要走多长时间。(天不亮出发,开黑才能回来。)
②陡峭的高山,你有什么感觉?(难爬、累、喘不过来气。)
想想朱德还要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走这样难走的路就更难更累了。
③指导朗读:评读、赛读。
谁能把挑着粮爬这样的山,来回走五六十里那种艰难的感觉读出来。
(3)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晚上,还要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①朱德穿着草鞋,肩上担的满满的一担粮食,走那么难走那么长的山路,实在让人心疼。
②朱德白天挑粮,晚上还不能休息,而且不是一个夜晚,是整夜整夜地研究打仗,他太累了,太辛苦了。
③想想朱德最需要的是什么?(休息)
④让学生进入角色。
如果你是红军战士,你会对朱德同志说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由练读,小组交流读、个人展示读。
5.教师小结:战士们看朱德同志天不亮就出发和大家一起去挑粮,天黑了才回来,晚上还要研究工作,实在太累了,大家怕累坏了他,就劝他不要去挑粮,可他还是坚持跟战士一起去挑粮,战士们看着心疼,就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了。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上节课我们通过读书、讨论,知道了战士心疼朱德,所以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大家想,朱德找不到扁担,没办法去挑粮,就可以多休息一会儿。
(三)研读读课文,感悟理解。
(四)这节课,我们再认真读书,找找大家因为什么敬爱朱德同志,而不藏他的扁担。
(五)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六)请你们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找找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找到答案的。
2.同桌互相交流。
3.集体研讨。教师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请同学们找出有关的词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看法。
(1)课件出示句子: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①朱德为了不让大家再藏他的扁担,就在扁担上写了“朱德记”三个字。
②从“不料”这个词看出朱德这样做是大家没想到的。从这句话能看出战士藏扁担是挡不住他和大家一起挑粮,共度难关的决心。
(2)课件出示句子: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①大家被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所感动。所以越发 敬爱朱德同志。
②从“越发”这个词看出大家更加敬爱朱德了。
③大家对朱德产生了敬爱之情,所以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④再联系上文,想想大家都敬爱他什么?
(勇敢、不怕危险和战士同甘共苦等)
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
(三)总结谈话。
读了《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战士心疼朱德而藏他的扁担。当大家看到“朱德记”三个字,被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所感动而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朱德的扁担》是朱德同志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的象征。在1958年已是72岁高龄的朱德同志还亲临十三陵水库劳动,和大家一起挑土筑坝。
(四)拓展。
关于朱德同志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请你们课后收集有关他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五)指导书写。
1.让学生读、描字帖中的字,找出难写的字。
2.小组研究书写方法。
3.教师课件演示指导。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收集有关朱德或其他革命先辈的故事、名言。
教学反思:
梅兰芳学艺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教育他们从小苦练基本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明白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自主识字,指导书写生字。
一、揭示课题
1、京剧是我们中国的艺术国粹,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认识一位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板书课题:梅兰芳。2、出示梅兰芳的头像,简介梅兰芳。
(著名京剧大师,江苏泰州人。他在五十余年的舞台生涯中,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创造了许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发展和提高了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梅派”)
二、初读课文。1、自由练读课文。
要求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词,找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应该停顿的地方,做上记号。2、检查读书情况。
(1)出示课件,检查词语朗读情况。拜师学艺唱戏的料子没有动摇飞翔的鸽子 勤学苦练世界闻名游动的鱼儿紧盯注视(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A 指名分节朗读,评议,正音。B 男女生分节朗读。C 齐读课文。
3、填空,出示小黑板。
这篇课文讲的时梅兰芳小时候拜师(),苦练(名的()的故事。
三、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兰、芳、艺、紧、或、者、注、视、灵、活”指名认读,注音。
2、找出独体字和上下结构的字。“兰、芳、艺、紧、或、者、灵”(1)交流识记的方法,终于成为世界闻18)(2)交流书写时的注意点
3、师范写,生书空
兰:三横间的关系要注意,中间一横最短,最后一横长而稳当。紧:上宽下窄。下面是“系”少一撇。或:注意笔顺,斜钩是关键笔画,要舒展。者:“都”的一半,“日”要写得正。
4、学生描红,完成作业。
四、作业 : 1、练读生字词。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围绕课题质疑,带着问题读书释疑。指导朗读课文,读正确,读出味。指导书写“注、视、灵”
一、揭示课题,质疑
1、昨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读了一篇新的课文《梅兰芳学艺》——指名读题——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课文主要写梅兰芳学艺这件事)。
(梅兰芳是谁?他为什么要学艺?他是怎样学艺的?他学什么本 领?)
二、指导读书,释疑。
(一)“梅兰芳是何许人?”
1、通过预习,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是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他创立了“梅派”。他演过„„)2、请看一段录象,学生交流观看后的感受。(唱得很动听;双眼会说话„„)
3、可梅兰芳小时侯去拜师学艺时,师傅是怎么说他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交流(师傅说他眼睛没有神,不是唱戏的料子。)(板书:没有神不是唱戏的料子)(2)谁能完成这个填空?
“师傅说梅兰芳不是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 “因为梅兰芳__________,所以师傅说他___________。” 先说给同桌听听——指名说
(二)“梅兰芳是怎样学艺的?”
听了师傅的话,梅兰芳是不是就打消了学戏的念头呢?
1、示“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
谁能读好这句话?先在下面练一练——指名读,评议(“决心”、“没有动摇”要加重语气读,以突出梅兰芳学艺的决心很大。)——一起读好这句话。
2、那么“他是怎样学艺的呢?”请同学们将第二自然段好好地读三 遍,找出具体描写梅兰芳学艺的句子。找到句子后,把它有感情地读三遍,我们等会儿来个比赛,看谁找的准,读的棒!
3、交流“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1)找队了,怎么把这句话读好呢?谁有信心?指名读。(2)评议(老师听出来了,你把“常常、紧盯、注视”这几个词加重了语气读,为什么?)
谁能到上面来表演一下“紧盯、注视”
(梅兰芳选择空中之鸽,水底之鱼来训练自己的眼神,鸽在飞翔,鱼在游动,观察这些运动变化着的事物才有利于训练自己的眼力。可看的时间长了,梅兰芳的脖子酸痛,他没有停下;看的眼睛流出了泪水,他没有去休息,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决心呀!)
再好好把这两句话读两遍,品位其中的含义。可以摇头晃脑,可以手舞足蹈。
(3)指名读(有意请两个朗读能力较差的学生,指导他们读好。)
4、日子一长,梅兰芳的双眼变得怎样了呀? “灵活起来”“会说话了”板书:会说话
5、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引读第三自然段。板书: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1)谁能给世界闻名换个词?
(“举世文明”“闻名中外”“世界有名”“驰名中外”)
(2)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一个词说明梅兰芳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是不容易的,你能迅速找出是哪个词吗?“终于”(3)理解了这段话,再来读,老师相信一定能更入味了。
三、回归总结,明理。
1、梅兰芳从“眼睛没有神”到“眼睛会说话”,从“不是唱戏的料子”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证实了“勤能补拙”。示:勤能补拙把这个成语端端正正写在书上
2、填空:学了《梅兰芳学艺》这篇课文,我知道了________。3、让我们完整地来回味这篇课文。齐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注、视、灵”
1、指名认读
2、找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3、书写时有什么注意点,你要提醒大家的。
4、给它们组词
5、师范写,生书空。
6、生描红,完成作业。教学反思:
15、大禹治水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其中8个二会字只读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大雨治水的经过。
2、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以及他的献身精神。
三、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兼顾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之达到和谐统一。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教师一定要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引导学生在“感悟”中进行“训练”,在“训练”中加深“感悟”。
四、教学准备:
课件、大禹像挂图,大禹陵照片。
五、课时安排: 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16 大禹治水
2、简介大禹。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1)把生字圈出来。(2)把难读的句子画出来。
2、检查自读情况。
3、范读课文。思考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了大禹的什么事?
4、口头填空。课文主要讲的是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三、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讨论:
(1)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从哪儿看出洪水很凶猛?看图说说洪水的疯狂。理解:滔滔、淹没。
(3)“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4)这些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
3、指导朗读。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
四、过渡
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下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五、教学部分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治、洪、姓,指名读。
2、引导学生说说字形记忆方法。
3、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细读课文
1、细读课文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哪一句写是大禹想的,哪几句是写大禹做的?大禹是怎样想,又是怎样做的?
(2)学习二、三两句。
①指名读第二,三雨句,说说大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②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的艰辛?(板书:走遍吃尽)
“走遍”“吃尽”说明了什么?“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中的“千”“万”是不是确指一千个,一万个?它们说明什么?
③“九条大河”“九座大山”中的“九”是不是表示数字中的九? 它表示什么?“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了什么?(板书:挖通劈开)
④要带领老百姓开山挖河,完成引水入海的浩大工程,课文中说大禹吃尽了“千辛万苦”,小朋友们想一想:他可能会吃哪能苦呢?
⑤指导朗读。学生练读,齐读。
2、细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3)自由读课文,找出本自然段表示数量的词。
这些表示数量的词强调了什么?突出表现了什么?
板书:13年三次过家门一次也没进(4)指导朗读。
3、细读第4自然段。
(1)齐读。
(2)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联系二、三自然段讨论。)
(3)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板书:制服洪水代代相传
(4)齐读课文第4自然段,体会“代代相传”的意思。
三、练习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扩词。治()()久()()理()()伟()()
二、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教学生字字形。
(1)引导自学部分生字。(2)注意“久”的写法。
2、指导书写。
3、练习描红。
三、课堂练习
1、抄写词语。
2、按要求填空。
洪:有()画,第七画是()。父:有()画,第三画是()。
理:有()画,第十画是()。姓:有()画,第三画是()。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15大禹治水
走遍 吃尽 挖通 劈开
制服洪水
13年 三次过家门 一次也没进 代代相传 教学反思:
16.孔 繁 森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歌声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教育学生学习孔繁森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从小确立关心别人、主动帮助别人的思想。教学重、难点:从课文的语句中体会孔繁森的优秀品质。教前准备:组织看电影《孔繁森》或了解孔繁森的事迹。教法学法:
小组探究学习,师生合作交流。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15 孔繁森
2、简介孔繁森的事迹。
二、初读课文
1、自由练读课文。
要求:
一读,画出生字词,圈出生字。
二读,画出长句子,读通读顺。
三读,标出自然段序号。
2、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3、师范读课文。
4、引导看图,说说图上画了谁,他们正在干什么。
5、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的什么事?
三、教学部分生字词
1、出示:干部、拉萨市、失去、献血。
指名读词。
2、引导分析字形。
部,与“都”比较。
市,与“布”比较。
失,与“大”比较。
献,左右结构,左下不是“羊”,右边是“犬”。
书空“血”的笔顺。
3、学生按笔顺描红
四、细读课文
细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查字典理解“优秀”。
为什么说孔繁森是优秀的干部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检查字词:
用投影出示以下字词,指名读。
优秀干部拉萨市失去抚养医生献血感动
2、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援藏”是什么意思?
二、细读课文
1、过渡:为什么说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
2、细读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
(2)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3)哪一句最能表现出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干部?
(4)齐读第三句话。
比较句子:(用投影出示)
孔繁森抚养他们。
孔繁森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他们。
这两句话都是说的什么?
“抚养”是什么意思?
轻声读一读,比较一下,哪一句好?为什么?
齐读这一句。
板书:接孤儿到身边
(5)指导朗读。
3、细读第3、4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两个自然段。
(2)这两段主要写孔繁森的什么事?孔繁森为什么要献血,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由这一句可以看出什么?
(3)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把有疑问的地方画出来。
(4)分段释疑。(学生讨论)
第3段:
“夜里”、“悄悄”说明孔繁森不想让人知道献血,说明他的无私。
“年纪大”、“身体又不好”还坚持要求献血,更说明的他的无私精神。
“请求”和“再三恳求”写出孔繁森要求献血心情的迫切,强调这是一组近义词,“再三”突出了心情的迫切。
“勉强”说明医生是在孔繁森的再三恳求下才同意他献血的。(查字典,了解“强”的意思,说明这是多音字。
过渡:孔繁森不顾自己的身体坚持要求献血,用自己鲜血
换来的营养费供给几个藏族孤儿上学读书,当藏族同胞知道这件事后,他们——(感动得留下了热泪)。这时,他们只能用歌声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激和深情。
(5)范读歌词。
自由练读,知名读,齐读。
指名说说藏胞们唱着这首歌,心里会想些什么?
板书:献血供孤儿上学
(6)指导朗读。
三、总结全文
1、齐读课文。
2、讨论:
学过这篇课文,你觉得孔繁森是个怎样的人?
板书:优秀的援藏干部
你还知道哪些像孔繁森这样的干部?
3、复述课文。
出示提纲。
(1)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
(2)孔繁森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三个孤儿。
(3)孔繁森去医院献血。
(4)孔繁森用献血所得的营养费帮助孤儿上学,这深深感动了藏族同胞。
4、学生练习复述。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词卡片。
2、组词。
都()市()失()
部()布()夫()
二、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教学字形。
(1)出示小黑板。
优秀抚养医生感动
指名读词语。
(2)学习生字字形。
优:左右结构,右边不能写成“龙”。
“养”和“医”要书空笔顺。
感:上面不能写成“成”。
2、指导书写。
三、作业
1、抄写词语。
2、扩词。
感()()()医()()()
部()()()养()()()
3、写出带有下列部首的字并组词。
匸()()心()()
()()()()
亻()()阝()()
()()()()
板书:
孔繁森
↓
接孤儿到身边
(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
↓
献血供孤儿上学(悄悄、请求、再三恳求)
↓
优秀的援藏干部
教学反思
练习6 教学要求:
1、认识表示天气的几种图标,会看天气预报。
2、照样子,练写铅笔字
3、熟记四条成语和古诗《长歌行(节选)》
4、知道所收集标志的意思
5、会和生病的老师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表示天气的几种图标,会看天气预报。
2、会和生病的老师进行口语交际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1、审题
2、指导
(1)讨论书中图标表示什么提天气(2)把图标与天气相连
(3)讨论“霜雾雷雪”为什么是雨字头
3、练习
(1)把雨字头的字写出来(2)动手画图标(3)收集有关天气的图标
4、反馈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2、指导
(1)出示卡片,让学生认读“莫、菜、算”(2)引导归纳三个字的结构(3)指导书写(4)学生练习描红
3、练习:教师个别指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4、反馈
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纠正训练。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2、指导
(1)出示标志,学生说在什么地方见过它,并说出它的意思(2)动手画这些标志
(3)讨论:见到这些标志,我们应该怎么做
(4)扩展练习:我们在什么地方还见过什么标志,它代表什么意思,并画出来,介绍给同学们
二、教学第四题
(一)熟记成语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成语(2)教师范读(3)学生自读
(4)理解四条成语的意思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2)同桌练习背诵
4、反馈
(二)古诗《长歌行(节选)》
1、审题
(1)指名借助拼音读题目要求(2)说说要求是什么
2、指导
(1)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句子 ① 指名试读 ② 教师范读 ③ 解释意思 ④ 学生练读、背诵(2)学生读第二句 方法同上
(3)学生读第三句 方法同上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三句话(2)指明读(3)练习背诵
4、反馈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一、审题
二、指导
1、读题目内容
2、丁大勇去看李小燕同学会说些什么?
3、王小娅有事不能去,请丁大勇带信,丁大勇该怎么样对李小燕说?
三、练习
1、小组演练
2、分组汇报,及时进行评议指导
单元小结:
第三篇:新版2017-2018七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21.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
一、中心:本文以“新装”为线索,描写一个愚蠢的皇帝上了骗子的当,赤身裸体参加游行大典的故事,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答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文章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二、综合题
1、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课文找出语句来分析。
(1)昏庸无能,骄奢淫逸。从开头治装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三个方面写出皇帝爱穿着的癖好。
(2)愚蠢透项。从被两个骗子投其所好,上当受骗可以看出。
(3)自欺欺人。皇帝明明没有看到衣料,但怕别人说他不够资格当皇帝,便极口称赞骗子织的衣料,并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授予他们勋章。穿新装的时候,明明什么也没穿,还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4)虚伪昏庸。在参加游行大典时,他听到老百姓说了真话,十分恐慌。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来掩饰自己。
2、那些大臣们又是些什么样的人,从课文找出语句来分析。
大臣们都是些虚伪狡诈、自欺欺人的人。他们明明看不见衣料,却极大称赞布料的美,并抢着向皇帝介绍衣料如何美。称赞皇帝的新装多么合身,多么好看,多么贵重。
3、他们不敢说真话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皇帝:维护他独断专行的统治。大臣、诚实的官员、骑士们:保住他们的地位、职务。
老百姓:怕别人说自己太愚蠢,怕招来杀身之祸。
4、故事最后为什么要让一个小孩来揭开黄的新装的奥秘,来戳穿游行大典的骗局?
因为孩子总是无所顾忌、直言不讳。既天真大胆,又率直肯定。
5.这篇童话讽刺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访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讽刺了封建统治阶段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答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6、童话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课文中的皇帝、大臣、骗子的行为都极其荒唐可笑的。皇帝光着身子试穿新衣,赤身露体的在大街上游行都是极度夸张的,你认为现实中有没有这种情况?
童话是生活的反映。是有其真实基础的,在封建时代,什么荒唐可笑的现象都有。昏君确是穷奢极欲,荒唐可笑;大臣们也都明哲保身,自欺欺人,阿谀逢承,被愚弄被压迫的老百姓也总是胆小怕事,人云亦云。而骗子们总是善于投机钻营,欺骗有术,而敢说真话的人往往反而倒霉。因此,说假话成风,荒唐可笑的现象也就有可能发生。
三、精彩语段阅读: 语段
(一):阅读课文1——6段。
1、第1段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刻画皇帝的形象?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从治装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三个方面具体的写皇帝爱新装的嗜好,刻画了爱慕虚荣、生活奢侈的皇帝形象,揭示了故事发生的缘由,为下文骗子愚弄皇帝埋下伏笔.2、“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皇帝之所以上钩,主要是看中了这布独有的“特性”这是全文的主线。作品展开情节,安排材料,刻画人物,都是围绕这一主线进行的。
3、皇帝相信两个骗子的话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皇帝的愚蠢无知。
4、皇帝为什么会“感到不大自然”?这段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说明了什么?
联系课文对他爱好新衣的描写,不难看出,皇帝自己其实心很虚,他很怕自己看不见,被人知道自己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而且对自己是否聪明也不自信,所以他心里感到“不大自然”。这段精彩的、一波三折的心理描写,把皇帝不自信而又心虚,愚蠢而又狡猾的性格特点准确地表达了出来。(也正是由于不自信而又心虚,一心想知道布织得怎样的愚蠢而又狡猾的皇帝,才先派他那“诚实”的、“很有理智”、最“称职”的老大臣去看。)语段
(二):
这位善良的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看见他们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地工作着。
“愿上帝可怜我吧!”老大臣想。①[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没敢把这句话说出口来。那两个骗子请他走近一点,同时指着那两架空织布机问他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很漂亮。②[可怜的老大臣的眼睛越睁越大],可是他仍然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什么东西可看。
“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嗳,您一点意见也没有吗?”一个正在织布的骗子说。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妙极了!”③[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嗯,我们听了非常高兴。”两个骗子齐声说。于是他们就把色彩和稀有的花纹描述了一番,还加上了些名词。老大臣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去的时候,可以照样背出来。事实上他也这样做了。
1.这几段文字从语言 动作 心理活动等方面描写了老大臣“看布”的经过,由此可看出老大臣是一个虚伪愚蠢、见风使舵、老谋深算的人。2.这段文字中有三处写老大臣的眼睛,都分别表现出他不同的内心活动,请结合课文,做简要分析。(注意人物形象的刻画)第一次写老大臣“眼睛睁得特别大”,是说他吃惊的样子;第二次“眼睛越睁越大”,是说他在竭力想看见布料;第三次写“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是说他装着真看见的样子。3.老大臣看布料过程心理变化分析正确的是C A.感慨害怕怀疑坚定 B.悲叹害怕坚定犹豫C.悲叹害怕犹豫坚定 D.高兴怀疑否定坚定
4、“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中的“这一点”指的是什么? 老大臣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东西。
5、后来课文又描写另一位官员看布料,和描写老大臣看布料有什么异同?
课文写另一位官员看布料,写得远比老大臣看布料简单,又写出了两人不同的心理活动,这就避免了描写同一事物的雷同。】
语段
(三):
1当布料还在织布机上的时候,皇帝就很想亲自去看它一次。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其中包括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然后他就到那两个狡猾的骗子所在的地方去。这两个家伙正在以全副精力织布,但是一根线的影子也看不见。2 “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因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
3“这是怎么会会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 个皇帝吗?这可是我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的满意!” 4于是他点点头表示出他的满意。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因为他不愿意说出他什么也没有看到。跟着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有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不过,像皇帝一样,他们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他们像皇帝建议,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皇帝赐给骗子每人一个爵士的头衔和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同时还封他们为“御聘织师”。
1.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上面文字所写的主要内容。皇帝带领随员看骗子织新衣
2. 文中 “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一同去看正在织的布料,“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他想鉴别一下自己的亲信是否愚蠢,称职,以使巩固其统治。3. 皇帝亲自来看织布,那两位诚实的官员为什么要抢先介绍?
怕是帝责怪他们欺骗皇上,以先人为主的方法,极口称赞骗子级的衣料之美,使皇帝相信他们的汇报是真的,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乌纱帽。
4.第3段对皇帝的描写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作用是什么?采用心理和语言描写的方法,写出了皇帝慌恐的内心和骄横、虚伪、自欺欺人的性格特点。
5、皇帝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不同,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一句“骇人听闻”,一句“最可怕的事情”,两个“难道”的反问,都是皇帝心里所想,这几句心理描写,突出了皇帝极端恐惧的心理。他虽然什么也没看见,嘴上却极力赞美,而且用了“极”“十分”等程度非常深的修饰语。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相反,表现了皇帝的虚伪和骄横自欺欺人。6. “每个人都有说不出来的快乐”,每个人的快乐原因相同吗?“皇帝”、“两位诚实的官员”、“其他官员”都因为什么而快乐?
答:不同。皇帝为了有美丽的、精致的布料而快乐,为能穿新装举行游行大典而快乐;两位“诚实”的官员因为事实印证了自己的“预料”而快乐,为保住官职而快乐;其他官员为能得到皇帝的信任而快乐,也为有机会给皇帝献媚而快乐——全面展现了整个宫廷的愚蠢和虚伪。而骗子才真正有了快乐:他们即赚足了钱,又得到了头衔、勋章,并被封为“御聘织师”。语段
(四):
1就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位,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②“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③“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
④“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⑤“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1.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
答:皇帝丑态百出地在街上游行,所有人都不敢说出真相,最后一个孩子说出了真相。
2、皇帝听到老百姓的真话,为什么有点儿发抖?又为什么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皇帝听到老百姓的真话,意识到自己受骗出丑,感到恐慌。但他为了掩饰自己的恐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3、文段中加横线句子是什么描写?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心理描写。揭露皇帝虚伪、卑鄙、愚蠢的本质。
4.小孩子为什么敢于说真话?
答:小孩子天真烂漫,因为他们心中“无私”所以在做事的时候也就“无畏”(无所畏惧)。这表现了作者的意愿:保持无私的童心,敢于说真话。
5、童话的结局让一个小孩说出了真话,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说明一个人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22.诗两首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作者介绍】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四川省乐山县人我国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学者。他的著作很多,有诗集《女神》、《星空》、话剧《屈原》等。
【创作背景】
上个世纪初,我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五四运动呼唤人们追求自由、美好、幸福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未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鼓励人们执著的寻求光明和理想,作者写下了这首诗。
【原文欣赏】
第1节联想,第2-4节想象。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第一节,用比喻自然而然地把“街灯”和“明星”联系起来,既描写出了迷人夜景,有暗示了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这样运用比喻修辞方法,体现了作者联想的思路。“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作者看到“远远的街灯明了”,联想到地面“明了”的“街灯”像是天上“闪着无数的明星”。联想到街灯像明星,自然会仰望星空,自然地引出“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作者仰望天上“现了”的“明星”,又联想到它们像是地面“点着无数的街灯”。这样街灯与明星相互比喻,回环往复地展开联想(相互比喻 回环往复)。地面街灯和天上明星互相辉映,创造出了一种光亮闪烁、深远优美的境界(灯星辉映 深远优美)。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第2节描写天上的街市。这一节怎样逐步驰骋想象?想象出了什么样的天上的街市?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这一节分两层驰骋想象。“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写街市。句首冠以“我想”,表明了下面写的都是作者的主观想象,如把“我想”改为“在”字,就成了写实的文字了。用“缥缈”修饰“空中”,从隐隐约约当中表现出天空的高远深邃;用“美丽”形容“街市”,总写出街市的美好;“定然”一词,语气肯定;从而表现出诗人想象在那高远深邃天空中必有美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写街市上的物品。用“陈列”修饰“一些物品”,表明店铺中物品相当多,摆布很得当;用“世上没有”修饰“珍奇”突出了珍贵奇异物品世上绝无;“定然”一词,语气肯定;从而表现出诗人想象在那天上街市的店铺中必有世上绝无的珍贵奇异物品。两层驰骋想象,由写街到写物,连接紧密,逐步展现,表现出诗人飞翔想象羽翼,神游天上街市,表达了诗人想象天上必有一个远胜人间美好世界的坚定信念。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你”指代作者,使语气亲切,把读者带入诗所描绘的环境中去。
第3节,由天上的街市联想到牛郎、织女的团聚生活。先依据星象来写天河。“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仰望上去,淡淡的天河确是“浅浅的”;诗句在“你看”后面加上一个逗号,表示停顿,也是在引起读者注意天河是“浅浅的”。既然天河是“浅浅的”、那“不甚宽广”的推断也就具有了合理性;“定然是”,语气十分肯定,充分强调了这种推断。有了这天河是“浅浅的”、“不甚宽广”的铺垫,“那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的想象,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这两节诗又写了什么内容? 答:运用想像,描写牛郎织女在天上的生活。⑵请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描绘牛郎织女在天上的生活。
答:他们获得了自由,能够骑着牛儿,淌过不甚宽广的天河,时时来往,天天相见。白天,他们男耕女织,一家四口其乐融融;夜幕降临,他们手提灯笼,闲游天街赏景购物,生活过得美满幸福。
第4节,联想天上牛郎、织女美满幸福地生活。“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来往”一词,表现出天河不能隔离这一对恩爱夫妻,牛郎骑着牛儿蹚过浅浅的天河去见织女,夫妻朝朝相会,夕夕团圆。“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此刻”,赋予想象的情景以具体的时间,好像诗人都要看见他俩一样了。“闲游”,表现出牛郎织女耕织之暇在天街悠闲游观的情景。牛郎织女获得了解放,获得了自由,生活美满幸福。“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由“流星”联想到“灯笼”,说“流星”是牛郎织女提着的“灯笼”,想象奇妙。用“朵”形容“流星”,直接表现出“流星”的美丽,间接表现出“灯笼”的美丽。诗句在“不信”后面加上一个逗号,表示停顿,引起读者注意“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恍如和读者面谈,情趣盎然。
【课文分析】
写作特色:
1.联想自然,想象丰富。诗歌的第1节用联想,由街灯联想到了明星,又明星由联想到了街灯。诗歌第2.3.4节,都运用了想象。
2.引用传说,寄托向往。诗人没有按民间故事那样写牛郎织女,而是把他们写的很自由,这是因为他希望人间也能出现自由幸福的世界。作者是借改造后的牛郎织女的形象来寄托自己的理想,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用词准确,有表现力。
4.节奏和谐,琅琅上口。
联想的自然,想象的丰富,意境的美妙,语言的优美,是这首诗的特色。诗中,最多的是想象。想象,是有一事物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诗人放飞想象,描绘了天街的美好生活,描写了与黑暗现实形成巨大反差的理想世界的美丽图景,表现了作者对现实深感失望,表达了作者盼望自由,盼望民主,盼望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幸福生活,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诗歌中的想象有: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联想,由一事物想到相关的其他事物的思维活动。如由人间的街灯联想到宇宙的明星。由闪烁的星球幻想“天上的街市”,进而想到天街上的行人,想到牛郎织女“在天街行游”,这就是想象了。作者正是通过神奇的联想和想象,从人间写到天上,存在出一个充满幻想、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意境。诗歌中的联想有: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诗的第2节写道:“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缥缈的空中”写出太空给人若隐若现、飘渺虚幻的感觉。这样的情景,诗人才能演绎出“美丽的街市”的想象。为了加强这种想象,诗人用“定然”表示不容置疑,表达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和坚定信念。
因为作者当时生活在黑暗的旧社会,并且作者对美好与自由非常憧憬,所以改写了神话《牛郎织女》,把原本宽广、波涛汹涌、不可飞过的天河,写成浅浅的、不甚宽广。写出了作者对推翻旧社会的坚定。
全诗语言朴实,用词准确,恰当地表现了天街生活的情景,意境深远。在描写天街生活时,作者写牛郎织女“骑着牛儿来往”,写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全是生活用语,质朴而温馨。“请看那朵流星”,以“朵”形容流星,恰当而传神。一般说,星的量词是“颗”,这里为何用“朵”呢?流星闪现似花,以“朵”形容就写出流星的特征,似给流星描了一幅画。全使尽管没有华丽的词句,没有过多的描写,却刻画出一幅淳朴而平和的生活图景。
【思维训练】
1、作者笔下的天街是怎样一幅图景?
答:是温馨而美好的,天街上的人们悠闲而和乐,自由自在,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图景。2、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刻主旨是什么?结合背景
答:诗人面对的是黑暗的旧中国,因此他盼望自由,盼望民主,追求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幸福生活。天上的街市是理想中的神奇世界,诗人的感悟是现实社会的,互为映衬,充分表现了诗人追求光明和理想,追求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3、郭沫若笔下“天上的街市”是一个美丽、自由、繁华富庶的地方。
4、天上的街市显然是诗人的想象,可是诗人却反复运用“定然”、“定能够”、“一定”等词语,表示极为肯定的语气,这和想象是否矛盾?简述理由。答:不矛盾。因为用定然”“一定能够”等这些极其肯定的词语,表示不容置疑,表达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和坚定信念,也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5、那“朵”流星用“朵”字有什么好处?
答:流星闪现似花,以“朵”形容就写出流星的特征,突出了流星像花一般的灿烂美丽。
6、诗中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牛郎织女的命运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答: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在诗人的想象中,天河不再成为阻隔牛郎织女的障碍,他们自由来往,无拘无束,过着自由、幸福、快乐的生活。作者这样写是借想象牛郎织女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来反衬当时人间社会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人压迫人的社会的不满、对人民大众苦难的同情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7.作者为什么会把天上写得这么美?把牛郎织女的故事改写的这么美好?
答:作者对当时军阀混战,黑暗如漆的现实十分不满,但在人间又无法找到光明、自由、幸福,只能借助联想和想像,描绘出天街美好、自由的生活图景,来寄托自己的理想,表达对美好生活得向往和追求。
8.诗中描绘了星光闪烁的夜空迷人的图景,抒发了怎样的一种情怀?
答:通过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9.第一节中“闪”字和“点”字能否互换,为什么?
答:不能。“闪”形象生动而又准确地写出了明星若隐若现的状态。“点” 很有表现力,街灯是在黑暗中亮起来的,是人们使它亮起来的,所以用“点”表现它的出现。“点着无数的街灯”,既渲染出一派神秘奇丽的色彩,又为以后各节描写作好了铺垫。
本文的主题思想:表达了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光明的向往和对未来胜利的信心。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联想 街灯(明)→(闪)明星
明星(现)→(点)街灯
想象 街市(美丽)→物品(珍奇)
天河(浅浅)→牛郎织女(来往)流星(灯笼)→牛郎织女(闲游)
(光明、自由、幸福、美好)
太阳船
吴望尧
【基础知识】
1、易写错的字
白昼(zhòu)航线(háng)镀金(dù)驶过(shǐ)闪烁(shuò)焚起(fãn)
扯下(chě)溅起(jiàn)
2、作家作品
吴望尧(1932—2009),笔名巴雷,浙江金华人,生于沪。1946赴台,台湾现代派诗人,著有诗集《地平线》《玫瑰城》等。3.、关于“太阳”的诗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李绅《悯农》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自学探究】
1、太阳在运行的过程中,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金色(早晨)——白色(日落前)——红色(日落时分)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太阳船的?
作者是按太阳运行的时间顺序来写作的,从早晨写到日落时分。
太阳升高以后,光芒万丈。穿过云层之后,霞光一片。没入云层之后,银星千颗。
3、“当它驶过顶空的子午线,便缓缓地扯下了帆。”这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含义?
当太阳升高以后,没有的任何阻挡,发出了万丈光芒。
4、“当它卸下批闪烁的白银,又驶向另一个港湾。”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含义?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比喻。作者用“白银”比喻阳光,用“卸下批闪烁的白银”比喻天色已晚,太阳光逐渐变暗,用“驶向另一个港湾”比喻太阳即将落山。作者运用比喻生动形象
地表现出太阳在天空中位置及光线的变化,给人以美感及想象的空间。
5、“但在它驶进黑暗的时候,船上却焚起了大火”,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太阳下落没入云层,映射出晚霞一片。
【合作探究】
1、说说诗人如何依据现实展开想象的? 天空-------
太阳------云------
余晖晚霞-------诗人把天空想象成航线,把太阳想象成船,太阳东升西落,想象成船在天空中穿行,把云想象成海岸,太阳落山,余辉晚霞想象成大火,想象合乎情理。
2、作者吴望尧借“太阳船”表达自己什么情感呢?说一说你的理解?
描写了太阳一天的运行轨迹,表达对太阳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女娲造人/袁珂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袁珂,1916年生,神话学家。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有《中国古神话》《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等。2.写作背景
课文是根据《风俗通》里的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再现女娲造人的整个过程,使得这个古老的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光彩。3.体裁介绍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一、自主学习
1.字词积累(填字或注音)
女娲()
泥潭()
蹲()
掘()起
掺()合 莽()莽榛()榛
生气蓬勃()
Chãng châ()
yöu()光
绵yán()
枯tãng()2.解释下列词语: 澄澈:清澈透明。幽光:昏暗的亮光。
灵敏:反应快,机灵敏捷。绵延:延续不断。
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广大:有无所不能的力量,后指极其高明的本领。
3.预习课文,并思考:
(1)女娲为什么要造人?(用课文内容回答。)
她看到周围的景象感到十分的孤独,当她走到池水旁时,照见了自己 的面容,看到自己的影子,忽然灵机一动,就想到了为什么不造和自己一样的生物呢。于是人类就诞生了。(2)女娲是怎么样造人的?
提示: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用黄泥揉成团状成人。
第二种方法:用一条枯藤伸入泥潭,搅成泥浆,向地面挥洒,泥点溅落的点,就出现了人。(3)女娲怎么样让人类繁衍生息?
把人分成男人和女人,婚姻法,让他们去创造后代。
二、合作探究,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1)仔细品味课后练习一中《风俗通》里两则短文,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链接:女娲造人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tuán把东西揉弄成球形)黄土作人。剧务(工作十分繁重);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译文: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揉团黄土造了人。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绳子放到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人。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①造人的具体过程;②人造出来后欢欣喜悦场面;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④作者的评述。可见作者高超的想象力。
(2)同学们刚才找出的几个情节,特别是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女蜗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象的,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象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试想,没有了这种想象,还有神话故事的存在吗?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强烈的探求欲望。
(3)默读这几个情节,同学们看看哪里最见出作者的想象力,能否谈谈你的看法。
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象力,女娲作为“神”,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哭、会假装生气,甚至会灵机一动创造出人类,她得到了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哪里是神,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中我们看到了神话情节里想象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情理的。
(4)女娲到底是神还是人?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她是借助什么创造的?
女娲是神通广大的“神”,但她也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24寓言四则
一、文学常识
1、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寓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它的特点是具有劝谕性和讽谏性。
2、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
3、《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的淮南王 刘安 等人编著的。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著有《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对于列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将列子封为“冲虚真人”,所著《列子》诏称《冲虚真经》;宋徽宗封为“致虚观妙真君。”北宋景德年间加封“至德”,号曰《冲虚至德真经》。列子著书常言人之所未言,气伟而才奇简劲宏妙,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二、《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因为想赫耳墨斯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2.赫尔墨斯的“笑”有什么含义? 一个简单的“笑”,传神地写出了赫耳墨斯微妙的内心世界:嘲笑宙斯雕像价格低,讥笑赫拉不如宙斯,暗想商人会把自己的身价抬得很高,这正是他虚荣心的具体表现。
三、《蚊子和狮子》
1、弱小的蚊子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狮子呢?
以己之长克人之短;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智者胜。
2、胜利的蚊子为什么会被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骄兵败。
3、学习这则寓言后,你有什么收获?
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四、《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①近:靠近
②善:擅长,精通 ③亡:逃跑 【译文】靠近边塞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不知什么缘故跑到胡人那边去了。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①皆:都 ②吊:安慰 ③何遽:怎么就
【译文】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个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①居:经过
②将:jiāng,带领
【译文】过了几个月,他的那匹马竟然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皆贺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①贺:祝贺 ②祸:祸害
【译文】人们都来祝贺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祸害吗?”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①富:多 ②堕:摔下 ③髀:大腿
【译文】家里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玩,有一天不幸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
【译文】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个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①丁壮:壮年男子 ②引:拉
【译文】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边塞,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作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①十九:十分之九,这里是指绝大部分
【译文】靠近边塞的一带人,绝大多数都战死了。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①此:这人 ②以:因为 ③跛:腿瘸
【译文】这个人只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都保全了性命。
五、杞人忧天
《左传》鲁庄公七年(前687年)有这样的记载:某天夜晚,所有的星星都消失了,忽然,天空中下起了流星雨。流星雨砸到杞国一带,落星砸毁半个国家,房屋焚烧,大火连烧三个月。经历过此事的人,总是害怕天再塌下来。于是列子写下了《杞人忧天》这样一个富有启发的寓言故事。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
(一)积累语言:
杞(qǐ)人
躇(chú)步
跐(cī)蹈
舍(shĕ)然
中(zhÒng)伤
星宿(xiù)结合注释积累词语 崩坠:崩塌,坠落
身亡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同“无”。寄,依附,依托)忧,忧愁、担心。晓:开导 若:就像。
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止:行动和停留。果:如果
星宿:泛指星辰。只使:即使。中伤:打中击伤
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四虚:四方。
躇步跳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走。)舍然:舍弃心事的样子
(二)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杞人忧天地崩坠,废寝忘食 忧忧彼之所忧者,晓之以理 忧天者明理大喜,晓之者亦大喜 第二步,精读课文,翻译理解。
(一)翻译课文。抽同学翻译: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二)理解课文
1.杞人忧天地崩坠忧到什么程度? 明确: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
明确:先解释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无处没有空气,不会塌;再解释日月星辰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最后解释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不会陷下去。
3.你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明确: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4.课文有怎样的寓意?杞人忧天的成语后来有怎样的比喻义? 明确:寓意:不必毫无根据地瞎担心。比喻义: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六、《塞翁失马》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哲理?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事情的好坏可以转化,要辨证地看待事物。
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来自这个故事。
七、学了《塞翁失马》,你认为好事一定可以变坏事吗?
好事变坏事或坏事变好事,都是要在一定的条件下。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第四篇: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测试题
第 六 单 元 测 试 题
(共100分,卷面分2分)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24分)
1下面加下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人不知而不愠(yùn)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xīn)
不闻机杼声(zhù)
同是宦游人(huàn)
B.诲人不倦(huǐ)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歆辄难之(zhé)
遂携拯如初(zhěng)
C.不亦说乎(yuè)
策勋十二转(zhuǎn)
乡音无改鬓毛衰(cuī)
朔气传金柝(tuî)
D.思而不学则殆(dài)
尊君在不(fǒu)
王欲舍所携人(shě)
著我旧时裳(zhuï)
2下列加下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2分)
A.相委而去(丢下,抛弃)B.敏而好学(敏捷,轻松)C.思而不学则殆(危险,学业上陷入困境)D.愿为市鞍马(买)
3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几项()(2分)
A.巴山楚水
剪烛西窗
儿女共占巾 B.扑朔迷离
君向潇湘
敏然众人矣
C.磨刀霍霍
巴山楚水
默而识之 D.沉舟侧畔
不耻下问
择善而从
4用原文回答问题(4分)
A.《木兰诗》中写木兰在北方艰苦生活的句子是:
B《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现诗人十分复杂心情的句子是:
5朗读下列诗句,节奏不恰当的一句是()(2分)
A.城阙/辅/三秦
B.今日/听/君/歌/一曲
C.扬子/江头/杨柳春
D.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6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8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3)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4)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7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用法分析有误的项是()(2分)
A.何有于我哉
“哉”相当于“呢”,表示反问。B.宁可以急相弃邪
“邪”相当于“吗”表示疑问。
C.不亦乐乎
“乎”相当于“吗”表示疑问。
8解释句子有误的一组是()(2分)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聪敏而且爱好学习,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二.将下列对应内容连线:<5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商隐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张 泌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
王 勃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淮上与友人别》
郑 谷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寄人》
刘禹锡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三、文言文阅读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3分)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是一首______诗。(2分)题目是《_________》,(1分)作者______,_____代诗人,(2分)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起,被称为________。(1分)
2.“与君离别意”,中的“君”指___________。(2分)
3.“无为在歧路”的“无为”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点出杜少府出发的地点是_______句;将宦游之地是_______句。(2分)
(二)《乘船》(10分)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字。(4分)
俱:
欲:
幸:
遂:
2.区别下面句中加下划线字的古义和今义(4分)
本所以疑
所以:古义:
今义:
疑: 古义:
今义:
3.比较下面两句中“此”的含义是否相同。(2分)
(1)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2)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三)《论语》六则(22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论语》的“论”字读 ______________,它是记录___________的书。(2分)
2.课文里有些语汇已经作为成语流传下来,其中有两个表示虚心好学的成语是_____
___、___ ______。(2分)3.《论语》六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有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
______,_______
__。(2分)
6、第①句有通假字_____通________,这一则用了________、_______两种修辞手法。(4分)
6、解释加点字:
A、时____________B、知___________C、愠__________D、识_________E、厌________________(5分)7翻译下列句子。(4分)
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木兰诗(22分)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本语段出自《木兰诗》,节选自_______编的《___________》。(2分)
2.解释加下划线的字。(8分)
(1)旦辞爷娘去()(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3)军书十二卷()(4)出郭相扶将()3列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雄兔的脚步跳跃,雌兔的双眼迷离。
B.策勋十二转
记了许多次功。
C.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只能听到燕山脚下胡人的战马嘶鸣的声音。
4.“扑朔迷离”一成语是由该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出。现常用来比喻_________
_____。(4分)
5请你就“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展开想象,谈谈其中蕴含了哪些内容。(6分)
四.谈谈你学文言文有哪些体会或有什么学习方?(5分)
课外拓展阅读
(一)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①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②为通好也。”元礼与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躇③。
【注释】:①中表亲戚:有堂表关系的亲戚。②奕世:几代。③踧躇(cùjí):不安的样子。1.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随父到洛(洛阳)B.为司隶校尉(担任)C.既通,前坐(„„以后)D.君与仆有何亲(仆人)2.对下面加点的名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文举年十岁(孔融,孔子二十世孙)B.先君仲尼(即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C.君先人伯阳(即老子,老子又名李耳)D.太中大夫陈韪(是皇宫里的御用医生)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②人以其语语之。
③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4.孔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让陈韪感到“大踧躇”的原因是什么?
(二)怪哉 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尺。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
[注释]①幸:临幸,古代皇帝到某地称为“幸”。②拘系:拘押,关押。③庶:庶民,百姓。④按:察看。⑤信:的确,确实。解释加点词语。
①观者莫识()②还对曰()③咸仰首叹曰()④信如其言()⑤何以去虫()⑥以酒灌()
翻译句子。此地必秦之狱处。
②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鲁迅小时候曾经问他的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先生不予回答。你能根据本文作出回答吗? 5.东方朔对“怪哉”的解说,是否含有更深的意味?
(三)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贯穿全诗的线索是。
2.这首诗用词严谨,照应严密。诗中“谁”与“ ”相照应,“飞”与“散”呼应,“春风”则与标题中的“ ”相呼应,“折柳”为别离曲,故又与结句中的“ ”相呼应。
5.“此夜曲闻折柳”一句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其原因在于。6.“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中“何人”仅仅是说别人,说大家,对吗? 7.“折柳”既是曲名,又是古人送别时的—种习俗。你能说出关于折柳曲的诗句吗?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
一、知识积累卡片
1.课文主题概述 读《论语》六则,犹在聆听一渊博长者讲学习态度和方法;《期行》告诫我们“信”是立世之本,从小要做一个守信人;《乘船》讲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在《伤仲永》中王安石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木兰诗》讲述木兰代父从军,建功还乡的故事;《回乡偶书》诗人年老回乡的感慨和见闻,有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物是人非、无所适从之感;《夜雨寄北》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抒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淮上与友人别》写春天里的离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自身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论语>六则》 愠(yùn):怨恨,心里不满 故:旧,指学过的知识 知:理解,领会 罔(wǎng):迷惑不解 殆(dài):危险,指“学业上陷入困境” 敏:聪明 是以:因此 厌:满足 诲:诱导,教导 从:采纳,听从
《期行》 期:约定 委:丢下,抛弃 引:牵引,拉 顾:回头看 《乘船》 辄(zhé):当即 幸:幸而,恰巧 尚:还 可:肯,同意 舍:扔掉,抛弃 纳:接纳,接受 托:请托,请求 宁:难道 邪(yé):吗,表疑问 拯:救助
《伤仲永》 未尝:不曾,从来没有 求:索要 异焉:对此感到惊异 旁近:附近,指邻居 为:作,这里是“题写”之意 收:聚,这里是“团结”的意思 自是:从此 就:完成,这里是“写好”的意思 文理:文采和道理 可观:值得看 稍稍:纷纷 丐:求,索取,这里是“花钱请(仲永题诗)” 利其然:认为那样有利 环谒:四处拜访 称(chèn):相当,符合 闻:名声,这里指好名声 泯(mǐn):消失
《木兰诗》 市:买 策勋:记功 强:多,余 著;穿 傍:靠近,贴近
《诗五首》 何当:何时,什么时候 却:再,还 之:往,到 比邻:近儿女:青年男女 酬:酬答 旧:老朋友 侧畔:旁边 长(zhǎng):增长,这里是“振作”的意思 2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通“悦”,高兴,愉快。(2)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不解。(3)默而识之。“识”通“志”,读“zhì”,记,记住.(4)尊君在不?“不”通“否”,读“fǒu”,吗。(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读“pān”,牵,拉。(6)对镜帖花黄。“帖”,同“贴”(7)出门看火伴。“火”,同“伙” 3古今异义词
(1)不亦君子乎(君子: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人格高尚的人)(2)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是两个词。今义:表可能或能够、许可)学而不厌(厌:古义:满足。今义:因为多而不喜欢)(3)去后乃至(去:古义:离开。今义:常用于“到„„去”。)(4)后贼追至(贼:古义:指作乱的人。今义:偷窃行为的人。)(5)期日中(期:古义:约定。今义:日期)(6)幸尚宽(幸:古义:恰巧,幸而。今义:幸福)(7)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古义: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8)稍稍宾客其父(稍稍:古义:渐渐、慢慢地。今义:稍微。)(9)复到舅家(复:古义:再,又。今义:重复、往复。)(10)泯然众人矣(众人:古义:普通人,一般人。今义:指大家、许多人。)(11)即书诗四句(书:古义:写。今义:图书,书籍)(12)阿爷无大儿(爷:古义:父亲。今义:爷爷,爸爸的父亲)4词类活用
(1)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旧知识和新知识。)(2)不耻下问(耻,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耻”。)(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经常性:每天,天天。)(4)泯然众人矣(众人:名词用作动词;变成普通人。)(5)父异焉(异: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异,感到惊异,对„„感到诧异。)(6)邑人奇之(奇: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奇,对这件事感到奇怪。)(7)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宾客,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对待。)(8)父利其然(利: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利,认为这种情况是有利可图的。)5特殊句式
(1)倒装句 何有于我哉? “何有”即“有何”,有哪样。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是以谓之“文”也。“是以”即“以是”,因此。何为不可 “何为”即“为何”,为什么?(2)判断句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则”、“是”连用,表判断。)(3)省略句 朗曰:“幸尚宽。”(省略主语“船上”。)期日中(省略主语“他们”。)6诗文中涉及到的成语
(1)三人行必有我师(2)择善而从(3)不亦乐乎(4)温故知新(5)不耻下问(6)学而不厌(7)诲人不倦 7.文学常识积累
(1)文体知识 语录体 笔记小说 记叙文 七 绝 七 律 五 律 乐府民歌 《论语》 《世说新语》 《方仲永》 《回乡偶书》《夜雨寄北》《淮上与友人别》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木兰诗》
(2)作家作品 课 文 作 者 时 代 出 处 《论语》六则 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语语》 《期行》《乘船》 刘义庆 南朝宋 《世说新语》 《方仲永》 王安石 北宋 《临川先生文集》 《木兰诗》 郭茂倩编 南北朝 《乐府诗集》 《回乡偶书》 贺之章 唐代 《全唐诗》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唐代 《李义山诗集》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唐代 《云台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唐代 《王子安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唐代 《刘梦得集》
(3)常识积累 1.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2.唐宋八大散文家:(唐)韩愈、柳宗元;(宋)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3.诚信格言:①言必信,行必果。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4).名句赏析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选择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故乡儿童天真活泼、彬彬有礼的神态,使人如见其貌、如闻其声。“笑问”二字尤为传神,它既表现出孩子们对客人的亲切、尊敬,又勾画出他们的稚气、好奇的性格特点,同时又流露出诗人对他们的喜爱之情。但写故乡的儿童,还不是这两句诗的本意,本意仍是写自己。诗人本是故乡人,对故乡怀有深厚感情,但回到家乡,却被人当作了客人。这对一个对故乡有深情的人来说,该是一个多么大的刺激啊!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物是人非的无限感慨,尽在不言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面对巴山的凄风苦雨,诗人想像到什么时候能够还乡,和妻子夜坐西窗之下,共剪灯芯烛花,温情细语中又提起现在在巴山夜雨中的孤苦心境。这情景是想像中的回味,这回味又慰藉了眼前巴山夜雨中孤苦的心。真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既有惜别之意,更是宽慰之语,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洋溢着对友人的真挚深厚的情感。它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于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而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中,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固然不无惘怅,却也颇为豁达。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这百舸争流、欣欣向荣的景象振奋了作者的精神,激励作者以达观的态度来应对世变。这一联,突然振起,一变忧伤低沉的情调,代之以慷慨激昂的情调,既鼓舞人,又感染人。现今常用这两句诗来比喻自然和社会发展中,没落、腐朽事物的存在不足为奇,丝毫不能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进步的、新生的事物是在没落腐朽的废墟旁蓬勃发展起来的。它蕴含的哲理:人生总会有一些挫折和失败,但不能悲观,要相信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未来总比现在好,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
二、课文研读平台 1.重点语句翻译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翻译: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解读:十二个字科学地诠释了“学”和“思”的关系。“学”和“思”要结合起来,要辩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所获。(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翻译: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我有哪一样呢? 解读: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3)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翻译:您与我父亲约定中午,到了中午您没到,就是不守信用; 解读:守约就是讲信用,失约就是不守信用,这是一种好品质,小小元方都懂这一起码道理,且言辞有理,让“友人”无言以对。
(4)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翻译: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 解读:语言描写表现出华昕在贼兵追到的危急形势下,不顾危险,坚持带着一个素不相识的人逃难,这体现他临危不惧、急不相弃、一诺千金、帮人帮到底的气概。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多年后重返故乡。解读:这句诗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所谓“互文”,也称互文见义,指上下文中相关词语互有省略,而意义上则互相补充,从而使言辞简洁精练。句中身经百战,战死沙场,凯旋归来者,既有“将军”,又有“壮士”。理解互文时不要单看字面意思,一定要上下文联系。
(6)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翻译:在外面,我怀念老朋友的时候,只能徒然地吟诵《思旧赋》;我回到故乡,恍如隔世,正像传说中的烂柯人。解读:“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秘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第五篇:八上第六单元知识要点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归纳
《三峡》
【文学常识】
《三峡》选自《水经注疏》。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言词句】
【通假字】 [阙]通“缺”,空缺。
【一词多义】 [绝]①沿溯阻绝[断,断绝] ②绝巘多生怪柏[极] ③哀转久绝[停止;消失] 【词类活用】 ①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②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③回清倒影[清波] 【常见短语】
[略无]毫无。略,几乎。[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亭午]正午,中午。亭,正当。[夜分]半夜。[良多]很多。良,很。[属(zhǔ)引]连续不断。属,连续。引,延长。【其他词语】
[嶂(zhàng)]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襄(xiāng)]上。[沿]顺流而下。[溯(sù)]逆流而上。[或]有时。[宣]传达。[虽]即使。[御]驾,乘。[疾]快。[素]白色。[回]回旋。[巘(yǎn)] 险峻的山崖或山峰。[漱(shù)]冲刷。[旦]早晨。[肃]寂静。[哀]悲哀。[转(zhuǎn)]婉转。[沾]沾湿。[三]表示概数。[荣]茂盛。[峻]高而陡峭。【句子翻译】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即使骑着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没有它快。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实在有很多趣味。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译: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山丘,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译: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与月亮。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译:悬岩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挡住。【整体把握】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结构提纲】
总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侧重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分特点:(1)夏:水涨流速,交通断绝。(2)春冬:水退潭清,风景秀丽。(3)秋: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侧重写水:四季不同,风景各异。)【问题探究】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第一段总写了三峡怎样的特点?(1)峡长(七百里)(2)岭连(连山,略无缺处)(3)山高峡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第一段中三峡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 山高岭连,雄伟险峻(或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情景综合表现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山的“连”“高”“窄”。
5、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6、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
(1)水涨(襄陵,沿溯阻绝)(2)流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写法:侧面描写。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8、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峡的哪些典型景物描写的?表现了三峡怎样的季节特点?
抓住了碧水、怪木、飞瀑来写的。表现了春冬三峡的风光秀丽。
9、总括春冬之景的四个字是什么?清荣峻茂。
10、“良多趣味”表现在何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1、第四段写什么季节的景色?作者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秋季。听觉。表现了幽静、寂寥、凄异的特点。
12、“渔者歌”有什么作用?
说明猿声凄凉、悲哀,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
13、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14、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①奔放美 ②清悠美 ③凄婉美
15、第一段和后三段是什么关系? 总分关系。
16、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试作简析。
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答谢中书书》
【文学常识】
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有《陶隐居集》。
【文言词句】
[共]一起。[谈]赞赏。[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在水中的鱼。鳞,借代鱼。[竞跃]争相跳跃。竞,争着。[欲界]指人间。[仙都]指仙境。[复]再。[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句子翻译】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晓雾将歇,猿鸟乱鸣。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实是欲界之先都。译: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整体把握】
文章以感慨发端,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仰视、俯视、平远、高远的视角,动静结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问题探究】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9、本文是实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
《记承天寺夜游》
【文学常识】 选自《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文言词句】
[解]除去,脱。[户]门。[欣然]喜悦的样子。[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里。[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句子翻译】
念无与为乐者。译:想到没有可以与自己同乐的人。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到庭院中散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整体把握】
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沉含蓄,精美传神。【结构提纲】
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 ↓ ↓ ↓
兴奋喜悦 转忧、孤寂 宽慰、乐极 难言之情 【问题探究】
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
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5、“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竹柏影子。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6、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月色、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7、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清静、舒适、愉悦。
8、想象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9、“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 情尽在其中。
10、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世人大多热中名利,为俗务所累。
11、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摘引文中句.......回答)
“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这些都说明是“闲人”。
《观潮》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武林旧事》,作者周密,字公谨,南宋末年词人、文学家。【整体把握】
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来之际,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的情景,既衬托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观,又共同组成了一幅生动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流露出作者身为南宋遗民的故国之思。
【文言词句】 艨艟méng chōng
乘骑jì
舸gě 泅qiú
僦赁jiù lín 【一词多义】
观:观潮。观看(动词)。天下之伟观也。景象(名词)。仅:仅有“敌船”为火所焚。仅仅。仅如银线。几乎,将近。
为: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海涌银为郭;成为。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是。以:以此夸能。凭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和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时间。(助词)势:势极雄豪。气势。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能:以此夸能。本领。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重点注释】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既望:农历十六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方:当„„时
出:发、起
仅:几乎、将近
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倏而:突然 略:一点点
4、随波而逝 逝:去,往
5、皆披发文身 文:画文采
6、出没于鲸波盛万仞中 溯迎:逆流迎着潮水
7、吞天沃日
沃:用水淋洗
8、如履平地
履:踩
9、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干:岸
10、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尽:穷尽
11、艨艟数百
艨艟:战船
12、乘骑弄旗标枪舞刀。弄:舞动;标:树立、举
13、珠翠罗绮溢目 溢目:满眼
14、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穹:高
15、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僦、赁:都是租用的意思。虽:即使 容:许、使 【句子翻译】
1、方其远出海门。
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
2、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玉城雪岭般的潮水连天涌来。
3、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
4、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一会儿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
5、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
6、人物略不相睹。
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
7、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8、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浑身刺着花绣
9、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
10、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11、珠翠罗绮溢目。
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
12、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问题探究】
1、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的怎样的特点?
从形(仅如银线)、色(玉城雪岭)、声(大声如雷霆)、势(吞天沃日)四方面,由远及近地写海潮,刻画了江潮的雄伟壮观。
3、第二段写水军演习,场面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4、第三段哪些句子描写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写出了壮士形象;“溯迎而上”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突出了勇士的绝技。
5、统领全文的句子是: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6、第二段中写水军演习之时,说他们“如履平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这是比喻、夸张的手法,突出水兵技艺的娴熟
7、作者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诗从侧面对潮水的形象做了补充,同时也与段首“天下之伟观”照应,以此加强了读者对海潮之雄伟壮观的强烈印象,并为下文作铺势。
《湖心亭看雪》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1597年~1679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寓居杭州。【整体把握】 这篇文章通过对西湖壮观的雪景的描写以及湖心亭奇遇的记叙,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文言词句】 【文言字词】
1、是日更定
是:这。
】定:完了,结束
2、余挐一小船,用毳衣炉火。
挐:通“桡”,撑,划。毳:鸟的细毛
3、雾淞沆砀。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哪里。
更:还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尽力。
白:指酒杯
6、上下一白
一白:全白
7、客此。及下船
客此:在此地客居;及:等到 【句子翻译】
1、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译文:(我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译文: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不要说相公痴迷,还有比相公更痴迷的人呢。
4、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文:大雪下了几天,湖中行人、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在湖中怎么还会有这样的人? 【问题探究】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句子是哪些?用了什么手法?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用了白描的手法。表现了悠远脱俗、天人合一的意境。
2、文中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喜悦的心情。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的“强”和“拉”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情?
“强”表现作者的喜悦豪爽心情;“拉”表现客喜悦心情。
4、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表明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包含了作者痴迷山水之乐的称赞,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拓展】
《湖心亭看雪》与《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1、手法的比较:《湖》运用了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水墨模糊的的湖山夜雪图;《记承天寺夜游》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湖心亭看雪》写出了一个“痴”人;《记承天寺夜游》写出了一个“闲”人。
3、《湖心亭看雪》描写了西湖的壮观的雪景;《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了夜晚月色皎洁之美。
4、古人常说, “酒逢知己千杯少。”在月色如水的夜晚,苏轼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共赏美景,张岱在湖心亭偶遇同时静夜赏雪之人。请联系文章,说说这两位“知己”分别给作者带来怎样的情感愉悦?张怀民带给苏轼的是一种宽慰,以及赏月的喜悦之情;静夜赏雪之人带给张岱的是遇到知音的惊喜之情。
《归园田居》
【文学常识】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 先生”。《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作于隐居后第二年,这是第三首。【问题探究】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描述了诗人一天的劳动情景,表达了作者对隐居躬耕自食其力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对污浊现实和黑暗官场的鄙弃。
2、“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描绘这一诗句的意境,并说说其中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夜晚降临,月色如水,诗人走在草木丛生的乡间小路上,哼着小曲,欣喜地扛着锄头回家。其中包含了诗人的喜悦及自豪之情。
3、点明全句主旨的两句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表现诗人不善于种田,又交代他早出晚归原因的两句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5、诗中写诗人早出晚归,不但没有丝毫倦意,反而有些自我安慰甚至自豪的两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6、“但使愿无违”中的“愿”指什么?
指诗人辞官归隐,从事农耕的意愿。或指诗人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生活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上“为五斗米折腰”强。
《使至塞上》
【文学常识】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著名诗人。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问题探究】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征蓬”和“归雁”在古诗文中常常比喻离家已久的游子,而诗人在此比喻肩负朝廷使命出使汉塞的朝廷大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叙述了诗人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3、请谈谈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构图美: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线条美: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
色彩美: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了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落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渡荆门送别》 【文学常识】
《渡荆门送别》作者 李白,唐 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 诗仙。【问题探究】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描绘了船过荆门进入楚地所见到的壮阔而奇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这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
这是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苍茫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伸展,渐渐消失 了,一泻千里的江水奔入了辽阔无际的原野,滔滔东流。写的是远景 “随”字和“入”字用得好,一个随字,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入”字,仿佛江水流入原野,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诗句也蕴含着诗人的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青春朝气。
3、请描绘颈联的意境。
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似海市蜃楼气象悠悠;此联上半句是俯视,下半句是仰望;这一联将水中的月影比喻成明镜,以此衬托了江面的平静;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中云霞之多变,以此衬托了天空既高又远。
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 水为“故乡水”?“万里”与首联中的哪个字相照应?
拟人,夸张;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爱恋之情;因为长江水从自己的故乡蜀地东流而 下,所以诗人称它为“故乡水”,“万里”与首联中的“远”字相照应。《登岳阳楼》 陈与义 【文学常识】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著有《 简斋集》。【问题探究】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对时局的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2、请你说说“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一句中加点词语应该怎样理解? ...... 这里的“风霜”明指秋景,实喻严峻的政治形势或社会现实;“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是诗人饱经沧桑、身心憔悴、未老先衰的自我写照。
3、“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一联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况?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万里”“三年”既写出了诗人国破家亡、流离失所、漂泊颠沛的逃难生活的概括,抒发了诗人离乡背井、忧国伤时的愤懑和感慨。
4、作者“凭危”“吊古”,有何感受?
作者不仅未添喜悦,反而惹恨添愁,勾起他满腹的家国之恨,身世之愁,使未老先衰的诗人“无限悲”。
5、作者逃难三年后登上岳阳楼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这幅图画对全诗情感的表达有何作用?
看到的是一幅凄凉、寂寞的“暮色图”:在一片惨淡的夕阳余晖下,洞庭湖风平浪静、暮色苍茫,岳阳楼上悬挂的“帘旌”一动不动,这一气氛的渲染,更能衬托出诗人“万里来游”、“三年多难”、“无限悲”的愤懑和感慨。
6、道出了作者辗转流离,逃难途中饱尝艰辛的无限愤懑之情的诗句是: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写出了诗人未老先衰,顾影自怜,老境凄惶的身世之愁的诗句是: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