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六上第六单元古诗应用题和知识竞赛题
古诗应用题
根据提供的实际情况,运用学过的诗句填空。
1.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来年:‚。‛
2.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
3.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
4.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说的‚
,‛。宋朝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5.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6.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7.现在人们常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8.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 ‛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 ‛。
9.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我不禁想起‚。‛的诗句。
10.爷爷七十大寿,大家祝爷爷:‚。‛爷爷却叹道:‚。‛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 ’爷爷,您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呢。‛爷爷高兴地笑了。
古诗词知识竞赛题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出自《汉乐府·长歌行》。
①悲伤 ②伤悲 ③忧伤
2.晏殊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下句是()。
①似曾相识鸟归来 ②似曾相识雁归来 ③似曾相识燕归来 3.《七步诗》的作者是()。
①曹植 ②曹丕 ③曹操 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
①阴山 ②边关 ③燕山 5.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的下句是()。
①花重绵阳城 ②花重锦州城 ③花重锦官城 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叶绍翁的()。
①《游园不值》 ②《春望》 ③《春夜喜雨》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的诗句。
①王勃 ②李白 ③白居易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是文天祥的诗句。
①汉青 ②汗青 ③汗清
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坐”的意思是()。
①因为 ②坐下 ③座位
10.杜牧的《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下句是()。
①多少楼台烟波中 ②多少楼台风雨中 ③多少楼台烟雨中1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的诗句。
①王维 ②王之涣 ③王勃
12.《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作者是元代的()。
①张养浩 ②马致远 ③元好问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出自()。
①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②王昌龄《出塞》 ③杜牧《江南春》 1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
①春色 ②梨花 ③雪景
1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
①李贺 ②李清照 ③李商隐
1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杜甫的()。
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②《登高》 ③《蜀相》 17.“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的诗句。
①岳飞 ②辛弃疾 ③陆游
18.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句中,“红”是指(①红色 ②花 ③树叶
19.“海上生明月,()共此时。”是张九龄的名句。
①天地 ②天下 ③天涯
20.“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写得《别董大》。①高适 ②岑参 ③王昌龄
21.“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君”是指()。
①李延年 ②李龟年 ③崔九
22.“别时容易见时难”“想见时难别亦难”分别是()的诗句。
①李煜、柳永 ②柳永、李清照 ③李煜、李商隐
。)
第二篇:二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
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编排了5篇精读课文《要好好学习》、《朱德的扁担》、《梅兰芳学艺》、《孔繁森》、《大禹治水》,都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好文章。
《要好好学字》记叙了在革命根据地延安,毛主席教导两位小八路要好好学字的故事,反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下一代的关怀,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展开描写,围绕“学字”这条线索,安排故事情节。
《朱德的扁担》讲述了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展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品质。
《梅兰芳学艺》通过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苦练眼神,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京剧大师的故事,说明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梅兰芳苦练前后的眼神的变化,充分展现了他苦练基本功的过程。
《孔繁森》一文记叙了孔繁森收养三个藏族孤儿,并以献血所得的营养费帮助他们上学读书的动人事迹,赞颂了孔繁森关心人民、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大禹治水》是一个古代传说,记叙了大禹治理洪水,为民造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赞扬了他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循“治水前——治水——治水后”的线索,展现了大禹为人民谋利益的感人形象。
这几篇课文基本上都是通过一件事来写人的,学习的时候,我们可以从这些杰出人物的言行中学会做人的道理。教学目标要求:
1、正确认读只认不写的字,读准字音,理解字义,组词、扩词,正确、规范的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能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能正确读出长句子中的停顿
4、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教学重、难点:
读准生字的字音,能规范的书写生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教育。
课时安排:《要好好学字》——2课时 《朱德的扁担》——2课时《梅兰芳学艺》——2课时 《大禹治水》——2课时 《练习六》————2课时
12.要好好学字
教学目标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干革命要文化知识,教育学生从小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明白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道理。教具准备:教学投影片、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1、板书课题,齐读。
2、讨论: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两遍。要求:
(1)画出生字词。
(2)画出长句子,练习朗读。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练习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抽读生字词,正音。
(3)指名分节读课文。
(4)齐读课文。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谁?写关于他们的什么事?
4、读后讨论,引导填空:
毛主席在()遇见()。毛主席教导他们要()。
三、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教学字形。
(1)出示:延、革、席。教师讲述书写笔顺:延、革、席
(2)出示:宝、贵。
(3)引导学生自学:刘、泽、参、腰。自学后指名分析字形。
2、指导书写。
3、学生在书上描红。
4、指名口头一字开花。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1、出示投影片,引导观察:这是什么地方?图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2、细读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
(2)讨论: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主要说些什么?
指导: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是我们的革命根据地。
(3)“才”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说说。(只)。用在这里强调了什么?
(4)指名来图上指出谁是安定宝,谁是刘长贵。
(5)齐读第一段。
(6)小结。这一段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3、细读第二段。
(1)指名读。
(2)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用“--”画出写毛主席的句子。
(3)毛主席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
(4)比较句子:
A、毛主席弯下腰,在自己手心上写了“毛泽东”三个字。
B、毛主席写下了“毛泽东”三个字。
①指名读句子。
②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为什么?
③“弯下腰”说明了什么?
(5)指导朗读。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4、细读第三段。
(1)指名读。
(2)投影出示第三段。师画出毛主席说的话。
(3)这是谁对谁说的?
(4)这里的革命指的是干什么?
(5)为什么说“参加革命了,就要好好学字。”
(6)指导朗读。
三、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参加”说一句话。第三课时
一、复习
1、认读生字卡片。
2、用“参加”说一句话。
二、总结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毛主席希望两个小八路干什么?听了毛主席的话,你是怎样想的?
教学反思:
13朱德的扁担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字及以下词语:出产、扁担。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文、感受朱德同志和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敬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识字、朗读课文。
2.难点:了解战士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又不藏了。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准备:
朱德同志像、扁担图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谈话。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对关怀人民的革命领袖毛主席产生了敬爱之情,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位老一辈领导人。
2.课件或图片出示朱德像。认识“朱德”这两个字。
你们知识他是谁吗?
板书朱德。说说这两个字怎么记。
简介朱德。
3.这篇课文讲的是关于朱德的什么事呢?
板书:的扁担请你们读一下课题。
4.课件或图片出示扁担图,也可出示实物。认识“扁担”这两个字。
这就是扁担,谁知道用它可以干什么?
“扁担”这两个字怎么记。
[课题中“朱德”“扁担”两个词里的四个字都是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其中有三个字是要求会写的字。利用图片,随着出示课题分散识字。这样字不离词,音、形、义紧密结合,学生识记生字的效果好。]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
要求:(1)圈出不认识的字,看拼音读准字音。
(2)标出自然段序号。
(3)遇到不懂的词句和问题作记号。
2.小组学生互读、互查、互教生字读音,互相解疑。
教师巡视,了解生字认读情况。
3.集体认读生字词。
课件出示生字词:井冈山同志一支队伍不远
生产草鞋打仗
(1)小老师教读生字词。
要求:先读词中的生字,再读词。
(2)开火车认读。
[生字放在词语中认读,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手势告诉老师,这课有几个自然段。
2.请三名同学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看谁能读正确。其他同学认真听,想想这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先评读,再说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朱德和大家一起挑粮。战士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后来朱德在扁担上写了“朱德记”三个字,大家就不好意思藏他的扁担了。] 4.学生质疑,教师梳理学生的问题。(1)什么是“斗笠”?
(2)“会师”“朱德记”“不料”是什么意思?
(3)战士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不藏了?
5.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采用不同方式解疑。(1)利用实物、图片、插图解决以下问题:
①出示贴有“斗笠”词语的斗笠实物或课件。一起读读这个词。
这就是斗笠,是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等制成的。用来遮阳光和雨。②出示总司令带着一支队伍在井冈山和毛主席会师的图片或课件。你们看,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了井冈山和毛主席的队伍会合了,书上用的是什么词。(会师)
“会师”就是指几支独立行动的部队在战地会合。③让学生看书上插图。
“朱德记”三个字写在哪儿呢?(扁担上)
“记”在这里表示标志、符号。
在扁担上写“朱德记”表示这根扁担是谁的呢?(朱德的)
(2)引导学生带着质疑3读课文,找有关的句子,初步了解战士为什么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又不藏的原因。
①让学生带着质疑3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有关的句子。
②让学生读有关的句子,说说战士藏扁担和后来又不藏的原因。
(因为战士心疼朱德,所以要藏他的扁担。后来大家敬爱他,不再藏他的扁担。)板书:心疼敬爱
(四)研读、感悟、理解战士为什么心疼朱德。
1.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找哪些地方让战士心疼,找出相关的词句。
2.小组交流。结合自己找的词句,谈看法,互相补充。
3.集体交流。
学生先读找出相应的句子,然后抓住重点词,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谈看法,教师相机指导。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随学生发言投影以下句子,随机在重点词下面点点。
(1)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是敌人。
从“不远”这个词看出敌人离井冈山很近,是要进犯井冈山。朱德到山下挑粮会遇到危险。(2)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①想想“五六十里”是多远,要走多长时间。(天不亮出发,开黑才能回来。)
②陡峭的高山,你有什么感觉?(难爬、累、喘不过来气。)
想想朱德还要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走这样难走的路就更难更累了。
③指导朗读:评读、赛读。
谁能把挑着粮爬这样的山,来回走五六十里那种艰难的感觉读出来。
(3)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晚上,还要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①朱德穿着草鞋,肩上担的满满的一担粮食,走那么难走那么长的山路,实在让人心疼。
②朱德白天挑粮,晚上还不能休息,而且不是一个夜晚,是整夜整夜地研究打仗,他太累了,太辛苦了。
③想想朱德最需要的是什么?(休息)
④让学生进入角色。
如果你是红军战士,你会对朱德同志说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由练读,小组交流读、个人展示读。
5.教师小结:战士们看朱德同志天不亮就出发和大家一起去挑粮,天黑了才回来,晚上还要研究工作,实在太累了,大家怕累坏了他,就劝他不要去挑粮,可他还是坚持跟战士一起去挑粮,战士们看着心疼,就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了。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上节课我们通过读书、讨论,知道了战士心疼朱德,所以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大家想,朱德找不到扁担,没办法去挑粮,就可以多休息一会儿。
(三)研读读课文,感悟理解。
(四)这节课,我们再认真读书,找找大家因为什么敬爱朱德同志,而不藏他的扁担。
(五)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六)请你们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找找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找到答案的。
2.同桌互相交流。
3.集体研讨。教师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请同学们找出有关的词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看法。
(1)课件出示句子: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①朱德为了不让大家再藏他的扁担,就在扁担上写了“朱德记”三个字。
②从“不料”这个词看出朱德这样做是大家没想到的。从这句话能看出战士藏扁担是挡不住他和大家一起挑粮,共度难关的决心。
(2)课件出示句子: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①大家被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所感动。所以越发 敬爱朱德同志。
②从“越发”这个词看出大家更加敬爱朱德了。
③大家对朱德产生了敬爱之情,所以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④再联系上文,想想大家都敬爱他什么?
(勇敢、不怕危险和战士同甘共苦等)
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
(三)总结谈话。
读了《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战士心疼朱德而藏他的扁担。当大家看到“朱德记”三个字,被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所感动而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朱德的扁担》是朱德同志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的象征。在1958年已是72岁高龄的朱德同志还亲临十三陵水库劳动,和大家一起挑土筑坝。
(四)拓展。
关于朱德同志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请你们课后收集有关他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五)指导书写。
1.让学生读、描字帖中的字,找出难写的字。
2.小组研究书写方法。
3.教师课件演示指导。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收集有关朱德或其他革命先辈的故事、名言。
教学反思:
梅兰芳学艺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教育他们从小苦练基本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明白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自主识字,指导书写生字。
一、揭示课题
1、京剧是我们中国的艺术国粹,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认识一位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板书课题:梅兰芳。2、出示梅兰芳的头像,简介梅兰芳。
(著名京剧大师,江苏泰州人。他在五十余年的舞台生涯中,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创造了许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发展和提高了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梅派”)
二、初读课文。1、自由练读课文。
要求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词,找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应该停顿的地方,做上记号。2、检查读书情况。
(1)出示课件,检查词语朗读情况。拜师学艺唱戏的料子没有动摇飞翔的鸽子 勤学苦练世界闻名游动的鱼儿紧盯注视(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A 指名分节朗读,评议,正音。B 男女生分节朗读。C 齐读课文。
3、填空,出示小黑板。
这篇课文讲的时梅兰芳小时候拜师(),苦练(名的()的故事。
三、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兰、芳、艺、紧、或、者、注、视、灵、活”指名认读,注音。
2、找出独体字和上下结构的字。“兰、芳、艺、紧、或、者、灵”(1)交流识记的方法,终于成为世界闻18)(2)交流书写时的注意点
3、师范写,生书空
兰:三横间的关系要注意,中间一横最短,最后一横长而稳当。紧:上宽下窄。下面是“系”少一撇。或:注意笔顺,斜钩是关键笔画,要舒展。者:“都”的一半,“日”要写得正。
4、学生描红,完成作业。
四、作业 : 1、练读生字词。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围绕课题质疑,带着问题读书释疑。指导朗读课文,读正确,读出味。指导书写“注、视、灵”
一、揭示课题,质疑
1、昨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读了一篇新的课文《梅兰芳学艺》——指名读题——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课文主要写梅兰芳学艺这件事)。
(梅兰芳是谁?他为什么要学艺?他是怎样学艺的?他学什么本 领?)
二、指导读书,释疑。
(一)“梅兰芳是何许人?”
1、通过预习,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是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他创立了“梅派”。他演过„„)2、请看一段录象,学生交流观看后的感受。(唱得很动听;双眼会说话„„)
3、可梅兰芳小时侯去拜师学艺时,师傅是怎么说他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交流(师傅说他眼睛没有神,不是唱戏的料子。)(板书:没有神不是唱戏的料子)(2)谁能完成这个填空?
“师傅说梅兰芳不是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 “因为梅兰芳__________,所以师傅说他___________。” 先说给同桌听听——指名说
(二)“梅兰芳是怎样学艺的?”
听了师傅的话,梅兰芳是不是就打消了学戏的念头呢?
1、示“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
谁能读好这句话?先在下面练一练——指名读,评议(“决心”、“没有动摇”要加重语气读,以突出梅兰芳学艺的决心很大。)——一起读好这句话。
2、那么“他是怎样学艺的呢?”请同学们将第二自然段好好地读三 遍,找出具体描写梅兰芳学艺的句子。找到句子后,把它有感情地读三遍,我们等会儿来个比赛,看谁找的准,读的棒!
3、交流“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1)找队了,怎么把这句话读好呢?谁有信心?指名读。(2)评议(老师听出来了,你把“常常、紧盯、注视”这几个词加重了语气读,为什么?)
谁能到上面来表演一下“紧盯、注视”
(梅兰芳选择空中之鸽,水底之鱼来训练自己的眼神,鸽在飞翔,鱼在游动,观察这些运动变化着的事物才有利于训练自己的眼力。可看的时间长了,梅兰芳的脖子酸痛,他没有停下;看的眼睛流出了泪水,他没有去休息,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决心呀!)
再好好把这两句话读两遍,品位其中的含义。可以摇头晃脑,可以手舞足蹈。
(3)指名读(有意请两个朗读能力较差的学生,指导他们读好。)
4、日子一长,梅兰芳的双眼变得怎样了呀? “灵活起来”“会说话了”板书:会说话
5、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引读第三自然段。板书: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1)谁能给世界闻名换个词?
(“举世文明”“闻名中外”“世界有名”“驰名中外”)
(2)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一个词说明梅兰芳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是不容易的,你能迅速找出是哪个词吗?“终于”(3)理解了这段话,再来读,老师相信一定能更入味了。
三、回归总结,明理。
1、梅兰芳从“眼睛没有神”到“眼睛会说话”,从“不是唱戏的料子”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证实了“勤能补拙”。示:勤能补拙把这个成语端端正正写在书上
2、填空:学了《梅兰芳学艺》这篇课文,我知道了________。3、让我们完整地来回味这篇课文。齐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注、视、灵”
1、指名认读
2、找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3、书写时有什么注意点,你要提醒大家的。
4、给它们组词
5、师范写,生书空。
6、生描红,完成作业。教学反思:
15、大禹治水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其中8个二会字只读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大雨治水的经过。
2、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以及他的献身精神。
三、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兼顾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之达到和谐统一。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教师一定要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引导学生在“感悟”中进行“训练”,在“训练”中加深“感悟”。
四、教学准备:
课件、大禹像挂图,大禹陵照片。
五、课时安排: 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16 大禹治水
2、简介大禹。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1)把生字圈出来。(2)把难读的句子画出来。
2、检查自读情况。
3、范读课文。思考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了大禹的什么事?
4、口头填空。课文主要讲的是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三、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讨论:
(1)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从哪儿看出洪水很凶猛?看图说说洪水的疯狂。理解:滔滔、淹没。
(3)“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4)这些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
3、指导朗读。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
四、过渡
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下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五、教学部分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治、洪、姓,指名读。
2、引导学生说说字形记忆方法。
3、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细读课文
1、细读课文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哪一句写是大禹想的,哪几句是写大禹做的?大禹是怎样想,又是怎样做的?
(2)学习二、三两句。
①指名读第二,三雨句,说说大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②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的艰辛?(板书:走遍吃尽)
“走遍”“吃尽”说明了什么?“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中的“千”“万”是不是确指一千个,一万个?它们说明什么?
③“九条大河”“九座大山”中的“九”是不是表示数字中的九? 它表示什么?“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了什么?(板书:挖通劈开)
④要带领老百姓开山挖河,完成引水入海的浩大工程,课文中说大禹吃尽了“千辛万苦”,小朋友们想一想:他可能会吃哪能苦呢?
⑤指导朗读。学生练读,齐读。
2、细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3)自由读课文,找出本自然段表示数量的词。
这些表示数量的词强调了什么?突出表现了什么?
板书:13年三次过家门一次也没进(4)指导朗读。
3、细读第4自然段。
(1)齐读。
(2)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联系二、三自然段讨论。)
(3)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板书:制服洪水代代相传
(4)齐读课文第4自然段,体会“代代相传”的意思。
三、练习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扩词。治()()久()()理()()伟()()
二、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教学生字字形。
(1)引导自学部分生字。(2)注意“久”的写法。
2、指导书写。
3、练习描红。
三、课堂练习
1、抄写词语。
2、按要求填空。
洪:有()画,第七画是()。父:有()画,第三画是()。
理:有()画,第十画是()。姓:有()画,第三画是()。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15大禹治水
走遍 吃尽 挖通 劈开
制服洪水
13年 三次过家门 一次也没进 代代相传 教学反思:
16.孔 繁 森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歌声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教育学生学习孔繁森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从小确立关心别人、主动帮助别人的思想。教学重、难点:从课文的语句中体会孔繁森的优秀品质。教前准备:组织看电影《孔繁森》或了解孔繁森的事迹。教法学法:
小组探究学习,师生合作交流。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15 孔繁森
2、简介孔繁森的事迹。
二、初读课文
1、自由练读课文。
要求:
一读,画出生字词,圈出生字。
二读,画出长句子,读通读顺。
三读,标出自然段序号。
2、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3、师范读课文。
4、引导看图,说说图上画了谁,他们正在干什么。
5、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的什么事?
三、教学部分生字词
1、出示:干部、拉萨市、失去、献血。
指名读词。
2、引导分析字形。
部,与“都”比较。
市,与“布”比较。
失,与“大”比较。
献,左右结构,左下不是“羊”,右边是“犬”。
书空“血”的笔顺。
3、学生按笔顺描红
四、细读课文
细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查字典理解“优秀”。
为什么说孔繁森是优秀的干部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检查字词:
用投影出示以下字词,指名读。
优秀干部拉萨市失去抚养医生献血感动
2、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援藏”是什么意思?
二、细读课文
1、过渡:为什么说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
2、细读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
(2)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3)哪一句最能表现出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干部?
(4)齐读第三句话。
比较句子:(用投影出示)
孔繁森抚养他们。
孔繁森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他们。
这两句话都是说的什么?
“抚养”是什么意思?
轻声读一读,比较一下,哪一句好?为什么?
齐读这一句。
板书:接孤儿到身边
(5)指导朗读。
3、细读第3、4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两个自然段。
(2)这两段主要写孔繁森的什么事?孔繁森为什么要献血,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由这一句可以看出什么?
(3)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把有疑问的地方画出来。
(4)分段释疑。(学生讨论)
第3段:
“夜里”、“悄悄”说明孔繁森不想让人知道献血,说明他的无私。
“年纪大”、“身体又不好”还坚持要求献血,更说明的他的无私精神。
“请求”和“再三恳求”写出孔繁森要求献血心情的迫切,强调这是一组近义词,“再三”突出了心情的迫切。
“勉强”说明医生是在孔繁森的再三恳求下才同意他献血的。(查字典,了解“强”的意思,说明这是多音字。
过渡:孔繁森不顾自己的身体坚持要求献血,用自己鲜血
换来的营养费供给几个藏族孤儿上学读书,当藏族同胞知道这件事后,他们——(感动得留下了热泪)。这时,他们只能用歌声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激和深情。
(5)范读歌词。
自由练读,知名读,齐读。
指名说说藏胞们唱着这首歌,心里会想些什么?
板书:献血供孤儿上学
(6)指导朗读。
三、总结全文
1、齐读课文。
2、讨论:
学过这篇课文,你觉得孔繁森是个怎样的人?
板书:优秀的援藏干部
你还知道哪些像孔繁森这样的干部?
3、复述课文。
出示提纲。
(1)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
(2)孔繁森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三个孤儿。
(3)孔繁森去医院献血。
(4)孔繁森用献血所得的营养费帮助孤儿上学,这深深感动了藏族同胞。
4、学生练习复述。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词卡片。
2、组词。
都()市()失()
部()布()夫()
二、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教学字形。
(1)出示小黑板。
优秀抚养医生感动
指名读词语。
(2)学习生字字形。
优:左右结构,右边不能写成“龙”。
“养”和“医”要书空笔顺。
感:上面不能写成“成”。
2、指导书写。
三、作业
1、抄写词语。
2、扩词。
感()()()医()()()
部()()()养()()()
3、写出带有下列部首的字并组词。
匸()()心()()
()()()()
亻()()阝()()
()()()()
板书:
孔繁森
↓
接孤儿到身边
(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
↓
献血供孤儿上学(悄悄、请求、再三恳求)
↓
优秀的援藏干部
教学反思
练习6 教学要求:
1、认识表示天气的几种图标,会看天气预报。
2、照样子,练写铅笔字
3、熟记四条成语和古诗《长歌行(节选)》
4、知道所收集标志的意思
5、会和生病的老师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表示天气的几种图标,会看天气预报。
2、会和生病的老师进行口语交际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1、审题
2、指导
(1)讨论书中图标表示什么提天气(2)把图标与天气相连
(3)讨论“霜雾雷雪”为什么是雨字头
3、练习
(1)把雨字头的字写出来(2)动手画图标(3)收集有关天气的图标
4、反馈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2、指导
(1)出示卡片,让学生认读“莫、菜、算”(2)引导归纳三个字的结构(3)指导书写(4)学生练习描红
3、练习:教师个别指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4、反馈
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纠正训练。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2、指导
(1)出示标志,学生说在什么地方见过它,并说出它的意思(2)动手画这些标志
(3)讨论:见到这些标志,我们应该怎么做
(4)扩展练习:我们在什么地方还见过什么标志,它代表什么意思,并画出来,介绍给同学们
二、教学第四题
(一)熟记成语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成语(2)教师范读(3)学生自读
(4)理解四条成语的意思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2)同桌练习背诵
4、反馈
(二)古诗《长歌行(节选)》
1、审题
(1)指名借助拼音读题目要求(2)说说要求是什么
2、指导
(1)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句子 ① 指名试读 ② 教师范读 ③ 解释意思 ④ 学生练读、背诵(2)学生读第二句 方法同上
(3)学生读第三句 方法同上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三句话(2)指明读(3)练习背诵
4、反馈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一、审题
二、指导
1、读题目内容
2、丁大勇去看李小燕同学会说些什么?
3、王小娅有事不能去,请丁大勇带信,丁大勇该怎么样对李小燕说?
三、练习
1、小组演练
2、分组汇报,及时进行评议指导
单元小结:
第三篇:八上第六单元知识要点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归纳
《三峡》
【文学常识】
《三峡》选自《水经注疏》。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言词句】
【通假字】 [阙]通“缺”,空缺。
【一词多义】 [绝]①沿溯阻绝[断,断绝] ②绝巘多生怪柏[极] ③哀转久绝[停止;消失] 【词类活用】 ①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②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③回清倒影[清波] 【常见短语】
[略无]毫无。略,几乎。[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亭午]正午,中午。亭,正当。[夜分]半夜。[良多]很多。良,很。[属(zhǔ)引]连续不断。属,连续。引,延长。【其他词语】
[嶂(zhàng)]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襄(xiāng)]上。[沿]顺流而下。[溯(sù)]逆流而上。[或]有时。[宣]传达。[虽]即使。[御]驾,乘。[疾]快。[素]白色。[回]回旋。[巘(yǎn)] 险峻的山崖或山峰。[漱(shù)]冲刷。[旦]早晨。[肃]寂静。[哀]悲哀。[转(zhuǎn)]婉转。[沾]沾湿。[三]表示概数。[荣]茂盛。[峻]高而陡峭。【句子翻译】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即使骑着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没有它快。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实在有很多趣味。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译: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山丘,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译: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与月亮。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译:悬岩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挡住。【整体把握】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结构提纲】
总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侧重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分特点:(1)夏:水涨流速,交通断绝。(2)春冬:水退潭清,风景秀丽。(3)秋: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侧重写水:四季不同,风景各异。)【问题探究】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第一段总写了三峡怎样的特点?(1)峡长(七百里)(2)岭连(连山,略无缺处)(3)山高峡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第一段中三峡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 山高岭连,雄伟险峻(或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情景综合表现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山的“连”“高”“窄”。
5、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6、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
(1)水涨(襄陵,沿溯阻绝)(2)流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写法:侧面描写。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8、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峡的哪些典型景物描写的?表现了三峡怎样的季节特点?
抓住了碧水、怪木、飞瀑来写的。表现了春冬三峡的风光秀丽。
9、总括春冬之景的四个字是什么?清荣峻茂。
10、“良多趣味”表现在何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1、第四段写什么季节的景色?作者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秋季。听觉。表现了幽静、寂寥、凄异的特点。
12、“渔者歌”有什么作用?
说明猿声凄凉、悲哀,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
13、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14、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①奔放美 ②清悠美 ③凄婉美
15、第一段和后三段是什么关系? 总分关系。
16、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试作简析。
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答谢中书书》
【文学常识】
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有《陶隐居集》。
【文言词句】
[共]一起。[谈]赞赏。[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在水中的鱼。鳞,借代鱼。[竞跃]争相跳跃。竞,争着。[欲界]指人间。[仙都]指仙境。[复]再。[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句子翻译】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晓雾将歇,猿鸟乱鸣。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实是欲界之先都。译: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整体把握】
文章以感慨发端,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仰视、俯视、平远、高远的视角,动静结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问题探究】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9、本文是实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
《记承天寺夜游》
【文学常识】 选自《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文言词句】
[解]除去,脱。[户]门。[欣然]喜悦的样子。[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里。[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句子翻译】
念无与为乐者。译:想到没有可以与自己同乐的人。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到庭院中散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整体把握】
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沉含蓄,精美传神。【结构提纲】
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 ↓ ↓ ↓
兴奋喜悦 转忧、孤寂 宽慰、乐极 难言之情 【问题探究】
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
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5、“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竹柏影子。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6、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月色、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7、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清静、舒适、愉悦。
8、想象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9、“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 情尽在其中。
10、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世人大多热中名利,为俗务所累。
11、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摘引文中句.......回答)
“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这些都说明是“闲人”。
《观潮》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武林旧事》,作者周密,字公谨,南宋末年词人、文学家。【整体把握】
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来之际,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的情景,既衬托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观,又共同组成了一幅生动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流露出作者身为南宋遗民的故国之思。
【文言词句】 艨艟méng chōng
乘骑jì
舸gě 泅qiú
僦赁jiù lín 【一词多义】
观:观潮。观看(动词)。天下之伟观也。景象(名词)。仅:仅有“敌船”为火所焚。仅仅。仅如银线。几乎,将近。
为: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海涌银为郭;成为。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是。以:以此夸能。凭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和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时间。(助词)势:势极雄豪。气势。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能:以此夸能。本领。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重点注释】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既望:农历十六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方:当„„时
出:发、起
仅:几乎、将近
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倏而:突然 略:一点点
4、随波而逝 逝:去,往
5、皆披发文身 文:画文采
6、出没于鲸波盛万仞中 溯迎:逆流迎着潮水
7、吞天沃日
沃:用水淋洗
8、如履平地
履:踩
9、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干:岸
10、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尽:穷尽
11、艨艟数百
艨艟:战船
12、乘骑弄旗标枪舞刀。弄:舞动;标:树立、举
13、珠翠罗绮溢目 溢目:满眼
14、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穹:高
15、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僦、赁:都是租用的意思。虽:即使 容:许、使 【句子翻译】
1、方其远出海门。
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
2、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玉城雪岭般的潮水连天涌来。
3、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
4、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一会儿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
5、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
6、人物略不相睹。
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
7、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8、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浑身刺着花绣
9、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
10、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11、珠翠罗绮溢目。
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
12、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问题探究】
1、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的怎样的特点?
从形(仅如银线)、色(玉城雪岭)、声(大声如雷霆)、势(吞天沃日)四方面,由远及近地写海潮,刻画了江潮的雄伟壮观。
3、第二段写水军演习,场面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4、第三段哪些句子描写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写出了壮士形象;“溯迎而上”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突出了勇士的绝技。
5、统领全文的句子是: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6、第二段中写水军演习之时,说他们“如履平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这是比喻、夸张的手法,突出水兵技艺的娴熟
7、作者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诗从侧面对潮水的形象做了补充,同时也与段首“天下之伟观”照应,以此加强了读者对海潮之雄伟壮观的强烈印象,并为下文作铺势。
《湖心亭看雪》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1597年~1679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寓居杭州。【整体把握】 这篇文章通过对西湖壮观的雪景的描写以及湖心亭奇遇的记叙,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文言词句】 【文言字词】
1、是日更定
是:这。
】定:完了,结束
2、余挐一小船,用毳衣炉火。
挐:通“桡”,撑,划。毳:鸟的细毛
3、雾淞沆砀。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哪里。
更:还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尽力。
白:指酒杯
6、上下一白
一白:全白
7、客此。及下船
客此:在此地客居;及:等到 【句子翻译】
1、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译文:(我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译文: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不要说相公痴迷,还有比相公更痴迷的人呢。
4、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文:大雪下了几天,湖中行人、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在湖中怎么还会有这样的人? 【问题探究】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句子是哪些?用了什么手法?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用了白描的手法。表现了悠远脱俗、天人合一的意境。
2、文中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喜悦的心情。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的“强”和“拉”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情?
“强”表现作者的喜悦豪爽心情;“拉”表现客喜悦心情。
4、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表明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包含了作者痴迷山水之乐的称赞,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拓展】
《湖心亭看雪》与《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1、手法的比较:《湖》运用了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水墨模糊的的湖山夜雪图;《记承天寺夜游》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湖心亭看雪》写出了一个“痴”人;《记承天寺夜游》写出了一个“闲”人。
3、《湖心亭看雪》描写了西湖的壮观的雪景;《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了夜晚月色皎洁之美。
4、古人常说, “酒逢知己千杯少。”在月色如水的夜晚,苏轼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共赏美景,张岱在湖心亭偶遇同时静夜赏雪之人。请联系文章,说说这两位“知己”分别给作者带来怎样的情感愉悦?张怀民带给苏轼的是一种宽慰,以及赏月的喜悦之情;静夜赏雪之人带给张岱的是遇到知音的惊喜之情。
《归园田居》
【文学常识】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 先生”。《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作于隐居后第二年,这是第三首。【问题探究】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描述了诗人一天的劳动情景,表达了作者对隐居躬耕自食其力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对污浊现实和黑暗官场的鄙弃。
2、“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描绘这一诗句的意境,并说说其中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夜晚降临,月色如水,诗人走在草木丛生的乡间小路上,哼着小曲,欣喜地扛着锄头回家。其中包含了诗人的喜悦及自豪之情。
3、点明全句主旨的两句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表现诗人不善于种田,又交代他早出晚归原因的两句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5、诗中写诗人早出晚归,不但没有丝毫倦意,反而有些自我安慰甚至自豪的两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6、“但使愿无违”中的“愿”指什么?
指诗人辞官归隐,从事农耕的意愿。或指诗人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生活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上“为五斗米折腰”强。
《使至塞上》
【文学常识】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著名诗人。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问题探究】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征蓬”和“归雁”在古诗文中常常比喻离家已久的游子,而诗人在此比喻肩负朝廷使命出使汉塞的朝廷大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叙述了诗人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3、请谈谈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构图美: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线条美: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
色彩美: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了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落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渡荆门送别》 【文学常识】
《渡荆门送别》作者 李白,唐 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 诗仙。【问题探究】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描绘了船过荆门进入楚地所见到的壮阔而奇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这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
这是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苍茫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伸展,渐渐消失 了,一泻千里的江水奔入了辽阔无际的原野,滔滔东流。写的是远景 “随”字和“入”字用得好,一个随字,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入”字,仿佛江水流入原野,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诗句也蕴含着诗人的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青春朝气。
3、请描绘颈联的意境。
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似海市蜃楼气象悠悠;此联上半句是俯视,下半句是仰望;这一联将水中的月影比喻成明镜,以此衬托了江面的平静;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中云霞之多变,以此衬托了天空既高又远。
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 水为“故乡水”?“万里”与首联中的哪个字相照应?
拟人,夸张;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爱恋之情;因为长江水从自己的故乡蜀地东流而 下,所以诗人称它为“故乡水”,“万里”与首联中的“远”字相照应。《登岳阳楼》 陈与义 【文学常识】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著有《 简斋集》。【问题探究】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对时局的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2、请你说说“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一句中加点词语应该怎样理解? ...... 这里的“风霜”明指秋景,实喻严峻的政治形势或社会现实;“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是诗人饱经沧桑、身心憔悴、未老先衰的自我写照。
3、“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一联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况?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万里”“三年”既写出了诗人国破家亡、流离失所、漂泊颠沛的逃难生活的概括,抒发了诗人离乡背井、忧国伤时的愤懑和感慨。
4、作者“凭危”“吊古”,有何感受?
作者不仅未添喜悦,反而惹恨添愁,勾起他满腹的家国之恨,身世之愁,使未老先衰的诗人“无限悲”。
5、作者逃难三年后登上岳阳楼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这幅图画对全诗情感的表达有何作用?
看到的是一幅凄凉、寂寞的“暮色图”:在一片惨淡的夕阳余晖下,洞庭湖风平浪静、暮色苍茫,岳阳楼上悬挂的“帘旌”一动不动,这一气氛的渲染,更能衬托出诗人“万里来游”、“三年多难”、“无限悲”的愤懑和感慨。
6、道出了作者辗转流离,逃难途中饱尝艰辛的无限愤懑之情的诗句是: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写出了诗人未老先衰,顾影自怜,老境凄惶的身世之愁的诗句是: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第四篇:六上第一二单元复习资料
六年级上册一二单元知识点
1、本学期培养的良好学习习惯:不懂就问、勤于搜集资料。
2、搜集资料的途径有:看报刊、采访、上网、参观有关展览。
3、搜集资料常用的方法有:做摘抄笔记、拍照片、编辑剪报、制作资料卡片。
1、我们爱你啊,中国
1、《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诗歌,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墨赞美祖国的美丽富饶以及悠久的历史,光辉的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全诗按总分总的结构写的。
2、全诗分为三部分,开头歌颂祖国的(幅员辽阔)、总写(对祖国的热爱)。第二部分从从五个方面赞美了祖国,即(山河无比壮丽,物产闻名世界,民族风物迷人,文化古老灿烂,民族精神伟大)抒发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学了课文,我想用这些成语来赞美祖国:地大物博、气壮山河、山清水秀、锦绣中华、万里河山。
2、郑成功
1、《郑成功》是一篇历史故事,记述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史实,歌颂了郑成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2、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民族英雄:
文天祥 岳 飞 郑成功 林则徐 张自忠 戚继光 霍去病 郑 和 史可法 刘仁
当代民族英雄:鲁迅 钱学森 邓稼先 许海峰 邓小平
3、郑成功是中国明清之际军事家、民族英雄。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
4、明朝末年,荷兰侵略者强占了我国的宝岛台湾。他们残酷地奴役台湾同胞,台湾人民恨透了这伙强盗。从祖国内地来到台湾的,有不少爱国的读书人,郑成功让他们办起了学校。他还规定高山族子弟读书可以免除徭役。这样一来,高山族和汉族的关系更融洽了。郑成功建设台湾的两件实事是:发展生产,兴办教育。
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这句话在全文中起总结全文、深化中心作用。
5、载歌载舞:载:又、且。
负隅顽抗:负,依仗、依靠;隅,角落。
6、背诵第5、9两小节。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1、《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讲了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对祖国强烈的爱。
2、肖邦: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作品有《革命练习曲》、《悲伤》。
3、中外爱国音乐家有: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冼星海、聂耳。
4、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5、课后第4题:
a、埃斯内尔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为的是让肖邦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
b、“弥留之际”指病重快要死的时候,肖邦对姐姐说的话,表达了他至死不忘祖国强烈的爱国情感。
6、悲愤欲绝:欲,将要。绝,死亡。与世长辞:辞,告别。
4、古诗两首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之后惊喜欲狂的心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定生活的思想。“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一句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的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2)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3)全诗体现了一个“喜”字,从“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却看妻子愁何在”等词句可以体会到诗人因听到大唐军队收复失地而欣喜。
2、《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作者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1)爱国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 游
我自横刃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2)爱国诗篇: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杜甫《春望》 文天祥《过零丁洋》
3、背诵全诗及诗意。
4、带点字:△妻子:妻子和孩子。△漫:随意胡乱。△ 漫卷:随意地卷起来。指高兴得不能读书了。△青春:明丽的春天 ◇示:告诉 ◇元:同“原”,本来。◇万事空:什么事情都没有了。◇但:只。◇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九州:指中原。◇同:全国统一。◇定:平定,收复。◇:家祭:祭祀祖先。◇:无:同“勿”,不要。◇乃:你的。◇翁:父亲。
5、诗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我的衣裳。再看看夫人和孩子,他们的忧愁不知哪里去了;我胡乱地把诗稿和书籍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在大晴天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美好的春光,我也好回我的故乡。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巫峡,一路顺流之下,一过襄阳,便直奔洛阳。
《示儿》:我本来就知道人一死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我只是为不能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等到宋朝军队向北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在祭祀祖宗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6、这两首诗的相同点:均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不同点:第一首是通过“喜”来表达的,写作者听到失地收复的消息后极度喜悦和急还乡的心情;而《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的,写作者临终前的牵挂,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
练习1
1、《爱我中华》这首诗是著名词作家乔羽为第4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所写的会歌,这支歌真切地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爱我中华”的思想感情及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建设伟大祖国的豪情。
2、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56个民族,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如蒙古族(那达慕)、回族(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经节)、藏族(沐浴节)、维吾尔族(内孜节、库尔班节)、苗族(龙船节)、彝族(火把节)、壮族(三月三)、傣族(泼水节)、满族、朝鲜族、侗族(斗牛节)
5、负荆请罪
1、《负荆请罪》是历史小话剧,课文是根据历史故事将相和第三部分而改编的。剧本共分为两幕;第一幕侧重写的人物是蔺相如,第二部分侧重写的人物是廉颇。剧本开头先写明时间、地点和人物。剧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人物活动情况;剧中的内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剧本通过人物对话,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军廉颇向遭受其侮辱不与之计较的上卿蔺相如负荆请罚的故事,揭示了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而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爽直磊落的可贵精神。“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背着荆条去请罪,现表示愿意责罚,也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2、与之相关的成语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3、蔺相如:深明大义 宽容大度 廉 颇:光明磊落 知错就改
6、最后的姿势
1、《最后的姿势》是写在四川_________大地震中的一个老师:_________。他在生死攸关的一刻,__________________他用自己_________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民赞颂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船长
1、《船长》是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讲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后即将沉没时,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坚守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船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2、课文作者是维克多·雨果,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的世界》、《笑面人》、《九三年》。
3、课后第4题句子的含义:(1)人们被哈尔威船长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和先人后己、舍己救人的品德所感动,没有一个人再违反他的命令,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有秩序地开展自救。这句话蕴含着对船长忠于职宇、舍己救人崇高品格的讴歌与赞美。(2)这句话是对哈尔威船长一生品德的赞颂,面对死亡的威胁,哈尔威船长作出了以身殉职的选择,他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又一次表现他的高尚品格。
4、背诵25-30自然段。
5、做人之道:忠于职守、舍己救人、诚实守信、拾金不昧、见义勇为、尊敬长辈、宽容大度等等。
8、爱之链
1、《爱之链》这篇课文是一首爱的赞歌,作者是美国作家杰尼·巴尼特罗依·李。课文叙写了乔依帮助老妇人修车不计报酬,老妇人帮助女店主,女店主关爱丈夫乔依的故事,生动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爱的链条,赞扬了人间的友爱互助,告诉人们: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伸出援助的手。
1、课文为何用“爱之链”作题目:课文中写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乔依帮助了别人,就是帮助了自己,只要你付出了关爱,也必定会得到别人的关爱。每个人的爱都在传递着延续,这就是一根爱的链条,这就是爱之链。
2、乔依:助人为乐、无私奉献。
《我不期望回报》作者汪国真,他的诗集和小说集,多次获得全国图书“金钥匙”奖。诗中表达的深刻哲理:尽量多地不求索取地为社会,为他人做一些事情,努力使自己的心灵变得充实、美丽。
练习2
1、《我不期望回报》作者汪国真,他的诗集和小说集,多次获得全国图书“金钥匙”奖。诗中表达的深刻哲理:尽量多地不求索取地为社会,为他人做一些事情,努力使自己的心灵变得充实、美丽。
2、学了课文《爱之链》,使我们想起了汪国真写的《我不期望回报》这首诗中的一句话:人,不一定能使人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也使我们想到了一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3、采访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较高层次的互动活动。采访的注意点:(1)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要明确需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要明确解决什么问题。(2)确定好采访的对象,列好采访提纲。(3)提问要有礼貌,语言要得体。(4)记录重要的内容。
第五篇:九上第六单元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研修
曹王教委李强高玉连
一、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以古代杰出人物为专题(史传文学)
(一)达成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熟读背诵课文,弄清基本含义,品味精彩文句。
4、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历史地看问题,从杰出人物身上汲取精华,传承美德,砥砺意志,自强不息。
(二)各课基本内容
《陈涉世家》文中叙述陈涉发动起义的过程和义军迅猛发展的形势,刻画了一个农民领导者具有卓越才干的形象。
《唐睢不辱使命》故事塑造了维护国土、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义士形象,揭示了弱国战胜强国和正义战胜非正义的范例。
《隆中对》这篇策论表现了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事”的天才预见和雄才伟略。
《出师表》本表文表达了诸葛亮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继承遗志,复兴汉室的决心。
《词五首》五首词代表了词发展的不同时期和流派,通过学习了解词的常见题材和风格,提高审美能力。
(三)单元教学要求
1、学习四篇史传,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社会风貌,体会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历史作用,把握杰出人物的才略和相关文中名句,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词的教学,以诵读为主,掌握词的特点,欣赏语言美,体会作者情感。
(四)综合性学习
内容:以开展“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的学习活动为内容,落实读写训练。
形式:通过调查、演讲、朗诵、辩论或评价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杰出人物,端正“风流”观、偶像观、英雄观。
目标:培养学生历史地评价古代人物,吸收风流人物的精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写出感受深刻的文章。
二、教学建议
㈠注重诵读教学
掌握文言的常用词语和句式,要通过朗读文章,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加以解决。注重诵读教学,在诵读在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在要求学生诵读时,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可以结合有关的逸闻趣事引出话题,增强学生兴趣;还可以先用有关的音像资料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也可以在学生理解内容要点,或先掌握部分特别优美的语句后,再逐步成诵。总之要以灵活多样的手法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㈡注重比较阅读
注重比较阅读,在比较阅读中增强对课文的理解。这种比较,既可以是课内几篇文章之间的比较,比如历史人物写法的比较,作者的写作背景或作品的思想情感的比较等;也可以是课内内容和课外有关内容的比较,这种比较教师应该以点拨为主,尽可能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课堂上的讨论,在讨论中相互启发。
㈢注重拓展练习
除了课堂上的比较阅读外,还可以组织一些拓展性的语文活动。比如利用图书资料围绕历史名人作一些综合探讨,扩大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广度,让他们在一个宏观的文化背景中理解课文,感受人物的精神风貌。;还可以组织一次古代诗歌的朗诵比赛,对于一些情节性较强的诗1
可以编成诗剧表演。
㈣注重文言今译的指导
1、古文今译首先应该力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不可随意更换,顺序不能任意颠倒。如果有的词以修辞的方式出现,当直译不能达意时就该用意译的方法。
2、注意文言文中较为普遍的省略现象,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补充,否则会造成一些句子的残缺,甚至产生歧义。
3、对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它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差别较大,如不合顺序而采用直译,可能就会显得生硬,此时应该适当调整语序,以求顺畅。
4、对古代的人名、地名和官制等专用名词可以不译;现代汉语中保留的成语,一般可以不译;至于一些成语不译会影响行文节奏顺畅时,应该考虑译出。另外还要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来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三、【单元教学设想】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揭竿而起的陈涉、胆识并见的唐雎、高瞻远瞩、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学习这个单元,要让学生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德操和审美方面的人文熏陶,指导学生去辩证地认识历史和人物,去与古人作心灵对话,吸取中华民族的精、气、神,获得宝贵的人生借鉴;同时,让古人与当今时代对接,挖掘这些古代人才的现实意义。当然,还应重点理解文言字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的内容,通过诵读、鉴赏和积累培养文言语感。
四、课堂教学点滴
《陈涉世家》教学方案
〖教学角度〗
巧设话题“评”陈胜──设置不同的话题,从多个角度丰满人物形象。
〖主要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明大意
1、教师范读并指导朗读(重点读好人物语言);学生朗读课文、注释,初知文意。
2、概括课文主要情节,如“置书鱼腹,篝火狐鸣”、“激尉怒众,挺身杀尉”等。
二、巧设话题“评”陈胜
1、教师出示话题:
⑴陈胜的鸿鹄之志;⑵陈胜的“天下”观;⑶陈胜之“智”;
⑷陈胜之“诈”;⑸陈胜的口才;⑹陈胜的领袖才能;⑺陈胜、吴广之“谋”;
⑻联系课后练习三,评陈胜之“败”。
2、教师指导:
⑴联系课文及资料,要“评”之有“据”;
⑵分析周密细致,要“评”之有“理”。
3、学生依据话题,分小组研讨、评价陈胜。
4、教师明确、补充、丰富、小结陈胜的形象。
【方案二】
〖教学角度〗
自主质“疑”,合作解“疑”──转变学习方式,在贵“疑”处质疑,合作解“疑”。〖主要教学步骤〗
一、朗读质“疑”
学生朗读课文、注释,就文言知识自主质“疑”:
⑴长句停顿;
⑵句子语气;
⑶一词多义,如“之”字用法;
⑷古今异义,如:“亡怜往往豪杰”;
⑸难句理解,如:“借第令毋斩”。
二、精读质“疑”
学生精读“二世元年„„吴广为都尉”,就内容及人物自主质“疑”:
⑴课文详写起义的准备和发生的意图是什么?
⑵陈胜为什么要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并装神弄鬼?
⑶“召令徒属”与“并杀两尉”,能否颠倒?
⑷司马迁为什么把陈涉归入“世家”?
三、合作解“疑”
学生之间研讨、学生与教师交流、学生与文本对话,解决以上“疑”点,全课自然收束。《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演读──让学生过一把“演戏”瘾,在表演中自觉切入文本,深刻把握人物形象。
〖主要教学步骤〗
一、朗读入“戏”
1、学生试读──教师指导朗读(重点是人物对白)──学生表情朗读。
2、教师表情范读──学生表情译读全文。
二、师生说“戏”
1、师生说“舞台提示”(人物、时地、布景、服装、道具、幕次、战国末期的背景、人物台词的表情心理、动作、上下场等)。
2、师生说“人物台词”(对白、独白、旁白)。
三、演“戏”竞赛
1、学生四人一组(分别是解说、“安陵君”、“秦王”、“唐雎”)尝试进行自导自演。2、挑选两组同学进行演戏竞赛。
四、学生评“戏”
1、学生主要就以上两组同学在塑造人物方面发表“观后感”,提出表演建议。
2、学生各用一句话评说文中的三个人物。
3、教师小结。
【方案二】
〖教学角度〗
写读──让学生通过改写深入理解课文,认识人物的精神世界。
〖主要教学步骤〗
一、朗读,精心梳理情节
学生梳理的情节是:
1、秦王野心吞安陵,唐雎临危受使命;
2、秦王咄咄逼人,唐雎寸步不让;
3、秦王欲发“天子怒”,唐雎挺剑效古人;
4、秦王长跪致歉,唐雎不辱使命。
二、改写,深入解读文本
1、教师进行改写指导。如:可以依据以上情节,通过悬念、对话展开情节,将文章改写为四回目的章回体小说,可以通过添加舞台提示、人物台词将文章改写为剧本,可以以随行史官的身份写一篇新闻报道唐雎使秦的经过,可以以日记的形式写《针锋相对──我与秦王战斗的日子》,可以以书信的形式写唐雎向安陵君汇报与秦王交锋的情况,抒写为国捐躯的赤诚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2、学生改写课文。
3、学生作品展示,师生简评。
《隆中对》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
说读──通过让学生形式多样的“说”,多角度深刻理解课文。
〖主要教学步骤〗
一、说说“三顾茅庐”
1、学生轻声读课文一、二段,复述“三顾茅庐”的故事。
2、学生简说该故事的写作意图。
二、说说隆中“对”
学生高声朗读课文第三段。
1、先说隆中“对”的层次:
论“不可争”与“不可图”──论“可争”与“可图”──如何去“争”与“图”。
2、再说隆中“对”的战略蓝图、战略方针、治国方略。
战略蓝图:三分天下,兴汉室,成霸业;战略方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联孙权,内修政理;治国方略:恤民举贤,重视“人和”与“人谋”。
三、评说诸葛亮
学生快速浏览全文。
1、扣住细节如“好为《梁父吟》”、“卧龙”、“三顾茅庐”、“鱼水之情”评说。
2、结合隆中“对”,评说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和治国才能。
3、教师小结。
【方案二】
〖教学角度〗
联读──通过比较课文与《三国》材料,发现二者不同的艺术手法与效果。
〖主要教学步骤〗
(学生已在课前熟读课文、通读《三国》材料即《三国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
一、课件展示《联读探究题》
1、课文和《三国》材料各侧重写了什么内容?二者有无相同的内容?
2、课文和《三国》材料侧重写的人物分别是谁?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
3、课文和《三国》材料,你更喜欢前者还是后者?为什么?
4、挑出两文中你最感兴趣的细节,说几句评析的话。
二、联读探究
1、学生八人一组讨论以上题目,作好讨论记录,并推举一至两名同学作中心发言。
2、教师巡回指导。如题1,指导学生从篇幅、写作意图的角度思考;题3,指导学生从语言和手法的角度思考。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言,教师补充、明确、小结。
《出师表》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
听读──训练学生听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听”中逐步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主要教学步骤〗
一、听读,正确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听音正字,明白朗读节奏、语气语调。
2、学生齐读──教师纠正──学生赛读。
二、听读,整体阅读
1、一男生读全文,学生带着问题倾听。
⑴诸葛亮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哪一条为主?
⑵文章抒发了诸葛亮的什么感情?
2、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三、听读,精品精读
1、一女生读第六段,学生倾听思考:
⑴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⑵作者写这段话的目的是什么?
⑶用原句回答下列问题,并作简析:
写作者志趣的句子写刘备知人求贤的句子。
说尽作者一生的千古名句表达知遇之恩的句子。
2、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并小结。
四、听读,积累美“点”
同桌两名同学互动:甲(乙)读乙(甲)听,乙(甲)在文中圈出并摘录精美词句。
【方案二】
〖教学角度〗
扩读──立足课文,辐射拓展,多层面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
〖主要教学步骤〗
一、读懂课文
1、点击课件,听教师范读。
2、学生朗读课文、注释,读好长句短句、语气语调,读出作者丰富的情感。
3、梳理文中关键句,整理概括文中的三条建议。
4、重点朗读课文六、七段,体会文章寓情于事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二、扩读课文
1、学生分小组收集下列信息,分类积累:
⑴诸葛亮伐魏的背景;
⑵诸葛亮生平大事年表;
⑶有关诸葛亮的事迹、传说、俗语及对其评价的资料;
⑷后主刘禅其人;
⑸文中涉及的蜀国大臣的资料;
赏析《出师表》的诗、文、联。
2、以课文及收集的材料为依据,组织“千秋诸葛我评说”讨论会,评说其“才智”、“忠诚”、“得失”等。
3、学生整理各“家”之言,课下写一篇作文。
《词五首》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
比较鉴赏──指导学生对五首词进行比较鉴赏,体会词的情感与艺术特色。
〖主要教学步骤〗
一、在“美读”中初品“美”
1、教师指导读词要领:抓住词的情感基调,入情入境;明确节奏,读准重音和语调。2、学生美读,酝酿品词的艺术氛围。
二、在比较中发现“美”
1、以《望江南》为例,指导鉴赏词的一般方法:首先是整体把握,可用抓“词眼”的方法去把握词的情感──《望江南》的“词眼”是“肠断”,抒发了闺中女子被相思折磨得柔肠寸断的感情;其次是“美点”鉴赏,如鉴赏手法(对比衬托、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用典)、语言(修辞、炼词造句)等的妙处─望江南》可鉴赏叠词。
2、学生自选任一首词进行鉴赏,并与同类词比较。如鉴赏《渔家傲》,可比较《江城子》、《破阵子》;鉴赏《武陵春》可与李煜的《虞美人》比较。
3、教师明确、小结。
【方案二】
〖教学角度〗
背读──教给学生背诵诗词的方法,高效背诵,达到深入解读文本的目的。
〖主要教学步骤〗
一、感知“背读”
1、学生大声诵读课文,10分钟之后,当堂检验背诵效果。
2、请背得好的同学传授背诵“秘诀”。
二、学会背读
1、教师引领学生理解词的主题、情感、思路,并要求学生标出每首词上下片的首字、韵脚。2、教师示范背诵,结合课文传授背诵诗词的方法:
⑴理解诗词大意和思路;
⑵明了诗词的结构:诗大都讲究对仗,弄清结构规律,记住上句,就容易记下句;
⑶重视诗词首字和韵脚;
⑷心想(即脑海里浮现词中的画面)、耳听、眼看、手写、口念结合;
⑸同学互动对背,你背上句,我背下句。
三、高效背读
1、学生背诵比赛。
2、学生根据背诵,体验,说理解文本的话,说发现文本“美点”的话。
3、学生小结学习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