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中人物形象
古诗中人物形象
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如杜甫《春望》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 如屈原《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再现了一位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著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3、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 如苏轼《定**》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4、转战沙场、舍身保国的形象 如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亘古如新、千载不变的雄伟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5、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 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形象。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她身上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6、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7、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8、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大志落空,奋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年华不再,衰鬓先斑!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形象栩栩如生。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9、慷慨愤世、矢志报国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10、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1、反对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 杜甫的《石壕吏》、《兵车行》则是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情感。
12、重情重义、儿女情长的形象 如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将有情人别离时独特的表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诗中两位依依惜别的多情人形象缠绵深挚,别有一番风神韵致。
13、辛苦劳作、纯朴善良的形象 如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一个年迈而善良的卖炭翁的肖像,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这样一个最下层的劳动者多么生动、感人,令人扼腕悲叹。
第二篇: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人物形象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人物形象
在《红楼梦》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黛玉牵动人的衷肠,她强大的艺术魅力与动人之处主要源于她的悲剧美。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二百多年来,无数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像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命运对她太残酷和不公平。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曹先生塑造的这一“心思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在《红楼梦》中着墨较多,是为爱流尽最后一滴泪的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儿,她不仅有泪情,还具有才情,对宝玉的爱情更是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细细品味,咂摸红楼中林黛玉的艺术形象,以下几点格外突出。
一、才华横溢的诗人
纵观整部《红楼梦》,林黛玉的一首《葬花吟》写出了她自己的一生,更是写进了红楼中女子的一生,也可以说是“一诗成纖”。她对自己的处境以及自己的心境做了最恰当的描述,我们从中看到的是她的“孤标傲世,目下无尘”的高洁品质。
林黛玉自小就生活在一个书香世家,这为她的才情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她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她的才情也为她与宝玉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就算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她依旧没有收起自己的才情的锋芒。书上说她为泪而生,泪尽而逝。其实她是为诗而生,那泪,就是灵性与才情。林黛玉是这一部《红楼梦》的诗魂,她的诗情在红楼梦中要算最高的。林黛玉是曹雪芹笔下一个诗化了的形象,作者有意集历代才女之所长于她一身同时又具有自己独特个性。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触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触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与悲剧的命运。可以说,她的诗情到尽她的苦情。
二、泪伴终生的“泪人”
曹雪芹在作品的一开头,就赋予了林黛玉特殊的使命——还泪。因此才有了宝黛之情,也因此,黛玉为宝玉,一生流泪,至死不变,泪尽而逝,绝无怨言,这方是报恩还泪。林黛玉的泪从始至终贯穿整部作品。自从见了宝玉,她的泪就没有停止过。“泪人”的特点:一,她降临人间,是为了还泪而来。还泪就是还情。二,她在人间的人生过程正式还泪的过程,生命尚未终止,其泪痕总是不干。三,这位泪人的生命不像常人那样以年龄计量,而是以眼泪多少计量。四,她不仅是泪人,而且是诗人。因些她泪中有诗,诗中有泪。她的泪在眼里是泪水,流入字中则是诗。这些个特点,准确的阐释了林黛玉的泪人背后的孤独与伤痛。为情生、为情死、为情泪伴终生,这对于十七八岁的她来说,经历的是怎样一个变迁,现在我们无从了解,但是这个千古一遇的泪人却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里碑式的意义与价值。
三、多愁善感的“病人”
林黛玉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病态,黛玉的病是从娘胎里就带出来的,也是她性格的一个方面,病病怏怏,心思细腻,这进一步的培养了她多愁善感的性格,一草一木皆成为了她愁感的对像,一首“葬花吟”更是将她的这种性格推到了极致。因为自卑,因为敏感,她经常经泪洗面,咏诗遣愁,更是共孤寂的心境的宣泄,她不安于这种命运,又无法摆脱这种命运。这种矛盾经常扭曲着她的感情和心理,于是她的心境就永远得不到平静,并招惹了许多看来是不必要的烦恼和痛苦,她害上了无法解除的思想的忧郁症。所有的世间万物在她的面前,仿佛都变成了制造眼泪和忧愁的原料。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她对贾宝玉的爱情及对薛宝钗的嫉妒。
四、坦率纯真的“酸人”
说林黛玉“酸人”,这里专指的是她尖酸刻薄,心胸狭窄的个性,其体现在作品中俯拾皆是。但她的“酸气”大多出现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谈到金玉良缘等危机到她和宝玉的爱情时,二是在遇到谈论身世、贵贱、引起她悲叹自己的处境时,这时她才会敏感的触景伤情,借题发挥。然而直率的林黛玉在她几乎毫无遮掩地表露自己的缺点的同时也向人们敞开了他那天真无邪的心扉。在她眼里容不得微尘,也不记的微嫌。黛玉是性灵派,任情任性不加掩饰,爱也罢,厌也罢,一切都摆在那里任人评说。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立体的,较为真实的人物形象。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物,林黛玉也是如此。我们不能主观的说这种性格的好与坏。只能客观的评价人物特点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与研究价值。
五、为爱生死的“痴人”
这小小的绛珠仙草便用一世的情、一世的轮回、一生的生死、一世的眼泪来偿还一段爱情,这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恋。宝玉送她“颦颦”二字,确切的说应该是“痴人”。为报恩,她来到贾府,与宝玉同吃同住,一起成长,三生石上的姻缘,木石前盟的际会,让他们之间多出来的是一到无形的知遇、知音之情。她为情生、为情死,宝玉即是她今生唯一,天下男人她都不在心头眼中。宝玉的洞房花烛之夜,便是她泪尽而亡之时。这是曹雪芹给予她的使命,也是她经人世一遭的唯一。黛玉对宝玉的一片痴情,对爱情至死不渝,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她有了常人难以理解的痛苦。“情痴”带给人的是一种“心灵上的伤痛”,且几乎无药可医,这也就为她的爱情悲剧奠定了基础。
六、身陷红尘的“儒人”
细细品味《红楼梦》就会发现黛玉的行为、爱好、语言等等都与儒家的思想脱不了关系。当别人问她读什么书时,她说自己读的是一些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的代表作品,儒家思想早已渗透进她的日常生活中去。虽然宝玉是她爱的人,但对于禅性极高的宝玉,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也使得她照样把宝玉的这一行为解释为“疯人”。因为儒学与禅学不相融合,所以她对此持有一种怀疑和轻视的感觉。这就充分的说明林黛玉是一个身陷红尘的“儒人”思想。她没有参禅人那样崇高的思想,但她身上体现出来的闪光点,却着实让人折服。林黛玉没有禅意,她用儒学阐释了她性格的可爱之处,的确难能可贵。
通过整部《红楼梦》来看林黛玉,她身上的性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才人、泪人、病人、酸人、儒人等等。无论是哪一种人,都充分的验证的林黛玉这一形象的研究价值在“红学”研究史上是不容置疑的。这个身处封建礼教束缚下的叛逆女性,是不被当时社会所认可的,所以她的一生只能以悲剧来结束。纵观她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在封建社会大家族里生活的她,个性张扬,率真坦荡,执
著追求高品质爱情,有异于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是大观园里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她的身上体现出一种前卫的、进步的民主思想,而这种进步在当时社会却被认为是叛逆的,是被礼教所不容的,也正是由于她的叛逆及对心灵相通的爱情的执著追求才引起封建家长们的不满,作为一个异类,她的失败及悲剧命运是注定了的。这个悲剧形象中所表现出的个性解放、人性觉醒的思想和叛逆性格,不屈服于强权的顽强精神,会随着这个典型艺术形象而始终存在着,并且对《红楼梦》的读者产生一种激励、启迪的作用,这也正是我们分析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所在。
林黛玉死去了,但林黛玉的纯美的精神,她与贾宝玉生死与共的爱情,他们所实践过的爱情原则,她的闪耀着艺术魅力的优美形像,将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共存;这一形像所含蕴的哲理与诗意,将给予不同时代的读者以生活的启示和美感享受。
第三篇:浅析《创业史》中典型人物形象
浅析《创业史》中典型人物形象
“十七年”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其文学创作遵从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文学为阶级、政治、历史服务的要求,作品数量增加,作家热情高涨,很多作品着重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巨变,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以土改、农业合作化、“大跃进”等中心时间为主的作品引领者创作的风潮,并得到了高度的评价,而《创业史》作为一部歌颂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小说,也在当时产生过轰动的效果;《创业史》第一部完成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以后,并进行了多次修改,讲述了蛤蟆滩1953年一年时间内发生的互助组及初级社的故事,一方面表现了农民在这一时代新变面前丰富的内心活动和灵魂的斗争,另一方面表现了农民的集体意识,国家意识的逐渐形和新的文化信仰的建立。
毫无疑问的说,《创业史》是柳青一生中最看重的作品,是他呕心沥血为历史留下的厚重的交代,《创业史》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史特别是1949-1966年文学时一个无法回避的文学存在,而《创业史》之所以影响深远,我认为不在于梁生宝过于高大、无私、完美的形象,而在于表现新意识形态下的民间伦理真实诉求的梁三老汉,具体分析如下:
一、梁生宝:社会主义新人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当年的梁生宝正是这样肩扛稻种在潇潇春雨中向我们走来。在《创业史》中,梁生宝小名“宝娃”。在陕西地方方言中所谓“宝”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宝贝,另一个则是“活宝”,类似“傻瓜”。小说中的梁生宝也是这样一个双面体:他是千百万新农民和新农村的代言人,同时,他性格中也有“傻瓜”或者“活宝”的一面。他没有任何背景,如果有的话,那就是他所处的整个时代,那个毛泽东因为穷苦农民办合作社、“鸡毛上了天”而欢呼“旧制度要灭亡,新制度要出世了”的时代。
《创业史》中梁生宝对党对事业对毛主席的忠诚感人至深。梁生宝的口头禅是“有党领导,我慌啥?”党成为梁生宝战胜重重困难的精神支柱,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对毛主席的坚定信仰成为其继续前进的动力:“嘿,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什么时候毁了自己,什么时候拉倒!一切都豁出来了,拼到底;失败了,给旁的同志做吸取教训的材料!中国革命牺牲了多少性命哩?”这种坚定的信仰是时代历史的真实反映,也是农民单纯、质朴、执着的性格写照。小说中描写的土地改革、农村合作社、婚姻解放、读书识字、入党、进城、考工厂等“新社会的怪事”对当时的农民命运具有根本性的改变,今天的我们虽然无法体会那样的命运改变对于每一个个体人生的影响,但却能从梁生宝等人物身上感受到在党的领导下个人迸发的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英雄主义兴怀。“人生是严肃的!”“革命的狂风暴雨时代啊!一个人一生能经历几回呢?对那个时候的回忆,永远鼓舞人在新的情况下,做出些意志坚强的果敢决定”。
二、梁三老汉:新意识形态下农民的真实诉求
柳青在《创业史》中潜在的用一种来自民间的话语去诉说着农民的真正诉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背景下——阶级斗争的情况下农民的处地。而表达这一情况的典型人物即梁生宝的父亲——梁三老汉。虽然新的意识形态划定了不同家庭的阶级成分,在同一家庭和血缘关系的内部,也因为阶级的不同诉求出现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分崩离析,但是柳青还是在梁三老汉的气质情感和生存理想中展示着乡土文化的意义。
在传统的家族伦理中,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孝”,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孝字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子嗣的延续。因此,梁三老汉鳏夫再娶一事就充满了浓厚的家族延续的意味,当他在灾荒之年“捡到”梁生宝母子,组成了一个家庭以后,梁三竟然像一个孩子一样,掩饰不住自己内心的兴奋:“他将要尽他的力气跑终南山抗板、担炭、砍柴;他将要重新买牛、租地、立庄稼;他将要把孤儿当作自己的亲生的儿子一样抚养成人,创家立业哩......”他羡慕富裕中农郭世富和富农姚世杰,是因为他们“家大业大”“丁财两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受人尊重,但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梁三老汉认为别人家大业大也是自己能干,自己创业的财富。显然,阶级压迫和剥削这样的观念并没有在梁三的心里产生任何反响,他依旧是一位最普通的乡下老汉,恪守着自己乡下人的本分。正是如此,他才对梁三宝入党的事情很有意见,他认为那是“不务正业”,有违庄稼人的本分。在政治层面上被充分意识形态化的阶级斗争,在一个农村老汉看来不过是“两个要强人”的争强好胜、明争暗斗。对于梁生宝组织的互助组,梁三老汉由反对到怀疑再到接受,正反映出农民阶级对于党的政策的逐渐接受和认同,体现出一个阶级的思想转变,但是针对梁老汉个人来说,与其说这是对于党的力量的感召,不如说他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儿子为父亲争光的容耀感。当梁生宝把互助组办成功并得到县里领导的肯定后,老汉又心服口服。当然,他的这种认同不可能是同梁生宝一样是出于集体主义意识的觉醒,更多的则是因为儿子的成功使他感觉实现了祖辈“创业立家”的夙愿。正是被主流话语定性为游离于两条道路之间的中间人物,《创业史》却潜在的描绘了他们朴素而真实的内心诉求,一方面是阶级伦理的输入,另一方面却是家族伦理和传统民本思想的表达。
三、总结
作为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代表,梁生宝无疑是小说的绝对中心任务,但他的形象因为过于高大、无私、完美,使得梁生宝形象塑造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并不高,而对比而言,梁三老汉才是小说刻画的最成功的形象。尽管梁生宝这一“新人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出于作者的“想象”,但是在文本中也能看出柳青为这一形象所付出的努力——将其塑造成一个“血肉丰满”的形象的努力。相较于梁生宝而言,柳青更多的是在无意识中成功地完成了对“中间人物”梁三老汉的塑造,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无意识,让梁三老汉成为了一个亲切自然地形象,让读者看不出他的话语性,好像和实际生活中的普通人一模一样。
第四篇:四大名著中的人物形象
四大名著中的人物形象
顺德一中实验学校 杨前线
四大名著中的人物形象
第一讲: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真性情的林黛玉 „„„„„„„„„„„„„„„„„ 3
一、观黛玉
(一)众人眼中的林黛玉:„„„„„„„„„„„„„„„„„„ 3
(二)王熙凤眼中的林黛玉:„„„„„„„„„„„„„„„„„„ 3
(三)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 4
二、品黛玉
(一)林黛玉丰富性格特征的表现 :„„„„„„„„„„„„„„ 4
(二)林黛玉丰富性格特征形成的原因 :„„„„„„„„„„„ 4
第二讲:禅仗打开生死路,戒刀杀尽不平人 ——花和尚鲁智深的人格魅力
„„„„„„„„„„„„„„ 5
一、人物介绍„„„„„„„„„„„„„„„„„„„„„„„„„ 5
二、形象分析„„„„„„„„„„„„„„„„„„„„„„„„„ 6
(一)粗卤急躁 蛮横无礼„„„„„„„„„„„„„„„„„„„ 6
(二)粗中有细 有勇有谋 „„„„„„„„„„„„„„„„„„„ 7
(三)正直勇敢 幽默智慧„„„„„„„„„„„„„„„„„„„„ 8
(四)嫉恶如仇 见义勇为„„„„„„„„„„„„„„„„„„„„ 9
(五)善良厚实 心胸阔达„„„„„„„„„„„„„„„„„„„„ 9
四大名著中的人物形象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真性情的林黛玉
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物形象,尤其对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刻画,无不渗透着曹雪芹大量的心血。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有着常人共有的自卑,她无法排解自己是外人的心理,处处谨小慎微,生怕惹出事端,但小女子强烈的自尊心又不能让她唯唯诺诺,她必竟也曾是名门闺秀。即使是寄人篱下也摆脱不了小姐脾气,她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敏感多疑是她复杂的心理体现,令人欣慰的是林黛玉的尖酸刻薄也有可爱之处,一方面是小女子任性霸道的天性,更重要的是恰恰反映出林黛玉的坦率、纯真、和不畏强权的个性。
《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据史载曹雪芹写这部书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他先后按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了毕生的精力。林黛玉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精心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之一,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时,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寄托着自己独特的富有叛逆精神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因此,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而成功。读小说原著时,你时时会感到它独特的风格和气质呼之欲出,跃然纸上。现在闲谈如下:
一、观黛玉
(一)众人眼中的林黛玉: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自有一段自然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由此可见,众人眼中是体弱多病与风流不俗的黛玉。
(二)王熙凤眼中的林黛玉:
“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由此可见,王熙凤的眼中黛玉是丰姿非同一般。
(三)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
“宝玉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罩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由此可见,宝玉眼中的黛玉的美是神韵皆备的,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
那么,林黛玉眼中的宝玉又是什么样儿的呢?
“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
二、品黛玉
林黛玉丰富性格特征的表现 :
(一)在林黛玉的丰富性格中,较为突出也最为世人所公认的就是那所谓的“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诸事好挑剔等。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其 “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等令人不喜欢的性格背后,隐藏的正是她那颗十分强烈的自尊心。执著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正是她一切性格的根源。要求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不能容忍对人格和自尊心的丝毫亵渎,是她性格的核心部分。
(二)人们在注意到林黛玉的“小性儿”的同时,又往往会被林黛玉的善良、纯洁、率直、热情大方、温柔体贴等所感动。这才是林黛玉性格的真正面目。
林黛玉丰富性格特征形成的原因 :
(一)从广义上讲,是时代所赋予的。林黛玉生活在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林黛玉对人的尊严的肯定的性格特征就是作为新兴的思潮出现的。他们是与封建社会的不合理现象相对立的,因而常常遭到封建制度的卫道者的阻挠,林黛玉的所作所为必然会受到守旧派的指责。在这样的矛盾斗争中,林黛玉的性格的闪光点就往往被世俗之人视之为“小性儿”了。
(二)从林黛玉生活的具体环境来分析,我们也可以发现,林黛玉生活的贾府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势力十分顽固的封建没落家族,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封建社会的不合理现象。寄人篱下的林黛玉虽是个弱女子,但她选择的却是“质本 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人生道路,这样她那高洁的不肯折节媚俗、孤极傲世的性格就必然与世俗格格不入。
禅仗打开生死路,戒刀杀尽不平人
——花和尚鲁智深的人格魅力
一、人物介绍
天孤星鲁智深,原名鲁达,人称花和尚。《水浒传》中梁山一百单八将之一,位列十三,在梁山上为步军头领之首。
鲁达本在渭州小种经略相公手下当差,任经略府提辖。为救弱女子金翠莲,他三拳打死镇关西,被官府追捕。逃亡途中,经赵员外介绍,鲁达到五台山文殊院落发为僧,智真长老说偈赐名曰:“灵光一点,价值千金。佛法广大,赐名智深。”1(第四回P50)鲁智深在寺中难守佛门清规,大闹五台山,智真长老只得让他去投东京汴梁大相国寺,临别赠四句偈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第五回P62)在去东京汴梁大相国寺途中,先在桃花村醉打小霸王周通,后与史进重逢火烧瓦罐寺杀死生铁佛。后鲁智深在相国寺看守菜园,收服众泼皮,倒拔垂杨柳,偶遇林冲,结为兄弟。林冲落难,刺配沧州,鲁智深一路暗中保护。在野猪林里,解差董超、薛霸欲害林冲,鲁智深及时出手,救了林冲一命,此后一直护送至沧州七十里外。鲁智深因而为高俅所迫,再次走上逃亡之路,后与杨志等一起打下青州二龙山宝珠寺,就此落草。
后来宋江等接受招安,鲁智深陪同宋江,重上五台山,参礼智真长老。师父说:“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第九十回P1090)临别再赠四句偈言:“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第九十回P1091)
宋江征方腊时,大战乌龙岭。鲁智深追杀夏侯成,却迷路入深山;得一僧指点,从缘缠井中解脱,生擒方腊。宋江大喜,劝智深还俗为官,荫子封妻,光宗耀祖,鲁智深说:“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第一百十九回P1393)宋江又劝他住持名山,光显宗风,报答父母,鲁智深说:“都不要!要多也无用。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第一百十九回P1393)宋江等凯旋,夜宿杭州六和寺。鲁智深听得钱塘江潮信,终于顿悟,于是沐浴更衣,圆寂涅盘,留颂曰:“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第一百十九回P1396)
鲁智深圆寂后,宋江又道几句法语:“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忽地随潮归去,果然无处根寻。咄!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第一百十九回P1396)
后来朝廷因其有擒获方腊大功,加赠鲁智深为“义烈照暨禅师”。(第一百十九回P1402)
二、形象分析
金圣叹说:“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
纪德君对鲁智深的评价是“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才大心细,雄猛沉稳;率性而行,粗豪不羁。”他把“禅仗打开生死路,戒刀杀尽不平人”作为鲁智深一生的写照。
张县伦认为鲁智深是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中,最能代表梁山精神,真正体现好汉本色的人物。他认为鲁智深的行为很符合大禹,儒家,墨家,基督教,佛教等的价值观。
具体说来,我对鲁智深的印象如下:
(一)粗卤急躁 蛮横无礼
鲁智深粗卤急躁,蛮横无礼的形象,不仅表现在他的行动上,也表现在其语言上。他和史进去喝酒,遇到史进以前的师父李忠,鲁智深便要拉着李忠一起去喝酒,李忠叫他们等一会儿,鲁智深便道:“谁耐烦等你?去便同去!”(第三回P37)然后却将看李忠卖膏药的人,一推一交,把众人赶散,使李忠被迫与他们喝酒。这里从语言和行为上都显出了他的卤莽性急的性格。强请别人喝酒,却不觉得自己蛮横无礼。
又如“鲁达焦躁,便把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鲁达道:‘坐甚么!你去便去,等甚么!’”(第三回P40)等也从行动上和语言上表现了他的急躁的性格。他时常骂人为“腌脏泼才”“直娘贼”“鸟人”“鸟寺”等粗俗不堪的语 言,更显其粗卤。还有更厉害的,他本在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可是却抢人酒喝,并在神佛像后屙屎屙尿,不但不守寺院的清规戒律,而且更显得自己没有修养,狂放不羁,粗俗不堪,再显其粗卤的性格。
(二)粗中有细 有勇有谋
鲁智深虽然粗豪,但是也具有精细的特点。金圣叹说他是:“论粗卤处,他也有些粗卤;论精细处,他亦甚是精细。”(1)这一段话,是很切合《水浒传》中对鲁智深的描写的。他在救金家父女时,不是先打郑屠逞一时之快,而是先将他们父女俩安顿好,让他们先逃走,并且担心他们跑得不够远,“恐怕店小二赶去拦截他,且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约莫金公去得远了,方才起身,径到状元桥来。”(第三回P40)
鲁智深如此性急粗犷之人,在旅店门口无所事事地坐两个时辰,也就是四个小时,这真是太难为他了,此处的鲁智深可谓心细如发。鲁智深之所以能够耐心坐四个小时,完全是因为他内心的责任感,他一定要让金家父女安全离开渭州,而且他也知道一个是老人,一个是女子,他们可没有自己的好脚力,所以一坐就是四个小时。可是就在前一天,他一听说了金家的事就迫不及待地要揍郑屠户,被劝住回家后“晚饭也不吃,就气愤愤的睡了”第二天,“天色微明”,他就早早地来替金家张罗。前面的急躁与此时的耐心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于此更显示其粗中有细的特点。
鲁智深的细心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表现,他在桃花村救了刘太公的女儿,用武力逼迫周通不得娶她为妻。打周通之前,他心里便有个计较,怕把刘太公吓住,就不告诉他自己要打周通,架打完了,人也救了,他又考虑到周通、李忠与刘家近在咫尺,自己走了,一旦周通反悔,刘家可真得又倒霉了。所以,周通尽管答应了不再对刘家进行骚扰,但他还是不放心,硬给周通戴顶高帽子让他为难:“大丈夫作事,却休要翻悔。”(第五回P71)周通无奈,只好折箭为誓,本不想做大丈夫,这时也只好稀里糊涂赶鸭子上架地去做了大丈夫,一旦做了大丈夫,就没法做“丈夫”了。
这里就体现了鲁智深有勇有谋的形象,“勇”在于他明知道周通是山贼也不惧怕,只身一人前往救人;“谋”在于他救了人后,怕周通反悔,给周通带了个高帽,让周通无法做“丈夫”的计策。鲁智深在救林冲的时候也是知微见著,见 到有人找董超和薛霸就开始留心有无异常,在野猪林救了林冲以后,索性一直护送到沧州,深怕途中有变。估计不会再出什么事了,才离开。临分别时,还一禅杖把松树打折,以此来震慑董超和薛霸,免他们又生歹心。鲁智深在这里可谓用心良苦了:如果不这样做就无法震慑董超和薛霸,自己也不会放心的。这又表现了鲁智深重情重义的性格。
(三)正直勇敢 幽默智慧
《水浒传》是一本写英雄好汉的书,而鲁智深算是108好汉中的佼佼者。《水浒传》开篇的重头戏大部分在他身上。鲁智深为人正直,富有同情心,见义勇为。从“拳打镇关西”到“大闹野猪林”,“哪有不平哪有我”,“该出手时就出手”,惩恶扬善、义薄云天。让人不由得为他的行为大声叫好!
鲁智深善于审时度势,豁达明快。出了命案后,被官府通缉,他就听从赵员外的安排,出家做了和尚。鲁智深虽然狂放不羁,但知轻重缓急,紧要处能自制。在五台山,他两次闯祸。但长老一到,“那酒就醒了七八分”。还装疯卖傻,让长老“与洒家做主”。长老训话说:“„„如何这般所为?” 鲁智深跪下道:“今番不敢了。”(第四回P54)这表明鲁智深有羞愧之心,忏悔之语,也表现了他是个敢做敢当,正直的人。
鲁智深也有可爱的一面,这就表现出他的幽默感。大闹桃花村,戏弄山大王,就是十足的恶作剧。看那胖大和尚,脱得赤条条,坐在新娘床上,“恭候”新郎到来。那大王“探一只手去时,摸到鲁智深的肚皮,被鲁智深就势劈头巾带角儿揪住”,按下床来便打,边喝道:“教你认得老婆!”(第五回P67)看到这里,谁能不捧腹大笑?在桃花山上,鲁智深因见不得李忠、周通的悭吝,便卷了他们的金银,从后山“骨碌碌滚到山脚边”,溜之大吉。鲁智深以搞笑的方式,“教育”了吝啬鬼们。
鲁智深不是小聪明,他有大智慧。在菊花会上,当宋江提出招安的心愿时,鲁智深立即反对道:“只今满朝文武,多大奸邪,蒙蔽圣聪明,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
他“遇(方)腊而执”,立了大功。宋江劝他“还俗为官,荫子封妻,光耀祖宗”,鲁智深却“只愿寻一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他深知仕途凶险肮脏,不愿同流合污。宋江又让他“到京师去主持一个名山大刹,为一僧首”。鲁智深 听了直摇头叫道:“都不要,更多也无用!„„”像宋江这样痴迷功名的人,当然不可能理解鲁智深的想法。鲁智深名副其实,慧根深不可测。
(四)嫉恶如仇 见义勇为
鲁智深是个行侠仗义、见义勇为的大英雄。在瓦罐寺,鲁智深见崔道成,丘小乙两人强占寺庙,霸占民女,十分愤恨,大开杀戒;在华州府,他得知贺太守霸占民女,贪赃枉法,十分气愤,竟冒险前去行刺,结果被抓,打入死牢,幸亏宋江攻城才救了出来。在听了素不相识的金老父女的悲惨遭遇之后,鲁智深的表现绝对异于常人,他一连问了三句:“你姓甚么?在哪个客店里歇?那个镇关西郑大官人在那里住?”(第三回P39)关切之情溢于言表,并且立刻就要去打死郑屠那厮。被劝住之后,“晚饭也不吃,气愤愤地睡了。”第二天“天色微明”,鲁智深就赶到金老父女住的店里,让店小二叫他们动身出发,等他们走远,便去三拳打死了镇关西,除了心中一口恶气。这一切,在别人眼里也许觉得不值得,也许很可笑,但在鲁达看来却是必然如此,他的嫉恶如仇的本性,他的急公好义的胸怀,都使他必然如此。没有人强迫他去做什么,他完全可以不做这一切,但他自觉自愿地去做了,急不可待地去做了,完全不计可能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后果,完全出于真诚,完全出于内心的要求。他的这种性格,不属于一般的义气,具有永恒的魅力。
(五)善良厚实 心胸阔达
鲁智深是一个善良、豁达、大度的大丈夫。当他听金老父女哭诉投亲不着,流落异乡被人欺凌讹诈之后,当即就说:“老儿,你来,洒家与你些盘缠,明日便回东京去如何?”(第三回P39)立即凑了十五两银子送与了金老。这突出地表现了鲁智深富有同情心,心地善良,慷慨大方的优良品质和豪爽性格。鲁智深在瓦官寺和老僧抢粥吃,当得知老和尚三天没吃饭了,才化得这些小米熬粥吃,于是便停下不吃了。这些地方表现了鲁智深心地善良,推己及人的仁者之心。在东京相国寺当菜头时,一群偷菜的泼皮曾算计过他。当他制服了这群泼皮之后,又体谅到他们的生活处境,于是便与他们和睦相处。这也表现了鲁智深心地厚道,豁达大度的品格。体格阔大指的是鲁智深的海阔天空,不受拘泥限制的性格。金圣叹多次以“阔”字许鲁智深。如“鲁达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心地厚实,体格阔大”(2)“写鲁智深阔绰,打人亦打得阔绰”,(3)鲁智深自由自在,海阔天空, 心胸浩荡,童心烂漫,放荡不羁而合乎人情天理,这也是天性使然。
第五篇:浅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人物形象
浅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人物形象
内容摘要
《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长期以来就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劳动人民所喜爱。作者吴承恩所刻画的一个个人物形象,鲜活而又有特点,使书中唐僧师徒四人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人物。其中,孙悟空是全书中最吸引人的英雄人物。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他见恶必除,除恶务尽,不畏艰险,有着顽强的斗志。他不趋炎附势、不畏神权,可谓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典型。对于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长期以来有着许多不同看法。有人说是农民英雄,有人说是起义叛徒,还有人认为是理想的奋斗者和改革的英雄。其实,无论是大闹天宫时的英雄气概和叛逆精神,还是西天取经时屈服的嫌疑和造福于人群,都是他人生成长的阶段,是一个人实现其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历程。因此,研究孙悟空的形象,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孙悟空; 成长; 形象; 自由; 英雄
引 言
《西游记》是我国优秀的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中蕴含着无穷的文化资源。此书描写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传奇故事。作者通过虚幻的世界,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其中,主人公孙悟空的形象更是具有重大意义。孙悟空是一只破石而生的美猴王,无父无母,他纵身一跳,在那水帘洞中,铁板下发现了一个“洞天福地”,领着群猴过着“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1]的自由生活。因不受天禄,大反天宫,惹了一场灾难。为消灾脱难,转拜佛门,终成正果。他的故事分两个阶段:一是从花果山称王到大闹天宫,;二是护卫唐僧西天取经。前后两个阶段的斗争对象不同,性格基本一致,那就是在困难面前,他不畏艰险,机智勇敢,顽强斗争,善于应付各种妖魔鬼怪。西天取经路上,他立下汗马功劳,可以说唐僧离了他就寸步难行。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英雄成长的历程。
一、人性和神性的完美结合
1.孙悟空的人性
作者塑造的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完全具备了人的性格品质,心理特点。(1)他追求自由,敢于反抗,勇于奋斗。他历尽千山万水,出海访仙学道,希望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为了不让阎王老子暗中管着,保持长生永久,他闯进地府索取生死薄,勾销猴类名字,又打出“齐天大圣”之旗,要做一个与天地山川“齐寿”的大王,更要做一个与天地神佛齐平的大圣。
(2)秉性骄傲,争强好胜,略显无赖虚伪。面对如来佛祖的发问:“你除了长生变化之法,再有何能,敢占天宫胜境?”他认为十万天兵天将都耐何不了自己,何妨如来,便道:“我有七十二般变化,万劫不老长生。会驾筋斗云,一纵十万八千里。”(七回)殊不知这些功夫在神佛上界也不过是个雕虫小技。每遇到妖怪,他先把自己大闹天宫的“丰功伟绩”炫耀一遍,再称对方或是妖怪,或是晚辈,奈何不了妖魔鬼怪时也容不得别人小看,争强好胜的性格表露无遗。入住水帘洞后,众猴们都陶醉于快乐之中,他却一人端坐在上,“列位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何不拜我为王?”这种名至实归的背后掩盖不住的是他的逞强好胜,好出风头的顽劣性。在日值功曹化作樵夫告诉他平顶山妖怪厉害时,孙悟空暗想:“„„且等我照顾八戒一照顾,先着他出头与那怪打一仗看。若是打得过他,就算他一;若是没手段,被怪拿去,等老孙再去救他不迟。却好显我本事出名。”(三十二回)可见他有时怕战不过妖怪,坏了自己的名声,不惜牺牲别人的名誉,内心的虚伪大大超越了兄弟之间的情义。孙悟空靠着泼皮胆量掌管着许多虎狼獐豹,坐上了花果山大王的座位,他和真正的市井无赖一样不愿接受任何约束。在龙宫索要如意金箍棒后,又要披挂一副,龙王说没有时,他却说“‘一客不犯二主。’若没有,我也定不出此门。”当龙王让他到其他地方寻寻,他又道:“‘走三家不如座一家。’„„”,“真个没有,就和你试试此铁!(三回)”本来受人宝贝,就该说声谢谢,可孙悟空不但不说,反而索不到还要动粗,浑然一个无赖形象。
(3)聪明机智、勇敢调皮。在对付妖怪时,他有很巧妙的方法,就是钻到妖怪肚子里,打滚、踢腿、上窜下跳,疼得妖怪满地打滚,不停求饶。等他决定出来的时候,知道妖怪乘机要咬,便机警地用金箍棒探路,反叫它迸碎了门牙,使它无能为力,束手就擒。这些都活脱脱地展现了悟空的机警和聪明,悟空的这些性格特点都体现了人调皮的本性。
2.孙悟空的神性
孙悟空是神,他战胜困难,克敌制胜,大都是凭借着七十二般变化,和手上使的那根要大就大,要小就小,重达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还有他那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他蔑视貌似强大的天国威严,敢在玉皇大帝面前傲立,自称“老孙”,叫玉帝为“老官儿”;为报复王母娘娘不请他参加蟠桃大会,就来了个“乱蟠桃”,还因酒醉误入兜率天宫,在太上老君丹房中大嚼金丹,不屈十万天兵天将,打烂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又是一场大闹,使得“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大天王无影无踪”;甚至白骨精变成女子、老太太、老翁,三次戏耍唐三藏,都没能逃过悟空的火眼金睛,被他一一识破。这些事情,决不是一个平常的凡人所能做到的,也正是靠着神通,孙悟空才能闹得天宫,才能除妖降魔,才能取回真经。
所以,孙悟空是一个人、神二者完美结合的艺术典型。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是一个被理想化了的神话英雄。在取经路上,悟空与妖魔的斗争,不仅凭的是神通,还凭借着机警和聪明,反映了劳动人民要铲除世上一切恶势力的美好理想和强烈愿望。同时也反映了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因此,这个形象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二、不畏神权、顽强斗争的英雄形象
孙悟空在每一成长阶段的艰难险阻面前从不退缩,失败面前从不气馁,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战斗意志和充沛的战斗热情。
1.蔑视权贵,桀骜不驯
孙悟空本是在东胜傲来国花果山上的一个天生石猴,他出世之后,就在仙山福地、古洞神川过着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不服人间五国所拘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孙悟空对天神们常常出言不逊。在龙宫得了“如意金箍棒”,打转水晶宫,唬得老龙王胆战心惊,小龙子魂飞魄散;在执法如山,铁面无私的幽冥界,勾魂鬼把他的魂锁去,被他打成肉酱,“唬得那些牛头鬼东躲西藏,马面鬼南奔北跑”[2],阴间天子十代冥王,判宫连忙捧笔,饱添波墨任凭他把猴子之类一概勾去,十殿阎王只好躬身作揖。无奈老龙王与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只好向玉帝进表参奏。
高高在上的玉帝,两次诏见他于天上,封之“弼马温”他不懂官职的品味,能尽心尽力地看管,精心喂养,他把马养的肥肥壮壮,但这样官职的怎能适合于他呢,乃实属大材小用,而当他得知受到蒙蔽时,不觉怒从心头起,抡起“金箍棒”一直打出 3
南天门,无一名天兵天将将能阻止,昏聩的玉帝和众卿不吸取教训,仍不醒悟,第二次诏仍施加与空衔,有宫无禄,有权无职的“齐天大圣”。他到底还是一个小玩猴,还是不晓得宫职,也不计较俸禄,只重名罢了,玉帝怕他闹着无事,惹事生非,让他掌管蟠桃园,一个猴子看桃,岂有不吃之理。地上的仙妖,哪里懂得等级森严,竞想不到触犯了天规,犯下了十恶不赦之罪,不可饶恕,这是玉帝贤愚莫辩,轻贤所至,昏聩不会用人所导,玉帝两旁的仙卿也如此,庸碌无比。玉帝发十万天兵在花果山布下天罗地网,猴王奋起金箍棒,无一兵将可挡,从炼丹炉中出来后,一路金箍棒打来,灵霄宝殿被打的落花流水,土崩瓦解。玉帝被吓得惊慌失措,面如土色,众天兵也束手无策。“庶天神将皆无敌,十万雄师不敢挡”。
对慈悲的观音菩萨,孙悟空敢骂她“惫懒”,咒骂她“该她一世无夫!”在应允观音菩萨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时,要求答应他“叫天天应,叫地地灵”。他还骂如来佛是妖精的外甥。因此,在取经途中,他经常驱遣山神土地,四海龙王,值日功曹前来效劳,若稍有拂逆就嚷着“伸过孤拐来,各打五棍见面,与老孙散散心。”有时仅为欺骗两个小妖,他便要玉帝闭天,“若有半声不肯,即上灵霄殿动起刀兵。”所以,连玉帝对他也无可奈何。
对人间之王,他更是蔑视。他对乌鸡国国王说:“老孙若肯做皇帝,天下万国皇帝都做遍了。”朱紫国国王生病,他用马尿和药丸给国王治病。这种无法无天的行为,体现了孙悟空敢于挑战权威的反抗精神。什么玉皇大帝,什么神仙佛祖,在孙悟空眼里,都比他高贵不了多少,他和他们没什么高低贵贱。
从大闹天宫到被压五指山下,到金箍套头,这时候的孙悟空在追求个人自由和幸福,他更像一个理想主义者,不屈服于任何权贵和腐朽规则的束缚和压抑。金箍套头限制了他自由的本性,在最后封为“斗战胜佛”时,最关心的还是金箍,而不是封号,他对唐僧说:“趁早儿念个《松箍儿咒》,脱下来,打个粉碎,切莫叫那甚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
他只是想捍卫自己“齐天大圣”的美誉,拥有他自己的天地,但不小心惹怒了天神权威,遭受到了个人主义的惨败。但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抗争,五百年的高山压顶,他没有丝毫屈服和退让,不惜用自己生命捍卫自由和尊严。
孙悟空的这种对神佛桀骜不训的作风,是一种对自由的捍卫精神,是一种对人权的维护精神。黑暗势力再强大也不能阻止他自由的理想。
2.勇于斗争、坚韧不拔
在去西天取得真经的路上,他的不妥协,不放弃,永远战斗的精神就更愈发强烈。孙悟空仇恨一切残害苍生的妖精魔怪,他对受苦受难的群众和一切善良的人们却有着深厚的感情。孙悟空形象这一特点,寄托了古代人民要彻底铲除邪恶势力的强烈愿望,表达了广大人民要求团结斗争争取自身解放的坚强决心。取经路上,孙悟空一路降妖伏魔,对这些残害百姓,兴妖作怪的妖魔毫不留情,面对受苦受难百姓敢于解救,是百姓心目中的“救世主”。
在车迟国,他救了五百名和尚;在隐雾山,他打死豹子精,救出贫困樵夫让他们母子团圆;在通天河,他消灭了一年吃一对童男童女的金鱼精,为当地人解除了一大灾难,得到当地老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当他们取经回到这里再遭难时,又得到全村老百姓的热情相助。
在乌鸡国和朱紫国,救治了两位国王。在凤仙郡,他不厌其烦不辞辛苦,求助玉帝,解救了全郡的百姓。
在灭法国,救下了一万个和尚的性命。在比丘国,又救下了一千多个小儿的性命。在祭赛国,杀死了祭赛国国王,替两代和尚伸了冤,报了仇。小说中就通过书中人物之口,赞美孙悟空“专救人间灾害”,“与人间报不平之事”。孙悟空嫉恶如仇,为苍生谋福祉的英雄举止,使之最终修成正果,为天下人所敬仰。
去西天取经,这本来就是一件为民造福的事业,佛祖传三藏经于世,正是为了渡化众生。在这样一件伟大的事业中,孙悟空获得参与的资格和他实际的参与,已经是在为人民造福了。而之后路上的一切除害行为,只是造福人群的延续性行为。孙悟空已经脱离了专为自己斗争的性质,而是为了受苦受难的老百姓、为了弱者而斗争。
他仇恨一切兴妖作怪,残害人民的妖精魔怪,他对受苦受难的群众和一切善良的人们却有着深厚的感情。正如车迟国的众僧所称颂的:“专秉忠良之心,铲除人间不平之事”,“济困扶危,恤孤念寡。”他三借芭蕉扇,熄灭了火焰山的大火,既开通了西行的道路,又解救了当地人民的困苦。他对唐僧总是委曲求全,哪怕是自己受尽委屈,对取经的事仍然竭忠尽力,对唐僧也一如既往地爱护关心。对猪八戒,他虽然不时挖苦讽刺,有时也捉弄一番,却是善意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取经队伍团结。可是他对害人的妖精,却毫不留情。三打白骨精时,尽管唐僧念紧箍咒使他头痛难忍,甚至用断绝师徒情义的手段来阻止,仍然动摇不了他除恶务尽的决心。孙悟空形象这一特点,寄托了古代人民要彻底铲除邪恶势力的强烈愿望,表达了广大人民要求团结斗争争取自身解放的坚强决心。
由“美猴王”到“齐天大圣”再到“斗战胜佛”,孙悟空一生走过了一个不平凡的战斗历程。生命从“自发”到“自觉”再到“自为”,我们看到了一代英雄人物的成长历程。孙悟空的抗争历程完美地展现了他的英雄性。
三、孙悟空形象的深远意义
《西游记》的成功得益于孙悟空形象的塑造,而孙悟空身上“最闪光”之处集中在“英雄性格”这一内在灵魂之上,是时代精神与社会现实碰撞的产物。孙悟空虽是一个神话式英雄人物,但这是作者理想在现实中的超越,他身上所具有的那种富于人性美的英雄品格,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群众的普通要求,美好愿望,理想追求。因而这“神话”外衣的内里或多或少地集中了人民群众自身的力量与智慧。
在市场经济之旗高高飘扬的现代社会,商潮翻滚,金钱飙升,各种腐朽的封建思想沉渣泛起。加上西方文化思潮的渗透,浸入,体制本身的不完善,不健全,各种邪恶势力猖獗,“卖毒,贩毒,制假,售假,坑蒙拐骗”等等丑恶现象弥漫于社会生活的诸多层面。“道德的滑坡”,“精神的贫血”,“理想的缺失”,也呼唤孙悟空这样的英雄形象的“再生”。通过研究可以给我们后世很多启示。
首先,他有英勇果敢、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这可以作为永远鼓舞我们前进的力量。在他身上反映了人民征服自然困难的顽强的意志、无穷的智慧和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孙悟空这个形象的可贵,在于他总是鼓励人们永不停息地与自然灾害和妖魔鬼怪恶势力进行斗争,摒弃唐僧、猪八戒一类人身上的缺点,给人以鼓舞,值得人们喜爱。
其次,他敢于同邪恶势力作坚决斗争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同邪恶势力作坚决斗争时,一方面既要与之严格划清界限,特别是思想上要划清界限,保持高度警惕,既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同流合污。在斗争策略上,不能逞匹夫之勇,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孙悟空在除妖降魔的过程中经常与猪八戒,沙和尚合作且配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尤其是人民群众的力量不能忽视,从而达到最有效地打击邪恶势力。一方面又要与之作坚决,彻底斗争,无所畏惧,不能屈服妥协。对于他们我们既要准备“最狠的心”,又要把握住“最利的刀”,只有在斗争中求得胜利,不能在屈服中求得生存。
第三,他有着高度的事业心和顽强的斗志。这对于从事任何事业的人来说,都是 6
富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的。孙悟空真正的热情,是倾注在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扫荡一切妖魔鬼怪,实现他那国泰民安的社会理想和长生不死的人生理想上。这才是他之所以有高度的事业心和顽强的斗志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孙悟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总是勇往直前,百折不回,积极动脑筋,战胜妖魔。只有像孙悟空那样,有为国为民除害的高度事业心和顽强的斗志,才能求得生存和前进,才能担当起完成伟大事业的重任。他那种高度的事业心、顽强的意志和不惜献身的精神,值得我们引为借鉴。
第四,他有大志,有情操,不为狭隘物欲所囿,有坚定的信念。有志向,有崇高追求,才会有无比的动力,才能激发自身的潜能。但任何理想的实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要经受住时代与社会的考验。有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是血的代价(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时,差点送命),有时要抵挡住各种诱惑,特别是权势,美色,金钱,要做到“坚如磐石”,心不被外物所役使。没有坚强的意志与超人的毅力是办不到的,这就需要调整自我,改变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不断修身养性,完善升华自己的人性与人格。我们要靠一种心灵之美,精神之光去赢得自己的未来与生活,赢得社会的重视。
第五,孙悟空的思想和行动,在历史上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他的政治理想,如反对轻贤,要求任人唯贤;反对昏君,要求实行贤明政治;反对妖魔鱼肉人民,要求除暴安良。孙悟空所反对的,也是当时广大人民所最痛恨的,带有符合广大人民的理想和愿望的成分。同时,孙悟空能识破神佛与某些危害人民的妖魔有密切的联系,揭穿他们之间存在着种种肮脏的罪恶关系,从而跟神佛展开适当的斗争,这是孙悟空很了不起的地方。这也是惩治社会腐败现象所需要的。
此外,孙悟空形象的典型意义还有着多方面的、极为丰富的内容。例如他那机灵、乐观、诙谐、英勇、豪迈的性格,既可以给我们以思想上的启迪和教益,又能够使我们从中得到生动的愉悦和美感的享受。
结 语
《西游记》在艺术特色上的鲜明特征,体现在对孙悟空的人物形象塑造上,他身上的那种追求自由、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嫉恶如仇、除恶务尽的性格特征为人们所颂扬,使得孙悟空这个光辉形象,成为家喻户晓诸人讴歌的典型,同时也是《西游记》这部小说流芳后世之所在。
注 释
[1] 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2] 《西游记》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服 九幽十类尽除名”.参考文献
[1] 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2] 老庵,西游故事,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01 [3]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4月.[4] 柯云路,关于孙悟空.文学自由谈,1998.03.[5] 王强,中国古典文学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6] 赵红娟,从孙悟空的形象塑造看《西游记》对悲剧的超越.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03.45-49 [7] 薄其松,孙悟空艺术形象浅析.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1.18-19 [8] 梁归智,自由的隐喻:《西游记》的一种解读.河东学刊,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