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疾病常用的激素使用方法个人总结

时间:2019-05-12 19:14: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常用的激素使用方法个人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神经系统疾病常用的激素使用方法个人总结》。

第一篇:神经系统疾病常用的激素使用方法个人总结

神经系统疾病常用的激素使用方法个人总结 神经损伤这个范围太泛了,要视具体的疾病而言。我通过学习教科书、指南,把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常用的激素使用方法总结如下:

1.多发性硬化急性期(A级推荐),从1g/d开始,静注3-4小时,用3-5天后减半,每个剂量用2-3天;减至120mg后,改为60-80mg/d泼尼松,继续减半,每个剂量也是2-3天,直到停药。总疗程不超过4周。原则是快冲快停。

2.面神经炎(A级推荐),2007年Lancet综述建议泼尼松60mg/d使用5天,然后每天减10mg,直到停药,一共使用10天。

3.重症肌无力(一线药物),激素治疗MG的方案较多,对于症状轻者,建议:0.5—1mg/kg*d,2周内起效(早期可能加重),6—8周时效果最显著。如果病情稳定,可维持4—16周后减量,每2—4周减10mg,减至20mg/d后,改为4—8周减5mg,直到隔日服用最低有效剂量。原则:减量要慢慢慢!

对于重症者,甲强龙1g/d*3天,改为500mg*2天,然后改为1mg/kg*d,此后按上述轻症方案减量。

4.视神经脊髓炎,急性期甲强龙1g/d使用3-5天,然后改为等量的泼尼松口服,并缓慢减量(指南没有介绍具体方法,但是要比多发性硬化慢)

5.多发性肌炎(首选激素),1-2mg/kg*d泼尼松,1—2个月后症状开始改善,缓慢减量(一般减量期1年)至5—10mg/d,继续使用2年以上。

6.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甲强龙1g/d使用5天,然后改为半量的泼尼松口服,并逐渐减量且维持数周。

7.结核性脑膜炎(有循证医学证据),地塞米松5—10mg/d,待症状及CSF开始好转后逐渐减量至停药。

8.急性脊髓炎,甲强龙500—1000mg/d使用3-5天,然后改泼尼松1mg/kg*d口服,3个月时随病情好转可逐渐减量至停药。

9.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激素有效),以泼尼松1—1.5mg/kg*d起始剂量,根据症状好转开始减量。一般2个月时90%患者可改善。

10.同心圆硬化(激素可能有效),甲强龙2000mg/d使用3天,1000mg/d使用6天,然后以泼尼松60mg/d口服,用4周时间逐渐减完。

注:激素等量换算,泼尼松5mg = 甲强龙4mg = 地塞米松0.75mg。

第二篇:神经系统疾病总结

神经系统疾病

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的以感觉、运动、意识、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枢神经系统受致病因素影响(尤其是未能查出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时)而以精神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称为精神病。俗话中常称精神病为“神经病”,实误。但神经病与精神病常可并存,如散发性脑炎往往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麻痹痴呆患者亦可早期即出现神经症状。临床表现

(1)神经系统遭受损伤时正常功能丧失,此即缺失症状。例如大脑内囊出血时运动及感觉传导束损伤,对侧肢体瘫痪,感觉消失。

(2)正常情况下,高级中枢能抑制下级中枢的活动,高级中枢损伤后,对低级中枢的抑制解除,其功能活动便增加,此即释放症状。如 内囊出血后,大脑皮质对皮质下运动中枢的抑制解除,皮质下中枢活动增加,引起瘫痪肢体的肌张力增高(痉挛性瘫痪)。锥体外系疾病时的不自主运动(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也是释放症状。(3)刺激症状指神经系统局部病变或全身性病变促使神经细胞活动剧烈增加,如周围神经损伤后产生的灼性神经痛,大脑缺氧时皮质细胞活动过度可致惊厥发作。(4)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急性病变时的暂时性功能缺失,如内囊出血时突然神志昏迷(脑休克),脊椎骨折后出现驰缓性截瘫(脊髓休克)。休克期过后,逐渐出现缺失症状或释放症状。

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体征可表现为意识障碍、感知觉障碍、运动障碍(如瘫痪、不自主运动、步态异常、共济失调等)、肌张力异常(增高见于锥体束病变、锥体外系疾病、僵人综合征、破伤风、手足搐搦症等,锥体外系时的肌张力增高称肌僵直;减低见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肌炎,周围神经病变,脊髓后根、后索、前角灰质病变,肌萎缩侧索硬化,小脑病变等),头痛、头晕、眩晕、反射异常、肌萎缩以及排尿、排粪、性功能障碍等。脑脊液亦常有异常。诊断

定位诊断:指出病损在神经系统具体部位,有助于疾病性质的决定。依据:不同部位的病变综合征 定性诊断:

病因诊断:许多疾病病因不明,因此难以作出病因诊断

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方面,病史和体格检查十分重要,脑脊液检查和其他实验室检查、肌电图、脑电图也往往能提供重要线索。神经科检查包括病史、精神状态评估、体格检查和实验室诊断性检查。病史

要求病人描述目前的状态,确切地讲清楚这些症状在什么地方、时间发生,发生频率,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及是否影响日常工作生活。神经系统症状可包括头痛、疼痛、衰弱、全身状况差、知觉降低、感觉异常、无力和精神混乱。

病人应告诉医生过去和现在的疾病或手术史,严重者应了解血缘近亲的情况,过敏症状和目前所用药物情况。

此外,医生要询问病人是否有与工作或家庭有关的困难,或是否遇到任何困惑,因为这些情况会影响健康和机体抗病的能力。精神检查

通过询问病史,医生对患者的精神状况已有一定了解,但是对于影响思维过程疾病的诊断还需要做进一步鉴定精神状态的检查。体格检查

颅神经检查:医生要检查直接与脑相连接的12对颅神经的功能。外伤、肿瘤或感染都可损伤颅神经的任何部分。需通过检查来确定损伤的确切部位。

运动系统检查:运动神经支配随意肌。运动神经损伤可导致其支配的肌肉瘫痪或肌力下降。缺少外周神经的刺激,可导致肌肉萎缩(原发性萎缩)。医生要求病人逆阻力做推拉动作,了解各组肌肉的肌力。

感觉神经检查:感觉神经把压力、疼痛、冷热、震动、运动及图形感觉传递到脑。通过检查体表感觉来查感觉神经是否正常。当病人体表某部分有麻木、刺痛或疼痛感时,医生先用尖头针轻刺这部分体表,然后用钝头针轻刺同样区域,以此判断病人是否有区别尖锐和钝性感觉的能力。利用轻压力,热或震动同样可检查感觉神经的功能。检查运动感觉时,医生令病人闭目,然后轻轻地上下活动病人的指(趾),并令病人告诉移动指(趾)位置。

神经反射检查:反射是机体对刺激的一种自动反应。常用的反射检查是膝腱反射(膝腱反射,用叩诊锤轻叩膝盖下的肌腱,下肢就产生反射。膝腱反射显示传入脊髓的感觉神经,脊髓内突触连接和返回下肢肌肉的运动神经的共同功能。其反射弧是一个完整的从膝到脊髓再返回腿部的回路环,并不涉及到脑。)和与其类似的肘、踝反射和巴宾斯基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检查是用钝性物划脚底外缘。除开6个月左右以下的婴儿,正常反射是脚趾都向下屈。如果大拇趾向上屈,其余各趾向外侧展开则是脑或由脑到脊髓的运动神经异常的征象。

共济功能、姿势与步态检查:病人的共济功能时,医生要求病人先用食指触自己的鼻尖,然后触医生的手指,如此反复迅速地重复此动作。做第一次指鼻试验时,病人可睁眼,然后整个检查过程中病人都闭上眼睛。医生要求病人双手伸直,闭上眼睛直立,然后令其睁眼步行。这些检查用来检查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和脑的功能。

不经脑的反射弧 1.轻叩膝盖,刺激感觉感受器,产生神经信号。2.信号沿神经通路传达到脊髓。3.在脊髓,信号由感觉神经传递到运动神经。4.运动神经把信号返回到大腿肌肉。5.肌肉收缩,引起小腿向上反跳。整个反射发生没有经过大脑。

自主神经系统:植物(不随意)神经系统异常可导致体位性低血压,无汗和勃起不能或不能维持等性功能障碍。有许多检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试验,比如医生可在病人坐着时测病人血压,然后叫病人站立并立即测其血压来检测病人的植物神经功能。

脑的血液供应:脑动脉严重狭窄的病人有脑卒中的危险。把听诊器置于颈动脉之上,可听到血流经过狭窄血管段所发生的杂音。特殊试验

脊椎穿刺术(正常脑脊液清亮无色,不同疾病的脑脊液有其异常特征。)

有白细胞和细菌的脑脊液呈云絮状,提示有脑脊髓感染,见于脑膜炎、莱姆(Lyme)病或其他感染性疾病。

蛋白质含量高的脑脊液通常是脊髓肿瘤,急性周围神经疾病,如多发性神经炎或吉-巴氏综合征的征象。

含异常抗体的脑脊液提示多发性硬化。脑膜感染或某些癌症,脑脊液含糖量降低。血性脑脊液显示脑出血。

许多疾病包括脑瘤和脑膜炎,可使脑脊液压力增高。

计算机体层摄影(CT)是用增强的计算机扫描技术分析X线片。计算机产生二维、高分辨图像,这些图像类似于脑或其他所摄影器官的解剖切片。检查时受检查者必须在舒适情况下安静平卧。借助于CT,医生可以广泛地探测脑和脊柱的疾病。

磁共振成像(MRI)是将病人头或整个身体置于一个强大均匀的磁场中,以获取病人受检查部位的清晰解剖图像。MRI无X线,非常安全。

脑回声图检查 是利用超声波做脑成像检查。适用于检查小于2岁幼儿的脑出血。因脑积液而致脑室扩大的(脑积水)病例,可以在床旁检查。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是通过显示特殊放射性核素在体内分布状态而获得大脑的内层结构和功能状态图像。把放射核素示踪剂经血液传送到脑组织,即可测定大脑的功能。例如:当被检查者在进行数学计算时,PET可显示脑的某一部分功能最活跃。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利用放射性核素了解脑的血供变化及代谢功能。一旦注射或吸入的放射核素经血入脑组织,其在大脑不同部位的强度就反映出脑的供血情况或能摄取此放射核素的神经递质感受器的功能。精确性和特异性比PET差。

脑血管造影 是把血管造影剂(一种X线可见的物质)注射入供应脑血液的血管中,显示出脑血流图像,以检查脑血管异常疾病。

多普勒超声扫描 通过测量颈动脉和颅底动脉的血流量来评估脑卒中的危险。不同的脑血流量用不同的颜色显示在监视器上。这种技术的优点是无痛,可在床旁检查,且相对便宜。

脊髓造影 是把造影剂注入脊髓腔做脊髓的CT或X线检查。脊髓造影能检查出椎间盘突出或癌性新生物等脊椎疾病。

脑电图(EEG)是把20根导线安置在头皮上检测记录脑电活动。各种波型的脑电记录帮助诊断癫痫和一些少见的脑代谢性疾病。但是这种检查并不提供明显的特异性资料。检查简单无痛。

诱发反应 是大脑对某些刺激发生反应的特征。视觉、听觉和触觉刺激都可激活脑的特异区域。比如闪光刺激就可以引起感受视觉的脑后部发生反应。正常情况下,脑对单一刺激的反应很小,EEG上无明显改变。但对一系列的刺激通过计算机处理后,可显示出脑已接受到刺激。脑诱发电位反应特别适用于检查不能交谈的病人。例如:医生可检测脑对声音刺激的反应来检查婴儿的听力。脑诱发反应能揭示多发性硬化病人的轻度视神经损害。癫痫病人可以用深、快呼吸和闪光刺激法诱发异常放电。

肌电图 是用细小的针插入肌肉记录其电活动。肌电活动显示在示波器上并可通过扬声器听到。正常情况下,静息的肌肉不产生电活动。但很轻微的肌肉收缩就可产生电活动。随着肌肉收缩强度的增强,肌电活动增大。肌肉、外周神经和脊髓运动神经疾病肌电活动异常。

通过研究神经传导即可测量到运动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用很小的电荷刺激运动神经可引发一次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神经传递,最后到达肌肉引起肌肉收缩,通过测量神经冲动到达肌肉所用的时间,就可计算出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类似的检查方法用于检查感觉神经。如果肌肉软弱是神经源性疾病所致,神经传导速度通常减慢。重症肌无力病人肌肉无力是神经冲动通过突触传递到肌肉不足所致。反复的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传递到肌肉导致突触对神经递质的耐受性增加,结果造成反应进行性减弱。

第三篇:第四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第四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学习要求] 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掌握体格检查的方法。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Kernig征 2.运动性失语 3.weber试验 4.Honer征

二、选择题

A1型题

1.用针划过患者足部外踝足背边处,出现拇趾背屈、此反射为()A.Babinski征 B.Oppenheim征 C.Gordon征 D.Chaddock征 E.Schaeffer征

2.膝反射的脊髓反射中枢为()A.T12~L1 B.L1~L3 C.L2~L4 D.L3~L5 E.Sl~S2

3.下列不属于自主神经检查的是()A.皮肤划纹试验 B.角膜反射 C.卧立位试验 D.眼心反射 E.竖毛试验

4.闭目难立(Romberg)征阳性提示()A.感觉性共济失调 B.基底节病变 C.小脑性共济失调 D.额叶性共济失调 E.前庭性共济失调

5.浅感觉检查不包括()A.触觉 B.振动觉 C.热觉 D.痛觉 E.冷觉 A2型题 1.男,74岁,右利手,昨日晨起家人发现其不能讲出物体的名称及家人的姓名。该患者言语障碍是()A.感觉性失语 B.运动性失语 C.命名性失语 D.混合性失语 E.癔病性失语

2.女性,22岁,有癫痫病史,到医院就诊时显示注意力不集中,步态不稳。血液中苯妥英钠的浓度是38mg/L,患者双眼的检查最可能出现的体征为()A.患者左眼外展受限 B.双眼外视时有粗大眼震 C.双眼辐辏障碍 D.视乳头水肿 E.患者上视障碍 A3/A4型题

(1-2题共用题干)

男,40岁,脑MRI示右侧内囊区小片脑梗死,现在处于疾病的恢复期,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张力均增高,左侧肢体能抬起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左侧巴氏征阳性。

1.此时患者左侧肌力为几级()A.1级 B.2级 C.5级 D.4级 E.3级

2.患者的肌张力增高为哪种类型的肌张力增高()A.锥体系病变时的肌张力增高 B.小脑病变时的肌张力增高 C.多发性神经病时的肌张力增高 D.肌源性病变时的肌张力增高 E.脊髓前脚灰质炎时的肌张力增高 B1型题

(1-2题共用备选答案)A.失调样呼吸 B.长吸式呼吸 C.潮式呼吸 D.丛集式呼吸

E.中枢神经元性过度呼吸

1.广泛大脑半球损害可出现()2.桥脑下部损害可出现()(3-8题共用备选答案)A.正常肌力 B.完全瘫痪

C.肢体能对抗阻力运动,但未达正常 D.肢体肌肉可收缩,不产生动作

E.肢体能抬离床而举起,不能抵抗阻力

F.肢体能在床面移动,但不能抬起,不能抗重力 3.4级肌力表现为()4.5级肌力表现为()5.1级肌力表现为()6.2级肌力表现为()7.0级肌力表现为()8.3级肌力表现为()(9-12题共用备选答案)A.Hoffmann征 B.Chaddock征 C.Romberg征 D.Lasegue征 E.Kernig征

9.可能为下肢锥体束损害的体征为()10.可能为脑膜损害的体征为()11.可能为上肢锥体束损害的体征为()12.可能为脊髓后索损害的体征为()

三、填空题

1.铅管样肌张力增高常见于,折刀样肌张力增高常见于。2.闭目难立征见于、、。

3.小脑病变表现 步态,腓神经损害为 步态,脑血管病后遗症为 步态,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表现为 步态,帕金森病表现为 步态。

四、问答题

1.感觉性共济失调有何特点? 2.意识障碍分哪几级?

第五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

[学习要求] 掌握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掌握神经系统主要辅助检查的选择原则。

了解神经电生理,头颈部血管超声,肌肉组织活检,基因诊断技术的应用。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Froin综合征 2.压颈试验阳性

二、选择题

A1型题

1.在清醒状态下,健康成人脑电图的基本是()A.γ节律 B.β节律 C.α节律 D.θ节律 E.γ节律 2.不需做腰椎穿刺的疾病是()A.重症肌无力 B.脑膜炎

C.蛛网膜下隙出 D.中枢神经脱髓鞘病 E.格林-巴利综合征

3.最有助于癫痫诊断的辅助检查是()A.脑脊液检查 B.脑诱发电位 C.脑电图 D.头颅MRI E.头颅CT 4.不适合行腰穿检查的是()A.颅内压增高并有明显的视乳头水肿者 B.怀疑为后颅凹肿瘤者

C.脊髓压迫症患者的脊髓功能已处于即将丧失的临界状态

9D.血小板计数<50×10/L出血倾向者 E.以上均是

5.脑梗死病灶在CT上可出现低密度改变,一般多在发病后()A.3~6小时 B.6-8小时 C.8~12小时 D.12~24小时 E.24~48小时

6.以下哪项不符合正常脑脊液标准()A.压力80~180mmH20 B.蛋白质0.15~0.45g/L C.糖2.5~4.4mmol/L 6D.白细胞数8×10/L E.氯化物120~130mmol/

7.脑脊液中糖和氯化物含量降低,常见于()A.脊髓压迫症

B.格林-巴利综合征 C.结核性脑膜炎 D.病毒性脑膜脑炎 E.脑梗死 A2型题

1.患者,女性,25岁,低热、盗汗、咳嗽2个月,头痛、呕吐3天,查体:神志清,消瘦体型,脑膜刺激征阳性。为明确诊断,首选下列何种检查()A.脑电图检查 B.头颅CT检查 C.腰椎穿刺 D.颅脑MRI检查 E.诱发电位检查

2.患者,车祸外伤,昏迷1h,来院后首选的检查手段为()A.血常规检查 B.颅脑MRI检查 C.头颅X线检查 D.颅脑CT检查 E.脑电图检查

3.男性,59岁。2年来感全身肉跳,逐渐出现右下肢无力和变细,上楼困难。近半年持筷困难。体检双手鱼际肌、骨间肌和下肢肌肉萎缩,并见散在肌束颤动,双侧 Babinski征阳性。无感觉障碍。为证明有无运动神经元病,首选检查为()A.头颅CT B.肌电图 C.颈髓MR D.脑脊液检查 E.脑干诱发电位

4.女性患者,68岁,右侧肢体乏力1天就诊。体检:神清,右侧中枢性面、舌瘫,右侧肢体肌力4级。最有助于鉴别诊断的辅助检查是()A.头颅CT B.脑脊液检查 C.心电图 D.肌电图 E.脑电图

5.男性,25岁,入睡前无何感觉,晨起不能下地行走,排尿正常。体检:颅神经正常,四肢弛缓性瘫痪,感觉正常,腱反射消失,为明确诊断,首先应作的实验室检查是()A.肌电图 B.脑电图 C.血清钾 D.测血糖 E.腰穿 B1型题

(1-2题共用备选答案)A.离心后上清液无色透明

B.前后各管的颜色依次变淡,离心后上清液无色透明 C.三管为均匀一致的血色 D.脑脊液呈淡黄色或淡红色 E.以上全不对

1.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脑脊液可呈()2.损伤性出血时脑脊液可呈()

三、填空题

1.脑脊液的正常压力为 mmH2O,低于 mmH2O为颅内压降低,超过 mmH2O提示颅内高压,压力大于 mmH2O为颅内压增高。

四、问答题

简述脑脊液的循环途径。

第六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学习要求] 了解诊疗程序,临床思维方法。

[习题]

一、名词解释

交叉性运动-感觉障碍

二、选择题

A1型题

1.节段型分布的痛温觉障碍,无深感觉和触觉障碍,病变部位在()A.脊髓丘脑侧束 B.脊髓丘脑前束 C.脊神经节 D.后根 E.后角

2.病理反射的出现是由于()A.锥体束损害

B.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 C.基底节受损

D.脊髓反射弧的损害 E.脑干网状结构损害

3.提示脑干损害的定位体征是()A.交叉性运动,感觉障碍 B.偏瘫 C.偏盲

D.假性延髓麻痹 E.偏身感觉障碍

4.帕金森病患者常见步态为()A.慌张步态 B.剪刀步态 C.共济失调步态 D.偏瘫步态 E.摇摆步态

5.关于脊髓半切综合征错误的是()A.大小便障碍 B.同侧深感觉障碍 C.对侧分离性感觉障碍

D.同侧损害节段以下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E.对侧浅感觉障碍平面较脊髓受损节段的水平低 A2型题

1.某高血压患者在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生讲话含糊不清、右侧肢体无力及活动不灵,半小时后送来医院时,曾呕吐一次,测血压为180/120mmHg,患者示意左侧头痛,检查发现右侧中枢性面舌瘫,右侧上下肢肌力均为2级,右偏身感觉障碍,此患者首先要考虑的诊断为()A.小脑半球出血 B.蛛网膜下腔出血 C.脑室出血

D.左侧基底节区出血 E.脑干出血

2.男性,56岁,突然阵发性头痛、呕吐2日。查体:右眼睑下垂,呈外斜视,眼球向上、下、内活动受限,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此体征是()A.动眼神经麻痹 B.外展神经麻痹 C.眼肌型肌无力 D.视神经损害 E.滑车神经麻痹

3.某老年患者患糖尿病及脑动脉硬化多年,无高血压病史,午睡后发现右半身麻木,手及上肢轻度无力,晚饭后家人发现其症状加重,遂在附近的社区医院静脉滴注血管扩张药,第二日因发现偏瘫进一步加重而来住院,检查发现右侧中枢性面、舌瘫,右上肢肌力0级,右下肢2~3级,右侧Babinski征阳性,右偏身感觉障碍,该患者应最先想到的是()A.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 B.脑干梗死

C.左侧大脑中动脉区脑梗死 D.左侧大脑后动脉区脑梗死 E.以上均不是

4.男性患者,60岁,突然视物成双、口角歪斜、右肢体活动不灵2日。体检BP 20/12kPa(150/90mmHg),左眼外展受限,左周围性面瘫,右中枢性舌下神经瘫及上、下肢体瘫,诊断为()A.Weber综合征

B.Wallenberg综合征 C.Gerstmann综合征 D.Parinaud综合征

E.Millard-Gubler综合征

5.女性患者,45岁,进行性肢体无力四周,开始时上楼梯费劲,步行时间长时无力,进而上肢抬举困难,不能梳头。有轻度吞咽困难,无眼肌麻痹,无括约肌症状,无家族史。体检肢体近端及颈部无力明显,肌萎缩轻微,深反射正常。最可能的诊断为()A.重症肌无力 B.颈髓病

C.肢带型肌营养不良 D.多发性单神经病 E.多发性肌炎 A3/A4型题

(1-2题共用题干)

有一糖尿病及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老年人,昨晨起发现右侧半身麻木,右侧手及上肢轻度无力,下午右侧肢体严重无力。今日体检神志清楚,构音模糊,右侧中枢性面舌瘫,右侧偏盲,并有右侧肢体偏瘫和右侧偏身感觉障碍,心肺无异常

1.本病定位诊断是()A.右侧内囊 B.蛛网膜下隙 C.右侧中央前 D.左侧内囊 E.左侧中央后回

2.本病最可能的定性诊断是()A.脑栓塞 B.脑出血 C.脑血栓形成 D.短暂脑缺血发作 E.蛛网膜下隙出血 B1型题(1-3题共用备选答案)

A.受损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B.锥体束和(或)前角细胞损害的表现 C.脊髓的锥体束和后索损害的表现

D.四肢远端对称性的运动、感觉和自主功能障碍 E.交叉性运动、感觉障碍

1.亚急性联合变性表现为()2.格林-巴利综合征表现为()3.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或原发性侧索硬化表现为()

三、填空题

1.脑干一侧病变出现病侧脑神经瘫及对侧肢体瘫,称为 ;也可出现病侧面部及对侧肢体感觉障碍,称为。

2.小脑蚓部病变主要引起 共济失调,小脑半球病变引起 共济失调。

第四篇:神经介入个人体会

1.穿刺针的分类。

穿刺针包括前壁穿刺针和透壁穿刺针两种。其粗细用G/号来表示,G前面的数值越大,针越细,号前面的数值越大,针越粗。

使用前壁穿刺针的穿刺技术称为改良的Seldinger技术,又称Driscoll技术,优点是对动脉损伤小,不易出现动静脉瘘; 使用透壁穿刺针的穿刺技术称为Seldinger技术。2.穿刺技巧。

2.1左手固定股动脉,有两种手法。其一是用三个手指头按压住股动脉,适用于较肥胖、股动脉不易触及的患者,缺点是动脉受压后血流减少、喷血亦减少,影响穿刺;其二是用食指、中指夹住股动脉,适用于消瘦、股动脉容易触及的患者。2.2右手执穿刺针,通常采取执笔式。

2.3穿刺时,穿刺针斜面朝上,于皮肤表面成30-45度角(表浅动脉一般为15-25度),并向内侧倾斜10-15度(因股动脉长轴与身体长轴成角)于股动脉管径长轴一致的角度进针。如果左手三手指按压固定股动脉时,注意三点成一直线,穿刺针亦在这个直线上;如果是左食指、中指固定股动脉时,注意穿刺针应与股动脉一样垂直于这两个手指,从而提高穿刺成功率。

2.4穿刺部位的选择。股动脉穿刺部位是在腹股沟韧带下方3cm内或1-2cm内,这是血管的进针点;股横纹是腹股沟韧带平行下移2-3cm,故皮肤进针点在股横纹下方1-2cm处。穿刺针过高时易发生腹膜后血肿,不易止血,穿刺部位过低时容易刺入股动脉分支如股深

动脉,或损伤股动脉后方的静脉,发生动静脉瘘(为预防瘘的发生,除了穿刺点不要过低外,还可以将大腿外旋10-15度,这样可以将动静脉尽量展开)。当髂总动脉、髂外动脉狭窄时不易扪及股动脉搏动,可以选择

一、盲穿法。RUPP法。透视下将股骨头放在屏幕正中,股骨头内侧缘向外旁开1cm即为穿刺点(大约97%的股动脉在此处经过;不能低于股骨头下缘水平,因股动脉在股骨头下缘水平发出股深动脉);

二、通过透视下在股骨颈内1/3靠近髋关节处为进针点(大约70%的股动脉在此处经过);

三、通过对侧穿刺股动脉置管进导丝,导丝通过腹主动脉分叉处进入该侧髂总动脉、髂外动脉、股动脉,在透视下穿刺针对准导丝穿刺,穿刺前将导丝撤出股动脉以防止穿刺针损伤导丝。

2.5穿刺时进针或退针速度不宜过快。

2.6穿刺针进入皮下后可以缓慢进针,从穿刺针观察并感受股动脉搏动;

2.7若需要血管缝合器缝合,需要对股动脉穿刺部位造影,穿刺针在腹壁下动脉及股浅动脉之间方能使用血管缝合器; 2.8 儿童穿刺时可将臀部抬高、大腿外展。3.穿刺后导丝顺入不畅的原因。

3.1穿刺针贴近股动脉后壁或部分穿透前壁; 3.2穿刺针斜面朝下;

3.3穿刺针与血管所处角度过大,尤其是肥胖病人,当穿刺针角度过大时,拔出针芯后套管与血管所成角度因受皮下组织影响会变得更

大,导丝更不容易进入; 3.4股动脉狭窄或闭塞;

3.5导丝损害血管内膜形成夹层,注意进入夹层和进入分支血管导丝的走行不一样,所以一定要熟悉穿刺动脉局部血管解剖位置、走行; 3.6导丝偏硬且不打弯,可选择泥鳅导丝(超软且头端有弯曲); 3.7因套管软,易受皮下组织压迫变得扭曲,故导丝不易进入。4.导丝的分类。

导丝分为普通、超硬、超软、超滑、超软超滑、微导丝(引导球囊、支架、保护伞等并准确定位)、交换导丝(较长、较硬,故支撑力较强,使用时注意头端的位置以免发生血管损伤)等。其粗细用inch表示。1inch=2.54cm。其作用为引导、导入、支撑作用,微导丝又有穿透作用,交换导丝又有交换作用。5.导管的分类。

导管分为造影导管(base/diagnostic Catheter)、导引导管(Guiding Catheter,释放球囊、支架、保护装置、弹簧圈等)、引流导管等。有可见性、可控性、可变性、柔韧性等特点。其作用为输送对比剂、药物、支架、栓塞材料等。其粗细用F(法制单位)表示。1F=0.33mm=0.013inch。

6.保护伞。分为EV3公司的Spider、强生Cordis公司的Angioguard及Boston Science公司的Fliter,前者是金属丝,后两者是膜式过滤网,其网眼直径约80-130um。只有在颈内动脉颈段安放支架时才用保护伞,保护伞的选择一般与狭窄段远端2cm的血管管径一

致或超出正常管径约0.5-1mm,使用时将其放置狭窄段4cm/3-5cm以远处,一般放在颈内动脉岩段,不要放得过远,以免发生血管痉挛。又因为保护伞贴壁不一定十分紧密,也可能会发生栓塞(Cordis公司的保护伞贴壁较好,与其保护伞张开时的形态有关,即支撑导丝是中心型,而其他两种是支撑导丝是偏心,但因其网眼小易发生血流中断导致脑缺血)。收伞时一定要注意不要挂网(EV3的支架易挂网,因为其保护伞的材料是金属丝,当发生挂网时一定不要慌张,可将保护伞再次送到远端,若无法送到远端,可用造影导管将其推上去)。若需要后扩张则先不收伞,因为后扩张易发生小中风。7.支架的分类。

支架的特点是可视性、自膨性(有足够的径向支撑力以保证贴壁充分从而预防血栓形成及支架内再狭窄,可能也与支架的材料及编织方法有关)、缩短率(与支架的材料及编织方法有关)等。支架有球囊扩张(球扩)支架(释放时定位较准确,故适合颅内血管)、自膨式(易弯曲,适用于受压扭曲的血管,且释放时定位不会十分准确,故适合颅外大血管,如颈内动脉起始段、锁骨下动脉狭窄等部位)支架、编织支架(例如Wallstent支架,特点是直故不适用太过扭曲的血管,硬、支撑力大,故贴壁好,适用于夹层、溃疡性斑块)等,其又分为裸支架、药物洗脱/涂层支架(置入此类支架后必须双抗1-1年半,)等。一般颅外血管采用自膨式支架(precise、protégé支架等),包括颈内动脉颈段、锁骨下动脉等,颅内多采用球扩支架,包括大脑中动

脉、大脑前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等。其中自膨式支架需要预扩(因支架本身的膨胀力不足以扩开斑块),而球扩支架是在安放支架完毕后再扩张,当狭窄率仍较高()50%)时还还需要后扩张(后扩张易发生小中风)。当狭窄血管附近有瘤样扩张时不宜安放药物支架,否则可使瘤样扩张的血管损害加重。支架释放时会发生弹跳?现在的支架在释放后即发生扩张,故一般不会发生弹跳;但支架释放后会发生缩短,例如球扩支架(激光雕刻)会回缩5-7%,编制支架回缩更明显,故安放支架时需要考虑其缩短量。还有就是支架释放时可能会前进或后退,这取决于狭窄段扩张后是支架前端先扩张还是支架后端先扩张。支架的长度要把狭窄段完全覆盖并伸出狭窄段近端、远端各5mm(颅内可伸出各2mm),而穿支动脉只要覆盖不超过50%一般不受影响。8.体会。

导管和导丝的关系。导丝就像铁轨,导管就像火车。在铁轨的引导下,火车才能到达目的地。

穿刺术和造影术是介入治疗的基本功。没有穿刺术就无法建立血管通道,无法进行造影和治疗;而造影术能够为治疗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

造影时一定要注意狭窄远端血管有无狭窄后扩张;悬线征或颈内动脉纤细征:可见于动脉炎症(青年人多见)、动脉硬化;肌纤维发育不良造影时常表现为竹节样改变;外伤所致动脉夹层常表现为串珠样改变。

9.局部解剖。

腹主动脉的分支:壁支:膈动脉一对;腰动脉四对;骶正中动脉一条;

脏支:腹腔干一条;肠系膜上动脉一条(L1水平);肾上腺中动脉一对(L1水平);肾动脉一对(L2水平);肠系膜下动脉一条(L3水平);睾丸动脉、卵巢动脉。

股三角。上缘是腹股沟韧带,外缘是缝匠肌内侧缘,内缘是长收肌内侧缘,上面是扩筋膜;下面是髂腰肌、耻骨肌、长收肌。其内从内到外依次排列股静脉、股动脉、股神经。

股动脉鞘:由前方的腹横筋膜及后方的髂耻筋膜构成,在距腹股沟韧带3-4cm处移行为血管筋膜。股动脉鞘里有股动脉、股静脉、股管。其作用在穿刺时能够限制股动脉的移动,也能防止血肿的扩大。

髂外动脉:发出旋髂深动脉、腹壁下动脉;

股动脉从髂外动脉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移行为股动脉,股动脉先发出旋髂浅动脉(斜向外上)、腹壁浅动脉(向内上)、阴部外动脉(向内),约距腹股沟韧带3-4cm后发出股深动脉(在距离腹股沟韧带下方1-7cm处在股动脉后方发出股深动脉)(在股动脉后方),股深动脉又发出旋股内侧和旋股外侧动脉以及三条穿动脉,在靠近膝关节处发出膝降动脉、膝内侧动脉、膝外侧动脉、膝中动脉,后移行为腘动脉。

股动脉和股静脉几乎并行,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并排型,即二者紧贴;二是二者有一定距离;三是动静脉在前、在后,一般是股动脉内侧缘在股静脉前方。股动脉在发出股深动脉之后即为股浅动

脉,股浅动脉转至静脉前方。

股动脉体表投影:大腿微屈、外展、外旋,膝微屈,从髂前上棘至耻骨联合连线中点或腹股沟中点至收肌结节(股骨内上髁上方小突起)连线的上2/3.腹股沟韧带是腹外斜肌腱膜卷曲增厚从髂前上棘到耻骨结节

升主动脉向右前上方斜行,在右第二胸肋关节处移行为主动脉弓,弓弯向左后,在T4椎体下缘移行为胸主动脉(主动脉降部),其在脊柱左侧下行并转至前方,在T12椎体下缘水平穿过膈肌主动脉裂孔移行为腹主动脉,并延脊柱左前方下行,在L4椎体下缘水平左前方又分为左右髂总动脉,至骶髂关节前方又分为髂内、髂外动脉,髂外动脉在腹股沟韧带上方发出旋髂深动脉和腹部下动脉,腹部下动脉向上走行,髂外动脉在通过腹股沟韧带后移行为股动脉。

腹主动脉体表投影:从胸骨颈静脉切迹到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中点(相当于幽门平面)以上约2.5cm开始,向下至脐左下方2cm处,画一条宽约2cm的带状区。其中腹主动脉下端的体表投影相当于左右髂嵴顶点连线的中点。

髂外动脉体表投影:自脐左下方2cm处至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间的连线,此线上1/3为髂总动脉,下2/3为髂外动脉。

股动脉成人平均管径是8.5mm,桡动脉平均管径是3.24mm,肱动脉平均管径是3.9mm。

10.经桡动脉穿刺。桡动脉与尺动脉有丰富的侧枝循环,即掌深弓、掌浅弓。即使一侧桡动

脉闭塞,也不影响手掌的血供。据统计,约10%的人的桡动脉侧枝循环差。优点是出血少、易压迫止血,不用卧床制动,不易感染。穿刺部位是腕横纹3cm。穿刺前需做Allen试验。

Allen试验:同时压迫一侧尺动脉和桡动脉,嘱患者握拳、张开交替,共做5-7次,停止压迫尺动脉,10s内患者手掌颜色变红或恢复正常,为Allen试验(+),提示侧枝循环良好,若10s内颜色未恢复或仍为白色,为Allen试验(-),提示侧枝循环差,为操作禁忌。桡动脉表浅,故穿刺时不宜过深。

11. 经肱动脉穿刺。适用于动脉夹层或腹主动脉瘤的患者介入治疗。通常采用左侧肱动脉,以减少颈动脉栓塞。

12.麻醉。通常使用25号针头,1%利多卡因0.5ml皮下注射一皮丘,沿穿刺路径进针,在穿透股动脉鞘时有落空感,估计接近动脉时停止进针,一定边回抽边注射,向动脉两边注射麻药,即鞘周麻醉,麻药总量通常为5-8ml。麻药不要过多,以免形成硬结。全身肝素化。通常情况下需要全身肝素化,但只做1-2支血管时可以不用肝素;术后不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待其自然中和时,需掌握时间,通常情况下每一小时代谢肝素量的一半,待肝素总量剩余10-15mg时方能拔除鞘管。15 读片技巧

15.1 CTA。缺点:分辨率低,受骨伪影影响,且重建图像时易丢失一些信息。不但要看其三D片,还要阅读造影片。CTA还能分辨出斑块性质如软斑、硬斑、钙化斑等,以及是否偏心斑块。

15.2MRA。缺点:只能检出颅内大动脉及其一、二级分支的病变,且显示的病变有可能被夸大或低估。

15.3DSA。不能光静态的看一张片,当然仅通过一张静态图片就能分辨出造影血管甚好,还要动态的观察所造影血管,可能包括数张图片分辨涵盖动脉期、毛细血管期,静脉期,这样能更好的分辨出所造影血管;也不能光看血管,还要看骨性标志,包括颈椎、下颌以及重要的面部骨骼(能区分左右等);还要看造影时毛细血管期的显影情况以及造影剂浓淡、造影剂有无滞留、是否延迟显影(开口狭窄、管口贴壁、远端狭窄、压力不对称等)或显影浅淡等;观察血管时要注意有无变异、闭塞、狭窄、斑块形成、内膜是否光滑、动脉瘤、血管畸形、动静脉瘘、侧枝循环建立、血管是否相互吻合以及吻合口在哪里等。总之要两侧对比、正侧位对比、动态对比(即动脉期、毛细血管期、静脉期),必要时需要两张片子重叠在一起观看。16 手术预案的制作

16.1 造影后结合病史、查体、TCD、颈部血管彩超及影像学资料判断症状、责任区及责任血管是否一致;

16.2 制作预案,需要拍照患者病历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过敏史以及查体,查体重点描绘四肢肌力、腱反射、感觉及病理征等,后循环病变还要描述小脑体征;TCD及颈部血管彩超结果,影像学资料包括CT、MRI、MRA、CTA/、DSA等。17.支架的置入技巧。

17.1 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安放自膨式支架后若需要后扩张,需正侧位观察支架的张开程度,只观察一个位置有可能会带来误判,同时要注意,如果狭窄段是偏心斑块且斑块偏硬,可不用强行扩张,因偏心狭窄的对侧缺乏支撑力,强行扩张后管壁发生弹性回缩,效果可能不会十分满意。

17.2 当双侧椎动脉开口狭窄(一侧轻中度狭窄为主供血血管,另一侧重度狭窄为非主供血血管)并基底动脉狭窄时,应先处理非主供血血管为宜。原因如下:1.处理非主供血血管较安全,即使效果不理想甚至血管发生闭塞,对患者影响也不会很大;2.观察非主供血血管全程,发现上段血管管径正常、通畅,则打通该血管对改善患者症状有帮助;3.如果先处理狭窄程度不是很重的血管,则为以后处理基底动脉狭窄带来很大困难,或根本不能处理,因为没有入路。

17.3 一侧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时,导丝通过狭窄段后导丝头端最好进入PCA P1段,如果在基底动脉段,很可能会损伤基底动脉穿通支或基底动脉顶端的丘脑后穿支动脉,引起这些穿支的破裂或夹层。17.4 一侧锁骨下动脉近端闭塞发生椎动脉盗血时,可以通过股动脉进管(最好选择8F管)至闭塞处,使用导丝穿通闭塞段血管(有可能形成夹层)后进入椎动脉(是为防止在锁骨下动脉远端发生夹层),球囊扩张后引入支架覆盖夹层,尽量避开椎动脉,或覆盖椎动脉也行,行椎动脉造影发现椎动脉不再盗血即为成功。

17.5一根血管能不能安放支架以及能够安放几个支架,除了由该血管有几处狭窄以及狭窄的程度决定外,还由狭窄处有没有空间可是释放

支架所决定其尽量不覆盖分支血管:当狭窄处附近有分支,且造影发现这些分支供血很充分,则无法安放支架。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当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安放支架时,可以覆盖颈外动脉,因为能不能覆盖分支血管,除了由该支血管的管径决定外(管径大者可以覆盖,管径小者不宜覆盖),还要由该分支的供血情况所决定。

17.6 球囊扩张时对内膜的损伤相当大,故不易多次扩张,且因扩张时球囊有可能发生滑动(特别是动脉炎扩张时,球囊滑动明显),对内膜的损伤更大,故要求在给压力时要慢,待球囊的前后两头都膨胀后(这样球囊就能固定住)在较快的给压力扩张整个球囊;所安放的支架一定要把球囊扩张的部位完全覆盖住,即一般要求支架的长度要长于球囊的长度,当然若在颈内动脉起始段或锁骨下动脉近段扩张及置入支架时因球囊往往突出在颈总动脉、无名动脉内,可不遵循此原则。球囊的选择:预扩时要较狭窄的血管细2-3mm,后扩时要于该血管的管径相同。

17.7 右锁骨下动脉近段狭窄安放支架时要尽量避开右颈总动脉(通过腋动脉能更好的避开)及椎动脉(尤其是对侧椎动脉为非主供血血管时,若仅是盗血血管,则可覆盖),无法避开时可选择球扩;若是闭塞病变可以选择再通(可以通过一侧再通,也可经桡、经股对通),再通时要观察闭塞段的距离(超过2cm不能再通,时间过长亦不能选择再通),闭塞再通后要抗凝(术后可以选择在再通处通过Guidinger泵入肝素3天,服用华法林半年);

17.8 当在颈内动脉起始段进行扩张、置入支架或后扩张时,越靠近

静脉窦,越容易出现HR及BP的下降,为防止发生此类问题的出现,可以先给予阿托品预防;

17.9 在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时,要注意颈总动脉远端有无斑块,若有,要一并覆盖。18.导丝的问题。

18.1 造影时导丝可能会弹射出去损伤血管;

18.2 释放支架或扩张球囊时导丝头端可能会损伤血管,导致血管破裂或形成夹层,例如弹簧圈栓塞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时因保护球囊的扩张导丝头端可能会损伤豆纹动脉,引起该血管夹层形成基底节区梗塞;颈内动脉安放支架时导丝头端可能会损伤眼动脉;基底动脉或椎动脉安放支架时可能会损伤基底动脉穿支或丘脑后动脉穿支; 18.3 单纯仅有导丝通过狭窄段时很少发生造影剂滞留,当通过球囊或支架时就有可能发生造影剂滞留,这时要尽可能快的扩张狭窄段。18.4 造影时如果发现一侧大脑后动脉不显影或显影淡(后循环造影时),而该侧后交通动脉开放、大脑中动脉显影(前循环造影时),应仔细观察后交通动脉,如果后交通动脉全程较粗,则该侧大脑后动脉可能系前循环供血,而不是狭窄/闭塞所致;如果后交通动脉前面细,而后面较粗,则可能为大脑后动脉狭窄由前循环代偿供血。18.5 造影时一般不需要路图,因为绝大部分患者无法配合或行全麻,只需要通过骨性标志来确定动脉开口位置及造影管的位置。需要路图时有下列情况:1.治疗时,尤其是颅内血管支架置入(一部分病人行全麻);2.颈外动脉造影时;3.血管特别是椎动脉开口发生拐弯时;

当右侧锁骨下进管困难时,可选择路图,同时应在右前斜35°+瓦氏位10°,必要时对导丝进行塑形。

19.当血流速度非常缓慢时TCD或颈部血管超声可能会误报为闭塞性病变。

20.当一侧椎动脉严重狭窄时发生造影剂倒灌注或发生一侧椎动脉盗血时容易误认为开窗,需要正侧位看。

21.DSA包括CTA、MRA等血管影像资料应与患者症状、体征、TCD、颈超以及CT、MRI等资料相符合。且患者有多处血管狭窄时思路要开阔。比如患者出现后循环缺血症状,除了要考虑到可能为前循环盗血等症状,还要仔细观察其椎-基底动脉及分支血管有无狭窄,或者两者皆有。当前循环盗血时,提示后循环血流动力学应该没有太大问题,或者说其主干血管无明显狭窄,而其分支血管如AICA、PICA等显影是否正常。有时一侧PICA可能从椎动脉颅外段发出,即从颈部发出,易受颈椎、肌肉、硬脑膜卡压导致缺血症状的出现。22.应熟悉掌握血管解剖、血液动力学并将二者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掌握血管造影时的血管位置、走行、供血区及侧枝循环的建立及开放。

23.支架发生再狭窄有许多因素,包括选择的支架、操作者的失误、患者的合并症、血管的狭窄程度、长度、是否是串联病变以及术后服药等等。当支架越长、管腔越细则越易发生再狭窄,然而椎开口的再狭窄有时不可避免(再狭窄率15-30%)。

24.术后为防止发生过度灌注,要注意监测血压,最好使用TCD监

测,当术后TCD监测狭窄段的血流量超过术前的50%时则为过度灌注;术后监测心率,当HR降低到55次/分以下时则可给予阿托品静脉注射,必要时安装临时起搏器。25.血管动脉硬化的发生及发展规律 25.1 管壁不规则、欠光滑而无明显狭窄;

25.2 管腔狭窄,根据狭窄的形态间接判断斑块的形态,可分为有规则的狭窄/环形狭窄,斑块一般是纤维斑块;不规则的狭窄/偏心,及有充盈缺损/龛影,即溃疡型斑块。溃疡型斑块造影时可发现有充盈缺损、内膜下有占位影像、双层密度现象,但造影诊断溃疡型斑块的敏感性不高,约53-86%。而高场强MRI及血管内超声的敏感性更高; 25.3 管腔闭塞。造影时发现盲端呈半圆形或钝形则肯定为管腔闭塞;而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严重狭窄则可出现造影剂滞留,造影后期则出现线样征或颈内动脉纤细征,此时意味着血管狭窄99%或即将发生闭塞;

25.4 血管迂曲、延长、扩张而未发现管壁不规则或狭窄,并不意味着正常,而是动脉硬化发展到某个阶段时的较特异性的表现; 25.5 动脉瘤 可分为真性动脉瘤(动脉硬化时因内膜、中层均受损,动脉瘤的形状多为梭形,小部分为囊性)、假性动脉瘤(管壁全层损害、血液外流在局部形成血肿,血肿在血液的冲刷下被掏空,即为假性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多为外因创伤,内因多为动脉粥样硬化、炎症、梅毒);

25.6 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多见于最狭窄的部位,其次是狭窄的远端。

尤其是当斑块内的新生小血管破裂斑块发生出血、形成溃疡型斑块时更易发生血栓,溃疡型斑块及血栓形成是动脉闭塞的主要原因。26.压鞘不好时出现局部血肿,最严重的后果是假性动脉瘤形成。假性动脉瘤即为有搏动的包块,囊壁即为血肿壁,血肿内有双向血液流动,收缩期血液流入瘤体,舒张期血液返流入血管,可以通过超声诊断,临床可以听到杂音。一旦形成假性动脉瘤,可采用局部加压法,即每天用力压迫血肿部位半小时,压迫的同时用听诊器听诊有无血管杂音,如果杂音消失,则意味着瘘口闭塞住,而周围血肿可以缓慢吸收,若血肿无法吸收,可采取手术治疗。

当压鞘出现局部血肿时,若时间短暂,血液没有发生凝固时可把血液通过皮肤穿刺口挤出体外;若时间过长,血液凝固,无法挤出体外,可继续给予用力压迫,将血肿压散或压至大腿肌肉或皮下间隙,避免形成血肿。

预防血肿最好的方法:在穿刺股动脉前,先用刀片在穿刺部位下方沿皮纹方向切开一切开,然后用蚊式钳分离皮肤、皮下组织直至股动脉,人为形成一条通道,这样即使压迫止血不好,血液可以通过该条通道流出体外。

27.颅内动脉的形态结构特点:一是血管迂曲,尤其是动脉硬化患者;二是管壁发育。其中膜、外膜缺乏肌纤维及弹力纤维,基本不能搏动,也影响了扩张;三是血管在蛛网膜下腔中,缺乏周围组织的有力支撑,扩张时很容易发生破裂;四是发出穿支动脉。

28.造影剂。可分为离子型(泛影葡安)和非离子型(欧乃派克---高

渗、威视派克---等渗)两大类。离子型因其存在较高的过敏反应已逐渐被非离子型取代,但应用非离子型造影剂仍需要做过敏试验。通常情况下造影剂的量为4-6ml/kg,最多不能超过8ml/kg,而当患者存在肝肾功能损害时可选择等渗造影剂---威视派克。如果病人对碘高度过敏,可应用含轧的造影剂(磁共振用)。

29.每一根血管其注射造影剂的量、流速以及压力是不同的。对于缺血的病人而言:

流速(ml/s)

量(ml)

压力 主动脉弓

600(即限制锁骨下动脉

300 颈动脉分叉

300 颈内动脉

300 颈外动脉

300 椎动脉

300 而以上的各项参数不是固定不变的,例如当一侧椎动脉开口处严重狭窄,行颅内造影时可将造影导管置于锁骨下动脉靠近椎开口处,调整以上参数,将流速调低、总量增加,同时将血压计袖带打紧,这样可收到良好的效果。30.位置的摆放。

主动脉弓应左前斜30度左右; 颈动脉颅内造影位置的摆放:

上界为颅骨内骨板,加汤氏位时双侧岩骨岩尖放在眼眶中心;侧位将

整个颅骨全放进视野中,双侧外耳孔重叠。椎动脉颅内造影位置的摆放:

上界平冠状缝,加汤氏位时双侧岩骨岩尖放在眶上缘;侧位将重叠的外耳孔放在屏幕的中心。31.导管到达的位置。

超选颈内动脉时造影导管放在C2椎体水平; 超选颈外动脉时造影导管放在舌动脉上方。

造影导管在颈总动脉时应放在分叉下缘两个椎体的位置。

对于脑血管的再通: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非常重要,DWI显示为高信号但T1/T2无明显影像表现为脑梗塞超急性期;如T1/T2有信号改变为亚急性期;而慢性期在DWI 上为低信号改变。而慢性期一般不考虑手术进行血管开通治疗。同样,对于闭塞血管术前评价侧枝血管非常重要,可予以CTA进行评价,以了解闭塞段的情况。因为闭塞段远端必须显影。NSCET:CEA进行颈内动脉再通术后出血的风险为6%左右,而不开通闭塞血管卒中率为11%左右。

在颈动脉闭塞的患者只要有线样的血流就不会形成血栓,可称之为假性闭塞或次全闭塞。

颈内动脉闭塞再通的前提条件是:海绵窦段必须有血流通过,否则CAS手术成功的几率非常小。

过度灌注分为三种情况:出血、脑肿胀、脑水肿;肿胀为高灌注时细胞代谢异常导致细胞水肿,使用脱水剂是没有明显作用,只有通过控制血压来改善。

当脑梗塞时增强扫描如见环形强化说明血脑屏障未修复,有出血的可能。

颈动脉CAS的出血平均在术后的1.5天,而CEA的术后出血平均在5.8天。

在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情况下,当双上肢血压相差大于30mmHg时提示为重度狭窄。

左侧锁骨下动脉支架术严重的并发症为动脉夹层导致主动脉进行性撕脱。

球囊扩张支架均为不锈钢支架。颅内支架无论是自膨还是球扩在1.5T的磁场内是安全的。而wingspan支架可以在3.0T的磁场。动脉夹层的介入适应症是:有反复的TIA发作或栓子脱落;导致动脉狭窄大于50%。如无手术适应症可予以内科保守治疗,予以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3-6月。

静脉窦血栓的严重程度分型可以根据:腰穿压力值;意识情况;有无继发梗死或出血;肢体偏瘫,癫痫发作。轻型可予以单纯抗凝及静脉溶栓治疗;重型应予以抗凝及经静脉窦接触溶栓。当血管内介入治疗微导丝不能通过静脉途径到达血栓部位,可通过钻颅行上失状窦溶栓治疗。但可出现头皮下血肿。动脉循环时间小于11秒。

狭窄两端的压力差大于10cm水柱有意义,当大于15cm水柱时应予以处理。

治疗时可将微导管置于上失状窦每日75-100万单位的尿激酶分4次

进行泵入。总共3-7天期间可予以肝素盐水进行滴注。静脉窦引起的继发出血不是介入溶栓的禁忌症,但机械溶栓无证据。

颅内狭窄小于30%可评价手术成功。岩段狭窄应以近端血管为正常标准,支架应大于其20-30%。

穿支动脉在大脑中动脉M1段及基地动脉最多,大脑中动脉血管内治疗穿支动脉闭塞的几率为25%,而基地动脉的几率还要高。单纯球囊扩张导致动脉夹层的几率为20%,但在神经介入中,动脉夹层在不影响血流的情况下是不需要处理的,可延长抗凝时间达3周一般可以自愈。基底动脉下段穿支闭塞的几率可达50%。

抗血小板治疗不增加动脉瘤破裂的几率,但可增加动脉瘤破裂的严重程度。对于基底动脉狭窄的程度判断,可予以TCD的血流速度来了解情况。

如怀疑出血应立即行侧位像了解是否有造影剂外漏。对于左侧大脑中动脉非额顶升动脉的中末支的出血可予以闭塞处理。

左侧小脑后下动脉挤压迷走神经可导致原发性高血压。小脑前下动脉可导致面肌痉挛或抽搐,必要时可予以微导丝进行介入缓解治疗。

第五篇:《内科学》各系统疾病考点总结

一。呼吸系统疾病: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本病在临床上最常见,尤其是急诊科,但是由于它很简单,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内容,所以上课时一般不会讲,考试也一般不考,所以不要花太多时间和精力!个人认为,有时间的话还是熟悉一下,毕竟上了几年学,如果连这么简单的病都不会处理,我想也够没面子了吧?呵呵

2、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本节乃是绝对的重点,考试经常会出病例分析!一般的病例都是病史很长,由慢性支气管炎逐步发展成肺气肿、肺心病、心衰、呼吸衰竭、肺性脑病,而且还会合并一些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所以要求有较强的综合分析的能力才能答满分。连接本节知识的主线是其病理变化,所以掌握了本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对于理解、记忆本节内容有很大帮助!下面归纳一下本节重点内容:

(1)慢性支气管炎的分期和诊断标准,以及与支气管哮喘的鉴别诊断;(2)肺功能检查对于阻塞性肺气肿诊断的意义;

(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的产生机制(相对重点);(4)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并发症;

(5)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辅助检查以及急性加重期的并发症(其中治疗相当重要)。

3、肺栓塞:一般上课不会讲述,考试也不会考,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4、支气管哮喘:一般不出大题,重点看一下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知道药物有哪些类)。另外,哮喘持续状态的治疗原则也要熟悉,有时候会考简答题。

5、支气管扩张:一般不会考,可以看一下其临床表现还有X线特点。

6、呼吸衰竭:多数情况都是结合病例考,但是要掌握两种呼吸衰竭的判断标准、简单的血气分析(病理生理学都讲过,不记得可以复习一下)、氧疗方法以及治疗原则!另外,注意一下“肺性脑病”的名词解释就差不多了!

7、肺炎:掌握“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概念,还有一些常见肺炎的典型症状、X线征象和首选的抗生素(书上应该有一个总结表格)。肺炎球菌肺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比较重要,但一般不会出大题!

8、肺脓肿:不是重点,熟悉一下临床表现、X线特点和治疗原则就可以了!

9、肺结核病:比较重要。要掌握其临床类型病原学检查、结核菌素试验的结果判定(尤其要知道阴性结果的意义)、并发症和化疗的原则(对于一线药物要掌握其不良反应)。另外熟悉一下咯血的处理方法和治疗失败的原因,本节就算基本掌握了!

10、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上课一般不会介绍,考试也不会出现,所以不是重点内容。

11、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掌握其临床表现及诊断(特别是要知道哪些人群需要排癌检查)。另外,熟悉一下病理分型(常以小题目出现)。

12、胸膜疾病:重点掌握实验室和特殊检查(尤其是渗出液和漏出液的鉴别),临床表现是相对的重点!

13、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不是重点,有兴趣的话就看一下,呵呵~

二。心血管系统疾病:

个人认为本篇是内科学的一个难点,部分内容很不好理解,尤其是心律失常一节,如果前面的基础课没有学好的话,理解起来还是有些吃力的!要想真正把本篇学透的话,我认为还是先把有关的知识(如生理、病理生理、药理等)复习一下为好!不过也不要有太大的负担,也不要想一下全部掌握,毕竟一些知识还是要在实习过程中慢慢融会贯通的,呵呵~记住:本科阶段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病、多发病!这样,复习起来也就会有的放矢了!

1、心力衰竭:本节是重中之重,而且考点比较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诱因、临床表现、心功能分级、治疗(记住心内科治疗的三***宝:强心、利尿、扩血管)。其中,治疗部分最好要搞懂、吃透!如各类利尿剂的作用特点、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即利尿剂的合理应用);血管扩张药的选择;洋地黄类药物的使用(需重点掌握其适应症、禁忌症、中毒的诱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对于急性心力衰竭重点是要掌握起治疗原则,如果能知道如何用英文回答就更好了!

2、心律失常:是一个难点,很多同学在学的时候都没有学懂,而考试好象也很少涉及到本节的内容。本节要重点掌握心律失常的一般治疗原则。关于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每一类记住一些代表药物就可以了,当然前提是知道其主要适用于哪些临床情况!心律失常分为很多种,我们上课的时候,重点讲述的是房颤和房室传导阻滞。要重点掌握其心电图的特征和治疗原则。另外,对于室性心律失常也是比较受老师“青睐”的!

3、晕厥:不是考试重点,上课可能也不会讲述,我觉得掌握晕厥的病因,对于临床的一些疾病的鉴别还是很有帮助的!

4、原发性高血压:这是临床的一个常见病,还是要重点掌握的!要掌握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危险分层以及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急进性高血压的概念。此外,治疗方面是另一个重点,对于降压药物的应用,尤其是初始降压药物的选择(适应症、禁忌症)比较重要,在临床也比较常用。药物剂量可以放在实习以后慢慢积累!

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本病也是需要重点掌握的!关于动脉粥样硬化要了解其危险因素就可以了。关键的两节是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从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诊断一直到治疗都应该全面掌握。值得一提的是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动态改变以及定位诊断是很有价值的,可能诊断学里面讲过,这里还是要好好复习一下。

6、心脏瓣膜病:风湿热在儿科会重点讲述,我认为还是看一下有助于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学习心脏瓣膜病,我认为可以从其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改变入手,理解了这些。那么关于其临床表现就很容易记住!因为二尖瓣常受累,所以其相对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对于其并发症和一些重要的体征要重点掌握。另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临床表现也比较重要!

7、感染性心内膜炎:据个人经验,考试涉及不多。其中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尤其是血培养)、治疗原则还是要知道的!

8、心肌疾病:重点掌握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掌握扩张型心肌病的四大特点、临床表现特点、重要的检查(X线和超声心动图)以及肥厚型心肌病临床表现、心动图特点、治疗选药。心肌炎了解一下临床表现和诊断就可以了。

9、心包疾病:掌握不同病因类型的心包炎的特点(相对比较重要),以及心包炎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超声心动图、X线、心电图)。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暂时只能介绍这些,其中可能有不当之处,希望能和各位多多交流!

还要再重申一下:关于重点范围的问题的内容仅供参考,因为各个学校的命题习惯不同,(但我个人认为一个学校历年的命题很可能大致差不多)我不希望对大家产生误导。应该结合本学校的教学情况来具体分析!

三。消化系统疾病:

本篇与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都是内科学的重要部分,也是考试的重头戏,所以要引起足够重视哦根据我个人的学习体会,感觉本篇内容不是很难学,只要下点功夫记些内容,还是很容易学好的,所以不要担心!总结一下本篇重点章节: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绝对的重点!很容易出大题!)下面我会就重点的内容重点说明,其余内容就简单提一下好了!

1、食管疾病:在内科的课程中,本节一般都不会讲授,都是放在外科学(心胸外科部分)讲的,不过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学

2、胃炎:了解一下急、慢性胃炎的分型,还有就是2个概念:Curling溃疡和Cushing溃疡,至于诊断和治疗就比较容易一些,熟悉一下就好

3、消化性溃疡:本篇重点之一!首先应该明确一个概念,即广义的消化性溃疡还包括食管下段、胃空肠吻合口附近以及胃黏膜异位产生的溃疡,不单单是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溃疡!另外,要知道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只记大条就可以了),其中又以H.p感染最为重要。要掌握其临床表现(一句话: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和一些特殊类型的消化性溃疡的特点(容易考名词解释)以及并发症(很重要)!至于治疗我认为要掌握大的原则和药物的种类(个人认为最好能记住各种药物的特点和副作用!)以及常用的抗H.p治疗的方案(如新三联1周疗法等)!关于辅助检查和诊断我就不多说了,了解有哪些方法就可以了!

4、肠结核和结核性腹膜炎:熟悉一下病理改变,对于记忆临床表现有很大帮助,掌握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其实,学习本章关键还是理解,死记效果不会好,而且考试一般也不会让学生去默写这些条款!个人认为,可以拿病理改变作为一个切入点,从而去理解、推导出其他内容,这样知识才会真正成为自己的,才不容易忘记!建议一下:学习本病的同时可以复习一下渗出液和漏出液的鉴别!这个在临床上还是很有用的!

5、肝硬化:可以说是本篇最重要的一个内容,经常会出病例分析,而且很多内容也可以变成问答题来考,要引起重视!首先要熟悉肝硬化的10大病因,书上写的很清楚。其实病因并不一定会出题目,但是根据我实习的体会,一些教授非常喜欢提这个问题,所以最好是记一下至于病理生理改变,我认为还是要理解一下,这对于了解其临床表现是很有帮助的(特别是门脉高压的病理生理改变以及腹水形成的机制,也是教授们青睐的问题!)这里要注意2个名词:肝肾综合征和肝肺综合征,考试可能会考的!临床表现我认为不要死记,关键是理解,但是并发症是一定要掌握的,是很重要的内容!辅助检查、诊断只要熟悉就可以,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而治疗方面,根据我个人经验,重点是腹水的治疗,基本措施要掌握(最好能用英文来答!)其他的最好也能熟悉一下!

6、原发性肝癌:了解病理分型,熟悉临床表现,掌握其并发症和诊断的方法。关于治疗,不是内科学的重点。

7、肝性脑病:熟悉起发病机制(几个学说),因为治疗都是根据这些学说来的!临床表现里面的分期相对比较重要,花些时间看一下!治疗掌握原则就可以,最好能结合发病机制一起记忆,效果会好一些!

8、消化道出血:重点是上消化道出血。掌握最常见的四大病因和临床表现!个人认为在临床表现里面最重要的是出血量的判断(如OB阳性、黑便、呕血分别代表出血量达到多少?)和出血是否停止的判断!关于辅助检查熟悉一下就可以了!治疗原则是要重点掌握的,紧急输血的指征也最好记一下!

至于其他我没有提到的章节,在内科学里面不是作为重点的内容,一些内容会在外科学、传染病学里面讲述,如果有兴趣的话,看一下肯定有好处,毕竟艺多不压身!

还要再重申一下:关于重点范围的问题的内容仅供参考,因为各个学校的命题习惯不同,(但我个人认为一个学校历年的命题很可能大致差不多)我不希望对大家产生误导。应该结合本学校的教学情况来具体分析

四。泌尿系统疾病: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1)急性肾小球肾炎:主要掌握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关于发病机制有时会考填空,不过也许是因为太过于简单,考的几率也不是很大。临床表现主要是急性肾炎综合征的表现,如果在病理生理改变的基础上去理解,记起来不难。关于治疗,由于没有特殊治疗,所以只要知道原则就可以了。要提起注意的是要知道卧床休息的时间,考试有时会有的。还要注意一下肾性高血压和高血压肾损害的鉴别。

(2)急进性肾小球肾炎:重点掌握其病理改变,即确诊依据(两个50%)。其他内容熟悉一下即可,考试很少出这部分的题目。

(3)慢性肾小球肾炎:熟悉一下临床表现和诊断(注意排除继发因素才可以诊断)。另外,要注意急性肾炎和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的区别。

(4)肾病综合征:为本章的重点,本节内容往往为出题者青睐。重点是其基本特征,是一定要掌握的,这也是临床诊断的基本条件。还有并发症也是要掌握的,经常考填空题。至于病理类型,主要是为了帮助判断激素治疗的敏感性的,知道一下哪些类型是激素敏感的就差不多了。关于治疗,是本节的又一个重点,这其中又以糖皮质激素治疗最为重要(即激素的使用原则)。本人建议,就算大家再不愿意背书,这一段文字也最好能背下来,考试中往往会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在实习的时候,老师查房最喜欢问这个问题了,由此可以看出其重要性。另外,各种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也最好能熟悉一下。

2、尿路感染:根据我的经验,这一章考试出的题目不多。其实我认为这部分内容还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在实习中也遇到过不少这样的病人。要熟悉一下临床表现和并发症和实验室检查。关于治疗,我认为知道抗生素选用原则就可以了,具体到各种疗法和治疗方案掌握起来还是有些难度,考试时也很少涉及到。

3、慢性肾衰竭:要知道肾功能不全可以导致全身各个系统的表现。要重点掌握的是肾功能不全的分期和促使肾功能恶化的因素。关于治疗只要大概了解一下即可,透析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

五。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

1、贫血:(1)概述:掌握诊断贫血的标准,尤其是贫血程度的划分。知道关于贫血的几个基本概念:如大细胞贫血、小细胞贫血等。临床表现分为一般表现和各系统的表现,这些了解一下即可。治疗方面主要是了解有哪些治疗的方法,具体内容会在各个章节分别讨论的。

(2)缺铁性贫血:掌握实验室检查,尤其是生化检查,但是参考值范围可以不用记。重点是治疗,尤其是铁剂治疗的疗效判断,常会考问答题的。另外,还要注意1个名词解释:缺铁性吞咽困难(Plummer-inson综合征),虽然在临床上不是很常见,但是考试曾经出现过。

(3)再生障碍性贫血:了解骨髓象的特点、需要和哪些疾病鉴别以及治疗的方法。本章考试涉及的不多。

(4)溶血性贫血:本章是一个难点。重点掌握一下几个试验:红细胞渗透性脆性试验、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酸化血清溶血试验(Ham试验)。其他内容大致了解一下即可。

2、白血病:

(1)急性白血病:掌握其临床表现,尤其是白血病细胞浸润的表现(曾出过简答题)。还有就是确诊的骨髓象的标准和常见急性白血病类型鉴别(很重要)。在治疗方面要知道达到完全缓解的标准,具体方案不需要掌握。此外,注意几个名词:类白血病反应、“裂孔”现象、Auer小体。(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了解分期,还要知道慢粒可以急变,转为急淋或急非淋。(3)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熟悉诊断标准,其他一般不会考。

3、淋巴瘤:熟悉其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的特点。知道霍奇金病的治疗策略是化疗为主的放化疗综合治疗。

4、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重点掌握诊断标准(曾在多次考试中出过简答题)。熟悉治疗原则。了解其临床表

六。内分泌和代谢疾病:

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熟悉临床表现,掌握甲亢危象的名词解释,最好了解一下良、恶性突眼的鉴别。实验室检查是另外一个重点内容,也是临床上诊断本病的一个重要手段。关于甲亢的治疗要掌握3种不同方法各自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可能有问答题),对于药物治疗要记住首选的药物名称。最好熟悉一下甲亢危象的抢救原则。

2、皮质醇增多症:主要掌握其临床表现。

3、糖尿病:本病是重点,也是一个难点。首先是要掌握诊断标准以及1型和2型糖尿病的鉴别。熟悉临床表现,特别是微血管并发症。实验室检查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也应该有所了解。要知道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综合的治疗(5个方面)。虽然具体药物剂量不需要记忆,但是我认为还是要了解每一类药物的特点和适应症。在本章有许多名词也要引起重视,如黎明现象、蜜月期、Somogyi现象、原发性失效、继发性失效等等,经常会考的。对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这两个内容,掌握其诱因和治疗原则即可,顺便了解一下临床意义。

七。风湿性疾病:

1、类风湿性关节炎:本章可能上课时不会讲授,但我认为还是比较重要的,在这里提一下。重点掌握其诊断以及与风湿性关节炎的鉴别,熟悉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2、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点掌握一下实验室检查和诊断标准,熟悉治疗原则和临床表现。同时注意一下狼疮危象的概

八。理化因素所致疾病: 急性中毒:

(1)概述:掌握中毒的机制,熟悉诊断的方法(病史很重要)。重点是治疗的原则。

(2)有机磷杀虫药中毒:掌握中毒的特征性表现(大蒜味、流涎、多汗、肌颤、瞳孔缩小、肺水肿)以及治疗措施。注意3个名词解释:迟发性神经病、中间综合征、阿托品化。(3)毒品与中毒:熟悉中毒机制、诊断以及拮抗药物。掌握戒断综合征的概念

下载神经系统疾病常用的激素使用方法个人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神经系统疾病常用的激素使用方法个人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神经内科主任总结(5篇模版)

    神经内科主任工作总结 *****,男,*****,大学本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科主任,中共党员。多年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我始终如一,严谨求实,勤奋刻苦,兢兢业业,全面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作......

    神经内、外科经典总结

    在读书时、听课时、会议时、查房时、手术时•••••• 书上的一句话,老师的一句话,教授的一句话,这样的一句使你恍然大悟、茅塞顿开,得心应手,终生难忘。或是指导语、警示语,或......

    ATC使用方法总结(大全5篇)

    AT24C32使用方法总结 2011-04-29 16:56:58 分类: LINUX     AT24C32是2-Wire Serial EEPROM,容量为32Kbits(4096*8)。利用该芯片可以模拟I2C总线,如果采用IO口来进行模拟,可......

    数字示波器使用方法总结

    数字示波器使用小方法 前 言 本文的结构逐条编排,目的是使内容成为开放性和可添加型的,欢迎有经验的同事增加新的内容。 对本文中用到按键符号作如下规定: TRIGGER MENU →T......

    神经内科医生个人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工作总结是我们员工工作的一部分,这个工作总结不仅是我们收获经验的记录,更是展现工作能力工作成果的凭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神经内科医生个人工作总结,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内科学 泌尿系统疾病 总结 重点 笔记

    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章 总论 【肾的生理功能】 肾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分泌的激素可分为血管活性激素和非血管活性激素。前者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前列腺素族、激肽类系统......

    神经电生理进修总结

    为期6个月的进修生活转眼就要结束,收获颇多,故而感觉时间过得真快。期间收获令我受益匪浅并将受益终身。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后,进入神经电生理室学习肌电图与诱发电位......

    内科学 消化系统疾病 复习总结 考试重点

    第三章、消化系统疾病 胃炎 急性胃炎 临床表现: 症状: 上腹饱胀、疼痛、厌食、恶心、呕吐等,伴肠炎者可腹泻,呈水样便。 呕血和黑便 体征:上腹部压痛,肠鸣音亢进 诊断要点 病史: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