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育

时间:2019-05-12 19:51: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德国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德国教育》。

第一篇:德国教育

德国教育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面积35.6万平方公里。人口3.8亿左右,居民大多为德意志人,主要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通用德语.德国的教育历史悠久。早在7世纪,就开始了宗教教育,8世纪建立了古典学校,14世纪开始设立大学。不仅如此,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德意志民族无论是在教育思想方面,还是在教育制度方面,都对人类教育的发展与进步产生过重要影响。比如,近代西方的教育督导,公立教育、义务教育制度、实科教育、师范教育等,大多源于德国。

一、德国的基本学制

与许多其他欧洲国家相似,德国现行学制仍带有双轨制性质,它大体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分轨的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

在德国,小学一般为四年制。小学毕业后第一次分流,即小学四年级时,由学生家长向学校申请,学生毕业后进入哪一类学校学习。大约三分之二的学生升入五年制初中或六年制初中,毕业后要接受职业培训2-4年,培训后走向社会参加工作或进入高中职业学校学习;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升入完全中学(共9年,相当于初中六年、高中三年)。完全中学的合格毕业生可直接进入大学学习。目前,德国的义务教育的年限达到了12年。

二、德国的各级各类教育

(一)学前教育

德国的学前教育由普通幼儿园和特殊幼儿园实施,3-5岁儿童可自愿入园。普通幼儿园一部分按年龄分班,而大部分则建立3-5岁儿童的混合班,以利于不同年龄的儿童相互学习。幼儿园通常不进行读写算等基础知识教学,儿童以自由活动为主,每个班设立一个活动室,室内布置了玩具角、图书角和生物角等。并且,大部分幼儿园为半日制。

(二)初等教育

德国儿童年满6岁可进入基础学校接受4年的初等教育。长期以来,德国基础学校的教育,一直重视传授读写算的知识与技能,重视儿童的智力发展与个性发展,以便能为学生后来的深造打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基础。与此相适应,德国基础学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德语、数学和常识等基础课,此外在一、二年级,还开设少量的宗教课、劳作课、音乐课与体育课;

三、四年级则开设乡土课、艺术教育课。不仅如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多数基础学校还从三年级开始开设外语课,其语种主要是法语和英语。

德国基础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仍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同时也采取了其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法与组织形式。比如,目前大多数的基础学校都开始采用隐性或显性的分组教学(也称内部或外部分组教学)。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由教师布置某个题目,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然后由教师讲解并给出结论;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布置具有不同深浅度的练习题及作业;教师还可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各科的学习能力将学科进行分组,且这种小组课在每周课程安排中不少于2个课时。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教学,教师都将尽可能地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特别是鉴于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教师往往组织教学游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于生动性,使儿童在游戏中不仅学到了知识,且培养了学生的联想力、观察力、创造力及动手能力。

(三)中等教育

由于儿童在接受基础学校的初等教育之后,便面临着分流进入不同类型中学的选择,而

这种过早的选择难免会影响学生的潜力的发掘,并可能造成人才的浪费。有鉴于此,在德国,5-6学年被设定为统一的教育阶段,为学生提供共同的教育,这被称为“定向阶段”。经过这两年的观察期,学生便可在老师及家长的指导下,做出选择,分流进入各类中学学习。德国的中学主要有四种类型:主要学校、实科学校、完全中学与综合中学。

主要学校作为德国中等教育的基本的学校教育机构,承担着普通教育与职业预备教育的双重任务。主要学校曾为德国的职业培训提供了大量的生源。因为,除了完成义务教育之外,主要学校还实施职业预备教育,为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训练做好准备。通常,主要学校的毕业生可直接参加双元制职业教育。然而近年来,主要学校的学生人数日趋减少,且生源质量较差,通常是经过完全中学与实科中学选拔后剩下的学生。因此,在社会上,人们称主要学校为“残剩的学校”。目前,为摆脱困境,主要学校纷纷进行改革以求得生存。

实科学校也称“中间学校”。目前,德国各州的实科学校修业年限不一。有的是6年制(5-10年级),有的是4年制(7-10年级),这种差别取决于实科学校是否附设定向阶段的教育。实科学校也承担着实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任务。与此相适应,实科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多种多样,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出路。

在德国,具有最悠久传统的学校是完全中学。由于它是各类普通教育学校中唯一跨中等教育第一阶段(5-10年级)和中等教育第二阶段(11-13年级)的一贯制学校,故称“完全中学”。其学制为9年制(5-13年级)与7年制(7-13年级)两种。

完全中学的培养目标是提供高等学校的入学资格,因此完全中学的课程也主要是为了学生在将来的大学和高等研究部门的学术课程奠定基础,所以学术性较强。完全中学以强调严格的学术教育而著称,尤其突出外语教学,要求每个完全中学毕业生至少掌握两门外语。完全中学以其良好的教育质量,优越的设备、师资等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此外,在德国还有一类中学,为综合中学,是德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教育改革的产物。因为它把主要中学、实科中学与完全中学综合在一起,兼有各类中学的教育职能与使命,所与被称为综合中学。综合中学试图消除三类中学建的差距,给人人以均等的教育机会。目前,此类中学在德国所有中学中所占比例还不是很大。

(四)职业教育

德国从一个“诗人与思想家”的民族转变为以工艺技巧、金融和工业组织以及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的民族,可以说与其历来重视职业教育的传统不无关系。早在1900年,德国的职业教育之父凯兴斯坦纳就曾指出,国民学校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劳动训练,或

1职业准备。德国的职业教育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结构完善,办学形式多样而灵活,培养人

才科学而高效,因此享有良好的国际声誉,其中尤以“双元制职业教育”为世人瞩目,并被视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德国的职业教育属于中等教育的第二阶段,被称为德国教育的“第二根支柱”,15-18岁青年中大约有60%在职业教育系统接受培训。一般而言,德国的职业教育包括学校职业教育与企业职业教育两大系统。

学校职业教育系统有部分时间制和全日制的各种职业教育学校组成。他们主要包括职业学校、职业专科学校、职业实习学校、专科高中和专科学校等5种职业教育学校类型。其中,职业学校作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居于德国职业教育学校系统的主体地位。

德国的职业学校是为不再升学的初级中学毕业生提供的职业义务教育的部分时间制学校。学习年限为3年,每周上课8-12小时。在办学形式上,职业学校与企业紧密相联,形成了著名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双元制”在德语中为“Dualsystem”,意指学员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又在职业学校里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这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以培养高水平的1 刘国莉:《德国文化价值观念对教育的影响》,《德国研究》,1995年2期。

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其在教学组织方面,通常学员们每周在企业接受3天的培训,在职业学校里进行2天的理论学习。在教学内容方面,也主要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两大块。培训企业的培训内容以职业实践为主,严格按照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传授技能及与之相关的职业知识和职业经验,使学生在成年人的环境中即在实际的职业工作过程中接受培训。而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则除了传授与培训职业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外,还包括政治(或宗教、伦理)、语文、体育、外语在内的普通文化知识,是以课堂教学形式进行的。

德国在职业教育方面除了建有相当完善的学校系统外,还建立了相当出色的企业训练系统。企业训练系统包括直接在劳动岗位上的培训,也包括在手工劳动部门的“训练工厂”中的培训,在机器生产部门的“训练车间”中的培训和在某些事务部门的“训练办公室”中的培训等。在培训中主要强调培养实践能力和通过职业实践培养职业道德。

(五)高等教育

德国的高等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传统,特别是“洪堡精神”吸引了世界上众多的名人学子。如今,经过几百年的演变与改革,德国的大学已从昔日的种类单

一、学科较少的“精英人才”摇篮逐步发展成为今天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集教学与科研为一体,面向广大求学者的大型学术基地。当今德国大学主要分为以下七大类:普通大学、神学院、师范大学、艺术院校、综合大学、专业学院与高等管理学院。

在德国,高等学校一般没有入学考试,凡是完全中学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都有资格申请进入大学学习。绝大多数学术性高等学校的学习年限至少为四年。事实上,由于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德国高校一律不收学费(后来的私立大学除外),且大学生因其身份甚至还能享受税收、交通、住宿及医疗保险等优惠,此外,德国高校还允许学生自由决定是否及何时参加考试,一些学生怕毕业后找不到合适工作便留在大学等待时机,这些原因导致了许多学生长期滞留学校而成为“职业学生”。故此,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学习年限都大大超过规定年限,往往达到14个学期之久。

德国高等学校的学业通常分为基础课程阶段与专业课程阶段。在基础课程阶段,要求学生学习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基础课程结束时举行一次考试,成为前期文凭考试,学生通过若干门学科的考试获得有关考试的证明,再加上平时参加习明纳(即研讨课)的证明,便可获得进入专业课程学习的资格。在专业课程学习阶段中,学生在通过若干门学科的考试并获得参加过若干次习明纳的证明,便被准予申请做毕业论文,参加毕业考试。在教学形式

3方面,主要有讲演、习明纳、练习、实习、试验和参观考察等。

在学位体系方面,由于德国企业界大量需要的是能够直接上岗的层次较高的应有型人才,故将大学本科与硕士阶段合二为一,只设两级学位,即文凭学位(文科直接称为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前者完成大学毕业即可获得,被认为相当于美、英等国的硕士。在取得 第一个学位的基础上,如愿深造,可联系一位教授做其导师,与之商讨博士论文工作,如教授同意指导其论文,则学生就可注册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博士阶段的学习以科研为主。此外,受洪堡精神的影响,德国各大学仍然奉行学术自由原则并发扬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传统。据资料表明,目前德国90%的科研成果出自大学的科研部门。

三、德国现行教育的特点

1、教育联邦主义

德国在教育上实行地方分权的联邦主义,各州文化教育部代表国家实施教育,制定教育法规;联邦政策仅提出纲领性的意见,并在各州共同协商下协调各州教育事宜,统一某些有2

张熙编著:《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概览》,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吴文侃,杨汉清主编:《比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51页。

必要统一的有关规定。州政府在教育管理、经费、计划等方面有充分的自治权。

2、注意办教育的效率

办教育的效率主要表现在有一个较合理的学校教育结构与定向教育方面。目前德国仍然推行双轨制,这是因为大多数德国人认为这一传统学校制度更适合德国国情,具有更高的办学效率。

3、出色的职业教育制度

①以法律形式保证职业教育的实施。

各州都规定对18岁以前完成普通义务教育而未进普通高级中学就学的青年实行义务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法》、《职业促进法》等。

②重视双元制职业教育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核心部分。这种训练制度充分调动了企业界的积极性,特别是中步企业的积极性,促使各行各业都来办职业教育,广开办学渠道,为国家节省大量的教育经费,并促进了配套的职业教育网的形成。

③严格训练,注重实践

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员在毕业时必须经过实际操作考试与理论考试;在其他各类职业学校中,每所学校都建有实验室、实习车间或模拟操作室,学员必须接受严格的实践操作训练和实习训练,在毕业时都须进行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考试,才能具有某种职业资格。

四、德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一)德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德国的教育在发扬优良的历史传统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变革,目前已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1、在普通教育方面。由于中小学教育中日益强调教学的科学化,对许多学生而言,学习难度相对提高,致使相当数量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产生厌学情绪。此外,在中等教育阶段,由于主要学校的毕业生出路不理想,大多数家长特别不希望子女进入该类中学,因此这类中学的学生人数占中等教育第一阶段学生总数的比例不断下降,据统计,1991年这个比重在部分州已下降为2%。相反,大批学生开始涌入实科中学与完全中学,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这不仅使得两类学校人满为患,且引起了教学质量的下降,同时也造成了中等教育的混乱。

2、在职业教育方面。由于“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代表了德国职业教育的水平与特点,因此德国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也主要反映在双元制模式上。

(1)、缺乏新的激励机制,“双元制”培训位置供不应求。由于德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缓慢,加之培训成本不断提高,尽管国家对企业有补助,许多企业仍以经费困难为由不愿接受培训学生。1994年仅原西德地区企业培训位置就减少了16%。目前德国中学毕业生人数正值高峰,企业提供的培训位置总数虽然还可以满足社会的最低要求,但已没有供学员选择的余地。事实上,供求系数已从1992年的1.22:1,降至1996年的1.02:1。由于双元制职业教育主要以企业培训为特色,企业里培训位置的供不应求实质上已经削弱了双元制实践性的优势。

(2)、培训职业过分专业化。德国双元制不是以职业学科专业来确定培训计划,而是以具体职业能力为目标。这种职业专门化的培训方式,固然有许多优点,但也显现出许多不足:其一,培训职业间缺乏兼容性。各培训职业间培训内容和方式的相互隔离,极不利于人们在职业间的跨越与迁移;其二,培训过程过于强调专业熟练技能的培训与考核,其职业培训观不符合现代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现代职业观要求从业者不但要有精湛的技艺,而且

还要有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想象力、塑造力和创造力,后者代表一个人对革新的适应力和应付未来的能力。简言之,这种源于传统手工业师傅制度的行业划分极细的职业培训模式

4相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已显得落伍了。

(3)、职业教育对就业结构变化的适应性差。德国的职业教育是一种传统的针对生产领域的模式,也就是说第三产业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所占比例非常少。现在,随着第二产业的比例减少及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这一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发展新型的职业培训是必要的,尤其是发展那些面向未来的工作职业,如信息和通讯技术,以及日益增加的高级第三

5产业的职业培训。

3、在高等教育方面。由于大学新生逐年增加,大学无毕业时间规定和社会失业率逐年增高,导致学生滞缓毕业,在校学生严重超员、人满为患,造成教师、教室、实验室、宿舍紧缺;不少教师仍然遵循传统教学方法,教学严重脱离实际;教育经费不足,已经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据德国《明镜》周刊1992年45/46期文章统计,从1980年到1991年,全德国大学生的人数增加1倍多,而联邦和各州的教育经费却仅由100.32马克增加到122.15马克。高等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非但没有增加反而下降。每年对于各大学增加的那

6点钱,用柏林大学校长的话说,用来关门显得太多,用来办学则显得太少。总之,德国高

等教育的状况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德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面对德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理智的德国人已经有条不紊地着手进行改革。洞察其改革的动向,不难发现德国教育发展的未来走势。

1、改革中小学课程,培养新型人才

德国近年来针对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中小学的课程进行了改革,以培养适应时代的新型人才。首先,课程改革理念发生了变化。如,巴伐利亚州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是,向成长着的一代传授广泛、出色的、综合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关键素养,包括问题解决能力、迁移能力、灵活性、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自主性和可信性。其次,教学内容也出现了革新。德国中小学对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集中在:信息教育渗透各级各类教育;强调传授有合理结构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外语教育力度;重视校企

7合作等方面。

2、改革主要学校

由于主要学校已成为“残剩的学校”,因此,许多州纷纷采取措施,改革主要学校,缓解矛盾。如萨尔州,取消了主要学校的设置,以综合中学取而代之;此外,有些学者还主张所有人都上十年制中学,以克服主要中学不受欢迎而造成的矛盾。总之,主要学校的取舍问题已成为改革中学建制的重要问题。

3、调整职业教育结构,建立更具活力,更开放、更灵活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各国都在进行新轮的职业教育改革。面对德国职业教育今非昔比的现状,新的改革更加迫在眉睫。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趋势表现在:

(1)、发掘职业学校的潜力。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两个学习地点──职业学校和企业,按传统双元制职业教育一直是以企业的实践教学为主,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为辅而展开的。这与当前新知识和技术的综合性和学习过程以行为为导向的整体性不相符合。因而,根据职业教育的需要,应加强职业学校的独立自主和责任感,是双元制学习地点改革的重点内容。职业学校应该发挥其教育优势,根据企业生产的要求和技术技能的整体性要求,更多地参与实践教学,以真正体现职业学校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配合企业实践教学的功能,成为双元制4周丽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困境与出路》,《比较教育研究》,1999年第6期。许英:《德国职业教育的危机及其改革》,《职教论坛》,2000年第11期。王德峰,邓和平:《战后德国教育与社会发展浅议》,《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李其龙,徐斌艳:《德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动向与启示》,《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4期。

职业教育中真正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

(2)、增加新的培训基地。一种做法是扩大培训企业名单,也就是吸收诸如部分时间制公司等新成员加入培训企业队伍;另一种做法是,建立企业培训联合体,亦即把那些培训条件有限的小型企业组成一个培训联合体,通过联合来提高它们的培训能力,从而发挥小企

8业在职业培训中的作用。

(3)、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使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具有更多职务升迁的机会。

(4)、增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通融性与互助性,承认两种教育证书的等值性,以加强职业教育对青年的吸引力。

3、改革高教体制,使之适应国际发展。

(1)、加大教育投资力度。1996年联邦和各州政府用于高教领域的经费拨款总数比上一年减少了20亿马克,这实质上相当于关闭5至6所中型大学。经费不足已经给德国高教带来前所未有的危机。为此,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

(2)、改革学位制度,与国际接轨;

(3)、扩大大学留学生招生比例和鼓励德国青年出外留学,使教育更具有国际开放性;

(4)、鼓励教材和课程设置创新,加强课程英语教学的力度,努力培养国际型的创新人才;

(5)、加强大学科研为企业进步创新服务的功能,让知识技术尽快产业化和转化为国民财富;

(6)通过对学习时间超过规定学时的学生采取收费措施,或在各州推行“学习券制”和“学习账户制”等办法,促进学生按常规学习时间完成学业,以缓解高校人满为患的现状,提高高校办学效益。8 周丽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困境与出路》,《比较教育教育研究》,1999年6月。

第二篇:德国教育

一、二战前德国教育的演进

1.帝国时期以前

在16世纪以前德国教育还比较落后,学校都由教会控制,以教堂学校为主。

16世纪后半期一些公国就开始颁布强迫教育法令。至1763年普鲁士公国颁布《乡村学校规程》规定义务教育以后,德国各地几乎都实行了义务教育。1794年,普鲁士以法令形式把教育机构收归为国家机构,其他各公国也纷纷效法,使德国成了西方最早从教会手中夺回教育权的国家。

19世纪初,废除了骑士学院和武士学院等封建等级学校,从而基本上结束丁封建等级学校制度,形成了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双轨制。19世纪60年代德国教育发展水平跃居世界首位,当时没有一个国家文盲率像德国那样低。

2.帝国时期(1871~1918)

1871年普法战争后,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网迅速扩大,确立了三种类型的普通学校:古典文科中学、文实中学、高级文科中学。在这种普通“补习教育学校”基础上创立了职业学校,并在各地迅速推广。职业学校师资的培训工作逐渐得到重视,有关的培训学校也相继建立起来,这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3.魏玛共和国时期(1919~1933)

魏玛共和国于1920年4月28日通过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学校法》,废除了贵族化的预备学校,建立了划一的初等教育机构--四年制的基础学校,增设了一种新型的九年制中学,名为德意志中学。在师范教育方面,《魏玛宪法》规定,所有国民学校教师都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在这时期也有了进一步发展,新型的高等专科学校随之出现。

4.纳粹统治时期(1933~1945)

1933年以后,德国陷入纳粹统治时期,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学校管理制度,各类学校进行所谓的“种族教育”,这个时期的学校教育受到严重破坏,中学几乎减少一半,高等学校的发展处于停顿状态。二、二战后德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战后初期的德国教育(1945~1949)

1949年5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颁布,承认了各州享有文化教育的立法权限。

2.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教育发展与改革

这一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1)所有学校统一学年,即从每年的8月1日开始,于次年的7月31日结束。

(2)普通义务教育统一为9年,每年6月30日满6周岁的儿童必须于当年8月1日开始进入学校学习。

(3)统一学校名称。所有儿童接受共同教育的学校称为基础学校;基础学校之后是两年的促进阶段或观察阶段,其上是三类中学,即普通中学、实科学校和完全中学。

(4)所有学生统一从第五年级开始必修一门外语。

(5)设立达第十二年级的两年制专科高中。

(6)完全中学的毕业生要进入一般大学必须符合下列条件,即从第五学年开始接受第一外语的教学,从第七学年开始学习第二外语,从第九学年开始学习第三外语。

1970年德国教育审议会提出了《教育结构计划》的改革方案,这是根本改革联邦德国教育制度的蓝图。《计划》具体建议:

(1)把学前教育列入学校教育系统,称为“初步教育领域”。

(2)改组普通中学,让儿童提前一年入学,即儿童5周岁开始义务教育,这个阶段称为“初等教育领域”。

(3)把中等教育称为“中等教育领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第五到第十年级,毕业生可获得“中学毕业证书”;第二阶段包括第十一年级到第十三年级,毕业生可获“中学毕业证书”。

(4)将上述三个教育领域,连同高等教育领域和继续教育领域一起组成一个水平的、分级的统一学校系统。

(5)改革中学毕业证书II阶段的教育,分别授予具有不同重点的专门知识,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扩充其教育内容,提供升入不同种类高等学校学习的机会。

(6)针对进入职业教育系统的学生对职业教育准备不足的情况,在中等教育第一阶段结束后的第十一年级设职业基础教育年,向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尽可能宽泛的基础职业知识与基本技能。

(7)改变传统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按照学校类型提出不同要求的培养方法,今后按照教育领域的不同要求组织师范教育。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德国各大学纷纷进行内部改革,其中比较重要的措施有:

(1)由各个专业领域取代过去系的建制。

(2)由任期更长、权限更大的总长代替过去大学校长的职责。

(3)最引人注目的是,德国过去以大学证教授为中心组成的教授会对大学实行自治管理,如今却改为由教授、助教、学生、职员等大学内部各方面人士的代表组成的管理委员会来负责学校的运营,即“集体合议制”。

一、教育行政

1.联邦水平的教育行政

根据联邦德国基本法第30条的规定,只要基本法没有作出其他规定或允许有其他规定,那么,行使国家职权和完成国家任务就都是各州的事情。

1969年10月,为了行使更多的联邦职权,成立了中央一级的教育行政机构——联邦教育和科学部。其职责是对改革和发展教育提出规划,在促进超地区范围的重大科学研究方面与各州进行合作。

教育联邦主义使各州教育产生了很大差别,为了在教育政策上使各州取得最低限度的统一,联邦德国还建立了一系列协调机构,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

(1)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各州文化部长常设会议。这是德国各州之间协调文化政策最重要的机构,由各州负责教育、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文化事务的部长联合组成。

(2)联邦和各州教育规划和科研促进委员会。其任务是:为整个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而制定共同的和原则性的长期发展规划及其相应的中期阶段性计划;为协调联邦和各州的计划提出建议;调查实现这些计划所需要的资金,并就如何筹措资金提供建议;拟订教育研究和教育规划的项目,为联邦和各州就某些跨地区的教育研究和教育规划项目签订协议做准备;促进国际范围内在教育规划方面的经验交流。

(3)大学校长会议。这是德国大学和高等学校自由联合的组织。

(4)科学委员会。其任务是:制定促进科学发展的总规划,协调联邦和各州的科学发展规划;每年就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一项计划;对联邦和各州科研经费的使用提出建议;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对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提出建议,而且要对这些建议产生的效果以及如何实现这些建议提出设想。

2.地方教育行政

州对学校的监督,首先是州议会,主要表现在立法和财政计划方面。其次,各州郡设立了文化教育部,这是州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部长由州长任命,由州议会批准。此外,由督学官员对学校工作实施直接监督。

二、学制结构及其特点

联邦德国现行的学校制度,它包括:基础教育,即3~6岁儿童接受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即由包括1~4年级的基础学校实施的小学教育(柏林例外,小学学制为6年);中等教育第一阶段,在小学毕业时,或者至迟到第六年级定向阶段结束时,学生主要根据自己的成绩、特长、爱好以及学校和家长的意见,分流到三类不同的中学,即普通中学、实科中学和完全中学的第一阶段。还有一种综合上述三类学校的综合中学;中学第二阶段,即完全中学和综合中学的第十一至十三年级,通过考试而获得中学毕业证书II的学生就有资格上高等学校;职业教育,主要是双元制职业培训,还有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学校,培养各种不同的技术人才;高等教育,包括大学、各种高等院校和高等专科学校;继续教育,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可以满足各种年龄、各种文化程度和职业的成年人参加继续教育的需要。这几个部分相互衔接,彼此协调,形式灵活,途径多样,构成一个发达而完备的教育系统。

与其他国家相比,联邦德国学制具有自己显著的特征,主要有:

(1)当其他国家实现了义务教育的一体化时,德国仍然保留了三类不同的中学。

(2)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独具特色,为世界各国所称道和模仿。

(3)文化教育管理上的联邦主义导致全国教育管理的多中心,但是,通过州文化教育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商,又使全国教育在结构、内容和结业水平等基本方面较为一致;虽然教育的权限在全国范围内是非常分散的,但是在各州范围内又是明显的集中。

(4)联邦德国的各级各类学校,绝大多数是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在数量上是很次要的。各州都有专门的私立学校法,规定了私立学校得到批准和获得国家承认的条件,特别是私立学校同样要由国家补助。因此,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没有竞争关系,也不存在原则上的分歧。

(5)在德国,国家与教会之间没有冲突,国家允许教会在公立学校中有一定的影响,如在普通教育学校和职业教育学校中开设宗教课。按照基本法的规定,宗教课虽是正式课程,但不是必修课。学生是否上宗教课,14岁以前由家长决定,14岁后由学生本人决定。不上宗教课,可以用哲学课来代替。

(6)联邦德国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是半日制的,全日制的学校极少,公立住宿学校几乎没有。每年上课时间只有800小时。半日制学校一般在上午8点开始上课,通常到中午1点或2点就结束,下午也安排一些教学大纲以外的选修科目。工时半日制导致德国学制过长。

(7)与中小学相反,德国各地区的高等学校结构基本相问。

三、各级各类教育

1.学前教育

实施学前教育的机构有托儿所、幼儿园、学龄儿童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幼儿园等。德国的学前教育虽然是基础教育,目前德国的学前教育并没有按照《教育结构计划》的要求列入学校教育系统,绝大部分幼儿园是教会和慈善机构开办的。幼儿园的监督也由青年福利局来执行。

2.初等教育

德国的初等教育是由基础学校实施的,是6月30日满6周岁的儿童都必须开始接受的义务教育。

初等教育被视为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为儿童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的阶段,因此,德国初等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学逐步取代游戏,使学生学会有关读、写、算方面的基础知识,促进智力发展,为今后的深造提高打好基础,并培养他们具有民主精神,爱国爱人民的品格和具有责任感。基础学校开设的课程有:德语、数学、常识课,此外,每周还有音乐、艺术、体育、劳作和宗教课等少量课时。

3.中等教育

(1)定向阶段的教育任务。使学生在定向阶段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了解今后要上的各类中学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的学习意志,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通过观察和咨询,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涯作出更理想的选择;要尽可能排除性别和社会出身这些因素对学生选择今后学习道路的消极影响。在定向阶段,原则上要求对所有学生开设同样的课程和内容,对所有学生不带偏见地尽可能地给予智力上的促进。

(2)普通中学。普通中学也称主要学校,是出国民学校高级班发展而来,通常包括五~九年级,只有少数地区设有。普通中学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德语、数学、外语、自然科学(包括生物、化学、物理)、社会科学(包括历史、地理和政治)、劳动课(包括技术、经济和家政)、音乐、艺术和纺织品艺术加工、体育、宗教课。

(3)实科中学。实科中学是1964年《汉堡协定》签订之后才在联邦范围内正式使用的,在此之前被称为“中间学校”,它的地位介于普通中学和完全中学之间,是初级中学的一种类型。实科中学的任务是,教授接近实际的和比较现代的基础知识,通过普通教育和职业预备教育,使其毕业生能够在工商业、行政管理和社会部门承担起中级管理人员的职务。因此,其教学内容的重点是生物、物理、化学、历史和地理以及现代外语等专业课程。

(4)完全中学。完全中学就是传统的文科中学。它在大多数州是一种包括定向阶段之上第七至第十三学级的高级中学。完全中学原先是为少数上层家庭子女升大学作准备的尖子学校。完全中学强调严格的学术教育,教育质量较高,尤其突出外语教学,每个完全中学毕业生至少掌握两门外语。

(5)综合中学。综合中学是德国教育改革的产物、它把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和完全中学这三类中学综合在一起,兼有各类中学的教育使命。综合中学从组织结构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叫做一体化综合中学,一种叫做合作式综合中学。

4.职业技术教育

(1)职业学校。这是一种为不再升学的初级中学毕业生(绝大多数为主体中学毕业生)提供职业义务教育的部分时间制学校。这种学校与企业紧密相联,组成一种所谓“双重训练制度”。一般是初级中学(即中等教育第一阶段)毕业生通过一定途径在企业找到了训练位置,接受偏重实践的职业训练,并同时必须在职业学校接受基础文化知识与专业理论教育,学生学习三年左右后通过文化考核与职业实践获得毕业资格,就可以进入职业生活,或升入高一级的职业学校继续学习。

(2)职业专科学校。这是一种学习年限至少为一年的全时制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与职业学校相同。

(3)职业补习学校。这是一种具有进修性质,为受过一定职业教育或已完成职业义务教育的青年开设的职业学校,分部分时间制与全时制两种,前者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后者至少一年。

(4)专科高中。这是在1968~1969学中等专科学校(如工程师学校和中等经济专科学校)升级为高等专科学校时产生的一种职业学校类型。这类学校一般招收实科中学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入学,修业年限为两年,学生毕业时将获得进高等专科学校的资格。

(5)专科学校。这种学校一般招收受过一定职业训练或有一定实践经验的青年入学,对他们进行更深入的职业专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这种学校分全时制和部分时间制两种,全时制修业年限至少为一年,部分时间制修业年限较长。

除了上述职业学校类型以外,德国还实行一种所谓“职业基础教育年”或“职业预备教育年”的制度,职业基础教育年或“职业预备教育年”为期一年。强调基础理论教育,通常由全时制职业学校或通过企业训练与职业学校训练相结合的双重训练制形式来完成。

5.高等教育

联邦德国的高等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其核心是强调“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意味着科研是教育的基础,高等学校的教育必须以学科的最新知识为基础。只有在知识前沿领域进行研究的人,才能作出什么是最新知识水平的判断,因此,只有直接从事科研的人,才能用语言和文字担负起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责任。

大学是联邦德国高等学校体系的核心,通常都设有广泛的学科。著名的大学大多数都包括所有的专业领域(但一般不包括工程技术领域),规模庞大。它们具有授予博士学位和大学教授备选资格的权力。

根据联邦德国高等学校总法的规定,高等学校的宗旨是使学生能够从事某些职业活动,并向学生传授必备知识、能力和方法,使学生具有科学工作能力和责任感。该法还规定,联邦德国的高等学校有权实行自我管理,但同时各州主管部门对其具有监督权。高等学校自我管理的原则是:高等学校的所有成员均有权利和义务,按照各自的资格和职位等级参与学校的管理。

联邦德国的学位分为三级:第一级是文凭学位和硕士学位,第二级为博士学位,第三级是教授备选资格。

6.师范教育

德国的教师目前一律由高等学校培养,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均需达到大学教育水平。师范教育的机构有高等师范学校与其他各种大学,高等师范学校作为独立的教育机构正在消失。培养目标分两种形式,一种是按学校类型进行培养,即分别培养基础学校、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和完全中学教师,另一种是按阶段进行培养,即分别培养初等教育阶段教师,中等教育第一阶段教师与中等教育第二阶段教师。

德国的师范教育多数州实行两个阶段训练制度。第一阶段为在高等学校学习阶段,师范生在学习阶段结束后,经第一次国家考试获得见习生资格;第二阶段为见习阶段,师范见习生在专设的见习师范习明纳完成见习训练,训练结束、经第二次国家考试、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成为国家官员,这时如受学校聘请便可成为正式教师;如没有学校聘请、便成为失业者,前者终身享受教师待遇。

一、初等教育改革

初等教育改革措施主要有:

(1)加强学生的校外辅导,进一步发展校外辅导机构。

(2)为了充分发掘小学生的巨大学习潜力,打算把基础学校的合科教学改成分科教学,同时从现代社会的需要出发,准备在基础学校中开设外语和计算机课。

(3)进一步加强因材施教,在教学组织中不仅进行内部分组教学,还进行外部分组教学,以利于各种儿童的智力发展。

(4)加强对外籍工人子女的个别化教学,使他们尽快适应德国文化,提高学习成绩。

二、建立州一级的统一的中学毕业考试制度

为了保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入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要把取得高中毕业文凭所需要的学习时间由13年缩短为12年,即除了基础学校4年之外,完全中学由9年缩短为8年。其次,对高中毕业文凭考试所包括的必修科目作出统一规定,至少应该包括德语、一门外语、数学以及一门自然科学科目(即生物、物理或化学)。第三,为了保证高中毕业文凭的质量,要改革大多数州由完全中学自己命题和考试的状况,在州一级实施统一的中学毕业考试。

三、改革高等教育

1.改革大学的学习

联邦政府要求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包括:

(1)为了提高学习效率,要制定学生入学阶段的学习指导计划和建立指导学生准备考试的指导咨询体系,以保证新的入学申请者能够及早地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进行早期专业定向。

(2)对于缺考或补考应该作出有期限的规定。

(3)在规定的学期内没有毕业的学生则应开始缴纳学费。

(4)高等学校应该承担定期地提出“教学质量报告”的责任。还要组织教学质量的比较评估。

(5)高等学校教师的服务权利应该根据“成绩”的观点来履行才具有现实意义。

另外,经过改革的博士学位阶段应该包括三种形式:

(1)在一个博士生导师的指导关心下进行的博士学位学习形式。

(2)在由高等院校设立的、特别是在大的学科专业里设立的博士学位授予点里进行的学习形式。

(3)在研究生部里进行的学习形式。

2.改革高等学校的管理

管理改革措施有:

(1)强化系主任在学习组织机构中、在教学上安排教师以及附加经费分配上的职责权限。

(2)应该确定作为对早期学习成绩考核检查的第一次中间考试的准备时间以及毕业考试的登记时间,还应该确定一个教程的基本教学津贴。

(3)提高对专业系的教学安排和教学科研成果的内外评估来增加专业成绩的透明度,促进高等学校之间的相互比较和竞争。

(4)通过对高等学校财政的整体预算和灵活安排来扩大高等学校的财政自主权。

(5)对教学人员、教学设备上的经费分配应该根据教学成绩进行。

3.赋予高等专科学校与大学同等的地位

联邦内阁批准的教育结构调整计划包括:

(1)在大学学习上,应该将职业能力的学习阶段和科研能力的博士学位学习阶段明确地区别开来。

(2)通过继续扩建高等专科学校以及把部分大学经费转给高等专科学校的方式,把高等专科学校的招生能力至少提高40%。

(3)为了保证高等专科学校对教授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应该改革高等学校教授的服务权利和工薪报酬权利。

(4)应该使为国家服务的大专毕业生与大学毕业生一样,具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四、改革职业教育

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职业教育改革集中在课程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管理体制三个方面:

(1)职业教育课程与教育内容改革的重点是强调“职业性关键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紧密配合,另一方面根据劳动市场的变化,在培训课程中引进跨职业领域的必备“关键性能力”的知识结构和训练内容,并且将职业教育内容与普通教育内容一体化,使二者相互融合。此外,学校职业教育或企业教育不只是传授,而是关心学生个性培养和职业性以外能力的培养,如责任感、合作精神及交往能力。

(2)在教育方法上,把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改变为习明纳和“自我设计”的自主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自主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能力。

(3)在管理体制上,注重使学校职业教育和企业教育或学校学习与企业培训的管理更加合理,合作更加一体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德国统一和促进新联邦州重建为少长点的职业教育又有了新的发展。德国联邦教育和科学部于1994年又推出了强化职业教育的几项重点措施:

(1)经济界必须在德国所有的地区提供良好的职业培训位置。

(2)发展和拓宽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新形式,加强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3)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使受过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具有更多职务升迁的机会。

(4)增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通融性与互补性,承认两种教育证书的等值性。

(5)提高青年人职业培训的比例,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使学习困难的年轻人有机会参加那些就业前景的确有保障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1763年普鲁士公国颁布()规定实施义务教育,德国各地几乎都实行了义务教育。

A.《教育总计划》

B.《魏玛宪法》

C.《乡村学校规程》

D.《基础学校法》 答案:C

()年德国教育审议会提出了《教育结构计划》的改革方案,这是根本改革联邦德国教育制度的蓝图。

A.1945

B.1968

C.1970

D.1973 答案:C

()年德国联邦政府颁布了《高等学校总纲法》,对高等学校的任务、教学与科研的原则、高等学校的人员等等作出了详细规定。

A.1970

B.1972

C.1976

D.1990 答案:C

为了行使更多的联邦职权,德国在1969年10月成立了中央一级的教育行政机构()。

A.联邦教育和科学部

B.文部省

C.教育部

D.联邦教育部 答案:A

德意志帝国时期,德国的幼儿园在______创办下发展起来。

A.洪堡

B.福禄倍尔

C.蒙台梭利

D.费希特 答案:B

德意志帝国时期,凯兴斯泰纳在“补习教育学校”的基础上创立了______。

A.职业学校

B.文法学校

C.实科学校

D.文实中学 答案:A

帝国时期,德国的实科学校以______、______和______为主。

A.拉丁文、希腊文、古典文学

B.数学、自然科学、现代语

C.数学、自然科学、现代语及拉丁语

D.数学、自然科学、航海及簿记等实科科目 答案:B

德国师范教育的机构主要是:______。

A.中等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

B.师范学院

C.大学

D.高等专科学校 答案:C

德国的学前教育是______性质的,其法律基础是______。

A.保育和社会、青少年福利法

B.教育、教育法

C.保育和社会、教育法

D.宗教和慈善、青少年福利法 答案:A

德国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中,计划______。

A.赋予高等专科学校与大学同等的地位

B.拉大高等专科学校与大学的距离

C.缩小高等专科学校与大学的差距

D.保持高等专科学校和大学的地位不变 答案:A

德国普通中学毕业成绩的评定主要依据德语、数学和外语三门主课______成绩作出。

A.毕业会考

B.平时的闭卷课堂作业

C.平时闭卷考试

D.平时开卷考试 答案:B

德国大多数州法定普通义务教育为______年。

A.八

B.九

C.十

D.十二 答案:B

综合中学是德国教育改革的产物,它把()、()和()这三类中学综合在一起,兼有各类中学的教育使命。

A.主体中学

B.实科中学

C.完全中学

D.现代中学

E.文法中学 答案:ABC

联邦德国的学位分为三级:第一级是(),第二级为(),第三级是()。

A.学士学位

B.文凭学位和硕士学位

C.博士学位

D.教授备选资格

E.哲学博士学位 答案:BCD

德国的综合中学 参考答案:综合中学是德国教育改革的产物,它把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和完全中学这三类中学

综合在一起,兼有各类中学的教育使命。综合中学从组织结构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叫做一体化综合中学,一种叫做合作式综合中学。综合中学的校舍多为新建的,设备比较现代化。由于它把三类中学综合在一起,规模都很大,平行班很多,管理比较难。

《杜塞尔多夫协定》

参考答案:由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事实上承认了各州享有文化教育的立法权限,西

德州与州之间的教育统一和协调成为问题。于是1955年各州州长签订了《杜塞尔多夫协定》。该协定规定了各州各类学校的统一名称、学期长短、考试认可、分数等级,规定学校依次为一至十三年级,达十年级的学校为中间学校,达十三年级的学校为完全中学,凡完全中学的毕业生均可升入大学。这是西德文化联邦主义的第一个协定,促进了学校制度的统一。

《教育结构计划》

参考答案:1970年德国教育审议会提出了《教育结构计划》的改革方案,这是根本改革联邦德

国教育制度的蓝图。该计划的内容涉及到教育的各种问题。

其核心原则是教育制度应该是一个整体或一个统一体,即在年轻人的学习过程中,家庭、朋友、各种团体、各种俱乐部与学校一起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学习的理解应该超越学校学习的时代,而包括继续教育这个学习过程,即终身学习观。

该计划强调:通过分科分组教学达到教育个别化;通过对儿童的早期促进来消除机会不均等;通过加强各类学校之间纵向和横向的沟通来消除学生被限定在某一教育轨道上;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一体化。根据以上理念,《计划》具体提出七项建议。

《魏玛宪法》

参考答案:魏玛共和国于1919年通过了《魏玛宪法》,该宪法第142条至150条对国家统一

管理教育事业以及基础学校、中等学校和师范教育等作出了规定。

《基础学校法》

参考答案:魏玛共和国于1920年通过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学校法》,废除了贵族化的预备

学校,建立了划一的初等教育机构--四年制 的基础学校,规定所有年满6岁的儿童均得入基础学校,毕业后经过考试,成绩优秀者可以升入各类中学,其余继续上国民学校高级班。

《高等学校总纲法》

参考答案:1976年联邦政府颁布了《高等学校总纲法》,对高等学校的任务、教学与科研的原

则、高等学校的人员等等作出了详细规定。

双元制

参考答案:是指企业和公立职业学校分工合作,在同一时间内培训同一批学徒。企业根据全国

统一的培训规章,培训学徒掌握从事职业工作的技能。职业学校则主要是教授专业理论知识,促进和补充企业中的培训,加深和扩大普通教育知识。

学术自由

参考答案:这是高等学校办学理念之一,就是教学自由和科研自由。教学自由,对于教授们来

说,就是自由地以他们认为合适的方式讲授他们想要讲的科目,自由发表自己关于科学与艺术的见解;对于学生而言,就是完全自由地听课,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修各种课程,可以自由地由一所大学转到另一所大学,还可以自己决定何时参加考试和提交毕业论文。科研自由包括研究题目的提出、科研方法的选择以及科研成果的评价和推广。

简述德国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参考答案:

(1)二战前德国教育的演进。

①帝国时期以前。宗教改革后,马丁·路德首次提出义务教育主张;1763年普鲁士公国颁布《乡村学校规程》规定义务教育以后,德国各地几乎都实行了义务教育;洪堡领导了改革,形成了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双轨制。

②帝国时期(1871—1918)。德国的幼儿园在福禄培尔创办下发展起来,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网迅速扩大,义务教育得到较切实的贯彻;进一步巩固了双轨制。

③魏玛共和国时期(1919—1933)。1919年通过了《魏玛宪法》;1920年通过《基础学校法》。

④纳粹统治时期(1933—1945)。学校教育受到严重破坏,中学几乎减少一半,高等学校的发展处于停顿状态。

(2)二战后德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①战后初期的德国教育(1945一1949)。1948年按照《波茨坦协定》对德国教育实行“非法西斯化”;1955年各州州长签订的《杜塞尔多夫协定》,促进了学校制度的统一。

②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教育发展与改革。1964年各州签订《汉堡协定》;1970年教育审议会提出《教育结构计划》的改革方案;1976年联邦政府颁布了《高等学校总纲法》;1990年,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宣布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联邦德国对教育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整合,从而形成了现行的学校制度。

德国双轨制是怎样形成的? 2.答:1806年普鲁士败于法国,并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和约。这唤起了德意志要改革、要自强的思想。在教育方面,当时普鲁士内务部教育厅厅长洪堡领导了改革,废除了骑士学院和武士学院等封建等级学校,从而基本上结束了封建等级学校制度,形成了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双轨制。其一轨是为地主和资产阶级子女办的由预备学校或家庭教育、文科中学和大学组成的学术教育系统,另一轨是由国民学校与各种职业性教育机构组成的旨在训练平民子女成为守纪律、虔信上帝和忠于统治阶级的臣民的学校系统。改革后的文科中学成了惟一与大学衔接的中等学校。

德国教育行政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根据联邦德国基本法第30条的规定,只要基本法没有作出其他规定或允许有其他规定,那么,行使国家职权和完成国家任务就都是各州的事情。有关教育和科学方面的方法和管理主要由各州负责。可见,联邦德国在文化教育领域实行联邦主义,各州对文化政策和文化管理的所有问题,原则上都拥有立法和管理的职权,这就是所谓的各州的“文化主权”。各州拥有绝大部分教育职权还表现在分摊教育经费的负担方面。

但根据修改后的基本法,联邦政府权限有所扩大。因此,基本法的修改,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各州独立的文化主权的结束,发展成为一种共同协作的文化联邦制。

简述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参考答案:

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属于中等教育第二阶段,被看做德国教育的“第二根支柱”。其结构完善,办学形式多样而灵活,培养人才效率较高,享有良好的国际声誉。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各州不一,主要的职业技术学校类型大致如下:①职业学校;②职业专科学校;③职业补习学校;④专科高中;⑤专科学校。

除了上述职业学校类型以外,德国还实行一种所谓“职业基础教育年”或“职业预备教育年”的制度,强调基础理论教育,通常由全时制职业学校或通过企业训练与职业学校训练相结合的双重训练制形式来完成。

德国往往将若干种类型的职业学校建在一起,形成一个中心,以便更好地使用校舍、设备与师资力量。在办学方面充分注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在训练中特别强调实践活动,严格要求学生学会基本功,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使他们毕业后能独立胜任工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参考答案:

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职业教育改革集中在课程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管理体制三个方面:

(1)职业教育课程与教育内容改革的重点是强调“职业性关键能力”的培养。

(2)在教育方法上,把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改变为习明纳和“自我设计”的自主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自主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能力。

(3)在管理体制上,注重使学校职业教育和企业教育或学校学习与企业培训的管理更加合理,合作更加一体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德国职业教育又有了新的发展。联邦教育和科学部于1994年推出了强化职业教育的几项重点措施:

(1)经济界必须在德国所有的地区提供良好的职业培训位置。

(2)发展和拓宽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新形式,加强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3)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使受过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具有更多职务升迁的机会。

(4)增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通融性与互补性,承认两种教育证书的等值性。

(5)提高青年人职业培训的比例,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

简述德国学前教育的机构、性质与宗旨。参考答案:

德国的学前教育虽然是基础教育,目前德国的学前教育并没有按照《教育结构计划》的要求列入学校教育系统,绝大部分幼儿园是教会和慈善机构开办的。

实施学前教育的机构有托儿所、幼儿园、学龄儿童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幼儿园等。

德国的幼儿园被认为是协助家庭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机构,促进儿童个性发展,陶冶儿童情感,培养他们具有自尊心、自信心、学习兴趣、相互信任、责任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集中注意能力和活动能力等等。幼儿园不进行读写算等基础知识教学,儿童以自由活动为主。

简述联邦德国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的名称和特点。参考答案:

各州郡设立文化教育部,这是州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部长由州长任命,由州议会批准。州文化教育部的职权是负责教育立法,代表国家组织、计划、领导与监督学校,包括确定教学目标、进程和教材等。一般情况下,州负责学校内部事务,如教学计划、课程表和分派任课教师等,而地方负责学校的地产、校舍和设备配置以及管理人员等。

督学官员对学校工作实施直接监督。一个督学要负责监督几所学校,督学是教师的公务上司,对教师的公务行为进行监督和鉴定,负责人事管理。督学要视察学校,亲自听课,以便写出公务鉴定。

如何理解德国师范教育实行的两个阶段训练制度? 参考答案:

德国的师范教育多数州实行两个阶段训练制度。第一阶段为在高等学校学习阶段,师范生在学习阶段结束后,经第一次国家考试获得见习生资格;第二阶段为见习阶段,师范见习生在专设的见习师范习明纳完成见习训练,训练结束,经第二次国家考试,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成为国家官员,这时如受学校聘请便可成为正式教师;如没有学校聘请,便成为失业者,前者终身享受教师待遇。

在第一阶段训练中,课程一般有各种教育学科、执教学科及其教学论、学校实践;在第二阶段训练中,师范见习生除听课和试教外,进一步进行心理学和教学论等的理论学习和探讨。

简述双轨制的形成和发展。参考答案:

1806年普法战争中普鲁士的失败,刺激了德意志代改革自强。当时在任普鲁士内务部教育总管洪堡领导下,废除了封建等级学校,形成了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双轨制。

一轨是为地主和资产阶级子女办得由预备学校或家庭教育、文科中学和大学组成的学术教育系通,另一轨是由国民学校与各种职业性教育机构组成的学校系统,旨在训练平民子女成为守纪律、虔敬上帝和忠于统治阶级的臣民。两轨互不沟通。

双轨制由于适应资本主义国家普及义务教育时期的要求,以后在德国逐渐得到巩固和发展,并很快在欧洲其他国家也盛行起来。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后,双轨制遭到人们的批评,一是因为它违反教育民主,二是因为它不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提高工人普通文化素质的要求。因此双轨制已有所改变。

简述《汉堡协定》的内容与意义。参考答案:

1964年,联邦德国各州签订了该协定。该协定在《杜塞尔多夫协定》基础上,对联邦范围内学制的统一作出了新的规定。

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所有学校统一学年。②普通义务教育统一为9年。③统一学校名称。④所有学生统一从第五年级开始必修一门外语。⑤设立达第十二年级的两年制专科高中。⑥完全中学毕业生升入大学必须具备三门外语的条件。

该协定的颁布意味着联邦德国教育领域复兴巩固时期的结束和改革时期的真正开始,它对联邦德国境内各级各类学校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相互衔接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规定,从而成为各州学校制度改革的基础。

简述《教育结构计划》。参考答案:

1970年德国教育审议会提出了《教育结构计划》的改革方案,这是根本改革联邦德国教育制度的蓝图。

该计划的内容涉及到教育的各种原则、基本问题、教育的基本领域、教师培养、教育管理、教育财政等一系列教育问题。

其核心原则是教育制度应该是一个整体或一个统一体,即在年轻人的学习过程中,家庭、朋友、各种团体与学校一起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学习应该超越学校学习的时代,树立终身教育观。

该计划强调:通过分科分组教学达到教育个别化;通过对儿童的早期促进来消除机会不均等;通过加强各类学校之间纵向和横向的沟通来消除学生被限定在某一教育轨道上;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一体化。

简述联邦德国教育协调机构及其职能。参考答案:

教育联邦主义使联邦德国各州教育产生了很大差别,为了在教育政策上使各州取得最低限度的统一,联邦德国建立了一系列协调机构,主要有:

①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各州文化部长常设会议。这是西德各州协调各州文化政策最重要的机构,由各州负责教育、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文化事务的部长联合组成。各州教育体制中教学组织和教学大纲的结构能够保持基本的一致,主要原因是以该会议的决议作为共同的基础。

②联邦和各州教育规划和科研促进委员会。该委员会是在联邦参与下协调各州之间教育政策的机构。其任务:制定长期和中期阶段性规划;为协调联邦和各州的计划提出建议;对有关资金问题进行调查并提出建议;拟订教育研究和教育规划项目;促进经验交流。

③大学校长会议。这是德国大学和高等学校自由联合的组织。不同类别的高等学校在大学校长会议上具有不同的投票权。在大学校长会议上,校长代表各高等学校就有关完成科研、教学和学习任务以及实现自治等问题开展广泛的合作。

④科学委员会。根据联邦和各州签订的一项管理协议而成立的机构。其任务是:科学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协调;每年就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一项计划;对联邦和各州科研经费的使用提出建议;从内容和结构上对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提出建议和设想。

简述联邦德国学制的基本特征。参考答案:

①当其它国家实现了义务教育的一体化时,德国仍然保留了三类不同的中学。

②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独具特色。

③文化教育管理上的联邦主义导致全国教育管理的多中心,但通过州文化教育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商,有使全国教育在结构、内容和结业水平等基本方面较为一致;虽然教育权限在全国范围内是非常分散的,但在各州范围内又是明显的集中。

④绝大多数是公立学校,私立学校数量上是很次要的,但私立学校同样要由国家补助。公私立学校之间没有竞争关系也没有原则冲突。

⑤在德国,国家与教会之间没有冲突,国家允许教会在公立学校中有一定的影响。学校有正式的宗教课程,但不是必修课。

⑥几乎所有学校都是半日制的,导致德国学制过长。

⑦与中小学相反,德国各地区的高等学校结构基本相同。

简述德国的学位制度。参考答案:

德国的学位分为三级:第一级是文凭学位和硕士学位,第二级为博士学位,第三级为教授被选资格。

凡通过大学毕业考试者可获得学士学位,通过文科硕士考试者可取得硕士学位,二者属于同一个等级。

大学毕业成绩优异者,一般经过教授推荐,由大学聘为教学与科研助手,三年后可提出博士论文,参加博士学位考试,通过者获博士学位。

博士学位获得者在经过五年以上工作与进修,提出质量更高的论文,通过教授备选资格考试者,可得教授备选资格学位。

简述德国师范教育的两个阶段训练制度。参考答案:

德国大多数州的教师培养实行两个阶段训练的制度。

第一阶段是在大学或师范学院学习阶段,时间至少3年,除了专业课和专业教育法之外,还要学习教育学和社会学。学习结束时,要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通过者获得见习生资格。

第二阶段为见习阶段,时间2年,由各州文化部把见习生分派到专设的见习师范习明纳,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育实际培训,同时还要参加一期培训班,再补充学习教育学和专业教育法的理论知识。训练结束,要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通过者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同时获得国家公务员资格。

这时如果受到学校聘请,就可成为正式教师,成为国家公务员,终身享受教师待遇;如果没有学校聘请,便成为失业者。

试论述德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及其改革的措施。参考答案:

(1)联邦德国的高等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其核心是强调“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①学术自由就是教学自由和科研自由由。②教学自由,对于教授们来说,就是自由地以他们认为合适的方式讲授他们想要讲的科目,自由地发表自己关于科学与艺术的见解;对于学生而言,就是完全自由地听课,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修各种课程,可以自由地由一所大学转到另一所大学,也可以换系科与专业,还可以自己决定何时参加考试和提交毕业论文。③科研自由包括研究题目的提出、科研方法的选择以及科研成果的评价和推广。④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意味着科研是教育的基础,高等学校的教育必须以学科的最新知识为基础。

(2)德国的高等学校体系,形式多样,层次各异。高等学校有权实行自我管理,但同时各州主管部门对其具有监督权。高等学校自我管理的原则是:高等学校的所有成员均有权利和义务,按照各自的资格和职位等级参与学校的管理。

(3)高等学校的教学基本上根据各专业的考试要求来安排确定,通常没有固定的教学计划。

(4)高等学校一般没有入学考试,凡是完全中学和综合中学高年级毕业,持有中学毕业文凭就有升入高等学校深造的资格。

(5)联邦德国的学位分为三级:第一级是文凭学位和硕士学位,第二级为博士学位,第三级是教授备选资格。

(6)德国高等学校中的教学形式主要有授课、练习、习明纳、实验、调查和实习等。其中,习明纳是一种很受重视的教学形式。

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措施主要包括:

(1)改革大学的学习。从联邦的角度,要力求通过改革大学的学习而实现降低大学里平均高达27%的淘汰率和缩短过长的大学学习时间这两个目标。大学学习应该分为两个阶段,即职业能力学习阶段和科研能力的博士学位学习阶段。

(2)改革高等学校的管理。联邦和各州应该确定高等学校权利的根本原则和管理措施,以此激励和引导高等学校积极主动地进行改革,促进高等学校之间激烈的竞争。

(3)赋予高等:专科学校与大学同等的地位。明确区别职业能力的学习阶段和科研能力的博士学位学习阶段;提高高等专科学校的招生能力;保证高等专科学校对教授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

试论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和改革趋势。参考答案:

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并称为德国教育的“第二根支柱”。其结构完善,办学形式多样而灵活,培养人才效率比较高,既能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满足社会就业制度对具有职业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又能给新生劳动者职业培训以及在整个职业劳动中提供充分的自我发展的机会。

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职教的改革措施反映了这种德国职教的改革趋势。

80年代的职业教育改革集中在下列三个方面:(1)职业教育课程与内容改革的重点是强调“职业性关键能力”的培养。(2)在教育方法上,强调习明纳和“自我设计”的自主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自主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能力。(3)在管理体制上,注重使学校职业教育和企业教育的管理更加合理,合作更加一体化。

进入90年代,德国联邦教育和科学部又推出了强化职业教育的几项重要措施:(1)经济界必须在德国所有的地区提供良好的职业培训位置;(2)发展和拓宽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新形式,加强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和交流;(3)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使受过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具有更多职务升迁的机会;(4)增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通融性与互补性,承认两种教育证书的等值性;(5)提高青年人职业培训的比例。

第三篇:德国教育考察报告

德国教育考察报告

厦门集美中学校长、书记刘卫平

前言:

由福建省教育厅组织的中学校长境外培训班,于2002、4、11——2002、5、10对德国小学、中学、大学(含教育学院、教育研究院)进行考察,内容涉及“德国的教育体制”、“德国的教师培训”、“课程计划”、“课堂教学理念与实践”等14个专题;形式有专家讲座、中德校长座谈,中国校长与德国教师座谈,与学生座谈以及参观学校、访谈家长、中国留学生,顺利完成了省厅布置的任务。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办学体制及管理

(一)办学体制

德国由16个州组成,每个州相对独立,各州的教育状况略有差异,但大致相同。

德国法律规定:德国的教育均为免费。凡年满6周岁的小孩都要进入小学学习,小学学制四年。4年后,学生根据老师的建议选择到不同的中学学习;成绩好的进文理中学;成绩略次一点的到实科中学;成绩有困难的到普通中学;中学的学制至少为三年,但每个学生有两年的适应期。(两年中觉得不适合还可重新选择学校,如男孩子有的开窍晚一点,稍大一点学习成绩有所变化,可以到文理中学,但这必须经过老师的推荐。)这样,中学的年限实质上成为五年。文理中学主要的任务是为高校输送大学生;实科中学的学生既可上大学,也可上职专;普通中学的出路主要为职校输送人才。为避免过早分流以至埋没人才,近几年又出现了综合中学,介于上述几种学校之间。但这种办学模式目前在德国尚处在试验期,没有定论。

一般到九年以后(个别也有10年),中学的生活基本结束;实科或普通中学的学生分别投向职业专科学校,学习三年;而要考大学的学生,再进入文理高级中学读三到四年,一般为四年,通过毕业考试(俗称AbeTu,由学校出AB卷,州教育部抽一份进行考试),根据个人成绩、教师建议进入高等学校。

(二)课程计划

德国的课程计划由联邦政府(教育部)制定,开设的课程有:德语、外语(英语或法语)、数学,这三门为每位学生的必修课;社会学、宗教、体育、艺术(美术、音乐)、生物、历史、地理、信息技术等为基础课,每个学生必须选修其中的六门,个别优秀的学生可以选修到七门;学生毕业证书里有主修课、基础课、毕业考三部分成绩记载;

德国中学每周28——30节课,每节45分钟;

教材由州教育学院具体编制,各学校可以选择本州提供的教材,也可选用外州的教材;对此,州教育管理部门没有具体的指令;但根据联邦教育部的课程计划,大多数学校在州范围内开设的课程及选用的教材大致相同,有差异也只是在个别的选修科目的开设上。

(三)管理体制

在德国,教育的各级政府及学校的职能是十分明晰的;

(1)联邦政府(国家教育部)的职责主要是协调16个州的工作,探讨制定国家教育发展的计划;

(2)州政府(州教育部)主要提供课程标准、计划;教师录用考核(证书),校长的选配,教师的进修计划,教材的提供,工资的发放;

(3)城市教育局负责学校硬件的投入,监督是否执行了州的计划,专款是否专用;

(4)学校的工作主要是执行州的计划(课程计划),正常的教育工作;

总的说来,上级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责分明,也比较单一,且比较宏观。

在上级行政部门里,有相应的许多机构,各自干着自己的事,互不干涉、扯皮。比如:教育学院隶属于州教育部,其三大任务为①编写教材,②出一本教师培训计划,里面有300多个专题。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参加。在每个州的城市,大都设有培训点。以黑森州为例:全州有12个培训点。③出三期教育信息方面的杂志;这些工作由40个专人负责;德国政府对教育十分重视,投入巨大。以黑森州为例:州财政收入每年200亿,投入教育(基础)25个亿;另外还有城市这一级的投入(学校的硬件,房子、操场、计算机、桌子等);据当地的官员介绍,每年投在基础教育方面的经费达40几个亿;这是令我们十分羡慕的。

(1)校长的选拔及教师的配备

当某一学校出现校长职位的空缺,由州政府向社会公示,凡具备相应条件(如有管理经验,任教一定年限,接受过管理培训)的人均可报考,然后由州派人考察:听课、面试(谈话),最后由州教育部任命。

德国的校长为终身制,基本上不流动。

教师必须上大学4——5年,毕业后考取教师资格证书,然后到学校实习两年后再考一次,合格后为正式教师,也是终身制,视为公务员。校长无权解聘教师,实在不认真工作的人要由州一级教育部来解聘。

由于教师的入口很严,因为教师队伍的素质是相当不错的。

二、从学习和考察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为人的成长提供多种选择

如前所述,从小学四年级毕业后,学生就进入不同的中学了。有的进文理中学(成绩较好的);有的进实科中学(成绩一般的);有的进了普通中学(成绩较困难的);有的进入了综合中学(一时拿不定主意的);为了避免过早地分流埋没了学生的才华,德国的中学一般设有两年的适应期;两年之后再进行选择,这样就避免了过早分流带来的盲目性;即便这样,中学的三年后还可进行选择,比如有的学生过早地选择了实科中学或普通中学,他还可以经过申请、考试推荐以后到文理中学以备今后上大学;如果在实科中学已经毕业,他能通过补习等渠道得到AbtTu考试,他也可和文理中学的学生一样进入大学;在大学期间,如果因基础课不过关,学生有权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专业,(但将来找工作相对难一点,薪水低一点)。总体说来,教育体制给学生提供了不同年龄层次选择的可能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状况来选择的可能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状况来选择自己的发展趋向。实际上,不能要求他们接受同一水准的教育,按其特点不断分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他适合的水平基础上去发展,应该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教育资源合理分配的好办法,或者说,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合理地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使其学有所用、所用其才。其实,这是一种教育平等的思想。也十分有利地引导家长合理、客观地对待自己的孩子。举一个例子:某公司的老板有一个孩子,学习成绩不算好,他便让孩子选择了实科中学。当很多人说他:你的家庭条件这么好,为什么不上文理中学,而要去实科中学呢?老板说:孩子成绩一般,他也不是上大学的料。让他上实中,再上职校,学点谋生的本领吧。现在,孩子在银行工作,已经挣了几年的工资了,而他的同龄人还在大学应付考试。对此,老板十分满意。像这类事情,在德国有很多。反观我们的做法是:千军万马都去挤普通高中,去挤高考这座独木桥,带来了大量的不合教育规律的问题,结果是:学生学得死,教师教得死,大批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又没有合适的工作可做,高不成低不就,生产的第一线缺乏大量的高素质技术工人,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从德国战后几十年经济崛起的事实,我们应当看到德国的教育培养了大批熟练的高级工人有关。这一点必须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补充一点:在教师培训上,他们也是遵循“选择”这一宗旨来为老师服务的。具体做法是:由教师进修学院提前一年让老师“早知道”,把要培训的内容来个“安民告示”,每年列出有三、四百个专题,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提前做好计划。这也充分体现了教师培训方面的服务意识,而不是搞临时突击,搞所谓的创意。顺便提一下:德国有专门的教育培训法。这点经验值得我们汲取。

(二)小班化设置,使教师有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受教育者;

德国法律规定:小学每班不得超过25人,中学每班不得超过33人;其道理在于尽可能让每一个教育对象能得到教师的关爱。由于近几年来德国人口出现负增长,我们所到的每一个学校的每一个班级生数均在法定线以内。因此,我们看到的情形时,学生动手做题、游戏时,老师都能和每个学生说上话,老师都能帮上忙。

由于学生少,班级的空间大,教室里堆满了各种教具,教室的布置十分生活化:墙上挂的是学生的图画,四周堆满了书架,摆上文具;还有洗手池、沙发、游戏的地方。这样,孩子到学校来感受到的是“乐园”,比家里更有趣,学生怎么不喜欢学校来呢?

中学高年级的教室当然没有玩具,但他们很多教具就堆放在教室的后面。由于学生少,凡是动手的作业,一些辅助材料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去拿、去放,显得也十分井井有条;如果我们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去拿、去放,光整顿纪律都得十来分钟。

应该说,小班化是教育平等的一个发展趋势,无论小学还是中学,有条件的地方应该试一试。

(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我们所参观的学校里,教师十分尊重学生。从我们听课的课堂上看不到老师厉声叱喝,也看不到老师有什么“尊严”。我想,德国人没有必要在我们面前装出一幅上公开课的样子。在课堂里,如同在家里一样,老师有时会和学生一起坐在桌子上和学生讨论。学生进出教室也十分随便,但没有看到学生做一些与学校要求相去甚远的行为;有时学生有说话现象,老师也只是一个动作、一个暗示,最多让大家静一下,学生实在静不下来,老师也不吹胡子瞪眼;学生回答问题,往往是坐在凳子上,而且随时打断老师的发言;下课后,学生围着老师问问题,老师也不厌其烦地给以讲解;由于我们这一行“外国人”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好奇,有的学生就跟着我们进了接待室,校长通知开会了,有的学生还不离去,校长也不再赶他们走;据家长介绍,学校组织的活动是不多的,但老师经常自己组织班里的学生搞活动,往往是自掏腰包,而老师过生日,学生往往发愁几天不知给老师送什么礼物?从我们观察的以及听来的,使我们感到:德国的老师把学生当做一个活生生的平起平坐的人,老师在学生面前没有半点“师道尊严”,倒是学生有几分“学道尊严”,教师是一种职业,是一种服务,他的服务对象就是学生,从这个意义出发,老师就必须尊重学生,建立一种互动的良性的师生关系,进而共同去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这种认识与实践,值得中国的同行借鉴、吸收。

(四)贵在养成凡是到过西方的人都会感到西方人文明、行为规范到位;红灯停、绿灯行,在中国很难做到的事,在西方做得很好;不乱扔纸屑这是中国校长头痛的问题,在西方的学校不存在;公共场所说话小声这在中国是“不可理解的行为”;上楼梯右行也是他们十分自觉的行为。难道这是西方人天生的素质?显然不是,教育的养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的玩具里,交通规则积木是孩子们喜欢的玩具,通过游戏内化了他们的交通意识;还有州地图积木,通过游戏,进行了爱乡教育;还有国家地图积木,通过游戏,进行了国际(主义)教育。

在小学中学,见了客人要主动问好;课前老师将客人介绍给学生,鼓掌欢迎;下课后,学生会主动搭话,显然,这不是一次两次的引导,而是多次的教育养成;在学校里,孩子们个个都很大方、很大胆、很主动,善于表现。

学生说话声音大了,老师会暗示,学生的声音就会小许多;

上楼梯,见了客人都鞠躬问好,都让道右行;

在中学,学生自己搬运实验器材,井井有条,而这些在中国是需要老师帮助的;

在课间休息时,有学生在打扫卫生(用夹子夹拾地上的纸屑——整个校园并没有几片)。

我想,这与德国的学生在学校感到学习很快乐有关系,因此,老师家长要求的,他能做到的他一定去做,做不到的老师也不要求;从德国的养成教育看,它很实在,也很简单;而中国的学校教育,什么都统,什么都管,且有的口号提得过响,“游戏”太多,标准提得过高。结果呢,到了大学还得补小学的一些常识课,还得从头抓行为规范。德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合格的公民,这是永久不变的。只有符合实际的、简单的、才是最有利于执行的。现在看来,我们学校教育要求过多过高也不利落实;有的违背孩子心理发展;因此到了一定的年龄有逆反心理;再加上社会的不良影响,家庭的负面教育,学校的教育就显得弱不禁风,效果甚微了。

(五)教学中的民主教学思想

前面谈到,德国的老师没有“师道尊严”,师生间的关系十分融洽,这为民主教学打下了很坚实的基础;教学中老师讲的时间绝不会超过10分钟,大多数时间都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做、一起探讨、一起商量。即使是小学,老师也只是起一个组织者的作用,而绝非代替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听众、容器,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永远感到有人在帮他,而不是给老师“打工”,而不是为完成教师的任务而压力重重。提前完成作业的学生,可以到游戏区里游戏,也可以帮同学做,也可以去做别的事,老师绝不干涉;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学生一是没压力,二是可以抓紧做完作业玩游戏,何乐而不为呢?

由于近几年来,德国移民很多,每个班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国家,而这些国家的孩子们不论肤色相处都十分愉快,我想,这与教育界的民主教学、平等教育思想多少有关吧。德国的同行认为:教师和学生配合好,学习才有动力,才有可能提高教育质量;不仅如此,他们还提出:社会、家庭和学校都要积极创造一种促使学生学习的民主氛围,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进步。再者,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某一种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学生的身心和谐地发展,没有民主的学习氛围,孩子的成才将是十分不利的,从这个意义上去分析,德国同行的认识与实践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是多的,难度也是很大的,可是学生是和谐地发展吗?学生找不出问题,学生不敢大胆提问,学生常常怀疑自己,大学毕业后不能将自己推销出去,是不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比较少,忽略了这方面的培养有关呢?

缺乏民主的教育是一种僵死的教育;缺乏民主的师生关系提高不了教学质量。

在学校管理中,每个学校都有校务委员会,由校领导和教师代表组成,学校里的财务开支,均由校务委员会讨论决定、最终由校长来执行。对教师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是由校务委员会的老师或校长来帮助提高、听课、讨论、商量。总的说来,在学校管理中,民主管理的思想贯穿整个管理过程之中,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关系都十分融洽。校长和教师都能处在一种宽松的氛围里愉快地工作。

(六)教会不如会学——德国教育的认识与实践

“学会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中国教育思想里也有很多精辟的论述,且今天也正在被许多教育工作者们实践着。问题是:教材的繁、难、偏、旧;高考的沉重压力使得学校没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自己学,教师还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主要演员,教学还是“一言堂”。让学生学会学习还停留在少部分人的教学实践中,并没有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追求与行为;而在德国,从小学到大学的确是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去实践;就我们听过的课而言,老师上课自己讲不到10分钟,剩余的时间就是学生动手做,或作业、或实验;老师只是指导、启发,或动手和学生一起做,学生和学生协作做;到大学,老师(教授)不讲课,只是听学生讲,问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不那样,一个题总要尝试不同的解法;或者是看你能提出什么有质量的问题;因此,从小学到大学,学生始终在一种自己找“食”、自己开“锁”的一种情景和氛围之中。我想,学生学会多少倒是次要的,这种教学实践促使了、促进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现在新课程改革倡导“过程的体验”应该是十分科学的理念,应该坚持下去。据教育进展评估组织对世界上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是世界上最强的,但是孩子们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中小学生认为自己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有14.9%,占倒数第五,这个事实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应该认真地反思我们的教育并让它回到它的起点上。德国同行告诉我们:要让学生提高自学的能力与兴趣,不仅要从课本上学,还要从社会中去学,从家庭中去学;这样才能获得一种学习的能力。

(七)关于音乐课的改革

最近德国教育部要求所有的中小学音乐课必须聘请音乐家到校上课;因为他们认为,德国是一个音乐家辈出的国度,而近几十年来成绩很小,没有出现贝多芬这样的大家,有一种紧迫感;二来他们认为音乐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做出这一重大改革。而我国的很多学校把音乐、美术砍掉来冲刺中考、高考,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将会给我们的未来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从人的努力发展来看,音乐能给人以良好的素质,能帮助提高审美志趣与水平。德国同行的举措,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学校间中高考的竞争,有时是不择手段,音乐课没了,美术课没了,校园里没有歌声,晚会上占主导的只是情呀哥呀妹呀之类的流行歌曲。真正的好的作品、传统的作品学生根本看不懂,难道这就是教育发展的方向?我们天天喊素质教育,喊如何如何创新;却没有把最基本的课程开齐、开好。关于素质教育,最起码是要扎扎实实地把国家颁布的课程开齐、开好;不能因为多考几分而与国家的要求背道而驰。

(八)实事求是地发展硬件

德国的经济在世界上排名第三,相当于英、法两国的总和。但德国的学校操场比不上中国的重点中学,电脑比不上一般的中学,有体育馆的更是了了无几,其他设备也很一般;校长们开玩笑说,德国的中学很少能评上二级达标校。但是德国的硬件很实用,比如中小学里玩具、教具应用尽有,这些东西又能花几个钱呢?每一节课他们总能用上那么一两件与教学有关的东西。其实,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就是看教具的准备,换言之,也就是用什么样的教具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而我们呢?似乎不太注重这方面的“建设”,倒很热衷于“电脑”,试想,哪一个学校的电脑是充分发挥了效能?百万元的电脑有30万的效益吗?我们教育部门制定的评估措施、政策适不适合中国现有的国情?大量的学校教育经费不足,而有的学校大量的设备闲置,岂不是太大的浪费?小平同志告诉我们“我们党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我们教育界做到了吗?

(九)人人羡慕的职业——教师

在德国,教师这一职业是令人羡慕的,稳定,收入不错,压力也不是太大。每天上半天课;早晨8:30——13:30;每周上五天;学校没有任何强硬任务;什么高考、中考、课操、教研组活动、开大会,写论文、组织学生社会实践等等;即便是参加培训(要求每年两周,可分散也可集中完成)吃住也是由政府解决。学生中出的问题,该由青少年局管的就由青少年局管,该由家庭管的就由家庭管,学校没有大包大揽;相比之下,中国的教师工作量太大了,班数大,人数多,压力大,应付的面很多;承担了许多不是由学校承担得了的工作——且没有什么效果;当然,有的工作由于国情不同不能照搬,但丞待确实应该给老师减负,不能把老师、校长拖垮了,不能给他们太多太大的压力了。在口口声声抓素质教育的环境下,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市县领导还津津乐道中高考排名,这怎么利于减负呢?抓了一年的中小学减负,现在不仅回潮,且愈演愈烈,初中生补课补到下午6——7点,这分明是摧残人才,摧残教师;学生和教师都处在一种十分浮躁的工作氛围之中,加之班额大,工作矛盾多,极不利形成良性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氛围。在德国的学校,我认真仔细地观察了一个情形,即德国学生近视率不到5%;而我们却高达40—50%以上,触目惊心哪;难道让下一辈都戴着眼镜去开飞机?去当兵?去保卫国防?去建设祖国?

(十)大学体制的严格保证了大学生的质量

本来,大学的办学不属于我们的考察范畴,但既然是搞教育,了解一下也是对我们的工作有益的。

德国的大学是典型的宽进严出。

什么是宽进呢?凡是过了AbeTu的都可以根据教师的推荐上大学;但是上大学并不等于人人都能毕业。拿工科的学生来讲,仅基础科就有60%的人被淘汰;而及格过关的分数仅为30分;那么这些过了基础科的人,继续本专业的学习,前后经过6——7年的努力,方可得到大学的毕业证;而基础科毕不了业的同学,则可以选择相对好念一点的理科大学、文科大学;或者降到理科类的专科级学校。虽然,最终大多数人也能拿到一个大学的牌子,但在就业时,由于所读年限不一,专业不一,薪水也不一样,这种严格的考试,一是保证了大学生的质量,二则为中学的分流创造了条件,既然上大学毕业这么难,不如去学个职业,学一技之长,早早出来工作,这样,就避免了千军万马挤大学这个独木桥的现象。

小学松、中学略紧、大学严格这种体制的合理性在哪里呢?做为小学,则是学生当玩的年龄,学生轻松一点理所当然;到了中学,人长大一点,多一点任务是合理的;到了大学,人相对成熟一些,理应认真严肃地对待上大学这件事,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正三角关系。而中国的情况则相反,小学中学的学生压力很大,尤其是中学,整天有做不完的题,没有时间去做一些适应学生身心的事情,使得学生的发展很不健全,除了做题,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懂;到了大学后,压力没有了,自控力差一点的学生,连基本的行为准则都不能遵守,逃课、旷课、违纪,最后还是毕业,害了谁呢?一是自己,二是社会。

中国的大学也可以搞“宽进严出”,以缓解高考的压力,问题在于中学、大学的教师是否有诚信来保证推荐质量和毕业成绩。德国的教师、教授十分看重自己的声誉。不会拿自己的声誉开玩笑。我们的中学、大学如果也能做到这一点,减少一点关系学,多一点学术道德才能保证大学的“宽进严出”的质量。

如果我们的大学能借鉴德国大学的经验,真正做到宽进严出,而不是宽进宽出,那么,对于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对中学课堂上教师把更多地时间用来引导学生,组织学生学习,那么,中学生的素质会大大得到提高。

(十一)、校长职责及上级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

在德国,校长的职责就是负责学校的教育日常工作。安排教师的教学任务、选择教材、执行国家的课程标准、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除此之外,没有额外的任务;

上级行政部门的职责负责校长、教师的选配,教材的提供,教师的培训,教育计划;对学校办学状况的抽查;

反观我国的校长,一年到头疲于奔命,不仅要解决校内的矛盾,还要应付周边的关系,完成上级不断派下的任务,什么安全要管,计划生育要管,盖房子要管,内部奖金的分配要管,高考要管,中考还要管,每一个校长的头上,都有若干个领导小组组长的头衔,忙忙碌碌、碌碌无为,整天处于应付之中,结果该管的事没管好,该做的事情没做好。没有时间充电,没有时间反思总结。加之“政绩”的功利思想,显得比较浮躁,不能坐下来认真地研究教育规律,也不敢去按“规律”办事。教育行政部门也过多地承担了社会责任。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不可能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所有问题。社会系统比如社区、关工委、团委、家长应有的工作不应由学校、教育部门来承担。

(十二)社会、家庭对教育的重视

在德国,除学校外,还有一个专门为青少年服务的机构:青少年工作局。其职责一是监督社区落实教育法规;二是帮助学校解决学校解决不了的困难和问题。举例说,学生在校不写作业或逃学,经学校教育不思悔改者,青少年工作局将出面协助学校做学生家长的工作。这样,学校不至于被几个不学习的学生搞得鸡犬不宁。

整个国度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满高的。由于社会规则的到位,很大程度上人们遵守得不错,比如交通规则、卫生意识、待人接物、女士优先、公共场所不吵闹等等。据当地的同行介绍,大人的举动很大程度上是有意识“做给孩子看的”。在他们看来,自己做的错事被孩子看到了,是十分严重的问题。在德国,我们亲自看见一行人穿越红灯,旁边的小孩就问大人,他为什么要闯红灯。而这个大人被搞得很狼狈。因为,小孩看到的与大人教的不一样。而违规者常常被家长、老师视为最没道德、修养的人。在这种大家都比较自觉遵守规则的社会里,孩子得到的是学校与社会一致的教育,她的行为习惯就会逐步形成。当然,德国也有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如青少年学生的吸烟现象、怀孕现象,可能由于法律没过多的限制,在他们眼里,这些都属于正常吧。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学校一方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德国同行在这方面的认识和我们大致一致,但我们在动员社会、家庭参与,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德国教育之不足:

2002年元月,教育进展评估组织对世界上几十个发达或不发达国家学生阅读能力的检测中,德国排在倒数第几位。对此,德国同行这样解释:(1)移民子女过多,而这些子女很多德文都没有过关;(2)测试只局限在语文阅读能力方面不能反映德国教育的真实一面。而我们认为可能存在有这么两个方面的原因:

1、教材的难度及每节课的知识容量偏少,平时没有考试;

2、计算能力偏弱;

3、每天学生在校时间过短,自觉性强的学生好一点,自觉性差的学生回到家里可能温书的时间不会多;

4、学校对教师没有考核,管理过于松散,全凭教师的自觉性,也不利于教师的发展、提高;

5、学生中吸烟现象严重,这可能与法律的某些规定有关。

三、感受

为期一月德国之行结束了,它给我们留下许多思考。过去,虽从报刊上也看到过一些文章介绍(经验),但毕竟没有眼见,没有亲历,这次培训,一听专家讲座,二到学校听课,给了我们许多直接的经验。主要体现在:

1、德国同行对教育的认识与实践给了我们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主要有:(1)学校教育的功能的定位;(2)校长的工作责任与权力的定位;(3)教师的地位与作用;(4)教师的培训工作及要求;(5)社会对教育的支持;(6)不求硬件,只求实用;(7)课堂教学的理念与实践;(8)小班化教学;(9)养成教育。

2、借鉴要符合中国的现状,不要照搬;

虽然德国教育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但也有许多我们认为不适宜的。如:对教师长年没有考核;学生出了校门基本与学校无关,即使学生犯罪也无关学校的事;课本的知识容量过小,以及小班化教学都不太适合中国的国情。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实事求是,一定要符合校情,千万不能“邯郸学步”,丢了我们自己的长处。

3、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改革不能仅从某一个层面做,而是整个社会都必须关注的。比如基础教育的改革,必须要改革高考,否则,素质教育永远是一句空话;又比如,学生的分流(不是淘汰),就必须对教育结构从小(学)到大(学)做巨大的调整;还要丞待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否则,学校里教育的行为规则,学生回到家里不如父母的几句话,结果把学生培养成两面人。德国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完全是德国经济以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存在都有它一定的合理性。中国教育的发展当然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合理吸收他们的一些经验,尤其是课堂教育中的一些理念,对于促进我们的素质教育有非常直接的借鉴意义。

四、建议:

通过培训,我们有以下建议:

1、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树立“人”的教育的观念至关重要。

2、积极推进新一轮课改,这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3、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要抓到底,不能仅为了考试,而毁掉学生的身心。

4、上级部门在制定某些条例方面要实事求是。应该将学校建设的重点引导在软件上。

5、学校功能及校长的职责要有明确的定位。学校不能承担不该学校承担的工作,尤其是其他行政部门摊派给学校的工作。对学校的各种评议、考核应有度。

6、教育经费要做到充分有余,不能做到的也要做到逐年增长。

7、制定有关法规,划清意外伤害学校应承担的责任。

8、九年义务教育的模式不能过于单一,借鉴德国分流的做法,建议在初一可做探索、加强一点技能培养、训练,结果可能会比单纯地学文化好一些。

9、高考改革要起到引导基础教育改革的作用。

10、对全社会重教宣传(包括教改)要加大力度。

11、加大对外宣传、联系的力度,尝试办一些中外合作办学体。

12、外语教学在中国入世的环境下要有快速突破。

这次培训,机会难得,省厅领导十分重视,组织也十分得当。在整个培训中,团员们在团长的带领下,都能自觉遵守有关纪律,听课时认真做笔记,积极提问,多看多想,保证了培训的质量,并宣传了中国、福建、厦门基础教育近年来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德国同行的好评。2002、5、15

第四篇:德国的教育

德国的教育

19世纪初,德国的普鲁士仍是封建国家,在与拿破仑的战争中战败,京城柏林陷落,被迫签定丧权辱国的和约。战后,普鲁士变法图强,国王接受教育部长洪堡的建议,优先发展教育,发表“我们必须以智力来弥补物力的损失”的宣言,大力兴办新型学校,荟萃德国精英,重铸民族精神。在普鲁士的带动下,德意志许多邦在19世纪20年代便广泛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学生有缺漏课的一律记录在案,并对家长进行处罚(罚款)。到19世纪中后期,德国成为欧洲文盲率最低的国家,科技事业突飞猛进。

“普鲁士的胜利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就奠定了”——普鲁士的民族主义教育打败了法国的自由主义教育,今天的中国人学习普鲁士的经验

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军队以压倒优势打败了法国军队,法国大军,上自皇帝元帅,下到普通士兵,几十万人当了俘虏。战后,普鲁士的总参谋长毛奇将军说了句名言:“普鲁士的胜利,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已经奠定了。”

法国和普鲁士一样重视小学教育,义务教育制度就是法国发明的,大革命时期的法国发明了义务教育。法国的中小学教育在欧洲一直名列前茅,大学的办学水平,更是普鲁士望尘莫及的。双方都高度重视中小学教育,教育投入差不多,为什么普鲁士能够大胜法国?这要从办学思想上找原因。普鲁士的胜利,是爱国主义对自由主义的胜利。

普鲁士在历史上是个弱国。启蒙运动时期,普鲁士的教育强调忠君爱国,从小学开始就要求孩子们守纪律,尊重权威,办事严谨。普鲁士人干什么都认真,很有团队精神。法国呢,自从大革命以后,自由主义在教育界占了上风。这种教育,强调以个人为中心,轻视国家民族利益,培养出来的学生,平时夸夸其谈,遇到危险束手无策。法国的演说家很多,民主自由的辞藻很华丽,但实干家不多。普鲁士是号令整齐,训练有素;法国军队是松松垮垮,各自为战。两军对阵,法国能不失败吗?

普法战争的结果是:普鲁士方面获得了统一,并从法国割走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地区,外加50亿金法郎的赔款;法国方面,丢掉了领土,赔了很多钱,自己的东方出现了一个强大的统一的国家,今后几代人都要跟这个对手拚死搏斗。

以史为鉴,中国必须在中小学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意识形态领域,坚决地批判自由主义思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思想保障。

德国人正是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才促进了经济的突飞猛进。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成直接的现实生产力,实现生产力的再生产。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劳动者对生产过程的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能合理操作,使用工具和机器,注意对工具的保养和维修,减少工具的损坏率;提高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缩短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术的过程;提高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教育实现了科学知识的再生产:由学校教育过程实现的科学知识是一种无限的永恒的再生产,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教育生产新的知识,新的生产力:教育不仅可以通过教学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而且通过科学研究也能生产新的知识,生产力,高等学校是基础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主要力量,也在应用研究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应该学习德国的经验,重视教育的发展,从而推进经济的长远发展。

第五篇:德国教育讲稿

德国教育

德国的教育历史悠久。早在7世纪,就开始了宗教教育,8世纪建立了古典学校,14世纪开始设立大学。不仅如此,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德意志民族无论是在教育思想方面,还是在教育制度方面,都对人类教育的发展与进步产生过重要影响。比如,近代西方的教育督导,公立教育、义务教育制度、实科教育、师范教育等,大多源于德国。

一、德国的基本学制

与许多其他欧洲国家相似,德国现行学制仍带有双轨制性质,它大体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分轨的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

在德国,小学一般为四年制。小学毕业后第一次分流,即小学四年级时,由学生家长向学校申请,学生毕业后进入哪一类学校学习。大约三分之二的学生升入五年制初中或六年制初中,毕业后要接受职业培训2-4年,培训后走向社会参加工作或进入高中职业学校学习;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升入完全中学(共9年,相当于初中六年、高中三年)。完全中学的合格毕业生可直接进入大学学习。目前,德国的义务教育年限达到了12年。

二、德国的各级各类教育

(一)学前教育

德国的学前教育由普通幼儿园和特殊幼儿园实施,3-5岁儿童可自愿入园。普通幼儿园一部分按年龄分班,而大部分则建立3-5岁儿童的混合班,以利于不同年龄的儿童相互学习。幼儿园通常不进行读写算等基础知识教学,儿童以自由活动为主,每个班设立一个活动室,室内布臵了玩具角、图书角和生物角等。并且,大部分幼儿园为半日制。

(二)初等教育

德国儿童年满6岁可进入基础学校接受4年的初等教育。长期以来,德国基础学校的教育,一直重视传授读写算的知识与技能,重视儿童的智力发展与个性发展,以便能为学生后来的深造打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基础。与此相适应,德国基础学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德语、数学和常识等基础课,此外在一、二年级,还开设少量的宗教课、劳作课、音乐课与体育课;

三、四年级则开设乡土课、艺术教育课。不仅如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多数基础学校还从三年级开始开设外语课,其语种主要是法语和英语。德国基础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仍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同时也采取了其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法与组织形式。比如,目前大多数的基础学校都开始采用隐性或显性的分组教学(也称内部或外部分组教学)。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由教师布臵某个题目,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然后由教师讲解并给出结论;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布臵具有不同深浅度的练习题及作业;教师还可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各科的学习能力将学科进行分组,且这种小组课在每周课程安排中不少于2个课时。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教学,教师都将尽可能地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三)中等教育

由于儿童在接受基础学校的初等教育之后,便面临着分流进入不同类型中学的选择,而这种过早的选择难免会影响学生的潜力的发掘,并可能造成人才的浪费。有鉴于此,在德国,5-6学年被设定为统一的教育阶段,为学生提供共同的教育,这被称为“定向阶段”。经过这两年的观察期,学生便可在老师及家长的指导下,做出选择,分流进入各类中学学习。

德国的中学主要有四种类型:主要学校、实科学校、完全中学与综合中学。主要学校作为德国中等教育的基本的学校教育机构,承担着普通教育与职业预备教育的双重任务。主要学校曾为德国的职业培训提供了大量的生源。因为,除了完成义务教育之外,主要学校还实施职业预备教育,为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训练做好准备。通

常,主要学校的毕业生可直接参加双元制职业教育。然而近年来,主要学校的学生人数日趋减少,且生源质量较差,通常是经过完全中学与实科中学选拔后剩下的学生。因此,在社会上,人们称主要学校为“残剩的学校”。目前,为摆脱困境,主要学校纷纷进行改革以求得生存。

实科学校也称“中间学校”。目前,德国各州的实科学校修业年限不一。有的是6年制(5-10年级),有的是4年制(7-10年级),这种差别取决于实科学校是否附设定向阶段的教育。实科学校也承担着实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任务。与此相适应,实科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多种多样,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出路。

在德国,具有最悠久传统的学校是完全中学。由于它是各类普通教育学校中唯一跨中等教育第一阶段(5-10年级)和中等教育第二阶段(11-13年级)的一贯制学校,故称“完全中学”。其学制为9年制(5-13年级)与7年制(7-13年级)两种。

完全中学的培养目标是提供高等学校的入学资格,因此完全中学的课程也主要是为了学生在将来的大学和高等研究部门的学术课程奠定基础,所以学术性较强。完全中学以强调严格的学术教育著称,尤其突出外语教学,要求每个完全中学毕业生至少掌握两门外语。完全中学以其良好的教育质量,优越的设备、师资等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此外,在德国还有一类中学,为综合中学,是德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教育改革的产物。因为它把主要中学、实科中学与完全中学综合在一起,兼有各类中学的教育职能与使命,所与被称为综合中学。综合中学试图消除三类中学建的差距,给人人以均等的教育机会。目前,此类中学在德国所有中学中所占比例还不是很大。

(四)职业教育

德国从一个“诗人与思想家”的民族转变为以工艺技巧、金融和工业组织以及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的民族,可以说与其历来重视职业教育的传统不无关系。早在1900年,德国的职业教育之父凯兴斯坦纳就曾指出,国民学校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劳动训练,或职业准备。德国的职业教育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结构完善,办学形式多样而灵活,培养人才科学而高效,因此享有良好的国际声誉,其中尤以“双元制职业教育”为世人瞩目,并被视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德国的职业教育属于中等教育的第二阶段,被称为德国教育的“第二根支柱”,15-18岁青年中大约有60%在职业教育系统接受培训。一般而言,德国的职业教育包括学校职业教育与企业职业教育两大系统。学校职业教育系统有部分时间制和全日制的各种职业教育学校组成。他们主要包括职业学校、职业专科学校、职业实习学校、专科高中和专科学校等5种职业教育学校类型。其中,职业学校作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居于德国职业教育学校系统的主体地位。

德国的职业学校是为不再升学的初级中学毕业生提供的职业义务教育的部分时间制学校。学习年限为3年,每周上课8-12小时。在办学形式上,职业学校与企业紧密相联,形成了著名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双元制”在德语中为“Dualsystem”,意指学员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又在职业学校里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这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以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其在教学组织方面,通常学员们每周在企业接受3天的培训,在职业学校里进行2天的理论学习。

(五)高等教育

德国的高等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传统,特别是“洪堡精神”吸引了世界上众多的名人学子。如今,经过几百年的演变与改革,德国的大学已从昔日的种类单

一、学科较少的“精英人才”摇篮逐步发展成为今天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集教学与科研为

一体,面向广大求学者的大型学术基地。当今德国大学主要分为以下七大类:普通大学、神学院、师范大学、艺术院校、综合大学、专业学院与高等管理学院。

在德国,高等学校一般没有入学考试,凡是完全中学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都有资格申请进入大学学习。绝大多数学术性高等学校的学习年限至少为四年。事实上,由于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德国高校一律不收学费(后来的私立大学除外),且大学生因其身份甚至还能享受税收、交通、住宿及医疗保险等优惠,此外,德国高校还允许学生自由决定是否及何时参加考试,一些学生怕毕业后找不到合适工作便留在大学等待时机,这些原因导致了许多学生长期滞留学校而成为“职业学生”。故此,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学习年限都大大超过规定年限,往往达到14个学期之久。

德国高等学校的学业通常分为基础课程阶段与专业课程阶段。在基础课程阶段,要求学生学习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基础课程结束时举行一次考试,成为前期文凭考试,学生通过若干门学科的考试获得有关考试的证明,再加上平时参加习明纳(即研讨课)的证明,便可获得进入专业课程学习的资格。在专业课程学习阶段中,学生在通过若干门学科的考试并获得参加过若干次习明纳的证明,便被准予申请做毕业论文,参加毕业考试。在教学形式方面,主要有讲演、习明纳、练习、实习、试验和参观考察等。

在学位体系方面,由于德国企业界大量需要的是能够直接上岗的层次较高的应有型人才,故将大学本科与硕士阶段合二为一,只设两级学位,即文凭学位(文科直接称为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前者完成大学毕业即可获得,被认为相当于美、英等国的硕士。在取得第一个学位的基础上,如愿深造,可联系一位教授做其导师,与之商讨博士论文工作,如教授同意指导其论文,则学生就可注册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博士阶段的学习以科研为主。此外,受洪堡精神的影响,德国各大学仍然奉行学术自由原则并发扬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传统。据资料表明,目前德国90%的科研成果出自大学的科研部门。

三、德国现行教育的特点

1、教育联邦主义

德国在教育上实行地方分权的联邦主义,各州文化教育部代表国家实施教育,制定教育法规;联邦政策仅提出纲领性的意见,并在各州共同协商下协调各州教育事宜,统一某些有必要统一的有关规定。州政府在教育管理、经费、计划等方面有充分的自治权。

2、注意办教育的效率

办教育的效率主要表现在有一个较合理的学校教育结构与定向教育方面。目前德国仍然推行双轨制,这是因为大多数德国人认为这一传统学校制度更适合德国国情,具有更高的办学效率。

3、出色的职业教育制度

①以法律形式保证职业教育的实施。

各州都规定对18岁以前完成普通义务教育而未进普通高级中学就学的青年实行义务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法》、《职业促进法》等。

②重视双元制职业教育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核心部分。这种训练制度充分调动了企业界的积极性,特别是中步企业的积极性,促使各行各业都来办职业教育,广开办学渠道,为国家节省大量的教育经费,并促进了配套的职业教育网的形成。

③严格训练,注重实践

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员在毕业时必须经过实际操作考试与理论考试;在其他各类职业学校中,每所学校都建有实验室、实习车间或模拟操作室,学员必须接受严格的实践操作训练和实习训练,在毕业时都须进行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考试,才能具有某种职业资格。

下载德国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德国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德国会展教育研究

    德国会展教育研究(一)德国会展教育现状 金辉(2003)《国际旅游院校会展教育的现状和我国的差距》指出会展教育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是开设会展专业与课程的旅游院校快速增多、会......

    近现代德国教育(总结)

    三、德国近现代的教育制度 (一)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笼络人心及扩充军队,德意志各邦的王公们都非常重视国民教育。16世纪末17世纪初开始,各封建公国把初等学校......

    德国教育考察报告(最终版)

    德国教师培训考察报告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 蓝杰 2011年10月9日—16日,随浙江省培训者培训主题考察团赴德国巴伐利亚州的迪林根教师培训与人事管理学院对德国教师教育情况进......

    德国教育考察报告5篇范文

    德国教育考察报告厦门集美中学校长、书记刘卫平前言:一、办学体制及管理(一)办学体制德国由16个州组成,每个州相对独立,各州的教育状况略有差异,但大致相同。德国法律规定:德国的教......

    德国教育理念(精选五篇)

    德国民族的守纪律讲规矩举世闻名,无疑这和德国孩子从小就接受系统、正规的“规则教育”息息相关。而实际上在德国人看来,“规则教育”既是对孩子“意志力”的训练,又是德国式的......

    德国钢琴教育特色

    星海音乐学院 钢琴系,广东 广州 510500)〔摘要〕 我在德国学习期间教了不同程度、不同年龄、不同国籍的学生,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德国钢琴启蒙教育中的一些利与弊;在回国三年的教学......

    德国教育体系的基本情况

    姜大源:德国教育体系的基本情况 [2005-10-13]姜大源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助理)我国要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既需要高素质的制造工人,又需要高水平的制造工程师。职业教......

    德国的妈妈如何教育孩子

    德国的妈妈如何教育孩子(收藏了) 孩子丢三落四怎么办? →德国妈妈三「不」曲:不提醒、不帮忙、不管他! 孩子花钱如流水? →给孩子的礼物──对帐本!多花的钱,就扣回来!教会孩子,多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