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实现社会新闻对舆论的正确引导

时间:2019-05-12 19:06: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如何实现社会新闻对舆论的正确引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如何实现社会新闻对舆论的正确引导》。

第一篇:论如何实现社会新闻对舆论的正确引导

论如何实现社会新闻对舆论的正确引导

[摘 要]舆论导向关系党的工作的全局,关系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那么如何把握好正在不断增多的社会新闻题材,使之同其他新闻一样起到稳定大局,推进改革,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是新闻舆论工作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社会新闻;舆论;正确引导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3 — 0117 — 02舆论导向关系党的工作的全局,关系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江泽民同志关于“典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的精辟论述,深刻揭示了坚持正确导向的重要性。新闻舆论工作要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讲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称定。这五个“有利于”是新时期判断对舆论引导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如何把握好正在不断增多的社会新闻题材,使之同其他新闻一样起到稳定大局,推进改革,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是新闻舆论工作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理顺关系把好关口

社会新闻要对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其中有一个经典也是最基础的原则必须坚持,那就是要遵循新闻规律,对新闻价值有正确的认识,要在坚持真实性的基础上对新闻内容有所取舍。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作为媒体与受众联系较为密切的手段之—社会新闻也不例外。社会新闻无论是从选材,报道角度、方向,无论是正面报道还是反面报道,都是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坚持对舆论的正确导向。但是,在社会新闻领域却最容易产生虚假新闻。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社会新闻在报道突发性新闻时往往存在时间短、任务急、核实难等问题。另一个原因是社会新闻内容千奇百怪,丰富多彩,容易给造假者提供可乘之机。新闻受众水平不一,有的人对新闻媒体盲目信任,没有怀疑意识,虚假的社会新闻就会对这些受众产生误导。因此,在对社会新闻进行报道时,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真实性原则,要善于抓住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切忌一叶障目;必须善于从总体上、发展趋势上去把握事物的真实;必须善于把握社会现象的表象和内在本质之间的必然联系,力求坚持社会问题本质的真实。在坚持真实性的基础上,再对新闻内容的取舍就比较容易把握了。

在对社会新闻的实际选择中要把握正确的导向,注意理顺几方面的关系,把好几个重要的关口。一是理顺“主旋律”与“三贴近”的关系,把好源头关。党的新闻事业必须自觉地纳入政治轨道之中,用党性标准指导一切新闻工作。我国新闻事业是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因此,新闻要对政治负责,唱好主旋律。要积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有效地发挥新闻的正面引导作用。要真正在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上下功夫,深入基层反映群众心声。二是理顺“正导向”与“走市场”的关系,把好导向关。导向是媒体的生命和灵魂。任何媒体只有导向正,才能市场稳。导向不正,一是把读者往邪路上引,二是把自己往死路上引。一些媒体有一种不正确的认识,以为多刊登几个大案要案,多发几则猎奇新闻,或者多搞几次批评报道,就能产生轰动效应,便会有更大的市场。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正导向与走市场并不矛盾,而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坚持正确的典论导向,为读者提供较高品位、贴近生活、喜闻乐见的可读性新闻,才真正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才能真正能燕得读者和市场的认同与欢迎。三是理顺“找卖点”与“讲政治”的关系,把好政治关。研究“卖点”没有错,但问题是“卖点”必须是“亮点”,必须是新闻的“闪光点”,必须是健康、向上、有益、有用的好新闻,而不能靠,猎奇的东西,满足极少数读者的媚俗之需。如果片面认为杀人、死人、情人之类的东西,才是看报人最关心的和市场最抢手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恰恰相反,真正感人至深的新闻,往往是正面、正义、正气和动人的。真正的市场卖点,讲政治是必要和重要的前提,增强政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是新闻工作者时刻不能忘怀的第一要务。讲政治就是正导向,就是要用先进的文化引导人、教育人、鼓舞人。公众媒体的最大优在于它的权威性、导向性、真实性和服务性。因此,抛弃了优秀的文化,偏离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只能是自寻短路。要正确地引导社会矛盾,反映群众意愿,理顺党政党群关系,对各类社会新闻要坚持低调适度原则,不能炒作、煽情和猎奇,多给人以普醒和教育作用。四是理顺“创特色”与“守纪律”的关系,把好纪律关。媒体要办出特色,当然就要大胆创新。在创特色过程中要特别注愈防止各种违纪问题的出现,要防止监督权利扩大化。监督的本质具有客观性和正义性,而媒体的本质只是传播信息的组织而非维护正义的组织。不能过分强调监督的权利和作用,大事小事都打监督的王牌.要防止记者采访特权化,要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心愿和疾苦,揭搏和抨击各种不正之风,但绝不能乱用权力,以权谋利。五是理顺“求发展”与“保稳定”的关系,把好稳定关.媒体要发展,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要稳健发展。每一个新闻从业者要对媒体负贵,加快发展步伐,同时更要对读者和社会负责。如果稍不注意,负面新闻就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搅得**不断.因此必须要有全局和稳定意识,掌握好宣传中的禁区。不论是媒体的利益还是对全社会,稳定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没有稳定的局面,就没有一切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二、讲究艺术选择手段

社会新闻要实现对舆论的正确引导,就要讲究引导艺术,采用合适的引导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十分引人瞩目的一个变化就是:正在逐步摆脱单一的宣传模式,开始注重研究和探索新闻传播的内在规律。其间对舆论引导艺术的研究,便是值得注意的重要方面。

没有引导艺术的舆论传播,非常容易使广大受众对本来导向正确的舆论产生误解,造成反感,引起厌恶情绪。这样的舆论引导效果不仅等于零,而且还呈负数表现,起着恶劣的负面作用。讲究引导艺术,只有这样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才能使舆论引导工作落到实处,在人民群众中焕发出巨大的力。社会新闻报道的都是与百姓息息相关的事件,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传播面十分广泛,因此就更要注愈引导艺术,才能取得效果。总的来讲,社会新闻要对典论进行正确的引导,就必须从以下四个基本方法着手。1.可信性。舆论传播能否站住脚,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首先就要看其可信性;能否为广大受众信服和接受,发挥最佳的社会效果,也是必须要看可信性的。

2.权威性。舆论传播的权威性是大还是小,是有还是无,极大地决定着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和影响力,这跟媒体的信誉、活力、生命,前途都是命运彼关的。

3.贴近性。贴近性是指新闻要贴近受众,为受众所乐于接受,这是取得广泛的传播效果的必备条件。要提高典论传播的贴近性,社会新闻采写就必须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4.时效性。快速,讲时效,对引导典论而言是极为重要并具有致命的意义。只有讲时效,消息才能成其为新闻;只有讲时效,才能提高引导舆论的效率,同时增强其效能。讲究舆论引导艺术,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需要,是社会新闻对公众舆论进行正确引导的基础。在充分掌握了引导艺术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一定的引导手段,才能真正做到对社会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新闻媒体作为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根本目的总是为了统一社会认识,求得最大的社会效益。但是每次引导的目的并不相同,因此,对舆论的正确引导,就要通过不同的手段实现。

在此,要做到以下几方面的结合。第一,直接引导与间接引导相结合。直接引导,又可以称为硬引导。它是一种刚性的引导,指通过提供经精心选择的一类事实情况,或提供一种标准意见,要人们去认可、接受、施行,它常常提供“一面理”,以强力作后盾,主要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所谓间接引导,又可称其为软引导,是指媒介在充分相信公众

判断力的前提下,通过提供多种客观、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和若千大众关注、充分说理、平易近人的意见,让受众自己去比较、鉴别、总结,去选择。第二,强势引导与适度引导相结合。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热点问题,他们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对此,媒体往往高频率的报道对受众进行轰炸,也就是强势引导。但是,采用这种方式一定要考虑到受众的承受能力,以免引起逆反心理。因此,应该在深入实际调查的基础上,抓住既是群众关心热点,又是有法可依的问题,精心策划、组织报道,吸引社会各界意见,解决问题,培养正确舆论。第三,超前引导和适时引导有机结合。所谓超前引导,就是舆论尚处于萌芽阶段时就进行有意识的引导,或对舆论起催生作用,或使正在形成的舆论朝有利的方向发展。媒介是社会的守望者,进行超前引导就是履行这一职贵的重要方面。但是,超前引导必须和适时引导相结合,盲目超前是行不通的。超前的判断和预测一定要建立在可靠的科学分析研究之上,把握好引导时机和火候。第四,要将理性引导和感性引导有机结合。从引导受众的方式来说,理性引导是直接作用于人们理性世界的引导,感性引导是作用于人们感性世界的引导,从引导行为本身来看,侧重于阐释道理的是理性引导,而侧重于事实介绍的则是感性引导。对典论进行正确的引导,应该是既诉诸理智,又诉诸情感,做到情在事中,理以事显,事理一体,情理交融。

三、软硬分流实现良性发展

社会新闻也有软、硬之分,一般来说,硬新闻是指题材严重、具有一定时效性、注重报道思想性、指导性和工作性的新闻,是一种“纯粹新闻”,而软新闻主要是指人情味浓厚、写法轻松活拨的生活新闻,主要涉及的是人们生活中普遍关心的事情。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媒体逐步市场化、商业化,而娱乐作为时尚潮流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正成为一种产业经济。同时受众对趣味性、贴近性、刺激性的信息需求不断增加。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正使社会新闻软化趋势愈演愈烈,不但软新闻更软,挤占了硬新闻的空间,而且硬新闻也在逐渐软化。

新闻的软化趋势在媒介改革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社会新闻软化思路及操作的不断延伸和深化,一些原本属于硬新闻范畴的新闻事件和题材,也直接以娱乐性的方式来处理成刺激、趣味的效果,产生了过犹不及、令人反感的不良影响。在社会新闻报道中,要注意控制软化的程度,并非所有的内容都可以进行软包装,特别是对于那些题材偏硬的新闻,该硬就一定要硬起来。这对于在目前一片软化的氛围中实现社会新闻正常、有序发展以及发挥其对舆论引导应有作用意义重大。首先,硬新闻软化、娱乐化片面夸大了新闻的娱乐功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新闻,传播交流新情况、新信息是最基本的特点,将社会新闻中那部分题材偏硬的新闻过度软化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将其原本引发受众思考的功能掩盖了,长此以往将影响全社会。因此软化、娱乐化应该把握尺度,绝不能违背新闻的原则和本性。其次,从长远看,一味采用硬新闻软包装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目前我国社会和人民正越来越成熟,正逐步走出仅限于满足感官刺激和追求趣味的状态,对真实、客观、权威、具有参考价值,能提供决策依据的硬新闻需求必将增多,事实也证明,在信息爆炸时代,这类新闻对人、对社会的历史发展意义更为重大。再次,我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社会新闻发展方向不会“偏软”。我国的新闻事业始终强调应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为人民服务,并且担负着监督和引导舆论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责任,因此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不能完全市场化,在这个大环境下,社会新闻也就没有持续偏“软”的环境。

〔责任编辑:谭 蕊〕

第二篇:正确引导网络舆论84

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来源:自采

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舆论也已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舆论认为,中国网络舆论目前已非常活跃,网络舆论对一些热点问题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互联网正在成为舆论形成的新型重要大众媒介,也成为民意表达的新的重要平台。

有专家说,互联网舆情是社情民意中最活跃的部分,但网民的意见也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年轻网民情绪容易走极端,导致“网络暴力”的频繁出现,当“网上谈兵”不足以发泄不满时,他们甚至将之转化为现实的暴力,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当事人进行骚扰、声讨和追打,这些 “网络暴力”现象反映出网民们的道德自律亟需加强。

有网友说,作为网络舆论的制造与传播者,一些资深网友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在一些复杂的辩论中,他们的观点往往能够左右网民的判断并最终引导网络舆论的走向。由于这些“意见领袖”的身份林林总总,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隐蔽性,其发表的言论并不都是客观公正的,这直接导致网络的舆论与现实情况存在一定偏差。政府应找到恰当的方式与这些“意见领袖”沟通,让网络中的“意见领袖”多一些建设性意见,少一些破坏性意见。

有网友说,网络目前的议论话题依然极为庞杂,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点非常集中,网民的价值取向有时也会表现出惊人的一致,因此所形成的舆论压力十分强大,已经成为舆论形成的新型大众媒介,其影响力不可低估,政府应对互联网舆情建立汇集与分析机制,及时回应与疏导。

第三篇: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舆论正确引导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舆论正确引导

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媒体力量不可忽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的很多利益矛盾,有的是由于不全面、不准确的信息误导而引发的;有的是由直接利益冲突的当事人为争取支持和同情,夸大其辞,甚至捕风捉影,使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卷入矛盾冲突而造成的;有的是由别有用心的个人、组织或借人权、民族、宗教,或借重大活动、重大事件等热点问题误导公众,蓄意攻击党和政府而引发的;也有的是由于有关部门不愿、不敢、不会与媒体打交道,在出现危机后不知所措,一味封锁消息,频出错招,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坐失良机而激化的。从社会利益矛盾化解的实践看,舆论发挥了很好的引导作用,舆论引导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一、关于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舆论引导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构建群众和媒体有效引导的机制

南开区司法局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大胆推出媒体引导“互动、牵动、推动”的机制。充分满足公众和媒体的知情权,把日常工作中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以及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及时发布出去,吸引广大民众的关注和媒体的报道,吸引公众的关注和议论,把要说的和媒体感兴趣的、公众关心的结合起来,整理成新闻线索,通过各种方式提供给他们,争取和赢得舆论上的主动。

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结合“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创 先争优”等宣传教育系列活动,利用电视台、报社,引导理论辅导员通过专题讲座、评论、开办个人博客、开设理论专题等形式多样的方法,阐释党和国家有关社会管理的方针政策,加大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和典型宣传的力度。始终用正面声音占领舆论阵地,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潮。

通过与外界媒体沟通,搭建司法行政工作的宣传平台。围绕司法行政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以典型材料、调研报告、经验交流、即时信息为主,在多出精品、多出成果上下功夫,宣传工作中的重点、亮点,扩大司法行政工作的社会影响面,增强宣传工作的鼓动力、感染力,形成新闻宣传与各项工作同部署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着力宣传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大典型经验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任务在基层,经验在基层,注意挖掘、宣传基层在加强创新社会管理方面的典型经验,是宣传舆论服务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尽一切可能利用电视、网络、报纸、宣传牌等有效形式,营造声势,大张旗鼓地宣传和普及社会主义法制知识,并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动员社区各界人士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关爱行动,从而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不良反应,力争把问题在基层解决、在萌芽解决。

(三)加强突发事件的新闻舆论引导,积极应对社会风险

当前,在社会矛盾凸显期,突发事件频发,为化解社会 2 矛盾、应对社会风险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加强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是加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课题。

南开区司法局对于各种突发事件都有相关的应急预案,出现紧急事件,第一时间发出通知召开紧急会议,积极组织媒体进行采访,统筹安排协调,积极做到不瞒报、不漏报、定时定篇不间断,全力打好舆论引导阵地战。同时对于国家法制的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举措和重大成果的相关内容,第一时间宣传到社区,宣传到老百姓中间,做到顺民意、安人心、暖人心,全力打好舆论引导攻坚战,各级媒体编发稿件300余篇(条),推出典型人物10余人,全国各大网络媒体报道和转载相关新闻5万余条,无一负面报道。

二、关于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舆论引导的几点思考 一是发挥理论武装作用,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思想保证

进一步组织社科工作者开展社会管理理论研究,将社会管理知识纳入理论教育、理论宣传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运用集体学习、务虚研讨、荐书荐文、对标学习、公务员大讲堂等多种方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认真学习贯彻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学习掌握社会管理知识和规律,进一步深化对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

二是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舆 3 论支持

发挥报刊、电视台、互联网等新闻媒体优势,开设专题专栏,运用系列社论、评论、消息、通讯、综述、特写、访谈、解说等多种体裁,大力宣传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中央政策和相关理论、典型经验等,积极营造重视、加强、创新社会管理的浓厚舆论氛围。要坚持党管媒体,加强舆论监管,搞好舆情信息的收集和研判,进一步做好社会热点和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始终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媒体引导社会、影响舆论、弘扬正气、凝聚人心的积极作用。

在媒体影响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普遍提高各级党政干部媒体素养,提升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课题。在舆论引导工作中,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南开区司法局在多年工作中总结出了宝贵经验,在全区范围内尤其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线工作人员中广泛开展媒体应对培训,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三是发挥道德支撑作用,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精神动力

以文明城区、文明单位、文明社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志愿服务、送温暖献爱心等多种道德实践活动为载体,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引导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形成讲秩序、强责任、守诚信、重包容的文明风 4 尚。要注意发现总结和大力宣传学习先进典型,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用道德的力量引领社会风尚。要不断创新机制和方法,着力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贯穿到社会管理的全过程。

四是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文化条件

进一步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大力繁荣文艺创作;加大对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文化活动,满足城乡基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协调,引导规范市场行为,用先进文化占领城乡文化阵地,营造社会管理的良好文化环境。

第四篇:论社会新闻如何凸现人文关怀1

论社会新闻如何凸现人文关怀

姓名:祝兵 学号:200814020071 专业:新闻学 班级:新闻系08级播音2班

指导教师:毛德胜 职称:讲师

摘要:社会新闻的人文关怀是指新闻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照,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构成的肯定,核心是尊重人,强调人的价值,关怀人的生存状况和权益。改革开放之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我国的新闻体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高度政治化、组织化的事业管理变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模式。这无疑加剧了媒体间的竞争,推动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壮大。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一些新闻媒体迫于商业竞争的压力,在社会新闻的报道上颠倒了“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的原则,忽略了对受众的教育和指导。

一、中国社会新闻发展史简述

在20世纪之初的中国新闻界,社会新闻与政治新闻、财经新闻相比,其地位是卑微的,其采写是幼稚的,尚登不得大雅之堂。各报社在机构设置上,也没有与政治、财经等并列的社会新闻部。从事社会新闻采访的多是些素质相对较差、被称为“探访”的人,也既是指“包打听”的——这一带贬义的社会称谓也反映了当时采访社会新闻的记者的社会地位不高。那些“探访者”并“无观察事物之智识学识”,其采访活动的全部内容,不过是将其所见所闻口述给报社编辑。如此低下的采访水平决定了当时的社会新闻质量不高,质量低下的社会新闻反过来又导致各报社对它的不重视。

事实上,就价值而言,社会新闻与政治新闻、财经新闻并无高下之分,都是构成报纸的必要材料。正如邵飘萍所言,一张报纸绝不可能由一纸电讯或者一篇通讯组成,它必须色色具备,才称得上“完备之报纸”。在20世纪20年代,随着新闻事业不断发展,社会新闻的地位得以提升,社会新闻的采访也得以重视。这首先表现咋社会新闻的采访主体——新闻记者的身份的演变上:由“老枪访员”到“专任外勤记者”。①1920年,上海《时事新报》第一次派人采访会审公廨的公开法庭,开了上海报界派专任外勤记者采访社会新闻之先河,其他各报纷纷效 ① 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7

法,打破了“老枪访员”垄断社会新闻的局面。其次,就新闻的数量而言,报刊版面上的社会新闻不断充实。②1921年,英国《泰晤士报》社长北岩爵士来华访问中国新闻界,并作关于“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经验交流。当时的新闻界对此推崇备至,使原有的社会新闻更为充实。再次,就思想性而言,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新闻的社会意义也随着其地位的提高而提高。在社会新闻的初始阶段,煽情、猎奇,甚至血腥、黄色总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时的社会新闻的真实矛头实际上已指向黑暗的政治现实,反映了黑暗社会中的人们难以自救的精神状态,触及了深层的社会问题,较之那些仅作茶余饭后谈资的奇闻异事,已是质的进步。

二、当前社会新闻的报道在人文关怀方面的缺失的表现

中国社会新闻的采访与写作从不登大雅之堂的卑微幼稚的地位,到今天成为报纸版面、电台电视节目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播信息、教化民众的重要作用。可以说中国社会新闻的采访写作有了巨大的进步。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体制的变革——由高度政治化、组织化的事业管理变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一方面活跃了传媒市场,推进了新闻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问题。近些年来各家报纸纷纷推出以关心民众、贴近百姓为出发点的社会新闻,着实令人耳目一新,一时赞誉之声四起。可随着报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很多报纸在报道社会新闻时过分强调吸引读者眼球,提高阅读率,以致充满“星、腥、性”,对某些偶然事件大肆渲染,没有挖掘新闻事实背后的社会背景,没有深层次的思考,使社会新闻走向低俗化。不可否认,当前不少社会新闻中存在着对某些人群的歧视,对人的尊严的漠视等人文关怀缺失现象。

例如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凤姐”事件,“凤姐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折射出了现代人的浮躁心理,受一些“成功案例”的刺激,也妄图演绎一夜成名的传奇。但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某些媒体的投机心理,对受众不负责任的错误引导,迎合某些民众“看热闹”的心理。鲁迅先生说过,中国人爱看热闹,“凤姐现象”再次诠释了这一特性。时至今日,有些人骨子里的这种“基因”仍然异常顽强地保持着。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姑娘当众装疯卖傻,众人便觉得十分“有趣”,兴致勃勃地围观,尤其是这个小姑娘是来自小地方的,出身卑微,长相欠佳,人们越发 ② 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7

觉得“有趣”,把她作为茶余饭后的笑料,似乎给平淡的生活添了一分色彩。这一点,媒体应该是心知肚明的。然而,某些电视台、网站为了各自的收视率和点击率,刻意策划,有意引导,精心传播,在赢得商业利益的同时,忘却了媒体的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

还有令人感到心痛的“药家鑫”事件,在这里我们不探讨此事件的种种细节以及药家鑫是否该被执行死刑。但说此事件发生后,某些媒体在新闻报道的标题制作上的变化。《北京版“药家鑫”冷血出炉》、《云南版“药家鑫”改判死刑》、《温州“药家鑫翻版”上演„„从这一系列的标题制作上,我们可以看到,媒体已经把“药家鑫”这个原本普普通通的人名等同冷血、无情、残暴的代名词,新闻媒体应坚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就事论事,不能为了发行量、收听收视率的一己私利而漠视人的尊严,不难想象,当药家鑫的父母与亲人看到这样的新闻标题时会是怎样一种心情。报纸作为文明的载体,新闻工作者作为文明的传播者,理应体现对人的生命和尊严应有的尊重和敬畏。

三、当前社会新闻报道在人文关怀方面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当前不少社会新闻报道中之所以出现人文关怀的缺失,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新闻媒体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一味迎合受众。在媒体市场化运作的今天,传媒界使出浑身解数研究受众的喜好,为其量身打造各种讯息。社会新闻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充斥着大量离奇的、骇人听闻的报道。事件、标题、图片等极具刺激性,充分迎合着受众的口味和猎奇心理,满足其窥视欲和好奇心。这样做看似满足了受众的需要,然而,这并不是真正的受众本位。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认为,受众收看新闻是为了获得或早或迟的两种补偿:即时性补偿和延时性补偿。前者是当下的心理需求,主要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和好奇心理,而后者则主要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是一种延迟的持续性的需求。人文关怀就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需求。很多社会新闻只考虑刺激人的感官,却忽视了受众在审美、情感、道德、价值观等方面深层次的精神需求。对新闻中的人关注而不关心,对受众一味迎合而不尊重,社会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这些表现,虽然很多是当前的社会结构、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在新闻报道中的体现,并不能将所有问题仅仅归结于新闻媒体,但是新闻媒体自身也需要深刻反思。媒

体不能仅仅把自己看做是信息传递者,把每天发生的事如实转述给公众即可,媒体除担当传声筒之外,还要承担更多的功能。新闻媒体作为最有力的文化载体,在新的社会价值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毫无疑问担负着重大的责任。新闻传播活动作为人类最主要的文化传播方式,始终处于社会文化最敏感的前端。如果媒体对社会群体和个人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尊重弱势群体,消除社会偏见,倡导公平、平等的理念,关心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实现,真正做到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这样就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有利于整个社会平等、公平、互相尊重关怀的实现。媒体影响着这个社会的思考方式和文化观念,媒体在新闻传播中必须始终贯穿人文关怀的精神,成为时代进步精神的积淀者和弘扬者。

(二)我国新闻法规对新闻媒体不能进行有效的约束。

③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本国新闻媒介的管理采取法律形式,新闻法规(以立法形式通过的法律条文和行政颁布的规定、规则)是国家实施管理的主要依据。世界各国的新闻法规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以立法形式正式颁布的《新闻法》,欧洲大多数国家都采取这种形式。二是以最高法院和上级法院的判例为标准来审理新闻案件,即《判例法》,而没有成文的《新闻法》。三是有些国家没有单独成文的《新闻法》而是把新闻法规的有关条文写入其他专用法律条款中。我国目前就是采取的第三种形式。虽然我国目前已有了一些零散的法律规定,但尚未形成系统的新闻法律机制。如没有专门的新闻法律;对于新闻信源的管理与开采、新闻作品的生产与传播、新闻侵权的构成等细节没有完善的规范条例,有些环节甚至是一片空白;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尚未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侵权必究的法律环境和法治观念。这些现状使我们看到完善我国新闻法制建设的紧迫性,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新闻法制建设才能使我们的新闻事业迎合市场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三)新闻工作者自身素质亟需提高。

作为人,要尊重他人,同时为他人所尊重。这是双向的。一名新闻工作者,他同时作为社会人和自然人存在的,那么,他的社会人属性就要求他应该对生命、对人的尊严和价值具有起码平等的尊重。相反,如果一个传播者缺乏这种人文精神,他笔下的报道肯定难以保证不会出现人文关怀的缺失。其次,新世纪伊始,③ 李良荣.新闻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4—205

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后,“以人为本”、“人文关怀”一词便被滥用,形成“言必称关怀’的奇怪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文精神、人文关怀被严重泛化的现象。泛化的结果是,使人们包括新闻传播着,对什么是真正的人文关怀反而产生迷惘,于是或者忽视了、或者有意无意的忘记了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简单化”主要表现在,认为人文关怀就是对弱势群体的物质帮助,使其免于饥饿、痛苦等,至于在帮扶和报道过程中,是否会对其自尊、心理造成伤害,则不管那么多。因此,我们要大力倡导新闻工作者宽广的人文情怀和悲天悯人的人文素养。人是新闻传播的主体,要保障所采写新闻充分体现人文关怀,首先是新闻工作者要具备和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其次,在新闻采写报道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要多些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从读者的角度悬着、写作与传播新闻事实。在新闻现场,当一名记者站在被采访对象的刹那间,如果他能进行换位思考,把自己想象为对方,也许他的言语、提问,就不会冷漠,不会无动于衷了。

为凸显社会新闻的人文关怀,除了“加强新闻法制建设,形成独立有效的法律法规,对新闻媒体进行有力的约束,提高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素养和新闻媒体自身的自律”之外,还要着力提高受众对新闻媒体的监督意识,因为对于新闻媒介来说最具威慑力的社会控制还是来自公众。

(四)培养具有理性批判和思辨能力的受众。

④日本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和传播学家清水几太郎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拷贝支配”的社会,由于大众传媒的大量生产和大量提供,现代人每日每时都处在“拷贝”的洪水的包围之中,要躲避他们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在“拷贝”带有心理暴力性质强大支配力面前,现代人“已经屈服于大众传媒机构的庞大规模和他们的垄断地位”;对来自传媒的种种刺激已放弃了严肃认真的态度,在玩世不恭和无可奈何的心态的主导下而自甘于消极、被动的处境。他们已经无条件放弃了自己的批判能力,形成了无思想的划一主义。清水几太郎的分析把受众看做绝对被动的观点虽有失偏激,但在揭示大众传播的单向性以及以及社会影响力方面是有说服力的。我们国家的新闻媒体虽是以党和人民的喉舌来存在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一些媒体设有观众热线接受受众的反馈,受众也可以自由选 ④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54-155

择媒体来接受信息,但这些措施是单一和延迟的,受众与媒体的地位并不对等,相对于媒体来讲还是弱势群体。受众的媒介接近权还十分有限。

媒体与受众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调动受众参与媒体新闻采访与节目制作的积极性,是造就有理性批判和思辨能力受众的前提。只有唤起现代受众的觉醒,使其超越被动和麻木的大众状态而成为能动的传播主体,成为有批判能力的理性市民,对媒体的新闻传播活动形成有效地监督与制约。当然,通过唤起受众的觉醒不仅对于“如何凸显社会新闻的人文关怀”是一条重要举措,对于如何建立健康有序媒介市场也具有重要作用。

四、结语

人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凸显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在宣传党的大政方针政策,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同时,越来越主动地把版面和镜头转向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新闻报道(不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来阐述人文精神与理念的内涵;不仅要关注物质财富的创造,更要关注创造物质财富的人;不仅要关注人的社会行为,更要关注支配这些行为的人的精神品格、信念、理想与尊严。

参考文献

[1] 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7 [2] 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7 [3] 李良荣.新闻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4—205 [4]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54-155

第五篇:论班级舆论环境对小学生素质的影响[模版]

论文

题目:论班级舆论环境对学生素质的影响

姓名:陆红 地址:窑街回小 邮编:730080 电话:***

论班级舆论环境对中学生素质的影响

(窑街回小 陆红 730080)

内容提要:班集体舆论就是在班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

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班集体的舆论是班级成员观念态度的集中体现,是班级深层次的精神文化。班级舆论的优化是班级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因素。而目前小学生素质的提高更需要积极向上健康稳定的班级舆论环境。本文简要分析了班级舆论环境的作用、班级舆论环境形成的方法、班级舆论的统一和班级舆论的优化。重点探讨了班级舆论环境的建设。

关键词:班级舆论环境 舆论形成 舆论作用 舆论优化 小学生素质

正文:舆论,就是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赞同的言论和意见。它以议论或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或集体成员的言行,成为控制个人或集体发展的一种力量。积极的、正确的舆论能起到明辨是非、祛邪扶正、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促进作用。正确的集体舆论是在开展一系列有益的集体活动中逐步培养和形成的。须知集体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一个健全的班集体,在其活动过程中,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完善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社会认识水平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而消极的、错误的舆论则会起到混淆是非、涣散人心、毒化风气的不良作用。在正确的舆论面前,集体成员会自觉地调节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改变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行为,把个人置于集体之中,从而促进每个成员健康成长。班集体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努力培养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使之成为进行道德评价和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有效手段,加速良好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为此,要善于设计和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并有意识地在活动中培育和引导正确的积极的集体舆论。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① 我认为学生素质的提高不仅要能够以科学的道理武装学生,以高尚的精神塑造学生,以优秀的人格影响学生更应该注意班级的舆论导向,让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正确的舆论中心和导向能够使学生坚定自己的学习信念,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形成自己的纪律观,从而达到,自律,自强,并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引导和培育正确的班集体舆论过程中,怎样让集体成员认识和掌握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判断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标准,促进他们思想的健康发展,提高集体舆论的质量,防止产生不健康的舆论的同时,我们先要明确班级舆论环境的作用,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强化舆论氛围,促进舆论发展,形成正确的班级舆论环境。

一.班级舆论环境的作用

良好的班集体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班风,良好的班风形成离不开班级正确的舆论导向。

班级舆论环境是-种强有力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它比班主任、教师个人的力量要大得多。班级舆论对于班集体来说,有以下的作用:

第一,引导作用,即对班集体的行为进行引导;

第二,评价作用,即对班集体及班集体中的个人的行为进行评价,从而调节其社会行为;

第三,调节作用,即抑制或鼓励班集体成员的活动;

第四,指标作用,即舆论水平常常是班集体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在实现班集体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十分重视舆论建设。

二.怎样建设班级的舆论环境

班级舆论的建设先要在班级形成正确的舆论中心。

第一,班级舆论中心的形成离不开班主任的正确引导。

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以大量优秀的事例鼓舞学生,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差的;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社会,和学校。然而纷繁芜杂的社会环境及复杂不一的家庭教育背景对学生总有一定的影响,甚至有反面导向作用。当来自不同的家庭的学生,坐在一起,组成一个班级,那么不同的思想意识,不同的生活经验就会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对一个问题就会有不同的认识,那么不同的舆论中心就会自然形成。此时,在班级很有必要形成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给班级一双慧眼,让学生明辨是非。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复杂,琐碎。在大量而琐碎的工作中,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要善于引导学生,使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和学生多讨论,多交流,多沟通,多问学生几个“对不对”“有没有道理”“这样做好不好,行不行”以便在问题的认识上和学生形成共识和共鸣。班级总会有一些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或事件发生,在不涉及当事人的隐私和自尊的前提下可以让全班参与讨论,以便通过讨论是全班共同受到教育,让所有学生知道,这些错误对班级和个人的危害。从而,形成班级认识问题的正确的舆论基础。

第二,加强班级的舆论建设,离不开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学生生活在一个集体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发挥班级舆论监督作用的保 证。

让集体主义观点深入学生的心里,使学生知道班级离不开个人,自己是班级的一分子,班荣我荣,班耻我辱。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班级的形象。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意识到:我生活在这个集体中,我要为这个集体争光。有了这样集体主义思想作为基础,那些不良行为和言论自然就会受到遏制。舆论的监督作用自然就会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发挥。

第三,班级舆论中心的形成,首先建设几个重要的舆论点。

班级舆论点的建设首先从班级干部开始。选拔责任心强,学习认真的学生做班级干部,他们本身就具有的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班主任首先要紧紧的抓住班级中这些优秀的个体,让他们能够在问题的认识上和班主任达成一致,在处理班级的日常事务中和正确站在一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带动其他同学,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其他同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旦正确舆论在班级占了上风,那么错误自然就没有了市场。正确舆论自然就发挥了他应有的作用。

班级舆论点建设决不能忽视班级中自然形成的“小团伙”和“小帮派”。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一个班级集体中,中心人物或榜样,以及有吸引力的“小团体”,常常能发挥教师所无法发挥的作用,能产生“从众效应”,起到“类化作用”,即左右或影响全班以至形成一种风气。因此,要善于鼓励并培养可资学习的榜样的中心人物,强化他们的影响。对反面的榜样与中心人物,予以妥善的限制。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将这些处于“双差”地位的学生,组织到适合他们兴趣的有益的“小团体”中,并鼓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小团体”中发挥中心和榜样的作用,多提倡一些集体的“进取”,那么,我相信,这些“小团体”“集体意识”必定成为班级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班级正确舆论的形成有不可多得的帮助。

为了班级舆论点的建设,班主任要善于“拉拢”一批人,特别是那些性格独特,个性鲜明的“独行侠”。从感情上让他们向老师靠近,使他们知道自己行为的方向和方法。这样,班级自然就会,好事多多,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一旦有了问题,正确的舆论自然就会起到了主要作用,在那个时候,班主任如果再在班级问:这件事情这样做,对不对,好不好,有没有道理?我想,大家自然就会明白班主任的意思,而云集响应。

有了以上的几个基本舆论点的保证,班级中的一些错误的思想和做法自然就失去了它的存在空间和条件了,良好的班级舆论也就形成了,班风自然也就正了。

班级舆论的建设还要注重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在班机拥有良好的舆论导向的基础上要加大舆论的监督的力度,这不仅能够减轻班主任的工作强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纪律观和自律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班级本身就是一个小的社会和生活舞台,在这个小社会和舞台中,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和自律意识,毫无疑问,舆论的监督作用不可小觑。根据学校的要求,结合班级学生的自身情况制定具有本班特色的“法律和法规”有利于维持班级的秩序,有力班级整体成绩的提高。紧紧抓住班级舆论监督这个武器,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是对的,是受欢迎的,怎么做是不对的,是不受欢迎的。把学生的所有的行为都置于班级的舆论监督之下,最终达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按时做;好事抢着做,坏事没人做。

舆论监督作用要想得到充分发挥不妨从班主任自身开始。给学生一个机会,蹲下自己的身子,倾听学生的意见,体会学生的感受,让学生给班主任提提意见,指出班主任工作中的失误,让学生感受到作为学生的的尊严和作为老师的大度,这种影响毫无疑问为班级的舆论的监督增加了不可多得的力度。

要想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还要给学生的自主权和知情权。

民主意识从学生开始培养,班级事务让学生做主,班级干部由大家选举,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明确自己的是班级的主人。公开班级的一切事务。让大家生活在一个公平和谐的集体中是舆论监督作用得到发挥的首要条件。只有大家都意识的到自己的主人翁的身份,班级的舆论才能从根本上起到作用。

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不妨在班级设立意见箱,这不仅提供了学生的和老师的交流机会而且也便于学生自己监督自己。在意见箱写上:为了班级的发展,请写下你的真诚的意见或建议。这不仅能够保证意见和建议的质量而且能够端正意见或建议者的态度,从而让舆论监督不流于形式,甚至变成游戏。

为了发挥班级的舆论监督作用,不妨经常召开一些民主生活会,“流水不腐,户枢不蠹”②“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让大家经常的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不仅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而且有利于班级的舆论监督作用发挥。

班级舆论环境建设要注意的一些基本原则:

第一.大问题小讲的原则。

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同一个问题对于不同的学生则有不同的认识过程和态度。一旦某个学生犯了严重错误或者某个学生做了一件不宜公开的错事。这时候班级舆论就有可能对这个犯了错误的且正在后悔或自责的学生带来更大的打击。那么,班主任就应该遵循“大问题小讲”的原则,把这个有可能给这个学生带来更大打击或更多负面影响的问题限制在最小的知情范围内,爱护这个学生的自尊,给这个犯错误的学生一个较为安静的反省空间。否则,如果舆论公开,不仅不利于问题的处理,更有可能带来更坏的结果,甚至把学生逼上绝路,从而发生恶性事故。

对于一些社会上发生的恶性事故或案件则要遵守“大问题小讲”的原则。正在成长的学生的心灵像一汪纯净的水,他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不是很强,发生在社会上成年人之间的什么,抢劫,强奸,凶杀等恶性案件班主任不必在班级中绘声绘色的向学生讲述,一者防止污染学生的心灵,二者,防止挑起学生们不健康的好奇心,以至于产生“效尤”③心里。

第二.小问题大讲的原则。

一个班级由复杂的学生个体组成。处于好动阶段的学生犯错误是难免的。对于一些学生常犯的错误在不影响学生的自尊心的前提下,“小问题大讲”的原则是有必要的。不仅要“小问题大讲”而且更要“老问题常讲”,这就是大家概括班主任工作特点之一的“嘴勤”。清洁卫生,同学团结,学习态度,劳动态度,师生关系等一些问题要抓住典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大讲特讲,让所有学生都能够知道自己该怎样做,让全班都知道什么事情不该做。如笔者就考试态度问题多次在班级强调:不要激动,看清题目,字要认真。每次考试前的动员会上都要学生集体背诵一遍,以至于一考试,学生都会自动说出这三条基本要求,从而使班级形成了良好的考风,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考试态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正是遵循这个“小事情大讲”的原则,所以,班级工作中才使一些易犯错误的学生得到了时时提醒,把错误的发生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避免一些重大的甚至恶性事故的发生。良好的班风形成要求班主任做大量的工作,班级舆论建设更需要班主任付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三.怎样才能形成班集体统一的舆论

(一)、开展评价活动。首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舆论工具对学生进行教育。如针对社会上的重大事件,召开民主论坛,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分清是非。其次,对班上的重大事件都要经过集体讨论并作出正确评价,而不是就事论事。要帮助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从一些事情上看到原则,总结出处理问题的基本立场,使舆论成为班级学生道德观点的总和。再次,可通过主题班会、答卷式大家谈、专题讨论、开展比先进竞赛、建立评议台和光荣台等方法来树立正确舆论。此外,还可以建立伦理谈话制度、道德法庭等,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二)、建立健全舆论阵地。如班内的黑板报、好人好事记录、评比表、向学校报送班级新闻的制度、每日班长小结、每周班主任小结等-系列的制度和措施。在高年级,这些规章制度应尽可能放手让学生做并作为自我管理的内容。

(三)、美化环境。环境的美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加强舆论影响力的重要方法。如教室的布置、黑板报、图画、名言警句、竞赛表格、班级口号等,使人一进入教室,就有一种催人向上的气氛。

(四)、逐步形成班集体的传统。传统是一种巩固了的思想与行为方式,它具有导向性、稳定性与间接影响的特点,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传统对于集体是-种社会粘合剂,它可以把集体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优良传统是班集体的财富。班主任可以通过班歌、班徽、班级的某种节日、班级与英雄人物会见日。班级得奖纪念日等形式和事件,通过不断重复强化,转化为传统,形成自己的情感、色调与风格,并在班集体的代际间继承与发展。

(五)、重视行为训练。养成良好习惯是形成正确态度、培养健康舆沦的前提和归宿。通过强化行为训练开展评价活动,可大大促进班集体健康舆论的形成。(六)、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作为教师,必须有一种“见微知著”的敏感性,重视舆论导向,注意以身作则,并及时开展有利于舆论建设的活动。

四.小学生素质的提高呼唤班级舆论环境的优化。

随着应试教育转轨于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在日常教学工作实践中,素质教育的“三个要义”亦不断得到加强理解,并且主要通过班主任工作努力探索,全面实施。二十一世纪最需要的人才一是综合型人材,一是创新型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展的动力。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材的重要阵地。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与此同时,由于独生子女特殊的生活环境,及近年来学校教育中某种程度上存在着重智育,重学业成绩的倾向,使得独生子女在心理素质、人格方面存在着诸多弱点;以至在面对升学、就业的社会压力,及生活中新的矛盾时,难以应付,甚至走上自杀、灭亲等犯罪道路,成为一大社会问题。例如;近来媒体所报道的浙江大学学生周一超仅因自己未被录取为公务员,怀疑录取的公正性,就举刀连伤两命。试想他那寡母曾如何含辛茹苦地哺育他,他小学、中学、大学老师曾如何循循地培养他,成长为国内一流大学的学子谈何容易!然而在他刚刚走出校门,步入社会时,生命就这样断送了而且还累及两条无辜的生命。这不能不令人痛心疾首。这是教育的巨大失败。而作为一名多年的教育工作者,不能不扪心自问:“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正在于育人;正如大卫.麦奥机基曾说的那样:“真正的教育决不只是从科学、历史、文学以及艺术攫取一些事实,而最重要的在于健全人格的养成。” “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④因此,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社会赋予我们的不可推卸的之职责。也是教育的首要之责,最终的理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现代中学生的素质也日益提高,这就要求班级舆论环境必须优化,那么怎样优化积极向上的健康稳定的舆论环境呢?这就要做到:

(一)要抓好班级组织的落实,建立强有力的班委会,把作风正派、敢于负责的同学吸收到班委会,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树立他们敢于和不良倾向作斗争的勇气,使班委会成为班级正气的代表。

(二)开展各种评比活动,为班级“正气”造声势。

(三)形式多样地开展《小学生守则》和《小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活动,并结合本校本班实际情况,制定学生一日行为规范,使学生的言行有正确的规矩可循。

(四)要优化积极向上的健康稳定的舆论环境的认识基础。俗话说“言为心声”。积极向上的健康的舆论,是通过言论,肯定和支持正确的、美的、善的事物,否定错误的、丑的、恶的事物,这就必须有认识基础,胡里胡涂、不辨是非是不可能有良好的舆论的。

学生的正确认识,是教育教学活动、课外活动综合影响的结果。班主任还要通过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是非分辨能力。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鉴别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应该肯定的,什么是应该否定的。

(五)发挥核心骨干的带头作用,优化积极向上的健康稳定的舆论需要带头人。核心骨干的带头作用主要表现在:(1)在班集体建设中发挥模范作用,处处以身作则。(2)要经常征求广大同学意见。(3)敢于支持正确意见,表扬好人好事,对有害于集体的言行敢于制止,敢于批评,善于团结人,做班级积极向上的健康舆论的倡导者和带头人。班主任是班级核心的核心,在优化积极向上的健康稳定的舆论方面要为人师表。

(六)及时而又实事求是的批评和表扬。批评和表扬是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舆论的重要手段,反映班主任的教育思想、是非观念和教育艺术,不能简单化,更不能滥用。表扬重在表扬先进的思想,不是重在表扬现象,对班上的好现象,要研究其思想原因。批评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自我批评,因之要分析学生的心态,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讲清是非、利害,既要讲清大道理,又要讲清小道理。班主任这样做,对引导优化班级积极向上的健康稳定的舆论相当重要。

(七)充分发挥舆论工具的作用。班级中的主要舆论工具是黑板报、墙报、油印小报、值日生讲评、班委会讲评、小型展览等。班干部中要有专人负责这方面工作,可以设小记者、小编辑。班级的舆论工具是集体利益的代言者,它们真实、及时的宣传,会在班上引起震动,激起浪花,发挥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

班级舆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舆论是代表集体倾向的占优势的言论。集体的舆论对集体成员品德的形成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个体的品德行为权威性地作出肯定或否定,鼓励或制止,是“强化”信号。直接影响个体道德认识的提高,是集体荣誉感的源泉。因此,在小学生素质日益提高的形势下,班 级舆论环境的优化势在必行,而且也是功不可没的。

当然,班级舆论环境的形成主要靠班主任。班主任的工作是辛苦的但又是幸福的,因为他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塑造了人的灵魂。但怎样通过自己的劳动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全人格,最终使我们的国家拥有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是我们需要长期坚持、仔细探究的一项历史任务。

【注释】

①语出江泽民2001年《七·一讲话》

②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语出《韩非子》,意思是流动的水不会腐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侵蚀。

③效尤:意思是明知别人的行为是错误的而照样去做。

④语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意见》

【参考文献】

①《教学与管理》(2004年.2.4.5.6.7.8期)

②《班主任大全》(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1990年版)

③《中小学教育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④《浅谈班主任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常州市白云小学 刘向阳)

⑤《班级管理、科学经营 ——谈对班主任角色的再认识》(深圳市文锦职业技术学校 张秀霞 靳皓)

下载论如何实现社会新闻对舆论的正确引导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如何实现社会新闻对舆论的正确引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政府对公共舆论的管理的开题报告

    开 题 报 告一、论文题目 论政府对公共舆论的管理二、课题来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触角越来越深入到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公民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对公共事务的......

    论司法独立及其实现

    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 余松林【内容提要】建立法治社会,实现依法治国的伟大目标,离不开司法机关的独立执法。如何实现司法独立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问题。本文从影响司法独......

    对网上信访的理性认识和正确引导

    对网上信访的理性认识和正确引导口孙小平近年来,“网络”这一信息高速公路已成为人们沟通的主要渠道,成为政府倾听民意、关注民生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网上信访应运而生,并如......

    刍论加强舆论对社会公共管理行为的监督

    刍论加强舆论对社会公共管理行为的监督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体系和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舆论对社会公共管理行为的监督,是廉政文化建设进一步社会民主化发展和构建社......

    论政府对公共舆论的管理的致谢[小编整理]

    致谢四年的本科学习已在白驹过隙间悄然接近尾声,回顾四年的学习历程,不由得心生感慨,心存感动,也心怀感激。在此,我对这段时间给予我关心、支持和帮助的老师、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

    论如何实现司法公证

    论如何实现司法公正 现如今,司法的公正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也是人们经常讨论的问题。个别法官的违法乱纪行为将案子办成了“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使公众对司......

    论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论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适合中国发展道路的过程。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开创马克......

    论马克思主义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精选5篇)

    论马克思主义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摘要:中国梦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和中国人民的精神理想。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 展。马克思主义对实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