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期德育内容的研究与探索结题报告 歧口中学7
新时期渔村初中生德育内容的研究与探索
结题报告
实验学校:歧口中学课题编号:编号:XHX NO.017100课题类别:一般
课题组:总负责人:吴玉来
成员:张广艳、刘树东、周福长、张海港、苑博、王国峰、张艳、陈杰 谢金镇 宋云江 联系电话:03175833013 邮编:061102EMAIL:wuyulai90717@163.com
一、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
课题名称:新时期渔村初中生德育内容的研究与探索
21世纪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知识经济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信息时代。在走向新世纪的进程中,人们面临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道德观及一系列观念都在发生着更新和变革。而在“文革”及其以前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实际上就是以政治运动为核心,以纯粹的思想教育为内容,学校德育大多是“挂羊头,卖狗肉”,最多是一块遮羞布而已,甚至名存实亡。
作为社会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学校,如何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顺应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稳步发展,这是全社会都非常关心的事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以后,全国上下对当代未成年人的德育的缺失已引起高度重视。因此,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德育体系,以推进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世纪性课题。
在新时期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个性心理教育以及品德能力教育等,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和任务,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
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德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学校的德育管理。为了通过有效的管理形式,形成整体合力,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潜力,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德育质量,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我们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德育建设。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这样一个课题——新时期渔村初中生德育内容的研究与探索。研究这个课题的目的通过对该课题的探究,研究出一套系统的针对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路与方法,形成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方案,从而更好的指导学校的德育工作,全面提升我校的德育工作水平。并把我校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道德水平的合格的公民。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意见》从事关我们党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高度,抓住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根本问题,明确了当前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任务,是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任务。
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纲要》创造性地构建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施体系的框架。这一体系包括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主要内容、途径形式、方法手段、领导管理机制等方面。《纲要》在第20条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纪校风建设。要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要组织学生参加适应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3、詹万生同志的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三论”(《引论》《总论》《导论》)德育体系的构建从指导思想、具体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作了具体而详尽的说明。
4、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原则和方法
1、课题研究的内容
(1)如何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更加有效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遵纪守法教育
(2)如何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更加有效的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与生命教育
(3)如何对学生进行教育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4)如何在语文学科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5)如何在政治学科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6)如何在团队活动中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7)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2、课题研究的原则
以人为本,以“主体德育”为核心,以“育德”为目的,以活动为载体,全面深化并细化德育活动过程,在此基础上,加强理论研究和具体实验,从而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
3、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在广泛占有材料,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成果将以典型案例及分析、理论文章、实验报告、学生活动、图片等形式呈现。以理论研究和具体实验相结合,以个案研究与共性研究相结合,以行为研究和心理分析相结合。
四、研究活动大事记
1、制定研究计划和工作方针
2005年12月底课题立项之后,课题负责人吴玉来与全体课题组成员迅速对课题研究作出全面计划,确定了“学做并进,务实求真,稳扎稳打”的研究方针。
2、及时组织开题报告会
2006年1月召开了由学校领导、教务处领导、全体课题组成员及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的开题报告会,讨论了课题研究的相关概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问题,明确了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和进度要求等。为参研人员提供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詹万生:“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研究报告”、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等丰富的研究资料。
3、完成新时期如何在语文思想政治学科中进行品德教育的相关研究
从2006年9月至2009年9月三年中,我们通过研究得出:在语文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应穿插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增强德育渗透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在政治学科的德育教育中要坚持坚持教育性与知识性统一,突出教育性;分层次,讲实效,注意可行性;力求知、情、信、意、行统一;方法要多样,课堂要延伸;言教加身教,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从而达到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目的。
4、完成爱国主义遵纪守法教育集体主义与生命教育的相关研究
从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三年中,我们围绕着以爱国主义、遵纪守法、集体主义与生命教育为主题举行了一系列的专题活动。例如,各班每学期都要举行相关专题的主题班会,学校相应进行相关的演讲比赛,而且也组织学生到赵村黄骅烈士纪念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且每学期都要邀请歧口边防派出所干警张小三和王梓琛到我校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法制讲座。而且我们每学期还要定期搞防灾安全演练、进行运动会团体操比赛、红歌比赛等相关比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加强了中学生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我校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科学合理的相关教育理念和方法。
5、完成了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以及如何对学生进行感恩情怀的教育。
从2008年9月至2010年6月,我们从学校、教师、家长三者互动和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两方面出发对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进行了研究探索,使学生通过了解自我的动机,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自尊心、自信心,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初中生是一棵棵正茁壮成长的幼苗,我们要培养他们的感恩情怀,使他们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善待别人,懂得回报,让人间充满爱,让世界更和谐!对感恩教育我们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让孩子学会及时感激;帮助孩子与父母建立沟通的桥梁;利用各种节日,组织开展感恩活动,让学生身体力行,将感恩付诸实践;将“感恩”迁移到爱社会,爱党爱国等更大范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6、完成了如何在团队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从2006年6月至2010年12月,我们以“党建带团建,创新创实效”为工作原则,结合我校实际,充分发挥团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规范学生管理,重点抓好青少年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具体来说,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积极构筑青少年精神支柱;以主题教育为入手,加大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力度;进一步深化道德养成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大力推进青少年文化建设,不断满足青少年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高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
抓好“三个教育”,努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新世纪社会有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优化育人环境,创建活泼向上的校园文化;扎实作好团的各项基础工作,做到“规范管理,基础达标”。
五、研究成果和结论
1、研究成果
课题“新时期渔村初中生德育内容的研究与探索”自开题以来,就受到上级主管部门、家庭、社会及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关注。在研究的过程中,大家对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特点有了新的认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有了新的突破性的认识,对德育的内涵有了新的理解,对德育的过程有了新的思考。广大教师尤其是德育课教师和班主任对德育的重视程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不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突出德育的地位,而且在德育的方法和运作上更加讲究科学性和规范化。他们精心设计课案,精心组织德育活动,深刻反思德育成效。在研究过程中,广大教师率先垂范,既做德育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又做德育活动的躬行者和受益者。在这个过程中,新的德育理念深入人心,新的好的德育方法不断出现。近几年来我校学生多有人次在德育活动中获各种奖励和表彰,其中谢福元同学在2009-2010第二学期在首届黄骅市阳光少年评选活动中脱颖而出顺利当选;孙文志同学在2010年5月,被评为黄骅市优秀团员。另外一大批教师或班主任受到各级各部门的表彰和奖励,王国峰、张广艳被评为黄骅市师德先进个人,吴玉来被授予“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在其后的德育工作研究中,我校获得累累硕果,张广艳老师的《当代青少年迫切需要解决的思想问题》一文在沧州市中小学教师教学艺术理论与实践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并有一篇论文在2010年黄骅市教育局组织的师德论坛评选活动中获三等奖;刘志杰老师的论文《走进后进生》在沧州市“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论坛”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
通过课题研究,学校德育工作不仅有明显起色,德育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而且,德育活动对学校其他方面工作起到带动和促进作用。这对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和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无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全体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注意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习惯,因此,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推进,学校德育活动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学生的日常行为更加规范,更加文明,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基本形成,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一年一度的学校运动会,从开始筹备到圆满结束,全由学校团委会牵头组织,筹划,实施;2009年12月我校获得中小学异程接力赛体育道德风尚奖;2009年9月我校被黄骅市委市政府授予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每逢国庆,我校组织各班举行红歌比赛,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陶冶了学生高尚的情操„„
2、结论
(1)我们将课题研究的核心定位于“主体德育”,实践证明,这个定位是准确的,科学的,有针对性的。
(2)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所采用的方法是合理的、科学的。如“以个案研究与共性研究相结合”,“以行为研究和心理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就能解决许多相对复杂的问题。
(3)课题研究的思路是清晰、准确的。我们重视理论研究,我们更重视实际操作过程和成效;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十分关注一些带有共性的现象,我们更注意对一些个案的分析与研究。
(4)课题的研究是富有成效的。通过课题研究,我校德育工作基本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学生的“养成”教育正在不断得到强化,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德育环境在课题研究进程中继续得到提高和改善。
3、思考与展望
德育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的地位和作用,直到今天,才真正被农村教育工作者所认识,所重视。德育的规律和方法,到今天才有更多的农村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和探索。但是,长期以来,德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还一直干扰着农村教育工作者对德育本质内涵的理解;过高的德育目标的制定,让学生害怕德育,远离德育,已成为德育的无奈。因此,有一个科学规范的学校德育体系,有一套可供实际操作的德育方法或模式,是广大农村德育工作者乃至家长所迫切需要的。随着“新时期渔村初中生德育内容的研究与探索”这一系统工程的推进,学校德育将会出现万紫千红的喜人局面。德育的深化研究,将会给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带来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第二篇:新时期中学德育有效途径研究-德育(范文模版)
新时期中学德育有效途径研究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互联网迅猛发展并深刻影响着学校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网络的自由、开放和虚拟性对中学德育的开展既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学生既感受到网络给现实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也体验到网络对个性的负面影响。生活中,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屡见报端,甚至许多中学生误入网游泥潭而不能自拔,沦为“网”中生物,成为网络的奴隶,迷失于网络虚拟世界之中,游荡于惊险刺激的网游之间,逃学退学者有之,违法犯罪者有之。如何在新时期有效开展中学德育,清除网络对中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负面影响,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少年,是当前中学德育的重点、热点和难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获得了控制超越自身的空前能力,九天揽月、五洋捉鳖已成为现实。另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性探索,凸显人类过于强调物欲而忽视人的内在精神需求,迷失在“去道德化”的状态之中。学校德育也陷入了这个时代的困境之中,陷入功利主义和知性灌输的泥潭不能自拔。具体表现为:德育的核心地位被边缘化,德育过程被形式化,德育内容被政治化,德育课程被知识化,德育主体单一化,德育途径狭窄化,德育评价被考试化等现象,中学德育亟待需要变革创新。增强中学德育有效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切实巩固德育在教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德育始终处在教育体系的核心地位。德育为先不能只停留在文件上、宣传口号上,而应该落实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德育要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之中,落实有效的课堂教学与实践之中。现实中,中学德育的地位着实令人堪忧,信息时代中学德育面临的挑战更多更艰巨。学校的各项工作围绕着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考试的各项指标,而德育则成了一个软尺子。“评价一个老师,一所学校的标准不是看德育工作好不好,而只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成为评价学校、老师的唯一指标。在这样的评价机制下,德育在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只能是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我们强调德育的核心地位,就是要突出德育工作在教育教学中的统帅地位和有效性。我们在传授知识同时,一定要把关注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生命成长的教育放在德育的突出位置,应从关怀学生生命成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把学生始终作为一个理性的智慧的存在,引导学生走向善的人生。人性向善,不仅个体发展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导向,因此学校德育的一切出发点和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向善,”与人为善“,这是”人“之为”人“的终极选择。
二、学校德育要注重生命化
德育是直面鲜活生命、塑造高尚人格、提升生命品质的有意识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以生命化推动德育实践、延伸德育过程、有效提升德育实效,是当前学校德育变革的必然选择。在德育过程中,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德育实施的关键,老师的幸福生命体验对学生生命的发展至关重要,没有师者的积极生命意义的提升,谈何学生受教育的效果。只有充满生命关怀和主观幸福感的老师才能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追求生命的意义,走向幸福的人生。因此学校德育要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关注教师的幸福人生和专业成长,在此基础上,时刻关注学生主体的生命状态,关切学生的生命发展需求,让学生在体验、感知、理解、反思中,启迪智慧,纯化心灵,升华境界,实现德育目标。
三、德育内容要融入生命教育
信息时代学校德育的内容要及时调整和充实,以满足学生生命成长的知识、素养和能力发展的需要。生命的成长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面对诱惑和抵御诱惑,这就需要学校德育教学中,应及时充实对网络、对生命的认识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和生命观,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工具性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控制网络,避免沉迷网游与网络依赖,注重突出生命价值观的引导,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以抵御网络上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与影响;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中华民族精神,塑造”既有民族意识,又有国际视野和开放胸怀“的现代公民;开展网络行为的规范性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明确是非界限,遵守规则,这就是对生命的最好呵护。
四、选择适应生命成长需要的德育方法
德育有效性的载体是适合学生生命成长需要的德育方法。中学德育传统方法就是采取班级集体谈话法,一对一或一对多的面谈法,典型案例法等。新时期中学德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巨大,需要采取有别于传统德育方法。生命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和独立的思考。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可以充分借助网络的特性,让学生在无限网络空间自主接受教育,彰显生命的需求。可以通过匿名交流,在网络空间上尽情畅谈生命成长体验,教师可以从一个同伴的角度帮助学生在思想困惑和生命的困顿,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科学合理的符合时代特点的、适应学生成长需要的教育形式是保证学校德育有效性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五、突破校园范围,拓展有效的教育途径。
传统学校德育一直囿于校园环境之内,教育途径主要是召开主题班会、升旗仪式、家长会、政教团委定期开展各种主题教育和学科渗透等。网络条件下,中学德育要做出变革,从传统的途径走向网络化平台,构建网络德育的新途径:可以建立班级QQ群,设计班级主页,打造班级飞信平台等,建立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及家长之间的网络交流空间平台,时刻关注学生成长中关注的热点话题,及时解疑答惑,在潜移默化的网络熏陶中,有效渗透德育意图,积极引导学生的道德塑造,切实提升学校德育的有效性。
六、教育主体要实现多元化
传统学校德育主体基本上是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任课教师或其他教育工作者都游离在教育主体阵营之外,信息时代中学德育面临的问题决定了单一教育主体已经难以满足时代对德育的要求,迫切需要充实和扩大教育主体。
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主体需要多元化,全员化,校长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都和班主任一样是德育主体。
要明确各主体的德育职责。校长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负有规划、指导和监督之责,学校其他领导和职能科室要定期研究德育问题并及时落实整改措施,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和执行者,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负有直接的教育引导之责,任课教师不仅传授学科知识也要充分体现育人之责,德育的学科渗透要落实在教学之中。网络背景下,中学德育更需要家庭和家长的配合。家、校没有一致性的教育目标就没有一致性的教育效果。现实生活中,由于家长的疏忽、漠视而导致子女陷入网络泥潭不能自拔,由于家长不能给予子女做出好的榜样效应而致使子女道德品质低下,严重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家庭、学校双方都要及时相互联系沟通,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发挥作用。
教育主体多元化时代对学校德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实际上,社区和同伴在学生品德形成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七、建立健全校内外德教育联动机制
家校互动和学校与社区联动是促进学校德育有效性的社会机制。学校是德育的核心阵地但不是全部,家庭、社区也承担着德育的重要任务,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社区的联系,主动沟通。明确家庭在青少年德育中的责任与义务,积极倡导和主动吸引社区力量加入学校德育中来,准确把握学生人格发展的方向,共同塑造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动可以通过网络建立家长与老师的沟通平台,共同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学校与社区的联动体现在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社区文化环境的建设和社区人员进校园活动等。学校周边的黑网吧,电子游戏机随时都在诱惑着未成年的学生,学校要积极联系公安、文化等执法部门,加强对网吧的治理,还学生一个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学校要争取公安机关定期开展法制教育,宣讲法律知识,认识当前治安形势及如何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引导学生的生命成长。
新时期学校德育有效性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顶层设计,系统地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扎实推进,才能打造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德育之路。
第三篇:德育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1、问题的提出
小学德育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但德育工作常常给人一种落伍的感觉,德育的观念、内容、方法往往跟不一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变化,德育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这句话被印在有关国际互联网络书籍上的封面上,固然有明显的商业广告意味,但是随着“网络”及其有关概念愈来愈深地进入寻常百姓生活,谁能无视计算机网络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巨大变革呢?当然,现在我们还不能说:“世界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但是我们可以说世界正在走进“网络时代”。今天的教育如果不从这样一个时代特征出发,我们就不能指望获得什么积极的成果。
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已进入千家万户,被广大家长和学生广泛并熟悉。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又一石激起千层浪,打破了传统信息德育教育的一元化的框架。为此,有必要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与传统德育活动的交互关系,形成优势互补,构成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是以网络为背景,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活动。“在活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成人”是我们课题的观点。
传统的一元化德育活动有其本身的优势和局限,其优势表现在,通过德育活动,进行人与人之间最亲密最直接的接触,尤其是周围的人(包括学生、老师、父母)的以身示范起到教育功能,这是任何先进教育都无法取代的。但这种传统的德育活动,在大多数情况下,以说教形式呈现,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难以激活,加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教育效果大大地打了折扣。
网络的出现,造就了新的教育环境。抛弃了网络环境下的德育研究,是一种教育缺乏,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铁定是教育的一大败笔。资料显示,已有的网络德育研究在我国凤毛麟角,且大多数重理论说教,轻实践行为,难以诱发儿童入情入境的兴趣。而本课题融入网络的德育活动研究,无论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了教育的最大享用,全方位、新视觉调动了活动者参与的积极性。因此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活动作为新的德育活动载体,是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必然,同时促进了德育跨越式发展。
2、理论依据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课题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活动的观点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1、马克思认为,活动是人对于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对待方式,是个体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特别方式。正是由于活动,个体和社会化与个人才属真正实现,而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特殊意义上的人类活动,它属于主体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塑造主体为目的的活动,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
德育:“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现行“德育”诸概念形成了一套金字塔形的概念层级:①顶层,称为“德育”,为总称。②第二层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③第三层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十余种教育。④底层:即学校中实施的“德育”。
德育活动:在课题研究中是指学校通过不同途径和方法达到德育的目的。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在课题研究中是指通过网络的环境达到德育的升华。
2、课题研究的目的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是研究小学德育活动在网络环境下的开展。在网络环境下研究小学德育活动,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形式多样,小学生乐于接受,是德育活动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现行德育活动模式的挑战,是德育活动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网络是一个战略高地,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抢先占领这个高地,2001年以来,开明出版社和广州教育出版社相继分别出版了《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时代的中小学德育》两本书。这些文章和书籍从不同侧面探讨了网络环境下的德育问题和网络德育如何开展的问题,提出了学校德育必须由传统封闭的限制性的德育,转变为以实现美好人性为目的、开放的发展性德育等新理念、新见解、新对策。我们课题组就是研究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德育活动。使学生从空洞的说教进入到儿童的实践体验活动,诱发儿童入情入境的兴趣。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促进学生中与人合作与交流,在人格中得到熏陶。学会如何做事,怎样做事,学会在小环境和大环境中与人合作与交流,学会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让自己健康成长,积极向上。
3、课题研究的内容
①网络环境下校园中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
a、校园文化活动
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拓展同学们的文化视野,展示学校学子的丰富文化的生活,我校每年举办为期一周的文化节。传统的德育活动中我校编印的校报《雏鹰》、校刊《学习·探索·创新》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青眯。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利用资源共享,为校报、校刊提供更为便捷、更能陶冶学生情操、增长学生知识的窗口,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好评。3209名学生中有2137名学生订阅了校刊。实践证明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活动更能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
b、学科活动
人类进入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国际竞争日益强烈,这样就形成了教育在综合国力中的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大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而各类人才的形成,最主要的取决于基础教育。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基础教育的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和爱国主义精神是目前我们面临的重任。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得到充分的体现。我校六年级教师张艳华在教授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桂林山水》一课时,将语文和信息技术充分地整合。在教学中,不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学,而是给学生提供信息技术的学习手段,学生自己决定怎样学,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学生在网络中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而且感受到美,觉得祖国山水的美,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大自然。爱国主义热情在美中得到升华。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自己组织、自己完成。在活动中成长,成为活动的主人。得到了学的知识和受到了德育的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能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网络环境下,我校教师王惠在教授《小花猫找汗》一课,首先用投影机出示“一只小花猫四处寻找……(动画效果),”然后揭示课题后,同学们一起与小花猫过桥找生字,读正确就能过桥,在花园里找出生字读正确才能到达目的地。这时同学们不仅对知识感兴趣,同时对新的手段和新的方法兴趣盎然,觉得我们国家了不趣,更加勤奋读书,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在课件的运用上,我们的研究方向除了学到新知识外,另外真正地投入到我们的学生身上来,我们的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c、班队会活动
祖国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像爱自己母亲一样地爱着我们的祖国。古往今来,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之魂,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是引导我们走向繁荣昌盛、勇往直前的火炬。爱国,就意味着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就意味着无条件地服从祖国的召唤。在班队会上我校五年级老师召开主题班队会:“爱国主义”专题。我校举行的班队会中,“儿童读诗”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倡导的一项活动,其理念是利用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期,引导他们背诵古代经典诗文。“儿童读诗”可以了解传统文化,造就文字功底,陶冶情操。在网络环境下,我们搜索古代经典的诗文,让学生诵读、体验、感悟文学的功底。
d、特色活动
②网络环境下家庭中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
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于93年参加第三届《北京——东京城市问题》学术讨论会时发言:“德育必须从学龄前由家庭抓起”。家庭中的德育活动是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的一种形式。父母是儿童最早的教育者,也是第一任教师。家庭小学德育活动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艺术,需要家长在认识其重要性的前提下,坚持理性、坚持说教与行为操作相结合,坚持说教与陶冶情感相结合,才能收到高效。
科研结题报告 ·德育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怎样写结题报告
1979年我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目前我校独生子女所占学生数的比例占(见表):学生总数(人)3229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男(人)1837女(人)1392独生子女(人)2906占比例(%)约90
共2页,当前第1页12
第四篇:和谐德育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级重点科研课题
“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
兴仁县城关三小“整体构建学校和谐德育途径方法体系研究”
结 题 报 告
兴仁县第三小学
沈奉勇
我校和谐德育课题研究从2008年2月开题,2011年7月结题,历时三年时间,经教导处精心组织,现圆满完成结题工作。一:背景与目的:
学校申报了兴仁县“十一五”重点立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研究任务,自己做为一名多年从事教导工作的德育管理教师,为配合课题研究,确定《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研究》做为主攻方向,为学校课题研究提供依据。通过课题研究,寻求留儿童教育的新途径,达到促进我校留儿童教育工作向多元化和系列化方向发展,并促进我校班主任队伍不断向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多样性,突出我校德育工作特色,进一步探索德育工作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整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二、研究对象和调查结果
本课题研究要以全体留守儿童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留守儿童的调查得出: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从总的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只有2%的成绩优秀,10%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88%!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在我们的问卷中,有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无人督促学习,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
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监护人自身综合素质偏低。调查发现集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
三、理论依据、原则和方法
理论依据:留守儿童教育课题研究以上级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为标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为准绳,以《德育论》、《和谐德育论》为指导,以《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导论》和各学段《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实践导引》为依据,开展课题研究,努力取得成效 原则和方法:坚持将德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德育实效性原则;采用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科学方法,研究要做到目地明确,方式得当,方法灵活,学习、实践、反思三者的结合。
四、课题研究的初步结论:
(1)、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以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才能解决。(2)家庭方面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3)学校方面
①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②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4)社会方面 政府要积极协调各部门,关爱留守儿童,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因此,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的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第五篇:德育考核评估研究结题报告
“学校德育考核评估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三年来我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学校如何评估班级工作,制订了评估考核《学校德育考核评估研究》课题,于2008年6月开始至2011年5月,历时三年。三年来我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学校如何评估班级工作,制订了评估考核方案,班主任也对全体学生制订了激励方案,形成了学校考核评估班级----班主任激励评估学生的评估体系。体现了以人为本追求发展的理念,调动了全体师生的积极性。
一、课题的界定
“学校德育考核评估研究”是指学校德育处对班级,教师对学生日常行为双体系考核评价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为了完成好这个重任,努力加强德育工作。德育就是育德,就是培养人,就是使年轻一代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德育工作,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奠基工程,义务阶段教育是合格公民教育,所以它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小学德育大纲》指出:“要建立健全具有活力的科学管理制度,形成有目标、有计划、有总结、有检查及评估的管理体系。”要有效地进行管理,就必须对管理对象及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以减小管理的盲目性,增强管理的自觉性,提高管理的效能,建立行之有效的,让被评价者信服的激励机制。
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对德育工作都有量化评比的方案,或者整体的评比中包括这德育部分,学校对班级及学生的量化评比也都有各自的方法,但系统的把评比方案、过程、结果运用整理成能够借鉴的资料还是比较少见的。我们渐渐发现,传统的学校德育考评方式存在着许多弊端;重定性考评,轻定量考核;重终端考核,轻过程考核;重他人考核,轻自我评价。考核的整体性、客观性、激励性不够。
为切实加强我校德育工作,落实小学德育目标、内容,学校德育工作实行了学校对班级、对学生的量化评估。为了使学校的评估系统有层次,不断深化,逐步实现德育工作科学化、序列化、制度化,不断提高德育的整体效果,提出此课题进行研究。
三、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基础上个性发展的学说。这是我们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指导理论。该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活动及其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活动及其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类特性”在个人那里的全面发展,指的是将人的丰富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也就是说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
(2)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的发展必须以其他人的发展为条件。个人才能的施展和发展离不开他人,所以个人的发展离不开整个人类的发展,个人只有在整个人类的历史发展才能得到发展。(3)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告诉我们,社会对于人的意义从根本上来说有两个方面。其一,人作为社会的人,必须以社会群体的方式作用于自然才能摆脱离群状态,从而把人和自然的关系融入社会的整体发展之中,以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其二,人作为社会的人,也只有借助于社会的方式,才能促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分散的个性联合起来,构成人与人和谐的社会基础。
2.素质教育思想理论。本课题研究必须以素质教育思想理论为指导,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
3.主题教育理论。在具体教育理论是依据马克思主义“人类主体”思想和”主体性发展”理论建立起来的一种当地的教育理论。站在主题教育理论的高度,站在学生主题、教师主体性构建与发展的高度去开展构建教师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可以使本课题的研究实现较高的教育价值定位。
四、研究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研究学校对班级德育工作的考核,规范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促进班集体德育工作的不断创新;通过班级对学生的量化考核,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责任感和集体意识、自主意识、自我教育能力,从而为发展为高素质的公民奠基。同时使学校德育工作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使班主任及教师队伍走向成熟,走出个人特色。
具体目标:
1.制定能为德育核心工作服务的考核评估体系。
2.规范评估程序,引导师生自我评估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3.科学定位评估结果,让评估起到引导、激励、保证作用。4.正确使用评估结果,使评先选优工作趋向合理,克服人情因素。
五、研究的内容
1.(1)考核的指标怎样来选择?这些指标的选择应遵循哪些原则?指标的功能是什么?(2)怎样来量化?怎样分配权重(占分),从定性分析到定量研究,决不是数字的转换,它应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性。
2.以评促管,逐步实现班级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3.充分发挥班主任和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创造性。4.为班级及班主任工作提供量化基础。5.为评优选先提供依据。
六、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全校班级和学生。附:学校整体概况
武清区xxxxx,始建于2003年6月,2004年8月投入使用。占地面积35607平方米,建筑面积15658平方米,总投资约4500万元。2008年、2009年学校有6个年级,30个教学班,1500多名学生,2010年学校现有36个教学班,1775名学生。另设附属幼儿园一个,现有幼儿170名。现有教职工114名。
学校将“以人为本”、“追求发展,追求卓越”作为办学宗旨,把“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打造智慧型的教师,追求高效益的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作为工作目标。教育定位是“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普通劳动者、合格的公民而奠基”。
2.研究方法
(1)基本研究方法:“实践—反思”式行动研究法。研究过程中,边实践、边反思,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实效。
(2)调查研究法。从课题立项之前到研究的各个阶段,分别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不同内容的调查研究,提高研究的可行性。
(3)文献研究法。查阅文本资料及相关教育信息网,搜集资料,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分析研究的时代背景,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
(4)经验总结法。由具体经验总结,上升到科学经验总结,提高经验研究水平。
七、研究的过程
在实施课题研究过程中,大致分以下几个步骤:
1.准备阶段(2008年7月——2008年10月),完成课题研究设计、确定课题组人员分工,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组织学习教育科学理论。
2.研究阶段(2008年11月—2010年4月)①确立评估方案阶段(2008年11月——2009年2月),初步确定学校对各班德育工作的评估方案、实施评估的计划,课题组成员根据总体设计分头制订分管部分具体的实施方案。②实施评估(2009年3月——2009年12月),课题组成员根据总体设计,分头具体的实施评估方案,按月汇总评估结果,考证评估的客观性,针对性,实效性。③修改完善阶段(2010年1月——2010年4月),根据方案具体实施试验结果,调查研究分析,评估的程序及效果,改进评估方案。
3.总结阶段(2010年5月——2010年9月),完成研究报告,做好结题的各项工作。
八、研究结果与分析(一)试评估方案
xxxxx班级日常管理考核方案(试行稿)xxxxx班级日常管理考核方案
一、纪律方面(30分)
1.不准在楼道追跑或喧哗(5分)。2.课间活动文明,不再走廊游戏(5分)。3.标志佩戴整齐(5分)。4.不准在校园内吃零食(5分)。5.不准在校园内骑车(5分)。
以上各规定凡发现有1-2人违反其中条款者即扣该项2分,凡发现超过4人或当日内4次发现有违反上述规定者,相应款项扣5分。
二、卫生方面(30分)
1.门窗无尘(5分)不符合此要求扣5分
2.责任区五至协和明显尘痕(5分)有纸屑扣3分,有明显尘痕扣2分 3.墙壁、课桌椅无脏迹和乱画现象(5分)墙壁有脏迹扣3分,课桌椅有乱画现象扣2分
4.专栏、板报无空缺且能紧跟形势(5分)有空缺扣5分,无空缺但不能紧跟形势扣2分
5.个人卫生好(5分)有脏衣、破衣或衣冠不整的扣2分,有红指甲、高跟鞋、佩戴饰物的扣分
6.室内物品摆放整齐(5分)有一处不整者扣2分,有两处或两处以上不整者扣5分
三、课间操(30分)
1.在走廊站队后安静走出大厅(5分)有1—2人说话者扣3分,超过2人说话扣5分
2.楼道、楼梯上下不拥挤,右行正确(5分)有拥挤现象扣3分,有错走现象扣2分
3.师生同行(5分)不能同行的扣5分
4.师生均不允无故缺勤(5分)教师缺勤扣3分(特殊情况除外)学生缺勤扣2分
5.做操时,师生均不允许交头接耳(5分)有此现象者教师扣3分,学生扣2分(特殊情况除外)
6.集合、解散动作快,无喧哗(5分)有1—2人 7.违反上述规定者扣2分
三、临时性安排(10分)
凡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扣8分,按时完成但质量不高的扣4分,不能完成的扣10分。
试运行结果:成绩:纪律、卫生、课间操三项评比使各班学习、劳动进入了有秩序地阶段。问题:板报评比、冬夏季学生体育课不出勤、课程计划中的班队课的德育教育阵地是否充分利用、升旗仪式是否规范、每月一次的群体活动等都是班级正常活动,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因素。因此我们经研究把这些内容加入考核方案中。
(二)考核方案修改结果如下: Xxxxx学校班级日常管理考核方案
指导思想:为了进一步完善班级工作考核管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动我校教育工作的发展,特制定如下考核办法。
考核内容:纪律、卫生、课间操、升国旗、板报、出勤、临时性工作、加分项。
一、纪律方面(20分)
1.不在楼道追跑或喧哗且右行正确。(3分)2.上下楼梯不拥挤且右行正确。(3分)3.课间活动有序,不在楼道内游戏。(3分)4.标志佩戴整齐。(3分)5.不在校园内吃零食。(2分)6.不攀登走廊。(3分)7.早晨到校自觉晨读。(2分)8.不串楼层。(1分)
以上各规定凡发现有1人违反其中条款者即扣该项0.1分,直到扣除该项分数没有为止。
二、卫生方面(23分)
1.教室内墙壁、课桌椅无脏迹和乱画现象(3分)。墙壁有脏迹扣1分,课桌椅有乱画现象扣1分,室内门窗无尘(1分)。
2.个人卫生好(3分)有脏衣、破衣、或衣冠不整的每人扣0.1分,有红指甲、高跟鞋、佩戴饰物的每人扣0.1分,直到扣完3分为止。
3.室内物品干净整齐(3分)。黑板(槽)干净1分,桌凳文具摆放整齐1分,卫生用具摆放整齐1分。
4.放学后及时关好门窗(3分)。
5.卫生间(5分)。门窗干净1分,地面墙壁无污迹1分,洗手盆干净1分,下水道无堵塞1分,卫生纸篓及时更换1分。
6.责任区(3分):及时关灯1分,墙壁干净无污迹1分,地面干净无水迹1分。
7.院区(文明路)(3分)。无杂草1分,无纸屑杂物1分,每天清扫1分。以上各规定凡发现有1人违反其中条款者即扣该项0.1分,直到扣除该项分数没有为止。
三、课间操(12分)
1.在走廊站队后安静走出大厅(2分),有1人说话者扣0.1分。2.楼道、楼梯上下不拥挤,右行正确(2分),有拥挤现象扣0.1分,有错走现象扣0.1分。
3.师生同行(2分),不能同行扣0.1分。
4.班级教师不允许无故缺勤(2分)。教师缺勤扣0.1分(特殊情况除外)。
5、做操时,师生均不交头接耳(2分)。有此现象者教师扣0.1分,学生扣0.1分(特殊情况除外)。
6.集合、解散动作快,无喧哗(2分)。
有1人违反上述规定者扣0.1分,直到扣完该项分数为止。
四、升国旗(15分)1.唱国歌声音洪亮(3分)。2.队列快、静、齐(3分)。3.纪律好(3分)。4.班主任到位(3分)。5.校服穿戴整齐(3分)。
五、板报设计(10分)
1.字迹工整,无错别字(2分)。
2.主题突出、内容健康、符合学生实际(2分)。
3.形式多样、新颖、花边图案设计合理,内容布局得当(2分)。4.大标题目,具有美感(2分)。
5.每月更换一次,体现学校宣传重点。(2分)。
六、体育课出勤(10分)计算每班每月体育课出勤总平均情况出勤率在100%--98%计10分;出勤率在98%以下,90%以上计9分,低于90%计8分。
七、临时性工作(10分)
1.凡能及时完成且质量较高者不减分。2.不能完成的每次减5分,扣完10分为止。
3.能完成但质量较差者每次减2分,扣完10分为止。
八、加分项。
1.班级获得校级奖励的加2分。2.班级获得区级奖励的加5分。
3.班级获得市级以上(含市级)奖励的加8分。
(三)得星办法的修改
试评估方案贴星办法是:四轨年级,评估第一名的班级每月贴星一颗;六轨的年级,评估前两名每月各贴星一颗.分析:这样表彰多数班级教师学生,没有被肯定的感觉,得星成了高峰,攀登起来较难,努力的积极性,高涨一段,尤其是一学期过后,一次星都未得不但没有积极性,反而怨气十足,因此我们研究更改贴星办法,新的办法是:
Xxxxx学校班级日常管理考表彰细则
一、星级班标准:
“三星班集体”的标准:将考核内容中的十小项合并为五大项,各班每月有三大项达标即可评为三星班集体。
“四星班集体”的标准:将考核内容中的十小项合并为五大项,各班每月有四大项达标即可评为四星班集体。
“五星班集体”的标准:将考核内容中的十小项合并为五大项,各班每月有五大项达标即可评为五星班集体。
“星级年级组”的标准:有四个班的年级,其中三个班为五星班,一个班为四星班即可当选;有六个班的年级,其中四个班为五星班,两个班为四星班即可当选。
二、考核的十项内容:纪律、卫生(室内外及厕所)、课间操、升国旗、板报设计、主题班会、夕会、体育课出勤、群体活动、专用教室纪律。临时性工作依学校情况而定。
三、计分方法:
1.纪律:本项满分20分,达标分为19分(含19分,以下相同),违规减分。2.卫生(室内外及厕所):本项满分23分,四、五、六年级达标分21.5分,一、二、三年级达标分17.1分(不含厕所)。3.课间操(10分)、群体活动(5分)、出勤率(5分)。(出勤率100﹪记5分;出勤率98﹪以上记4.5分;出勤率95﹪以上记4分;出勤率95﹪(不含95﹪)以下,90﹪以上记3.5分,90﹪以下不计分。):三项满分为20分,达标分为19分。
4.升国旗、专用教室纪律:两项满分为18分,达标分为17.5分。5.板报设计(6分)、主题班会和夕会(12分):两项满分为18分,达标分为17分。
6.临时性工作:依情况待定。
四、每学期星级班集体考核说明:每月总分相加求平均,然后按比例计分。
五、其他说明:
1、从2009年9月开始,主题班会和夕会两项各占6分,共12分。
3、室内外卫生包括厕所卫生每处减分为0.2分。
4、纪律(如:未戴红领巾、校牌、追跑打闹等现象)减分为每人次0.2分。重大违规依情况而定。
(四)班主任对学生的激励机制 三年级六班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一、小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活动的目标:
所谓小学生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一般是指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从广义上说,小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是指人的基础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健康体魄的培养和教育。狭义的小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单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特别是指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包括好卫生习惯、好学习习惯、好学校习惯、好社会习惯等。
二、实施的方法:
(一)实施思路
突出课堂教学主阵地这个重点,抓课堂教学研究。课外注重研究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和完善。坚持正面正确引导学生,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创设形式多样的导行氛围,使学生在形象生动中受到教育,认识自我,规范自我,完善自我。“纠错”要与“导行”相结合,及时纠正学生不良习惯。
(二)实施方法
1.教师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方法(1)严格约束,规范训练。(2)个别接触,个别谈话。(3)采用强化办法。
(4)对于不良行为的学生要采用科学的矫正方法。2.与家长共同探讨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方法(1)塑造好家长自己的形象。(2)家长在孩子面前不要居高临下。(3)家长要及时的鼓励和表扬。(4)家长对孩子要加强引导。(5)让孩子做有限的选择。(6)适当采用自然惩罚法。(7)培养执行好习惯的技能。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实施操作阶段
1.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发动学生从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找出普遍存在、最需要克服的陋习,在班内广泛吸取学生的建议,找出班内最突出的问题所在,并制定出相关的改进措施和方法,具体到“存在问题——问题原因——改进方法”,并结合我校星级班级评比,做到天天检查、天天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指导学生们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要切实加强学生们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班级将统一进行监督检查并进行评比,以促进各班将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落到实处,做好养成教育的第一步。
第二阶段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向陋习发起挑战
1.根据学生的特点,以点带面开设好习惯养成示范课。在小组内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可以有演示、竞赛、评比、讲故事、小品、经验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熟记自己当前最应当克服的陋习和最急于养成的几条好习惯。
2.全班上下开展一次 “陋习歼灭战”将统一进行比赛,各组要评选出1-2名良好习惯养成进步最快的学生进行演讲、评比,对全体学生起到一个榜样、促进、激励的作用。
3.紧密结合我校特色“教育生活化”,利用我校的图书资源,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有关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先进事迹、故事等书籍,并定期出手抄报,组织参加“争做文明小学生”手抄报评比活动。
4.班级将定期进行小组好习惯评比,选出习惯最好的小组和学生,结合班级荣誉超市进行奖励。
第三阶段检查督导,进一步巩固“战果”
1.班级成立“告别陋习养成好习惯”小队,在班级、家庭中做小宣传员,宣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监督同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向组长或班主任汇报。
2.开展“好习惯成就好人生”主题班会
3.设立督导岗,设立执勤岗,从好生活习惯、好学习习惯、好学校习惯、好社会习惯等方面进行检查。监督哨同学要做到一天一检查,并结合我校星级班级评比相关方案进行评分,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4.充分利用佳校通这个交流平台,与家长及时取得联系、沟通,并听取家长的意见。
第四阶段及时总结,评选表彰
1.评选“文明小标兵”、优秀小组等。
2.开展好习惯教育活动情况汇报会和经验交流会,并评选出优秀好习惯标兵。
3.表彰优秀小组和个人,推动好习惯教育活动向纵深发展,把养成生活好习惯推向养成学习好习惯和社会好习惯,把学生的好习惯进一步推到家庭、社会。
(五)培训了学会了自律与他律的队伍,纪律监督员、卫生评比员、升旗仪式评比员、课间操评比员等几百人轮流执勤,既锻炼了自己又帮助了其他同学。
(六)通过研究,规范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促进了班集体德育工作的不断创新;通过班级对学生的量化考核,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了学生责任感和集体意识、自主意识、自我教育能力,从而为发展为高素质的公民奠基。
(七)课题组成员在考核与评估中增强了管理和服务意识
1.制定并实施了《厕所卫生打扫细则》、《xxxxx打扫卫生的规定》。2.制定并实施了《xxxxx师生楼内行走细则》
这些细则的贯彻,使学生明白了行动步骤与标准,取得了更好的教育效果。
(八)班级考核成绩作为班主任津贴发放的重要依据;在考核中班级考核评估成绩作为班主任工作加分的依据;在每年的三好班集体评比中班级考核评估成绩占较大比例。使学校的评优考核工作得到了平稳而合理的结果。
九、研究结论
1.形成了<
3.形成了各班对学生的考核细则,各班以实际情况自己制定。
4.经济效益,学校没有请过一个清洁工,每年节省开支至少万元。根据当地条件请一个清洁工至少每月1000元工资,一年除了寒暑假也要万元工资,何况学校共有10个厕所,15658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两个清洁工也未必忙得过来.这样各班划分卫生区,既锻炼了劳动能力,又增强了多方面的体验,评估的效益还不止这些,卫生状况在多次检查及展示活动中得到表扬。
5.逐步确立了考核评价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对班级实绩量化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为了校纪校风的建设和优秀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所以选择的指标必须具有导向性,要围绕学校的总目标和各种具体工作而展开,要与学校校纪校风建设的目标紧密联系起来,突出重点,兼顾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
(2)可检测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指标的选取,从一个方面具体地反映目标的要求。为了在评估中便于操作,还必须:①将目标的要求具体化;②将具体的要求指标化;③将指标的内容档次化;④将档次的指标数量化(量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班级实绩的量化考核。
(3)可接受性原则。①评价指标的体系应是科学的、可行的,它既能全面正确地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同时又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所定的每一项具体指标都是学生可以理解的,可以接受的,也是在学生平时行为中可以得到考察和作出评价的。②每个指标的内容是被评价对象现有水平的概括与提高。它既能用目标要求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又不脱离学生实际,能调动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启动学生的内部动力,激励他们向目标迈进,自觉而愉快地参与评价。
(4)整体性原则。①选择的考核指标应面对全体学生;②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整个管理工作的重要一块,但不是全部,所以选择的指标应同学校的整体工作联系起来。
(5)检测班主任工作度的原则。一个班级的整体水平同班主任的工作能力,管理水平是密切联系的,因此选择的指标要能够体现班主任的工作量和管理工作的达成度。
十、反思与建议 1.反思: 所谓评比,其实就是尽可能把教育转化成管理。评比是靠外部压力推动人前进,所以评比决不能培养师生自觉性,评比时间越长,恐怕人们的自觉性越差,于是就需要更加严酷的评比做动力,形成恶性循环。
2.建议:
(1)精简评比内容,以此来淡化评比。(2)加大自评力度,来加强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