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松烟中学和谐德育结题报告2011-12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子课题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
住宿管理研究
结题报告
余庆县松烟中学
2011年12月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
子课题——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住宿管理研究
结 题 报 告
一、课题立项的基本情况
第一、子课题“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住宿管理研究”简介 松烟中学是较为偏远的农村初级中学,由于地处湄、凤、余三县交界,学生结构纷繁多样。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在校住宿,这无疑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如何加强寄宿学生的管理和矫正学生中的不良行为。一直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同时,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我松烟镇很多农村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但是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而无法亲自照顾,这样的学生就变成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而寄宿在学校。我校1108名学生中,寄宿在学校的有有608人,约占学生总数的54.87%。因此,关注和关爱寄宿学生势在必行。2007年10月,松烟中学成立《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住宿管理研究》课题组,提出立项申请,经教育局批准申请立项,学校课题组制定实施方案和研究目标。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和文化建设活动。经过四年多的研究,我们实现了预定目标,从寄宿学生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把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
第二、子课题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我镇范围较大,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和近几年来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造成我校寄宿学生增加。这些寄宿学生周日至周五下午一 2
直在学校,与老师和同学在一起,这就给学生的成长和学校、老师的管理带来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性格孤僻怪异,上进心不强,缺乏自信。
2、学习目标不明确,意志消沉,没有理想。
3、行为我行我素,自由散漫,纪律观念淡漠。
他们中的很多同学对学校的要求他们很难认真做到,在学校里受不得委屈,行为粗野,日常文明礼貌不规范。有部分寄宿学生,由于脱离了家长的监管,在学校违反学校纪律,不服管教,总是大事不犯,小事不断,骂人,打架甚至是斗殴。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环境和发展困境引起了学校的关注,也成了一个非常现实的并且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所以,加强我校“寄宿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势在必行!这不仅关系着学生家庭的幸福和快乐,而且关系着社会的长久发展,更对我校德育工作的研究发展提上了新的日程。
第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
我校“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住宿管理研究”的目的和目标,在于将寄宿学生的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区别和联系起来,真实、全面地了解寄宿学生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了解寄宿学生的学习状况、分析寄宿学生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寄宿学生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贡献力量。
1、通过我校的课题研究寻求有效的对策,让寄宿学生从思想上健
康地成长。
2、通过我校的课题研究寻求有效的对策,让寄宿学生从活动上健康地成长。使寄宿学生融入学校和班集体,共同在爱的蓝天下快乐地学习成长。
第四、参加实验的年级、班数、人数和课题研究的起止时间 从2007年10月起,以我校7——9年级学生中的寄宿学生为研究对象,同时辐射、概括全校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对他们进行教育研究,初步找寻了一适合我校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措施。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我校“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住宿管理研究”的理论依据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在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教育科学及德育基础理论;总课题组《和谐德育论》、《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导论》、中学段《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实践导引》等著作中的要点。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原则和方法
1、我校“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住宿管理研究”课题研究的内容(1)、通过调查,了解我校寄宿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2)、对寄宿学生的学习、生活、品德表现等各方面的现状进行调查。
(3)、对寄宿学生的良好习惯进行培养。
(4)、探索我校“寄宿学生”教育的模式和方法。
(5)、形成我校管理“寄宿学生”身心特点的良好品质的培养方案形成一套有效的成功经验及理论。
2、我校“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住宿管理研究”课题研究的原则(1)、成立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负责研究工作。组织相关人员围绕本课题各级开展工作。
(2)、充分发挥网络的科学作用,组织我校相关人员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渠道进行学习,保证我校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强化活动力度,激励广大教师、学生的参与意识。(4)、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保证课题研究落到实处。(5)、学校设立专项研究资金,保证研究工作的开展。(6)、在课题研究中抓好下列活动:主题班会;学生技能活动:德育活动;寝室文化建设。
(7)、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重材料的收集和档案的整理。
3、我校“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住宿管理研究”课题研究的方法:(1)、调查了解学生。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寄宿学生的现状与需求,改进、改善寄宿学生的住宿条件。
(2)、根据实际,分析研究,制定具体计划并开展实践研究。(3)、总结经验,组织并激励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点滴进行总结,写成可供借鉴的理论文章。
(4)、参阅文献资料,利用校园网络联系弥补研究的不足。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应用相关成果,对我校寄宿学生进行综合分析。
四、课题研究过程的步骤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
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自2007年10月起,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和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课题研究计划,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主要体现在我们分三个阶段开展我们的研究工作: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和初步实施阶段(2007年10月——2007年11月)
本阶段是课题的准备阶段,我们主要进行了,选题论证、制定方案、申报立项,开题论证,调查现状,分析成因,设计研究重点和措施。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07年11月——2011年8月)本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运行操作,修定计划,统计分析,收集积累资料。进行个案分析,制定阶段计划,操作方法验证,中期成果汇报和鉴定。总结中期成果并加以推广,加大覆盖面。结合实际,查验效果,并进行成果汇报展。
第三阶段:巩固总结阶段(2011年9月——2012年12月)本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巩固课题研究成果,汇总各种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汇编成果专辑,撰写结题报告,召开结题自查会,申请课题验收。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制度夯实基础,用“寝室量化天天评”巩固成果,美化、靓化
学生宿舍
每学年初,要求各实验教师根据本班实际拟定计划,以不同形式分别召开以“巩固和深化寝室文化建设”为主题的班级讨论课,经师生讨论定案后予以落实。
在加强寝室制度管理的过程中,强化“纪律常规”和“突出特色”两大特点:首先主抓寝室常规管理,进一步完善寝室各项制度,建立“生活教师——行政分管领导——班主任——家长”的信息联络管理体系,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通过“寝室管理量化天天评”的活动,引入竞争机制,提高了管理质量,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第二,突出重点,严格执行寝室内务整理的“四线一平一方一入箱”(即毛巾挂在绳上一条线、洗漱工具放在桌上向右一条线、口杯放在桌上一条线、鞋放在床下一条线;床铺整理要平直;被子折叠整齐要方正;杂物收捡入箱。)的目标管理。学校加大了寝室评比的力度,每月政教处根据各寝室的月量化积分评出十名“文明达标寝室”和十名“优秀室长”进行表彰,期末进行总评表彰。
2、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和深化和谐校园建设
斯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遵循学生个性特点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是进行德育科研的重要途径,“活动”能拉近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和增强凝聚力。在进行和谐德育研究的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各项活动的开展,以激发学生兴趣和锻炼学生能力。如何将寝室文化建设的教育内涵延伸到教育实践?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以“活动”为载体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
(1)、以“主题班团队”活动为主阵地,提高德育实效 为了提高课题实效性,深化“和谐德育”意识,学校带领全体实验教师通过“构建和谐校园”、“告别身边陋习”、“感恩父母”、“安全在我心中”、“我们并不留守”等主题班团活动课,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使每一位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受到教育,有所感悟。通过学生的朗诵、小品、舞蹈、演唱等才艺展示。让学生在预设的情境中倍受感染,在欢快愉悦的环境中发挥潜能,在教师的鼓励和期待中增强信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通过实践,这项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校多名实验教师的主题班团会活动实录,在市、县教育主管部门的评比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校在2010年度评比中也获优秀实验校的殊荣。
(2)、深化学校德育活动内涵,充分发挥学校传统文体活动的作用,全面锻炼学生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为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学校一改先前的做法。认真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了以“和谐校园·强健身体·人人参与”的“松烟中学大型田径运动会”;组织师生开展了以“构建和谐·展示自我”的松烟中学主题文艺汇演。以活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贯彻落实“和谐校园·人人参与”的宗旨。通过感恩教师、迎“国庆”、纪念“一二·九”、植树节、清明节传统教育、学生放风筝比赛、感恩母亲”等团队活动,使全体师生在活动中受到熏陶,增强了学生集体意识。在活动中,我们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营造锻炼的平台和健康成长的空间,从而为我校课题研究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同时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我校良好的班风和校风正在逐渐形成。
(3)、捕捉活动亮点、精心打造德育题材,塑造学生美好心灵 2010年4月,我校八(3)班两名学生在上学的路上捡得一失主的机动车驾驶证、身份证、信用卡一份,为了尽快寻找失主,学生立即上交派出所。当民警找到失主时,他非常感动,并一再要求当面感谢。学校获悉后,立即组织团委,召开了全校师生参加的 “拾金不昧、小爱见大爱”的专题活动。通过一系列互动,让学生明白了“善小而为之”必将得到别人的尊敬和感恩。此次活动后,学生的心灵得到了进一步洗涤和升华,对学生良好品质培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实在生活中类似例子还很多,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注意捕捉,抓住亮点,就能让学生的思想在活动中受到感悟与启迪,用发生在学生自己或身边事教育他们,应该是取得有效教育的重要手段。
3、注重成果升华,重视校本德育教材开发
在和谐德育课题研究过程中,还特别注重实验资料的搜集,实验成果、典型案例、教育反思、实验论文的整理,从课题实践研究以来,学校一直要求资料的系统化、规范化。在德育课题研究资料为主体的基础上,融松烟的历史、松烟的文化、松烟的名人、校园文化、校园石刻等,尤其把松烟的“他山文化”及明朝钱邦芑的相关内容进行整理,汇编成松烟中学德育校本教材
(一),升华学校德育教育内涵。把空洞的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的说词,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得以展现,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五、研究成果和结论
我校“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住宿管理研究”的课题经过近四年多的努力取得可喜的成绩。
1、学校方面:
(1)、完善了寄宿学生的档案。
(2)、形成了寄宿学生和全体学生的德育活动方案和制度。(3)、形成了寄宿学生和全体学生的文体活动方案和制度。(4)、建立与家长沟通的“家庭——学校”联系制度。
父母在孩子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孩子把自己的学习情况、生活上的琐事跟父母进行沟通,有助于学生对情感的渴望,也有助于父母了解孩子,更重要的是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沟通,让学生明白父母是为了让他有个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才离开他,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亲情专用电话或电子信箱,让学生家长与孩子定期保持联系。
2、寄宿学生方面:
(1)、调动了寄宿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都能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端正了寄宿学生学习态度,使他们基本能明确学习目的,能有意识、有计划地使用自己特有的学习方法。
(3)、让寄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己能够有计划、分配好时间;能够自我约束,合理安排时间,以达到较高的学习效果。
(4)、能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清醒的认识,能明白自己的学习目 的。
3、理论方面:
(1)、四年多以来,我校获省、市、县级刊物刊登的论文有38篇,获省教育学会颁奖的论文有31篇。
学校2次获课题组表彰为先进实验学校。学校4人次获课题组表彰为先进实验工作者。学校4人次获课题组表彰为先进实验教师
主题班会4节次获国家级奖励,2节次获市级奖励,3节次获县级奖励。
4、思考与展望:
经近几年的课题研究,我校和谐德育课题研究效果明显。从总体来看,在寝室文化建设的带动下,学生掀起了“寝室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和谐校园建设”的热潮,各班同学激情高涨,出谋划策,积极投身于此项活动之中。如今,漫步于校园室间走廊,映入眼帘的是一间间洁净的教室、幽雅的居室,创意新颖,别具一格,无不折射出现代中学生的精神风貌,美化、靓化后的校园实在是个温馨的“家”!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环境、思想意识等原因离我们学校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深信,通过我们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一定会把我们的课题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化,并取得好的结果。
松烟中学
2011年12月20日
第二篇:和谐德育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级重点科研课题
“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
兴仁县城关三小“整体构建学校和谐德育途径方法体系研究”
结 题 报 告
兴仁县第三小学
沈奉勇
我校和谐德育课题研究从2008年2月开题,2011年7月结题,历时三年时间,经教导处精心组织,现圆满完成结题工作。一:背景与目的:
学校申报了兴仁县“十一五”重点立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研究任务,自己做为一名多年从事教导工作的德育管理教师,为配合课题研究,确定《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研究》做为主攻方向,为学校课题研究提供依据。通过课题研究,寻求留儿童教育的新途径,达到促进我校留儿童教育工作向多元化和系列化方向发展,并促进我校班主任队伍不断向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多样性,突出我校德育工作特色,进一步探索德育工作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整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二、研究对象和调查结果
本课题研究要以全体留守儿童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留守儿童的调查得出: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从总的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只有2%的成绩优秀,10%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88%!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在我们的问卷中,有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无人督促学习,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
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监护人自身综合素质偏低。调查发现集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
三、理论依据、原则和方法
理论依据:留守儿童教育课题研究以上级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为标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为准绳,以《德育论》、《和谐德育论》为指导,以《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导论》和各学段《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实践导引》为依据,开展课题研究,努力取得成效 原则和方法:坚持将德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德育实效性原则;采用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科学方法,研究要做到目地明确,方式得当,方法灵活,学习、实践、反思三者的结合。
四、课题研究的初步结论:
(1)、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以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才能解决。(2)家庭方面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3)学校方面
①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②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4)社会方面 政府要积极协调各部门,关爱留守儿童,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因此,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的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第三篇:德育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1、问题的提出
小学德育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但德育工作常常给人一种落伍的感觉,德育的观念、内容、方法往往跟不一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变化,德育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这句话被印在有关国际互联网络书籍上的封面上,固然有明显的商业广告意味,但是随着“网络”及其有关概念愈来愈深地进入寻常百姓生活,谁能无视计算机网络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巨大变革呢?当然,现在我们还不能说:“世界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但是我们可以说世界正在走进“网络时代”。今天的教育如果不从这样一个时代特征出发,我们就不能指望获得什么积极的成果。
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已进入千家万户,被广大家长和学生广泛并熟悉。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又一石激起千层浪,打破了传统信息德育教育的一元化的框架。为此,有必要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与传统德育活动的交互关系,形成优势互补,构成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是以网络为背景,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活动。“在活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成人”是我们课题的观点。
传统的一元化德育活动有其本身的优势和局限,其优势表现在,通过德育活动,进行人与人之间最亲密最直接的接触,尤其是周围的人(包括学生、老师、父母)的以身示范起到教育功能,这是任何先进教育都无法取代的。但这种传统的德育活动,在大多数情况下,以说教形式呈现,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难以激活,加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教育效果大大地打了折扣。
网络的出现,造就了新的教育环境。抛弃了网络环境下的德育研究,是一种教育缺乏,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铁定是教育的一大败笔。资料显示,已有的网络德育研究在我国凤毛麟角,且大多数重理论说教,轻实践行为,难以诱发儿童入情入境的兴趣。而本课题融入网络的德育活动研究,无论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了教育的最大享用,全方位、新视觉调动了活动者参与的积极性。因此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活动作为新的德育活动载体,是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必然,同时促进了德育跨越式发展。
2、理论依据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课题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活动的观点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1、马克思认为,活动是人对于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对待方式,是个体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特别方式。正是由于活动,个体和社会化与个人才属真正实现,而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特殊意义上的人类活动,它属于主体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塑造主体为目的的活动,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
德育:“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现行“德育”诸概念形成了一套金字塔形的概念层级:①顶层,称为“德育”,为总称。②第二层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③第三层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十余种教育。④底层:即学校中实施的“德育”。
德育活动:在课题研究中是指学校通过不同途径和方法达到德育的目的。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在课题研究中是指通过网络的环境达到德育的升华。
2、课题研究的目的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是研究小学德育活动在网络环境下的开展。在网络环境下研究小学德育活动,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形式多样,小学生乐于接受,是德育活动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现行德育活动模式的挑战,是德育活动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网络是一个战略高地,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抢先占领这个高地,2001年以来,开明出版社和广州教育出版社相继分别出版了《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时代的中小学德育》两本书。这些文章和书籍从不同侧面探讨了网络环境下的德育问题和网络德育如何开展的问题,提出了学校德育必须由传统封闭的限制性的德育,转变为以实现美好人性为目的、开放的发展性德育等新理念、新见解、新对策。我们课题组就是研究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德育活动。使学生从空洞的说教进入到儿童的实践体验活动,诱发儿童入情入境的兴趣。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促进学生中与人合作与交流,在人格中得到熏陶。学会如何做事,怎样做事,学会在小环境和大环境中与人合作与交流,学会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让自己健康成长,积极向上。
3、课题研究的内容
①网络环境下校园中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
a、校园文化活动
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拓展同学们的文化视野,展示学校学子的丰富文化的生活,我校每年举办为期一周的文化节。传统的德育活动中我校编印的校报《雏鹰》、校刊《学习·探索·创新》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青眯。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利用资源共享,为校报、校刊提供更为便捷、更能陶冶学生情操、增长学生知识的窗口,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好评。3209名学生中有2137名学生订阅了校刊。实践证明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活动更能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
b、学科活动
人类进入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国际竞争日益强烈,这样就形成了教育在综合国力中的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大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而各类人才的形成,最主要的取决于基础教育。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基础教育的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和爱国主义精神是目前我们面临的重任。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得到充分的体现。我校六年级教师张艳华在教授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桂林山水》一课时,将语文和信息技术充分地整合。在教学中,不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学,而是给学生提供信息技术的学习手段,学生自己决定怎样学,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学生在网络中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而且感受到美,觉得祖国山水的美,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大自然。爱国主义热情在美中得到升华。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自己组织、自己完成。在活动中成长,成为活动的主人。得到了学的知识和受到了德育的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能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网络环境下,我校教师王惠在教授《小花猫找汗》一课,首先用投影机出示“一只小花猫四处寻找……(动画效果),”然后揭示课题后,同学们一起与小花猫过桥找生字,读正确就能过桥,在花园里找出生字读正确才能到达目的地。这时同学们不仅对知识感兴趣,同时对新的手段和新的方法兴趣盎然,觉得我们国家了不趣,更加勤奋读书,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在课件的运用上,我们的研究方向除了学到新知识外,另外真正地投入到我们的学生身上来,我们的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c、班队会活动
祖国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像爱自己母亲一样地爱着我们的祖国。古往今来,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之魂,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是引导我们走向繁荣昌盛、勇往直前的火炬。爱国,就意味着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就意味着无条件地服从祖国的召唤。在班队会上我校五年级老师召开主题班队会:“爱国主义”专题。我校举行的班队会中,“儿童读诗”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倡导的一项活动,其理念是利用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期,引导他们背诵古代经典诗文。“儿童读诗”可以了解传统文化,造就文字功底,陶冶情操。在网络环境下,我们搜索古代经典的诗文,让学生诵读、体验、感悟文学的功底。
d、特色活动
②网络环境下家庭中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
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于93年参加第三届《北京——东京城市问题》学术讨论会时发言:“德育必须从学龄前由家庭抓起”。家庭中的德育活动是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的一种形式。父母是儿童最早的教育者,也是第一任教师。家庭小学德育活动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艺术,需要家长在认识其重要性的前提下,坚持理性、坚持说教与行为操作相结合,坚持说教与陶冶情感相结合,才能收到高效。
科研结题报告 ·德育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怎样写结题报告
1979年我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目前我校独生子女所占学生数的比例占(见表):学生总数(人)3229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男(人)1837女(人)1392独生子女(人)2906占比例(%)约90
共2页,当前第1页12
第四篇:德育渗透结题报告
襄阳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
《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高峰完全小学课题组
2011年6月――2013年7月,我校进行了市级科研课题《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的实践活动。自课题成立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以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两年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我们的课题已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特作如下结题报告。
一、研究的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课堂教学,探索用于指导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活动和行为的理论,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和可操作的方法,深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拓宽教师的德育观。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素养,健全法制意识,在明辨是非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开放式的德育渗透教学模式,丰富课内外德育形式和内涵,使课内外教学充满德育氛围,并构建充满“人格魅力的课堂”。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一种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发展的德育渗透的教学方式,积累成功经验和案例,使之更广泛地普及提供借鉴。
二、研究的目标
阶段:(2011.4----2011.5)(2)实验准备阶段:(2011.6----2011.7)(3)课题实施阶段:(2011.8---2012.12)(4)结题鉴定阶段:(2013.1—2013.7)
六、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资料检索、网络搜索进行本课题支持性论证研究
2、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调查师生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认知冲 突,分析其成因及对策,3、互动研究法:以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互动为研究主体,针对 存在的问题,在专家的指导下,分析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不断完善教与 学的行为。
4、个案研究法:以典型的课题研究模式为依托,以创新的理念,探索 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不同学科案例的收集、展 示、分析、研究和概括,验证课题研究假设,总结提炼规律性的东西。5.教育叙事研究法: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它是研究者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 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德 育渗透的技巧与行动研究。
七、预期成果 完成时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间 负责人
《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 研究》 开题报告 《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 阶 阶段性计划集》 段 《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 成 阶段性总结集》 果 《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 文集 课例集》 《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 文集 论文集》 最 终 成 果 研究成果集 校本教材 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研究报告 结题报告 201305 秦明尚 文集 文集 201303 201304 幸大荣 秦明尚 201212 冯泽知 201212 李翠 研究报告 201212 幸大荣 研究报告 201106 幸大荣 研究报告 201105 秦明尚
八、保障措施 1.本课题所在学校历来重视教育科研,校领导班子更是教科研的先行 者,学校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将给予物质及人事上的支持,学校将邀请学术 专家和特级教师来校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学校还定期组 织研讨活动,开放课堂,吸收评价,为课题研究提供交流平台。
2.本课题的研究得到南漳县教育局教研室的倾力支持,站在全学科的角 度审视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的发展,实现育人为本,培养更多具有 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人才,教研室的指导与参与是本课题研究的有力保证。3.本课题的研究将得到充分时间的保障,学校每周日举行教师教研活动 以提高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素质,课题组成员每月一次工作交流会以确保 研究的方向和进度,保证本课题的有效实施。
九、研究成果
1、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坚持环境育人。从本校实际出发,先后投 入资金1多万元,对校园环境建设进
进行改造。为教师提供了优越的教学环境,为学生读书兴趣的培养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校园内随处可见各种有教育意 义的警示标语牌,宣传柜窗。优良的校园文化,优美的育人环境,使学生 的精神面貌和品德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又迈 上新的台阶。2012年2月我校被县教育局授予《书香校园示范学校》。
2、透过学科德育渗透,真正将“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做到了实处。把 德育渗透于各科教学,很多时候,在各科教学中,德育学科渗透有了“润物 细无声”的效果。使德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德育的途径呈现出了多样化,生 活化,生动性等特点。2012 年 6 月我校被镇政府授予《德育教育先进单位》 奖牌。
3、充分利用德育的各种途径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 接受教育,陶冶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培养了学生规范的日常行为,提 高了学生自理、自学、自治、自律、自强的能力。促进了良好校风、班风 的形成。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也促进了学校其他的工作的开展,校文艺 队在全镇2012年庆“六一”活动中荣获了团体总分第一名。学校荣获《优
秀组织奖》奖牌。
4、学科德育渗透推进了学校的素质教育。学校树立“每一个教育工作 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形成齐抓共管态势。在 各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让更多的老师关心、指导 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学习,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促使了学生文明习惯 的养成。由于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 此各科成绩和课堂教学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班。2012年春期末水平测试全 校有五门学科在全镇同级同科中名列第一。
5、推动了学校德育科研工作的展开。本学期,我校以县教育局关于德 育工作的精神为指针,以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为发展点,以实 施德育日常工作全程管理为重点,全面提高我校的德育工作水平。通过落 实德育建设,构建良好的德育体系和扎实的德育科研实践,我们收到了良 好的效果,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学生的德育在学科教学中进行了有机 渗透,进一步加强了德育科学研究,使学校德育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2012 年 7 月学校 荣获镇党委颁发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奖牌。
第五篇: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作者:华土木
春晖中学是我国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经亨颐先生在“五四”新文化时期创办的一所历史名校。经老校长毕生倡导“自动、自由、自治、自律”的人格教育,强调学生“求学何为,学为人而己”,主张“凡学校皆当以陶冶人格为主”,人格教育首先就是对学生进行高尚品性和优良道德的教育。春晖先贤以天下为己任,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修养和品德培养。汲取历代春晖名师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精华,一种以健全学生人格为目标,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载体,着眼于学生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德育模式应运而生了。
二、理论依据
1、发展中的人和个性社会化原理。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这种发展就是其个性社会化的过程,作为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这种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青年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和定型,他们身心发展的各个指标都处在变化之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由于这种可塑性,教育工作者只要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使学生朝着我们期望方向发展完善。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2、“双主体”理念。教师与学生都是德育的主体,教师是“导”即“教”的活动的实施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根据教育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进行选择、加工和设计,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引导和培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更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活动、逐步做到自订成长目标,自析成长环境,自寻成长动力,自开成长渠道,自择成长方法和自评成长效果,最终将社会认识、情感、行为内化为个体认识、情感、行为。
3、生活德育的理念。我们认为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而培养个体品德,改善、提升社会道德的,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脱离生活的道德和品德必将导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客体化,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而流于虚空、无效。因此,在学校德育中,要把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从学校的小范围扩大到社会的大范围。
4、活动理论。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从德育活动来说,一方面,通过德育活动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德育活动让学生将已有的道德认识外显为道德行为,两种过程不断交替,从而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基于这一理论,学校和教师在组织德育活动时,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及活动中的互动合作与内心体验,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
三、课题方案
(一)课题组人员组成与分析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课题组由学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兼政教处主任葛洪金老师任组长、由校团委书记兼政教处副主任华土木老师、校政教处副主任、负责学生会工作的薛安全老师,校团委副书记陈小祥、负责各年段的年段长倪瑞祥、何大江、张建平为核心组。并得到经亨颐教育思想研究专家张彬教授、周恩来生前卫士高振普将军、邓颖超生前秘书赵炜女士、周恩来侄孙周国镇教授的指导,在总课题负责人潘守理校长的主持之下进行。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学校各处室、各班主任、全体教师、及广大学生的支持和响应。并得到了上虞市教体局、上虞团市委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
(二)研究目标、德育内涵、及过程方法
1、研究目标:
⑴以现代德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探索并构建适应新世纪德育工作要求,符合中学生成长规律的学校德育途径及操作模式。
⑵通过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学校德育,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素养的培养,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是道德人格追求的最高目标。
⑶通过研究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教师德育观念更新与德育创新能力提高,提高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并努力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研究过程及方法
根据学校人格教育总课题的研究计划,人格教育德育子课题的研究过程分三个阶段进行:
(3)总结阶段(2002.12—2003.3):课题组进行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进行成果鉴定。人格教育德育子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以行为研究法为主,辅以案例研究法、经验归纳法、理论演绎法以及分工协作研究等方法。四、实施过程:
(一)开展“知周学周”活动,实施理想人格激励教育的探索。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志于道”先于“据于德”,提示了人性提升的价值根基与方向在于“道”。没有“道”的“德”是肤浅的。信仰不仅是支撑人生大厦的顶梁柱;它对道德人格的构建有论证、聚合、与升华的作用。周恩来总理的崇高人格魅力,源于他坚定的共产主义政治信仰。自2000年3月开始,学校开始用周恩来同志的崇高人格激励学生,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的新探索。
用周恩来的理想人格激励学生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具体形象理想教育。这是以具体人物的所作所为的外部特征为自己追求的理想。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了周恩来所处的时代背景,熟悉了周总理的生平,为他的革命事迹所感动,激发了敬佩、仰慕之情。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敲开了中学生的理想之门。第二,综合形象理想教育。这是与具体形象相联系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初步概括性的理想。这一阶段要非常重视学生进行严格的自我修养,重视学生学习周恩来的品格,逐渐形成笼统的理想,在个别的场合能把理想和现实联系起来。第三,概括性理想教育。使学生能清晰地意识到人生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崇高目标的理想。他们逐渐认识到在周恩来的人格特征中,蕴含着真正共产主义者的整体人格美。通过这一阶段的教育活动为我们春晖学子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共产主义者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用周恩来的理想人格激励学生的具体做法是紧紧抓住知事、明理、动情、导行四个环节。首先通过播放周恩来系列影视片,组织读书活动,组织学生赴绍参观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纪念馆,举办“知周、学周”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周恩来精神。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撰写影评和读后感、出刊编报、召开主题班会、讲恩来故事及演讲比赛等形式,使之上升到“明理”、“动情”阶段,引导青年学生学习周恩来同志爱憎分明的政治人格、公而忘私的道德人格、坚忍不拔的心理人格、聪慧高超的智能人格、崇高新颖的审美人格。并不断汲取周恩来同志伟大的人格力量,把周恩来的理想人格内化到自身的精神世界中去,最后外显为 “为中华之崛起”的实际行动。同学们自发成立了环境保护协会、校园文明岗,自觉开展“扶贫济因送温暖、敬老助残献爱心”活动,积极争做奉献标兵、创新能手和百名优秀学子。春晖园内,同学之间,团结友爱,比、学、赶、帮,蔚然成风。
随着“知周学周”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全校各班的热烈响应,掀起了一个争创“周恩来班”、“周恩来团支部”的热潮,三个年级既相互衔接,又各有侧重:高一争创活动全面铺开,高二命名“周恩来班”,高三命名“周恩来团支部”。各班的争创活动做到五个结合:即与形势教育相结合、与日常教育相结合、与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与班团活动相结合、与校史校情教育相结合。高二(2)班在借争创之机,结合学校的“四自校风”,提出了“静、净、勤、竟、劲”的“五字班风”,极大地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高二(8)班的在争创过程中提出了“近、进、比、学、化”“五大行动”:近——走近周恩来,了解周恩来;进——初步体悟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比——自我教育阶段;学——争创“周恩来班、周恩来团支部”;化——把学中所得内化为个体的人格内涵。这样的计划贴近学生实际,符合认知规律,能有效地指导工作实践。争创活动的成效正越来越多的外显为全校师生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育人的具体行动,无私奉献的爱心行动。
(二)开展淬砺教育,引导学生自我磨练。
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主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早期春晖就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曾在春晖兼舍务主任的匡互生先生,他经常以一句“吃得菜根,百事可做”教导学生。到五、六十年代已形成了肩挑铺盖米袋,脚穿草鞋布履、长途跋涉来校上学的“草鞋精神”、“霉干菜精神”。面对新的教育形势,为更好推进学校的人格教育,潘守理校长提出了淬砺教育的思想,就是要根据时代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青少年进行自我锻炼和刻苦磨练,它具有主体性,一定的强迫性,实践性的特点。
吃苦耐劳教育是实施淬砺教育的必要准备。每届高一学生到校,学校即对他们进行“知我春晖,爱我春晖”的始业专题教育,其重要内容之一便是通过组织参观校史陈列室和校内十大德育基地,开设专题讲座,收看校情专题片,学习了解春晖先贤的“草鞋精神”、“霉干菜精神”,培养学生的春晖情结。为了使学生对春晖的学习环境、生活条件、办学特色有更强烈的认同,我们以多渠道,多方式地与结对扶贫学校——泰顺四中、岭南乡中加强联系,组织学生或参观访问,或结对助学,或相互座谈,以增强学生吃苦耐劳的意识。
半军事化管理是实施淬砺教育的重要途径。春晖是一所全寄宿学校,学校建立健全了寄宿生管理的系列制度,包括老师的值日制度,规范晚自习管理、节假日学生管理制度等,实行寄宿生管理班组化、学生参与民主化、自理化。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一日常规教育:从起床要求到熄灯就寝,从作息安排到三餐落实,从打扫整理寝室到个人洗衣叠被,培养学生的“自理、自主、自立、自治”能力。近年来,学校又把建设健康、高雅的“宿舍文化”作为学校工作的大事来抓。组织了寝室美化大赛,开展了寝室联谊活动,并每月评比星级文明寝室,每学期推出示范寝室,每学年评比共青示范寝室。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守时惜时,互助合作,团结友爱,乐群容忍,创新争先的品格。
劳动教育是实施淬砺教育的主要载体。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视为“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早期的春晖,生活是艰苦的,名师硕彦们在授课之余,经常带领学生参加田间劳动,把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也融入了他们的教育改革实践中。现在,各方面的条件变好了,学生们已经不再用锄头挑着铺盖走进校门。但是,劳动教育的传统不仅没有丢掉,反而不断地深化。学校校把加强劳动教育作为实施淬砺教育的主要载体。“清晨即起,洒扫庭除”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学生承担250多亩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学校一直保留着十块学农基地,每星期安排每班一节劳动课学生进行花木栽培或蔬菜种植。学校还把校办厂的扣丝车间、校内畜牧场等作为学生学工学农基地,学生定期抽出一定的时间去参加劳动。学生在生产劳动中品尝了艰辛,磨练了意志,净化了灵魂,逐渐养成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珍惜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