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2 19:45: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第一篇: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阶段、人均资源占有不足、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项带有全局性、紧迫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保证国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与有关概念的关系

在迄今已经发表的关于循环经济的文章中,均或多或少地讨论了循环经济的定义。有关研究表明,现有关于循环经济的内涵,主要是从人与自然关系、技术范式、经济形态等方面表述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循环经济”的文章并不多。虽然还没有形成一个关于循环经济的公认定义,但对含有“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馈过程这一循环经济的实质,国内基本形成了共识。发展循环经济,本质上是要按照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来安排经济活动,本质上就是生态经济;并表现为企业乃至产业间的物料、能量和信息等的联系和共享关系。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有一个思路逐步清晰、内涵不断扩大、重点有所调整的过程,表现为国家不仅出台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而且也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约束和激励企业开展资源节约和工业“三废”利用,从1993年起开始倡导清洁生产,现在又推进循环经济。实际上,这些都是我国迈向可持续发展的不懈努力。可以推断,循环经济将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现形式。

循环经济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污染治理、清洁生产,既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对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阶段、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我国来说,循环经济首先是一种资源节约战略。它追求的不是简单地降低资源消耗,而是使资源尽可能得到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从而达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西方主要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是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资源掠夺性开采为特征的。无论从政治理念还是从经济可能性来讲,我国都不具备按照这种模式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条件。特别是在许多重要矿产资源不能自给、不少地区水土资源十分稀缺的条件下,尤其应将资源节约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原材料利用的减量化以及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一直是我国资源节约的主要手段,也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涵之一。

循环经济的另一个题中之义是减少污染物排放。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本身就是重要的环境保护措施。工业污染防治的初始手段主要是“末端治理”。这是一种只投入而不产生经济效益的措施,即便是发达国家也早已放弃了这种费而不惠的解决污染问题的技术路线。与此相比,清洁生产强调了生产全过程控制,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削减污染物排放;实际上,这也是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然而,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仍有较大的不同,一是清洁生产主要在单个企业施行,而循环经济则可以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配置资源和能源。二是清洁生产强调的是“从摇篮到坟墓”,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循环经济强调的是“从摇篮到摇篮”,从产品的设计开始就考虑回收和综合利用;三是,清洁生产实质上是技术手段,而循环经济强调的是社会生产活动。

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经济形态,循环经济以经济有效、生态效率、环境友好、保护地球、技术跨越为宏观调控原则,以减量化、非物质化、再利用、再循环、绿色制造(再制造)、去毒物、可降解、无害化(零排放)等为微观操作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用这一理念重构经济运行过程,以实现最优化生产、最适度消费、最小量废弃。循环经济的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它改变了传统经济“资源——产品——废弃”的物质线形(单向)流动方式,是对传统工业化“大量开采、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是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关于循环经济的内涵,还需要说明以下两点:

其一:循环经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循环经济,主要是指废物减量化和资源化,相当于“垃圾经济”、“废物经济”范畴。广义的循环经济覆盖所有社会生产活动。一般说来,经济是相对于一定的社会生产活动而言的,且总要有产业相伴随。例如,循环经济概念产生的德国和日本,与之对应的是“静脉产业”。所谓“静脉产业”是指废弃物资源化形成的产业;它是相对于“动脉产业”而言的。“动脉产业”是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的产业。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近阶段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的现实,我国要倡导和推进的循环经济,不应局限于狭义的范畴。

其二:循环经济和循环经济系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我们的研究对象中凡有节约或循环利用资源活动的,就可以称之为循环经济。例如,一个家庭有节电、节水、垃圾分类等活动;一幢办公大楼有节能、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循环利用中水、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等,企业有节约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社区开展的垃圾分类回收等,这些都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系统则是相对于研究对象而言的。例如,一个家庭、一幢办公楼、一个企业等,就是一个循环经济系统。

然而,循环经济并不是“筐”,凡有产业联系的都可以往里“装”。例如,电-高能耗产业耦合(如电解铝厂建在水电站附近)、资源的深加工等,这些在市

场经济条件企业会考虑的产业活动,不应算作循环经济。

二、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围绕提高资源效率我国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

建国以来,为了奠定自己的工业基础,我国十分重视资源节约工作,确立了“节约优先”的战略方针。计划经济时期,老百姓的生活用品不仅要凭证供应,用量也几乎被压缩到极限。另一方面,国家也提倡废品回收利用,各种废金属、废橡胶、废电池、废牙膏皮、废书本等几乎都得到了回收利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企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以及节约一切资源的法规、政策、标准和管理措施,加大了以节约降耗为主要内容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设备,资源利用效率有了较大提高。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我国每万元GDP能耗比1980年下降了65.5;每万元GDP取水量比1980年下降了84.7;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值为1985年的14.6倍;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总值为1985年的12.4倍,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一是产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我国资源综合利用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税收减免等政策激励下,我国一些企业通过矿渣的再冶炼、粉尘制砖或烧制水泥、下脚料的回收、冷却水的回用等措施,开展了企业内资源的再生利用或循环利用。2003年全国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实现产值400亿元,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3。其中粉煤灰综合利用率约为65,煤矸石综合利用率约为56。

二是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我国城市的一些包装材料,如烟酒的包装大纸盒等的回收已形成于供货相反的废物流,即由零售商返回批发商,批发商再集中返回给生产企业以再利用;一些废旧物质被零散地回收后集中分类,废金属进入冶炼厂,旧家具、废纸张、塑料、废木材、废家电等回收利用产业,已经形成网络化和规模化的格局。这些自发形成的废旧物资回收和加工利用体系,不仅解决大量人员的就业,也改善了一些地方的财政状况。全国每年的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机电产品、造纸原料、化工原料等废旧物资回收量超过6000万吨。2003年,全国有各类废旧物资回收企业5000多家,回收网点16万个,回收加工企业3000多个,从业人员140多万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总值约500亿元,在发展调整中形成了一个遍布全国的废旧物资社会回收网络。

三是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再利用。无论生产领域还是消费领域我国都有从事机械、电器等产品的维修队伍,一些企业开展了包装物如玻璃容器、纸箱、周转箱的回收和循环利用。近年来开始探索和实践报废汽车发动机、废旧机电产品等的再制造,一方面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产品更新后旧型号配件停止生产后的供应,可谓一举多得。此外,国家也鼓励发展旧货市场,充分利用旧货资源满足低收入消费群体的需求。

四是环保产业发展迅速。“末端治理”不属于循环经济范畴,但也有循环经济的内容。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和最终处理,垃圾堆肥和填埋气的热利用、垃圾发电等,形成产业链。2003年全国有40多家利用垃圾发电或热利用的企业。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治理市场化的进程在加快。沿海地区形成中小企业进入园区、废水集中处理的模式,不仅减少了污水治理的资金投入,一些企业还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

(二)国家近年来加大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力度

一是加强宣传。循环经济作为一个新的理念,有一个逐步认识和深化的过程。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新闻单位加强了对循环经济概念、思想的宣传;特别是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来,人们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意义的认识逐步提高,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绿色服务业(第三产业)、环境标志认证体系、绿色学校、绿色社区、政府绿色采购等,成为一些地方推进循环经济的工作方向。

二是组织试点示范。我国在三个层面上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在企业层面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在工业园区创建生态工业园;开展循环经济省、市试点,并取得初步成效。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我国是国际上公认的清洁生产搞得好的发展中国家。1993年我国利用世行项目在酿造、造纸、化工等行业开展清洁生产试点。通过不断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管理等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避免污染物的产生。国家有关部门重点支持了一批重大清洁生产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示范项目,先后在20多个省(区、市),20多个行业、400多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建立了20个行业或地方的清洁生产中心,1万多人次参加了不同类型的清洁生产培训,有效提高了企业污染预防能力。

推进生态工业发展。在工业集中地区、经济开发区,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在这些园区,根据生态学的原理组织生产,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延长生产链条,实现区域或企业群间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废物产生量最小,甚至“零排放”。国家环保总局已经批准了14个各种类型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江苏的园区建设各具特色,上海的废饭盒回收利用形成了产业链,天津开发区基本形成无废物排放园区。这些做法值得总结和推广。

生态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发展生态农业的口号在我国提出的时间较早,并且得到了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经济学史研究表明,公元900多年我国唐代珠江三角洲就形成了生态农业的“桑基鱼塘”模式。从20世纪90年代起,农业部在全国批准了两批各51个生态农业示范县。经过积极探索,已经在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总结出了上百种生态农业模式。从物质联系角度看,生态农业的模式主要有物质代谢型、产业共生型和混合型三大类。

开展生态省市建设和循环经济试点。各地在试点过程中,统一部署,做好规划,一些地方已经形成特色。辽宁省在老工业基地的结构调整中,通过制订和实施循环经济的法规和政策措施,建设一批循环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若干循环型城市和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及再生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振兴老工业基地。山东从点(企业层面)、线(行业层面)、面(社会层面)多层次、全方位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组织实施“613工程”,即抓好煤炭、建材、发电、轻工、化工和冶金等6个重点行业,10个循环型企业,300个循环经济骨干企业。

在2004年9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召开的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上,马凯同志提出,“循环经济的理念将贯穿到‘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中,无论是规划纲要,还是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都将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突出的位置”。“到2010年,我国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洁生产企业,在重点领域建立和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机制,为建立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奠定基础。”

根据新华社消息,国务院将在近期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并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性文件。总之,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将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从法律法规和政策上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制度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从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方面,出台约束和激励措施构建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制度环境。

一是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注意在工业生产中预防环境污染。1983年国务院颁布《关于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的决定》,要求把“三废”治理、综合利用和技术改造有机的结合起来,采用合理的产品结构,发展对环境无污染、少污染的产品,并搞好产品的设计,使其达到环境保护的要求。2003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第九条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企业在资源和废物综合利用等领域进行合作,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节约能源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可再生能源法》等,均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相关方面的要求。2004年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三条提出:“国家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实行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和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的原则,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为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等的意见。国家出台了节能中长期规划;《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清洁生产审核办法》、《中国节水技术大纲》等法规相继出台。各地也出台了地方性法规,到2003年,陕西、辽宁、江苏等省及沈阳、太原等城市先后制订了地方清洁生产政策和法规。贵阳市颁布并实施了《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这些均为各地依法推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通过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资源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环保产业等,一直是国家鼓励和支持的工作。为调动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鼓励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例如,1996年国务院批转的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国发〔1996〕36号),将资源综合利用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长远的战略方针。根据国务院36号文,原国家经贸委制定了两批《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并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了有关的优惠政策,对利废企业和产品实行税收减免优惠政策。

国家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发展与环境的协调:①调整产业结构,依法淘汰了一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没有市场、治理无望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企业,减轻了工业污染负荷,缓解了结构性污染问题。②优化能源结构,尽可能减少煤炭在能源中的比例,提高煤炭利用效率,推广清洁煤技术,大力发展水电,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③严格控制新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有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努力做到增产不增污、甚至减污。④一批城市加快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境设施的建设,治理生活污染。总之,国家采取了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和技术的措施,坚持“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制定和实施了一些包括价格、税收等适应市场机制的经济政策,对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转变生产方式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

循环经济的术语虽然近年来才进入中央决策层视野,但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古今中外皆有。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央政府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目的,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资源环境压力,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因为,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和建设和谐社会中均含有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容。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重要特点之一。形成于我国先秦的天人思想,内涵十分丰富:老庄的顺应自然、不可对自然无节制地采取行动的思想;孔子的性与天道之说,以及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的重主体、仁学、自修之天人关系说;管子的将天视作为自然本体意义的“人与天调”的思想,以及荀子的制天、用天的思想等。另一方面,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一直以节俭为值得彰扬的美德。荀子早在2000多年就提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此外,东南沿海地区早就出现的“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以及甘蔗渣用作为造纸原料的生态工业雏形,均体现了循环经济的内涵。从这一意义上说,推进循环经济容易被广大人民所接受。

此外,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大量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在2004年重大课题研究中,设立了“循环经济在我国资源战略中的地位与举措”研究。国家发改委委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开展循环经济政策、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十一五”规划思路研究。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开展了“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专项研究。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中,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科技问题被列为专题。科技部立项支持、国家环保总局开展了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软科学研究等。中国发展循环经济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循环经济成为国际合作项目的优先领域。例如,世界银行支持全国人大开展循环经济的立法框架研究、支持国家环保总局开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德国支持贵阳循环经济的实践等。所有这些,将为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们在循环经济方面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探索,已有一定基础,但仅仅是开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一是对我国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认识不足,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对经济发展和环境间的关系及其矛盾了解不够,或不够关心。三是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作用了解不够、知之不多。一些规划追求画“圈”。事实上,如果不计成本任何废物均能变成有用的原料,即“废物变原料”是要投入的;同时,有些产业链的联系存在不确定性,如“疯牛病”的出现就与不恰当的蛋白饲牛有关。因此,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理论基础及基本特征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二)缺乏总体规划和宏观指导。目前,我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还处在初始阶段,国家还没有制定总体规划和推进计划,对循环经济发展指导和引导不够。由于资源利用的统计核算体系不健全,制定综合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生产率指标等存在很大困难。将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环保产业等方面工作,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统筹规划,形成一个完整体系也十分迫切。

(三)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从总体上看还没有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框架。已有相关立法质量有待提高。我国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立法思路尚不清晰:已有的一些规定比较原则笼统,可操作性不强;相关法律之间存在着不够协调、有关的配套措施不到位等问题,缺乏必要的强制性标准等技术法规。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缺乏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机制,往往过多照顾部门的意见而没有采纳人民群众和专家的合理建议,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实施的后效评估机制。现行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中的一些制度,其着力点是末端治理,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污染防治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四)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体制。发展循环经济在推动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方面的一个重要基础,是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再生资源分类回收、建立不易回收的废旧物资回收处理费用机制等,这些都属于市场失灵的领域,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激励。但我国还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和回收处理体系和费用机制。政策可操作性差,与相关法规衔接不够、执行成本高、缺乏执行基础。有效的激励政策、回收处理体系和合理的费用机制尚未建立。一些政策还存在执行走样的问题。

(五)缺乏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技术。目前我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某些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总体上看,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明显滞后,多数企业还没有能力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同时也缺乏了解相关技术信息的渠道。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作基础,包括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我国的废物和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虽然已经有了基础,但却是技术含量低、废旧物资被降级使用,没有发挥循环经济的最佳效应,也没有与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的有效保证有机地结合起来。循环经济的政策和理论研究已滞后于实践。

(六)尚未形成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公众行动的运行机制。工作体制不顺。循环经济是一种有利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及消费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地方各部门的协调一致。目前,在这方面国家有关部门之间分工和管理职能不明确;有些法律法规中规定的执行主体消失了,有些主管部门的职能交叉和重叠。再生和循环利用市场秩序混乱,缺乏有效监管。

总之,尽管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从总体上看,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和障碍,需要开展研究,为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提供具体思路、方案设计和制度保障。

四、对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循环经济涉及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社区、每个企业、每个地区乃至整个民族。我国现阶段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应当结合中国工业化、城市化阶段的特点,用发展的思路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资源环境问题。

1、建立促进循环经济的法规制度

实行我国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受发展阶段所限,国家的很多宏观努力在不知不觉中被一个个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微观行为抵消了。根据国外经验,循环经济不可能在传统的市场经济制度下自动产生,必须加快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借助于立法手段来强行改变企业的行为,杜绝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

依法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明确立法框架,研究形成基本法、综合法和专门法构成的促进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抓紧研究制定《节约能源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等的配套法规,以及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规,研究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研究制定并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以经济的手段减轻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实施能效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制定科学的生产规程,规范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从源头把关,预防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根据地区的发展水平实行不同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提高废弃物排放的收费标准,加强监管,使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在财务上能够营利。

2、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布局

引导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阶段,资源消费增长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没有资源的消耗,就不可能建起高楼大厦,也就不可能实现城市化的目标。建设形成以节能、节材、节水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优先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信息产业,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对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发展给予税收优惠,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把遏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完善并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能耗、技术、质量等标准,严格市场准入。实施有利于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导向的进出口政策,形成合理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

组织编制规划,加强宏观引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编制和实施规划对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弥补市场失灵,有效配置公共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研究制定“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城市总体规划和重大项目等各项工作中,要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放在突出位置。编制节油、节煤、节电、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提出发展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并纳入“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

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根据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结构的特点,合理调整我国经济的区域布局,建构区域循环经济体系。做好空间规划,选择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与交通模式,是宏观层面上的、带有根本性的资源节约手段,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应尽快全力推动国土综合规划工作的开展。否则,不合理的、地区间恶性竞争态势下产生的城市和交通体系一旦成型,不仅长期浪费能源,改造起来也要大量投资。

3、通过政策引导循环经济的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应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产业政策应强调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有利于循环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在投资政策和项目选择上,对投资方向的鼓励和限制上,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方向倾斜。国家应对一些发展循环经济必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支持。国家发改委已经提出了《节能产品目录》和《关于政府节能采购的意见》,应会同财政、税务部门共同研究对生产和使用目录范围内产品给予减免税的优惠政策。

政府起表率作用,将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的指标纳入指令性的指标,要求各级政府坚决执行;通过采购计划拉动循环经济的需求,引导公众消费绿色产品,以需求拉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优先采购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1认证企业的产品;办公用品采购有节能标志的产品,在使用中注意节约、重复使用及废弃后主动回收等。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规范职责范围,在推进循环经济建设过程中应遵循成本原则,避免“政策失灵”。

4、利用经济手段,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采用市场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是OECD国家采用激励机制保护环境的有机延伸。由于OECD国家实施了严格的“污染者付费”政策,废旧物资回收和综合利用企业可以得到废物产生者的资金补助。我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一是我国企业一旦使用了其他企业的废弃物,如工业废渣、粉煤灰等,原来的废物产生者不仅不付费,而且还要向使用者收费,使综合利用企业无利可图;二是我国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税收优惠有时落实不到企业头上,不是地方不兑现,就是被“婆婆”拿走了。这种情况,应予纠正。

深化体制改革,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产权制度,只有明晰了资源的产权,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效益,做到物尽其用,使资源的损失浪费降到最低限度。

形成有利于节水、节电的价格体系。实行阶梯水价制度,以满足城市居民基本用水需求(如人均每天100升)为基数,多用水翻番收费,在提供普遍服务的同时,切实发挥价格对用水需求的调节作用。积极推进峰谷分时、丰枯分季的电价制度,使价格信号正确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抑制高耗能行业盲目发展,减少电力的浪费式消费。适时开征燃油税,减少大排量汽车快速增长、以及以低油价支撑沙石等低价值商品运输的现象。

调整完善进出口税收政策。提高那些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资源产品和初级产品出口关税税率,逐步减少直至取消煤炭及焦炭、电解铝、磷矿等国内紧缺且污染环境的产品出口;鼓励到国外建原料供应基地、合作开发及进口国内急需的大宗矿产品,鼓励进口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在国内建加工园区并满足国内市场,以保障国内市场的需要。

建立健全循环经济信息咨询支持服务系统。建设一个完备通畅的信息共享体系,保证不同产业和企业间的物质交换的灵活性和有效性。组织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通过举办技术推广会、经验交流会、技术成果展示会等,加快资源效率知识和技术的交流。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布国内外各类能耗、水耗信息、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信息,引导企业挖潜改造;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融资担保等新机制,推行节能自愿协议,即消耗资源的用户与政府或行业协会签订节约自愿协议;推行综合资源规划和需求侧管理方法,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积极稳妥地推进供热和物业管理体制改革,努力降低资源费用支出。

5、开发共性和实用技术,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的发展,最终要靠技术进步。加大创新力度,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对经济系统的物流和能流分析,设计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路径,建设高新技术园区,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将循环经济的技术开发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计划。确立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原则及工具、方法,包括产品生态设计原则与方法、物质流分析方法和供应链管理的原理和技术,提高生态效率的经济、技术效益分析原理与方法等;研究开发一批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平台性和共性技术,诸如信息技术、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产业链延长和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生物催化技术、可回收利用生态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网络运输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研究不同企业、不同产品之间的链接技术以及生态产业园区的优化设计技术,建立企业共生网络和生态工业集成系统的技术,链接工业、农业和社区的物流和能流,确保获得最合适的资源、能源利用率的技术等。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并且把着眼点从单个企业扩大到生态工业园,通过试验示范,建立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理念,避免走弯路。

建立和完善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应研究建立起综合反映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指标体系,满足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评价的需要,包括重点行业的能耗指标、资源生产率指标、废旧物资回收和循环利用率指标、单位产值的废弃物排放指标等,并纳入对干部的考核,以扭转一些地方和行业不惜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GDP增长的错误做法,使经济发展走上健康的良性循环的轨道。

6、加大示范工程建设力度,整体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应从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入手,用发展的思路统筹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东南沿海城市,应将发展环境保护产业作为重点,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要将资源综合利用作为产业转型的重要内容,西部地区应将生态农业作为重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示范试点和典型企业的推动和辐射作用。继续推进清洁生产示范试点计划的实施。开展“清洁生产先进企业”创建活动。经过几年努力,使企业的清洁生产主要指标达到国内同行业的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污染物达到或接近“零”排放。在行业层面上,当前应抓高能耗高物耗重污染的行业,如冶金、有色、建材等行业,先行启动,积累经验,循序渐进。推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特别是新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或工业园区,从规划、设计到整个实施过程中,都要考虑资源利用的耦合和循环利用以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进一步抓紧推动全国发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城市的工作,推进循环经济的区域发展。

7、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形成社会氛围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和公众对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认真组织好节能宣传周、节水日、土地日、环境日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宣传培训活动,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把“节约资源”与“控制人口,保护环境”并列为基本国策,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要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加以推进。在规划、项目审批等各种经济活动中,要坚持先节约、后开源的原则。将节约型社会的内容编入中小学教材,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妇联、工会等各种群众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树立崇尚适度物质生活和丰富精神追求的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

发展循环经济,绝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事,每个公民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机构要率先垂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开展节约型城市和无浪费企业创建活动,创建“绿色饭店”,减少一次性产品消费;开展公共场所的资源节约活动,如学生食堂、饭店的节粮,各类教材的重复使用等;开展再生资源分类回收、再生能源利用等试点示范;编制个人节约消费的行为导则和公共场所资源节约公约,推进家庭日常生活用品的节约,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建立节约型的社会消费模式。

第二篇: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阶段、人均资源占有不足、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项带有全局性、紧迫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保证国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与有关概念的关系

在迄今已经发表的关于循环经济的文章中,均或多或少地讨论了循环经济的定义。有关研究表明,现有关于循环经济的内涵,主要是从人与自然关系、技术范式、经济形态等方面表述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循环经济”的文章并不多。虽然还没有形成一个关于循环经济的公认定义,但对含有“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馈过程这一循环经济的实质,国内基本形成了共识。发展循环经济,本质上是要按照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来安排经济活动,本质上就是生态经济;并表现为企业乃至产业间的物料、能量和信息等的联系和共享关系。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有一个思路逐步清晰、内涵不断扩大、重点有所调整的过程,表现为国家不仅出台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而且也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约束和激励企业开展资源节约和工业“三废”利用,从1993年起开始倡导清洁生产,现在又推进循环经济。实际上,这些都是我国迈向可持续发展的不懈努力。可以推断,循环经济将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现形式。

循环经济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污染治理、清洁生产,既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对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阶段、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我国来说,循环经济首先是一种资源节约战略。它追求的不是简单地降低资源消耗,而是使资源尽可能得到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从而达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西方主要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是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资源掠夺性开采为特征的。无论从政治理念还是从经济可能性来讲,我国都不具备按照这种模式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条件。特别是在许多重要矿产资源不能自给、不少地区水土资源十分稀缺的条件下,尤其应将资源节约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原材料利用的减量化以及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一直是我国资源节约的主要手段,也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涵之一。

循环经济的另一个题中之义是减少污染物排放。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本身就是重要的环境保护措施。工业污染防治的初始手段主要是“末端治理”。这是一种只投入而不产生经济效益的措施,即便是发达国家也早已放弃了这种费而不惠的解决污染问题的技术路线。与此相比,清洁生产强调了生产全过程控制,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削减污染物排放;实际上,这也是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然而,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仍有较大的不同,一是清洁生产主要在单个企业施行,而循环经济则可以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配置资源和能源。二是清洁生产强调的是“从摇篮到坟墓”,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循环经济强调的是“从摇篮到摇篮”,从产品的设计开始就考虑回收和综合利用;三是,清洁生产实质上是技术手段,而循环经济强调的是社会生产活动。

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经济形态,循环经济以经济有效、生态效率、环境友好、保护地球、技术跨越为宏观调控原则,以减量化、非物质化、再利用、再循环、绿色制造(再制造)、去毒物、可降解、无害化(零排放)等为微观操作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用这一理念重构经济运行过程,以实现最优化生产、最适度消费、最小量废弃。循环经济的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它改变了传统经济“资源——产品——废弃”的物质线形(单向)流动方式,是对传统工业化“大量开采、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是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关于循环经济的内涵,还需要说明以下两点:

其一:循环经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循环经济,主要是指废物减量化和资源化,相当于“垃圾经济”、“废物经济”范畴。广义的循环经济覆盖所有社会生产活动。一般说来,经济是相对于一定的社会生产活动而言的,且总要有产业相伴随。例如,循环经济概念产生的德国和日本,与之对应的是“静脉产业”。所谓“静脉产业”是指废弃物资源化形成的产业;它是相对于“动脉产业”而言的。“动脉产业”是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的产业。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近阶段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的现实,我国要倡导和推进的循环经济,不应局限于狭义的范畴。

其二:循环经济和循环经济系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我们的研究对象中凡有节约或循环利用资源活动的,就可以称之为循环经济。例如,一个家庭有节电、节水、垃圾分类等活动;一幢办公大楼有节能、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循环利用中水、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等,企业有节约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社区开展的垃圾分类回收等,这些都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系统则是相对于研究对象而言的。例如,一个家庭、一幢办公楼、一个企业等,就是一个循环经济系统。

然而,循环经济并不是“筐”,凡有产业联系的都可以往里“装”。例如,电-高能耗产业耦合(如电解铝厂建在水电站附近)、资源的深加工等,这些在市场经济条件企业会考虑的产业活动,不应算作循环经济。

二、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围绕提高资源

效率我国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

建国以来,为了奠定自己的工业基础,我国十分重视资源节约工作,确立了“节约优先”的战略方针。计划经济时期,老百姓的生活用品不仅要凭证供应,用量也几乎被压缩到极限。另一方面,国家也提倡废品回收利用,各种废金属、废橡胶、废电池、废牙膏皮、废书本等几乎都得到了回收利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企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以及节约一切资源的法规、政策、标准和管理措施,加大了以节约降耗为主要内容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设备,资源利用效率有了较大提高。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我国每万元GDp能耗比1980年下降了65.5%;每万元GDp取水量比1980年下降了84.7%;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值为1985年的14.6倍;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总值为1985年的12.4倍,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一是产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我国资源综合利用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税收减免等政策激励下,我国一些企业通过矿渣的再冶炼、粉尘制砖或烧制水泥、下脚料的回收、冷却水的回用等措施,开展了企业内资源的再生利用或循环利用。2003年全国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实现产值400亿元,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3%。其中粉煤灰综合利用率约为65%,煤矸石综合利用率约为56%。

二是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我国城市的一些包装材料,如烟酒的包装大纸盒等的回收已形成于供货相反的废物流,即由零售商返回批发商,批发商再集中返回给生产企业以再利用;一些废旧物质被零散地回收后集中分类,废金属进入冶炼厂,旧家具、废纸张、塑料、废木材、废家电等回收利用产业,已经形成网络化和规模化的格局。这些自发形成的废旧物资回收和加工利用体系,不仅解决大量人员的就业,也改善了一些地方的财政状况。全国每年的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机电产品、造纸原料、化工原料等废旧物资回收量超过6000万吨。2003年,全国有各类废旧物资回收企业5000多家,回收网点16万个,回收加工企业3000多个,从业人员140多万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总值约500亿元,在发展调整中形成了一个遍布全国的废旧物资社会回收网络。

三是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再利用。无论生产领域还是消费领域我国都有从事机械、电器等产品的维修队伍,一些企业开展了包装物如玻璃容器、纸箱、周转箱的回收和循环利用。近年来开始探索和实践报废汽车发动机、废旧机电产品等的再制造,一方面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产品更新后旧型号配件停止生产后的供应,可谓一举多得。此外,国家也鼓励发展旧货市场,充分利用旧货资源满足低收入消费群体的需求。

四是环保产业发展迅速。“末端治理”不属于循环经济范畴,但也有循环经济的内容。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和最终处理,垃圾堆肥和填埋气的热利用、垃圾发电等,形成产业链。2003年全国有40多家利用垃圾发电或热利用的企业。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治理市场化的进程在加快。沿海地区形成中小企业进入园区、废水集中处理的模式,不仅减少了污水治理的资金投入,一些企业还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

(二)国家近年来加大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力度

一是加强宣传。循环经济作为一个新的理念,有一个逐步认识和深化的过程。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新闻单位加强了对循环经济概念、思想的宣传;特别是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来,人们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意义的认识逐步提高,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绿色服务业(第三产业)、环境标志认证体系、绿色学校、绿色社区、政府绿色采购等,成为一些地方推进循环经济的工作方向。

二是组织试点示范。我国在三个层面上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在企业层面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在工业园区创建生态工业园;开展循环经济省、市试点,并取得初步成效。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我国是国际上公认的清洁生产搞得好的发展中国家。1993年我国利用世行项目在酿造、造纸、化工等行业开展清洁生产试点。通过不断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管理等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避免污染物的产生。国家有关部门重点支持了一批重大清洁生产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示范项目,先后在20多个省(区、市),20多个行业、400多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建立了20个行业或地方的清洁生产中心,1万多人次参加了不同类型的清洁生产培训,有效提高了企业污染预防能力。

推进生态工业发展。在工业集中地区、经济开发区,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在这些园区,根据生态学的原理组织生产,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延长生产链条,实现区域或企业群间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废物产生量最小,甚至“零排放”。国家环保总局已经批准了14个各种类型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江苏的园区建设各具特色,上海的废饭盒回收利用形成了产业链,天津开发区基本形成无废物排放园区。这些做法值得总结和推广。

生态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发展生态农业的口号在我国提出的时间较早,并且得到了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经济学史研究表明,公元900多年我国唐代珠江三角洲就形成了生态农业的“桑基鱼塘”模式。从20世纪90年代起,农业部在全国批准了两批各51个生态农业示范县。经过积极探索,已经在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总结出了上百种生态农业模式。从物质联系角度看,生态农业的模式主要有物质代谢型、产业共生型和混合型三大类。

开展生态省市建设和循环经济试点。各地在试点过程中,统一部署,做好规划,一些地方已经形成特色。辽宁省在老工业基地的结构调整中,通过制订和实施循环经济的法规和政策措施,建设一批循环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若干循环型城市和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及再生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振兴老工业基地。山东从点(企业层面)、线(行业层面)、面(社会层面)多层次、全方位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组织实施“613工程”,即抓好煤炭、建材、发电、轻工、化工和冶金等6个重点行业,10个循环型企业,300个循环经济骨干企业。

在2004年9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召开的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上,马凯同志提出,“循环经济的理念将贯穿到‘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中,无论是规划纲要,还是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都将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突出的位置”。“到2010年,我国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洁生产企业,在重点领域建立和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机制,为建立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奠定基础。”

根据新华社消息,国务院将在近期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并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性文件。总之,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将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从法律法规和政策上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制度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从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方面,出台约束和激励措施构建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制度环境。

一是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注意在工业生产中预防环境污染。1983年国务院颁布《关于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的决定》,要求把“三废”治理、综合利用和技术改造有机的结合起来,采用合理的产品结构,发展对环境无污染、少污染的产品,并搞好产品的设计,使其达到环境保护的要求。2003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第九条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企业在资源和废物综合利用等领域进行合作,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 《节约能源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可再生能源法》等,均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相关方面的要求。2004年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三条提出:“国家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实行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和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的原则,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为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等的意见。国家出台了节能中长期规划;《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清洁生产审核办法》、《中国节水技术大纲》等法规相继出台。各地也出台了地方性法规,到2003年,陕西、辽宁、江苏等省及沈阳、太原等城市先后制订了地方清洁生产政策和法规。贵阳市颁布并实施了《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这些均为各地依法推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通过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资源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环保产业等,一直是国家鼓励和支持的工作。为调动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鼓励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例如,1996年国务院批转的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国发〔1996〕36号),将资源综合利用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长远的战略方针。根据国务院36号文,原国家经贸委制定了两批《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并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了有关的优惠政策,对利废企业和产品实行税收减免优惠政策。

国家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发展与环境的协调:①调整产业结构,依法淘汰了一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没有市场、治理无望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企业,减轻了工业污染负荷,缓解了结构性污染问题。②优化能源结构,尽可能减少煤炭在能源中的比例,提高煤炭利用效率,推广清洁煤技术,大力发展水电,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③严格控制新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有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努力做到增产不增污、甚至减污。④一批城市加快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境设施的建设,治理生活污染。总之,国家采取了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和技术的措施,坚持“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制定和实施了一些包括价格、税收等适应市场机制的经济政策,对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转变生产方式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

循环经济的术语虽然近年来才进入中央决策层视野,但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古今中外皆有。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央政府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目的,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资源环境压力,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因为,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和建设

和谐社会中均含有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容。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重要特点之一。形成于我国先秦的天人思想,内涵十分丰富:老庄的顺应自然、不可对自然无节制地采取行动的思想;孔子的性与天道之说,以及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的重主体、仁学、自修之天人关系说;管子的将天视作为自然本体意义的“人与天调”的思想,以及荀子的制天、用天的思想等。另一方面,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一直以节俭为值得彰扬的美德。荀子早在2000多年就提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此外,东南沿海地区早就出现的“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以及甘蔗渣用作为造纸原料的生态工业雏形,均体现了循环经济的内涵。从这一意义上说,推进循环经济容易被广大人民所接受。

此外,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大量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在2004年重大课题研究中,设立了“循环经济在我国资源战略中的地位与举措”研究。国家发改委委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开展循环经济政策、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十一五”规划思路研究。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开展了“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专项研究。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中,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科技问题被列为专题。科技部立项支持、国家环保总局开展了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软科学研究等。中国发展循环经济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循环经济成为国际合作项目的优先领域。例如,世界银行支持全国人大开展循环经济的立法框架研究、支持国家环保总局开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德国支持贵阳循环经济的实践等。所有这些,将为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们在循环经济方面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探索,已有一定基础,但仅仅是开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一是对我国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认识不足,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对经济发展和环境间的关系及其矛盾了解不够,或不够关心。三是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作用了解不够、知之不多。一些规划追求画“圈”。事实上,如果不计成本任何废物均能变成有用的原料,即“废物变原料”是要投入的;同时,有些产业链的联系存在不确定性,如“疯牛病”的出现就与不恰当的蛋白饲牛有关。因此,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理论基础及基本特征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二)缺乏总体规划和宏观指导。目前,我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还处在初始阶段,国家还没有制定总体规划和推进计划,对循环经济发展指导和引导不够。由于资源利用的统计核算体系不健全,制定综合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生产率指标等存在很大困难。将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环保产业等方面工作,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统筹规划,形成一个完整体系也十分迫切。

(三)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从总体上看还没有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框架。已有相关立法质量有待提高。我国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立法思路尚不清晰:已有的一些规定比较原则笼统,可操作性不强;相关法律之间存在着不够协调、有关的配套措施不到位等问题,缺乏必要的强制性标准等技术法规。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缺乏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机制,往往过多照顾部门的意见而没有采纳人民群众和专家的合理建议,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实施的后效评估机制。现行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中的一些制度,其着力点是末端治理,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污染防治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四)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体制。发展循环经济在推动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方面的一个重要基础,是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再生资源分类回收、建立不易回收的废旧物资回收处理费用机制等,这些都属于市场失灵的领域,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激励。但我国还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和回收处理体系和费用机制。政策可操作性差,与相关法规衔接不够、执行成本高、缺乏执行基础。有效的激励政策、回收处理体系和合理的费用机制尚未建立。一些政策还存在执行走样的问题。

(五)缺乏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技术。目前我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某些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总体上看,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明显滞后,多数企业还没有能力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同时也缺乏了解相关技术信息的渠道。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作基础,包括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我国的废物和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虽然已经有了基础,但却是技术含量低、废旧物资被降级使用,没有发挥循环经济的最佳效应,也没有与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的有效保证有机地结合起来。循环经济的政策和理论研究已滞后于实践。

(六)尚未形成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公众行动的运行机制。工作体制不顺。循环经济是一种有利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及消费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地方各部门的协调一致。目前,在这方面国家有关部门之间分工和管理职能不明确;有些法律法规中规定的执行主体消失了,有些主管部门的职能交叉和重叠。再生和循环利用市场秩序混乱,缺乏有效监管。

总之,尽管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从总体上看,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和障碍,需要开展研究,为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提供具体思路、方案设计和制度保障。

四、对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循环经济涉及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社区、每个企业、每个地区乃至整个民族。我国现阶段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应当结合中国工业化、城市化阶段的特

第三篇:我国废品回收循环再利用的现状调查报告

我国废品回收循环再利用现状调查

-调查报告

调查人:(计算机学院09级1304班)张青,汪海涛,闫震,沈滨冰,蔡奔

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购买力的增强,使得人们可以满足更多的消费需求.而且市场上的消费品琳琅满目,渐渐导致废品的增加,而我国人口众多,虽然资源丰富,但是人均资源却显贫瘠.所以,对废品的回收处理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将生活中的那些可再利用的废品进行回收再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垃圾,还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努力创建一个资源节约型社会,更成为一个环境友好型社会.然后,当今社会,对废品回收都抱着怎样的态度呢?对废品再利用和处理有多少了解呢?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他们受过教育程度高于一般人群,他们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调查目的:

通过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工作现状人群的调查,统计调查我国废品回收的如今现状进一步发现其中的一些问题,分析思考并作出更好的改进或者意见。调查对象:

主要集中在目前正在就读的大学生。调查内容:

对垃圾袋使用的频率,废品分类回收再利用的意识,家居垃圾的处理方式,是否积极参与环保类的活动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是在网上进行填写,最后汇总结果进行统计与数据的处理。

调查结果:

经过两个月的不懈努力,以及我们5个人的团队分工与合作,我们顺利但不是轻松地完成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调查——我国废品回收循环再利用的现状。

在调查中,我们遇到了无数的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我们没有放弃,坚强地面对。在成功的完成了实践调查后,我们对废品回收循环再利用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且我们的品质和素质都有了提高,也有了更多的思想觉悟。

我们是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的调查,接受我们调查的全都是18~30岁的人。我们认为这个年龄段是代表中国现在以及未来的主力军,他们的行为决定着我国废品回收循环再利用的前途。

在调查的人群中,受教育程度在大学和大专以上的占93。3%,高中的占4.4%,而初中及以下的只占2.3%。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我国的教育已经逐渐普及,人民受教育的机会普遍增多,人民素质稳步提高,这对我国实施废品回收循环再利用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期中有60%的人没有过植树的经历,这点多少有点反应了我国在环保这一方面投入的力度还不够大,所以人们的环保意识并不是很高,或者是没有机会,所以我国应该加强对这一方面的重视程度。

比较严重的是仍然有93%的人在经常地使用一次性塑料袋,而剩下的7%也只是偶尔使用,几乎没有不适用一次性塑料袋的人。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几个:

第一,人们长期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养成了一种习惯。即使想改,也还要需要一段时间的。第二,国家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并未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人名群众放弃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也并未制定相关的法律并将其实施。

第三,我国人口的素质仍然普遍较低,虽然较过去已有的很大的提高,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距甚远,还不能满足自我约束和要求的程度。

所以,国家必须加强在环保方面的投入与力度,积极改善我国的人口素质,坚持计划生育,少生优生的原则,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其实我国绝大部分地方的垃圾桶已经是分类的了,这对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高有着很大帮助,也给了人民在环保舞台展现自己的机会。但是,舞台是有了,如果没有演员也是枉然无用的。国家给了人们机会,我们就应该自己把握住。爱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一个美丽的城市。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89%在人垃圾的会看清垃圾桶的分类标志,虽然其中还有40%的人只是有时看又是不看,但是这个比例还是非常不错的。因为垃圾分类是垃圾回收循环再利用的第一步,是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它直接影响到我国垃圾回收循环再利用的效率以及可行性。

在打印这方面,22%的人只用一面打印,31%的人使用两面,47%的人有时使用一面有时使用两面。

95.6%的人认为垃圾回收循环再利用有必要,只有2.2%的人认为没有必有,还有2.2%的人没感觉。这说明我国人民对环保的认识还是比较充分的,只是不能亲力亲为,这点需要改进。

有近50%的人尝试用废品做些小工艺品。这点是非常值得鼓励的,这其实就是自己实现废品回收再利用。能利用的废品种类也非常的丰富,有矿泉水瓶,废玻璃瓶,废纸箱,旧衣服,旧电池,还有一些旧书籍……如果我们每人都能这样做的话,将会减少很多垃圾的排放,对环保做出巨大的贡献。

在处理废品的问题上,60%的人没有固定的处理时间,11%是一周处理一次,9%的人要两周或三周以上才处理,还有22%的人要一个月以上,有些人甚至要要跟多的时间。而他们认为废品在家中积攒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卫生意识不强,没有时间处理,废品回收价格低,没有形成及时处理的习惯,没人来回收懒得处理……

在对回收方面评论中,30%认为回收价格太低,而70%人这对价格还是基本满意的。人们认为外来人员回收废品时存在着许多问题:时间不固定,周期太长,存在欺诈,服务态度差,垄断,安全问题……

总而言之,我国废品回收循环再利用的现在并不理想。但是我国是有基础比较好,对将来的废品循环再利用是有很大希望的,只要国家力度加大,人民素质的稳步提高,我国的环保工作将会非常美好。

调查体会: 这次针对大学生的废品循环回收与再利用的社会调查报告得到了对象大学生们的全力配合,针对这一个在校园里相对冷门的话题,当代的大学生们能够拿出这么高的激情,和宝贵的时间来配合我们这次调查,我代表我们的调查小组对被调查的大学生们表示感谢!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当今大学生对废品循环回收与再利用这个问题的态度,我们对这些态度的回应是有喜有忧!针对这个很贴近生活的问题,大学生的态度还是相当积极的,他们想到了未来的生活,更远的是子孙后代的天空,但在行动上不是太注重实践,做的没有思想上想得那么远大了,有的甚至都没有处理垃圾和废品的经历!就拿植树节来说,调查显示居然有60%的人选择不会去植树,这种自觉的启发性显然还是差了点,但在某些强制性的措施和金钱处罚压力下,比如说北京等大城市的街道,校园里等公共活动场所都很洁净,在是否使用塑料带,打印节约纸张和留意垃圾分类等问题上,给出的调查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虽然带有某种强制性和利益关系,但这种在法律约束下的节约机制还是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调查中显示绝大部分的人还是认为垃圾回收循环很有必要,但动手实践的机会还是少了点,我想这也跟现代社会的大学生价值观和学生动手能力差有关,在对-是否会对家里的垃圾进行处理的回答上不尽如人满意,反应在家当富公子和小姐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但我相信在现在大学的素质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引领下,情况会越来越好,对待垃圾和废品的态度会随国人的素质的提高而改善!

调查显示,很少有人会将垃圾分类处理装入垃圾箱,这是跟中国的人口现状和垃圾处理量大的事实分不开的,有垃圾分类处理的地方就不多,只有在某些公园和游乐场才会有,加上养成了看见垃圾箱就扔的习惯,即使有分类处理的垃圾箱都不会注意,不过在环境带来的压力和政府号召缔造节约型社会下,大家会慢慢意识到垃圾分类的必要!

大学生是创造型的人群,应该是最具有创造力的人群,如果能把创造力运用在垃圾处理和回收上就是造福于人类的大事,比如说拿废弃的物品做个艺术品,将没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改造,把他变成对人类有用的东西,给人的日常生活带来方便,就最大化地实现了废品的再利用,所以创造力就是生产力用在废品回收的领域也是实用的!

随着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追求的生活质量也是越来越高,产生的废品也是更加的新了,能够再利用的空间变大了,如果把它们捐给灾区那里急缺商品的地方就是完成了救灾的一份心,把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捐给需要它的人也是实现废品价值的不二选择!

总的来说,废品回收还是得宏观和微观同时把控,形成废品的产业化,同时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为环境美化尽自己的一份力,同时政府不能忽视和意识想关联的素质问题,提高了公民的素质就是提高了废品回收再利用的可行性,整个社会齐心协力做好废品回收再利用这个课题!

分类回收垃圾桶样例

第四篇: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行势,面对国内经济改革的发展与稳定的艰巨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在胡主席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从总体来看,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GDP连续4年保持10%以上的增速,并且最高最低的增幅仅差1.1%,CPI年平均上涨2.1%(除2007),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已达到2010美元,比2002年翻了近一番,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9504亿元,比2002年底底5784亿元多13720亿元,四年年均增速高达35.55%。出口贸易总额为17604亿美元,与1978年外贸出口相比增加了80倍。世界排名由2002年底第6位跃升至第3位。外汇储备达到10066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特别是本地区经济发展底发动机。国内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20332.7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10871亿元,是2002年的1.5倍,跃居世界第四位。2003年至2006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2%,2002年至2006年,粮食平均年产量为46774.5万吨。财政收入连年显着增加,2003年至2006年财政收入年增长为19.7%,由2002年的18903.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8760.2亿元。能源和交通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着,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煤,油,电等的“瓶颈”制约也得到明显的缓解,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年均增长11.3%,在2004年成为除美国之外的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发电量年增长14.7%,新增发电机装机容量9744万千瓦,电力紧张的状况得到初步缓解。铁路营业里程由17.19万公里增加到345.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由2.51万公里增加到4.53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以上的各项数据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让我们回顾改革的历程,我们能够从商品匮乏的短缺经济转变为目前的应有尽有,基本满足十三亿人口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不能不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神奇力量创造了奇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放弃了以高度集权为特征的传统计划体制模式,把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经营决策权下方到企业,农民等生产经营的主体,由他们根据市场的需求,独立作出决定,并承担相应的盈亏责任。国家计划管理的产品,由最高时的100种减少到只对少数关系到国际民生和国家安全的产品,实行一定的战略储备,彻底取消了过去一贯沿用的计划分配模式。这一个重大的决策极大的调动了经济主题的积极性。经过多年的实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立,并且正在日益完善,它将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起到更强的推动作用。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民带来了更多的实惠。城乡居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从2002~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703元增加到11759元,比2002年增长了52.7%,年增长

9.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由2476元增加到3387元,比2002年增长了44.9%,年增长6.2%。人民的就业规模日益扩大。从2002~2006年,全国城乡就业人员从73470万增加到76400万,增加了2660万,年均增加665万人。使200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4.3%的较低水平。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加强,全国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到了1.9亿。比2002年增长了27.3%。2003年以来,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状况的改善,2005年全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2.9岁,比2002年提高了2岁。1 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呈现一派祥和的景象。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首先使是在经济的发展中如何注意对环境的保护。由于粗放型的增长使我们付出了过大的环境代价。某些地区的企业为了满足致富的需要,大量的排污,使空气和水质发生严重的污染。据媒体报道:地处江南地区的生命资源太湖遭到了严重的污染。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的发源地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由于中国是燃煤大国,传统的燃煤技术使得大量的二氧化

碳和二氧化硫废气排放到空气中,空气和水质的污染将使人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这种以牺牲环境和人民健康为代价而换来的高速发展的GDP是不受欢迎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容的。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与民生有关的问题是居高不下的房价。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应该使大多数人能够买的起住房,能够安居乐业;但是事实却相反,2007年以来,全国特别是大中城市,房价飙升,居民的收入积累赶不上房价的上涨幅度,只好放弃买房。有的居民采取贷款购房的办法,但每月还款的负担很重,几十年的还款计划使他们喘不过气来。与民生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我国目前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下,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人民的收入差距开始拉大。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下岗失业,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收入差距很大,因此也引起了一部分人对一部分人的不信任,产生了“仇富”心理。在众多媒体报道的案例说明,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区,中西部落后地区,犯罪案件频发,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胡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说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农业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城市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所以农村中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号召下,农村中成长的下一代,也千方百计地离开农村,长此下去,发展农业的人力资源将严重缺乏。在房地产“暴利”的驱动之下,有些地区把粮田变成商品房的开放地,因此我国耕地面积在逐年缩小。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2 今后的改进措施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各种矛盾,这种矛盾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我国经济日后的发展中,应该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按照十七大提出的要求,我们今后应该又好又快地发展经济。为了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我们在发展中,应该有效地保护环境。如果城市中,空气和江河的水受到污染,我们的生存将受到威胁,我们的健康将受到损害。因此,今后一切工厂和企业的建立和新项目的上马应该实行污染的一票否决制。现有的达不到排污指标的老企业将被淘汰,或者限期整改。为了防止“官商勾结”,政府的审批过年过程应该由当地老百姓创建的监督机构参与。在今后发展中,应该建立资源节约型模式。因为我国的耕地、淡水、能源、矿业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不足世界水平的1/2到1/3。在前一阶段在暴利驱动下,对地下资源的无序的开采,使我国的土地、淡水、石油和主要的矿产品的供求矛盾日益尖锐。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不应盲目地追高GDP数字,应该严格控制投资规模,应该关闭效率低下的耗能大企业。同时要对大量的现有的燃煤锅炉进行技术改造。在今后发展中,更加注重农业的发展。在现有的取消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的基础上,应该支农惠农的各项政策,确保粮食和副食品的产量。为此,应该保护农业可耕地的面积。已经被非法开发的土地应该坚决清退。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说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将面临各种新的挑战,在今后我们应该突出强调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调控,注重统筹兼顾,把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

第五篇:关于我市循环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循环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对破解我市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具有非常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一)资源环境及其影响

我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拥有丰富的煤、铁、硫铁、铝土、石灰岩等矿产资源。特别是煤炭资源储量大、品质优,是全国重要的无烟煤基地。全市含煤面积占总面积的49%,无烟煤探明储量占全国的四分之

一、全省的二分之一。无烟煤年产量8000万吨左右,占全国无烟煤产量的近50%。全市70%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和65%以上的财政收入来自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我市煤炭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也取得了地方经济的迅猛发展。但是,作为一个新型的工业城市,长期以来过度依赖资源发展生产,形成了以资源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由于对资源生产的过分依赖,经济结构单一,采取的是一种对煤炭资源的大规模、高强度、大面积开采的发展手段,导致了全市资源环境的急剧恶化,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压力,对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极大威胁。

一是煤炭资源浪费严重,影响全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水资源短缺和污染严重,水资源承载能力不断下降。三是土地资源浪费,后备土地资源日趋紧张。

四是“三废”排放总量不断增加,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五是受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制约,我市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二)循环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节能降耗和节能减排工作力度,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引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初步形成了我市以煤炭资源为原料的化工、焦化、冶铸、发电、煤层气、建材等产业链,农村沼气、秸秆气“户户通”工程,促进了农村新能源建设。全市循环经济迅速发展,呈现出许多新亮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循环经济链条渐具雏形。

2、成长起一批基本成型的循环型企业。

3、原煤转化取得了长足发展。

4、煤层气开发利用和农村新型清洁能源工程发展势头强劲。

5、资源综合利用率显著提高。

6、节能降耗和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二、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我市循环经济发展开端良好,成效明显,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目前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按照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发展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

1、认识不到位,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视不够

在发展中无视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对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摆不到领导者的案头。从企业来讲,习惯于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型生产经营模式,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意识淡薄,建立在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基础上的发展观念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因此多数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

2、总体规划和布局滞后,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和其他地市相比较,我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步伐相对缓慢。目前,全市只有高平市一家启动了循环经济规划的编制工作。他们专门聘请山西省循环经济课题组的专家学者,经多次深入实际考察调研,多方收集资料,目前已初步完成了《高平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市里制定的《晋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里,设专章对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要求,相关行业也制定出台了一些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关《办法》,最近市政府还出台了《晋城市2007—2010年煤矸石砖建设项目实施意见》。这些文件的出台和实施,必然对全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但至今还没有一部纲领性文件,对全市发展循环经济工作作出总体规划布局,提出发展目标任务,制定政策措施和机制保障,以及循环经济的资源效率标准、能源效率标准、废弃物排放标准等约束性指标体系。

3、发展中存在诸多政策性障碍因素,企业自身难以解决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由于鼓励和推进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不到位,一些企业在自主扩展和延伸内部产业链,进行循环生产过程中,往往遇到一些政策性障碍因素,给循环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和困难,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在兴高焦化、东方实业界、健牛工贸等企业,循环利用高炉和焦炉余热、尾气进行发电,有效利用了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节约了大量资源。但是生产出来的电力,必须上网才能使用,而且上网价只有2角多钱,而返购使用价却要6角钱,这样的电力价格政策,非

常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循环经济建设项目用地问题上,仍然存在很大困难。特别是城区,地域狭小、发展空间有限,这一问题便显得尤为突出。区政府曾计划将市区内近5000个废品收购站点集中到吕匠坪,统一规划、集中管理,由于土地管理方面的原因,该项目自去年开始运作,至今没有进展。该区还有部分镇(办)想对闲置土地进行整理之后,加以有效利用,土地管理部门以改变用途为由,长期不予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区经济发展。

4、责任主体不明确,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政府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处在一种主导地位,起着不可替代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从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政府的作用远没有发挥出来。一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煤炭产业仍然是我市国民经济的支柱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对煤炭产业的过度依赖,影响着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目前,全市70%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和65%以上的财政收入仍来自于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沁水县甚至高达近80%的工业产值来自于原煤生产。二是对宣传发动和教育培训工作重视不够。工矿企业和广大群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和理解还很浮浅,远谈不上自觉主动地用循环经济理念去发展生产、壮大企业。就是现有发展较成熟的循环型企业,其当初的本意也多是出于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三是缺乏强有力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部门之间各念各的经,各唱各的调,很难形成全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合力。我市至今没有一处能够真正起到典型示范作用的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和工程。四是基础工作薄弱,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土地、价格、金融、奖励、处罚等政策还不完善、不配套,影响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

5、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产业链的构建,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也可以说是一种技术经济。没有强大的技术作为支撑,发展循环经济只能是纸上的空谈和美好的愿望。从总体上来讲,我市科技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足,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作用力不从心。建市20多年来,科学教育发展滞后,至今没有自己的本科大学和较为前沿的科研机构,新技术的开发主要依赖引进、吸收和推广。由于受科技水平落后的制约,长期以来,我市存在的新技术引进难、吸收难、推广难和利用难的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循环经济技术的开发利用,也是这样。比如兰花集团制度规范、管理科学、实力雄厚,已形成了自己庞大的产业集群。虽然非常想、也有条件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创新发展之路,但因为寻求不到延长产业链以及相关产业链接技术,而只好无奈地徘徊。再加上信息渠道不畅,供求双方难以很好地对接,企业急需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无法引进。就是在我市目前发展较好的循环型企业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由于缺乏重要的技术支撑,已经发展起来的循环模式,存在着循环链条不长、链条上科技含量不高,企业内部循环多,企业之间循环少,纵向循环多、横向循环少等问题。

6、工业园区过度追求专业化,循环链条难以对接和延伸

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我市现有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铸造工业园、巴公化工工业园区、阳城县建筑陶瓷工业园区、高平西部化工工业园区、高平特色铸造工业园区、南村工业园区、陵川县礼义工业园区等。从目前这些园区企业的布局来看,多数为产业集群。产业集中度高,具有很强的专业化色彩。虽然相同或相似产业集聚发展,可以形成规模效益。但是,由于产品单一,上下游产业脱节,难以形成彼此之间的链接,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形成,很难建立起园区系统内资源———能量———产品———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网络。而且企业之间还容易出现恶性价格竞争。高平特色冶铸工业园区和陵川县礼义工业园区为综合性工业园区,上下游产品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易于链接,已初步形成循环式生产。但是,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对策与建议

循环经济是一种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大力推进我市循环经济发展,就是要努力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我市要实现既定的奋斗目标,全面实现小康,希望在于循环经济,出路在于循环经济,走出一条晋城特色的发展循环经济之路,不仅是我市经济转型的需要,更是加快晋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组织领导

各级领导要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用全局的视野去把握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自觉性和责任感。在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政府的主导地位和推动作用,尽快成立我市循环经济工作领导组,真正把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经常抓在手上,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在我市的发展。要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共同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合力,在实施过程中分解目标任务,责任到人,各负其责,实行工作问责制。领导组要定期会商和解决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编制总体规划和科学布局,将全市循环经济发展引入快车道

市政府要建立循环经济规划制度,加强对全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我市煤炭资源型产业结构特征,围绕新型能源和重化工基地建设的目标,对全市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和科学布局。要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污染物排放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迅速提升环境承载能力。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等环节落实循环经济理念。在企业、行业(产业)、园区、社区、区域等多个层次着力推进资源循环式利用,产业循环式组合,区域循环式开发,建立适合我市产业特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适用范围、主要内容、重点任务、目标体系和保障

体系,提出循环经济的资源效率标准、能源效率标准、废弃物排放标准。要建立循环经济统计制度,加强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量和综合利用情况的统计工作,并将主要统计指标定期向社会公布,促进我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步入快车道,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特征的社会大循环、园区中循环、企业小循环的发展目标。同时,加快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目标及分阶段推进计划。

(三)要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建设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

园区建设要体现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企业集中布局、土地集约使用、污染集中处理和废弃物循环使用的功能。我市今后在园区的发展建设上,一定要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做好前期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一是搭建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招商引资平台,营造良好的基础环境,加强基础、政务、土地、政策、市场、法制、安全等软环境建设。二是要以科技为支撑,以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为手段,着力促进园区内各类产业、企业进行废弃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水资源逐级利用和循环利用,共同使用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设施。三是在引进入驻园区的项目上,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考察项目的关联度,把好入口关。不仅要控制污染,保护园区生态环境,还要看项目的科技含量,看项目在园区产业发展中的“链接性”,特别要注重引入具有“补链”和“延伸链条”作用的项目,实现园区层面上的“链式发展”,使园区内企业之间形成一批相互对接、相互支撑、互为依托、相互促进、互为供求、综合利用的高新技术产业链群。只有按照高起点、高科技、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环保的标准建立起来的产业集聚发展、“三废”循环利用的新型园区,才能以最低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四)构建政策支持体系,完善配套激励约束机制

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着力完善保障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市县两级政府要建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基金,对于重点项目和示范项目,要给予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支持。实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收费政策。同时,建立奖励制度,对于能够自己构建循环链条的企业,政府应拿出一定的资金给予重奖,促进企业观念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规范经济主体行为,并通过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引导企业和广大消费者逐步形成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方向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

(五)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增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能力

循环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迫切需要高新技术的强力支撑。加快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加强对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产业化示范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重要保证。一是发挥政府统筹协调功能,采用各种鼓励和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提高我市科技创新能力。二是安排财政资金,吸引社会

资金,组织力量进行科技攻关,力争在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源梯级综合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废旧产品和物资的回收及再生利用技术、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处理技术、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技术等方面有所突破,加快我市循环经济发展。三是在招商引资中要转变观念和方式,由招商引资变为招商引“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市在项目的建设上稀缺的不是资金,而是技术和高科技含量的项目。因此在招商引资中要把好入口关,通过招商,引来高科技含量、新技术装备、新工艺水平的项目。四是以项目为依托,推进循环经济技术装备的研发制造和改进。通过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的改进和管理进步,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四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作用。要建立和发展专业化的技术咨询服务、信息服务和管理服务机构,广泛开展循环经济宣传培训、引进推广先进技术,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六)广泛开展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建设社会层面上的大循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设社会层面上的大循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行动。没有全市人民的广泛参与,建设社会层面上的大循环,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是在全市范围内,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循环经济的认知程度,激发人们积极参与到循环经济建设的实践中来。要使更多的人树立可持续的绿色消费观和节约资源、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自觉参与循环经济建设,逐步使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等,变为全市人民的自觉行动。二是对政府领导干部、公务员、企业家、技术人员和员工开展多层次的培训工作,并发挥他们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三是在大、中、小学校开展国情、省情及市情教育,编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教育手册,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普及到每个孩子身上。四是加强舆论监督,市、县电台、电视台和报刊设立发展循环经济专栏,及时报道全市各县(市、区)、各个行业、试点与重点单位发展循环经济的情况,吸引和激励公众的广泛参与,使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

下载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调查报告(合集5篇)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内容提要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

    阿荣旗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阿荣旗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杨兴猛 2005年1月21日至2月20日我利用寒假时间对阿荣旗十个少数民族村(即音河乡的富吉、音河、维古奇,得力其尔马河猎民村,查巴奇乡的民族......

    工业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汇编)

    *市工业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这些年来,**市大力实施“项目立市、工业强市”战略,立足本地资源和产业特色,突出抓好工业园区建设,营造优良政策环境,积极招商引资和激活民间资本,......

    工业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市工业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这些年来,**市大力实施“项目立市、工业强市”战略,立足本地资源和产业特色,突出抓好工业园区建设,营造优良政策环境,积极招商引资和激活民间资本,......

    循环经济发展建议

    循环经济发展建议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市场调整,社会参与,达成一致行动,形成规模效应。为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和企业的主导作用,形成循环经济和谐高......

    循环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循环经济发展情况汇报一、基本区情****区地处****西部,是五城区之一,辖区总面积162平方公里,总人口12万人,下辖10个办事处,是一个以工业为主、综合发展的新兴城区。为充分发挥区......

    2016循环经济发展情况汇报范文大全

    2016循环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循环经济发展情况汇报一、基本区情****区地处****西部,是五城区之一,辖区总面积162平方公里,总人口12万人,下辖10个办事处,是一个以工业为主、综合发展......

    循环经济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市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以新型能源、精品陶瓷、光电机械、生物食品、资源利用为主体的五大循环产业,成为我省重要的循环经济基地。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