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律管理
场馆法律纠纷律师巧妙化解
和其他为世博场馆提供法律服务的律师一样,联合国馆特聘律师徐伟奇为场馆的装修、布展、运营提供法律咨询、方案设计;进行知识产权维护;起草与审核合同、规章等。从他接手任务以来,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地运作着,直到有一天,他接到了联合国馆方面的要求,请他在媒体上发表律师声明,制止一家赞助商的违约行为。徐律师在随后的调查中了解到这家赞助商曾在协议中承诺为联合国馆提供一定数额的赞助费,并承包联合国馆内部分论坛区域的招募工作,联合国馆授予其相应的权益。然而,直到事发,这家公司既未付赞助费,也未能依约履行招募义务,相反却利用联合国馆的授权进行过分商业化的不实宣传。
几经权衡后,徐律师向联合国馆作出以私下发律师函代替公开声明的法律意见。在得到认同后,遂起草了律师函。而事实证明,私下律师函同样起到了警告对方,让对方停止不实宣传的作用。而正是徐律师的“多虑”,避免了对场馆形象、甚至整个世博会氛围的损害。
园外社区稳定,律师出谋划策
上海律师队伍服务世博的范围不仅覆盖世博园区,还遍布了世博园外的各个社区,为居民提供相关法律援助和服务。
上海理诚律师事务所成立了李慈玲法律工作室,为虹口区历届上海市劳动模范解答相关法律问题。为妥善处理虹镇老街动拆迁问题,虹口区律师志愿团每周一次坐堂值班,为动拆迁居民提供无偿法律服务。瑛明律师事务所也组织律师参加到社区街道的法律援助工作中,并成为上海市首个“迎世博”律师志愿者工作室———陆家嘴社区法律志愿团的成员,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纠纷调解。
中远蓝天律师事务所的吴明耀、蔡立庆两名资深律师,与老西门街道、陆迎居委会、明日星城居委会结对,定期值班。至今为止,两位律师共参与咨询百余场,为数百居民提供了法律服务,解决了数百起纠纷矛盾,其中不乏涉信访、动拆迁、家庭关系、劳资关系、环境保护等与居民生活利益密切相关的案件。
第二篇:法律风险管理
2013年法律风险管理(法律事务工作)总结
荆各庄矿业分公司
紧张的2013年顺利结束,一年中我公司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关于法律风险管理的实施意见》(开董法字„2013‟67号),特别是今年集团公司企业法制工作会以来,我公司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紧密围绕集团公司改革发展中心工作,全面开展法律风险管理,全力做好对外合同管理、工商登记内部管理、法律纠纷案件管理等各项法律事务工作,为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下面将2013年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建立健全荆矿公司法制工作体系
1、按照集团公司和省国资委的要求,我公司建立并施行了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由经营副经理担任我公司的总法律顾问,经营部负责本公司的法律事务工作,并配备专人负责法律事务工作。按照《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涉法事项法律审核管理暂行办法》、《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法律纠纷案件集体会商暂行规定》、《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风险管理实施意见》(开董法字„2013‟67号)、《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对外合同管理办法》、《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报省政府国资委重大事项法律审核暂行办法》的规定,结合我公司实际,建立健全我公司的法制工作体系,推动法律事务工作在制度化轨道上运行。
2、我公司的法律事务工作实行归口管理,具体归口部门为经营部,主任张建。并配备专门人员从事法律事务工作,法律事务管理员王玉成,专门负责合同管理、工商管理、诉讼仲裁案件管理等。
3、法律风险管理为瓶颈,加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 按照集团公司《关于法律风险管理的实施意见》(开董法字„2013‟67号),我公司明确了法律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和重点内容,提出了法律风险管理的主要工作措施,荆矿公司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正式运行。通过对2012年我公司所发生的诉讼案件及信访案件的对照分析,劳动争议有上升的趋势,同时也暴露出在管理上的不足,这就为公司做出了风险预警,公司及时组织相关部门集体会商,制订相关有效措施,使得2013年新发劳动争议案件只一起,案发率大幅下降,而且以仲裁调解方式解决,真正做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事后补救为辅的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二、建立健全法律事务岗位责任制度和工作标准 我公司按照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的要求,对相应工作岗位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和工作标准,我公司的法律事务工作更是如此,明确该岗
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和要求,并制定了详细的管理考核办法,并且法律事务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实行自认打分和部门领导打分的考评细则,切实保证法律事务工作的安全、合理、规范进行,真正为企业减小法律风险,为我公司的依法经营,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三、加强企业法制建设所取得的成效
1、合同管理:依据《保密法》、《合同法》、《集团公司对外合同管理办法》,我公司经营部法律事务管理人员负责审查对外签订合同、合同档案及合同专用章的管理,保守企业秘密。本我公司对外签订经济合同60份,合同总金额高达2690万元。比2012年有所减少。在签订过程但中我部门负责对合同的审查及管理等,大部份合同的条款格式及合法性都很过关,特别是合同条款齐备,杜绝了以往个别合同缺乏违约责任条款和争议解决方式条款等,但个别的还有合同标的额书写不规范、忘记写合同签订日期的现象。另外在签订过程中还发现有的工程已经开工,甚至已经完工,承办部门才将合同拿到我部门审查盖章,这明显增大了企业风险,也是违反集团公司规定的,我部门也都及时向有关部门及公司领导提出了法律建议,防止此类事情的发生,要求必须先订立合同后开工,防止给公司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在合同管理方面,按照集团公司要求,建立了合同台帐,清晰明确的记录了每份合同的签订时间、标的、对方名称、审批领导、代理人、盖章人、履行情况等,并将合同归档,存档保管。
2、工商管理:依照《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商企业登记内部管理暂行办法》,负责本公司的营业执照变更及年检。2013年6月份,顺利地通过了营业执照年检网上年检,然后按照集团公司统一部署,与集团公司进行了统一集中年检。再者就是按时参加了工商局组织的各种会议,参加了企业信用管理协会的各种活动,保持住我公司的重合同守信用理事单位的光荣称号,增强了我公司的社会信用指数。
3、诉讼仲裁案件管理:依照《省国资委所出资企业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管理暂行办法》,《诉讼仲裁复议案件管理暂行办法》。代理本公司诉讼仲裁案件及管理。及时应诉、举证,同时加强与司法机关、仲裁机关、公证机关的沟通,真正做到依法治企,通过司法为企业保驾护航。2013年我公司新发案件1起,公司案发率比2012年明显减少而且是以调节方式解决。但通过这起案件反映出我公司各部门法律意识加强,严格依法办事,减少企业损失。我部门也都和公司领导作了汇报,希望各部门再接再厉,加强法律风险的管理。另外,对每起案件实行建档管理,并及时按照集团公司法律事务部和煤业公司的要
求,在每月25日前及时上报案件进展情况,真正树立起全局统一,依法治企的全局观念。加强与各部门的工作配合及协调处理:我部门作为法律事务部门对公司领导提供积极的法律支持,配合信访办、组织人事部、综合治理办公室等部门,对信访人员积极认真接待,耐心作出解释,尽量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让公司领导放心、安心,把精力集中在安全生产及经营管理当中。
总之、我公司以集团公司《关于法律风险管理的实施意见》(开董法字„2013‟67号)为指导,不断提升法制工作水平,把法制工作放在前沿,认真做好法律风险管理工作,为我公司实施“走出去”的新战略,拓展发展新领域,打造创业新平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法律保障,从而助推我公司的转型发展,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荆各庄矿业分公司
2014年1月8日
第三篇:国有资产管理法律
第三章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
第一节 国有资产管理概述
国有资产管理涉及国有资产的取得、认定、使用、收益、管理体制等多个方 面。本章仅就国有资产监管的一般问题、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与纠纷处理、国有 资产评估、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和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等与国有资产关系较为密切的 管理制度加以说明
一、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部门
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的部门是指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省、自 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立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级人民 政府设立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国务院于2003年5月27日颁布的《企 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 简称国务院国资委),是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负责监督管理企业国有资 产的直属特设机构。但国务院国资委的监管范围只是中央企业(不含金融类企 业)的国有资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和设区的 市、自治州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以下简称地方国资委),是代表 本级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负责监督管理企业国有资产的直属特设机构。上级政 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下级政府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 督。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应当向本级政府报告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工作以及国有资产 保值增值状况和其他重大事项。
根据规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是:依照《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对所出资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维护所有者权益;指导推进国有及国有控 股企业的改革和重组;依照规定向所出资企业派出监事会;依照法定程序对所出 资企业的企业负责人进行任免、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对其进行奖惩;通过统 计、稽核等方式对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进行监管;履行出资人的其他职 责和承办本级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国务院国资委除上述职责外,可以制定企业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规章、制度。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主要义务是:推进国有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调整;保持和提高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领域
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探索有效的企业国有资 产经营体制和方式,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促进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企业国有资产流失;指导和促进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 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管理现代化;尊重、维护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营自主 权,依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促进企业依法经营管理,增强企业竞争力;指导和 协调解决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改革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内容
国有资产的存在形式主要依附于企业,因此.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主要是对企 业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根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有关规定,对企业国有资产的 监督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企业负责人的管理
1.任免或者建议任免所出资企业的企业负责人。对国有独资企业,任免其 总经理、副总经理、总会计师及其他企业负责人;对国有独资公司,任免其董事 长、副董事长、董事,并向其提出总经理、副总经理、总会计师等的任免建议; 对国有控股公司,则依公司章程的约定,提出向其派出的董事、监事人选,推荐 其董事长、副董事长和监事会主席人选,并向其提出总经理、副总经理、总会计 师人选的建议;对国有参股的公司,依公司章程,提出向其派出的董事、监事 人选。
2.对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进行考核。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建立企业 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制度,与任命的企业负责人签订业绩合同,根据业绩合同对 企业负责人进行考核和任期考核。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依照有关规定确定 所出资企业中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的企业负责人的薪酬,依据考核结 果,决定其向所出资企业派出的企业负责人的奖惩。
(二)对企业重大事项的管理
根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应 对企业和重大事项进行监督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出资企业中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的重组、股份制改造方案和所出资企业中的国有独资公司章程,须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 构审核批准。
2.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依法定程序决定其所出资企业中的国有独资企业、国 有独资公司的分立、合并、破产、解散、增减资本、发行公司债券等重大事项。其中重要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分立、合并、破产、解散的,由国有资 产监管机构审核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3.国有出资企业的国有股权转让,由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决定,其中转让全 部国有股权或者转让部分国有股权致使国家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须报经本级人 民政府批准。
4.依照《公司法》的规定,派出股东代表、董事,参加国有控股的公司、国有参股的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由股东代表、董事代表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在 股东会、董事会上发表意见、行使表决权。
5.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协调所出资企业中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 司的兼并破产工作,拟订所出资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调控所出资 企业工资分配的总体水平。
(三)对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
1.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企业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产权登记、资产评估监管、清产核资、资产统计、综合评价等基础管理工作,协 调所出资企业之间的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纠纷。负责建立企业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监 督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的监督管理,促进企业国有资产的合理 流动,防止企业国有资产流失。
2.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对其所出资企业的企业国有资产收益,企业的重大投 融资规划、发展战略和规划,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
3.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代表本级人民政府向其所出资企业中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派出监事会。
4.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依法对所出资企业财务进行监督,建立和完善国有资 产保值增值指标体系,维护国有资产出资人的权益。所出资企业中的国有独资企 业、国有独资公司应当按照规定定期向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报告财务状况、生产经 营状况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状况:
第二节 国有资产产权界定与纠纷处理制度
国有资产产权界定涉及国有资产所有者合法权益的维护,也涉及其他产权主 体合法权益的维护,是一项政策性十分强的行为。搞好国有资产产权界定,对于 维护国家和其他产权主体的利益,对于调动资产经营者的积极性,对于促进建立 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国有资 产进行产权界定,又是一项法律行为,它涉及资产的区分和确认,这对于调整有 关产权利益关系十分重要。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发布了《国有资产产权界定 和产权纠纷处理暂行办法》、《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清产核资产权界定暂行 办法》、《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产权界定规定》和《企业国有产权纠纷调处工作规 则》等部门规章,对国有资产产权界定的原则和做法以及产权纠纷的处理作出了 具体规定。
一、国有资产产权界定的概念和原则
(一)国有资产产权界定的概念
国有资产产权界定是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以及经营权、使用权等产权的归属 进行确认的一种法律行为。
国有资产即属国家所有的资产,包括国家依法取得和认定的,或者国家以各 种形式对企业投资和投资收益、国家向行政事业单位拨款等形成的资产。
产权是指财产所有权以及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经营权、使用权等财产权,不
包括债权。
国有资产所有权界定,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界定哪些资产是归国家所 有;二是界定由国有资产所有权派生出来的权利由谁享有。
(二)国有资产产权界定的原则
开展国有资产产权界定工作应坚持以下原则:
1.国家所有、分级分工管理原则。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即国家是国有 资产所有权的惟一主体,任何人不得侵犯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但是在管理 上又必须实行分级分工进行。分级管理即是按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设 区的市、自治州来分级管理;分工管理是按国有资产所处的不同行业来分行业实 行管理。这种分工管理还可以是分项目来进行管理。这一原则是要求既要做好国 有资产所有权的确认工作,又要做好其他派生权利的分配确认工作。2.“谁投资、谁拥有产权”的原则。国有资产产权界定既要维护国有资产所 有者及经营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又不得侵犯其他财产所有者的合法权益。由国家 投资的,其资产归国家所有;由集体或个人投资的,其资产归该集体或该个人所 有。享受经营权的主体利用国有资产投资形成的资产,仍归其继续经营使用。
二、国有资产所有权界定
国有资产的范围十分广泛。根据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国有资产 包括如下范围:(1)国有的土地、矿藏、水流、森林、草原、荒地、渔场等自然 资源;(2)国家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的财产;(3)军队财产,如军事设施等;(4)全民所有制企业;(5)国家所有的公共设施、文物古迹、风景游览区、自 然保护区等;(6)国家在国外的财产;(7)国家对非国有单位的投资以及债权 等其他财产权;(8)不能证实属于集体或个人所有的财产等。以下分别就不同情 况的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加以说明。
(一)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政党和人民团体的国有资产所有权界定
1.国家机关占有、使用的资产全部属于国有资产。根据《宪法》以及有关 法律、法规的规定,国家机关包括:(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所属常设 工作机构;(2)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所属常设工作机构;(3)国 务院所属各部门;(4)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部门;(5)中国人民解放 军所属各机关;(6)各级司法机关。上述国家机关占有、使用的资产属国有资 产.但不包括借用、租用等所有权属于他人的财产。
2.事业单位国有财产的界定。事业单位可能由国家机关创办,也可能由国 有企业创办,还有可能由集体等非国有单位创办。凡是国家机关及国有企业单位 创办的或者所属的事业单位,其占有使用的资产全部属于国有资产。非国家机关 及非国有企业单位创办的事业单位,凡是由国家投入的资产应属国家所有。3.政党及人民团体中由国家拨款等形成的资产属于国有资产。所谓政党,包括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的各级党组织。凡由国家拨款等形成的资产归属于 国有资产。在政党的财产中,除国家拨款形成的资产以外,还可能有其党员的党 费、他人捐赠等形式形成的资产,这些资产归该政党所有。
所谓人民团体包括各级政协组织,各级工会组织,各级共产主义青年团组
织,各级妇女联合会组织以及其他社会团体。这些团体是人民团体,即依法被国 家承认的团体,而不能是非法的团体或是反动的团体。这些团体的资产来源比较 广泛,其中由国家拨款形成的资产应界定为国有资产。
(二)全民所有制企业中的产权界定
全民所有制企业即国有企业。其资产不论是国家直接投入的,还是企业通过 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的.均属国家所有。具体界定办法有:
1.有权代表国家投资的部门和机构以货币、实物和所有权属于国家的土地 使用权、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向企业投资,形成的国家资本金,界定为国有 资产。
2.全民所有制企业运用国家资本金及在经营中借人的资金等所形成的税后 利润,经国家批准留给企业作为增加投资的部分,以及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盈余 公积金、公益金和未分配利润等,界定为国有资产。
3.以全民所有制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担保,完全用国内外借人资金投资创 办的或完全由其他单位借款创办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其收益积累的净资产,界定 为国有资产。
4.全民所有制企业接受馈赠形成的资产,界定为国有资产。5.在实行《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以前,全民所有制企业从留 利中提取的职工福利基金、职工奖励基金和“两则”实行后用公益金购建的集体 福利设施而相应增加的所有者权益,界定为国有资产。
6.全民所有制企业中的党、团、工会组织等占用企业的财产(不包括以个 人缴纳党费、团费、会费以及按国家规定由企业拨付的活动经费等结余购建的资 产),界定为国有资产。
(三)集体所有制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界定
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财产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是实行共同劳动,在分配 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组织。集体所有制企业内部的财产关 系比较复杂,有政府出资兴办的,有国有企业出资兴办的,有劳动群众自己集 资兴办的等等。实践中有所谓“大集体”和“小集体”之分,所谓“大集体” 是指有国家投资在内(全部或主要是国家投资)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所谓 “小集体”则是指以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财产为基础建立的企业。在我国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明确集体所有制企业财产所有权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 紧迫的任务。
集体所有制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界定办法为:
1.国家对集体企业的投资及其收益形成的所有者权益,其产权归国家所有。政府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为扶持集体经济发展或安置待业青年、国有企业富余 人员及其他城镇人员就业而转让、拨给或投人集体企业的资产,明确是无偿转让 或有偿转让而收取的转让费(含实物)已达到其资产原有价值的,该资产及其收 益形成的所有者权益.其产权归集体企业劳动者集体所有。
2.全民所有制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以货币、实物和所有权属于国家的土地 使用权、知识产权等独资(包括几个全民所有制单位合资)创办的以集体所有制 名义注册登记的企业单位,其资产所有权界定按照前述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产权界
定办法界定。
3.全民所有制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用国有资产在非全民所有制单位独资 创办的集体企业中的投资,以及按照投资份额应取得的资产收益留给集体企业发 展生产的资本金及其权益,界定为国有资产。
4.集体企业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等有关政策规定享受的优惠,包括以税还 贷、税前还贷和各种减免税金所形成的所有者权益,1993年6月30日前形成的,其产权归劳动者集体所有;1993年7月1日后形成的,国家对其规定了专门用途 的,从其规定;没有规定的,按集体企业各投资者所拥有财产(含劳动积累)的 比例确定产权归属。其中属于国家税收应收未收的税款部分,界定为国有资产; 集体企业依据国家规定享受减免税形成的资产,其中列为“国家扶持基金”等投 资性的减免税部分界定为国有资产。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核定数额 后,继续留给集体企业使用,国家收取资产占用费。上述国有资产的增值部分由 于历史原因无法核定的,可以不再追溯产权。
集体企业改组为股份制企业时,改组前税前还贷形成的资产中,国家税收应 收未收的税款部分和各种减免税形成的资产中列为“国家扶持基金”等投资性的 减免税部分界定为国家股,其他减免税部分界定为企业资本公积金。
5.集体企业使用银行贷款、国家借款等借贷资金形成的资产,全民单位只 提供担保的,不界定为国有资产,但履行了连带责任的.全民单位应予以追索清 偿或协商转为投资。
6.供销、手工业、信用等合作社中由国家拨入的资本金(含资金或实物)界定为国有资产,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核定数额后,继续留给合作 社使用,由国家收取资产占用费。上述国有资产的增值部分由于历史原因无法核 定的,可以不再追溯产权。
7.集体企业和台作社无偿占用国有土地的,应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会同土 地管理部门核定其占用土地的面积和价值量,并依法收取土地占用费。集体企业 和合作社改组为股份制企业时,国有土地折价部分形成的国家股份或其他所有者 权益,界定为国有资产。
(四)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中国有资产所有权界定
在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的资产中,必有一部分属于中方合资、台作者。在属于中方的资产中有一部分是属于国有资产,应予界定。但是,这种界定只是 中方内部的资产界定,所发生的财产关系变化只是在中方内部的变化,与中外合 资、合作企业无关,更不会涉及外方投资者的任何利益。
1.对中外合资企业(中方为全民所有制单位)中国有资产所有权界定的方 法为:(1)中方以国有资产出资投入包括现金、厂房建筑物、机器设备、场地使 用权、无形资产等形成的资产,界定为国有资产;(2)企业注册资本增加,按双 方协议,中方以分得利润向企业再投资,或优先购买另一方股份所形成的资产,界定为国有资产;(3)可分配利润及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各项基金中,中方按投 资比例所占的相应份额(不包括已提取用于职工奖励、福利等分配给个人消费的 基金),界定为国有资产;(4)中方职工的工资差额,界定为国有资产;(5)企 业根据中国法律和有关规定按中方工资总额一定比例提取的中方职工的住房补贴
基金,界定为国有资产;(6)企业清算或完全解散时,馈赠或无偿留给中方继续 使用的各项资产,界定为国有资产。
2.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国有资产所有权界定参照上述办法的原则办理。
(五)股份制、联营企业中国有资产所有权界定
在股份制、联营企业中,有国家机关或其授权部门的直接投资,也有全民所 有制企业的投资,这些投资所形成的权益,在性质上属于国有资产。但这种界定 只是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的界定,只是为了明确国家所有权,对股份制、联营企 业并无影响,也不涉及其他股东、联营者的任何利益。1.股份制企业中国有资产所有权界定办法为:(1)国家机关或其授权单 位向股份制企业投资形成的股份,包括现有已投入企业的国有资产折成的股 份,构成股份制企业中的国家股,界定为国有资产;(2)全民所有制企业向股 份制企业投资形成的股份,构成国有法人股,界定为国有资产;(3)股份制企 业公积金、公益金中,全民单位按照投资应占有的份额,界定为国有资产;(4)股份制企业未分配利润中,全民单位按照投资比例所占的相应份额。界定 为国有资产。
2.联营企业中国有资产所有权界定参照上述办法的原则办理。
三、全民所有制单位之间的产权界定
全民所有制单位的财产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但全民所有的财产又分别由不 同的主体占有、使用。划清并确定它们之间的产权关系有利于明确和界定各全民 所有制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以及责任。
(一)全民所有制单位之问产权界定的原则
1.坚持分级分工管理,非经法定手续,不得随意变更其产权关系。分级管 理,即是中央政府、省级、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按管辖范围和区域范围享 有国有资产的管理权。分工管理是按照行业特点,分行业、分项目实行管理。坚 持分级分工管理即是明确它们之间的产权关系.未经有权管理其所有权的人民政 府批准或双方约定,并办理产权划转手续的,不得变更资产的管理关系。
2.不得随意无偿调拨。全民所有制单位对国家授予其使用或经营的资产拥 有使用权或经营权。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者外,不得在全民所有制单位之间无 偿调拨其资产。
3.谁投资、谁拥有产权。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是平等竞争的法人实体,相 互之间可以投资入股,企业法人对外的长期投资或入股,属于该企业法人的权 益,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或侵占。
4.国家机关不能投资创办企业或其他经济实体。国家机关是国家事务的管 理者,负担着国家法律赋予的行政职能,如果允许其创办企业或其他经济实体,则会形成不公平竞争,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因而应予禁止。国 家机关投资创办的企业或其他经济实体已经逐步与原创办者脱钩。
(二)全民所有制单位之间产权界定的具体办法
1.国家机关投资创办的企业和其他经济实体,应与该创办机关脱钩,其产 权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委托有关机构管理。但国家机关所属事业单
位经批准以其占用的国有资产出资创办的企业和其他经济实体,其产权归该单位 拥有。
2.对全民所有制单位由于历史原因或管理问题造成的有关房屋产权和土地使 用权关系不清或有争议的处理办法为:(1)全民所有制单位租用房产管理部门的房 产,因各种历史原因由全民所有制单位实际长期占用,并进行多次投人、改造或翻 新,房产结构和面积发生较大变化的,可由双方协商共同拥有产权。(2)对数家全 民单位共同出资或由上级主管部门集资修建的职工宿舍、办公楼等,应在核定各自 出资份额的基础上,由出资单位按份额共有或共同拥有其产权。(3)对于全民单位 已经办理征用手续的土地,但被另一些单位或个人占用,应由原征用土地一方进行 产权登记,办理相应法律手续。已被其他单位或个人占用的,按规定实行有偿使 用。(4)全民所有制单位按国家规定以优惠价向职工个人出售住房,凡由于分期付 款,或者在产权限制期内,或者由于保留溢值分配权等原因,产权没有完全让渡到 个人之前,全民单位对这部分房产应视为共有财产。
3.对电力、邮电、铁路和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等部门,按国家规定由行业统 一经营管理。可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托行业主管部门根据历史因素及其行业管 理特点,对使用单位投入资金形成的资产,依下列办法处理:(1)使用单位投入 资金形成的资产交付行业主管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凡已办理资产划转手续的,均 作为管理单位法人资产;凡没有办理资产划转手续的,可根据使用单位与管理单 位双方自愿的原则,协商办理资产划转手续或资产代管手续。对使用单位投入资 金形成的资产,未交付这些行业主管部门统一管理而归使用单位自己管理的,产 权归使用单位拥有。(2)电力、邮电、铁路和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等部门的企业代 管其他企业、单位的各项资产,在产权界定或清产核资过程中找不到有关单位协 商或办理手续的,经通告在一定期限后,可以视同为无主资产,归国家所有,其 产权归代管企业。(3)对于地方政府以征收的电力建设资金或集资、筹资等用于 电力建设形成的资产,凡属于直接投资实行按资分利的,在产权界定中均按投资 比例划分投入资本份额;属于有偿使用已经或者将要还本付息的,其产权划归电 力企业。
对电力部门代管的农电资产,凡已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并经过多次更新改 造,技术等级已发生变化的,均作为电力企业法人资产。
四、产权界定的组织实施
国有资产产权界定工作,应按照资产的现行分级分工管理关系,由各级国有 资产监管机构会同有关部门进行。经常性的产权界定工作由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负 责,省级以上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应当成立产权界定和产权纠纷调处委员会,具体 负责产权界定和纠纷调处工作。
(一)应当进行产权界定的情形
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单位,发生下列情形的,应当进行产权界定:(1)与 外方合资、合作的;(2)实行股份制改造和与其他企业联营的;(3)发生兼并、拍卖等产权变动的;(4)国家所属单位创办企业和其他经济实体的;(5)国有 资产监管机构认为需要界定的其他情形。
(二)产权界定的程序
1.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各项资产及对外投资,由全民所有制单位首先进行清 理和界定,其上级主管部门负责督促和检查。必要时也可以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国 有资产监管机构直接进行清理和界定。
2.全民所有制单位经清理、界定,已清楚属于国有资产的部分,按财务隶 属关系报同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认定。
3.经认定的国有资产,须按规定办理产权登记等有关手续。
占用国有资产的其他单位的产权界定,可以参照上述程序办理。
五、产权纠纷处理程序
(一)全民所有制单位之间产权纠纷的处理程序
1.调解和裁定。全民所有制单位之间因对国有资产的经营权、使用权等发 生争议而产生的纠纷。由当事人协商解决。经协商不能解决的,应向同级或共同 上一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申请调解和裁定。必要时报有权管辖的人民政府裁定。但最终裁定权由国务院行使。
2.申请复议。对裁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裁定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国 有资产监管机构申请复议,上一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应当在自收到复议申请之日 起60日内作出复议决定。
(二)全民所有制单位与其他经济成分之间的产权纠纷的处理程序
1.协商。即由全民所有制单位提出处理意见,报同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同 意后,与对方当事人协商解决。
2.司法程序。经协商不能解决的,依司法程序处理。
第三节 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制度
一、国有资产评估的概念和原则
(一)国有资产评估的概念
资产评估是指对资产某一时点的价格进行评定估算。国有资产评估即是对国 家所有的资产某一时点的价格进行评定估算。
资产评估活动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规则进行。国务院于1991年11月16日 发布了《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1992年7月18日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现其职责并入财政部,下同)又发布了《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施行细则》。这个“办法”和“细则”对国有资产评估的原则、对象、范围、组织管理、评 估程序、评估方法以及法律责任等问题作出了规定。2001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 公厅转发了财政部《关于改革国有资产评估行政管理方式加强资产评估监督管理 工作的意见》,该“意见”取消了政府部门对国有资产评估项目的立项确认审批 制度,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并就加强资产评估活动监管,规范评估秩序等方面
作出了规定。随后财政部又发布了《国有资产评估项目核准管理办法》、《日有 资产评估项目备案管理办法》、《国有资产评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国有资 产评估项目抽查办法》、《国有资产评估违法行为处理办法》和《资产评估机构 审批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2005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 《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对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 责的企业的资产评估工作作出了规定。
(二)国有资产评估的原则
国有资产评估工作涉及国家及社会各有关方面的经济利益,是一项政策性很 强的工作。在国有资产评估工作中应坚持下列三项基本原则:
1.真实性原则。所谓真实性原则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进行评估所依 据的数据资料必须是真实的。提供数据资料的人,必须实事求是,提供真实的、客观存在的数据资料。进行评估的人对其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应进行考察鉴别;二 是评估过程是真实的,即必须是按照规定确实是实施了每一个评估步骤,而不是 只估不评,随意虚估;三是提供的评估结果报告必须是真实的,即不能弄虚 作假。
2.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原则,即是要充分运用国有资产评估中的客观 规律来开展评估工作。国有资产评估的规范、标准、程序、方法等,必须符合客 观规律。与此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评估规则必须反映资产价值表现的规 律。此外,必须正确地运用这些科学的规则去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科学的 结论。
3.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又称有效性原则。所谓有效性原则即是指提出 的评估结果必须是被法律所承认,评估结果必须是在法律上有效。具体而言,评 估组织必须是合法的,其程序、方法、标准均是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
二、国有资产评估的对象和范围
国有资产评估的对象是国有资产占有单位所占有的国有资产,其范围包括: 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
国有资产占有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国有资产进行资产评估:(1)整 体或部分改建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2)以非货币资产对外投资;(3)合并、分立、清算;(4)除上市公司以外的原股东股权比例变动;(5)除上 市公司以外的整体或者部分产权(股权)转让;(6)资产转让、置换、拍卖;(7)整体资产或者部分资产租赁给非国有单位;(8)确定涉讼资产价值;(9)法 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需要进行评估的事项。
根据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 法》规定,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及其各级子企业有 下列情形时,应当进行资产评估:(1)以非货币资产偿还债务;(2)收购非国 有单位的资产;(3)接受非国有单位以非货币资产出资或抵债。
经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授权部门批准,对整体企业或者部分资产实行无偿划 转,以国有独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下属的独资企业(事业单位)之间的合并、资产(产权)划转、置换和转让的,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
国有资产占有单位收购非国有资产、与非国有单位置换资产、接受非国有单 位以实物资产偿还债务的,对其非国有资产也应当进行评估。
国有资产占有单位有其他经济行为,而当事人认为需要的,可以进行资产 评估。
三、国有资产评估的组织管理
国有资产评估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政策性强,技术要求复杂,工作量也很 大,必须要有一套科学严密的组织管理系统。国有资产评估的组织管理系统由国 有资产评估指导监督部门和资产评估机构两部分组成。
(一)国有资产评估指导监督部门
国有资产评估指导监督部门为国有资产管理行政部门。国务院国有资产管 理部门负责指导和监督全国的资产评估工作。地方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国 有资产管理专门机构按照国家政策法规和上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规定,负责 管理本级的资产评估工作。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资产评估项目 的监督管理,应按照《国有资产评估项目抽查办法》的规定,定期或不定期地 对资产评估项目进行抽查,并根据《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有资产评估 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国有资产评估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的规定.对有关 违法的国有资产占有单位、资产评估机构给予处罚,对有违法行为的相关人员. 建议其上级单位或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上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下级国有 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在资产评估管理工作中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做法,有权进 行纠正。
(二)资产评估机构
2005年5月,财政部发布了《资产评估机构审批管理办法》,对资产评估机 构的设立管理作出了新的规定。“办法”规定,财政部为全国资产评估主管部门,依法负责审批管理、监督全国资产评估机构,统一制定资产评估机构管理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负责对本地区资产评估机构进行审批管理和 监督。资产评估协会负责对资产评估行业进行自律性管理,协助资产评估主管部 门对资产评估机构进行管理与监督检查。
新的“办法”规定,资产评估机构是指依法设立、取得资产评估资格,从事 资产评估业务活动的社会中介机构,其组织形式为合伙制或者有限责任公司制。资产评估的范围主要包括:各类单项资产评估、企业整体资产评估、市场所需的 其他资产评估或者项目评估。
资产评估机构承担评估业务不受地区和行业限制,既可以承接本地和本行业 的资产评估业务,也可以承接外地、境外和其他行业的资产评估业务。但是资产 评估机构与被评估单位有直接经济利益关系的,不得对其进行评估。资产评估实 行有偿服务。资产评估机构接受委托进行评估时,应依国家规定向委托单位收 费,并与委托单位在评估合同中明确具体收费办法。
四、国有资产评估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开展国有资产评估必须经过申请立项,资产清
查、评定估算、验证确认程序。自2002年起,国家取消政府部门对国有资产 评估项目的立项确认审批制度,各级财政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国有资产评估 项目不再进行立项批复和对评估报告的确认批复。有关经济行为的资产评估活 动由国有资产占有单位按照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聘请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 机构独立进行,评估报告的法律责任由签字的注册评估师及所在评估机构共同 承担。
(一)核准制
经各级政府批准的涉及国有资产产权变动、对外投资等经济行为的重大经济 项目,其国有资产评估实行核准制。凡由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大经济项目,其评 估报告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进行核准。凡由省级(含计划单列市)人民政 府批准实施的重大经济项目,其评估报告由省级财政部门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进 行核准。国有资产占有单位在委托评估机构之前,应及时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 告有关项目的工作进展情况。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认为必要时可对有关项目进行跟 踪指导和检查。
国有资产占有单位在收到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后,应当上报其集团公司 或有关部门进行初审.经集团公司或有关部门初审同意后,国有资产占有单位应 在评估报告有效期届满前两个月向财政部门提出核准申请。
国有资产占有单位提出资产评估项目核准申请时,应报送下列文件:(1)集 团公司或有关部门审查同意转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予以核准的文件;(2)资产评 估项目核准申请表;(3)与评估目的相对应的经济行为的批准文件或有效材料;(4)资产重组方案或改制方案、发起人协议等其他材料;(5)资产评估机构提 交的资产评估报告(包括评估报告书、评估说明书和评估明细表及软盘);(6)资产评估各当事方的承诺函。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收到核准申请后,对符合要求的,应在20个工作日内完 成对评估报告的审核,下达核准文件。对不符合要求的则予以退回。国有资产管 理部门主要审核如下内容:(1)进行资产评估的经济行为是否合法并经批准;(2)资产评估机构是否具备评估资质;(3)主要评估人员是否具备执行资格;(4)评估基准日的选择是否适当,评估报告的有效期是否明示;(5)评估所依 据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是否适当;(6)评估委托方是否就所提供的资产权属证明 文件、财务会计资料及生产经营管理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作出承诺;(7)评估 过程、步骤是否符合规定要求;(8)其他。
(二)备案制
除须报经核准的资产评估项目外的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实行备案制。国有资 产占有单位按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后,在相应经济行为发生前应将评估项目的 有关情况专题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集团公司、有关部门报告。国有资产管理部 门、集团公司、有关部门应予受理。中央管理的企业集团公司及其子公司,国务 院有关部门直属企事业单位的资产评估项目备案工作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负责;子公司或直属企事业单位以下企业的资产评估项目备案工作由集团公司或 有关部门负责。地方管理的国有资产占有单位的资产评估项目备案工作,分别由 地方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集团公司或有关部门负责。涉及多个产权主体的评估项
目,按国有股权最大股东的资产财务隶属关系办理备案手续;持股比例相等的,经协商可委托其中一方办理备案手续。
占有单位收到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后,对评估报告无异议的。应将备案 材料逐级报送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集团公司、有关部门。应报送的文件材料为:(1)占有单位填报的《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备案表》;(2)资产评估报告。评估报 告书、评估说明和评估明细表可以软盘方式报送;(3)其他材料。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集团公司、有关部门收到占有单位报送的备案材料后,对材料齐全的,应在10个工作日内办理备案手续;对材料不齐全的,待占有单 位或评估机构补充完善有关材料后予以办理。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中央管理 企业集团公司、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备案项目必须严格逐项登记,建立评估项目备 案档案管理制度。中央管理的企业集团公司或有关部门应于每季度终了15个工 作日内将备案项目情况统计汇总后上报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省级(含计划 单列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于终了30个工作日内将本省备案项目情况统 计汇总后上报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下达的资产评估项目核准文件和经国务院国有资产 管理部门或集团公司、有关部门备案的资产评估项目备案表是占有单位办理产权 登记、股权设置等相关手续的必备文件。占有单位发生依法进行资产评估的经济 行为时,应当以资产评估结果作为作价参考依据;实际交易价格与评估结果相差 10%以上的,占有单位应向同级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集团公司或有关部 门)作出书面说明。
五、国有资产评估方法
国有资产评估根据资产原值、净值、新旧程度、重置成本、获利能力等因 素和法定的评估方法进行。同一资产因采取的评估标准和方式的不同。其评估 出的价值也可能不一样,采用什么样的标准和方法评估资产要依评估对象和评 估目的而定。资产评估的方法很多,但在进行国有资产评估时,必须依照《国 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以及有关资产评估准则规定的方法进行。我国《国有资 产评估管理办法》规定了五种评估方法,即收益现值法、重置成本法、现行市 价法、清算价格法以及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评估 方法。
(一)收益现值法
收益现值法是将评估对象剩余寿命期间每年(或每月)的预期收益,用适当 的折现率折现,累加得出评估基准日的现值,以此估算资产价值的方法。所谓收 益现值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预期收益折成现值。剩余寿命指资产从评估之日 起到丧失获利能力的年限。折现率是指未来收益折算成现时资金或本金的比例,包括安全收益率和风险收益率两个因素。采用收益现值法的基本要素是被评估资 产的剩余寿命的长短,每年的预期收益额,以及折现率的高低。采用收益现值法 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被评估资产能够独立创收,并能不断地获得预期收 益;二是这里的预期收益,以及里面包含多少风险收益等都应当是可以用货币来 计算的。
(二)重置成本法
重置成本法是现时条件下被评估资产全新状态的重置成本减去该项资产的实 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和经济性贬值,估算资产价值的方法。重置成本是指现今 购建一项全新的功能相同资产所需支出的最低金额.分复原重置成本和更新重置 成本两种。复原重置即是完全按照被评估资产的原样购置(建造)资产,所谓原 样即是在设计、原材料、生产工艺、制造标准等,均与被评估资产一样。更新重 置是指重置一个与被评估资产用途一样的资产,但在设计工艺、原材料运用、制 造标准等方面都可采用新方法。实体性贬值是指由于使用磨损和自然损耗造成的 贬值。功能性贬值是指由于技术相对落后造成的贬值。经济性贬值是指由于外部 环境变化引起的贬值。使用成本法评估无形资产时应当注意两个事项:一是无形 资产的重置成本应当包括开发者或持有者的合理收益;二是功能性贬值和经济性 贬值。
重置成本法主要适用于单项资产评估,对企业进行整体评估时也可以用重置 成本法。
(三)现行市价法
现行市价法是通过市场调查,选择一个或几个与评估对象相同或类似的资产 作为比较对象,分析比较对象的成交价格和交易条件,进行对比调整,估算出资 产价值的方法。使用市价法评估无形资产时应当注意四个事项:一是确定具有合 理比较基础的类似的无形资产;二是收集类似的无形资产交易的市场信息和做评 估无形资产以后的交易信息;三是依据的价格信息具有代表性,且在评估基准日 是有效的;四是根据宏观经济、行业和无形资产情况的变化,考虑时间因素,对 被评估无形资产以后交易信息进行必要调整。
现行市价法主要适用于单项资产的评估。
(四)清算价格法
清算价格法是指以企业在停业或破产后,进行企业清算,出卖资产时可收回 的快速变现价格,来评定企业资产价值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资产评估要注 重调查与被评估资产相同或类似资产的拍卖价格清理资料,对价格资料的准确性 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并要逐项将评估对象与参照物进行对比,根据其差异程度来 确定评估结果。
清算价格法主要适用于企业停业和破产时的资产评估。
(五)其他方法
根据有关规定惯例,对流动资产中的原材料、在制品、协作件、库存商品、低值易耗品等存货资产进行评估时,可根据该项资产的现行市场价格、计划价 格,考虑购置费用、产品完工程度、损耗等因素,评定重估价值;对有价证券的 评估,可参照市场价格评定重估价值,没有市场价格的,可考虑票面价值、预期 收益等因素,评定重估价值;对无形资产的评估,应区别情况分别评定:(1)外 购的无形资产,根据购入成本及该项资产具有的获利能力评定价值;(2)自创或 自身拥有的无形资产,根据其形成时的实际成本及该项资产的获利能力,评定价 值;(3)自创或自身拥有的未单独计算成本的无形资产,根据该项资产具有的获 利能力评定估算。
六、法律责任
(一)国有资产占有单位违反规定的法律责任
国有资产占有单位违反《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的规定,向评估机构提供 虚假情况和资料,或者与评估机构串通作弊,致使评估结果失实的,国有资产管 理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宣布评估结果无效,并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限期 改正、罚款等行政处罚。
占有单位有应当进行资产评估而未进行评估,应当办理核准、备案手续而未 办理的行为的,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通报批评;占有单位聘请不符合 资质条件的评估机构从事国有资产评估活动的,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 通报批评,还可宣布原评估结果无效。
(二)评估机构违反规定的法律责任
评估机构作弊或者玩忽职守,致使评估结果失实的,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 部门可宣布评估结果无效,并可根据情节轻重.对该资产评估机构给予警告、停 业整顿、吊销国有资产评估资格证书等处罚。
资产评估机构与委托人或被评估单位串通作弊,故意出具虚假报告的,没收违 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并予以暂停执业;给利害关系人 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者产生恶劣社会影响的,吊销资产评估资格证书。
资产评估机构因过失出具有重大遗漏的报告的。责令改正,情节较重的,处 以所得收入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并予以暂停执业。
资产评估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改正,并予警告:(1)冒用其他机构 名义或者允许其他机构以本机构名义执行评估业务的;(2)向委托人或者被评估 单位索取、收受业务约定书以外的酬金或者其他财物,或者利用职务之便.牟取 其他不正当利益的;(3)对其能力进行虚假广告宣传的;(4)向有关单位和个 人支付回扣或者介绍费的;(5)对委托人、被评估单位或者其他单位和个人进行 胁迫、欺诈、利诱的;(6)恶意降低收费的;(7)与委托人或被评估单位存在 利害关系应当回避而没有回避的。
资产评估机构泄漏委托人或被评估单位商业秘密的,不按照执业准则、职业 道德准则的要求执业的,予以警告。
被处罚的单位和个人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罚通知之日起15日 内,向上一级国有资产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议。上一级国有资产行政主管部门应 当自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复议决定。申请人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 以自收到复议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三)主管部门违反规定的法律责任
国有资产行政管理部门或者行业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国有资产评估管 理办法》的规定,以权谋私或者玩忽职守,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由国有资产行 政主管部门或者行业主管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给予行政处分,并可处以相当 于本人3个月基本工资以下的罚款。
对于违反《办法》规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 责任。
第四节 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制度
一、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制度概述
(一)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性质
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是指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代表政府对占有国有资产的各 类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产权状况进行登记,依法确认产权归属关系 的行为。
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是一种法律行为,这种行为不是简单地将国有资产记 录在册,更重要的是记录在册后,要依法确认产权归属关系,国有资产监管机构 将向企业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该登记证是依法确 认企业产权归属关系的法律凭证,也是企业的资信证明文件:
对企业国有资产产权进行登记由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承担,依法履行七个方面 的职责:一是依法确认企业产权归属,理顺企业集团内部产权关系;二是掌握企 业国有资产占有、使用的状况;三是监管企业的国有产权变动;四是检查企业国 有资产经营状况;五是监督国家授权投资机构、国有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的出资 行为;六是备案企业的担保或资产被司法冻结等产权或有变动事项;七是在汇 总、分析的基础上,编报并向同级政府和上级产权登记机关呈送产权登记与产权 变动状况分析报告。
(二)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范围
根据国务院《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和《企业国 有资产产权登记业务办理规则》的规定,国有企业、国有独资公司、设置国有股 权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国有企业、国有独资公司投资设立的企业以 及其他形式占有国有资产的企业,都应当依照规定申请办理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中外台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联营企 业,应由国有股权持有单位或委托企业按规定申办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有关 部门所属未脱钩企业和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所投资企业的产权登记工作,由同级 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组织实施。企业产权归属关系不清楚或者发生产权纠纷的,可 以申请暂缓办理产权登记。被批准暂缓办理产权登记的企业应当在暂缓期内.将 产权界定清楚,将产权纠纷处理完毕,然后投时办理产权登记。
(三)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管理
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按照统一政策、分级管理的原则,由县级以上国有资 产监管机构,按照产权归属关系办理。未设立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由本级政府 部门指定的部门或机构负责产权登记工作。
所谓统一政策,即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工作方针、政策由国务院国有资产 监管委会员统一制定,全国遵照执行。所谓分级管理即是要按产权的归属关系由 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来管理。由两个及两个以上国有资本出资人共同投资设立
的企业,按国有资本额最大的出资者的产权归属关系确定企业产权登记的管辖机 关;若国有资本各出资者出资额相等,则按其推举的出资者的产权归属关系确定 企业产权登记的管辖机关,并由该国有资本出资人的所出资企业申请办理产权 登记。
根据规定,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负责下列企业的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 工作:(1)国务院管辖的企业、行业总公司;(2)中央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 构、各直属事业单位及全国性社会团体管辖的企业;(3)在国家计划单列的企业 集团公司;(4)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5)中央国有企业、国有独资公司投资 设立的企业。
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下列企业的国有资 产产权登记管理工作:(1)省级人民政府管辖的企业;(2)省级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管辖的企业;(3)省计划单列的企业集团公司;(4)省国有企业、国有独资公司投资设立的企业;(5)国家财政部委托办理产 权登记的企业。
地(市)、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产权登记管辖范围由省、自治区、直辖市 及计划单列市以下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规定。
上级产权登记机关指导、监督下级产权登记机关的产权登记工作。地方各 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负责本级所出资企业产权登记监管、汇总和分析工作,并 将汇总分析数据资料上报上一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所出资企业负责申请办理 本企业及其各级子企业的产权登记,并对各级子企业的产权登记情况进行监 管。
二、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内容
(一)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内容
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分为占有产权登记、变动产权登记和注销产权登记。
已取得法人资格的企业未办理产权登记的,应当通过所出资企业向产权登 记机关申办占有产权登记;申请取得法人资格的企业,应当于办理工商注册登 记前30日内通过所出资企业申办占有产权登记;未办理占有产权登记的企业发 生国有资产产权变动时,应当补办占有产权登记后.再申办变动或注销产权登 记。
占有产权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1)出资人名称、住所、出资金额及法定代 表人;(2)企业名称、住所及法定代表人;(3)企业的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 益;(4)企业实收资本、国有资本;(5)企业投资情况;(6)国务院国有资产 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事项。
变动产权登记的情形包括:(1)企业名称改变的;(2)企业组织形式、级 次发生变动的;(3)企业国有资本额发生增减变动的;(4)企业国有资本出资 人发生变动的;(5)企业国有资产产权发生变动的其他情形。
企业发生前述第(1)种情形的,应当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后30日 内,向原产权登记机关申办变动登记,发生前述第(2)至(5)种情形的,应 当自企业出资人或者有关部门批准、企业股东大会或董事会作决定之日内,向工
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变更登记前,向原产权登记机关申办变动产权登记。
注销产权登记的情形包括:(1)企业解散、被依法撤销或者被依法宣告破产 的;(2)企业转让全部国有资产产权或改制后不再设置国有股权的;(3)其他 需要注销国有资产产权的情形。
企业解散的应自出资人的所出资企业或上级单位批准之日起30日内、企业 被依法撤销的应自政府有关部门决定之日起30日内、企业转让全部国有资产产 权(股权)或改制后不再设置国有股权的,应当自出资人的所出资企业或上级单 位批准后30日内,由所出资企业向原产权登记机关申办注销产权登记。企业被 依法宣告破产的,应自法院裁定之日起60日内由企业破产清算机构向原产权登 记机关申办注销产权登记。
(二)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检查
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实行检查制度。企业应当于每年2月1日至4月30 日完成企业产权登记情况的检查,并向产权登记机关报送企业产权登记汇 总表和汇总分析报告。各级产权登记机关应当于每年5月31日前对企业产权 登记的情况进行抽查,并将本级政府所出资企业产权登记汇总表和汇总分 析报告逐级上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应于每年6月30日前完成全国非金融 类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汇总检查工作。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可以选择采用 统一组织年检或企业自查、各级产权登记机关抽查相结合的年检方式。
企业产权登记汇总分析报告书应报告四个方面的内容:(1)出资人的资 本金实际到位和增减变动情况;(2)企业国有资产的分布及结构变化,包括企业 对外投资情况;(3)本企业及其各级子企业发生国有资产产权变动情况及办理相 应产权登记手续情况;(4)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事项。
三、法律责任
1.企业违反《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1)在规定期限内不办理产权登记 的;(2)隐瞒真实情况未如实办理产权登记的;(3)不按照规定提交企业产权 汇总表和汇总分析报告的。
2.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在办理产权登记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 用职权、牟取私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 予行政处分。
第五节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制度
一、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制度概述
企业国有产权,是指国家对企业以各种形式投人形成的权益、国有及国有控 股企业各种投资所形成的应享有的权益,以及依法认定为国家所有的其他权益。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是指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持有国有资本的企业(以下称转 让方)将所挣有的企业国有产权有偿转让给境内外法人、自然人或者其他组织(以下称受让方)的活动。
为规范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行为,加强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的监督管理,促进企 业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防止企业国有资产 流失,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和财政部于2003年12月31日颁布了《企业 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对除金融类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和上市公司的国有 股权转让以外的企业国有资产产权转让作出了规定。2005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 督管理委员会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国 资委还发布了《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管理暂行办法》,对企业国有产权的转让 作了进一步的规定。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应当遵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政策规定,有利于国有经 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国有资本优化配置,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 原则,保护国家和其他各方合法权益。
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应当在依法设立的产 权交易机构中公开进行,不受地区、行业、出资或者隶属关系的限制。转让企业 国有产权涉及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和由国家出资形成的探矿权、采矿权转让 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另行办理相关手续。转让企业国有产权涉及上市公司 国有股性质变化或者实际控制权转移的,应当同时遵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相 关监管部门的规定。对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转让管理,国家另有规定 的,从其规定。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可以采取拍卖、招投标、协议转让以及国家法律、行政法 规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转让的企业国有产权权属应当清晰。权属关系不明确或 者存在权属纠纷的企业国有产权不得转让。被设置为担保物权的企业国有产权转 让,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有关规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负 责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监督管理工作。
转让企业国有产权导致转让方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应当按照有关政策规定 处理好与职工的劳动关系,解决转让标的企业拖欠职工的工资、欠缴的各项社会 保险费以及其他有关费用,并做好企业职工各项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工作。
二、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监督管理
(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对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监管职责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决定所出资企业的国有产权转让。其中,转让企业国 有产权致使国家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应当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国有资产监督 管理机构对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监管职责主要包括: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 规的规定,制定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监管制度和办法;决定或者批准所出资企业国 有产权转让事项,研究、审议重大产权转让事项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选择确 定从事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活动的产权交易机构;负责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情况的监 督检查工作;负责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和上报工作;履行 本级政府赋予的其他监管职责。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事项经批准或者决定后,如转让和受让双方调整产权转让 比例或者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方案有重大变化的,应当按照规定程序重新报批。
(二)所出资企业对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职责
所出资企业是指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区的市、自治州 级人民政府授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所出资企业决定 其子企业的国有产权转让。其中,重要子企业的重大国有产权转让事项,应当报 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会签财政部门后批准。其中,涉及政府社会公共管理 审批事项的,需预先报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批。其对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职责主要 包括: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所属企业的国有产权转让管理办法,并报国有资 产监督管理机构备案;研究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行为是否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 争力,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研究、审议重要子企业的重大国 有产权转让事项,决定其他子企业的国有产权转让事项;向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 构报告有关国有产权转让情况。
三、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程序
(一)企业决议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应当做好可行性研究,按照内部决策程序进行审议,并形 成书面决议。国有独资公司的产权转让.应当由董事会审议,没有设立董事会 的,由总经理办公会议审议。涉及职工合法权益的,应当听取转让标的企业职工 代表大会的意见,对职工安置等事项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企业应制订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方案,连同有关决议、产权登记证等文件一 井上报有关机构批准。转让方案一般应当载明下列内容:(1)转让标的企业国 有产权的基本情况;(2)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行为的有关论证情况;(3)转让标 的企业涉及的、经企业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的职工安置方案;(4)转 让标的企业涉及的债权、债务包括拖欠职工债务的处理方案;(5)企业国有产 权转让收益处置方案;(6)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公告的主要内容。转让企业国有 产权导致转让方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应当附送经债权金融机构书面同意的相 关债权债务协议、职工代表大会审议职工安置方案的决议等。
(二)清产核资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事项经批准或者决定后,转让方应当组织转让标的企业按 照有关规定开展清产核资,根据清产核资结果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资产移交清册,并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全面审计(包括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转让标的企业法定 代表人的离任审计)。资产损失的认定与核销,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转 让所出资企业国有产权导致转让方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由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 理机构组织进行清产核资,并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开展相关业务。在清产核资和审 计的基础上.转让方应当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进 行资产评估。评估报告经核准或者备案后,作为确定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价格的参 考依据。
在产权交易过程中,当交易价格低于评估结果的90%时,应当暂停交易,在 获得相关产权转让批准机构同意后方可继续进行。
(三)确定受让方
转让方应当将产权转让公告委托产权交易机构刊登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经 济或者金融类报刊和产权交易机构的网站上,公开披露有关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信 息,广泛征集受让方。产权转让公告期为20个工作日。产权转让公告应由产权 交易机构按照规定的渠道和时间公开披露,对于重大的产权转让项目或产权转让 相关批准机构有特殊要求的,转让方可以与产权交易机构通过委托协议另行约定 公告期限,但不得少于20个工作日。转让公告期自报刊发布信息之日起计算。产权转让公告发布后,转让方不得随意变动或无故提出取消所发布信息。因特殊 原因确需变动或取消所发布信息的,应当出具相关产权转让批准机构的同意或证 明文件,并由产权交易机构在原信息发布渠道上进行公告,公告日为起算日。
转让方披露的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信息应当包括如下内容:转让标的的基本情 况;转让标的企业的产权构成情况;产权转让行为的内部决策及批准情况;转让 标的企业近期经审计的主要财务指标数据;转让标的企业资产评估核准或者备案 情况;受让方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其他需披露的事项。
在征集受让方时,转让方可以对受让方的资质、商业信誉、经营情况、财务 状况、管理能力、资产规模等提出必要的受让条件。受让方一般应当具备如下条 件: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和支付能力;具有良好的商业信用;受让方为自然人 的,应当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在产权 转让公告中提出的受让条件不得出现具有明确指向性或违反公平竞争的内容。企 业国有产权转让信息公开披露后,有关方面应当按照同样的受让条件选择受 让方。
对征集到的意向受让方由产权交易机构负责登记管理,产权交易机构不得将 对意向受让方的登记管理委托转让方或其他方面进行。产权交易机构要与转让方 按照有关标准和要求对登记的意向受让方共同进行资格审查,确定符合条件的意 向受让方的数量。产权交易机构要对确关意向受让方资格审查情况进行记录,并 将受让方的登记、资格审查等资料与其他产权交易基础资料一同作为产权交易档 案妥善保管。在对意向受让方的登记过程中,产权交易机构不得预设受让方登记 数量或以任何借口拒绝、排斥意向受让方进行登记。
(四)转让成交
经公开征集只产生一个受让方或者按照有关规定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 准的,可以采取协议转让的方式。采取协议转让方式的,转让方应当与受让方进 行充分协商,依法妥善处理转让中所涉及的相关事项后,草签产权转让合同,并 按照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的程序进行审议。对于国民经济 关键行业、领域中对受让方有特殊要求的,企业实施资产重组中将企业国有产权 转让给所属控股企业的国有产权转让,经省级以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后,可以采取协议转让方式转让国有产权。
经公开征集产生两个以上受让方时,转让方应当与产权交易机构协商,根据 转让标的的具体情况采取拍卖或者招投标方式组织实施产权交易。采取拍卖方式 转让企业国有产权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及有关规定组织实 施。采取招投标方式转让企业国有产权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实施。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成交后,转让方与受让方应当签订产权转让合同,并应当 取得产权交易机构出具的产权交易凭证,凭产权交易凭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 时办理相关产权登记手续。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合同应当包括如下主要内容:转让 与受让双方的名称与住所;转让标的企业国有产权的基本情况;转让标的企业涉 及的职工安置方案;转让标的企业涉及的债权、债务处理方案;转让方式、转让 价格、价款支付时间和方式及付款条件;产权交割事项;转让涉及的有关税费负 担;合同争议的解决方式;合同各方的违约责任;台同变更和解除的条件;转让 和受让双方认为必要的其他条款。
转让企业国有产权导致转让方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在签订产权转让合同 时,转让方应当与受让方协商提出企业重组方案,包括在同等条件下对转让标的 企业职工的优先安置方案。
(五)转让收入处理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全部价款,受让方应当按照产权转让合同的约定支付。
转让价款原则上应当一次付清。如金额较大、一次付清确有困难的,可以采 取分期付款的方式。采取分期付款方式的,受让方首期付款不得低于总价款的 30%,并在合同生效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支付;其余款项应当提供合法的担保,并应当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向转让方支付延期付款期间利息,付款期限不得超过 1年。
转让企业国有产权取得的净收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四、企业国有产权的无偿划转
为规范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行为,保障企业国有产权有序流动,防止国有 资产流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了《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管理 暂行办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授权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 企业(以下统称所出资企业)及其各级子企业国有产权可以在政府机构、事业单 位、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之间无偿转移。
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应当遵循四个原则:(1)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 业政策的规定;(2)符合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需要;(3)有利于优化产 业结构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4)划转双方协商一致。
划转双方应当组织被划转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审计或清产核资,以中介机 构出具的审计报告或经划出方国资监管机构批准的清产核资结果作为企业国有产 权无偿划转的依据。双方应当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内部决策程序进行审 议,并形成书面决议。划入方(划出方)为国有独资企业的,应当由总经理办公 会议审议;已设立董事会的,由董事会审议。划入方(划出方)为国有独资公司 的,应当由董事会审议;尚未设立董事会的,由总经理办公会议审议。所涉及的 职工分流安置事项,应当经被划转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划出方还应当就 无偿划转事项通知本企业(单位)的债权人,并制订相应的债务处置方案。
划转双方协商一致后,应当签订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协议。划转协议应当 包括下列主要内容:(1)划入划出双方的名称与住所;(2)被划转企业的基本 情况;(3)被划转企业国有产权数额及划转基准日;(4)被划转企业涉及的职
工分流安置方案;(5)被划转企业涉及的债权、债务(包括拖欠职工债务)以 及或有负债的处理方案(6)划转双方的违约责任;(7)纠纷的解决方式;(8)协议生效条件;(9)划转双方认为必要的其他条款。
企业国有产权在同一国资监管机构所出资企业之间无偿划转的,由所出资企 业共同报国资监管机构批准。企业国有产权在不同国资监管机构所出资企业之间 无偿划转的,依据划转双方的产权归属关系,由所出资企业分别报同级国资监管 机构批准。实施政企分开的企业,其国有产权无偿划转所出资企业或其子企业持 有的,由同级国资监管机构和主管部门分别批准。下级政府国资监管机构所出资 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上级政府国资监管机构所出资企业或其子企业持有的,由 下级政府和上级政府国资监管机构分别批准。企业国有产权在所出资企业内部无 偿划转的,由所出资企业批准并抄报同级国资监管机构。
批准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事项,应当审查下列书面材料:(1)无偿划转的 申请文件;(2)总经理办公会议或董事会有关无偿划转的决议;(3)划转双方 及被划转企业的产权登记证;(4)无偿划转的可行性论证报告;(5)划转双方签 订的无偿划转协议;(6)中介机构出具的被划转企业划转基准日的审计报告或同 级国资监管机构清产核资结果批复文件;(7)划出方债务处置方案;(g)被划 转企业职代会通过的职工分流安置方案;(9)其他有关文件。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得实施无偿划转:(1)被划转企业主业不符合划入方 主业及发展规划的;(2)中介机构对被划转企业划转基准日的财务报告出具否定 意见、无法表示意见或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的;(3)无偿划转涉及的职工分流安 置事项未经被划转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4)被划转企业或有负债未 有妥善解决方案的;(5)划出方债务未有妥善处置方案的。
无偿划转事项按照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程序批准后,划 转协议生效。划转协议生效以前,划转双方不得履行或者部分履行。划转双方应 当依据相关批复文件及划转协议,进行账务调整,按规定办理产权登记等手续。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事项经批准后,划出方和划入方调整产权划转比例或者划 转协议有重大变化的,应当按照规定程序重新报批。
下列无偿划转事项,依据中介机构出具的被划转企业上一(或最近一 次)的审计报告或经国资监管机构批准的清产核资结果,直接进行账务调整。并 按规定办理产权登记等手续。(1)由政府决定的所出资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本 级国资监管机构其他所出资企业的;(2)由上级政府决定的所出资企业国有产权 在上、下级政府国资监管机构之间的无偿划转;(3)由划入、划出方政府决定的 所出资企业国有产权在互不隶属的政府的国资监管机构之间的无偿划转;(4)由 政府决定的实施政企分开的企业,其国有产权无偿划转国资监管机构持有的;(5)其他由政府或国资监管机构根据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和重组需要决定的 无偿划转事项。
五、法律责任
在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过程中,转让方、转让标的企业和受让方有下列行为之 一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或者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相关批准机构应当要求转让
方终止产权转让活动,必要时应当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确认转让行为无 效。对转让方、转让标的企业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或者相关企业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应当负赔偿责任;由于受让方的责任造成 国有资产流失的,受让方应当依法赔偿转让方的经济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移 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1)未按本办法有关规定在产权交易机构中进行交易的;
(2)转让方、转让标的企业不履行相应的内部决策程序、批准程序或者超越 权限、擅自转让企业国有产权的;
(3)转让方、转让标的企业故意隐匿应当纳入评估范围的资产,或者向中介 机构提供虚假会计资料,导致审计、评估结果失真,以及未经审计、评估,造成 国有资产流失的;
(4)转让方与受让方串通,低价转让国有产权,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
(5)转让方、转让标的企业未按规定妥善安置职工、接续社会保险关系、处 理拖欠职工各项债务以及未补缴欠缴的各项社会保险费,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
(6)转让方未按规定落实转让标的企业的债权债务,非法转移债权或者逃避 债务清偿责任的;以企业国有产权作为担保的,转让该国有产权时,未经担保权 人同意的;
(7)受让方采取欺诈、隐瞒等手段影响转让方的选择以及产权转让合同签 订的;
(8)受让方在产权转让竞价、拍卖中,恶意串通压低价格。造成国有资产流 失的。
社会中介机构在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审计、评估和法律服务中违规执业的,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将有关情况通报其行业主管机关,建议给予相应处罚; 情节严重的,可要求企业不得再委托其进行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相关业务。
产权交易机构在企业国有产权交易中弄虚作假或者玩忽职守,损害国家利益 或者交易双方合法权益的,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 构将不再选择其从事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的相关业务。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批准机构及其有关人员违反本办法。擅自批准或者在批准 中以权谋私,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由有关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给予纪律处 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篇: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
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办法
(2000年3月31日司法部令第59号发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基层法律服务所的监督和管理,保障基层法律服务所依法执业,结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实际和发展需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是依据本办法在乡镇和城市街道设立的法律服务组织,是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执业机构。
第三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依照司法部规定的业务范围和执业要求,面向基层的政府机关、群众自治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承包经营户、个体工商户、合伙组织以及公民提供法律服务,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法制建设。
基层法律服务所接受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或者乡镇、街道司法所的委托,协助开展基层司法行政工作。
第四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按照事业法人体制进行管理和运作,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基层法律服务所依法自主执业,其执业活动不受干涉,其财产权益不得侵犯。
第五条 司法行政机关依照本办法对基层法律服务所进行管理和指导。
第二章设立、变更和注销
第六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的设立、变更、注销,实行司法行政机关核准登记制度。
核准登记由地级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对直辖市范围内的基层法律服务所进行核准登记,由直辖市司法行政机关或其授权的司法行政机关负责。
基层法律服务所获准设立执业,须由核准登记机关颁发《基层法律服务所执业证书》。
未经司法行政机关核准登记,任何机构不得以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名义开展业务。
第七条 设立基层法律服务所,应当以农村的乡镇行政区划为单位设立;根据需要也可以以城市的街道行政区划为单位设立,但在一个街道行政区划内只能设立一个法律服务所。
辖区较大、人口较多、经济发达的乡镇,可以设立二个以上的法律服务所;不具备独自建所条 件的乡镇,可以由二个以上的毗邻乡镇联合设立法律服务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农、林、牧、渔场的基层法律服务所的设置,按照上述原则办理。
第八条 设立基层法律服务所,应当具备下列条 件:
(一)有规范的名称和章程;
(二)有三名以上符合司法部规定条 件、能够专职从业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
(三)有固定的执业场所和必要的开办资金。
第九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只准使用一个名称。名称应当由以下三部分内容依次排列组成:县级行政区划名称,乡镇、街道行政区划名称,法律服务所。
第十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章程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名称、执业场所和组建单位;
(二)本所法定代表人(主任)的职责;
(三)执业工作制度;
(四)所务管理制度;
(五)从业人员的聘用、管理办法;
(六)财务管理制度、分配制度;
(七)停办清算办法;
(八)章程修改的程序;
(九)其他需载明的事项。
章程自基层法律服务所被核准设立登记之日起生效。
第十一条 设立乡镇法律服务所,由住所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组建,或者在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指导下,由本辖区内的乡镇人民政府组建。
设立城市街道法律服务所,由街道办事处在市、区司法行政机关指导下组建。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可以组建由地方政府核拨事业编制和事业经费的基层法律服务所。
行业主管部门、社团组织、企业事业单位不得发起组建基层法律服务所;不允许个人以自愿组合方式发起组建基层法律服务所。
第十二条 设立基层法律服务所,组建单位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基层法律服务所设立申请报告;
(二)章程;
(三)从业人员的名单、简历和执业资格证明;
(四)执业场所使用证明和开办资金证明;
(五)核准登记机关要求提交的其他文件。
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组建的,须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出具审核意见。
第十三条 地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自收到设立申请文件之日起三十日内完成审核,以书面形式作出准予设立或者不准予设立的决定。准予设立的,由核准机关办理设立登记。
第十四条 经核准登记的基层法律服务所,由核准登记机关颁发《基层法律服务所执业证书》。
《基层法律服务所执业证书》分正本和副本。正本应当悬挂于执业场所,副本用于接受查验。执业证书不得伪造、涂改、抵押、出租、出借。
第十五条 经核准登记的基层法律服务所,凭据准予设立的批件和《基层法律服务所执业证书》,刻制公章、开立银行帐户、申领收费许可证。
第十六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根据业务需要,可以在本乡镇行政区域内的大中型集贸市场、经济开发区、旅游区或者经济发达的行政村设立业务接待站(点)。业务接待站(点)应当有固定的场所,接待业务由本所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承办。
基层法律服务所设立业务接待站(点),应当报经住所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查同意。
第十七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执业场所,基层法律服务所分立、合并,应当由住所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查同意后报请原核准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
基层法律服务所修改章程的,应当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查同意后报请原核准登记机关核准。
第十八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停办,应当在完成善后清算工作后,由住所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收缴该所的执业证书、印章、票据、案卷及有关文件,报请原核准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
基层法律服务所经核准登记后六个月内未能开业的,或者开业后停止业务活动满一年的,视为自行停办,由住所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请原核准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
第十九条 地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按将本地区基层法律服务所设立、变更、注销登记的情况报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备案。
第三章工作制度
第二十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应当依照本办法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工作运行机制。
第二十一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设主任一名,根据需要可以设副主任。基层法律服务所主任,除应具备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资格外,还应当有二年以上从事基层法律服务工作或者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经历。
第二十二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主任,应当经基层法律服务所民主推荐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名,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委任或者聘任。
第二十三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主任为该所的法定代表人,负责管理本所行政事务和组织开展业务工作,负责向住所地的司法行政机关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工作。
第二十四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应当建立所务会议制度,民主管理本所重大事务。
所务会议由本所全体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组成,行使下列职权:
(一)制定本所的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
(二)制定本所的管理规章制度;
(三)审议本所的工作总结报告;
(四)审议本所的预决算报告和重大财务开支项目;
(五)审议对本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辅助工作人员的奖励和处分;
(六)其他需要提交审议的重要事项。
第二十五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对在本所从业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应当实行聘用制。
基层法律服务所聘用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应当符合司法部规定的执业条 件和聘用程序,办理执业登记,领取《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证》。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调离、辞职或被辞退、开除的,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收回其《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证》,报请原执业登记机关予以注销。
第二十六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应当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教育,加强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加强对其执业活动的检查、监督,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定期考核、奖励处分、辞职辞退等管理制度。
第二十七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对有违反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司法行政机关管理规定和本所章程、制度的行为或者其他违法行为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应当根据其情节轻重,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处分。
第二十八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聘用文秘、财会、行政等辅助工作人员,参照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聘用办法进行管理。
辅助工作人员的聘用、变更情况,应当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备案。
第二十九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组织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业务活动,应当遵守下列要求:
(一)严格执行司法部关于基层法律服务业务范围、工作原则和服务程序的规定,建立统一收案、统一委派、疑难法律事务集体讨论、重要案件报告等项制度;
(二)建立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遵守职业道德、执业纪律和服务质量、效率的检查、监督、考评和处分制度;
(三)自觉接受委托人和社会的监督;
(四)统一收费,公开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严格遵守基层法律服务收费管理制度;
(五)对符合规定条 件的当事人应当履行法律援助义务;
(六)建立健全基层法律服务业务档案管理制度。
第三十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的财务管理,原则上实行自收自支、独立核算。
实行自收自支的基层法律服务所,应当单独设立帐户,由专人负责财务工作,建立健全会计帐目,严格开支范围和审批程序,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接受财政、审计和司法行政机关的检查监督。
尚不具备自收自支条 件的基层法律服务所,可以根据当地情况分别实行全额管理或者定额、定项补助的财务管理形式。
第三十一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工作人员的报酬,应当在综合考评的基础上,与其业务水平、工作实绩和遵守职业道德、执业纪律情况挂钩,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第三十二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应当根据本所收支情况和实际需要,设立事业发展、社会保障和奖励等项基金。
第三十三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应当依照国家和地方有关社会保障的政策和规定,为聘用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办理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
第三十四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应当积极创造条 件,加强办公用房、办公设施、办公装备的建设,不断改善执业条 件,提高工作效率。
第四章检查监督
第三十五条 地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每年对基层法律服务所进行检查。
对基层法律服务所的检查,于每年三月三十一日前组织进行。具体时间安排由省级司法行政机关确定。
新设立不满六个月的基层法律服务所,可以自下一起接受检查。
第三十六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接受检查,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上本所工作总结报告和本工作计划;
(二)上本所财务报表;
(三)《基层法律服务所执业证书》副本;
(四)检查机关要求提交的其他文件。
第三十七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的检查,由住所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对其提交的文件进行初审,并在出具审查意见后报送地级司法行政机关。
地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后,对具备继续执业条 件的基层法律服务所,确定为通过检查,在其《基层法律服务所执业证书》副本上加盖检查合格印章。
第三十八条 地级司法行政机关在检查中,对有本办法第四十二条 所列行为、尚未处理的基层法律服务所,确定为暂缓通过检查,并按照本办法第四十二条 至第四十五条 的规定进行处理。处理完结,补办检查。
在检查中,对不符合本办法第八条 规定条 件的基层法律服务所,应当在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监督下,限期整改。期满仍不能改正的,组建单位应当予以停办,并办理注销手续。
第三十九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的检查结果,由地级司法行政机关自检查工作结束后一个月内报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备案。
第四十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的日常执业活动和内部管理工作,由住所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所在乡镇、街道司法所负责指导和监督。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和乡镇、街道司法所可以对基层法律服务所定期进行检查或者发现问题随时进行检查,可以要求基层法律服务所报告工作、说明情况、提交有关材料。基层法律服务所及其从业人员不得拒绝。
第四十一条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对工作成绩显著、队伍建设良好、管理制度完善的基层法律服务所,应当定期或者适时给予表彰奖励。对事迹特别突出的,应当依照规定程序,报请省级司法行政机关或者司法部给予记功嘉奖。
第四十二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住所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予以警告;有违法所得的,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没收违法所得,并由地级司法行政机关处以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的罚款,但罚款数额最高不得超过三万元:
(一)超越业务范围的;
(二)违反业务收费管理规定,擅自提高收费标准,自立名目乱收费的;
(三)以贬损他人、抬高自己、虚假承诺或者支付介绍费等不正当手段争揽业务的;
(四)伪造、涂改、抵押、出租、出借本所执业证书的;
(五)未经核准登记变更本所名称、法定代表人、执业场所和章程,擅自分立、合并或者设立业务接待站(点)的;
(六)不按规定接受检查,采用弄虚作假手段骗取通过检查的;
(七)违反财务管理规定,私分、挪用或者以其他方式非法处置本所资产的;
(八)聘用不具备执业资格的人员以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名义承办业务的;
(九)放纵、包庇本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违法违纪行为的;
(十)内部管理混乱,导致无法正常开展业务的;
(十一)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予处罚的其他行为。
第四十三条 司法行政机关对基层法律服务所实施行政处罚,应当依照司法部《司法行政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进行。
第四十四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按照《行政复议法》和司法部有关规定申请行政复议。
第四十五条 司法行政机关对基层法律服务所实施行政处罚的,应当同时追究负有管理失误责任的该所主任的责任,严重者予以撤职或者解聘。
第四十六条 司法行政机关对基层法律服务所实施行政处罚的同时,应当责令该所限期整改。期满仍不能改正,不宜继续执业的,由组建单位予以停办,报请地级司法行政机关予以注销。
第四十七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对基层法律服务所的投诉监督制度,设立投诉电话、投诉信箱,受理当事人和其他公民对基层法律服务所及其从业人员的投诉。
涉及委托人与基层法律服务所发生争议的投诉,由基层法律服务所住所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予以调处解决;涉及基层法律服务所及其从业人员违法违纪的投诉,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立案查处,并将查处结果告知投诉人。
第四十八条 上级司法行政机关认为下级司法行政机关在核准登记、检查和行政处罚工作中有错误或者不当的,应当及时责令其纠正;对司法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管理职责或者非法侵犯基层法律服务所合法权益的,应当追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四十九条 司法行政机关进行核准登记、检查、行政处罚的各种文书格式,《基层法律服务所执业证书》和检查合格印章式样,由司法部统一制定。
第五十条 本办法由司法部解释。
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987年5月30日司法部发布的《关于乡镇法律服务所的暂行规定》同时废止。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被投诉处理办法
为切实规范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执业行为,加强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管理,降低当事人对基层法律服务的投诉率,提高人民群众对基层法律服务的满意度,根据部厅有关规章,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此投诉处理办法。
一、处理原则
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违反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违反司法行政机关管理规定和所内章程,被当事人投诉的,应当根据其情节轻重,按照责罚相当的原则进行处理。
二、处理办法(一)建立逐级负责制
1、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投诉问题由所在辖区司法局处理,对所在辖区司法局处理不服的方可到市局投诉。
2、哪个所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当事人发生纠纷的问题,就由哪个所负责处理,因所内人员的过错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由该法律服务工作者或法律服务所承担责任。
3、所主任发生问题的,县市区司法局一经发现应及时调查处理,不得故意掩盖和拖延,因所主任的过错给当事人带来损失的,要由本人或该所承担相应责任。
通过落实负责制,做到一般性问题的处理不出所,首先由基层法律服务所出面,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基层法律服务所主任要承担起处理问题的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较大问题不出县市区司法局,经县市区司法局调查并作出处理决定,当事人仍不服或仍持有不同意见的,市局才予以受理。
(二)严格投诉的程序、时限及处理办法
被投诉到市局的基层法律服务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第一次由市局基层处做好接待投诉登记,并通知被投诉的基层法律服务所或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其所在基层法律服务所主任、县市区司法局分管基层工作的领导,到市局基层处领取投诉处理通知单,限其30日内调查处理完毕。
在规定期限内,处理没有结果或处理不公,当事人不满意又到市局以上机关上访投诉的,按照司法部第59号令颁发的《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办法》第四章第42条、46条规定,第60号令颁发的《基层法律工作者管理办法》第六章第55条、58条规定,市局将对被投诉的法律服务所、法律服务工作者处予罚款,罚款额为其办案收费额的200%,用于返还投诉当事人的部分委托费用。所罚款项限七日内上缴市局,过时不交罚款者,对法律服务所追究负有管理失误的所主任责任,严重者撤职或解聘;对法律服务工作者个人,给予开除处分,办理执业注销,并不得重新申请执业。
一年内,被投诉到市局以上机关的基层法律服务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三起以上的或被处予罚款两次以上的,基层法律服务所予以暂缓年检、停办或注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予以开除,办理执业注销。
(三)与百分考核创先评比挂钩
被投诉的基层法律服务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市局要对其进行严肃处理,并与基层法律服务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评先评级接轨,与县市区司法行政基层工作百分考核相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哪个单位的投诉案件多,哪个单位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执行惩戒规则,处理违规违纪 被投诉的基层法律服务所、基层服务工作者确有违规违纪行为的要严格按照《基层法律服务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惩戒规则》进行处理。
(五)终止委托关系,要返还预收委托代理费
被投诉的基层法律服务所或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与委托人终止委托关系时,对预收的法律服务费,按下列办法处理:
1、因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过错而要求终止委托关系,基层法律服务所应全部退还。
2、因委托人的过错,或者委托的要求超出规定范围而终止委托关系的,扣除承办业务已支出的费用后,将余额退还委托人。
3、基层法律服务所无正当理由终止委托关系的,应将已收取的全部费用退还委托人。
(六)建立投诉案件定期通报制度
市司法局将定期对各县市区司法局、各基层法律服务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投诉案件进行通报,同时鼓励和表彰零投诉单位。
三、说明
1、本办法由市司法局负责解释。
2、即日起,发生的投诉案件按本办法处理。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
发文单位:司法部 文 号:司法部令第60号发布日期:2000-3-31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执业资格
第三章 执业登记
第四章 聘用管理
第五章 执业权利和义务
第六章 检查监督
第七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保障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依法执业,加强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是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执业条件,经核准执业登记,领取《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证》,在基层法律服务所中执业,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人员。
第三条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职责是依据司法部规定的业务范围和执业要求,开展法律服务,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法制建设。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依法执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涉。
第四条 司法行政机关依照本办法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进行管理和指导。
第二章 执业资格第五条 从事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应当具备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资格。
具备律师资格、公证员资格或者企业法律顾问资格的人员,也可以申请从事基层法律服务工作。
第六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以经考试取得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资格:
(一)拥护宪法,遵守法律,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二)具有高中或者中等专业以上的学历;
(三)品行良好;
(四)身体健康第七条 全国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资格考试,由司法部统一组织,省级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承办。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资格考试合格标准,由司法部确定;考试合格人员,由省级司法行政机关负责确认。
第八条 符合本办法第六条
(一)、(三)、(四)项条件,能够专职从事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下列人员,可以申请按考核程序取得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资格:
(一)具有高等院校法学本科以上学历的;
(二)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从事审判、检察业务,司法行政业务工作或者人大、政府法制工作已满五年的。
第九条 对申请考核取得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资格的,由地级司法行政机关考核提出意见,报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批。
第十条 经考试或者考核合格的人员,由省级司法行政机关报请司法部颁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资格证书》。
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不得报名考试或者申请考核:
(一)受过刑事处罚的(过失犯罪的除外);
(二)被开除公职的;
(三)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
第十二条 参加考试或者考核的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考试成绩或者考核结果无效,已经作出的授予执业资格决定应予撤销,颁发的执业资格证书予以收回,并在二年内不允许参加考试或者考核:
(一)提供虚假、伪造的证明文件或者以其他欺诈手段骗取参加考试或者考核的;
(二)考试作弊或者由他人冒名顶替参加考试的;
(三)其他严重违反考试、考核纪律的。
第三章 执业登记第十三条 取得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资格或者具有本办法第五条所列其他执业资格的人员,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申请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登记,领取《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证》:
(一)在基层法律服务所实习满六个月,被该所鉴定合格;
(二)基层法律服务所决定聘用;
(三)申请执业登记时符合本办法第六条
(一)、(三)、(四)项条件。
申请执业登记前从事过律师、公证和企业法律顾问工作,审判、检察业务工作,司法行政业务工作和其他法律业务工作二年以上的,可以不经实习,直接申请执业登记。
第十四条 申请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登记的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作出不准予执业登记的决定:
(一)具有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情形之一的;
(二)曾被基层法律服务所给予开除处分的;
(三)曾被吊销律师执业证书或者受到停止执业处罚期限未满的;
(四)具有律师或者公证员资格、并已在律师事务所或者公证机构执业的。
第十五条 省级司法行政机关或者经其授权的下一级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登记,颁发《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证》。
第十六条 申请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登记,应当填写《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申请执业登记表》,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人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资格证书》,或者律师、公证员、企业法律顾问资格证书;
(二)基层法律服务所对申请人实习表现的鉴定意见;
(三)基层法律服务所出具的同意聘用申请人的证明;
(四)健康状况证明;
(五)登记机关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十七条 申请执业登记材料,由拟聘用申请人的基层法律服务所提交住所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查,由其出具审查意见后逐级上报执业登记机关。
县级、地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查的时间均不得超过十五日。
第十八条 执业登记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三十日内完成审核,以书面形式作出准予执业登记或者不准予执业登记的决定。不准予执业登记的,应当说明理由。
对准予执业登记的申请人,由执业登记机关颁发《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证》。
申请人对不准予执业登记决定如有异议,可以按照《行政复议法》和司法部有关规定申请行政复议。
第十九条 取得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资格或者本办法第五条所列其他执业资格,在教育科研部门工作、乡镇企业工作或者务农的人员,经基层法律服务所聘用,可以兼职从事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申请兼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登记,依照本办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办理。
基层法律服务所聘用兼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人数,不得超过专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人数。
兼职工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条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变更执业机构的,持原所在的基层法律服务所终止聘用关系的证明和拟应聘的基层法律服务所同意聘用的证明,依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申请更换《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证》。
第二十一条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收回其《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证》,报请执业登记机关予以执业注销:
(一)因调离、辞职而停止执业的;
(二)因被辞退、开除而停止执业的;
(三)因所在的基层法律服务所停办而停止执业的;
(四)因其他原因停止执业的。
第二十二条《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证》不得伪造、涂改、抵押、出借、出租。
《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证》遗失或者损坏无法使用的,持证人应当立即向所在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申请办理补发或更换手续。
第四章 聘用管理第二十三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应当实行聘用制。
第二十四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应当与被聘用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订立聘用合同。
聘用合同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聘方名称和应聘方姓名;
(二)聘应双方的权利、义务;
(三)聘用期取以及届满续聘的办法;
(四)聘用期间解除双方聘应关系的条件和办法;
(五)违约责任;
(六)聘用争议的解决办法。
第二十五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应当加强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执业纪律教育和业务培训,加强对其执业活动的检查、监督,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定期考核、奖励处分、辞职辞退等各项管理制度。
基层法律服务所应当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维护其在执业和所务管理工作中应享有的合法权利,保障其在应聘期间应享有的劳动报酬、保险和福利待遇。
第二十六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应当建立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实绩和遵守职业道德、执业纪律情况的考核制度。
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考核结果应当作为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奖励、处分、辞退以及办理执业证注册的依据。
考核结果,应当报住所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备案。
第二十七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对考核被评为优秀或者在平时执业中有突出事迹或者显著贡献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应当给予奖励。奖励应当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原则。
对事迹特别突出的,可以同时报请司法行政机关给予表彰或者记功嘉奖。
第二十八条 基层法律服务所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违反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违反司法行政机关管理规定和本所章程、制度的行为或者其他违法行为,应当根据其情节轻重,按照责罚相当的原则,给予处分。
处分分为:警告、记过、撤职、留所察看、开除。
实施处分,由基层法律服务所主任建议,或者本所半数以上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提议,由本所所务会议审议决定,并报住所在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备案。给予开除处分的,应当按规定程序办理执业注销。
对基层法律服务所主任给予撤职处分的,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决定。
第二十九条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提出辞职,基层法律服务所应当准予。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辞职申请人须在有关因素消除后,方可离职:
(一)本人承办的业务或者工作交接手续尚未办结的;
(二)本人与所在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债权债务关系尚未清结的;
(三)本人被发现有违反执业纪律的行为,正在查处的。
第三十条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所在的基层法律服务所予以辞退:
(一)在中被评为不称职的;
(二)不履行聘用合同规定的义务,经多次教育仍不改正的;
(三)无正当理由连续停止执业满三个月的;
(四)因患病或者非因公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
辞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应当报住所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备案,并按规定程序办理执业注销。
第三十一条 基层法律服务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对依据聘用合同在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方面发生争议的,任何一方可以提请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给予调处。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对基层法律服务所作出涉及本人的处分、人事处理决定不服的,对基层法律服务所损害或者侵犯本人合法权益的,可以向所在地的县级或者县级以上的司法行政机关申诉或者控告。接到申诉或者控告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受理,对经查证确属基层法律服务所处理错误、不当的或者侵权事实成立的,应当责令该所予以纠正。
第五章 执业权利和义务第三十二条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持基层法律服务所出具的介绍信、当事人的委托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证》,经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同意,可以向他人调查、收集与承办法律事务所有关的证据材料;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查阅有关的案卷或者庭审材料。
第三十三条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对坚持非法要求、故意隐瞒重大事实、提供虚假证据或者严重违反委托合同约定义务的当事人,可以拒绝为其代理或者解除委托关系。
第三十四条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在执业中发现本地区政府机关、村民(居民)自治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方面存在问题的,可以向其提出法律建议。
第三十五条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在应聘执业期间,有权获得执业所需的工作条件,有权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有权参与所务民主管理,有权获得劳动报酬和享受保险、福利待遇。
第三十六条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对侵犯其执业权利的行为,可以请求司法行政机关、有关司法机关或者基层法律服务行业协会组织依法予以保障。
第三十七条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依法办事,自觉维护法律尊严与社会正义。
第三十八条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应当尽职尽责,努力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接受当事人和社会的监督。
第三十九条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应当遵守由基层法律服务所统一收案、统一委派、统一收费的规定。
第四十条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履行法律援助义务。
第四十一条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应当遵守司法、仲裁和行政执法活动的有关制度,尊重司法、仲裁和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
曾担任法官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在离任后二年内不得担任原任职法院审理的诉讼案件的代理人。
第四十二条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应当尊重同行和其他法律服务工作人员,同业互助,公平竞争,共同提高执业水平。
第四十三条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应当保守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当事人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第四十四条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应当爱岗敬业、坚持原则、诚实守信、举止文明、廉洁自律,自觉维护执业声誉和社会形象。
第四十五条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应当勤奋学习,加强职业修养,积极参加司法行政机关组织的业务培训和进修,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服务技能。
第六章 检查监督第四十六条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应当每年向司法行政机关申请办理《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证》注册。
未经注册的,不得继续执业。
第四十七条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执业证注册工作,由负责执业登记的司法行政机关于每年三月三十一日前组织进行。
第四十八条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申请办理执业证注册,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上执业情况和遵守职业道德、执业纪律情况的个人总结;
(二)基层法律服务所出具的该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表现考核意见;
(三)《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证》。
第四十九条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申请执业证注册的材料,由其所在的基层法律服务所按规定的时间上报住所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查,由其出具审查意见后逐级上报注册机关。
第五十条 注册机关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上工作完成情况、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情况进行审核,对于符合继续执业条件的,准予办理执业证注册。
对准予注册的,由注册机关在其《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证》上加盖注册印章。
第五十一条 注册机关经审核,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暂缓执业证注册:
(一)因违反执业纪律或者有关管理规定,正在接受司法行政机关或者基层法律服务所查处的;
(二)有犯罪嫌疑被立案查处的;
(三)采用弄虚作假手段企图骗取通过注册的;
(四)因患病或者其他原因已连续停止执业六个月的。
对暂缓办理执业证注册的,应当通知该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所在的基层法律服务所,并暂不发还其《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证》。
第五十二条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被暂缓办理执业证注册的因素消除后,对于符合继续执业条件的,经住所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查同意,报请注册机关补办执业证注册。
第五十三条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日常执业活动和遵守职业道德、执业纪律的情况,由所在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所在乡镇、街道司法所负责检查和监督。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和乡镇、街道司法所可以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执业情况进行检查或者发现问题随时进行检查,可以要求有关人员报告工作、说明情况、提交有关材料。基础法律服务工作者及其所在的基层法律服务所不得拒绝。
第五十四条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对有突出事迹或者显著贡献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应当定期或者适时给予表彰奖励。对事迹特别突出的,应当依照规定程序,报请省级司法行政机关或者司法部给予记功嘉奖。
第五十五条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予以警告;有违法所得的,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没收违法所得,并由地级司法行政机关处以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的罚款,但罚款数额最高不得超过三万元:
(一)以贬损他人、抬高自己、虚假承诺或者支付介绍费等不正当手段争揽业务的;
(二)曾担任法官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在离任不满二年内担任原任职法院审理的诉讼案件的代理人的;
(三)冒用律师名义执业的;
(四)同时在基层法律服务所和律师事务所或者公证机构执业,或者同时在两个以上基层法律服务所执业的;
(五)无正当理由拒绝履行法律援助义务的;
(六)明知委托人的要求是非法的、欺诈性的,仍为其提供帮助的;
(七)在代理活动中超越代理权限或者滥用代理权,侵犯被代理人合法权益的;
(八)在同一诉讼、仲裁、行政裁决中,为双方当事人或者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代理的;
(九)不遵守与当事人订立的委托合同,拒绝或者疏怠履行法律服务义务,损害委托人合法权益的;
(十)在调解、代理、法律顾问等执业活动中压制、侮辱、报复当事人,造成恶劣影响的;
(十一)故意泄露当事人的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
(十二)以影响案件审判、仲裁或者行政裁定结果为目的,违反规定会见有关司法、仲裁或者行政执法人员,或者向其请客送礼的;
(十三)私自接受委托承办法律事务,或者私自收取费用,或者向委托人索要额外报酬的;
(十四)在代理活动中收受对方当事人、利害关系人财物或者与其恶意串通,损害委托人合法权益的;
(十五)违反司法、仲裁、行政执法工作有关制度规定的,干扰或者阻碍司法、仲裁、行政执法工作正常进行的;
(十六)泄露在执业中知悉的国家秘密的;
(十七)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者故意协助委托人伪造、隐匿、毁灭证据的;
(十八)向有关司法人员、仲裁人员或者行政执法人员行贿,或者指使、诱导委托人向其行贿的;
(十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予处罚的其他行为。
司法行政机关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实施上述行政处罚的同时,应责令其改正。
第五十六条 司法行政机关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实施行政处罚,应当依照《司法行政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进行。
第五十七条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按照《行政复议法》和司法部有关规定申请行政复议。
第五十八条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基层法律服务所应当给予开除处分:
(一)有本办法第五十五条第(十一)至第(十五)项规定行为,情节或者后果严重的;
(二)有本办法第五十五条第(十六)、(十七)、(十八)项规定行为之一的;
(三)因故意犯罪受到刑事处罚的。
第五十九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的投诉监督制度,设立投诉电话、投诉信箱,受理当事人和其他公民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违纪行为的投诉,并且应当将查处结果告知投诉人。
第六十条 上级司法行政机关认为下级司法行政机关在资格审核、执业登记管理、执业证注册和行政处罚工作中有错误或者不当的,应当及时责令其纠正;对司法行政机关不履行管理职责或者非法干涉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应当追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七章 附 则第六十一条 司法行政机关进行执业资格审核、执业登记管理、执业证注册、行政处罚的各种文书格式,和注册印章式样,由司法部统一制定。
第六十二条 本办法由司法部解释。
第六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证》
调查处理基层法律服务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违规行为流程
所属单位:市司法局 负责科室: 基层科 时间:2011-7-10 9:47:10
权力运行风险表现:
风险①:无故不受理投诉和举报。风险②:在调查过程中,接受被调查人的好处。风险③:违反规定与被调查人见面或暗中通风报信,帮助被调查人逃脱处理。风险④:借机打击报复被调查人员或索取财物,存在不正之风。风险⑤:对经调查核实,发现被调查人触犯了刑律,有犯罪嫌疑的,未按有关规定和程序将案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篇:法律事务部管理职责
法律事务部管理职责
1、负责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上级的有关要求;
2、负责完成实现本部门一体化管理目标和指标;
3、负责本部门的节能降耗、环境卫生、废弃物处置、职业健康安全的管理;
4、负责本部门工作范围内的信息沟通和持续改进工作;
5、协助配合公司其它部门(单位)的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6、协助企业领导人正确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对企业重大经营举措提出法律建议。
7、参与起草、审核企业重要的规章制度和协议。
8、收集、识别和控制分发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跟踪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变化。
9、对外的经济合同进行统一管理,参加重大合同的谈判和起草工作。
10、接受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委托,代理企业的诉讼和非诉讼活动,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11、为公司各级部门提供法律咨询。
12、推荐和联络企业外聘法律顾问、律师及相关工作。
法律事务部职责范围
一、对公司的重要经营管理举措提供法律意见,解答公司各职能部门及分公司的法律咨询。
三、经授权派员代理公司进行诉讼、仲裁等法务工作。
四、对移交至本部的拖欠工程款,组织实施清欠工作。
五、联系并协助公司签约律师事务所处理相关事务。
六、负责公司内部法律培训工作。
七、负责公司交办的其他法律事务。
八、负责公司交办的临时性工作
二、合同管理
(一)负责各分公司跟踪项目的登记备案工作,协调、解决相关的跟踪冲突问题。
(二)对公司的大额经济合同进行法律评审,对建设工程项目的投标书进行法律评审。
(三)联系公司领导及各能部门对建设工程项目的标书和合同文本进行评审会签。
(四)防范、控制建设工程合同履行中法律风险。
(五)负责合同章的管理
一、参与决策,为公司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法律上的可行性、合法性分析和法律风险分析。
二、预防纠纷
1、协助集团公司总经理及各下属公司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对公司及各下属公司中容易出现漏洞和滋生腐败现象的部门加强管理,逐步建立完善的监督约束机制。
2、参与公司重大经济活动的谈判工作,提出减少或避免法律风险的措施和法律意见。
3、审查、修改、会签经济合同、协议,协助和督促公司对重大经济合同、协议的履行。
三、解决已发生的法律问题
1、处理或委托律师事务所专业律师处理集团公司及各下属公司处理诉讼案件、经济仲裁案件、劳动争议仲裁案件等诉讼和非诉讼法律事务。
2、查处集团公司及各下属公司员工的严重违法违纪行为,对有涉嫌贪污、受贿、渎职、失职等严重违法行为的员工,经公司总经理批准,负责协助有关司法机关依法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3、负责处理公司重大或复杂债权债务的清理和追收工作。
四、协助公司职能部门办理有关的法律事务并审查相关法律文件
1、协助公司职能部门办理企业开业注册、合并、分立、兼并、解散、清算、注销等工商事务及公证、抵押等法律事务并审查相关法律文件。
2、协助公司职能部门办理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管理事务并审查相关法律文件。
3、协助公司相关职能部门办理合作单位(客户)的资信调查事宜,发表申明、启事等事务。
4、协助公司投、融资部门及外聘的专业证券律师办理公司上市的相关法律事务及上市后的公司依法规范经营、管理事宜。
五、收集、整理、保管与公司经营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资料,负责公司的法律事务档案管理。
六、与司法机关及有关政府部门保持沟通,为公司创造良好司法环境。
七、协助集团公司及各下属公司进行相关法律宣传、教育、培训。
八、处理集团公司总经理交办的其它事务。
1.负责管理本单位签订的合同;
2.负责审查本单位签订合同的合法性、完整性和可行性;对须报请公司或上级主管机关审批、备案的合同,办理申报手续,提出初步意见;
3.负责本单位法人委托人的日常管理及年终审查的初审;
4.根据法律及合同管理制度的规定,采取切实措施,搞好合同管理工作;
5.负责处理本单位合同纠纷;负责本单位合同资料的汇总、分类、归档、保管及合同台帐的设立、统计、上报等基础管理工作。
第9条经济合同管理部门的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经济合同及合同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制定本单位经济合同管理实施办法,建立合同管理制度,负责合同管理日常工作;
(三)参与本单位重大经济合同的论证、起草、谈判和签订工作。监督本单位和下属单位经济合同履行;
(四)统一管理本单位经济合同专用章,建立合同专用章的使用制度;
(五)协助单位法定代表人办理法人委托代理人的委托授权手续;
(六)处理本单位内部的经济合同纠纷,参与经济纠纷案件的仲裁活动和诉讼活动;
(七)负责对单位各部门和下属单位合同管理人员的法律培训,并对他们的合同管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八)建立经济合同管理台帐,定期向上一级合同管理部门和本单位领导报告合同管理工作的情况。
(一)宣传、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经济合同及合同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制定本公司合同管理实施办法,建立合同管理制度,负责合同管理日常工作;
(三)参与本公司重大经济合同的论证、起草、谈判和签订工作。监督本单位和下属单位经济合同履行;
(四)统一管理本单位经济合同专用章,建立合同专用章的使用制度;
(五)协助单位法定代表人办理法人委托代理人的委托授权手续;
(六)处理本单位内部的经济合同纠纷,参与经济纠纷案件的仲裁活动和诉讼活动;
(七)负责对公司及下属公司合同管理人员的法律培训,并对他们的合同管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八)建立经济合同管理台帐,定期向上一级合同管理部门和本单位领导报告合同管理工作的情况。
(一)制定集团公司合同管理的各项制度;
(二)宣传普及有关合同法律知识及规定,总结、推广引进合同管理经验;
(三)审查合同内容的合法性、合同条款的完备性;
(四)汇总合同报表,建立合同台帐;
(五)管理合同档案(已移交档案部门的合同档案除外);
(六)监督检查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转让、终止过程,并分析总结;
(七)参与合同纠纷的仲裁、诉讼活动;
(八)公司确定的其它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