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张掖实施十大工程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

时间:2019-05-12 19:11: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论张掖实施十大工程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论张掖实施十大工程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一篇:浅论张掖实施十大工程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

浅论张掖实施十大工程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 浅论 实施 十大工程 地方经济关系

2008年,市政府第二十二次常务会议讨论审定了张掖实施十大工程工作大纲(规划),十大工程也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十大工程是以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抢机遇抓投资、快增长促发展、重民生保和谐为主线,以拓宽“三条路子”、实施“十大工程”为重点,强力抓项目投资力促经济增长,突出抓特色产业推动结构调整,统筹抓城乡发展改善民生保障,深入抓改革开放增添发展活力,着力抓效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全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大力实施“十大工程”,全力保持地方经济快速增长彼此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本人就二者的关系论述如下:

一、十大工程的内容简述

十大工程是指:

1.中国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

2.中国钨钼产业基地;

3.河西风电走廊500万千瓦发电工程;

4.中国金张掖玉米制种基地;

5.中国西部马铃薯加工及种薯繁育基地;

6.现代农业示范工程;

7.河西百万头肉牛基地;

8.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9.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

10.城乡就业、医疗、社会保障一体化工程;

要在“十一五”期间,完成上述目标,一是要结合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和我市实际,要牢固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坚定不移地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综合经济实力。二要准确把握国家投资重点,努力寻找我市经济社会建设与国家政策支持的结合点,最大限度地用足用活国家政策,千方百计争取项目资金,力争有一批关系张掖长远发展、关系经济结构调整、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大项目、好项目纳入国家和省上计划之内,切实把中央、省上的政策措施真正变成促进张掖发展的现实生产力。三要把拓宽“三条路子”、实施“十大工程”作为对接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协调,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制度措施为保障,确保“十大工程”各项建设任务落到实处。四要抓住核心,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把为民办实事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和使命来对待,围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重点解决群众就学、就业、就医、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不断夯实社会和谐的基础,以促进地方经济繁荣。

二、实施“十大工程”,是保持地方经济快速增长的有力支撑和有效途径

1、在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和黑河流域综合治理方面

就十大工程而言,中国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和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重复又矛盾,完全可以并入第一项工程统筹考虑。这个是硬任务,不仅关乎张掖,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内蒙西部和整个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影响面很大,几乎关系到国家的民生,所以排在“十大工程”的第一位。

黑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影响张掖经济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梯级水电的建设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强大推动力,在增加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环境上发挥着巨大作用。与此同时,也就带动了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力和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

二是黑河流域(张掖)湿地保护工程的建设,张掖将建成城市湿地公园、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张掖黑河流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黑河流域(张掖)湿地保护工程由张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张掖黑河流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及保护工程和张掖市北部生态新区(包括滨河新区和湿地周边“金边带”)。充分利用湿地资源,将构筑金张掖地标性建筑群和景观带,会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建成生态新区、人文新区、和谐新区,诠释张掖“戈壁水乡”、“湿地之城”的自然神韵和生态魅力,打造甘肃最精、河西最优的人居环境。这一切,必将影响张掖的旅游业的长足发展,带动张掖地方经济步入快车道。

2、在中国钨钼产业基地方面

就张掖而言,工业发展滞后,没有支柱产业,在张掖建成钨钼产业基地,是抢抓历史机遇,推动产业升级、增强发展后劲的关键。钨钼产业基地的建设,不仅是张掖的重大项目,也是全省乃至全国的重大项目。钨钼项目开发,意义重大,它必将有力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2008年11月24日 国土资源网报道:甘肃有色金属部门在地处河西走廊的张掖市肃南县境内发现了重要的战略稀有金属——钨钼矿,矿区包括小柳沟钨、贵山钨钼、祁宝铜钨、世纪铜钨四个矿床,储量居亚洲第三,目前正在做这些矿藏的探矿工作,张掖市现已将这个矿产的的开发列入“中国钨钼产业基地建设工程”。按照规划,到2012年,张掖市的钨钼冶金产业增加值将达到31亿元,继而打造中国最大的钨钼产业基地。钨钼矿的开发,目前已经形成了年采选60万吨、生产3500吨钨精粉的能力。基地建设正积极寻求勘探实力强、技术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的合作开发商,500万吨钼采选建设项目规划现已形成。届时,中国最大钨钼基地将在河西走廊张掖崛起。

本人认为,钨钼矿产是我市最具开发潜力的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钨钼当属首位。要把钨钼资源开发作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来培育,着力引进一批国内知名大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钨钼产业基地建设问题在于由谁来开发,如何开发,“推动精细加工、形成产业链条”落到实处是关键,别只是卖矿产资源。张掖的矿,就是要在张掖提选和加工,还要在张掖制半成品和成品,否则,中国最大钨钼基地将在河西走廊张掖崛起必将大打折扣。

3、在河西风电走廊500万千瓦发电工程方面

风电是清洁能源,是投资少,见效块的一项阳光产业。我市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资源十分丰富。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建设河西风电走廊、打造西部陆上三峡”战略,为我们发展基础能源产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此工程关键问题是张掖在500万千瓦时的风电工程里只有50万千瓦时,仅仅是总工程量的十分之一。另外,电力行业是垂直管理,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只有数字上意义。要把我市建成“河西风电走廊”的重要支点、全省重要的电力生产大市,这方面远远不够,要以电能开发的契机,全面带动花草滩、长山子、三岔、平山湖煤田开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能源支撑,增强地方经济的实力。要坚持水电、风电、火电建设并举,在现有水电装机54万千瓦的基础上,加快大孤山、宝瓶河等电站建设,力争“十一五”末全市水电装机达到150万千瓦以上;火电二期工程建设应尽快开工建设,早日实现水、火、风电总装机500万千瓦发电量的目标,让我市真正成为全省重要的电力生产大市。

4、在中国金张掖玉米制种基地和中国西部马铃薯加工及种薯繁育基地方面

建立中国金张掖玉米制种基地和中国西部马铃薯加工及种薯繁育基地两项工程是稳步发展张掖经济的重中之重。我市具有发展玉米制种和马铃薯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产业优势。发展集群农业的优势明显,自然条件方面包括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水源保障,农村劳动力足够,科研技术支持方面也不逊色等条件。要建成集约化产能,除了要合理确定制种面积和区域布局,大力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种子生产、质量检测体系,提高种子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实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支持企业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打造全国知名的玉米良种品牌和马铃薯产业品牌;制定合理规范企业准入标准和

行业规范,对现有制种企业进行以属地化管理、原产地纳税为主的清理整治,鼓励公平竞争,优化制种和产能环境,建立企业、农民、政府“三赢”的种业发展长效机制外,问题在于深加工产业的培育和形成,制种深加工程度一般,主要是品牌推广,别的诸如马铃薯加工产业和后面第六大工程里提到的蔬菜产业,类似蔬菜深加工这种项目潜力巨大,蔬菜瓜果光种出来是不够的,得卖掉,不能简单地给人拉走卖掉,得提高其价值,有两个方法,一是提高科技含量比如“三品”,二是深加工比如马铃薯就要种、收、洗 切、炸、包、销这种龙,从种到做成薯片食品各个环节都要在张掖形成产业链条,这样才能真正为地方经济拉动增长点。多年来,张掖都是直接卖农产品,这样吃亏就吃大了,要发展张掖的经济,发展一个现代化的,规模化的农产业是第一选择。

就马铃薯集约化生产而言,随着爱味客、德农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在张掖的落地,必将有力地带动了马铃薯加工和种薯繁育的兴起,也就具备了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的基础条件。未来几年,要充分发挥现有龙头企业特别是爱味客、德农等企业的生产加工能力和技术、管理、品牌优势,做大基地、做强龙头、做优产品、做响品牌,推动种植标准化、品种专用化、生产集约化和加工精深化,形成3000万粒微型薯、6万亩良种繁育基地、60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和100万吨加工能力,基本构建起良种扩繁、精深加工、鲜薯贮藏、市场营销“四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把张掖建成全省最大的种薯繁育供应基地和全国一流的马铃薯精深加工基地,使马铃薯产业成为推动沿山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支柱产业。

5、在现代农业示范工程方面

本人认为,所谓的农业示范工程,即“平面向立体、分散向集中、粗放向集约、传统向现代”的提法,应理解为农业生产规模化的现代农业。这很是必要,没有规模不成气侯,坚持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充分利用我市优越的水土光热资源条件,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原则,科学规划布局,规范标准生产,推广配套技术,主攻单棚效益,带动规模扩展,加速“三品”(无公害、绿色、有机)开发,培育名优品牌,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和钢架大棚等设施农业,示范带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使之朝着“平面向立体、分散向集中、粗放向集约、传统向现代”的方向发展,增创农业新优势,全面提升农业竞争力。以甘、临、高三县区为主,发展连片日光温室、钢架大棚和高原夏菜,建设优质蔬菜生产基地;以山丹、民乐和川区沿山乡镇为主,发展连片设施葡萄产业,拉长鲜果上市期,形成设施葡萄产业优势带。

除高新现代化农业基地建设外,我们还应该注重传统农业基地的建设,龙头项目建设 一是食品油基地建设,山丹、民乐、沿山地区和壮族军区联勤部马场管理局发展100万亩“双低”油菜,油料年产量达到2亿公斤。重点改扩建山丹县油脂厂年产5万吨高级烹调油生产线,新上民乐县5万吨高级烹调油生 产线,新上民乐县5万吨高级烹调油生产线项目,抓好目丹、民乐两县的油料批发市场建设。二是啤酒原料原料基地,山丹、民乐发展啤酒大麦10万亩,总产达到4000万公斤;张掖、临、高台发展啤酒花10万亩,啤酒干花总产值达到1650万公斤。在扩大中美合资斯丹纳啤酒花颗粒生产厂,张掖农场麦芽厂等啤酒大麦加工企业生产规模的基础上,新上山丹县1万吨啤酒麦芽生产加工厂和高台县5000吨啤酒花烘干生产线。三是酿酒葡萄基地建设,张掖、临泽、高台、肃南发展10万亩,年产量达到1亿公斤。继续扩大葡萄加工企业规模,新建张掖市果酒、高台县葡萄榨汁生产线。四是中药材基地建设,张掖、民东、高台、肃南建立以杜仲、枸杞、甘草、板兰根、黄参、锁阳等为主的中药材基地20万亩,以河西制药厂、张掖市中药提炼厂、地区农校螺旋藻生产厂等为龙头,开发系列保群健食品、药品,带动中药材生产的发展。

“公司+基地+农户”的种子生产模式是现代农业经营的有效模式,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有效组织起来,切实解决了农户与市场相对接的问题。大力发展农工商联合公司、专业运销协会和合作社等中介购销组织,扩大产品销售,真正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企业、基地、市场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促进农业全面发展和进步,促进地方经济稳健发展。

6、在河西百万头肉牛基地建设方面

我市有丰富的饲草资源,这位打造河西百万头肉牛基地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基地建设为重点,以加工龙头企业组建为突破口,广泛引资,加大投入,依靠科技,优化结构,放活政策,搞活流通,强化基础,扩大规模,以推动草畜产业由传统型各集约型、资源型向科技型、数量型向质量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使我市步入种养加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轨,促进草畜经济快速增长。严格地说,养殖业,无论是制奶制皮毛还是制肉,都是现代农业附属产业,只有把农产业规划好,才有足够的饲草资源。本人认为,百万头肉牛基地有着加大产能,以张掖现在或今后几年的发展水平而言,就地深加工并不是明智之举,因为外在的品牌已经占领了市场,打造张掖品牌,从拥挤的市场份额中获取利益可谓难之又难。我们因该换一种思路,比如建成蒙牛(张掖)有限公司或双汇(张掖)有限公司等等,依托知名的大公司来张掖建厂,推进畜牧科技与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发展肉、奶及副产品加工,推动牛产业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公司化发展。要从“品种改良、规模养殖、集中育肥、龙头带动、打造品牌、服务保障”等方面入手,着力打造河西肉牛品牌。按照集中建设、分户经营的模式,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加快养殖小区建设步伐,使之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牧民增收的新亮点。

7、在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方面

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是一项解放农村生产力,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壮大劳务经济,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性措施。就张掖现状而言,还属于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欠发达地区。在一定的时期内,农村劳动力过剩必然存在,组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一来可以增加农村家庭经济收入,二来也是向发达地区学习生产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的有效途径,也是保证社会稳定的需要。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前提是农村有现代农产业,所以外出务工总归要回来的,这部人群不但长了见识,学习了技术,同时也带回来了经验。外出之前,进行有效的技能培训,能让这部分人权更好地在外地就业很有必要。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不单单是组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更主要的是要培训出适应张掖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人才。技术培训关键在于创业技能的培养,创业是环境、冲动、资金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环境还是最重要的因素。在这方面,打破行业部门界限,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完善机制,扩大规模,提升层次,使农村新增劳动力、在岗人员掌握就业、创业技能,使农、林、畜新技术、新机具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为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向城镇转移创造条件,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奠定基础。

8、在城乡就业、医疗、社会保障一体化工程方面

要把城市和农村的就业、医疗、社会保障作为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统筹解决,使城乡人民就业充分、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失有所助、伤有所偿,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施城乡就业、医疗、社会保障一体化工程,就是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开展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强化社会保险费征缴和城乡低保管理,实现应保尽保。突出抓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城乡一体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难点问题,前提是需要政府有统筹能力,有权力有能力将农村人口纳入二次分配体系,并能够真正为这一二次分配过程的的不正义承担责任。突破点在农地生产关系创制。这里涉及的两上问题一是现有的财政收入状况是否可以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下改善农民的教育,住房,医疗等福利待遇,能否真正给农民以市民待遇。二是家庭联产承包所有制的农地生产关系在提出的时候就是作为权宜之计来考虑的,只是农村一切问题解决的根本就在于要创造一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村土地生产关系,现在张掖就面临这样一个难题。新农村新在“哪”,村容整洁,村务公开,新式农民吗?农村土地的产权问题,才是核心问题,我们发展规模农业的瓶颈是地放不开,农地没

有所有者,不能成为市场要素来流通,所以农业产业化走不出小作坊模式,而且在土地开发征用上给腐败留下了足够的空间。现在很多传统农业城市都在着力突破这个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真正阻碍,这方面的研究要多下功夫才是。积极推动全民创业促就业工作,整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推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不断提高基金统筹能力和群众受益水平。加强住房公积金监管,确保资金安全运行。完善城乡救助体系,建立临时救助制度,保障因病因灾返贫、低保边缘人群基本生活。这是社会稳定的大局,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保障。

总之,现在张掖的经理发展正在步入快速发展的高速公路,张掖的发展进步和未来的美好明天充满信心。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张掖的现状是: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还不够协调,主要指标仍处于全省中下水平,结构调整任务艰巨;投融资渠道较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偏低,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大项目、好项目接续不足;工业基础薄弱,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较慢,产业特色、区域特色不够鲜明,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地方财政仍然比较困难,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相对薄弱,群众生产生活、社会保障等方面还存在着突出问题。但随着“十大工程”的实施,我们相信,未来的张掖一定会实现新的腾飞,金张掖的“金”色会更加耀眼,金张掖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第二篇:实施人才回归工程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实施人才回归工程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中共通城县委组织部

通城县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总人口49万,是一个人多地少,交通偏僻的山区县,常年在外务工经商人员12万余人。我县充分利用“打工经济”活跃、经营管理型人才较多的优势,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实现了“人才回归、资金回流、企业回迁”的良好局面。三年来,共引进回归企业196个,引进各类人才4000余人,引进资金30余亿元。

一、感情联络,浓郁乡情迎回归

通过调查发现,外出务工经商的青年,普遍具有信息、技术、资金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且家乡观念非常强。近年来,我们立足于这一实情,巧借外力,从“回归工程”着手,抓招商引资与引智,采取“项目+人才”的方式,以人才带动项目,以项目拉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1、集结乡情召才。摸清通城籍人才在外创业和分布情况,我们组织专班,深入沿海、珠三角、长三角等通城籍务工人员密集地区进行调查,编印《通城籍在外知名人士录》和《投资指南》,以乡情亲情为纽带,以商会党组织为桥梁,每年到深圳、北京、江浙等地召开商会(同乡会),宣传家乡引资政策,推介招商引资项目,增加对家乡投资政策和环境的了解,有效激发

各类人才回归创业热情。如为了召回黄晖回乡创业,县委、县政府领导曾三次亲赴深圳,组织的热情、亲人的召唤,激发了他的桑梓情怀,他与新加坡朋友合作首期投资1亿港币回乡创办“湖北瀛通电子有限公司”,产品覆盖70多个系列,形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成为湖北省乃到华中地区重要的电子信息基础材料产业生产基地。

2、举办活动聚才。近年来,每逢传统节日,我们都组织召开联谊会,向外出务工经商人士通报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增加他们返乡发展的信心。县“四大家”成员到回乡团聚的外出务工经商人士家拜年,增加他们事业有成、回报家乡的荣誉感;帮助解决在外务工经商人员家里的实际困难和 “留守儿童”等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每年评选表彰一批“回归明星”、每三年评选一次“优秀创业人才”,在电视台开辟专栏,大力宣传先进典型事迹,激发恋乡情结和回乡创业欲望,把思乡之情化为返乡创业之行。

3、组建网络引才。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好丰富的人脉资源,积极承接沿海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城市圈产业对接的机遇,吸引人才回乡创业。县委依托商会建立流动党组织,充分发挥在外务工经商党员作用,多方联络揽才。先后聘请22名回归创业人员和在外务工党员为招商引资特约信息员,通过他们的关系,引回其他老板和项目。一系列具有浓郁乡情和人性化 的措施,促使了吴宇星、李中平、李金刚等一批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回归;中美合资宝塔研磨、川流发电机、杭瑞陶瓷等一大批投资过亿的项目相继落户通城。今年以来,已有8名特约信息员提供近20条信息,达成协议10个,投资3.2亿元。新华社《半月谈》以“通城模式——用感情寻找发展机遇”为题,把“回归工程”总结为湖北发展县域经济的三大模式之一。

二、完善政策,优惠措施引回归

在外务工经商人员经过多年打拼,大多数都积聚了一定的资金。据不完全统计,通城每年回流的打工收入达9亿多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近32亿余元。如何激励人才回乡创业、激活回流资金有效增值,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健全保障机制。一是落实保障措施。县委制订了《关于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若干政策规定》等配套性措施;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养老、工伤、医疗、生育、失业等保险政策,保障人才的合法待遇,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为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放宽扶持政策。对投资2000万元以上项目,税收先征后奖;对高新技术产业还予以财政补贴;对投资规模大,生产效益好项目采取“一事一议”优惠配臵。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对回归创业的优秀人才,我们在政治上给荣誉,在经济上给奖励。先后有2人被推选为“全国时代先锋”,43人当选为各级人

大代表,164人被选为各级政协委员。大学生村官、宝塔村党总支书记黎锦林同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放弃上海千万资产老总回乡当“村官”创建宝塔农民科技园的事迹,引起各级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省委罗书记亲自批示,在全省开展向黎锦林同志学习的活动,其事迹成为全国科学发展观活动重大典型。

2、打破发展瓶颈。长期以来,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瓶颈主要是交通、科技和融资等因素。近年来,我县结合产业发展现状,积极向上争取“杭瑞高速”、“通界高速”、“常岳九铁路”过境通城;及时制定了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积极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针对全县高达30多亿元的民间资金储蓄,搅动民间投资市场,促使民间资金向产业资本转移;同时积极帮助企业向上申报各类产业扶持项目40多个,获经费支持5000多万元;搭建平台加强银企沟通,融资近6亿元。

3、激活人力资本。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型人才的缺乏是制约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县委、县政府从加快开发人才资源的战略高度出发,把服务回归企业和提高干部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每年在全县范围内选派一批优秀青年干部远赴沿海地区和县内骨干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为满足企业对管理人员的需求,我们鼓励干部到企业工作。全县共有31名各类专家和高层次人才为企业提供科研服务;有50余名科级以上干部

被“请、聘、派、调”到企业工作,成为企业生产管理的骨干力量。如原石南镇镇长胡振南被玉立选中,进入该公司董事会。平安电工、福人药业建立了博士后人才基地,承担了15个科研计划项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科技成果2项。全县引进了以李书武、皮水斌为代表高技能人才400余人;以邓炳南、方贷斌为代表营销人才近2000人。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达54%,连续两届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

三、发挥优势,产业带动兴回归

我们立足于涂附磨具、中药制药、云母绝缘材料、电子信息基础材料等四大特色支柱产业,借“回归工程”来带动特色产业的培育,努力推动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1、依托龙头抓回归,大力培植支柱产业。我们积极推介四大特色支柱产业,进行上、中、下游产品的梯级配套,延伸产业链。福人药业销售网络基本覆盖全国各地级城市,素有“无通不药”之称。借助纳入全省创新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机遇,吸引在外销售人员回归,推行“1+N”捆绑式发展,大力促进中药制药产业集成。2010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58.75亿元,工业增加值46.09亿元,销售收入29.4亿元,实现利税2.56亿元。其中四大特色产业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占规模工业的73.5%、67.6%、79.2%,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2、依托资源抓回归,大力发展新型产业。依托塘湖镇丰富的矾矿资源优势,在北京引进了一家公司在我县投资兴建矿业公司,二期投资3.5亿元,形成集矾矿科研、开采、冶炼、销售为一体的“一矿五厂”的建龙矿业集团,成为通城工业经济的新增长极。

3、依托“再造”抓回归,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在抓好工业的同时,我们把回归的重点集中到“五个一”(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林果药种植业基地、猪牛羊规模养殖业基地、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具特色的农家乐休闲山庄)的“再造”工作目标上,大力发展以生猪、茶叶、森木为主的特色产业。至目前,全县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4家,其中省级1家,市级14家,培养造就了农村实用人才2000余人。

四、优化服务,宽松环境促回归

几年来,我们对回归人才给予环境、服务方面等方面大力支持,提供“保姆式”服务,使项目回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1、搭建创业平台。我县省级经济开发区已进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3家,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5.5%,工业税收占全县税收的89%,真正成为全县工业发展的平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2010年又启动了二期工程,采取产权互换的方式整体搬迁安臵拆迁户,在现有“一纵”的基础上形成“四纵四区”的新格局,其新增面积相当于再建一个新开发区,可满足今后10年

工业发展的需要。“两高一铁”的杭瑞高速、岳汝高速、常岳九铁路过境通城,将彻底制解决约通城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着力打造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中转站”,为进一步推动人才和项目回归创造了便捷的交通优势。

2、优化发展环境。我县严格执行中央、省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原有政策进行一次清理,设立举报电话,严查“三乱”行为,切实减轻企业的不合理负担。新上项目从签订投资协议起,证照办理“一条龙服务”,县级行政规费“一卡定费”、“一站式”收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支持企业申报科技项目,并帮助解决技术难题。

3、搞好跟踪服务。每年我县都利用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团聚的机会,举办企业用工现场招聘会,为企业提供所需人才5000多人。强化岗位技能培训,对其管理者和工人我们聘请有经验的专家进行培训,使返乡创业人员在管理上成为行家,使工人成为熟练工,做到了“扶上马送一程”,为创业者营造出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使他们能够放下心来创业,静下心来干事。

第三篇:依法行政与地方经济发展

土地依法行政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最大存量资产,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土地作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土地管理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尤其是我国人多地少,在当前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过程中,土地供需矛盾已十分突出,地方财政对土地的依赖也越来越强。土地管理部门既要做好土地资源保护工作,又要保证土地供给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因此土地管理部门在依法行政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需要寻找有机的结合点,在合理保护土地资源和依法行政的前提下使地方经济能又好又快的发展。本文对当前土地依法行政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初步的建议。

一、土地依法行政与服务地方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1、保障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与保护国家土地资源的矛盾

保障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与保护国家土地资源的矛盾是当前土地行政中所遇到的最主要的矛盾。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地方经济要发展就必须依靠招商引资,土地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一个重要资本,根据我国土地有偿使用的土地管理制度,用地单位在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过程中必须支付一定的成本,而部分地方政府为了能完成招商引资的任务已零地价甚至负地价将国有土地出让给企业。企业的投资条件也是越来越苛刻,是真在与政府签订落户合同时要求待批先建,先投产后拿证,或是在尚不符合办理条件时要求办证,以便获得抵押贷款,而政府有关部门为了能引进企业而签订了一些突破法律政策的条款,要求国土部门跨越红线,变通执行,当这些条款在国土部门无法兑现时,企业、招商机构甚至政府机关常认为是国土部门不配合其工作,将矛盾堆积到国土部门,这样不仅使得土地资源得不到保护,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国土部门的工作开展。

2、提升行政效率与坚持依法行政的矛盾

效率概念己经成为了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行政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行政效率。尽管行政效率本身不是行政管理的环节和手段,但它作为一根红线贯穿行政管理活动的始终,它是行政管理中各种因素和手段作用的综合反映,并成为检验现代行政管理是否科学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下,对于企业来说时间就是机遇、时间就是金钱,所有的企业在办理土地使用权证时都期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办完所有手续,早日投产、早生效益,而致力打造服务型机关的国土部门,也要求其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行政效率,服务企业生产、服务经济发展,但同时国土部门又是一个管理部门,其在行驶职责时除了效率外必须兼顾合法、合理与公平,必须依照规定的程序、规定的内容对企业的申请进行实质性的审查,不是简简单单的整理资料和签字盖章,并且这些规定的程序与内容往往都是法律法规强制规定不可逾越的,比如工业用地出让必须进行招拍挂,且公告期限不得少于一个月,尽管明知有摘牌意向的只有一个企业。这些保障合理与公平的规定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已成为了进一步提升效率的最大阻碍。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地方经济发展对增量土地的需要 有大量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表明经济发展与耕地的减少是呈正比例关系的,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东部地区,目前还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近年来,由于片面追求城市化,一些地方领导急功近利,大搞“城市经营”,无视土地规划,盲目扩大城市,违规设立各类开发区、园区、大学城,大量的无序占地造成大量的耕地闲置浪费。地方政府在局部利益的驱动下,往往会将有限的资金投向急功近利的产业以寻求近期利益,在本地经济资源配置上明显地偏向非农产业,甚至不惜以牺牲土地资源为代价换取干部任期内经济总量的扩张,即使那些收益集中于当前而成本发生于未来的决策,即便其成本大于收益,也容易被通过。加之,目前的一些土地政策缺乏科学性,如土地批租一次性交纳几十年的出让金、低补偿的土地征收制度等等也助长了地方政府土地经营的短期行为。土地被称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为了聚集城市建设资金,地方政府往往会扩大土地市场的供应,大量低价征收集体土地高价出让,进一步加剧了延伸外部性。延伸外部性使土地供给量大于资源在时间上的最优配置的要求,造成土地资源的低效利用和资源浪费。

2、地方官员政绩考核的需要

政绩是是领导干部依照法定授权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和所做出的贡献,是干部德才素质在实践中的综合反映。政绩在表现形式上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形的政绩容易理解,如GDP、就业率等,它们经过量化可以为人们看到。无形的政绩可以是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可以是人们精神的愉悦,也可以是制度的创新、管理的创新等。而政绩的考核决定了领导干部工作成绩的好坏,因此政绩是官员从政的重要目标。对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的中国而言,经济发展,即GDP发展在考核领导干部中长期被赋予了主要权重,尽管十六届三中会会提出了要以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推崇“绿色GDP”,但片面强调GDP的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惯性,产生了制度上的路径依赖,并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延续。

当前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的这种GDP导向是有问题的,会使地方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过于注重以GDP为主的经济指标,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GDP指标衡量于对生产结果、经济成果的测量,而很难反映资源配置的方式、效率,也很难衡量资源配置的代价、社会成本等方面的情况。如果单纯以GDP增长为引导,相关行政领导干部就会采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的高速增长。在这样的政绩观下必然会产生一些急功近利的行为决策。具体表现在对土地资源利用上为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既要保护耕地资源,又要保障经济发展”的认识还不尽一致。经济发展的情况最能代表一届政府领导的政绩,而土地资源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往往要经过几届甚至多届政府才能显现效果。经济要发展,必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上新项目。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地方的领导容易产生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忽视资源保护的现象,常常以牺牲农民利益和政府应得的土地收益为大家,来进行招商引资、发展项目,创造政绩。

3、地方财政收入的需要

我国目前的地方财政体制是在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后,各省比照中央对地方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框架安排,结合各省的实际情况建立起来的。在我国的财政收入格局中,中央在不断向上集中财力,各主要税种如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等大头都被中央取得。而省级政府也仿效中央的做法,纷纷上收财权财力,要么是收入量大稳定的税种,都作为共享税、分成税,要么是创收多的主要行业或支柱产业的税收省级政府独享,而量小分散的税种留给基层。从全国来看,市县支出约占全国财政支出的50%—55%,加上省级的15%—20%,中央支出只占25%—30%,地方政府财力与事权明显不对称。越是基层财政,承担的支出责任越多,财政越是困难。因此地方政府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只能制定一系列优惠条件进行招商引资,或者是直接通过土地出让来解决财政困难。国土管理部门一方面受上一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领导,一方面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地方财政出现困境的情况下,国土管理部门的运营经费也将出现困难,因此国土部门不得不配合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行为来保证部门的正常运转。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加强土地管理法令法规的培训与宣传

依法行政的关键在人,因此在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内部必须首先培养一支业务素质硬,法制观念强的干部队伍来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依法进行。所有的土地资源管理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应认真学习法律、法规,熟悉法律、法规,善于运用法律法规解决问题,通过学法、知法、懂法,逐步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否则,就谈不上依法行政。年轻干部特别是新进入领导岗位的年轻干部,首先应该学习、熟悉法律法规。

地方政府违法用地行为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地方政府领导对土地管理的法令法规认识不足,片面的最求经济的发展而无视国家的法令法规,因此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地市、县及乡镇主要领导和与土地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进行土地管理法令法规的宣传,提高他们对保护土地资源的认识,帮助他们寻找经济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的结合点。同时也要扩大宣传范围、加大宣传力度、深入宣传内容,让广大群众知法、守法,通过各种手段公示相关的政策法规、办事程序、时限要求等,让群众了解、理解和支持国土资源管理。

2、加强沟通,减少政府部门内耗

寻找在依法行政中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点就必须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特别是上级政府的沟通与交流,多配合,少内耗,统一政策、一致口径。如某市在开展省级投资土地整理项目过程中,地方政府为了支持新农村建设需要将土地整理项目部分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而这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是不允许的,通过市、县(区)国土管理部门多次与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市政府进行沟通协调,达成了一致,按照省国土资源厅对土地整理项目的要求进行执行,最终保证了该项目的顺利实施。

3、规范行政审批程序、推行政务公开

建立现代行政程序是依法行政的重要标志。目前,各地已基本上实现了窗口办文,设置了办件大厅,实行一个窗口对外,统一接待当事人咨询、报件,收件办件分离,并制定了办事的时限。然而,最严格的审批不是最繁琐的审批,应适当下放权力,压缩审批时限,切实解决当前效率低下、不方便群众的问题。同时,通过改革、完善内部运作,防止窗口办文只起收发室的作用,而流于形式的倾向。应根据土地资源工作行政审批的一般性程序,制定明确规范的实施措施,特别应注意制定市(县)级国土资源部门行政审批规范程序;对法定的行政许可事项,应继续完善会审制度,并不断扩大会审范围,以加强内部制约。

政务公开,既提高办事效率,又增强透明度,还可以防止外界不正当干预,因此,各地推进政务公开的同时也推进了依法行政。政务公开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公开市场上配置土地资源,除法律规定可以划拨使用的土地以外,一律实行有偿使用。经营性项目用地,一律进入公开市场。政府处置土地资产,有条件的一律实行招标、拍卖;没有条件的,应在公开市场上挂牌,充分显现市场交易结果。二是公开办事程序、办事标准和办事结果,凡与行政管理相对人密切相关的有关事项都应公开。三是公开政务信息,法律规定必须公告的内容,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划定和调整、土地使用权处置结果、土地登记等,以及有关土地的重要规章和政策都应公开。四是公开提供服务。凡涉及单位和个人基本财产权的信息,应建立公开查询制度。这样,既有利于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又保证交易安全,维护市场秩序。五是公开收费,土地资源管理部门代为国家收缴土地规费,必须将收费项目、标准、范围和依据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防止利用“公权”谋取小集团和个人私利。

4、改革官员政绩考核制度

当前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考核的比较少,也不够细致。从结构上看,在现行地方领导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中,一方面考核了过多的经济发展指标,比如GDP增长率、地方财政增长率、经济效益等指标;另一方面考核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指标较少,对政府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公众满意程度等指标缺乏关注。因此,现行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在很多方面与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不匹配,这种不匹配己经产生了许多不良后果。一方面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中许多指标超出了政府公共管理的边界;另一方面政府不得不为经济增长投入太多的精力,无法全面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因此应构建并大力推行以科学发展关观为导向的官员政绩考核制度,突出人口、资源环境指标在地方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中的作用,保持区域的长期发展是地方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把人口发展指标、资源利用指标和环境保护指标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使得领导于部在谋划区域发展时,统筹考虑资源和环境承受力、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为区域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创造条件。

第四篇:大力实施名牌战略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大力实施名牌战略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党组成员 ×××

品牌是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体现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实施品牌战略,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对提升产业经济整体水平、合理配置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具有重要作用。正是基于对品牌内涵的深刻理解,×××同志在所分管的质量管理工作中,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市委、市政府实施品牌战略精神,及时研究贯彻实施品牌战略的举措,在实施名牌战略中扎扎实实开展各项工作,有效推动了全市品牌战略的深入实施。几年来,我市质监部门始终坚持企业主体、政策推动、市场引导、部门联动和社会参与的原则,完善工作机制,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搭建品牌发展平台,集中力量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名牌企业。截至目前,全市已有中国名牌产品1个、×××名牌产品48个,×××质量管理奖9个。全市围绕名牌工作的战略部署,以工业化战略为核心,以提高竞争力为基本目标,以名牌产品支撑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一、积极协调建立机制

一是充分发挥协调作用,积极推进了全市实施质量兴市和名牌战略工作,成立了质量兴市和名牌战略工作领导小 1

组,完善了工作机制,提出了发展思路和工作目标,加强了对名牌战略工作的组织领导。同时,加强了与有关单位之间的联系,互通信息,搞好协调,吸收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合力。

二是积极发挥质监部门的职能作用,为落实2010年全市名牌战略目标,年初,他带领分管科室同志对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逐个进行摸底、调研,全面掌握了企业规模、产品质量状况在国内、区内排名、企业管理水平及企业领导对创名牌的态度等第一手资料。同时,针对每个企业及其产品的情况,逐个对创名牌的可能性进行分析,提出我市名牌产品推荐、申报名单和创名牌可行性分析报告,总结和推广优秀企业争创名牌的经验和做法,为实施名牌战略提供服务。

二、准确定位 重点培育

有人说,名牌产品好比一粒种子,它的发育和生长与所在地的土壤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同志用扎实的工作证明了这一点。为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名牌战略,他组织标准化、计量、质量等有关专家深入到全市大、中型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根据产业布局、行业特点、区域特色和品牌发展现状,选择有实力、有潜力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按照发展壮大一批、集中培育一批、项目储备一批的工作思路,建立全市名牌培育数据库,把全市100多家重点企业列入了争创名牌产品计划。在会同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和企业共同抓好名牌发展规划修订完善工作的同时,查找全市企业与区内外先进企业的差

距,对争创名牌的优势企业进行排队。帮助列入各级名牌培育名单的企业抓好基础工作;督促全市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按照《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要求,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计量检测体系,加强产品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控制;在企业加大技术进步投入、增强技术研发能力、推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发挥质监部门的有效作用,提供一切可能的服务;促进企业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紧紧围绕建立名牌意识、提高名牌效益、增强竞争实力,做好必要的基础工作。

三、多方入手强化服务

针对个别企业对实施名牌战略的意义、名牌申报工作等了解不深,申报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同志先后多次深入企业,与企业面对面交流,明确争创名牌产品的目标和努力方向,提高企业争创名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部分企业想创名牌,但不知道如何下手的问题,多方入手,全力帮扶。安排技术人员深入企业一线,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加快企业自主创新的步伐,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通过上门服务、举办培训班、开展咨询活动等多种形式,扎实开展培训、指导和培育工作。对企业需要办理的计量、质量、标准等方面的业务优先办理,提供优质服务,为企业争创名牌敞开“绿色通道”。

四、加大扶持打假治劣

为创造有利于实施名牌战略的市场环境,保护名优企业的合法权益,认真坚持质监部门打假保优的工作方针,建立

和完善对制假活动“早发现、早查处、早报告、早控制”的责任机制和重大案件报告制度。依托12365质监热线等相关渠道,积极会同公安、工商、卫生、农业等部门开展打假治劣活动,加大了对影响全市重点企业、名优企业、名牌产品的制假售假行为的打击力度,特别是深入开展打假保名优活动,重点打击假冒、仿制名优产品,侵害名优企业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为名优企业、名牌产品保驾护航,有力地保护了名优企业、名牌产品的合法权益,维护了名优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促进了名牌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大力宣传 营造氛围

争创名牌的主体在企业,强化社会各界的质量意识和企业的品牌意识,激发企业争创名牌的积极性,是实施名牌战略的重要环节。质监局始终把宣传名牌、保护名牌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加强宣传舆论引导工作,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电台、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和每年的3〃

15、质量月等重大活动,开展面向企业、面向社会的全方位的舆论宣传,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的名牌意识,为争创名牌、发展名牌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组织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观摩学习,经验交流,促进企业的共同提高。在此基础上,帮助优势名牌产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名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增加名牌产品的附加值和无形资产的积累,有力地促进了名牌战略的深入实施。

通过名牌战略的实施,使全社会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企业的管理水平、经济效益和市场占有率得到明显提高。名

牌产品产生的效益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日益加大,名优企业和名牌产品已经成为×××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强大市场竞争能力的名牌集群,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不断实现跨越发展。

在今后的工作中,×××同志将继续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实施品牌战略要求,在广大企业中宣传“名牌兴企”、“名牌兴市”理念,使更多的企业加入到争创名牌产品的行列中来。组织好中国名牌、×××名牌的推荐申报工作,帮助和指导获得名牌产品生产企业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把全市品牌战略实施工作进一步推向纵深。

第五篇:荔波旅游资源与地方经济发展

旅游资源与地方经济发展

工商管理系

房产08-1班

莫珍桃

学号:10103081047 摘要:旅游资源是重要的公共资源,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很大的推动作用。一些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区。旅游创造的收入甚至能占该区GDP的半壁江山。本文以荔波县为例探讨地方政府如何开发这些旅游资源,如何把资源变成经济收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从而正

确把握旅游资源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旅游资源 地方经济 地方政府 公共资源

正文:

一、地方政府统筹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经营工作

旅游资源是公共资源,其开发经营应该由政府总负责,统筹开发.政府要作好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工作,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调查好本地的旅游资源。以荔波为例,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景点主要有漳江风景区、小七孔景区、茂兰卡斯特原始森林等旅游资源,其中最突出的是小七孔景区和茂兰卡斯特原始森林。这两个地方保留了原始的自然风貌和优美洁净的自然环境,整体情况适合旅游业的开发。政府只有对本地区的旅游资源了如指掌,才能制定出科学的开发计划并开展开发经营工作。

(二)、对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重点保护并开发经营。荔波大部分的旅游景区,其风光秀丽,空气清秀,自然景色优美,它的价值很好地体现在生态价值以及旅游价值上。这些旅游景点绝对能吸引旅客的目光。事实证明也是如此。海荔波县政府对这个景点进行开发,它最终被评为国家级级风景名胜区,每年能吸引大量的游客,特别是夏天的时候,游客多到酒店,宾馆都爆满。

当然,在开发的同时政府要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无论是森林还是河流,其生态系统都是有一定限度的,政府不能让工厂,特别是污染型企业进入旅游开发区,也要制定法规或条例,防止旅客破坏旅游景点。

(三)、地方政府利用好各方力量,统筹好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工作.荔波县的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政府绝对起主导作用.旅游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没有财政上和人才上的支持,很难从大局上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这就是要政府对开发工作进行统筹的主要原因。

但是,财政的资金,政府找的人才也是有限的,所以,在开发旅游资源时,还得积极动员当地人民群众参与和利用民间投资甚至外资。当地群众对当地的旅游资源的开发热情一般都很高,让他们参与开发工作是应该的,例如,在建设景点的基础设施或聘用人员时,尽量聘用当地群众,这样能提高当地群众的就业率和经济收入。民间资本,企业,都是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得力助手。在荔波县旅游开发过程,乃至经营过程中,企业和民间资本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可见,除了地方政府外,社会上的其他力量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营中起到了极大的扶持作用。

总而言之,地方政府应该做好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工作。统筹开发,科学合理地开发,带有保护性地开发,同时,利用社会各方力量,把开发经营工作做好。

二、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

旅游业是绿色经济,其经济价值如何呢?一般来说,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应该从两方面看,首先是它的长远价值,其长远价值的最大体现为生态价值和人文历史价值。其次是它的短期价值,主要包括它一年内创造的经济收入等。荔波小七孔风景区:小七孔景区在宽仅1公里、长12公里的狭长幽谷里,集洞、林、湖、瀑、石、水多种景观于一体,玲珑秀丽,令游客耳目常新,有“超级盆景”的美誉。现已经向游客开放的景点有铜鼓桥、小七孔古桥、涵碧潭、拉雅瀑布、68级跌水瀑布、野鸭池、龟背山、一龙戏九珠、飞云洞、野猪林、水上森林、天钟洞、鸳鸯湖、卧龙潭、卧龙河生态长廊漂游等。其最大的经济价值就在于它的原始生态价值。很多旅游就是冲着这点来的。

从整个GDP来看,旅游业在一些地方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三产业具体在荔波县其实际就是旅游业在支撑。旅游业占该区GDP的超过一半。所以,发展旅游业,绝对是能增强大地经济收入。

我们看旅游资源的的经济价值时,不能只看到它的短期经济效益,它创造的生态价值和人文价值才是最宝贵的,最值得珍惜和保护的。

三、旅游资源与地方经济的关系

旅游资源与地方经济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旅游资源是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荔波县这样的工业不发达的地方,旅游业处处可见,其创造的价值和带来的就业和税收也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像荔波这样的地方,其经济地位很高。随着我国经济的强大和居民收入的提高,旅游业必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其在地方经济发挥的作用也将更大。

(二)、旅游资源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荔波旅游业呈现不断发展趋势,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缓解了就业的压力,增加了资金的积累,为社区群众脱贫奔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外地游客的消费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居民的收入,而酒店和宾馆以及一些与旅游相关的第三产业需要聘用大量的人员和需要大量的物质消费,这些因素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发动机般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旅游业创造的税收,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众所周知,税收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保障和拉动作用,旅游业为税收作贡献,其实就是为整个地方经济作贡献。

(三)、地方经济的发展推动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经营工作。地方经济的发展,使政府拥有更多的财力,去进行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经营工作。很多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财力,人力,例如,荔波县的经济一年比一年好,现在的风景区的基础建设早已非前几年能比,当地群众都惊叹变化之大和快。好几家四星级酒店已经进进驻荔波县城,五星级的酒店正在规划中,正是地方经济的发展才使旅游资源的配套设施渐渐完善,推动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经营工作。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了旅游资源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两者互相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是地方政府在处理经济发展问题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如果能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和谐合理地开发利用和经营旅游资源并做好保护工作,那么旅游资源将能为地方经济的发展立下更多的汗马功劳。

下载浅论张掖实施十大工程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论张掖实施十大工程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十大工程(汇编)

    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十大工程 打造共青团创先争优示范点 ——共青团同心二中委员会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示范点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为巩固和扩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深入......

    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模版]

    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 从理论上看,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它们之间不仅是相互制约的,而且是相互促进的。区域经济发展是维护和改善......

    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推荐]

    21世纪,环保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城更美”,成为人们的共同心声。江总书记在建党80周年讲话......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摘 要 工业化转型阶段,石化资源广泛使用、粗放的发展模式、对GDP的过度追求,导致中......

    浅谈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浅谈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选题背景: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的需求和改善也有......

    浅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浅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新常态下,需要建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生”观,基于......

    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既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经济发展决定着社会保障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社会保障发展的制约;而社会保障亦反过来促进或制约着经......

    道德与经济发展关系-调查报告

    道德与经济发展关系---------对西塞山居民的问卷调查报告撰稿人员:汤俊文梅杰李亚州(黄石实验高中211班)指导老师:王丽调查时间:2010年10月19日—2010年11月1日调查地点:西塞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