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时间:2019-05-12 02:36: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第一篇: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脚踏实地 放眼未来 扬长避短 加快发展——“十二五”工作目标解析

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是一个年轻的学院,也是一个基础相对薄弱、发展相对滞后的学院。学院的成立为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空间,如何促进学院快速发展成为学院班子和全体教职工共同面临的问题。进入“十二五”发展时期,基于对学院现状和全国、全省同类学院的了解,学院班子发动全体教师对学院的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思路等进行了多次研讨,在学校领导的指导帮助下,我们最终确定了学院的办学定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发展目标。大家认为,学院的发展首先要立足现状,清醒地认识学院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要脚踏实地,从基础性工作入手,为学院的发展打好基础;同时,还要放眼未来,着眼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大背景去确定学院发展的目标,去探寻新的增长点;第三,要科学谋划发展路径。我们不能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而要另辟蹊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用新思路引导新超越,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加快发展,实现快速赶超。在这样的思路引导下,我们学院确定了“十二五”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

一、学院“十二五”发展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综合性、开放式、国际化、有特色高水平大学这一目标,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通过五年的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确立“必须抢抓机遇的理念”,正确把握学院发展定位,明确发展目标,打好基础,迎接挑战和发展机遇。要进一步明确学科发展方向,推进学科平台建设,使高等教育学、应用心理学和特殊教育学三个学科方向达到省内前列;加强办学条件建设,重点改善教学实验条件和科研条件,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学院建成山东省重要的教育学、心理学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为建设规模适中、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高水平学院奠定坚实基础。

二、具体目标与措施

1、学科建设目标

重点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学两个学科,教育学、心理学学科发展的目标是在未来五年申报一级学科硕士点,心理学学科争取进入学校博士立项学科名单。加强学科平台建设,做好现有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和校级研究中心的建设工作。按照建设计划做好济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高校人文社科基地)的建设工作,在人才培养、硕士点建设、学科团队建设、学术交流、科研成果培育和发表(出版)等方面达到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基地建设指标要求,争取2015年建成山东省省级人文社科基地。

2、人才引进与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培养引进心理学、教育学科带头人,引进具有博士学位骨干教师,在2-3个学科方向上形成国内先进、特色鲜明的学科优势。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超过60%,硕士生导师(含校内兼职)达到10-15人,争取1-3人具备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

3、教学建设和改革目标

构建完整的教育学、心理学本科专业体系,新增特殊教育、教育学两个本科专业;以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项目为先导,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继续改善教学条件,特别是实验室条件,通过五年努力全面提

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4、科学研究目标

科学制定并执行学科发展规划,明确科研方向,加强科研团队建设,集中力量实现国家级科研项目突破,加强横向科研合作,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规章制度,加强科研用实验条件和图书资料建设,在3-4个科研方向上形成学术特色,应用心理学、高等教育学、特殊教育学研究在省内同类高校中取得优势地位。

5、学生工作目标

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风建设为纲,科学开发管理,促进成才成长”的工作思路,深入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学生工作方式,完善服务机制,密切师生关系,让专业教师参与到学生工作中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创新学生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理念,构建以促进学术成长为核心目标的学生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新模式。到2015年学生工作主要评价指标居全校各学院中上水平。

6、社会服务工作目标

做好山东省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积极承担省级教师培训项目,提高教师培训质量,打造山东省重要的教师教育基地;继续开展“心理学进社区”活动,打造济南大学社会服务品牌,同时完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启动“心理学进学校”活动,不断扩大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的社会知名度,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同时推进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7、国内与国际合作交流目标

充分发挥学校地处省会的优势,利用挂靠我院的山东省社会心理学会和济南市心理学会,在学术交流、人才交流等方面与国内外同行加强交流,积极筹办和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扩大与国内外学术机构的合作,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术研究、信息交流、课程建设与教学资源共享等多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重点加强与国外同类专业在合作办学项目上的合作,争取实现国际合作项目新突破。

8、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和综合治理工作目标

切实推进学院党建工作,做好师生党员争先创优工作,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群策群力,齐抓共管,推动学院工作再上新台阶;强化基层党支部建设(教工、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完成好教工、学生组织发展工作;强化思想理论建设,领导班子队伍建设,着力打造学习型组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学院党委和广大教职工的联系;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制度建设,注重学院文化建设,不断改进工作作风,着力在全院营造尊重、信任、团结、奋进的工作氛围;增强全院师生民主意识,依法治院,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参与热情,群策群力,进一步凝聚人心,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保稳定,促发展。

9、其他工作目标

按照学校的统一发展规划,学院将增加教学与行政用房面积,重点增加实验室、教师办公室等用房面积,改善教学、实验、行政管理的硬件条件。同时,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学院文化建设、提高服务意识、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充分发挥管理工作的服务职能。做好《高教资讯》、《教改通讯》及《济南大学高教论坛》的编印工作,促进理论探讨、教学研究和教改经验的信息交流,为全省高校和我校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理论咨询

和信息服务。

我们将按照学校和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在校领导和全校各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同心同德,勤勉工作,为把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建设成为一个规模适中,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高水平学院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护理学院十二五建设与发展规划

护理学院“十二五”建设与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学院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巩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取得的成果,继续深化各项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稳妥地适度发展教育规模;理清学科建设思路,优化专业结构;进一步凝聚师资队伍,凝练学科方向,打造特色专业,建设重点学科,提升办学水平,为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护理人才支持。二、十二五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学院“十二五”期间的总体目标是: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本科教育为基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专业规模稳步发展,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逐步提高;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调整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学科建设与科研水平,实现从教学型学院向教学研究型学院的转变;以社会服务为支撑,提升学院的综合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把学院建设成特色鲜明、国内领先、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的应用型学院。

(二)具体目标

1.人才培养

“十二五”期间学院将按照夯实专业基础、强化实践教学、拓宽专业领域、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系统的理论知识、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院将根据学校总体要求和社会需求,在原有招生规模的基础上,适度扩大护理学研究生和成人教育的招生规模,到2015年,由目前的1个专业扩展到2-3个专业,在校生控制在1500人以内,本科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达到20-30%,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达到1篇;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继续保持达到95%以上,本科生升研率达到10%左右。

2.学科建设

学院将在“十二五”期间,确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全面推进学院整体工作的指导思想,从学科梯队、科学研究、教学质量、工作条件等诸方面进行建设,推进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统筹兼顾,交叉整合,局部突破,全面发展,并寻求新的学科生长点,力争将护理学科建设成为省级重点学科。

3.专业建设

学院现有1个专业——护理学博士、硕士、本科、专科4个层次。“十二五”期间,该专业将在国家特色专业、省级名牌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的基础上,继续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求声誉,以育人为根本,以特色求发展”的工作思路,依托综合教育资源,继续加强内涵建设,创新教育模式,进一步凝练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优势。

到2015年之前,力争新开1个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的专业本科(助产护理)、2个专业专科(社区护理、口腔护理)和1个专业方向(涉外护理),使新办专业达到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检查和评估要求。并按照省级特色专业的标准有重点地加大对1个新开专业的建设,努力形成我院的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

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继续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实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将在“十二五”期间,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点,紧跟社会发展需要,以课程内容更新、课程整合和完善课程结构为主线,以特色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深化课程内容改革,形成专业课程特色,及时调整课程内容。

第二,大力构建教学与实践、创作相结合的三个平台。一是以课程教学为主体的教学平台,二是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主体的实践训练平台,三是激励学生专业创作与发表的创新平台。实现“第一平台打好基础,第二平台综合提高,第三平台发展个性与提升创新能力”的教学功能,并以此为基础,力争建设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第三,重视教学方法改革和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手段上,继续深入将信息技术手段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大力开发数字化资源建设,提高教学效果。并力争吸收国外行业内的专家进课堂。在教学方法上,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探索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激活课堂,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变革传统的课程教学评价方式,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推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4、课程建设

在现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7门校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继续力争获2-3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课程,重点是形成“专业化精品课程建设”,并以此进一步突出专业特色。在主干课程中进一步推动双语教学,力争将《基础护理学》建设成为“省级双语示范课程”。

5.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学院将根据教学规模及发展趋势,确定专业师资数量,不断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采取多样性、多渠道的方式培养符合专业教育要求和需要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勤于钻研业务、爱岗敬业、精诚团结,教研能力强、教书育人的专兼结合的专业师资队伍。争取专任教师达到30人,分别新增正高职称人数3-5人;青年教师中培养博导1名、硕导1-2名;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比例达到90%以上,45岁以下教师中博士学位比例达到50%;教师中海外名校博士人数突破1人。力争5年内打造1支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培养2名专业学科带头人,培养3—4名专业骨干教师,争取广东省的教学名师1人,力推国家级教学名师,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坚持教师到医院实践的做法。

6.科学研究

“十二五”期间,学院争取获得省部级基金项目3项,科研总经费达到100万元左右;争取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1项。争取省部级教改课

题3-5项,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5项以上,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1项以上。发表论文总数200篇,其中SCI检索收录的影响因子论文2篇以上。学院将鼓励教师编写或参与编写教材,主编出版专著、国家统编教材、“十二五”规划教材2部以上。

通过学院创收、争取社会资源积极改善学院科研条件,力争建设1个能满足基本需求的护理科研实验室。

7.社会服务与合作交流

发展成人教育。争取在现有“广东省高等学校自学考试社区护理专业主考单位”的基础上将我院建设成为“广东省社区护理人才培训基地”。

加强国内外合作交流,建立国际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留学生数达到20左右,与美国大峡谷大学、孟菲斯大学进行学生短期互换培养及师资交流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联合的学制培养模式。同时,加大学生到国外就业的比例。

筹资兴办托老机构、护理照顾中心(对于妇女产前、产后、或因患慢性病出于身体康复的需要提供专业护理照顾)、健康会所(保健、康复、推拿保健等),拓宽学院的经济来源,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同时开辟学生的就业新渠道。

三、“十二五”期间发展的主要任务及具体措施

(一)主要任务

1.学科、专业建设重点

“十二五”期间,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的战略重点是:新增省级重点学科1个;新增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1个、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数1个、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数2-3个。新增省级教学成果奖1个,建设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新增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

2.师资队伍建设重点

按照学科建设规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科研梯队的配备、人员学历层次的提高和职称结构的合理。建成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力争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人员达90%以上,45岁以下教师中博士学位比例达到50%;教师中海外名校博士人数突破1人;青年教师队伍中培养博导1名、硕导1-2名、3—4名专业骨干教师,确保学院向教学研究型方向发展。

(二)措施保障

1.规范管理,切实提高管理水平

管理水平是体现一个学院规范化建设的标志,科学高效的管理是学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提。为此,学院将健全民主管理制度,使以人为本、民主管理、依法治校和专家治教理念在学院管理中得到充分体现,实现管理制度规范化、管理队伍专业化、管理手段现代化、管理效率高效化。加强学院文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修养,建立和谐学院,形成一种刚性与柔性协调互补的人性化的管理办法,管与理并举,以管理促发展,实现制度创新。

2.继续推进专业建设工作

坚持 “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求声誉,以育人为根本,以特色求发展”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强调“以人为本,培养以德为先、崇尚科学、全面发展的人”的治学理念,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以深化教学改革为核心,创新教学体系和管理机制,构建先进的、开放的教学环境,努力把学院的专业建成特色鲜明、国内有影响的专业。学院将护理学专业作为重点专业建设,并依托该专业的辐射作用,全面推进新开专业的建设。

3.加强科研工作,提升学术水平

加强科研梯队建设,以学科研究方向整合科研队伍。鼓励教师参加高级别学术会议,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纵向、横向的科研项目。营造的良好学术氛围,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

5.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全面启动课程建设与改革工程,全面推行专业课程群建设工作,积极推进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精品教材等建设工作。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施研究性教学,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6.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实验实践一体化、发展学生个性的实践教学运行体系。增加综合(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积极推行专业实践和专业创作,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管理模式上,整合现有的实验资源,全面开放实验室,服务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

7.开放办学,扩大交流

学院的发展不仅要靠自身的努力,还必须依靠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要做到“三个加强联系”:一是加强与专业界、教育界的联系;二是加强与国内、国际学术结构和办学单位的联系;三是加强与社会各界用人单位的联系。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丰富学术资源,扩大

学院在业界的影响;在开放办学、业务培训、横向科研合作诸领域加强合作,拓宽办学渠道,提高办学效益,改善福利待遇。

8、抓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学院发展的精神动力 加强学院党委班子建设。

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领导干部头脑,增强党委班子解决自身问题、推动单位建设的能力。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学院党委会议事规则和学院办公会议事规则,大力推行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提高统揽全局、抓大事、谋发展的能力。推行院务公开,切实保障师生员工对学院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工作机制。切实增强党支部的活力。建设党支部示范点,发挥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定期对学院党务工作者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思想理论水平和党务工作能力。进一步做好学院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注重典型的发现和培养工作,力争推出1个全校有影响的单位或个人。以党建带团建,认真抓好共青团组织建设。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及有关配套文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院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教师中开展“崇教厚德、为人师表”、学生中开展“立志、修身、博学、报国”的主题教育。继续深入抓好学院导师制工作的开展。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制定配套的制度和相应的措施,落实责任制,加强教育,强化监督,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力度。

第三篇:外国语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外国语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学院现状

1、师资结构

学院现有专职英语教师79位(含大学英语教师)。其中教授3位、副教授19位、讲师53位、助教4位,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比例=22:53:4,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专职教师的28%。具博士学位的有4位,具硕士学位的有39位,具硕博士学位教师占专职教

师的32.81%。在人才工程方面,1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第三层次,3人次入选浙江省青年教师资助计划,1人入选温州市5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2人入选温州市5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3人入选温州市5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

专任教师职称-年龄-学历-结构汇总表

类别

职称职称年龄结构职称学历结构

小计≤30岁30---50≥50博士硕士学士

教授30311

1副教授190190211

5讲师531736013319

助教4400040

小计7921580449252、专业与硕士点设置

目前我院有本科英语专业和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其中,本科专业下设英语教育和商务英语两个方向;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点有英语语言学、英语文学与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三个方向。另外,我院还有教育学二级学科下设的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目前英语专业本科生428人,两个硕士点三届共58人。

3、专业定位

本英语专业培养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既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广的英语专业知识,又有较强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能在中等和初等学校进行英语教学和研究,同时也能在商贸部门工作的复合型和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本科教育坚持“重基础、抓技能、强素质”的理念,确保毕业生具有较高的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教育以及商务英语专业水准,同时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4、课程建设:目前有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四项,包括“笔译”、“美国文化”、“英语教学论”、“大学英语”。各级教改项目24项,其中省新世纪教改项目一项。

5、科研项目:近几年我院获得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目,厅局级课题10项左右。

6、课程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基本符合国家要求,所用教材达到本科及研究生教学规定标准。经过近年来的改革与探索,教学管理在硬件和软件上已按教育部和英语专业委员会规定,基本达到学科规范。

7、专业实践教学: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完整、管理规范、操作有序。校外师范与非师范专业见习、实习有固定的基地和管理制度。毕业论文工作制度完善、目标明确、计划合理、要求达标、管理有序、措施落实。学生在省市级各类竞赛中取得较好成绩。

8、生源与就业:一本、二本生源充足,近两年本科就业率达86%,毕业生能适应社会工作需求。许多毕业生已成为中小学教学的骨干力量,还有部分毕业生考上研究生、出国深造、进入公务员行列或从事自主创业。

二、存在问题

从学校发展要求和社会需求来看,我院在专业设置和建设工作尚存以下不足:

1、学科专业单一,专业方向数不足,学生数偏少。

2、无省市级精品课程。

3、高职称、高学历人数偏少,师资队伍建设有待于大力加强,学科团队有待于整合和引进,科研创新能力不足。

4、缺少能提高英语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实训基地和实验室。

5、缺少学科发展所必需的最新资料。

6、专

四、专八考试通过率波动较大,考研升学率较低。

7、二外(法语、日语)师资力量薄弱。

三、专业建设定位和指导思想

制定外国语学院“十二五”期间专业建设规划的原则为:在**“十二五”期间专业建设规划的总体原则的指导之下,尊重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

在“十二五”规划建设期间,学院将遵循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规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融入和配合**新时期办学思想的“三大转移”,加大人才培养的复合性、应用型力度,提升创新能力和精神,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的多层次模式。在确保毕业生具有较高的英语语言技能、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人文修养、保持英语专业特色的同时,使毕业生具备从事英语教育或经贸英语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

现有英语本科专业一个,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分师范教育专业与非师范专业。本科师范教育专业主要培养能在中等和初等学校进行英语教学和研究,同时也能在商贸部门工作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专业人才。非师范专业培养能在商贸和政府文化部门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翻译、研究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专业人才。

四、专业建设目标

“十二五”期间,学院将通过改造旧专业、增设新专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在校生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复合型和应用型特色更加鲜明,学生

第四篇:济南大学泉城学院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

关于表彰2008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 各科室:

为了表彰先进,鼓励后进,进一步促进院风、学风建设,学院定于2009年5月5日召开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表彰内容包括:学习成绩优异的集体和个人、工作突出的学生干部、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个人、在学院各项大型活动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学院决定对英语0601等先进集体和陈圣学等445名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学院希望受到表彰的集体和个人要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在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学院建设发展的进程中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希望全院学生向受表彰的集体和个人学习,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开阔视野、锻炼能力、拓展素质,努力成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大学生。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

二00九年五月四日

附件:济南大学泉城学院2008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

附件: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2008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

获省级荣誉的集体和个人

第六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三等奖获奖团队: 霏沃时尚科技有限公司

省级优秀学生干部:(共1人)

陈圣学

省级优秀学生:(共3人)

袁一 王皓 胡培珍

省级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共1人)

张妍

获校级荣誉的集体和个人

优秀班集体:(共2个)

国经济与贸易0601、汉语言文学060

1优秀团支部:(共13个)

机械0501团支部 英语0501团支部 汉语0501团支部 国贸升0702团支部 汉语0601团支部 心理0601团支部 机械0601团支部 国贸0601团支部 生物技术0702团支部 经济0701团支部 公共事业管理

0701团支部对外0702团支部 汉语0702团支部

十佳团支部:(共1个)

英语0601团支部

优秀学生干部:(共186人)

高 鹏 黄 斐 孙雅融 韩 静 赵东升 段琪 沈莹 胡耀 李兴隆 赵 林 郑文虎 陈文峰 赵广智、范增 韩增祥、邹林志 孙 鹏 孙 哲 武 燕王 赟 张 琦 李丛丛 姚 坤 于鑫 翟 森 曹艳科 宫钦禄 李为肖陶 振 杨浩宇 刘培先袁 琳 孙文娟 房磊磊 杨 盛 卢 纳 杨 帅 鹿洪浩 高 翔 李 琰 苟延伟 陈 坤 段 晶 刘桐伶 闫振宇 马光柱 江 菲 张丽娜 齐 佳 王 璐 亓开井付 宁 庄 鹏 马晓龙 甘宜鹏 郭 翔 王文杰 王 朋 刘国栋 燕奉群 刘晓明 刘梓莹 刘圣蕾 周 超 高 鹏 张 琳 赵晓春 王培志 张 晓 徐素文 张 茜 苏道远 黄玉艳 张海曼 刘香岚 丁 汀 张于顺 段斐斐 张耀元 林令堂 王 蕊 王 松 曹晓丽张 妍 杨 凯 李 辉 潘玉渠 韩文钊 尹雪梅 张 硕

董文娟 王祺琨 陈雯雯 赵 鹏 胡培珍 刘 艳 王 静 凌 通 刘 蓓 王 超 刘 欣 张 帅 张继龙 高 建 宋修璞 万文军 迟 宁 赵永强 罗臣强 王 猛 李亚琳胡 刚 褚华峰 金飞宇 李洁琼 王 源 苗松松 刘 超 衡培银 康树宗 苗辉辉 崔玉瑞 宁纪光 王 玥 闫慧斌卜 鑫 彭洪欣 王 曦 刘晓玲 李健铭 景 龙 袁 一 潘 倩 孙云杰 李文莉 吴宝来 高梦宇 毕 云 刘啸虎 纪 杰 辛吉荣 刘晓雷 任 涛

郭 燕 周 旋 崔 彤 王亚伟 于 鹏 郑泽雪 朱大伟 孙熠辰 钊 红 韩甜甜 王 菡 靳静静 张 莉 孙延蕾 高 璐 庄 晓 王东仁 王玉晶 高 策 巩阳阳 满 琪 江惠敏 韩 垒 刘思琦 程明明 宋鑫成 万隽毅 孔祥鸿 任 慧 王 震 杨明慧 谢东升 王丽娜 胡 娜 程 强 于 歌 陶 帅 程丹丹 刘 龙 魏 亮 苗清华 肖 寒 刘 琳

优秀团干部:(共37人)

薛 杨 史 怡 冯 鹏 王文杰 姜 海 牟 晓 亓开井 吕 陆 王 啸孙雅融 陆相如 孙云杰 高梦宇 潘 倩 毕 云 任 涛 崔 彤 赵 丽 卜 鑫 汤 笛 郭 静 殷雪梅 李 辉 付红艳 崔玉瑞 于 斐 任 慧 刘 可 苗清华 宗小雯 杨通 雪中凯 邹 珊 刘文滨 严俊如 陈媛媛 管智明

优秀团员:(共151人)

张 茜 张 晓 王汝洋 刘圣蕾 周 超 高 鹏 张 琳 赵晓春 江 菲李 建 王 璐 袁 雪 刘国栋 刘晓明 刘梓莹 张海曼 丁 汀 付 宁 董得国 钊霞 张倩倩 郑 雯 李泮泮 张 单 黄 龙 姜 晨 韩大伟张瑞峰 于思思 韩 静 姜 涛 柴晓琳 沈 莹 黄 斐 刘佩佩 李莎莎张 君 戚昌云 黄超 刘雅洁 刘啸虎 纪 杰 杨金月 杨 茹 李文莉 吴宝来 吕龙龙 李键铭 常 丞 袁 一 张莎莎 姜天意 周 旋 孙 振于 鹏 宋 健 王宪伟 白小龙 王 曦 沈 健 牛绪龙 崔 哲 李 干 康树宗 韩世阳 高 阳 李洁琼 郎 涛 徐春晓 王 源 高衍恩 张 高

周董瑞 耿鲁明 路 震 郭九星 高 健 孔祥杰 张 铖 祝晓庆 韩文钊张 红 徐长征 徐 尧 卞西娟 龚 敏 黄福村 贾志文 曹贞娟 周健强郭海成 姬德健 王 蕊 张海平郝保川 岳宗风 鹿光辉 白成帅蔡爱敏 山 丽 王东仁 王 震 潘 峰 冯秋红 王 英 陶 帅 谢东升 姜雪丽 彭 程 郑 凯 李洪飞 李振霞 付思义 王明月 窦坦伟 杨 旋王成军 王丽娜 王 健 李洪利 薛 浩 张婷婷 陈大芳 杨 盛 王明钦郭 伟 孙传意 孙明朝 邓海涛 宫钦禄 房磊磊 陶 振 齐 然 商 倩孟宪棋 王晓雨 赵瑞雪 王 磊 肖 华 张佩佩杜彩霞 张瑞君姜 海 徐素文 张 锋 盛明明 邬 斌 王 皓 翟志宾 邢蕊 孟菲

优秀青年志愿者:(共22人)

原鹏川 吴婧 杨楠 李辉 曹晓丽 张祚安 邬斌 刘宏伟 张志玮 张硕 杨晓明 赵一鸣 崔陆峰 姜倩 张琨 许宽 赵雅楠 蔡仲超 朱家安袁一 崔艳 牛艳明

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共43人)

张 锋杨 凯王 皓王汝阳陈洪楠邬 斌张丽娜刘 钊闫鸣飞 白小龙张耀元李方圆王 源张 琼夏冰怡张志玮张 晓李 阳 刘洪英刘啸虎盛明明孔祥鸿崔 哲孔祥建赵雅楠王 强张 妍 付 宁 江 菲 张 茜 董文娟 陈圣学 王玉晶袁 一马 驭 牛 千孙 振 张甫国 万隽毅 黄玉肖黄 超 姜天意杨楠

获学院特殊贡献奖的集体和个人

泉城学院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最高班级(97%):对外0601

济南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六级最高分(596分):国贸

0504 王晶

第五篇:上海大学十二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上海大学“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

总体框架

一、“十一五”期间的成就与不足

(一)学科建设的成就

1.学科布局明显优化

2.学科结构和学科平台逐步完善

3.师资队伍结构显著改善,质量明显提高 4.育人环境显著改善,结构更趋合理

5、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度显著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学科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社会贡献度不够 3.领军人才匮乏 4.国际化意识有待加强 5.学科建设资金不足

二、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2.学科发展目标

三、学科建设的发展战略

1.国际化战略 2.人才强校战略 3.学科交叉战略 4.产学研联盟和区域合作战略

四、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

1.夯实基础学科 2.突出重点学科 3.强化特色学科 4.培育新兴学科

5.建设学科公共服务平台

五、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学科体系多元支撑

1.优化结构 2.交叉融合 3.突出重点

(二)公共服务资源保障有力

1.人才培养公共资源 2.信息保障资源

(三)管理与评价体系不断完善

1.学科建设管理运行机制 2.学科建设周期性推进 3.重大与重点项目管理机制

4.发现和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的软环境建设 5.经费管理和监督体系 6.学术评价评估机制

上海大学“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

上海大学中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广泛讨论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的成就与不足

(一)学科建设的成就

学科布局明显优化。“十一五”期间,学校基本完成了多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变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教学型大学的转变。数理化文史哲等传统基础学科师资队伍得到加强,教学和科研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学、流体力学、钢铁冶金等优势学科在国内影响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影视、美术等特色学科有了突出的发展。国家重点学科和省部级重点学科数量明显增长,布局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初步形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优势与重点比较突出的综合性学科布局,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科结构和学科平台逐步完善。学校现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专业方向、13个博士后流动站、132个学术型硕士授权点、13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1个学士学位专业、4个国家重点学科、9个上海市重点学科、2个国家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2个上海高校E-研究院、2个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并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高新技术开发区。

师资队伍结构显著改善,质量明显提高。学校专任教师人数已达到282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46.6%,35岁以下教师占 34.5%,正高级职称教师占16.7%。现有两院院士9人,入选“千人计划”4人,长江学者4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才4人,教育部跨世纪和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7人,上海市领军人才12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

育人环境显著改善,结构更趋合理。学校坚持围绕“三制”(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教育管理模式,推动各项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推进从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教学型大学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形成了具有上海大学特色的“三制”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在校本科生人数约26000人,研究生数约8000余人,本硕比达到3.2:1。

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度显著提高。学校初步完成了从人人搞科研向科研上水平的转变。科研经费快速增长,项目构成显著改善。科研论文的数量、发表论文的刊物层次和被引用率显著提高。专利成果快速增长。科研基地和创新平台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显著。科研成果被认可度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尽管我校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学校学科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包括:

学科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相对完整的学科结构中,基础学科存在薄弱环节。学科重点不够突出,缺少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龙头一级学科,部分强势学科后继乏人,创新团队建设成效不明显。博士学位授权点覆盖面与未来的发展需要相比仍较窄。

社会贡献度不够。对解决国家和上海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的贡献度不够,学科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的能力有待提高,原创性研究成果和能够带来较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大 4 应用研究成果不突出。

领军人才匮乏。严重缺乏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大师和领军人才;年轻拔尖人才偏少,与国际同行进行高水准交流的人才不多;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机制有待完善。

国际化意识有待加强。在学校的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国际化战略尚处肇始阶段。教师师资队伍中有海外留学及研究经历的教师数量偏少,教师国际化动力不足。

学科建设资金不足。和国内一流学校相比,学科建设资金投入难以满足建设的需要,特别是在与“985”大学的人才竞争中,能够用于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引进的资金严重不足。

二、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坚持内涵建设,推进科学发展,以适应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为导向,遵循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内在规律,调整学科布局,夯实学科基础,围绕国家及上海发展的重大需求找准自身优势,重点突破,带动全局,提升人才培养和解决重要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力争在若干领域做出重大贡献。“十二五”期间,学科建设要进一步做好“抓机遇、抓重点、抓国际化、抓交叉”的工作,同时抓紧学校的学术思想建设。在学科布局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学科建设中坚持人人有所作为。通过重点学科、重点团队、重点领域、重点研究方向和重点基地建设上的突破,带动学校学科建设的整体发展。

2、学科发展目标

围绕国家和上海需求,以重点学科为龙头,构建基础扎实、重点 突出、特色鲜明、交叉渗透、文理工和艺术学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相互融合支撑,需、特、强合理定位布局的学科体系,为实现把我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奠定基础。重点建设一级学科,使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使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有所突破,力争使社会学等有局部优势的学科进入全国前5位。继续加强特色明显的二级学科和学科方向建设,争取增加2-3个国家重点学科,并有10个左右学科方向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前沿水平。踏踏实实建设数理化文史哲等基础学科,力争大幅度提升基础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市级重点学科的覆盖面,全面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学科建设的发展战略

围绕学科建设的战略目标,在“十二五”期间,从国际化层面继续坚持“两个找准”,从战略层面重新思考学科布局,推进内涵建设,实现上海大学学科建设的科学发展。

1.国际化战略

从建设一流大学的高度认识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性,从校园文化建设、办学理念、管理体制与机制、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全方位推进国际化战略。采取具体措施,拿出专项基金,确保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顺利开展。

创建以研究型大学为参照系,以科学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为主导,以教师为主体的各类国际合作模式。实施“送出去”战略,推进教师尤其是优秀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走向国际舞台。设立“学术带头人国际合作基金”,资助他们到国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交流合作。设立“青年教师访问学者计划”,加强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设立“教师参加国际会议专项基金”,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际 6 会议。实施“请进来”战略,邀请海外知名学者驻校讲学、演讲,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并为其提供相关的软硬件服务。组织、引导科技人员参与国际科技计划和国际学术组织,努力扩大国际合作,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组建海内外科研团队,积极争取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加强学校与跨国公司研发部门的合作研究。设立专门的“国际交流基金”,支持由我校主办的国际会议。

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积极拓展国际化人才培养等资源,使在校学生享有较为充裕的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建立健全国际学位留学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等)的培养与管理机制,吸引、聚集国际优秀人才。

2.人才强校战略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未来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将突出强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内涵建设为主题,以满足上海、长三角地区及全国发展的需要为调整指南,以培养、选拔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国际化为手段,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取向的基本方针和建设原则。

重点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精心为现有学科带头人创造进入学科前沿和融入国际舞台的条件,积极从海内外引进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和优秀学科带头人,形成上海大学学科建设的人才高地。

加强优秀青年教师的选拔与培养。学校设立专项资金,资助优秀青年教师前往国际一流大学访问深造、开展短期合作与交流、参加国际会议等。为获得国家和上海市专项支持的青年教师提供配套经费,不断充实科研后备人才,增强学科专业力量。

学校将加大创新团队的建设力度,围绕创新团队建设需要,培育 7 与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国家级专家等领军人才、具有突出创新能力的长江学者和杰青等优秀学术带头人、以及新世纪人才和东方学者等优秀骨干,为创新团队的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和必要的经费支持。

建立教师岗位准入制度,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提升队伍水平。严把教师队伍入口,建立严格的新进教师答辩、考评和录用审核制度。大幅度提高教师队伍中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使之达到教师总数的53%以上。加大从海外和企业引进人才的力度,设定新进教师准入“硬门槛”,并特别加强在专业学术媒体上的招聘宣传。

继续实施高级实验技术总监等一系列实验技术岗位人事制度改革措施,为他们的培训和提高创造条件,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激励他们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把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高度重视。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改善管理队伍的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提升管理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升管理队伍的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管理队伍的生活待遇。

合理设置与分配岗位资源,继续抓好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改革。把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结合起来,进一步补充完善专业技术职务破格聘任条例和同级聘任条例,逐步推行副高以下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权向学院转移的做法,使学院能够将设岗分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与学科发展规划结合起来,进一步推进学科发展。

建设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为重点,形成以优秀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文化环境和科研环境,建设教师公寓以解决新进教师的住房困难,努力筹集资金提高教师待遇,为人才成长和吸引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使上海大学成为优秀人才聚集成长的好地 8 方。

3.学科交叉战略

围绕学校建设目标,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推动学科交叉。深入探讨学科交叉的内在动力和外部屏障,继续完善和落实《上海大学关于促进学科交叉工作的若干办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营造学科交叉氛围,保护和提升教师从事学科交叉研究的积极性,大力拆除学科交叉的各种壁垒。

加强基础学科建设,通过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交叉融合,提升基础学科对应用学科的支撑力度和对科技发展的贡献度,提升基础学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前沿性创新课题和重大项目为载体和纽带,在创新研究中,进一步集聚学术团队,推进学科交叉,凝练学科方向,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在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平台上设立学科交叉基金,专门支持其他学科的教师到该学科平台上工作,并在学科平台上推动跨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建立跨学科青年教师互动平台,活跃学术气氛,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交叉学科发展。

4.产学研联盟和区域合作战略

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强学校与地方的区域合作,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提升学校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贡献度。加强校企科技和管理合作的信息交流渠道的建设,完善组织运行机制,组织校内外知名人士和专家,认真研究行业需求和融入模式,赢得企业信任,进入行业主流。密切跟踪企业产品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需求,通过开展有企业支持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集成,与企业研究人员共同进行应用研究,直接参与企业开发活动,加强与企业的技术与管理合作,壮大产学研联盟。

积极有序地聘请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企业家和企业技术人员参 9 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积极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积极稳妥地从企业聘请具有博士学位的技术专家充实教师队伍。

围绕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上海城市发展主题,进一步整合学校内部资源,优先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领先地位的科研项目,孕育核心技术,打造学校品牌。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与项目建设,为解决全国、“长三角”地区和上海高速发展中出现的经济、社会与文化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基础研究和理论支撑。加强经管类学科与项目建设,聚焦上海物流中心建设和以大飞机为代表的战略产业需求,努力为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基础研究支撑。加强自然科学类重点学科与项目建设,瞄准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九个重点领域需求,集中解决上海高速发展中的科学技术问题。进一步完善上海大学和上广电电子平板显示工程技术中心合作建立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以OLED高新技术为抓手,进行新型平板显示领域的战略布局和长远规划。

四、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夯实学科基础,突出重点,形成研究教学型大学的学科建设格局,为最终将上海大学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奠定基础。

1.夯实基础学科

围绕创新人才培养和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长远发展需求,扎扎实实地建设数、理、化、文、史、哲和生命等基础学科,通过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融合,推进基础学科面向问题的研究,引导基础学科融入国家社会发展需求,强化基础学科对应用学科的支撑作用,提高基础学科的建设水平,形成上海大学基础学科建设特色,大幅度提升基础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市级重点学科的覆盖面,并有一个基础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突出重点学科

围绕学校确定的重点布局领域,重点建设社会学、流体力学、钢铁冶金和机械电子工程四个国家重点学科,力争使其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上海大学品牌学科。在重点学科建设中,侧重一级学科的合理布局。通过所在一级学科师资队伍和研究基地的建设,以及重要科学与技术问题的突破,带动所在一级学科的发展,力争建设成1~2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为建设上海大学品牌学科奠定基础。

3.强化特色学科

围绕上海发展需求和学校特色,以现有各级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为基础,努力建设若干个在上海地区具有特色与优势的学科,提高这些学科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提升这些学科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和贡献度,并争取增加2-3个国家重点学科。

4.培育新兴学科

瞄准科学发展前沿和重大创新需求,以现代冶金与材料制备、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电站自动化技术、机械自动化及机器人、能源作物育种与应用和力学在能源工程中的应用等重点实验室、以及材料复合与先进分散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政党研究中心、非线性活动中心、影视与传媒产业研究基地、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为基础,通过资源优化整合和体制机制创新,力争打造成若干个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共同从事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平台,形成2~3个新兴交叉学科,在数字城市、低碳环境、装备制造等研究领域形成具有上海大学明显特色的研究领域。

5.建设学科公共服务平台

围绕学校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努力建设高性能计 11 算中心、微结构分析测试中心、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等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加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

(1)高性能计算科技创新平台。通过与上海市超级计算中心的联合与错位发展,加强上海对周边的集聚和辐射作用,确立上海大学在该领域在全国高校的竞争优势,通过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满足上海大学科技创新活动中对高性能计算的需求。

(2)微结构分析测试中心。将科学研究与测试服务相结合,在提高装备建设水平的同时,通过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满足上海大学微结构研究需求,将中心建设成为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为最终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奠定基础。

(3)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形成以定量研究和高层次学科交叉研究为特色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多学科共享的社会科学调查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力争建成国家级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重点建设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决策咨询服务中心、专业人才培训中心。

五、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学科体系多元支撑

根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需要,遵循“优化结构、交叉融合、突出重点”的方针,加强学科体系建设,为学科建设提供多元支撑。

优化结构。着眼长期协调可持续发展,强化基础学科,发展优势学科,扶持人文经管学科,有计划地培育新兴交叉学科。

交叉融合。发挥综合大学多学科优势,在关键领域推进广泛交叉与深度融合,为知识创新和先进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学科资源。

突出重点。在学科体系多元支撑的基础上,着力支持重点学科、新兴交叉学科、重要研究基地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发展。

(二)公共服务资源保障有力

在中长期发展过程中,重点建设和完善若干全校性的学术资源公共系统,构建人才培养、知识创新、信息保障等公共服务平台,为学校的基础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公共资源。

1、人才培养公共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平台。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平台,为上海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学资源和教研成果,不断提高思政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重点建设四个中心,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数据中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心、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心、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研究中心。

基础教学公共平台。建设基础教学公共平台,包括基础物理实验中心、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力学实验中心、电子电工实验中心、计算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和体育教学训练综合实验中心等七个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并以此为平台,力争建成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生命科学创新人才培养基础平台。建设具有生命科学基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主动适应和融入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领域。

2、信息保障资源

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以文献资源为基础,利用先进的网络化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国内一流的研究教学型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提供全方位文献信息的优质服务。继续加强文献资源建设、文科图书馆建设、数字图书馆建设、优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术团队建设。

管理信息化建设。建成上海大学信息化管理和应用集成系统,制 13 定我校信息化标准体系与管理规范,在整体上进行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统一的技术服务和支撑。重点建设高等级和高可用性的数据中心,依托数据中心建立业务数据交换平台,促进各类管理功能的完善。

(三)管理与评价体系不断完善

学科建设管理运行机制。优化学校管理运行机制,强化学校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宏观调控和全面统筹,进一步突出学院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明确学院行政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的任务和职责,促进管理权下移,强化学术权力。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在学术评议、评审、学术决策咨询和监督工作中的作用,保证学术评价客观公正,学术决策规范科学。充分发挥教授在学校各项建设事业,特别是学科建设中提议、监管、评价工作中的主人翁作用。

学科建设周期性推进。完善和落实《上海大学学科建设相关工作安排》制度,保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的学校各项事业沿着健康、有序、高效的道路推进。

重大与重点项目管理机制。积极研究和创新有助于教师组织大团队,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主流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学校资源投入机制。继续完善和落实《上海大学关于设立重大重点项目校内子课题的管理办法》,研究和设立鼓励教师参与重大项目的经费投入办法,提升我校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能力。在保证项目负责人学术权力的同时,保护和激发项目参与者的积极性。

发现和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的软环境建设。积极研究和创新有助于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的软环境建设,继续完善和落实《上海大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破格晋升条例》,加大支持青年教师学术发展的经费投入 14 力度,研究和设立帮助青年教师成长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经费管理和监督体系。完善经费管理与监督体系,推行“绩效预算、分期追加”的经费管理模式,加强各项建设经费的预算论证和支出审核,实行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做法,实施投入控制、过程控制、产出控制和反馈控制,形成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投入—产出”绩效评价体系,确保学科建设的投资效益。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项目中,建立项目变更及终止制度,保证学科建设项目按计划建设内容和计划时间执行。在经费分配上做到“四个优先”,即优先考虑惠及全校的投入,优先考虑基础性学科投入,优先考虑冲击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及基地的学科,优先考虑培育国家奖项的团队及个人。

学术评价评估机制。完善学术评价指标体系、考核评估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适当延长评价周期,由单纯的数量评价转向更加重视质量评价和内涵评价,并在成熟的学术团队探索团队考核模式,营造竞争向上的学术环境,激励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催生重大学术成果。将刚性制度与柔性化整体衡量结合起来,将长远发展态势评估与短期考核指标评估结合起来,全面评价学科建设情况,正确发挥考评和管理体系的导向作用,将学科建设引导上一条注重发展质量、以内涵建设取胜的道路。

下载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院创建高水平学院的关键期、机遇期和攻坚期。为了贯彻落实河南工业大学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进一......

    大连外国语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大全5篇]

    大连外国语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年3月23日大连外国语学院第六届教职工代表大会 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第一部分 “十一五”时期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学校围绕建设“......

    镇海区教育人才十二五发展规划

    镇海区教育人才“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区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全区“十二五”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总体战略部署和区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教育......

    新浦区“十二五”教育科研发展规划

    新浦区“十二五”教育科研发展规划 “教育科学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教育人才资源是办好教育的第一资源”为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战......

    学校“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5篇)

    学校“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发扬务实、进取、文明、博爱的拼搏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新......

    学习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心得

    学习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心得教师:王乾霓 在十二五即将开始之际,根据学院要求认真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即十二五教育发展纲要。通过学习,使我深受鼓舞,感......

    0Afukhn“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共5则范文)

    Time will pierce the surface or youth, will be on the beauty of the ditch dug a shallow groove ; Jane will eat rare!A born beauty, anything to escape his sickle......

    学习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合集]

    学习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党固小学:秦丹 在十二五开始之际,根据学校要求认真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即十二五教育发展纲要。通过学习,使我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