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举一两个你自己教学中生动的精彩的生成课例或案例

时间:2019-05-12 02:02: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列举一两个你自己教学中生动的精彩的生成课例或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列举一两个你自己教学中生动的精彩的生成课例或案例》。

第一篇:列举一两个你自己教学中生动的精彩的生成课例或案例

列举一两个你的精彩的生成课例或案例。课堂的生成性是课堂教学的亮点,是精髓。首先我们要重视课前预设,通过深入研究教材,一备教材,对新课改课标要求和预期目的要了如指掌,心中有数,吃透教材;二备学生,通过多次的教学实践,积累经验,对课堂实效作出尽可能多的估计,使得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个性在你的预料之中。课堂教学反映的是教师驾驭知识、调空生成的艺术和能力。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两个案例来谈谈我的一些感悟。高一女生前滚翻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前滚翻是技巧练习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练习,能够发展学生身体柔韧、灵敏等素质,提高身体的协调与平衡能力。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和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同时让学生知道前滚翻也是一种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本节课根据《体育与健康》教学目标,结合高一年级女学生的身心特点及认知规律,创设情境教学,让同学们将自己融入学习中,在玩的过程,让学生进入到一个清新愉悦的世界,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同时使学生学会了与同伴友好相处,让学生的潜力与兴趣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重点为:团身紧、滚动圆滑。教学难点为:低头含胸、后脑勺先着地。

二、教学预设

1、知识与能力预设 ①认知目标:让学生知道前滚翻的动作、方法,初步掌握动作要领。②技能目标:发展学生灵敏、协调、柔韧尤其是平衡能力等,促进骨骼生长,提高动作的规范化、完整性、优美感。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勇敢果断的优良品质,及克服困难、团结合作的精神。

2、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再结合学生的生理特点,本节课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想像能力,使学生通过展开想像,自主探究,相互合作,来达成本课的预期目标。学情预测:大多数学生兴趣浓厚,乐于开动脑筋,能团结同学,积极模仿,部分学生能创造出新颖独特的动作,并能在游戏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

3、教学方法预设 教学手段及方法: ① 本节课应用情境教学法、启发诱导法、游戏教学法、多元评价法、自主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相互渗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极大发展。② 采用分组不轮换的方法,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团体协作意识。

4、效果预设 ① 80%的学生能基本完成前滚翻的基本动作。② 50%的学生能较好完成前滚翻的动作,10%学生能优秀完成前滚翻的动作,并能够努力展示自我,体验在活动中成功的心理感受。

三、教学生成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前滚翻,在学习之前,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做一些模仿练习,好不好?(在音乐的伴奏下,同学们情绪高涨,时而展开双翅在空中翱翔,时而翩翩起舞,时而在冰上一展绝技,时而在水中披波斩浪�6�7�6�7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师:同学们模仿的动作非常认真、形象,我们一起做“冰棍、皮球”的游戏。“冰棍”、“皮球”、“皮球”�6�7�6�7(同学们的注意很集中,“冰棍”站的很直,“皮球”团得很紧,活动的很充分。)师:同学们都玩过“不倒翁”吧?我们再做一个“不倒翁”的游戏。(同学们在小垫子上纷纷学起了“不倒翁”,个个像个“不倒翁”那样前后摆动,课堂气氛再次活跃。)

2、规范练习师:准备活动我们就做到这,我们已经学习了蹲撑前滚翻,下面我们就分成两个人一组练习,练习时注意动作要领以及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学生两人一组练习,相互帮助,相互学习,教师指导个别学生练习。)师:同学们做的非常好,下面我们一起练习俯撑前滚翻。教师示范讲解。(学生继续两人一组互帮互学,动作规范认真,但运动兴趣明显下降,课堂气氛较沉闷。)

3、启发创新 师:同学们练习的很好,我们请两个同学上来,一个做蹲撑前滚翻,一个做俯撑前滚翻。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他们的动作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两个学生同时做)生:老师,他们滚翻的动作是一样的,只是开始的姿势不同,一个是蹲撑,一个是俯撑。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好,也非常仔细,那么,请你设计一下开始姿势做前滚翻,大家有兴趣吗?(全班学生个个兴高采烈,有的两人一组,有的四人一组,设计着自己喜爱的开始姿势。)生:老师,我跪在垫上做前滚翻行吗?(老师只是微笑,不加评判,并不断地点头)? 生:对,还可以把双腿分开做�6�7�6�7 生:�6�7�6�7双手背后�6�7�6�7(同学们的运动兴趣明显提高,课堂气氛再次活跃起

来)

4、展示自我 师:看样子同学们一定都自己设计了喜爱的开始姿势做前滚翻,下面请大家展示一下,比一比,看谁设计的开始姿势新颍、动作协调连贯。(同学们热情高涨,争先恐后,个个像个体操运动员那样上来展示,鼓掌声此起彼伏。)(教师评价总结,给有代表性的设计者命名为“创新标兵”,以此鼓励。)

5、放松结束 师:同学们,课的最后让我们来跳一段舞蹈来献给�6�7�6�7,好不好?(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教师和同学们自编自创的跳了起来,在欢跃的气氛中结束了本节课。)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蹲撑前滚翻、俯撑前滚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创造一些喜爱的开始姿势做练习,激发和提高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激发兴趣——规范练习——启发创新——展示自我 ——放松结束。本节课的教学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运动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前提。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和运用心理学知识,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运动兴趣。本节课在准备活动中,教师采用模仿练习、“情境”、“角色”等教学方法,代替了徒手操和活动关节。由于这样的练习生活性、趣味性和应用性都较强,所以教学伊始,学生的参与热情极高,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学生掌握了蹲撑、俯撑前滚翻后,教师又采用了探究式学习方法,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到两个动作的滚翻一样,只有开始姿势不同,让他们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提高参与意识,激发运动兴趣。

2、“寓教于乐,乐中施教” 根据学生的活泼、好动、善模仿及年龄与身心特点,本节课始终贯穿“寓教于乐,乐中施教”的精神,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得到锻炼。在课的准备活动中出现的小游戏,既起到了集中注意力的作用,又可作为前滚翻准备活动的一部分,让他们在快乐中练习;展示自我使他们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个小体操运动员,在愉悦的环境中来展示自己创造的成果;课的最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教师的表演、师生共舞及学生自编自创的即兴表演,激发了学生的情趣,陶冶了美的情操,使学生在欢跃的气氛中,恋恋不舍地结束了本节课。所以从以上这个案例来看,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并不意味着淡化运动技能教学,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目前《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它是针对我们过去的体育教学偏重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不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而提出来的。虽然运动兴趣的培养对于学生参与体育学习锻炼并养成体育运动习惯非常重要,但是,也不可忽视运动技能的掌握。因而,体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的同时,应努力促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引导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以全面发展体能和提高所学的运动技能水平。一堂反“恐”耐力课

一、背景: 高中学生课业负担重,学习紧张,课外活动时间少,体育课自然成了学生喜欢的课,但也不是所有的体育课都受学生欢迎。体育课上的学习气氛与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条件等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只有当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符合学生年龄、性别、生理特点时,学生学习情绪才高,才能保质保量完成教学目标,真正达到锻炼学生身心的目的。中长跑项目对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学生意志、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因其本身的运动量大、氧耗大、易疲劳、枯燥乏味,而不易被学生接受。对女生来说,甚至普遍有“恐惧”心理。如何消除学生对耐力的恐惧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摆在体育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

二、案例描述 下午的第二节课是我班的体育课。按照进度,课的内容是女生组上耐力项目的定时跑。课间休息,我刚到办公室,一女生就来请假了,说是肚子疼,我没在意就批准了。过一会儿,又来了两三拨人,我就纳闷了:今天怎么这么多人请假?我想也没想就对最后来的三个女生招招手,故作神秘地说:“你们来晚了,请假的名额满了。”这几个女生愕然:请假还有名额限制?我笑笑不语。于是她们不平起来:“听二班的说,这节课的练习好累,她们才来请假的�6�7�6�7” “我最怕耐力了,跑这么长时间,还不跑死我啊!”我猛拍脑门,明白了!难怪上节课练习时学生无精打采,懒懒散散,偷工减料,装病装痛,少数同学甚至抄近路或干脆走上一段距离,只有少数体能较

好的学生表现积极,完成了任务。时间关系,我对她们说:“这节课我正准备改上游戏课,所以你们没必要请 假了。”学生走了,自己也进行了反思,结合教材特点和高中女生的身心特点,迅速分析了原因,临时将教案作了修改。上课后,我结合“马家军”和前段时间报道的9 岁女童练习长跑奔“2008” 的感人事迹,简单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然后把同学们带到了水泥场地做起游戏来。“网鱼”、“贴膏药”,短短几分钟准备活动,学生情绪可谓高涨,于是我进一步启发:游戏中的“漏网之鱼”的取胜法宝是什么?学生终于明白:除了速度快,耐力也不错�6�7�6�7 准备活动后,打开录音机,在《亚洲雄风》高昂的乐曲声里,全班成一路纵队,由我带领,充分利用我校的四个篮球场和排球场上的各种线条和假象的线条来进行耐力跑。要求每位学生注意观察跑过的线路、跑出的形状,在随后的分组练习中尽可能自创路线、图形及练习方法。领跑了2 分钟后,学生分四组进行练习,要求每组自创四种以上的图形,看哪一组想象更丰富。在《运动员进行曲》等音乐声里,各组马上在场地上活动起来,练习结束后,把学生集中起来,各组纷纷汇报自创的图形,如“五环”、“之字形”、“螺旋形”、“同心圆”、“8”字形、�6�7�6�7等,并自创了“趣味追逐跑”、“领跑接力”等练习方法。都超额完成了布置的任务。对她们进行了表扬后,我让每一组都把自己觉得最满意的图形演示一遍,然后拿出小黑板,把这四个图形编为自创套路A、B、C、D,各组分别练习尝试后进行教学比赛,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套路”多。各小组跃跃欲试,惟恐落后,并把体力好的编在队伍两端,打起了战术配合。当一些耐力较差的学生逐渐感到吃力时,同组同学互相鼓励、帮助,我也在一旁为他们加油鼓劲,使她们最终超越“极限”,咬牙坚持了下来。时间一到,同学们都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却在热烈地争论着自己那组最好�6�7�6�7。我及时地进行了总结表扬,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忘记了疲劳,与上节课结束时的个个苦瓜脸一对照,我欣慰地笑了。

三、评析与反思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说:“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大纲、教材要求与学生实际之间架桥。”作为一名称职的体育教师,应善于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跳出思维定势,大胆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变“无趣”教材为“有趣”。不同的教学手段和过程,产生了绝然不同的教学效果,两个班的学生截然相反的两种心理反映,其中包涵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1、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消除女生对耐力练习的恐惧感。中学女生身心发展正处于敏感和活跃期,他们好奇、好胜、又不象小学、初中那样好动,平常运动少了,对中长项目有些恐惧心理,但她们对新鲜事物有较浓厚的兴趣,并渴望尝试。音乐、比赛和游戏活动富有吸引力,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大脑处于良好的机能状态,同时可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利于提高练习积极性,并通过重复练习法和间歇练习法,有效转移对疲劳的注意,提高了教学效果。所以,老师在选用教学手段时不仅要按教材内容、进度来设计教案,更要多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寓教于乐、新颖有趣,结合思想教育,激发良好的学习动机,并适时调整教学手段,为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条件,让学生学有兴趣。

2、大胆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不容忽视的。她们思维活跃、点子多,若对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善加培养、引导,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所以教师不但要研究教材,更要更新思路,积极创设学生自觉参与课堂活动的氛围,在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潜力,指导学法,让学生学有个性、学有创新。

3、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为提供学生展示成果、相互学习的平台,并及时地进行鼓励和评价。本课在学生初步练习后,让各组拿出自己最得意之作进行交流,教师肯定的评价和相互的鼓励,有效地维持了学生的兴奋点,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有成就感。

4、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及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反复练习,增强了学生毅力,成功克服了“恐惧”心理。并通过相互交流、帮助,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亲自加油鼓劲,提高了教师的亲和力,融洽了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人际环境。

5、教学中还应注意因材施教。这也是此案例中还值得推敲的地方。中学女生体型特征、发育情况、身体素质、体育能力参差不齐,还需要教师根据她们的具体情况,在教学中适当调整要求和目标,区别对待,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信心和主动性,使每一个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都能有较大的进步。总之,在进行高中女生耐力教学和训练时,教师除了认真钻研教材外,还应融教育学、心理学、运动生理学于教育教学活动中,全面了解女生的情况,做到从实际出发,灵活采用合理的教学措施,这样既培养了学习兴趣,又达到了锻炼的目的。同时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也体验到了体育锻炼的乐趣,想象、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而不仅可以克服女生对中长跑的“恐惧”心理,还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体育课真正受到学生的欢迎。

2、你认为新课程背景下预设与传统教学预设有哪些主要区别? 答:教学预设的实质就是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提炼出教学活动设计方案的一项预测性工作,新课程背景下预设与传统教学下预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的使用延拓性不同。传统教学下的预设是在教材权限范围内的预设,重点突出如何教教材的方案规划;而新课程背景下预设是以教材为基本框架,对教材进行可行性的超越的预设,着重凸现用教材教的活动方案设计。

二、预设的对象不同。传统教学下的预设主要针对教师如何进行教的预设,重点体现教师的个人行为,较少注意学生的行为体现;而新课程背景下预设是着重针对学生如何学的预设,凸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互动交流性。

三、预设活动的实质不同。传统教学下的预设主要针对活动结果进行预设,对过程本身并不太感兴趣;而新课程背景下预设主要针对活动过程、技能与技巧的预设,即对活动的结果感兴趣,更对活动过程、活动的规划感兴趣。

四、预设活动的结果不同。传统教学下的预设主要强调知识结论,很少强调学生的学习方,特别是自主的学习方法,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预设的目标是让学生产生预设性生成;而新课程背景下预设强调的是获取知识的方法与技能,特别是自主的、探究性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预设的目标除让学生产生预设性生成,更看重学生的创造性生成,因为创造性生成更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3、反思你的教学实践中出现的生成误区。答: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往往容易产生一些临时性活动,它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而在结果上,则会导致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但这种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有时也往往存在一些误区:

一、学生方面存在的误区

1、缺乏深度的思考 思维表面化,缺乏应有的深度,所提问题和所谈看法不是基于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有啥说啥”、“想到哪儿说到哪儿”。

2、不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和同学回答问题时不会倾听。有时使活动无法顺利展开。过分强调自己、不相信别人,3.容易被外界无关刺激左右偏离学习主题 表现为随心所欲,胡乱猜想,囫囵吞枣,失之偏颇,甚至“身在曹营心在汉”。

4、对堂练习密度、运动负荷的影响。学生对于讨论交流式的学习,普遍是较为欢迎的,但教师对交流的内容、时间却不好把握。太难了,不易讨论出所以然;太易了,又缺乏讨论的必要性。时间久了,影响教学内容;时间太短,又停留于形式。

二、教师方面存在的误区 1.刻意追求生成,违背生成的规律 2.缺乏有效引领,导致学生无所适从

3、忽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交流的结果是集体的智慧,是一个从存异到求同的过程。但学生的个性特征、独立见解也许在交流合作中被淡化,得不到更多的肯定与赞许,反而会被众人同化。而这,恰恰是我们教育者所不愿看到的。因此,教师在组织合作交流学习中,要把握好时机、内容,更应注意共性与个性的协调。既鼓励学生与人合作,又要鼓励学生敢于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既欣赏他人,又善于表现自己,才是合作交流的最终目的。

4、是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答: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课堂预设”和“课堂生成”在教学中是同等重要的,预设的充分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而生成具有不确定性,合理有效地利用生成性材料是上精彩课的基础!二者是和谐共处、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体。

(一)“课堂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基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预设是指为所有教学活动指定的构想过程,是在课堂教学前,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分析、策划的过程。可见教学预设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体现了教师

与编者的思想交流。可以说课堂预设闪烁着教师智慧的光芒。有人说好课是“自然生成”的。但是“自然生成”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生成”。生成性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一切知识的获得与运用都将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建构,自我内化。这就需要教师为实施有效的生成性教学去进行精心而充分的预设,如给学生学习情境的预设,针对知识点,预设学生有效的活动,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更要预设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老师应如何有针对性地点拨引导的应对策略,设计有弹性、有层次,具有开放性的练习,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等。这些都是老师进行课堂预设时应考虑的内容。有了这样的预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因势利导、有的放矢、胸有成竹,以便课堂教学的及时调控,为学生的“生成性资源”的重组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可见,精心的预设是课堂有效生成的基础。只有充分的“课堂预设”才能使老师及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瞬间,才能让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我们的课堂才能有浪花闪现、高潮迭起的保证,课堂效率才能不断提高。

(二)“课堂生成”是“课堂预设”的精彩 课堂是动态的课堂。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但又决不能拘泥于预设。因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学生之间有效互动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双边参与的动态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审时度势,让课堂预设根据课堂的变化而变化。课堂预设在课堂教学中并不是约束师生思维的枷锁,相反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标新立异”,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使“课堂生成”避免出现“自流式生成”,教师应不被预设羁绊,应见机行事,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及时纳入预设中,适时调控,激活课堂教学,使课堂不断跳跃学生思维的火花,迸发教师高超的育人智慧,使课堂洋溢鲜活的生命力,使“课堂生成”成为“预设”的。综上所述,“课堂预设”与“课堂生成”是相互联系的。“预设”使我们的 “生成”有章可循,“生成”使我们的“预设”精彩纷呈。面对新课改,我们要在精心预设课堂的基础上,积极引入并探索“动态生成”的有效方法与途径,使二者有机融合,相得益彰。总之,不管是“预设”也好,“生成”也罢,它们是同一系统内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预设的充分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而生成具有不确定性,合理有效地利用生成性材料是上课的基础!只有当课堂充分开放,接纳学生对时代发展和自然、社会现象的不同认识时,才有师生对固有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创新发展与智慧超越。才能充分体现课堂价值。

第二篇:解析教学中生动的精彩的生成课例

更多相关资料请加扣扣1-6-3-4-1-8-9-2-3-8更多相关资料请加扣扣

教学中生动的精彩的生成课例

1、应用题练习课: 题目是这样的,“汽车上原来有35人,有12人上车,有9人下车,现在汽车上有多少人?”我原想让学生以跟随小明一起坐车的情景,再结合题目让学生演一演坐汽车的场景,让学生找到本题的解答办法,然后就此打住。实际教学中我习惯地追问了一句,“还有不同的方法了吗?”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1马上讲出了另一种解法。“12-9=3人,35+3=38人。”他还进一步解释说,“12-9算上车比下车的多几个人,那么车上的人就会多3个,所以35+3=38人。”当其他同学纷纷赞同学生1的好方法时,学生2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可是如果上车的人数比下车的人数少的话该怎么办呢?”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我没有就此打住,相反还给了学生2一个肯定的表扬,“真是一个好问题,那让我们不妨将刚才的两个条件交换一下。(板书:上车9人,下车12人)这个题目该怎么做呢?”学生们的反映很热烈,大多数学生选择第一种解答方法。“35+9=44 人,44-12=32人。”没想到学生2听了这个回答仍不满意地追问,“可是用学生1的办法就不能做了?”马上有学生给出了回答,“可以做,可以做。还用 12-9=3人,算下车的比上车的多3人,再算35-3=32人,就是多下了3人后车上剩下的人。”到此,我想可以结束这个题目了,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又有学生3提出“那如果35人到站后剩下的人数,那车上原来有多少人呢?”我意识到,这绝对是一个探究的好机会,于是我再次将这个生成资源整理并呈现给学生,引导他们思考。“‘有12人上车,9人下车后,汽车上剩下35人。车上原来有多少人?’大家能不能帮他解答。”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用学具操作等活动他们终于找到了解答的方法。没想到书上的一个题目由于教师优化教学的环境、抓住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有效资源,竟然演化出了几个不同层次,让学生想得更有价值,学得更有效。

2、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我先让学生来说说已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学生们说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虽然还没有学习圆的知识,可说对了,我同样表示赞成。原来想就此拿出长方体让学生来比较它与长方形的不同,从而建立起立体图形的概念,可没想到,有一个学生提出了反对意见。“球也是平面图形。” 是否马上就否定他的观点将学生拉回到教师预设的教学过程中来,还是听听这个学生的想法,我选择了后者。“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球是圆的呀!”这个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原来他认为圆是平面图形,所以球也应该是平面图形。我决定索性放弃预设从“球”与“圆”入手教学立体图形。我将这个问题交给了学生,“球是圆形吗?”没想到班里的学生虽然有不少反对可也有许多赞成。“那让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吧。”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其中不乏激烈地争论。在争论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在思维的冲突中他们逐步达成了共识,同时对“平面”与“立体”这两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就势顺水推舟,通过“圆”与“球”这两个与本课无关的知识点的学习揭示了“立体图形”的概念。本资料来自互联网共享文档

好资料来自互联网,一起创造,共同分享。

第三篇:请列举一个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小策略的案例。

请列举一个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小策略的案例。

小策略: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所说的:“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音乐的体验不仅仅意味着只需欣赏音乐的音响。音乐学习的技巧需要大量专心致志地辛苦劳动、思考和尝试。因此,教师在预设教学时,应设计多种音乐体验的方式,使得学生能从真正意义上融入音乐的氛围之中。

教学案例:在《牧羊女》一课中,在学唱新歌之前,我穿插了一个音乐游戏,请学生模仿小羊的叫声,其他学生来听辨声音的强弱,了解力度记号。再通过“找羊儿”的音乐游戏来趁热打铁,让学生感受、体验力度的变化并且学生控制强弱力度。和谐音乐课堂追求一种乐趣与能力训练并存的交融点,本环节以师生互动和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找羊儿的情景中感受、无形中了解力度记号,掌握控制强弱对比,为下面的歌曲处理作好铺垫。

教学反思:要想让学生理解音乐,就要让他们亲自体验音乐的魅力。本课通过运用律动、声势伴奏、舞蹈、听辨、比较等多种形式,亲身参与到音乐中去,融入到氛围之中。这样,对捷克音乐的记忆也许会一直伴随学生,也就从真正意义上拓宽了知识面,达到音乐素养的提升。要想让学生理解音乐,就要让他们亲自体验音乐的魅力。本课通过运用律动、声势伴奏、舞蹈、听辨、比较等多种形式,亲身参与到音乐中去,融入到氛围之中。这样,对捷克音乐的记忆也许会一直伴随学生,也就从真正意义上拓宽了知识面,达到音乐素养的提升。

第四篇:一、以自己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或教案为例,

一、以自己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或教案为例,分析或反思自己在这节课上各教学技能运用得如何?

教学设计:创新思维训练(活动篇)

一、教学理念:

人是社会人,要想获得生存和成功发展的机会,就必须学会与各种人打交道,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人际环境。作为一名中学生,他们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人际关系的困惑对他们的精神世界构成很大的冲击。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事关重大。

本活动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敢于挑战“不可能”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智慧。还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和同学们合作、学会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在活动课中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2.能力目标:让学生掌握一些训练创造力的方法。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鼓励他们寻找解决难题的方法。

四、教学内容:

(一)、导入:创新之魅力篇。

1.让学生观看一系列广告,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魅力。2.提问题:“看了上面的广告,请同学们说说看创新到底是什么?”引出创新的简单含义:“创新就意味着突破、飞跃和前进。” 过渡:请同学们说说看我国的科技创新有哪些?(引到我国最早的伟大创新——四大发明,激起学生了解我国现在创新水平的情况,进入下一环节。)

(二)、创新思维能力是人类一种潜在心理能力。

1、创新思维的涵义

创新思维: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思考]:案例中,我们能否发现创新思维的一些特征吗?

2、创新思维特征

A 敏捷性:指思维的反应能力,敏捷就是思维活动迅速灵敏、连贯有续,能够在短时间内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B 灵活性:指思路开阔,灵活就是能够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能够多角度多方位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 C 独特性:就是求异和求新,打破传统的常规思维束缚,找出别具一格、标新立异的新思想、新观念 小结:创新能力是一种潜在心理能力,它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激发出来

(三)、创新思维能力训练。

1、思维敏捷性训练

活动

一、请写出所能想到的带有“土”字结构的字,越多越好。活动

二、请在十字上最多加三笔构成新的字。

2、思维灵活性训练——找出“麻绳的用途” 活动

一、麻绳的用途。活动

二、砖头的用途。

要求:小组讨论,小组长记录,然后统一写在白板上(或者读出来)小结:实际上麻绳的用途接近无穷:

用于燃料方面,用于制作家具方面,用于制作装饰品方面,用于捆绑方面,用于玩游戏方面,用于数学上,可以做成数字、符号、做成算式„„ 用于音乐上,做成各种音符 用于做成外文字母,进行拼读 „„

思考:为什么有的同学现在找出麻绳的用途不多呢?我们在找麻绳“用途”时受到什么因素影响? 小结:受思维定势影响,没有充分发挥想像,思维的发散性不够,思路欠开阔灵活。

3、思维独特性训练 活动

一、“漫画接力”

请你们利用四种简单图形——三角形、圆形、矩形、直线,画出有意义的图画,并给图画起名字。要求:(1)一个人先画一个开头。(2)然后其他同学依次接着画。

活动

二、“广告设计”

请你们利用创新的知识,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创作出一个静态的平面广告,附上一句话的广告语,并派代表解说。

(四)挖掘创新潜能。

问题: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创新思维? 小结:学科学习、扩大知识面、总结生活经验

(五)总结:

创新能力并不神秘,它只是一直被我们忽视的一种心理潜能,希望我们平时在学习和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多尝试、多探索,有意识地培养创新思维,努力挖掘创新潜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我在这次教学设计主要运用到了一下几种教学技能:

(1)导入:在导入阶段,我运用了直观导入的方式,给学生们看了一些有创意的平面广告。要求学生在观看时思考这是为什么产品设计的广告,你如何解读,创意在哪里。这些广告图片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有趣的问题情境,极大的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直观感知过程中产生一种切身体验,创造性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更大的价值。

(2)讲解:导入阶段结束以后,引入了本课的主题创新思维。接着我对“创新思维”这一概念性知识,为学生们做了详细的解释说明,引导学生对于这一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紧接着,我采用举例子、引导学生们想象和联想等方式,为学生们讲解了创新思维的几个特点。

(3)学习支架:为了让学生们对创新思维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为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情景任务让学生们完成。在讲解阶段为学生们介绍过的创新思维特点,将有助于他们扩展自己的思维方式,采用新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学生们思索问题解决方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探索,独立探索,协作学习。

(4)提问:在创新思维训练结束后,通过提出“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创新思维?”这一问题,启发学生讲创新意识带入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启发学生更好的思考。

(5)总结:在本课的结束部分,我对创新的本质,创新思维发展的基本条件,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并鼓励学生将课堂中所学的内容与生活经验的统一起来,在现实生活中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二、实施新课程以来,对教师掌握和运用课堂教学技能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试论述课堂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实践与课堂教学技能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实施新课程以来,对教师掌握和运用课堂教学技能提出了一下几个新要求:

(1)新课程认为教师应当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导入部分,需要创设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更好学习的情景。

(2)新课程强调要提高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的参与,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采用适当的强化方式,促进和增强学生反应、保持学习力量。

(3)课堂被人为是对话、沟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所以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应当注重运用语言、情感手段,通过倾听、反馈,交换观点、意见,实现理解、信任、尊重、彼此接纳、合作,达成共识,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一类教学行为。

(4)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课堂情绪以及授课效果有敏锐的观察。

(5)新课程认为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这要求教师应为学生的学习建立支架同时通过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

(6)新课程强调学习的结果不仅在于知,而且在于信,在于课内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统一,这就需要教师的课堂结束语能够开阔学生的思路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社会实际联系起来,把学习内容扩展开来,学到活的知识。

(7)新课程认为,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 与“合作”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需要运用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相配合的提问技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启发思维。

(8)合理使用教学媒介,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示规范的操作,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实践与课堂教学技能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理念对教学实践和课堂教学技能具有指导意义。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信念,教学理念指导教师开展具体的教学实践、发展课堂教学技能。例如新课程理论对课程、学生、教师、学习、教学、教材、评价等方面又了新的解释,这些新的理念就对教学实践以及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技能有了新的要求。

课堂教学技能是在教学实践中获得与发展的。教学实践的具体内容不同,也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技能。运用恰当的教学技能能促进让实际的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而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有利于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技能。

教学实践以及教学技能的不断改进,在一定程度上又促教学理论完善与发展。新的教学理论,大多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总结

经验教训逐渐形成的。

所以,教学理念、教学实践、课堂教学技能三者是彼此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第五篇:在你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你是如何保证教学有效性的?最好用具体案例阐述或列举具体措施。

浅谈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效

此次远程培训,我细心聆听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相关理论知识,学完后,我不敢说自己立刻就学会了多少,但是,对于刚踏上教学岗位的我来说,真可以用“受益匪浅”四个字来形容自己的收获,虽然说效果不可能是立竿见影的,但是我相信这种受益是一辈子的。

提起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回想自己三年来的教学情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实现有效教学。

一、课前备好课,熟悉教材。

众所周知,我们备课要备两头,一备教材,二备学生。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在备课时既要认真钻研教材,又要深入研究学生情况,力求制定出明确、具体而又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要以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安排教学过程,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编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同时,我们还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得,既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又让课堂充满笑声,充满活力,如果学生能怀着这种宽松愉悦的心情上课,有效课堂也就自然有所保障了。

二、精心设计教学导入和教学各环节,激起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真正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觉得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而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习热情得到高涨。因此,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目标,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精心选择最有效的情境创设的方式。基于这一点,在教学《小木偶的故事》时,我创设了一个角色扮演的课堂情境,让学生人人参与。在引导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后,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课本剧的排练,选出各组的小导演,然后分组自选角色记台词,创造性地自编动作,自备道具,最后各小组在全班汇报展示。中年级的学生表演兴致很高,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记住了台词。接着,在这次表演的基础上我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木偶在拥有了各种表情后,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让学生续演这个故事。前一次的表演是课本中的原故事情节,而这一次却完全是自己的创作,导演想怎么导就可以怎么导,所以学生的兴趣更浓了,先是共同续编故事,然后就开始积极排练。各组设计的故事情节各有特点,有的小组表演的是小木偶获得人的表情后再次遇到红狐,它要回了自己的包,并与红狐当面对质将它送到了警察局;有的小组表演的是小木偶在获得人的表情后帮助那位曾经冤枉过它的老婆婆。在我看来,这两个情境的创设,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有滋有味地亲历学习过程,使他们乐学爱学,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在教学中要注重落实面向全体、优差兼顾的原则。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所设置的三维教学目标要适合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合乎大纲要求的人,适应当今时代的人。我们要打破以往的精英教育,转变精英教育的理念,要大力推行大众教育。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把提高全民素质当作己任,要转换视角看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知道每个学生总有一些特长,总会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为人类的发展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所以我们要重视每一个学生,让我们的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不遗弃每一个学生,帮助他们,提高他们,挖掘他们的潜能。

四、有效的课堂评价能让我们的课堂更高效。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作出相应的反应后,要及时评价,重视师生情感交流,逐步建立师生情感纽带。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应当选择有效的多元评价方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在评价中获取知识,训练技能。

首先,教师的表扬要发自内心,要有真情实感。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内心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这说明不论怎样的评价都必须动情。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表扬学生时,流于形式,敷衍了事“好”“不错”说得平淡如水,成了口头弹,这样谈不上情感交流,这般冰冷生硬、缺乏个性的表扬怎能让学生欢欣鼓舞呢?同样一个“好”,可以说得平淡如水,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教师投入情感的一句话,一个字,甚至一个眼神,都会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产生很大的影响。

再次,批评可以是甜的,教师既不要吝啬表扬,也不要放弃批评。其实,批评也可以是甜的。早已在教育界被扬为佳话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颗糖”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我想,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所以,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是适

时、精当、有度的,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样的评价对于学生是 一种正强化,以后他们将会出现更多我们所期望的行为。长此以往,学生爱上了课堂,我们的教学才能更有效的实施下去。

以上是我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所得出的点滴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探索与实践,不断夯实自己的基础,一切以学生实情出发,为学生能有所收获与提高而不断努力

下载列举一两个你自己教学中生动的精彩的生成课例或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列举一两个你自己教学中生动的精彩的生成课例或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