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 谢 信(胡叶根)

时间:2019-05-12 02:56: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感 谢 信(胡叶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感 谢 信(胡叶根)》。

第一篇:感 谢 信(胡叶根)

感谢信

潜山县三环高中:

衷心感谢你们的慷慨解囊和无私帮助。我是贵校高二(9)班学生胡叶根的父亲,去年12月孩子的母亲被查出患有乳腺癌。这个不幸的消息对于我这个家庭犹如晴天霹雳,所有人都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伤心不能解决问题,孩子母亲的病必须尽快医治。虽然家庭经济困难,还是东挪西借带着孩子母亲到医院做了乳腺切除手术。接下来全家需要面对的是长时间的透析和化疗,巨额的医疗费就像大山一样压得全家喘不过气来。尤其是正在就读的孩子,自从他妈妈生病后更是愁眉紧锁、意志消沉。这个学期开学,虽然孩子的学费无法支付,我还是硬着头皮将孩子送到学校,走进了班主任王业懿老师的办公室。当王老师得知我家的情况后,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将情况反映给了华国民校长。华校长了解情况后,立即免除了学费,并给孩子发放了课本。并鼓励孩子放宽心态,用在校积极地表现和优异的成绩消除家人的担忧,从而激励生病的母亲勇敢地战胜病魔。3月6日,三环高中正在开展学雷锋、助人为乐的活动。班会课上,王业懿老师将我家的情况简要的向班级学生做了介绍,在他的倡议下,班级学生进行了针对孩子母亲的募捐活动。第二天,王老师将全体师生募捐过来的1345元钱送到我的手中。拿着含有温暖和爱心的善款,我的眼泪流了下来,非常感动。在此,我代表全家向贵校华校长、王老师以及关心孩子母亲的善良的同学们表示万分的感谢!你们的善举,是“爱和责任”的最好诠释;你们的行动,让我明白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孩子们的善举,是贵学校倾心教育的结果。你们的善举,也给了孩子妈妈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同时也教会我和孩子要知道感恩。

再多的言语也无法表达我的感激之情,在这里我也只能含泪说一声:“多谢了!”

友爱村村民:胡 万 德2010年3月18日

第二篇:叶柏根讲话

琅洞村“星光老年之家”综合楼启用仪式上的讲话

各位来宾、琅洞村的父老乡亲们:

大家好!今天是瑶山乡琅洞村“星光老年之家”综合楼启用之日,本人有幸受邀参加典礼,倍感荣幸!

琅洞村是坐落在云溪河畔的秀美山村之一,几年来在瑶山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紧跟时代潮流,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使琅洞村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带领一大批乡亲走上了致富道路,并成为全县富裕的村庄。

今天,琅洞村“星光老年之家”综合楼的落成,是琅洞村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它凝聚了村两委班子和全村父老乡亲们的辛勤劳动、奋勇拼搏、开拓进取的精神。琅洞村“星光老年之家”综合楼的落成,是一种信心、实力的标志,它见证着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上的成就,也标志着琅洞村形象的全面提升。

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使农村经济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大发展机遇。可以说,党的政策是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琅洞村完全可以放开手脚,大有所为!

最后,祝各位来宾和父老乡亲,山好水好新年好,大幅小幅全家福。

第三篇:胡立根《登高》

《登高》教学实录

执教:胡立根

班级:红岭中学高一(11)班 时间:2011年3月4日 星期五

第一个环节:《登高》的基本解读

老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杜甫的《登高》。我们上课的程序还是这样,先请大家将研究情况展示一下。先给时一分钟,交流研究本。(学生分组交流研究本)

老师:我们分两步展示。第一步,在基础方面,你整理了什么?第二步,这首诗你读出了什么?或者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生1:我整理的基础是两各方面。第一方面是作者。杜甫,字子美,唐代诗人,人称“诗圣”,其诗被称作“诗史”,与李白并称“李杜”。第二方面是基础:“鸟飞回”的“回”是盘旋,“落木”指落叶。“艰难苦恨”的“苦恨”是“甚恨”。

(老师在黑板左侧选择板书“诗史”“诗圣”)老师:“苦恨”你为什么要强调一下呢?

生1:因为这个地方很容易引起误解,把“艰难苦恨”看做并列结构,这里的“恨”是动词,“艰难”是形容词。这里是因艰难而生出恨。

老师:很好。在整理时,既注意了诗人,对诗人的介绍,强调了“诗史”和“诗圣”;又注意了一些疑难字词。这里有一副对联就是对诗人的“诗史”和“诗圣”的概括(投影):“世上苍夷,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老师:接下来请交流一下你们在鉴赏这首诗时的所得。你觉得在鉴赏这首诗方面,有哪些东西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或者说你在研究的时候,有什么亮点要跟大家说一说?

生2:我读这首诗觉得诗中的景象非常阔大,你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使人想起“大江东去”这样的句子;但是,虽然阔大,有总觉得没有大江东去那样的句子那样豪壮。

老师: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呢? 生2:可能是一种悲壮吧? 老师:怎么会是一种悲壮呢?

生2:你看是落木,而且是无边落木,有一种萧索的感觉;不尽长江滚滚来,虽然很浩大,但与落木联系在一起,好像给人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

老师:这分析非常精彩。他能抓住落叶这个意象的特点。我尤其欣赏她的这种善于联想和比较,将这联诗和“大江东去”一比较,就发现它的特点了。看来联想和比较是一种很好的读诗方法了。

生3:我发现这首诗的形象的选择很有特点,它的首联是风急、猿啸哀,是渚清、沙白,而且鸟在那里盘旋。这个画面给人很凄清的感觉。

老师:谁能再在描绘一下这幅画面?

生4:我甚至觉得是凄厉。我的感觉是画面的背景是冷色调,你看河洲是青色的,沙是白色的,都是冷的。而活动的东呢,一是猿在那里哀鸣,鸟,我觉得不是盘旋,可能更是在急风中挣扎吧?这使我想起了好像那位诗人,就是杜甫吧,有一句诗,叫什么天地一沙鸥,这鸟可能有点儿象征意义吧?象征作者的漂泊?

老师:这研究,出味道了啊,还读了不少古诗啊,他刚才引的就是杜甫的一句诗,“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他还读出了鸟飞回的那种漂泊的象征意义。

老师:同学们的研究有意思,都注意了形象,读诗,就是要从形象入手,所以古人说“披文以入情”,这个文啊,既指文字,也可以说指形象。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5: 我感觉诗人这里好像是在对比。周围的景物是这样的壮阔,而自己却显得很渺小。再 加上秋天的落木和不尽长江的流逝,韶光飞逝,而自己却无所成,所以他显得很悲。

老师:一个壮阔的意象,时间意象,两点引起诗人的悲怆。总结得不错。还有什么发现吗?„„大家注意了前两联的景,那么后两联呢?

部分生:在抒情。

老师:不错的确在抒情,但不仅仅是抒情,好像也还有形象在。生6: 好像写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老师:那么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谁能描绘一下诗人? 生7: 老弱病残。(众生笑)

老师:“老弱病残”的弱不是指虚弱,而是指弱小,指小孩。

生7: 百病缠身,百年多病嘛。年龄也不小,是老病。是常作客,是漂流在外;还有很苦闷,已经潦倒到不能喝酒,买不起酒了。(一生插 话:还有可能是病得不能喝酒了)

老师:这颈联太有特色了。写了诗人的哪些方面? 众生:五个方面,六个方面。老师:好像还不止。

生8: 好像写了七八个方面。“万里”,远吧?秋,时光之惨;作客,漂流在外头,不仅是作客,而且是常作客。这就有四个方面了。然后是百年多病,是既老又病,六个方面了,登高台,而且是一个人登台,很孤独。写了八个方面。

老师:诗人太厉害了,14个字,写出了诗人八个方面的情景。诗歌的语言精炼啊。王伦同学也太厉害了,他从这14个字里面看出了诗人八个方面的内容。

老师:好。我们看这首诗,前两联是景,阔大而凄厉;后面的是情,后两联是情,不仅是情,更有诗人自我的形象。诗人就把自己老、病、忧愁、孤独的自我形象,他就把这样的形象放在了凄厉、哀戚的这样壮阔的背景里面。好。我们读一下全诗。前两联,第一联读得凄厉一点,哀戚一点;颔联呢在壮阔中还应有点其他什么,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颔联怎么形容?(众生:宏大)是宏大,但,仅说宏大不够,引不出下文的老病忧愁孤独啊。(生,还悲)那用一个词?

部分学生:悲壮。

老师:悲壮。既壮且悲。很好。后面写诗人自己,主要是什么,是忧伤。但这忧伤是忧伤什么呢?为什么忧伤呢?作客?为自己做客?为自己多病?多病?

生9: 艰难。老师:艰难?你从艰难发现了什么?

生9: 他自己的艰难,也应该还有世事的艰难,应该有两个方面。他不仅忧伤自己,还忧国忧民。就像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样。

老师: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家一起背那几句,最后几句。

众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老师:很好。我们从这里不仅看出了诗人的衰老、多病,漂泊,穷愁,还看出了诗人的什么?还看出了诗人的忧国忧民。请大家本着这样的理解,齐读全诗。

(众生齐读全诗。)

老师:(投影诗人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 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接)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了排遣郁闷而抱病登台的。

老师:好的。我们从形象入手,从诗歌所描写的景物,到诗人的形象,由此把握诗歌的情感。这种解读诗歌的方法,相当不错。我想大家读到这个程度,是不是就基本理解了这一首诗?那我们还能不能往下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呢?怎么深入解读或者鉴赏呢?还能不能发现一些更新的东西呢?下面有一个任务,给大家六首诗,请大家研究一下这六首诗,病与这一首《登高》作个比较。

第二个环节:在比较阅读中深入把握杜甫“诗史”、“诗圣”的特点和内涵。

(老师下发《〈登高〉补充资料》:共六首诗 第一首:山 中(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第二首: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第三首: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第四首: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第五首: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第六首:九日齐山登高(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资料有简单的字词或背景注释)

老师:我们分个任务,每个组研究一首诗。第一组研究第一首,第二组第二首。依此类推。先给大家三分钟。研究什么?刚才我们读杜甫的《登高》是从哪儿入手的还记不记得?我们先从形象入手,由景物而诗人的自身形象,由形象再把握情感。我们重点研究这几首,它们的形象,它们的物象以及诗中表现出的诗人的形象,与《登高》比较,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诗人的情感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也就是寻找三个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物象、诗人形象,所抒发的情感。第二个要求,如果你是这几首诗中的某一个诗人,你愿意选择哪一首诗所描写的那个诗人?愿意选择哪一个形象?也就是说,每首诗中都会有一个诗人形象,那你愿意选择谁作为你的形象?三分钟研究完之后,每个组交流两分钟。请严格控制时间。研究中有问题,组内不能解决的,可以举手示意,与老师交流。研究的时候要动手写一写。(学生研究诗歌三分半钟)

老师:各小组选出发言人,发言人控制时间两分钟,其他同学可以有一分钟的补充。

老师:先请大家齐读王勃的《山中》。

众生: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第一小组生1:两首诗都写到了“高风”,秋天;不过《登高》应该是白天,而《山中》应该是傍晚。两首诗都写到了落叶,一首是“无边落木萧萧下”,这一首是“山山黄叶飞”,都是很壮观的落叶景象。不过两首诗站的位置可能不同,《登高》,站得高一些,所以是“萧萧下”;《山中》可能站的低一些,所以是“山山黄叶飞”,可能是平视,看到的是黄叶飘舞的情景。

第一小组生2:《山中》是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应该是用来衬映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登高》中杜甫既是老病悲愁,更是忧国忧民。两首诗的景象都阔大,两首诗都写愁。但是,王勃的只是一种乡愁吧?杜甫也有乡愁,但除了乡愁外,更有国家百姓之愁。

老师:第一组对两首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把握得很好,尤其是两首诗的情感的同和异。我们看第二组。

第二组生1:我读《登幽州台歌》的感觉是,诗人站在一个高台上,好像感觉到时空的无限渺茫,在一个苍茫的宇宙中,诗人孤零零地站在那里,觉得无人了解,无人欣赏,于是怆然涕下。

老师:这理解很到位啊。

第二组生1:如果要比较这首诗与《登高》,我们觉得两首诗景象都很宏大,而且都涉及到时间和空间,你看,《登高》是不尽长江的空间,万里悲秋的空间,百年多病的时间。而《登幽州台歌》,则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时间,天地之悠悠的空间。《登幽州台歌》的时间更加广阔。诗人也更加孤独。

第二组生2:我来补充诗人的情感。两首诗的诗人都是孤独的,但是陈子昂更孤独,不过杜甫更痛苦,他是老病悲愁,还要忧国忧民。老师:对,两人都是悲愁。不过为谁而悲?

第二组生2:陈子昂是为无人能理解,没有知音,自己的抱负不能施展。杜甫,可能也有这个意思,不过他不止这个意思,他为自己,更为国为民。

老师:好,这比较,很精彩了。我们一起读一读陈子昂,来感受一下他的孤独。众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老师:刚才第二组的解读很到位,这对第三组是个挑战啊。

第三组生1:我觉得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的第一句有点像崔颢的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颔联提到吴宫花草,晋代衣冠,有点伤古的感觉,颈联的写景与登高就有点相似,也是很大。尾联“长安不见使人愁”,有点像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老师:长安这个意象,在唐代,常表示什么呢?

第三组生2:是不是京城?是不是皇帝?那长安不见使人愁,就是有些失落,自己见不到皇帝,或者没有能受重用,可能是怀才不遇了。

老师:好的,这首诗难以理解一些。谁能归纳一下这一首与杜甫的登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三组生3:我觉得两首诗的景都是登高所见,都时空远大,都有点悲壮的感觉。诗人的形象,都是伤感的,不过李白是为历史而伤感,是为历史的变迁而伤感,也可能是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伤感。杜甫的伤感,好像不是为历史的变迁,可能是为当时的百姓伤感吧。(一生插话:也为自己)。不过,我更喜欢李白的这首诗,他更有历史的深邃感。

老师:历史的深邃感,这评价很好,读出了自己的感觉。这首诗登金陵凤凰台比前面两首要难,但第三组读出味到来了,尤其是刚才熊瑛同学所做的情感比较,有味道。好,能不能请谁来朗诵一下这首诗?

第三组生4朗诵:《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第四组生1:我来比较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与《登高》。首先是相同点。从结构上看,首联和颔联都是写景,后两联写的都是情。

老师:先景后情是许多古诗的基本结构。

第四组生1:手法上,“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和《登高》的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用的都是白描。景物的特点是场面都很宏大,作者的情感上都是有所求,有抱负,有忧愁。不同点是孟浩然还用了比喻,如“欲济无舟楫”,用了典故,如“徒有羡鱼情”。另外一个不同点,相比之下,孟浩然只是发牢骚,是从个人的角度,而杜甫则是由个人的遭遇而上升到国家百姓。相比而言,孟浩然就显得有点小家子气。

老师:邓翠仪读出了孟浩然有点小家子气,大家的掌声说明了大家对她的理解非常赞同。的确是这样,孟浩然的前两联气象博大,但是后两联,确实面对这样博大的景象,却来了几句,我想当官,请您引荐引荐。其景很大,其情似乎显得小了些,景大情小,似乎有些不相称。而杜甫的则是景大情也大。翠仪分析得很精彩。我们一起读读这首《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众生齐读:《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第五组生1:这两首诗都是杜甫的,写法也很相似。这首《登岳阳楼》,写的是诗人站在岳阳楼上,看到气势浩瀚的洞庭湖,想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自己,再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我不禁潸然泪下。这与他的《登高》太像了,你看都是些博大的景象,都是用博大的景象反衬自己的老病孤愁,景跟《登高》一样,诗人的形象,抒发的情感也跟《登高》一样,由自身遭遇而忧国忧民。

老师:对,是很相像。有不有不同呢?

第五组生2:《登高》的忧国忧民显得比较含蓄,只说“艰难苦恨繁霜鬓”,《登岳阳楼》则明显是从自身而想到国家,颈联是写自身,尾联明显是写国家。这后两联的写法更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我们刚才背诵的那几句,由自身的屋漏想到了天下的寒士。

老师:这个细微差别看出来了。好。大家还可以关注一下这首《登》阳楼岳与孟浩然的那一首。

第五组生2:孟浩然那一首就明显小气一些。

第五组生3:那是因为孟浩然的时代不同,不像杜甫是在安史之乱,孟浩然可能就是生在盛世。

老师:这个发现不错。的确,孟浩然是生在开元盛世,所以他没有杜甫那么多的忧国忧民。谁愿意读读这首《登岳阳楼》?

第五组生4:我来吧。《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老师:有请第六组的同学,看看他们的压轴戏。

第六组生1:这首诗(《九日齐山登高》)跟《登高》不同的是,应该是一种旷达的心境,可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吧。他说“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说明人生有很多不开心的事,不妨多登高,多饮酒,开开心心过日子。再看尾联,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在诗人看来,人生既然如此,何必那么伤感呢?所以诗人很看得开。

第六组生2:其实这首诗也是乐中含悲。诗人先设定了一个前提,就是人世是痛苦的,是不开心的,甚至有很多不开心,他说的是“尘世难逢开口笑”,既然难逢,那你不如洒脱点,否则你只能悲伤到死。所以,我说这首诗本质上还是在写人世的悲伤,只是希望大家能看开一点。

老师:很好。大家读诗的本领很高啊,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基本把握这六首诗的内涵,并且能将其与《登高》作深入的对比。

老师:那现在我们将这六首诗,包括《登高》这七首诗总结一下。你发现它们的共同点都于什么有关?

众生:登高。

老师:好,都是登高。那它们的景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对,都比较宏大。为什么宏大?因为是登高,登高则望远。因为视野的广阔,所以所写景都是比较阔大,不仅阔大,而且似乎都在大的同时还带点什么?对,悲。所以几乎都是悲壮的景。所有的登高诗几乎都写出了诗人的什么情感?一个字,什么字?对,愁。即使杜牧的表现豁达的心怀的《九日齐山登高》,同学们都看出了他是以愁为前提的,他劝你不要愁,实际上还是写愁。那么这七首诗的区别在哪里呢?应该是在这愁的内容。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七首诗,杜甫两首,与其他诗人的五首,其情感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学生:其他五位诗人的诗的愁,都是写自己,写自己的不得意,写自己的乡愁;而杜甫的除了写自己外,还写了他对国家对百姓的担忧。

老师:对。我们从其他五位诗人的诗,只看到了诗人自己。而杜甫的这两首,无论是《登岳阳楼》还是《登高》,你除了看到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你还看到了什么?

学生:还可以看出那个时代,那个时候人们过的不好。

老师:准确一点,就是能看出唐朝,看出安史之乱的那个时代。所以杜甫的诗歌被称为什么? 生众:诗史。

老师:什么叫诗史?对,它能让我们了解那一个时代。杜甫用诗笔写出自己在安史之乱中的见闻和感受,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段时期的社会现实,所以在当时就已经被称之为“诗史”。而其他诗人的诗,我们往往只能看见诗人自己。杜甫的诗,我们既看出了诗人自己,更看出了那个时代。

老师:好。我们在研究这六首诗之前,还提出了一个问题要大家回答,就是,如果你是这几首诗中的某一个诗人,你愿意选择哪一首诗所描写的那个诗人?愿意选择哪一个形象?请注意,我们强调的是诗中描写的诗人形象,不管其背景怎样,也不管这个诗人原来 你心中的地位是怎样的,你只管现在诗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你愿意选择哪一位?我们来统计一下。

选择《山中》的有不有?2个。

选择《登幽州台歌》的有不有?1位。选择《登金陵凤凰台》的呢?4个。

选择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呢?2个。

选择杜甫的《登岳阳楼》或者《登高》的呢?没有一个?

选择杜牧的呢?《九日齐山登高》的呢?剩下45个全选杜牧? 看看我们的选择,主要是选择杜牧诗中的形象,也有个别选李白诗中的,陈子昂诗中的,王勃诗中的,孟浩然诗中的。但是竟然没有一个选择杜甫诗中的诗人形象的。那来问题了。你们为什么不选择杜甫?这么伟大的诗人,为什么不选择他?来说说看。

学生:活得太累了,人生太艰难了。

老师:是的,杜甫太累了。但是,同学啊,你们觉得不愿意做,但杜甫愿意做呢?这表现了什么呢?为什么呢?这才是境界啊,同学。我们说,什么是圣人?道德修养极高者称为“圣”。我们把杜甫称为诗圣,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他完美的人格。我们不愿人生太艰难,总想看开一点,但是杜甫,在那样的时代,不仅自己活得艰难,还要想那个国家,想那个时代,想那些国民,想这个民族。同学,人格崇高啊,圣者啊。

我们到这里为止,解决了一个字,“圣”,但没有解决“诗圣”这两个字。为什么是诗圣呢?那他在诗方面应该还有他特殊的造诣。我们说“诗圣”包括,一方面是他完美的人格,另一方面是诗歌的造诣。仅仅诗歌写得好也可以叫做圣,但是中国写诗写得好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为什么独有杜甫叫做圣?因为其人格。但是仅有人格,那也不行,周公是圣人,但他不是诗圣。因此我们下一个环节要研究一下杜甫诗歌的艺术了。

第三环节:研究《登高》的艺术特色。

老师:杜甫的《登高》,被称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你觉得是不是?为什么?还记得我们必修一学诗歌的时候学到的诗歌艺术的鉴赏角度吗?

学生:看结构,看写景,看情景关系,看语言。

老师:很好,还记得。不过,关于律诗,还要加一点,就是看格律。我们理解的律诗的格律是什么?

学生:讲究平仄,中间两联要对仗。

老师:平仄问题,可能太难了,我们暂时不要理会,但对仗要考虑。所以是五点:结构,景物描写,情景关系,对仗,语言。给大家三分钟交流。

(学生研究交流)

学生:我觉得这首诗的写景,我们刚才实际上分析了很多了,诗人实在是写得太好了,你看首联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静景,又有动景;有声音,有色彩;而且是冷色调。冷色调的色与凄厉的袁鸣、漂泊的飞鸟,配合得很好。

学生:其实,颔联是一个大背景,首联是背景里面的景物。在阔大的时空中的,猿,鸟,都显得很孤独。

学生:情景关系我们刚也都研究了,前两联的景是为诗人形象的出场提供了一个舞台,很协调。悲壮的景与孤独忧愁的人,情景交融啊。

学生:语言也很美啊,你看第三联,老师刚才说,14个字写出了诗人八个方面的情景,语言好简练啊。

老师:也许用凝炼更好。格律呢?那请大家寻找诗中的对仗吧。学生:诗歌前三联好像都对仗。

老师:尾联呢?其实也是对仗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关键是注意“苦恨”是动词,跟“新停”是对得上的。

学生:老师,资料上还说,首联内部也是对仗的。“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

老师:律诗要求那几联对仗?中间两联。可是这首诗联联对仗,而且还有句内也对仗。

从这几个方面来看,这首诗在艺术也是非常精彩的吧?看来这首诗是不是古今律诗之冠,我们没法评价,因为我们读的诗还不多,但这首诗艺术造诣很高,这是肯定的。

老师:我们今天的课,既解读了登高的内容,更通过六首诗的比较,初步掌握了从形象入手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明白了杜甫的是为什么叫“诗史”,为什么杜甫是“诗圣”。那么今天的作业是:写一篇随笔,题目是,我心中的杜甫。

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第四篇:《植物的根、茎、叶》教案

科学领域《植物的根、茎、叶——苹果树长大了》

授课教师:崔云巧

活动名称:科学领域《植物的根、茎、叶》

活动时间:2017年11月10日

活动内容: 观察认识植物的根、茎、叶,了解其在生长过程中各部分的作用

活动目标:1。培养幼儿观察事物,主动思考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2.通过观察认识实物,让幼儿能掌握植物各个部分的作用。

3.提高幼儿的科学兴趣及探究能力。

活动准备:PPT课件、植物的实物、一组植物的卡片,一组手工操作贴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教师提问:小朋友们知道哪些事物属于“植物”?幼儿回答,教师给予肯定。那我们“人”属于植物吗?桌子属于植物吗?幼儿回答

2.图片导入:请小朋友们欣赏植物图片,看看你认识它们吗?

3.引出问题:通过观察图片,请小朋友们说说,植物有哪些部分组成?小朋友回答,教师总结植物的组成部分。

(二)活动部分:

一、通过结构图,认识植物的基本结构——根、茎、叶

二、分别细化讲解(1)植物的根分为:直根系、须根系两类(出示实

物观察)。植物的根具有吸收贮藏养分和水分的

作用,以及固着植株的作用。

(2)植物的茎:形态一般呈管状(观察图片)。茎能

把根吸收的水分养分运送到植物的叶、花、果实

和种子里。

(3)植物的叶子:形态各不相同(观察图片)。植物 的叶子在阳光的作用下,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养

料。

三、教师提问:小朋友们平时吃的蔬菜是植物吗?你们知道这些都是植

物的哪个部分呢?

四、实验1:请小朋友们拿出一组植物图片,观察并思考平时吃的是植

物的哪个部分?思考并讨论。教师总结。

(土豆属于块状茎,莲藕属于根状茎)

(萝卜属于根,人参属于根)

2:观察图片,说说它们又是植物的哪个部分?教师总结。

(芹菜吃的是茎和叶,白菜吃的是茎和叶,葱吃的是茎和

叶)

五、实验1:请小朋友们拿出一组植物粘贴卡片,进行动手操作,将植

物的各个部分粘贴到正确的位置,并且说一说,植物各个

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小朋友回答,教师总结。

(三)活动结束部分:

1.活动延伸——观察图片,认识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亲子延伸——布置家庭观察作业,请幼儿观察植物的叶子都一样吗?

它们都有哪些形状?

第五篇:扎根西部教育胡喜根

扎根基层教育

江西省修水县石坳乡青源小学

胡喜根

多年前的今天,怀着好奇与对梦想的追求,我从风景秀美的贵州回到美丽的家乡—修水。那个时候,除了对象牙塔的美丽憧憬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渴望别无它顾。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我努力的去发展并提高自己,从小班委成员到学生会干部,从一个懵懂的少年渐渐地成长为一名实习教师……,不仅如此,多年的基层生活让我更加清楚的认识了这片原本只是觉得神秘的土地,这里不仅有富饶的矿产资源,更有怡人的气候和质朴的人群,特别是那些特色的风土民情,更是让我这个外来人大开眼界,然而。在不断的认识中我也发现了许多的问题,落后的文化与闭塞的外部信息使得许多山村地区仍然处于十分的贫困当中,很多地方依旧是牛耕马拉,很多家户仍然是住着漏天破屋。大四时候,几次深入山区的支教更是让我体会审慎。作为在祖国大花园里长大的新青年,我猛然间有种澎湃的激情在心头,于是我为自己订立了一个目标:扎根基层,为基层的教育事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虽然不是所谓的宏伟蓝图,更不是什么致富梦想,虽然只是一个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甚至有些荒谬的人生目标,但我仍然为此感觉由衷的高兴,并充满了对这份美好事业的无限遐想。自那以后,我更加频繁的到贵州许多的西部小学去体验生活,在凯里,在毕节,在六枝……几次的体验让我对于这份事业的意义更是深信不疑。于是毕业后我义无返顾的选择了留在祖国的基层做一名人民教师。

扎根山村的我,面对家人来说却需要很大的勇气去解释和说服他们支持我,我相信:每一次的选择越是艰难越会获得更大的收获……

现而今不知不觉的,我在基层教学已近一年光阴,在这过去的二百多天里,我拥有了无数的微笑和孩子们对于我的赞许,家人也因为我的努力工作而为我高兴。我们的学校叫青源小学,是九江市修水县石坳乡的一所极为普通的山村中学。面积虽然不大,但基本的教学设备还算齐全。在设备有些简陋的教室里,我慷慨激昂的为学生们讲述着我的所学并竭力为孩子们带去中东部的教学新花样。我不得不相信,这里的孩子们远比我以前想象的要积极,他们对于学习有着强烈的渴望,对于新知识的渴望更是如久旱待甘霖一样。经过我用心的引导和启发,许多的孩子对于美术乃至艺术渐渐的也有了深入了解,他们开始学会用画笔去描绘家乡的别样风情,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待贫瘠与破落。同时在学习课外知识的同时,在学习成绩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学成绩名列前茅,得到了家长和领导的认可。

学校的各个老师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工作无不兢兢业业,这种氛围更是让我从中受益匪浅,上级教育部门与学校领导,经常就地区教育的种种问题进行寻找并努力的研讨解决的方法,对于学校的教职工特别是我们这些年轻的老师总是不辞辛苦的努力培养,想尽办法提高教职工的教学素质和个人修养。

经过了解,我知道这里也有许多老师是外地过来教学的,而且每年也会有一些青年志愿者来这边的各个学校支教,有的甚至一呆就是几十年。对于这些人,我真是由衷的敬佩,我觉得他们确实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实干家,并坚信自己也会

成为这样的人。然而扎根基层,扎根山村教育,并不像说说笑笑那么轻松了事。在获得快乐的同时,我无不感到身上的担子更大更重。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随着生活节奏与发展脚步的加快,在这个急速变化着的多元的大环境中,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始有着层出不穷的新花样。有些人甚至因为生活的种种遭遇与处境痛苦不已,人们的思想变得越来越复杂,也给现在的教育带来了新的考验。每当站在讲台上,面对数百渴望的眼神,我时刻告诫自己,要尽量将更新更好的教学方式带给他们,在努力学习和借鉴外面好的教育方式的同时,更要尽力寻找更为合适于本地学生的教学方法。我知道,自己必须努力,因为学生们需要我。

扎根基层,并不是一句简单的空话,它也需要实干家的精神和实践者的魄力。在这里;我可以充分的展现自己,学有所用,在这里;我可以充分的释放自己,尽情舒展自己的才华并为别人带去渴望已久的知识,在这里;我可以大声的告诉自己,我找到了生活的方向与人生的意义。并从中获得了他人不曾有过的快乐和幸福,拥有了更大的精神财富。

而我更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能够有更多的出色的青年人能够同我一样,加入这个神圣的行业,为基层的教育事业尽心竭力,鞠躬尽瘁。最后祝愿修水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再创辉煌!

下载感 谢 信(胡叶根)word格式文档
下载感 谢 信(胡叶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胡氏助学金感谢信

    胡氏助学金感谢信尊敬的胡女士: 您好!感谢您的默默关怀和帮助,感谢您对我所做的一切,元旦来临之际,请接受我最对您最真诚的祝愿,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我系就读于西北民族大学管......

    综合组胡叶工作总结(最终版)

    2007年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综合组胡叶半年来,在学校和部里的正确领导下,在老师们的帮助和支持下,我以“求真务实”的真诚工作态度圆满地完成了下面一些工作: 一、 扎扎实实打......

    优秀共产党员叶根飞先进事迹材料

    优秀共产党员叶根飞先进事迹材料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党委叶根飞,男,1973年7月生,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在读博士。曾任煤科总院西安院钻探所工艺研究室主任、工程所副所长,......

    草原上的小木屋(叶根娟)

    《草原上的小木屋》教学反思 浙江富阳 叶根娟 这本书走进我的视野至少有六七年了吧,但如此静心阅读,还是第一回。前段时间同时在读的还有一本书,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

    致滋根基金会的感谢信.doc

    致滋根基金会捐赠图书的感谢信 致滋根慈善基金会: 时值初冬,回味金秋,别有一番留恋。今年的秋季,滋根基金会给我校带来了一份深情。现在回味起来,我们倍感温馨,暖意融融。我校全......

    “语文哲学家”李海林 胡立根[合集五篇]

    “语文哲学家”李海林 胡立根 深圳市红岭中学审问慎思为智性,湖湘倔劲但求真。推研学理明方向,言语功能促转型。一、成长之悟 李海林先生1983年大学毕业,由中学老师到大学老师,......

    根与叶,情与爱,落叶终归根随笔[精选]

    初晨雨上,理衣回乡。踏一滩夏雨,散一帆倒影,零星滴答,青叶翻飘,树枝交翠,我穿一席蓝白牛仔,迈步在泥泞小路,灰黄的泥点散落在裤角上,鞋面上,让我不由想起,在这里,人生曲折的命运,如同片片......

    胡力文+写给时光的感谢信

    学生姓名:胡力文 学校全名:信阳市第五初级中学 年级和班级:七年级(20)班 指导教师:余双双 联系电话:*** 作文题目:《写给时光的感谢信》 本人承诺:我承诺本篇作文属本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