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学风问题探析.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学风问题探析
作者:覃干超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04期
[摘要]文章从当前大学生学风问题的现状入手,分析其中的原因,提出了大学生学风问题对高校的影响,以及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西部地方高校 大学生 学风问题
[作者简介]覃干超(1965-),男,广西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德育。(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6-0045-03
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而良好的学风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同时,大学生的学风问题直接关系到和谐校园的构建,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新形势下大学生学风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科学分析和把握大学生学风的现状,积极探索高校学风建设的着力点,主动采取应对措施,努力营造优良学风。
一、大学生学风问题的现状
1.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不足。许多同学进入大学后,受社会上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所学专业,过分强调自我意识和个人爱好,导致学习不安心,成绩不理想,进而出现厌学现象,对周围同学也产生了消极影响。部分同学理想脱离现实,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对学习抱有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态度,忽视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根据我们对广西本科院校在校学生的抽样调查,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兴趣指数在感兴趣之上的占50.60%,一般的占38.7%,不感兴趣的占7.5%。他们的行动往往受兴趣影响,但在很多场合,他们还会因考虑到就业所带来的压力及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被迫学习。同时,学生也陷入了一种由老师带着走的思想误区,如50.9%的学生认为老师的讲课水平是影响自己课堂上积极性的主要原因,90.8%的学生认为老师讲课的质量也会影响到自己对该门课程的兴趣。由此可见,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教师的教学起着很大的作用。
2.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习惯差。从学习态度来看,部分学生平时学习松垮,学习精力投入不足,主动性、积极性不高,不能有效利用课内、课外时间去学习,存在着期末考试临时“抱佛脚”的思想。在学习方法上,有的学生从来没有制订过学习计划,并按计划看书学习,有的学生没有阅读过与课程有关的课外书籍;为数不少的学生课后从来不与老师、同学就学习问题进行沟通。这些都表明,大学生缺乏学习计划及良好学习习惯的现象较为普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经常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习惯的学生只占16.5%,偶尔有的占69.4%,14.1%的学生从来没有过这种习惯。在调查对象中,46.2%的学生表示自己平时一般是考前花一个月的时
间去准备期末考试,33.9%的学生是考前花两三个星期去准备期末考试。另外,大学在教学条件、管理模式、学习方式、生活条件等多方面都与中学有很大差异,部分学生进校后对新环境不能尽快适应,在学习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无法通过有效途径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最终出现掉队现象,失去学习兴趣。
3.不能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工作三者之间的关系。目前,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思想活跃,关心国家大事,但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低,自主能力较差,自我意识较强,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交友、学习与娱乐、学习与休息的关系,有些学生甚至把美好时光消磨在吃喝玩乐上,把学习抛于脑后。调查显示,61.8%的学生课余时间主要用于看杂志小说、上网、睡觉、逛街、谈恋爱和玩游戏,8.2%的学生用于工作,只有25.4%的学生选择学习或者写作业。在问及电脑的主要用途问题时,33.1%的学生回答“用于聊天、看电影、玩游戏”。
此外,部分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使考风考纪不良。在学习中抄袭他人作业、试验报告或他人论文,考试时有夹带、替考、手机短信作弊等舞弊行为,还有制作假证书、假文凭等弄虚作假现象,也严重破坏了大学生的学风环境。
二、当前大学生学风问题的原因分析
1.扩招后学生的素质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学风的客观影响。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高校在校生急剧增加,给学风建设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是生源层次参差不齐,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二是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增加,大多数自理能力较差,以至于上大学后难以适应高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三是由于扩招,学校师资、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资源明显不足,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四是扩招后实行学分制,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注重目标管理,学生可自主选择教师、课程和学习年限,传统的年级和班级概念淡化,学生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增大,部分学生难以在学分制的模式下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不能合理规划大学生活。
另外,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对大学生的学风也存在一定的影响。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物质至上、享乐主义等不良倾向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文化氛围和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学校周边的环境也对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影响较大,许多高校周围遍布网吧、饭店、迪厅等场所,致使部分自制能力差的学生游乐于其间,荒废了学业。
2.高校自身存在的问题。高校对学风的影响是最直接、最重要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校校园建设的原因。许多高校实行多个校区办学,导致在不同校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分配难以均衡,既使总体资源显得匮乏,又使现有资源重新设置,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潜力和优势,顾此失彼,也给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带来许多麻烦。二是教学方面的原因。有的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照本宣科,不管课堂纪律,只追求上课数量,不追求上课质量;还有的教师将心思用在开公司、搞项目、做科研上,忽视学生的课堂教学质量。三是学生管理方面的原因,管理与教学相脱离。有些教师只知道向系或班主任反映学生课堂上存在的问题,根本
不管课堂纪律。专职辅导员所带的学生太多,工作无法深入细致。再加上有些辅导员工作责任心不强,不主动配合教师进行课堂管理,不深入课堂了解和发现问题,这都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另外,学生管理工作往往侧重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文体方面的日常活动,而忽视学习过程的管理,导致教学与管理脱节。
3.大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不够。这是造成学风不正的一个主要原因。进入大学以后,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所降低,缺乏学习动力,没有认识到大学是人生的一个关键点,没有认识到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另外,在思想认识上也存在偏差。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部分教师授课时照本宣科,上课与不上课一个样,以致这部分学生无心听课,甚至不上课。不少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原因在于没有考虑到毕业后的打算。他们不知道是为谁而学习,得过且过,缺乏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一旦毕业,才感叹浪费了大好光阴而后悔莫及。
三、学风问题对高校发展的作用
1.学风问题对高校发展的导向作用。加强大学生的学风建设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头等大事。学风体现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现一个学校的校风和办学精神,体现一个学校的历史积淀和教学传统,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办学管理水平。学风建设一直以来对高校的发展起到一个导向作用,也是高校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学风建设作为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工程,必须抓紧抓好。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而加强学风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同时,学风建设也是一所高校办学质量的目标。
2.学风问题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中心作用。“教”与“学”是高校的中心,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学风建设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效果,教学工作的好坏也影响着学风建设的开展。这也就要求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必须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把大学生的学风问题作为高校教学工作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最佳结合点,整合教学工作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力量和资源,以获得教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共同发展。因而,把学风建设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中心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服务于教学工作的具体体现。
3.学风问题影响社会对高校的评价作用。优良的学风是一所高校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社会衡量学校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几年,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改革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国民受教育的程度逐步提高。但我们也应看到,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仍十分严峻。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新形势下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善办学软环境,尤其是加强学风建设是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高校的校风直接影响着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直接影响着社会对高校的评价。一所高校只有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进取的优良学风,才会对生活其中的每个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熏陶。这种熏陶和影响,对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才培养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进而对整个社会尊师重教起着直接作用。
四、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策略
1.加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新生入学阶段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转折期,抓紧抓好这个阶段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推进大学生的学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刚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新生在学习方法、生活习惯、思想认识等方面面临着一系列的变化和挑战,这给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全面加强学生学风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因此,学校各职能部门必须齐抓共管,针对新生的特点,突出学风建设的科学性、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和时代性,从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规范日常行为习惯、端正专业学习思想、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等方面入手,全面推进学生的学风建设。同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出一支学习成绩优良、工作能力强且能得到同学们信赖的班干部队伍。辅导员也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要求学生党员与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结成“一帮一”的对子,主动关心同学们的思想、生活和学习,增强集体凝聚力,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学习经验交流会和各种学习竞赛活动,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此外,学生干部要以身作则,以自身突出的综合素质和优良的学习成绩影响和感染周围同学,在学风建设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2.加强高校师德教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师德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风建设的成效,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首先,高校要制定科学的师德规范,明确教师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引导教师正确把握高校教育教学规律,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其次,深化教学改革,建立起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和环境。这是建设优良学风的根本措施。高校应当着眼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学习能力、自学习惯;建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机制,将先进的科技成果和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途径,使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最后,完善教师的评价监督机制,将师德建设目标和师德建设的内容具体化,使教师的管理和监督有章可循。另外,实施全过程的民主评价,形成师德建设的制约机制。
3.加强制度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加强制度建设,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建设和严格管理是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重点。学校的规章制度体现了治校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控制力和约束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1)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学校必须围绕学风建设制定一套科学严格的规章制度,并狠抓落实。在对违纪学生进行处理时,要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重在教育,使他们真正认识错误并积极改正。(2)建立长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要建立学风建设的工作考核机制,要把学风建设作为院系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并将之列入学生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同时充分调动学生会干部,发挥他们的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积极建设的良好局面。通过采取一系列奖励措施,在学生中大力开展“奖评结合、以评促建”工作,以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带动学风建设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风状况的了解和监督。对于学习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我们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帮助;对于学风不好的班级则要采取措施及时进行整改,由“要学生学习”转变为“学生要学习”。(3)以党建促学风。学生党员是广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应成为高校学风建设的排头兵,在学风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作用。其次,建设和谐校园,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第一,构建人文素质教育。通过设置雕塑、建设人文图书室、开展读书周、寝室文化建设月等活动,挖掘人文教育资源,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第二,构建科技创新教育。通过学术讲座、科技作品竞赛、程序设计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作风。第三,构建社会实践载体。通过建设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大学生科技、文化、三下乡活动以及帮残助残活动,培养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奉献社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4.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首先,要组织学生有计划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开阔眼界,找出自身不足,也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从而促进学风的形成。其次,通过就业教育和指导,促进学生重视学习,形成优良的学风。我们应让学生入校就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引导他们树立自主择业的观念,并围绕这个主题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加强基础课,增加选修课,提倡文理渗透,拓宽知识面,学好专业技能,争取更多就业机会,这是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总之,大学生的学风建设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创造性,它涉及学风、教风、管理甚至社会等各个方面。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贯穿学生受教育的全过程,需要我们进一步统一认识并长期为之努力。
[参考文献]
[1]杜勇.关于高校学风建设的几点思考[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2).[2]龚义荣.新形势下高校学风建设的探析与创新[J].前沿探索,2007(2).[3]郑聪霞,钱伟,祝炜平.大学生学风建设评价体系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
第二篇:浅谈现代大学生学风问题
浅谈现代大学生学风问题
大学生学风是指大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风貌的总和,是大学生理想、志向、追求在学习上的反映,是一种行为习惯,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纪律和学习氛围,也包括了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品德。其中具体体现在学生的自主自习状况、请假是否作假,上课是否迟到早退或是逃课、作业是否剽窃等等上。本文以广西师范学院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践调查和案例分析,探讨高校大学生学风问题。
(一)大学生存在的不良学风。
1.学生在治学方面存在不正风。治学上,讲究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风气,这也是作为一个学生应该有的治学态度。然而,许多大学生都没有这样的态度对待学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上课,许多学生经常迟到、早退和逃课。几乎每个学生都会听说到这么一句话:“没有逃过课的大学是不完整的大学,没有挂过科的大学也是不完整的大学。”很多学生就会把这一句话作为自己逃课的借口或者挂科的安慰。其实,这只是自欺欺人,然而它确实影响着一些没有坚定的学习决心的学生。
(2)对于自主学习,无论是晚自习还是周末,许多大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和风气。据广西师范学院的明秀校区的调查数据显示,明秀校区共5027人,星期一19:20至19:50期间晚自习人数为426人,占总人数比例为8.47%,在21:10至21:40期间晚自习人数358人,占总人数比例为7.12%。周末自习的学生也不多,星期天19:20至19:50期间晚自习人数为517人,占总人数比例为10.28%,而在21:10至21:40期间晚自习人数为442人,占总人数比例为8.79%。而这些数据是在明秀校区自习室充足的情况下调查的,为此,在可以排除了自习室不足的因素的前提下,数据表明大学生没有形成自主实习的习惯和风气。我曾亲身经历过这样一个事情。今年四月底的实习的一个周日晚上,由于我们小组每个成员在上课之前都要先通过院内指导老师面前试讲,而我是小组组长,所以由我负责联系老师和找教室。在这个晚上,我在广西师范学院明秀校区翠贤楼找到了一个空教室,一贯以来,除了期末,翠贤楼晚上都是没什么学生。在临近七点的时候,我就先去教室了,不一会,一大批学生急急忙忙地就上了翠贤楼,占满了每一个教室。我本来以为他们是要搞什么社团活动,需要占用教室,于是我便联系老师改变地点,可是没过多久,这些学生全都又散了,原来她们是点名来的,于是我又得联系老师,告知试讲地点不变。师院有个规定,每周周日学生都需要点名,以确保安全在校,然而同学们为点名匆匆而来,点完名马上就走,没有同学是点完名后继续留在教室里看书的,由此可见,大学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风气。
(3)关于作业方面,作业剽窃现象严重。许多大学生在写作业或者是毕业论文的时候总是在网上粘贴复制,东拼西凑。常常听同学说有些大学毕业生由于毕业论文复制率太多而没有通过论文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要求毕业论文过机器,以便查出剽窃论文的行为,而越来越多的学生害怕自己的论文过不了关,这从侧面也反映出存在作业剽窃的不正之风的问题。
2.学生在请假方面存在不正之风。关于请假,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没有按照学校的请假制度请假。一是霸王假,一些学生是没有按照事先办理请假手续的规定,而是先斩后奏,等到人不在学校了,才打电话请假,人们常常把这种先斩后奏式请假称为霸王假;二是投机取巧假,一些学生想逃课,事先写好请假条让去上课的同学带去,如果老师点名了,就把假条教上去,如果不点名,那么就可以不用交而又不被发现了,这种投机取巧式的请假通常让一些逃课的学生满天过海。此外,请假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长假的理由最多的当属“家里有事”短假的理由最多当属“身体不舒服”,多数正常的请假是因为身体不舒服,而正因为这样,这也成为了许多请假作假的理由。
(二)导致存在大学生不良学风的原因
1.学生自身的原因
(1)大学生没有长远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一新生尚处于迷茫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也就没有了学习的紧迫感和主动性。大二学生仍有大部分学生没有人生目标和规划,有部分虽已有目标,但可能认为自己在校的时间还长,学习自觉性仍然不大。大三学生较为忙碌,有明确的目标,自觉性相对强;大四的学生有考证和写论文的需要,相对而言自觉性较强。然而整体来说,大多数的大学生安于现状,对就业形势不了解,对自身专业的培养方向、就业前景没有具体了解,目标模糊,所以学习的动力与压力小,自觉性不高。
(2)惰性较高,自我约束力差,对娱乐类事物抵制力差。许多大学生习惯于中学时期被家长、老师等外力约束管理,到了大学以后,无法调整适应,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并且大学环境较安逸,容易使人产生懈怠心理,对娱乐类事物抵制力不强。许多大学生花过多的时间在娱乐类活动,如逛街、约会、上网。据广西师范学院明秀校区的调查显示,在星期天晚上接受采访的样本总人数60人中,13%的人外出是因为去兼职;30%的人是出去吃饭;27%的人是去逛街购物;30%的人是去约会、充钱、领钱等。在星期一晚上接受采访的样本总人数30人中,5%的人外出是去兼职,25%的人是去吃饭,35%的人是去逛街购物;35%的人是去约会、充话费、领钱等。据宿舍调查显示,从整体上看,学生在宿舍均以非学习活动为主,以上网类占主体。而从具体看来,星期天在宿舍的人当中,上网类人数比例为53.7%,星期一上网人数比例为38.7%。
(3)大学生学习的目的或动机不良,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一些学生认为大学就是混个文凭,给找工作多一个筹码,其他一切都是浮云,没有意识到大学学习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有的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成绩,只有高分了,才能排名在前。认为平时的学习和听课都是没用的,只有等期末,老师给出考试范围后,才复习,才能得高分。
2.教育制度的弊端影响
(1)初中有中考的压力,高考更是有高考的压力,而大学却没有了决定命运的大考压力。在初中和高中,许多学生都被考试的压力鞭笞着学习,高中更是经历了三年的高度紧张的学习和决定命运的高考,而在大学里是一个相对自由放松的场所,没有高考的压力,没有校园围墙的限制,没有 高中老师的监督和催促。因此,由于教育制度的这种弊端,导致了许多大学生习惯于中学时期被家长、老师等外力约束管理之下学习,习惯于以考试的压力促进学习的动力,到了大学以后,无法调整适应而失去了学习压力和动力。
(2)许多学生依然摆脱不了高中的都是以分数为目的和以知识记忆为主的学习方式。中学时期,学生都要经历每月一大考每周一小考,都是题海战术的演练者。无论是学校、老师和家长,都以最高的注意力关注着孩子的成绩。我记得实习的时候,一个家长对老师说,分数才是硬道理。自然而然,学生学习也就以成绩分数为目的。学习方式上也是以记忆知识为主,不注重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许多大学生依然摆脱不了以成绩为目的的学习和传统的学习方式。
3.教师教风的影响
教风, 是学校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过程中, 对全体教师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能力水平、教学效果、教学风格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总体要求。教师教风好坏,关乎一所大学发展的成败。教风优良,可以提升教师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扩大学校知名度;教风不正,会影响学校的校风,也会影响学生的学风,教风不正,学生也难有向学之心、硕学之果。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教风也存在问题。在计划经济时期,教师们都是怀着报效祖国,为教育事业奉献的情怀施教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多了一份工具性,成为了一部分人的一种谋生手段。于是,有些教师由于忙于评职称把注意力放在科研方面而忽视了教学;有些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上课,工作责任心不强,敷衍应付教学;有些教师不批改甚至不布置作业,课堂上对学生考勤不闻不问,纵容学生逃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逃课行为;有些教师只教书,不育人,认为学生学不学是他们自己的事,与自己无关,缺少对学生的教育。
4.学校校风的影响
学校校风是一所学校的魂,是学校整体精神风貌的呈现,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学习、管理、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综合凝聚。学校的生活制度、教学管理、学校秩序和稳定、师生关系、学习氛围等都体现一个学校的校风。学校的校风也会影响教师的教风和教学的学风。学校校风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行为举止的规范都有重要的影响。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宗旨,管理制度、治校方略和校园文化、学习文化氛围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风。学校作为一个群体,如果没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文化气息,对个体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端正大学生不良学风的措施
1.加强学风道德建设。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推进学风道德建设,使广大学生坚决抵制学术上的不正之风,努力成为严谨治学的力行者、优良学术道德的传承者,要敏而好学,自觉养成勤奋、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良好学风,成为良好学术学风的维护者,使广大学生形成讲诚信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诚信请假,诚信考试,不做假,不违诺。
2.学校校风和教师教风两手抓
一只手,是要加强学校校风建设。一方面,注重学校制度建设,包括学校管理制度,教师教学制度,学生考核制度,评价制度,不断地完善校规校纪、考风考纪。另一方面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包围在浓厚的文化气氛,营造良好的学风气氛,形成优良的育人环境。另一只手要加强教师教风建设。教风建设的核心是道德建设, 即师德师风教育为此,以师德为切入点,努力形成良好的教风。2013年5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就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作出部署,将建立师德考核档案。各高校要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师德评价、考核、激励机制,对教师的思想作风、敬业精神、治学态度、师德修养、业务素养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着力解决师德建设、教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教师要形成优良学风,还需要要规范教学,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从课堂教学抓起。同学,教师要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关系,关注学生,了解学生,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学校校风和教师教风两手抓,共同影响和形成优良的学生。
第三篇:地方高校学风建设探讨论文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大学的宝贵财富,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育人资源。加强高校学风管理、创建优良学风是大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不过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大学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师资和教育资源匮乏,我国大学学风问题愈显严重。大学学风的退化直接体现在毕业生就业质量上,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本科毕业生即使能找到工作,质量也比较低,这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发展速度很不相称。反过来就业质量低会进一步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形成恶性循环。大学学风的退化表面上看是因为现在的大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和吃苦精神,实际上其深层次反映了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甚至落后于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现实。鉴于此,从2013年我国教育部门开始研究高校的转型发展。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提出“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转型发展为普通本科院校的学风建设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另外学风建设仍然是高校转型工作的重中之重,优良的学风建设要统领转型发展的全过程,以体现高等教育育人的目的。
一、转型发展为地方高校学风建设带来的机遇
高校转型为优良学风建设带来的机遇在于可以破除原有体制的弊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高校转型由原来的学术型大学的办学定位转变为应用技术型的办学定位,打破了原来的单一的评估标准,高校向地方化、特色化方向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因为各个地方发展的差异,地方高校会被赋予较高的自主权,更加密切关注现实的经济社会需求,以此来制定自身的发展战略,真正做到以教学质量为核心,变外延式发展为内涵式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其次,转型后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也会改变。高校教师在职业考核和职称评审等方面的标准对教师的引导作用是显著的。
转型后为了配合高校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对教师的考核会从原来的以学术成果为主的考核体系转变为教学实践成果为主的考核体系转变,甚至高校自身根据需要制定对本单位高校教师的考核标准。这样教师从繁重的科研任务中解脱出来,密切根据实际需要,主动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加强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的运用,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转型后高校对学生毕业的考核标准也会改变。转型后为了同时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职业能力,对学生的考核会从原来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体系转变为考试成绩和教学实践成绩同时达标的考核体系转变,将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必须的考核指标。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由企业或者第三方评价机构完成,有效杜绝高校为了提高毕业率而放水的行为。学生也会由原来被动的实践教学变为主动的实践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职业能力考核的引入会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增加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热情。
二、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的挑战
高校转型虽然为破除原有体制的弊端,建设优良学风提供了机遇,不过同样存在着不少的挑战。首先,需要改变对实践教学不正确的认识。正像职业教育容易被人忽视一样,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容易被人忽视,往往流于形式。社会的发展需要理论创新的人才,同样也需要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的人才,这种人才在理论创新和人们的实际生活之间搭建起了桥梁。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所以教学方式也必须是问题导向性的。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需要学生动用所学理论知识,并结合面临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很大的努力。
如果在教师的督促下,学生能完成这么一个过程,对于学生的能力的提升以及优良学风的形成都会是有非常大的促进。千万要杜绝以实践教学为借口变相利用学生廉价劳动力的行为。其次,高校转型发展需要触动既得利益。高校的转型发展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对地方高校放权,增加高校的办学自主权;高校内部的行政管理者对于高校的学术权力同样要放权,以保障“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目标的顺利推进和实现;高校教师也面临着角色的转变,从以前教师为中心、传授知识为目标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建设为目标的实践教学。这些都会造成相关主体出现不适应、产生抵触心理和行为的情况出现。如何在高校转型过程中,既能达到转型的目标要求,又能兼顾各相关主体的利益,实现平稳过渡是面临的一大挑战。
第三,高校转型的变动性和学风建设的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学风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其往往是几十年的教师治学精神和很多届学生的学习风气的积淀。目前不良的学风已经形成,即使高校转型为其转变提供了机遇,其转变也肯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付出持续艰苦的努力。另外转型使高校处于变动之中,各种理念的碰撞,各种利益的交织,这些都不利于高校优良学风的形成。最后,高校转型后“教育性”和“职业性”之间的平衡。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性大学以后,会面临还要不要学术型教育,所占比例多少合适,是否应该像职业教育一样完全“以就业为导向”等问题的困扰。前面已经提到,我国实行高校转型并不是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权宜之计,而是为了构建我国的二元高等教育体系,另外高校转型与就业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2004年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实施以来,虽然在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和增强就业能力方面产生了一定效果,但对高等职业教育完整性和全面性产生了很大冲击和破坏[4]。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后,更不应该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标准。作为本科层次的大学,追求真理、强化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服务社会发展和张扬个性等的学风建设,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5]。这也是区别低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方面。另外即使实施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其学生与部属重点高校的就业能力方面还是有很大差距,其主要原因依然在于学术型教育的差距。所以,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性大学以后,“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办学定位与学术型教育并不冲突,学术型教育和实践性教育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实现高校教学的高质量。
三、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路及举措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我国的教育也步入了“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新常态,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逐渐成为了高校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而优良的学风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和主要的表现形式。高校转型发展为破除原有体制机制的弊端,转变高校学风不断退化的趋势,重建高校优良学风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而机遇往往稍纵即逝,机遇的把握在于紧紧扭住学风建设这个核心,通过采取一系列积极举措,实现高校的成功转型。
(一)树立以学风建设为核心的高校转型发展理念
高校转型发展为优良学风建设提供了机遇,反过来,学风的好坏是评价一个学校转型成功与否的决定性指标。高校转型发展虽然是为了改变以往的单一的学术型办学体制,重构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其本质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而优良的学风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和主要的表现形式。所以一个高校转型是否成功的判断标准就在于看这所高校的学风是否有了根本转变。能够通过改革将学校、教师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提升教学质量,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上来的高校转型就是成功的。所以高校转型要紧紧扭住学风建设这个核心,将学风建设贯穿于高校转型发展的始终。高校转型发展必须要以优良学风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以学风建设为核心的高校转型发展理念,就是要不断改革以往阻碍优良学风形成的体制机制。教育管理部门要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引导高校自主探索,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高校自身要逐渐改革行政主导的管理体制,逐渐探索国际上流行的“教授治学”制度。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和学生考核体系,引导教师和学生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严格学生考核标准,提高学生毕业门槛,引入第三方评价体系,积极推进教考分离,严把学生毕业质量关。
(二)充分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高校学风建设中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6]。教师的师德素养、教学态度、教学方式以及对待学生的态度都会比较直接的影响学生的学风,同时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会慢慢渗透到学生的意识中。正是因为如此,教师被赋予了高尚的职业地位。但是目前的现实情况是教师处于夹心层,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是行政主导下的高校管理体制,对教师的管理越来越精细化,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干预越来越多。充分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权威性和主导型,赋予教师身份应有的威严。要改革教师评价办法,突出教学业绩评价,建立激励竞争机制,分配政策向教学一线倾斜。要深化教师聘任制度改革,拓宽选人视野,完善遴选制度,全面推行公开招聘,促进不同高校、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交流。鼓励高校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专兼职教师,鼓励教师拥有校外学习、研究和工作经历,优化专兼职教师结构。同时,完善退出机制,实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增强用人活力。
(三)深化教学改革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要紧紧围绕优良的学风建设来展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让学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面对部属高校及省级重大大学的毕业生的竞争压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迫切需要紧密联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由于我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和复杂性,每一地区的大学都有其发展空间,都能够以特色构筑核心实力,办出高水平。所以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构建,需要高度融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根据所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增强服务和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深化教学改革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打造特色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优势学科的建立需要创立并不断完善学科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既能体现基础性、广延性又体现出前瞻性和适用性,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实现的路径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过由于各自需求未能完全对接,地方校企合作很多也是流于形式,所以校企合作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层次性,不断寻求更大区域范围内,与更大企业进行对接合作。
(四)加强校际合作和对外办学,以开放倒逼改革
高校成功的转型发展需要触动既得利益,而自我革新的难度比较大,正所谓“触动灵魂容易,触动利益难”,这就需要通过开放来倒逼改革。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改革和开放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改革有利于进一步的开放,开放反过来又会促进改革,形成良性的互动。通过开放合作,有利于找到自身差距,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式,增加改革的紧迫感,凝聚改革共识,缓解改革难度,以持续的开放合作倒逼改革。加强校际合作和对外办学,以开放倒逼改革,就是要加强与其他院校和国外院校的交流合作,借鉴经验,凝聚共识,以此来推进改革。加强校际合作和对外办学的主要方式包括加强与国外知名高校以及国内转型发展走在前列的高校进行校际高层互访,交流经验;加强国外教师的引进力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面向世界招聘一流管理者和教师,并不断推动青年教师到国外高校进修学习;加强与国外大学的合作办学,通过交换师资和互派留学生提高对外开放办学的水平,使学生通过到海外学习和实习,提升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环境中工作的能力。
(五)加强保障,由点及面,稳步推进
如前所述,高校转型发展需要面临高校转型的变动性和学风建设的稳定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协调高校转型后“教育性”和“职业性”之间的平衡,尤其是转型发展初期,各种理念的碰撞,各种利益的交织,这些都不利用高校转型的顺利开展。因此高校的转型发展要加强保障,由点及面,稳步推进。首先,高校需要成立专门的转型发展领导机构,制定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及重要时间节点;其次,按照轻重缓急、由点及面的原则,将主要任务进行合理分解,稳步推进;最后,加强组织领导和保障工作,让转型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得到及时、稳步的落实。
作者:高贵现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应强,蒋华林.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4(6):1-9.[2].姚荣.行政管控与自主变革:我国本科高校转型的制度逻辑[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29-34.[3].鲍昭,罗萍.基于动机理论的高校学风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5,2(5):40-42.[4].张应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可能效应与主要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14(6):29-34.[5].韩延明.学风建设: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3):19-24.[6].杜玉波.把握新常态下的高教发展[N].光明日报,2015-03-02(02).[7].孙松发.论高校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2):148-150.[8].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N].中国教育报,2012-05-16(01).
第四篇:西部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信息化浅析
西部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信息化浅析
『作者:石头』『2007-04-18』『浏览次数:1293』『关闭』
[字号:大 中 小]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高校作为代表社会先进知识的聚集地必然率先步入各项工作信息化的行列。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毕业生就业工作日益复杂化的条件下,积极推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已成为实现高校就业工作有效管理的必要途径和重要任务。
一、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的内涵
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信息化是近年来被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从教育部领导到各类媒体,对此都十分关切。具体而言,就业工作信息化就是在就业工作的各个领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并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在就业信息的产生、传递、利用和管理诸环节实现高效、透明和有序的过程。
信息化需要一些基本条件,如畅通的信息渠道、基本的信息设施、必要的技术水平,但关键的是对信息化的理解与认识水平。
在具备了上述基本条件后,东部和沿海地区的高校要实现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是比较容易的,因为它们已经拥有了发展信息化的雄厚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而对于西部的高校来说,情况就要有所不同了。
二、西部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的现状
与东部高校的外部环境不同,西部高校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信息相对闭塞、经济相对落后、信息手段落后的环境之中,人们的观念中也存在许多误区,如“信息化就是要购买大量设备、上网”、“信息化是专家们的事情”、“信息化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平”等。而这些观念与信息化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信息化更重要的是一种管理理念、一种工作方式。信息化虽然需要投入、需要技术、需要专家,但在进行投入之后、技术专家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平台之后,如果没有相应的管理规范来保证其良好的运行,所有投入都难以正常发挥作用。
其次需要对待的问题就是环境差、技术落后。虽然说在近几年,西部地区的网络建设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说,整个西部地区网络发展的大环境依然是比较差的,技术也相对来说落后了一大截。这样就给西部地区高校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西部地区的高校无法在一个宽松的、开放的环境中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此外还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应用较少等等。西部地区的社会和经济虽然在近几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就整体而言,人们的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网络这个新兴事物在人们的生活之中也因而未得到较为广泛的普及。人们对于网络的使用远远未达到东部地区人们的水平。再加上在西部高校中,来自农村、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较多,这也就成为制约西部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另一大难题。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西部高校的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也不例外。目前各西部高校的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同样具有一定的优势。
首先,近年来信息化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信息化已经成为西部地区高校的共同选择,从学校领导层到在校学生,对信息利用的认识都有所提高;获取信息、利用信息、信息公开透明的理念得到了很好的传播;大家都希望有一套能够高效、便捷地收集和传播就业信息的工具,这成为信息化的一个有利条件。
其次是西部地区的信息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政策的倾斜和资金投入力度的加大,西部地区的网络环境和基础设施改善较快,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也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三,具有后发优势。东部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信息技术已接近成熟,而西部高校没有低水平建设的探索过程,可以直接利用东部地区院校的研究成果和众多的免费资源,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来发展自己的就业工作网络系统。
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前提下,西部各高校大力发展着就业工作信息化系统,在方便自身工作的同时,也为同学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求职平台。那么,在西部这样一个比较落后、基础力量薄弱的环境下,各高校为什么还要大力发展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呢?
三、就业工作信息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就业工作信息化之所以势在必行,是因为具有如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必要性
1.是更好地开展服务,加强时效性和提高管理效率的需要。
网络具有快捷、方便、覆盖面广的特点,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这对于帮助大学生和用人单位进行信息沟通,及时掌握就业信息,是一个非常有力的工具。有效地利用信息工具,为大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加强就业工作的时效性,提高管理效率,正是就业工作的本质要求。
2.有利于提高咨询服务的效率和针对性。
信息网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客观的多用户和用户的个性化体验并存。这一特点对于就业咨询来说非常有益。毕业生在进行就业咨询、测评服务时,都希望享受个性化的服务,而这对于就业工作部门来说,由于人力不足、时间有限,直接提供此类服务是不可能的。而利用信息网络工具,就可以实现个性化的服务、不间断的接待,减少就业工作部门的工作压力,提高服务的效率和针对性。
3.有利于降低大学生的就业成本。
在大学生的就业成本中,信息收集、甄别、自荐材料制作、面试所需的交通费都是重要的内容。利用网络技术,帮助学生收集信息、直接在网上提交电子版材料、进行网络远程面试,可以大幅度降低大学生的就业成本。这对于经济困难学生比例较高、毕业生要大量到东部就业的西部高校来说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4.有利于通过网络讨论,化解就业心理问题。
利用网上社区的讨论与交流,可以化解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如焦虑、烦燥、挫折感、失落等不良情绪,利用学生之间的鼓励和引导,实现学生心理成人和社会化过程。
四、西部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的实现途径
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先进的观念,也需要有效的组织实施。西部地区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可以按以下思路来实现:
1.宏观布局,功能分析。
首先需要对就业工作的全过程进行分析,从整体上给出就业信息化的宏观布局,分层次进行信息网络的功能分析,在不同层面上尽可能详尽地列出要实现的功能,形成一个功能全面、结构合理的网络体系。要避免各部门各自为政、自成体系、互不交流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陷阱,从一开始就按学校工作整体的要求来进行设计。
2.充分利用新技术,积极推进就业工作信息化的建设。东部地区高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经验,他们已经做过的探索、取得的成果应当在西部地区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得到有效利用。近年来信息技术领域内许多新技术、成熟的技术、开放的代码和众多免费资源都可以引入到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中来,一方面可以提高开发效率,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少走弯路,提高系统的成功率和可用性。3.动员学生力量,在网络信息内容方面做出努力。
网络工作的应用最重要的是内容。就业信息网络的内容不仅由学校职能部门提供,而且要广泛动员学生力量,共同充实网络内容。只有这样,就业信息网络才会获得学生的认同,成为大学生自己的网络,才能真正发挥作用。4.贵在即时、贵在互动。
就业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就业工作信息网络应当是一个即时的、互动的平台。学生的咨询、同学的讨论、就业信息的确认、远程面试的开展等,无一不需要即时、互动的平台。在就业网络开发和应用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这一需要,才能为同学和用人单位提供良好的沟通平台。
综上所述,西部地区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的条件已经成熟,就业工作信息化具备了许多优势。如何利用这些优势,是一个值得思考并在工作中加以落实的重要课题。
第五篇:浅谈高校学风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校学风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
人力资源师论文(国资委)摘要:学风建设既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学校校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学校的立校之本,其结果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目前,随着教育政策的更新,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激增,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学风建设在考风考纪、课余活动安排、学生思想认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是各个部门日益关注和重视的关键,又是学校和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和特点,提出了加强学风建设的对策。关键词:高校;学风建设;问题;对策 导言
学风建设历来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是一项与学生成长、学校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密切联系的系统性工程。优良的学风是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反映,它所具有的熏陶感染、激励导向和调节约束作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学风可以折射出高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风貌,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大学和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目前,随着教育政策的更新,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激增,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学风建设在考风考纪、课余活动安排、学生思想认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是各个部门日益关注和重视的关键,又是学校和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因此有效地解决当前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便是高校管理部门应该深思的重大课题。本文分析了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和特点,提出了加强学风建设的对策。当前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 随着高校在校学生数量不断扩大, 学生思想状况、学业水平参差不齐,同时, 由于社会各种文化思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导致部分学生的学风状况, 令人担忧, 也成为困绕高校教育工作管理者的一大结症。
2.1 学习目的不明确, 迷失自我
有的学生进入大学以后, 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生活,没有很好的自主学习
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等, 不能很好的自主掌握时间;生活环境的变化、管理方式的改变, 使得部分学生无所适从, 从思想认识上产生偏差。
2.2 学习自觉性、主动性、纪律性差
有的学生由于学习目的性不强, 学习敷衍了事,无视校纪校规, 迟到、早退或旷课相象等时有发生, 组织纪律性差,也没有很好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更不用说对自己未来的事业进行长远的规划了, 每天得过且过, 出现混文凭的倾向, 学习主动意识和自觉意识淡薄, 对待任何学习的事情都抱无所谓的态度。
2.3 学习方法不得当, 难以做到学以致用
进入大学以后,在专业学习上方法不得当, 难以完成专业学习任务,在课堂上, 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课堂知识传授, 不能很好地消化课堂知识, 久而久之, 影响学习情绪。或者没有很好地处理学习、锻炼、娱乐的关系, 忙于投身到各种社会活动, 或忙于勤工俭学的各种活动, 学习变成了副业,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浓厚学习氛围的形成。
2.4 缺乏集体观念, 班风建设明显滞后
当前高校的在校学生中, 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当中的许多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 缺少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或听取他人意见的习惯。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意识不强, 集体观念淡薄, 导致良好的班级风气不浓, 班级凝聚力和吸引力下降等,有的学生还抱着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处事态度, 对集体的事情关心少, 参与少, 集体活动难以顺利开展。高校学风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高校学风问题的原因很多,总结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3.1 社会原因
首先高校扩招的影响,导致部分高校生源的整体素质下降,一部分学习基础差或者根本不喜欢甚至很厌恶读书的学生也跨进了学校大门。在学校里出现了“两多”现象:不愿学习的学生多,不会学习的学生多;其次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急功近利风气蔓延,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社会分配不公、知识分子待遇较低等现实,受社会风气的潜在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上滋生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上的不良风气逐步蔓延到高校中来,这些不良思想和风气对高校的学风产生了较强的冲击,一些学生的人生
观和价值观被扭曲,功利色彩浓厚,导致了他们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热情下降,学习态度不端正;最后,社会用人制度的改变,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四处求职的尴尬使大学生的社会优越感受到了挑战,使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感到“前景暗淡”,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
3.2 学校原因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但相应的学风建设系统工程并未能得以同步发展,学风建设管理体系不完善,相应措施更新或修订不及时,缺少个性化学生培养方案和实施空间。因为认识的不足,学校认为学风建设仅仅是学生管理人员的事,仅仅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任务;其次缺乏完善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导致部分学生没有清晰的目标和前进方向,从而表现平平,碌碌无为,整日浑浑噩噩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另外,部分教师忙于自身课题研究,无暇顾及学生需求,授课形式呆板,多用口述加存文本的课件展示授课内容,没有吸引学生兴趣的知识的元素。更有个别教师一本授课笔记可以传授很多代,内容跟不上时代,形式单一,与社会需要和学生需要严重脱节,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教育教学质量差,这也造成学风建设力量相对不足。
3.3 学生自身原因
首先对专业认识不足,有些学生入学前的专业选择是比较盲目和无奈的,入学后发现不是自己想学的专业,因而导致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缺乏,从而产生厌学、混学和逃学现象。其次学习心理适应性差,由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是独生女,对父母依赖性大,缺乏自主能力,适应性差,不能很快地融入大学生活,因而产生自我评价失调,对自己学习能力和自信心产生动摇,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有的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主动性差,导致学习松懈,学习不认真努力。有的学生对所学的有的科目和课程不感兴趣,或者对一些公共课和考察课根本就不重视,所以不认真学习。有的学生进校后,没有及时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在大
一、大二年级基础没有打好,到了大
三、大四,想学也跟不上了,就自暴自弃,混天过日,直到毕业。有的学生,热衷于学生活动、社会活动和经商,忽视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实践。有的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好,也不用担心就业,读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混张文凭,学习缺乏动力。特别是高校扩招后,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有所下降,一些学生把中学时代的 3
不良风气和学习习惯带入了大学校园,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学风。针对高校学风建设中问题的对策
4.1 营造良好的大环境
构建整体学风建设模式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实施该工程,应该发挥建设者的主体作用。一个学校要有良好的学风就一定有一个好的大环境,学校从领导、教师到学生都要成为良好的学风的建设者,也就是学校制定政策、教师投入工作、学生积极配合。在学风建设中,学校是学风建设的主体,学校要加强教学改革、把握学校学风建设和发展方向,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措施。4.2 建立成才引导机制
除了新生入学教育时的专业思想教育外,在平时还要强化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可以校园学术科技文化节为载体,开展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这也是营造浓厚学术氛围的重要举措。此外,学生的主要学习动机是“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因此,笔者认为要将就业教育贯穿于大学四年级当中,要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统领就业教育的全过程,将择业指导纳入教学计划,实行全程式的择业指导,积极教育引导学生。4.3 繁荣校园文化、培养人文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影响范围广而深,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也是响应国家在素质教育方面发展的要求,因此学校各级领导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通过一些学术交流年会,权威教授的讲座以及英语角、辩论赛等,培养科学精神,营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氛围,保证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同时,接受科学思维的训练。通过开设哲学与社会、文学与艺术、经济与管理、科学与技术等系列课程,促进大学生“读书修身”。只有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才能实现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的良性互动。4.4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意识决定行为,思想支配行动,只有提高了思想认识,才会有自觉的行动,才会有奋发向上的精神。因此,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是培养优良学风的基础和前提。欲做好思想教育工作,须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
民族的振兴及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联系起来,使其认识到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仅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更是国家建设的需要。只有将国家与社会的意义和个人的价值取向结合起来,方能增强学习的动力,促使学生发掘自身的高层次需求,进一步强化自己的学习动机,为努力学习成为国家的建设人才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在此过程中,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远大的人生目标和学习目标,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服从集体,端正学习态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教育学生要认识到知识的无穷和人生的短暂,意识到知识不仅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而且可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一件极其辛苦的工作,既要注意方式方法,又要多管齐下,力求做到面面俱到。针对许多新生上大学松口气的想法,新生入学后,结合专业特点,就要对新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4.5 加强学生管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针对当前学风中存在的问题,重点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严肃考风考纪,加强学生管理。严肃考风考纪是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在开展考风考纪宣传教育的同时加大处罚力度,对各种弄虚作假和考试作弊的学生要进行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教务处应针对此问题提出相应的符合当前实际的制度规定,不仅仅对于学生,还应规范监考教师的职责。另一方面要改革过去单一的考试形式,从科学的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角度出发,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注重对学习全过程的评价和对学生全方位的考查,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与考试。4.6 加大对学风建设的引导力度
学校应在现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包括学籍管理制度、学生考勤制度、考试纪律、奖学金评定办法、国家助学金评定等各种评优制度。加强学风建设的引导作用,更加注重学习成绩在上述制度中的主导作用。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学生人数猛增,导致学校办学硬件滞后,因此,每学年开学时,学校应提前对自习室做好统一规划,避免出现新生无处上自习的现象,为切实加强学风建设提供硬件上的保障。
结论
学风建设是优化教学工作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条件之一,是高校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前提,也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良好的学风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思想、育人环境、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是一所大学的气质、灵魂和立校之本。学风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的步伐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到校风的形成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实际工作中,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与之相应的措施,努力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作风,让学生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在学习生活中学会按照社会规范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主人翁意识和历史责任感,积极引导大学生志存高远、外塑形象内强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风建设还会出现其他的问题,我们只要坚持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肯定可以改善学校的学风建设,从而为国家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席正.从学生角度分析高校学风建设问题[J].大连交通大学.2010 [2] 代永建.当前高校学风建设若干问题浅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 [3] 张东祥,张娥.高校学风建设问题研究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0 [4] 林佩云.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0,(11)[5] 林科学.论高校学风建设[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 [7] 伊爱焦.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中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学理论.2010 [8] 郑木明,林新宏,熊美凤,申玉杰.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学风建设[J].医学教育探索,2010.[9] 张彦.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的对策探讨[J].贺州学院学报,201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