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经济思想的基本特征五篇

时间:2019-05-12 20:40: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邓小平经济思想的基本特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邓小平经济思想的基本特征》。

第一篇:论邓小平经济思想的基本特征

邓小平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理论概括,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经济思想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范文大全-www.xiexiebang.com,找范文请到范文大全]

一、邓小平经济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

邓小平经济思想,立足于中国实际,着眼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和实现我国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深刻地揭示了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规律,对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体制、经济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经济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慰想政治保证与社会环境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都作出科学的论断和精辟的论述,深刻地总结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真知灼见地分析了我国当前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对新时期的新鲜经验进行科学而全面概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继承与发展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既“坚持老祖宗不能丢”,同时又探索了“老祖宗没说过的”“新话”,他不仅把前人没有说到的或者没有说清楚的,说到了或说清楚了,同时还把前人说得不对的或已不符合时代的,扬弃纠正了和说对了,而且更重要的是把前人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上未总结和解决的问题,给以科学的总结和解决了。如提出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也要搞市场经济,各项工作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开拓经济建设的新局面,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政治报告中用新境界、新水平、新判断、新体系集中概括了邓小平理论的特点。这充分反映了邓小平经济思想充满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

二、邓小平经济思想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产生的,具有时代性

邓小平经济思想,主要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的。可以考虑将形成过程分为这样几个具有时代特征的阶段:一是60

年代:邓小平早在60

年代初,就说过一句尽人皆知的名言:“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大无畏胆识,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一个深刻的理论:只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才是好改策。二是拨乱反正时期;即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倡导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把人们的思想从“两人凡是”中解放出来,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三是全面改革发展时期:即+二大以后.经过十三大,1989

年政治**,到中国共产党十三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四是改革发展的新阶段,即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到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升,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依据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深刻分析世界经沐发展历史的新情况、新特点,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提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变,并且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新思想,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理的突破和发展。

邓小平在以上不同时期,都从不同深度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新问题作了大量理论阐述,反映了党的中心工作及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表现了邓小平经济思想鲜明的时代特征。

三、邓小平经济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有强烈的创造性

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总是强调“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要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而且要求“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语重心长地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邓小平本人更是一个无私无畏的探索者、开拓者,他创造性地提出不搞无谓争论的原则,“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大胆尝试,“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思,“市场经济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论断…

无一不体现邓小平经济思想的创新精神。

四、邓小平经济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鲜明的原则性

邓小平经济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既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状的科学分析,以及对当前世界形势的冷静观察,也是对社会主义经

济建设规律的正确认识。他特别强调“要硬着头皮把经济搞上去,就这么一个大局,一切都要服从这个大局”,其他一切任务都必须服从这个大局,不能干扰它。但这绝不是可以不要四项基本原则,相反,邓小平同志一贯坚持强调四项基本原则不能丢,强调经济建设不能偏离社会主义轨道,指出“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要求全党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经常用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人民,教育学生,教育全体干部和共产党员。邓小平同志不仅首先提出,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四项基本原则的内涵,在实践中始终一贯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地坚持和捍卫四项基本原则,同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进行了不懈的斗争,而且还进一步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应当遵循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有:坚持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原则,坚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原则;坚持速度、效益、比例有机结合的原则,坚持计划与市场有机统一的原则;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等等,邓小平经济思想视野宏伟,博大精深,仅举数例,足以看出其经济思想的原则性。

五、邓小平经济思想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利益,具

有人民性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人民群众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要素,是国家的主人,社会的主体。党和国家的一切理论和实践,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都应是人民群众意志和愿望的反映和体现,都应代表群众的心声,都应服从和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意志的愿望。邓小平指出:“只要我们向群众讲明白,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任何障碍都可以排除。”强调要依靠群众,充分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在建设有由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过程中,党和国家无论宏观政策还是微观决策,都要充分地高力度地反映和代表群众的意愿,人民的利益,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答应不答应,群众支持不支持”作为根据,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经济思想来自于人民群众,又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正说明了邓小平经济思想的人民性。

六、邓小平经济思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开放性

针对“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况的重要因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强调“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

三十几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告诫大家,要清醒地认识到对外开放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必须抓住时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广泛地置身于国际竞争舞台。邓小平同志将对外开放看作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他向世界宣布,中国的对外经济开放政策,“不是短期的政策,是个长期的政策,最少50

年到70

年不会变。”即使70

年后,我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也只能更加开放,“否则,我们自己的人民也不会同意。”邓小平经济思想的开放陛,还表现在旗帜鲜明地与“全盘西化”的思想倾向划清了界限。他坚定地指出,对外开放伤害不了我们,因为“经济方面我们采取两手政策,既要开放,又不能盲目地无计划无选择地引进,更不能不对资本主义的腐蚀性影响进行坚决抵制和洲争."

七、邓小平经济思想注意分类指导,提出不同要求,具有层次性和战略性

八、邓小平经济思想出自对民族振兴的贵任感,对经济发展目标执着追求,具有坚定性

邓小平同志始终身体力行,孜孜以求,锐意改革,勇于探索,坚定不移地带领全国人民一步一个脚印地上台阶。他指出:“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强调改革要继续进行下去,豪迈地说:“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谁也压不垮我们。”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坚持“把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强调要坚持一百年不动

摇,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近二十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只有按照党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干下去,一百年不动摇,才能使我们经受住风浪,站稳脚跟,顶住各种压力,克服各种困难,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九、邓小平经济思想是他求真思想品格的反映,具有实践性

邓小平同志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求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把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按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作为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思维原则和决策原则,把实践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判断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因而,他高度评价和积极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首先在农村推行承包责任制,然后全面推开经济体制改革,认为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提出新的正确政策,…

以及一整套建设社会主义的政策”。为了使改革开放的步伐快一点.他再三强调要重视实践经验,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响亮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还指出改革开放要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实事求是.包括对教训也应正视。在总结特区建设的经验时,他就公开讲,“回过头看,我的一个大失误就是搞四个经济特区时没有加上海”。以上可以看出,实事求是作为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从邓小平经济思想的实践性中得到了充分反映。

第二篇:论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

论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

邓小平法治思想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新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它的核心是“依法治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和发展,党的十五大运用邓小平理论,对历史经验进行了科学的总结,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把依法治国提到了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战略的高度,作为发展人民民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民主和法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邓小平理论以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为依据,结合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与要求,深刻地揭示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密不可分,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民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走依法治国之路。依法治国思想的提出是党的治国方略成熟与发展的重要标志。

实现法治国家是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必然选择。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特别是结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实现依法治国的一系列的原则。邓小平同志有关依法治国理论,指明了在现阶段进行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其基本原则有民主与人权原则;平等原则;维护法律的权威原则;权力监督原则;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原则。邓小平法治的思想为我国进行法治建设,实现依法治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中共十五大明确地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将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作为实现法治的目标,明确规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邓小平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8页。)民主是法治的基础,民主本质问题是国家制度问题,现代民主的精髓是人民主权原则,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通过自己选出的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大会,制定宪法、法律和法规,选举和决定国家公职人员,并通过他们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现代民主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公民的民主权利、国家的民主体制、政治运作的民主程序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民主工作方法。十一届三中全以后,我们开始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从制度上来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的实现,完善民主选举制度、监督制度等,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邓小平指出:“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6页)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民主化要求社会主义民主的各个方面、全部内容都要运作法律加以确认和保障,使其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性,邓小平讲:“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包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盛衰成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指出:“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48页)另外还指出:“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同志就说过,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他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由

于没有在实际上解决领导制度问题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3页)在邓小平的倡导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提到党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日程上来。邓小平还明确指出:“实现民主和法制,同实现四个现代化一样,不能用大跃进的做法,不能用‘大鸣大放’的做法。就是说,一定要有步骤,有领导。否则,只能助长**,只能妨碍四个现代化,也只能妨碍民主和法制。”《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7页)从此,在中国历史上结束了由人治而导向的个人迷信和大规模群众性政治运动的不稳定状态,并开创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党的领导是我国实现法治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离不开党的领导。关键问题是如何改进和加强党的领导。在党和法的关系上,曾经存在着“以党治国”的观念,这是忽视民主的表现之一。为此,早在四十年代邓小平就提出:“党的领导责任是放在政治原则上,而不是包办,不是遇事,不是党权高于一切。”到了八十年代,他更明确地说:“全党同志和全体干部都要按照宪法、法律、法令办事,学会使用法律武器(包括罚款、重税一类经济武器)同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势力和各种刑事犯罪分子进行斗争。”另一方面,邓小平提出要通过深化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实行党政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逐步做到“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他强调,要理顺党组织、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理顺中央、地方与基层之间的关系,理顺组织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理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的法治思想高瞻远瞩的战略性。十五大报告指出,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人权,而实行依法治国就是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主要在于领导人同,通过国家机关制定适应和社会发展和人民意愿的法律、法规,又领导人民监督、保证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社会团体、各政党和人民群众依据已制定的、现行的法律、法规从事各项活动。党的政策和主张要来自由人民群众并要通过国家机关进一步集思广义,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检验而转化为人民的共同意志并上升法律、法规,通过组织国家机关实施法律,并通过对司法工作的领导,将法律适用于具体案件。也就是通过法律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使民方制度化、法律化,以实现共产党的领导的核心作用

总之,邓小平深刻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提出了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的民主法制的思想,奠定了依法治国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奠定了治国方略根本性转变的基石,对我们今天在新的世纪、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篇:邓小平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思想初探

邓小平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思想,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上看,这与邓小平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深人学习邓小平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思想,对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促进非公有制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邓小平论我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必然性[范文大全-www.xiexiebang.com,找范文请到范文大全]

1.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们把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加以排斥,在所有制问题上,更是片面追求“大”,求“公”求“纯”,实际上走的是一条“发展全民、限制集体、消灭个体”的路子。这种公有制一统天下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缺乏竞争,失去活力,使我国生产力发展缓慢。其实,在社会主义阶段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并不违背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仅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而且也提出过关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

中谈到股份制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好的企业组织形式,恩格斯《

共产主义原理》

中也指出过,只有在废除私有制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创造出来后,才能废除私有制。列宁在《在俄共(布)莫斯科组织部书记会议上的演说》

中针对当时俄国的情况也明确指出,在经济还极其薄弱的时候,只有充分利用资产阶级的资本,才能加速经济的发展。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

一文中,专门论述了发展私人资本主义和合作经济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强调“老祖宗不能丢”,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他还明确地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市场经济,指出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必然的,这就在所有制问题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国情的需要。

针对我国国情,邓小平指出,要使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必须看到:“一个是底子薄·

·,…

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而且有明显的多层次性和不平’性。这种状况,决定了我国不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而是必须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把各种潜在的生产力要素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3.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深化改革的需要。

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并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还必须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强调在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同时,“发展一点个体经济,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外国独资到中国办工厂,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针对有的人担心发展大量非公有制经济会冲击社会主义,邓小平明确指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用不着怕。在邓小平这一思想指导下,随着改革的深化,十五大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通过大力发展包括外资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注人了新的活力,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4.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

邓小平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任务,高瞻远瞩.甘揽全局,把远大目标与科学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目标,邓小平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经沐发释的战略思想,其中包括承认和利用经济发展扩不丈衡规律,实行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夹;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实践证菠.在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条件下,平均主义盛行,不可能实砚共同富裕,只能是同步贫困。正因为如此,早在下一生代初,邓小平就指出,“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冬易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一不全法的使它合法起来。”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又反复强请.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逐步实砚“共同富裕”。那么,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与外资企业敏存在和发展,也就是顺理成章之事。

5.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稳定社会的需要。

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据预测,近任

丧每年平均净增劳动年龄人口1500

万以上,再加上经济睡制和机构改革中富余人员分流下岗,安置就业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邓小平早在1980

年十二月的山夫工作会议上就提出,要“继续广开门路,主要通过集体经济和个体劳动的多种形式,尽可能多地安排待业人员一近年来,随着我们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大批城镇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广开了就业渠道,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一部分人的就业压力,对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当然解决好这方面的问题,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则是重要一环。

二、邓小平论如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1.关于发展外资企业。

其次,邓小平主张“要平等互利”,“要让投资者赚一点钱”。过去不少人对外国资本家来中国办工厂,最想不通的就是资本家赚了我们的钱。针对这种认识,邓小平指出:“投资不赚一点钱,那不可能,那谁愿意来?"

“同外国人合资经营,也有一半是社会主义的。合资经营的实际收益,大半是我们拿过来。不要怕,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里有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不让投

资者赚小头,我们也就得不到大头。

最后,邓小平积极主张利用海外华侨带动大批人员来祖国投资。邓小平1986

年6

月18

日在会见荣氏家属回国观光团成员时谈到:你们联系的人多,朋友多,希望你们跟他们讲讲我们国家的事情。他明确表示,“我们欢迎海外华侨、华人参与这个具有前景的事。”邓小平在视察宁波时,说宁波有两大优势:一是宁波港,二是“宁波帮”。他多次接见在海外的“宁波帮”代表包玉刚先生,希望他发动一些人来大陆投资。

2.关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首先,邓小平强调要解放思想。针对有些人怕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会产生资产阶级的疑虑,邓小平指出:资产阶级分子可能会出现,但不会形成一个资产阶级。因为我们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这一原则,同时又强调不能搞两极分化。198

4年10

月,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到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几千美元的时候,我们也不会产生新资产阶级。”因为基本的生产资料归国家和集体所有邓小平还鼓励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先富裕起来,鼓励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强调要为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保护其合法利益。

其次,邓小平指出,对个体私营经济要实行正确引导、规范和管理,要求在这方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告诫大家一定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绝不允许非法经营,发“黑心财”。

三、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出发点和标准标准,继续实行鼓励、引导的方针,使之健康发展。否定和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不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

根据“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一切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应当大胆地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服务。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目的是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同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也是源于同一目的。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海外资本和外国资本等。在我国生产力还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积极因素,我们必须更好地发挥众多劳动者、经营者的聪明才智,更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本,充分发挥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邓小平强调,“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

·

‘三资’企业·

一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吸收外资也好,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也好,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指出:“说‘三资’企业不是民族经济,害怕它的发展,这不好嘛”。明确指出,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当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这个前提下,我们不仅要加快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且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所有制结构更加适合我国经济的发展。

总之,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邓小平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思、想,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思想。我们一定要深人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抓住当前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充分利用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更好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四篇: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及其指导意义

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及其指导意义

关键词:对外开放,邓小平理论,经济,国际市场

内容摘要:实行对外开放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在科学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提出了一系列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与构想。邓小平同志的这一重要思想,不仅是我国近20年对外开放的指导思想,而且对于我国在新世纪中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确立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页。)这是邓小平同志对当代世界开放性特征的高度的理论概括。当代世界就其经济内容而言是开放的世界或开放的经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在自给自足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中,经济交往的规模和程度十分有限,交换在经济生活中还不占重要地位。只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之后,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商品经济才居于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分工的扩大,进而形成突破国家和地区界限的国际分工;国际分工又加深国际间的经济联系,从而形成了世界市场;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资本的国际化。如同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6页。)形成了世界性的经济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社会化大生产的规模空前扩张,生产要素的配置扩大到整个世界范围,世界各国的经济获得了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难以想象的大飞跃和大发展,世界进入了一个以国际经济活动为舞台的发展阶段。在这样的国际经济社会背景下,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兴衰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能否面向国际市场,能否积极地发展同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无论哪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封闭的、与世隔绝的状态下求得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这是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必然要受到本国的自然资源、产业结构和资金技术等条件的约束。即使是一个资源丰富,实力强大的国家或地区,也不可能拥有本国和本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一切资源,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国际间的商品流动、资本流动、技术流动和劳务流动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整个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因此,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将自己置身于国际经济格局中来加快发展本国经济。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把握这一历史潮流,明确指出:“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90页。)对外开放是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邓小平在总结我国历史上及建国后前30年的闭关自守导致落后的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实现现代化,要赶超发达国家,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必须通过对外开放,获取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种资源,利用好国内外市场,形成自己的优势,确立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才能加快我们的发展速度。他说:“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3页。)他还说;“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7页。)

实行对外开放首先在于利用国外资金,以弥补我国现代化建设资金之不足。我国的现代化是赶超型的现代化,具有明显的高起点、高速度、高目标的特征,引进大量的国外先进技术并加以消化吸收是我国现代化成功的关键,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来保证。而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资金除了依靠国内的积累之外,还需要利用国际市场进行积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仅在引进国外资金方面迈开很大的步伐,通过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间接投资以及利用外国政府贷款等形式,引进巨额的外国资金和海外资金,同时还通过出口大量的劳动密集和劳动技术密集型产品,获得了巨额的外汇,为现代化积累了大量的资金。

其次是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加快培植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高低,取决于技术水平的高低和产业结构的高度。作为赶超型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加以消化吸收,并以较快的速度赶上世界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购买技术专利、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以及允许外资独资经营等方式,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培植起许多高新技术产业,增强了这些产业及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可见,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节省了时间和资源,加速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再次是利用国际间的交往以获得更多的经济信息。当今时代是信息的时代,谁掌握了丰富的信息,谁就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谁就能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政治的走势。邓小平同志指出:“实行关闭政策的做法对我们极为不利,连信息都不灵通。现在不是讲信息重要吗?确实很重要。做管理工作的人没有信息,就是鼻子不通,耳目不灵。”(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06-307页。)对于政府决策者和企业管理者来说,做出一项重大决策,都必须掌握充分的信息,并以此来判断国际市场的变动和竞争对手的动向。因此,应该通过对外开放,在国际交往中积累、收集和整理世界经济的信息,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服务。

二、根据经济体制创新的需要,大力推进对外开放

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发达的商品经济,它不可能在封闭的环境中建立,只能在开放的环境中形成。它不仅要求有统一的国内市场,而且还要求同国际市场相联系,从而使商品、资金、技术、劳务和信息等要素在国际间流动,参与国际分工,并利用国际分工以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经济效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客观上要求我们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

我国是在经济社会比较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的,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市场的发育程度很低,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要改造我们传统的经济体制并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体系。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经验,了解和掌握资本主义市场机制运行的规律,规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弊端,趋利避害,逐步建设比较完善的国内市场体系。对外开放为我们了解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及其机制运行的规律,尽快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提供了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吸取世界各国培育市场体系的经验和教训,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包括比较完善的商品市场和劳务市场,逐步建立包括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并逐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任务是按照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革企业的财产制度和组织形式,从而以规范化的公司制形式对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根本性的改造,使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为实现企业改革的这一目标,我们必须通过对内对外开放,逐步地拆除地区间和国际间的各种市场藩篱和贸易壁垒,促使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扩大,促进企业进入市场尤其是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市场的竞争,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与此同时,改革开放还使我国的很多企业了解和学会了利用国际通用的规则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利用国际上通行的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利用各种国际标准来确立企业的形象,提高企业的信誉,促进了企业的成长和壮大。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学习和借鉴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管理国民经济、调控市场机制方面的经验,从而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市场经济发源于资本主义国家,且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西方国家在对市场机制的作用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各国的国情来建立政府的宏观调控体系,以缓和市场机制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的破坏作用,保证国民经济的平稳有效运行。自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特大经济危机之后,为了缓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其破坏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采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其他多种经济政策在内的宏观调控手段,调节国民经济运行,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保持了长达1/4世纪的经济长期繁荣。资本主义国家调控市场的各种严密的法规、宏观经济调控方法以及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各种配套措施,对于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提供了有益借鉴。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并从实际出发,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宏观经济管理方法。实施了一系列以抑制通货膨胀、保持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得明显的成效,不仅保证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同时还保持了国民经济的高增长。

第五篇:论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

论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

2011级市场开发与营销1班潘英杰2011301120122

摘要:面对今天贫富差距扩大、社会问题增多的现状,研究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理论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的内容是本论重点之一,从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实现共同富裕的捷径、关健、物质基础和政治保证五方面来讲述其内容。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最终目标,部分先富、先富帮助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捷径,解决好农民富裕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问题的关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四项基本原则分别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和政治保证。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贫富差距扩大;共同富裕;对策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思想原理的一个支点,其理论来源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富裕思想的影响,列宁、斯大林的共同富裕思想影响,并且是对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1、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原则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少数个人的贪欲,而是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即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繁荣的成果应该由人民共同享有和支配。邓小平强调,在改革中我们应始终坚持两条原则:“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基础,是共同富裕。

2、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社会主义作为比资本主义进步的一种制度,一方面必须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更多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物质财富不能只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应该为大多数劳动人民占有,否则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无法体现。邓小平说:“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为了改变目前的“不合格的社会主义”的现状,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等到下个世纪

中叶,等到我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时,“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二、共同富裕的基本内容

1、鼓励少部分先富起来

邓小平在总结经济建设经验教训时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

2、实现农民的富裕

农民富裕的重要性多年来的经验教训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农民有了积极性,农业就发展,农村就繁荣;什么时候农民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农业就萎缩,农村就凋敝。因此,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广大农民积极性的提高,始终把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农村改革搞责任制、抛弃吃大锅饭的办法,其目的就是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邓小平在经济上切实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充分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

3、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邓小平所采取的一系列发展生产力的改革措施有力地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产水平的提高,使我国走上了强国富民之路。以我国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为例:1995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达57600亿元,提前5年实现了邓小平当年所提出的翻两翻目 标。2001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达95800亿元,这一系列的数字对比有力地证明:在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指导下,在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后,我国确实发生了令人难以预料的、令人可喜的变化。

4、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1年6月,邓小平在总结部分地区“大包干”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农村政策的核心,是尊重和扩大生产队、农民的生产自主权,建立责任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邓小平这一思想指导下,农村改革首先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生产责任制。

5、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邓小平认为,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1982年3月邓小平表示,我们落实了农村政策,农业形势很好,但靠政策只能解决一段时间的问题,农业还要靠科学,要加快解决肥料问题

6、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保证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保证。邓小平认为,在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的唯一出路和根本保证。早在1985年8月,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我们总的原则是四个坚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总结

改革开放后的一系列富民政策使中国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消费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我们应该看到,在现阶段,贫富差距扩大问题及其所产生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引人注目,无疑,这与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的愿望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背道而驰,因此,研究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理论在今天仍有重要意义,研究现阶段的贫富差距的表现、查找其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成为当前人们急待解决的焦点问题。

下载论邓小平经济思想的基本特征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邓小平经济思想的基本特征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及其指导意义

    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及其指导意义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及其指导思想班级:地质10-7姓名:张白扬学号: 05102173指导教师: 张建英学院: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引言实行改革开放,是我党的......

    邓小平法制建设思想论析

    作 者 闫弘宇 所在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法律系通信地址 东北师范大学(净月校区)政法学院 法律系邮政编码 130000摘 要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

    论邓小平的反腐败思想(最终版)

    一、权力失去了制约,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权力的滥用必然滋生腐败腐败现象产生的重要根源在于权力失去制约、失去了监督,当权者集中了无限的权力,为自己、为亲友谋取私利。特权导......

    论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论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徐会展 ]——(2004-12-8) / 已阅15195次论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者: 徐会展内容提要:民主和法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邓......

    邓小平论党史

    邓小平论党史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成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从那时的近一个世纪,我国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孙中山开始就想学......

    邓小平论教育

    论文关键词:邓小平教育伦理思想 个性发展论文摘要:邓小平教育伦理思想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部分。它凝聚了邓小平对教育思想与教育行为进行道德评价的理论智慈。其教......

    邓小平思想历史意义

    邓小平理论对于我们党、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

    浅谈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

    浅谈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 【摘要】: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脱贫致富过程中, 彻底纠正了毛泽东在贫富问题认识上的偏差和失误, 透辟分析了我们长期不能摆脱贫困落后状态的根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