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邓小平国有企业改革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当前策略
论邓小平国有企业改革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当前
国企改革策略探讨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邓小平高度重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一直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国企由上个世纪90年代的全面亏损,到目前不但扭转亏损局面,而且给国家税收、百姓就业以及各种社会公益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和抵御金融危机冲击的支柱性力量。然而由于历史改革红利的慢慢耗尽,当前我国社会矛盾也集中爆发,改革已进入深水期,如何继续深化国企改革,充分发挥国企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已经是迫在眉睫的战略性问题。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重温邓小平同志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系列论述,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将更加有利于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从而加快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一、邓小平同志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论述极大地创新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出发,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这一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着眼于搞好国有企业、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等重要问题,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一是实行政企分开、两权分离,扩大企业自主权,强化政企权责。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就必须打破原有计划经济政企不分的体制性障碍。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权力不下放,企业没有自主权,也就没有责任,搞得好坏都是上面负责。全部由上面包起来,怎么能搞好工作,调动积极性?”[1](P160),1986年12月,邓小平在《企业改革和金融改革》中有进一步强调:“用多种形式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以调动企业积极性”“许多经营形式,都属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手段、方法,既可以为资本主义所用,也可为社会主义所用”[1](P192)这一论述极大地打破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问题上的思想束缚。
二是组建企业集团,实行企业联合。企业的联合重组可以大大提高竞争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专业分工合理的基础上,一个国 家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实现、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主要是依靠大
————————————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
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建立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各行业企业普遍比较分散,规模小。邓小平认为:“太分散、各搞各的不行,质量上不去,为什么不联合起来搞?”“企业形成了集团,就形成了力量,信息也就比较灵通了”“中国也可以搞搞自己的‘托拉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1](P192~193)。
三是实行民主管理,改革企业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开放前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否定了按劳分配,取消了计件工资和奖励制度,形成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平均主义“大锅饭”不良风潮。为充分发挥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邓小平多次强调要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我们一定要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劳分配就是要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根据这个原则,评定职工工资级别时,主要是看他的劳动好坏、技术高低、贡献大小。总之,只能按劳,不能按政,也不能是按资格。”[3](P288)他的这番论述对于解决平均主义“大锅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是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体制,加强企业党建工作。这是推 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 央召开的干部会议上指出:“如果这个问题解决的不好,可能损害党
————————————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的领导,削弱党的领导,而不是加强党的领导。”[2](P270)对于如何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体制,邓小平指出“有准备有步骤地改变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经理负责制,经过试点,逐步推广、分别实行工厂管理委员会、公司董事会、经济联合体的联合委员会领导和监督下的厂长负责制、经理负责制。”[2](P340)他还就解决党委包揽一切的做法,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民主管理做好企业党委的工作等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五是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改造国有企业。他指出:“引进技术改造企业,第一要学会,第二要提高创新。”[2](P129)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企业必须重视企业科技人员和职工的作用及素质的提高,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改造企业,为了保证应有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要有合格的管理人员和合格的工人。”[2](P130)与此相适应,在1978年听取鞍钢技术改造问题汇报时强调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关键在于深化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形成合理有效的技术进步机制。在1985年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又进一步指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1](P108)邓小平的这些论述为推动国有企业技术改造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二、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我国经济中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必须通过改革解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必须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这正是抓住了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的内在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上一轮改革红利正在逐渐减弱。国有企业一些体制机制性矛盾和问题突出暴露出来,例如企业行政化、权责不清,机构臃肿、效益低下,管理粗放、浪费惊人,垄断资源、排斥竞争等等一系列深层次弊端成为阻碍我国经济继续向纵深发展的羁绊。这些羁绊如果不尽快清除,我国经济可能走进死胡同。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破除国企垄断,激发市场活力的迫切需求。当前国企规模过大、战线过长、领域过多,正在侵蚀其他经济体的的利益和活力[4]。国企特别是央企垄断越来越严重,正在使得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消退,创新能力不足,经济活力不振。国企特别是垄断型国企利用其垄断地位,不断控制价格,上游侵占产业链条顶端利润,下游推高商品价格。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整顿国有企业腐败,是贯彻党的廉政建设的有力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由于监管的缺失造成的腐败也是触目惊心的,刺痛了了公众的神经,伤害了国企在公众中的形象。另外国企董事会和高管人员的离谱高薪和内部员工大大超过社会收入水平的高收入,容易引发社会公众巨大的对立情绪和严重不满。[4]
(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国企效益,是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的必然要求。国有企业控制着国家经济命脉,承担着国民经济的基础。国有企业占有大量社会资源和行政资源,如果国有企业不能在先天的优势基础上创造最大化的社会价值,将是造成对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严重损坏了市场公平环境。所以如何不断提高国企效益,才能不断夯实国民经济基础。
三、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策略探讨
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期、攻坚期,国企改革也将是一项长期的系
————————————
[4]取消国企官员行政级别势在必行.余丰慧.经济参考报.2013.10
统性工程,结合国有企业现状可以考虑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降低民企等非公有企业行业准入门槛,分类实施,打破国企垄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这一决定的提出又将是民企等非公有企业的历史机遇。
首先要尽快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向民间资本推出一批符合产业导向,有利于转型升级的项目,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按照企业的性质、功能国有企业主要可以分为公益性国有垄断企业、适度经营性国有垄断企业和竞争性国有企业,在改革推进过程中要分类实施,在竞争性国有企业中的改革可以先试先行,同时要防止公益类国企“过度市场化”。另外在鼓励民营等非公有企业进入国企的同时要加大对非公有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
力度,民营企业基础差、体量小,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如“累进投票制”等,确实保障民营企业进入国企后的话语权和自主权。
(二)、探索央企拆分、实施分类监管。
国有企业规模巨大,涉及面广、体系复杂,所以实施国企分类监管的核心是厘清政策性业务与竞争性业务。对于可拆分的领域,可以从能源、资源、基础设施等行业做起。石油、电网、铁路等领域的国企应该聚焦主营业务,如油气采集业务可以垄断,管道业务和终端的加油站其实可以尝试逐步放开;铁路的投资、建设、运营可以拆分;电网的输电和配电应该分开。
例如最近热议的383改革方案对能源领域改革着墨颇多,其中对企业直接震动最大的无疑是“将石油天然气管网业务从上中下游一体化经营的油气企业中分离出来,组建若干家油气管网公司,并建立对油气管网的政府监管制度”这一建议。其分拆目标直指中石油。方案如何具体有效落实,这就需要全面系统的统筹了。
(三)、充分发挥金融资本市场作用,推进国有资产证券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决定指出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的整体上市,完善市资本场对国有资本的监管。鼓励民营等非公有资本入股和增持国有资产,实现国有资产证券的多
元化。目前,在钢铁、建材、有色冶炼、船舶制造等行业的国企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这正是这些国企重组或上市的有利时机,也是民企参与的绝好机遇。
同时充分利用好股权激励、期权激励等措施,扩大职工持股比例,让股权和期权的形式在国企中探索推广,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发挥好“优先股”“黄金股”等资本市场工具,在为非公有资本腾出市场空间的同时保证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
(四)、废除国企官员行政制度,明确国企市场职责。
自古以来,从中到外政商之间,从来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无论是理论上或是实践中,也从来不存在与权力彻底切割的“纯粹”的自由市场。因此世界各国为了保证公平的市场环境,都建立了自身相对成熟的制度和实践。目前我国国企仍然按照行政机构套用行政级别,这就导致了国企高管既按照市场化的标准拿着天价年薪,又按照行政级别套用行政待遇。
这种做法的弊端是,把市场化的国企仍然按照行政机关对待,使得企政不分,职责不清,企业不能真正按照市场规律要求运行。这种做法使得国企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容易背靠国家这棵大树而沾沾自喜,没有创新竞争发展动力。同时更加容易使得国企高管钻研为官哲学,只求不出错不求有大业绩,滋生保稳升官的病态市场经营观。所以逐步探索废除国企官员行政制是国企改革一大重点课题。
四、必须坚定不移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经过历史以来的的改革和探索,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但国有企业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必须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期和攻坚期,改革和发展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情况、新任务,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邓小平同志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基本原则对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仍然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虽然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还会遇到种种困难,但只要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改革理念,坚持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用敢于担当的勇气和自信定能充分释放国有企业活力,充分展示公有制经济的优越性,及早实现“中国梦”。
第二篇:论国有企业改革
论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在做,至今已经三十多年,目的是将过去公办企业改造成为市场化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从而在更大的程度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产权的改革。经过了明晰产权,分类改革,建立股份制企业等阶段,也经历了国有企业产权转让、破产、职工下岗等阵痛,现在的国有企业,在公司制度的形式上的问题已经不是非常明显,但“中国特色”也告诉我们,国内重形式轻内涵的思想,可能会使国有企业改革功亏一篑。
为什么说是国有企业改革重形式而不重内涵呢?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反映。
首先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中公司制的形式化。公司制遵循一个原则,即权利机构、监督机构、经营机构互相分离、互相制衡、权责分明的原则。由此原则,公司制形成了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在我国,任何一个国有股份制公司都具备了这样的公司治理结构,但很难说在公司治理原则下工作。现在的国有企业往往都是董事长一个人说了算,至于股东会的投票权也仅仅是摆个样子。监事会负责人的认定需要董事长的默许,而董事长对一个企业的经营方向也有无可争辩的决策权。虽然实行公司制的初衷是将权利分散,各个部门之间要互相监督,然而最终大权还是被董事长一人独揽。
其次是行政补贴沦为形式。比如说最近亏损的电力企业。如果说电力企业每年60%的电煤供应为合同煤能真正落到实处,则电力企业的亏损可能不会有那么多。而现实是,电力企业为了获得合同煤的供应指标,需要拉关系走后门,而且还不一定能够获得应得的电煤。更奇怪的是,中间商却又以合同煤价进来的电煤,却以市场煤的价格卖出了。由于电力企业属于国家基础基础工业,价格没有市场化,因此,竞争合同煤就成了他们的行业竞争手段。
再次是国有企业垄断加剧,没有形成很好的市场竞争。国有企业为什么能够形成垄断?说到底是两点:政策、资源。国家颁布的政策永远是倾向于国有企业的,资源型行业必须有国家管理。一个行业,既有政策支持,缺乏监管,又有资源垄断,那任何行业都不可能竞争的过它。比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他们垄断了国内的原油市场,他们手里有油田,根本不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要将石油开采出来就是钱。又如中国联通、电信、移动三家电信运营巨头,垄断性的拥有中国的网络资源,并且缺乏行业监管。
以上的三点只是国有企业改革后期的几个问题的缩影,这反映出国有企业改革不彻底,将国有企业推向市场,形成自由竞争的目的仍未达到。这是为什么呢?在国内有一种说法,叫做“潜规则”。“潜规则”的定义可以这样理解,游离于正式制度和规则之外一种规则,是由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办事方式。人们往往能够通过“潜规则”来绕过制度和规定。我认为,“潜规则”正是当前国企改革流于形式的最重要原因。“潜规则”同时又在行政机关同样适用。因此,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最重要的是破除“潜规则”,而途径则需先从行政机关入手,先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再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否则国有企业改革将无法进行下去。
第三篇: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思路探析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思路探析
摘要: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本文根据当前形势下的国有企业发展方向,对其改革思路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国有企业 改革
一、现状
目前国有企业改革按照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到转换机制、制度创新的阶段。大批国有企业进行了公司制、股份改革制,多数企业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管理创新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推动了社会经济市场的改革目标的确立,发展壮大了现有国有企业规模,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培育和民企与国企之间的竞争,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在新时期下,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适应当前社会潮流,为国家的繁荣与壮大发挥重要的作用。
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有企业改革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专家认为:当前国企改革只停留在对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的整体认识阶段,还没有细化到基于国有经济功能定位而对每家国企使命进行界定、进而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的具体操作阶段,这难以实现“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的目标。
二、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问题
(1)国有经济怎样进行战线收缩
支持国有经济收缩战线,重点是从竞争性领域关注国企改革的退出。当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的目标确定以后,也就是国有资本在某些领域“要不要退出”的问题确定以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退出”。
(2)国企活力的来源是什么
国有企业现在的动力在哪里?现在很多国企员工的动力性不够,做事拖拉,动作缓慢,相互埋怨,效率低下,拥有很多高级人才,却无法高效地使用。
(3)政企、政资分得不够
政府具有双重职能――政治职能和经济职能,在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上,往往出现以现在管理权取代资产所有权、以行政隶属关系取代产权关系的现象,由于政府部门的某些干预,企业在一些决策上,决策内容还带有政府经济色彩,无法按照真正的市场经济规律做出应有的决定。
而且国企老总大多出自官员,大多习惯于按行政管理方式运作企业,而不是按商业效率方式进行企业管理。
(4)民企竞争激烈
近年来,国家不断地给予民营企业政策,鼓励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发展迅猛,资产逐渐壮大,管理模式逐渐创新规范,很多民企也策划上市,民企迅速进入到国家各个行业,民企逐渐对国企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在某些领域,民企甚至已经超越了国企。
三、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思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在长春市考察调研国企时说,我们要向全社会发出明确信息:搞好经济、搞好企业、搞好国有企业,把实体经济抓上去。“这表明资本市场稳定后,中国将不失时机地揭开全面深化国企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大幕。”
国资委2015年指导监督地方国资工作计划:
1、突出依法履职,指导推动地方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
2、坚持稳妥有序,指导推动地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3、着力强化监督,指导地方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4、加强沟通服务,推动国资委系统建设
以上都说明当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时期,本人根据目前国有企业形式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国有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方案
原有的国有企业在很多领域都有重复之争,浪费了很多的国有资源,现在需要精兵简政,统一调配,由于科技、通讯的高速发展,管理模式不断创新,跨区域的集团式管理已经弥补了空间距离管理的不足,另外,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跨国性企业不断涌入我国,我们需要壮大自己的企业,缩小成本,与跨国性企业进行竞争。因此,根据产业布局,将相关行业进行整合,进行重组,减少资源的浪费,减少重复建设,降低成本,为国有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二、退出一些竞争性行业
民营企业的迅猛发展,国有企业也需要在部分领域退出,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激发市场活力,国有企业原有的调节市场的职能逐渐转向由市场规律自动调节,近年来,国家鼓励社会开办公司,先后出台了工商注册登记简化、税收优惠等政策,市场进一步打开,社会活力加强,国有企业也需要在相应地退出一些历史舞台,降低国有企业的成本,加强对优质资源的运营,对国家核心领域的控制。
三、加快推进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投资公司试点
现在管理国有企业的是国资委,国资委成了国有企业的出资人,代表国家成了股东,国有企业与企业之间还有一些壁垒,他们之间的优质资源无法共享,他们之间的闲置资源无法调配,推进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投资公司试点,将一些国有企业纳入其管理脱离国资委单单从出资人的角度进行管理,是国有企业更接近市场前沿,市场反应速度更快、更准,形成国有资本流动重组、布局调整的有效平台。
四、加强混合所有制改革
2015年5月18日,国务院公布国家发改委《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在混改方面,《意见》要求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出台实施鼓励和规范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的指导意见。
国有资本课通过混合所有制引入不同社会资本、灵活的市场应对机制和管理体制创新,激发国企的活力和竞争力,同时带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不等同于‘私有化’,即便改革过程中或许会出现‘国进民退’或‘国退民进’的现象,也应意识到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资优化布局的手段。国企可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而获取其丰富的投资经验和行业整合经验,以及在资金、人才管理和资本市场等各方面的资源。引入社会资本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可改变政府投资和资金应用方式,以政府财政有限的资金作为杠杆,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或进入新型战略产业,促进产业升级。
综上所述,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按照历史进程,需要根据当前形势,对国有企业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使国有企业更好地为国家做出贡献。
李松森.国有资产管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第四篇: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思路探析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思路探析
摘要: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本文根据当前形势下的国有企业发展方向,对其改革思路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国有企业 改革
一、现状
目前国有企业改革按照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到转换机制、制度创新的阶段。大批国有企业进行了公司制、股份改革制,多数企业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管理创新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推动了社会经济市场的改革目标的确立,发展壮大了现有国有企业规模,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培育和民企与国企之间的竞争,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在新时期下,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适应当前社会潮流,为国家的繁荣与壮大发挥重要的作用。
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有企业改革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专家认为:当前国企改革只停留在对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的整体认识阶段,还没有细化到基于国有经济功能定位而对每家国企使命进行界定、进而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的具体操作阶段,这难以实现“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的目标。
二、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问题
(1)国有经济怎样进行战线收缩
支持国有经济收缩战线,重点是从竞争性领域关注国企改革的退出。当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的目标确定以后,也就是国有资本在某些领域“要不要退出”的问题确定以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退出”。
(2)国企活力的来源是什么
国有企业现在的动力在哪里?现在很多国企员工的动力性不够,做事拖拉,动作缓慢,相互埋怨,效率低下,拥有很多高级人才,却无法高效地使用。
(3)政企、政资分得不够
政府具有双重职能――政治职能和经济职能,在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上,往往出现以现在管理权取代资产所有权、以行政隶属关系取代产权关系的现象,由于政府部门的某些干预,企业在一些决策上,决策内容还带有政府经济色彩,无法按照真正的市场经济规律做出应有的决定。
而且国企老总大多出自官员,大多习惯于按行政管理方式运作企业,而不是按商业效率方式进行企业管理。
(4)民企竞争激烈
近年来,国家不断地给予民营企业政策,鼓励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发展迅猛,资产逐渐壮大,管理模式逐渐创新规范,很多民企也策划上市,民企迅速进入到国家各个行业,民企逐渐对国企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在某些领域,民企甚至已经超越了国企。
三、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思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在长春市考察调研国企时说,我们要向全社会发出明确信息:搞好经济、搞好企业、搞好国有企业,把实体经济抓上去。“这表明资本市场稳定后,中国将不失时机地揭开全面深化国企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大幕。”
国资委2015年指导监督地方国资工作计划:
1、突出依法履职,指导推动地方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
2、坚持稳妥有序,指导推动地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3、着力强化监督,指导地方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4、加强沟通服务,推动国资委系统建设
以上都说明当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时期,本人根据目前国有企业形式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国有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方案
原有的国有企业在很多领域都有重复之争,浪费了很多的国有资源,现在需要精兵简政,统一调配,由于科技、通讯的高速发展,管理模式不断创新,跨区域的集团式管理已经弥补了空间距离管理的不足,另外,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跨国性企业不断涌入我国,我们需要壮大自己的企业,缩小成本,与跨国性企业进行竞争。因此,根据产业布局,将相关行业进行整合,进行重组,减少资源的浪费,减少重复建设,降低成本,为国有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二、退出一些竞争性行业
民营企业的迅猛发展,国有企业也需要在部分领域退出,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激发市场活力,国有企业原有的调节市场的职能逐渐转向由市场规律自动调节,近年来,国家鼓励社会开办公司,先后出台了工商注册登记简化、税收优惠等政策,市场进一步打开,社会活力加强,国有企业也需要在相应地退出一些历史舞台,降低国有企业的成本,加强对优质资源的运营,对国家核心领域的控制。
三、加快推进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投资公司试点
现在管理国有企业的是国资委,国资委成了国有企业的出资人,代表国家成了股东,国有企业与企业之间还有一些壁垒,他们之间的优质资源无法共享,他们之间的闲置资源无法调配,推进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投资公司试点,将一些国有企业纳入其管理脱离国资委单单从出资人的角度进行管理,是国有企业更接近市场前沿,市场反应速度更快、更准,形成国有资本流动重组、布局调整的有效平台。
四、加强混合所有制改革
2015年5月18日,国务院公布国家发改委《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在混改方面,《意见》要求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出台实施鼓励和规范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的指导意见。
国有资本课通过混合所有制引入不同社会资本、灵活的市场应对机制和管理体制创新,激发国企的活力和竞争力,同时带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不等同于'私有化',即便改革过程中或许会出现'国进民退'或'国退民进'的现象,也应意识到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资优化布局的手段。国企可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而获取其丰富的投资经验和行业整合经验,以及在资金、人才管理和资本市场等各方面的资源。引入社会资本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可改变政府投资和资金应用方式,以政府财政有限的资金作为杠杆,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或进入新型战略产业,促进产业升级。
综上所述,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按照历史进程,需要根据当前形势,对国有企业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使国有企业更好地为国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李松森.国有资产管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五)以业务和流程管理的信息化,实现流程管理智能化
当前,不少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发生了变化,从解决企业生产经营的某一环节或者某一工序信息化问题,转向企业价值链上环节内部和环节之间的信息和业务协同,实现了业务协同的跨地域与国界联通。一是企业信息化联通了信息孤岛,拆除了内部壁垒。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开展产品开发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了企业内部横向不同环节和纵向不同层级的互联互通,提升企业运转效率。二是企业信息化实现了企业管理的数据化、精准化、智能化。重庆建工市政工程公司建立企业信息系统,实现了数据驱动企业运行和创新客户服务模式。河北冀凯实业集团公司把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业务流程再造、管理制度整合、企业价值核算与员工分配制度改革有机融合起来,全面实现了人、财、物的精准化管理。三是企业信息化实现了供应链上各企业的敏捷协同。徐州工程机械集团公司通过建立供应商协同系统、经销商管理系统和客户服务平台,实现了与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和最终用户的信息协同。
(六)以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建设,促进环境管理常态化
文化管理是企业战略管控、组织结构调整和经营机制变革的重要支撑[2],文化管理凝聚公司内部共识,实现员工与企业在文化认同、自我认知上的统一。一是以文化建设推进企业组织变革。中国建筑集团以文化支撑战略实施,通过发布《中建信条》统一企业文化核心理念,构建企业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二是以企业文化建设推动法治企业建设。攀钢集团结合创新廉洁文化平台,探索“体制+制度+科技+执行”的监督管理模式。三是强化企业文化体系建设,重塑企业精神风貌。重庆城市商业银行提出“有梦想、有精神、有爱心、有原则、有担当”的价值观,构建推进组织、制度和宣贯体系,改变员工精神面貌。
企业作为公民社会的一员,不仅要通过文化建设激发内部创造性,还要关注外部利益相关者,承担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等社会责任。为此,不少企业在社会责任建设中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一是注重企业内部“绿色生产”,开展职业健康管理。杭州卷烟厂积极探索建立绿色工厂建设与管理的精细运营,使绿色运营常态化。二是注重企业环境“绿色环保”,把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社区建设。中国华能集团澜沧江水电公司通过制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创建水电工程建设生态环保管理机制,实现企业、生态环境和当地社区共赢。
二、中国企业管理创新若干问题
(一)企业管理思想创新问题
纵观上述企业管理创新实践,可见在管理思想创新中存在如下趋向:用户中心化与企业中心化相融合、企业前管理与企业后管理相融合、公司管理与公司治理相融合。然而,在实践中依然有不少问题值得研究。
1、管理理念仍注重企业中心化而非用户中心化。在工业化时代,企业研发产品,通过宣传推广让用户接受和购买产品,市场环境处于企业中心化时代。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与企业具有平等的市场地位、具有功能相当的工具和自由环境,企业整体经营生产活动围绕用户开展,社会进入用户中心化时代。然而,在企业管理创新中,不少大型企业在企业治管融合、战略升级、集团管控、组织变革、供应链管理等方面仍然围绕企业中心化理念展开。
2、管理思维仍注重企业后管理而非企业前管理。过去,实行后管理理念,主要表现为经营生产出了问题进行补救。当前,从企业后管理向前管理转变是企业管理思想的创新方向,从关注企业内部价值链转向关注整个供应链、产业链中的企业管理行为,运用系统管理思维进行有序转变。然而在实践中,虽然提出基于供应链的风险管理、成本管控和精敏管理,但是还没有把它们提到战略高度,形成基于产业链的战略风险与成本管控、战略价值管理。
3、管理方式多数是治理管理分割而非二者融合。当前,多种混合所有制形式,推进了企业治理制度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了企业主体的多元化、方式的民主化和制度的法治化,改变了企业管理模式。然而,在体制变革推进过程中仅把传统母子公司的行政管理转向孤立的企业治理,完善公司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制度建设,而不是采取企业管理与治理相结合,推进子公司的分类治理和管理相结合,实现企业体制、机制变革的统一,建立现代公司治管制度。
(二)企业管理组织创新问题
当前,企业组织管理创新存在“强管理化”与“去管理化”两个方向:一是“去管理化”组织创新,在企业内部引入市场契约机制,激发企业组织和人才的活力;二是“强管理化”组织创新,在集团企业总部加强人财物集约使用和生产经营环节强化协同,实现企业精益管理。这里,创新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
1、组织理念倾向于他组织而非自组织。在企业中心化时代,用户被动接受企业产品和服务,企业内部组织服从企业的整体指挥而没有自主权,企业组织管理是他组织管理。在用户中心化时代,要求企业从组织的强管理化向组织的去管理化转变,最终实现组织的零管理,而零管理的实质是自组织管理,即组织的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尽管自组织管理在当前组织结构创新中开展了应用,然而,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往往为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实行强管理化的管控模式,转向他组织管理,尽管他组织管理的缺点显而易见、难以纠正。
2、组织结构倾向于层级化而非网络化。过去,企业采取科层制管理方式,公司人员级别呈金字塔方式,权力集中在组织高层,其弊端是用户需求信息在企业内部传导慢、决策慢、反应慢。组织结构的网络化理念,要求企业一切活动围绕客户转,员工距离客户越近,赋予的权力越大。在实践中,不少集团公司往往采取母子公司制,通过股权关系把公司重大决策权向上归集,形成集团集约化、中心化管控,进而强化企业的控制力。仅少数企业,比如海尔集团、阿里巴巴等企业尝试探索构建去中心化、柔性化的网络组织[3]。
(三)企业管理工具创新问题
企业管理工具,源于特定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下发挥作用的管理理论,并且具有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因而在当前国内企业实践中,管理工具创新呈现如下问题:
第五篇: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问题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问题 2006年07月13日 15:15:13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白津夫:男,1954年出生。现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副局长。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记 者:必须承认,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您认为这里面除了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的原因外,还有其他影响因素吗?
白津夫:有。我认为,在推进国企改革进程中还要防止企业自主创新被股权所左右。当前,在国有企业改革重组过程中,一些骨干企业陆续被外资控股。自主创新是企业的投资行为,其投资决策权决定于控股权,这些合资企业由于中方没有控股权,从而失去了企业自主创新的主动权,有些企业的自主创新还受到控股方的严格约束。特别是由外资控股的企业,尽管仍然有国有股份,但由于控股权不在我方手上,自主创新不仅难于展开,而且已有的技术创新成果也被收入控股方的囊中。
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合资重组的方式。近年来,这种股权合作方式出现新的变化,就是一些参股或相对控股的外资企业,不断谋求控股地位,通过增资扩股实现绝对控股或独资经营。按这一趋势发展下去,在可预料的将来,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将失去控股地位。这在改变企业机制和活力的同时,也将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一是国家的经济控制力受到挑战。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企业实行股权控制是根本性的控制,企业一旦被控股就要由控股方来主导,企业听命于股权乃是天经地义的。如果我们多数国有企业被外方控股,那么,国家对这些企业的影响力就十分有限,国家通过企业来调控经济的力度也明显减弱,国家的创新战略也很难落实到企业。二是严重弱化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外方控股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自主”的否定,几乎所有的外方控股企业都对自主创新采取种种限制。即便是有个别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其创新成果也毫无例外地尽属控股方。这样,在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被严重弱化的同时,也造成技术创新成果的流失。从实际情况看,这种现象日益明显。在合资企业十分集中的江苏省,据省科技厅公布的一项调研,近几年合资企业技术开发经费远远低于整体平均水平,不足国有企业的1/4。每年推出新产品数量最少,仅为8.14个,同样远远低于26.6个的整体平均水平。三是加剧企业的离心倾向。如果大多数企业控股权不在我们手中,由这种股权失控带来的将是企业淡化国家意识,加剧企业的离心倾向,甚至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代言人。四是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带来影响。记 者: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作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措施提了出来。公司治理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您认为在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践中应该注意什么?
白津夫:在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践中应特别注意防止公司治理结构陷阱。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国有企业改革重中之重的任务就是要加快完善治理结构。但是,公司治理也不是万能的,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同时,也要注意防止公司治理“失灵”。一是要注意防止在治理结构安排上的生搬硬套。我国一些上市公司,依照一些机构设计的公司治理结构,既没有体现中国企业的特点,也没有掌握公司治理的主动权,虽然处于控股地位,但在董事会的构成上却不占优势。
二是要防止现代公司治理“决策外部人化”带来的影响。决策外部人化,就是在公司治理中,为了防止内部人控制而普遍采取的外部董事制,在董事会的构成中外部董事占绝对多数,公司的决策完全被外部人所控制。这种安排是与“监督内部人化”相对应的,在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监督体系和机制的条件下,决策外部人化,就会导致企业运转失控。这一点,对
于我们构建公司治理结构显得十分重要。
三是要防止治理机制运行中的失控。例如跨国公司在并购我国企业过程中,虽然不占股权优势,但通过在董事会中的表决优势,仍然形成控制局面,使外方的控股地位在现代公司治理框架下得以进一步加强。
四是防止以特殊约定弱化公司治理。公司治理要求严格按治理程序进行运作,不能有超出于治理权利之上的特殊权利。但是,在企业的实际运作中,虽然有的企业治理结构是完善的,但由于一些特殊的约定置于治理结构之上,使得治理作用被弱化。如某一合资企业,在一项重大投资决策上出现分歧,本可以通过董事会表决来正常解决。但由于在合资协议上明确规定:重大决策需要董事会一致同意。这就使公司治理的简单服从多数原则被“一致同意”所否定,使企业的治理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五是以公司治理结构淡化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作用。发挥党组织和工会组织在企业中的保障作用,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和企业特色。《公司法》中对此已经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一些改制企业的公司治理体系中,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地位并没有很好地体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作用。
记 者:我们过去是对不同隶属关系条件下的国有企业进行改革重组,现在,随着国有资产监管部门的成立,国有企业统一以一个出资人为代表。请您谈谈如何理解同一出资人条件下的竞争。
白津夫:的确,当前国有企业改革重组面临着在同一出资人条件下的资源整合问题,这是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格局下的必然过程。我认为,在这一过程中要防止同一出资人条件下的不真实竞争。
同一出资人条件下的资源整合,也就是对那些产业链一体、同业性强的企业,应当根据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要求和市场经济规律,根据产权关系变更的现实,按出资人的要求进行新的更加符合竞争要求和国资监管目标的调整。这既是出资人的权利,也是企业竞争发展的通行做法。有观点认为,国有资源整合与国有企业重组是在营造垄断、压制竞争。其实,这是有失偏颇的。事实上,在同一出资人条件下构造不同的竞争主体,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不能成立的。竞争只能是来自于不同出资人之间,同一出资人条件下竞争只能是竞争企业共同损害出资人的利益,因为这种竞争是可以不计成本,或者说可以无视成本,竞争的结果是要由出资人最后买单的。过去,国有企业改革曾先后对石油、电信、航空、电力等进行拆分,分别形成几大集团。这是在不同出资人代表的条件下,基于市场化要求,为了避免垄断、促进竞争所进行的改革。如果说这一改革还有一定的合理性的话,那么在国资委成立以后,这些过去分属于不同部门的企业,成为国家授权国资委统一行使出资人职责的企业,或者说成为国资委的“所出资企业”。那么,在同一出资人条件下,到底有没有必要一定要构造出内部竞争的格局?
显而易见,同一出资人条件下的不真实竞争既无益于企业竞争发展,也无益于市场经济的规范。应当着眼于与跨国公司的竞争,集合我们的优势,尽快做强做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所以,随着国有资产监管部门的成立,国有企业统一以一个出资人为代表,既然是在同一出资人条件下,就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在不同行政部门隶属下无序竞争,而要重新整合。这一整合就是要加快在同一出资人条件下的资产重组,按照“从优原则”,以优势企业为龙头进行整合,把优势资源集中于优势企业,进一步做强优势,做优企业。这里适用的是“新木桶理论”,也就是企业不必为接长“短板”而各自打造小木桶,而要把所有木桶的长板和短板进行重新整合,集合所有长板打造一个“大木桶”,同样,集合所有的短板,打造一个“大木盆”,其着眼点是提高总的盛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