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 学记》 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論《學記》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 柯藝揚 柯曉露
《學記》全文1227字,論述了教育目的、學校學制、教育教學原則方法、教師修養等一系列重要問題。它論證嚴密,說理辯證,言簡意賅。
一、“教學為先”--治國的根本大計
《學記》開篇即雲:“求善良,足以小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末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玉不琢,不成器;入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建國君民,教學為先。”16個字,見地何等深刻!《學記》認為,治國者要統一民心,化民易俗,形成統一的社會道德風尚,形成良風美俗,“其必由學”,因而,建國者要建立國家,為民之君,莫過於“教學為先”。
《學記》關於教育在立國治國中的地位與作用的觀點,是經得起歷史的檢驗的,是高瞻遠矚的。正如現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的:教育是國家萬年根本大計。
二、“善喻”教學法--古今教育家一脈相承
孔子有句名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為當學生對某個問題積極地進行思考、還沒有完全想通的時候給予啟發;當學生對某個問題思考已有所得,但不十分明確、還表達不出來的時候給予開導。
《學記》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喻”即啟發,“善喻”即善於啟發。“善喻”教學法包括三個要點:
一是“道而弗牽”。“道”即“導”,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起主導作用,引導學生主動地投入學習,而不能牽制束縛學生的思維,拉著他們的鼻子走。
二是“強而弗抑”。“強”即鼓勵、督促。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給學生以鼓勵和督促,給學生以足夠的自信心。在愉快的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感到我能我行,而不能壓抑學生的思維,妨礙發展。
三是“開而弗達”。“開”即“開端”,指提出問題;“達”即“通達”、“到達”,指問題的結論、答案。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問題後,不必馬上提供答案,應引導學生自己去鑽研,去探究,力求自己解答。
“善喻”教學法強調“道、強、開”,禁止“牽、抑、達”。其核心在“道”(導),其目的在“和易以思”,要求在和諧的教學過程中,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這不僅符合教學的一般規律,而且揭示了教學過程與方法的本質特徵。兩千多年來,它一直為教育家們所推崇並付諸實踐。
宋朝朱熹很重視“善喻”教學法。他說:“指引者師之功也。”又說:“師友之功,但能示之於始,而正之於終爾。”朱熹強調教師的作用在於“道”,在於“指引”,而不是“牽引”,這和“道而弗牽”的觀點是完全一致的。我們現在宣導的“三維”教學目標,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認為教師應營造和諧氛圍,在課堂上當好組織者與指導者,要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這些新理念,究其根底,它與“善喻”教學法是一脈相承的。
三、“豫時孫摩”、“長善救失”--永恆的教育教學原則
《學記》說:“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緊接著,《學記》從反面加以論證。“發然後禁,則捍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教之所由廢也。”“豫、時、孫、摩”的教育思想包含著四條教育原則。而一“興”一“廢”,則指出了“豫時孫摩”的極端重要性。“豫”即“預”。《學記》認為對學生教育,應該在學生不良行為發生之前就加以防範。如等到不良行為發生後再制止,就格外費力。
“時”即“及時”。《學記》認為抓住適當時機,及時教學,便會獲得最佳效果。如錯過時機,再勤奮費力,也難以取得成效。
“孫”即“順”,“循序漸進”。要求循序漸進學習,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不能好高騖遠。如“雜施”無序,學生學得夾生,只能事倍功半。原蘇聯巴甫洛夫曾經再三告誡青年“循序漸進,循序漸進,再循序漸進”就是這個道理。
“摩”即“觀摩”、“切磋”。主張同學之間相互觀摩,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就能共同進步。否則,獨學而無友,必將孤陋寡聞,影響進步。當然,《學記》還認為,交友要慎重,不要因為交友不慎,走上歧途。
“豫時孫摩”四條原則方法,置之當今,可以視為教學指南。“教之所由興”,在於它符合教學認知的一般規律。“教之所由廢”,在於它不“豫”、違“時”、不“孫”、無“摩”。
為使教學更有效地進行,《學記》還提出“長善救失”的教學原則。
《學記》說:“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長善”即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加以肯定。這正如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的:“教育者的明智、技巧和藝術,就在於發現每一個學生特有的興趣、愛好、特長和志趣,大膽地讓每一個人的才能得到儘量的發展。甚至是在最平庸的、智力發展上最感困難的學生面前,都向他打開精神發展的領域,使他能在這個領域裏達到一個高處,顯示自己,宣告大寫的'我'的存在,從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並不低人一等,而是一個精神豐富的人。”蘇霍姆林斯基的論述其實是“長善”的最好注腳。“救失”即補救過失。《學記》分析了學生學習上普遍存在的毛病,總結出了四種類型。一為“或失則多”,表現為貪多務得,過於龐雜,缺乏專精;二為“或失則寡”,表現為學習單一,知識面過於狹窄;三為“或失則易”,表現為對學習的艱巨性估計不足,淺嘗輒止;四為“或失則止”,表現為在學習中畏難退縮而裹足不前,缺乏積極進取的勇氣。
這四種類型的缺點與毛病,有顯性的,有隱性的;有張三的,有李四的;有“多”的,有“寡”的;有“易”的,有“止”的,正是“心之莫同也”。作為教師,就得深刻瞭解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徵,“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
四、“教學相長”、“藏修息遊”--跨越時空的先進理念
《學記》說:“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這段話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還全面論證了教與學的辯證關係,指出了教與學是辯證的統一體,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知識是無窮的,教學是無止境的。教因學而得益,學因教而日進;教能助長學,學也能助長教,這就是“教學相長”。現在,“教學相長”仍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所提倡,只是語意有所偏重,著重指師生之間的互相促進,共同提高而已。
《學記》又說:“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藏息相輔”的原則要求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勞與逸相結合,學習時要盡心學習,休息時要盡心遊樂。
這段話深刻地闡述了“正業”與“居學”--課堂教學與課外作業、課外活動之間的關係。《學記》認為,課外若不練習好調弦,課內就完成不了樂教的任務;課外若不練習好聲樂歌詠,課內就完成不了詩教的任務;課外若不練習好灑掃應對進退這些日常禮節,課內就完成不了禮教的任務;課外若不能開展豐富多彩的技藝活動,就不能培養學生真正的學習興趣。“正業”與“居學”是教育的兩個輪子,缺一不可。“藏修息遊”,雖然只有4字,卻全方位地探討了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接受知識與消化知識、學習與遊樂、親師與樂友等諸多關係,同時指出它們是相對的統一體,是整個教育過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是很了不起的立體構建,它與我們現在宣導的綜合性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活動,本質上是一致的。
五、“為人師”資格--嚴格的素質要求
《學記》對教師的要求涉及好多方面,直接提到能“為師”的有二處:一是“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博喻”,即循循善誘,不拘一途也。二是“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
看來,《學記》對“為師”的要求起碼有二:一是相當的修養。教師應“知至學”、“知善惡”。也就是說,為師的必須具有一定的社會理想和高尚的師德,同時具有淵博的學識。二是懂得教育學。教師應“知興廢”、“能博喻”。也就是說,為師的必須接受嚴格的訓練,能夠遵循教育與教學原則,掌握並熟練運用教學技巧進行教學。
反過來,《學記》又指出:“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學記》認為,當教師的如果僅記誦一些古書章句以待學生提問,這樣的教師,沒有真正的學問,缺乏當教師應有的學力與修養,不能給學生清楚而滿意的解答,不能引導學生自覺地按著自己所指引的方向前進,是“不足以為人師”的,“雖舍之可也”。
“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學記》認為,作為教師,傳道解惑,要有的放矢,擊中問題要害,令問者口服心服,“從容”、“盡其聲”。
《學記》還鞭撻了一些不合格的教師:“今之教者,呻其估畢,多其訊,言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指出這些教師的教學,不看物件,不講究教學方式方法,只會吟諷手中書本,不管學生聽懂與否,隨意濫問,搞“注入式”教學,求學者一頭霧水,不知來龍去脈,一堂課下來,一無所得。其結果是學生厭惡教師,厭惡學習。“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像這樣的學生,即使混到學業畢業,也是不會成功的。正如《學記》指出:“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刑“指”成功“),其此之由乎?” 上述可見,《學記》對教師素質的要求是挺高的。這跟現在時髦的說法“學高為師,行正為範”是一致的。
六、“嚴師”、“道尊”、“敬業”--並非“師道尊嚴” 的確,《學記》談到“師嚴道尊”。請看原文:“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嚴師”,據《辭源》解:“嚴”,尊敬也。“嚴師”即尊敬老師也;“道”,指思想、學說、方法、技巧,不同學者、學派賦予“道”的含意各不相同。《學記》強調搞教育,難的是尊敬教師。指出,只有尊敬老師,教育才能得到重視,社會百姓也才能“敬學”,才能尊師重教。
《學記》的提法沒有過時,其本意與現代教育所摒棄的“師道尊嚴”是有本質的區別的。我們批判的“師道尊嚴”,在於有的教師喜歡唯我獨尊,搞“一言堂”,壓抑學生的思維,不容許學生有不同的見解,否則,被視為大逆不道。
從《學記》全文看,“師尊道嚴”的觀點並沒有什麼不對。至於為師者該不該得到尊敬,為師者要不要尊嚴,這是毋庸置疑的。
我們認為,為師者,愛生如子,為生者,敬師如父,這未必是壞事,何況僅僅是比喻而已。
我們還認為,如果當老師的沒有一點“尊嚴”,又怎能在教學中擔當起“組織者”與“指導者”的重任呢?
七、結束語
《學記》的教育思想,尤其是教學原則和方法,雖隔兩幹多年,猶熠熠閃光,這是因為它深刻地揭示了教育教學的一般規律,具有普遍性、科學性和實用性。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借鑒。
摘自《教育探索》2008。10(6~7)
第二篇:孔子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孔子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1级英语专接本1班 白林艳 33号
摘要:孔子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创立的儒家学派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哲学。他提出的“有教无类”的口号,促进了文化教育的下移。孔子的教育思想重视对社会和人的发展的作用,他提出的许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也大多数为后世所继承,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现实意义。
一、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研究他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1、孔子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的作用与意义的看法
孔子认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教育的作用。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不教而杀谓之弃。”后来“德治”成为儒家共同的社会政治思想。孔子在政治上是一位社会改良主义者,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通知人才从而为政治服务。他认为贤才无疑是教育的结果。春秋时期,孔子第一个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个较为科学的命题。孔子非常重视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认为知识和道德都需要依靠学习来培养。
2、孔子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目的的看法
孔子的私学是学术团体,也是政治团体,他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推行其政治主张。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举贤才,在教育上以培养贤才为目的。孔子对君子的品格十分重视,认为只有那些优秀、品德键能的贤才才能做官。“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比较准确地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
3、孔子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对象的看法
孔子反对门第限制,主张“有教无类”,即不分族类、不论贫富贵贱、不问地位高低,均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但“有教无类”是又局限性的,它不等同于先进的普及教育思想,因为奴隶和妇女是被排斥在受教育的对象之外的。
4、孔子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内容的看法
孔子出于培养从政人才的目的,其教育内容基本上仅限于人事的范围,主要是限于君子做人的道理(德)和从政的手段(才),具体说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技能技巧的训练三个方面。
知识教育
孔子在知识价值的取向方面,极为推崇古典知识的作用,他自己也多次谈到,“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由此在文化知识教育的内容方面,主要局限于古代经籍的传授,具体说就是他改编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书”。
技能训练
作为儒学的创始者孔子在私学中是讲文习武的。孔子重射,承袭了西周军事教育形式化的传统,在教学中存在着将军事教育从实际技能的训练转向文字概念和义理研究的倾向。
道德教育
“仁、智统一”是孔子的理想人格,而在仁、智两者之间,仁是根本、核心,智乃仁者之智。因此,在孔子的私学中,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内容的中心,也是其教育体系的根本所在。
5、孔子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原则和方法的看法
自觉修养
孔子非常重视自我修养,认为实现自我修养就要实现立志、持志,克己、内省和改过迁善。
因材施教
孔子是第一个提倡因材施教的人。他认为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启发诱导
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首创者,在关于启发诱导的时间、具体方法等方面都有精辟的论述。
学、思、行相结合学、思、行是一个人治学不可缺少的三个阶段。在学的基础上要进行思考,行时学的目的所在,也是教学过程的第三个阶段。
三、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有教无类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教育思想就是“有教无类”。即任何人,不分贵贱尊卑,都有权利接受教育,且是平等的教育。在孔子以前,贵族垄断了文化教育,平民阶级没有接受教育的可能。从而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教育目的只是为了统治者培养接班人,严重阻碍了文明的普及和发展。孔子创办私学,明确提出“有叫无类”思想,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为人类文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孔子的因材施教方法对于当今实施素质教育仍有重大意义。在很多地方,相当常时间里,教育模式采用“齐步走”的做法,追求平均分、合格率、升学率,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保证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评估片面,只考查学生所谓“正科”分数,高分
则优。学生的思想品行、身心素质、个性特长等一律被置之度外。于是造成了“高分低能”,个性特长被扼杀等可悲的现象。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摒弃分数标准,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培养的目的。
启发诱导,学思结合 在《论语·述而》和《论语·为正》中,孔子分别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方法和原则就是启发诱导,学思结合。这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教师的职责是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对学生有目的引导和及时启发,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将知识吸收升华。
参考文献:
[1]《论语》:[C]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版
[2]李泽厚:《论语今读》,[M]三联出版社2009年版
[3]刘宝楠:《论文正义》,[M]中华书局出版 2006年版
[4]杨伯峻:《 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 2007年版
第三篇:论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论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
墨家学派和儒家在战国时期被并称为“世之显学”(《韩非子-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十大思想主张,并以“兼爱”为核心,其他九项作为“兼爱”的基础深化与拓展。墨子谈兼爱,可惜生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版图吞并时代,统治者只看中他的守城术。但是他的“兼爱”思想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对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繁荣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墨家 兼爱 现实意义 Abstract:
Mohist and Confucianism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was known as the “World's school of learning”(“Han Fei-significant learning”).He proposed a “universal love”, “non-offensive”, “Wise”, “still the same” “Heaven,” “Ming Ghost”, “non-life”, “Music”, “prudence”, “festival funeral”, ten thought advocates, and “Universal Love” as the core, the other nine as “universal love” basis to deepen and expand.Mozi talk about universal love, unfortunately born in an era of jungle territory annexed by the rulers defenders look in his surgery.But his “universal love” thinking in today's increasingly sophisticated market economy, harmony, prosperity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have a positive sense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has a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 : Mo-tse;Universal love;Realistic significance 兼爱: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完全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反,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亲人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五千多年历史长河滚滚,神州孕育出灿烂繁荣的华夏文化,而中国政治思想则是璀璨华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国政治思想形成了以深层次文化底蕴为内涵的文化体系,在整个体系中先秦诸子思想为中国文化的根脉所在,无疑该特别重视,其中最重要的儒、墨、道、法四家中,墨家又尤其不可忽略。其思想对今天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会有怎样的借鉴意义? 一,“兼爱”的理论背景
任何思想的产生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同样墨子思想的产生也离不开春秋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
墨子(约公元前480—前393)生活在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正值中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这一时期的周王朝势力衰微,已经无力维护大一统的局面;社会上因诸侯争霸、贵族倾轧导致战火连绵、民不聊生、纲纪废弛、礼乐崩坏。这种动荡的社会局势使处于社会下层的庶民、奴隶等倍受摧残。墨子出身工匠,是小私有劳动者和平民中的一员。墨子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当时的社会现状使他对这种摧残有深刻的感触,因此,他的思想中含有反对贵族统治、诸侯争霸,渴望稳定有序的社会秩序的内容;同时,他关注平民的劳动者的社会经济生活,渴望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反对传统的周礼和法制度。立足于混乱的现实,墨子提出了其思想的核心即“兼爱”思想。“兼爱”是墨子十大主张的核心思想。墨子的“兼爱”是把“爱”的观念社会化。“兼”有“兼顾”,“无差等”的意思,也有“相对”、“相互”的意思,“兼爱”便是相互无差等的一种普遍的爱,如《墨子-兼爱下》中所说的“譬之日月,见照天下之无私也。”这种普遍的爱要求人们相互地,平等地爱。爱人之国如爱己国,爱人之家如爱家,爱人之亲如爱己亲,爱人之身如爱己身,无差别的泛爱众生。墨子认为“兼相爱,交相利”是治理国家,稳定天下的良方,只有“兼以易别”的博爱,全然无私的爱才能实现理想的和谐世界,改变社会混乱和动荡的现象。
二,尚贤也是墨子“兼爱”思想的重要体现
墨子重视贤士的作用,强调尚贤的重要性,提出不论出身高贵与低贱,一概以贤否衡之而决其举黜,认为尚贤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这就打破了尊卑贵贱的等级界限,反对世卿世禄和任人唯亲的主张。墨子认为,对君主而言,没有比用贤更为紧迫的了。并且墨子主张不拘一格地尚贤使能,应“不辨富贵、贵贱、远近、亲疏”。并且墨子主张要给贤者提供一定的物质利益,也包括精神激励。对贤者,要“富之,贵之,敬之,誉之” “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就是说,既要给与优厚的物质待遇,又要赋予其崇高的社会地位,同时还要赋予其职权使其能充分发挥其才华。三,“兼爱”的理论价值与历史意义
墨家学派作为先秦的“显学”,曾起过非常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墨子的学说为社会的稳定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兼爱”作为其他九项主张的基础,使墨子的思想观点都具有其独创性。墨子以平等为基础的“兼爱”,在当时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下是没有立足之地的。“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是想提倡废除一切阶级或阶层差别。梁启超认为:“简单说,把一切含有‘私有’性质的团体都破除了,成为一个‘共有共享’的团体,就是墨子的兼爱社会。” 正是由于墨子这种超越了时代承受力过于先进的理论是不可能光大的,但墨家的精神却延绵不绝流传了下来,深深影响了历朝历代统治者的政策和各家的学术思想。墨子的思想显示了人的主体性,充分反映了墨子以及他所代表的阶层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这也使得墨家学派促进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扬光大。
四,“兼爱”对于现实生活的意义
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兼相爱当做是解决一切社会根本问题的根本途径,以为使人们“兼相爱,交相利”是制止社会**的根本办法。“兼爱”,就是要求人与人之间实行普遍的、无差别的互相友爱。所谓“兼相爱”,就是“视人之国,若其国;视人之家,若其家;视人之身,若其身。”使彼此的利益兼而为一。这样,“为彼,犹为己也”,就会彼此相爱,从而达到“交相利”。
“兼爱”思想对于个人而言,可以正确认识自身,恰当处理日常人际关系;对国家而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社会,保护人类共同拥有的地球家园,实现“和平与发展”的当代核心价值。
随着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沟通、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他们由原来的陌生、独立逐渐形成一个或由共同爱好,或由相同属性而建立的交际圈,这就自然需要建立相互关爱和谐的关系,其中的价值原则俨然可以由“兼爱”构成。近年来,在各个城市奔走助人的“义工”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兼爱”是一种追求大爱的理想,物欲横流的价值社会里,现代人常常迷失自我,生活往往充斥着冲突、纠纷、矛盾,但是,“兼爱”思想有益于唤醒人们心底深处对于爱的渴求,因为“人性善”。从2008年的汶川地震全国人民伸出的友爱之手,到王家岭矿难全社会的关注,玉树地震相互帮助、相互关爱的人们,我们的社会还是充满了大爱。
“兼爱”的思想运用到国际交往中,就是要坚持和平共处的原则。如今,倡导和平、反对武力成为世界各国处理国际问题的共识。各个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该被平等地视为国际社会的一员。正如墨子所提倡的“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从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民族解放斗争,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和平外交政策,再到我国对某些霸权主义国家侵略行经和强权政治的谴责抗议,以及对弱小国家的帮助扶持等,都体现了我国内政外交中的“兼爱”。
总之,墨家思想虽没有像儒家文化那样成为影响我国几千年历史的主流思想,但其经济思想中的精髓不论对当时还是当今的社会都具有不可磨灭的进步意义。但是,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下,墨家的“兼爱”和“节用”还是有一些需要摈弃的糟粕之处,诸如一个社会如果过分地注重节用,抑制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其结果不仅不能积累财富,而且有可能抑制社会生产的发展。当今世界上有约65 亿人口,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2 500 多个民族,6 000 多种语言,还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等多种宗教。只有不同民族、宗教、信仰之间实现和平共处,“和谐世界”才有实现的可能。兼爱思想使得多种文明之间可以互相包容、互相理解,为和谐世界在文明上创造实现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2.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7版。3.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版。
4.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6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5.梁启超.墨子学案?民国丛书第四编.上海:海书店影印,1933版。6.高秀昌.论墨子的“兼爱”思想.武汉科技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7.薛琴.论墨家思想的理论基础.邢台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8.黄忠晶.墨子兼爱思想简论.江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9.耿立卿,丛蓉.墨子“兼爱”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沈阳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10.任放.达致和谐:墨子的兼爱思想.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6年第001版
鸣谢
本论文在选题和写作过程中得到李明老师的悉心指导与帮助,李老师在我论文写作中给予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和启发。在此,由衷的感谢李老师两个多月以来的指导和教诲。
第四篇: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特征及其现实意义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特征及其现实意义
N080602209 姓名:乐晓辉
摘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理论站在时代高度,以马克思的科学态度和精神,科学回答了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遇到的一系列理论和实际问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关键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时代特征 现实意义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时代条件
人类社会发展长河是由具有不同特点的历史阶段组成,每个具有特点的历史阶段即可称为一个时代。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党所处的历史地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
第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经济前提。自从资产阶级工业革命爆发以来,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伴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生和发展,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促进了以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流动和配置,使生产、贸易、金融的全球化真正达到世界规模。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掀起了战后经济全球化的第二次高潮,进入90年代更进一步加快发展。经济全球化已是一个世界性潮流。在21世纪,它将以新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但是,经济全球化又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给世界带来了积极变化,另一方面它的发展又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系列严重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及其严重性,使得全球化已经陷入危机和困境中。最后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资本主义,发展中国家还将长时期处于弱势地位。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严峻考验,发展中国家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在21世纪的世界经济新格局中求得更大发展。
第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科技条件。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科技领域出现了新的突破。从40年代来到70年代中期,发生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宇宙航天技术为先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从70年代后期开始,又发生了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和新材料、新能源技术为主的第四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它以科学理论的革命为先导,以教育革命为条件,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极大地促进了人类劳动生产率成十倍、百倍、千倍的提高。进入90年代,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通信等现代技术创新的日益发展和融合,以及互联网的应用发展,以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为标志,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当人类跨入21世纪后,这种作用进一步增强,各国在这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
第三、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国际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正式解体,世界局势正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进入新世纪,国际局势呈现复杂多变的情况。特别是2001年发生“
9、11”事件后,世界上的不安定因素自然增加。但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四、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当代中国的实践成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现实依据。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和平竞争的时代。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式已发展为内涵型扩大再生产。因此,我们可以与资本主义发展友好往来关系,扩大对外开放,学习和借鉴一切反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
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我们党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实现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取得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新局面,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国际影响显著扩大,人民生活水平整体上达到小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当代中国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发展的。
可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客观的必然性。我们分析这种必然性,既要看国际国内因素,更要看它们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有其坚实的历史基础和时代条件,反映了时代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充分体现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精神
时代孕育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任何科学理论都是一定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每个特定时代,都有代表这个时代主流的特定理论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这样一个理论体系,它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旗帜。
第一、与时俱进的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时代。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总是随时代的变动而永葆活力。这也就为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分析时代,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提供了新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把握时代主题。当今时代的问题很多,其中直接关系全人类当前和长远利益的问题,如人口、粮食、原料、能源、环境问题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它的解决需要人类在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配合。但是,在所有问题中,和平与发展是两个具有决定性统帅性的问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和平与发展是关系到全人类根本利益的战略性问题,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首先,和平与发展为解决各种全球问题提供了必要的政治保障和经济前提;其次,和平与发展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意愿,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要潮流。因此,江泽民在继承邓小平分析时代主题思想的基础上,并进一步作了阐述。他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址,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潮流。”这一论断,为我们制定新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三,回答了时代的新课题。当今国际形势发生着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而我们党经过80年的发展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二是已从一个在受外部封锁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国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在这国际国内时代背景的变迁下,给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课题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紧紧围绕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江泽民提出了一整套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理论和方针、政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建党学说,创造性回答了时代提出的新课题。
第四、提出时代的新任务。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使命和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大致都处于战争与革命时代,他们自觉地以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为己任,着重解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历史任务。
以上分析,主要是从内容方面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特征。事实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特征贯穿于该理论的全过程,涵盖各方面。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统一,坚持了当代中国实践与时代特征统一,坚持了历史发展与时代特征统一。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代特征的现实意义 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代特征,可以使我们提高境界,开阔眼界,把中国放到世界发展大趋势中去,这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利于分析国际形势,制定和平崛起的国际新战略;有利于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研究活动引向深入,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从而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胜利完成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各项战略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国际的历史经验,经过艰苦探索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战胜了来自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的各种困难和风险,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就,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推动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因此,分析其时代特征,能够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二、有利于分析国际形势,制定和平崛起的国际新战略。和平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我们党紧紧把握与时俱进这个时代精神的精髓,审时度势,缜密估量当今世界的局势和力量配置,考察当今世界的各种矛盾,提出和制定了新世纪维护我国主权独立,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一整套国际战略。这套国际战略是坚持邓小平外交思想和新世纪对时代主题正确把握的基础上作出的。它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已经被时代证明。首先,我们从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出发,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我们改善了同美国及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扩大了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其次,坚持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原则,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促进了区域合作;再次我们同第三世界国家加强了团结互助,拓展了合作领域。总之这些,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正确分析时代特征,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国际战略和外交路线所取得地成绩,从而也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提供了一个详和的外部环境。
第三,有利于我们更全面的准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认识其实践基础,认识其精神实质,认识其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研究活动引向深入,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一是从时代的高度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能更进一步理解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把握其科学体系。比如,分析其时代特征,才能更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是一个系统科学理论;才能认识到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二是,从时代的实践基础去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坚实、深厚的实践基础。“三个代表”孕育和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并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如此,我们要自觉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新的实践,并努力在实践中继续推进理论创新。三是从时代精髓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抓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时代的精髓,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抓住这个时代精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而使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工
作体现了时代性,不断在实践中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四是,从时代的角度去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深刻认识其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时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可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指导意义,而且初步回答和解决了时代提出的课题,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总之,分析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代特征,对于我们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研究活动引向深入,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深远意。
第五篇:论马克思人与环境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人与环境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片面夸大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并提出科学的人与环境关系的论断,突出了人创造环境的主体作用。这一思想启示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应重视并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马克思 人与环境 群众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旧唯物主义的有关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观点进行了批判,认为这种环境决定人的观点必然导致唯心史观,他与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详细阐述了有关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并得出有关人与环境的关系的经典论断——“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①马克思所揭示的人与环境的辨证关系,对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处理人与外部环境的关系,重视人在改造环境中的主体作用,具有指导意义。
自从古代猿人开始直立行走,将劳动的伟大使命赋予了自己的双手,自从人真正地成为人,与客观环境开始了真正的物质交换时,人类即开始了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直至马克思揭示了科学的人与环境之间的辨证关系,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古希腊哲学里包含了人为宇宙主体的思想,普罗泰戈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该命题确立 了人相对于客体的主体地位。近代笛卡儿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进一步阐述了主客观二元论,强调了人的理性的至上地位,主张征服和驾驭自然。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人的性格,进而决定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他将环境狭义地理解为地理环境,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此外,爱尔维修提出“我们在人与人之间所见到的精神上的差异,是由于他们所处的不同的环境,由于他们所处的不同的教育所致。”②他们都是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重视社会环境特别是国家的法律、制度对人的影响作用。
马克思以唯物辨证法为指导,对环境决定论作了扬弃,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谈到“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③马克思承认环境对人的制约作用,但反对环境决定论者否认人的社会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批判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教育者本人必须受教育,教育者的知识和才能,归跟到底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④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旧唯物主义不懂得这个道理必然会陷入片面夸大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的唯心史观,如爱尔维修说“人是环境的产物”、“法律造成一切”、“一些伟大的君主在那里召唤天才,天才召唤幸福”,⑤他重视法律、制度对人的决定作用,认为法律、制度是由个别的精英人物 来制定的,他们凌驾于环境之上,人民群众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只能受少数人的支配。这样,便将人分成上等人和下等人,把解决社会矛盾的希望寄托在上等人身上,由此陷入唯心史观。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人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说“历史……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产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⑥这表明:一方面人是环境的产物,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历史而存在,每个时代的人都带有其时代的烙印,包括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的条件对每个人的思想、观念、行为的影响、制约以及启发,因此特定的时代会造就特定的人,即所谓的时世造英雄。马克思说“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⑦另一方面人创造环境,一切的“生产力、资金、环境”都是由人的活动来创造的,离开人,一切社会关系都将不复存在。马克思从实践观的理论出发阐明人对环境的创造作用,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⑧在这里,马克思科学地表明了人和环境在实践基础上的辨证统一。实践在人与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中所体现的 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人与环境发生联系的过程,就是在人的实践过程中体现的。人的实践活动取决于主观意识的指导和客观环境提供的可能性,人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可能性相统一的。主观能动性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怎样做,而客观可能性则告诉人们不能做什么,人经过一定的价值判断,权衡主体的需要以及客观环境能提供的条件之后,便能够做出相应的做什么的决定,从而指导人们开始真正的实践活动。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中,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体现为人的社会化过程,人在变革的实践过程中,既改造了客观世界也改造了主观世界,实现了人的发展。
马克思揭示的关于人与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的理论及其提出的人创造环境的思想,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应继承这一思想,重视劳动人民创造环境、改变世界的主体地位,重视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关注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政治地位和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
一,认可人民群众改造环境的主体地位,就要改正那种夸大少数精英人物社会作用的错误思想。现今社会仍有大量持英雄史观的人认为只有思想家、理论家等精英人物才是改造环境的主体,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而多数人民群众则是受环境制约的人,是受少数人支配的人,这样必然将人分成了 两个等级,少数人凌驾于多数人之上。现实生活中一些拥有权力的少数人,忽视下级和广大群众所应享有的权利,独断专行,甚至以权谋私,将权力看作自家的财产,成为特权阶层。虽然精英人物由于所拥有的权力、对社会资源量的占有优势、或者拥有特殊的天赋,与普通群众相比某种程度上对社会的发展起着较大的作用,但精英人物毕竟是少数,而人民群众作为一个整体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任何精英人物或者精英阶层都无法比拟的,人民是改造环境的主体,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承认了人民群众改造环境的主体作用,就应该关注人民群众的生存状况,关注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存在着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以及不同阶层之间收入水平不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城乡之间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占人口多数的农民发挥了主体力量,做出了巨大贡献,理应是改革成果的分享者。而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大环境下,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使得农民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改革成本的承担者。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农民人均耕地的劳动投入量很大,由于缺乏资金技术投入回报率很低,但国家对于农业的实际补贴明显不足。中国的农村以及城市都存在着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农民的就业压力很大。各大城市的大多数农民工干着最苦、最累 的工作,收入却得不到保障。再者,在农村农民所交纳的各种费用的增长幅度远高于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虽然国家已制定了免交农业税的政策,但这对于增加农民的收入只是杯水车薪,因此,应该给予农业更多的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从源头上以及动力机制上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保障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三,承认人民群众改造环境的主体作用就应该关注人民群众政治地位的确立和保障。国家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是依靠少数人的能力,而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从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只有争取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赋予广大人民群众所应当享有的政治权利,首先就要给予农民以国民的待遇。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分割制度事实上把农民划为非国民待遇的二等公民。农民作为一个庞大的劳动群体,基本权利和社会地位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但国家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并不到位,主要表现在农民的基本劳动权利得不到保障。国家劳动法明文规定劳动者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而农民实质上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而享受不到这种权利。农民实际上的政治地位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性质和要求明显不相适应,要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必须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地位。
此外,还要关注人民群众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人民 群众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主要依靠自身的实践、社会舆论的引导以及教育的作用。首先,人民群众是有能力改造自身、并促进自身的思想、文化水平提高的。现实中存在着鄙视人民群众意识能力的现象,如一些官员不认真听取群众提出的意见和监督,搞一人专制,使得民主制度不能够顺利地运行,更有甚者实行愚民政策利用歪理邪说蛊惑、欺骗人民,扰乱社会的正常秩序。我们相信人民群众具有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就要给予每一个人以公平受教育的机会,促进每个人都有完善自身思想、文化水平的空间。对于因贫困未能接受教育机会的弱势群体,政府应完善教育制度,加大教育投入,每个公民都伸出援助之手,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才能得到保障,思想文化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参考文献
①③⑥⑧《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第22页、2页
②⑤《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第467—468页、第47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研究》[M].高光、阎树森、马迅著.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第459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4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