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一篇教育专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全文1229字。它与《大学》相表里。《大学》重在阐述教育之纲领,其着眼点为教育与国家政治和社会的关系;《学记》则主要论述教育的实施,其着眼点偏重于教育过程内部的关系,涉及教育作用、政策、制度、方法等各个领域,首次从理论上对教育教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具有极高的价值。
(一)教育的功能
《学记》本着儒家的性善论和德治论,首先看到教育的社会政治作用,光靠良好的施政措施,取得的成就是有限的,而教育的作用则是最广泛的和牢固的。因此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通过教育可以提高社会道德水准,树立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良好的社会风尚,这是后来广义的教育,也就是面向全民的社会教化的宗旨。
其次是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学记》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为喻,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从而更好地治理国家,这是后来狭义的教育,也就是开展学校教育和选士的指导思想。
(二)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学记》以追求古代理想社会制度的方式提出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这种按行政建制设学的思想,对后世兴办学校影响很大。
在学校管理方面,《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意思是说,学生到了规定的年龄入大学,国家每隔一年考查他的学业及品行:第一年考查其明析经义的能力和学习的志趣;第三年考查其是否专心学习,对周围的人是否和睦相处;第五年考查其学识是否广博,同老师是否亲密无间;第七年考查其研究学业的本领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达到这一标准就称为“小成”。到第九年,学生对于学业已经触类旁通,立场也已经坚定不移。达到这一标准就称“大成”。
这个教学进程设想,一方面明确了教育的总目标,又确定了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准和要求,而且逐步深化提高,另一方面,每个阶段要达到的标准中都规定了学业知识和思想品德两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德智并重,循序渐进的特点。
(三)教育教学原则
《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这是《学记》的精华所在。1.教学相长。《学记》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段话概括了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施教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教学相长”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这是《学记》对教育理论的一大贡献。
2.尊师重道。《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后道尊”的思想。一方面,《学记》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认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又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就是君主对自己的教师也不能按一般臣下对待,即“当其为师,则弗臣也。”以示尊师之礼。另一方面,《学记》又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技巧,反复强调“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等教师应具备的条件。3.藏息相辅。《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学记》指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课外练习是正课学习的继续和补充,可以深化课内学习的内容,又可使学习有张有弛,让学生既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又感受到教师、同学的可亲可爱,最后达到虽离开师友而信仰不移的目的。这一经验也是十分可贵的。
4.豫时孙摩。这是《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后概括出的规律,包含四条原则。“豫”是预防,“禁于未发之谓豫”,要在不良倾向尚未发作时就采取预防措施,否则,待到不良行为发生后再去纠正,则“扞格而不胜”,即遭遇抵触而难有成效;“时”是及时,“当其可之谓时”,要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适时进行。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孙”是指循序,“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否则,“杂施而不孙”,学生将苦不堪言;“摩”指观摩,“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但观摩一定要是正面示范,否则,效果恰得其反。从正反两面的对照分析,大大了加强论证的力度。5.启发诱导。《学记》云:“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就是说,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明了。要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鼻子走;要督促勉励,又不强制压抑;要打开学生思路,但又不提供现成答案,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6.长善救失。《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即或贪多务得,或片面狭窄;或把学习看得很容易而浮皮潦草,或把学习看得很难而止步不前。这些缺点在每个人身上表现不同,产生的原因也各异,教师要学会具体分析,采取针对措施。清代学者王夫之认为,如果教法得当,这些缺点可以转化为优点,多则知识渊博,寡则精深专一,易则充满信心,止则认真对待。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因势利导,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总之,《学记》的教育思想相当丰富,论述相当深刻,它所提出的一系列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学记》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学的雏型”。
第二篇:《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篇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论。全文仅一千二百余字,对先秦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相当全面的总结和概括,论述教育的作用、目地和任务,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也谈到师生关系,总之,对有关教育学的基本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特别是《学记》中有关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论述,对指导今天的教学实践,仍具有现实意义。
《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的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1.教学相长
《学记》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它深刻地揭示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辨证关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增长能力,同时也因知识与能力的增长而更加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学检验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一方面也可以从教学反馈中,从学生身上汲取营养,获得启发,完善自我。教与学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2.尊师重道
《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一方面要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另一方面,又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技能技巧。“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认为“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人师”,反复强调“择师不可不慎也”。
3.启发诱导
在教学方法上,《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并对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作了具体的申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要做到这一点,主要靠老师正确的指导思想、丰富的教育经验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学记》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道而弗牵。教师要积极引导,但不要强牵着学生走,这样学起来就会自然和谐。
强而弗抑。教师要积极督促,但不要强制和压抑学生,这样学起来就会安易和顺。
开而弗达。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获得知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要当其时,当其可,即适时施教,但不能包办代替,要留
有余地,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既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让学生发展能力,陶冶品德。
启发诱导的原则十分精辟地阐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辨证关系,对今天的教学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4.长善救失
在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问题上,《学记》还提出了“长善救失”的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关键是转化作用:认知过程的转化,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情意过程的转化,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引导学生从不爱学习到爱学、乐学,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能力过程的转化,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于实践,形成技能技巧。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师要全面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缺点(有的贪多求全,漫无目的;有的严重偏科,只凭兴趣;有的避难就易;有的浅尝辄止),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克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5.循序渐进
知识有其内在的体系,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形成认知结构也自有其内在的规律,这就要求教学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帮助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利用规律,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发生发展的
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知识自成体系,才不至于使学生“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易”。
6.藏息相辅
《学记》中的教学思想博大精深,不仅对教师的教法作了精辟的论述,对学生的学法也有深刻的揭示,认为课内的学习与课外的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既要重视课内的学习内容,也要加强课外的练习和社会实践,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课外的练习与实践是课内知识的继续和补充,可以深化课内学习的内容和提高对课内学习的兴趣。课外练习与课内学习要有机结合,要处理好学习与休息的关系,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这样才能使学生乐学而亲师,乐友而信道。
7.相观而善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自身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切磋琢磨,尤为重要。学生之间由于心理特征和知识结构等各方面的共通之处,使得他们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也有相似之处,对问题的认识容易达成一致。同时,也由于个性特征的差异,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切磋,取长补短,更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学记》把乐群、亲师、取友作为重要的教学要求,把“相观而善”作为一项教育原则,认为师生之间相互启发,可以补偏救蔽,扬长避短,开阔眼界,增广见闻。“独学而无友,则
孤陋而寡闻”,但要注意择友的标准,不要随便结交不正派的朋友,朋友之间不要迷恋不正当的行为,以致违背教师的教导,荒废学业。
8.“豫”与“时”
把握恰当的教育时机,也是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重要原则。“豫”就是预防,在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发生、形成之前,教育措施要走在前头,以便禁于未发,防患于未然。如果不良的行为习惯已经发生、形成,再去禁止,积习已深,积重难返,极难矫正。“时”就是及时,善于抓住适当的时机,及时施教。要在学生已有充分准备又有迫切需要时施教,正所谓“当其时”,否则,事过境迁,则“勤苦而难成”,事倍功半,甚至毫无成效.
第三篇:浅谈《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浅谈《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乃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为当时学生的必修课。它作为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其全文虽不过1229个字,但却记载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学记》全文言简意赅,详细阐述了诸多教育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等。本文主要论及其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教学原则、以及师生关系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系统地阐述教育思想的文献,《学记》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中公讲师侯婷婷带领大家共同回首这一经典论述,不仅有助于我们感悟古人教育思想的真谛,而且对我们当今的教育仍有重大的启迪。(一)《学记》中强调的教育的地位与重要性
1.教育的地位
《学记》的开篇首先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战略地位。“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这就告诉我们,统治者懂得发布政令、善于谋划国家大事,只能获得小的声誉,不能耸动民众;招贤纳良,体恤反对者,可以耸动民众了,但还不能教化百姓。统治者如果想把统治思想贯彻下去,并且充分地体现出来,必须首先做好教育事业。这实际上表明了作者的一种价值观,即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教育的重要性
《学记》还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居民,教学为先。《兑命》日:‘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玉石不经过雕琢不会成为好玉;人如果不学习,就不可能知
c9b7k 昆明 uetvch.COM 晓真理。因此,古代的统治者建立国家、统治百姓,都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即使在《兑命》上,也始终念念不忘的是教育。教育不仅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国家的命运也系于教育。(二)“善喻”的教育方法
1.“善喻”教学法的特点
孔子有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为当学生对某个问题积极地进行思考、还没有完全想通的时候给予启发;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思考已有所得,但不十分明确、还表达不出来的时候给予开导。《学记》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喻”即启发。“善喻”即善于启发。
“善喻”教学法包括三个要点: 一是“道而弗牵”。“道”即“导”,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而不能牵制束缚学生的思维,拉着他们的鼻子走
二是“强而弗抑”。“强”即鼓励、督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给学生以鼓励和督促,给学生以足够的自信心。在愉快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到我能我行,而不能压抑学生的思维,妨碍发展。
三是“开而弗达”。“开”即“开端”,指提出问题;“达”即“通达”、“到达”,指问题的结论、答案。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后,不必马上提供答案,应引导学生自己去钻研。去探究,力求自己解答。
2.“善喻”教学法的核心
“善喻”教学法强调“道、强、开”,禁止“牵、抑、达”。其核心在“道”(导),其目的在“和易以思”,要求在和谐的教学过程中,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这不仅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而且揭示了教学过程与
c9b7k 昆明 uetvch.COM 方法的本质特征。两手多年来,它一直为教育家们所推崇并付诸实践。宋朝朱熹很重视“善喻”教学法。他说:“指引者师之功也。”又说:“师友之功,但能示之予始,而正之于终尔。”朱熹强调教师的作用在于“道”,在于“指引”,而不是“牵引”,这和“道而弗牵”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我们现在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教师应营造和谐氛围,在课堂上当好组织者与指导者,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三)《学记》中教育教学原则
1.“豫时孙摩”与“长善救失”
《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紧接着,《学记》从反面加以论证。“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之所由废也。”“豫、时、孙、摩”的教育思想包含着四条教育原则。而一“兴”一“废”,则指出了“豫时孙摩”的极端重要性。
“豫”即“预”。《学记》谈及对学生教育,应该在学生不良行为发生之前就加以防范。如等到不良行为发生后再制止,就格外费力。“时”即“及时”。《学记》认为抓住适当时机,及时教学,便会获得最佳效果。如错过时机,再勤奋费力,也难以取得成效。
“孙”即“顺”。“循序渐进”。要求循序渐进学习,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不能好高骛远。如“杂施”无序,学生学得夹生,只能事倍功半。原苏联巴甫洛夫曾经再三告诫青年“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再循序渐进”就是这个道理。
“摩”即“观摩”、“切磋”。主张同学之间相互观摩,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就能共同进步。否则,独学而无友,必将孤陋寡闻,影响进步。当然,《学记》还认为,交友要慎重,不要因为交友不慎,走上歧途。
c9b7k 昆明 uetvch.COM “豫时孙摩”四条原则方法,置之当今,可以视为教学指南。“教之所由兴”,在于它符合教学认知的一般规律。“教之所由废”,在于它不“豫”违“时”、不“孙”无“摩”。为使教学更有效地进行,《学记》还提出“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学记》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长善”即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这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教育者的明智、技巧和艺术,就在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特有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志趣,大胆地让每一个人的才能得到尽量的发展。甚至是在最平庸的、智力发展上最感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一个高处,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其实是“长善”的最好注脚。
“救失”即补救过失。《学记》分析了学生学习上普遍存在的毛病,总结出了四种类型。一为“或失则多”,表现为贪多务得,过于庞杂,缺乏专精;二为“或失则寡”,表现为学习单一,知识面过于狭窄;三为“或失则易”,表现为对学习的艰巨性估计不足,浅尝辄止;四为“或失则止”,表现为在学习中畏难退缩而裹足不前,缺乏积极进取的勇气。
这四种类型的缺点与毛瘸,有显性的,有隐性的;有张三的,有李四的;有“多”的,有“寡”的;有“易”的,有“止”的,正是“心之莫同也”。作为教师,就得深刻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2.“教学相长”与“藏息相辅”
《学记》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c9b7k 昆明 uetvch.COM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 这段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还全面论证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指出了教与学是辩证的统一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知识是无穷的。教学是无止境的。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教能助长学,学也能助长教,这就是“教学相长”。现在,“教学相长”仍为广大教育者所提倡,只是语意有所偏重,着重指师生之间的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而已。
《学记》又说:“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藏息相辅”的原则要求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劳与逸相结合。学习时要尽心学习,休息时要尽心游乐。这段话深刻的阐述了“正业”与“居学”——课堂教学与课外作业、课外活动之间的关系。《学记》认为,课外若不练习好调弦,课内就完成不了乐教的任务;课外若不练习好声乐歌咏,课内就完成不了诗教的任务;课外若不练习好洒扫应对进退这些日常礼仪,课内就完成不了礼教的任务;课外若不开展丰富多彩的技艺活动,就不能培养学生真正的学习兴趣。“正业”与“居学”是教育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
“藏修息游”,虽然只有4字,却全方位地探讨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接受知识与消化知识、学习与游乐、亲师与乐友等诸多关系,同时指出它们是相对的统一体,是整个教育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很了不越的立体构建,它与我们现在倡导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本质上是一致的。(四)《学记》中的师生关系论
1.“知其心”与“安其学”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是教育事业的基础,教育的成功来源于对学生的最大热情。所谓“知其心”,是指以爱心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c9b7k 昆明 uetvch.COM 《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育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指出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存在四种心理缺点:有的表现为贪多求全,不求甚解;有的表现为知识面狭窄,智力得不到发展;有的表现为缺乏刻苦钻研精神;有的表现为畏难而退。这四方面是学生不同心理状态的反映,教师在热爱学生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心之其同”才能做到教之各异.对每个学生做到长其善而救其失。
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的差异,学生本身的优劣,才能因材施教,才能补其所知,展其所长,知人才能善教,才能为人师。正如《学说》所说:“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学记》把“知其心”和“知其美恶”分别看作是教师进行“长善救失”和“博喻”的重要条件,并以此作为教师的重要条件.这是颇有见地的。教师要从多方面去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策励学生而不是强迫学生.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达成结论。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程度有深浅不同,而且要了解学生资质有高低之分,这样才能根据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差异及每个人天赋上的差异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引导,这样方能为人师,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和谐。
良好的师生关系来源于学生能从教师处有所收获,不能有收获当然很难亲近其师,这里同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要求。教师“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学生才能“安其学而亲其师”。《学记》强调:“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所谓“记问之学”是指死记硬背的学问。其强调教师光靠掌握死记硬背的学问是不称职的。教师不能深入挖掘课本内容,不能照顾到学生的需要,照本宣科,只管灌输,不管是否理解,只管填鸭,不管是否消化,将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直至对抗,使学生厌学,怨恨教师,进而荒废学业。《学记》指出,教师除了要有“记问之学”外,还必须掌握“言语”和“听语”的本领。在“言语”方面要求教师达到三个条件:“约而达”,就是要求教师的语言要简明扼要;“微而藏”,是要求教师语言精辟,能深入浅出地表达;“罕譬而喻”,就是要求教
c9b7k 昆明 uetvch.COM 师表达通俗易懂。在“听语”方面,《学记》对教师同样提出一定要求。“听语”是指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时给予解决。而“听语”又体现在“善问”和“善待问”两个方面。把“善问”比喻为攻坚木,认为“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指明了教师向学生提问应从易到难,深浅得当。把“善待问”比喻为撞钟,认为“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则小呜,叩之以大则大呜,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意指提问学生问题,应做到从容不迫,多少适宜,量力而行,因材施教。《学记》中强调“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实际上要求教师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和娴熟的教学技能,具有高妙的教学艺术,达到教学相长。教师在提高自己专业水平的基础上,用心研究怎么教会学生,通过善教、善喻的教学实践,逐步实现从“教多”到“教少”的变化,学生才能“安其学”,才能“亲其师”,从“怨学”到“善学”,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形成教学互动的师生关系。
2.“继其志”与“乐其友”
教师对学生的严与热爱是辩证统一,严爱结合,爱严相济,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严格要求与教师的示范作用紧密相连。教育学生应该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教师先树表率。如果教师胸怀坦荡、作风正派、艰苦奋斗、言行一致、举止优雅、满腹经纶、廉洁执教,在行为中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就会自觉地亲近老师,信服老师,自觉地向老师学习。正如《学记》中说:“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意思是优秀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吸取知识才智,更要引导学生仿效教师的优秀行为,承袭教师的崇高志向。《学记》提出:“凡学,官先事,士先志”,意指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目的明确,忠于职守。教师只有具备崇高理想,才会对教育事业无怨无悔,孜孜以求。当代的教师道德仍然要求大家在中持之以恒、严谨治学,正确对待知识的学习和传授。教师不耻下问,探求学问永不满足,永不止步,达到“教学相长”,这反映了教师探索科学真理,对学生认真负责,是《学记》的训诫,更是教师职业的需要。
c9b7k 昆明 uetvch.COM 在师生友好平等的关系中,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保持良好的情感,为学生的发展无私付出,学生才会亲近他,尊敬他,也必然敬仰他,效法他,从而建立起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达到“乐其友而信其道”。首先,教师必须具有广泛的兴趣。《学记》要求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不要局限于学校之内,课堂之中,要“学操缦”(学音乐)、“学博依”(学文学)、“学杂服”(品德养成)、“兴其艺”(增长才能)。就是说教师对学生、对教学内容,以及对文学、艺术、生活等都要具有浓厚的兴趣,以影响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教师必须保持积极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教师的肯定性情感引起学生的肯定性情感。只有教师的情感融贯于教学和学生本身,学生才能产生肯定的情感反应,而乐与学习,亲近教师,也即“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以上从四个层次分析了《学记》中的师生关系论,毕竟《学记》是二千多年前的历史文献,其内容免不了带有历史的局限。然而,我们掸去历史的尘埃,采撷其中闪光的部分,将对我们当代的教师职业发展、师生关系建设提供历史的基石。我们不是按照完美主义的要求来规范我们的老师,只是本着温故知新、古为今用的原则,不断探索和挖掘,努力修养自身,教书育人,做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业绩。
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学记》中存在着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内容。尽管如此,作为教育学专著的《学记》,仅本文中所列举的理论就给予了我们莫大的指导和启示,而且对于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必将是深远的。我们在学习和领悟古人的聪明智慧和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之时,更要对其批判地继承、运用、发展教育思想,为祖国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服务民族复兴的大业和四化建设的宏图。
c9b7k 昆明 uetvch.COM
第四篇:《学记》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
《学记》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
《学记》是先秦儒家典籍《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相传为孟子学生乐正克所作,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关于教育教学的论文。全文只有1200多字,言简意赅,是对我国先秦时期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凝练。
《学记》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 次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学记》论述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作用与目的:《学记》本着儒家的德治精神,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服务政治,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以及“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的思想。《学记》所主张的教育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具有“建国君民”能力的统治者;二是要“化民成俗”,把人民教化成“安分守己”的顺民。《学记》将教育与政治、社会高度结合起来,把教育当成政治的重要手段,这种观点也是历代封建学者看待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2、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记》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这种按行政建制设学的思想,对后世兴办学校有很大影响。在学校管理方面,《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这个教学进程设想,一方面明确了教育的总目标,又确定了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准和要求,而且逐步深化提高,另一方面,每个阶段要达到的标准中都规定了学业知识和思想品德两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德智并重、循序渐进的特点。
3、教育教学原则:《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这是《学记》的精华所在。第一,教学相长。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要成的。第二,尊师重道。《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一方面,《学记》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另一方面,《学记》又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技巧等教师应具备的条件。第三,藏息相辅。《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第四,豫时孙摩。这是《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概括出的重要规律,包含四条原则。“豫”是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施教,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如果“杂施而不孙”,其效果将适得其反;“摩”指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妯摩,取长补短,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但在观摩学习中要防止“燕朋”、“燕辟”,燕朋指轻慢而不庄重的朋友,燕辟即轻慢邪辟的言行。第五,启发诱导。《学记》对启发式原则的实质以及方法作了较全面的理论阐述。第六,长善救失。《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即贪多务得、片面狭窄、自满自足、畏难不前。这些缺点在每个人身上表现不同,产生的原因也各异,教师要学会具体分析,全面掌握,如果教法得当,缺点可以转化为优点。
4、教学方法:第一,问答法。发问要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答问要注意深浅适宜,详略得当。第二,讲解法。教师的讲解要简明扼要,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富于启发性。第三,练习法。《学记》以铁匠、弓匠之子与小马学驾车为例,说明必须从最基本、最简单的功夫练习起,打好基础。第四,类比法。通过类比,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具有“触类旁通”的能力。《学记》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学的雏形”。
《学记》重视教育的政治教化功能,把教育作为国家社会治理的主要方式,用“化民成俗”“建国君民”来阐述教育在国家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第一位的作用,指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因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就把教育教学与个人发展和国家社会治理紧密联系在一起,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和社会治理功能。
《学记》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校教学体系构想,编制出了中国最古老的教学计划,并佐以严格的管理制度:社会每一层级都有学校教育机构。“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在教育步骤方面,人们每年入学校学习,隔一年考核一次,每次考核有不同标准,其中能够触类旁通和有独立见解且不违反教师所传授内容的人,即为“学业大成”,可以胜任“化民易俗”职责,使“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学记》主张的教学内容是:入学时,要进行“释菜礼”祭典先贤,之后通过学习《诗经·小雅》的三首诗,树立致仕为官的志向。学校教育,不仅要重视教学的内在品格,也要注重外在仪式,以使学生恭敬对待自己的学业;既包含和风细雨、谆谆善诱的教化,也包括考核、批评、处罚、惩戒和整顿等硬性措施。《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重要命题。人通过学习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教育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之处;知道不足,方能反省自己;知道困顿之处,然后能自强不息,提升自我。教与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即为“教学相长”。教学相长,是先秦儒家对以往教学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教学规律的正确揭示,并成为中国教育的重要原则。《学记》明确提出了鼓励学生倾听体悟、独立思考的教育方法。它看重学生学习的独立自主性,认为教师应当激励学生的独立钻研精神,所以应该时时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但不轻易开口解说。相应地,它也不主张学生随时发问,而认为应该存疑于心,观摩聆听年长的学生发问,独立思考。显然,从教学规律来说,倾听体悟、独立观察、静心思考这样一种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教育方法有其合理性。思考重在内心体悟、领会,而发问在于寻求师友的帮助。两者相得益彰,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记》继承了孔子问题教学法的传统,并对善于提问的学生予以赞许。善于学习的学生,老师教起来可以事半功倍,同时有助于老师的水平提升。教师对所学内容的解说,有不同的方法,可以在学生提问后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说,也可以在学生的学识和能力不足以回答老师的提问时加以解析。教师对问题的解说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些问题经过解说后,学生仍不能理解的,可以暂且搁置。《学记》对学生如何学习提出了下列要求:一是要树立远大志向。“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具有大德行的人不拘泥于一官之任,掌握真理的人不偏于一器之用,恪守信用的人无须订立盟约,把握关键时机的人不要求一切行动都整齐划一。简言之,为学就是要学习和掌握做人做事的大道理、大智慧。二是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要善于提问,从容易处着手,抓住主干,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方能增进学识。三是要端正学习态度,勤奋学习。应当常怀学习之志,不断进取,无论身处学校,还是休憩游玩时,都不忘学习,“退息必有居学”。恭敬对待学问,时刻不忘学习,将学过的道理努力付诸实践,学业就会取得成功。《学记》总结了先秦时期学校教育方面得失成败的经验教训,概括为“四兴六废”。教育的成功经验在于“四兴”。即防范于未然,及时进行教育,循序渐进而不揠苗助长,博采众长以借鉴、补正。这四点是教育兴盛的成功之道。与此同时,需要避免亡羊补牢、学习起步时间过晚、教学进程杂乱、教学秩序不好,闭门自学而不相互切磋,不尊重朋友而违背师教、闲逛而荒废学业,“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学记》对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一是要具有深厚的学养。能够针对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阐释。仅靠“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二是明确“长善救失”的职责。作为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经常容易犯的四种过失,即失于贪多,失于过狭,失于见异思迁,失于浅尝辄止。犯这四种过失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只有了解这些学生的心理,然后才能帮助他们改正过失。从事教育的人,就应当善于发扬学生的长处,纠正其过失。“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三是要善于引导、鼓励和启发学生。注意积极引导学生而不要强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进取而不抑制他们的主动性,开导学生而不把话说满。能使学生无抵触情绪,易于接受教诲而又勤于思索,这就称得上善于教育了。四是要善于表达,语言精当。“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善于教育的人,能够使人继承他的治学志向。教师的语言简约而明白顺达,含蓄而精妙,不用什么比喻就能使道理令人明白易晓,这样就会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学记》提出了慎重择师的问题。指出为师是为官、为君的基础,能为人师表,方能主政一方,乃至治国安邦。“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君子知道进入学问之途的深浅难易,而又了解学生天资的高低差异,然后能广泛地因材施教,然后能胜任教师一职,然后能胜任官吏,然后能为君治国。所以学生选择教师不可不慎重。这或许也是后世将教师与天地君亲并列,称“天地君亲师”的重要原因。尊敬教师是《学记》强调的一项重要原则。“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凡从师学习的原则,尊敬教师是最难做到的。教师被尊敬,然后道术才会被尊重;道术被尊重,然后人们才会严肃认真地对待学习。因为按照大学的礼,即使向天子讲授,教师也不面朝北,以此来体现尊敬教师。在先秦儒家看来,既然至高无上的天子对待教师尚且如此尊重,那么整个社会也都要尊重教师。教师受到尊重,教师解说的道德和学术也就会受到尊重,学生就会去认真学习道德和学术,进而成长为国家有用之才。请输入标题 【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 在每二十五“ 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 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的专业思想是不是巩固,同学之间能不能相亲相助;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学生对于教师是否敬爱;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问的本领与识别朋友的能力;合格的就叫作“小成”。到第九年,学生对于学业已能触类旁通,他们的见解行动已能坚定不移,这就叫作“大成”。
【原文】夫然后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译文】这样才能收到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的效果,使跟前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向往来归,这就是大学施教的过程。古书上说:“小蚂蚁总是跟着大蚂蚁走”,岂不正好说明了这层道理吗!
【原文】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踖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译文】大学开学的时候,官吏要穿着礼服,备办祭菜,举行祭祀,为的是表示尊师重道的意思。学生常常再三诵习小雅,为的是使他们从开头就培养做官的兴趣。学生上学,要按鼓声打开书箧,为的是使他们重视学业。大学里备有教鞭,为的是维持整齐严肃的秩序。教官不到夏祭以后不去考查学生的成绩,为的是使学生得以按照自己的志趣从容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经常加以检查指点,但不 叨唠灌输,为的是培养学生自己用心思考的习惯。年幼的学生只听不问,为的是使他们循序渐进地而不越级地学习。这七件事就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纲领。【原文】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译文】古书上说:“在教育这件事上,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尽职,学生的责任首先在于立志”,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自焉游焉。夫然后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译文】大学进行教育的办法是:在规定的时间进行正课,休息的时候也有种种课外作业。因为,课外不习杂曲,课内就学不好琴瑟;课外不习歌咏,课内就学不好诗;课外不习洒扫、应对、进退等杂事,课内就学不好礼仪。总之,如果不提倡课外技艺,学生就会学不好正课。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学习的时候努力进修,休息的时候尽兴玩弄杂艺。这样,他们才能搞好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交友,坚持信念,日后离开师友也就不会违反师友的教诲了。【原文】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译文】《尚书·兑命篇》说:“唯有重视学业,按部就班,及时努力,学业才能有所成就”,正是这个意思!
【原文】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译文】现在的教师呢,只知道朗读课文,大量灌输,只顾赶进度,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他们不考虑学生的内心的要求,不能使学生的才智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进行教学的办法既不合理,提出的要求也不符合实际。以致,学生厌恶学习,怨恨师长,只感到学习的困苦,不知道学习的好处,即使勉强结业,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教育没有成效,原因就在这里!
【原文】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译文】大学进行教育的原则是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就先防止,这叫做预防;抓住时机,进行教育,这叫做及时;循序地而不越级地进行教育,这叫做顺应自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叫做观摩。这四点就是教育成功的因素。【原文】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译文】如果等到事情发生以后才去禁止,就要遭到阻力,不易纠正了;如果时机错过以后才去学习,学起来就会劳苦不堪,不易有成就了。如果不知顺应自然,胡乱施教,教育工作就会陷入混乱的境地,不能获得成效。如果孤独地学,没有朋友,见解就会狭隘,见闻就会不广。如果交友不慎,就会违背师长的教诲;如果三朋四友,尽谈不正经的事情,就会荒废学业。这六点就是教育失败的原因。
【原文】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译文】教师只有懂得了教育成功的因素,同时又懂得了教育失败原因,然后才能胜任教师的工作。所以优秀的教师是善于通过诱导进行教育的,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学习起来才会感到安易;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学生才能独立思考。师生融洽,学习安易,学生又能独立思考,就是善于诱导的结果。
【原文】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译文】学生的缺点有四种类型,教师不可以不知道。在学习中,有些学生的缺点是贪多务得,有些学生的缺点是狭隘寡闻,有些学生的缺点是轻率勇为,有些学生的缺点是畏难而止。这四类缺点的根源是因为学生的心性不同之故。【原文】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译文】必须了解学生的心性,才能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扬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优秀的歌手能使听众自然而然地跟着他唱;优秀的教师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学。他的讲解,扼要而又透彻,精微而又妥善,举例不多,却能说明问题,这就能使学生跟着他学了。【原文】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教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译文】教师知道学生的程度有深浅,资质有好坏之分,然后才能多方诱导。只有善于多方诱导的人才能当教师。能当教师才能当官长,能当官长才能当君王,所以教师是一种可以从他学习统治权术的人。可见选择师资是不可不慎重从事的。古书上说:“从前三王四代的时候最重视师资的选择”,就是这个道理!【原文】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译文】在教育工作中,最难得的是尊敬教师。尊师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重视学习。所以,君王在两种情形之下是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臣子的:当臣子在祭礼中扮演受祭者的时候,不以对待臣子在态度对待他;当臣子担任教师的时候,也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按照大学的礼节,教师给君王讲书是不行君臣之礼的,就是尊师之意。【原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双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译文】善于学习的人,教师花的精力不多而收效很大,对于教师又能表示感戴之忱。不善学习的人,教师花的精力很多而收效很少,反而会埋怨教师。善于发问的人,[发问如同]砍伐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砍的地方砍起,随后才砍木材的关节;久而久之,关节随手就可以砍开了。不善发问的人恰恰与此相反。
【原文】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译文】善于答问的人,对待发问如同对待撞钟一样;撞得轻就响得小,撞得重就响得大;从容地撞,从容地响。不善答问的人恰恰与此相反。这都是有关进行教学工作的一些方法。
【原文】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译文】单凭一点死记硬背得来的学问,是没有资格当教师的,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问题来讲解才行。当学生没有能力提出问题的时候,才可以直接讲给他听。如果讲了不懂,就不必讲下去了。
【原文】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译文】优秀的冶匠的儿子,一定先学会用皮子镶嵌成衣;优秀的弓匠的儿子,一定先学会用柳枝编织成箕;小马初学驾车相反,它是跟在车子后面的。人们懂得这三层道理,就懂得怎样做学问了。
【原文】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译文】鼓并不等于五声,但若没有鼓,五声就不和谐;古时候做学问的人,善于从事物的类比中体会出事物的关系。水并不等于五色,但若没有水,五色就不鲜明;学习并不等于五官,但若不学习,五官就不能发挥作用;教师不在五服之列,但若没有教师,五服之间的关系就不亲密。【原文】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
【译文】所以说:德行最高的人不限于担任某一官职;普遍的真理不限于解释某一具体事物;最守信用的人不立约就能守信;最守时刻的人无须划一就能守时。懂得了这四层道理,就懂得做学问要从根本着手了。
【原文】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译文】三王祭祀江河的时候,都是先祭河,后祭海,就因河是本源,海是归宿。这就是重视根本的意思。
转载:财智商学责编:冬日阳光
美编:阿雯
视频:显辉
校对:小辉
外联:阿美
审核:智仁| 征 | 集 | 原 | 创 | 稿 |
第五篇:教师资格考试:《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教师资格考试:《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一、简介
《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学记》是以《大学》为其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其哲学基础的。
二、《学记》中的教育思想(一)教育作用与目的
重 视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先秦儒家学者教育思想的结晶。《学记》对先秦儒家的这一思想,作出了经典性的理论概括,并开宗明义说:“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馊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 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把教育的社会作用概括为“建国君民”、“化民成俗”,一方面强调通过教育国家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统治人才,积极推行德政;一 方面强调通过教育,形成统一的社会道德风尚,形成良好的社会习俗,使社会安定,民富国丰,政通人和,国泰民安。这段论述,明显地揭示了教育是立国之本的理 论问题。《学记》要求明智的统治者要站在治理国家,统治人民,实现“王道”的高度上,把教育摆在首位,优先发展教育。这一论述成为后世儒家学者在论述教育 作用时经典性的引言,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二)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学记》在强调教育的作用,阐明了教育目的的同时,规划了学校教育制度,并提出了学校管理的具体措施。
1.关于学校教育制度
《学 记》的作者首先以托古改制的方式,规划了教育体系。它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家、党、术、国是从地方到中央的行政区划。《学 记》的作者提议,在不同的地方行政机构中建立不同等级的学校,在中央建立国立大学和小学以形成纵横交错的教育网络,塾、庠、序、学就是设在家、党、术、国 的学校。这一提议对中国封建社会教北京教师招聘网http://bj.offcn.com/html/jiaoshi/yueduziliao/
育体制的形成影响极大,汉代以后,逐渐形成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并立的教育体制。其次,提出了确立学年编制的设想。《学 记》的作者主要谈到了大学的修业年限和时间安排。他把大学的教育划分为“小成”和“大成”两个阶段。“小成”阶段学习年限为7年,“大成”阶段为2年,这 是古代学校教育中确立年级制的萌芽。
2.关于学校管理的具体措施
《学 记》首先特别重视大学的入学教育和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它说:“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 其威也。未卜谛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养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学记》把入学教育做为大学教育的开始,要求 在开学这一天,王子率领文武百官亲临学宫,参加开学典礼,用新鲜的蔬菜、水果等祭祀先圣先师,以表示尊师重道之意。开学典礼结束后,新生入学后首先学习的 内容是《诗经•小雅》中的三首诗,即《鹿鸣》、《四牡》和《皇皇者华》,这是三首君臣宴乐的诗,入学教育学习它们是为了告诉学生,大学教育是培养政府官员的,上了大学就是“官其始也”,就等于踏上了仕途的第一步,就要思考今后如何才能做一名忠于君王、勤政爱民的好官。
入 学教育结束之后,日常的教学工作也必须严格进行。上课的时候,学生只有听到鼓声才能打开书箧,把书取出来,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待学业的严肃认真的态度。教师 上课之前应准备好惩罚学生的教鞭(即“夏楚”),目的是严肃课堂纪律,使学生不敢因懈怠而荒废了学业。天子委派的政府官员或天子本人不到夏季大祭完毕,不 要到学校里来视察和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以使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按自己的志趣从容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进 行正确引导,但不要指手划脚说得太多,为的是能给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培养强烈的求知欲和自学能力。年幼的学生要注意多听少 问,依循由浅及深的学习顺序,做到“学不哺等”,这是大学进行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规程和具体行为指南,明确、具体、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其中规定的天子 视学制度被继承下来,成为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优良传统。
3.《学记》的作者提倡大学必须建立严格的成绩考核制度
平时的小考要经常进行,大的成绩考核要每隔一年进行一次,每次考核必须有明确的标准。《学记》说:“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意思是,大学每年都招收新生入学,大的成绩考核每隔一年进行一次:第 一年考察学生“离经辨志”,即给经书析句分段的能力和学习志趣;第三年考察其是否“敬业乐群”;第五年考察其是否能够做到“博习亲师”;第七年考察其“论 学取友”的能力,符合标准的,叫“小成”;再过二年即九年考察学生能否做到“知类北京教师招聘网http://bj.offcn.com/html/jiaoshi/yueduziliao/
通达,强立而不反”,即对知识能融汇贯通,其思想和行为皆能坚实不移,符 合标准的就叫“大成”。
由此可见,《学记》的作者所提倡确立的成绩考核制度具有循序渐进,智德并重的特点,反映了中国古代教育重德重智的传统。
(三)教育原则与方法
《学记》的作者总结先秦以来教育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从指出问题为切入点,提出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应该采用的方法。
首 先,他指出当时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他说:“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 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所谓“呻其占毕”就是教师只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而不让学生进行独立思 考;“多其讯言”就是只烦琐地提问,一味地教训、灌输,而不注意学生主动精神的培养;“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的意思就是在教学过程,教师只顾赶速度,抢时 间而不考虑学生接受能力;“使人不由其诚”的意思是教学只从教育者的愿望出发,而不考虑学生的内心需要;“教人不尽其材”是指教师不考虑学生在个性及才能 上的差异,教学一刀切,没有因材施教。这几大弊端对教学工作的危害极大,它导致学生讨厌学习和怨恨教师,把学习当成是痛苦的事情,而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这样虽然表面上看学生是每天都在学习,但却在学业上没有获得实质性的进步,即使勉强结束了学业,也会很快遗忘掉。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
北京教师招聘网http://bj.offcn.com/html/jiaoshi/yueduzil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