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考工记》中的美学思想
读《考工记》有感——《考工记》中的设计美学探讨
《考工记》,又名《周礼.冬官.考工记》,是我国目前现存最早的手工艺技术专著,大概成书于先秦时期,学者们对于《考工记》的成书年代众说纷纭,有说是汉代,也有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但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是先秦时作。《考工记》自成书以后,由于战火不断,不少在在战争中散佚,到汉代时,已经残缺不全了,因此又对其进行整理和编校,并作为儒家经典文籍之一,收入在《十三经》的《周礼》以补《冬官》之缺,这也就解释了《考工记》为什么又叫《周礼.冬官.考工记》。
《考工记》是我国先秦时期编写的关于工艺制作原则的科技名著。书中不仅详细记录了“百工之事”,而且其蕴含的丰富设计美学思想,更是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儒道互补审美宇宙观一脉相承,故而这部古籍至今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并在艺术与科学领域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辉。研究《考工记》不仅只是在其造物技术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应对其内涵的设计美学思想与艺术精神进行深入的探究,以传承典籍文化精髓,启发新的艺术审美观念与设计思维模式。我想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老是要向我们极力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所在。通读全书,给我感触和启发最深的就是《考工记》书中关于设计美学思想方面的阐述,为此我总结了以下两点:
一、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考工记总叙》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一观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讲究应天之时运,承地之气养,人与自然相通融合的审美宇宙观。这一设计思想是《考工记》中最重要的审美观,是最具艺术与人文精神的表述。“天时、地气、材美、工巧”这种工艺思想的提出,也成了中国古代工艺设计和制作的原则和中国最早的系统工艺思想。这种工艺造物理论将天、地、材、人诸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中国传统手工业生产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先秦诸子思想中形而上的“道”对形而下之“器”的规约,是古代造物思想的核心体现。
“天有时”指天有季节、气候、时令的变化;“地有气”是指地理条件有不同,自然规律有差异;“材有美”是指材料有其自身材质的美;“工有巧”指人有创造能力和工艺技巧。意思就是说顺应天时、适应地气、巧用材料、适宜工艺,四者有机的结合,可以产生好的设计物品。它指出了天时、地气、材美、工巧是设计优秀物品的四个要素,它是一种“大”的设计思想、“和”的设计观念,一种“尚法天地,天人合一”的设计观。《考工记》总结了当时各种工艺品的制作技艺,强调了技术的重要性。“天时”、“地气”、“材美”是自然条件,属于客观因素,而“工巧”是技艺条件属于主观因素,在各个优秀的设计中设计师都充分发挥了工巧的因素。
1、天有时,地有气
天时:“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是说指天地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地气:“橘逾淮而北为枳,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考工记·总叙》)圣者创物,要知“天时地气”,顺应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所以《考工记》中提出对材料的选取必以其时:如“弓人为弓。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轮人为轮。斩三材必以其时。三材既具,巧者和之。”这是造物为良的一个最重要前提。
2、材有美,工有巧
因天时、地气不同,会有不同美质的材料,“燕之角、荆之干、妢胡之笴、吴粤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考工记·总叙》)而同一种材料长于何地,采于何时,都关系到造物的质量。如“弓人为弓……凡相角,秋杀者厚,春杀者薄。稚牛之角直而泽,老牛之角紾而昔,疢疾险中,瘠牛之角无泽……得此六材之全,然后可以为良。”工匠经过对材料“审曲面孰”,辨认材质之美,并在设计造物中合理地选材用材。如“轮人为轮”,其用材讲究,“斩三材必以其时。” 在《考工记》中对工巧的叙述是最多,最详细的,它涉及了多种科技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人体工程学,气象学„„如《考工记》攻金之工的开始部分就写道: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参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二、实用与审美相统一
首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将美观的要求与实用的要求融合为一体,体现器物美与用的双重功能,这是设计艺术的一项基本原则。《考工记》首叙“百工之事”对每一工种作明确分工,同时对具体器物的设计与制作标准要求都有详细的规范。在实际的造物过程中,处处体现“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设计美学思想。“轮人为盖……上欲尊而宇欲卑。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雷远。盖已崇,则难为门也;盖也卑,是蔽目也。是故盖崇十尺。良盖弗冒弗紘,殷亩而驰,不队,谓之国工。”(《考工记·轮人》)其意是盖弓近盖斗的上部较高,而远盖斗的宇部要低,遇雨水时泻水很快,斜流也远。车盖太高则过不了城门,太低则挡了乘车者的视线,所以车盖高度要做成十尺,同时做好的车盖还要蒙上一层幕,既是保护车盖,又是一种装饰。好的车盖,即使盖弓上无幕,弓末无绳,随车横驰于颠簸不平的垄上,盖弓也不会脱落,有这样的工艺可以称为国家一流的工匠了。从此处可以看出,轮人制造车盖已考虑到实用与审美的因素。车盖是为车及乘坐者遮风挡雨免受日晒的器物,其实用性自不必说。单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也是完美的造型,似伞,高度适中,还有华丽的幕作保护及装饰。《梓人》篇还有梓人为笱虞,也是将实用的乐器架子与具有视觉审美与听觉审美的动物造型与乐器声音完美结合,最大限度地将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设计美学思想付诸于设计造物的实践之中。
其次,自古以来,对“实用与审美相统一”这一设计美学思想就有诸多论述。从审美的角度欣赏各类物器,既有简古朴素之美也有错彩镂金之美。宗白华说:“艺术品中本来有这两个部分:思想性和艺术性。片面强调美,就走向唯美主义;片面强调真,就走向自然主义。宗白华提出,在造物实践中,工匠艺人走在了哲学家的前面。艺术是一种技术,古代艺术家本来就是技术家,手工艺的大匠。《考工记》中记载的众多百工造物的原则无一不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设计美学思想。百工在设计造物时,将主观的美的意识附之于器物上,使设计物的实用价值与审美情感达到一致,在使用物品时同时又有美的愉悦和享受,是设计者的美学追求。
总结
总而言之,《考工记》作为迄今所见中国第一部集大成式的工艺美术专著,反映了华夏先民在审美创造和鉴赏方面的不懈努力,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开创了具有典范性和普适性的造物审美原则,对于当下的工艺创造有着相当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尤其是书中提及的“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先进的造物思想对现代设计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与价值。对我们今后从事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
现代设计在生活条件日渐优越和强调物质为先的社会大环境下,已经商业化十足。并使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前所未有的对立状态,生态问题、环境问题,甚至社会问题接踵而至并日趋恶化。重新审视《考工记》里“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设计美学观,对防止现代设计过于功利化、社会过于物质化,防止传统文化的丧失及人文情怀的沦落,防止自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书中的诸多的经典理念,都将成为中国现代设计藉以更长足发展的宝贵财富。
第二篇:考工记读后感
读《考工记》后感
在读过考工记之后,我对我国早期的手工艺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是我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考工记》是我国第一部手工艺技术著作,仅7100多字,但是寥寥字句却概括了当时官营手工业和家庭小手工业的三十二个工种,技术之精巧,工艺之精美,是先秦古籍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中国设计之路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对我们专业课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考工记》所载的工种几乎涵盖了古代手工业设计的所有门类,并且不仅有了细致分工,还有了技术协作:分工有利于磨练百工的精湛的专业技能:协作则突出了群体的智慧与力量,提高了生产效率,可满足社会大批量生产需要。这不仅在当时世界制造业中是先进的行之有效的生产制度,对于我们现在的制造业也有深刻的影响。
在设计思想方面,《考工记》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这就是说,在工艺制作中,应在顺应“天时”、“地气”的前提下,强调“材美”与“工巧”。中国古人素来讲究应天之时运,承地之气养,主张人与自然的沟通融合。所谓“材美”,是要求工匠根据实际需要对材料的质地品性进行选择,发挥材料本身的自然美感,而“工巧”,就更多的是对人的技艺和创造才能的要求,必须合理利用材料的性能。通过因地制宜的方式实现本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天时”和“地气”是造物的两个基本客观条件,而“材美”和“工巧”则是对制器者提出的要求。一件器物,只有当它具备这四个条件,既包含了人对天然材料的尊重,又发挥了人对天然材料的主观创造性,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它才能成为一件好器物。《考工记》中的这段论述,强调了“天”、“地”、“材”三种自然因素与人的和谐统一,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造物观念中的一个深刻的造物原则,产生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并在中国几千年的器物艺术史上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我国古代的明式家具,就是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集大成者。工业设计虽然具有相当大的艺术成分。但其本质是科学性的。产品要想具有精良的外观品质和优良的使用效能,就必须严格把握工艺流程和人机尺
度。
在工艺流程方面,《考工记》就曾论述:“轮人为轮,斩三材,必以其时,三材既具,巧者和之。⋯⋯凡斩毂之道,必矩其阴阳。阳也者,缜理而坚,而齐诸其阳,则毂虽蔽不蔌。”认识到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在生产加工时必须深入分析它们的材料特点,因材施工,有的放矢,以发挥出材料的最大效能。这些都是古代工匠从实践中获得的经验。而现代工艺可以在分子层面进行材料的把握.这为我们对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启迪。
在人机工学方面,《考工记》也提供了朴素的人机尺度思想:“凡察车之道,欲其朴属而微至。不朴属,无以为完久也;不微至。无以为戚速也。轮以崇,则人不能登也;轮以庳,则子马中古登飚也。放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三尺有三寸也,加轸于犊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可以看出,古代设计师在制造交通工具时不但考虑到了人体工程学的因素,而且将拉车的畜力也包括在了设计考虑的范围内。他们提出车轮高度应该适中,太高则不利于使用者登车,太低则会使拉车的马感到吃力。
反观当代的设计,虽体系严谨,理论复杂。却往往忽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的关系。设计出的产产品往往不能使消费者感到舒服。
《考工记》提出百工的各项工作,不论是制兵器、烧陶、作车、造船等都属于“圣人之作”,都是神圣庄严的事情。并且这些卓越的设计文明都是由“知者创物”即由有智慧的人设计发明,再经“巧者述之守之”加以传承和推广的。至此我们还可以看出古代社会人们不仅重视手工艺之设计创新,而且重视手工艺传统的继承和推广:设计之“创物”与传统之“述守”在手工艺生产中相辅相成,互为因果.这对我们学习时有很大的帮助。古人都能够继承和推广优秀的传统的手工艺,然而今天的我们却一味的学习外国文化,忘却了自己的文化。在当代设计中不乏大量的优秀的作品引用了中国元素,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设计者却是外国人。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考工记·玉人》篇,制玉按不同身份,不同用途,不同场合而有形制、尺寸、装饰及材质的不同。《考工记》记载:“天子用全”,即天子所持礼玉由毫无杂质的纯玉制成:“上公用龙”,上公用四玉一石:“侯用瓒”,侯用三玉二石:“伯用将”,伯则用玉
石各半质地更不纯的玉器。当我们在设计产品时,我们要考虑对产品进行合理的定位。了解产品所面向的消费群众,产品的使用场所。设计出符合消费者的产品。
《考工记·匠人营国》篇记载了古代王城建筑工程的各项标准程式:“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室中度以几,堂中度以筵,宫中度以寻,涂度以轨。”文献不仅规定了先秦建筑中通行的以标准化实物(如:几、筵、寻、步、轨等)作量度单位,还规定了王城的营建制度,其中“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王城布局模式更成为后世历代都城恒古不变的营造法式。标准化、模数化的设计规范除了运用于《考工记》中各项手工艺的制作生产方面,还被运用到产品的检验方面:如“轮人制轮”,只有达到“可规、可水、可县、可量、可权”的标准才算优质产品,轮人还可凭此技术评为“国工”,即国家级高级工匠。这为现代工业产品进行标准化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总的说起来,我以为《考工记》的设计思想也体现中国古代工艺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1、以人为主体是工艺美学思想的基石,充分意识到物与已的关系
2、在工艺造物时,要根据不同情况,创制出相宜的造型或装饰来。
3、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4、强调道器的统一是工艺发展的必出之路;强调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功能与装饰的统一;
重新反思我国传统设计中固有的“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重新审视《考工记》里“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设计美学观,对防止现代设计过于功利化、社会的过于物质化,防止传统文化的丧失及人文情怀的失落,防止自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中国现代设计也能藉此理念,在一个开放的,共生的, 动态的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下取得更长足的发展。
第三篇:文学创作考美学试
文学创作美学
文学创作是用慧眼观察生活、用思维表达生活的审美运动。同学们感情真挚、思维活跃,内心涌动强烈的创作欲望。那么,请你带着一颗悸动的心灵走进《文学创作美学》选修课,实现你的夙愿。
课程内容饱包括文章创作美之深邃美、文章创作美之结构美、文章创作美之丰富美、文章创作美之语言美。通过系统学习,你会开拓写作视野(如感悟与积累),掌握写作知识(如诗词写作、名著与写作),丰富写作技巧。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门选修课将为文学爱好者搭建平台,你可以欣赏到我校“扬帆惠文”文学社成员优秀习作和07—09届高三学生区统考的一类卷作文。“奇文共赏析”,同学们还可以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
“问文哪得佳如许,惟有参与其中来”。请你进入我们的自由写作空间,书写灵性,展示个性。文章唯勤于练笔而多为之,熟能生巧,巧能生妙,妙笔生花。附案例一:
诗文名句在写作中的运用
—“扬帆惠文”写作活动课校本课程教学案例
一. 教学背景:
在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改革过程中,在新棵程改革的背景下,要增加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呢?带着这样的思考,笔者从最能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中寻找到了突破口。在我校的“扬帆惠文”写作活动课的校本课程中,我进行了“诗文名句在写作中的运用”的教学实践。
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分两次课进行。第一次讲解理论知识。学生运用教师讲解的理论知识,依据教师提供的话题,进行习作训练。教师将习作面批面改。第二次课,成员的成果交流展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尤其是一些古诗文句,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异代流传。我们同学要将其运用到习作中,增加作品的文化含量。符合高考评分标准中发展等级这一项要求。
(二)分析原因:
在作文中运用古诗文名句符合以下几种要求。
(1)评分要求:
高考分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2004年比例为50:10。现在,又调整为40:20。发展等级有两个评分要点:有文采、有创意。
(2)话题要求:
哲理话题作文(议论文),要求深刻透彻,感悟思辨。要求学生会辨证思考问题,学会用对立统一、运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避免用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
(三)内容分类:
哲理抒情状物咏怀
哲理诗句举隅:
①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②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③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④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⑤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⑥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⑦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
⑧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⑩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失之东隅,收之桑隅。
(四)具体运用
(1)标题中:1999年高考“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出自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表示对记忆移植困惑;2000年高考“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出自苏轼《题西林壁》;2004年天津高考话题作文“材,与非材”—“天生我材必有用”出自李白《将进酒》。
(2)行文中:作为理论论据出现。依据话题,找到与之相关的诗文名句。近几年,高考中出现了关于人的品质素质一类话题。例如,2001年高考话题作文题目—诚信。学生可以引用孔子的“言必信,行必果”、王充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再例如,关于“勤奋”这一话题,可以引用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关于“惜时”话题,可以引用陶渊明的“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关于“持恒”话题,可以引用班固的“绳锯木段,水滴石穿”;《劝学》中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实例:2004年天津市高考话题作文《材,与非材》
论点解析:
1.才与非才,是很难定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彩,每个人都是奇才。
2.选择自己的路,选择自己方向,发挥自己的才能。
论证角度:
1.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即用贤、求贤、荐贤、让贤。
2.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待人才不可求全责备,做到人尽其才,用人所长。
理论论据
1.唯才是举曹操
2.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
4.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5.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事实论据
① 李白不懂为政之道,决非栋梁之才,但是,他的“天生我材必
有用”又怎是仕途的不得意而能掩盖的呢?
② 李煜做为亡国之君,是不肖子孙,但是,谁又能否认“一江春
水”情韵呢?无独有偶,宋徽宗“瘦金体独步天下。
五布臵作业:依据话题,运用古诗文名句。
(1)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2)诚信
(3)答案是丰富多彩的(4)才与非才
(5)生活告诉我第二课时
(一)导入:今天,我们将优秀习作进行人文信息交流.(二)评改: 下面,我以几个同学为例,进行讲解。
1.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话题写文的同学—刑颖。她以日记体的形式写了一项科学实验。运用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原文中她将名句运用到正文中,我的修改意见是将名句作为主标题出现,更加醒目。
2.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文的同学-王芳。她将春、夏、秋、冬中四季美作出阐释。我提出修改意见是运用苏轼的哲理名句“浓妆淡抹总相宜”,将文章升华。
3.以“才与非才”为话题写文的同学—宋阳。原文中的论点并不鲜明。我帮她确立了“有用即是才”和“失败并非无才”两个分论点。运用了“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名句。
4.以“生活告诉我 ”为话题写文的同学-刘婧。她的习作题目—多棱镜。她在阐述良师益友是一面“镜子”时,我建议她运用“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名句作为理论论据出现。
(三)小结:通过我们这两次课的启迪,同学课后收集、整理一些名句。在具体行文时,运用到习作之中。希望同学能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三 教学效果
课后,学生依据教师的要求,分类整理自己喜欢的古诗文名句,制作成学习卡片。将耳熟能详的句子运用到作业中.从提交作业情况看,学生们不但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还利用网络资源,使得习作异彩纷呈.一些富有创新精神的文章脱颖而出。
尤其是在习作讲评课上,学生的情绪饱满而高涨.被教师当作优秀范文点评的学生为自己的辛勤劳动成果而喜悦.其他同学也找出了自身的不足与缺陷.收益良多.这就是“等于己者,以咨切磋;贤于己者,以求一得”吧!
我们将优秀习作展出,“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驻足观看的学子们在交流中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一些文学爱好者相继加入我们的团体。
后来我们形成了习作集册,共收录优秀作品15篇。尹夕远同学的《诗意人生》和佘智超同学的《人生的答卷》,这两篇文章刊载在2005年的希望报上。教师将自己的授课心得撰写成教学论文。题目为“杨柳孕新 源头活水—例谈对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践证明,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一旦被唤醒,它的效果是无法预料的。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令人深思。
四 教学反思
如何能够增加学生的文学底蕴,呼唤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我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思索,不断寻求答案。
从这一节课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参与意识得到提
高,积累了大量的名言名句,能够含英咀华,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反思这次活动课的教学实践,再次证明只有与学生心灵契合的教学才有实效。学生的主体作用期待大力发挥,学生的个性创新潜能亟待进一不开发,教师的语文素养有待加强。
这次的作文活动课只是写作活动课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样的教学在今后的校本课程中将不段开发、充实与完善。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以既有的成就为基础,确立人生的方向,提供奋斗的策略。
2、突破生活的格线,塑造清新充实的自我。
3、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
4、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
5、准确定位职业方向。
6、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
7、发现新的职业机遇。
8、增强职业竞争力。
9、将个人、事业与家庭联系起来。
二、正确的心理认知
1、认清人生的价值
社会的价值并不被所有的人等同接受“人云亦云”并不等于自我的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经济价值、权力价值、回馈价值、审美价值、理论价 值。
2、超越既有的得失每个人都很努力,但成就并不等同。后悔与抱怨对未来无济于事,自我陶醉则像“龟兔赛跑”中的兔子。人生如运动场上的竞技,当下难以断输赢。
3、以万变应万变
任何的执着都是一种“阻滞”前途的行为想想“流水”的启示“学非所用”是真理
三、剖析自我的现状
1、个人部份健康情形:身体是否有病痛?是否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否有影响健康的活动?生活是否正常?有没有养生之道?自我充实:是否有专长?经常阅读和收集资料吗?是否正在培养其他技能?休闲管理:是否有固定的休闲活动?有助于身心和工作吗?是否有休闲计划?
2、事业部份
财富所得:薪资多少?有储蓄吗?有动产、有价证券吗?有不动产吗?价值多少?有外快吗?社会阶层:现在的职位是什么?还有升迁的机会吗?是否有升迁的准备呢?内外在的人际关系如何?自我实现:喜欢现在的工作吗?理由是什么?有完成人生理想的准备吗?
3、家庭部份
生活品质:居家环境如何?有没有计划换房子?家庭的布置和设备如何?有心灵或精神文化的生活吗?小孩、夫妻、父母有学习计划吗?家庭关系:夫妻和谐吗?是否拥有共同的发展目标?是否有共同或个别的创业计划?父母子女与父母、与公婆、与姑叔、与岳家的关系如何?是否常与家人相处、沟通、活动、旅游?家人健康:家里有小孩吗?小孩多大?健康吗?需要托人照顾吗?配偶的健康如何?家里有老人吗?有需要你照顾的家人吗?
四、人生发展的环境条件
1、友伴条件:朋友要多量化、多样化、且有能力。
2、生存条件:要有储蓄、发展基金、不动产。
3、配偶条件:个性要相投、社会态度要相同、要有共同的家庭目标。
4、行业条件:注意社会当前及未来需要的行业,注意市场占有率。
5、企业条件:要稳定,则在大中型企业;要创业,则在小企业。公司有改革计划吗?公司需要什么人才?
6、地区条件:视行业和企业而定。
7、国家(社会)条件:注意政治、法律、经济(资源、品质)、社会与文化、教育等条件,该社会的特性及潜在的市场条件。
8、世界条件:注意全球正在发展的行业,用“世界观”发展事业。
五、人生成就的三大资源
1、人脉:家族关系、姻亲关系、同事(同学)关系、社会关系。[解决方案]沟通与自我推销
2、金脉:薪资所得、有价证券、基金、外币、定期存款、财产(动产、不动产)、信用(与为人和职位有关)。
[解决方案]储蓄、理财有方、夫妻合作、努力工作提高自己的能力条件及职位。
3、知脉:知识力、技术力、咨讯力、企划力、预测(洞察)力、敏锐力。[解决方案]做好时间管理、安排学习计划、上课、听讲座、进修、组织内轮调、多做事、反复练习、经常做笔记、做模拟计划。
第四篇: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及现实意义
如今在这个充满利欲功勋充满竞争的社会,若想不再被世俗中各种各样的考试或求职所羁绊,不再被寂寞、空虚、浮躁填充心灵,学点庄子美学如心灵鸡汤一样,给心留一片净土,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
一、自然之美
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而要保持天性、本性,主要在于自然无为。为此,庄子提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庄子•在宥》)具体来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庄子•秋水》)很明显,庄子是崇天道而弃人道的。天人之别,在于因任自然还是违反、破坏自然。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自然之美却在遭到人为的破坏。比如说,旅游业的开发本来是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的,可是部分地区却以此为契机,人为的破坏自然,大搞形象工程,“真美”也是人工故作雕琢!“桃源铜仁”真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吗,4.28和9.15旅发大会后,樊净山不再是一座山,九龙洞不再是天然的洞,它们似乎被人化了,商业化了......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在庄子看来是朴素、率真之美 所谓朴素,就是纯任本性,不加雕饰,也就是顺乎“道”的规律。所谓率真,也就是率性自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自己的本性与自然之“道”的本性相合。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朴素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它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当人们在喧嚣的世界游走奔波,劳心劳力,蓦然而返,会发现生命本初的纯真与安然才是最美的境界。所以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著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浑沌本是浑然天成的初始状态,是朴素之美的象征,但倏和忽却以为“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应帝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庄子•骈拇》)马的本性是吃草饮水,翘足而陆。伯乐却以善治马为名,烧之,剔之,刻之,雒之,终于导致马死者过半。庄子用一个个寓言告诉我们,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天性,都有保有自己天然之美的权利,我们应该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循道而行,尊重个体的自由发展,不要强有所为。即“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绳索。”(《庄子•骈拇》)做到这些就是识达了生命之真,体会了自然之“道”。而现实生活中并不是这样,陶者治埴,则“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治木,则“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其结果是破坏了并不欲中规矩钩绳的“埴木之性”。(《庄子•马蹄》)庄子对这些破坏自然之性,以人道害美的行为是非常痛恨的。如今,社会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可是生存环境却在不断的恶化,各种自然灾害接连不断的发生,从2008年的“罕见雪灾”及“汶川特大地震”到2011年的“日本的强震”及“海啸”,这是间接的告诉人类,保护自然环境迫在眉睫,否则地球就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在报复人类,就像电影《2012》预测的那样。可见庄子的自然之美朴素之美很强的现实意义。发展不忘自然规律。从社会现象来说,自然又表现为真实,自然之美也是率真之美。相应地,虚伪矫饰就是丑。西施经常心疼,所以捧心颦眉更添其美,因为她出于自然,有真情实感;而摹仿她的女子,虽然也捧心颦眉,并不是由于心疼,只是矫揉造作,装腔作势,违反了自然,丧失了朴素的本性,因此,“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契妻子而去之走。”(《庄子•天运》)庄子还有一段关于真的描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庄子•渔父》)这里的“真”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与“道”、“自然”同义的概念。它也是一种至美的境界。无饰无伪,不拘于俗,是人的自然本性;任何矫饰和伪装,都是伤害人的自然本性的,也就是损害生命之真的。真情的自然流露才能打动人,只有“法天贵真”、“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才能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这样,人的生命才不是矫饰的,而是真的。
总之,庄子认为,美的本源在于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人们要保有这种美,一方面应该尊重物性,使万物顺其自然天性,不以人害物。另一方面要保持自己的本真,率性自然。
二、相对主义美丑观
对自然美的追求,使庄子对世俗所谓的美丑进行重新审视。他认为一般人所说的美丑都是相对的,从而也是应该予以否定的。庄子的这种相对主义美丑观,是他建立在齐物论基础上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在美学上的体现。庄子认为万物没有共同的标准,所以万物齐一,也就没有美丑之分。他指出:“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庄子•齐物论》)厉是丑陋的女人,她之所以成为与西施同样的人,在于她保持了生命的自然本真状态。所以以“道”观之,是通而为一的。庄子还说:“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王夫之解释为:“道与之貌,则貌之美恶皆道也。天与之形,则形之全毁皆天也。”(《庄子解•德充符》)容貌的美丑,形态的全毁在庄子看来并不重要,只要将它们视为自然,合之于道,得之于天,它们也都是美的一种形式。相应地,如果丧失了自然本性,再美好的东西,在庄子看来也是不美的。在我们今天看来,“美不再是美,丑也不再是丑”,人们追求营养反而被营养误,什么三鹿奶粉,什么瘦肉精啊,什么塑化剂,什么染色馒头等等,不断的涌现在热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请问老百姓的健康谁来买单?商家的道德底线又何在?美有何在?为追求经济利益而丧失了自然本性的人自以为是“滑头”,是“智人”,其实呢很值得人反思!百年之木,破为犠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犠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庄子•天地》)由于犠尊是破坏了百年之木的本性而得来的,所以它与沟中的断木一样是不完美的。
由于庄子认为“万物皆一”,他完全取消了美与丑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所以二者又可以相互转换,“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又说:“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以此完全否定了世俗美丑划分的意义。庄子美学虽然突出地强调了美丑的相对性,但他绝不是美的否定者,他所否定的只是他认为不合理的划分美丑的方法以及由此给人们带来的不必要的烦恼。人们如果执著于美丑的绝对划分,好美恶丑,因得美而乐,失美而悲,那就会劳形劳心,伤生灭性,这与庄子所主张的自然无为是背道而驰的。庄子的哲学精神指向的是一种价值论哲学而不是认识论哲学。其目的是使人们摆脱一切物役的束缚,达到精神的完全自由。庄子要求人“无以好恶内伤其身”,当对具体的美的追求有损于生命发展的时候就要不为所动,从而保持个体人格的独立和自由。
庄子美学中的自然之美和美丑的相对性重在领悟重在为人所用,善于感悟,生活处处都是美,处处是生存之地。但庄子美学又远远不止这一点。
参考文献: [1]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54 [2]王夫之.庄子解.中华书局,1964.[3]何俊.儒道两家对道的阐释及其旨趣.哲学研究,1997,(7)
第五篇:柏拉图的美学思想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
班级:工理学号:姓名:李平
1002班 10405200217
如果把苏格拉底比作古希腊的孔子的话,那么柏拉图就可以说是古希腊的孟子。由于家庭背景,柏拉图在青少年时期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在青年时期非常热衷于文艺创作,写下过很对颂歌与抒情诗,柏拉图是著名的哲学家,同时他亦能称得上是一名美学家,为多数人所熟知的应该是他所提出来的理想国,即我们所说的乌托邦,以及柏拉图式恋爱,这一种恋爱是超脱物质与肉体的一种精神式恋爱。有人把柏拉图称作“理想国中的哲学王”。而我所要研究的是柏拉图的美学思想。
柏拉图曾写过一篇比较完善的、系统的论述美学思想的著作--《大希庇阿斯篇》。这篇文章主要是以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形式来进行写作。而经过广泛的阅读与思考,其中我们不乏可以总结柏拉图的几点美学思想:
其一:美是相对的:美是需要比较的,正如文中所说“最美的猴子比起人来来说是丑的,最美的汤罐比起年青的小姐是丑的,年青的美丽小姐比起女神也是丑的”。同时美不能孤立起来而谈,如柏拉图曾举例子而看“象牙和黄金也是一样,用得恰当,就使东西美,用得不恰当,就使它丑。”我们不能单单去看某一样东西是否美丽,应该将其放到环境中,看其是否与环境相统一,相和谐。世间万物都是有联系的,联系是事物最本质的特征,我们不能孤立的看待事物,应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去观察,评价。所以说,美是相对的。
其二:美是永恒的:美是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会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美不会随着时间的递增而减少,因为美本身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仍就保持着不可侵犯的完整。故我们不必担心美是否会消逝。也许会有人提出疑问,昙花一现是美丽的,这种美是转瞬而逝的还是永恒的,如若是转瞬而逝的,那么不就与美的本质相悖了吗?而我想说的是:虽然昙花的让世人在外表上所看到的美丽只是一瞬间的事,但是这种美是永远存在于我们心中的。昙花的美丽不仅给予我们视觉上的享受,但是更多的是心中对美丽的追求与喜爱。
其三:内涵美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如果一个事物在外表上显得比他实际美,它就只会是一种错觉美。如上文所说:“用得恰当,就使东西美,用得不恰当,就使它丑。”但是,恰当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美,也不是美的本质,实际美和形式美是不同的概念,我们所要寻求的美是使事物在实际上成其为美的。一个原因不能同时产生两种结
果,如果一件东西使事物同时在实际上和外表上美(或具有其它品质),它就不会是非此不可的唯一原因。所以恰当或是只能产生实际美,或是只能产生外表美我们所要寻求的美是使事物在实际上成为美的。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我们不能只追求外表的美丽,更主要的是心灵之美,内涵之美。我们要学会从最初的追求形式美,而转化为追求心灵美,进而学会欣赏各种知识的美,凭借对美的广大领域的理解,用双眼注视美得汪洋大海。因而,我们不能仅仅只局限于形式之美。
其四:美是复杂的:美是从古至今,人类一直所追崇的,但也是最难懂的,美并不完全等同于善,和有益的事物也不是对等的。而美也不是仅仅使人类产生视觉和听觉上的快感;有知即为美,无知即为丑这一定论也是不正确的。对于美的鉴赏又是因人而异的,美具有时效性,有时候我们的见地会有局限性与片面性,不能够很好的去把握美的本质,故而会做出一些错误的评论,我们不能单纯的去议论某件物品或者某一事物的美与丑。而应该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和了解,才能够得出较为全面的评估。
其五:对于感官来说,美是最可爱的:美本身在天外境界与它的伴侣同放异彩,而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用最敏锐的感官来感受美,看到的是它那样清晰、那样灿烂。视觉器官是肉体中最敏锐的器官,为身体导向,但我们却看不见智慧——如果说智慧也有清晰的形象可供我们观照,那么我们队智慧会产生多么大的欲望——也看不见其他可爱的对象,能被我们看见的只有美,因为只有美才被规定为最能向感官 显示的,对于感官来说,美是最可爱的。
其六:爱的行为就是孕育美:爱的行为就是孕育美,既在身体方面,也在灵魂中。我们在长到一定年纪时,我们的天性就会催促我们生育。丑陋不能加速这种生育,只有美丽能够。而人的生育史神圣的,可朽的人具有不朽的性质,靠的就是生育,但是它是不能够在不和谐的事物中实现。丑与神圣是不和谐的,而美恰恰与神圣完全相配的。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爱不是对美本身的期盼,而是在爱影响下企盼生育,才能使凡人的生命得到延续和不朽。爱是所有诗人、哲学家都争相歌颂、评论与追寻的东西,而这一追求爱的过程本身就是美的。其实柏拉图对于美的思想的研究远远不止这些,就好像他曾在《会饮篇》中写道:“爱神正是缺少美得东西和好的东西,才会追寻这些东西。”那么在这个社会上,我们都在追寻真、善、美;这不是说我
们这个社会缺少这些东西,真、善、美是存在在我们身边的,但是这种东西需要我们不断追寻使得它继续在这个社会中存在下去。美是这个世界不可或缺的东西、也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如罗丹大师所说:“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观察美的眼睛”。美,是亘古不变的话题,人类不能停止追求美的步伐,而人类在寻求美的过程中又不能丧失人的本性,不能遗忘人类心底最美好的东西。古今中外,多少位哲学家、思想家都在追寻美的本质。他们有着各自的美学思想,在他们的思想中也会有相似的地方。我们不能只单纯的学习某一个人的美学思想,而是需要将它们融会贯通。从而总结出自己的美学思想。柏拉图是一名值得我们尊敬的大师。他在晚年的时候在希腊世界享有崇高的荣誉,他为西方开创了学术自由的传统。我们不仅要学习他的美学思想,同时也要学习他各方面的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