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美学思想之我见

时间:2019-05-13 07:53: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轼的美学思想之我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轼的美学思想之我见》。

第一篇:苏轼的美学思想之我见

苏轼的美学思想之我见——读苏轼诗词有感

苏轼的美学思想之我见

——读苏轼诗词有感

苏轼,是一位千年难得的旷世奇才,其诗文辞赋,绘画书法,都可谓是登峰造极,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学艺术财富。初识苏轼,是小学一篇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并没有浓墨重彩,只寥寥几字让我记住了西湖的美。在后来中学时学到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读后怅然若失。这是一首苏轼吊念亡妻王弗的词。十年之后,他与继配王闰之结婚的第六个年头。某日,是王弗的忌日。他魂梦相扰,犹记得她小轩窗,正梳妆的样子,不禁情深难抑,宛然可见。可知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淡淡数笔间勾勒出苏轼对亡妻的深情,十年犹如弹指挥间。“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纵使夜来幽梦相遇,便是深爱之极,“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任凭一句都无法说出口,惟有流泪凝望。喜欢看苏轼的词,虽有时并不能完全理解诗词中所承载的感情,但这份读苏轼的诗词所带来的审美感受,是别的诗人无法比拟的。老庄的道家的审美论提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是一种自然的审美论。我赞同这种观点,真正的美不是用多么华丽的语言去修饰去堆砌而成的,而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如出水芙蓉的美人,如山泉畅饮之甘甜,给人的感受无需任何华丽的言语所描述,依旧可以如此震撼。而真正的情感也无需太多华丽繁冗的文字去雕琢,如同苏轼的《江城子》,寥寥数句,最朴质的话语,却真正的触动了读诗人的心,美而不言!

曾在朱光潜先生《谈美》中看到人们对待“古松的三种态度”。一为科学性,犹如植物学家会关注于古松的年代与生长情形;二为实用性,犹如建筑师或伐木工人,更关注于古松的宽高度与砍伐的成本或价值所在;三为审美性,犹如艺术人士对待古松的审美态度,是超功利的,很纯粹的精神与情感的审美关系。而一旦画家因其之美执意将其画出供自己和他人娱乐享受,或照相师因其之美而忘记只是单纯的欣赏,并将其拍摄成炫耀的图片,这种带有个人色彩的出现本身就破坏了其古松本身之美,不能称为最初纯粹的审美性了。而我在读苏轼的诗词时,是具有单纯的审美情趣,他的诗词手法自然,毫无雕琢之技,是他抒发的一种情感,一气呵成,毫无做作之感,却一脉相承,感人至深。

第 1 页

苏轼的美学思想之我见——读苏轼诗词有感

在大学的中国美学史课程中,我了解到苏轼的美学思想中重要的两点:技进于道和随物赋形。技进于道:“技达到极致,可以无限接近于道。技是道德前提与方法,道是技的归宿和目的。研究技是认识道方法,超越技是领悟道的途径。技与道不是孤立的,是分属于不同层次。两者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技是道的低级层次,因此以技体道,以技明道。当由具体的技达到了抽象的道,技完成了质的飞跃,也完成了自我超越,实现了技与道的统一,心与物的对立消失了,手与心的距离消失了,最终实现了物我交融,了无分别。”这里所提到的物我交融,便是技的最高境界,便可心到笔到,勾勒出最自然之画,如同画在心中,而笔只是将心中之画绘画于纸间。我觉得这是无论诗词、书法、绘画等技艺的基础,或如同“疱刀解牛”,“百步穿杨”,唯手熟尔。当作诗词时不再需考虑如何押韵用典,绘画时不再考虑构图色彩,书法时不再考虑笔运走势,自然而然就能专心于自己眼前实物与内心情感的表现,作品便会会情感交融,自然传神。

随物赋形:只针对客观事物本身的不同形态给及形象生动的描绘。清·赵翼《画瓯北诗话·黄山谷诗》:“东坡随物赋形,信笔挥洒,不拘一格。”这如同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眼中有不同的哈姆雷特,又如同达芬奇笔下的一个个形态迥异的鸡蛋。对于客观事物本身的不同应该给予不同的形态描绘。如同观山,在山脚下,在半山腰,在彼峰观此峰,相同的事物,不同的位置皆有不同的形态体征,应该恪守事物本身的形态而赋予形态。而如云之漂浮不定,雨之变化莫测,更应该随物之变而形随之变化,真实而生动地描绘。而作文更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我觉得除了这两个观点外,苏轼的美学思想还深受老庄的道家思想的影响。庄子的“身与物化”的审美境界强调了主体的一种超然之心,惟其如此 ,才能静心地达到“身与物化”的境界。在《齐物论》中,那段流传千古的“庄周梦为蝴蝶”这样说道:“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这种人化为物,物我合一的境界,便是庄子所标举的最高审美境界--身与物化。苏轼对庄子的“物我合一”审美境界是十分欣赏的,并把它当做自己的审美标准。苏轼在《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中赞扬道:“与可画竹时, 第 2 页

苏轼的美学思想之我见——读苏轼诗词有感

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疑神。” 这里,苏轼也提出了自己的美学观点,即“身与竹化”,强调了“物我合一”之境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可以看出,“身与竹化” 与庄子的“身与物化、物我合一”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1】

苏轼的仕途坎坷,却永葆豁达乐观之心。他有着《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迈与阳刚之情,也有着《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婉约与阴柔之情。他是一位真男儿,更是一位伟丈夫!他提出的“技进于道”、“随物赋形”的美学主张以及他推崇庄子的“身与物化”的美学思想,都在宋代以及后代的审美观念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何正力.从《赤壁赋》看庄子美学对苏轼的影响.[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

第 3 页

第二篇:宗教美学之我见

根据20世纪以来大量的考古发现证实,人类早在数万年前即已经开始具有美术创作和美学意识了。大量散布在岩石和早期智人生活的岩洞壁画均说明美术增长了人类的想象力,通过具象分析得知,象形绘画是走向抽象绘画的必经之途。而音乐以及其他形式的美学范畴似乎表现得不够充分。这也说明了早期人类尚未能够全面掌握各艺术门类的基本常识,对音乐或其他文学艺术形式尚处于朦胧状态。从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著作和绘画雕塑音乐诗歌文学作品来看,基本上总结了有文字历史以来的美学成果。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的艺术成就得益于宗教以及宗教外延的社会道德;没有宗教就没有人类的艺术范畴,没有人类的艺术范畴就不会有美学以及由此派生的一切科学哲学成果。

康德和马克思是18世纪以来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当然,在此之前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学家和文艺复兴时期以后的哲学大师如尼采叔本华等也对美学做出过精辟的论述。美学范畴几乎包括了所有关于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概念和书法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形体等艺术概念,以及戏剧电影等近现代艺术模式艺术架构艺术综合的一切艺术形式。基于民俗学范畴的所有民俗艺术形式也理所当然包括其中。那么何谓美学?所谓美学是指人类基于自身情感意识道德标准所做出的关于艺术范畴的哲学评价体系。美学的最基本的构成是以哲学思辨和文字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范畴所蕴藏的韵律意蕴作为研究的目的指向的。

欧洲西方在美学意识和美学研究方面远远走在了亚洲东方的前面。文艺复兴时期绘画戏剧文学艺术的成熟,与中世纪宗教艺术的发展息息相关。达芬奇-拉斐尔绘画、米开朗基罗雕塑、尼德兰威尼斯巴洛克乐派的兴起成为这一时期宗教美学向世俗美学过渡的重要阶段,尤其彼特拉克《歌集》但丁《神曲》薄伽丘《十日谈》为宗教音乐和绘画提供了最好的文学养料;在此之后出现的欧洲文艺巨星如莎士比亚莫里哀伦勃朗巴赫,都成为宗教美学宗教艺术的延续。

欧洲的文艺复兴并不表明东方不具备美学方面的艺术架构。不能否认,《周易》太极阴阳八卦所产生的东方审美哲学,是建立在长期对自然社会的认知观察感知思维的基础上的人类早期审美意识的完美体现。《老子》《庄子》哲学中对宇宙自然的描述认识不亚于有史以来任何国家地区的哲学家的哲学思辨。中国书法绘画音乐诗歌等艺术形式中渗透出对宇宙自然社会的认知,映射出传统美学追求和谐韵律和人性空灵境界的描述尝试;在阿拉伯印度日本书法绘画音乐诗歌中也能集中反映出宗教信仰对宇宙的认识和宗教美学对世界的关怀。如果将宗教美学向外延伸我们看到,西方科学成果得益于文艺复兴,而人类近200年来取得的许多科技成果却得益于东方智慧的滋养。从黑格尔的自然辩证法到莱布尼兹的二进制方程,都是借鉴学习东方哲学思想的结晶。如果缺少了《周易》太极阴阳八卦就不会出现近现代辩证哲学和计算机科学。

通观古印度中国哲学以及后来的所有美学思想,不正是宗教美学孕育的结果吗?虽然形式上东方的宗教较之西方有很大不同,但由印度婆罗门教派生出的印度教佛教和中国炎黄时期的图腾崇拜正是东方宗教美学产生的精神基础。

纵观人类5000年来的一切美学成果,无一不是宗教蕴藏的精神力量和崇高意识所孕育产生出来的。宗教的道德力量生发出无穷智慧,指导引领着人类的生命航船走向自由的彼岸。如果没有欧洲中世纪宗教艺术何以会出现文艺复兴的美学集大成之作?如果没有儒教佛教道教的道德力量何以会产生东方诗歌音乐美术书法的大观之作?人类有了美术也便有了美学,有了美学也便有了哲学,有了哲学也便有了科学,有了科学也才有了今天的世界。让我们感恩书法美术音乐诗歌给人类带来的心灵安慰吧!

第三篇: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及现实意义

如今在这个充满利欲功勋充满竞争的社会,若想不再被世俗中各种各样的考试或求职所羁绊,不再被寂寞、空虚、浮躁填充心灵,学点庄子美学如心灵鸡汤一样,给心留一片净土,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

一、自然之美

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而要保持天性、本性,主要在于自然无为。为此,庄子提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庄子•在宥》)具体来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庄子•秋水》)很明显,庄子是崇天道而弃人道的。天人之别,在于因任自然还是违反、破坏自然。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自然之美却在遭到人为的破坏。比如说,旅游业的开发本来是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的,可是部分地区却以此为契机,人为的破坏自然,大搞形象工程,“真美”也是人工故作雕琢!“桃源铜仁”真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吗,4.28和9.15旅发大会后,樊净山不再是一座山,九龙洞不再是天然的洞,它们似乎被人化了,商业化了......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在庄子看来是朴素、率真之美 所谓朴素,就是纯任本性,不加雕饰,也就是顺乎“道”的规律。所谓率真,也就是率性自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自己的本性与自然之“道”的本性相合。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朴素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它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当人们在喧嚣的世界游走奔波,劳心劳力,蓦然而返,会发现生命本初的纯真与安然才是最美的境界。所以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著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浑沌本是浑然天成的初始状态,是朴素之美的象征,但倏和忽却以为“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应帝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庄子•骈拇》)马的本性是吃草饮水,翘足而陆。伯乐却以善治马为名,烧之,剔之,刻之,雒之,终于导致马死者过半。庄子用一个个寓言告诉我们,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天性,都有保有自己天然之美的权利,我们应该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循道而行,尊重个体的自由发展,不要强有所为。即“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绳索。”(《庄子•骈拇》)做到这些就是识达了生命之真,体会了自然之“道”。而现实生活中并不是这样,陶者治埴,则“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治木,则“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其结果是破坏了并不欲中规矩钩绳的“埴木之性”。(《庄子•马蹄》)庄子对这些破坏自然之性,以人道害美的行为是非常痛恨的。如今,社会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可是生存环境却在不断的恶化,各种自然灾害接连不断的发生,从2008年的“罕见雪灾”及“汶川特大地震”到2011年的“日本的强震”及“海啸”,这是间接的告诉人类,保护自然环境迫在眉睫,否则地球就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在报复人类,就像电影《2012》预测的那样。可见庄子的自然之美朴素之美很强的现实意义。发展不忘自然规律。从社会现象来说,自然又表现为真实,自然之美也是率真之美。相应地,虚伪矫饰就是丑。西施经常心疼,所以捧心颦眉更添其美,因为她出于自然,有真情实感;而摹仿她的女子,虽然也捧心颦眉,并不是由于心疼,只是矫揉造作,装腔作势,违反了自然,丧失了朴素的本性,因此,“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契妻子而去之走。”(《庄子•天运》)庄子还有一段关于真的描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庄子•渔父》)这里的“真”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与“道”、“自然”同义的概念。它也是一种至美的境界。无饰无伪,不拘于俗,是人的自然本性;任何矫饰和伪装,都是伤害人的自然本性的,也就是损害生命之真的。真情的自然流露才能打动人,只有“法天贵真”、“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才能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这样,人的生命才不是矫饰的,而是真的。

总之,庄子认为,美的本源在于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人们要保有这种美,一方面应该尊重物性,使万物顺其自然天性,不以人害物。另一方面要保持自己的本真,率性自然。

二、相对主义美丑观

对自然美的追求,使庄子对世俗所谓的美丑进行重新审视。他认为一般人所说的美丑都是相对的,从而也是应该予以否定的。庄子的这种相对主义美丑观,是他建立在齐物论基础上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在美学上的体现。庄子认为万物没有共同的标准,所以万物齐一,也就没有美丑之分。他指出:“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庄子•齐物论》)厉是丑陋的女人,她之所以成为与西施同样的人,在于她保持了生命的自然本真状态。所以以“道”观之,是通而为一的。庄子还说:“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王夫之解释为:“道与之貌,则貌之美恶皆道也。天与之形,则形之全毁皆天也。”(《庄子解•德充符》)容貌的美丑,形态的全毁在庄子看来并不重要,只要将它们视为自然,合之于道,得之于天,它们也都是美的一种形式。相应地,如果丧失了自然本性,再美好的东西,在庄子看来也是不美的。在我们今天看来,“美不再是美,丑也不再是丑”,人们追求营养反而被营养误,什么三鹿奶粉,什么瘦肉精啊,什么塑化剂,什么染色馒头等等,不断的涌现在热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请问老百姓的健康谁来买单?商家的道德底线又何在?美有何在?为追求经济利益而丧失了自然本性的人自以为是“滑头”,是“智人”,其实呢很值得人反思!百年之木,破为犠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犠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庄子•天地》)由于犠尊是破坏了百年之木的本性而得来的,所以它与沟中的断木一样是不完美的。

由于庄子认为“万物皆一”,他完全取消了美与丑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所以二者又可以相互转换,“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又说:“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以此完全否定了世俗美丑划分的意义。庄子美学虽然突出地强调了美丑的相对性,但他绝不是美的否定者,他所否定的只是他认为不合理的划分美丑的方法以及由此给人们带来的不必要的烦恼。人们如果执著于美丑的绝对划分,好美恶丑,因得美而乐,失美而悲,那就会劳形劳心,伤生灭性,这与庄子所主张的自然无为是背道而驰的。庄子的哲学精神指向的是一种价值论哲学而不是认识论哲学。其目的是使人们摆脱一切物役的束缚,达到精神的完全自由。庄子要求人“无以好恶内伤其身”,当对具体的美的追求有损于生命发展的时候就要不为所动,从而保持个体人格的独立和自由。

庄子美学中的自然之美和美丑的相对性重在领悟重在为人所用,善于感悟,生活处处都是美,处处是生存之地。但庄子美学又远远不止这一点。

参考文献: [1]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54 [2]王夫之.庄子解.中华书局,1964.[3]何俊.儒道两家对道的阐释及其旨趣.哲学研究,1997,(7)

第四篇:柏拉图的美学思想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

班级:工理学号:姓名:李平

1002班 10405200217

如果把苏格拉底比作古希腊的孔子的话,那么柏拉图就可以说是古希腊的孟子。由于家庭背景,柏拉图在青少年时期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在青年时期非常热衷于文艺创作,写下过很对颂歌与抒情诗,柏拉图是著名的哲学家,同时他亦能称得上是一名美学家,为多数人所熟知的应该是他所提出来的理想国,即我们所说的乌托邦,以及柏拉图式恋爱,这一种恋爱是超脱物质与肉体的一种精神式恋爱。有人把柏拉图称作“理想国中的哲学王”。而我所要研究的是柏拉图的美学思想。

柏拉图曾写过一篇比较完善的、系统的论述美学思想的著作--《大希庇阿斯篇》。这篇文章主要是以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形式来进行写作。而经过广泛的阅读与思考,其中我们不乏可以总结柏拉图的几点美学思想:

其一:美是相对的:美是需要比较的,正如文中所说“最美的猴子比起人来来说是丑的,最美的汤罐比起年青的小姐是丑的,年青的美丽小姐比起女神也是丑的”。同时美不能孤立起来而谈,如柏拉图曾举例子而看“象牙和黄金也是一样,用得恰当,就使东西美,用得不恰当,就使它丑。”我们不能单单去看某一样东西是否美丽,应该将其放到环境中,看其是否与环境相统一,相和谐。世间万物都是有联系的,联系是事物最本质的特征,我们不能孤立的看待事物,应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去观察,评价。所以说,美是相对的。

其二:美是永恒的:美是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会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美不会随着时间的递增而减少,因为美本身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仍就保持着不可侵犯的完整。故我们不必担心美是否会消逝。也许会有人提出疑问,昙花一现是美丽的,这种美是转瞬而逝的还是永恒的,如若是转瞬而逝的,那么不就与美的本质相悖了吗?而我想说的是:虽然昙花的让世人在外表上所看到的美丽只是一瞬间的事,但是这种美是永远存在于我们心中的。昙花的美丽不仅给予我们视觉上的享受,但是更多的是心中对美丽的追求与喜爱。

其三:内涵美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如果一个事物在外表上显得比他实际美,它就只会是一种错觉美。如上文所说:“用得恰当,就使东西美,用得不恰当,就使它丑。”但是,恰当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美,也不是美的本质,实际美和形式美是不同的概念,我们所要寻求的美是使事物在实际上成其为美的。一个原因不能同时产生两种结

果,如果一件东西使事物同时在实际上和外表上美(或具有其它品质),它就不会是非此不可的唯一原因。所以恰当或是只能产生实际美,或是只能产生外表美我们所要寻求的美是使事物在实际上成为美的。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我们不能只追求外表的美丽,更主要的是心灵之美,内涵之美。我们要学会从最初的追求形式美,而转化为追求心灵美,进而学会欣赏各种知识的美,凭借对美的广大领域的理解,用双眼注视美得汪洋大海。因而,我们不能仅仅只局限于形式之美。

其四:美是复杂的:美是从古至今,人类一直所追崇的,但也是最难懂的,美并不完全等同于善,和有益的事物也不是对等的。而美也不是仅仅使人类产生视觉和听觉上的快感;有知即为美,无知即为丑这一定论也是不正确的。对于美的鉴赏又是因人而异的,美具有时效性,有时候我们的见地会有局限性与片面性,不能够很好的去把握美的本质,故而会做出一些错误的评论,我们不能单纯的去议论某件物品或者某一事物的美与丑。而应该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和了解,才能够得出较为全面的评估。

其五:对于感官来说,美是最可爱的:美本身在天外境界与它的伴侣同放异彩,而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用最敏锐的感官来感受美,看到的是它那样清晰、那样灿烂。视觉器官是肉体中最敏锐的器官,为身体导向,但我们却看不见智慧——如果说智慧也有清晰的形象可供我们观照,那么我们队智慧会产生多么大的欲望——也看不见其他可爱的对象,能被我们看见的只有美,因为只有美才被规定为最能向感官 显示的,对于感官来说,美是最可爱的。

其六:爱的行为就是孕育美:爱的行为就是孕育美,既在身体方面,也在灵魂中。我们在长到一定年纪时,我们的天性就会催促我们生育。丑陋不能加速这种生育,只有美丽能够。而人的生育史神圣的,可朽的人具有不朽的性质,靠的就是生育,但是它是不能够在不和谐的事物中实现。丑与神圣是不和谐的,而美恰恰与神圣完全相配的。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爱不是对美本身的期盼,而是在爱影响下企盼生育,才能使凡人的生命得到延续和不朽。爱是所有诗人、哲学家都争相歌颂、评论与追寻的东西,而这一追求爱的过程本身就是美的。其实柏拉图对于美的思想的研究远远不止这些,就好像他曾在《会饮篇》中写道:“爱神正是缺少美得东西和好的东西,才会追寻这些东西。”那么在这个社会上,我们都在追寻真、善、美;这不是说我

们这个社会缺少这些东西,真、善、美是存在在我们身边的,但是这种东西需要我们不断追寻使得它继续在这个社会中存在下去。美是这个世界不可或缺的东西、也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如罗丹大师所说:“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观察美的眼睛”。美,是亘古不变的话题,人类不能停止追求美的步伐,而人类在寻求美的过程中又不能丧失人的本性,不能遗忘人类心底最美好的东西。古今中外,多少位哲学家、思想家都在追寻美的本质。他们有着各自的美学思想,在他们的思想中也会有相似的地方。我们不能只单纯的学习某一个人的美学思想,而是需要将它们融会贯通。从而总结出自己的美学思想。柏拉图是一名值得我们尊敬的大师。他在晚年的时候在希腊世界享有崇高的荣誉,他为西方开创了学术自由的传统。我们不仅要学习他的美学思想,同时也要学习他各方面的学术研究。

第五篇:孔子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教育学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教育方式。孔子所处春秋时期,在春秋之前,在当时平民百姓是没有资格去读书,获得教育的权利的,“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合一”、“不官则无所授书”,教育、学术皆由“官府”世守,那时候的教育是“有类”的。到了春秋时代,“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文化下移,下层平民希望获得受教育的权利。孔子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创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无论学生是怎样的身份、地位、民族都愿意去教他们,所以在孔子三千学生之中,来自当时各个国家地区的不同身份的人,绝大多数出身贫贱。孔子对自己弟子的教育方法不是那种一味的灌输式教育,不管学生是否接受只管老师我说。孔子对每一位弟子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弟子可以根据自身发展去接受教育,在因材施教的同时结合启发式教学方法,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要求学生达到“愤”和“悱”的心理状态,然后再施以“启发”的方法,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所以他的弟子当中各种各样的人才都有,七十二贤士。他的这些思想在《侍坐》当中得以体现。

美学思想:孔子的学说中最重要的就是“仁”,所以的孔子的美学思想以“仁”为中心,孔子强调善与美相联系。他认为美与善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的,甚至是善的同义词,如“里仁为美”(和有仁德的人在一起,这样才算是善的、好的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帮助和赞成别人做好事,不帮助和不赞同别人做坏事)等。这里所谓的“美”是和善、德一个意思,二者可以混同使用。在中国孔子是最早提出美育思想的人,孔子的美学思想以“诗”为基础,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在《侍坐》篇中可以看出他关注的是具体社会中的人。文质彬彬,是孔子典型的美学思想,它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与质的关系体现孔子所推崇的君子的的理想人格。这文与质的关系,礼与仁的关系都是孔子美育思想的体现。

二、苏格拉底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终身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并且有着自己的理论。苏格拉底一些教育思想与孔子极为相似。他没有建立自己的学校,他的课堂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对于学生如同孔子一样有教无类。无论是乞丐、农民、有钱人、贵族等等,都可以是他的学生。无论是谁只要去请教他,他都施教。当时智者施教是需要收取费用的,苏格拉底是不收取任何费用。苏格拉底教育目的是培育人才,这一点与孔子的目的相似,孔子提倡“学而优则仕”。苏格拉底倡导圣贤治国,认为群众缺乏理智和政治能力,治理国家只能依靠那些少数优秀人物。苏格拉底以培养造就有知识的治国人才为己任,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了哲学和教育事业上。他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一大批治国人才。在教学方法上,苏格拉底采用“产婆术”,包括讽刺、助产、归纳和定义。这个方法在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中得以体现。他认为真理是潜在地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的,教师的任务不是灌输既成的知识,而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交谈和讨论,消除错误的见解,形成正确的认识。,他在教学中,常用设问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认识加以回答。如果回答错了,他就用暗示性的提问适时引导,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他认为这样可以检验青年人的心灵。

美学思想:在《大希庇阿斯》篇中,通过希庇阿斯和苏格拉底的对话,对美本质的讨论,区分美本身和具体美的事物,提出美本身是“一切美的事物有了它就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最后得出结论:美是难的。在西方哲学史上,苏格拉底被称为是道德哲学的创始人,他号召人们把目光从自然界转向人自身。苏格拉底从目的论和美德论出发,提出了他的美学思想,其核心观念就是美善同一说,是西方美学史上美善同一说的开拓者。在苏格拉底看来,美就是善,美与善是同一的。接着,他还谈及是美善同一的基础就是功用。“凡是我们用的东西如果被认为是美的和善的那就都是从同一个观点——它们的功用去看的”也就是说,美的和善的事物,应该很好地发挥其功能。功用不仅是美善同一的基础,也是判断事物美善的标准。同时他还对传统的和谐说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他指出了和谐的合功用、合目的性基础,从而实现了和谐的客观规则向主观功用的转变。苏格拉底赋予了和谐说以目的性,并且也使和谐包含了主观性。

三、从苏格拉底和孔子探讨教育学和美学结合的意义与可能性

1、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二人虽然相隔万里,但是二人对于人才的培养都是一致的。美育的发展,更加有利于发展全面型人才。现在的教育都希望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美育对其帮助很大。

2、教学方法的改革。二人都注重启发式教学,对于那种只注重灌输不管学生是否理解的教学方法,在学生这方面是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的。注重因材施教,在全面发展的同时能够突出学生自己的个性与特点,不会抹杀学生的天赋。

3、注重道德。道德观在二人的美育观中都有体现。一个人不只需要知识,更需要道德的熏陶。

下载苏轼的美学思想之我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轼的美学思想之我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当代艺术美学思想分析

    中国当代艺术美学思想分析作者:***(指导老师:***)正文摘要:在20世纪中国的美学思潮发展的最为迅速,它结合了东方与西方,使传统与现代相融合,成为中国艺术成效最显著的时期。从而在这......

    孔子美学思想研究论文

    孔子的美学思想概而言之就是礼乐美学。从美学角度 研究 礼乐,它的核心是美与善的关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孔子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欢迎阅读!摘 要: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誉满全球,其......

    达·芬奇的美学思想

    达·芬奇的美学思想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艺术家,“文艺复兴三杰”之一,其代表作《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是世界闻名的艺术珍品。尽管达·芬奇......

    浅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和”5篇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 : 中国 传统 音乐 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与精神在美学领域里的集中体现,贯穿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要点

    美学思想的定义美学思想是一种抽象的带有很强主观性的对美的思想认识,是人对事物的美的认识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的凝聚,融入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偏好。一般充分体现了时代的......

    孔子的美学思想论文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那么他的美学思想你有知道多少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孔子的美学思想孔子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他是中国古代的大圣人。中国的......

    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之我见

    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之我见 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龙塘初级中学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注重开发受教育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之我见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之我见:贵在"润物细无声" 杜甫有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联系当今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重点应解决如何更好地“进头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