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湾区志愿者资源开发与社会化管理模式的研究

时间:2019-05-12 20:20: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卢湾区志愿者资源开发与社会化管理模式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卢湾区志愿者资源开发与社会化管理模式的研究》。

第一篇:卢湾区志愿者资源开发与社会化管理模式的研究

卢湾区志愿者资源开发与社会化管理模式的研究

内容摘要

本课题在分析国内外志愿服务的相关历史、理论、和运作模式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卢湾区青年志愿工作的资源开发与管理问题。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焦点组访谈和电话访谈等方式,调查了卢湾区青年志愿者工作的现状,以第一手的实证数据结合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利用SWOT分析等工具,探讨了卢湾区发展青年志愿工作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课题组重点从政府层面、共青团层面和社会层面就未来志愿工作的服务内容、资源运作方式、运作载体、归口管理等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对策和行动计划。

关键词

青年志愿服务 SWOT分析 社会资源开发

一、问题的提出

志愿服务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城市文明程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上海城市变迁脚步的加快,青年志愿者的身影越来越多地活跃在各类大型国际活动、企业、医院、学校和社区里,成为对外展示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和推动力量。2010年,世博会即将在上海召开,如何有效地开发社会资源,共同促进青年志愿工作,不仅能更进一步发挥青年志愿者的积极性,促进世博的前期准备工作,还将直接为整个上海城市精神的铸造与提升做出贡献。

近年来,卢湾区在先后开展有关青年志愿者工作的网络管理机制、社会化运作机制和评估机制等常效性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正逐步探索志愿者资源开发和社会化管理在实践中的操作途径,并分析如何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来对青年志愿工作的政府指导模式、方法和途径进行创新与改革。

本课题即在这一背景下开展,希望通过系统的理论梳理,结合来自卢湾的第一手实证调查数据,为上海市的青年志愿者工作和相关指导思想提出更具新颖性和创见性的对策建议。故本次调研的重点,一是回顾与梳理国内外有关青年志愿服务的前沿理论、运作模式和社会资源开发、管理的可行方案;二是了解卢湾区现有青年志愿资源的现状与分布;三是分析目前在本区青年志愿服务中发挥作用的组织机制、资源开发与整合;四是借鉴“第三部门理论”和国际经验进行青年志愿服务机制创新的探索。

二、相关理论基础

志愿服务活动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十五世纪以后西方的宗教和慈善活动,但相关理论的兴起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才出现,发展到今天内涵已大大拓展,成为社会学、行政学、心理学和公共领域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一)志愿者与志愿组织概念的界定

对志愿组织通常的界定是:一种非政府、非营利的、合法的社会公益性组织。社会是由个人、家庭和社会组织这三种成分构成的。社会组织可以分为“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而非政府组织又分为“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所谓“非营利组织”,是指处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社会组织,志愿组织即属于此类。

志愿者(Volunteer)是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关心报酬的人,或者说是不为报酬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人。虽然使用志愿者的组织可能需要支付志愿者的支出,而且一些志愿者最终也可能获得与同类就业者不相上下的收入,但是志愿服务的目的不是为了报酬。

(二)志愿服务领域的相关理论

第三部门理论是志愿服务领域最重要、也是最为引人注目的理论。它主要回答了三个问题:即志愿者组织为什么要以第三部门的形式出现?各种社会力量为什么愿意投入志愿组织建设、他们的动机是什么?以及如何处理志愿组织与政府、市场的关系?

1、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理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Burton Weisbrod于1974年提出的,其核心可以概括为,志愿组织是一种提供公共物品的私营机构。显然,该理论建构在三个前提之上,其一,社会需要公共物品;其二,市场无法提供公共物品;其三,政府也无能力提供全部的公共物品。

在政府失灵的情况下,第三部门(志愿组织)应运而生,它们的作用是拾遗补缺,为具有不同需求的人们提供心仪的物品。Weisbrod的理论说明市场、政府和志愿组织这三种机制都有存在的必要,它们中间的关系是互补关系。

2.供给(动机)理论

对建立志愿组织动机的解释有很多种。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类:一类是以非营利活动牟取个人和团体私利(金钱、地位、荣誉、权利)等;第二类动机带有利他主义色彩,但也期望获得某种回报,包括精神上的快慰;第三类动机是纯粹利他主义的。

显然,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在解释志愿服务的出现时需要更多地从组织使命角度去考虑,因为青年志愿者的发起与萌芽带有明显的共青团组织色彩,很难从个人的角度去分析其动机。

3、志愿失灵理论与相互依赖模式

志愿部门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同样存在缺陷,也就是所谓的“志愿失灵”(voluntary failure)。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资源供给不足,非营利活动所需的开支,与它所能募集到的资源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缺口;二是特殊主义,志愿组织的服务对象往往是社会中的特殊人群,可能无法覆盖所有处于需要状态的亚群体;三是家长式作风,控制着慈善资源的人往往根据自己的偏好,来决定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而忽略了社会需求;四是业余主义,志愿组织往往由于资金的限制,无法提供足够的报酬来吸引专业人员的加入。这些工作只好由有爱心的业余人员来做,从而影响服务的质量。

因而,Robert Wuthnow提出了政府、市场和志愿部门相互依赖的运作模式。因为,政府、市场和志愿部门之间存在着频繁的互动和交换关系,如各种资源的交换,各种符号的交易,各部门之间相互流动的组织和管理人员等。

三、卢湾区的志愿服务现状调查

本课题采取专家访谈、问卷调查与焦点组访谈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法,调查对象以卢湾区的志愿者团体和青年志愿者为主。在组织水平上,本课题选择了卢湾区有代表性的志愿服务团体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36份,回收率72%;在个人水平上,针对来自不同机构和社区的青年志愿者,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4份,回收率96.8%。

(一)宏观层面:组织体系

1、分布与规模

目前在卢湾区从事志愿者服务的团体,按照发起方的身份,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6支力量:学校志愿者队、机关志愿者队、企业志愿者队、非营利性志愿者(NGO)队、社区志愿者队和虚拟社区志愿者队,本次参与调查的各团体包括机关志愿队12支、学校志愿队8支、企业志愿队9支、NGO志愿队3支、社区志愿队1支、虚拟社区志愿队1支。

与国内及本市其他区县相比,卢湾青年志愿者团体发育较早,成长较快,特别是最近5年速度喜人。调查显示,虽然其中最早成立的团体可以追溯到1992年市容局的青年志愿者队,但80.0%以上的青年志愿者组织是在2000年以后的时间内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志愿团体的规模与分布不一。在提交有效问卷的34家团体中,志愿者总数达3042人,35岁以下的青年志愿者2741人,约占90.1%;本科以上学历476人,约占15.6%。其中,各单位志愿者数量的差异很大,最多的团体志愿者人数高达1400人,来自学校系统;最少的则来自银行的基层单位,只有3个人。大部分志愿团体分布在企业、机关和学校三类机构中。值得肯定的是,除了这三种传统的半官方性质机构外,卢湾区的志愿者活动中,近年还出现了不少社会力量,如卢湾区青年律师协会、红十字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俱乐部,以及以帕奥车友会为代表的网络团体。

2、以共青团为支撑的基层运作方式

共青团的组织力量,是中国志愿服务模式的最重要特点和优势。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基层志愿团体中,共青团的倡导和发起是它们最重要的力量源泉,如84.4%的团体表示他们在运作方面主要是得到共青团的指导与支持的,96.8%的团体表示,他们是通过团组织发动去招募志愿者的。这种基层运作方式最大的优点在于便于开展项目式的管理,通过区各级团委的发动与组织,可以在短时间内策划大型的志愿活动。但缺点在于志愿服务只是团工作的一部分内容,很难实现志愿服务工作的常效、专业化运作。

3、政府监督与评估

基层志愿团体的监督管理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因为很多基层志愿团体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团体,也没有在民政部门注册备案,政府无法根据相关社团注册的法规对其活动和内容进行监督。此外,在基层志愿服务单位中,有自己活动章程的团体只有10%不到,这种组织建构上的非正式性使得政府机构很难对志愿活动进行监督,志愿部门和志愿者本人的利益也因此缺乏基本的保障(见表1)。

表1 政府是否会通过一定方式对组织的工作计划、内容和任务进行监督

项目志愿团体数(家)百分比(%)

有时会1655.2有常设机制724.1不清楚413.8

从不26.9

(二)基本状况:服务方式和内容

1、服务频率和内容

调查表明,卢湾区志愿团体的服务频率以每年1-3次为多(见图1),相关分析表明,志愿服务的频率与青年志愿者的数量有密切相关(R=.99***),青年志愿者较多的团体,如一些中学和医疗机构,在2004年度的志愿服务次数均达到了10次以上。但也有部分志愿组织本身人少力量弱,也找不到适合的志愿服务项目,对他们来说,志愿服务很难形成固定的频率。

由于大部分志愿者团体都有政府背景,他们的活动策划也明显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调查显示,有42.9%的团体表示他们的志愿服务内容主要是根据政府的需要安排。除此之外,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和捐款之类的低技术含量志愿活动比较容易组织,也受到不少志愿团体的青睐,但这种服务内容应该说和青年志愿者本人的期望相比还是有一定差异的。数据显示,41%的青年志愿者希望能够参加会议接待、翻译等工作,但实际上,能组织的这方面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团体只占到8.6%(见表2、3)。

表2 志愿团体的主要服务内容

项目百分比(%)

根据政府需要安排42.9

养老院、康复中心42.9

扶贫31.4专业技术服务28.6

学校公益活动25.7

支教20.0

政策咨询20.0

防灾救灾8.6

会议会务、接待8.6

其他11.4表3 志愿者希望参加的志愿服务内容

项目百分比(%)

知识传播60.0%

翻译、接待、解说等41.0%

社会福利类服务38.0%

慈善募捐36.0%

校园服务30.0%

心理辅导、社会工作等27.0%

环保及社区服务26.0%

国际合作23.0%

科技服务19.0%

医疗卫生保健服务18.0%

交通服务17.0%

救灾等12.0%

其他1.0%

2、服务对象和载体

由于大部分志愿团体都是利用工作之余从事志愿活动,缺乏正式的组织监管体系,在章程、目标、服务对象的界定上都比较模糊,像红十字造血干细胞捐赠志愿者俱乐部这样有非常清晰的目标服务人群的组织还是比较少的。

就服务对象而言,老年人口是志愿者组织比较关注的对象(见图2),一方面老年人确实有受援助的需要,另一方面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是一项相对不需要太多技术和专业背景的项目,因而也受到了不少学生志愿者的欢迎。但大家一轰而上,各志愿团体之间缺乏整体协调,使得不少老人被迫多次接受同样的服务,“上周我刚剪过指甲,你们怎么又来了,指甲没长这么快”。

在志愿服务的载体上,从表4可以看到,最主要的服务形式还是传统的讲座、宣讲、捐助等,而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服务载体,也开始进入了卢湾志愿机构的视野。特别是在红十字会骨髓捐献俱乐部这样的第三部门组织中,网络化服务在他们的组织运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利用网络BBS答疑解惑,还以此为载体进行管理和活动的安排等组织运作,有效地节约了行政经费,还为志愿者获得相关信息提供了便捷的渠道。2004年成功开展的帕奥车友会的助学活动也是在网络虚拟社区中萌芽,最后在团区委的支持下成为现实。可见,在信息化社会中,网络的服务功能和沟通功能对于志愿服务的组织和管理正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表4 志愿团体的主要服务形式

项目百分比(%)

现场咨询或服务54.3捐助40.0

书籍资料37.1讲座或培训34.3

网上答疑或其他信息化方式20.0

门店式或办公室服务14.3

黑板报14.3

电视或广播8.6

热线电话2.9

其他5.73、参与渠道有限

针对青年志愿者的调查发现,52.0%的人只有在单位组织时才参加志愿活动,18.2%的人只有在特殊时间或节日参加,11.3%的人一年只参加一次志愿活动;9.4%的人每月或二月参加一次,6.7%的一周或二周一次。

分析显示,志愿者们认为时间安排(占79.6%)、兴(占54.4%)趣和志愿信息获得(占41.9%)是影响他们参与志愿服务三大最主要原因。正如我们前文所说,国外的志愿服务机构在志愿服务项目的设置上非常重视多元化,让志愿者在时间上、兴趣上和内容上都有选择的可能,但国内的志愿服务很大程度上还是行政指令型的,志愿者个人选择的空间非常小,这也阻碍了其参与的积极性。

(三)资源的开发模式

资源的社会化开发一直是近年来卢湾区青年志愿工作的重点,从基层志愿者组织的资金、场地以及人员等有形资源的获得上,我们都可以看出一些鲜明的多元化开发特色。

1、资金

在资金来源上,从表7可见,出现了各种社会化的筹资渠道。其中最常见的方式是来自上级单位和政府的经济支持,平均百分比占70.71%;而志愿者交纳的活动费、企业赞助、民间筹集以及国际资助其余的经费渠道在本区的青年志愿者组织中也逐渐涌现,如打浦街道助残志愿者队争取到的企业赞助,青年律师志愿者自己承担的交通费用,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俱乐部获得的红十字会的经费支持等等。但总体来说,这些社会化的经费渠道还不够畅通,比例较低,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与挖掘。

表5 2004年度各种经费来源渠道占基层组织总经费的平均百分比

项目平均百分比值(%)标准差

上级单位或政府资助70.7145.18

其他9.0026.54志愿者联谊费、活动费等6.1921.79

企业赞助5.5510.48

民间筹集4.2911.18

工青妇机构拨款2.5015.3

5国际资助2.507.16

适当收费服务2.006.162、场地和人员

在场地和人员方面,各基层志愿团体也整合了大量的社会化资源,如去年成立的职业社工机构、学校和其他志愿者团体都成为各志愿组织的合作对象。虽然在下面的资源分布图上我们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多元化的特点,但同时也可以看出,波峰仍旧停留于政府力量(见图3、4)。

总体来说,在有形资源的开发方面,卢湾的志愿服务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正如我们提到的,在资源的开发中,对本身可得资源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但在实际运作中,对自身资源非常了解的机构还非常少。在调查中,34.4%的志愿团体说不出自己的资金来源渠道,28.8%的团体只有政府或上级单位一种来源渠道;在场地和人员方面,这种说不清和单一来源的现象有所降低,但仍然存在。

3、网格化的合作

虽然数据表明近一半的团体在开展志愿服务时能得到其他志愿团体的支持和帮助,但在焦点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实际运作过程中,这些资源的流动还是比较有限的,往往局限于本系统内部,如不同学校之间,或不同医院的团支部之间,跨系统的社会资源的转介和整合总体来说还是非常少的。

(四)无形资源的管理、评估与激励机制

科学的管理是组织产生高效的前提。在省市级水平上,中国各地都普遍成立了志愿者协会,负责开展各类志愿服务,但在区级以下机构和单位中,这种管理机制还没有落到实处,各基层志愿服务团体处于一种自发松散的“粗放式状态”。

1、人力资源的招募与管理

志愿者是基层组织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对内部这种无形资源的掌握和管理程度会直接制约志愿活动的开展和效率。数据表明,组织发动是大部分团体(80.6%)招募志愿者的主要方式,只有22.6%的团体有临时招募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机制,16.1%的团体有自己的志愿者人才库; 在志愿者的征选上,大部分组织遵循的是来者不拒的态度,对志愿者的资格并没有严格的规定,也直接造成的后期管理的困难。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专业志愿服务机构对志愿者比较严格的资格要求,如红十字会骨髓捐献志愿者俱乐部等。

在对人力资源的掌握程度上,大部分团体对志愿者能提供的资源比较了解,对志愿者需要的资源却不甚清晰。如对志愿者能提供志愿服务的时间(75%)、形式(59.4%)和专业领域(62.5%)都比较熟悉,但对志愿者本人希望得到的支持与条件了解程度还不够(28.1%),另外还有个别团体对自己的内部资源比较盲然,表示暂时不了解相关信息。显然,基层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表现出浓厚的志愿服务初级阶段特色。在人力资源的获取与管理上,各团体还是以行政指令为主,缺乏多元化的模式,对志愿者本身的需求也不了解。这种管理模式操作起来费时少,见效快,但最大的缺陷在于,无法有效地满足志愿者的个人成长需求,容易造成对志愿服务资源的过度开发。

2、内部激励机制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志愿者组织要吸引志愿者积极参与志愿活动,需要有完备的内部激励机制,这样才可能在志愿者队伍流动性大的情况下,形成长期有效的服务机制。但志愿部门的公益性,决定了它们不能用物质激励为主要手段,而需要以无形的方式来培养志愿者的组织认同感。这方面卢湾青年律师协会“法律援助”项目的经验颇有借鉴价值:律师协会在与公检法机构合作提供公益性服务的同时,也注重邀请资深律师来给会员们展开职业生涯的辅导讲座,另外还积极与驻沪国际律师事务所协作共同开展志愿服务,使青年律师们在服务过程中互通有无,获得大量专业书籍中无法获得的经验。

表6 志愿者团体为志愿者提供的服务

项目百分比(%)

志愿者组织内部的联谊活动63.3跨地区的联谊活动13.3

跨国联谊活动10.0

志愿服务信息的发布提供33.3

求职、帮困信息和帮助40.0

培训23.3志愿服务中志愿者权益维护16.7

其他6.7

传统的志愿服务活动往往重视对无私奉献精神的宣传,却容易忽略志愿者作为人的正常需求。事实上,当代西方志愿精神积极主张这一过程中个人需求的满足或自我价值的实现,反对把人视为某一制度或抽象精神的象征。从表6可以看出,部分基层志愿团体在为志愿者服务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表现在开展各种组织内部的联谊活动,为志愿者提供求职和帮困的优先权,但在组织间或地区间的联谊以及志愿者权益的维护上,志愿组织限于自身的资源,还没有办法做得更好。事实上,这种制约不仅表现在为志愿者服务上面,还表现在志愿资源的整合上,如律师们反映,在处理聋哑人案件的过程中,他们无法在短时间里得到专业志愿者的帮助,不得不自费请手语翻译。显然,在复杂多维的社会环境里,靠个别组织的努力很难实现志愿者资源之间的合理配置。

3、计划和评估

由于志愿服务没有工资和正式的工作性质,因此,从各方面来做工作,保证志愿者从志愿服务中获得有意义的经验和充分的认同,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志愿服务管理的基本特点之一。然而,我们发现,部分基层团体在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这方面的考虑还比较少,在项目的安排上或者听从于组织的安排,或者临时拉人充实到志愿者队伍中,缺乏长期有效的工作计划与安排。从资源开发的角度来说,这类仓促和没有思想的项目会破坏志愿者介入的可能性,使志愿者对活动失望,丧失参与活动的动力。

另一方面,评估作为志愿服务的一部分,对于项目策划和保持志愿者的积极性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一的志愿组织都会从服务对象和社会效益这两方面去评价志愿服务的质量。但好的评估应该是多角度的,要建立起长效性的服务机制,还必须考虑志愿者、监督方以及经费提供方的评价。

四、对策建议

(一)卢湾志愿服务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经济学和战略管理领域常用的一种分析工具,其中S代表优势(strength)、W代表劣势(weakness)、O代表机会(opportunity)、T代表威胁(threaten)。我们准备在此借用这种分析方法,对卢湾区志愿者资源开发和社会化运作的内外环境进行一个简单的评价。

1、优势(S)

一是社会资源丰富。卢湾区作为上海市中心城区,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居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就业空间相对增大,区内各种外资企业、国外机构众多,这就从客观上为志愿服务的社会资源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二是市民受教育程度较高,志愿者人力资源开发成本低。卢湾区是教育强区,坚实的基础教育,发达的高等教育资源网络,高素质的公民群体,为志愿者潜在资源开发提供了强大的教育支撑。卢湾区有各类学校近40所,在校学生10多万。以学生为主体的志愿者队伍是志愿者人力资源开发的主导力量,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影响面大,社会效益突出,既具有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也具有从事志愿服务的理性,更易感染他人,并对社会整体产生群体示范的效应。

三是世博启动效应,有利于志愿服务精神的进一步发挥与提倡。作为上海的中心城区,卢湾在上海城市精神的建设中贡献突出,各种上海本土气息浓厚的亚文化互相融合,“新天地”、“八号桥”等充满人文内涵的时尚场所,不仅成为新上海的象征,也成为卢湾区“志愿精神”宣传和展示的现代窗口。2010年卢湾是世博的主会场之一,需要大量的志愿储备人才,这对提高卢湾志愿服务的能力是一巨大的环境优势。

四是志愿服务历史传统悠久。本区最早的青年志愿服务团体在90年代初就已经萌芽,1993年以来各基层志愿服务团体发展迅速,已经基本形成了网格化的基层志愿服务组织网点。

五是相关措施为志愿者资源开发提供具体的支持。应当说,卢湾区内对志愿者资源开发与志愿服务已制订了一些相关条例,如见义勇为奖励条例,志愿服务的时间储蓄制等,这些措施为卢湾区志愿者潜在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光明的前景。

2、劣势(W)

一是人口基数小,青年比重低。卢湾区属于人口迁出区,人口基数少,很多在卢湾工作的人,居住在外区,这对于志愿者的时间安排来说要求就比较高。同时,卢湾的青年人口比重较小,青年资源与其他区相比,相对较弱。

二是资金短缺,志愿服务缺乏专项投入资金。很多志愿组织没有专门的志愿服务资金,大多数靠兼职工作人员和个体的无私奉献精神投入志愿服务的组织和运作,这种业余化的操作模式很难实现志愿服务的专业化运作。

三是中高档住宅多,社区融入度低。由于城市总体规划的安排,卢湾区内,特别是南部汇集了大量中高档社区。对于这些社区的工作人员来说,要设计和策划非常有吸引力的社区志愿活动,靠传统的计划体制和宣传报加喇叭的做法显然很难生效。

3、机会(O)

一是网络化管理的出现。在利用网络载体进行志愿服务和管理上,卢湾五里桥街道的经验值得推广。他们于03年开始开展了志愿服务网上管理的试点工作,利用网络平台有效地实现了志愿服务管理、联络、组织三块联动。居委通过内网对相关志愿者资源进行登记(也可由志愿者本人通过街道的阳光网登记),及时将志愿者参与社区的志愿者活动情况、时间同步记录下来,并将所需志愿者服务信息通过内网提交团工委,再由团工委利用阳光网志愿者论坛将信息发布。这种新的管理模式进一步促进了相关志愿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是网络民间力量的涌现。虚拟社区中的BBS已经成为青年人喜闻乐见的信息获取渠道,在数位世界里,青年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组织各类爱心活动,版主们不计报酬义务安排网友们参与各种聚会和联谊活动。卢湾区团委已经开始着手开发网络新兴力量在志愿服务方面的资源,最成功的项目就是04年帕奥车友会的相关助学活动。这种有目的的引导和支持,不仅使网络从边缘走向主流,还进一步丰富了志愿服务文化的内容,拓宽了志愿服务的资源,使志愿服务更符合青年人的特点。

4、威胁点(T)

一是志愿团体基层管理过于松散,缺乏统一的管理平台;二是社会资源的多元化开发还有待提高;三是政府背景特色突出,组织活动计划往往是围绕着政府的导向运行,活动少且缺乏自主性思考;四是基层团体的活动设计和项目管理水平还有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五是志愿者的个人成长机会过少。

(二)社会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自2001年 “国际志愿者年”活动以来,卢湾区进一步确立了“党政支持、共青团承办、社会化运作”全民开展志愿服务事业的基本理念,各基层单位志愿服务的项目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都开始进入一个规范有序的过程。

在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共青团的力量无疑是青年志愿工作一个优势,但我们要设法利用政府的支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搞好青年志愿服务,也就是说,建设“政府指导下的第三部门模式”,以此为指导来进行社会化资源的管理和开发。

1、政府层面:出台政策导向的措施

要建立和完善青年志愿活动方面的政策或条例,对于乐于向青年社会组织、青年志愿者活动提供资金支持的企业,给予税收上的优惠;鼓励社会和企业关心志愿者和志愿者活动,为志愿活动提供资金来源和物质保证。要建立对青年志愿者社会地位认可的途径,以适当的方式给予志愿者社会承认,确认其社会功能、角色与地位。要保证民间机构在法律框架内运行。要加强区级志愿服务信息数据库和多元化的招募评估标准建设。

2、共青团层面:建立和完善第三部门性质的区青年志愿者协会

按照结构功能主义,要素的耦合度是决定结构功能发挥的最重要因素。如果我们把青年志愿服务看作一个系统的话,那么团区委、基层团组织、社区组织、企业、民间组织、以及新兴网络组织都是该系统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发挥好系统的功能,就必须实现几者之间的优化组合。我们认为,应该发挥共青团支持下的区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作用,鼓励协会承担起网络架构的重责,以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身份出现,发挥协调作用,充当志愿服务网络中的核心—最主要的结点。其主要职责包括:

一是提供资源。继续试点并推广志愿者的网络化管理,设立志愿者资料库、制作服务手册、设立志愿者服务专线或志愿者报刊专栏,提供相关志愿服务信息,并负责志愿者培训、开展志愿服务项目策划和管理的专业培训。

二是协调和建立合作机制与网络。协调基层团体的分工、分区,汇总志愿者汇报的资料,并定期举行研讨会,总结大家在推动志愿服务方面的经验和心得,在帮助基层了解既有的志愿服务概况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志愿者服务资源。

三是转介资源。如基层单位有合适的志愿服务项目,但缺乏合适的志愿者,一方面可以为帮助其联系其他机构中的志愿资源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协助其将项目转介给其他志愿组织或专业部门处理。

四是组织推广工作,吸引更多企业和社团参与志愿服务。积极联系不同的企业或公司,鼓励他们组织员工,运用各自的专长提供志愿服务,回馈社会;继续发挥民间团体的专业优势,组织有特色的小型志愿服务活动。

五是建立优秀青年志愿者的奖励机制,定期开展志愿服务的调查工作

3、志愿者团体层面:鼓励自下而上的民间志愿活动

传统计划体制下,政府包括共青团都习惯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在组织网络体系中进行信息发布与指导,然而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合理引导民间志愿服务和网络新兴志愿团体的发展,是未来志愿者团体发育的一条重要思路。首先,有利于满足志愿者和服务对象的多样化需求;其次,有利于改变民间志愿团体的缺乏指导状态;再次,民间志愿组织的发展十分利于青年参与意识、自治意识的提高,有利于基层社会的自治。

4、志愿者层面

一是扩大广大青年对于志愿服务的认同。在近年来积极推广公民教育活动及大众传媒的影响下,青年对于志愿者参与的价值和意义已开始认识及接受。但由于缺乏整体及全面性之推广及配合,对于志愿者活动,不少青年往往只停留于认知层面,没有适当及足够的途径参与。

二是从内心培养广大青年的公民意识,使志愿活动成为完全自觉的公民行为。我们目前的志愿活动或多或少带有组织色彩和运动色彩,过于在口号、电视镜头方面做文章。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的,但必须避免形式主义的做法,要培养默默做志愿者,无私为需求者奉献的公民精神。

三是加强对青年志愿者服务技能的培训。

5、社会层面

志愿服务仅靠共青团一家是难以长久的,必须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要不断整合社会资源,搭建公益平台,吸引公众关注并参与慈善事业,不断壮大拥护者队伍。只有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多方合作,实现社会联动,才能做到资源共享。

第二篇:筠连县煤矿资源开发与水资源保护研究

筠连县煤矿资源开发与水资源保护研究

筠连县政府办课题组

一、筠连县煤矿基本情况

(一)煤矿储量情况。

筠连县煤矿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泛,探明的地质储量达35.8亿吨,是国家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的全国十三个大型煤炭基地(云贵基地)之一,最终规划设计年生产能力将达到1800万吨,是全省重要的煤炭基地。全县18个镇乡中除腾达镇和团林乡外,其余16个镇乡都有煤炭资源,除双腾镇和联合乡外的14个镇乡有煤矿企业。全县土地面积1884197亩,其中耕地621780亩,旱地468842亩,有煤矿企业的镇乡涉及土地面积1763840亩,其中耕地面积501423亩,旱地378467亩,涉及人口25万多人。

在勘探程度、交通运输等开采条件具备大规模开发的基础上,筠连矿区的开发以鲁班山北矿的开工建设为标志,拉开了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序幕。继鲁班山南北矿相继建成投产后,今年新维和船景煤矿即将开工建设,随后还有青山、武乐等6对大矿可供开采,筠连县煤炭资源的开发正在加快推进。

(二)煤矿企业及生产情况。

目前,我县有煤矿企业55个,其中地方煤矿53个、国有煤矿2个。地方煤矿登记年生产能力为316万吨,技改后将形成600万吨年生产能力,国有鲁班山南北两矿设计年生产能力各90万吨。2009年,全县煤炭产量642.67万吨,其中国有煤矿200余万吨,地方煤矿442.67万吨。

二、煤矿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 煤矿资源开采的对水资源的破坏特征是涉及范围广、涉及人口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水系平衡打破,人畜饮水困难不断加剧。

由于煤炭生产对原有地质构造造成破坏,原有水系平衡被打破,直接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大量消失,致使采挖区范围内及周边人畜饮水出现严重困难,群众反映强烈。据相关部门统计,全县有69个村35420多人不同程度受到影响,此种情况正在进一步加剧。我县重点产煤的几个镇乡,情况尤为突出。如:武德乡辖区内的水潦、关津、小寨、冒古、鱼池、民主等村共计有480余户,2250多人饮用水发生严重困难;巡司镇梧桐、西牛、黄坪等村地处鲁班山上,山下鲁班山南北矿、红岩煤矿和小河煤矿的开采,给18个组的1121户4760多人饮用水造成严重困难。过去村民饮用的山泉水,近三年来,陆续有30多处断流,现有的16处水源流量也锐减。梧桐7、8组,西牛1组农户用摩托车、马到两三公里外的地方运水饮用。筠连镇五个煤矿的开采,直接造成14个村13000余人的饮用水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维新镇人畜饮水困难涉及15个村,其中尤以安全、自由、菜坪最为严重,每逢旱季,村民最远要走一个多小时的路去取水。镇舟镇场镇及相邻村社饮用水源,由于夏泉和水源两个煤矿的开采,致使原来供应场镇1000多人的水库失去作用,造成饮用水困难。

(二)水利等基础设施受到不同程度损坏。

煤炭开采造成的地表沉陷对农村道路、水利设施造成破坏,农田灌溉沟渠、人畜饮用水窖等大量被拉裂,不能发挥作用,甚至重新修建的沟渠水窑等再次受到损坏。如武德乡最近几年,每年都要投入3万多元对受损水利设施进行维护,新顺村1300多米保障450多亩水田灌溉的堰沟,每年村上都要找乡上协调企业出资,村上出工给予维修;巡司因为煤炭开采,造成42口小水窖不能装水。

(三)对水资源造成了污染,对水环境造成了破坏。

为保障安全而采用的人工疏干排水和采掘形成的煤层水系自然疏干,共同破坏和污染地下水源;大量粗放处理的矿井水排入地面,对周围环境形成新的污染,部分地方农户安全饮用水成为新的难题。同时开采造成的山体滑坡、地表塌陷,改变地形地貌并引发景观生态变化;大量煤矸石的产生,阻塞河道,妨碍行洪。由于煤矿开采后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损失,因此导致小环境温度升高,地表蒸发量加大,形成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水“三水”循环失衡,久而久之,会加重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三、煤矿开采区水资源管理保护对策

(一)依法办矿,规范生产。

我县是国家的新能源基地,今后煤炭的大规模开采已成为必然趋势,在开采煤炭的同时,应考虑其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问题,使采煤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浆洗到最低限度。因此,应坚持贯彻执行国家的《矿产资源法》、《水法》、《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严禁私挖乱采、遍地开花。力争做到既要合理开发煤炭资源,又要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

(二)加强煤矿生产水资源论证工作。

煤和水共存于地下岩层中。一方面煤炭开采、加工需要用水;另一方面,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和破坏是非常严重的。为了我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尽量降低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和破坏成度,根据2002年水利部、国家计委颁布实施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第15号令)要求,必须对煤炭工业建设项目进行水资源论证,其论证范围为新建、改建、扩建的煤炭工业建设项目。论证内容包括井田位置、面积、煤炭储存量、开采年限、开采层位、开采和加工取用水量、矿砊排水量、对水资源、水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等。我县境内所有新、改、扩建煤炭工业建设项目必须在论证后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方可办理取水许可的相关手续。

(三)全面开采煤炭开采对水资源影响的监测和控制工作。

煤炭开采,势必影响、破坏水资源。但必须将其影响和破坏程度减少到最低。要想达到这一目标,最基础的工作已是要在全县范围内对正在生产的、准备改建扩建的和新开发的大、中、小型煤矿生产过程中对水资源、水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程度进行实时监控,提出和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特别是在岩溶泉域范围之内的煤矿,必须对开采下组煤时煤矿带压开采、煤矿突水等进行评价预测,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诸如采取提前开发煤系水、实行排供结合、隆压排水等措施,既可保证煤矿安全生产,又可充分利用水资源。

(四)加大煤矿矿坑排水的综合利用。

针对我县天然水资源的现实,必须切实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开展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二是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现有的天然水资源;三是加大废污水处理回用和矿坑排水的综合利用力度。

我县的煤矿开采过程上的矿坑水及生产污水除小部分被矿井生产利用外,绝大部分外排到附近沟谷和河道。既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又对地表水、地下水及水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必须加大对煤矿矿坑排水的综合利用力度,可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利用矿坑水。对于现阶段确实无法利用的矿坑水,煤炭生产企业必须对矿坑排水进行处理,真正做到达标排放。

(五)建立煤炭开采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影响的补偿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开采矿藏或建设地下工程,因疏干排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水源枯竭或者地面塌陷,采矿单位或者建设单位应当采取补救措施;对他人生活生产造成损失的,依法给予补偿。”据此,必须建立煤炭开采对水资源影响破坏的补偿机制,尽快开征水资源补偿费。我们认为现阶段征收范围应为:煤炭开采企业、煤炭开采与洗选企业、煤炭开采与炼焦企业,目前的征收标准应为:煤炭开采企业5.0元/吨(原煤);煤炭开采与洗精煤企业7.0元/吨(精煤);煤炭开采与炼焦企业9.0元/吨(焦炭)。随着市场与经济的发展,应逐步调整其补偿标准。煤炭开采水资源补偿费的征收,应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征收后,应与其他水资源费一并上缴财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十九条规定“依照矿产资源法的规定开办乡镇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申请采矿,必须持有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方可申请办理采矿批准手续”。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第二十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必须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对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治理。因技术等原因无力自行治理的,必须交纳防治费,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治理。防治费的收取标准和使用管理办法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物价部门共同制定”。筠府物〔1996〕15号文对我县煤炭开采防治费收取的标准为0.6元/吨(实际收取0.7元/吨,由县统征办在过关煤炭中收取)。面采矿后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治理需要的资金较大(2009四川大学生态环境研究院为我县编制《定水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的标准为48万元/平方公里)。目前收取0.7元/吨的防治费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为满足治理费用的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调高征收标准《建议参照山西省的实施办法:5元/吨》。以上两项费用收取后由财政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主要用于水源工程建设、水源保护、生态环境修复及解决因煤炭开采对农村饮用水造成影响的解困工程。

第三篇:慕课资源开发研究

慕课资源开发研究

在当今的互联网数字化时代,一场由“慕课”掀起的教育风暴席卷全球。“慕课”甚至被称为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第三次教育革命”。

一、关于慕课的概念和特点

(一)慕课的基本概念

所谓“慕课”(MOOC),顾名思义,“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s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达10多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就是课程的意思。

简单地说,“慕课”是一种大规模开放式的在线课程(或称网络课程)。

(二)慕课的主要特点

这一大规模在线课程掀起的风暴始于2011年秋天,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呈现“未来教育”的曙光。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

慕课的主要特点有三个:

1.课程的大规模性。慕课使优质教育受益范围可通过网络无限扩大。

2.课程学习的自主性。慕课通常采用微课程加小测试,以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3.教学方式的互动性。慕课具有很强的教学互动性,慕课线上“你提问、我回答”,亦学亦师,形成强大的线上学习社区。

二、关于XX县慕课资源开发研究

(一)XX县慕课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1.慕课教学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1)慕课教学互动性较强

慕课教学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如果你有问题,老师、助教和全世界的同学都会帮你解答。如果你有建议或吐槽,也会反馈给老师。

(2)慕课教学时间比较短

慕课课程(微课程)的视频大多在10几分钟。老师们都会为慕课特别录制,教案、课件老师都须重新准备。每一段视频都在10几分钟内,充分遵循了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的原则。

(3)慕课开课时间有限制

慕课的课程对时间有要求,每门课都有具体的开课时间,过了这一期就要等下次开课才能学习。老师们一周会放出一个章节的课程内容,一周上一课,这就要求学习者必须要合理规划并严格实施自己的学习活动。

(4)慕课学习重效果检测

学习效果的监测是慕课学习一个环节之一,我们的学习需要巩固和检验,作业和考试的意义便在于此。有了作业和考试才是完整的学习,才会是有效甚至是高效的学习。

2.慕课教学形式改革的重大意义

慕课作为一种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不同于传统的“以教为主”课堂,也不同于“以学为主”的以往的网络教学,慕课不单是教育技术的革命,而是对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育评价等各个方面的深刻的变革。

慕课教学形式改革的重大意义:(1)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2)有利于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封闭性。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习者的自主自由的学习需求。

(3)有利于挖掘汇聚共享教师的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4)有利于有效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5)有利于增强学习者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6)有利于网络平台上的教学双方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互动和交流。

(7)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地健康成长。(8)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家校合作环境。3.XX县慕课资源开发的现状

XX县慕课资源开发还几乎是空白,这个结论从慕课的核心要素微课资源开发就可见一斑。

从XX县首届微课大赛收集的作品来看,总体上数量不多,类型较少,质量不高,不少参赛者对微课的本质、制作技能没有很好地把握。

(二)XX县慕课资源开发的策略 1.开展认识慕课深化课改大讨论(1)剖析传统教学的弊端(2)感知慕课教学的优势(3)研究慕课教学的优点(4)组织深化课改大讨论 2.组织慕课教学的相关理论培训(1)认清慕课本质特征(2)认识慕课教学意义 3.开发慕课资源的有关技能培训(1)学科性设计课程技能培训(2)学科性设计学法技能培训(3)全员性实作微课技能培训 4.实施慕课教学的相关技能培训(1)组织慕课教学观摩现场会(2)召开慕课教学特点研讨会(3)开展慕课教学实践推进会

5.组织XX县慕课资源开发大赛(1)督促镇校慕课资源开发比赛(2)组织全县慕课资源开发决赛 6.升级XX县慕课教学网络平台(1)升级学校慕课教学硬件设计(2)增加学校慕课教学网络带宽(3)建设技装中心慕课网络平台 7.建设XX县中小学慕课资源库(1)搞好学科慕课资源赛(2)建好学科慕课资源库(3)建设全县慕课资源库(4)用好全县慕课资源库 8.开展XX县慕课教学校县展评(1)督促校级慕课教学展评(2)指导镇街慕课教学展评(3)开展全县慕课教学展评

第四篇:体育赛事资源开发相关研究综述

体育赛事资源开发相关研究综述

体育赛事是体育产业的核心产品,也是体育产业领域中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提供竞赛产品和相关服务产品的特殊事件,涉及到比赛的筹备、实施与控制、竞技表演、门票的销售、运动员装备、媒体推广、赞助与广告策划、标志品开发等众多活动。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自北京奥运会以来,体育赛事相关资源的有效开发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现将本领域部分专家学者的观点及研究成果,做一简单的汇总和阐释。

体育赛事资源十分丰富,一般的观点认为主要包括冠名权、特许权、转播权、赛事项目无形资产开发、赛事广告开发、媒体经营开发、文化活动开发和派生产品开发等等。有学者认为,我国体育赛事资源具有稀缺性、政府主导性、市场化趋向和开发利用的不平衡性等特点。大型体育赛事的市场价值取决于赛事组织者、推广商、赞助商和媒体的合作和策划,成功的体育赛事已离不开赛事的运作技术和营销策略。因此,就有观点认为,应该加强市场调研,整合赛事资源;提供优质服务,打造品牌;提高整体竞争优势,实现价值最大化。

具体来说,赛事无形资产开发主要是一下几个方面:

一、电视、网络等媒体版权的开发。随着通讯事业的发展和数字技术的推广,几乎所有的大型赛事都能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电子移动网络等各大媒体进行宣传,很多媒体企业为了竞争赛事直播权动辄上千万。另外,几乎每届奥运会世界杯等大型体育赛事直播权都是一个热门话题,转播费用也是一路奴升。

二、标志产品专营权的开发。体育特许经营权、专营权,包括政府授予的特许经营权和约定特许权。如各级各类体育竞赛表演活动的主办权和承办权、职业俱乐部的特许经营权、体育彩票的特许经营权、各种标志产品的生产许可证、广告专有权、冠名权、冠杯权、体育场馆、设备的租赁权等。即通过体育商业合作,也就是指企业提供体育组织、运动竞赛及运动员所需的任何物资(包括资金、产品、服装器材、技术和服务等),并凭借赞助关系来达到企业营销的目的,而体育赛事组织者或运动队以允许赞助商享有某些特权(如冠名权、标志使用权及特许销售权等)或为赞助商进行商业宣传(如广告)作为回报的行为,这是一种双赢的结合。

三、其他赛事资源的开发。

此外,作为体育赛事资源开发的一种重要形式,体育旅游也是赛事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日渐得到人们的重视。体育旅游主要包括:观看比赛型的体育旅游,亲身参与型的体育旅游,文化体验型的体育旅游等。

在我看来,体育赛事资源的有效开发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面对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开发中存在的资金缺乏、政府干预过多等问题,我认为,在体育赛事不偏离体育本身的宗旨,保持体育赛事、体育赛场纯洁性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引入商业化市场化运作,最大限度的使体育赛事资源得到开发,不仅可以使我国的体育赛事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也可以解决人们最为关注的资金问题,更能有力的我国经济体制和体育发展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大型赛事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论体育赛事市场营销渠道的开发》

《高校体育赛事资源开发与商业合作的互动研究》

《浅析大型体育赛事无形资源的开发》

《关于中国体育赛事品牌开发的探索与思考》

《市场化条件下体育赛事项目资源配置研究》

《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及营销》

《社会性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从第十四届世界女篮锦标赛经营策划论大型国际赛事市场策划和经营开发》《我国田径赛事市场开发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的研究》

《旅游经济--湖南体育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与深度开发研究》

第五篇: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研究

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研究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特别是学习化社会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终身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方向,趋势与潮流,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其不仅必要而且也成为可能。在整个20世纪,普及教育的趋势在全球展开,首先是小学教育,随后是中学教育,自第二次世界在战起,同一趋势发生在中学后教育,即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需要与传统精英教育完全不同的一种教育界结构,于是远程开放教育就此应运而生。

远程教育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之一,并已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正如远程教育专家基文教授所说“远程开放教育应是各国政府在21世纪为国民提出供终身学习的第一选择。”在我国远程教育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逐步适应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界制度,”“要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为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将“实施„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学网络,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作为振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我国,以广播、电视为主要助学手段的远程教育已经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并取得了一定的办学成果,鉴于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对教育领域的深度渗透,以及国际上现代远程教育大发展的态势,远程教育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使我们深深感到与世界远程教育发展潮流的差距和压力。

二、远程教育开放性的内涵

远程教育的大发展是与常规教育无法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息息相关的,这就要求远程教育应该坚持开放的姿态,而远程教育系统结构本身决定了它的开放性,能对社会发展作出适时反应,具有无限的生命力。通过对澳大利亚远程教育的考察和了解,开放性作为远程教育的本质特征,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观念的开放

信息化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教育信息化是信息化社会的主要标志和重要内容,人们在温饱以后追求的不仅是生存,更注重生存的质量,最应保证的权力就是学习的权力,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平等,民主的教育环境,以确保教育的终身化,从澳大利亚教育情况来看,学校主要由政府负责。以新南威尔土州为例,州教育及培训部主要负责州教育及培训部主要负责州内学前教育至大学教育的整个教育过程,负责保障儿童,青年及社会其它人员(不管性别,人种、宗教、社会经济状况、地理位置、身心能力)享有高质量教育的平等机会,满足所有人对学习的需求,从而使他们在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中获取成功的必要技能,州政府明确了小学至中学阶段学校的教学目标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方法及终身学习能力,对中学后的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州政府制定的目标和政策就是使所有成年人,无论任何背景和处境,无论任何年龄,都享有学习的权力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终身教育是促进社区建设和整个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政府将尽力支持和满足地区和个人学习

之需,以建设一支有文化、有技术、有活力的劳动大军。可见,澳大利亚政府着力体现个人教育过程的持续性,为教育平等化、民主化、终身化、社会化创造条件。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1998年对国内高校学生统计数字表明:1998年澳大利亚高校学生中19岁以下学生占27%,20岁-24岁学生占32.5%,25岁-29岁学生占13.5%,三十岁及三十岁以上占27%。从以上数据及我们调查过程中发现,澳大利亚应届高中毕业生直接进入大学的迫切性远不如我们国内那样强烈,每年高校招生时常常会出现有些大学招不满人的现象,很多学生高中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由于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工作了几年后,人们反而要求继续求学,所以20岁-24岁年龄段大学生的比例反而上升最高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30岁以上年龄段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也达到了27%,反映了澳洲市民接受高等教育的全民化和历时性阶段,充分体现了把个人教育时段同个人生产实践适合起来,使终身化教育成为可能。

2、教育手段的开放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及时提高新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能力是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关键。目前世界上广泛应用的个人电脑、CDROMS及各种软件、Internet网络和电信网成学习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学习手段和方法,基于新技术的远程教育模式在克服空间、时间、资源等方面有其本身的优势,代表着未来发展的趋势。

在空间方面,远程教育缩短了学校与学习者之间的距离,通过数据压缩、文本、图像、音频及视频信号被高速传递到不同地点。在时间方面,教育机构在提供一些“实时”课程的同时,也提供一些“虚时”课程,即允许学生在方便访问课程教学和教材,课堂外教师和学生间及学生相互间可以同步交流(在某指定场所或通过远程电话会议,Internet聊天室等),也可以异步交流(如通过定期的信函、电子邮件、计算机公告版等)。在资源方面,近来数字图书馆、联机书店和计算机化的数据库的发展使用户如用现场一般获得远程服务;课程主页(Home Pages)组织了众多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快速定位和连接,学生可通地下载来获取学习资料。目前,在澳大利亚除远程学习机构外,传统的大学正在有效地应用远程学习和独立学习的方式来推行其成本革命,远程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导方式,其结果是传统高等教育和远程高等教育形态之间的差异正在消失。如西澳的莫道克大学(Murdch University),就可看作为澳大利亚远程教育中的“综合模式”(integrated model),即由分散在全国的高校聘用同样的教学人员同时光提供校内外两种模式(on-campus and off-campus),学习同样的课程设置,授予同样的学历证书。学生可同时在校内学某些课程而在校外学另外一些课程。随着学生环境的变化,学生还可以在两种模式之间随时变换,最近的发展是两种学习模式的学生都增加了计算机的网上学习(online computer mediated learning)。

3、教育体制的开放

开放使远程教育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为更多提供学习机会,由于澳大利亚政府着力构建社会终身学习体系。高中毕业后可以通地任何途径接受高等教育或继续教育,无论是参加高中毕业证书考试(HSC)后立即进入大学深造,或工作几年后再继续求学,学校随时为学习者敞开大门,据新南威尔土州教育和培训部的1998报告数据,1998年新南威尔土州129所TAFE学院(培训和继续教育学院)学生中,19岁以下占25.8%,20-24岁占18.3%,25-29岁占12.1%,30-39岁占20.7%,40-49岁占14.5%,50岁以下中7.4%,其中业余学生占总

人数的72.6%。另外,澳大利亚教育体制中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之间的良好衔接,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提供了条件,很多高校之学习学分相通,学生选择专业及课程余地很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它不仅提供劳动市场所需的职业培训,也提供更高水平的专业培训,它可颁发学业证书、文凭及学士学位证书,它的学分也被许多大学承认。近年来,TAFE学院与中学的渗透性越来越强,一些12年级学生选修TAFE课程,既可作为高中毕业考试课程,又可获得TAFE学分,以新南威尔州Carling ford男女混合公立学校为例,1997年有53名11.12年级学生选修了TAFE的家政、建筑、管道工程、计算机技术、办公文员等16门课程,从这层面上看,澳大利亚在高等教育入学对学上解除了妨碍灵活学习的种种限制(如入学条件,跨校选修等),使它的远程教育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教育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教育民主化、大众化和终身教育的观点来看,教育成为全面开放的事业。

4、教育层次的开放

选择远程教育的学习者往往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特点。按学习目标的内容分类,青少年是为进入社会做好更充分的准备,成年人中有的为了求得更好的职位或胜任当前的工作;有的为了更好地承担角色;有的为了发挥自已的各种能力或发展自已的兴趣爱好,有的为了体闲、健身等。按教育类型分,有的为获取一定层次的学历文凭,只是为了不断充实自已,追求自身的发展。澳大利亚在远程教育中,力求满足不同对象的需求,有主要传授正规课程,培养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可获毕业文凭和学位的大学和高等教育学院;有通过远程教学传授非学历课程的高等技术继续教育学院,它们适合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愿望开设了广泛的课程,为技术、工业、高业、管理、行政等部门培养了广泛的人才。这些课程涉及面广,能帮助求学者更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澳大利亚每天有100多万人参加继续教育课程学习,这些课程培养的目标,课程的设置和学员类别呈多样化趋势。有面向移民的英语课程,有面向专业工作者的专业课程,有面向中青年的高等教育课程和职业教育课程,有面向大众闲暇课程和兴趣课程,还有帮助人们交换工种和更新知识的短期培训课程。

远程教育应用卫星、电视、录像、计算机等现代通讯媒体实施远程教学,使学习的课程可以跨越时空,伸向受教育者所处的任何的地方,学生可以根据自已的特点、条件和职业需要选择专业和课程,通过各种渠道接受多种媒体的教学,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就教育对象来说,他们不受年龄、职业和学历的限制。所以,远程教育是发展终身教育,实现社会化学习的良好途径,是一个向全社会、全民族和人的终身全方位开放的新的教育体系。它的开放性是保证远程教育先进性的最为重要和核心的因素,它能使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和形式来进行学习。

下载卢湾区志愿者资源开发与社会化管理模式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卢湾区志愿者资源开发与社会化管理模式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学校特色研究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学校特色研究》实验方案 作者:王桂芹(十„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197 更新时间:2011-10-10 热 ★★★ 【字体:小 大】一、问题的提出与背景分析 1、校......

    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开发与研究

    江苏省教学研究课题 《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开发研究》研究报告 南京市玄武区教研室 陈立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其意义 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尤其是传媒手段等的突飞猛进,早已......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学校特色研究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学校特色研究》实验方案 作者:王桂芹(十„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197更新时间:2011-10-10热★★★【字体:小 大】一、问题的提出与背景分析1、校本课程资......

    浅谈幼儿园家长志愿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精选5篇)

    浅谈幼儿园家长志愿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要】 多年来,我园一直重视家庭教育与社区互动工作,请家长走近幼儿的幼儿园生活。在我园的组织与发动下逐步形成了一支较为稳定的志......

    油田开发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开发质量关系到油田开发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分析了采油厂开发质量监督管理存在的监督内容不全面、监督重点不突出、监督程序不科学有序以及监督与被......

    校本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校本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文献综述 [日期:2012-11-16]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校本课程开发最早是1973年7月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辖的“教育研究革新中心”一次国际......

    常州红色资源开发研究(五篇模版)

    常州红色旅游资源初探 常州市革命烈士陵园 甘超全 内容提要:常州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一座红色资源丰富的革命城市,如何在保护和利用的基础上寻求革命纪念地......

    项目开发理念与经营管理模式

    项目开发理念与经营管理模式项目规划的理念1)以城市设计主导的规划理念以城市设计主导的人居社区模式,更加注重社区与城市的关系,更加注重人居的人性化需求,注重城市公共建筑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