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琛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开发

时间:2019-05-13 05:33: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陈宝琛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陈宝琛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开发》。

第一篇:陈宝琛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开发

陈宝琛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开发

清朝溥仪帝师陈宝琛曾经在福州一中担任过两任校长,由于三牧中学与福州一中的渊源关系,引起我们对他的关注;后来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播出了《三坊七巷》,其中的《笔墨文章满坊巷》,大量介绍了陈宝琛的事迹,激起了我们探索的热情;我们开始阅读福州一中的校史和其它陈宝琛的资料,了解到陈宝琛故居螺洲“陈氏五楼”的破败与重修;今年,福州城南开始了新开发,但许多建筑设计都简单地模仿西方建筑,给有丰厚文化资源的福州城南的新建筑穿上了洋装。这不但是对中华文明的破坏,而且体现了我们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不自信,一个没有民族传统文化的国家是没有个性的,也是没有未来的。为了找回福州建筑设计的根,呼唤本土传统文化的回归,我们开始了这课题的研究。该课题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对陈宝琛的文化资源进行研究;二是对陈宝琛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与开发。

一、陈宝琛文化资源的研究:

陈宝琛文化资源包括三大部分:第一是陈宝琛的精神文化资源;第二是其家乡螺洲的本土文化资源;第三是陈氏家族的精神文化资源。

福州教育名闻遐迩,人文荟萃,古有“海滨邹鲁”、“文儒之乡”的美称。早在西晋时期的“八姓入闽”,社会上出现“千家灯火读书夜”的良好风气;唐朝开元年间大兴书院,置庙学;王审知时又设“招贤院”,建“四门学”,八闽文风为之大振;宋朝的福州英才辈出,名流纷集;直至近现代,著名人物更是灿若星河。由于深受儒家教育的熏陶和科举制度的影响,争取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功,成为许多读书人的奋斗目标。陈宝琛就是出身于这样一个人文氛围浓厚的福州。

第一,陈宝琛既是促进中国近代化和社会进步的探索者,又是与时俱进忧国忧民的爱国者。

陈宝琛(见左图,1848—1935)字伯潜,号弢庵。他十三岁中秀才,十八岁中举,二十一岁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1880年升翰林院侍讲,1883年官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1885年,中法海战中因“荐人失察”,被朝廷连降五级贬回乡里达二十五年。1909年溥仪调用陈宝琛为总理礼学馆事宜,1911年成为溥仪帝师,从此他为皇帝授读三年三升,恩宠极隆。1935年卒于北京,溥仪特谥“文忠”,晋赠“太师”,以崇其功。

陈宝琛系文人出身,他是政治家、教育家、藏书家、诗人,为中国和福建的社会近代化和社会进步作出巨大贡献。他既是一个促进中国近代化和社会进步的探索者,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忧国忧民的爱国者。这就是陈宝琛精神文化的精髓所在。

(1)陈宝琛是教育家,他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陈宝琛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为救国图强,1881年陈宝琛上《条陈洋务六事折》(1)。建议选取每科进士游历各国,并选拔学生出国留学,培养洋务人才以适应外交近代化需要。

在家乡期间,他不甘寂寞,大力兴办教育。先是任鳌峰书院山长,以“培人才,广教育”为志向,倡设苍霞精舍(今天福建工程学院)、东文学堂(今天福建师范大学)、政法学堂、商业学堂。主持高等学堂时,他派法、政、商、工、农等科学生留学日本(2)。陈宝琛还支持其妻王眉寿创办福建女子师范学校(福州师范前身);1903年凤池书院改名福建高等学堂,即现在的福州第一中学,陈宝琛在此担任两任校长;陈宝琛还成立福建教育总会,开展系列教育活动。陈宝琛在福建开创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先河,为闭塞守旧的福建开了风气之先,培养了大批仁人志士,促进福建教育近代化。

他创办新式学堂,提倡 “西学”,主要是指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强调“经世致用”。陈宝琛曾在1873、1875、1879和1882几年里先后担任顺天、甘肃、江西等地乡试考官,目睹了科举制度的弊端。他呼吁改革科举制度,提倡学有所用,建议“武科改试洋枪”,乡试中“以火器、轮船、海防发问”,要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当时,苍霞精舍学习的内容有经史、时务、算学、地理、英文等,后加设日文科。他提倡“西学”和务实教育,推动了中国教育观念的近代化。(2)陈宝琛是藏书家,为我省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陈宝琛一生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他在陈氏五楼内收藏的古籍善本共有十余万册,曾被人誉为:“藏书之富,甲于闽中(3)”。他认为“书藏于私,不如藏于公”。他在任帝师期间,曾多次委托长子陈几士将藏书捐出。1929年陈几士将一万多册藏书捐赠给私立福建学院(后改名乌山图书馆);1932年陈宝琛又叫陈几士把三万册藏书捐给了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后归入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这批书中有不少珍、善本,如《苍霞草全集》、《曹大理诗文集》、《王忠孝公集》、《数马集》、《清代尽毁书》等,成为馆里的宝贵财富。同时他还收藏有不少的金石、字画及古玩、珍宝等。

(3)陈宝琛是清末“同光体”诗歌闽派诗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为中国古典文学向近代文学的过渡作出贡献,他的诗歌具有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和无可替代的特殊价值。

文学是历史的信息密码。清朝后期,世界列强入侵中国,我国面临着深刻的民族生存危机,在这特定时代产生的“同光体”诗,既有对国家民族危机的深深叹息和对个人前途命运的哀怨,又有主张变法图强、反对外国侵略的好内容,还对追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近代化进行了探索。同光体诗派主要学宋和中唐的韩愈、孟郊、柳宗元,较多反映个人身世、山水咏物。它既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继承,又是近代文学的萌芽,是承前启后的具有过渡性质的诗歌。

如:陈宝琛的《落花》诗:

生灭原知色是空,可堪倾国付东风。唤醒绮梦憎啼鸟,罥入情丝奈网虫。雨里罗衾寒不耐,春阑金缕曲初终。返生香岂人间有,除奏通明问碧翁。流水前溪去不留,余香骀荡碧池头。燕衔鱼唼能相厚,泥污苔遮各有由。委蜕大难求净土,伤心最是近高楼。庇根枝叶从来重,长夏阴成且少休。

这首诗引用的典故多,文句情真意切,含义深藏不露,有深切的忧愁和历史苍凉感。陈宝琛以“落花”来表达自己对个人前途命运的深切哀怨和对净土的向往;同时,陈宝琛又是一个饱学大儒,有很高的品质修养,他把个人忧伤始终与国家命运息息相通,表达了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因此,《落花》诗既有浓厚的古典主义色彩,又有近代文学的内容和精神。

陈宝琛被《中国近代文学史》评价为“独步诗坛四十年”的老人,纂修有《德宗本纪》、《德宗实录》。著有《沧趣楼诗集》、《沧趣楼文存》、《沧趣楼律赋》、《南游草》、《陈文忠公奏议》等,为丰富中国文学作出巨大贡献。

(4)陈宝琛是一位忠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忧国忧民的爱国者。

陈宝琛是光绪初期清流派的主要人物,他认为身为书生,直言国事乃天经地义。陈宝琛将忠君观念同维护封建传统道德规范及忠于国家、热爱民族的精神紧紧联系在一起,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陈宝琛“发愤言事,前后章数十上••••••(4)”。因此名列“清流党”,同张之洞、张佩纶、陈宝廷,被誉称为“枢廷四谏官”。他忠言直谏,毫无畏怯地抨击时弊,积极提出社会改革的建议和理国经世的主张,重点在于清除腐败官治、保护社会安定和维护边防的稳固。

光绪年间,吏治腐败已极。陈宝琛疾恶如仇,不断上奏折弹劾。如:弹劾侍郎崇礼劣行,举其“玩泄”“旷职”,“抢窃各案贼盗多未捕获”之罪。

1880年,慈禧太后的心腹、太监李三顺带着两个小太监送食品到醇王府时,未按宫禁申报有关手续,门卫不予放行。李三顺仗势大闹而遭护军之打,慈禧大怒,强令慈安太后处死护军。陈宝琛以大清律例为依据,上书力争,迫使慈禧太后修改“上谕”。陈宝琛依法办案严明法律,虽然是出于忠君报国的思想,但维护了清朝法律的严明。

陈宝琛的“忠君”还表现在敢于同“辜负国恩”的人与事展开斗争。1881年,陈宝琛得知陕西总督杨昌浚向朝廷奏请为琦善建专祠,皇帝已批准。陈宝琛不禁“感愤填胸”,立刻草拟奏疏,坚决反对。他在奏疏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琦善辜恩负国,丧尽天良,天下言及„琦善‟二字,莫不疾首痛心,同声唾骂,目之为祸之罪魁。”“琦善之罪,则关天下国家之安危,倘令终如所请,既无以服天下之人心,且恐招外邦之讥议。”他的一纸奏疏,纠正了昏庸朝廷要为恶人琦善建立专祠的荒唐做法。溥仪视陈宝琛为“唯一的智囊,唯一的灵魂”,朝夕相处,形影不离。他认为陈宝琛是个“最稳健的人”,又是最忠于大清,最忠于自己的人。19l2年2月l2日,末帝溥仪退位,有人劝陈宝琛告老还乡,但他矢志效忠清室,留在故宫不断对溥仪灌输“卧薪尝胆”、“遵时养晦”、“以静观变”的复辟思想。

忠君思想是封建社会臣民的传统美德,由于深受儒家思想教育,陈宝琛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儒家忠君思想。溥仪退位后,陈宝琛逆历史潮流,矢忠清室,这是他的思想局限性,但这是他深受封建忠君教育而身体力行的结果。陈宝琛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正统儒家思想哺育下,在书香门第祖训家风和浓浓的人文氛围的熏陶下成长的,传统“忠君”“仁义”等儒学伦理道德观念,铸造了陈宝琛的忠君灵魂,规范了陈宝琛的言行。而且,他的忠君思想是在忠于大清王朝的前提下,忠于国家、热爱民族的。晚清时期的中国,内忧外患,陈宝琛忧国忧民,带着浓厚的“尊王攘夷(5)”民族思想意识,以强硬态度不断起来抗争,抵御外侮,并以开放的视野寻求社会变革,这说明,他是一个不墨守成规的新儒,是一个能够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探索前进的爱国者。

19世纪70年代中国的边疆危机前,陈宝琛就预见了沙俄对我东北,日本对我台湾的侵略野心。他上奏说:“俄隙虽弭,而与俄最近者莫如关东;倭(日本)患未形,而与倭最近者莫如台湾。”“台湾扼闽海咽喉,为七省门户。今琉球沦矣,邻警益逼。”

1878年6月(光绪四年五月),清政府派遣崇厚出使俄国交涉沙俄强占新疆伊犁一事。崇厚贪生怕死,在沙俄的威胁与愚弄下,擅自签订了不平等条约——《里瓦几亚条约》,使我国丧失了伊犁等大片土地,陈宝琛愤慨上书,极言 “诛崇厚,毁俄约”。

1882年中法战争前夕,陈宝琛上书朝廷建议厚集兵力,加强中越边防。后来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战火逐步漫延向中国。陈宝琛针对时局上疏说:“越南未失则战易和亦易,越南若失,则和难而战更难!”,他警告清廷说:“舍战而言守,则守不成;舍战而言和,则和亦必不久。”“为宗社万世计,岂能隐忍迁就,狃一时之安而贻无穷之悔哉?”。后来他出任南洋会办,陈宝琛积极“筹策援闽”,一方面坚持必须调拨南洋水师舰船增援福建马尾海防,一方面又推荐闽籍海军人才蒋超英、严复、萨镇冰统率南洋水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溥仪欲到东北建立满州国,陈宝琛极力反对,他赶到天津对溥仪说:“贸然从事,只怕去时容易回时难。”、“不要轻信郑孝胥的欺罔之言”。溥仪认

(6)为陈宝琛“忠心可嘉,迂腐不堪”,他对陈宝琛说,每月给他800元的薪俸,请他一起到东北去。当时陈宝琛的生活已经很拮据,但他不肯接受。后来,溥仪、郑孝胥一行擅自出走,陈宝琛这时已“风烛残年”,他冒死赶往大连旅顺肃王府劝谏,他拜见溥仪时,跪在小皇帝面前,磕头痛哭说:“皇上,这件事千万答应不得;答应了,要遭千秋万代的骂名!”小皇帝看到恩师的样子,也流下眼泪。那时候溥仪己受到日方控制,陈宝琛也险些被关东军逮捕。他自知无力回天,叹“求为陆秀夫而不可得”。

毛主席说过:“爱国主义的内容,看在什么历史条件下来决定(7)。” 我们谈陈宝琛的爱国精神不能用今天的尺度,只能从他处于清末民初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来衡量。他忠于大清王朝,渴望大清王朝改革振兴,由弱转强。因此,他是一个在忠于大清王朝的前提下,忠于国家、热爱民族的,他是能够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探索前进的政治家,是与时俱进的忧国忧民的爱国者。(5)经济上,陈宝琛倡办洋务,兴修铁路,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和交通事业近代化。

洋务运动期间,陈宝琛积极支持倡和李鸿章创办洋务,主张引进外资和吸纳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在《条陈讲求洋务六事折》中,他认为,富国强兵只有“讲求洋务”,建议选派人员出洋考察,参合中西律意,编订章程,改总理衙门为通商院。

当时,是否修筑铁路,是守旧派与洋务派争执最激烈的问题。陈宝琛代刘铭传拟定了《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倡言“自强之道,练兵造器固宜次第举行”,但应“急造铁路、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商务、矿务、厘捐、行旅者,不可殚述”,表明修筑铁路对发展生产的重要性。陈宝琛还建议借外债以修筑铁路,在赋闲家乡期间,他担任福建铁路总办,亲自到南洋爪哇、槟榔屿、吉隆坡、万隆、三宝垅等地募股170余万元,建成福建省第一段铁路——漳厦铁路,开创福建建设近代铁路之先河(8)。陈宝琛引进外资修筑铁路,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积极意 义。

陈宝琛不主张“招洋股”以修路,坚决反对法国在中国修建铁路,提出“中国自造铁路,权在我而不在人。”这说明陈宝琛引进外资,是以经济主权的独立为前提的,这在当时很有远见。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陈宝琛的思想和行动的主流还是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大趋势。陈宝琛既是一个促进中国近代化和社会进步的探索者,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忧国忧民的爱国者,这是陈宝琛精神文化资源的精髓所在。第二,螺洲精神文化资源:“千家耕读五百年,烟波为宅书为田”的重教兴文的耕读精神。

“冠盖今螺渚,诗书古颍川”。闽江下游,潮平岸阔、波光粼粼,南台岛畔,一块橘林掩映的芳洲,宛若绿琉璃上蠕动的青螺。川光镜静而“螺”澹拖,这也许便是“螺洲”命名之由。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个叫谢端的贫苦读书人,为了远离战乱,孤身来到荒洲耕渔苦读,淡泊明志。他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派遣美丽贤淑的田螺姑娘暗中帮他操持家务,后来,两人心心相印,结为伉俪,并在乡里救灾济贫。不久,螺女升天,洲人尊田螺姑娘为“螺洲仙主”,建“螺女庙”,把田螺姑娘和谢公子奉为精神偶像,“鼓励后人以耕读为本分,保持刚介志节和清贫操守。(9)”

螺洲开发较早,从十三世纪开始,这里即已重教兴文,人文鼎盛,先后有陈、吴、林三姓聚族而居。洲中相继建起朱子祠,观澜、观文和田声簃三个书院以及四座文昌宫。一个小岛,三姓人家,有如此的儒教设施,这在全国都不多见。这里还有读书楼、藏书阁和私家园林,诸如水木清华亭,知止知足斋等,营造出螺洲独特浓厚的文化氛围。夜阑“徐步江干”,“屏翠楼、(11)(10)向若楼、亦窥园诸精舍,读书之声琅琅”;明朝“宴曲江者七人,歌鹿鸣者三十余辈(12),(13)家传户诵,几乎比户可封仕。”形成“千家耕读五百年,烟波为宅书为田”重教兴文的局面。山明水秀,人文荟萃的螺洲,化育了“崇师儒而敦礼让,勤服贾而力耕作(14)”。的淳朴敦厚民风。

第三,陈氏家族精神文化资源:读圣贤书,行仁义事;崇儒重教,修齐治平。

重教兴文、人文鼎盛的耕读之乡涵养了陈氏家族。陈氏家族是榕城的巨姓望族,家世显赫,世代簪缨,且多为朝廷重臣,曾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积极的贡献。据说陈家是明朝洪武年间由长乐迁至福州郊区螺洲的,嘉靖十七年就出过一位进士,叫陈淮,陈氏家族的“世代簪缨”就是从他开始的。由于严厉执法,被提升为明朝留都部主政,但他清廉耿介、刚正不阿,坚决不向严嵩死党妥协,乡居了43年,亲眼目睹了权倾朝野的严嵩父子的可悲下场。因此,“读圣贤书,行仁义事(15)”成为陈氏家族的祖训,代代相传。

最为福州人有口皆碑的是陈宝琛的曾祖父陈若霖,他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做过清朝刑部尚书。他秉承家风,清廉耿介、刚正不阿、执法严明。据说他在任内曾判一个“贝勒”死刑,令人感佩之极。后人据此编演《陈若霖斩皇子》剧目,虽然与史实有所出入,但弘扬正气、反腐倡廉确是陈若霖的一大“官德”。

陈宝琛的祖父陈景亮中进士后,官至云南布政使;其父陈承裘是咸丰进士,他有六个儿子,大的三个中了进士,小的三个是举人。被称为“世进士”、“六子科甲”、“父子兄弟同榜进士”和“父子兄弟同馆翰林(16)”,传为福州科举佳话。

由于秉承祖训,在“崇儒重教,修齐治平”陈氏家风的熏陶下,陈氏家族渐至发达。据统计,明清两代,陈氏家族中进士者27名,中举人者110名,还有330多名拔贡、优贡等贡生。在封建科举时期,螺江陈氏家族科举功名进入鼎盛时期;但是,进入民主共和和新中国时期,螺江陈氏家族依然人才辈出。陈宝琛之后的“螺江陈氏”族人,有的参加革命,成为革命的先驱;有的研究学问,成为专家学者。其中有陆军中将陈长捷、海军中将陈庆甲、交通建设学家陈体诚、参加地下党的福建师大教授陈矩孙、被称为“中国近代经济学泰斗”的“一代宗师”北大经济学家陈岱孙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彪、“科技战线上的钢铁战士” 的陈签、物理专家陈萀等等。据已知材料统计,螺江陈氏族人中现任正教授和党政机关正处级以上的干部有61人之多,还有三人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或做博士后研究。真可谓人才济济、星月交辉。

今天螺洲店前村的“螺江陈氏宗祠”已经泥金焕彩,1992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 位。宗祠的大门上有 “南元”、“馆元”、“进士”的横匾,还有左宗棠、李鸿章等名人的题匾、题联,无不显耀着陈氏子弟的荣光与辉煌。宗祠第二进有一座“横墙”,隶书横匾曰“百代羹”,内涵隽永,意味深长。“羹”者,美食也。负责人陈天培解释说:这“羹”字的重点在于教育。螺江陈氏之所以历百年而不衰,人才济济,皆仰于教育之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于一家族、于一民族如此,于一泱泱大国亦然。

一般人家的祠堂大门和楹柱多漆成大红色,显示尊荣富贵,而陈氏宗祠却漆青黑色,衬以粉白的墙壁,表示子孙世代要清白持家,不要玷污祖德。“惜食惜衣非是惜财原是福,求名求利总须求已莫求人”,读圣贤书,行仁义事;淡泊明志、淳朴敦厚的道德文章造就了陈氏家族的荣光与辉煌。

但是,千年古镇螺洲文化的巅峰,主要是陈宝琛六兄弟共同缔造的。陈宝琛是陈氏家族的长子,他像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为紧随其后的弟孙子侄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因此,陈宝琛精神文化成为螺洲精神文化的核心。

二、陈宝琛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螺江物华天宝,有着令人神往的山水人文之胜。它是溥仪帝师清朝大儒陈宝琛的家乡,又是翰林后裔、世家余脉,家学文化渊源流长,是中华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之典型范例。

(一)陈宝琛文化资源的开发目的与基本思路: 开发目的:

第一,宣传陈宝琛的文化价值,提高陈宝琛文化资源的地位。

第二,利用陈宝琛文化资源,创建个性化城市和特色旅游,使福州变得更加好玩,更有情趣,更加有魅力,吸引更多的人来福州旅游,观赏不同的景色和不同文化。第三,对民族精神文化进行创造性开发,呼唤本土传统文化的回归,唤回民族自信心。第四,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用文化来推动经济建设。基本思路:

通过对陈宝琛精神文化资源及其家乡螺洲精神文化资源的研究与整合,以“陈宝琛文化城”为设计主题,把螺洲建设成为具有福州本土文化特色和江南水乡特色的古典文化小镇。既能体现明清时期福州历史文化特色,又能体现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的烂漫情调,呈现出古朴、敦厚、幽静、安闲的古典文化氛围。走进这平凡古老的小镇,悠悠长长的水巷,一角角的飞檐,一曲曲的回廊,一格格的木窗花,似乎在叙说着历史的沧海桑田,恍如走进了时空隧道,进入那段历史文明中。

(二)资源整合与评价:

螺洲距福州城区7公里,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l公里多,有悠久的历史和令人神往的山水人文之胜,是一处旅游观光的难得胜地。以陈宝琛文化为核心的螺洲文化资源包括二大部分:一是人文资源 ;二是自然资源。

1、人文资源的整合与评价 :(1)螺洲自古人文荟萃:

不仅有众所周知的清朝刑部尚书陈若霖、溥仪皇帝老师陈宝琛、状元王仁堪;还有列传中由宋至清的圣贤人物40 多人;科举考试中自明至清进士27人,举人110名,还有330多名贡生,是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见右图)。进入民主共和和新中国时期,螺江陈氏家族依然人才辈出。有北洋海军中将陈兆锵,国民党少将陈少宽、陆军中将陈长捷、海军中将陈庆甲、交通建设学家陈体诚、林觉民夫人陈意映、地下党陈矩孙、经济学泰斗陈岱孙、中科院院士陈彪、物理专家陈萀等。可谓人才济济、星月交辉。(2)螺洲名胜古迹众多:

有螺洲孔庙,螺女庙,天后宫,观澜、观文、田声簃三大书院,四大文昌宫等全国少见的儒教设施以及《曲水观澜》石刻,还有朱子祠,屏翠楼,向若楼,亦窥园精舍,曲江亭,水木清华亭,知止知足斋,颐园,罗汉园,灵山寺等,有陈若霖故居,陈氏五楼及私家花园、陈氏 祠堂、王仁堪的状元府;陈少宽故居,陈景润故居,还有高墙深巷、轩窗雕梁的古民居、古建筑。螺洲是一处旅游观光的难得胜地,走在螺洲,仿佛走进了历史。一处处景观,将引领你去探寻历史的踪迹。(见下图)

(3)可再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螺洲孔庙中的祭孔盛典;古私塾中的琅琅书声;重教兴文的耕读文化;“曲江宴”;“鹿鸣宴”和魁星舞;古戏台和传统闽剧;古渡口、古交通和古镇气息;陈氏五楼中文人墨客的古文化活动;神话故事、壁画浮雕的情景再现等。

(二)自然环境的整合与评价:

螺洲位于闽江下游,潮平岸阔、波光粼粼,古称“百花仙洲”。它北接盖山镇,南望巍巍五虎山,西南濒临乌龙江,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其自然景观可以开发的主要有:(1)螺洲“八景”名闻遐迩:有平波澄练、远屿堆蓝、螺渚春烟、龙津夜月、秋江漫唱、雪屋书檠、春潮带雨、野渡横舟“八景”。(见下图)(2)山清水秀,气象万千:“五虎欲奔常在望,乌龙腾跃时长吟”。一边是山色雄浑,郁郁葱葱;一边是烟波浩淼,天高云淡;

(3)水网密布,得天独厚:洲内湖水与乌龙江息息相连,并区隔出一座座湖中小岛。这种景观全国罕见。

(4)岛畔橘林掩映,有茂密葱郁的橘子园。螺洲自古是福橘(桔)之乡,陈宝琛赋诗赞曰:“霜晨万橘林,璀璨世所无”。福桔深含吉祥之意,为春节馈赠上品。

(5)江岸古榕郁郁葱葱,可以开辟古榕园或古榕带。乌龙江岸有一株被誉为“福州奇观”的大榕树,树干离地五米处向南横伸一粗枝直指乌龙江,就在此枝的七八米处,又有一支胸径半米的树干撑住横枝,巧妙地构成一个“门”字,更妙的是从“门”中向对岸望去,势如虎踞的五虎山正落入眼帘,形成一幅榕树框边的生态山水画。

(三)开发理念:

第一,提倡“本土主义”的开发理念,即对福州古典文化进行复古与创新,创建特色城市。因为本土文化往往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越是本土的就越是国际的,越是本土的就越是世界唯一的。一个有着长久历史的城市,它的发展必然带着传统文化的深深烙印,沉淀着浓厚的本土文化,这是建筑的灵魂和生命。但是,在提倡回归本土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古典文化进行再创造,吸收现代建筑的技术和工艺,讲究实用性和舒适度,满足现代生活。使古典与时尚、传统与现代、历史与今天逐步铺垫交接,把历史与现代都市合二为一,在繁华的现代中享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

第二,用儒家文化的敦厚仁爱和道家文化的天人合一为建筑设计的灵魂,设计中式古典庭院别墅。福州是拥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千年古城,螺洲是福州文化的缩影,至今保留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名胜古迹和古名居,破败沧桑中依然透着儒家文化的大气庄重,古香古色中散发着典雅馨香。两千年福州儒风的熏陶,使螺洲古镇气质高华,敦厚和美;而且,江南的山清水秀,使螺洲人浪漫灵动,喜欢道家文化的寄情山水与返朴归真,追求悠闲地享受生活。这正是螺洲小镇的文化个性和本土特色,是螺洲小镇建筑艺术的灵魂。

第三,本设计方案实际是一次观念创新。它倡导以自主创新打造特色城市,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道路。今天,中国建筑盲目追求异域风情,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不自信。一个民族的发展必须扎根在本民族的土壤中,因此,呼唤本土传统文化的回归,突出建筑设计的文化气质,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四)设计规划: 以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依托,充分利用丰富的古代、特别是近代人文景观的旅游价值,进行文化游和娱乐休闲游的开发。

(一)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的开发:以“陈宝琛文化城”为设计主题,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名胜古迹观光区:

以“陈氏五楼”、“陈家花园”为核心,建成“陈宝琛文化城”,四周分布着各种名胜古迹和古民居。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全面修复各种名胜古迹,并保持原古迹的总体格局和 历史风貌。应该全面修复的古迹包括:螺洲孔庙,螺仙胜迹天后宫,观澜、观文、田声簃三大书院,四大文昌宫,还有朱子祠,屏翠楼,向若楼,亦窥园精舍,曲江亭,水木清华亭,知止知足斋,颐园,罗汉园,灵山寺等各种名胜古迹和园林;还有名人故居,包括陈若霖故居,陈氏五楼和陈家花园,陈氏宗祠,状元府,陈少宽故居,陈景润故居,以及古民居古建筑等。特别要恢复陈氏五楼的御藏图书、民间善本珍本、大量古玩、金石、书画,溥仪临朝照片,再现陈氏五楼的生命气息和气象万千的陈家花园。第二部分,新开发的观光区:

对没有名胜古迹的旧城进行改造,开发低密度的中式古典庭院别墅群,形成新的观光区。沿着由江河湖泊构成的纵横交错的水巷旁,在葱郁的橘子林或飘扬的垂柳带区隔成的水网岸边,建造具有明清时期建筑特色的江南水乡式的古典文化庭院,设计出“小桥流水人家”的园林意境,让古老与时尚,传统与现代、历史与今天逐步铺垫交接,让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文明的和谐统一。在本观光区,我们采用中国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院落式的空间结构和街巷式布局为设计方案。

第一,明清时期古典庭院的建筑风格:有制式门楼,传统花窗,曲线围墙,略带弧度的屋脊,灰色或白色为主的传统墙面,配上青色筒瓦;外墙用现代的高级石材、面砖或高档涂料,既有历史感,又有现代感。

第二,院落式的空间结构:分为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

用四面围墙或三面围墙,设计出相对封闭的独户院落,防止院落之间室内的互相看见,真正有“家”的感觉。庭院分为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有动有静、有封闭有开放。

室内空间是私人的绝密房间,回避别人的眼睛干扰,自己又要看得见室外的花园,内部结构要引入现代设计,既时尚又舒适。

室外空间是私家小花园,小桥流水,绿意盎然。可以自由自在地捉迷藏、追蝴蝶、抓青蛙,养小鱼,还可以赏花、播种、游乐、小憩。沿着私家花园的小径或水网,可以连接到院落外面的小巷和水街。

第三,街巷式布局:在“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主街宽大绿树成荫,小巷悠远曲径通幽。街巷水网密布,流水潺潺;水岸边的橘子林、榕树垂柳园绿荫婆娑;亭台楼阁,桥梁遍布;户户开窗见水,开门见船,河渠是街,舟楫代步,建筑戏水,我们的古典庭院长在风景中。“小桥流水人家”江南水乡式的园林点缀其间,浪漫、飘逸。“走出几步是都市繁华,“走进几步是庭院深深”,呈现出“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的无限意境。(见下图)第三部分,开发“百花仙洲”文化休闲区:螺洲古时也称“百花仙洲”,它的开发可以分为三个区域:

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现区。主要活动有:(1)再现螺洲孔庙中祭孔盛典。

(2)在观澜、观文、田声簃三大书院;或在朱子祠、屏翠楼、向若楼、亦窥园精舍等再现古私塾或读书楼,营造琅琅书声的意境。

(3)在古民居营造出“千家耕读五百年,烟波为宅书为田”、“崇师儒而敦礼让,勤服贾而力耕作”氛围,再现重教兴文的耕读文化。(4)再现“曲江宴”:即“曲江会”。唐时考中的进上,放榜后大宴于曲江亭,谓之曲江会。(5)再现“鹿鸣宴”和魁星舞:科举时代,乡试后,州县长官宴请得中举子,或放榜次日宴主考,执事人员及新举人,歌《诗·小雅·鹿鸣》,作魁星舞。(6)搭古戏台,演出《田螺姑娘》、《陈若霖斩皇子》、《甘国宝》等传统闽剧。

(7)以轿子、马车、人力三轮车、古舟楫为环城交通工具,再现古渡口和古镇气息。(8)再现福州尺艺、古工艺文物、古集市、文人墨客古迹论坛、古风味小吃等。

(9)再现神话故事和各种壁画浮雕的情景。如谢端遇螺仙的故事、妈祖生平故事、三十六婆官的壁画故事、临水娘娘“百花桥”上赐子故事、宫宇女神齐集螺洲的故事。

(10)水上乐园活动:有双龙戏珠、丹凤朝阳、双凤抢云、莲花争艳、青龙盘绕、鲤跃龙门等 民俗表演。

二是农庄区。让都市人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主要项目有:

(1)农家种植区:有农地耕作,过一把农民瘾;看护四季大果园,体验劳动成果。采摘吉祥佳果福橘,品尝丰收喜悦;

(2)养殖区:有垂钓、烧烤、沙滩拾蚬、池塘捞鱼等,河里鱼儿跳,岸上人欢笑;(3)工艺区:有陶艺、磨坊、编织等,让时光倒流;

(4)渡假区:有竹楼、吊脚楼等,享受乡村房屋的温馨和宁静;(5)湿地公园:有戏水飞花、水上球类运动等;

(6)自然景区:观赏白鹭栖息、水牛望月,夕阳西下、小桥流水,乌龙江涛、荡漾湖光;(7)夜幕下的休憩区: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木楼茶馆;临清流而食河鲜的临江酒肆;把酒临风的游船酒家;渔火点点的泛舟江渚;水上月光舞台的轻歌曼舞;乌篷船、独木舟里的情谊绵绵。

三是名仕私房菜酒肆区。主要有:

(1)陈宝琛私家菜:有著名的“陈氏十八味”。包括丁螺、跳跳鱼、梅鱼、蚬仔、鱼丸、毛蟹等河鲜。

(2)严复火锅、“无才汤”;(3)萨镇冰的“萨式海蛎”汤;

(4)清台湾总兵甘国宝的砂锅鱼头煲;(5)林纾的“五彩虾球”。

(6)还有晚清宫廷药膳、凤尾虾、百合海蚌、无才汤、罗汉斋、黄枸羊肚丁、当归乌鸡汤、银丝卷、木瓜羹等。名仕私房菜每道菜都有一个故事,它不仅美味,而且品尝着历史文化,让美味与历史文化一起入胃。

(二)自然景观的设计开发:

(1)打造名闻遐迩的“螺江八景”:有“平波澄练”、“远屿堆蓝”、“螺渚春烟”、“龙津夜月”、“秋江渔唱”、“雪屋书檠”、“春潮带雨”、“野渡横舟”等“螺江八景”。(2)打造故事广场:有田螺姑娘故事、妈祖生平故事、临水娘娘陈靖姑“百花桥”上赐子故事、三十六婆官的壁画故事、宫宇女神齐集螺洲的故事以及陈若霖斩皇子、甘国宝等故事景观。(3)打造水上壁画乐园:有双龙戏珠、丹凤朝阳、双凤抢云,莲花争艳、青龙盘绕、鲤跃龙门、五虎欲奔,乌龙腾跃、烟波浩森、水色沧茫等精美浮雕。

(4)打造福州特色的植物园:有葱郁茂密的桔林园和绿荫盎然的古榕树园。

(5)打造福州园林之美:有亭榭歌台、雕梁楼阁、曲径通幽、波光连廊、茂林修竹、假山雪洞、清池流水,拱形云桥,花坞菏池等,精精巧巧,盎然生趣。

(6)打造江南“水乡”之美:无论是古朴庭院、亭台楼阁、入口廊桥、公共广场、绿色堤岸,还是社区干道,悠悠小巷、小桥人家,都水网密布。

(7)打造日月台:可以观日赏月,迎风听雨,高吟浅唱,古迹讲坛。

建筑是居住者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的体现,是一座城市文化素养的标志。现代建筑,不但是物质家园,更应该是精神家园,它为居住者创造的是悠然自得的精神文化氛围,给他们带来的是温柔的精神抚慰。建筑设计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形式创新,更应该是深层次的内容创新:即对民族精神文化进行提炼和再创造,以丰富的精神内涵,让建筑物“活”起来,赋予建筑物鲜活的生命力。

因此,一座有本土自信,倡导自主创新,做足建筑的精神气质和文化意境的特色城市,才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城市。

福州是千年古城,有很多很深厚很个性的东西。我们进行这一课题研究,是想以文化资源为切入点,希望进一步挖掘福州文化古城的内涵,为福州特色城市的建设献计献策;同时,我们希望能唤回国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让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树立多元化的经济建设思路。

福州三牧中学

黄奕航、蔡雨凌、兰科

论文注释:

(1)陈宝琛的其他奏折及引文,均出自《陈文忠公奏议》,不另注(2)引自易游福州网站

(3)引自《末代帝师的书香飘远了》

(4)引自“清流”陈宝琛居宦前期思想辨析(5)陈宝琛居宦前期思想辨析

(6)张帆的《末代帝师陈宝琛评传》(7)《毛泽东选集》卷二(8)易游福州网站

(9)张帆的《末代帝师陈宝琛评传》(10)螺江陈氏家谱·螺洲小序》(11)“曲江宴”,即“曲江会”唐时考中的进上,放榜后大宴于曲江亭,谓之曲江会(12)“鹿鸣”,指“鹿鸣宴”。科举时代,乡试后,州县长官宴请得中举子或放榜次日,宴主考,执事人员及新举人,歌《诗·小雅.鹿鸣》,作魁星舞,故名。(13)《螺江陈氏家谱·螺洲小序》(14)《螺江陈氏家谱.螺洲小序》(15)《末代帝师陈宝琛评传》(16)参观螺洲陈氏宗祠

(17)大中华别墅网 www.xiexiebang.com(18)上海别墅网 sh.villachina.com

名胜古迹介绍

(1)螺女庙和天后宫:源于晋代谢端遇“田螺姑娘”的故事。保存建于五代之前的庙宇——螺女庙和天后宫:门楼庄严;庙前有一副陈宝琛撰写的楹联:“潮汐接湄洲,风马送迎江峡月;帆樯弥建水,神灯下上庙门松。”首进大殿奉着“海上保护神”妈祖林默娘,殿墙上绘有妈祖生平壁画;二进大殿正中有螺仙仙洲主的金身塑像;一侧祀福州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临水陈太后陈靖姑;另一侧祀二婆官,殿墙绘有三十六婆官壁画;两殿之间后壁绘临水娘娘“百花桥”上赐子壁画。整个宫宇女神齐集,国内少见,风格独特。

(2)螺洲孔庙:福州古城兴建最早的两座孔庙之一,是省内仅有的非府非县治理的乡镇一级孔庙。始建南宋,明成化年间由吴氏族人(1474年)重建,清代又由陈若霖等多次重修。现存有大成殿、门楼、泮池、棂星门等,占地1048平方米。大殿为土木结构,歇山屋顶;门楼为木构,二层楼房;庙前立一座石构棂星门,由六根高大圆石柱和12块石枋组成,三道石门,高7米,宽13.45米,门额雕双龙戏珠、丹凤朝阳双凤抢云,莲花争艳等。石柱有青龙盘绕、鲤跃龙门等精美浮雕,十分壮观;门后有半月形泮池,池上有拱形步云桥,独具一格;池两侧是回廊,大成殿内原塑孔子像,后毁,现正在修复。

(3)陈氏宗祠:与孔庙毗邻的陈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原为陈氏家庙,庄严肃穆,雄伟瑰丽。大门前悬左宗棠题匾“螺洲陈氏宗祠”,横匾两侧悬挂李鸿章手书楹联“冠带今螺渚,诗书古颍川”,有曹锟“令德长年”四个大字的牌匾。祠前门额左右两侧各悬“父子叔侄兄弟同榜进士”和“世进士”等镏金牌匾。二进回廊有陈若霖和陈宝琛的诰封牌。祭厅上悬道光皇帝敕赐“福寿”匾额,两边“文魁”、“武魁”、“进士”匾额众多。无论是“弘扬祖德”、“溯本思源”、“恢宏祖武”还是“百世其昌”、“乃吾旌光”、“宗德行仁”,每一个字都透出对先人的尊崇和骄傲。(4)“陈氏五楼”:陈家府第的高墙大院之内,占地4113平方米,有赐书楼、还读楼、沧趣楼、北望楼、晞楼和陈家花园。五楼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系陈宝琛遭贬回乡期间开始先后兴建各楼,至民国初竣工。陈氏五楼记载着陈若霖曾孙陈宝琛“兄弟六科甲”的那段历史,成为福州著名的园林之一。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赐书楼:用以收藏皇帝御赐书。道光皇帝曾屡赐御书给陈若霖,陈感恩涕零,即在家乡府第内建“赐书轩” 以藏御书;1911年清宣统三年,陈宝琛在毓庆宫为皇帝授读,宣统皇帝赐给陈宝琛更多的御藏图书;“赐书轩”见小而扩建为“赐书楼”。陈宝琛乡居时的卧室即设在楼下。

还读楼:取义于“还我读书”,收藏大量民间的善本、珍本3万余册,其数量、质量都超过赐书楼“御藏”的珍本,为福州地区最大的一个私人图书馆。解放后图书多为福建省立图书馆和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所收藏;

沧趣楼:“沧趣”含归隐之意,1884年(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爆发后,陈宝琛因力荐唐炯、徐延旭战败,被降5级返乡,自此隐居不出20多年,建“沧趣楼”以自娱,“沧趣楼”内“赏古玩博”,楼内收藏大量古玩、金石、书画,是福建省内最大的一座私人博物馆。

望北楼:1911年辛亥革命后溥仪被废,陈宝琛回乡建坐南朝北的望北楼,高挂溥仪盛服临朝的巨幅照片,有“丹心朝北阙”的意思;

晞楼:取“晨露未晞”之意,坐西朝东,供观日赏月,乘凉迎风听雨之所,是五楼中惟一坐西向东的建筑。常有达官贵人和著名文人墨客前来造访,如陈衍、林纾、严复等,或论文评政,或高吟浅唱,颇为热闹。

陈家花园:花园规模宏大,气象万千。有亭榭歌台、雕梁楼阁、曲径回廊、茂林修竹、假山雪洞、清池流水,拱形云桥,宛如一座“苏州园林”,精精巧巧,盎然生趣。但见墙外古榕参天,螺江烟波浩森,水色沧茫;彼岸五虎欲奔,乌龙腾跃。

(5)陈若霖故居:陈若霖(1759-1832),是清道光年间刑部尚书,福州传统闽剧《陈若霖斩皇子》,颂扬他秉公执法、高风亮节、刚直不阿,至今久演不衰。站在陈若霖故居前,人们不禁对陈若霖高风亮节、刚直不阿的气节肃然起敬。

(6)螺洲山水秀丽,自然资源有闻名遐迩的螺洲“八景”:

景一:平波澄练

风静已平湖,长江一望遥;却疑老鲛客,万叠展冰绡。

景二:远屿堆蓝

夜雨洗遥山,新晴净于拭。倒影人中流,蔚兰同一色。

景三:螺渚春烟

螺女升天去,空余螺沽名。轻烟飞紫玉,春尽不胜情。

景四:龙津夜月

大江此东去,霁月恰秋声。倩谁吹铁笛,引起老龙吟。

景五,秋江漫唱

落日在西崦,渔舟唱晚归。芦花霜重处,应有石为矶。

景六:雪屋书檠

万山环积雪,一白夜窗棂。可有山阴客,空江访敝庐。

景七:春潮带雨

云气涌江窗,欹枕有余温。晚来春雨多,进作潮声急。

景八:野渡横舟

一叶横江浒,停桡待问津。风平潮未上,闲杀洛州人。

第二篇: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字号:大 中 小] 2010-07-09

临沂素称沂蒙,生态优美,风光秀丽。境内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被誉为华东“小延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老区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山东解放区的首府和华东地区革命斗争的指挥枢纽,刘少奇、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留有大量的革命遗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的故事代代流传。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有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三个单位受到过毛泽东主席的批示表扬,其中以1957年10月9日作出的“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批示最为著名。革命前辈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的情怀,不畏强敌、钢铁意志、不怕牺牲的革命气节,藐视困难、艰苦奋斗、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构成了临沂红色文化最本质的要素,这是我们后人的宝贵财富。我们沂蒙人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形成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但是目前大多数红色文化资源尚处在初步开发与利用阶段。开发利用好沂蒙红色文化资源,把现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既是弘扬民族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策应中央发展红色旅游促进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政策的需要,更是发展临沂区域经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一、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目前现状

临沂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红色旅游资源多样,分布广泛,内涵丰富,被旅游专家誉为“两战圣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中国现代史上,沂蒙老区与井冈山、延安、太行山、大别山齐名,是全国五大著名的革命老区。

建党初期,党的创始人、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就在临沂播下过革命的种子。1927年春,沂蒙山区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沂水支部建立。30年代初,中共地方党组织领导发动了沂水、苍山、龙须崮等几次较大的武装暴动,进行了革命武装斗争的尝试。

1938年,党中央根据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革命斗争的新形势,先后派遣徐向前、罗荣桓率八路军115师深入山东,开辟了沂蒙山革命根据地。从此时到全国解放的12年间,沂蒙山区作为八路军115师司令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新四军军部和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山东省人民政府等党政军机关的所在地,成为华东地区革命斗争的指挥枢纽和全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被誉为“华东延安”。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留下了刘少奇、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粟裕、肖华、谷牧等老一辈革命家和领导人战斗、工作的大量革命遗迹。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包括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3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6处)。

临沂的红色文化资源,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一)以八路军115师、新四军、华东野战军转战路线为主线的革命历史遗迹。包括党政军机关旧址、战场遗址、伟人足迹和红色纪念建筑。主要有:

1、以夏蔚镇王庄为中心的沂水红色文化区域。这里地处沂蒙山腹地,徐向前、罗荣桓、陈毅三位老帅都曾在这里战斗过,是三四十年代山东军民抗战的指挥中心和山东省建党建军开创时期的革命圣地,在革命斗争史上被称为“王庄时代”。有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部、野战医院旧址,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遗址,山东分局、分局党校旧址,《大众日报》创刊地、印刷厂旧址,孟良崮战役陈毅指挥所旧址,山东第一个党支部——沂水支部诞生地,王庄烈士陵园等。

2、以马牧池乡为中心的沂南红色文化区域。这里有八路军第一纵队、山东纵队、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战工会、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抗大一分校旧址,青驼镇山东战工会纪念馆,徐向前旧居,鲁中革命烈士陵园等。

3、以大店镇为中心的莒南红色文化区域。这里有八路军115师师部旧址、山东省政府旧址,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军区驻地,刘少奇、罗荣桓等办公地,山东新华书店诞生地,山东省第一个团支部诞生地,中华抗日第一村——渊子崖,甲子山战斗遗址,鲁东南革命烈士陵园等。

4、以河东区九曲镇新四军军部旧址和华东革命烈士陵园为主体的临沂市内红色文化区域。1945年10月28日,新四军军部在军长陈毅的率领下北移山东,设在临沂市九曲镇前河湾,是新四军历史上最后一个军部所在地(之后新四军与山东八路军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现遗存有陈毅住所、张云逸住所及军部办公室共15间。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建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1949年4月,占地15万平方米,有大型纪念建筑物18处,是全国最大的综合型烈士陵园之一。

5、蒙山红色旅游区。位于沂蒙山腹地,是我党较早的革命根据地,主要包括115师东进支队司令部遗址、山东省委驻蒙山办公遗址等,陈毅、徐向前、罗荣桓、粟裕、肖华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工作和战斗过。蒙山旅游区山水风光秀丽,现为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

6、孟良崮战役遗址。位于蒙阴县和沂南县境内,包括孟良崮战役纪念碑、纪念馆、战场遗址和孟良崮革命烈士陵园。

7、以大青山战斗遗址为主体的费县红色旅游区。包括大青山战斗遗址、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纪念馆和革命烈士陵园等。

(二)以沂蒙精神为主线的红色文化遗产。沂蒙革命老区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体现在革命战争年代涌现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纪念地(馆、园)以及红色歌曲、红色文学、红色影视等文艺作品及其题材等诸多方面。英雄人物纪念地有:以明德英、祖秀莲、李桂芳为代表的“沂蒙红嫂”纪念地,以王换于为代表的“沂蒙母亲”纪念地,以“沂蒙六姐妹”(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姬贞兰、公方莲)、“英雄七姐妹”为代表的拥军支前、爱党爱军典型的纪念地;红色经典歌曲的诞生地有:费县白石屋村《沂蒙山小调》诞生地、沂南东高庄《跟着共产党走》歌曲诞生地;此外,还有《南征北战》、《红日》、《红嫂》、《英雄孟良崮》、《车轮滚滚》、《沂蒙山的故事》等一批红色经典文学、影视作品的取材地、拍摄地。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一批红色典型。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沂蒙人民继续发扬沂蒙精神,艰苦奋斗,创造了新的奇迹,先后有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三个单位受到过毛泽东主席的批示表扬,其中以1957年10月7日作出的“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批示最为著名。

二、临沂市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成绩及做法

近年来,借助国家和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有利时机,确立了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红色旅游名市”的发展目标,着力打造沂蒙红色之旅亮点、形成沂蒙红色旅游热点,红绿结合、整体推进,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5年3月,国家发改委、中宣部、国家旅游局等13部委联合发文,将临沂、孟良崮战役遗址和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分别纳入全国三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7年5月,临沂又被列为全国8个红色旅游重点城市之一。山东省把沂蒙山革命根据地作为全省红色旅游发展的核心,把八路军115师在山东的转战路线作为山东红色旅游的一条主线,沂蒙红色文化旅游线被列入7条精品线路之一。2009年,全市红色旅游接待国内游客1086万人次,同比增长24.62%,接待入境游客3.7万人次,同比增长49.1 %,实现红色旅游综合收65.83亿元,同比增长32.9%。主要做法:

(一)高起点编制规划。近几年,先后编制完成了《沂蒙山区红色旅游项目建议书》、《沂蒙山红色旅游区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临沂市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红色专项系列规划,确立了临沂红色旅游“一个中心、八个组团”的发展格局。目前正集中力量对沂蒙红色旅游园区进行整合提升,以充分发挥沂蒙山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潜力,带动餐饮业、宾馆业、交通业、旅游商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相关红色旅游产业要素的发展。同时,该市还策划编制了沂蒙红色风情游、齐鲁红色文化经典游、鲁南苏北红色之旅等多条以红色旅游为主轴的复合型旅游线路和专项线路,吸引了大批游客。下一步将结合全市红色旅游规划,充分发挥市区对全市红色旅游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打造临沂“137”(一心三线七区)红色旅游发展空间格局。以临沂市区为中心,以战争线、支前线、政权线三条线为轴,组织开发产品,联合区内、区外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打造华东小延安旅游区、红色首府旅游区、滨海传奇旅游区、英雄孟良崮旅游区、战地歌声旅游区、英雄新四军旅游区、红嫂家乡旅游区等七大经典旅游区,争取所有景区达到国家A级旅游区和国家、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标准,使更多的景区进入国家第二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行列。

(二)高标准建设重点旅游项目。根据2007年《临沂市红色旅游总体规划》,将开发红色旅游项目24个,规划总投资8.91亿元,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3.7亿元。一是整合包装“大孟良崮”。以孟良崮特有的红色文化、历史文化传说和自然生态为基础,实行跨县统一开发模式,着力打造红色旅游地观光、特色文化参与、生态旅游度假三大特色品牌,推出并优化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旅游地观光和山林生态休闲旅游产品。截止目前,已累计投入7000万元对孟良崮纪念馆以及陈列布展进行了改造建设。二是打造沂蒙红色乡村旅游项目。以“沂蒙”和“红嫂”为品牌,将建成融影视拍摄、红色旅游、休闲观光、文学创作、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影视拍摄旅游项目,总投资1.1亿元,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1360万元。三是建设华东革命历史主题公园。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以3A级景区标准进行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服务功能,实现由纪念地向旅游地提升。目前,已投入700余万元新建了沂蒙精神展馆。四是修复山东省政府诞生地暨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纪念地。以红色文化和庄氏文化为核心,重点发展红色文化观光、特色民俗休闲、庄氏文化体验和生态古镇度假四大系列产品。2005年以来,由省、市、县、镇四级政府共同出资1.24亿元对旧址进行了全面修复。

(三)大手笔进行宣传推介。积极探索新的营销手段,采取联合营销、人文营销、产品组合营销等方式,精心策划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展示沂蒙红色风情。一是通过建设沂蒙红色文化雕塑园,举办中国临沂“蒙山沂水”红色旅游推介展示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孟良崮战役胜利和山东省政府诞生60周年、沂蒙精神晋京展、中国(临沂)红色旅游发展论坛、全国红色旅游导游讲解骨干(师资)人员培训班、全国红色旅游市场拓展及融合发展研讨会等,不断提升沂蒙红色之旅的影响力。二是走出去推介,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旅游资源推介会、洽谈会等形式全方位开展宣传促销,叫响沂蒙红色旅游品牌。为进一步加大红色旅游客源市场开拓力度,激活地接旅游市场,该市今年又出台了《旅游奖励办法》,并组织赴省内、京津冀、苏豫皖、长三角四大目标客源地的42个城市进行了大规模宣传推介,在北京、济南等城市召开了《蒙山沂水》大型水上风情歌舞专场旅游推介会,进一步扩大了临沂红色旅游的影响力。三是通过请进来宣传,组织各级各类媒体来临沂考察、采风、踏线,扩大临沂红色旅游在全国的影响。四是创新沂蒙红色文化。该市加快实施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相继推出了《沂蒙颂歌》、《谁不说俺家乡好》、室内版歌舞《蒙山沂水》、大型水上实景红色风情歌舞《蒙山沂水》,形成了“白天看景点,晚上看表演”的良好格局;联合策划摄制了《沂蒙》、《沂蒙六姐妹》、《一个农民的1978-2008》、《娘》等影片、电视剧,使沂蒙精神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和弘扬,沂蒙红色文化得到了最好的传承和创新。

(四)打造区域旅游联盟。积极发展与省内其他城市的联合,组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强势红色旅游产品,由临沂市发起,泰安、济宁、枣庄、日照等市参与组成五市旅游联盟,实现了区域合作、线路对接、客源互送、优势互补,形成了山东无障碍旅游“新三角”;积极发展与全国其他红色旅游区的联合,陆续完成了江苏省连云港、徐州、淮阴等淮海协作区红色旅游重点城市的联合,建立了互访和联谊机制,共同研究开发“老滨海地区访红游”、“南征北战旧地游”、“淮海战役前后方游”等跨区精品红色旅游线路,拓展了临沂红色旅游发展的空间和前景。下一步将继续加强本地旅游资源、本地与周边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和本地与远距离红色旅游资源之间的联合与呼应,巩固和发展“老滨海地区访红游”、“南征北战旧地游”、“淮海战役前后方游”等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提高红色旅游的品味,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

(五)改善农村产业结构。红色旅游的持续发展,改善了农村产业结构,增加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惠,拉动农民致富效果明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助推器。蒙阴、沂水、平邑、莒南等县依托其较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大力开发旅游纪念品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积极发展“农家乐”等,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农家乐致富靠旅游,旅游旺,农家忙,农家才乐。孟良崮旅游区、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暨省政府成立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九间棚、沂蒙山根据地等红色旅游景区周边大大小小近百家农家乐、旅游购物点、采摘园都在红色旅游中收入颇丰,“红嫂”、“沂蒙六姐妹”、“拥军鞋”、“拥军煎饼”等一批特色红色旅游产品得到畅销,特别是蒙阴河头泉村、百泉峪村、百花峪村,沂南县竹泉村、费县大田庄村、平邑九间棚等农家乐旅游示范村在黄金周期间游客如织,热闹非凡,利润比平时增加了三四成,与去年同期相比,收入有较大提高。依靠拥军鞋发展起来的沂水“布鞋城”有企业近300家,年产布鞋1.8亿双,实现产值7亿多元、利税6000余万。目前,临沂“红色”品牌的产品已达数百个,涉及上百个门类,带动起数十万人走上致富路,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三、沂蒙红色文化资源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是对沂蒙文化资源开发通过确定经济活动自身所具备的竞争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所处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从而将经济活动的资源、外部环境等有机结合,为制定具有竞争力的战略提供清晰而全面的思路。

(一)沂蒙红色文化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现辖3区9县,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人口和面积各占全省的九分之一,是山东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地区。临沂市位于亚欧大陆桥东端,距岚山、日照、连云港三大港口均在100公里左右,距青岛港200公里,海运便捷;京沪、日东高速公路,兖石、胶新铁路分别在境内呈十字交叉,4条国道和18条省道纵横交错,覆盖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2万公里,位居全省前列;临沂飞机场为国家二级机场,开通了多条国内航线,立体交通大格局已经形成。交通大环境的大力改善,为进一步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生态优势:临沂风光秀美,气候宜人,雨量充沛,自然景点较多。蒙山是山东第二高峰,绵延数百里,有“天然氧吧”和“养生长寿山”之称。纵贯南北的沂河和横穿东西的祊河在中心城区交汇,世界最长橡胶拦河坝及其它拦河闸坝,将使临沂城区出现34平方公里的水面,形成15平方公里的滨河绿化带,加上30万亩环城森林绿化带、100公里的滨河大道,将使临沂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水城。

3、政策优势:沂蒙是革命老区,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享有十分有利的国家财政、经济、政策等方面的扶持,特别要抓住全国红色旅游工程启动的大好机遇,大力弘扬伟大的沂蒙精神,不断加快红色旅游开发步伐,积极主动争取财政和政策支持。

4、资源优势: 临沂市不但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而且拥有一批高品位的自然风光(如蒙山、莒南县的天佛山、沂水的地下画廊和地下大峡谷、费县的石林等)及历史文化(如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算圣刘洪的故里)资源,更拥有滨河百里水城、江北商贸新都等现代文化资源,是各种文化资源富集并配置良好的地区,不但有利于搞好红色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的整合,也有条件建设山东省旅游经济大市。可以说,临沂红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临沂红色旅游业的发展前景无比广阔。

5、红色优势:第一,沂蒙山革命根据地持续时间长,而且是全国著名的从未变色的红色根据地,红色遗址留存于全市。第二,沂蒙山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整个华东革命根据地的指挥中心,领导机关多,发生的著名事件多,红色旅游资源密集度高。第三,沂蒙山区是人民群众支援革命战争的典型表现区域,是闻名全国的“沂蒙精神”的承载地。

(二)沂蒙红色文化发展劣势

1、精品与形象缺乏 红色旅游品牌的开发深度不够,影响不大;景点形式单调、呆板,景点辅助性资源开发不够;尚未开发出吸引力较大的红色旅游产品,缺乏旅游精品,游客数量较少。

2、设施与环境较差 现有基础设施与景区旅游需求不相适应,旅游设施不足,景区缺乏维护,陈列展示形式落后;景区绿化和景观化水平低,没有形成适合旅游的大环境。

3、空间与规模较小 除个别县的红色资源数量多而集中外,其他红色资源分散且规模较小。资源缺乏保护,周边环境差;各景点分属于不同县区,不同单位,缺乏统一开发、统一管理。

(三)沂蒙红色文化发展机遇

1、政府大力提倡 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红色旅游和农村生态建设。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2008年和今后一段时期《关于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同时还成立了全国红色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国家旅游局确定的“红色旅游年”,将全国红色旅游推向了另一个高峰,之后其影响会一直持续。沂蒙红色资源可以与自然资源联动开发,为加入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活动强力支撑 200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2007年是秋收起义爆发80周年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也正在深入开展,很多红色旅游景点已经成为党员教育活动的课堂。这些都是红色旅游在今后几年保持持续吸引力的重要支撑,红色旅游是今后几年旅游行业的发展的重点产品。

3、投资全力拉动 为保障红色文化发展,中央计划安排一定计划资金,对红色旅游、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文物保护及修缮、产品规划与宣传等方面予以支持。此外,2005年3月11日,国家旅游局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开发性金融协议》,将运用开发性金融融资支持“红色旅游”、“乡村观光旅游”的区域整体开发。临沂已完全消除了旅游投资歧视,积极鼓励民营资本投资旅游业。

4、概念倾力打造 沂蒙是中国“红色旅游”的故乡。在国内,沂蒙是最早建立的红色旅游区之一,2002年临沂就开始打“红色旅游”牌,叫响了红色旅游口号;最先举办“蒙山沂水”红色文化节目,开展特色宣传促销活动,展示沂蒙红色旅游美好形象。红色,正成为沂蒙旅游的主色调;红色旅游,正在被打造成临沂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热点产品。

(四)沂蒙红色文化发展威胁

1、地处“灯下黑”片区 中办、国办印发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所提培育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涉及安徽、江苏、山东三省的只有一处,即“以皖南、苏北、鲁西南为主的‘鲁苏皖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东进序曲,决战淮海’”。沂蒙山区地处鲁中南而不是鲁西南,恰恰被摒于这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外。

2、存在“宣传难”误区 沂蒙是著名的革命老区,长期以来,临沂自身宣传往往侧重商贸经济,而对于其辉煌历史的宣传过于简单,至于临沂丰富的红色文化与美丽自然风光更是宣传不足。同时,临沂因革命老区、山区信息观念落后产生“宣传难”的障碍。其实,今天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扩大、经济的发展来解决。在沂蒙这块红色沃土产生的“沂蒙精神”应该成为团结奋斗、投身改革、自力更生、发奋创业的动力。

3、红色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够灵活。部分红色旅游景区在管理体制上,还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主管部门缺乏发展动力和压力;在景区开发建设上,大多数以政府投入为主,投资主体单一,投资规模较小,与蓬勃发展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多元化投入相比,尚未形成良性市场运作机制,开发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资源整合的力度不够。我市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相关县区也都开发建设了一些旅游景区点,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整合串联,各县区发展很不平衡,景区建设规模小,比较散乱,没有发挥应有的品牌效应。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的结合上,产品组合类型还不够丰富,综合吸引力还不够强。

四、开发和利用沂蒙红色文化资源建议

(一)开发原则:项目开发应遵循五大原则:政府主导原则、市场导向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红绿相映原则、红古相衬原则、动静相协原则、游憩相伴原则。

(二)建设目标:以打造 “中国红色旅游强市”为目标,以红色旅游资源为主导,绿色、古色旅游资源为辅助,促成红色爱国教育、绿色田园观光、古色文化体验、蓝色湖库休闲的完美结合,建成全国一流、世界有名的集红色文化教育、自然风貌观光、湖库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区。

(三)功能定位:红色文化观光,沂蒙风情体验;

(四)主题形象:齐鲁之行,红色胜境

灵秀山水,亲情沂蒙

(五)建设重点:由于临沂红色旅游区区内交通总体状况良好,基础设施完善,仅少量景区(点)可进入性不强,少量现存的革命遗址、遗迹破败堪忧,今后的建设重点应围绕“小交通”建设、遗址遗迹的保护和修缮、陈列展示的更新完善即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等五个方面来进行。重点建设工程主要有:

1、蒙山红色旅游区。地处沂蒙山区腹地,总面积32平方公里,近期规划建设12.6平方公里,包括115师东进支队司令部遗址、山东省委驻蒙山办公遗址、综合配套服务设施三部分建设项目。该景区因山水风光秀丽、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设施齐全,已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

2、孟良崮战役遗址旅游区。现为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在建设山下纪念馆区、山上战役遗址区、孟良崮国家森林公园等项目。

3、大青山红色旅游区。已建成大青山突围战役纪念碑(亭),《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纪念碑(亭),辛锐烈士牺牲地纪念碑(亭)等红色旅游景点。近期将建设大青山突围战纪念馆、纪念广场和标志物以及相应的游路、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配套工程。

4、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旅游区。位于临沂市内,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国前动工兴建,1950年主体建筑基本落成,现有纪念建筑物18座,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5、新四军军部遗址旅游区。位于临沂市河东区,现幸存有陈毅住所、张云逸住所及军部办公室15间。2005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已开辟为红色旅游点。

6、八路军115师司令部遗址暨山东省政府成立纪念地旅游区。位于莒南县大店镇,占地32000平方米,现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修复改造。主要内容包括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的115师司令部大院和山东省政府大院,以及罗荣桓纪念馆、黎玉纪念馆、沂蒙红色文化博物馆、“红色民俗参与街”等。

7、中共山东分局、《大众日报》创刊地旅游区。位于沂水县夏蔚镇,正在重点开发夏蔚景片、王庄景片、云头峪景片和双山景片,现已部分完工,展示内容尚待充实。规划在夏蔚镇驻地建设以游客集散和旅游接待为主要功能的中心服务区,正在进行建设。

(六)工作措施:

1、继续推动红色旅游深入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做好调研工作,积极争取我市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暨省政府成立纪念地及新四军军部旧址系列景点列入第二批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行列,进入国家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2、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发挥沂蒙红色旅游的整体优势。主要是做好《沂蒙山红色旅游园区开发建设总体规划》,搞好区域联合。在省内要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泰安、济宁、枣庄、日照的联合;在省外要积极发展与连云港、徐州、淮阴等地的联合,共同研究开发“老滨海地区访红游”、“南征北战旧地游”、“淮海战役前后方游”等跨省市的红色旅游线路。要努力实现由红色旅游观光型产品向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等为主流的红色体验产品的转变,形成精品线路,用红色感召市场,用绿色、古色拓展市场,使红色旅游和其它旅游产品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相得益彰。

3、加快红色旅游项目建设,打造沂蒙红色旅游精品。重点做好沂蒙山红色旅游园区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发改委将其项目列入国家、省级重点建设项目。打造沂蒙红色乡村旅游项目。

4、加大宣传造势,营造红色旅游氛围。一是在临沂旅游政务网开设沂蒙红色旅游专栏,建设网上红色旅游宣传推广平台。二是结合重大宣传促销活动,对红色旅游实行捆绑式营销。三是结合重要纪念日、黄金周及其他重要节假日,组织好红色旅游系列主题活动。要以宣传展示这里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115师师部、中共山东分局、新四军军部、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山东省人民政府等党政军机关所在地为主线,突出沂蒙老区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地位,宣传体现伟大沂蒙精神的各种英雄人物及其事迹。与这条主线相联系的旧址修复工作要尽快抓好,史迹陈列及展示工作要高标准搞好,帮助周边乡村致富奔小康的辐射工程要精心做好。

5、加快红色旅游商品研发工作。做好红色旅游商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工作。近期我们将借助《沂蒙》、《沂蒙六姐妹》热播之际,重点做好《沂蒙》、《沂蒙六姐妹》、《英雄孟良崮》等沂蒙影视和《沂蒙山小调》、《沂蒙颂》、《跟着共产党走》、《谁不说俺家乡好》、《愿亲人早日养好伤》等革命歌曲的宣传工作,传播沂蒙精神,进一步扩大沂蒙红色旅游影响。

沂蒙红色旅游,已经展示出了蓬勃生机、旺盛活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今后,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与有力领导下,我们沂蒙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深入开发沂蒙红色文化资源,沂蒙的红色旅游业,一定会乘势发展,为全省全国红色旅游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创造出国内一流的业绩,谱写出光辉灿烂的华章!

第三篇: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州史志办课题组(2013年12月)

【摘 要】 恩施州的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既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革命根据地——湘鄂西、湘鄂川黔,又有红色政权旧址,既有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红二、六军团的诞生地,又有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战文化。对于开发和利用这些红色文化资源,用红色精神鼓舞恩施各族干部群众积极致力于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早日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开发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把现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既是弘扬民族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也是策应中央发展红色旅游促进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政策的需要,更是发展恩施经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其社会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

【关键词】 红色文化资源

开发与利用

研究

恩施州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民族解放、自由及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革命遗址、旧址、遗物等物质文化和革命理论、革命精神、革命文艺作品等非物质文化。革命前辈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的情怀,不畏强敌、钢铁意志、不怕牺牲的革命气节,藐视困难、艰苦奋斗、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构成了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最本质的要素。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利用保护好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既是弘扬民族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也是策应中央发展红色旅游、促进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政策的需要,更是发展恩施经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一、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现状

恩施州是湖北省重点革命老区之一,具有光辉的斗争历史和革命传统。

早在辛亥革命时期,恩施地区的不少热血青年、仁人志士,走出大山,从政从戎,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作出了贡献。特别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大批恩施籍共产党员,受董必武、陈潭秋和湖北党组织的派遣回到本地,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革命斗争,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如火如荼。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恩施党组织发动了著名的“咸丰龙潭司武装暴动”、“巴东武装起义”,在巴东建立了恩施地区第一个人民政权——巴东县人民委员会,创建了以巴东为中心的“巴(东)归(秭归)兴(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11月至1935年9月,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周逸群、段德昌、王震、萧克、廖汉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来到鄂西,组建红军,收编神兵,开展武装斗争,开辟了以鹤峰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以咸丰为中心的“鄂川边革命根据地”,前后斗争达7年之久,使恩施成为全国著名的“湘鄂西”、“湘鄂川黔”两大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转战恩施一年多,先后在恩施州召开7次重要会议,其中咸丰“大村会议”作出了创建“湘鄂川黔”新苏区的决议,被正式载入中国共产党历史。贺龙领导的红军,在鄂西地区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红军三大主力之一。解放后授衔的将帅中,有149位曾在恩施战斗过。恩施8县有5个县建立了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有40个区、243个乡建立了党组织、苏维埃政府和群团组织,成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后方和四次反“围剿”的主战场。全州当时有20多万人投身革命斗争,有近2万名青壮年参加红军和游击队,在保卫苏区的残酷战斗中,全州有12000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列为“重大战役战斗”的“忠堡大捷”、“板栗园伏击战”就发生在这里,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恩施地区是拱卫国民政府陪都重庆和西南大后方的重要屏障以及运送军需物资的重要通道。由于国民党湖北省政府西迁恩施,大批军政机关、学校、难民向恩施转移,恩施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成为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顽固派针锋相对、激烈斗争的重要阵地,成为中共中央南方局直接领导鄂西各族人民抗日救亡、团结奋战的历史大舞台。其中恩施集中营是全国四大集中营(重庆渣滓洞、贵州息峰、江西上饶)之一,北伐英雄、抗日名将叶挺将军分别于1942年和1944年两次被囚恩施。这些重要的革命史迹,使恩施成为重点革命老区之一,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长达30年的革命斗争中,特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恩施各地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址、遗迹。据统计,全州这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革命领导人故居、烈士墓、纪念设施等共667处,其中有不少属于国家级和省、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都是革命先辈留存下来的宝贵遗产和精神财富,是我们世代相传的活生生的“党史教材”。

全州革命遗址共计667处。其中:①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276处,占革命遗址总数的41.4%。②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281处,占革命遗址总数的42.1%。③革命领导人故居36处,占革命遗址总数的5.4%。④烈士墓36个,占革命遗址总数的5.4%。⑤纪念设施38个,占革命遗址总数的5.7%。从保存状况来看,全州667处革命遗址中,已完全损毁的有287处,占全州革命遗址总数的43%;不同程度损毁的有159处,占革命遗址总数的24%。恩施州革命遗址主要是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这两类占革命遗址总数的83.5%;新中国成立以来修建的纪念设施仅38个,只占革命遗址总数的5.7%。全州革命遗址损毁情况严重,已完全损毁和不同程度损毁的占全州革命遗址总数的67%。

全州革命遗址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只有99处121个(其中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鹤峰县五里坪革命旧址群1处登记为23个革命遗址),只占革命遗址总处数的15.3%(占总个数的18.1%)。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只占革命遗址总个数的0.29%;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个,只占革命遗址总个数的2.4%;州级文物保护单位7个,只占革命遗址总个数的1%;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4个,也只占革命遗址总个数的11.1%。未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遗址,其保护状况不容乐观,损毁情况严重,大部分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或完全损毁。

全州革命遗址667个中,被作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仅1个,被作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2个,被作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有22个。部分位于城镇、人口居住集中地和学校附近的革命烈士墓、烈士陵园或革命遗址,每逢重大节日,当地党团组织、机关、学校都以不同方式,来到这些地方,瞻仰革命遗址,参观革命文物,聆听革命故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激励各族人民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弘扬先烈革命精神。但全州的绝大多数革命遗址未得到有效利用,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红色文化资源建筑损毁情况严重。因自然和人为因素,全州已完全损毁和不同程度损毁的革命遗址共有446处,占全州革命遗址总数的67%,保护形势严峻。损毁的主要原因:一是城市建设用地需要,原遗址被改建作他用;二是农村生产生活活动需要,原有房屋被翻修、改建和迁建;三是缺乏革命遗址保护资金,遗址无人看管,也得不到必要的维修,被自然损毁和人为破坏。保存较好的部分遗址建筑也面临着受损或难以保存的局面,有的居住人年龄偏大,有的地处偏远,随时都有拆迁或损坏的可能。

(二)红色文化资源管理保护机制不健全。全州少数革命遗址,分别由文物、民政、教育等部门管理,多数革命遗址归居民或村民自主管理。一是由于管理单位不统一,责任主体不明确,管理保护到什么程度,缺乏相应的文件及制度规定,更缺乏有力的督导检查。州、县、乡、村各级都缺少对革命遗址专门管理保护的机构和人员,难以落实管理和保护责任。二是缺乏维护资金,上级没有拨付专门的资金,州、县、乡级财政比较困难,对革命遗址保护缺少有力的资金支持。三是缺乏日常管护。

(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宣传力度不够。全州大多数革命遗址,没有挂牌或立碑,也没有书写或粘贴文字简介,年轻一代对发生在自己家乡的革命活动事迹和革命战争情况知之甚少。如不加强宣传,设立保护标志,利用文字简介,向人们介绍遗址情况和革命事迹,遗址将会进一步加快损毁,许多革命事迹和历史文化将会被民众淡忘,许多青少年甚至会毫无所知。

(四)红色文化精神挖掘不够。革命先辈和先烈遗留下来的红色精神底蕴深厚、内容丰富,但在改革开放时期挖掘、提炼不够,没有凝练成具有时代气息的恩施精神,红色精神的价值利用还远远不够。恩施州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地方党委和政府应该大力传承红色文化,积极打造时代精神,武装恩施广大干部群众,引领他们克难攻坚、脱贫致富,努力把恩施建设成为全国最先进的自治州,努力把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成为扶贫攻坚示范区、民族团结模范区。

(五)红色文化精品不多。一些继承与发扬恩施红色文化传统的文艺作品极为罕见,仅仅有上世纪六十年代的2部长篇小说即马识途的《清江壮歌》、王英先的《枫香树》以及改编的电视剧《天池山血泪》和《血誓》,另外还有州史志办编写的《红二、六军团战鄂西》以及胡飞扬编写的《神兵》等。这个因素除开没有优秀的文艺创作队伍和文化产业策划人才外,还有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文化事业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等诸多因素。

(六)红色文化阵地功能不全。由于只对少数重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了必要保护,大部分资源没有落实好保护措施,许多重大事件的遗址和旧址至今没有发挥应有的宣传教育功能,一些不可再现的革命历史文物遭到破坏。同时,长期以来,受财政困难、投入不足、交通瓶颈制约等因素影响,恩施红色旅游产业起步较晚,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滞后,没有真正形成红色文化产业。有点名气的红色旅游景点“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配套设施量小质差,红色旅游业发展缓慢,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低。

(七)红色文化研究人才不足。目前,恩施州红色文化研究人员年龄偏大,多数是一些文史委员、党史办工作人员和老促会的老同志,人才匮乏,使得恩施红色文化的研究、建设、继承与发扬等工作较为困难。

(八)红色文化品牌知名度不高。恩施州红色资源对外宣传工作力度与宣传该地区的绿色生态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相比,明显不足,与其他地区如井冈山、瑞金、大别山等相比差距甚大。红色文化对外宣传缺乏宣传意识和整体规划,缺乏有效宣传手段和宣传渠道,这里丰富和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外界的影响不大,认同度不高,这与有着中国第三大红色根据地、诞生第三大红军主力对中国革命贡献巨大的革命老区地位极不匹配。

三、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一)完善保护机制,强化政府管理的主导地位。各级政府要明确革命遗址的管理保护主体,建立专门机构,成立由史志、文化(文物)、民政、教育、旅游、国土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的管理小组,科学指导革命遗址的管理和保护。要制定出台专门文件,强化管理手段,落实管理措施,保障管理资金,及时有效地开展革命遗址维修和保护工作。

(二)运用多种方式,大力开展红色历史文化传播教育。党领导恩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留下的这些珍贵革命遗址,铭刻着共产党人和各族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蕴含着共产党人和各族人民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一往无前、勇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保护和利用好这些革命遗址,既是尊重历史的客观需要,又是强化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开展革命遗址历史文化传播教育,意义重大,是加强全州历史文化遗产和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的重要途径。这项工作涉及宣传、史志、文化、广播电视、教育、旅游、民宗等部门,需要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统筹安排,协调一致开展工作。如将革命遗址汇编成书,编印革命传统教育读本,开展党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军营的学习教育活动;将革命遗址图片、革命事迹在网上或报纸上开辟专栏进行宣传,或举办展览;将重要领导人故居、旧居、革命活动地、重要战场等拍摄成专题片,在电视上播放;将重要的革命遗址进行综合规划,整合红色教育资源,建设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党史教育基地,修建通行道路,开辟活动场地或场所,设立简介专栏和必要的安全设施,适时开放参观,重点组织青少年在“清明”、“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期间,开展缅怀先烈、扫墓、宣誓、上革命传统教育课等各种活动,教育青少年了解当地革命历史和党的历史。同时,注重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运用各种宣传媒体深入宣传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深化红色文化理论研究,促进红色文化保护和利用向纵深和品牌发展;组织专家编撰一批有影响力的、以湘鄂西“红色文化遗产”为题材的文艺作品,进一步扩大红色文化资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多形式传承、多渠道传播革命遗址历史文化,来彰显革命遗址的历史价值,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弘扬革命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加大红色旅游开发力度,在开发利用中保护好红色文化资源。革命遗址是宝贵的红色旅游资源,要把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到全州旅游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当前,州及各县市应全方位地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研究、挖掘、整理、提炼、整合,科学制定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研究确定一批红色旅游资源开发项目,通过向上争取项目或对外招商引资,在全州兴建一批红色旅游景点,以展现我州独特的革命历史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魅力,进一步增强我州旅游业发展特色,从而大力提升我州旅游文化品位,使我州革命遗址在维护和保护中得到利用,在开发利用中得到更好的保护。一是“红红结合”打好“湘鄂西牌”,对接其他红色景点,主动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如鹤峰县可形成“满山红烈士陵园—屏山—五里坪”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也可主动与周边省市的红色景区相联接,共同构建红色旅游专线,实现友情连接,互动发展。二是“红绿结合”打好“生态旅游牌”。恩施州山色秀丽,风景独特,自然、人文、历史景观多达百余处,都可以与红色旅游捆绑经营,打造“红色教育,绿色休闲”的红色文化和生态旅游经典线路。如巴东“金果坪红三军驻地及红军标语墙”可作为“清江画廊”的旅游景点之一;咸丰“忠堡大捷纪念园”、“大村会议旧址”“黑洞神兵”可作为坪坝营、黄金洞旅游线路的景点之一。三是“红古结合”打好“历史文化名城牌”。把历史古迹与红色景点串连起来,共同推介。恩施州有历史文化名城恩施市,辖区内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可将“叶挺纪念馆、鄂西特委旧址、方家坝烈士陵园”作为红色旅游景点,让游客参观完红色景区后再探古访旧,置身在历史的足迹中感受历史。为了便于旅游资源的整合,可以推行联票制,设立旅游专线,开通旅游专车,进行旅游整体宣传推介等。

(四)全面落实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全面开展“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一是根据《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办法》、《文物保护法》和《湖北省文物保护管理实施办法》要求,各级政府应把文物保护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在城乡规划中,注重对成片红色文化资源的规划保护,避免在红色文化区域内再建新建筑。二是对已消亡的革命文物史迹或建筑,原则上不宜再进行复建,即使复建也要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三是各级文物保护部门,在对红色文化资源分门别类做好登记工作的基础上,抓紧制定维修保护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维修。四是通过新建陈列馆,全面反映红色景点的历史与精神内涵。为此,当务之急是认真做好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积极申报维修或新建项目,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立项,以加大投资力度,逐步完善红色文化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五是采取有效措施,对现存红色文化资源抓紧进行保护。组织相关部门对革命遗址保护价值进一步论证确认。对全州具有保护价值的重点革命遗址,及时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逐步申报州、省、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抓紧修葺、挂牌或立碑加以保护,条件较好的或将几个革命遗址整合后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党史教育基地。对一般性的革命遗址,采取简易挂牌或立碑纪念。

(五)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所在地区的支持力度。红色文化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但有许多革命遗址所在地存在交通不便、饮水困难、经济落后等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出发,从政策、项目、资金上向革命遗址所在地倾斜,进一步支持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改变单纯依靠财政投入的现状,采取各种办法,出台有关政策,吸收社会资金,加快旧址、旧居或纪念地的建设速度,使之成为对外招商引资项目。在开发建设中,可以借鉴其他建设项目和其他旅游景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坚持“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的原则。特别是一些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项目,如旧址、旧居附近的宾馆、饭店、商铺、旅游产品的开发、土特产品的经营,以及对总体环境进行绿化、美化和亮化等,完全可以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争取集体资金和个人资金投入。这样既可以减轻财政负担,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又可以让经营主体自主经营、盈亏自负,减少国有资产的风险。要将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纳入各级地方的“五年”发展规划,纳入扶贫开发的产业战略,不断推进革命老区的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红色旅游发展条件和投资环境,实现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与当地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当务之急是各级政府要安排落实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抢救维护濒临倒塌的革命遗址,以防止这些极其珍贵的红色资源的损毁与消失。

(执笔:谭华)

第四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与开发论文

摘要: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象征,是一个民族得以维系和团结的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是一个人造、抽象、动态、开放的意识形态。本研究在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内涵解析的基础上,从整体性与综合性、层次性和关联性、反馈性和可控性三个层面明确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特性,并从文化需求拉动、文化品牌的建立、媒介的运用、政府行为决策、保障条件五个方面阐述了文化资源开发影响因素,以期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中抓住主导动力,不断与时俱进,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科学发展。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研究

1、前言

民族文化一个民族存在、发展的象征,是一个民族得以维系和团结的根本所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却面临着诸多挑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无法幸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一个人造、抽象、动态、开放的意识形态,她对于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调整、整合社会发展力量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都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则不单单是指精神层面的诸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等内涵式价值,也包括实质性层面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场地、服装等。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在开发过程中还存在着民族传统体育开发程度不够、相关的政策支持不够、缺乏成熟的文化市场环境等问题。

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特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特性涉及的方面众多,影响因素复杂,包括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因此,需要在开发过程中我们应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各层次、各方面的综合研究,特别是进行多学科、多领域、多文化的交叉研究。

2.1、整体性与综合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多目标、多因素而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资源体系。在该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资源开发的利益相关者,诸如资源拥有组织、资源受众、资源开发主体、当地政府,并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出发,以科学化、持续化为最终目标。

2.2、层次性和关联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是一个综合性、复杂性的历程,是由体育文化需求拉动、体育文化品牌、政府对于体育文化的态度等各相关组织的共同行为所构成的。同时每个组织或个体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上所具有的作用不尽相同,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同开发组织或机构之间有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关联性。正是由于资源开发者的层次性与关联性才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发的具有良好的导向性和联合性。

2.3、反馈性和可控性

反馈性是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特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是由多项因素共同决定的,当资源文化开发处于偏离稳定状态的时候,各种作用力的合力将逐步使其回到原有的平衡状态。在文化资源开发与发展的同时,可以人为的对资源开发进行调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应以坚持传承为导向,以创新为突破口,不断的进行调整、反馈、再调整,从而科学化的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

3、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复杂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必然是一个由多元素组成的多输入、多输出、多控制的开发与管理体系,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文化需求拉动、文化品牌的建立、媒介的运用、政府行为决策、保障条件五个方面。

3.1、文化需求拉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的竞争最终体现在市场需求的竞争”。对于文化的发展来说,如果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市场需求,那么文化就缺乏一定的发展动力。文化需要的多元化、差异化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发的根本动力所在,广大群体的文化需求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原始力量。在保卫传统历史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许多拥有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得到人们的日益重视,正是基于国家发展需要、人们心灵需求的原因,民族传统文化赢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因此,加强人们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需求对于资源的开发非常重要。

3.2、文化品牌的树立

山东曲阜是中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孔子、颜回、左丘明、鲁班等名人的故乡,黄帝诞生地,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对中国及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等儒家文化圈具有深远影响,是东方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因此其在自身的文化的优势上是得天独厚的。国内外众多游客都会慕名而来。从山东曲阜所具有的文化品牌优势我们可以得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品牌的开发与树立对于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有重大的影响。

3.3、政府行为决策

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政府行为决策主要包括政府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总体规划、配套政策制定、文化发展引导、资金投入等方面。政府行为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科学的认识与分析,有助于制定科学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规划与政策,进而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3.4、媒介的运用

媒介的宣传与包装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受众对接的中间环节,它一方面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向受众,提升人们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另一方面将广大受众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兴趣转化为的实际购买或商业行为,同时通过宣传与包装还可以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种重要信息反馈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经营者,指导其制定文化资源开发和促销战略。当前,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宣传与包装中主要涉及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游客(自媒体)等方面。媒介的宣传与包装是链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与受众之间的重要桥梁,其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具有传动与疏导的作用。

3.5、保障条件

保障条件主要是由硬环境、软环境两部分,硬环境即支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硬件建设条件,诸如城市交通、公共设施、安全设施的建设、文化咨询服务设施等多个方面。软环境包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集聚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社会风气、文化氛围、服务意识、综合教育等无形的方面。保障条件对于文化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形成是至关重要,它是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旅文化资源开发的保障力量。如果缺乏一个良好的保障条件,就必然会造成文化资源开发政策与规划的失衡、开发人才的缺失、资金投入的不足等一系列的问题。总的来说,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文化品牌是推动力量,文化需求拉动力量,政府行为决策是推动力量,媒介宣传是传动力量,保障条件是辅助力量。每个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协同,形成大小不等、功能不同的能量源,共同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

4、结论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是一个系统过程,其不仅体现在时间延续性的问题,同时又体现在文化资源开发整体的全局性上。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要不断与时俱进,捕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敏感态势,抓住主导动力,围绕其形成发展动力模式,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适时发展。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不应局限于文化,而且应致力于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文化旅游产品进行培育,开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秦钢.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与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2]刘晓光.内蒙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研究———以那达慕为例[D].北京体育大学,2010.[3]杨芳.塔里木盆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05,26.[4]刘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多样性价值及其实践途径[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3).

第五篇:筠连县煤矿资源开发与水资源保护研究

筠连县煤矿资源开发与水资源保护研究

筠连县政府办课题组

一、筠连县煤矿基本情况

(一)煤矿储量情况。

筠连县煤矿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泛,探明的地质储量达35.8亿吨,是国家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的全国十三个大型煤炭基地(云贵基地)之一,最终规划设计年生产能力将达到1800万吨,是全省重要的煤炭基地。全县18个镇乡中除腾达镇和团林乡外,其余16个镇乡都有煤炭资源,除双腾镇和联合乡外的14个镇乡有煤矿企业。全县土地面积1884197亩,其中耕地621780亩,旱地468842亩,有煤矿企业的镇乡涉及土地面积1763840亩,其中耕地面积501423亩,旱地378467亩,涉及人口25万多人。

在勘探程度、交通运输等开采条件具备大规模开发的基础上,筠连矿区的开发以鲁班山北矿的开工建设为标志,拉开了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序幕。继鲁班山南北矿相继建成投产后,今年新维和船景煤矿即将开工建设,随后还有青山、武乐等6对大矿可供开采,筠连县煤炭资源的开发正在加快推进。

(二)煤矿企业及生产情况。

目前,我县有煤矿企业55个,其中地方煤矿53个、国有煤矿2个。地方煤矿登记年生产能力为316万吨,技改后将形成600万吨年生产能力,国有鲁班山南北两矿设计年生产能力各90万吨。2009年,全县煤炭产量642.67万吨,其中国有煤矿200余万吨,地方煤矿442.67万吨。

二、煤矿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 煤矿资源开采的对水资源的破坏特征是涉及范围广、涉及人口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水系平衡打破,人畜饮水困难不断加剧。

由于煤炭生产对原有地质构造造成破坏,原有水系平衡被打破,直接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大量消失,致使采挖区范围内及周边人畜饮水出现严重困难,群众反映强烈。据相关部门统计,全县有69个村35420多人不同程度受到影响,此种情况正在进一步加剧。我县重点产煤的几个镇乡,情况尤为突出。如:武德乡辖区内的水潦、关津、小寨、冒古、鱼池、民主等村共计有480余户,2250多人饮用水发生严重困难;巡司镇梧桐、西牛、黄坪等村地处鲁班山上,山下鲁班山南北矿、红岩煤矿和小河煤矿的开采,给18个组的1121户4760多人饮用水造成严重困难。过去村民饮用的山泉水,近三年来,陆续有30多处断流,现有的16处水源流量也锐减。梧桐7、8组,西牛1组农户用摩托车、马到两三公里外的地方运水饮用。筠连镇五个煤矿的开采,直接造成14个村13000余人的饮用水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维新镇人畜饮水困难涉及15个村,其中尤以安全、自由、菜坪最为严重,每逢旱季,村民最远要走一个多小时的路去取水。镇舟镇场镇及相邻村社饮用水源,由于夏泉和水源两个煤矿的开采,致使原来供应场镇1000多人的水库失去作用,造成饮用水困难。

(二)水利等基础设施受到不同程度损坏。

煤炭开采造成的地表沉陷对农村道路、水利设施造成破坏,农田灌溉沟渠、人畜饮用水窖等大量被拉裂,不能发挥作用,甚至重新修建的沟渠水窑等再次受到损坏。如武德乡最近几年,每年都要投入3万多元对受损水利设施进行维护,新顺村1300多米保障450多亩水田灌溉的堰沟,每年村上都要找乡上协调企业出资,村上出工给予维修;巡司因为煤炭开采,造成42口小水窖不能装水。

(三)对水资源造成了污染,对水环境造成了破坏。

为保障安全而采用的人工疏干排水和采掘形成的煤层水系自然疏干,共同破坏和污染地下水源;大量粗放处理的矿井水排入地面,对周围环境形成新的污染,部分地方农户安全饮用水成为新的难题。同时开采造成的山体滑坡、地表塌陷,改变地形地貌并引发景观生态变化;大量煤矸石的产生,阻塞河道,妨碍行洪。由于煤矿开采后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损失,因此导致小环境温度升高,地表蒸发量加大,形成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水“三水”循环失衡,久而久之,会加重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三、煤矿开采区水资源管理保护对策

(一)依法办矿,规范生产。

我县是国家的新能源基地,今后煤炭的大规模开采已成为必然趋势,在开采煤炭的同时,应考虑其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问题,使采煤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浆洗到最低限度。因此,应坚持贯彻执行国家的《矿产资源法》、《水法》、《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严禁私挖乱采、遍地开花。力争做到既要合理开发煤炭资源,又要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

(二)加强煤矿生产水资源论证工作。

煤和水共存于地下岩层中。一方面煤炭开采、加工需要用水;另一方面,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和破坏是非常严重的。为了我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尽量降低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和破坏成度,根据2002年水利部、国家计委颁布实施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第15号令)要求,必须对煤炭工业建设项目进行水资源论证,其论证范围为新建、改建、扩建的煤炭工业建设项目。论证内容包括井田位置、面积、煤炭储存量、开采年限、开采层位、开采和加工取用水量、矿砊排水量、对水资源、水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等。我县境内所有新、改、扩建煤炭工业建设项目必须在论证后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方可办理取水许可的相关手续。

(三)全面开采煤炭开采对水资源影响的监测和控制工作。

煤炭开采,势必影响、破坏水资源。但必须将其影响和破坏程度减少到最低。要想达到这一目标,最基础的工作已是要在全县范围内对正在生产的、准备改建扩建的和新开发的大、中、小型煤矿生产过程中对水资源、水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程度进行实时监控,提出和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特别是在岩溶泉域范围之内的煤矿,必须对开采下组煤时煤矿带压开采、煤矿突水等进行评价预测,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诸如采取提前开发煤系水、实行排供结合、隆压排水等措施,既可保证煤矿安全生产,又可充分利用水资源。

(四)加大煤矿矿坑排水的综合利用。

针对我县天然水资源的现实,必须切实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开展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二是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现有的天然水资源;三是加大废污水处理回用和矿坑排水的综合利用力度。

我县的煤矿开采过程上的矿坑水及生产污水除小部分被矿井生产利用外,绝大部分外排到附近沟谷和河道。既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又对地表水、地下水及水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必须加大对煤矿矿坑排水的综合利用力度,可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利用矿坑水。对于现阶段确实无法利用的矿坑水,煤炭生产企业必须对矿坑排水进行处理,真正做到达标排放。

(五)建立煤炭开采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影响的补偿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开采矿藏或建设地下工程,因疏干排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水源枯竭或者地面塌陷,采矿单位或者建设单位应当采取补救措施;对他人生活生产造成损失的,依法给予补偿。”据此,必须建立煤炭开采对水资源影响破坏的补偿机制,尽快开征水资源补偿费。我们认为现阶段征收范围应为:煤炭开采企业、煤炭开采与洗选企业、煤炭开采与炼焦企业,目前的征收标准应为:煤炭开采企业5.0元/吨(原煤);煤炭开采与洗精煤企业7.0元/吨(精煤);煤炭开采与炼焦企业9.0元/吨(焦炭)。随着市场与经济的发展,应逐步调整其补偿标准。煤炭开采水资源补偿费的征收,应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征收后,应与其他水资源费一并上缴财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十九条规定“依照矿产资源法的规定开办乡镇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申请采矿,必须持有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方可申请办理采矿批准手续”。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第二十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必须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对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治理。因技术等原因无力自行治理的,必须交纳防治费,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治理。防治费的收取标准和使用管理办法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物价部门共同制定”。筠府物〔1996〕15号文对我县煤炭开采防治费收取的标准为0.6元/吨(实际收取0.7元/吨,由县统征办在过关煤炭中收取)。面采矿后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治理需要的资金较大(2009四川大学生态环境研究院为我县编制《定水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的标准为48万元/平方公里)。目前收取0.7元/吨的防治费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为满足治理费用的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调高征收标准《建议参照山西省的实施办法:5元/吨》。以上两项费用收取后由财政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主要用于水源工程建设、水源保护、生态环境修复及解决因煤炭开采对农村饮用水造成影响的解困工程。

下载陈宝琛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开发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陈宝琛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开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慕课资源开发研究

    慕课资源开发研究 在当今的互联网数字化时代,一场由“慕课”掀起的教育风暴席卷全球。“慕课”甚至被称为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第三次教育革命”。 一、关于......

    体育赛事资源开发相关研究综述

    体育赛事资源开发相关研究综述体育赛事是体育产业的核心产品,也是体育产业领域中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提供竞赛产品和相关服务产品的特殊事件,涉及......

    巴马文化资源开发与调查实习报告

    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文化资源规划与开发调查报告系别:管理系专业班级:公管101姓名:李 彬实习教师:满丁华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二十 日文化资源规划与开发调查报告一、实习目的:通......

    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研究(精选5篇)

    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研究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特别是学习化社会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终身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方向,趋势与潮流,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其不仅必要而且也......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学校特色研究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学校特色研究》实验方案 作者:王桂芹(十„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197 更新时间:2011-10-10 热 ★★★ 【字体:小 大】一、问题的提出与背景分析 1、校......

    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开发与研究

    江苏省教学研究课题 《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开发研究》研究报告 南京市玄武区教研室 陈立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其意义 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尤其是传媒手段等的突飞猛进,早已......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学校特色研究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学校特色研究》实验方案 作者:王桂芹(十„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197更新时间:2011-10-10热★★★【字体:小 大】一、问题的提出与背景分析1、校本课程资......

    骆越文化资源开发方案(精选合集)

    骆越文化资源开发及经营方案 一、骆越文化资源开发需求分析 1、形象需求: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市形象的树立,成为越来越关键的课题,各地政府纷纷聘请专家,进行形象策划设计与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