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理论的补充资料

时间:2019-05-12 20:13: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理学理论的补充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理学理论的补充资料》。

第一篇:心理学理论的补充资料

传统的心理学理论涉及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方法论和涉及全学科范围的基本理论问题为研究领域。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学理论主要“是指从非经验的角度,通过分析、综合、归纳、类比、假设、抽象、演绎或推理等多种理论思维的方式,对心理现象进行探索,对心理学学科本身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

心理学理论的这种研究本应与心理学中的实证性研究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然而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以后,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一度曾“声名狼藉”。多年来处于学科发展中的边缘地带。在心理学研究的主流范式中,心理学理论的学术地位一直比较低。随着当前西方心理学研究中实证主义的衰落和后实证主义思潮的兴起,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又出现了复兴和繁荣的景象。这是连最近西方一些心理学的主流杂志所发表的文章都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心理学的理论研究虽然一直伴随着科学心理学的发展,但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分支的理论心理学,其诞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期。学术界认为,件是 1967 年在加拿大成立的“理论心理学高级研究中心”

支学科开始恢复它在心理学中的合法地位”

理学的专著出版。1975 年,美国学者罗伊斯(论类型、特征与普遍观点、体系和范式》

两部分组成的命题,同时罗伊斯亦即理论心理学概括为三种类型

(可观察、可重复)和隐喻论(通过符号达到普遍的真知)

心理学研究还不够系统,尚没有形成统一的力量和研究势力。

标志着这门学科的制度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事,这被誉为“作为一门独立的分70 年代中期才有了第一本专门讨论理论心Royce,J)出版了《心理学的多元方法论:理率先提出理论心理学是由元理论和实体理论:。当然,(逻辑一致)、经验论60~70 年代西方的理论。在一书,惟理论

第二篇:心理学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是依据人类的基本需要提出的。马斯洛提出,基本需要有不同的层次,由下而上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实现是高层次的需要。需要的出现遵循着层次排列的先后顺序,一般来讲,人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会产生对高一级需要的追求。如果一个人的衣、食、住条件尚未得到保障,那么他会全力以赴去工作,以获得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在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他才会考虑如何进一步学习,如何获得成就,如何得到他人的尊重,如何实现自我等等。

二、奥苏贝尔的动机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的内容。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周围事物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在学习活动中,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是一种重要的和稳定的动机。由于需要的满足(知识的获得)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也称为内部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这种需要从儿童入学时起,就成为成就动机的组成部分。自我提高内驱力与认知内驱力不同,它把成就作为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显然是一种外部动机。附属内驱力,是指为了保持长者们(如教师、家长)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表现出要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这种动机特征在年幼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表现为追求良好的学习成绩,目的就是要得到赞扬和认可。

三、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愈强烈,工作积极性愈高,潜能发挥得愈好,取得的效率也愈大;与此相反,动机的强度愈低,效率也愈差。因此,工作效率是随着动机的增强而提高的。然而,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证实,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的曲线关系。具体体现在: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使个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上述研究还表明:动机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依据任务的不同,性质会有所改变。在完成简单的任务中,动机强度高,效率可达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中,中等的动机强度效率最高;在完成复杂和困难的任务中,偏低动机强度的工作效率最佳。

第三篇:心理学理论流派 复习题

心理学理论流派

1.如何看待心理学产生的两个基础?

2.冯特心理学产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3.新心理学产生的重要意义何在?

4.试分分析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是指和主要特点?

5.如何评价詹姆斯实用主义心理学?

6.机能主义心理学对今天心理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与那些?

7.华生行为主义如何得以产生?

8.与以往的心理学理论相比,华生提出了那些新的见解和主张?

9.怎样看待华生在心理学史上的地位?

10.新行为主义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11.简述符号——格式塔模式的学习理论。

12.简述赫尔的“假设——演绎”体系。

13.根据斯金纳的理论,惩罚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吗?

14.什么是交互决定论?

15.观察学习有几种类型?

16.格式塔心理学在知觉领域中研究的特色及其影响如何?

17.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分歧何在?

18.如何评价格式塔学派再心理学发展史的地位?

19.如何看待勒温对于实验社会心理学的贡献?

20.试析精神分析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21.试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体系。

22.如何评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人格结构说?

23.试分析新精神分析学派产生的条件。

24.试说明基本焦虑的含义。

25.什么是理想化自我?

26.沙利文的自我系统的内容是什么?

27.什么是基本人格结构?他是如何形成的?

28.什么是自我同一性?

29.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有何不同?

30.怎样理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实质及其特点?

31.试析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的条件。

32.试析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基本内涵和理论基础。

33.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今后心理学发展的影响主要有哪些?

34.试分析皮亚杰关于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

35.如何评价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36.皮亚杰心理学思想的现实意义何在?

37.结合当前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分析认知心理学走向。

38.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哪些,有哪些主要成果?

39.遗传在心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哪些?

40.当代生理学的发展对心理学的发展有哪些积极的影响?

41.结合第十一章的学习,如何看待心与身的关系?

第四篇:教育心理学理论总结

生在复习教育心理学中的一般学习理论这章时,往往会觉得理论多、人物多,复习了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混淆现象。而这部分的考题往往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比如,桑代克认为学习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包括(获得与消退、泛化与分化);斯金纳提出了(程序教学);(布鲁纳)强调学习过程中知识结构的重要性,等等。如果考生对这章的框架体系十分熟悉的话,解答这类题目都会变得非常容易。可是,往往有的考生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认为不同理论学派的观点都比较深奥,于是在学习时只关注一些较难较偏的细节,却忽视了整体的知识逻辑体系,最终导致考试时不能很好地提取相应的知识点。今天中公教育杨雪老师就从本章整体的知识框架体系入手来帮助同学们熟悉本章的知识逻辑体系。

首先,同学应该明确一般的学习理论这一章所探讨的核心问题就是,不同的理论流派对于什么是学习,或者说学习是怎么发生的这类问题的不同观点。因此,大家在最后的试图回忆阶段,应该问自己“行为主义流派认为学习是一个什么过程?”“建构主义流派把学习看成是一个什么过程?”“行为主义的桑代克认为什么是学习?”等问题,以此来加强对各个理论流派的不同理解。

接下来,我们应该从整体上对各个理论流派的显著特点进行分析与识记。可以看到,学习理论流派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再到建构主义,直至人本主义,越来越强调人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越来越关注人自身情感的参与。其实,学完教育学课程一章的同学会发现,我国当前新课改的一些理念就借鉴与融入了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些观点,比如,强调学习方式的自主、合作与探究,认为课程应该是整合、综合的,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分科教学,内容编排上更应该注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等等。具体来说,行为主义一般认为行为发生变化了,学习就产生了,也就是一个刺激就会引起相应的反应,即S-R的联结;认知派则将关注的焦点从行为转向了认知,认为认知结构发生变化了,学习就产生了;建构主义虽也强调学习者认知结构的重要性,可是在认知主义的基础之上,更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即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人本主义则认为没有情感的参与就不是有意义的学习,因此在人本主义看来,认知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奥苏贝尔所说的有意义学习,仅仅是发生在颈部以上的学习,没有情感,即心的参与,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意义的学习。

最后,同学们就可以运用关键词法进一步将本章的知识逻辑框架进行细化。比如,行为主义包括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纳、班杜拉等代表人物,可以通过他们所采用的实验对象进行识记:桑代克的猫、巴甫洛夫的狗、斯金纳的小白鼠与班杜拉的小朋友。认知派主要包括苛勒、托尔曼、布鲁纳、奥苏贝尔、加涅等,可以通过他们的理论关键词进行识记:苛勒——学习就是顿悟、构造完型的过程;托尔曼——学习是为了获得期待,形成认知地图;布鲁纳——知识结构与发现学习;奥苏贝尔——新旧知识的同化,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加涅——学习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建构主义则从知识观、学生观与学习观这三观出发,成为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人本主义重视人的情感,代表人物有马斯洛与罗杰斯,认为学习者情感上的参与与提升——即自我实现对于学习者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选择题

1.“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答案:C 2.下列说法不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的论点是()A.教育即生活 B.学校即社会 C.做中学 D.生活即教育 答案:D 中公专家解析:“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是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论述。“生活即教育”是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观点。

3.古希腊斯巴达教育比较重视()A.军事体操教育 B.政治哲学教育 C.天文数学教育 D.全面发展教育 答案:A 4.我国首次把美育列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A.1911年 B.1912年 C.1957年 D.1958年 答案:B 中公专家解析:1912年9月,教育部颁布《小学校令》,并于同年ll月颁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标志我国首次把美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5.我国颁布实行的壬戌学制是在()A.1902年 B.1903年 C.1912年 D.1922年 答案:D 中公专家解析: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中规定的学制系统。为区别于壬子癸丑学制,又称新学制。

温馨提示:如本网页未显示文章全部内容,请点击文章下方翻页选项阅览更多文章内容![page] 6.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A.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B.精深的专业知识 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D.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答案:D 中公专家解析: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属于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7.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A.连续性特点 B.创造性特点 C.长期性特点 D.示范性特点 答案:B 中公专家解析:教师在教学上形成自己的对于教学的独特认识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8.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A.教学为主 B.德育为主 C.教师为主 D.学生为主 答案:A 9.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指()A.知行统一原则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答案:D 中公专家解析:“平行教育”是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

10.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A.师生共同参加的 B.学生自愿选择的

C.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 D.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范的 答案:C 温馨提示:如本网页未显示文章全部内容,请点击文章下方翻页选项阅览更多文章内容![page] 11.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D.同家庭、社会密切配合 答案:B 1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A.连续性 B.创造性 C.主体性 D.长期性 答案:D 1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答案:D 中公专家解析:德育过程一般是以知为开端,行为终结,但在具体的德育的过程中,要视具体情况,晓之以理,或动之以情,或持之以恒,又或导之以行。

二、填空题

14.在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问题上的两种片面理论是_________。答案: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15.教师是教育工作的_________、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答案:组织者

16.在我国,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_________、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

答案:课程计划(教学计划)17.德育一般包括思想教育、_________、_________和道德教育四个基本方面。答案:政治教育 法纪教育

18.课外校外教育的形式主要有_________、小组活动和_________。答案:群众性活动 个人活动

温馨提示:如本网页未显示文章全部内容,请点击文章下方翻页选项阅览更多文章内容![page]

三、简答题

19.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答案:(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4)学校能有效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20.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 答案:(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3)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方面;(4)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使工作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21.简述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答案:(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四、论述题

22.论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想因素的德育原则。

答案: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这一原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德育中的反映。每一个学生思想品德内部都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矛盾斗争又可以转化,当积极因素居主导地位时,学生品德表现较好;反之,则较差。教育者的责任,则是促使这种矛盾向积极方面转化。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②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③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第五篇:政治学理论考研资料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笔记

第一篇 政治与政治学

第一章 政 治

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 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

1,道德政治观分析。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把政治与某种伦理联系在一起是一种理想。

2,权力政治观分析。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是从“实然的层次上对政治的解释,被称为现实主义政治观。

3,管理政治观分析。政治是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把握了政治的公众性和管理性特征。但并没有说明公众性的含义,忽视了统治性的一面。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5,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这种政治观典型地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但都没有能够深刻而全面地确定政治的含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释政治的基本角度是社会关系,其确定政治关系的基本依据是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上,政治关系有不同的内容。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到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是指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4.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其产生、发展、变化乃至消失都有规律。政治即使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它既包含了其他政治观的合理因素,又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精神,从而为我们深刻把握政治的内涵,确定政治的定义提供了基本思想方法。

三、政治的定义▲

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含义的理解。把政治定义为: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这一定义有三基本点:其一,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借助于一切社会公共权力形成的;其二,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实现和形成的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其三,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是政治关系。一方面它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它包括了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三个基本方面。

四、政治的起源和发展

政治起源于人类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阶段。

在原始氏族社会中,存在着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四级组织。在这四组织内部,存在着利益的差别和共同的利益。为了维护和协调氏族社会活动,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及其机关应运而生。氏族组织内的权力带着道德强制性,在特定情况下也具有暴力强制性。原始社会中的这种政治,被称为氏族民主制。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利益的对立和政治统治是这些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特征,同时社会公共权力也有协调和管理的另一面。

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的建立,消除了阶级利益对立的基础,但社会利益差别仍然存在。社会政治以非阶级性的利益差别的协调和公共利益的维护及实现为主要特征,但社会公共权力仍然有统治的性质。到共产主义社会,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消灭,人类社会的政治关系不复存在,人类再回到无政治社会。

五、政治的社会地位

政治的社会地位,是在政治与其他社会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体现出来的。

1.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一方面,政治是由社会经济决定的,是社会经济的集中反映。另一方面,政治对于社会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它保护着特定的阶级和政治力量,进而推动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政治与法律的关系。政治是法律的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前提。另一方面,法律对于政治又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3.政治与宗教的关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宗教会与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发生极其密切的联系,从而形成政教合一的局面,宗教在维护剥削阶级统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资本主义社会,宗教与政治逐渐分离。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已不再支配社会政治生活。

4.政治与道德。两者之间有区别又有联系。政治对道德具有巨大的影响和制约力,道德对政治也有积极作用。

第二章 政治学

一、政治学的涵义▲

由于人们对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看法不同,因而对于政治学的定义各不相同。政治学的定义是与政治的定义联系在一起的。

政治本质上是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政治学这一定义表明:政治学以政治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政治学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政治学是一门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政治学与哲学、经济学、法学、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学等学科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政治学的内容构成

1、按政治学的本质属性划分,可以划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两大类。

2、按政治学的功能划分,可以划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

3、按照政治学研究的角度和层次来划分,可以划分为宏观政治学和微观治学。

4、按照政治学研究学对象的状况来划分,以划分为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

5、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划分,把政治学划分为规规范的政治学和实证的政治学。

6、按照政治学研究的领域划分,把政治学的研究划分为若干内容结构。

在我国政治学的研究与教学中,把政治学的基本内容分为政治理论、政治制度、国际政治这三大类。其中政治学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政治学原理就其内容来看,具有抽象性,一般性、基础性等特性。

三、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奴隶社会的政治学说。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为西方政治学开了先河,其理论以古希腊的城邦国家为分析对象。这一时期的政治学也被称为古典时期的政治学。2.封建社会的政治学说。欧洲封建社会完全处于神权的统治与支配下,政治学成了神学的分支,神权政治学的代表人物是A.奥古斯汀和托马斯.阿奎那。他们的学说是蒙昧主义、禁锢主义的政治学说。

3.自由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时期的政治学。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代表着资产阶级思想革命的先声。马基雅维利和博丹最早创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主权理论。17、18世纪,为了适应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欧洲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形成西方政治学繁荣时期,出现了大批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学家。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中期,功利主义、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和社会实证主义政治学说的出现,标志着资产阶级由革命转向保守,标志着西方政治学逐步转向庸俗。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政治要求的空想社会主义政治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社会学说的重要思想来源。4.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政治学说

188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研究院创立,标志着西方政治学进入现代时期。现代西方政治学大体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政治理论方向,基本上是17、18世纪以来西方政治思想的延续与发展,不过其作 用为地位己不如以前;另一个方向是行为主义政治学。60年代起,它逐渐向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嬗变。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及其特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的诞生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又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前人政治学的合理内容,同时他们进行了艰苦的科学研究活动。《共产党宣言》的向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完全形成。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特点: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实践性;发展性。

五、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奴隶社会的政治思想。夏、商、西周是中国的奴隶社会时期。在商代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神权政治和王权专制的思想。到西周,则加入了明德慎罚的思想。这表明当时的政治思想主要围绕统治的合法性和统治手段展开的,它们反映了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

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春秋国时期社会政治的大变动,为政治学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这一时期出现了政治学说“百家争鸣”的局面,政治学说主要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等学派。不仅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后世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把中国政治学说从论证政治统治的合法性为主要内容推进到以阐述如何进行统治为主要内容。

3.封建社会的政治学说。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家政治学说占据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统治地位,同时也大大禁锢了其他政治学说的发展。儒家政治学说在其长期发展中,逐渐达于精巧和成熟。4.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政治学。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除了传统的儒家政治学说,先后传入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政治主张、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三大政治学说相激相争,斗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取得了胜利。

5.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治学。社会主义时期,政治学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1979年后,政治学在中国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未来它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与进步。

六、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方法

1.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哲学原则。就是唯物辩论法,它是政治学研究的其他一切方法的基础,因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根本方法。

2.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途径。包括历史的、经济的、阶级的和利益的四个角度。由此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不能学的历史研究方法、经济研究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和利益分析方法。

3.注重客观事实,强调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重要方法。科学的调查研究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基本程序。

七、西方政治学主要研究方法

1.传统的政治学研究方法。它包括哲学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机构研究方法和制度研究方法等。2.现代的政治学研究方法。主要有社会学研究方法、经济学研究方法、心理学研究方法等。上述研究方法都不能不带有唯心主义的胎记。

现代西方政治学还利用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形成了政治系统分析方法、政治 问题沟通分析方法等新方法。

第二篇 政 治 关 系

第一章 利益与政治

一、利益的形成和本质

“利益”是中西方思想史上的古老话题,人们对利益问题作了许多论述,但都没有能科学揭示利益的形成和本质。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人的利益的形成是一个从人的需要到人的劳动再到社会关系的逻辑过程。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利益的构成因素包括:第一,利益的心理基础是人的需要;第二,利益反映着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第三,利益反映着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二、利益的内在矛盾

1、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的矛盾

利益要求的主题实现性是一切利益的天然本性和基本规定,否则,利益就不成其为利益。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源于利益主体需要的主体满足。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和实现途径的社会性,构成了利益内含的第一个,也是最为基本的矛盾。

2、利益形式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的矛盾

利益是与一定社会实践水平和社会关系状况相适应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直接表现,其内容反映着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状况,因而是客观的。另一方面,利益对于外部状况的反映又是以人们的主观意识和心理的形式存在的。

3、利益的目标性与手段性的矛盾

利益的实现是人们追求的生活目标,人们的活动是围绕着利益展开的,利益对于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来说,具有特定的目标意义。

另一方面,利益又具有手段意义。这就是说,首先人们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是以利益为媒介结成和构成的;其次,人们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是借助于利益的作用来进行的;再次,利益是进行治理和管理的重要凭借;最后,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是通过利益的作用和发展来实现的。

4、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的矛盾

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和水平上,就每个社会成员的特定需要和需要层次来说,利益总是具体有限的。但是,就社会和社会成员的需要的总体发展来说,利益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

三、利益关系的涵义▲

利益关系指的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社会联系。利益关系包括利益主体之间纵横两个方向上的利益联系。在纵向上,它包括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之间以及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联系。在横向上,它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同一层次的社会群体之间乃至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利益关系就是这样一个纵横交错的社会联系网络。

四、共同利益

共同利益的基础是个人利益,或构成某一群体的各子群体利益,这些不同的个人利益或子群体利益的相同部分,构成了共同利益。

共同利益具有公共性、非市场实现性、单一性、相对独立支配性、多种价值复合性等基本特性。

五、利益矛盾

1.横向利益矛盾。同一利益关系中的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差别,是利益矛盾得以产生的基础。造成利益主体之间差别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的差异和社会的差异。它具有对抗性与非对抗性两种存在形态,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这两种形态可以相互转化。

2.纵向利益矛盾。发生不同层次上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其发生也同样具有两个方面条件。解决纵向利益矛盾的途径在于重新合理分割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在不同社会中,解决纵向利益矛盾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六、利益在政治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1.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

2.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形成的基础和条件。3.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特性形成的基础。4 利益关系决定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功能。

七、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1.利益是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动因。利益成为人们政治活动的主旋律。2.利益是一切社会政治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3.利益是社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源泉。4.利益运动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章 政 治 权 力

一、政治权力的本质(考过)▲

政治权力形成的基础在于人们的利益,在于各种利益关系的存在与发展,促使不同利益基础上产生的各种实际力量之间形成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其中相对强大的一方拥有的力量即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实际上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际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公共权力。其说要实现的社会群体的共同要求,对于其他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实现各自利益的行为的规约,构成了政治权力形成的共同利益基础。

二、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

1.客观构成要素。其中最主要的有生产资料的有效占有、社会财富、暴力等。暴力成为政治权力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此外,它还包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地理条件、有益的文化传统、有利的形势和时机,以及政治权力客体的服从心理等。

2.主观构成要素。其主要因素有能力素质、身份资格、理论与策略、政治组织等。其中能力素质是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此外,它还包括已有的权力、社会资本等

三、政治权力的特性

政治权力的根本性质取决于特定社会关系的性质,就全社会范围来讲,政治权力的根本性质和特定的社会形态联系在一起。政治权力的一般特性包括:(1)主体利益性(来源于共同利益的公共性)

(2)强制约束性(来源于共同利益的非市场实现性)(3)专属排他性(来源于共同利益的单一性)(4)扩张延展性(来源于共同利益的独立性)(5)多重职能性(来源于共同利益的多重价值性)

四、政治权力的类型

1.按照政治权力主体和性质划分,可以划分为原始社会的政治权力、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权力、封建主阶级的政治权力、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力和无产阶级的政治权力。

2.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组织类型划分,可以划分为社会公共权力、政党权力和政治社团权力。3.政治权力主体的层次划分,可以划分为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上级权力和下级权力。4.按照政治权力的功能划分,可以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五、政治权力关系

1.不同性质的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相互否定相互对立关系。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不同性质的政治权力之间也可能存在妥协或协调关系。

2.执政党权力与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权力范围等方面存在差别。3.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双方之间存在着隶属关系。相互协调的关系。

4.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之间的关系。三权之间关系的构成状态取决于社会公共权力的基本社会属性和政治权力的组织构成方式。在资本主义社会呈现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三权本质上的一致,以及立法权对于行政权、司法权的统率关系。

六、第三节 政治权力的作用(考过)▲

一、政治权力作用的特点和方式

政治权力作用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政治权力作用的效益与政治权力作用成本成正比关系;政治权力作用影响巨大而深远。政治权力的运用必须理性和慎重。

政治权力作用的方式有指令方式、压力方式、规约方式、说服方式、奖酬方式、处罚方式、暴力方式等。

二、政治权力的作用

从政治关系来看,首先,政治权力是实现其主体成员利益要求的特定方式和凭籍;其次政治权力是人们获得和实现政治权利的必要条件和力量后盾。

从社会政治生活来看,政治权力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核心。首先,人们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都是以政治权力为中心内容展开的;其次,社会政治体系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力量的;再次,社会政治文化以政治 权力为中心内容和价值取向。

从社会生活来看,首先,政治权力以合法强制方式,实现并且分配共同利益,规定着社会成员的利益边界和实现规则,从而与每个社会成员有着切身联系,并接在利益意义和层次上深刻影响着社会成员的行为和生活。其次,政治权力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反作用,它能够极大的推动、阻碍乃至破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章 政 治 权 利

一、政治权利的定义▲

西方学者对权利的定义繁多,主要有:

1、天赋权利说;

2、权利自由说;

3、权利利益说;

4、权利力量说;

5、权利平等说。这些定义都没有能揭示权利的社会本质及其社会基础。

所谓权利,就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有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特定社会力量主张其利益的法定资格。对于政治权力的这一定义可作如下理解1,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要求。2,政治权利以建立在特定经济关系和利益基础上的政治权力为前提条件和后盾力量。政治权利又是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法定资格。

二、政治权利的特性(难点)

政治权力的根本性质决定着政治权利的根本性质,政治权利的这些阶级特性,是其根本特性。因而政治权利相应地具有奴隶社会政治权利、封建社会政治权利、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权利和社会主义政治权利之分。除了上述根本性质之外,政治权利还体现了其他特性: 政治权利具有主体的相对个体性。…… 政治权利具有法定规定性。…….政治权利具有权力主体的自主性。…… 政治权利具有权利义务的统一性。…… 政治权力具有自由价值性。……

三、政治权利的历史发展

随着社会公共权力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公共权力的发展而发展,并且以社会公共权力的根本性质作为自己的根本性质。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的政治权利,(特点)是社会成员人人都具有的政治资格,氏族成员之间的政治资格是平等到的,其政治资格是由道德习俗确定的,其政治权利与政治义务是完全融合的。奴隶社会政治权利(特点)专属奴隶主阶级所有,它具有宗法等级制特色,政治权利与私有财产联系到一起,其政治权利同政治义务相分离。

封建社会中(特点)私有财产直接决定着政治权利的归属,君主享有最大的政治特权,政治权利与官僚等级和僧侣紧密相关,由于封建社会实行政治世袭制 血统也成为政治权利的重要依据,农民享有某些政治权利。

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权利,在形式上体现为政治上的民主、自由和平等,但形式上的平等掩盖着社会实际的不平等,表面上的正当性掩盖着资本剥削的不正当性。社会主义的政治权利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权利的扬弃,是在公有制基础上实现的人民真正的政治平等,也是实现人民政治利益和社会平等的重要途径。

四、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1.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1)自由权。包含着政治活动的自由,又包含着非政治性活动的自由。包括人身自由、言论自由、通讯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等。

(2)参政权。参政权是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大体上包括选举权、创制权、复决权和罢免权。(3)诉愿权。资本主义国家的诉愿权包括公民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控告和诉讼权利。内容包括宪法诉讼权、行政诉讼权和选举诉讼权等。2.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1)自由权。是一种社会权利也是政治权利。包括人身自由,人格尊严、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和通信自由等。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其内容主要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3)监督权和罢免权。

(4)诉愿权。是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批评和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控告权和要求赔偿权。

五、政治权利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 ▲(考过)

政治权利是政治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政治生活的基础之一,它对于社会政治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总起来看,主要是:

1.有利于维护、实现和发展政治权利主体的利益。2.有利于政治生活的正常进行。

3.有利于社会成员政治积极性的发挥。4.有利于社会政治的建设和发展。

第三篇 政 治 行 为

第一章 政治统治

一、政治统治的含义▲

(1)若干政治学者对政治统治的含义进行解释和确定。这些解释和确定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从政治统治或者权威服从关系建立的内在依据出发,对于政治统治的含义进行的探讨和解释,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神权统治观、父权统治观等。二是根据掌握政治统治权的特定主体来解释政治统治。其中有代表性的如精英统治观、官僚统治观。对政治统治含义的这些解释和确定,并没有指出政治统治的本质含义。

(2)政治统治只不过是解决权利制约关系内在矛盾的选择途径,是这一矛盾的的基本行为体现。政治统治的本质是政治权力主体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和既有权力制约关系,进而有效实现其利益和要求。…政治统治的功能是对于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的控制和约束。政治统治的行为内容是把政治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威,把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

二、政治统治的特点 1,政治统治以维护政治权力主体地位为出发点。既然维护政治权力主体地位是政治统治行为发生的动因,那么,它必然构成政治统治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政治统治的这一特征,是政治权力制约关系内含的矛盾性的必然要求。

2,政治统治以构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为基本内容。为使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政治权力主体必须把政治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威,这一转化就成为政治统治行为的基本内容和任务。政治统治行为的这一内容特征,是政治权力制约关系内在矛盾的解决途径规定的。3,政治统治以社会公共伦理的正当性为道义依据。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是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政治联系,表现为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意识和心里层次上的关系形态。正因为这样,政治权力关系向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的转化,必须要以道德层次上的政治正当性为伦理和精神依据。而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的强化,同样需要政治正当性的伦理依据。是解决政治权利制约关系内在矛盾的重要凭证。

4,政治统治以控制和约束矛盾和冲突于政治范围内为政治功能。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通常需要把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控制和约束在社会政治秩序的范围内。因此,政治统治行为转化为政治权力关系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的活动,在其现实性上,经常体现为政治权利主体构建和维护政治秩序的活动。

5,政治统治以政治和社会的安全稳定为价值。在社会公共利益的多种价值和政治权力的多种功能中,政治统治行为力求实现的是社会安全和稳定的价值,它以这些价值作为行为的基本取向。政治统治行为的安全和稳定的价值取向,是社会公共利益多重价值中的特定价值,是政治权力多重功能中的特定功能。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政治统治通常按照安全和稳定的价值要求展开活动,正因为这样,安全和稳定的实现及其实现程度,也成为政治统治行为效果的衡量和评价标准。

三、政治统治的基础▲ 政治统治的政治权力基础 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 政治统治的公共职能基础 政治统治的心理基础

四、政治统治的类型▲

政治统治的类型划分应该以政治权力主体及其利益为标准,根据这一标准可以把社会政治统治划分为奴隶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等剥削阶级的的政治统治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治统治。对于政治统治类型的马克思注意划分,可以做如下理解: 马克思划分政治统治类型的基本标准是政治统治主体。

马克思划分政治统治类型的现实依据是政治统治主体的利益实现和主导。

马克思划分政治统治类型的重要标志是政治统治主体对于社会的控制支配性。

五、政治统治的方式和作用

政治统治的方式:是政治权力主体建构、维护和巩固政治统治的方式,也是政治权力主体实施政治统治的方式。政治统治方式是政治权力作用在政治统治行为中的具体体现,它是政治权力主体围绕着把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权威与服从关系这一特定任务而形成的特定活动方式。主要有:强治方式、法治方式、绩治方式、理治方式、德治方式、心治方式。

作用:1,政治统治维护和保持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和权力地位。2,政治统治保证和维护社会和政治的安全。3,政治统治保持和维护既有政治关系的存续4,政治统治保证政治权力作用的效力5,政治统治保障特定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6,政治统治保证社会秩序和稳定,为政治管理创造条件。

第二章 政 治 管 理

一、政治管理的含义▲

政治管理的含义,政治权力主体以实现公共利益和协调不同利益矛盾的方式,实现政治权利主体的利益和要求。政治管理的重要功能是解决权力制约关系的内在矛盾。政治管理的行为内容是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和公共事务。

二、政治管理的特征

1,政治管理具有公共性2,政治管理具有组织性3,政治管理具有责任性4,政治管理具有服务性5,政治管理以实现公共生活的效率和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

三、政治管理的职能

政治管理的职能,即政治权力在政治统治的前提下,对于社会运行和发展所承担的任务。可以抽象地概括为实现社会共同利益,协调和规制不同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关系。

(一)实现社会共同利益。1,确定社会共同利益2,实现社会共同利益3,维护社会共同利益4,分配社会共同利益5,发展社会共同利益

(二)协调和规制利益矛盾和利益关系1,把握利益矛盾2,分析利益矛盾3,解决利益矛盾

四、政治管理的类型

1,按政治管理实现的本质利益目标划分,可以把政治管理划分为不同社会形态的政治管理,包括原始社会的公共管理、奴隶社会的政治管理、封建社会的政治管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管理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管理。

2,按政治管理的功能,可以把政治管理划分为立法管理、行政管理和司法管理。

3,按照政治管理的不同对象,可以把政治管理划分为对于社会成员的管理、对于政治组织的管理、对于社会组织的管理和对于经济组织的管理。

五、政治管理的方式▲

政治管理方式,是政治权力对社会进行管理的方式、方法和途径的总和。

(一)关于政治管理的政治行为方式分析

自然经济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构成基础上,形成了特定政治管理方式。其特点是: 1,政治管理具有父权管理特色。国家被视为政治权力掌握者的私人财产。2,政治管理具有高度集权性。

3,政治管理以血亲关系基础上的伦理规则为管理依据。4,政治管理具有强烈的人治特色。

5,政治管理以单一的直接行政方式进行。在市场经济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构成基础上,形成了特定的政治管理方式。其特点是: 1,政治管理具有契约管理的特性。

2,政治管理是有限权力与有限责任的管理。3,政治管理以市场经济理性为基本依据。4,政治管理以法治方式进行。5,政治管理以多种手段进行。

(二)政治管理的管理行为方式分析。

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行为的方式通常都体现为管理过程各环节的行为,因此,政治管理行为体现为其管理过程各环节的方式,这些过程方式贯穿于政治管理的各种类型和各个方面。从管理行为过程来看,政治管理主要有:

1.政治规划。就管理目标、任务、条件和方式进行计划部署。规划通常是管理过程的首要环节和行为,因此,政治规划是政治管理的首要行为(预先性,预测性,协调性,适度弹性,方向性规范性)2.政治决策。政治权力对政治管理活动的决定行为。政治决策具有公共权威性和公共选择性的特点(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判定)

3.政治组织。为实现政治规划和政治决策而对于各种资源进行整合配置的行为。是政治管理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和步骤(政治性,合理性,有序性,规则型,动态性)

4.政治指挥。按照特定规划和目标,凭借政治组织,支配协调社会成员来实现政治决策的行为。(主导性,支配性,协调性,操作性)

5.政治监督。在管理过程中,对公职人员和社会成员的监督和规范行为。具有维护社会成员利益,维护政治决策和组织规则,防止、纠正和处罚公职人员和社会成员逾矩行为的功能(权力性,合法性,监控性,追究性)

六、政治管理的作用▲▲

1,政治管理是政治统治得以强化和巩固的基础。2,政治管理是政治权力的社会实现机制。3,政治管理是政治权利的实现途径。政治管理是社会有序运行的积极保证。政治管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

第三章 政 治 参 与

一、政治参与的定义和特征▲(考过)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法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1)从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2)从政治参与的内容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行为(3)从政治参与的法定关系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公共权力的政治权力、义务和责任关系。(4)从政治参与的外延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5)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二、政治参与的类型

1,把政治参与分为自动参与、动员参与和消极参与三种。自动参与是公民基于自身的利益和需要而自觉地对政治过程施加影响的行为。动员参与是公民因受他人鼓动或响应政府号召而发生的影响政治过程的活动。消极参与指的是公民出于自觉或不自觉的原因而对政治问题漠不关心或对政治活动采取消极行为。2,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不同民主政治形态的划分来区分政治参与的类型,主要分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两种。

三、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1.政治投票。公民在选举、罢免、复决等领域表达自己政治倾向。2.政治选举。普通公民控制政府的重要的、制度化了的最有效的手段。3.政治结社。包括参加政党活动和参加社团活动两大类。4.政治表达。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过程。5.政治接触。公民解决个别政治问题或谋求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接触有关官员并影响之。6.政治冷漠。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

四、政治参与的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结合中国国情出题)1.经济发展。一国的政治参与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息息相关。2.社会地位。社会地位的高低直接与政治影响力强弱相关 3.政治心理。政治参与行为离不开它的心理因素驱动力。

4.政治机制。直接发挥作用的有选举制度、政党、监督等制度。

5.社会机会。它由经济的、制度的、心理的等条件和每个人先天条件相结合而造成。它包括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也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五、政治参与的作用

政治参与在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上具有重要作用,就其政治作用来说,主要体现在:(1)政治参与是公民以其政治权利和资格,通过政治权力及其作用最终实现其利益的重要方式(2)政治参与影响到政治统治的合法性;(3)政治参与影响到政治管理的民主化;(4)政治参与影响到政治文化的发展;(5)政治参与影响着社会政治的稳定。政治参与对社会环境所起的作用:(1)政治参与影响社会公平;(2)政治参与影响经济发展;(3)政治参与影响到社会流动和自治;(4)政治参与影响历史发展。政治参与作为政治民主的内容,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六、政治参与的发展方向

政治参与的发展方向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政治参与发展的历史趋势,从资本主义社会公民的政治参与到社会主义的政治参与,最后发展到无阶级社会的政治参与,那时已无所谓政治参与,而是全社会的自我管理。

从政治主体的发展变化看。其基本方向是,由少数人参与到多数人参与,再到全体人参与。就政治参与模式而言,其发展方向是从消极参与到动员参与,再到自动参与。

就政治参与的行为方式而言,其发展方向是从方式的单一化到多样化,再到多层化的发展。

具体到一个国家,如果要随着本国民主化进程的加深而要扩展其政治参与,就必须综合考虑影响政治参与及其发展的各种变量。首先,必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具备政治参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次,必须培养公民的政治责任感,提高公民的政治认同感和政治素质。再次,要提高政府的威信和与政治的文明程度,使政府能够取信于民并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最后,必须加强政治的制度化建设,在鼓励人民了解政治,吸引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同时,建立健全政治参与的调节机制,以保证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

第四篇 政 治 体 系

第一章 国 家

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国家定义分析

1.社会共同体说。这一说法仅仅涉及到国家表面社会特征。2.管理劳动说。也没能够揭示国家的本质。2.国家契约说。这种观点是历史唯心主义的。

4.国家要素说。仅描述了国家外观表征,并没有揭示其本质。

此外还有国家神权说、国家有机体说等定义,它们都不能揭示国家的本质。

二、国家的本质▲▲

马克思对国家本质的揭示,是从考察社会阶级的对立和国家的产生开始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国家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2.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3.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

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三、国家的历史类型

按照国家的本质分类,有以下基本类型:

1.奴隶制国家。一般是在血亲宗法基础上,按照分封制原则建立起来。

2.封建制国家。在封建地主所有制基础上,以封建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经济剥削和人身奴役为原则建立起来。

3.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的组织化、制度化。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形态。还存在法西斯国家和福利国家的具体形态。

4.社会主义国家。由代表新的生产力的无产阶级根据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打碎资本主义国家机器而建立起来的。

四、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国家政体。它构成了一个国家根本的政治制度,主要体现为国家用最高统治权力的形成方式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形成形式。

政体与国体密不可分,体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一定的国体要求一定的政体与之相配合,政体必须适应国体的需要。国体具有相对稳定性,而政体是相对变化的。

认定政体类型的划分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人数的多少,二是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的产生方式和任职期限。从这两个标准出发,古往今来的国家政体可以划分为君主政体和共和政体两大类。

君主政体又可以分为专制君主政体和立宪君主政体。专制君主政体有等级君主政体和贵族君主政体两个变种,立宪君主政体又可分为二元君主政体和议会君主政体。

民主共和政体又可分为议会共和政体、总统共和政体和委员会制政体。无产阶级国家一般采用真正的民主共和政体,其具有典型意义的有巴黎公社、苏维埃政权和人民代表大会政权形式。

五、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是指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分为单一制国家和复合制国家。

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

复合制国家是由若干独立的国家或政治实体等通过某种协议而组成的联合体。按照其联合程度不同,复合制国家又有联邦制和邦联制之分。P201-202

六、国家机构的含义和设置原则▲

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和维护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完成政治权力的职能而按照一定原则组建的各种机关的总和。它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实体和规则制度体现。

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通常与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国体因素,政体因素,社会因素。在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国家机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民主集中制原则(议行合一原则)。集权原则是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机构设置的通常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是资本主义国家机构设置的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是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

第二章 政 党

一、政党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西方诸多政治学家给政党下过不同的定义,但都没有完整地揭示政党的含义及其本质。

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政党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第一,政党是阶级的组织,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第二,政党是阶级的先锋队组织。

第三,政党具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纲领。第四,政党具有特定的组织和纪律。

二、政党的作用▲▲p214-216 1.凝聚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2.集合和发展阶级政治力量。3.影响和领导社会政治生活。4.培养本阶级的政治骨干分子。5.影响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

三、政党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影响因素主要有:1,在特定的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利益结构2,各种不同的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发展成熟程度。3,不同的国家政体4,不同的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的自身特点:1,政党制度是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设立的2,政党制度可以是成文法规定的,也可以是宪法管理规定的3,政党制度不仅规定着政党本身的地位、作用和活动方式,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国家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和社会成员的政治活动方式。

四、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是无产阶级政党掌握国家政治权力,领导无产阶级和全体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的基本途径和方式。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无产阶级正当处于领导地位。这种地位有如下因素决定:1,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结构2,无产阶级政党的自身特点3,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发展要求4,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要求。

第三章 政 治 社 团

一、政治社团的定义▲

政治社团同利益集团、压力集团、院外集团等组织的涵义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说。

政治社团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变动和执行过程的杜会团体。

二、政治社团的特征▲

1.政治社团的利益和目标较为单

一、具体。

2.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按特定规则形成的政治组织。

3.政治社团参与政府的政策过程,影响政府政策的制订、修订和实施。4.政治社团是群众性政治组织。

三、政治社团的类型

(一)、政治社团的技术分类

1.按照政治社会所维护和寻求的利益划分。可以把政治社团划分为维护、寻求特殊利益的政治社团和维护、寻求公共利益的政治社团两大类。

2.按照政治社团成员某一方面社会特征划分,可将政治社团划分为产业工人、企业主、农民、教师等的政治社团。

3.按照政治社团自主性程度划分。可将政治社团划分为完全自主的政治社团、依附性政治社团、相互合作的政治社团。

4.按照政治社团的法律地位划分。可将政治社团划分为合法性政治社团和非法性政治社团。

(二)、资本主义社会的压力集团

压力集团又称为政治性利益集团,它是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社团的主要形式,意指那些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而以压力方式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修订和实施的政治性社会团体。

压力集团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是对于以普选制、代议制和政党政治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补充。它除了具有政治社团的一般特征外,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点:1,压力集团数目和种类繁多2,压力集团活动范围广泛3,压力集团相互之间的利益对立,在政治活动中相互排斥。4,压力集团具有特定的法律地位。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团 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团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关系基础上形成和运行的。它形成和运行的社会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背景,决定了它真实地反映和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它与社会注意国家政权有着紧密联系。它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党和人民联系的中介,也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群众行驶民主权力,学习政治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

当前,我国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工会、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

四、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一)、政治社团的活动方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政治社团的活动方式有正常方式和非正常方式两种。正常方式是指运用常规的非对抗的手段、合法途径从事利益表达。非正常方式包括非法的强制方式,政变,恐怖活动以及非法示威抗议等。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社团的作用方式包括:通过各自的代表参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会议,参加有关政策、决议的研究决策,参加与其利益相关的专门机构的工作和活动,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二)、政治社团的功能(作用)及对政治生活的影响

政治社团作为政治性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具有象征性功能、意识形态的功能、沟通性功能、工具性功能、经济性功能以及政治社会化功能。

在资本主义国家,形形色色的政治社团通过其利益表达活动,在不同程度上维护了本社团成员的利益,实现了其权益要求,并从各个方面影响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生活。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社团的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本社团成员的利益要求,也从各个方面影响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生活。

第五篇 政 治 文 化

第一章 政 治 心 理

一、政治心理的定义▲

所谓政治心理就是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政治关系的认知、情威、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构成了人们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

政治心理的这一定义,可以作如下理解:1,就其主体而言,政治心理的主体是“政治人”,而不是“生物人”。2,就其形成过程而言,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心理投射3,就其本质而言,政治心理是一种精神现象,是对政治现实的反映。4,就其反映形式而言,政治心理是一种直观的、自发的心理反映。5就其具体内容而言,政治心理是对政治关系、政治行为和体系等政治现象的直观的和模糊的感应。

二、政治心理的特性

政治心理的特征首先是有社会成员所处的社会关系决定的。1,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对于社会政治现象的感性认知

2,政治心理显示着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倾向3,政治心理反映着直观政治现象4,政治心理具有潜在积淀性。

三、政治心理的形成基础和构成要素▲ ▲ ▲(考过)

(一)、政治心理的形成基础

1.客观基础。指外在于社会成员并且促成其政治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和条件。这些要素可以用“社会环境”来概括。政治心理的社会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关系环境、政治制度环境、思想文化环境四个层面。2.主观基础。主要指社会成员自身的条件,其中主要指社会成员已经形成的心态或心理背景。其构成包括社会成员的自然生物特性结构、心理结构、社会经验结构和个性倾向结构等。

(二)、政治心理的构成要素

1.政治认知。政治主体对政治生活中的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

2.政治情感。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人物等方面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3.政治动机。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的政治目的内在动力,是政治行为的内驱力。

4.政治态度。社会成员对政治客体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从肯定到否定,从赞成到反对的连续状态。政治态度是一种综合性心理过程。

四、政治心理的类型

1.个体政治心理。个体政治心理又可分为政治领袖的政治心理和一般政治人的政治心理。

2.群体政治心理。群体政治心理又可划分出集团政治心理、阶级政治心理、民族政治心理、集团政治心理、阶层政治心理和大众政治心理。其中前三类在有关研究中最受重视。

五、政治心理的作用▲(考过)

1,政治心理影响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形成和发展 2,政治心理是产生政治行为的中介环节

3,政治心理是社会政治形势的晴雨表和政治权力作用的依据 4,政治心理是政治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 政 治 思 想

一、政治思想的定义

政治思想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以及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的反映,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

政治思想的主体自然是现实社会的各个成员。政治思想是人类对政治问题的理性思考,是人们认识现实并同现实密切结合的手段。政治思想是客观政治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政治思想是一种观念体系,它包括一系列的政治认知、政治判断和政治推理。

二、政治思想的特性▲▲

政治思想具有如下特性:1,政治思想是人类对于政治现象的理性认知 2,政治思想集中体现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 3,政治思想反映着深层的政治现象的逻辑关系

4,政治思想具有相对独立性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政治思想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定同步;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与政治发展水平不完全一致;政治思想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的历史传承性

三、政治思想的结构

(一)政治思想的内容结构

1.对于的研究。包括人的本性、本质、利益、需求、人的社会过程等方面的研究。

2.对人所赖以存在的现实政治体系的研究。包括对政治体系和人类政治生活的起源的讨论、对政治权力及组织结构的安排、政治权利及其实现途径及政治过程的研究。

3.对政治发展的探讨。包括政治变迁的动因、政治理想即政治发展目标、政治发展方式和途径的探讨。

(二)政治思想的思维结构

1.对政治现实的事实判断和描述。2.对政治现实的因果分析。

3.对政治现实的价值判断。主要体现为政治价值、政治信仰和政治理想。

(三)政治思想的理论层次结构

1.单一性的政治结论。表现为单个的政治命题。

2.专门性的政治理论。反映了政治思想的中级水平,它为人们提供专门性的政治知识和观点。3.综合性的政治理论。对整个社会政治生活进行整体性的研究所形成的政治理论,又称一般性政治理论。

四、政治思想的类型

1.依政治思想演进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划分,可划分为古代政治思想、近代政治思想和现代政治思想。2.依照政治思想本身的思维结构和研究方法划分,可划分为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3.依据政治思想内容所反映的统治阶级利益要求和所维护的统治阶级利益来划分,可划分为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思想、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思想、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和无产资阶级的政治思想。

五、政治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和西方政治思想的起源发展历史表明; 1.政治思想发展变化原因多种多样,但社会群体政治利益的发展及其利益关系中的矛盾运动是根本原因 2.政治思想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辩证过程。

3.在政治思想的发展过程中,那些思想深刻,勇于创新的政治思想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六、政治思想的作用▲

1.反映特定的政治利益,并论证其政治合理性。政治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政治利益的产生和发展,政治思想正是这种利益要求发生和发展的思想理论反映,它从属于一定的政治利益主体。政治思想不但反映特定的政治利益,而且以其精致的形式,论证了其从属的利益主体的政治合理性和正当性。

2.维护或破坏特定的政治统治。政治思想以特定政治力量为自己的物质武器,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它维护着统治阶级的统治,而被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是动员被统治者的力量,为他们推翻现有政治统治提供强大思想武器,扫清思想障碍。

3.政治思想对人们认识政治现实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政治思想为人们提供政治认识的必要知识,为人们提供政治分析的方法。

4.政治思想统领着人们的政治意识。政治思想是一种自觉的理性的和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它在人们的各种政治意识形态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着统领的作用。

第三章 政 治 社 会 化

一、政治社会化的定义

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1.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过程。2.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

3.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认识政治与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

4.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主客观相互作用和不同政治社会化阶段相互作用的过程。

三、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参考原理)

1.家庭。这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2.学校。在确定一个人的政治价值观念,培养其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方面,学校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3.特定的政治符号。4.大众传播工具。5.社会政治组织。6.政治实践。比起其他媒介来,它更具有根本的意义。

四、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1.利益因素。2.政治权力因素。3.政治权利因素4.社会经济发展水平。4.社会文化因素。5.政治事件。6.政治社会化媒介的作用方式。

五、政治社会化的类型

1.按照不同社会政治形态来划分,可划分原始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奴隶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封建社会的政治社会化,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

2.按政治社会化的年龄阶段来划分,可分为儿童时期的、青年时期的和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3.按照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划分,可分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和间接的政治社会化。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形式有政治模仿,政治教育、政治专业训练和政治实践等。间接的政治社会化形式有人际转移、价值转移、规则转移等

六、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1.赋予个人以特定的政治人格和政治能力,使之适应、参与乃至改造社会政治生活。对于社会成员个人来说,政治社会化是其政治成长和发展的持续过程,这个成长和发展有两个方面构成:一种是政治人格的形成和成熟过程。二是,政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过程。2.维护、改造和创造社会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过程是在现有的政治文化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种灌输、传递、政治社会化使既有的政治文化得以维持和延续。3.维持或改变政治体系。政治社会化对于政治体系的维持或改变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造成人们对于现有政治体系的认同或不认同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俩实现的。

第六篇 政治发展

第一章 政治革命

一、革命与政治革命

所谓政治革命就是在社会利益矛盾对抗的基础上,社会政治力量为变更政权和社会利益关系而反抗既有政治权力和政治统治的激烈活动。

二、政治革命的特征▲

1,不同利益的冲突和对立。政治革命发生的社会原因是利益的冲突和对立。政治革命的归宿是革命力量的利益要求的实现。利益在革命过程中具有根本性和目标性的功能,从而成为政治革命的本质特征。2,政治力量的对抗和角逐。政治革命是政治力量的对抗,政治革命是在利益对立的基础上发生的,同时,政治革命关系到政治权力的归属,因此,政治革命呈现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中的对抗状态。3,政治权力的变更和夺取。政治革命的根本标志是政治权力的变易。4,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加入。政治革命是一种大规模的群众性运动。

5,革命过程的短暂和急剧。政治革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质的飞跃,是社会发展的剧烈震荡,因此,是一种短暂而急剧的变革。

三、政治革命的类型

政治革命分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类型,是按照革命的性质划分,可以划分为奴隶革命、农民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

四、政治革命的方略

政治革命的方略,是政治革命的战略和策略的总称。制定正确的政治革命战略和策略的要求是:

1,切实分析政治革命斗争的客观实际,研究自己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历史发展趋势,把握时代特征,弄清国内国际各种政治实力及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从而保证政治革命战略策略的正确性。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一个国家来讲,要考虑其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历史的等多方面国情,考虑其民族传统和民族习惯等,也就是做到实事求是,从而保证政治革命战略策略的可行性。

3,根据政治斗争形势的变化,采取相对应的革命斗争形式,适时地调配革命力量,并要抓住政治革命斗争的关键环节,正确把握时机,灵活机动地采取各种革命斗争方法和斗争手段,从而保证战略策略的适应性。4,对国内外历史和现实重大的政治斗争经验与教训进行科学总结,尤其是注意及时总结自身政治斗争的成败得失,以实践检验真理,修正错误,不断丰富自己的观点和方法,从而保证政治革命战略策略的完善性。

五、政治革命的方式。暴力革命;非暴力革命

六、政治革命的作用

政治革命是社会发展和政治发展的推动力和决定性方式,其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政治革命实现革命力量的社会利益。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是政治斗争的动因,利益实现则是政治革命力量的目的。在绝对意义上,政治革命的结果必然是一方利益的实现和另一方利益的让与。2,政治革命改变政治关系。3,政治革命更新政治体系4,政治革命变革政治文化5,政治革命促进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第二章 政 治 改 革

一、政治改革的定义▲

改革、改良和革命是人们经常使用且又容易混淆的概念。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改革、改良和革命是表征社会进化与变革的同一系列,但又程度不同的三个概念。

所谓政治改革就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完善,换言之,也就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二、政治改革的特征(考过)▲▲

1,政治改革基于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

2,政治改革是对于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调整。3,政治改革由政治权力主体发起和领导。4,政治改革是有计划由步骤的政治变革。5,政治改革是渐进而缓慢的过程。6,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三、政治改革的目标▲

政治改革目标对于政治改革的成功与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政治改革目标的确定和实施必须贯彻三项基本原则:合理性原则、可行性原则、过程性原则。

四、政治改革的方式

1.综合性改革方式。就是制定全面的改革计划,在改革的最初阶段就全面加以推开的方式,又称为“闪击式方式”。

2.多项分进式改革方式。在确定最终和总体目标后,将改革内容分成相对独立的若干项,分期分批加以实施的方式,又被称为“费边式渐进方式”。

五、政治改革的条件

1.政治改革的客观条件。从宏观角度分析,政治改革的客观条件由经济条件,政治文化条件和社会条件三大要素构成。

2.政治改革的主观条件。包括改革的领导者和倡导者、改革的合理目标和周密计划、选择和把握有利的时机、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广泛的社会支持等。

六、政治改革的作用

首先是缓解或消除社会利益矛盾的有效方式,是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其次,政治改革适应社会利益发展要求,维护政治统治,提高政治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再次,政治改革是医治政治弊端的良药,通过政治改革建立起相应的防止和克服弊端的制度。

第三章 政 治 民 主

一、政治民主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民主的内涵的论述:

1.民主是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2.在阶级社会中,民主具有阶级性。3.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4.民主是一种保障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的国家形式。民主就是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在阶级社会中,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实现统治阶级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

二、政治民主的基本特征▲

1.政治民主以特定的政治统治的确立作为其前提特征。2.政治民主与商品经济紧密相关。

3.政治民主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作为核心原则。4.政治民主以多数决定为基本规则。

5.政治民主以间接民主和直接民主为基本实施方式。6.政治民主以法治作为实施条件和保障。

三、政治民主的类型

(一)、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民主

1.原始社会民主。原始公有制基础上的政治形式,其形成的只是民主的简单规则与机构。

2.奴隶社会的民主。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展为国家形态的民主,其典型代表是古希腊的雅典共和国。3.封建社会的民主。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主体是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专制政治。仅在西欧某些城市共和国内实行了民主制度。

(二)、资本主义民主

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基本内容包括民主原则、民主制度和民主权利规定;就其历史地位来看,资本主义 民主对于封建专制政治来说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就其经济基础来说,资本主义民主是以私有制为核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就其阶级本质来看,资本主义民主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它只能保证资产阶级政治权利乃至社会权利的实现。

(三)、社会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由社会主义政治关系决定和保证的,它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真实的完全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原则是:(1)人民主权原则;(2)议行合一原则;(3)共产党领导的原则;(4)政治协调原则;(5)人民监督原则;(6)法制原则。

四、政治民主的发展途径▲▲(考过)

1.政治民主的基础性建设。它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建设。

2.政治民主的制度性建设。制度建设包括政治民主制度的确立、政治民主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它主要包括政治制度本身和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3.公民的民主政治教育。提高公民政治能力,强化公民的民主意识,是政治民主发展的重要途径。

五、社会主义民主的社会政治作用

(1)社会主义民主可以维护和巩固无产阶级政治统治。

(2)……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和协调人民共同利益要求和利益矛盾。(3)……是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

(4)……是人民提高政治能力和素质,进而提高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水平的重要途径。(5)……是防止政治专制和政治腐败的有效工具。

2004年试题

考试科目:管理学

1. 简述人力资源的特性。(10分)2。简述绩效管理的作用。(10分)

3。“张三和李四都需要钱,张三通过勤奋劳动满足了,李四通过抢劫也满足了。”从这句话中分析需要和动机的关系。(20分)

4。试分析“双因素理论”提出的基本内容,逻辑基础和实施建议。(20分)

5。使用战略管理理论解释“为国有三计:有万世之计,有一时之计,有不终月之计。”这句话的含义。(20分)

6。试分析目标管理的优缺点及实施建议。(20分)

7。某单位在组织管理中出现了下面的一些问题:领导管理不力,组织分散,做出决定和信息沟通都很慢,且准确性差。针对这些情况,假如你是这个单位的领导者,请问:(1)你会采用什么样的信息沟通网络类型?为什么?

(2)根据你所采用的信息网络类型,你具体会怎样进行信息沟通?(20分)8。联系实际谈谈政府失灵的表现。(30分)

下载心理学理论的补充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理学理论的补充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布鲁纳的心理学理论的读书笔记

    布鲁纳的心理学理论的读书笔记 已经忘记了在哪里知道布鲁纳的,期刊文献也只有对他的突出观点的探讨,于是百度一下,我就知道了: 一、 身份: 布鲁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认......

    珍稀动物资料补充

    雪豹_百度百科雪豹百科名片雪豹雪豹是一种美丽而濒危的猫科动物,是促进山地生物多样性的旗舰,是世界上最高海拔的显著象征,是促进跨国界的国家公园或保护区建立的环境大使,是健......

    教师补充资料

    教师补充机制 据了解,葛石教办出台了多项举措,以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初中学校统一按员生比1∶13.5配备教职工;小学在校生200人以上的学校按员生比1∶1......

    2014法规补充资料

    1、 软件职务作品著作权属于(单位);软件的合法复制品所有人拥有三项权利:(1)安装; (2)为防止损坏而制作备份;(3)必要修改。 2、 对于采取虚假手段取得《注册建造师继续教育证书》的,取消......

    考研政治学理论专业资料

    考研政治学理论专业资料:“自由主义”总结 先激励一下自己及大家 哈 佛 大 学 图 书 馆 训 言1.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2.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

    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历史发展

    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历史发展 教育心理学从其诞生至如今成为一门内容翔实、有自己独特研究领域的心理学还不到一百年时间。 教育心理学的独立以桑代克1913—1914年三卷本《教育......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大题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

    资料补充:职业教育&农村教育

    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有关问题的建议 新闻链接: 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一线各种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承担着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在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