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阳市第一小学
德阳市第一小学
德阳市第一小学是德阳市教育系统对外开放的窗口学校,地处德阳市区昆山路。学校历史悠久,始建于清道光2年(公元1823年),原为凤仪书院,后改为德阳城关一小,几经更名后为现名。德阳市建市后属市直属小学,1997年市区区划调整划归旌阳区。学校的办学目标是:校风好、教学实、校改活、质量高、校园美。
学校的育人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个性活泼,手脑灵活,充满活力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学校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教师神圣的职责。
学校先后接待了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德国、朝鲜等国贵宾的来访。同日本东广岛市八本松小学建立了姐妹学校关系,并举行了多次互访交流活动。
第二篇:2016年德阳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6年德阳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6年德阳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6年1月20日在德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市长赵辉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
2015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宏观环境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紧紧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奋力实现“五个走在前列”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战略定力,强化责任担当,奋力攻坚克难,转型发展迈出新步伐,各项事业呈现新局面。
一、经济发展实现稳中有进
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5.1亿元,增长8.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8.6亿元,增长6.1%。
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坚持在扩增量中调结构,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0:58.6:28.4。工业经济稳定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规上企业1308户、净增81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较好,航空与燃机、节能环保、生物产业分别增长4.8%、13.2%、14.3%。全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成效初显,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中江县被评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粮食总产193.5万吨、增加5.1万吨,新增农民合作组织85个。
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81.3亿元、增长9.7%,164个省市重点项目全部完成投资目标。完成工业投资443.1亿元,六脉科技、三星铝业等60个重点项目开工,明日宇航、中京燃气等68个重点项目竣工投产。服务业投资增长17.9%,麦德龙购物中心、洋洋百货南街店等项目建成运营,万达广场、北新国际机械城等项目加快推进。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15.4亿元,增长21.2%。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签约PPP项目8个,总投资311亿元,民间投资占投资比重70%左右。
消费市场规模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6亿元、增长13.1%。出台鼓励住房消费和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一系列新政,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住房公积金新增个贷21.69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3.1%。积极参加“川货全国行”“惠民购物全川行”等活动,举办“迎春购物月”、德阳灯会等活动1145场次。旅游总收入155.7亿元、增长29.1%,成功举办四川省第六届乡村文化旅游节,绵竹九龙镇获“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称号。
二、创新驱动增强内生动力
创新发展迈出新步伐,德阳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我市成为中国科协全国首批创新驱动示范市。
创新能力得到增强。新增30家高新技术企业,预计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1080亿元,增长21%。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户,获省科技进步奖16项,东汽长寿命高温材料实验室获批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项,技术合同交易额增长10%。新增专利实施项目341项,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通过公示。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件、四川名牌产品24个、四川服务名牌2个,全国装备电缆及电气配套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通过验收,我市成为四川省商标战略示范城市。
金融创新步伐加快。直接融资工作开创新局面,2户企业实现股权融资126.4亿元,4户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和挂牌后备企业达128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达25家。成功引进成都银行。广汉农商行成功挂牌。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设立2亿元的应急转贷资金,建立小微企业信用贷款风险补偿金。二重集团债务风险成功化解,重整工作顺利完成。12月末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2084.6亿元、增长8%,各项贷款余额1095.3亿元、下降1%。
创新创业掀起热潮。出台一系列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措施,设立首期规模为6000万元的“阳光天使投资基金”,启用“德阳科创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启动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园建设。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3家,全市孵化场地面积22.05万平方米,入孵企业276家。众创活动蓬勃开展,举办“德阳创客”“双创活动周”等系列活动40余场。制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十条措施,新增农民工返乡创业3695人。新增创新型企业62家,大学生创新创业4996人。
三、城乡面貌持续优化提升
围绕构建“四位一体”全域城镇体系,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城镇化率达48.5%,提高1.2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成都二绕广汉段、中金快通中江段正式通车,成德大道全面完工,德茂公路旌阳段主体完工,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公路德阳至简阳段、德茂公路篮家岩隧道开工建设。G0511线德阳至都江堰段PPP项目成功签约。新(改)建农村公路480公里。实施华强沟、八角、石泉水库等重点水利项目63个,完成投资12.89亿元。石亭江污水处理厂即将投运。建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示范区8个,高标准农田17.8万亩。
全域城镇体系加快构建。中心城区74个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19.1亿元,一环路全线通车,漓江路大桥、城市二次供水加压泵站、市区雨污分流改造一期等项目建成投用,天元污水处理厂、旌南湿地公园等项目加快建设,新增建成区面积4.16平方公里。智慧城市加快推进,建设“浪潮德阳云计算中心”,开通腾讯“城市服务”,建成“全光网城市”。5个卫星县城综合承载力增强。“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完成投资6.4亿元,就地吸纳农村转移人口14824人。建成幸福美丽新村300个。
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落实项目94个,总投资163.77亿元。在全省率先实施新建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关闭和淘汰落后产能企业35户,预计单位GDP能耗下降5.5%左右,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全面完成。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巩固提高,全年空气优良天数272天、增加7天,重污染天数减少15天。沱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项目完工139个。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0.51个百分点,治理水土流失122平方公里。旌阳、罗江建成省级生态县,德阳经开区成为全省首个省级生态工业园,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7个。
四、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中央确定四川依托成德绵地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德阳发展迎来历史性机遇期。
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出台专项改革方案60个,启动改革事项55项,新增国家级改革试点4个、省级改革试点8个。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启动“一窗进出”系统,建立全省首个投资项目代办中心,全年代办项目412个、涉及投资1460亿元,“一窗式”全程代办投资项目模式在全省推广。国资国企改革迈向深入,推动市建投集团、市产投集团整合组建,完成车辆检测中心等事业单位改制转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X”等改革事项稳步推进,新登记公司增长20.42%,民营经济比重提高到60.9%。绵竹“多规合一”通过国家部委专家评审。罗江“村民议事”经验被新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采用。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全面建成。
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制定加快融入“一带一路”五项措施,建立全省首个中小微出口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完成进出口总额31.1亿美元,其中出口23.8亿美元,继续保持全省第二位。中江经开区升格为省级高新区,德阿产业园被纳入川浙合作项目。成功举办第21届西部(德阳)制博会暨欧亚工博会、第四届中国药店博览会。积极参与“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中国西部(四川)进口展暨国际投资大会”“万企出国门”等投资促进活动,引进中国(西部)微创国际医学中心、海尔创新产业园、光大国际静脉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到位内资685.5亿元、增长0.79%,到位外资2亿美元,新签约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53个。外事、台侨、海关、检验检疫等工作得到加强。
区域合作迈向深入。大力推进成德同城化,启动同城化路网规划,新(都)广(汉)青(白江)边界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成德工业园被纳入成都制造2025规划。与成都经济区各市联合发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协作行动纲领,联合成德绵乐城际高铁沿线城市成立“高铁旅游联盟”,与成都等10个市州签署区域旅游合作协议,联合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对口支援阿坝县、若尔盖县和援建芦山县工作扎实开展。
五、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49元,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87元,增长9.5%。
民生改善步伐加快。投入资金48.37亿元,全面完成“十项民生工程”和“15件民生实事”。大力开展扶贫攻坚,投入资金2.1亿元,减贫4.8万人。新增就业3.9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2012级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9.3%。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全覆盖,发放各类助学资金3.9亿元,受助学生83万人。开工义务教育学校用房20314平方米。城乡医疗救助10.24万人次,发放医疗救助金6742万元。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29250套、竣工25377套,为农民工定向配租公租房795套,为低收入群众提供公租房3411套,棚改货币化安置率达56.41%。解决1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全民参保试点扎实推进,全市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243.4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31.4万人,新农合参保242.5万人。政策范围内,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合计报销比例达90%以上。稳步推进机关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新增(改造)养老床位3400张。在社会救助、居家养老等领域推行政府购买服务事项273项。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从每月360元、191.6元提高至420元、250元,增幅为近三年最高。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提高。
公共服务能力增强。新(改)建幼儿园29所,绵竹、广汉、旌阳、罗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评估认定,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三通两平台”教育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我市成为中华职业教育社全国首个“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示范区”。2016年德阳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2016年德阳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公立医院改革深入推进,18家县级公立医院累计减少药品收入1.14亿元。旌阳、中江通过国家血吸虫病阻断达标考核验收,至此全市全面完成达标任务。累计建成文化院坝331个,成功举办三星堆丝绸之路戏剧季、三星堆面具狂欢夜。全国首届青运会取得2金4铜创历史佳绩,成功组建德阳足球学校。人口自然增长率1.93‰,单独二孩办证6310例。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加快创建“平安中国示范区”,深入实施“主动警务战略”,社会公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3%、提高0.2个百分点。全市(社区)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六五”普法成效明显。在全省率先建成社区矫正工作站。群众和信访工作得到加强,“12345”为民服务平台运转有力,接件19973件,办结率98.71%。道路、生产、食品、药品等安全形势稳定,全年各类安全生产伤亡事故下降22%。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升。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双拥”工作继续加强。
与此同时,我们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政府系统作风持续好转。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25件、政协提案277件。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出台重大决策暂行程序规定,完善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基层法治示范创建活动取得实效。廉政建设有效加强,查处违纪违法案件573件,清理并晾晒“权力清单”6208项,“三公”经费压减14%。
统计调查、审计、档案、民族宗教、妇女儿童、青年、老龄、残疾人、人防、保密、地方志、气象、红十字会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十二五”发展回顾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五年来,我们努力抢抓重大机遇,积极应对多重挑战,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基本完成“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全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为实现“五个走在前列”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五年来,经济增长逐步向中高速转换,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1%,比规划目标低0.9个百分点,增速有四年高于全国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4.1%。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4000亿元,是“十一五”的2.2倍,超规划目标1000亿元。成绵乐城际铁路通车,我市迈入高铁时代。建成“五横八纵一环线”公路主骨架,建设农村公路1437.3公里。
——结构调整实现新提升。五年来,三次产业比重由16.5:57.8:25.6调整为13.0:58.6:28.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1%、10.3%。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达18%左右;2015年服务业增速7年来首超工业;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由2.61%提高到2.76%。
——城乡建设开启新局面。五年来,城镇化率提升7.2个百分点,建成区面积增加63.67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198.81亿元,比“十一五”增加131.7亿元。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和四川省文明城市、环保模范城市。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五年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等一批改革措施成效明显。开放水平不断提升,累计引进市外到位资金2925亿元、利用外资10.05亿美元,分别是“十一五”的3.5倍、1.72倍,进出口总额连续九年位居全省第二。
——人民生活再上新台阶。五年来,各级财政民生支出达556亿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1%、14.5%。实现减贫38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3.2%。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87685套。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基本实现全覆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各位代表,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市委正确领导,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凝心聚力、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全市人民,向驻地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德阳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当前存在的问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部分指标与预期目标尚有差距;结构矛盾比较突出,新兴产业尚未发展壮大;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高效的投融资服务体系亟待完善;财政持续增收困难,收支平衡压力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大气和水环境治理任务艰巨;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繁重,社会治理难度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和作风改进不够到位,一些干部担当意识不强。对此,我们将不以事艰而退避,不以任重而不为,民之所望是我们施政所向。
“十三五”时期的总体目标要求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关键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我们既面临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成德同城化提速发展等重大机遇,也面临“总量靠前、速度靠后,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紧迫形势。我们要从全市基础、宏观环境和经济发展规律出发,主动适应新常态、精准把握新机遇,增强发展动力,补强发展短板,引导发展升级,提高发展质量,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根据市委《关于制定德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政府组织编制了《德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明确“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历次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动“五位一体”建设。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以“五个走在前列”为目标定位,以“五十条创新政策”为动力源泉,以“五个协同”为实施路径,以一批重大项目为重要支撑,努力做大经济总量、调优经济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提高质量效益,始终保持高于全省经济增长水平并走在前列,在全省率先实现次级突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纲要(草案)》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发展的主要目标,勾勒了德阳未来发展前景:
——发展增速保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并走在前列。GDP年均增长9%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发展空间格局优化,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实现翻番,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群比重上升,消除绝对贫困。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率先实现教育、文化、卫生、法律等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管理一体化、城乡差别最小化。
——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产业成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到2017年,力争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美丽德阳建设初见成效,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规模、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提高,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屏障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重大突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发挥,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通过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基本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长效机制。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得到加强,依法治市全面落实,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增强,经济社会治理进入法制化轨道。
2016年工作安排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对奋力实现“五个走在前列”、为“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动力源泉,以全面实施成德同城化为重大突破,以保持高于全省经济增长速度并走在前列为目标定位,着力打造经济升级版、改革创新升级版、城市升级版,着力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推动经济社会迈向转型发展快车道。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00亿元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5.7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节能减排达到国家和省的要求。
一、坚定不移稳增长,巩固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坚定必胜信心,咬定发展目标不放松,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改革、创新、转型创造条件。
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抓紧启动实施一批“十三五”重大标志性工程,强力推进总投资2176亿元的100个省市重点项目,确保完成投资374亿元。加快建设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公路德阳至简阳段、G0511线德阳至都江堰段,启动成德同城化“五环五轴”、德中干道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华强沟、石泉、三渔水库建设,建成凯江湖、八角水库。完成工业投资450亿元。撬动社会投资,鼓励社会资本设立股权投资基金,推广PPP模式,引导更多民间资本进入教育卫生、健康养老、污水处理、分布式能源等领域。谋划和包装一批重大项目,积极对接国家和省“十三五”规划、国家重大工程包,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省“盘子”。
推动供需两端发力。稳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创造新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消费需求。着力提高信息产品、文化娱乐、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等领域的供给质量,满足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发展网络购物、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鼓励开办网店经营本地产品,促进线上线下互动消费。繁荣城市商圈,加快万达广场、银鑫五洲广场等城市综合体建设,打造特色街区和规范有序的摊群早市夜市,促进大众消费。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更好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多措并举化解房地产库存。积极参与“惠民购物全川行”“川货全国行”活动。
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进一步完善产业引导基金、政府采购、项目补助等财政扶持措施。做大做强政府投融资平台,完成市建投集团、市产投集团组建。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筛选、培育我市企业入选省“创业板行动计划”,推动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或挂牌。支持企业利用公司债、企业债、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债务工具实现直接融资,大幅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积极推动“险资入德”。
保障企业稳定运行。在实体经济渡难关的重要时刻,各级各部门要当好企业和企业家的坚强后盾。狠抓企业帮扶解困,实施企业问题清单制度,“一企一策一台账”及时解决企业困难。建成中小微企业服务大厅,提供“一站式”服务。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继续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减轻企业负担。促进银企之间有效对接,把更多金融“活水”引向中小微企业。
二、锲而不舍促转型,全力打造德阳经济升级版
坚持优化增量和调整存量并举,推动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推动德阳由装备制造大市向先进制造强市转变。
#from 2016年德阳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来自 end#
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2016年德阳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文章2016年德阳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出自wk-78500000562982.html,此链接!。以“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为指导,推动装备制造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方向升级,向研发设计、服务增值环节延伸。引导食品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转型,巩固品牌包装酒、绿色食品、粮油加工产品优势。推动化工行业向精细化、规模化方向转型。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搭建信息、研发等平台支持“军转民”“民参军”,积极承接国防军工企业的外协配套。支持企业实施能效提升、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
大力发展现代高端产业。实施高端产业“331”战略,率先发展航空与燃机、核电装备、油气钻采及海洋工程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大力推进数字化车间、智慧工厂、工业云、大数据等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两化”深度融合,引进和培育核技术应用、卫星导航、3D打印、机器人等高端前沿技术产业,着力抓好石墨烯产业化、新能源汽车等一批高端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达20%以上。
促进服务业创新突破。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并驾齐驱,成为经济发展“双引擎”。大力发展一批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着力打造科创园、现代金融产业园、现代物流园、电子商务园、文化创意园等专业园区,探索筹建跨境电子商务试验园区。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积极开展设计咨询、工程总包、运行维护、检验检测等业务。大力实施服务业“双30”促进工程,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重点企业。树立“城市即景区”理念,启动旌湖两岸及东湖山两个景区创建国家4A景区;促进文(化)体(育)旅(游)康(养)融合发展、一体发展,挖掘旅游题材,发展旅游演艺,催旺旅游人气。力争服务业占GDP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实施现代农业“三优两高”发展战略,巩固和发展优质稻、“双低”油菜、蔬菜、中药材、食用菌、水(干)果、烟叶、种子“八大优势产业”和优质畜禽基地,打造全省优质农产品基地。抓好现代粮食产业基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确保主要农产品供给和价格基本稳定。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子商务,形成一批现代农业市场主体。加快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订单农业等现代都市农业。支持农户与新型主体联建共享,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千方百计抓创新,加快实现增长动力转换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中,先行先试、勇立潮头、争当先锋。
提升高端装备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探索以装备技术智能制造为主的产业创新新机制,打造集研发、孵化、制造、展示于一体的国家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基地。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内外知名高校等资源,分行业、分领域建设一批装备技术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大力推进战略技术攻关,组织实施重型燃气轮机、第四代核电、远距离超高压输变电等重大科技攻关,提升核心零部件和新产品研发制造能力。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5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1200亿元。
构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机制。创新科技体制机制,铆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立财政经费、项目经费、技术收益多元投入发展模式,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加大科技奖励力度,形成推进知识产权数量质量提升的长效机制。支持辖区内高校院所、国有企事业单位开展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改革,提高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抓好先进制造检验检测中心、航空材料理化检测中心、装备表面功能再制造技术中心等项目建设。搭建技术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开展“科技创新券”试点。深化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有效发明专利达到1200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件。
加快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引进培养。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大力构筑区域创新型人才高地。完善人才政策,重点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创新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成立“全面创新(国际)领军人才服务中心”。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创新职业教育多元办学体制,探索国际化职业教育新模式。健全高层次紧缺适用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加大对科技人才和营销人才的奖励力度,制定兼职取酬、双向流动、股权分红等激励政策。
以“双创”改革激发活力潜力创造力。推进“创新+资本”双轮驱动,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企业雨后春笋般涌现。设立政府参股的股权投资基金,成立“天使投资俱乐部”,参与四川省知识产权运营投资基金共建,推进专利质押融资。利用“互联网+”,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开辟“想法+创投+孵化”创业社区,发展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创业服务机构。深入实施德阳创客计划,组建创客学院、创新创业俱乐部,办好创客大赛、网络沙龙等特色品牌活动,培育大学生创业先锋。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办好返乡创业园。新增创新型企业80家以上。
四、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打造成都北部新城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坚持协调发展理念,以成德同城化为突破口,着力构建“四位一体”的全域城镇体系,力争城镇化率提高1.2个百分点以上。
提升中心城区品质。以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大力实施“城市提档升级行动”,全面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四化”改造升级工程,推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缩小与成都的差距,打造成都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北部新城。提高规划水平,完成《德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修编,落实《成德同城化空间发展规划》,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加强城市设计,提高建筑整体水平,谋划城市“成长座标”。优化市区交通体系,完善拓展一环路,启动建设二环路,竣工沱江西路下穿、长江西路延长线、珠江东路等工程。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推进棚户区、综合管廊改造,开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和餐厨垃圾处理中心项目、石亭江纳污片区配套污水管网整治工程、城北景观步行桥、文德湖、城市停车场等项目,完善公共交通、防洪防涝等设施。推动房地产由住宅地产向商业地产、楼宇地产、旅游地产、文化地产、教育地产转变。
加快完善全域城镇体系。增强全市整体性,加大全市在规划、招商引资、建设用地、项目推进、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统筹力度。加快推进5个卫星县城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各县(市、区)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充分释放县域经济活力。抓好“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工作,加快特色重点镇建设和一般场镇改造,提升城镇内涵品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强村级道路、饮水安全、农电改造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改)建幸福美丽新村218个,新村垃圾处理率达90%。
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理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执法体制,落实城市综合管理长效机制和网格化管理机制,切实解决缺位现象、盲点状态和时紧时松问题。大力整治“五乱”,优化市容环境。推行清扫保洁、绿化养护、垃圾分类等工作市场化。加强交通环境治理,健全长效联动执法机制,整治超限超载运输。抓好智慧城市建设,开发面向市民的教育、医疗、交通、文化、旅游、社会保障、生活服务等智能应用系统。
打造宜居宜业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提升城市绿化档次,打造富有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景观。结合中小河流治理和沱江流域水污染整治项目,实施河道综合治理,有效增加和保护湿地,把全市河道打造成靓丽风景线。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质达标率控制目标。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抓好燃煤锅炉淘汰、秸秆禁烧、渣土扬尘、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强力推进污染物总量减排,大力实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减量化”项目。抓好畜禽规模养殖污染整治、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
五、抢抓机遇求突破,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抢抓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国家高新区建设双重机遇,建设西部内陆开放前沿区。
大力推动改革落地。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推进各项改革部署,释放更大改革红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化程序、减少费用、压缩时限,完善“一窗进出”系统,推进“一照一码+X”登记制度。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在文化、交通、旅游、城管领域开展综合执法改革试点。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域德阳市场主体信息系统。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加快突破“一市一区”格局。贯彻落实新预算法,完善政府预算管理机制,深化专项资金管理改革。加快国资国企制度创新,扎实推进停产企业“人资分离”改革。加快推进农信社改制为农商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动非公有制企业改制上市、债券融资、科技创新。抓好农村产权确权颁证工作,建设农村产权交易平台。
强势推进精准招商。制定产业招商路线图,围绕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加强延链、补链、强链招商和配套招商。努力引进一批带动力强的好项目大项目,全年引进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55个,到位内资700亿元,利用外资2亿美元。积极参加西博会、“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等投资促进活动,支持申办北京国际文化创意博览会德阳分会,积极筹备四川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建设招商“云平台”,促进信息有效对接。培养高素质专业招商人才,组成小分队,开展大招商。
打造高水平开放载体。提升园区承载力,以德阳经开区、德阳高新区为依托,打造横跨石亭江两岸的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创新体制机制,下放管理权限,搭建投融资平台,把德阳高新区打造成为国家高新区升级版。积极发展特色园区经济,加快航空产业园、汽车及零部件研发总部园、医药健康产业园、不锈钢产业园、国际线缆产业城等特色园区建设。学习借鉴德国制造,建设中(国)德(国)产业合作园。清理闲置土地,建立项目退出机制,促进园区集约化发展。积极推动贸易便利化,推进海关和检验检疫“一次通关”,加快创建国家综合保税区。
深化区域开放合作。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鼓励企业通过“蓉欧快铁”开拓欧洲、中亚等市场,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挖掘“古代南方丝绸之路零公里”资源,打造“一带一路”特色名片。落实出口退税政策,用好出口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市场拓展活动,帮助企业抢抓订单。深化“万企出国门”活动,创新创优外贸品牌,变生产商为供应商。加快成德同城化,抓紧规划设计对接成都地铁北延线,全方位推进区域规划、交通建设、产业布局、城市功能、政策机制“五个协同”。深化与中关村的合作。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做好对口支援阿坝县、若尔盖县和援建芦山县工作。
六、改善民生促和谐,努力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十大民生工程,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持之以恒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实施“五大扶贫工程”,分类制定“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制定实施“十个专项扶贫方案”,全面落实扶贫目标、任务、资金、权责“四到县”。扎实开展驻村帮扶,推动精准扶贫到村到户。统筹整合扶贫资金,保障扶贫项目投入。构建多元投入机制,引导更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支持贫困户危房改造,完成农村危房改造6000户。全市减贫4.5万人以上。
狠抓就业促进。实施就业促进计划和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统筹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的就业工作,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补贴政策,加强困难人员就业援助,确保零就业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等困难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新增就业3.3万人。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五险统征”,努力扩大参保覆盖面。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建立城镇职工大病保险制度,提高实际报销比例。完善异地就医结算。抓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高城乡低保补差水平,扩宽医疗救助范围,提高医疗救助比例和封顶线。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增养老床位1850张、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91个。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13829套、竣工10180套,棚改货币化安置率超过50%。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推广“邻里乡亲互助会”,发展冠名基金和专项慈善基金,打造“德善之城”。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进第二期学前三年行动计划,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34所,扩大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面。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校际协同共建工程、“县管校用”人事制度改革和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2016年德阳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两会专题。加快四川护理学院二期工程、西南财大天府学院、四川标榜职业学院等建设。开展健康城市建设试点,打造卫生城市升级版。在市人民医院开展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鼓励社会办医向高端化、专科化、规模化发展。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做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衔接。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德阳大舞台”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广场;以“三讲三爱两进步”为主题,推进绵竹年画进万家、上万墙,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举办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第十九次年会、第二届三星堆丝绸之路戏剧季。大力实施体育惠民工程,积极备战和参加省“十三运会”。做好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平安中国示范区”建设,推进“主动警务战略”成型配套,推进农村综治信息化、管理网格化。实施“七五”普法,提升法治意识。依法化解疑难信访积案和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及时回应群众合理诉求。全面落实欠薪治理体系,严厉打击金融逃废债行为和非法集资。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底线,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完善和落实覆盖全过程的食品药品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体系,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做好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双拥”工作。
七、转变作风提效能,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加快政府职能和作风转变,努力以政府的勤奋指数,提升市民的幸福指数、城市的繁荣指数。
提升依法行政水平。自觉接受市人大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落实重大事项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和向市政协通报制度,切实做好建议提案办理工作,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广泛接受群众、媒体和社会监督。完善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和考评制度。健全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追究制和责任倒查制。推进新型智库建设,建立政府金融顾问制度。
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全面推行电子政务,创新“互联网+行政服务”,探索建设移动网上办事大厅,加快信息互通互认、开放共享,让数据“多走路”、群众“少跑腿”。积极推进行政服务标准化。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强化财政预算、重大项目、公共资源配置等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建立行政权力清单动态管理机制,做到“行政权力进目录、目录之外无权力”。
大力推进作风建设。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加强廉政制度建设,保持高压态势,防止“四风”反弹。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进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全覆盖。完善债务管控机制,压缩“三公”经费,完成公务用车改革,整合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全体公务员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以“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办就办好、滴水穿石”的作风,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尽心尽力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向全市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各位代表,全面创新改革孕育发展新动能,全面小康社会关系群众新福祉。让我们高举中国梦的精神旗帜,弘扬敢担当的优秀品质,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下,改革创新,昂首前行,努力开创全市转型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五个走在前列”、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布局,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
“五个走在前列”:省委要求德阳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勇挑重担、多做贡献,努力在科学发展、转型升级、改革开放、新型城镇化、全面小康五个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PPP”:是英文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缩写,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政府为增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提高供给效率,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建立的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及长期合作关系。
“阳光天使投资基金”:是以德阳市本级、县(市、区)、德阳经开区财政拨付的科技资金为主、社会资本为辅设立的,按照市场化、专业化原则,以股权投资方式,对德阳市辖区内符合高端优势产业发展方向、处于创意期种子期成长期、拥有创新技术与创新商业模式、具有成长潜力的创业企业进行资金支持的政策性引导基金。
“德阳创客”:“创客”是指勇于创新,努力将自己的创意变为现实的人。“德阳创客”是市委、市政府为在全社会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大力实施创客计划,开展创客活动而打造的核心品牌。
“双创活动周”:国务院决定从2015年起设立“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旨在向全民普及创业与创新的概念与精神,并给予广大创业创新人士以国家规格的舞台,鼓励创业创新发展。首届活动周的主题为“创业创新,汇聚发展新动能”,并在北京中关村设立主会场,在上海、深圳、成都等城市设立分会场,向全国发起创新创业总动员。
“'四位一体'全域城镇体系”:以德阳中心城区为核心、卫星县城为骨干、卫星镇为重要节点、幸福美丽新村为基础的全域城镇体系。
“浪潮德阳云计算中心”:由浪潮集团在德阳建设运维,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信息提供云计算服务,是德阳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产业的基础性平台。
“全光网城市”:指一个城市的互联网在数据采集接收后在电信内部的传输交换全部是以光的形式传送。
“'一窗进出'系统”:是市政务服务中心为改善政务服务环境、创新“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建立以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牵头的“一窗进出、管办分离、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工作机制,推进行政审批规范化、便捷化、网络化服务而研发的一种网络管理软件系统。
“三证合一”:指将企业依次申请的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为一证,提高市场准入效率。
“一照一码+X”:“一照一码”是由原来工商、质监、税务三个部门分别核发不同证照,改为由工商部门直接核发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X”是指由市政务服务中心与市工商局牵头对与企业注册登记相关的行政许可服务、政务服务事项以及与企业正常开展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其他服务事项提供延伸服务。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一种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三通两平台”:“三通”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路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五横八纵一环线”:“五横”即绵竹-罗江-中江黄鹿-三台公路、遂(资)德阿高速公路绵竹至中江段(及德绵汉公路)、省道106(及成都至都江堰高速公路)、什邡-广汉-金堂公路、成都第二绕城高速公路广汉段;“八纵”即省道105、成什绵高速公路(成绵复线)、成德大道、国道108、成绵高速公路、旌江快速干线、绵阳-中江-金堂(白果)、成德南高速公路(及省道101);“一环线”即绵竹-什邡-广汉-中江-罗江-绵竹形成的市域环线。
“五环五轴”:“五环”即现有城市一环路,规划建设的二环路、三环路及成都第二绕城高速公路和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公路(成都三绕)。“五轴”即成都北延线、以及市区至罗江、绵竹、什邡、广汉以城市干道标准建设的城市发展轴。
“创业板行动计划”:为进一步深化四川省上市及挂牌企业培育工作,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四川实体经济能力,四川省政府金融办公室、深圳证券交易、成都(川藏)股权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三方签订“创业板行动计划”战略合作备忘录,旨在建立100家“创业板行动计划”重点企业库,主要吸纳全省自主创新企业及其他成长型创业企业、成长中的互联网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各方按照“共同筛选、共同辅导、共同培育,条件成熟时直接登陆创业板”原则,指导支持“创业板行动计划”入库企业通过成都(川藏)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最终实现企业上市融资。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提出“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目标,即力争用十年时间,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高端产业'331'战略”:重点发展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三大高端”成长型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产业“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到2020年,高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
“大数据”:是指从海量数据中“提纯”出有用的信息,为客户挖掘数据中蕴藏的价值,大数据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具有4V特点: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
“服务业'双30'促进工程”:为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步伐,夯实服务业发展基础,突出龙头企业带动、重大项目拉动,市商务局制定了《德阳市服务业“双30”促进工程推进工作方案》,规划每年在全市重点培育30个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服务业重点企业,重点推进30个投资大、业态新、拉动效应强的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三优两高”:优种、优育、优质、高产、高效。
“众创、众包、众扶、众筹”:众创是基于互联网的大众创新模式;众包指一个公司或机构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而且通常是大型的)大众网络的做法;众扶即发挥全社会力量推动对大众创业创新的扶持,指通过政府和公益机构支持、企业帮扶援助、个人互助互扶等多种方式,共助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成长;众筹即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是指用团购、预购等形式,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
“三讲、三爱、两进步”:讲科学、讲法律、讲文明、爱党、爱国、爱家、发展进步、文明进步。
“十大民生工程”:就业促进工程、扶贫解困工程、教育助学工程、社会保障工程、医疗卫生工程、百姓安居工程、民生基础设施工程、生态环境工程、文化体育工程、平安工程。
“五大扶贫工程”:即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能力扶贫、生态扶贫。
“'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即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灾后重建帮扶一批。
“校际协同共建”:通过学校重组、挂牌整合、校校联盟、教育教学共同体等多种模式促进校际间人才资源共建共享,快速提升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篇:德阳市“红领巾示范校”推荐材料
德阳市“红领巾示范校”推荐材料
德阳市旌阳区柏隆一小座落在旌阳区北郊。近年来,该校少先队工作紧紧围绕“抓住一个主线,规范两个动作,打造两个品牌,历练三支队伍”的工作思路,创造性的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值得一提的是:该校培养出了德阳市“十佳”优秀辅导员2名,旌阳区“十佳”优秀辅导员2名。该校少年军校被评为全国示范少年军校。该校创作打击乐合奏荣获德阳市唯一的省一等奖。
其中“一个主线”是指学校抓住“以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线的思想教育,这条主线符合新时期的少先队工作(包括学生德育工作)的规律,同时该校把此项工作抓得实在、出色。
“规范两个动作”是指,该校的少先队活动分为“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其中“规定动作”要求出新意,“自选动作”要求出特色,这也是该校少先队工作的亮点之一。
1、规定动作:即学校少先队常规工作,它要求各中队按照少先队工作日程安排,在少先队总部的统一部署下,各中队组织队员开展相应的(必须完成的)活动。
2、自选动作:是指辅导员老师在上级团组织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下根据本中队实际有选择性的开展的主题教育。(或是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或是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特色教育活动如:少年军校,学生打击乐队等)一般要求每学期有1---2个自选动作。
“打造两个品牌”是指该校着力打造出的少年军校和艺术教育的两个品牌
“历练三支队伍”是指学校着力构件的三支少先队工作队伍
(一)、努力构建一支懂管、会管、善管的中队辅导员队伍
(二)、少先队科研队伍建设
该校有一支强大的科研队伍,具统计共有22人次的有关少先队工作的论文获得区及区级以上的奖励,其中省级论文获奖的就有8人次获得等级奖。该校少先队研究课题《少年军校与德育的整合模式研究》荣获区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少年军校教育机制研究》被确立为市级研究课题。
(三)、少先队干部队伍建设
经过审核,该校符合德阳市“红领巾示范校“建设标准。
第四篇:德阳市中江县工商行政管理局
德阳市中江县工商行政管理局
关于2008—2009年财务工作自查自纠的报告
德阳市工商局:
按照德阳市工商局2010年2月2日财务工作会议精神,我局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专题会议,传达会议精神,明确职责任务,安排落实工作,并就2008—2009年的财务工作进行了自查自纠,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领导重视
市工商局2月2日财务工作会议之后,我局就立即召开专题会议,传达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工作。会议决定,党组书记、局长粟达贵对财务工作自查自纠负总责,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冀具体负责,县局财务室具体落实此项工作。
二、行动迅速
市工商局及我局的专题会议结束后,县局财务室就立即组织力量,采取多种形式投入自查自纠工作之中。一是商请中江县审计协会对我局2007—2009年的财务收入支出情况进行全面审计;二是接受市工商局的财务检查;三是认真开
展自查自纠;四是针对审计、检查提出的问题、意见及建议积极整改。
三、切实整改
针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我局采取以下措施切实加以整改。
(一)及时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帐,做到卡片帐与会计帐相符。
(二)注重票据管理,严格要求票据管理员在票据缴销表上签字。
(三)提醒局领导在原始单据醒目位置签字,避免装订后看不见。
(四)向上级咨询了解相关政策,规避个别工商所使用个人帐号存在的问题。
(五)联系市工商局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妥善处理2009年市工商局调拨车辆时调拨单缺签字的问题。目前,签字后的资产调拨单已装入原凭证。
特此报告。
维新镇中心学校关于财务工作的自查自纠报告
学校财务工作在学校工作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搞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改善办学条件、校容校貌的有力保障。学校财务工作的开展是否能做到合理、合规、合法,将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使学校得到发展,关建在于学校对财务工作的管理。因此,我校历来对财务工作的管理都非常严格,力争在财务工作中不出现什么疏漏,将财务工作抓好抓实。在财务工作的开展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为此,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安排,结合我校实际,现将我校财务工
作的开展情况自查自纠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财务工作开展正常化
为了加强财务工作的管理力度,使财务工作的开展做到合理、合规、合法,通过自查自纠,查找财务工作开展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以便在下一步将财务工作做得更好,将学校财务工作在学校中的后勤保障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成立了财务工作自查
自纠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陈勇
副组长:王加勋
成员:张兴 陈祥芬石平熊潜杨德亮杨斌王颐闵艳
唐仁举郭太友杨秀娥
具体事务由王加勋负责。
二、财务工作的开展及自查情况
1、制度建设:制定有财务工作管理意见、财务经办人员工作职责、财务审批人员工作职责、财物保管人员工作职责、出纳人员工作职责、记账人员工作职责、公用经费预算编制制度、财务人员培训制度等规章制度,严格按制度搞好财务管理工作。
2、切实认真地搞好预算编制工作。每年及每学期的预算编制均要求各校领导班子集体认真研究,结合学校实际,科学合理地进行学校公用经费的预算,预算编制做好以后,经学校全体教师会议讨论通过后,再上报镇中心校汇总上报上级主管部门,经
批准后,按预算编制使用公用经费。
3、完善学校固定资产的购进、管理制度。对于学校固定资产的购买,都先召开教代会讨论通过,形成决议后才进行购买。开支在1万元以上的按要求先向教育局提交报告,批准后再进行购买,在购买时要求二人以上进行,物品购买回来后要求出纳和保管人员办理好交接手续,认真填写好购物登记表。对固定资产的使用要求做好维护、维修工作,确保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对于确不能使用的固定资产要求各校不能随便丢弃,必须按要求提交报损报告,经批准后才能进行报损处理。对确不能使用的固定资产(如电脑等)需进行转让的,先召开学校领导班子集体会议形成决议后,再提交报告上报,经批准后才能进行
转让处理。
4、建立和完善了财务人员培训制度。我校按要求安排校长、会计、出纳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财务人员培训,每次培训回来后
都要认真搞好学校的二级培训,进一步提高所有校长及财务人员的财务工作素质,力争将学校的财务工作做到尽善尽美。
5、公用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我校对公用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严格执行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财政厅文件黔教计发[2008]221号《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印发〈规范和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的意见〉的通知》精神,对不能开支的项目做到不予开支。公用经费的使用除保障教学所需外,主要用于设备添置、校园建设等方面,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我校所辖的完小,已修建了围墙、硬化了场地、修建了花池,校园得到了美化、绿化,校容校貌得到了进一步改观。利用公用经费购置了办公电脑、打印机,部分学校安装了校园广播、多媒体教室,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对公用经费的管理,支出票据的收集要求做到及时,严格审批程序,校长在审核签字时做到不合理、不合规的票据一律不签,未经学校校长审核签字的发票财务人员坚决不予报销,每月支出票据经教育局审核后才进行做账,建有总帐、分类明细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收支账簿、各类票据基本规范,每月对经费的收支都要进行公示。可以说我校对公用经费的管理是合理、合规、合法的,也是非常严格的。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虽然在财务工作管理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校的财务人员都不是专业学校毕业的,难免在财务工作的开展中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各类账做得不是很规范。针对这个问题,在上次教育、财政、纪检联合检查组检查中,给我们提出了非常宝贵的建议并作出了指导,之后我们按联合检查组的指导意见进行了整改,可
以说现在我们做的账和票据的整理是规范的。
2、根据有关要求,不准用公用经费发代课教师工资,由于我校教师缺编,所辖各校(点)代课教师较多,代课教师工资的发放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这一问题很难解决。
总之,我校对财务工作的开展和管理严格按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进行,求真务实地将学校财务工作抓好抓实,但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积极参加财务工作培训,努力学习财务知识,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素质,力求将
我校的财务工作做得更好。
2010年5月13日
第五篇:德阳市2008统计公报
德阳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2月
2008年是德阳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德阳市遭遇“5.12”特大地震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380万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四次、五次、六次全会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奋力开展抗震救灾,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把握灾后重建、扩大内需两个机遇,坚持“推进两个加快,三年全面恢复,五年提升跨越,八年全面小康”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灾后重建,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在大灾之年,德阳经济社会总体仍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2008年,德阳经济遭受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全市经济波动明显,呈“V”型运行态势。一季度,德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经济总量同比增长15.4%,创近十几年新高;二季度,受“5.12”特大地震的影响,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经济社会遭受发展重创,德阳经济发展首次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3.3%,增幅回落18个百分点;三季度,全市人民众志成城,认真推进两个加快,调整政策,努力扩大内需,经济社会逐步恢复,经济总量同比下降2%,增幅回落16.7个百分点,比二季度回升1.3个百分点;四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为正增长,同比增长4.3%。2008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5.04亿元,同比增长1.0%,增幅回落13.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9.4亿元,同比下降
3.4%,回落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83.5亿元,同比增长1.3%,回落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2.2亿元,同比增长3%,回落8.5个百分点。全市经济总量中,三次产业比例为18.6:55.2:26.2。
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9084元,同比增长1.1%,按2008年12月31日汇率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折合为2792.3美元,同比增加355.5美元。
民营经济继续占据德阳经济总量的半壁河山,地震和金融危机对民营经济影响大。2008年,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48.1亿元,同比下降1.7%,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为50.1%,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78亿元,同比下降11%;第二产业增加值204.52亿元,同比下降1.2%;第三产业增加值98.82亿元,同比增长1.3%。年末全市注册登记个体工商户为 70853户,私营企业14095户,同比增长9.97%和30.79%。
二、农业
2008年,全市各级政府按照中央关于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的一系列扶农惠农政策,重点突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不断优化经济布局和城乡结构,积极探索农民增收的新路子。但突如其来的“5.12”特大地震,使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农村经济整体回落。2008年全市粮食生产稳定,畜牧业生产降幅较大,在农产品价格保持高位运行情况下,农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4%,这是德阳建市以来农村经济首次出现负增长。全年农林牧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212.7亿元,同比下降
6.4%。其中农业产值(种植业)88.3亿元,下降5.8%;林业产值4.3亿元,增长12%;畜牧业产值109.0亿元,下降8.8%;渔业产值6.1亿元,增长6.7%。
粮食生产稳定,油料产量增加。全年粮食播面31.2万公顷,同比增长0.1%,粮食总产量195万吨,同比增加286吨,增长0.01%,其中:小春粮食总产量54.5万吨,同比减1.28万吨,同比下降2.3%;大春粮食作物产量140.5万吨,同比增加1.3万吨,增长0.9%。油料作物播面6.9万公顷,同比增长9.6%,油料作物总产量17万吨,同比增加1万吨,增长6.6%。蔬菜播面6万公顷,同比下降6%,蔬菜总产量178.2万吨,同比下降14.3%。
畜牧业生产受地震后养殖条件等的影响较大,主要产品产量下降。全年肉类总产量44.7万吨,同比减少2.2万吨,下降4.8%;生猪出栏408.2万头,同比减少29.64万头,下降6.8%,猪肉产量27.1万吨,同比下降6.3%。出售和自宰肉用牛11.9万头,同比下降
2.5%;出售和自宰肉用羊30.1万头,同比下降10.5%;出售和自宰肉用家禽8355.6万只,同比下降0.8%,禽蛋产量13.6万吨,同比下降4.98%;牛奶产量8610吨,同比下降29.9%。
期末生猪存栏247.1万头,同比减少25.3万头,下降9.3%;牛存栏16.59万头,同比下降8%;羊存栏26.5万头,同比下降5.3%。林业和渔业生产稳定发展。
全年农村用电量16.6亿千瓦小时,增长0.4%。化肥施用量(折纯)18.4万吨,增长0.7%,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28.3万千瓦,下降1.8%。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8年全市工业经济经历了5.12特大地震和世界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发展势头大幅振荡,工业企业在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中抢抓发展机遇,实现恢复性增长。
工业企业个数增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31户,比上年净增121户。主营业务收入上亿元的企业112户,比上年增加1户。其中,10亿元以上的企业13户,20亿元以上的企业10户,50亿元以上的企业4户。
工业经济总量略增。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下同)增加值325.7亿元,比上年增长0.3%。主营业务收入901.5亿元,比上年增长6.8%。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7%,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受地震、金融危机和税收政策的影响,利税大幅下滑,实现利润总额42.4亿元,比上年下降50.9%。利税总额88.0亿元,比上年下降34.8%。
机械行业在逆境中发展。机械行业着力发展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产业集群不断扩大,有效抗击了地震和金融危机双重影响,逆境中继续得到发展。2008年,全市机械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30户,比上年增加60户,占全市工业企业的33.5%,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54.2亿元,同比增长3.8%,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3.5个百分点,对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达43.2%。
工业效益下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4.0%,比上年下降21.7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10.2%,下降8.3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8.7%,下降7.2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5.1%,下降6.2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2次,下降0.2次。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0.4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全市资质等级以上的建筑企业212个,比上年增加14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94.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14.9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国家灾后重建政策的强力支撑下,固定资产投资总量首次突破200亿元,达到218.9亿元,比2007年净增54亿元,增长32.8%,投资总量和年净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全年施工项目1258个,其中:新开工项目798个。
从用途结构看,基本建设投资平稳增长,完成投资56.6亿元,同比增长11.3%;更新改造完成投资86.6亿元,同比增长9.1%;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5.5亿元,同比下降0.9%。从城乡结构看,农村投资快于城镇投资。全年城镇投资160.4亿元,增长10.5%,农村投资58.5亿元,同比增长28.6%。从区域结构看,区域差别明显。绵竹市固定资产完成投资28.6亿元,同比增长57.2%,广汉、中江同比分别增长70.3%和76.8%,什邡、旌阳区分别完成投资27.3亿元和7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8%和11.7%。
在5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6亿元,增长67.0%;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09.6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04.7亿元,增长54.6%。
五、国内贸易
消费信心逐步恢复,消费市场走势呈“V”型。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5亿元,比上年增长3.8%。2008年前四月,全市经济快速增长,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呈平稳快速增长的态势,月均增速为20.9%。5月12日以后,我市绝大多数企业处于停业、半停业的瘫痪状态,商品流通市场和城乡居民消费受到严重影响,居民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发生变化,生活必需品的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出现大幅下滑,5、6、7、8月呈负增长,9月以后,随着援建、重建工作陆续展开,商品消费出现起色,零售额增幅出现拐点,增长速度由负转正,9至12月的月增幅分别为3.4%、3.4%、2.9%和8.8%,全年消费品零售市场呈“V”字型走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市的零售额90.1亿元,增长0.1%;县的零售额26.7亿元,增长22.6%;县以下零售额83.6亿元,增长2.7%。从行业看,批发业29.2亿元,增长15.8%;零售业124.3亿元,增长3.2%;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43.1亿元,下降1.3%。从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1亿元,增长15.8%;集
体经济实现零售额0.8亿元,下降36.3%;私营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128.6亿元,下降3.8%;股份制及其他经济实现零售额67.8亿元,增长22.2%。
六、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快速增长。全年引进内资项目569个,协议金额447.5亿元,到位资金137.6亿元,其中省外到位资金93.5亿元,同比增长56.3%。招商引资工业项目个数393个,资金额93.4亿元,占到位资金总额的67.9%。引进资金所属行业前三位是:制造业,到位资金83.6亿元、房地产业,到位资金16.4亿元、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到位资金
7.2亿元。引进到位资金亿元以上项目78个,实现到位资金67.1亿元。
对外经济成效突出。2008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8.6亿美元,同比增长40.5%。其中:进口总额9.4亿美元,增长28.8%;出口总额9.2亿美元,增长54.3%。境外劳务输出2070人次,增长8.3%,招商引资实际到位外资1.4亿美元,同比增长27.5%。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发展良好。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7560公里。其中等级公路5741公里,占公路里程总数的76%,等级公路比重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等级公路中,高等级公路(含一级公路)317公里,高速公路99公里。全年公路货运周转量13.7亿吨公里,公路客运周转量14.6亿人公里。
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07250辆,比去年增加2079辆。其中:私人汽车82256辆,比去年增加3378辆。
邮电通信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2.9亿元,增长33.2%。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79.3万户,增长29.9%;国际互联网用户数达到15.5万户,增长16.5%。
旅游业积极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12.3万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5800人次。全市旅游总收入24.4亿元。其中:旅游创汇383万美元。全市拥有名胜风景区和文物保护区4个,星级饭店11个,星级饭店客房总数2100间。
八、财政、金融、保险和证券
财政收入下降,财政支出大幅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98.2亿元,比上年下降6.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5.3亿元,下降13.7%。其中各项税收收入18亿元,下降12.6%。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下降12.9%、2.4%、49.8%和47.5%。财政支出总额240.1亿元,比上年增长2.1倍。其中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102.4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8亿元,增长2.4倍、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0.5亿元,增长1.8倍。
金融运行稳定。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453.7亿元,支出1505.9亿元,分别增长
6.7%和8.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960.9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488.4亿元,增长36.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327.4亿元,同比增长19.5%。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21.1亿元,增长16.8%;中长期贷款余额84.1亿元,增长17.3%。
保险市场快速发展。全市有各类保险机构23家,全年保费收入25.9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5亿元,增长10.7%;寿险保费收入20.4亿元,增长88%。全年处理赔款及给付金8.8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4亿元,人身险赔付金额4.8亿元。全市全年证券新开户数1.03万户(数据只包括华创和和兴证券公司,未包括华西证券,下同),证券开户数达到7.5万户,全年证券累计交易量5202万手,交易金额350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小学534所,在校学生20.2万人;初中学校163所,在校学生13.2万人。高中学校28 所,在校学生5.1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1%,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99.5%。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26所,在校学生5.4万人。全日制高校6所,在校生5.3万人。258人通过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获得毕业文凭。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全年国家科技项目立项11项,省级重点科技项目立项69项,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46户,获科技进步奖26项。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全年共申请专利676件,其中:发明专利132件,实用新型218件,外观设计326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绵竹、什邡分别被文化部命名为“年画之乡”、“书法之乡”。“文化德阳”活动广泛开展,特别是灾区文化活动凝聚了人心,全市文艺工作者在89个受
灾群众安置救助点开展“情系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慰问活动170余场。组织创作“抗震救灾”主题漫画268幅,主题音乐作品100多首,《托起生命的太阳》、《古老的歌》等一大批美术作品参加了全国、全省抗震救灾主题作品展。率先在灾区启动一批文物抢救保护维修工程,开工建设绵竹棚花村木版年画传习所、罗江县文化馆等项目,初步恢复一批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项目。
年末有广播电台7座,节目7套,广播人口覆盖率99.6%;有线电视转播台7座,节目8套,电视人口覆盖率99%。全市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13702公里,有线电视用户42.3万户,比上年增加5.4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32.8%,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卫生事业全面发展。今年我市新增旌阳区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全市实现了全覆盖,参合率农民272.9万人,参加合率为91.2%。基金到位总额20752.5万元,基金补偿支出10545.81万元,其中住院补偿43.2万人次,共补偿8642.6万元,门诊补偿42.9万人次,共补偿543.1万元。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全市已建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1个,服务覆盖城市居民68.5万人,覆盖率达85%。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坚持体育服务于社会,面向广大群众,推进全市群众体育向前发展。全市拥有全民健身活动场所140个,健身路径186条,公共体育场馆9个。成功承办奥运火炬展示活动。德阳籍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获得1金1银,参加全国比赛获得2金2银1铜,参加四川省锦标赛获得12金8银9铜。
十一、环境保护
2008年全市环境质量保持了总体稳定,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58天,达标率97.8%;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出境断面(清江断面)水质有10个月达标;市区环境噪声低于55分贝,其中夜间为47.5分贝,较去年同期降低1分贝。
顺利开展战略环评、《德阳市统筹城乡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及《德阳生态市建设规划》和污染源普查工作。全年窗口受理环境影响评价项目671个,依法审批600个,验收32个。截止2008年,全市共建成省级生态小区26个、省级生态村22个、市级生态村32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1个,市级生态家园115户。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县级自然保护区1个。
十二、人口与安全
据公安年报统计,全市出生人口3.3万人,死亡人口3.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3‰。年末总户数134.2万户,总人口387.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0.8万人,农业人口296.6万人;男性人口199.3万人,女性人口188万人,性别比为106:100。全市城镇化率39.5%,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全年未发生重特大伤亡事故,发生交通事故902件,比上年下降24.3%;事故造成损失折款244.9万元,下降14.7%。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收入有所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40元,增长9.1%。其中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分别增长8.2%和0.8%,转移性收入增长16.5%;人均消费性支出9904元,增长7.9%。其中:食品消费支出增长7.9%,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40.5%。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1.5%;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长16.7%;交通通讯消费支出增长21.6%;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下降4.6%。
农民收入较快增长。2008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185元,比上年增加644元,增长14.2%,增加额中各种救灾补助和救济金410元。工资性收入增长8.8%、家庭经营纯收入下降2.4%、财产性收入增长36.8%、由于国家发放的救灾补助和救济,转移性收入增长
1.84倍。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4607元,增长21.8%。食品消费支出增长13.1%,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5.1%,衣着消费支出增加9.2%、居住支出增长96.7%、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2.4%。
加快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0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1.1万人。组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2.94万人。年末登记失业人数14887人,登记失业率3.5%。
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城镇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54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覆盖人数29万人。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
注:
1、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2007年个别数据有所调整,正式数据以《德阳统计年鉴-2008》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及产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