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育工作现状分析
特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学校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社会在发展,新的问题也在不断产生。残疾学生生活在发展的社会中,学校德育工作同样要根据社会需求,在实践中探索、积累特殊教育学校德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让学生“体验生活,感悟人生,感受成功,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提升学生的道德行为品质,完善学生人格,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与普通学校相比,大多数特教学校都能够做到:建立健全德育管理机构,抓好德育队伍建设;按照上级文件精神要求,做好学校计划、落实工作;坚持以班级为德育主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宽德育途径;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的德育功能等等。但是也由于特校学生的特殊,我们又面临了一些与普校相同或不同的困难。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德育工作缺乏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创新力度不够,特色不够突出。当前学校德育工作还处于半封闭的状态,学校整体德育工作常单纯从“任务”、“要求”的角度出发,不注重效益意识和质量问题,凡是上级布置的任务,不论最终效果如何、质量好坏、是否适合本校学生特点,只要完成任务便万事告终。教师还局限在校内、教室内讲道理、开班队会,一切活动由教师作主、包办,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学生很少能够能动地参与德育实践。德育的多项工作常常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办不出自己的特色或特色不够突出。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集聋、弱智于一体的特殊教育学校,一方面由于学校学生智力、听力残缺程度差异很大,各班学生的能力有很大差别,举行活动时,难以有统一的标准或者适合各班的不同标准来衡量学生活动进而量化班
级工作。所以通常的活动是分别针对不同班级来搞,结果是虽然活动不少,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考核手段,落实起来有虚而不实得现象。从而导致活动缺乏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学生普遍存在听力、智力上的残疾,看问题肤浅、直观,对于一些例如环境卫生、纪律、两操等活动的检查,学生无法操作,导致我们的德育工作不能象普通学校那样可以借助学生的力量来进行,单凭一两个负责德育工作的人员天天检查又没有足够的时间,检查落实的环节薄弱。因而导致许多德育工作缺乏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三是家庭教育薄弱,家庭与学校配合困难。
就笔者所在的学校而言,由于学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而且贫困家庭居多,家长整体素质相对较低,教育意识非常淡薄,多数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关心重视不够,不能有效适时地矫正及教导子女。有的家长对孩子不抱任何信心,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有的家长对子女的的教育甚至产生了一定的负面阻力。以上种种造成家庭与学校配合困难的情况,使学校德育工作不能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强化。
二、对策与思考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系统工程。要改善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成效,需要做的工作和完善的环节很多。我们需要从让残障学生学会生存着手,采取切实措施,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第一,特殊教育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在德育工作中,德育工作者要不断关注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趋势,加强德育科研,根据学校实际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德育观念,更新德育手段,根据社会需求,为学校德育工作定位。要在实不断的践中探索、积累特殊教育学校德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摆脱一成不变的单纯凭经验的德育管理思想,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性,以补偿学生的缺陷和挖掘学生的潜能为主体目标,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以“体验生活,感悟人生,感受成功,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为宗旨,重点开展好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阳光体育运动等。从而不断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让德育工作在不断创新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第二,德育内容要注重针对性。
德育内容的针对性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先决条件。特教学校的对象是残疾学生,他们与普通学生既有相同处,又有他们的特殊性,在制定的与内容上应注意以下两点:
1、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特教学校的学生年龄差异大,各年龄的需求不同,须科学地安排好德育内容的深度、广度。学校在低年级时,可以结合学校的教材,选择浅显、生动、趣味的德育内容;到高年级,面临毕业走上社会,可增设一些公民教育、社会交往教育、敬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德育内容。
2、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
由于学生普遍存在语言表达能力差、逻辑思维差等特点,因此要选择贴近他们学习和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能激发他们道德情感的内容。
第三,要拓展新的德育空间和渠道。
善于运用校园文化开展德育工作,要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进行劳动教育和习惯培养。要善于运用校内校外开辟的养殖实践、种植基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推动理论与实际、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的互补融合,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锻炼、自我提高,努力达到知行统一。另外要善于利用各种节日、各种活动开展德育工作,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开拓学生视野,努力塑造和培养学生健全、健康的人格和个性。
第四,在学校德育工作体制上,构建全面、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新
格局。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全面德育,就是要把德育工作纳入到学校工作的总体规划之中,融合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教学、科研各个环节,把德育工作目标纳入整体培养目标,把德育工作内容纳入党的领导的工作职责,使德育工作与其它工作融为一体;全员育人,就是要增强全体教职工育人意识,敬业爱生,教书育人;全程育人,就是要根据德育工作目标,根据不同阶段要求,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分层递进;全方位育人,就是要依靠全社会力量,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挖掘学校德育工作资源,营造良好的学校德育工作氛围。
第五,要提高家长素质,优化庭教育环境。
学校要积极向家长传播科学育人的知识,如关于儿童心理问题、青春期教育问题或家庭教育问题讲座并教给家长手语等,指导家长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指导工作,同时学校要充分准备、充分利用每一次的家长培训、家长会,通过一些成功的案例触动家长、感化家长。要多形式多途径加强与家长的交流,深入指导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教水平。
德育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在不断的反复中提高的过程,在特殊教育学校实施德育,学生差异大,认知能力低,效果见效慢,困难多,就更加艰辛。但残疾学生终将要回归社会,以良好的心态、社会公德意识和行为规范参与社会活动,我们作为特教工作者,应从让残障学生学会生存着手,努力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为锻造残疾学生健全人格而积极努力。
赵传新
第二篇:中学德育工作现状分析与建议
中学德育工作现状分析与建议
唐庄初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的关键在德育,而德育的主阵地在学校。“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纲要》)。学校德育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重点工作。当前,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德育实效性差,德育工作陷入两难境地。
一、学校德育工作严重滞后于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入到新的历史时期,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影响下,东、西方思想文化思潮的碰撞,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也在多元化,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而现代化建设要求培养大量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是对人的道德素质的要求。然而,学校教育仍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大行其道。加之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主要看“升学率”,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学校在社会压力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不得不为了学校的“声誉”(即学校的生命线、生存线)而放弃道德教育的功能。
二、现行的德育教育与转型期学生的需要严重脱节。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事物层出不穷,社会生活各方面变化巨大。而传统的思想教育,过分强调教学的社会价值,忽视学生个人发展的价值,而现代中学生对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有不同的追求和向往。反观我们的教育工作,并未真正关注学生内在的需求和情感,并未真正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和展现。大多以“书本”,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照本宣科,面对思维活跃、思想前卫的学生提问,大多敷衍塞责,学生希望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回答。
三、说起来“德育首位”,实际操作是“德育无位”
追其根源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考试制度与社会评价偏重于学生分数和升学率,而且这种现象在短时期内还难以根本改变,“只要成绩好,一好顶三好”还将继续存在,学校教师为了自身利益或迫于社会压力不得不重智轻德。
四、纯粹的德育政治化倾向严重。
我国“文革”时期把德育窄化成政治教育,以政治教育替代道德教育的极端做法,一直延续到今天。在不少人的观念中,德育之所以重要,只是因为它的政治价值,即担负培养“接班人”的重任,他们看不到或者不愿意承担德育也应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为学生的幸福生活服务。于是乎,学校德育轰轰烈烈,实际上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越来越形式化,成为一种对上交差而对下不负责的“应景之作”。
五、学校的德育手段、方式方法偏重“说教”、“灌输”,与学生的自我实践,自我教育严重脱节。
空洞的“说教”、“灌输”是教育教学方式上最简便易行的,于是,高尚的道德便缩水为逻辑严密的道德条目,从而斩断了道德与生活的血肉联系,道德便成了与学生学习无关的客观知识现象,这种客观现象与学生正在进行的生活无法发生意义联系,学生便无法产生学习动机和热情,无法进行也不愿意进行道德的自我实践和自我教育。教师也只能将这些条目(如《守则》)、《常规》、《公约》等)当作对象性知识来传授、灌输,借助背诵过关和考试等其他方法进行强制学习,这实际上是以不道德的方式进行的道德教育。
六、德育万能,忽视德育的本质功能。
全社会对学校“寄予厚望”,从社会评价来看,学生奇装异服时,有人批评学校德育没搞好,风气不正,出现了“道德滑坡时”,有人指责“学校德育没有抓好”,这是普通的社会心理,即期望学校德育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能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到学校去调查班主任、德育工作者,普遍认为现在的学生难教(蛮办法不行,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德育的实效性偏低(五加二等于零),一言以蔽之“德育无能”。
七、学校的德育工作偏重教师主导,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动行为者。道德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当受教育者在进行自我教育时,他不仅是受教育者,而是成为教育者(现身说法),这就是道德教育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现在学校的德育教育,组织者只限于向学生传授一套固定的道德规范,而忽视德育主体——学生的参与,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表现在德育过程中常以:禁止、训斥、批评、说服、榜样、奖励与惩罚等方法,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化,用规范演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 过程,成为中国德育的现实的主流特征”。
八、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严重分离。
中学生生活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中,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基本群体,是组成社会的分子。家庭是孩子赖于生存的场所,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现实社会,大部分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不能协调一致,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私活)也包办代替,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过分的爱,把孩子逼上“家庭小皇帝”的“宝座”,甚至出现“学优品劣”的学生,家长无计可施反倒说“现在孩子到底还缺什么?”缺什么?现在的孩子缺少的就是“缺少”。
九、学校德育与学生心理发展,年龄特点的实际脱节。
中学德育目标在确定上,存在着理想化倾向,这就是无意拔高学生的道德水平。现实的德育活动得不到学生内心的认同,极易产生逆反心理,由于目标指向的负载过重、过高,也就导致了德育内容的大而不当、宽而无边。如在学校德育中引导学生向董存瑞、黄继光等革命英雄人物学习,而这些英雄人物是革命战争年代的产物,不具有时代特色,也不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无法溶入学生的日常行为实践和影响人生观,这样的道德教育就变成了道德说教。学生的年龄、觉悟程度、认知水平、道德水平和境界存在着不同的层次,要求所有学生达到同样的程度和水平,显然是不切实际和不合适宜的。
多年的德育实践,我们认为中学生有如下特点:、学生的民主意识明显增强,不愿意接受训导式的唯书、唯上、唯长的教育,乐于以平等、民主和探讨研究式的态度接受教育。、喜欢独立,求实精神大大增强,不喜欢机械、空洞的说教,喜欢在实践中明辨是非、善恶、美与丑。、渴望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生活中成长,发展兴趣和特长,接受美的熏陶,创造美的生活,不愿意接受乏味的、教条的、抽象的伦理教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渴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判断,但独立能力明显不足。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作为德育工作者,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应建立以养成教育为重点的德育系统,发挥学科渗透的德育功能。
如何走出德育困境,有如下九条建议:
一、在德育目标上,造就崇尚真理,勇于开拓的创造者。
具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身就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开拓性的崭新事业,作为这宏伟壮丽事业的继承者和参与者、建设者,理所当然地应该是崇尚真理,勇于开拓的创造者。但实际工作中,德育工作者在有意无意间地培养膜拜师长、迷信权威的守旧者;教师动辄以“古人云”、名人和英雄豪言壮语对付学生,书上写的,老师说的都是对的,不敢也不愿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久而久之,思维受到束缚,思想变得苍白,创造精神被压抑以至泯灭。因此在德育过程中,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应该具有“不断追求新知,具有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二、在德育内容上,要切合实际。
不唯上唯书,不迷信古人,“老师讲的,不是我们想的,我们想的,恰恰是没有人讲的”要使德育真正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就必须切合学生心灵,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在理解学生中引导学生。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上,学校德育工作采取积极措施帮助学生抵制各种腐朽文化的侵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具体要求是:既尊重个人权益又提倡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既鼓励公平竞争又不忘互助,既不懈求是务实又富有远大理
想,既鼓励通过正当途径发财致富又不忘他人和国家利益,不能片面追求实惠和享受,不能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集体利益之上,不能为了金钱而不择手段,陷入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泥坑。
三、德育教师应是塑造人的灵魂工程师。
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下一些德育失误,追根求源无不与教育者本身的弱点相联系:学生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这往往是教师(家长)“慈母般无微不至关怀”的结果;学生不张扬个性,习惯封闭自己的心灵,言谈举止总是被动服从,这是教育者(家长)“严加管教”的结果。令人忧虑的是,这种“保姆型”、“警察型”的教育工作者,至今还被一些人所推崇,这样的德育工作者难于培养出人格健全的现代化新人。德育工作者最根本的任务是“塑造灵魂”,是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培养“考试机器”。因此,唯分数至上的所谓“教育”,是目中无人的伪教育。现代教育的实质是提高学生的“四大素质”:即思想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教育有四大支柱:即学会 认知(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为社会、个人创造价值);学会共同生活(与他人交往、合作共事);学会生存。
四、正确处理和把握德育过程中的情感教育。
这里所提到 的教育情感是指师生关系。本来,师生之间是一处管理与被管理,教育与受教育的关系,但这决不应该是师生之间唯一的关系。“师道尊严”、“天地君亲师”传统的观念应有所改变或赋予新的含义。“我说你服”、“我打你通”、“我管你从”等旧德育观念一代传一代,就使得学生对师长敬而远之,畏而远之,学生创新思维难于撞出火花,连起码的独立思考能力也逐渐缺乏。我们应当把“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教学相长“、”当仁不让于师“等至理名言体现在德育之中,使师生建立一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朋友关系、同志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是双方的平等意识。
五、在德育方法上,变堵为疏,变教为导。
在德育中,灌输和引导都是需要的,但要注意主次,注意适时适度。我们的这种教育符合德育中因势利导的原则,这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回想我们的德育常规工作,最常用的词是“不许„”我们何不俯下身子,了解学生的内需,而后提出“允许„”呢?“在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是使这种影响产生高度效果的条件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语)。“一个不高明的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学生去自己发现真理”——(第斯多惠语)。我们的教育目的一定要明确,但我们的教育痕迹最好淡化,师生平等相处、合作共事、共同探讨真理、辨别正误,春雨润物的德育感染比慷慨陈词的德育说教更为奏效。
六、德育过程要用真诚来充实。
以往德育客观存在种种虚假作法,让我们不自觉的培养了这样一种人:想的与说的不一样,说的与做的不一样。言不由衷的作文、口是心非的演讲、为迎接检查而搞一次大扫除,如此等等,教育者也许是习以为常,而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的接班人,我们教育者应该明白:德育的力量在于诚实。教育工作者的真诚才能使德育过程真诚。只有真诚唤起真诚,信念只有靠信念来铸造!
七、德育环境要大胆开放。
“五加二等于零”这是许多教师的共同感言。细回想近十几年来的学校德育教育,什么“封闭式”管理,就是教育者的无能,不得不采取如此下策,尽量减少与社会上的人接触,少与外界联系,甚至连野炊、春游也取消,一来出于安全考虑,二来是要把学生封闭在校园的净土中,这种做法,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清朝中期的“闭关”政策,结果是中国看不到世界各国的发展变化而逐步落伍。真正的德育教育应是开放型,向家庭开放、向社会开放,帮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经受社会风浪,才能立足于社会。
八、德育管理走向法治化轨道。
我国几千年的传统,对管理者而言,习惯于“人”治。教师的口头禅是:“跟我把作业交来,跟我„„”、三尺讲台“一言堂”、“严父慈母”其实质是“家长式”作风,与其说管理,不如说是管制。教师希望通过管制,从表象上看学生规矩,对于各项禁令不越雷池半步,但潜在的德育负效应是令人担忧的:我们提倡“法治”,就是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使学生的民主管理意识与能力得到提高和增强,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九、德育评价工作要规范化、科学化。
德育工作来不得急燥冒进,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也就是说,德育效果有隐性和显性的,有行为的也有观念上的,有短时的也有长远的。因此对德育评价不能片面化:一是以智论德,成绩前列的班级就是优秀班级;二是庸俗化,用数字量化德育绩效,班主任有填不完的表格,学生有写不完的分数。如此这般,往往诱导德育就是搞形式,助长师生弄虚作假,但科学的量化也是必要的。既要有定量分析,也要有定性描述。既要看学生的一时一事,也要看对学生将来发展的作用。改革德育评价,也是德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各位德育工作者:新的历史时期,呼唤德育工作者用“爱心”、‘细心'、“责任心”去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田,我们从事的是塑造人的灵魂的高尚艺术工作,虽苦犹荣,钻研其中,其乐无穷。我愿和大家一道在德育艺苑这片沃土中,精耕细作,培育出更多的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第三篇: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分析及措施
学校德育工作分析报告及针对性措施、方案
一、学校德育工作理解
在几年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提出“德在行中”的工作理念,形成“有条不紊、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工作思路。
1.德育是对人思想的教育,是对人思想的引领,“德育为首”。德育工作的最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和行为习惯,这是德育的“根”和“本”,要达成这个目标,就要创设载体,挖掘内容,丰富形式,并要想法设法地使教育为学生所喜欢,这是德育所走的“路”和“径”。
2.德育工作不是亦步亦趋,需要创新,需要因地制宜,因生制宜。在日常的德育实践中,上级部门的文件精神和活动要求,是指引学校德育发展的指针,作为德育工作者要吃透其精神,领会其内涵,至于怎么去贯彻和落实,则需要自己根据本校的情况具体研究,因地制宜,因生制宜,顺势顺时而动,教育内容要为本校学生所熟知的,活动形式要采取本校学生所喜欢的,只有这样的德育才是有生命力,也才是有实效性的,因为我们德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有想法的人。
3.队伍建设是德育工作的保障。德育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活动,一支素质精良、业务精湛的德育工作者队伍,是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关键,必须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来提高这支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第一,是要提高德育工作者的思想认识,树立“德育为首”、“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和敬业爱岗的精神,第二,是要千方百计地提升德育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第三,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德育氛围,建立起切实可行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4.特色德育是学校德育发展的方向。几年的德育实践,我们不断思考着
学校德育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们这样一所农村学校,学校德育要想取得较大程度上的发展,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德育常规一定要夯实,这是基础,是重中之重。二是要做大做强学校特色德育品牌,创建学校德育特色的过程也是极大提高学校德育内涵深度发展的过程,也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目前我校德育工作存在着的问题
(一)教师层面(班主任)
思想是人生的引领,思想于人的成长及其重要,有了思想意识的转变,才能谈工作能力的提高。
1.缺乏一种境界,缺少一种从宏观上思考德育、理解德育、实施德育的理念,一个学期,一个学年,仅仅是学生成长历程中的一个点,面对教育,教师不能只着眼于一时一事,要从学生的整个成长着眼,需要宏观上的把握。
2.心中缺少一个思路,不注重思考。我们要培育怎样的人?怎样去培育人?这两个问题,需要教师认真地思考,已形成自己的一套工作思路,针对性的,有重点的,有计划的去教育,而不是随心所欲,或是心血来潮,或是跟着学校工作布臵的亦步亦趋。
3.少了一份学习,知识积累不够。不需涉猎一点班级管理、教育研究方面的知识,以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教师特别重要。
4.班务工作不够细致。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没有做事业的意识,缺乏一份敬业,还存在不少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倾向,没有去深入研究工作;二是不够入门,对自己的角色需要做些什么工作还不甚清楚,心中没有计
划,手上没有行动。
(二)学生层面
对于我校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可以用以下几个字概括:任重而道远。很多方面我们都想到了,都强调了,可由于执行力度不够、坚持不够、贯彻落实不够等方方面面的原因,陷入这样的困境:一直在抓,一直在喊,可成效总不是很大,学生的表现总没有焕然一新的感觉。
1.文明礼仪,离学校要求相去甚远。脏话粗话,不文明行为,土话交流,大声喧哗,不规范的仪表仪容,细细梳理很多很多。
2.安全意识有待提高,还存在不安全行为,包括课间的休息、操场上的追逐打闹等等。
3.爱护公物意识不强,破坏现象较为严重。班级里的、校园内的,有一部分学生管不住自己的手,管不住自己的脚。
4.卫生习惯,校园内学生打扫不可谓不勤,可卫生现状总令人不甚满意,因为随手扔垃圾的同学大有人在。
5.上下学校门口的混乱,家长的随意进出校园。
6.家庭作业完成有部分学生不够理想,年级越大这一情况就越严重。
(三)校园氛围(德育管理)
1.德育管理的粗放,想问题不够细致,做事情不够周到,很多时候是任务观点,对于常规教育等没有一抓到底。
2.校园环境与名校相比,总有那么一点说不出道不明的差距,书香气、育人气、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包括绿化、地面、墙壁、乃至一个垃圾桶,都透着我校的校园氛围真的亟需加强。
3.管理系统不够健全,年级组长、值日教师等作用发挥不大,“人人都
是德育工作者”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
4.门卫管理的松懈。
二、采取的一些措施、方案
(一)思想层面
1.一种气魄。明晰德育与教学质量的相互依存的关系,牢固树立“德育为首”的理念,有“既然德育工作这么重要,就一定把这项工作做好”的气魄,旗臶鲜明地抓德育,矢志不渝地坚持下去。
2.一个思路。德育管理者心中做到心中有数,怎样去规划,怎样去实施,要抓重点,有条不紊,形成自己的想法。
3.一份引领。德育管理者,至于学校德育,不能仅仅作为一个管理者,仅仅扮演任务布臵者、监督检查者的角色,他更应是一个思想的引领者,能引领着广大班主任不断提升思想意识,提高教育素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做好德育管理工作。
4.一个目标,德育工作必须有近期和远期的目标,这样才能方向明确,才能有的放矢。
(二)管理层面
1.明确一个重点。学校德育,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永恒的重点,我们要做的就是怎样去做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工作,要想办法,要动脑筋。
2.紧紧依靠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目标明确了,重点找到了,接下去就是怎样去实现这个目标,突破这个重点难点的问题,在这点上,一支好的班主任队伍,便是决定性的因素,因此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热情,让他们积极地从事班级管理。这样的德育管理才是有实效的。
3.实施精细化管理,目标定位要高,标准要高,要求要严,不能仅仅走
个过场,或是形式一下而已,做学生的德育工作,不能抱有这样的心态,需要一份勤勉,一份踏实,一份精益求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三)教师层面
1.转变思想真的很重要,境界决定眼界,教师一定要站得高看得远,必须真真切切地引导他们外塑形象,内练真功。热爱这份工作了,对这份工作有一定理解有一定思考了,这绝对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提高工作能力,首先帮助他们了解德育工作、班级管理工作到底要做些什么,做到心中有数了,再引导他们怎样去做好这些工作,这就牵扯到一个工作方式方法的问题了。
3.创设一种氛围,形成“先进光荣,后进可耻”的氛围,并有明显的精神和物质作为对于优秀班主任的奖励。
(四)学生层面
学生层面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德育管理者的思维、班主任的工作,上面三个问题有所改进了,这个问题可定会有明显改善的,这是前因后果。
1.要有一个定位:通过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要求学生人人都做谦谦君子。
2.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定实实在在的校规,要求学生明确在校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3.以活动促养成,让学生在学习、竞赛、评比等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中切实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
(五)校园文化
由粗放走向精致。一走进校园,就有浓郁的教育气息,书香校园。
1.优化,在现有基础上浓厚校园氛围。
2.净化,强化日常管理保持校园干净整洁。
3.美化,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共建美丽校园。
第四篇: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现状调查报告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为工作核心,着力做好人的工作。学校是以培养人事业的阵地,做好人的工作,特别是下一代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工作的重点。学生的德育不好会出危险品,因此,作为主抓德育工作的教师,应该时刻从党和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格外关心下一代人的成长与成才,才能促进人的科学发展。
近年来,我校学生的德育工作得到了改善和加强,取得的成绩是主流。但我们必须看到德育工作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特别是近段时间来,学生的思想消极,不求上进;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普遍缺乏拼搏精神和进取意识;缺乏青少年应有的蓬勃朝气,让人深感担忧。经过调查发现,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德育工作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由于上一个教学质量的严重滑坡,本期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抓好教学质量上。特别是上届初三教师,忙碌一年到头,却落了个罚款的下场,一方面工作的积极性不如以前,另一方面,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本学科的教学之中,很少顾及德育工作;当前,社会评价学校,上级考核学校看升学率,学校考核教师主要看学科成绩,“一好遮百丑”。有的学校每周唯一的一节班会课也往往是被占用。由于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德育的时间和空间受到很大程度的挤压,“问题在下面,根子在上面。”“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是学校德育工作弱化的根本原因。其二各个学科教育内容,不分年级高低,不管个性差异,一个模式,“一刀切”的现象比较突出。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有学生反映:校会老调重弹,国旗下讲话东拉西扯,团、队活动很不正常,至于社会实践活动,一学年也难得搞一次。
2.学生德育活动时间不够。安排学生进行德育活动,有时候很尴尬。现在学校的课程排的很满,很难让学生抽出专门的时间来做有充分准备的德育实践活动。
3.班主任德育意识不强。班主任忙于事务性的检查上交,从根本上忽视了德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所以每次的德育例会成为了很多班主任诉苦的时间。班会活动只做记录,不开展活动,或者有一点点时间应付性的开展活动,剩下的时间用来上课,甚至直接上课。对于必须参加的大型德育活动,也只是选择一两个人训练,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存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懒散,熟视无睹,不能积极引导和纠正。比如做操。
4.全员育人成为一纸空文。开展德育活动,忙前忙后的是班主任;组织德育活动忙前忙后的处室管理人员。很少有主动关心德育活动的其他教师。全员育人,除了在课堂上能有所体现,课后很难见踪影了。学校制定的《全员德育工作考评》操作难度大,工作量大,加上但主观上努力不够,德育这一块在整个考核方案中所占比重很小。还有人反映,以往评选德育先进学校凭印象、凭上报材料,很少进行认真扎实的实效评估,评优的不公正也挫伤了一部分学校做好德育工作的积极性
5.教师的精神面貌待调整。教师的精神面貌对学生有相当的影响。升国旗讲话,队容不整;开会接电话,上课打手机,学生做操时、上课时大声喧哗,讲笑话或开不宜在学生存在的公共场合开的玩笑;学生进办公室是打游戏,种qq农场;对学生要求不严格等现象在我校教师中普遍存在。
6.三结合的教育力量失衡。学校是育人的殿堂,不但需要健康向上的内部环境,而且需要和谐净化的外部环境。目前学校周边的环境与学校育人要求很不协调,特别是撤乡并镇后,我校周边的环境令人担忧。尤其是失调失控的网吧,无人监管,有的孩子成天挂念上网,对涉世不深,自控力差,易受暗示的青少年学生产生诱惑和影响,成为现实生活没有网络生活精彩的诱因之一。大多数青少年的品行不良也与家庭教育失当有很大关系。当前普遍存在以下几种情形:一是单亲家庭,家庭破裂的孩子得不到亲情的温暖和应有的管束,容易受坏人的引诱和利用,进而走向邪路;二是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千方百计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使孩子从小养成自私、任性、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
第五篇: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现状调查报告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为工作核心,着力做好人的工作。学校是以培养人事业的阵地,做好人的工作,特别是下一代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工作的重点。学生的德育不好会出危险品,因此,作为主抓德育工作的教师,应该时刻从党和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格外关心下一代人的成长与成才,才能促进人的科学发展。
近年来,我校学生的德育工作得到了改善和加强,取得的成绩是主流。但我们必须看到德育工作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特别是近段时间来,学生的思想消极,不求上进;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普遍缺乏拼搏精神和进取意识;缺乏青少年应有的蓬勃朝气,让人深感担忧。经过调查发现,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德育工作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由于上一个教学质量的严重滑坡,本期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抓好教学质量上。特别是上届初三教师,忙碌一年到头,却落了个罚款的下场,一方面工作的积极性不如以前,另一方面,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本学科的教学之中,很少顾及德育工作;当前,社会评价学校,上级考核学校看升学率,学校考核教师主要看学科成绩,“一好遮百丑”。有的学校每周唯一的一节班会课也往往是被占用。由于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德育的时间和空间受到很大程度的挤压,“问题在下面,根子在上面。”“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是学校德育工作弱化的根本原因。其二各个学科教育内容,不分年级高低,不管个性差异,一个模式,“一刀切”的现象比较突出。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有学生反映:校会老调重弹,国旗下讲话东拉西扯,团、队活动很不正常,至于社会实践活动,一学年也难得搞一次。
2.学生德育活动时间不够。安排学生进行德育活动,有时候很尴尬。现在学校的课程排的很满,很难让学生抽出专门的时间来做有充分准备的德育实践活动。
3.班主任德育意识不强。班主任忙于事务性的检查上交,从根本上忽视了德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所以每次的德育例会成为了很多班主任诉苦的时间。班会活动只做记录,不开展活动,或者有一点点时间应付性的开展活动,剩下的时间用来上课,甚至直接上课。对于必须参加的大型德育活动,也只是选择一两个人训练,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存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懒散,熟视无睹,不能积极引导和纠正。比如做操。
4.全员育人成为一纸空文。开展德育活动,忙前忙后的是班主任;组织德育活动忙前忙后的处室管理人员。很少有主动关心德育活动的其他教师。全员育人,除了在课堂上能有所体现,课后很难见踪影了。学校制定的《全员德育工作考评》操作难度大,工作量大,加上但主观上努力不够,德育这一块在整个考核方案中所占比重很小。还有人反映,以往评选德育先进学校凭印象、凭上报材料,很少进行认真扎实的实效评估,评优的不公正也挫伤了一部分学校做好德育工作的积极性
5.教师的精神面貌待调整。教师的精神面貌对学生有相当的影响。升国旗讲话,队容不整;开会接电话,上课打手机,学生做操时、上课时大声喧哗,讲笑话或开不宜在学生存在的公共场合开的玩笑;学生进办公室是打游戏,种qq农场;对学生要求不严格等现象在我校教师中普遍存在。
6.三结合的教育力量失衡。学校是育人的殿堂,不但需要健康向上的内部环境,而且需要和谐净化的外部环境。目前学校周边的环境与学校育人要求很不协调,特别是撤乡并镇后,我校周边的环境令人担忧。尤其是失调失控的网吧,无人监管,有的孩子成天挂念上网,对涉世不深,自控力差,易受暗示的青少年学生产生诱惑和影响,成为现实生活没有网络生活精彩的诱因之一。大多数青少年的品行不良也与家庭教育失当有很大关系。当前普遍存在以下几种情形:一是单亲家庭,家庭破裂的孩子得不到亲情的温暖和应有的管束,容易受坏人的引诱和利用,进而走向邪路;二是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千方百计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使孩子从小养成自私、任性、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三是部分家长言行不检点,对社会
二、对策思考
1、认清形势,同统一认识,确保德育的首要位置。
教育的根本要义在于育人,培养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素质优良的一代新人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尽管我们过去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应该让所有的人,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从更高层次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尤其是国际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极大影响。面对日益复杂的形势,学校领导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从提高民族素质,事关国家安危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更加自觉地把学校德育工作放到“以德治国”,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出位置。当前,应把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当作中心工作来抓,掀起再动员、再学习、再认识、再提高的热潮,使德育为首、育人为本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思想上定位。其次,学校要根据《意见》要求,结合《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小学德育纲要》等德育规章,解放思想,从少年儿童的实际出发制定实施计划,要从舆论宣传和制度建立切入,保证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同时,确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采取切实措施,坚决扭转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不良倾向。
2、要进一步健全德育工作机制。
学校应该发挥党支部、工会、团队组织的作用,培养好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德育工作队伍,切实办好家长学校,大力普及家教知识,密切学校、社会、家庭的联系,努力形成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德育工作和管理机制。要确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彻底克服德育的任务由班主任、德育室、安全室、辅导员完成的偏见,强化每一位教师的育人意识,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在德育中的作用。要尽快成立有效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实施行之有效的德育全员考评,并纳入绩效工资。改变单一的考评班主任的办法。
3、要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德育工作的实效是德育工作生命力的体现。”如何提高德育实效需要根据校情、班情和学情进行认真研究和深入探讨。我认为要增强德育实效,首先,观念要更新,方法要创新,要坚决摈弃赶时髦的应景教育、形式主义的花拳绣腿、教条主义的空洞说教。其次,在德育实施的过程中,给班主任适当的工作弹性,要注意“六性”:一是教育目标的层次性。要根据《纲要》和《意见》的要求区分不同年级,不同对象设置教育目标,分层施教,层次递进,避免“一刀切”的现象。二是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德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德育的内容也要适应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只有不断注入时代内容,才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因此,我们要紧扣小公民道德建设这个主题,充分利用德育资源配合教育教学。三是教育策略的开放性。开放式的社会每天都向青少年传播各式各样的信息,如果再用过去那种封闭式的德育方法,势必造成校内外“观念落差”的冲突,使学生无所适从,学校应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体验生活,陶冶情操。四是教育管理的民主性。教师在学生管理中应坚持民主的原则,多对话,多交流,少批评,少训斥,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为人师表,使说服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放手让学生参与管理,让学生自主活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体验,将德育要求内化为自身愿望。五是教育形式的多样性。要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优势,把德育观念、德育要求、道德标准融化在具体、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让学生获得道德教益。六是德育工作的持久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学校应该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常抓不懈,持之以恒,特别是对后进生要紧盯不放,要紧扣小、细、实,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日积月累,逐步形成规范,坚决杜绝“雨过地皮干”的短期行为。
4、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优化育人环境。
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很重要的示范、熏陶、感染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这是一个比喻,实质上是要求学校注重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一方面,栽种花草苗木,设置人文景点等,绿化、美化、净化校园,让学生在优美洁净的环境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当前我校的花草树木的保护工作、植花种草,迫在眉睫,一些花坛已经光秃秃了,没有了花草,学生把他当做了玩耍的场所。树木造型缺乏美感,急需要修剪。另一方面,努力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将现有的文化宣传阵地(橱窗、画廊、黑板报、广播)充分利用起来,发挥应有的作用。营造处一种浓郁的道德习惯教育的氛围,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小学部广播台也可以建立起来。
教师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启发、引导学生,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德育教育平台。如主题班会、举办艺术节、体育节、开学(毕业)典礼、升旗仪式、入团(队)仪式、主题征文、知识竞赛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得到自我教育。一旦自我教育主体认识到个性道德发展成为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时,教育主体就能发挥自身潜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个人道德修养最高境界,即慎独自治。这正是道德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先成人,后成材。少年儿童一旦具备了良好的道德素质,不仅有助于人类文明的延续,也将使青少年本人受益终身。德育教育,任重道远。我们要努力探索并正确把握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明晰思路,科学决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德育工作方法,把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