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1)激发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影响人的创造力的强弱,起码有三种因素:一是创新意识,即创新的意图、愿望和动机;二是创造思维能力;三是各种创造方法和解题策略的掌握。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和掌握创造方法与策略的推动力。实验研究表明,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人,往往勤奋自信,善于钻研,勇于创新。因此,有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
(2)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这是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在人的创造活动中,既要重视聚合思维的培养,更要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当前,各级学校比较重视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求异思维的训练。如有的教师往往按照一张标准答卷给分,而学生也往往按照固有的一个答案回答问题。这样,无形之中使学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及主动性的发展。通过这种办法培养出来的只能是知识积累型的学生。发散思维本身有不依常规,寻求变异,探索多种答案的特点。具有良好发散思维的人,一般对新事物都很敏感,而且具有回避老一套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所以应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3)培养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环节。所谓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而迅速地对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做出合理反映的思维。如猜测、预感、设想、顿悟等。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就具有极强的直觉能力。他非常重视实验。大学时,他用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里操作,迷恋于获得的直接经验。这些经验使他从马赫、休谟等人的著作中吸取合理的思想,抛弃其唯心论、不可知论的错误观点,从而形成自己一整套相对论的体系。一般来说,知识结构只是一种“间架”,其中存在着很多“缺口”。这些“缺口”对于非常熟悉这个问题的人,就是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因素,他不仅有熟悉之感,而且能够对它“似有灵犀一点通”。这是过去长期积累的知识和辛勤劳动逐渐在头脑中搭起的一座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因此,在当前情境启发下,才会表现出一瞬间的直觉反应。但是直觉思维往往不完善、不明确,有时是错误的。要使直觉思维达到完善,逻辑思维可认为是它的一个必要的检验、修改和订正的完善过程。因此,应把两者结合起来培养,会更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第二篇:如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一种因时因地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科学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在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变革和创新,在新时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坚持创新思维,才能推动发展、取得进步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发展观,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且说明了正是人类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智慧推动了社会更好地发展。创新思维是辩证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树立创新思维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的整体性进步,也就是要通过思维方式的创新,破除迷信,超越陈规,不断推进思想进步和实践发展。
创新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中国的进步,就没有中国的未来。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人类历史上,中华民族曾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进步和贡献的取得,正是中华民族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结果。失去了创新思维,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导致封闭和落后。旧中国的落后和挨打,从思维方式层面说,拒绝创新和排斥变革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总书记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多有洞察,并基于这种历史认识明确指出:“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
善于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生动的创新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取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成就正是我们党坚持创新思维、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加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我们取得伟大斗争的胜利,提高伟大工程的质量,推动伟大事业的发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必须根据时代变化的特点和要求,以创新思维为动力,推动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正是通过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开创了改革创新的新局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坚决反对各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唯物辩证法主张事物的辩证发展相反,形而上学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彼此孤立和永不变化的。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就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需要坚持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坚决反对形而上学。一是要破除对“本本”的迷信。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任何“本本”,包括马列主义的“本本”,都不能成为教条,都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二是要破除对“经验”的迷信。经验是宝贵的财富,总结经验是开展工作的有效途径。但经验来自过去的实践,对过去的经验只能借鉴,不能机械地盲目照搬。反对经验主义,是创新思维的必然要求。三是要破除对“权威”的迷信。尊重权威、学习权威,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攀登,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和客观要求。但是,如果把权威视若神明,顶礼膜拜,盲信盲从,就堵塞了创新思维的通道,不仅不能创新,还会成为创新的障碍。
问题意识是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总书记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推动实践进步的思维起点和贯彻工作始终的思维特征。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待工作的基本哲学态度。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推动工作的基本哲学方法。发现问题是前提,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是目的。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增强问题意识,既要见思想,更要见行动,对照形势发展的新要求,对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照党章的标准和要求,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敢于触及矛盾,长于解决问题,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要务。
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善于继承,才能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善于创新,才会有现在超越过去、未来超越现在的前进运动。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近100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也是在对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创新思维,在继承和发展中形成的创新成果。
在解放思想中锻造创新思维。总书记指出:“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就是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打破惯性思维,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提高创新思维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的大突破。如果不进一步解放思想,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更不是毫无章法的莽撞蛮干,必须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结合起来,一切从基本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从人民利益出发,既大胆探索又脚踏实地。
在对外开放中培养创新思维。总书记指出:“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搏击。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必须要树立开放发展理念,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条件下,在对外开放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还必须牢固树立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实现发展的同时坚决维护国家安全。
把创新思维落实到实践层面,推动变革和创新
使创新思维成为党员干部的一种能力,其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化创新思维为创新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不仅反复强调创新思维,而且还提出坚持创新的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一系列的体制机制建设,使创新思维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总书记强调,要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这些论断与唯物辩证法一脉相承,既是继承,也是发展,是对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方向、路径和着力点的精辟概括,是创新思维落实到实践层面的具体化。
实现科学技术的现实转化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提,只有转化了的科学技术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人才资源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坚持创新驱动实质上就是落实人才驱动。营造鼓励和尊重创新思维的良好氛围,就必须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重点是在用好、吸引、培养人才上下功夫。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和发展机制,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才的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创造活力激发出来,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第三篇:浅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新课堂教学改革下,学生学习的方式变化成为必然趋势。我们教师不能再用旧的观念去看待,不能再用传统的模式教学,要清醒认识教学改革给我们所提出全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理念、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夺走了学生展示的机会,抹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师形象,强调背诵记忆的教学方式,将考试作为考核学生的唯一手段的评价方式,你教我学,你说我记等传统的课堂呈现将无法在适应课改的今天。新型的课堂模式已成为我们实现新课标的重要因素,那么新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实现新教学呢?
语文教学是一种情感交流,一种生活体验,更是一门艺术。故而语文阅读教学要全面有序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更要结合各种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学生是主人,让主人充满激情。在很多时候,“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是一句口号,走进课堂,我们看到的还是老师在前面津津有味,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么有浓厚的兴趣呢?
有一句话说得好“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这说明,兴趣对于一个人成就一番事业有多么重要。千方百计设计阅读教学课堂结构,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自觉地加入到学习中,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体验,一种创新。只有学生真正动起来,活跃起来,课堂就“乱”起来了,学习气氛才会轻松快乐,学生才能在乐中求学,学中求乐。同时还要做到变“同步”教学为“异步”教学,形成梯状的结构,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既有东西可学,又较轻松,这样所有学生的兴趣就都调起来了,都会积极参与进来。
其次,要强化互动教学,让学生活起来。教师上课讲什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的,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来的部分。”这也就是说,教师应讲在“点子”上,要重在导引上,更多的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要巧妙地设计,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有东西探究,从中萌发创新意识。我们设计每一堂课的时候,都要做到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妙趣横生。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体验课堂内容,观察学生的探究动向,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在大胆放手让学生体验的同时,强化互动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练,多讨论。学生的创新意识往往都是在这种亲身体验中产生的,让学生有一个自己展示的平台。我们必须让学生放开手来,大胆地“动”起来,真正地“活”起来,“乱”起来,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和老师“抬杠”,因为我们都不愿意看到自己所培养出来的莘莘学子只会看人眼色行事,唯唯诺诺,这样,怎么爆发创新的火花呢?我们还要允许学生“胡思乱想”,“胡说八道”,可以“朝令夕改”。这需要我们有一双明亮的慧眼,把我们的学生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为他们导引正确的方向。
所以现在的课堂早已不是过去那个模样,我们常常能看到师生们团团围坐讨论的热火朝天,学生们你争我辩进行的面红耳赤,教室里时而有朗朗书声,时而是清脆歌声,时而有惟妙惟肖的表演,更有那深深沉沉的探究思索,好一个多姿多彩的学习空间。
再次,要打破定式,开放课堂,让学生眼睛亮起来。教材只是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的载体,而不是教学活动所要掌握的目标,在阅读教学课堂上,不能只围绕教材转,要理解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打破定式开放语文
课堂。开放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眼睛亮起来,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几方面:
1、挖掘文本、充分体验感情。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文字的教学,无论是美文的感悟,主题的理解,问题的探究都离不开对文本的体验。为了让学生更深更真的进入文本,教师在备课时就需要付出多倍的功夫。
2、利用好现有课程资源,充分发掘课程资源,教材只是一个样本,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的,必须拓宽学习空间,如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当小记者,采访有关人员了解校园新闻,利用校报、宣传栏、楼道版面,开展“让错别字无处藏身”的活动,办手抄报,开演讲会,辩论会等,让校园成为语文学习的丰富课堂。还要努力开发地区资源,访问当地的名人,调查当地的风俗习惯由来,了解当地历史等,既开阔了学生视野,也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的感情。
3、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一定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打破以前沉闷僵硬的教学方式。在学习中要加强实践和综合学习。
教无定法,学亦无定法,阅读教学更不能用一种模式,一种框架来定格,唯一不变的宗旨是“学生是主人”,而关键又在于我们要敢于将手中的线放开,让学生像小鸟一样在广阔的蓝天自由飞翔。
最后,营造一个温馨的课堂,是我们的又一个指导思想。家是我们温馨的港湾,学校又是孩子们第二个温馨的家园,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也变得温暖人,感染人,感动人,吸引人,我总结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微笑常伴,以情动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以情感人,以微笑感人,感情上就有共鸣。如果扳着面孔进教室,绷着脸教学,这节课的课堂教学就很难想像了。
2、巧加姿态,引人注意。语文教学是有声语言,但往往不经意的无声语言,常常能给课堂增添几分魅力。我们常说此处无声胜有声。比如向来被称为经典的《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在拿出铜钱时的两个动作“排”与“摸”的分析往往成为一个挺重要的问题。单纯的讲当然能热闹感学生明白其中的感情差异,但如果教师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一下具体的排与摸,那不就更加淋漓尽致了吗?
3、板书要清晰、醒目。在多媒体广泛普及的今天,教师的板书似乎越来越被淡化,然而,我在教学中发现语文课堂中的板书,在学生心目中永远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那似乎就是教师的第二张脸。
4、引导学生进入到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得见东西,而在于深藏的奥秘。”每个人都有探究奥秘的欲望,学生当然与不例外,这种情感越能抓住学生的心,他们就越迫切的想知道,思考和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懂得恰当把握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总之,曾经的语文教学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如今在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后我想呼吁,让我们用流水的营盘去打造如铁的兵,在新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努力创建一个“服务学生,激活学生,创造学生,温暖学生”的语文新课堂应该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第四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提出一些新问题、新看法,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也是数学教学不断追求的发展性目标
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起求知欲望,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教师把数学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从而促使其学习动机的形成,促进学生自觉有效地参与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之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萌芽。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一对,以及几个平行四边形,进行摆一摆、拼一拼、移一移、剪一剪、看一看能不能通过拼、摆、移、剪成以前学过的什么样的平面图形?通过自己动手去寻找和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有的同学用一对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有的同学用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也有的同学只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割补方法,也能转化为长方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实验,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在老师创设的问题中,学生动脑探索,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像数学家一样研究、创造,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发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第五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从这首童谣里可看出人的手脑并用的重要性,也就是指参与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创新教育是教学实践活动的产儿,没有实践就没有创新,强化实践活动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不断创新的重要保证。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与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学习数学之初,必须反复了解熟悉它的过程,逐步学会发现规律,然后在每次发现的过程中,逐步积累愉快的体验,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需要创新,教师教学需要创新,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学生和教师双边互动的结晶。创新思维寓于数学教学之中,数学教师教学时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好奇心
所谓学习兴趣是个人对学习生活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它对学习具有无可代替的推动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进行学习,学习往往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所学知识也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实践证明,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而创新是学生对数学深度和广度的进一步拓展。兴趣与创新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因此,对于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参与度,同时激发他们对事物的洞察力和领悟力。因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学生能否深入学习的信号和象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持久的动机,惟有热爱数学,才能对数学有持久的热情,才能去克服和战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去归纳与总结数学规律,最后达到运用自如。
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为新奇情景所吸引,新奇的情境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例如:学习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老师可以布置这样一个情境:狐狸和狗熊分得一块面积同样大小的长方形菜地,狐狸趁狗熊有事离开菜地一会时间,将狗熊的篱笆从左图移成右图的形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狗熊回来后很生气,“我的菜地怎么变小了?”狐狸却说:“你的菜地的篱笆还是那么长怎么能说你的菜地变小了呢?”接着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这两块地的周长一样吗?请你们帮狗熊评评理。同学们很快自己动手量了量长度,发现果然一样长。于是就来了兴趣“为什么周长一样面积却缩小了呢?”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们在已有的知识相联系的情况下,激发了他们对质疑问题的兴趣,从而展开讨论和思考,学习新的知识。
二、巧妙引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对新课而言,如何引入显得极为重要。若平铺直叙,不起波澜,势必让学生兴味索然,不思进取。所以,合理、巧妙地引入,也就成为数学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导入的方法来说有很多种,笔者通常在教学中应用图片资料和史料导入法来激发学生。如在教学“几何体”时,可事先收集一些世界著名的建筑物图片资料,像金字塔、清真寺、钟楼、古塔等等。然后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影像工具进行展示,这样就给学生以视觉的享受,从而学生自然地会兴致勃勃地去欣赏、感知这些雄伟、庄严的建筑杰作。紧接着老师再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观察其中所含的多种几何体,学生肯定会愉悦、轻松地去寻找和发现几何体的特征。另外,对其他一些内容可以结合多媒体影像工具,事前找一些贴合教学内容、有助于激发兴趣的数学史料导入新课。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学生是活动的积极参加者,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水平状况,创设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高度的求知欲望与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学精神,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数学知识的奥秘。实践证明,利用创设情境开展教学具有使教学多样性、全面性,便于学生理解,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等特点。因此,如何把握好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中,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问题环境之中,让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认知冲突,调动“情商”来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变“要学习”为“我要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激发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增强创新思维能力。
三、创设情境,诱发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内容和各自的学生实际,尽量采用“提问建模解答应用”的一体化模式,诱使学生因问生趣。激发他们迫切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欲望。例如:在教“三角形全等时,不妨创设情境:有一块三角形玻璃板,不慎被打碎成了三块,若要再配一块同样的玻璃,是否必须三块都带去?只带一块行吗?为什么?一题三问,层层递进,更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俗话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常有质疑,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才能常有探索,才能常有创新。正如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的:“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究底追求问题罢了”。在数学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启发学生多方面思考,寻求正确结论,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在质疑中获得知识。质疑,是发现的前导,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增加质疑问难这一环节。培养学生勇于发现问题的思维习惯。把学生的思维从狭窄封闭的状态里解放出来。遇到问题时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并有意识地去发展和培养这种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答”。而且也要“学会问”。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多么肤浅,都不要冷面相待,要防止从语言或行为上挫伤学生质疑问题的积极性,而应当及时给予表扬,引导并鼓励学生把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
四、善于联想,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在数学教学中构建学生的建模意识实质上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为建模活动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具有较大的实践性;既要求思维的数量,还要求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而且在建模活动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所给问题的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直觉思维、猜测、转换、构造等能力。而这些数学能力正是创造性思维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征。在数学及其各分支的发展上,都存在着重要的转折时期,以数学发展史上的转折时期为重点,通过有选择地介绍为突破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比如拉格朗日将物理和数学相结合引入的向量记号和方法,当时是思考了很久才想到的,这不仅仅是在数学概念和符号的突破,其概念和方法更具有延续性。在数学规则,定理和问题的发展方面,能体现古代数学家聪明智慧的地方就更多了。比如勾股定理,据说已达到四百多种,足以编成一本厚厚的书。如果在平日数学教学中,我们把这些知识告诉学生,使学生掌握了。何愁学生的知识不丰富?何愁学生在面对一个新的问题的时候,没有方法而束手无策?学生会的方法多了,自然创造能力也就提高了。
总而言之,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科技在创新,这就必然对人的各方面要求也在增加。实施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关键在教师,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教法的创新。教师要创设思维的环境,要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和独创性入手,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他们广开思路,大胆联想,勤思善问,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让学生思维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要勇于开拓进取,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要我们做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心人,不断培养学生猜想,探索,突破常规,寻求变异,善于质疑问题的思维方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会不断得到发展、提高和升华。加强数学史的学习在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新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